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2:46:17

erp技术论文

erp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 ERP技术采纳TAM模型计划行为理论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大量资金的投入,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ERP系统的实施,失败的例子非常多。以往的研究忽略了系统运用者――内部人员的行为与态度,因此文章主要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基于技术采纳理论,建立ERP环境下的TAM 模型,通过对模型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对ERP技术采纳进行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提出的,是被广泛接受的研究人类行为意愿的理论,该理论分析了行为意图的决定因素以及行为形成的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Davis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模型从个人认知角度出发应用于技术采纳问题中。

二、ERP环境下的技术采纳模型研究

针对ERP技术的特点以及ERP实施环境,文章在原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保障、主观规范、咨询引入、ERP培训、ERP交流和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以及绩效和未来使用几个变量。模型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将理论中提出的信念和主观规范纳入该模型中。模型还提出技术采纳应该是没有终点的不断采纳的过程,技术采纳情况经过绩效的考核,影响下一步技术采纳的决策。模型如下图所示:

ERP环境下的拓展TAM模型图

1.外部变量

(1)咨询引入。咨询为ERP的实施提供规划和指导。咨询人员熟悉各种软件的功能模块、技术参数、适用行业及成功案例,在系统选型、软硬件架构的规划方面影响企业领导和员工对系统的易用认知。咨询通过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访谈,分析出企业信息化需求,将上级领导的愿景和企业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交流,保证ERP系统的设计可以为企业员工所用,增强了员工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

(2)ERP培训。ERP培训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主要通过信念来影响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在培训中管理者把信息化的好处与ERP系统的有用性进行扩散,使员工树立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ERP培训影响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同时ERP培训直接提高用户对计算机和系统应用的能力,提供ERP系统如何与现有系统、业务结合的方法,为ERP系统的使用和开发提供了参考,增加用户对ERP的易用认知。

(3)ERP交流。ERP系统是在团队中使用的,团队交流可以通过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影响行为意图。高层管理者是ERP系统实施的决策者,员工是ERP系统的使用者,交流可以把高层管理者对ERP的看法传给员工。同时,交流保证了信息的不断更新以及及时准确。交流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来影响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ERP技术的采纳。

(4)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人们对准则的认知。TAM模型假设对信息技术的采用都是自愿的,但ERP的实施是由上级领导基于企业战略而决定的,员工只是对上级命令的执行。高层领导对基层管理者和员工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在企业内部周围同事等的社会因素对个人采用ERP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模型考虑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图的作用。

(5)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根据Ajzen I的计划行为理论,信念也是影响行为意图的因素,是认知的前因。ERP是团队中高层领导和管理者要求实施的技术,高层领导者需要让员工明确信息化的价值和好处,使不同层面的员工产生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因此,文章考虑了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对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影响。

2.对ERP的易用认知、有用认知

(1)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易用认知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计划行为理论也指出认知是行为意图的前导变量。在ERP实施中,用户易用认知不仅受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影响,还需要理解ERP对目前业务的改进之处,明白ERP的作用。咨询的引入,ERP培训都会影响对ERP的易用认知。

(2)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有用认知也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员工要感知到ERP的有用之处,明确ERP系统的可用性,当员工意识到ERP系统可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业务,使自己的工作绩效提高,就增强了使用ERP的行为意图。同时,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也对有用认知产生作用。

3.行为意图

TAM模型研究了态度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以及有用认知直接对行为意图有正面的作用。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图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认知的影响,行为意图对使用行为有直接的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在本模型中对行为意图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易用认知、有用认知和主观规范。

4.ERP使用绩效、未来使用

该模型还增加了ERP使用绩效和未来使用两个变量。对ERP的实际采纳影响ERP使用产生的绩效,组织成员只有对技术真正接受才会提高ERP使用绩效。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的,ERP系统需要不断建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对ERP的采纳直接影响ERP使用绩效和未来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只有信息技术目前成功的被组织吸收,促进企业绩效提高,才会影响下一步的技术采用,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erp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 ERP采纳 创新扩散 制度理论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先进的企业管理哲理和信息技术的集成,作为一种凝聚了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系统,其成功应用能够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其竞争力。但据不完全统计,应用ERP的企业中,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或只有部分集成的占30%~40%,失败的却有50%之多,迄今为止我国成功实施ERP的企业还不足三分之一,并且目前选择实施ERP的中小企业只占3.8%。虽然ERP采纳率很低,但是国内针对ERP成功实施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关注ERP采纳之后的问题,对采纳决策和因素的研究,即采纳之前的问题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的60%,利税的40%,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尚未实施ERP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关注它们的采纳决策问题很重要。本文基于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建立起我国中小企业ERP采纳的综合因素模型。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Rogers于1983年提出的,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其中影响创新的接纳因素包括:创新技术特性、采纳决策者特性,以及传播渠道。创新技术特性即个体对创新技术的主观感受,包括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观察性、可试性。Rogers认为创新技术特性通常比其他因素更能预测个体对创新采纳行为。创新扩散理论最早应用于个体层次,但是最近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组织层次上。对在组织层次的研究侧重于组织的采纳和扩散过程,通过各种模型来描述或预测采纳决策和IT/IS在组织中的扩散程度,其中包含和IT采纳和扩散有关的因素研究。这些II采纳的重要因素涉及了个体、组织和技术三个方面。国外研究最多的因素有:收益、规模、内部资源和竞争。其中有的针对一般IT,有的是专门的IT,如WEB挖掘、网站、数据仓库技术等各种技术。国内的黄国青等对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分权程度、企业文化的变革程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ERP的采纳进行了研究。

二、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提供另一种视角来理解组织IT/IS采纳。该理论观点认为组织对结构和活动的修改有时候是对环境压力的反应,而不仅仅从经济考虑。譬如法律、声望或者规范都可能迫使企业采纳IT/IS,制度压力包括竞争压力、模仿压力和规范压力,制度压力解释了技术同态现象,即同一行业的企业倾向采纳相同技术。文献认为制度压力通过影响高层管理的信念和参与,间接影响组织对ERP的吸收。

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决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种社会过程,其最终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献以决策者为中心,通过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感知,分析了企业IT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竞争性、潮流性、政策性、企业基本条件、企业文化和信息系统成熟度。

三、中小企业ERP采纳模型

中小企业决策更为个性化、集权化,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纳既有组织层次特点,也有个体层次特点,所以高层人员的某些特性通常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结果。创新扩散理论没有对组织间技术扩散提供完整的解释,创新采纳决策应该考虑相应的环境和创新的特殊性。因此基于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我们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CEO的创新性和ERP与组织的相容性两个因素,围绕个体、技术、组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中小企业的ERP采纳综合模型。

1.CEO的创新性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的限制,更注重短期的利益,重视的是看得见的回报,而实施ERP不仅具有高风险,而且投资不能立竿见影,这就使ERP的实施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远见。CEO是中小企业的重要决策者,采纳ERP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CEO对新事物的偏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反映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最终影响企业的ERP采纳。

