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20:50:32

金融学教学论文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1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王春明、董再平在《对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要从更新教育观念、修订人才陪养方案、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张旗在《台湾地区科技类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启示》中认为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这么几个特点: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法灵活、有效。这些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易自立、卢向阳等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条件和调控均属于体系的范畴。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5大部分:实践教学动力系统、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陈云棠、梅杓春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一文中以三江学院为例,提出了构建并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涵盖课程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地方输送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具体来说,在课程实训方面,以演示性实验为前提,综合性实验为主体,突出创新性实验,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实习方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到一些跟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在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学生紧扣专业方向选题,结合教师的科研或者生产的实际,真题真做。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系明确提出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教学,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为:支持金融学“双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消除金融学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缩短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目前已经完成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经过反复研讨,并结合校外专家的意见,对2013级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对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金融领域实践能力的课程,都安排了实践课时。

(二)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材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系对开设了实践课时的课程单独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实验项目的要求、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教学离不开教材。目前相关的实验教材比较缺乏,很难找到切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实验教材。我系组织部分专业教师编写了部分实验教学教材,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实验教材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实践条件的改善

从2007年至今,学校共投入147万余元创建和改造金融学专业实验室,添置和更换了部分仪器设备。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银行柜台业务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期货交易实训室、外汇交易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购买了商业银行、期货、外汇、证券交易等仿真交易软件,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目前本专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即2个校内综合实习基地,7个较高水平的校外专业综合实习基地,10个就业见习基地。今后3年根据各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将稳定实习和见习基地,选择高水平的省级以上合作教育基地2-3个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就业见习基地稳定在20个以上。

(四)实践课程过程管理、考核

过程管理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要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执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首先,每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实验报告。其次,教学督导随机听课,检查教师的实验教学是否符合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最后,将实验教学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按照学生的实验表现,结合理论教学考核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分数,以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其参与金融领域工作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方法,初步建立了实践技能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能够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践教学推行过程中,很多教师产生了一些想法,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院校,应该让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像高职院校那样强调实践教学,将自己降格为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的一个教育层次;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认为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应降低毕业论文要求或者取消毕业论文。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给实践教学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实验内容、实验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缺乏有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为主,大多数教师缺乏在金融实践部门工作的经历,对金融实践部门的流程、职责、运作等缺乏直观的体验,不能从金融实践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高度来设计、实施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使实验教学变成为了实验而实验,各实验项目缺乏目标指向性。

(三)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推行的是“3+1”教学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加1年的校外实习(含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不能采取放羊式的实习方式,将学生推出校门,随便找个岗位实习。金融实践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专业的学生很难进行集中实习。分散在不同金融部门的实习形式给校外实习管理提出了难题。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对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感知能力,除了金融实践部门本身对学生进行塑造之外,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解决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生活当中的问题以及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疑惑。一些独立院校不重视校外实习过程管理,没有明确的校外实习管理目标、措施。部分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校外实习过程没有进行全程跟踪,长时间与学生失去联系,变成一种形式上的实习,使实践教学目标大打折扣。

(四)各实践教学模块不成体系

现在有很多独立学院也开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开设实验课程,开展校外实习等。但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实验课程设置、实验项目开展围绕理论课程要求和教师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来进行,使各个实践教学模块呈现碎块化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些课程实验项目重复设置,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期货投资》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和《国际融资实务》,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重复的问题,如果不能站在“以金融人才需求为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就会出现某些实验项目应开未开、某些实验项目重复开的情况。校内的课程实验、专门的实践课程与校外实习的衔接、各实践模块所占比例、实验实践难度与要求等都应在金融功能观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研究确定下来。

四、完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金融学专业的重要性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齐头并进,共同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部门会议,统一了实践强校的办学思想;通过系部实践教学专题会议、教研室会议、实践课程认证等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理念,制定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考核标准。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做法是将实验教学工作纳入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范畴,鼓励教授和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鼓励现有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培训,激励教师在寒暑假去相关的金融机构实习;加大引进金融实践工作经历丰富的实验教师的力度。通过以上办法,逐步实现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三)突出校外实习管理

校外实习时间长、实习地点分散是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特点。学生不在校内,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增多,如果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实施规范,则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学院提出宏观管理要求,系部制定实施细则,包括学生各种实习资料的提交、实习实地探访、实习过程控制等,都需要一整套的措施来规范。

(四)开展实践教学研究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2

20世纪30年代问世的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成为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程碑,它探讨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将金融理论分成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两个领域。宏观金融主要围绕货币界定、货币供求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等问题展开。由于当时金融市场发展有限,微观金融领域局限于商业银行领域。20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学发展呈现出微观化、技术化与实证化的发展趋势,以马科维兹的研究作为起点,金融学家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经典理论成果逐渐成为金融学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货与期权定价、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国内金融学课程体系也在随着理论研究趋势以及金融体系的变迁进行调整。在早期阶段,课程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货币和金融中介机构,在货币理论部分是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延伸,金融中介机构部分重点在于金融机构体系及相关业务。伴随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推进,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被引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目前国内主流的教材的架构就是按照货币、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这三大块内容展开,涵盖了所有专业课的研究对象。

