生命周期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16:25:24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1

1.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若要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提升办学质量外,还要提高办学条件,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增加与办学条件的改善均会面临经费不足现状,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滞后。

2.后勤管理欠规范。

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多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意识不健全。再加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结构层次不一,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意识淡薄等,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实效。

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出现于1959年,由马森·海尔瑞首次提出“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他认为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对于组织发展来说同样适用,组织发展进程中会伴随着停滞、消亡等现象存在,换言之,管理方面存在的滞后因素(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后,该观点被用于企业组织的成长、经营产品的更新、技术变迁以及产业更替等与企业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多种现象中。就企业发展而言,有学者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以及精细阶段四个方面,且各个阶段之间按照次序是逐层递进的,同时也展现了企业发展全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企业(组织)发展之初时,难点和重点问题就在于产品生产后如何立足于市场,因此,创业者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随着员工数量增多,技术向导、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企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维持企业发展;其次是集体化阶段:发展危机得解后,组织中的部门便会出现严重的工作分派、权力分级以及劳动分工等现象,此时的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当领导者职责与对组织的美好愿景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便会出现自危机现象,此时便要寻求协调和控制路径;再次是规范化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会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等,对中层管理者(或以下)构成束缚,官僚化色彩稍显浓厚;最后是精细阶段:组织中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易进入衰退期,此时的组织需要活力。组织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会对管理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管理者会自主研究管理策略,故而,有必要应用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

参照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划分,再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需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阶段?二是认清高职院校所处的阶段后,其发展特征及制约瓶颈因素包含哪些?现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纳入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该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中专类学校,2001年升级为高职院校,学院现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由老校区与新校区构成。暂将2001年后的后勤管理工作定为创业阶段,后勤管理工作难点在于:在卫生、生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为该校的规模扩大提供必要的保障。此时,新任院领导为该院的后勤管理寻求改革之路,有效解除了危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2.2008年,该院后勤管理实现了全部门层级分级、职责岗位明确分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员工组织培训工作,主要通过播放短片、讲授讨论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帮助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规范化管理雏形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进入集体化阶段。

3.2008年至今,该院为提高后勤物资管理水平,后勤管理部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如固定资产登记入库(操作流程为:网上下载《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按要求填写《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持采购申请报告、合同、发票与填写好的《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等材料至后勤处办理相关手续)、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食堂仓库管理制度、水电安装管理办法、清扫工具领用记录、物品保养维修档案、设备采购记录、物资挂失与借用记录、后勤处等,各项制度与工作流程制定后所发挥的效益是值得肯定的。

4.随着该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的后勤管理工作会日臻完善,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后勤管理工作便会步入精细阶段,后勤管理部门会划分出多部门,以保障灵活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逐渐细化为综合管理办、国有资产管理办、计生办、老校区管理办、物业中心、维修、餐饮中心、采购中心等多种部门,多部门共同协调下的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更具精细化,主要承担学院的教学、办公、科研、学生住宿等用房用地的统一调配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物业绿化与管理工作、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全院大小型设备维修工作、水电供应及通讯服务工作以及综合性事务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四、结语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2

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盈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此差异导致企业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上做出不同的决策。

(一)起步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处于起步期阶段的企业由于消费者和市场对于企业的认知度较低,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核心与信誉,导致企业在此阶段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一方面为维持企业的经营需大量的资金,另为在未来确立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需在构建厂房、购置设备、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这都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认知度较低,导致企业所面对的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同时企业在和上下游厂商竞争时处于较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较大,而经营负债的规模较小,为维持较大规模的经营资产,需企业大量资金投入,而经营负债的较小规模说明企业在此阶段较少占用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进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较为有利的信息,进而吸收投资者增加对企业的投入。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传递利好信息,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的信号,从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此阶段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费用及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等。提前确认收入即把尚未实现的收入通过提前开具销售发票、收款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时以及提供的劳务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即予以确认;延迟确认费用即将本属于本期的费用不在本期确认或不在本期全部确认、本属于本期的一次性费用作为待摊费用分批确认;扩大费用资本化即把本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予以资本化,从而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人为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进而增加了当期的利润。

(二)成长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进入成长期的企业由于消费者的需求迅速扩大,行业内部厂商数量的增加及总供给的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速度,行业内部大多数厂商都可实现较快增长,原有厂商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但为满足进一步扩大的市场需求,厂商需进一步增加经营资金的投放,为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活动亦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此阶段企业经营亏损逐渐收窄,并逐渐转为盈利;由于企业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经营资产虽增加速度较快,但已落后于经营负债的增长速度,表明企业在此阶段已大大增加对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的使用,导致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大大增加,并快于现金流出增长的速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此阶段逐渐由负值转为正值。基于成长阶段的特点,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维持利润的平稳增长,增加外源融资。具体方式选择上往往通过增加债务资金的筹集或寻求上市来解决投入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企业在此阶段已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通过负债方式筹集资金变得相对容易了,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债权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竞争实力较强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利用负债资金为所有者创造更多收益;另外在此阶段企业在权益资金筹集上大多采用争取上市及配股增发的方式,由于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及配股增发都有严格的限制,企业达不到连续盈利等要求是不能上市及配股增发的,因此企业为实现上市及配股增发的目的,便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另由于此阶段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企业就有了在利润较高年份储备利润,即所谓的“甜饼盒储备”,而在利润较低年份将储备的利润释放,以平滑利润。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通过关联交易、提前或延后确认费用、以前年度的损益调整等进行盈余管理。