2.ERP与组织相容性

ERP与组织相容性指ERP系统与组织的需要、组织文化等相合适程度。创新扩散理论仅仅考虑技术本身特性,但是复杂的信息技术采纳,采纳和扩散研究需要同时考虑组织和任务特性,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只有与组织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不同的ERP系统其开发的侧重点不同,其功能和所适用的行业也各不相同,而且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需要与其他系统集成起来,不同企业已经拥有的系统也不一样。相容性越高,意味采用ERP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小,企业越容易接受。

3.信息化水平

企业信息化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硬件水平,包括网络、计算机和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第二是专业人才,具备使用IT和管理IT的能力。信息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即信息倾向。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那么企业引进ERP所需要的经验和人才方面都占优势。通过已有的IT投资,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也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基层员工的电脑操作水平都得到锻炼。这些前期积累,可以减少企业对ERP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采纳意向,人们通常对熟悉的东西信心十足。

4.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常常被认为是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组织规模越大,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产可以分配。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IT专业人员,而且即使失败了,企业所受的影响也较小。所以规模小的企业,实施ERP所面临的障碍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更差。而且ERP作为一种IT投资,企业规模越大,在投资效益方面容易达到规模效应。

5.外部竞争

组织通常尽最大努力来减少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比如通过引进新技术创造竞争优势。各种压力促使组织和竞争对手在实践和过程方面非常相似,竞争压力就是其中的一个,竞争使得忽视先进技术的组织灭亡,淘汰不适应的,留下适应的。企业的一切需求都是竞争造成的,IT需求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常常是市场的跟随者,当面对的竞争压力增大时,为了维持市场地位,他们更容易转向ERP之类的信息技术。而且中小企业的业务简单,使得ERP实施周期短,这样能够很快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映。

6.政府政策

研究表明外部环境政策性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明显。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政府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很重要的。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可以组织专家组深入企业发现问题,并与企业一起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难题,举办“成果展示”、“论坛”,通过示范、演讲、讨论等形式,以点带面,推动信息化工作。

四、总结

作为组织引进信息技术的关键第一步,组织信息技术采纳受到技术自身特征、组织特征和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合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个体、技术、组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六个因素,分析它们对中小企业ERP采纳的影响。既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也期待为致力于中小企业ERP推广的政府部门和软件厂商,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Beatty R C.Shim J P.Jones M C.Factors Influencing Corporate WebSite Adoption: a Time-based Assess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38:337~354

[2]Liang H.Saraf N.Hu Q.Xue Y. Assimilation of Enterprise systems: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 pressur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7,31(1):59~87

[3]Benders J.Batenburg R.BlonkH V D.Sticking to standards; technical and other isomorphic pressure in deploying ERP-systems[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43:194~203

erp技术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ERP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由此而生。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关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提出了针对该专业ERP课程的“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实训基地、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并从本专业ERP的教学体系、教学形式、实训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总结。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和发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信息工作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为此,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时,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此措施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生于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又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对企业的内外部数据的集成,ERP这种集成性和面向企业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虽然目前已有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沙盘模拟、流程模拟等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通过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ERP教学普遍存在割裂其系统性,以及教学案例与真实企业有差距的情况。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同时满足ERP应用型人才、ERP开发型人才和ERP高级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ERP是由Gartner Group Inc咨询顾问与研究机构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当前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软件。在国内,大多数注册企业已经采用和购买了相关的ERP产品,而且在未来两年我国的ERP软件产品市场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国际上,全球ERP市场近5年内将以年综合增幅37%的速度发展(来自于美国权威市场预测研究机构AMR Research)。2002年全球ERP市场总收入达100多亿美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增至5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中国的ERP市场总收入达到100亿美元。现在,市场对ERP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未来5年内,各种ERP人才缺口还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在ERP领域主要存在三类企业:软件供应商、软件、咨询服务商,以及软件应用企业。综合三类企业的需求,ERP人才[1]分为三类:

·软件研发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负责软件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

·ERP实施维护类:这一类是到软件供应商或商、软件咨询服务的公司,担任企业ERP实施顾问,维护服务等工作。

·ERP软件应用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应用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信息化的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ERP项目推动,提升企业软件使用的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RP人才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各类ERP人才的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采用崭新的培养模式。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教学改革

现有的ERP教学模式并没有针对ERP市场对多样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所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ERP市场需求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该模式采用校企合作、自主开发、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ERP公司合作及共建实训基地,并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安排实习任务,使学生提前达到企业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快速进入角色。

1.ERP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ERP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满足目前市场对ERP人才的需要[1]。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操作与开发、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涵盖如下层面。

(1)基本理论层面:介绍ERP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流程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部分,一般采用讲解与实验穿插进行的方式,此部分内容是本专业的必修课,一般放在大二进行。

(2)技术层面:介绍开发ERP软件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开发ERP系统大多采用的方案和流行ERP系统的二次开发的工具。

(3)实践层面:ERP实训,包括流程实训和开发实训。流程实训是必修环节,通过给学生一个设计好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模拟ERP的流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此部分一般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大约2周。开发实训是选修内容,此部分一般是面向毕业后从事ERP软件开发的学生而设定的,采用学生到ERP软件公司培训的方式进行。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说明ERP的基本原理,能在同样的一节课内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

(2)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双语教学:考虑到此领域国外发展较快,以及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虚拟教学:在ERP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按专业划分教研室的组织方式,根据ERP教学的需要,由来自全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虚拟教研室,既分工又协作地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

(5)案例教学:考虑到ERP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明白企业的内部流程。

(6)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当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7)讲座:资深ERP专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3.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ER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程的合理开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校在ERP实训课程的建设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而另一种则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建立一套独立的ERP实验教学系统来模拟真实的企业运作。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各有利弊。“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难免局限于个别厂商的个别产品,缺乏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自主开发模式由于教师的行业性质存在开发周期长等弊端。我们提出以校企合作为主、兼顾自主开发的特色模式。

(1)同知名ERP软件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建立ERP实验室(建立仿真企业环境、仿真企业流程使学生可以分角色模拟职能岗位)、大学生创业之星平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抗游戏获得知识)、开展教学培训认证,以及共享专家资源、开展学生实习等多项内容。

(2)借助于高效丰富的教师资源和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可以与知名的企业合作共同申请国家或省市级基金,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ERP教学上的持续改进、资源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赢。

4.多形式考核方式

ERP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ERP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理论采用考试的方式,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决定,而参加ERP开发实训的成绩由学生的答辩成绩和企业给出评价综合而定。

三、结语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ERP的课程教学,我们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学生选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宪奇.中国当前ERP人才需求的特点.首届高校ERP教学研讨会,2006.6.

