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基金业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17:07:17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1

关键词:基金;模拟合并;跨业兼营;破产概率

中图分类号:F832.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5―0038―05

一、前言

随着国际金融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一体化的深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之间的协议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金融业都由传统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其中,银行与基金业之间的混业发展非常迅速,显得尤为突出。

在我国,随着基金业的发展,银行和基金之间的业务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虽然我国目前仍以封闭式基金为主,但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基金的托管人必须是银行。而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附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商业银行经过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注册登记业务。到2005年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授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试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说,商业银行经营跨业兼营基金在我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在决定是否允许银行跨入基金业之前,监管者必须事先对扩展的后果有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银行跨入基金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在理论界,赞成混业经营尤其是银行跨入基金业的依据是投资组合理论。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只要银行和基金的收益不完全正相关,则银行跨入基金业就有风险分散的收益,可以直接降低银行的风险;或者可以通过经营基金业务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间接降低破产几率。而反对者担心的则主要是道德危机。他们认为,银行在面临跨业经营基金的机会时,为了追求高投资报酬率,会选择高风险业务以抵消风险分散的效果,损害银行自身的利益以及信息不完全投资者的利益。此外,金融系统之间的紧密相关性使得风险蔓延(contagion)存在可能,这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产生。

分析银行跨业经营基金风险的文献虽然很多,但没有一致结论,这主要是由于使用的资料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以及测量风险和收益的方法存在差异。而且,文献中的资料主要是关于美国和欧洲的,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利用我国银行与基金的资料,将银行和基金进行模拟合并,通过评估银行跨业兼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大小,为进一步探讨银行跨业兼营基金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目前涉及商业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风险问题的文献,主要包括两个角度四种方法。第一个角度是直接观察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的影响,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分析欧洲或其他国家全能银行及专门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差异;另一种是考察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非银行业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影响。第二个角度则是进行实证分析,也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资产组合原理,通过实证分析金融业之间的收益相关性来考察风险和收益;另一种是利用模拟合并的方法,将银行和非银行作假想式的模拟合并,然后分析跨业合并对风险和收益的影响。

但是,第一个角度的两种方法,要么研究重点与本文不同,要么就是未能采用严谨的计量方法。由于中国目前实行的仍然是分业经营制度,同欧洲、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金融体系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从这些国家得到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而第二个角度的投资组合方法隐含了产业同质性(homogeneousindustry),以及产业获利性的分配有时间平稳性(time-stationary)并且是联合正态分布(ioint-normal)的假设。由于我国~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资料oin和t-会nor计ma资l料并不一定满足这些假设,所以用资产组合方法可能会带来研究偏差。

对于模拟合并方法,虽然它没有考虑协同效应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协同效应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由于本文在计算破产风险时采用的是平均方法,抵消了协同效应的正负影。向,所以协同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将主要采用Boyd,Graham and Hewitt(1993)的模拟合并方法,将银行与基金公司模拟合并,并将合并后的混业经营集团同合并前各银行、基金公司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银行跨业兼营基金业务的风险及收益变化情况。该方法避免了投资组合方法中不适合的假设,而且采用一个因子来膨胀或缩小非银行金融公司的大小,使模拟合并后的混业公司在一开始就能具有多种不同的非银行业务比例。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时间范围是从1999年到2003年,时间长度是5年。对于会计数据,本文考虑使用产业(industry level)资料或个别公司(ndividual firm level)资料。使用产业资料可能忽视产业内的变异性,从而导致低估收益的变异数并高估不同产业间的相关性。产业资料可以从宏观上分析不同行业间跨业合并的风险及收益效果,尽管真正跨业的是个别企业,但采用产业资料计算后更能反映真实收益在合并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兼业效果,仍有参考价值。

在本文中考虑使用的衡量指标有:对于收益,使用平均资产报酬率;对于风险,采用三种衡量方法,即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倒数以及破产概率。标准差是投资组合理论中标准的风险衡量指标,但仅以标准差作为风险衡量指标还不全面。因为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跨业兼营基金的风险增大了,其结果将是不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但如果风险增大的同时,收益也增加了,并且收益增加的速度快于风险增大的速度,其结果将是赞成混业经营。所以,还应该将收益的变动同时考虑到指标中去,故本文使用变异系数的倒数作为风险衡量指标。变异系数的倒数代表的是每单位风险的报酬率,如果银行跨业基金能使银行的变异系数降低,则跨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每单位风险的报酬,所以应当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

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只要商业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业能使商业银行的破产概率降低,那么就应该支持商业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业。