(三)成熟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对内投资已基本完成,并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地位进一步强化,经营活动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正值。由于此阶段企业能更充分的利用上下游厂商的无成本的资金,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进一步缩小,经营负债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加之长期资产等非经营性项目摊销的影响,导致在此阶段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在规模上超过企业的利润,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均处于最佳状态。企业长期资产的规模相对稳定,对内投资逐渐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开始超过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企业开始更多的寻求对外投资的机会。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考虑是尽可能调低当期利润,以减轻税负压力,逃避政府监管。另企业往往在此阶段把当期部分超高利润隐藏起来,待利润降低时将隐藏的甜饼盒储备释放出来,以实现平滑利润的目的,坚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此阶段盈余管理在方式选择上更多的采用提前确认费用、通过关联交易、改变折旧摊销政策等对利润进行调解。(四)衰退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衰退期企业的市场迅速缩小,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发生改变,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好的产品来迎合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企业的利润开始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也掉头下行。一些企业开始转让、变卖厂房设备或转变发展战略,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等多元化经营。此阶段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面临退市的威胁。此阶段企业为走出困境,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更加明显。企业为避免退市的威胁,往往采取措施调高利润。此时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选择一般有两个方向:调增盈余与调减盈余。调减盈余即是企业通过提前计提各项费用,进行费用的“大洗澡”,为未来扭亏为盈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处理,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结论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3

>> 数据管护生命周期视角下科研过程风险管理方略 WBLL视角下大学英语学习研究现状:基于对期刊论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价 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期刊论文评价研究 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中国作者北极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调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财务战略”模型的改进及其系统视角 基于财务数据视角的企业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素养能力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视角下税收优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我国社会学期刊论文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实证分析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数据论文:数据集独立出版与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杨滟,孙建军.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长尾数据管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生命周期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59-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结构的多元化使大批的中小企业得到良好发展。中小企业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主要路径,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国家提高经济生产力、促进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机会,推进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的重要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如家族式管理,没有明显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作业流程等,使这些企业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即使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仍有许多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在企业生命周期内的管理模式更具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遇到金融风暴或经济动荡就有衰亡或倒闭的风险,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在整个企业生命周期内的管理模式,分析其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提供预防机制和经验参考,是很有理论价值的。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各阶段的特征与管理模式。

1 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基于学者们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可知,尽管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的方法和程度不同,但大致可以确定为企业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几个阶段,且在调查各企业的发展后,可以发现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遵循相同的规律,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上升期、稳定期和成熟期这样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管理模式上显然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创业期

当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都相当较弱,规模较小,考虑到成本及利润的分配,通常这一阶段企业的管理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者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经营的决策权高度集中,经营者对企业的大事小情都亲力亲为;但企业的管理相对较落后,通常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企业没有规范的组织结构,员工与经营者之间靠简单的契约关系来维持,整个企业所有决策权都在经营者手中,因其简单高效,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创立之初几乎都采用这种模式。

1.2 上升期

在创业期发展壮大之后,中小企业进入企业的成长上升阶段,业务量直线上升,社会资本增加迅速,经营者开始分身乏术,这时的企业要继续发展必须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使企业更加规范化,更具竞争力,企业开始逐步完善其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制定企业标准,在组织结构上开始采用分权式的结构,各级管理者各自拥有较多的决策权,部门间分工合作,企业开始制订明确的中长期规划,这些都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的表现。

1.3 稳定期

当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各项制度已经完善,经营与业务量处于稳定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文化的产生,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通常带有文化导向。即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树立企业文化理念为核心,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将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1.4 成熟期

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很难摆脱衰亡的命运,必须通过革新才能继续发展壮大。因此这一时期,企业的管理模式应以创新为主,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来实现企业的二次发展。这一时期的管理通常以创造优良的革新环境为主要任务,如:专业化的核心竞争战略的提出,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增强组织结构的弹性,对产业及产品进行优化等。

2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中小企业因各自的特点不同,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其所处的不同的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如在创业期,集中的企业战略和决策权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了上升期,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及标准的管理占的比重开始加大;到了稳定期,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的比重明显加大;而到了成熟期,企业创新和新的发展领域成为管理的重点。但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管理模式中的每个管理要素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管理要素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只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对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才能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必将影响中小企业长期、有序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关于企业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5.

[2] 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2(2):47-50.

[3] 洪生伟.B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4] 林民书.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财经研究,2001,27(4).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摇员工与组织匹配策略;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72-04

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快速变化,员工如何适应变化与组织发展匹配成为企业管理的难题。组织行为学研究新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关注员工——组织匹配。随着现代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为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则需要挑选适合企业发展、具有较高组织承诺的人才,员工——组织匹配对企业引人 、留人、育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员工自身而言,在观念、行为和态度上与组织相适应,则有利于员工个人在组织中的成长与发展。而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支撑。为此,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匹配方面,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员工与组织匹配策略如何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成长阶段模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认为企业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周期过程。如何划分企业的生命周期,国内外学者观点不一,存在较大差异。Davis(1951)最早开始组织生命周期研究;Grenier,Larry E.(1972)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定义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广泛研究,由此形成学界关注的企业生命周期问题,开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之先河。Churchill N.C & Lewis V.L,(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个模型表明,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Quinn & Cameron(1983)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四阶段说,即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正式化和控制阶段、结构的精细化和适应阶段。美国著名学者Ichak Adizes (1989)从企业文化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写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十个阶段,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概括了企业生命不同阶段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揭示了企业生存过程中基本发展与制约的关系,被认为是企业命周期理论的奠基之作。理查德L.达夫特(1999)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企业发展经历了创业、集体化、规范化、精强化四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修正。陈佳贵(1988,1998)通过对正常发育型企业进行研究,探讨了企业成长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专门对企业衰退进行了研究;谢科范(1999)、胡继灵(2001)、肖海林(2003)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李业(2000)按照销售额把企业发展分为初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周三多、邹统钎(2002)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将企业成长历程总结为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三个阶段;任佩瑜(2003)更是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复杂过程,揭示了企业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顾力刚(2006)提出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的九阶段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根据企业年龄、规模、关键管理问题、成长速度等方面来进行划分,使用生命周期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等不同学术术语,划分阶段从三个到十个不等。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我们划分依据综合考虑企业年龄、规模、成长速度等因素,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创业期:创始人经过市场调研,创办了企业,企业刚刚成立,很多方面处于摸索阶段,销售拓展缓慢、资金缺乏、人员专业技能素质不高等面临很多困难,创始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如何凝聚员工共度难关是企业创业期生存发展的关键。