2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应用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弱化理论性内容,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但是,实践需要理论作为指导,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够理解经济现象与金融行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在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较为靠前,学生具备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导向。教育部于2003家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实验内容六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环节。

3金融学课程教学特点

3.1知识点繁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与保险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新的二级学科金融学,这使得金融学课程不仅包括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基本内容,还进一步融入了汇率、国际货币体系、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知识点。伴随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逐步补充到课程内容中来。知识点繁多,相互之间又存在复杂联系,这使得教学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3.2理论性强《金融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强,思维严密的课程。课程内容中兼具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由于不同的层面分析方法具有明显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复杂的金融理论时难度极大。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实践,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3前沿理论层出不穷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金融理论处于快速变革之中,前沿理论层出不清。例如金融危机导致系统性风险领域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对于原有的金融监管理论与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颠覆。那么在实际授课中如何进行调整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讲授这些内容,往往只能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理念,不容易讲讲清讲明。如果不讲,又不能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领域。

4课程内容调整遵循的几点原则

4.1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衡量课程改革建设方案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厚基础,重应用”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就业与长远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作为三本院校,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每年大概有10%的学生考研,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经济类专业课密切相关,这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要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介绍利率决定理论、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问题。

4.2知识结构完成、内容重点突出作为学科基础课,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将知识梳理成体系才能够具备分析问题的基础,才能达到学为所用的目标。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具体内容讲解要做到重点突出。

4.3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伴随金融微观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学课程内容中,微观金融的比重逐渐增加。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经济学框架未能有效整合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金融理论。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提出了“大金融”这个命题,其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强调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系统整合。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掌握好宏观金融理论,更有利于理解微观金融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并重微观与宏观知识。

4.4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经典性表现为完整的内容体系与科学的分析方法。课程只有具备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才能够使得学生具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现代性是指内容能够跟踪学术前沿,反映实践变化动向。只有将经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得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商业银行这一章内容,由于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即使教材不断更新,仍然难以全面反映银行全新的业务种类。

5教学方式改革

5.1授课组织模式创新———单人授课向团队授课转变就《金融学》课程内容而言,涵盖了货币经济学、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三大模块,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而且金融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新的交易品种不断出现,作为个体教师不可能有精力关注所有领域,因此很可能导致授课内容陈旧,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出现。因此,应改变一名授课教师从头到尾讲授一门课程的传统授课组织方式,而以团队分工的形式讲授一门课程。团队授课在研究生教学中较为常见,每位教师分专题讲授课程,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教师讲授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不仅在内容上能关注理论前沿,也能保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5.2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金融学》课程涉及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较多,比如说钱荒、利率市场化改革、余额宝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学生巨大的兴趣,可以布置作业的方式指引学生跟踪热点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问题有深入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报告,进一步启迪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3

1.1教师维度(1)讲授空泛,与现实脱离,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该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但由于任课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对实际金融业务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使得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缺乏现实意义,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案例来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将案例与理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对案例的筛选和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多样化,而且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深度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学生因理论枯燥而产生“厌学”问题。(2)互动缺失,教学方法简单,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在传统的金融数学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授式的满堂灌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复制课本上的内容,只注重“如何教”却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有的虽然设计了互动环节,但一般只是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而问题和答案都是预先设置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教师通过引入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竞争等多元化的模式进行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与教材的互动中快速提高,解决“效果差”的问题。

1.2教材维度(1)教材编排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讲授和学习。2005年以后,全国各高校才广泛在本科阶段中开设金融数学专业或专业方向,现有金融数学教材大部分是为研究生教育而编写的,以理论研究和阐述为主,而仅有的几部适用于本科教学的教材也多以精算师考试大纲作为主线,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不大,大量的习题是为了配合公式、定理的讲解而创设出来,有些习题则更是停留于理想化模型,缺乏实际意义。例如,“已知每2年底付款一次,每次付款1元的永久年金的现值为9/16,计算年利率。”这道题目就是典型地为了配合广义永久年金公式的讲解而创设出来的,无法满足金融数学作为实践性很强学科的培养目标。将案例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而且能够将复杂而抽象的数学模型直观化,具体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金融学发展史案例的引入可以将原本被割裂的知识与其起源和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其产生的背景的同时,对于其发展的现状也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2)时效性差,举例滞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师生需求。现有的适用于本科金融数学教学的教材中,大部分是在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编译而成的,国外的这些教材已经出版很多年,一些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金融问题,一些数据也失去原有的意义。金融数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案例教学恰好可以弥补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通过引入具有时效性的案例,不仅可以更新和补充原有教材内容,将最前沿的信息和数据传达给学生,而且能增强理论的现实意义。