[2]王海红.增设ERP训练课程提高管理实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38.

erp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员工 抵制行为 接受模型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普遍存在超时、超预算、不能取得预期收益、甚至由于实施失败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等问题。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ERP系统成功的因素不仅有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开发商的能力,还涉及到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在引进ERP时,员工的接受程度如何,ERP的实施是否会遭遇员工个人、组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否会受到部分员工的抵制或消极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到ERP在企业的成功率和实施效果。

一、员工的抵制行为

ERP系统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冲突和变化,冲突变化体现在员工角色、流程、信息技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的改变。这些变化直接作用在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引起员工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改变,员工会采取某种行为去适应这种改变或者去抵制这种改变。

根据Markus的观点,抵制是试图阻止系统被实施和使用的行为,或者说是试图阻止系统设计者和实施者达到目的的行为,对变革的抵制是人对感知和威胁的自然反应,抵制行为在信息系统实施项目中是不可避免的。Kling把信息系统抵制理论分为三种,即人为导向论、系统导向论、人-系统交互论。人为导向认为,对信息系统实施的抵制是由员工自身的特性引起的,如员工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态度等,而与系统特性无关。系统导向论认为,对系统实施的抵制是由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决定的,例如,系统功能的不完善、操作复杂、界面的不友好等。人-系统交互论认为,抵制是由信息系统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员工抵制信息系统实施的原因,是信息系统的实施会引起组织中角色、责任、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而使员工感觉到其个人(或部门)的利益受到威胁。

从本质上说,企业员工对ERP的抵制与对其他新技术的抵制并没有区别,但由于ERP几乎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人,ERP所带来的组织变革远远大于以往任何一种信息系统。Markus认为,对信息系统抵制的强度,由丧失利益的大小及感知到的重要性决定,也由丧失利益者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McGrath强调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理解信息系统实施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他们抵制或者支持信息系统实施的动机和原因。

二、信息系统接受模型

信息系统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用户的满意,因为只有用户的认可、使用,才能使信息系统的价值得以体现。为了探索个体用户如何,以及为何接受信息系统,国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了相应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接受模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技术采纳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TTF)等。

1.理理论(TRA)。Fishbein和Ajzen引入理理论(TRA)用以解释影响个人行为的因素,指出一个人的行为意向直接决定了个体的实际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首先应有执行的意向,没有任何一个行动是在无意向的情况下执行的。而影响个人行为意向的因素主要是个体的两种态度,即对物的态度和对行为的态度,对对物、人或组织的态度是无法预见的,但它可以通过影响主观标准来决定行为,而主观标准则是个体认为某项行动对个人有什么影响的认知;对行为的态度是指人对行为持有的态度,它与行为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个人对某一行为持有的态度越好,从事该行为的意向也就越强。考虑到ERP系统实施的复杂性,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最佳业务实践”,可将员工的参与引入信息技术接受模型中。Kanungo认为影响员工接受ERP系统的外部因素就涉及到对系统的态度和用户参与两个方面,而这两个因素又受到员工的责任、与系统的联系程度、行动的前后一致性的直接影响。

2.技术采纳模型(TAM)。为了有效解释与预测信息技术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在理理论的基础上,Davis提出了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概念,易用认知是指使用者认为该技术容易使用的程度,有用认知则是使用者认为使用此技术对于完成工作的表现及未来的益处。他认为外部变量、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与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建立了技术采纳模型。在此后的TAM实证研究中,技术采纳模型无论在解释能力或理论简洁程度上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肯定,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分析信息系统接受过程的典型理论。经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不断完善,技术采纳模型被引入了更多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个人主观标准、想象力、任务恰当性、输出效果、结论的可预见性等。Amoako-Gyampah认为影响员工对ERP系统有用与易用性认知在于员工对系统利益的认可,而培训、交流是解决用户对采用系统价值认知的有效途径。

3.任务技术匹配(TTF)。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解释信息技术对工作任务的支持能力,通过描述认知心理和认知行为来揭示信息技术如何作用于个人的任务绩效,反映了信息技术和任务需求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由于员工的岗位和职责的不同,被指派的任务存在多样性和专业性,而信息技术也唯有针对某种特定的任务来设计才能满足需求。如果没有满足个人任务需求,则会降低员工对该技术的有用认知,而多余的功能设计则会降低员工对该信息技术的易用认知,也就是只有恰当匹配任务的信息技术才是最合适的。ERP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通用工具,其功能的完善,以及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开发ERP的目的,影响到企业员工使用ERP系统的程度。

三、ERP系统接受模型

对于企业而言,实施ERP系统的价值只有通过员工的有效使用才能体现出来。影响用户接受ERP系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用户个体的因素,包括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信息系统的相关教育水平、自我效能感、系统经验、工作经验、年龄、个体的地位、用于完成任务的时间、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交互的距离等方面;二是任务,包括任务的内容、特点, 即通过使用该系统,组织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若把TAM与TTF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以较好地克服TAM对组织任务的缺乏,以及TTF无法反映任务技术匹配作用于个人行为的内在机制的不足。

考虑到企业流程、组织结构变化给员工接受所带来的负作用,可以把任务作为影响任务匹配的变量,而系统功能、易学性等工具功能则可以通过员工的有效培训来解决;由于实施ERP所带来的商业利益是多方面的且有较长的时滞性,这样有效培训、充分交流就成了影响员工接受系统的必要途径。另外,让员工参与ERP系统实施过程,则是一些学者认为解决用户抵制、快速适应的战略方法,因此可以把员工接受ERP系统的过程如图所示。

图 ERP系统接受模型

1.有用与易用。有用与易用性都是员工对系统的某种判断,而这既受系统本身特性的影响,也受使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系统使用效用最直接的两个因素便是用户个人和任务,影响用户个人判断的不仅存在于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也存在于系统实施过程中员工与开发人员交往之中,对开发商的信任自然就会过渡到对其产品的信赖;而系统界面美观、性能可靠,以及用户向导或帮助直观性等,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对系统的感知,增强其使用系统的信心。虽然任务技术的完全匹配能够使用户感到亲切,但这种模仿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方法却无法起到企业实施ERP系统的真正目的,事实上的系统设计往往是在标准化与客户化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系统的使用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去满足任务的需求,这样就需要用户去适应新的流程、任务。

2.信任。信任是商品交易、提供服务等诸多事件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双方长期和持续的合作关系更为重要。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特别是系统的客户化工作,用户的信任不仅可以帮助开发商圆满完成业务重组、模块的客户化,也能够促进员工对系统的认可与使用。David认为,相对于三种基本信任模型“基于过程的信任、基于特征的信任和基于制度的信任”,ERP执行中最为关键是双方通过长时间合作过程建立起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不仅有利于员工对系统的接纳行为,也对用户感知系统的有用性有较大的帮助。

3.交流。充分且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任何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进行某项变革,这往往会遭到激烈的抵制。在ERP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尽可能地让企业员工了解计划、目标、进度等细节;还要把ERP将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对员工新的要求、新的工作标准、考核方法、激励政策等,都向员工解释清楚。员工知道得越多,他们对ERP项目的认同感就越强,同时对变革的准备也就越充分,他们抵制ERP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开发人员通过交流则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企业用户的真实需求。