在本文中,考虑的银行样本企业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

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考虑的基金样本企业包括10家基金,即博时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华安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鹏华基金。

数据来源是2000-2004年各期金融年鉴、保险年鉴、各公司网站以及全景网络、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二)模型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收益和风险衡量方法均参考前述文献中的衡量方法,其中破产概率的估计来自于Boyd,Graham and Hewitt(1993)。

1.获利性的衡量

本文采用平均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来衡量收益。各个金融公司的平均资本报酬率用下式计算:

2.风险的衡量

对于风险的衡量,分别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倒数以及破产概率三种衡量方法。

第一种衡量方法是标准差,代表收益的变异性,即:

第二种衡量方法是变异系数的倒数,代表单位风险的获利率,即:

ICOV高,表示高绩效;反过来,ICOV高也代表低单位报酬的风险。因此,它可作为间接衡量风险的指标。

第三种衡量方法是破产概率,即衡量负债大于股东权益的概率。假设A代表总资产,E代表股东权益,IT代表税后净利(或净损失)。当股东权益不足以抵付公司的净损失时,亦即当π

益提高了,但风险也上升了,而且风险上升速度比收益提高速度更快,这体现在ICOV指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但从破产概率这一指标来看,破产概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除了从0到5%之外)。由于破产概率是公共政策方面的指标,破产概率下降使得本文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应该谨慎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但对银行自身来说,进入基金业并没有得到预期的风险分散收益。

(二)产业资料

由图4-6可见,基金业的报酬率、标准差都比银行业高,但单位风险报酬率和破产概率则比银行业低,因此,从产业数据可以看出,基金业的收益比银行业高,但风险也相对很高。银行业和基金业的相关系数是0.097952,这表明银行兼营基金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分散收益。

由图4-6显示,银行兼营基金虽然收益提高了,但风险也上升了,而且风险上升速度比收益上升速度更快,这体现在ICOV指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但从破产概率这一指标来看,在基金资产比重小于40%的情况下,银行兼营基金使得自身的破产概率增大了;当基金资产大于40%时,破产概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

五、结论及建议

表1和表2列出了银行跨业兼营基金的各种结果。从这两个表可以看到,R与S以及ICOV结果都不支持银行全面跨业兼营基金。产业资料和季度资料显示,如果银行跨业兼营基金,将使风险升高;虽然收益也升高了,但升高速度没有风险升高速度快。然而,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行业平均情况,并不代表具体企业的情形,所以具体银行必须根据自身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作出是否跨业兼营基金的决策。其依据就是收益与风险之间的衡量。

从破产概率指标来看,对于季度资料,随着基金业务资产比重的增加,破产概率下降;而对于产业资料,当基金业务资产比重大于40%时,破产概率将随着基金业务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所以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本文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支持目前央行和银监会允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试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政策。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2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经济金融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制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2-5年。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人才规格

掌握经济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制度、业务和技能,达到助理经济师(金融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政策要求;通过显性及隐性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未来能够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等金融企业或机构从事储蓄、会计、信贷、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理财、金融监管、资金调度等岗位的工作,并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出纳等工作。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职业岗位群

就业方向主要业务工作

商业银行储蓄柜员存、取款及各种业务

商业银行对公柜员对公存、取款、贷款及结算业务

商业银行大堂经理迎送客户、业务咨询、服务管理等

商业银行信贷员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等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经理进出口结算、信用证、保理等业务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开发客户、营销产品、客户管理及关系维护等

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投资理财分析咨询理财产品介绍、投资理财咨询

企事业单位会计、出纳企业单位一般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报告分析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与分析等

1.知识要求

具有服务经济金融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必备的外语、数学及文化知识;

熟悉并掌握经济金融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并掌握与经济金融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及金融机构内部规章;

熟悉并掌握每个专业岗位如商业银行储蓄及对公综合柜员、信贷人员、大堂经理、国际业务经理及助理、各金融企业客户经理、投资理财分析咨询等的职责及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及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财务、金融统计等金融业务操作软件,并懂得简单的维护常识。

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理论、新动向、新成就。

2.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职业技能,如从事综合柜员所必需的点钞、各种业务流程

操作等技能,从事客户经理所必需的客户开发与客户关系维护技能等等;

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及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财务、金融

统计等金融业务操作软件,并能进行简单的维护;

具有查阅、翻译英文专业资料和日常的语言交际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管理方面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

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素质要求

政治思想素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素质: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

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健康的业余爱好,掌握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业务素质: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有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善于了解转业发展动态;具有参与设计、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