成长期:度过创业期,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销售能力强,业绩快速增长,企业在这时需要大力发展业务,抢占市场份额,这一时期不仅面临需要大量资金,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核心骨干员工的素质能力如何跟上企业成长的速度。

成熟期:经过成长期,企业的主要业务已经稳定,业绩也保持在较高和较稳定的水平,企业管理走上正规化的轨道,各项制度比较完善,这一时期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可能会丧失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管理模式僵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各层次员工如何不断进取、职业生涯合理规划实现规范发展,与企业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是企业成熟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衰退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或者需求发展变化,企业如何及时采取措施与策略,或者转向经营发展,避免业务萎缩,业绩滑坡,利润降低,是企业走向衰亡或蜕变的关键。这一时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核心骨干员工的素质能力如何避免因循守旧、如何变革创新以使企业走上重新蜕变发展之路。

二、员工与组织匹配内涵及其作用

在环境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西方企业近年来面临经常性的变革重组和越来越高的人员流动,员工如何适应组织变革、如何与组织发展匹配、员工与组织匹配对员工行为、组织行为的影响成为组织管理者关注的问题,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研究快速发展起来。

个人与组织匹配的研究主要探讨个人和组织之间如何实现匹配以及实现这种匹配的结果。综观西方学者的研究,个人与组织匹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匹配: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 薪酬差距 公司绩效 调节效应

一、引言

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如何设计合理又公平的薪酬机制,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成为了学术界的焦点。从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已经从之前的薪酬水平结构研究转移到薪酬差距研究。那么企业高管薪酬差距的增加对企业的绩效是否有显著影响?对此,学术界有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并且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效应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认为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所描述的情况都会经常同时出现在实际的企业中,那么高管薪酬差距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是两种理论博弈的结果,因此应重点应该研究哪些因素会对两者关系起到调节效应。企业发展都存在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如同无形的手,一直左右着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又有着各自的特性。本文受到Dickinson(2011)的启发,选取2006年至2010年我国A股医药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重点研究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调节效应,探索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的适用性条件。

二、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锦标赛理论与行为理论 学术界对于薪酬差距有行为理论和锦标赛理论。锦标赛理论是Lazear和Rosen(1981)提出的,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薪酬差距进行了研究,并对现实生活中的薪酬差距现象作了深入的诠释。锦标赛理论将高管团队成员所处的不同层级看作是在组织内晋升比赛的最终排名,如果高管人员获得晋升,将获得晋升前后层级之间的薪酬差额,即赢得晋升比赛的全部奖金。基于锦标赛理论的薪酬设计能够提供员工在晋升比赛中企图获胜的强烈动机,使员工在组织内进行有效率的竞争。锦标赛理论认为加大薪酬差距可以改善员工积极性,创造更好的绩效。Henderson和Fredrickson(200l)、Jed DeVaro (2006)、Kato T.与C.X.Long(2008)的实证结果表明都支持锦标赛理论。但锦标赛理论受到行为理论的质疑,认为跨层级的薪酬差距是影响企业社会心理和政治环境的重要部分,对于组织成员是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还是通过协作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过行为学理论对此解释的视角有所差别,主要有相对剥削理论、组织政治学理论、分配偏好理论、社会比较理论。Cowherd和Levine(1992)的研究表明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过大,会导致高管产生不公平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容易伤害人际感情,导致交流减少,进而降低了内部合作意愿,所以提倡较小的公平的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Wm.Gerard,Sanders(2004),Martins(2008)的研究支持了行为理论。

(二)Dickinson的企业生命周期分类方法 目前对于上市公司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大致有主成份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产业增长率法、现金流法、管理熵法。本文将采用Dickinson的现金流符号组合方法来划分上市公司的企业生命周期,选择理由有两个:有效性:现金流符号的组合代表了公司在战略选择上的资源分配和运行能力的结果。根据经济理论,对每个现金流成分(经营、投资、融资)预测,并以此来构建企业生命周期的变量,不但克服了单一指标与组合指标的弊端,而且无需对生命周期在不同企业的分布进行假设,体现了企业生命周期与现金流的非线性关系。曹裕等(2010)基于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对管理熵法、产业增长率法和现金流法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管理熵法倾向于低估企业的生命周期,产业增长率法倾向于高估企业的生命周期,并且管理熵法和产业增长率法只能对企业连续几年的时间段给出判别,而现金流法能够根据公司每年的现金流状况对公司各年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做出独立的判别。相比其他两种方法,现金流法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从实证结果来看,现金流法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别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简便性:现金流法只需要判断三种现金流的符号,依据符号组合来判断企业生命周期,适合大样本研究。Dickinson的现金流符号组合方法具体为:引入期:由于企业刚进入行业,缺乏固定的顾客,仍需要投入大量的初始成本,导致净营业现金流是负数;企业刚成立,需要大量初始投资以阻止其他进入者,导致净投资现金流是负数;优序融资理论表明企业将先获得银行贷款,然后才是在证券市场融资上市,所以净融资现金流是正数。增长期:企业快速发展,盈利不断增加,有了正的净营业现金流;企业着重发展扩张来占领市场,需要持续的投资和不断的融资,因此净投资现金流仍然是负的,净融资现金流是正的。成熟期:这个阶段的企业虽然盈利能力下降了,但是其净营业现金流仍然是正的;随着公司的成熟,一些设施逐渐陈旧,为了继续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投资,所以净投资现金流是负的;成熟期的企业重点从获得融资转移到偿还债务的利息和向股东分配红利,因此融资现金流是负的。淘汰期:随着竞争优势的丧失,导致企业从成熟期步入淘汰期,然而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和改革实现重生。但是经济理论没有对该阶段的现金流特征进行预测,所以将其他所有的组合作为该阶段的特征。衰退期:由于改革的失败或者生存环境的继续恶化,企业只能出售资产或者终止经营,进入衰退期。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净营业现金流是负;收缩经营规模并出售资产,以偿还债务的利息,因此净投资现金流是正的;然而净融资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企业可以进行债务重组或者债权人认为企业的困难是一时的而继续放贷。综上所述,Dickinson将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现金流符号组合类型