2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在本科生金融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本文探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计案例导入、案例分析、案例示范、案例模拟“四个环节”依次运行、互相衔接、有机配合,以达到解决教学现存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1以案例导入法带领学生轻松进入课程情境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也是能否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导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活型案例导入,即由实际金融问题的导入。教师每节课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导入,将学生带入为本节课讲授的所预设的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中,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讲授摊还法时,可以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假设某人以银行按揭贷款方式贷款50万元,分20年还清,每月还款3742.6元。(1)每月偿还的3742.6元中有多少元是在偿还本金,多少元是在偿还利息?(2)在偿还了36个月后,本金还有多少没有还?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二是以历史型案例导入,即由金融史、金融事件等历史事件导入。每个理论都有其发展的历程和背景,如果将所讲授的知识与其发展历程割断,只是片面地讲授知识,必然影响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定义。在讲授每个知识点的同时,将其发展的背景、过程,涉及的人物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引入教学中,以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既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深入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例如,在讲授债券时,就可以将我国发行国库券的过程、“垃圾债券”的发展、米尔根的传奇经历等金融史案作为导入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2.2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课程知识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按照教材直接给出定义、公式,学生则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课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内涵。如果将案例教学植入教学,通过选取恰当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案例中事件的关系,就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定义、公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定义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别在于通货膨胀率,可以列举生活中物价上涨的例子:今年甲向乙借10元钱,贷款利率为10%,明年甲需要还给乙11元,假设今年的桃子的价格是1元/个,那么10元钱乙可以买10个桃子,明年桃子的价格为1.1元/个,物价上涨率为10%,那么明年甲还给乙11元也只能买10个桃子。虽然多还了1元,但乙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利润。显然,贷款利率10%是名义上的利润,即为名义利率。而实际利润则为0%,于是很自然得出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差或者是名义利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差。

2.3以案例示范法培养学生树立和巩固课程建模意识建模方法是金融学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理论与应用联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是金融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运用定理、公式解决课本上的规范习题时得心应手,而面对实际的金融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建模意识不强,无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背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公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摊还法进行本息分析时,在给出公式后,我们可以假设“每位学生通过按揭贷款方式购买住房,贷款金额为50万,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贷款期限分别为5年、10年、20年时,分别按银行现行贷款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每月各要还款多少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通过案例的典型示范,培养和训练学生树立了客场建模意识。

2.4以案例模拟法训练学生积累和强化课程实战能力金融数学课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应用性体现在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金融问题。因此,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掌握金融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讲授某一部分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网上推演和模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例如,在讲授期货定价时,我们布置学生假设每人拥有资金100万元,进行期货在线模拟交易,然后学生每天关注自己所选期货的交易情况。课程结束时,系统会对所有学生的盈亏做统计,并且有按班级的排名。通过这样带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案例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将金融数学理论还原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3实践检验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势所必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要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加快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是,上海与纽约、伦敦等西方金融中心难以抗衡,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继续培育金融市场要素、完善配套制度环境建设与培养战略性金融人才,上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金融人才具备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就能够快速获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同样知识的不同理念,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接受信息,获得英美等先进国家金融学科和实践方面的前沿知识。由此可见,金融业的开放对金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掌握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掌握对外沟通交流的能力。金融专业英语作为金融专业的专门用途语言对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主要通过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资料掌握专业有关的词汇,因为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在专业词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如position在基础英语中是“地位”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头寸”的意思;future在基础英语中是“未来”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期货”的意思;interest在基础英语中是“兴趣”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利息”的意思;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求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相关的资料是学习专业英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其他能力拓展的基础。但在当今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业务的综合能力,因此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应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听、说能力,以及处理相关业务(如金融往来函电和报文)的写作能力。

2提升学生金融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关专业文献中涉及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侧重于学生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哑巴”英语人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很难用英语进行灵活地沟通交流,不能适应适应开放金融环境对金融人才的能力的需求。为适应新环境对金融人才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文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保持与基础英语的延续性,适当增加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英语学习在大一、大二就完成,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才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脱节。此外,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相对较少,一般为40学时左右,这使教师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时间在专业词汇、语法的讲解上,较少有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因此,建议在基础英语学习完成后,就开始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在大三至大四上学期各学期都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当然各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大三上学期可以进行基础词汇的学习和阅读的训练,大三下学期可以进行听说的训练,大四上学期主要进行金融业务相关实践和综合能力训练。其次,应加强金融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各高校在专业英语的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基础教学英语教师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这些教师英语基础较好,口语交流能力也较强,但缺乏金融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讲解时不能深入,也难以对学科的前沿知识进行介绍;另一类是由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专业课老师担任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这些教师对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前沿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口语交流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基础英语教师,则应专门对其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基础英语教师到金融机构学习实践。如果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主要由金融专业相关老师担任,则应对其进行口语能力的培训,为其出国交流提供机会,提高其沟通交流的能力。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其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读”和“译”方面存在的障碍较少,学生所欠缺的主要是“听”“说”“写”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学完金融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在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在对英语专业知识进行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听、说、读、写的情境训练来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中,每堂课由教师设计金融专业英语的某个主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主题的内容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围绕主题用英语口语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个主题进行场景模拟,如可以用英语模拟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保险从业人员如何向客户推销产品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高美(2009年)通过对南湖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情境教学实验表明情境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3结语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5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一)对金融保险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确定目标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在构建新教学模式前,深入江泰及其他25家金融保险行业企业、12所金融保险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开展系统化调研,通过考察、座谈、研讨等,确定金融保险(保险经纪方向)专业岗位群如下:保险经纪公司:市场开发、保险方案、设计、保险销售、保险采购、客户服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主要职责任务包括:客户信息收集,保险方案设计,保险采购招投标,协助投保、出单,协助查勘定损、索赔,保险经纪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单证案件管理、风险管理咨询、保险经纪项目管理、理财规划);保险及保险中介公司: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主要职责任务:相关专业岗位);社会保障部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职责任务:社会保险基本业务开展)。