身心素质:树立科学的强身健体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懂得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在运动中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基本知识;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较强的适应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具有不畏艰难、不屈挫折、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豁达开朗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可以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人员从业资格证、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毕业条件(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本专业学生应在正常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其中包括:公共课34学分,专业基础课20学分,专业课33学分;素质拓展课27学分。

2.取得相应证书或专业综合技能测试合格(以下两种情况具备其一即可):

(1)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专业综合技能测试成绩合格单;

(2)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四、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

*

五、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模式

1、模式概述

经过多年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作保证的模块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式体系、保障体系)。知识模块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模块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2、目标体系(见前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标准)

3、内容方式体系

(1)教学内容(详见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2)教育方法与手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理论教学强调“必需、够用”,注重学生认识分析经济金融形势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模拟银行、银鹰证券、会计、保险等专业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仿真的银行业务操作、证券投资分析、保险业务处理、会计业务处理与分析、财务管理等环境;所有专业课程均安排相关的实验、实训,配备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实验实训课正常开出;按职业界标准进行综合职业技能测试考核,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岗位的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认识及适应能力。此外积极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产学研结合方式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请进来”,即聘请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领

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二是“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我校与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到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和其支行以及河北证券公司环西营业部进行参观学习,身临其境感受岗位职责及要求。

三是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本专业共有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清算中心以及货币陈列室四个专业实验室。模拟银行实验室建立于2001年,当时完全为手工操作模拟银行的各项业务。2002年,工商银行保定分行为模拟银行实验室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为实验室安装了银行业务处理软件,捐赠了点钞机、打印机、终端机等多项设备,实现了实验室的电子化操作。2004年,学校积极争取中央与省部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基金,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各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都进行了更新换代。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为本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方针,实现了校企双赢。一方面专业积极为我校成教部提供针对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合作组织等单位在职人员的培训意向书或培训方案,并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培训课程或培训专题的教学任务。短期培训班的开设以及继续教育的开展,为职业界员工提供了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指导、提供了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的机会,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效益,加强了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知识技术咨询,承担其科研课题,参与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我们积极参与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等合作单位的科研课题。

4.保障体系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目前为专业服务的专职教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3%,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38%,专业聘请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和机构的17位领导和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较好的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由金融系主任秦菊香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秦菊香主任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保证了专业建设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成功开展。

(2)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建有河北省高校一流水平的模拟银行、银鹰证券、货币陈列和清算中心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仿真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银行与银鹰证券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实验室,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先进。模拟银行与清算中心实验室占地面积356平米,可以容纳110名学生模拟操作商业银行储蓄、信贷以及中央资金清算等各项具体业务。银鹰模拟证券实验室占地面积175平米,可以容纳110名学生模拟进行证券各项业务活动。货币陈列室展出各种货币共计000枚,可以使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相关知识。此外,也有可以利用的会计保险等相关专业实验室,满足了相关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本专业也非常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有中国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两个大规模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业务部门进行参观学习。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为本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教材建设

本专业在教材建设上,一是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学面达70%以上;二是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此外,教师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扩充性文献资料。

此外学校建立了校系两级的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以上教学条件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二)课程模块与课时(学分)分配

*

(三)课程体系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遵循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培养服务经济金融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模块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设置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全校任选课组成。

(1)公共基础课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

(2)专业基础课指本专业的基础课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拓展课,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西方经济学、财务会计和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专业核心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证券投资原理、银行会计、投资与理财基础、国际金融和金融法。专业核心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验室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4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将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拓展课是本专业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包括财政与税收、金融英语、统计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新兴投资银行业务、金融信托与租赁、保险学、金融审计、经济法、国际结算以及一些专题讲座。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4)全校任选课是本专业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任意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入学及毕业教育

入学及毕业教育是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前提。本专

业新生入学时需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教育及金融系组织的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辅导员需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和教育,使其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并结合专业特点做出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

(2)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加强纪律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常识,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军事训练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的考核由学生管理部门协助军训人员共同实施,参加军事训练并经过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军事训练不计学分。

(3)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本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包括点钞、会计凭证录入、储蓄、信贷、信用卡等商业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处置、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投资理财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校内实验实训课程、职业技能比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以及业务实习的方式展开。

计算机、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语音室,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计算机课内上机率100%,英语类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比例达33%。

本专业建立了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货币陈列室、清算中心等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仿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专业课程均安排课内实验实训、独立实训课程或综合实训项目,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专业单独进行职业技能的考核,并组织点钞、模拟炒股等职业技能比赛。