4.参与。让员工参与ERP的实施过程,是减少抵制的重要手段,这将增强他们对ERP的认同程度,也就是增强所谓的主人感,员工会认为实施ERP是自己的事。员工的适当参与不仅可以促进业务流程的最佳匹配,还能改善项目成员与员工的相互配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培训的目的性和效果,而如果没有参与ERP实施,员工总是期望软件系统是完美的,就不能真正对ERP的功能和ERP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Lawrence认为参与是一种感觉,不是把员工叫去参加讨论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参与被当作一种诱使他人听命于已的技巧的话,它就永远不会奏效,因为真正的参与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

5.培训。培训的作用在于要保证员工能够理解企业实施ERP的目标和意义,理解ERP项目的愿景和期望,切实认识到ERP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还要保证员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去使用ERP系统,并且能够适应由ERP所带来的工作方法、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变革。这样才能降低由ERP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减少抵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arkus, M. L..Power, politics and MIS inplementation [J].Communication of ACM, 26(6), 1983, P430-443

[2]Kanungo, S.; Bagchi, S..Understanding user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ERP us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1(1), 2000, P47-63

erp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erp 信息化 对策 展望

0 引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 最大化地创造社会对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系统进入企业是必然,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系统的庞大和技术的复杂,它的引进需要一个习、适应过程。本课题在玉溪市中小型企业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对玉溪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8家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调查,回收了38份有效数据。从此次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玉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已经有70%的企业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在这些企业实施erp建设的时候又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erp在玉溪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正确实施的途径等三个大的方面讨论erp在玉溪实施可行性的问题。下面是我们分析调查报告所得出的数据图表:

1 目前玉溪实施erp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erp系统在玉溪的实施存在以下四点较为严重的问题:

1.1 缺乏信息化观念和长远的战略规划。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看出,有34%的中小企业缺乏信息化观念和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实施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革命,一个应用现代技术、学习现代科学成功的管理,其核心在于它的管理科学上。与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玉溪中小企业还处在一个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理念和观念之中,需要很快接受一种理念,接受一种科学,并在管理实践中体验和应用它。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在理念和管理意识上还没有跟上信息化的要求。

1.2 erp的集成程度低。调查发现,只有13.1%的企业实现了全部管理系统的集成。尽管已经有50%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但由于没有后台erp系统的支持,使得从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得的订单不能及时传递到后台erp系统;同样,前台的电子商务系统也不能读取erp系统中有关产品的价格、客户等信息,造成前后台信息脱节。而在信息化模式下,可能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在线商家,一个快速、柔性的交付模式和流畅的后台系统和配送体系将是取胜的关键。

1.3 erp系统无法满足企业个性化管理的要求。随着管理理论和it 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流程也必须随之改变,目前erp还不能动态满足企业流程变化的需要,必须经过艰难的二次开发和实施才能实现。但是调查发现,玉溪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进行二次开发。

1.4 专业人员的缺乏。在玉溪的企业中,有50%的中小企业缺乏erp专业人才。erp的实施需要各种人才:管理方面、技术方面、咨询方面等,而这些人才都是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由于erp实施的长期性和erp在玉溪的起步较晚,目前玉溪缺乏大量的erp人才。

2 改进玉溪企业erp现状的对策

针对上述erp系统在玉溪的实施中存在四点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面三点对策,借此以改善erp在玉溪的运营现状:

2.1 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制定长远规划。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由低到高的投资发展过程,企业启动信息化必须经过必要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作整体规划,分阶段实行,erp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的“上线”不是完成,而是刚刚开始。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力,规划好项目的规模和实施顺序,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商业回报。

2.2 电子商务和erp互相融合、无缝结合。erp主内,将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计划和控制,优化企业资源利用,对内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网络化管理。在实现两者整合时,erp方面应优先考虑采购生产计划、市场营销、财务等与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的模块;电子商务方面应考虑网站管理网上销售、网上采购和网上资金收付等模块。将企业的个性融入erp。市场上erp软件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erp系统的二次开发是十分关键的,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应该注重二次开发。

2.3 培养顶尖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选定软件之后,对未来即将参与的人员进行洗脑,对使用者进行教育训练。一个合格的erp实施顾问从知识层面讲,必须有财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从经验上看,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了解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从技能上,要求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按照这些要求对人员进行培养和挑选。

3 玉溪实施erp的未来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管理软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加之管理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进一步融合,erp在玉溪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的erp将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更强的功能。综合考察,未来的erp在玉溪将会沿着以下趋势进一步发展:

3.1 与先进的管理思想进一步交融,增强其适应性。未来的erp将会在继承当前erp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最新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模式。此外,应与不同经济基础的管理模式相适应,例如针对玉溪这样未完成工业化的城市,应当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改进型erp管理模式。

3.2 运用各种前沿技术,迅速向网络化、互联网办公模式靠拢。基于internet的erp将融合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及internet技术,在全新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上,基于web 的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资源、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跨企业物流网络管理、商和分销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使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可能。

3.3 erp向智能信息处理转变。随着erp系统从管理执行层向管理决策层的渗透,erp将通过集成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商务智能、决策支持等加强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功能,把企业高层领导从规模庞大的数据中解脱出来,构成集综合查询、报表和olap为一体的智能决策信息系统,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对各种特殊情况,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案进行宏观决策和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和现场管理erp系统的智能化功能应包括智能化业务过滤和处理功能、智能化计划优化功能、智能化数据分析功能等。

4 结论

erp的成功实施确实能使企业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并因此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在竞争中获得先机。但是,erp毕竟只是工具而不是什么仙丹,不可能在实施了erp 之后马上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必须在这方面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尽管建设erp系统可能会给企业的资金带来紧张。但是,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眼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注意一些敏感问题,erp一定可以使管理者适时做出最好的决策,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为公司获取丰厚的利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erp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ERP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自然是对ERP应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实施ERP需要大量既懂得管理科学,同时又懂得ERP软件实施应用的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教育部在教职成〔2006〕4号中提到,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在此二者背景下,所以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继将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提出了构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1.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ERP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一般而言,企业对于ERP人才的需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人才是为了将来开发软件的,是ERP的软件研发人员。他们要精通编程和计算机技术、掌握尖端技术发展趋势,对企业业务运作模式有一定的了解,熟悉ERP原理;第二类是ERP实施维护类的人才。他们要熟悉企业业务运作流程,熟练ERP软件的应用,了解IT技术的运用,具备事实上的IT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等:第三类是ERP软件应用类人才。他们熟悉自身所负责的业务流程,熟练ERP软件的使用,具备基础电脑和ERP软件操作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选取第二类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定位。

2.目前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不合理。ERP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应用,需要完整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在设计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时出现了以下问题:

(1)ERP相关课程设置不完整。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ERP基础原理、计算机、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基础知识。很多高职院校很少能设置与ERP软件相完整的课程,或者说没有有效进行整合。