(四)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以下模型来进行实证检验:

模型一:Performance=α+?茁1lnGAP+?茁2Size+?茁3Ration+?茁4Her10*lnGAP+?茁5Share*lnGAP+?茁6State*lnGAP+?着

被解释变量为当年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解释变量分别用高管团队内部薪酬绝对差距GPA,控制变量为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调节变量为股权集中度与薪酬差距的交互项、国有股比例与薪酬差距的交互项、企业生命周期与薪酬差距的交互项。

模型二:Performance=α+?茁1lnGAP+?茁2lnGAP2+?茁3Size+?茁4Ration+?茁5Her10+?茁6Share+?着

为了验证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区间效应,故在这个模型中加入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的二次项。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企业生命周期的频率分布。根据样本选择标准,利用CSMAR数据库,符合条件的有78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的2006年至2010年的各项数据,剔除薪酬差距值的样本,共有375个样本值。参照Dickinson的判断方法,依据营业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的符号,把375个样本分成了五个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根据可以发现各阶段的数量差异较大,引入期和衰退期的比例都不足3%,而增长期和成熟期的比例都超过30%,合计超过75%。总体来说,处于企业生命周期前半部分的企业较多,大致呈正态分布,这与Dickinson(2011)基于美国数据的结果是类似的,不同于之前常用方法认为各阶段企业分布是均匀的理念。现有的经济理论也同样认为不同企业生命周期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短期来看,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是迂回前进式,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可能会发生较大波动。(2)各生命周期的描述统计。根据的描述统计来看,ROA、Size、Ratio等指标都符合生命周期理论的规律。具体来说:代表公司业绩的ROA指标均值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先增大后减小,在成熟期ROA均值达到最大值。生产规模在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总体上差距不大,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与其他阶段的企业有较大差距。资产负债率的指标先降后升,大致分成两种水平,处于成熟阶段和淘汰阶段的企业保持较低水平,而引入期、增长期、衰退期的企业保持较高水平。所关心的高管绝对薪酬差距和相对薪酬差距,总体上保持单边下降趋势,在引入期最高,增长期和成熟期处于差不多的水平,随后的淘汰期和衰退期又迅速降低。

(二)回归分析 对模型一进行回归得到调整后R2为0.362,F统计量为28.56,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VIF值均小于2,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模型1模拟良好。从回归系数来看,薪酬绝对差距的系数为正数,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假设1成立: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企业生命周期与薪酬绝对差距的交互项系数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数,所以假设2不成立,假设3成立,即处于增长期的上市公司将会削弱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正向影响。国有股比例与薪酬绝对差距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所以假设4同样成立:国有股比例高将削弱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股权集中度与高管薪酬差距的交互项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正数,假设5成立。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企业规模与业绩是正相关,而资产负债率与业绩是负相关。对模型二进行回归得到调整后R2为0.367,F统计量为29.276,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模型二模拟良好。薪酬绝对差距的二次项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正,一次项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呈现U型形状。根据系数薪酬绝对差距的临界值为10.75,而总体样本中小于10.75只占14.68%,不存在显著区间效应。

五、结论

本文对2006年至2010年我国78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哪些因素可能会对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起到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我国A股医药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是正相关,也不存在区间效应,即锦标赛理论成立,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对此起到调节作用。公司处于增长期阶段和国有股比例高会显著削弱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股权集中度高会显著增强高管薪酬差距与业绩之间的正相关。根据实证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在同一薪酬差距水平下,削弱了锦标赛的激励效能;在高股权集中度下,大股东控制的加强对锦标赛激励的能量起到强化作用。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相对于增长期,其锦标赛激励效能更大一些。本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性:对于高管薪酬的界定,只考虑了货币性薪酬,未考虑股权收益以及隐形收入;样本只选取了医药行业,对其他行业的适用性有待考证;未考虑高管薪酬差距、当年业绩和未来业绩三者之间的内生关系;本文所引用的Dickinson企业生命周期分类方法属于较新学术成果,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其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些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黎明、潘康宇:《基于外部视角的企业生命周期判断方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7年第2期。

[2]方莉:《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生命周期与股利支付率的实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李云鹤等:《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董事会治理结构演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4]任佩瑜、余伟萍、杨安华:《基于管理熵的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与能力策略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5]曹裕、陈晓红、王傅强:《我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实证比较研究》,《系统管理学报》2010年第3期。

[6]林浚清等:《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7]陈震:《高管层内部的级差报酬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6年第1期。

[8]黄维、余宏:《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以我国房地产行业为例》,《价值工程》2009年第8期。

[9]张兆国等:《资本结构与成本》,《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10]Lazear, E.P., Rosen , S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

[11]Henderson, A. D., Fredrickson,J.W.Top Management Team Coordination Needs and the CEO Pay Gap: A Competitive Test of Economic and Behavioral View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12]Jed DeVaro. Internal Promotion ComPetitions in Firms,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

[13]Kato,T.,C.X.Long.Tournament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in China’s Listed Firms,New Evidence,2008.