专业充分利用金融系的两个校外实训基地——中国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并进行相应岗位的业务实习,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及适应能力。

(4)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由金融系团总支负责组织,由专业教师进行选题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的时间以三周为宜,学生应根据选题列出调查提纲(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作好采访笔记,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经审核合格后以学分方式记入成绩档案,成绩合格计1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工作、未交调查报告者或成绩不合格不计学分。

(5)社会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劳动意识。公益活动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也可以由金融系团总支组织安排。专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学校或系部组织的社会性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的考核由金融系团总支实施,参加公益活动并经过素质拓展认证,可取得相应学分,未进行素质拓展认证或未参加公益劳动不计学分。

(6)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专业在第五学期初进行毕业论文的布置,第六学期末完成写作和考核工作。(详见金融系毕业论文工作规范)

(7)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具备了一定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具体条件如个人兴趣特长等,于第六学期选择到各单位进行的业务实习或锻炼。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系就业指导机构为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和实习渠道,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实习机会,为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努力。毕业实习为二至三个月,以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学生实习鉴定表和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实习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实习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业务实习不计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

(一)课程设置说明

1、课程设置原则

(1)“实践、实际、实用”原则,突出金融教育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强调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主观能动性原则。根据市场和就业的需要,逐步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实用课程等,增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力度,提高学生自修能力,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3)提高单位学时效率原则。将逐步大力推广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手段教学,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针对金融机构对员工“会电脑、懂专业、专业英语熟练”的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以下如下几个方面改革:

(1)外语教学上,在加强基础英语读、听、说、写的基础上,设置了金融英语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运用英语处理专业实际问题,或查阅原版专业书籍。

(2)计算机教学从实用性出发,除了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和《VBASIC》外,增设《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作为选修课,以适应网络化、知识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在专业课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增设《市场营销》、《投资与理财基础》等作为专业课;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强化模拟操作等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的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部和校外各实训基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原理》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课时数达到该课程总时数的40%,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性。

(4)对于最新的金融动态信息,以系列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5)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课、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行导师制度。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选课,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关心学生选课后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有关专业性、规范性和方向性的系统引导。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主修专业或论文研究方向采取个别面授、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学和钻研的自觉性,增强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

(五)金融与证券主干课程介绍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原理、商业银行会计、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基础、金融法。

货币银行学

课程简介:《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各学科、专业的必修课,更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信用工具及资金融通,金融机构体系,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货币供给需求及其均衡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紧缩、外汇与国际收支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分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探讨了生产者、消费者、国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规律。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为我们进行市场经济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南,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与认识的深度。要求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完整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现代会计级管理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创造条件。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课程简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巴塞尔协议”等法规和国际惯例为依据,吸收当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验,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全面讲述商业银行的资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表外业务和业务创新等各种业务的操作规程和资产负债管理及风险管理的经营策略。该课程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课程简介:《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结构,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中介指标和传导机制及有效性,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等。该课程具有政策性、理论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联系经济金融运行实情,更好地把握国家在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以指导微观经济金融部门决策,进一步充分发挥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各项功能。

基础会计学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重点阐明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最基本的方法和原理。

国际金融

课程简介: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金融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外汇实务、国际借贷、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金融宏观理论,用以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以后从事外贸、财务管理、涉外金融等工作奠定理论与业务基础。

证券投资原理

课程简介:证券投资原理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也是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证券投资分析方法等内容及证券市场管理介绍。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证券投资及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本课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财务会计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课。它从注重学生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入手,在明确财务会计的各项具体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中有关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概述、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

一、引言

技术成熟和平台的普及为互联网企业向金融市场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2012年以来,不少互联网企业布局金融市场,向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网络众筹、大数据征信、互联网理财等领域发展壮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初,总理在考察我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时提出,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小贷公司、小微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互联网企业金融跨界发展的热潮进一步高涨。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不含港澳台)共计2593家,环比2014年大幅飙升64.63%。2016年2月底,全国网贷余额达到5006.37亿元,历史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环比上月底增加了6.91%,是去年同期的4.02倍。

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颠覆论认为互联网精神冲击金融精神会带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颠覆性的变革(谢平,2014);细分论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加入细分了市场主体和层次,但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马蔚华,2014);融合论认为互联网企业将和商业银行在竞争合作中逐步融合形成新的金融生态圈(霍学文,2015)。这些讨论当中包含着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对于商业银行究竟意味这什么?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是否具有颠覆商业银行的可能和条件?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是否对商业银行构成了真实的威胁?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分析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框架,该理论原是用作解释新技术如何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瓦解原有市场。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新的商业模式,与该理论的假设非常契合。