基于此特点,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至少应该开设以下课程:首先,应该在第1-2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原理》、《ERP基本原理》、《会计基础》、《ERP沙盘模拟》等课程,这里需要重点提到《ERP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这是大多属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的;然后,应该在第3-4学期开设《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在这些课程当中应该着重介绍与ERP业务处理流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在第5学期开设《ERP综合实训》课程;最后一个学期则可以开设与ERP毕业实习有关的课程。这样自然就不会出现衔接不当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颠倒的现象。

(2)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层次设置的不科学。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设置应该体现层次性、递进式和渐进式等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训实习层次应分四个层次。即:

一是带学生参观ERP应用企业和软件提供商,让学生感性了解ERP软件是如何研发出来的以及应用企业是如何运用ERP系统进行业务流程的处理;

二是运用企业物理手工沙盘+电子沙盘进行企业ERP认知教育,依托沙盘教具,进行管理角色的真实扮演,促使学生从较高视角审视企业管理,体验企业经营流程,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管理体系,深入理解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强化战略决策管理、市场竞争、危机意识,并将分散的各功能模块联系起来。高职院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举办的ERP沙盘对抗大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利用企业的仿真数据和管理角色分配开展ERP综合实训,通过仿真模拟企业ERP运营,将生产制造、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集成起来,深入了解ERP的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和数据流程,并掌握系统软件的参数配置和技术架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把ERP职业技能认证课程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的同时,还通过参加认证考试来训练职业技能。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将自己的实训室作为认证考点,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举办的ERP信息化大赛,与全国各大院校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ERP综合技能素质;

四是安排学生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实习,以此获得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ERP技能。

3.目前ERP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需要克服:(1)忽视ERP管理思想的传授, 以软件功能的介绍和操作为主;(2)在ERP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习惯死记硬背等现象;在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沙盘规则学生听不明白、缺乏真实的企业案例教学、“重沙盘操作、轻理论”等现象;在ERP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满堂灌、被动模仿”的现象。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盲目听课、被动操作、盲目操作等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机械操作法等,这些方法在实训过程中很难起到作用,学生很难提升动手能力;(4)教学上过于注重ERP软件公司提供的配套教材,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ERP实训教材版本严重滞后,内容不能反映先进性。笔者所在的院校目前采用的便是金蝶软件公司配套的2007和2010版的ERP实训教材。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问题,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结合情景、角色扮演、仿真应用等的模式开展ERP实训教学,能取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对ERP沙盘模拟课程,我们采取分组实训,角色扮演,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执行力。在ERP沙盘模拟教学中需要由多个学生组成小组,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下,充当企业的不同管理角色,分工合作,开展企业的运营,小组之间通过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平台进行竞争对抗,并由教师提供管理咨询,市场监督。

对于ERP综合实训课程,我们通过采取分组实训、模拟企业真实岗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通过教师对ERP综合实训项目的提炼,根据不同的项目体验不同的管理角色,进行不同业务模块的操作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ERP综合实训教材、整体实训手册和各模块软件的操作指导进行训练、并且提倡学生在操作过程自行解决问题能力,以此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的ERP综合技能。

对于整个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我们采取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包括模拟企业背景、经典的国赛和省赛ERP技能大赛的案例资料、真实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业务处理数据、软件配置参数,业务流程处理要求,实训操作指导等资料,对于这些资料要求做到正确性、统一性、整体性,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开放校内的ERP实训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进行各项实训项目的操练。

对于ERP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教材,我们应该集合学校、应用企业、软件提供商等多方力量,合作编写具有仿真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处理特点、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又能反映目前ERP发展趋势的教材。

4.目前ERP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ERP实训室建设大多是在原有计算机机房的基础上通过安装ERP实训模块软件改造而成的;没有进行有效仿真;(2)目前各高职院校购买的ERP软件品牌杂乱,使学生要适应多种操作界面以及环境,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3)目前各院校ERP实训室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部相关的ERP实训室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实训课程安排凌乱,无法安排跨专业课程,同时也导致实训室无法共享,造成资源浪费。

所以,笔者认为应建立实用的ERP仿真实训中心,它就是根据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各职能管理模块所需的实训功能,整合和集成企业职能业务,在同一中心内设置统一的、通用的综合性ERP信息系统,搭建一个仿真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社会平台,以此突破以往独立设置ERP实训室的传统做法,从而打破壁垒,实现能涵盖ERP 软件的各个专业模块,构造完整的ERP 知识链,对学生进行相应的“ERP综合实训教学”,让学生达到能将所学的ERP软件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ERP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将课堂实训与社会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衔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提前完成了由学校学生向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过渡。

同时,在设计ERP仿真实训中心时要力求做到实训环境的仿真、企业岗位角色的仿真、实训项目和内容的仿真。

5.目前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师结构不完整。目前在高职院校讲授ERP相关课程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和信管专业的教师,要么就是经管类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教师授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经管类专业教师则以管理知识为主。从事管理的不懂技术,从事技术的不懂管理,导致管理和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样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

笔者认为为了满足ERP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要求,需要建立一支技能互补、结构完整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主要包括:一是计算机实验员教师,他们主要负责ERP仿真实训中心的软件和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管理;二是各职能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师,他们主要负责讲授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相关理论及业务流程;三是职业竞赛指导教师,他们主要负责指导ERP沙盘模拟大赛和ERP信息化大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ERP综合实训的教师,他们主要负责ERP整体业务处理流程的软件操作指导以及ERP信息化职业认证考试的培训工作。五是来自ERP软件提供商的技术顾问,他们主要负责在ERP实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软件BUG问题的解决,六是与高职院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ERP应用企业的负责人,他们负责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本文对构建ERP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初步的探索,认为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最可能实现的专业应该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开设ERP所需的多学科课程,能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较好的实现从ERP认知到ERP基本理论的掌握到熟练操作ERP软件到运用ERP管理思想于企业之中的整个过程。另外,希望能解决高职院校将ERP实践教学过程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叶彩虹.基于应用型的ERP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上半月版,2012年 第2期

[2]郭强.《ERP原理与实践》教改中的问题分析与应对[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09月

[3]袁平.高职院校建设ERP仿真实验实训中心的思路[J].高教论坛.2012年7月第7期

[4]申彦,刘秋生,刘春华.ERP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6期

erp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工业工程技术 ERP系统 系统优化

工业工程技术(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fs),是一门系统优化的技术,也是一门集合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和技术。工业工程技术的目标是采用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尤其是采用工程技术的方法理论,来实现管理、生产制造、服务系统的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的运行。因此,工业工程技术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对优化制造业生产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生产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企业在线订单、订单评审、工艺流程的一体化和企业的各项管理过程,都是采用了信息化的方式。因此,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ERP系统也就应运而生。工业工程技术作为一门企业系统优化的技术,只有和ERP系统结合,为信息化建设服务,才能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就研究工业工程技术在企业ERP系统中的应用,以给工业工程技术发展已启示。