(二)保险经纪职业及工作过程描述。保险经纪是指受投保人委托,基于投保人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经纪的服务总流程及主要工作流程如下:走进客户,收集信息;风险管理,防灾防损;拟定投保方案,进行保险采购,协助办理投保手续;协助客户索赔。

1.保险安排工作流程。投保人委托保险经纪投保———保险经纪为投保人进行风险评估———设计保险方案———确认保险方案———保险经纪向保险人询价———投保。

2.协助索赔工作流程。投保人出险通知保险经纪———保险经纪迅速通知保险人———保险经纪协助保险人现场查勘———保险经纪索赔———保险人最终赔款。

3.保险经纪其他服务。调查分析风险———提出防灾防损建议———密切关注风险变化———风险转移、化解的建议。(三)根据保险经纪公司工作流程要求,提炼出保险经纪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保险经纪工作总流程同上;知识目标:保险基础知识,保险营销知识,客户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知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各险种知识———保险采购知识、保险理赔知识;教学目标:掌握保险基础知识,能进行客户开拓———掌握风险管理知识,能进行风险分析,提出保障方案;与客户沟通能力———掌握财产险、人身险各险种知识,能够制定投保方案并进行保险采购;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改实践

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江泰及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素质标准,融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设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就业导向、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整体改造;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实施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教改。

(一)将提高职业技能定为金融保险教改核心,制定本专业教学标准。将校企合作,教科研一体,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落到实处,提出与江泰公司目标共定、课程共建、学生共育、基地共建、师资共培、就业共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针对学生特性,将关键专业技能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循环训练。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重点、难点、疑点;同时渗透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养的有关内容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开发“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协同江泰公司精选基于工作过程9门主干核心课程(《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解读》、《保险销售实务》、《保险采购实务》、《保险经纪服务》、《风险识别》、《合规与道德》、《保险经纪公司经营管理》、《保险项目管理》)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新经济新常态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本专业课程体系。为拓展学生专业方向,特聘请校内外企业行业及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融于工作过程。

(三)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运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落到实处。为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任务驱动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间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兼咨询顾问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师生角色转换有利于将职业课程核心知识转变为学生想要得到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内心强力学习动机,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激情和动手能力,增强青年学生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现代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基于工作过程、实践性强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为了培养学生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一改传统满堂灌少互动的授课方式,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是“拉动”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机整合,目前效果较好。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采取“边用边学边练”的方式将核心理论融于实践教学,通过“展示项目任务”、“解构项目任务”、“练习项目任务”,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保险经纪服务”“保险安排”“协助索赔”等虚拟情境和任务项目中接受实训。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本专业核心知识点隐含在经纪服务、核保制单、索赔等工作任务中,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分组讨论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这里所指的任务是指在经纪服务、核保制单、索赔等高度仿真工作环境下,通过运用金融保险专业的各种知识及操作技能来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特设金融保险学科带头人和双班主任(专职班主任和专业班主任),为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奠定了基础。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学园地设计、每月金融保险大厅展板设计、课后实训、校际交流、公司考察见习、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等,有效将学生课堂活动与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江泰班”涵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整体课程体系和教学新模式。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将单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改为融综合测评、多方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方式;尝试推行以赛代考、强化实训实习考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运用全程评价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提升自信心。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修正的过程,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及时沟通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企业要求与学院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满足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实现校、业、生和社会多方共赢。

作者:徐诚 周玉芬 李海霞 单位: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教学影响;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引言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难以预计的过程,这就是后金融危机,他给世界经济造成的破坏甚至大于金融危机发生时期,而商务专业对于外贸行业的依附度很高,受后金融时代的影响也较大,这就导致了商务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以适应后金融时代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几率。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对商务英语教学进行科学的、详细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思考,以促进大学培养人才质量的提升。

二、后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后金融危机对电子商务学生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缓步增长的阶段,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全球的贸易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受其影响的程度也更为明显,出现了生产企业销售难、外贸行业产销低迷、学生就业困难等等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岗位少与毕业人数增加的矛盾,虽然国家在不断的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相对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明显太少。此外,受后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大企业开始裁员、减少招聘,甚至一些大企业都不再向校园进行招聘,这就是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第二,各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增多了,但毕业生的质量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高校很多的毕业生都难以适应当前的局势,这就造成了部分企业招揽人才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奇怪现象”,一边是人才的紧缺、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的相对过剩。第三,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理念滞后,大多数老师、学生还不能认清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社会真实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很多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致使高校毕业生成为“低不就,高不能”的“剩才”,这种人才培养现状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对高校教育最为显著的影响结果。