二、文献综述

破坏性创新理论由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滕森教授提出,阐述了低端市场的简单商品、服务是如何占领高端市场并取代竞争对手。应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金融市场展开的研究不多。陈基文(2013)将破坏性创新归纳为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刘秀光(2014)认为在支付体系中,互联网金融在提高运行效率、改变货币形式、实现无货币社会以及显现影子银行等方面体现出破坏性创新。任静、朱方明(2016)指出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体现了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性,传统金融机构可能因路径依赖、需求约束、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而无法抵御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

以上文献均引入破坏性创新概念,但并未将维持性创新概念纳入分析,本文基于这一缺陷进行完善与充实。

三、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体现

滕森教授在1997年明确了破坏性创新的判断标准――是否具备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性。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主要体现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以及技术导向。

(一)市场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企业会将产品服务的市场定位于金融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群,也就是所谓的开拓蓝海市场。例如网络借贷平台,通过网络支持实现了点对点的借贷形式,为难以从商业银行贷得款项的中小规模企业打通了融资渠道。

(二)需求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企业会基于原有的用户粘性,通过金融模式的创新,引导新的金融需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金融理财产品,正是深入挖掘了用户零星理财、收益日享、随取随存、查询便捷的新型理财需求,通过网络支付平台对接货币基金,引发国民理财需求从传统的商业银行理财服务向简单、廉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转移,并由此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搬家”现象。

(三)技术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本身就具有创新的特质,给金融领域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体现在降低成本和金融脱媒。一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遵从线性思维以机构部门和网点提供金融产品服务,互联网企业通常搭载开放网络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开放网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匹配效率;二是以信息化技术见长的互联网企业谙熟信息共享技术,这对一直作为金融中介致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构成了威胁。

四、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体现

作为和破坏性创新对立面存在的维持性创新应该体现为市场和技术的连续性平稳过渡。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提升自己金融服务质量而采取的各种改革,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技术导向三个方面。

(一)市场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商业银行为了抵御互联网企业的突破性创新会将自己的业务向其他市场进行延伸。例如,不少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开展金融普惠工作,通过提高社区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站以及自助金融服务设备的覆盖率,起到由点向面带动的辐射作用,以填补社区和农村金融市场空白。

(二)需求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商业银行可以深化已有客户体验,深挖已有客户需求,提高客户粘性,从而抵御互联网企业突破性创新带来的冲击。例如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设计出周期短、收益高、支取便捷的新型理财产品和互联网企业提供的金融a品展开充分的竞争。

(三)技术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应用互联网技术对原有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也属于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因为其本质是利用技术改造实现已有产品服务体验的升级。例如网银,虽然基于互联网的底层技术,但其根本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拓宽服务范围,提升业务办理体验并降低业务成本。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程度应该取决于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现有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关系;二是商业银为应对互联网企业破坏性创新所采取的维持性创新的努力;最后是政府对业态发展的态度。

(一)正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

图1构建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竞争关系的二维矩阵。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的一般路径表现为:针对低净值客户群研发标准化产品、服务以打开蓝海市场,然后向信用卡、理财服务、投资咨询、资金借贷等红海市场领域拓展。以阿里巴巴为例,最早从第三方支付开始介入金融业,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后成立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支付宝为主要工具逐步搭载各种金融服务功能向红海市场拓展:2013年余额宝上线,通过支付宝的资金直接对接货币市场基金打入理财服务领域,后相继推出阿里小贷、芝麻信用、娱乐宝、众安在线、阿里担保、浙商网银等金融服务。

然而,资金借贷、信用卡、投资理财等红海市场的主要份额一直以来由商业银行占据着,两者在红海市场遭遇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是绝对竞争,二者也可能产生互补市场空白的错位竞争。

按照破坏性创新理论,互联网企业在提供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时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可以迅速打开低端市场。然而,资金借贷以及普惠性金融属于非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互联网企业对非标准化产品服务的提供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换句话说,虽然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并实现点对点的资金融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就可以完全替代商业银行,对于大客户、大项目、大资金的配对,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优势、规模优势以及风险控制优势就会突显出来。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革新导致商业银行的颠覆,二者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非标准化产品服务方面展开错位竞争,在低净值标准化产品服务方面大量分流,而在高净值标准化产品方面分庭抗礼。