1 工业工程技术原理

工业工程技术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原理。第一效益原理。因为工业工程技术集中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内容为一体,无论是从管理角度来看,还是从工程技术角度来看,最后都是为了系统的整体效益。第二是效率原理。因为工业工程技术是追求效率的,在实践过程中,采用了作业研究、动作分析、精益生产系统等这些提高效率的方法。因此,效率原理是工业工程技术重要的原理。第三个原理是简化原理。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内,缩减工作对象的类型和工作对象的数目,已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这个简化的过程,能简化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也能预防今后的复杂性产生。比如采用一定的手段,简化繁琐的企业流程,这样不仅优化流程,缩短企业流程,也实现流程的精炼。第四个原理是标准化的原理,因为标准化是工业工程技术基础性的工作,所以工业工程技术必须坚持标准化。第五个原理是最优化原理。工业工程技术的目标,其实是为了投入的生产系统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或者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最优化原理是工业工程技术开展的目的。

2 工业工程技术应用在ERP系统之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应该具备有现代的企业管理思想、科学的作业流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快捷的市场反映渠道。因此,为了成功把工业工程技术应用在ERP系统,应该用工业工程技术对ERP系统进行分析、诊断、设计和改进,通过这一过程逐步改进流程,这样能工业技术满足企业ERP系统的实施环境。

工业工程技术对ERP系统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应该分为这些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将要实行ERP企业的资料,并且对企业状况进行实际调查。对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的输入、输出、对ERP系统的要求、企业战略发展规划都要进行掌握和了解。在资料的数据上要详细,实施ERP的目标要具体化,这样有利于能够面对企业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方案。

第二个步骤就是依照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和准时化生产的管理思想,运用作业研究、物流系统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对企业的物料流程、业务流程、设施布置、物流合理性、工艺流程等展开分析;并且对销售、采购、生产等物流环节的信息流、人流和资金流等环节的控制和运作状况,展开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改善的目标。

第三个步骤就是依照物流合理化理论和系统优化理论,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改进方案;并且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动态仿真。这一步骤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确立管理思想、建立科学作业流程、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所在。在运用工业技术实施ERP的难点和主要问题在于采集一些基础数据,处理业务流程的链接、软件思想和管理模式的配合等。因此,实施这一步骤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也需要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第四个步骤就是对采用的新方案展开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评价论证。为此,企业应该组织有关权威专家对设计的方案,展开定量定性的分析,从分析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在定量分析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到一些约束方案的条件,并且建立相适应的数学模型;在展开定性分析的时候,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环境,考虑方案实施的不确定因素。

第五个步骤就是对改进后的工作流程或者系统模式,运用ERP系统软件进行总体开发设计。在此方面采用的方法,可以用面对对象方法和结构化设计方法的结合。设计的系统应该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的,系统具体内容应该有编码模型设计、系统逻辑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数据模型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系统平台设计等。系统资源的集成功能模块应该有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这一些子系统板块。

第六个步骤就是在ERP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来实现总体设计思想。因此,应该用系统平台,对已建立的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模块分解和调用关系等这一些功能模块,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详细的设计。

第七个步骤就是ERP系统调试。这工作内容包括功能测试、程序调试、系统调试。在前面工作完毕之后,就用新旧系统互相切换,最后应该对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控制和检查,并且进行工作效能的维护。

第八个步骤就是展开系统评价工作。企业应该召集管理人员和专家的鉴定会,对系统的经济性、适应性、技术性等这些性能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对工业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一个良好的验证。

3 工业工程技术运用在ERP系统的注意事项

在工业工程技术应用在ERP系统的时候,不能采用同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是设计方案中需要考虑到的。因此,在采用工业工程技术和ERP结合的方案时,需要量体裁衣,满足企业个性化的要求,这样才能获得成效。

第一,工业工程技术和ERP系统结合,还应该注意到这一些问题。因为ERP项目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作为企业不应该急于求成,或者求大求全;应该先进行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之后从最基础做起,分布实施各个模块。先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再朝着用户和供应商的方向扩展,一边实施各个流程的模块一边改进,这也有利于提高实施ERP的信心。

第二,企业在实施ERP项目上,应该成立一个领导班子。通过这班子有目标、有计划,有领导的、有方向行动,保证ERP项目的成功实施。在ERP项目的实施上,企业各级领导班子的支持和参与是关键,领导能随时掌握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并且展开科学决策,因此,是ERP系统的重要收益者和使用者。

第三,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ERP的实施过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在前期阶段是企业诊断阶段、中期是系统设计阶段、后期是系统的调试阶段。在前期的诊断阶段,企业应该增加投入,充分应用工业工程的核心技术,重视对系统的诊断和分析。在后两个阶段,企业如果能邀请外部人员的参与,能开拓思路,少走弯路,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提高管理的成功率。

第四,为了成功实施ERP,人员培训是很重要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能消除一些部门利益的狭隘观念,打破传统管理方式造成的信息孤立状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集成,从而使ERP系统达到科学化管理的状况。

erp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ERP;物资管理;应用

一、前言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内部物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且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因此,在企业物资管理中需要引进ERP。ERP系统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企业的物资管理能够迅速的实现从管理、采购以及到配送等一站式的服务,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ERP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ERP得不到重视

ERP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还不能在经济市场上实现大范围的应用。在国际上与一些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ERP 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指尖还存着一定的差距。在我国企业内部,企业员工对ERP的认识还不够,因此不能在ERP系统指导将物资管理工作完善。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首先ERP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不仅仅是一项新的管理系统的应用,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的应用,在形式上对传统的物资管理理念带来巨大的冲击。折正是因为企业员工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使得ERP系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ERP成本高,在企业中应用存在障碍

ERP在企业中难以实现应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其成本造价比较高,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引进ERP系统增加了企业经济成本,这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领导在制定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之一。很多企业没有经济实力去进行ERP建设,也有很多企业即使引进了ERP,但在系统运行方面缺乏专业的技师人才,使得系统哦做技术不到位,数据系统的安全性不能被保障,使得ERP在企业物资管理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三、促进ERP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增加企业员工对于ERP系统的认识与学习

ERP系统是科技信息社会中信息管理领域的重大研究,该系统的实际应用为企业资源管理带来诸多便利。为了促进ERP系统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需要提升企业以及员工对ERP系统的认识,提升ERP在企业物资管理中重要性。首先在企业中将物资管理的员工观念改变,人的观念支配着人的行动,由于工作人员对于ERP认识不到位,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难以认证工作。那么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鼓励员工主动学习ERP系统理论,并在实际的系统操作中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使得ERP系统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得以应用。其次,由于ERP系统是一项高科技产物,因此在实际的系统操作中技术难度比较大,企业要想将该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破译,并顺利的在企业中应用,需要以ERP技术为核心。在企业内部选拔专业的物资管理人员,并聘请ERP专员,对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并非是简答的软件操作,而是在专业的管理知识系统下,与企业实际的物资管理相结合,切实的将ERP系统的真正功能实现。