(二)后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商务英语所依附的行业是外贸商务,其就业的主要“阵地”是外贸出口类企业,而这一类企业的发展对外有很高的依附性,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对其有很大影响。例如,生产类企业,其产品的附加值不增加,在价位降低的情况下其盈利就会受到影响,且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能只依靠产品价位,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订单减少,企业的生存面临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在扩充人力资源,高校学术的就业岗位就在减少。又如,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延续,很多企业经营落魄,甚至倒闭,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失业人员流入社会,这些员工岗位工作经验丰富,无疑是毕业生强大的就业竞争对手,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由此可见,后金融危机对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商务英语教学应充分的考虑当前后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其可能演变的趋势,以提高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后金融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结合当前社会用人实际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改革。第一,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思想、理念,这一改变可以重塑广大师生的教育观、学习观,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能理性的看清形势,将长期事业目标和短期实际规划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更为科学、理性的求学环境,也使高校的教学总体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第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见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综合就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实训教学中,场景设计的一些商务谈判中的突发事件、经典案例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练习商务英语所学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事件、处理事件的能力,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好处。第三,当前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优化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更强实力,也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更能符合当前社会需求,提高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质量。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一)认清人才需求市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看似“人才饱和”,社会工作岗位紧缺,其实不然,只是社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商贸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这一行业、企业紧缺的是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社会需求,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工作岗位上的技术能力,以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次,树立产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商务英语的教学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例如,和外贸企业联合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参与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工作岗位,以此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又如,实施产教结合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体会商务英语知识的内涵和应用,可通过实际定岗训练、软件模拟训练等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商务英语谈判中用英语联系对方企业的相关人员,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谈判过程中很多细节是需要注意的,有可能是影响谈判结果的关键,在商务英语教授中学生不一定能充分掌握文化差异的特点、对商务谈判的影响等,应用模拟实训软件使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产生兴趣,从而纠正学生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中式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更优秀的职业能力。再次,引导学生认清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商务英语教学参与中树立远见的职业规划,避免学生毕业后择业、就业的盲目性。例如,在教学中以我的职业和未来为主体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想等,以此树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识。又如,通过职业情景模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商务英语应用的实际状况,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同时使学生树立远见的学习计划,重视商务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进而增强其职业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二)以社会需求为本大力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是高校教学的本职工作,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显重要,这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学更好的调整教学策略。第一,以社会需求为根本进行人才培养,当前社会形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中低层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商务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学进一步拓展思路,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该行业的高端人才,如上述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以此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第二,现代行业岗位上对于知识的应用趋于综合性,也就是人在岗位上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专业素养,还要具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对于职业岗位的相关技术、技能、知识等有很广泛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专业的层次,要引导学生向相关领域探索、发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端的复合型人才。第三,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广泛涉猎而无一精湛,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涉猎别的领域,将其融合到商务英语的应用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实力。

(三)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后有个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职业梦想,同时也提高学校的声誉,使学校在教育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市场人才需求,从专业、心理、体质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实训教学软件应用中,设置突发事件场景,如接机时对方的电话失去联系,在此情况下学生该如何应付这样的突发状况;又如,在联系商务业务洽谈中,对方通过电话要求企业的相关资料,在这种状况下那些资料能给、那些资料不能给,等,这些都可通过实训对学生的认知加以强化,使学生能够在动态的事件发展过程中恰当的应用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训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工作中有更加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态度。其次,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开放之初,商务英语人才非常紧缺,当时商务英语中低档次的应用人才的培养就是社会的需求,在培养人才中,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的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务英语中低档的应用型人才已经饱和,当前社会需求的是高端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商务英语教学更要注重人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该行业的高端人才,具有很强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提能力。因此,就需要和企业、公司联合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商务英语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发现自身性格、思维等方面的一些不足,进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结合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加以完善,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再次,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功能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应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更好的施展。又如,在实训教学当中,应用科学、客观的褒奖教学法,使学生自己探索商务英语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自省的习惯,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发挥自身更大的潜力。再如,以商务英语实训组织、辩论赛组织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某一项事件的组织、安排能力,使其在协商、沟通、规划等工作中不断的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此情况下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中找到发展的机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造就学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刘艳,储滨秋,顾晓彬,等.浅析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7):57-58.

[2]成焱霞.基于网络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6):149-150.

[3]石磊.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实践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4):31-36.

[4]于善波,刘宇会,陶珊珊.后危机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诉求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9):168-169.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7

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以来,全球各地金融业的发展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态势。根据中国的国情,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伴随而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也开始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金融活动和交易越来越呈现市场化和国际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金融学从重抽象理论研究逐渐转变为注重市场需求与金融理论的结合,也开始融会贯通其他学科,金融业得到重要发展,许多新理论呈现出来。例如,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金融业研究方向微观化的变化对金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学学科的发展都要求金融学教学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金融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社会要求的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金融学教育培养出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能了解宏观经济体制,又能熟悉微观金融市场运行的规律,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既要精通金融学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应用熟悉、财务管理等与金融相关的学科。金融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计、教材准备、教学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金融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地进行。首先,注意层次性。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不可以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既有高端人才,又有中低端人才,根据金融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定。所以,高校人才培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培养目标。其次,注重其他素质的培养。金融业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金融业人才也必须有创新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