(二)优化商业银行维持性创新策略选择

图2根据破坏新创新理论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创新策略选择。其中,互联网企业在低端市场创造新的商品服务或商业模式,而后向需求饱和市场扩张。当互联网企业最初打入低端市场的时候,通常并不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直到双方在需求饱和市场上遭遇,此时商业银行面临两种选择:在需求饱和市场里与互联网金融展开激烈的竞争,或者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至低端市场或向有着更高层次需求的市场。虽然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需要维持性创新作为驱动成本,但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说,显然前者更优。

首先,消耗有限资源来打入低端市场所获取的回报是有限的;再者,商业银行在庞大的组织机构增加了应对客户新增需求的改革成本,而互联网企业却相反符合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即“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再加上“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互联网企业能够在更高层次需求的市场上保持更长久的活力。

按照森滕教授的观点,维持性创新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行业领导者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创新策略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破坏性创新时,不该寄希望于在这两个市场上与互联网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应该在考虑客户的平均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对低端市场和新兴市场进行补充。而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是明确自身在需求饱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强化这些优势(如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公信力等),在饱和市场成功抵御来自互联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短暂冲击,待互联网企业挖掘出更多潜在需求并将业务重心转移向更高层次需求市场的时候,合力构建起多层次的新金融生态系统,实现错位竞争。

(三)妥善监管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

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企业给金融市场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也不例外。短期来看,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会打破金融市场原有的平衡,会对商业银行效益造成冲击;但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看,鼓励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能有效促进市场分层,进而扩大市场的可能性边界。在此过程中,监管层没有必要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活动如同洪水猛兽而过度抑制,反而应该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一切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的金融活动。

然而,互网企业从事金融活动的本质仍然是搞金融,而风险的控制对于金融而言是一项基本命题,所以在适当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依然要对不同类别的互联网企业按照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分部门进行严厉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陈文基.互联网金融引发破坏性创新[N].通信产业报,20130107010

[2]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04:48

[3]马蔚华.互联网金融颠覆不了银行[J].经理人,2014,10:6465

[4]刘秀光.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的破坏性创新[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559+91

[5]任静,朱方明.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及其对传统银行的挑战[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1014

[6]霍学文.新金融,新生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克里斯滕森.创新者的窘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4C理论;客户忠诚度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9-03

[作者简介]汪贵林(1990-),男,河南信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的发展和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已经不能适应时展以及顾客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银行的垄断地位逐步受到以余额宝为主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

“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网络公司开通余额宝功能,与天弘基金公司合作,直销第一只互联网基金。”余额宝推出后,受到客户的广泛青睐,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1月15日,余额宝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15天规模增长35%。天弘基金由此成为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14年2月27日,余额宝用户量已突破8100万户。余额宝发展迅速,分流了大量的活期存款,导致了大量商业银行的活期客户的流失,给银行带来了显著性的冲击。央行的《201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住户存款增加549万亿元,较2012年少增2200亿元。2013年10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2013年存款流失最严重月份。银行客户的流失,不仅减少了银行的收益,而且降低了客户的忠诚度。客户忠诚度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银行在激烈竞争中长久不衰的砝码。忠诚客户是企业宝贵的资源,是银行的血液。根据二八定律,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而这些客户主要是忠诚客户。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快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由以业务为导向向以客户为导向转变,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二、文献综述

(一)客户忠诚度

不同学者对客户忠诚给出的定义不同。Gremler和Brown 认为“客户忠诚”是客户对特定的服务商重复购买行为的程度和积极的态度倾向程度,并将其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行为忠诚、意向忠诚和情感忠诚。LOliver 则认为“客户忠诚是客户的高度承诺:在未来会坚持重复购买所偏好的产品或服务,而且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营销手段而发生转移行为”。

一直以来客户忠诚成为企业和学者研究最多的话题,并认为客户忠诚由客户满意度演化而来,是客户满意度的升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表明,由于忠诚度高的顾客往往偏好和信赖企业的产品,因此向老顾客销售产品的成功几率达到一半左右,而向一个新客户销售产品成功的几率仅有15%。另外,高忠诚度的顾客往往会增加产品的重复购买和加大对产品、品牌的宣传(冯骏2010),从而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同时忠诚度高的顾客往往会受到爱屋及乌心理作用的影响关注银行的新产品,并产生购买行为,为银行带来更大的利润。(吴俊,2004)。