[14]Cowherd,D.M., Levine,D.I. Product Quality and Pay Equity between Lower-level Employees and Top Management:An Investigat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

[15]Carpenter, Mason A.,Sanders, Wm. Gerard .The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Pay and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MNC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 2004.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7

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应用为档案服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发展路径。在档案生命周期与连续体理论的指导下,信息通信技术有利于构建符合文档管理规律、便于实际操作的框架模型。通过分析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能够明确相应的技术优势与瓶颈,从而明确当前文档运用的工作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使ICT融合档案服务能取得更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效。

关键词

档案;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简称为ICT,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技术领域。ICT广泛运用,为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现代档案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ICT是全面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处置、管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技术路径。它体现了从传统档案实体转向以档案信息为重点的工作理念,是从手工检索转化为计算机搜索的中间桥梁,是沟通本地查阅与异地调阅的推动力量,是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构建“智慧”平台的重要渠道。面对信息通信技术迅猛的发展形势,各单位只有不断融入并加强研发和使用,提高档案部门的软硬件建设,才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档案(文档)生命周期与连续体理论

1.文档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局限性。文档生命周期已经被视为一种理论,其概念是以提供操作纸质文档管理程序为框架和模型。该理论认为,文档不是静态的,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成长阶段与“年龄”之限。它们经历从出生(文档创建或收集),成长为青年(记录使用和维护),进入老年(转移到档案库记录),然后死亡(到期销毁)的演变。文档的生命周期包括其当前使用和最终的命运,从产生到销毁的全过程。根据文档的内容和价值不同,档案会采取不同的保存期限,即寿命时间。而文档是档案的初始形式、生命之源,这是目前国内外专家注重文档管理的原因之一,即在档案的生成阶段就把好关。紧接着,它历经创建、维护、储存、使用和处置等五种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同时在不同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工作要求,这是一个通过分阶段管理提升档案整体质量的过程。所以,每位档案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文档生命周期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有效管理能力。然而,文档生命周期描述的并非文件运动规律的全部[1]。近年来,生命周期的概念,一直受到很多负面的评论。首先,批评者指出,销毁不一定是文档的全部归宿,有文档不“死”现象,即无限期保留,因为有持续的价值存在。其次,在“三种年龄”的生命周期阶段之间划分,极容易凭借主观判断。其实文档的生命周期不是单向的从幼变老,而是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价值的转变,会发生逆转和反复,生命形式可能会打乱。文档好比货币,可储存,也可重复循环使用,他们会产生恢复活动期,使用与存档可能会多次交替。生命周期模型不存在重复阶段,或者人为地省略某一阶段。再者,文档生命周期概念延续和记录之间存在人为的区分,由于单位经营宗旨和文档保存文化等原因,专业视角之间档案和记录管理会发生区别。此外,生命周期概念的批评者也认为,它过于集中记录物理实体的操作任务,特别是那些纸质文档的保管。纸质文档依靠逻辑结构,与纸质的物理存储相关联,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创新。

2.连续体理论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引入。而文档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快速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档案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层面,产生了灵活辩证的生命周期模型。这种新模型的发明,被称为连续体理论。该理论认为,档案和文档管理责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文档有创建、修改、归档、使用等任意处理的权限,不局限于不同环节和先后顺序,也不是被动等待最终处理决定的文本。20世纪90年代通过LanMachean开发了记录连续模型的可操作框架电子记录管理程序。学者指出,电子环境能达到单凭理论和基于纸张的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对象从静态到动态,能融会贯通,得到立体化处理。在行之有效的生命周期来看,文档和档案管理过程分明,有章有序,明确定义了文档在每个阶段的管理责任。在连续体理论中,通过记录连续模型,文档和档案总是在被创建或编辑的状态,即文档管理被描述为交互式过程,贯穿于整个文档的寿命。文档生命周期和连续体模型的发展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档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命周期和连续体理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两大模型的互补配合提供了一个积极合理的保存记录的结构,体现了电子文档环境安全、有效、便捷的必然趋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逐渐满足企业、法律、社会、文化等需求管理。作为更为先进的档案管理办法,通过现代模型构建科学组织框架,对于档案现代化与信息通信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的创建、存储、检索与数字化趋势。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环境下,电子文档的处理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份文档可分为三个端结,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是中端,永久保存或到期销毁是末端。无论是图案表格的绘制,还是文字的写作修订,文档处理都脱离不了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电子数据库、编发电子邮件、远程检索与构建移动通信平台、管理IC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通过多措并举,产生更有效的利用与管理。由于不同机构保存和使用的主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存在差异,信息系统(IS)集成部署系统的数据管理则更有利于实现无缝传递和信息共享,从而打破不同档案部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改善“信息孤岛”现象。同时,该系统是由多个电子文档组织路线,以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根据具体工作需求进行查询和使用,这种积分式工作流程有效节约了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虽然针对庞大数据,计算机系统可能会导致冗余,但它可以消除员工对大批量物理文档的恐惧。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尽管试图改善信息通信能力,但关键基础设施与目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和弱点与信息部门的推进力度有关,也与档案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有关。尤其是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未能解决数字档案中的DRM数字版权管理,因此ICT技术的应用实则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存在,而相对高端设施的建设尚未熟练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电子政务、OA系统的运用,QQ群、微信圈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开展,各部门相应建立了系统办公网络平台,不仅最大限度地证明了信息和通信技术优点,而且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推向优化。

2.有效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改进。在ICT的支持下,档案管理已经从基本的纸张文件的存储向众多电子、计算机的数字化管理过渡。“云计算”的引入将全面丰富现代文档管理模式,以其提供速度快、精准度高、查询灵活、呈现方式多样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接受并作为关键信息管理与沟通工具。此外,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电子系统,可以节省文件存储空间,利用电子方式查询也可减少纸质文档的物理磨损。计算机中的档案管理,以强大的存储、检索、访问、使用功能,增强了安全性和便捷度,也便于人档沟通和信息交流。尽管如此,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由于技术的飞速变化,档案记录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及网络,增强了软硬件故障所造成的数据失真或丢失风险。而在处理文件时人为的改写、剪切和粘贴、发送到另一端等,操作失误也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会贬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档案领域已发挥的显著作用。在电子档案的时代,传统的档案实体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复杂的用档需求,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文档都无法忽略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有效记录管理。