二、新时代金融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学学科定位存在问题学科定位问题是新时代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门学科的定位是否正确,决定着其是否能正确地引导教学使用的方法、培养目标等等重要问题。对于金融学的学科定位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一是,以国外前沿学科的商学院教育为模板,即是我们常说的微观金融,对金融领域的微观和实践问题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实际操作性强,要求能解决金融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二是,以国外前沿学科的经济学院教育模式为参考模板,侧重宏观金融,宏观问题、理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其所设置的课程更多地体现对金融学与经济学融合的认可,包括: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这种学科的定位只适应于金融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现阶段,金融学科建设逐渐成熟,这种划分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人才的培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就存在显著差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开展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多元的学科定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金融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改革也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就要不断变化,应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与时俱进,过于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墨守成规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第一,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第二,课程设置故步自封,不能有效融合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第三,课程设置没有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更新,课程设置一旦确定下来便一直延续下去,并没有注重与时俱进;第四,缺乏实践教学,金融学人才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多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活动。

三、新时代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一)学科定位的多种模式与多元化金融学科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变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密切。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学业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在解放前期的货币银行学仅仅是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金融学和金融科学才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并于1995年正式成立金融中国学会,但是教材依然不变,仍为货币银行学;“左”的思想在六七十年代泛滥,金融学受此影响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金融学才得以恢复,开始成为独立学科。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发展还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方式、方法落后。首先,我国金融学的发展可以借鉴的就是国外的两大金融学发展模式: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及实践活动,对金融市场的金融活动要多加留意。除此之外,金融学的发展不能固守一隅,要谋求多元化的发展,引导每所大学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兴办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学科,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学核心课程的设置第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宏观金融,这与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有着莫大的关系。我国的金融运行的绩效依赖于宏观因素较多,例如制度、政策等,这就使得课程的设置重宏观理论轻微观教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领域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微观金融在金融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教学观念要随之调整,将微观金融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微观理论的内容,将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合理调节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比例,使其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金融学领域亦是如此。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不仅仅是适合国内经济市场的,还应该有能力走出去,加入到国际市场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要添加国际金融学的部分,例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还有国际规则方面的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些都应列为金融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金融学的模型建立通常要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知识,否则很难完成金融模型的建立以及金融工具的开发。除了数学之外,信息化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学生要通过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信息,了解金融发展趋势。因此,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保证金融理论快速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技术,推动金融的进步。

(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化和多样化。金融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要不断创新,多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这种现代化不仅是指告别过去的黑板、粉笔阶段,使用计算机演示课件,而是更侧重于使用计算机技术发掘金融学的潜力,例如,建立金融实验室,为学生创建模拟实际金融活动的平台,利用计算机创立相关的实践软件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完成实际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掘更多的有用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除此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建立校企合作、开办校外实训基地等等形式,也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增强思考能力。

(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金融学教育教学的基础环节,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侧重于理论,忽视实践部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注意对先进的国内外知识的吸收,将其纳入教材之中。第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教材建设必须与师资建设同步,保证教师与教材可以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教案、多媒体课件完整、规范。第二,教学态度。包括言谈举止符合教师规范,仪表端庄,精神饱满;遵守教学纪律,无迟到、早退,无随意停、调课现象;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不伤害学生自尊;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经常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咨询回答耐心细致;积极参加教改、科研和平时的各种教学活动。第三,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充实,条理清楚;对讲授内容娴熟,思路清晰,运用自如;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学科新成果。第四,教学方法。包括合理组织教学,严格管理,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注意师生互动,讲授生动活泼,课堂氛活跃,有吸引力;教学手段多样、方式灵活,提高了课堂效率;布置作业能够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起到提高学生做事能力的作用。第五,教学基本功。包括本学科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语言规范,普通话标准。第六,效果评价。在规定学时计划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好,有吸引力;使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兴趣,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素质。这一环节在考评时列为对教师考核的一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

四、支持体系就业指导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8

(一)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

1.金融学科微观化发展趋势凸显。

金融的范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金融的宏观层面主要研究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以及汇率等,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金融的微观层面主要研究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包括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国外经济学界通常认为金融的范畴是指金融的微观层面。从过去几十年金融学科的发展看,宏观金融理论创新比较少,发展已相对稳定,而微观金融理论创新不断,发展较快。1952年马柯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成为现代微观金融学的标志和整个现代金融理论的奠基石。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提出的MM定理奠定了公司金融这门学科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夏普、林特纳和莫辛分别独立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兴起。这些微观金融理论的提出导致现代金融发展的微观化趋势更加明显。

2.金融学科发展面临金融创新的挑战。

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20世纪60、70年代,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来逃避金融管制和规避市场风险。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期权交易、互换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不断推出。20世纪90年代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品规模不断膨胀,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除了新的金融工具不断被推出,金融体制也开始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持续,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持续多年的金融分业经营格局退出,混业经营成为趋势。金融工具和金融体制的创新,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金融理论指导和金融技能支撑,也对金融学科发展和金融教学提出了挑战。

3.金融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加市场化。

金融的重要功能是使资金从盈余方向短缺方转移,实现资金融通。资金融通存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间接融资是指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实现资金融通。当前,银行间接融资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而美、英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其市场主导型的模式在全球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金融业发展,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完善,货币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不断建立。这些市场的建立不仅为融资者提供了多途径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导致市场化的金融活动增加,而且市场化的金融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更加贴近金融市场的金融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教学缺乏互动。