2.强化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制度

在实际物资管理系统中,为了将ERP系统引进来,并能够使得ERP技术发挥出真正的作用,需要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强化。在物资信息管理方面,首先需要物资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在信息采集中要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在信息录入环节中,需要对各种数据的报表、原始数据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企业的物资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数据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ERP系统需要定期的数据维护,因此工作人员在整理好数据之后,需要与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点,以ERP管理系统为核心,增加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在企业物资管理中,为了推动ERP系统的应用,还需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工作,并与企业的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对物资车间的物料进行管理与抽检,并及时发现物资管理中的问题,以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问题解决。

3.提升物资采购订单的监督

对于物资采购订单的及时监督与管理是促进ERP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在 实际的物资管理中,管理、采购以及到配送的一系列的工作都在ERP管理系统范围内。但是如果在物资采购环节中对订单进行科学的管理,能够将ERP系统进行优化。在物资订单生成之后,ERP系统做出计划,物资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查询系统下实现订单的跟踪以及物流信息更新等,并对物资是否审核通过以及物资是否被被签收等进行管理。在订单完成之后由ERP作出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为采购人员提供工作依据。

四、结论

总之,ERP系统在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一改传统物资管理中的弊端,将工作效率提升,为企业经济带来发展。但是在目前的ERP系统使用来看,ERP应用存在一些障碍。一方面是企业员工对于ERP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成本比较高。为了促进ERR系统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在本文中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江子.ERP系统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7:271.

[2]张浩.加强ERP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4,30:104-105.

erp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Oracle ERP;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控制中心能够有效地收集不同部门的状态信息以及进度报表,然后提供给其他部门。ERP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性,所有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任何时候访问。对于企业而言,典型的ERP套件并不实用,要想发挥ERP的作用就必须基于ERP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由于Oracle ERP是一种模块化的软件系统,因而其后续的开发较为简易。但ERP系统与企业系统进行整合是整个ERP项目的难点,同时也是ERP二次开发的技术难点。本文就基于Oracle ERP平台的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展开讨论。

1.ERP二次开发的意义

我国引进ERP系统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笔者认为,ERP系统的二次开发是ERP系统能否在企业成功实施和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不同企业经营情况也不同,因此,无论是国外软件还是国内软件在应用到企业中时都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部分修改。例如,有些企业发展规模小, ERP系统详细的功能模块对企业来说并不全部用的到,因此需要根据用户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删减;而发展规模相同的企业之间也存在产业结构的不同,同样需要对ERP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即便在一个企业内,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ERP系统也需要不断更新功能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以上事例证明,没有一款商品化软件可以适应每一个企业,因此,ERP二次开发对企业实施ERP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于Oracle ERP平台的二次开发实践流程

(1)Oracle ERP系统的组成

Oracle ERP系统由企业管理和财务信息两大子系统组成。企业管理子系统包括:销售订单管理、工程数据管理、物料清单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管理、车间生产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财务信息子系统包括:总账管理、应付帐管理、应收帐管理、固定资产、现金管理、财务分析。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也是Oracle ERP系统的一部分。

(2)Oracle ERP二次开发的实践流程

工作流程主要分成项目前期准备、需求访谈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程序编码、单元测试、系统测试与变更申请、交付验收与上线保固等六大部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基于Oracle ERP系统的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ERP系统架构的设计研究

ERP是系统化、模块化的产品,并不是简单地代码堆积。客户在选择ERP时首先注重的是产品的功能,但是ERP的功能实现,主要依靠是产品的结构,如果其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那么对于企业而言,之前所承诺的功能,都是纸上谈兵而已。然而,大多数ERP的结构是固化的,是无法调整和修改的,购买企业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模块。这种固化的系统架构,对于系统的二次开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对于企业而言,误以为只要具有系统功能就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但是如果整个系统框架与企业框架无法融合,那么功能又如何发挥作用呢。因此,如果产品的架构脱离企业的现实,那么无论如何做二次开发都是无济于事的。例如,有些企业起初是将ERP作为财务系统进行架构的,之后又将其作为整个企业的管理系统,但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系统,这并不是通过模块增加就能够完成系统转型的。因此,从应用的层面上来看,从一开始就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ERP系统是确保二次开发成功的关键。

(2)客户化与二次开发技术的概念研究与应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客户对于什么是客户化以及什么是二次开放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客户化的工作量远远小于二次开发。对于一套优质的系统而言,其只要通过系统参数的设置就能够满足客户业务的需求,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客户化,并不需要代码的改写,或是重写来完成系统的升级。不仅如此,IT技术的发展,ERP系统开发商在ERPV中设置了系统自定义功能以及报表自定义功能,这样即便是一个普通的业务人员,在无需懂得代码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系统进行调整。

当客户的业务无法通过简单地客户化实现时,才需要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需要实施双方都配有相应的IT技术人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企业在实施ERP二次开发项目时,并没有重视到IT技术人员的配置问题,其对于ERP供应商提出了大量的要求,但是却没有跟上配套,因此项目的实施非常缓慢。这是由于企业单纯的认为ERP只是功能性的系统,而不是结构性的系统。当然从理论上而言,ERP厂商应该提供二次开发所需要的工具以及文档,以便于开发人员能够看清库表字段、业务逻辑、判断语句等,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供应商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3)二次开发与报表自定义的技术研究

ERP系统包括单据、单据处理以及报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ERP系统的本质是一个高效的表单处理系统,客户与企业之间联系主要是通过表单完成的,表单又被称为数据入口。表单好坏与否取决于库表的设计,库表应该具备足够的字段,并且具备多种定义的功能。从单据处理方面来看,当数据流入系统后,系统会根据预设的逻辑处理。逻辑层一般会采用继承式搭建法,所谓继承式搭建法是指客户在需要调整逻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取消原有系统内置的逻辑继承关系,并且以为客户二次开发的业务逻辑将其代替。目前一些ERP系统能够提供管理“驾驶舱”的服务,这是报表的一项处理功能,其能够将企业的报表以页面的形式显示出来,方便管理者的查阅。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ERP是一种高效处理报表的系统。例如,通过成本报表显示成本,库存呆滞报表显示库存呆滞情况。因此,客户的大部分需求其实是可以通过自定义报表来完成的。因而,是否有必要进行二次开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在ERP项目的实施中,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分析来实现客户的需求,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报表的 作用,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

4.基于Oracle ERP平台二次开发的实际应用

以SIM卡管理和加盟管理ERP项目为例探讨基于Oracle ERP平台的二次开发的实际应用。实现SIM卡的销售管理系统是SIM卡管理项目的开发目的,SIM卡的销售是通过分销商来完成的,这样就需要开发加盟管理项目,以管理销售流程。而SIM卡的生产商台湾大哥大股份公司并不参与销售,所以Oracle ERP固有的销售模块就没有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哥大股份公司在原ERP系统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一套适应本企业的ERP系统,并与SIM管理和加盟管理信息连接到一起。将Oracle ERP固有的库存管理、应收账款、订单管理几个模块去除,经过二次开发,增加订单管理、联名卡转入、信用额度、存货管理、发票会开等功能。