三、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文档运用与服务

1.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传递方式的嬗变,也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了档案信息服务中技术体系的应用水平。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比如“云计算”文档存储功能与数字化对接,OA系统、电子邮箱等文档信息传递对接,网络平台信息咨询、留言,电子政务与公文流转,网站信息查询、文件下载、转移链接、用户对话等推送与互动功能。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具有集成化和开放性等特点。为了提供高速、快捷,不受地理、时空限制的服务,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必须加以整合,才能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网站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更新周期较长,服务还是以被动的信息咨询反馈为主,缺乏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总的来说,还是存在先进信息技术研发滞后、技术应用不全面、兼容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未来除注重终端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外,一些网络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的新生技术也是应关注的方向。

2.电子信息转化成为运用与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信息技术下文档运用与服务,主要有两大类方式。一类是对档案室(馆)藏传统档案,以方便利用为目的,运用专用设备进行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另一类是对直接以数字化形式产生的电子图档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电子图档和文件的接收与安全保管,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档案信息的利用包括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反馈等,而档案的编研活动实质是对档案信息进行改编重组的过程。虽然档案信息化中并不完全是信息理论与技术利用的内容,但是所有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及其他工作都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本途径[2]。在档案资源运用过程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呈现快餐式又精细化、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服务的给取已转变为以网络服务、虚拟服务为主的电子高科技服务。当前信息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影响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面貌。因此,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在线服务必须以用户为出发点,创新理念,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推送、站点链接、网页聚合等多功能服务。借助ICT的推动力,实现信息与通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共享与利用,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王辉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立足企业信息现状,全面探讨了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以及其实施的方法论,重视对企业业务和IT团队的有效整合,理顺企业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业务创新,有效降低成本支出,为企业发展降低风险,切实提升应用水平。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软件应用 生命周期

对于企业而言,信息系统是重要的支撑,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其功能更加强大,彰显重要性,出现了大量信息系统软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突出,使得软件自身的危机出现严重的趋势,尤其是软件系统应用规模的扩大,与操作使用规范之间产生矛盾,因此,整个行业更加注重应用工程概念和思路进行整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在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将ERP作为关键核心,涉及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注重系统运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追求系统部署的高质量,寻求低成本运行和维护,基于这种环境,软件应用周期管理备受关注。

1 对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的介绍

1.1 应用生命周期的概述

对于应用周期,主要是从软件的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针对这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一理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即软件的流程需要具有重复性和周期性,相关的步骤组成在一起。对于这种理论的应用,需要遵守IT基础架构库的阶段要求,满足需求、设计、研发、测试、运行以及优化阶段的基本特性。在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支持下,能够对信息化产生显著的作用。首先,能够切实提升信息化的质量。在需求搜索的应用下,使得软件应用达到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切实降低费用支持。在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支持下,使得相关开发人员能够获取共享性突出的方案,优化程度较高,同时,这些方案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再次,使得维护时间被有效缩短,实现软件应用与设计的同时进行。第四,使得资源利用率被提升,达到最大化,设计人员只需要进行业务方面的需求,对后期实现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关注。第五,业务彰显灵活性,应用平台被迅速搭建,满足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调整。

1.2 对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价值的介绍

对于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其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的束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现了对各部门职责、制度以及流程方面的有效管理,强化区分和固化。在这一管理中,囊括诸多应该过程中的要求,如需求、规划、测试等,同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其中,发挥知识的作用,借助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提升软件开发水平,形成高效化的IT管理信息化系统。

1.2.1 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整合

在当前的软件应用生命周期阶段管理中,涉及诸多工具,但是,由不同的公司研发,独立性较强,会引发一定的问题,首先,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造成一定资源的浪费,容易引发混乱现象。其次,无法实现项目执行的固化。由此可见,一套具有独立性、流程固化性的系统亟待研发,实现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1.2.2 具有突出的透明性

在项目中,系统数据规模庞大,很多具有不可掌控性。一旦无法进行相关资源的有效估算,使得真实的数据支持比较匮乏,很难为决策层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在应用周期管理之后,这些任务能够借助有效的指标进行控制,提高操作的透明度,把控整个项目的运行状况。

1.2.3 具有较高的可追随性

在比较理性的状态下,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的项目成员能够实现相关文件之间的有效链接,选择任意节点技能进行相关项目的追踪。但是,如果子系统之间没有实现完全意义的整合,追溯就很难实现有效的健全,简单的文件存储没有进入整个管理系统,追溯目的很难实现,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修复,找出文本中的缺陷,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避免。

1.2.4 自动化程度高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机械性较强的工作由软件系统自动触发完成。在自动化机制的影响下,大大降低了项目中执行过程中各项成本的支出,项目执行效率被显著提升。

1.3 对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的介绍

借助生命周期管理工具,能够切实提升系统软件的能力,成熟度增强,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其在信息化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3.1 切实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对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更新。为了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要重视自身服务的提升,借助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加快企业软件开发的速度,推动新的服务模式的出现。

1.3.2 软件开发的效率被提升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中,研发失败率较高,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应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开发平台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达到调整的及时性与快速性,一旦遇到变更,能够迅速进行模式的更新,结合新模式的需求,进行测试。另外,一旦在编码过程中发生变化,模式会立即进行应对,使得整个软件开发周期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

1.3.3 提升管理与控制水平

对于传统的控制方式,管理人员很难实现项目进度的掌控,因此,目具体完工时间很难明确。在周期管理工具的应用下,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监控,结合管理数据,准确反映项目执行的具体状况。

2 结束语

综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备受关注,被积极引入整个项目管理中,积累大量项目数据,发挥企业知识库的作用,为项目周期、成本和风险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的支持。为此,要重视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明确涵义,探讨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管理中的功能,在根本上推动企业IT 业务创新,降低成本支持,提升系统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薛肖.基于OSGi的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SaaS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钱富升.通信企业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移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3]牟海伟.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4]李晓辉.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项目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0 引言