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上课放PPT和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听课和记笔记。由于金融学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平铺直叙地讲授,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课堂学习也容易感到疲倦,并且由于不能和教师互动,导致对课堂听到的金融知识缺乏深刻和形象的理解,习惯于死记硬背。期末考试前,学生往往会要求教师划复习重点,考前突击背。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很容易忘记所学的金融知识。这样缺乏互动的教学,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学相长。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联系金融市场实际和跟上金融学科发展,然而当前不少金融学参考教材内容跟不上金融学科发展。教材内容往往偏于理论和模型,而脱离具体的金融环境,陷于理论上侃侃而谈,缺乏实务指导。如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多是比较宏观的货币理论与政策,教师课堂上往往也主要按照参考教材,周而复始地讲授这些多年不变的内容。如果不能把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学生就只能简单记忆和理解,难以真正理解这些货币理论的实质。

3.教学不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教师教学重点放在讲授金融理论和模型上,缺乏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具体的金融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很难有机会身临其境地面对金融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陷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难以增强应用能力。由于微观金融的快速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往往从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分析金融问题,以计算机技术和数理模型为基础,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量化金融市场的波动与价格走势,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模拟具体的微观金融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协助他们掌握一些实际技能,如风险管理、证券定价、金融产品设计、市场分析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情境教学法内涵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认为知识由个体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构建,即个体通过个人经历和与环境的互动逐步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因此,学习是一个主动处理信息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及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四个部分:情境、协作、交流与意义建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显然,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营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协作中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构建知识。建构主义非常强调情境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情境教学法便是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建构主义理想学习环境的四个组成部分看,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从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对教学的要求都是直接针对当前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能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路径与途径

(一)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路径

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围绕该问题情境进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最近发生的新事物、新观点融入课堂,创设合适的意境。其次,协助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动手的机会。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必须经其自身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和操作实现,教师只能起协作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自身的参与。为了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从知识和技能的“接触”到“理解”再到“掌握”的全过程。再次,参与学生互动交流。交流是教师协作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通过交流,可以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体验中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从而最终帮助学生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最后,促进学生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金融学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较熟练的运用。学生由于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一定马上能把情境体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这时可以深入浅出,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与途径,诠释这些金融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达到知识内化和意义建构的目标。

(二)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途径

1.通过提问方式组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到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问题出现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进程就可以围绕该问题展开。教师可以进一步采用设问、反问等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金融机构主要面临哪些风险?房价的下跌会给银行带来什么风险?金融机构如何应对这些风险?通过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风险管理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2.引入案例讨论开展情境教学。

教学中引入案例可以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和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可以在案例分析开始时,把学生分成3-5人的讨论小组,让小组成员就案例展开讨论,不事先下结论,在小组讨论中活跃气氛和培养思维。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大家综合展示讨论结果,包括讨论过程回顾、学习感悟等。以公司金融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兼并收购、投融资决策等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些公司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往往比单纯讲授理论效果好。

3.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加信息量,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在线教育发展迅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在线教育资源,如示范课件、纪录片、财经视频等。以本科金融学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穿插播放央视大型纪录片《货币》和热播财经节目《财经郎眼》中的相关片断。学生对这些视频很感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4.通过金融实验室模拟与仿真训练开展情境教学。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9

1.金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  

2.金融英语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3.浅论金融英语文本词汇的英汉理解与翻译——以翻译美联储2005年货币政策报告为例

4.金融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  

5.金融英语翻译中的社交语境功能 

6.关于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 

7.金融英语的翻译策略探究  

8.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9.依托金融行业探索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10.浅析金融英语翻译

11.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12.金融英语长句翻译探讨 

13.论ESP金融英语的词汇教学

14.金融英语术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15.金融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16.浅谈金融英语翻译基本特点 

17.浅析微课在金融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金融英语翻译中的关联原则  

19.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论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独立学院金融英语教学模式 

21.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22.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23.语域理论指导下的金融英语翻译(英文)  

24.对高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对策的思考 

25.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金融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刍议 

26.基于ESP理论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27.谈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28.高职金融英语分步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9.金融英语教学与学科建设  

30.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1.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32.金融英语词汇的翻译策略探索  

33.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金融英语教材建设

34.金融英语课堂教学工作坊:研讨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35.浅析金融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以金融文秘英语为例 

36.提升能力需求视阈下的金融英语教学策略设计

37.语境在金融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38.从语域理论解析金融英语翻译的对等原则——以翻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的FSSA报告为例

39.刍议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40.金融英语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41.金融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42.金融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43.基于课程设置的金融英语教学探究

44.以英文电影丰富《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的探讨

45.国际化就业环境下的金融英语应用模式研究

46.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基本构想

47.平行文本在金融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48.项目化教学法视角下的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49.浅析金融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

50.金融英语的词性转换研究  

51.金融英语的几种教学方法

52.金融英语教学策略创新与金融双语教学共生性研究 

5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54.金融英语教学法初探  

55.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路径探讨——以金融英语教学为例 

56.高职院校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7.独立学院《金融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探析 