(二)4C理论

4C理论最早出现在Don ESchultz的《整合营销传播》中,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度为目标,将市场营销组合重新设定为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四个要素,是针对4P提出来的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的营销理念。该理论首先强调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满意度放在营销活动的第一位;其次,要努力降低顾客的成本,这里的成本除了生产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以及承担的风险损失;第三,要从顾客的角度充分地考虑购买过程的便利性,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全方位服务;第四,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有效的营销沟通。

三、提高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的策略

客户忠诚度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竞争力、活期存款以及垄断地位。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这种影响力更为显著。本文基于4C理论,从顾客、成本、便利和沟通四个角度分别提出了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策略。

(一)以客户为中心,实行差异化策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客户可选择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范围越来越广,对各种产品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下,银行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把以客户为中心贯穿到银行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实践充分表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只有始终如一地关注客户利益,了解客户需求,才会获得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好的绩效,从而实现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如全球著名的花旗银行,正是始终秉承客户至上、创新服务的经营宗旨,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银行巨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金融服务和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不同客户的需求层次也显著不同。因此银行就必须及时跟踪和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客户人群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和投资理财产品,最大化地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例如工商银行凭借优秀的投资管理专家团队和先进的系统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个人理财产品,从而实现个人理财产品差异化的需求,牢固树立稳健卓越的市场形象(详见表1)。浦发银行关注养老人群,力推“夕阳红”理财。表1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 产品名称1客户类型1特点1起点金额1期限1年化收益率保本理财系列1保守稳健型的客户1100%本金保证产品收益高15/10/20/50万元11~3月158~62%结构性理财产品1高净值投资客户1浮动收益、到期100%本金返还110/20/50万元135~40天158~62%期次理财产品1量身定制投资理财客户1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期限结构丰富、风险高15/10/20/50万元11~12个月16~65%增利及尊利系列产品1工作繁忙、理财时间

不充裕的客户1满最低持有期限后可赎回,资金T+1日到账,产品每个月现金分红一次15~50万元11~12个月15~55%。步步为赢系列1投资期限不确定的客户1收益随持有期限递增、无固定投资期限、可赎回15万元1无期限121~42%

(二)努力降低顾客成本

客户的成本也是影响银行客户忠诚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较低的成本可以增加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黏性。许多学者认为客户的总成本仅仅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力成本,往往忽视了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在降低顾客总成本方面,余额宝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如余额宝客户无论是通过余额宝本地转账、异地转账还是跨行转账均无需转账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此外余额宝不仅是一项保本的产品,而且余额宝的资金一旦发生盗窃经查实全额补偿,这样既减少了客户的货币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而且还减少了风险损失。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仅仅关注降低自身的成本,更要站在顾客的角度,充分关注客户的成本,利用各种手段和策略降低客户的总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减少老客户的流失。银行要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减少客户排队时间,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流程。对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或者自动存取款机,方便客户就近办理各种业务,减少时间和精力投入。此外,应加大网上手机银行的推广,对银行的新客户免费办理网银,并可适当降低网银转账费用。

(三)降低门槛,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体验

相对于余额宝、活期宝等互联网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申购资金要求、申购和赎回时间均比较苛刻。大多数银行的理财产品申购资金均要求五万元起,远远高于互联网基金理财产品,这势必对“小白客户”具有排斥性,直接导致他们转投互联网基金,从而形成了“长尾效应”,给银行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银行必须注重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为“小白客户”“长尾客户”提供便利的投资理财渠道。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对一些无固定限制的理财产品采取降低购买门槛、宽松申购和赎回的时间等措施,例如平安银行推出的“平安盈”,同样可以提供1分钱起购、实时支取的便利。通过这种产品,平民客户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个人理财产品的愿望,而且还能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感情,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黏性。

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引领客户良好体验,为客户创造便利。利用本身安全性、可靠性、资金雄厚、系统设施完备等方面的优势,推出第三方机构无法匹敌和模仿竞争的业务。比如“活期余额自动申购、短信赎回、线上、线下购物和还款业务自动赎回”等。

(四)真诚沟通,及时反馈,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C营销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顾客关系。不再是企业单向地促销和劝导顾客,而是在双方的沟通中找到能同时实现各自目标的途径。因此商业银行可建立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基金营销平台,及时向顾客提供基金、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各项服务的信息和建议,通过客户信息的回馈为客户选择匹配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向交流,降低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节约双方成本,同时也能加强客户与银行的感情,提高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银行通过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有利于化解客户与银行之间的矛盾,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四、结论