建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的理论来对整个工程项目中各个方面的系统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使得工程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再加上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与者数量较多,导致整个工程管理工作也更加的复杂。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决策已经无法在当前建筑行业中适用。而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更加有效的为建筑工程管理效率提高,就成为了当前项目管理的新课题。下文主要针对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

1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涵义

信息化管理主要就是指利用信息化思想,来保证所管理的对象与整个管理系统之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从而利用这一方式来确保系统自身的协调程度有所保障,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效益的目的。而工程项目自身的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就是从工程生命周期这一角度,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思想,把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直接在各个阶段就转变成为有机信息化,以此来达到对信息化系统维护的目的,切实有效的实现对工程项目的优化和价值提升的目的,以此来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自身在生命周期之内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

1969年,美国学者霍尔(HalIAD)提出了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它将系统工程的活动分为前后紧密连接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同时又考虑为完成各阶段与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由时间维、逻辑维与知识维,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结构,是一种解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大型复杂工程组织与管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理念信息化的体现。

按照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在信息化理念指导下,由逻辑维——组织信息化、时间维——过程信息化、知识维——信息方法信息化所组成的三维信息化系统空间结构,知识维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工具与方法知识维是指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门技术的总和。在工程项目领域主要包括:运筹学、控制论、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信息化等。

B、逻辑维——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步骤

逻辑维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对于项目管理则指对项目进行管理时一般采用的工作步骤。

C、时间维——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管理

时间维是指把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从而进行阶段管理。在工程项目中就是生命周期管理。由于不同类型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一般项目的寿命周期分为概念阶段、实施阶段与结束阶段。

2 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以往传统的工程项目在进行设立的过程中,其项目可以分为前期策划、准备和设计、施工与运营4个阶段,而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则可以直接划分成为开发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使用管理这三个不同的模式。而具体对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项目参与情况分析来看:工程项目的管理类型可以分为投资与业主两方的项目管理、施工和设计方的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咨询的项目管理、项目使用管理等几个不同的项目管理工作;但在实际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无论是项目管理自身的执行单位还是决策部门,其参与方和建设方之间的管理目标必须要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这一方式,便能够使得整个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拥有更好的质量、进度,并且减少资金的耗损。

3 企业应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在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不仅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的到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拥有前瞻性的眼光,最大限度的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此来改变企业对于当前市场所采取的相关经营理念,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秩序,在期间持续不断的培养大量的人才,通过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是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来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3.1从项目的阶段性管理拓展为生命周期管理

有条件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实施工程总承包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承包,我国一些工程设计企业已在工程总承包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也应实施“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甚至“五位一体”,为业主提供集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招标、造价咨询、工程监理于一体的项目管理承包或服务。

在企业自身拥有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并购或者重复、联合的方式,促使作业能力提高,从而承包下更大的工程,而我国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便在工程总承包方面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3.2从项目目标的分散管理发展为综合管理

以往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往往是将整个建筑工程各个不同的方面分割成为几个不同的部分进行管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掌控,也不利于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至今仍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以及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的发展空间受限等,与建设工程项目目标的分散管理不无关系。工程承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定额体系,工程投标报价应与施工工艺及施工组织方案密切地联系起来,并实施全要素成本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也应综合考虑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环境、安全等因素为业主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

3.3从项目目标的定性管理发展为定量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方法的迅速发展及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促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无论是工程承包企业,还是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均应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存储建设工程项目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这样不仅为项目的运营维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而且可以为以后类似工程项目的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主要以目前现有的工程管理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以国外的霍尔系统作为指导思想,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建立起了信息化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并且依据该管理理论体系建立起了极为完善的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这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工作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立夫,齐二石,李波.ERP管理参考模型及其构建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2006(06)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96

0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配电网直接联系用户,其线路及设备的安全运行对提供优质可靠电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国配电网主型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熔断器、配电线路等,具有新技术使用频繁、维修成本高、不易精细维护等特点,目前对其管理大都采取人工管理模式,而人工管理模式只能以配电变压器台数为分区,对每个台区单位内的低压设备分类进行统计、汇总和管理,很难对每一个具体的设备进行管理,更难实现对具体设备的快速定位和查询,因此无法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可以用科学的模型和方法对配电网主型设备进行管理,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不仅确保配电网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有助于实现智能配电网设备的可视化管理。

目前,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对电网设备的管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文献研究了考虑配电网设备LCC包含初始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设备残余成本并计及设备风险成本的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方案;文献进行了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文献从设备状态的分析和评估方法、设备剩余寿命的估计等角度对电网设备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而实行对配电网设备的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可以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进行风险监控等,对电能的可靠传输和电网的稳定运行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鉴于此,本文对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根据霍尔三维结构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三维模型,该模型将设备生命期阶段的划分、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为配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

1.1设备风险管理

设备购置、运行或检修的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的结构、质量和操作人员的使用方法问题,使得设备在其生命期各阶段存在危险和隐患。为了保障配电网设备使用的安全和稳定,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监控,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本文将配电网主型设备风险管理定义为配电网设备管理相关部门在设备购置前或设备开始运行以后,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跟踪等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对设备的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过程。配电网主型设备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设备风险管理过程1.2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

配电网主型设备的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结合,是对配电网设备在规划、采购、分配、使用、运行维护、改造到报废等全寿命周期各阶段进行风险管理,识别各阶段的风险类型并按重要性排序,构建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价体系,使用相关方法分析风险,并进行风险跟踪与记录,计划风险规避程序与策略等风险管理工作。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设备购置阶段、设备运行维护阶段和设备报废更新阶段。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图2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示意图配网设备风险分为政策和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质量风险、费用风险等。其中,政策和环境风险贯穿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管理风险来自于管理人员对操作人员和设备的管理不当;技术风险是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设备性能水平的风险;质量风险是指由于设备质量不满足使用要求,而造成追加投资或延长进度的风险;费用风险来自受技术和进度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设备购置或维修费用超支的可能性。