58.金融英语翻译中的社交语境功能 

59.金融英语词汇的语义变迁探析 

60.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 改善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效果 

61.成人金融英语教学的特色与策略 

62.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63.关于强化民办高校金融英语教学的思考 

64.金融英语信函的体裁特点与撰写原则 

65.建构特色金融英语课程体系 服务龙江经济发展 

66.论金融英语热点词汇的翻译 

67.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探讨金融英语词汇教学

68.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69.基于能力本位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70.学习金融英语如何“难”中求“易” 

71.金融英语技能竞赛与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72.开展金融英语技能大赛的必要性研究 

73.人际功能与慕课时代金融英语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究

74.高职院校EOP课程需求分析纲论——以金融英语课程为例

75.试论上海二本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词汇教学 

76.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改革金融英语教学

77.金融专业学生在金融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78.浅析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的金融英语教学 

79.金融英语教材建设刍议  

80.高职高专金融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81.金融英语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

8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金融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83.关于金融英语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84.专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探究

85.图式理论在金融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86.基于时事新闻的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87.基于平行双语语料库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89.Grice方式准则在金融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90.金融英语词汇中的缩略语现象

91.基于金融英语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92.金融英语技能竞赛设计 

93.浅谈高职高专“金融英语”课程中的实践教学 

94.高职金融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95.浅谈国际化就业环境下的金融英语应用

96.当前金融英语热点词汇分析

97.金融英语与金融全球化竞争

98.语用学在金融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9.浅谈微课在金融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00.“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101.主位结构理论在金融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2.金融英语培训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103.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探究 

104.金融英语证书综合考试备考策略 

105.高职高专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106.图式理论与金融英语阅读模式构建及教学启示 

107.从翻译生态环境视角浅析金融英语新闻的汉译 

108.高职高专《金融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109.基于沟通目的的金融英语培训模式初探

110.高职院校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111.浅谈高职金融英语教材与教学 

112.谈谈多媒体金融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113.高职高专金融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几点经验 

114.对等理论观照下金融英语隐喻翻译的喻体形象取舍策略

115.金融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探讨

116.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词汇学习—以金融术语为例

117.金融专业英语听力理解与技能刍议

118.元认知策略在金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19.“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120.金融英语的词汇拟人修辞手段

121.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金融英语听说研究型课堂教学范式创新 

122.金融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与掌握

金融学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战略规划 教材建设 多元化考核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金融学是从应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直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金融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了金融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比如,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学本身的微观化研究方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也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现行的金融学教学进行评价,对未来的金融学教学进行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要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这要求金融学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和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金融学的知识,还要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等。

金融学教学的改革需要以金融业和金融学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既要注重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等,也要注重实验室、多媒体等硬件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金融学教学的长远发展。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首先要注重层次性。在现代经济中,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性,不仅对高端人才有需求,而且在低中人才市场中也存在大量需求。这是与我们金融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在金融教学战略规划中,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学培养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培养计划,高校根据自身的实力的升降制定培养目标。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金融学教学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

在金融学教学中,注重对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比较不受重视。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运行的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倾向于宏观理论方面忽视对微观层面的教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微观层面的金融学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把金融学的微观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在金融学课程设计时,加大微观理论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宏观理论的地位。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发展中真正培养出人才。所以金融学课程设计要增加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比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在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扩大金融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除与数学关系较为紧密外,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也是金融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课程设计时就要注意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金融理论的转化成为市场所需的技术,促进金融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

教学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手段。在金融教学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脱离原始的“黑板粉笔”教学,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掘金融学教学的潜力。比如,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软件配套设施,比如银行软件、证券软件等进行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可以真实地模拟现实市场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金融实验室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在现代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金融教学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金融学微观理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等实现。也可以开展金融模拟投资竞赛和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组织专家讲座、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金融学教材偏重与理论,对实践的部分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设中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在教材建设上要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将其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

教材建设要与师资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材建设能够确实起到作用,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师资力量建设中,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给予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对方案来提高教师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教材就教师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对教师进行培训、业务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能够与教材同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也要根据教材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发展。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紧跟时展,金融学理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师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上,要切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要从制度上安排,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教材建设需与提升网络教学环境相适应

教材建设立体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所谓教材立体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设中,包括核心教材、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学习指导、学习要点、重要概念、问题解答、活动建议、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实验实训指导、在线课堂、复习题库、课程试卷、政策法规、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先进条件。

(三)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实践课的一致性

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能够对金融市场做出敏锐判断,对市场业务能够熟练操作。所以在金融学教材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内容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手段,是纯粹的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纯粹的实践课的衔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时,在教材实践课的设计上要教材结构“模块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用时可以将银行、证券、理财等内容进行模块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便于选择性组织教与学,使教材更加实用、适用,职业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在金融学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改变过去以笔试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可以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四、结束语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以教材建设为核心,通过师资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来整体提高金融学的教学水平,应对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金融学教材建设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

[2]张静琦,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N].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

[4]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5]“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大学教学,2005

[6]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7]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2

[8]杨淑娟,刘明显.高校金融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