结  论

综上所述,ERP的二次开发决定了ERP项目的成败,而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有关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探讨比较简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变化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洁. 企业ERP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10)

erp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 ERP 要素 关系 实施理念

ERP技术应用在我国是一种垂直、照搬式的应用,集团企业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只考虑到新技术要素的应用,注重ERP的全过程管理应用,以期达到最有效的计划控制,实现集团企业最大效益为目标。但往往会忽略ERP核心的、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要素。

一、ERP的定义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操作流程,把人、财、物、供、产、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紧密集成,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目的,并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决策管理平台。

二、ERP的六个生存要素

ERP的六个生存要素可以划分为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两类。具体的说,人、财、物为宏观要素;供、产、销为微观要素。宏观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战略应用,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而微观要素具有实现集团企业目标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执行要素。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使集团企业ERP得以长久的发展和应用,乃至创新。

1.宏观要素。(1)人。指的是人力资源。它具有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是ERP管理体系中具有核心力的要素。ERP不仅具备制造系统的特征同时也具备管理系统的特征,更准确的说是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ERP系统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持续发展就使得集团企业如何正确把握人力资源的需求,即生存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才能使ERP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ERP的核心力才能可持续产生再生力量。(2)财。指的是财务规划与管理方法。它具有战略管理目标性,是集团企业持续生存的基石。一个良好的财务规划和管理方法,能使ERP系统在以MRPII为核心基础上,注重全面成本管理控制,促进集团企业的筹资、运用与分配的配比比例,实现利润的滚积发展。(3)物。指的是ERP的物流信息体系。在ERP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信息体系的产生源于ERP的内涵外延。随着集团企业化规模、地域扩大化的要求,使ERP的供应链之间相互协调性增强,ERP在技术上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体系来实现ERP的零库存管理和柔性作业管理。从而让ERP系统外延至电子商务,实现ERP内涵与外延对接,实现集团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2.微观要素。(1)供。指的是物料供需。是ERP供应链中的上。关系,也是以MRPII为制造中心的起点,是完成集团企业生产的基础。在处理此项要素时必须要结合集团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多种物料供应链,选择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供应商群体,实现物料需求的零库存,合理降低物料采购成本,做到弹性供应。故此,它也是最难控制的要素之一,受宏观要素影响变动最大的要素。(2)产。指的是制造系统。它是以MRPII为核心的ERP系统的重点控制对象。它以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作业系统、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生产工艺水平、物料配送清单、生产加工能力来完成市场需求,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沟通见外的作用。是ERP系统中具有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竞争的重要环节。(3)销。指的是营销系统。是实现ERP财源积累的过程,通过分析市场及客户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销售计划及促销方式,设置优化销售管理流程,规范业务部门与员工的业务操作规程,提高面向客户需求、订单的响应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集团企业自身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素之间关系

ERP中的要素不是一个个单独孤立,而是相互协同、相互互补、相互制约的,单从一个方面评定ERP是不全面也不完善的,各要素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1.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关系。ERP系统能给集团企业带来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也带来了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的变革。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周密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计划,合理和科学地整合,使之协调与和谐,达到理想、优化的组合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要素间的流程重组,实现工序时间控制与制约,完善ERP的供应链杠杆管理,降低ERP的总成本。

2.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关系。从ERP的定义发展到实在,ERP经历了从制造到营销,从闭环到开环,从计划到流程重组,从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到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从单一企业到集团企业的应用。ERP内涵不断扩大,思想管理体系从单一管理到协同管理,提升了集团企业的整体性观念。使集团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转化,形成与集团企业上下游产品链、信息链、资金链等相结合,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精确化和数字化,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人力资源将准确地按照预定的计划整体运营。

3.信息数据的共享性与信息处理的综合性相关联。ERP是一种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实时准确地反映给相关部门,做到数据共享。不仅保证整个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的系统性、一贯性,同时获得了及时性,保证集团企业的快速响应,提升集团企业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预见性。

4.重视人文要素关系。ERP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人文要素是第一位的。从人力资源的储备到员工的技术管理能力培训,从强占技术制高点、争夺市场份额、提升经营能力、增强管理水平,无不依靠人,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集团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文档案,从人文细节入手,重视人文精神,绩效管理,做到人性化管理与服务,培养团队精神,主人翁意识,造就出适应流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理念与实践相统一。ERP是一个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集团企业选择上马ERP的模块时,一定要选择管理最规范和最重要的部门,聘请相应的专家,按照ERP的思想进行革新,然后采取以这些模块为范例,逐步在企业内部完全推行ERP。成熟的ERP系统都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法和项目管理方法,集团企业需要学习和借鉴其项目管理方法,同时结合同步工程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确保ERP系统实施项目的质量,缩短项目实施周期。

四、ERP实施理念

ERP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可造的信息系统,在ERP实施过程中,必须构建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管理方法为准绳、人文要素为前提”的理念。

1.以信息为中心,组建信息管理部门。ERP系统是以信息为中心的系统,它是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实施中应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的部门,组建网络系统,对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及时地归集、筛选、使用和传递,才能保证ERP的供应链的合理配送,人、财、物的合理配比,降低物流系统中营运的成本,有利地保证供、产、销一体化生产的工序流程,实现工序流程时间最优,提升产品竞争力,培养利润空间价值。

2.以管理方法为准绳,强化现代管理体制。在ERP实施中,要建立健全现代管理体制,以宏观管理制度为原则,以微观管理方法为准绳,强化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比如,物料需求的采购应以生产工序的完工时间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完成比例为参考,制定出准确合理的供需时间,实现柔性管理。在强化现代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当建立一个监督机构,来考评管理体制的落实情况,及时了解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弥补和完善管理体制,使之公平、合理。及时地吸取国外的ERP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并结合我国集团企业的特点,完善本集团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管理方法。如“看板生产”的管理。

3.构建和谐人文文化,促进员工素质提升。一个ERP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素质和人文要素,在理念和管理方法创新的同时,必须要有人进行实施,一个成功的ERP系统必须实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做好全员员工培训的同时,重视精英培养,培养员工的团队观念、主人翁思想,营造和谐人文环境,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共同为集团企业ERP的良性运营做好服务。

总之,集团企业ERP的建设是一项时效性强,成本比较大的投资,就投资的性质而言,一方面要控制投资的金额;一方面还要使投资尽快见效益。本着简单、有效、实用的原则,采取快速化的ERP系统实施方法和理念,可以降低系统实施成本,缩短系统实施周期,关注要素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系统实施项目的性价比。

参考文献:

[1]何景霄:销售管理与ERP[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爱国梁顺利赵颖:ERP生产制造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姬小利:ERP原理应用与实践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