在设备购置阶段,风险评估应关注设备主要指标的达标率、设备选型时设备功能是否符合要求、价格的合理性以及合同的合法性,进行投资决策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等,运用系列的成本会计指标和管理方法,提高投资决策的正确性,规避经营风险;在设备运行维护阶段,注重设备故障监控和维修,通过危险源辨识、危险源分类来明确风险的位置和特性,然后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设备的风险做出估计和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设备的风险控制;设备报废更新阶段是对现有的己磨损不能继续使用或虽仍可继续使用,但在经济上和环境影响上继续使用已不合理的旧设备进行计划和处置的阶段。这一阶段,应正确估计设备报废的条件,注意零部件回收以及台账管理。

2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三维模型构建分析

2.1三维模型的构建

美国系统工程学家霍尔提出的霍尔三维结构,为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想方法。霍尔三维结构的三维分别是表征设备阶段的时间维,管理过程的逻辑维和管理方法的知识维。本文根据霍尔三维结构,从配电网主型设备寿命周期、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方法三个方面,构建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三维模型,该模型包括寿命周期维、风险管理过程维和风险管理方法维,将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过程联系起来,使风险管理理论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更适用于管理实践。配电网主型设备风险管理三维模型图如图3所示。

图3配电网主型设备风险管理三维模型图2.2三维模型的定性分析

模型的寿命周期维指配电网主型设备从计划、购置到最后的报废更新时间序列,是设备全寿命周期中计划购置、设备比选、安装、运行维修、技术改进和报废更新等过程的动态时间关系的体现。如图3所示,在设备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过程相同,但是使用的风险管理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寿命周期维可以清晰地定性分析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方法的关系,使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寿命期阶段风险的异同,从而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维表明,对配网主型设备进行风险管理时,按实际情况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计划、跟踪、控制等风险管理步骤的过程。设备风险识别是确定可能影响设备的风险,通过风险分类进行识别和归纳,常用的定性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环境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定量识别方法有核对表法、问卷调查法、影像图法等。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基础而重要的一步。风险分析是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的后果,并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优先级,主要的风险分析方法有风险综合评价法、蒙特卡洛模拟法、风险解析法、层次分析法、ISM、故障树分析法等。风险计划、跟踪和控制是根据以上步骤得到的结果,采取风险应对计划,获取风险数据并执行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方法维指风险管理过程中各阶段采取的方法的集合,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和风险管理过程方法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

3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三维模型

3.1风险识别模型

由于配电网设备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可由设备购置、操作人员等定性识别,因此本文使用调查问卷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归纳出设备可能的风险,由设备使用相关人员进行答卷,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风险重要性指数来确定风险等级,通过下式计算出每一个可能风险的重要性指数:

rkij=αijβkij(1)

其中,记i为风险因素的序号,k为设备风险管理目标的序号;记j为对风险i的有效反馈序号,j∈(1,n),其中n为风险i的有效反馈之和;αij和βkij分别表示第j个被调查者估计出的风险i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i对风险管理目标k的影响程度;rkij表示第j个被调查者认为的风险i对设备风险管理目标k的重要性指数。

用风险重要性指数得分来描述每个风险对风险管理目标影响的重要性,并以此对所有影响特定风险管理目标的风险排定等级。风险指数表达式为:

其中,α的取值为“很可能”、“可能”、“不可能”,β的取值为“高影响度”、“一般影响度”、“低影响度”,需要将定性描述转换为数量值。本文令“很可能”和“高影响度”的值为10,“可能”和“一般影响度”的值为05,“不可能”和“低影响度”的值为0.1;Rki表示风险i对风险管理目标k的重要性指数。由此得到表1所示的显示风险重要性指数的计算结果。根据各风险重要性指数得分和设定的得分阈值来筛选风险,从而得到全寿命周期风险。

本文三维模型中的风险分析方法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通过分析可能造成设备故障的各种因素,确定设备故障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和发生概率,结果是以故障树图形表达风险因素与研究设备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求出导致设备故障的最小割集,对事件发生频率、费用等做出评价。在设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可根据具体设备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给出故障树定性分析风险的模型。

将故障结构函数记为Ψ(X),其中n维状态向量X={x1,x2,…,xn},xi表示底事件i的状态变量,n为底事件总数。称{xj1,xj2,…,xjk}∈X,j=1,2,3,…(k∈N)为故障树的割集。当xj1=xj2=…xjk=1时,Ψ(X)=1,即所有割集中的每个底事件都发生时,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

最小割集MCS是指将一个割集所含的所有底事件任意去掉一个之后遍不能成为割集的割集,本文中记故障树的最小割集MCS总数为l个。故障树的全部MCS代表设备所有可能的风险类型,由公式(3)看出,可用全部MCS来表示故障树结构函数Ψ(X):

式中lj(X)为最小割集,共l个。

lj(X)=∏i∈ljXi(4)

视问题不同,也可以从对偶角度和网络路集出发,定义故障树对应的网络图的路集以及最小路集MPS,用全部MPS表示Ψ(X)。

故障树MPS定性分析方法可识别设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可能风险,并将其按重要性排序。分析结果可用于进行风险控制并制定风险策略,具有实践意义。

4结论

本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和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理论,建立配电网主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该风险管理模型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充分考虑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风险,使风险评价和控制模型更符合实际;

(2)在使用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三维模型进行配电网主型设备进行风险管理时,不同寿命周期阶段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是风险管理重要的一步,应使用适当的方法;

(3)配电网主型设备的风险管理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对该模型进行实际运用,评价该模型在配电网主型设备风险管理的使用效果,有助于进行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景文.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1,(1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