余额宝的推出,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各种互联网基金纷纷上线,卷入到与商业银行争夺活期存款业务、理财业务和基金代销的利润战争中。由于互联网基金理财产品收益高、门槛低、流动性强等优势,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客户,造成了银行活期存款的大量流失,同时也降低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并引起了一连串的负面效应,如分流银行存款,降低银行收益,削弱银行地位。同时商业银行之所以会遭受强烈的冲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而缺乏变革,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从而影响了客户对银行的认知度和情感忠诚度。银行要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切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加强银行的创新,积极利用大数据搜集客户资料,实施网络银行与实体银行协调发展的长期战略,提升客户的体验和感知价值,才能留住老客户,吸引更多新客户,实现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4)

[2]吴俊商业银行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J]现代金融,2004(12)

[3]OlivesConsumer Loyal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33-44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5

2014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变化非常活跃,其中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稳步推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变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年至2014年,我国曾颁布多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终于在2014年末迎来了实质性突破。2014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2012年规定的基准利率的1、1倍提升至1、2倍,同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2015年2月28日,央行再次将浮动区间扩大至1、3倍;2015年5月11日,又将1、3倍调整为1、5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扩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资金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此外,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即日起实施《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30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将摆脱目前的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浮区间的限制,实行市场化定价。该《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有序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培育企业、个人等零售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化定价理念,为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行有益探索并积累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预计2015年下半年或2016年初存款利率上限将被彻底取消。

二、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与机遇

1、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压。从已公布年报的11家上市银行来看,各家银行业绩均面临着盈利增速放缓的局面。除平安银行及浦发银行外,其余9家A股上市银行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跌至个位数时代。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要求零售银行改变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和风险定价能力。

2、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机遇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零售银行强化内部能力,促进差异化竞争,提升服务和创新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贷款业务转型

在经济转型形势下,贷款企业风险增加;在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大中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完善,银行利润空间也大幅压缩。

银行应以新一代的资产负债经营策略为方法,提高贷款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贷款业务转型。需要建立对各个客群风险调整后的贷款收益和资本消耗,以及不同类型的存款融资成本的洞析,并主动选择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零售银行资产业务结构,发展高收益零售贷款业务,主要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

(2)个人存款增速放缓,制约银行个人贷款放贷规模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导致存款流失、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银行面临稳定、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吸储难题。

2014年以来,银行资金紧张局面愈演愈烈,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逼近75%,其中四大行零售存款占比基本高于45%,但股份制银行平均仅20%。个人存款增速放缓越来越限制个人贷款的放贷规模。

(3)去银行化趋势加剧,零售信贷业务挑战升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资金成本提升,且财富管理类产品的普及程度和可选范围不断扩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去存款化过程将延续至未来10年。尽管中国大多数银行只有不到30%的资金来自于零售存款,但毋庸置疑,未来对零售存款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市场实际存款利率已明显上升,这些代价高昂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实际收益极其有限,零售银行的利润率将会受到持续的冲击。

(4)新增信贷规模现结构化差异,粗放循环模式难以持久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6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呢?是不顾其他国家的情况,只是固守自己传统的银行业务,还是跟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立即停止自己的银行体系建设,追求全新的电子银行呢?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成本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超级秘书网

4.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建筑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陈进.电子银行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中国报道,2006年第8期.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7

[关键词] 银行; 业务产品; 发展; 营销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45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75- 02

当前我国各银行所经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吸纳存款资金多,客户基础广泛,商业上的合作客户多,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在全球上市银行中排名不断升高,在全球金融界的地位逐渐提升。虽然国内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但是现阶段也面临着来自国家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兴起的挑战。同时许多银行现阶段还存在着产品的发展定位不明确、产品部门与客户部门的职能不清等问题。本文将针对国内银行在业务产品发展方面的现状,提供相应的发展措施和具体的营销手段,以达成使银行的业务营销更畅销的目的。

1 现阶段银行业务产品的弊端

国内多数银行一直以来发展步伐较快,整体竞争实力较高,但尽管如此在业务产品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公司产品定位不明确这一方面。

无论是什么银行的公司业务产品都需要满足几个必须满足的条件:一方面要求账务一定要集中,对于业务产品有严苛的产品测算方法,另外还要在业务产品上市之前进行产品贡献度的测定。但是不少银行对于以上几个基本要求的基本点尚未达到满足,纵观银行业务产品体系,总体看来有如下几个弊端:① 银行的产品体系复杂,没有清晰的产品罗列和对产品的系统规定; ② 银行对于业务产品的测算方法过于多种多样,没有单一的测算方法; ③ 银行还仅仅对于局部单一的产品进行收益测算,并没有对整体业务产品进行系统彻底的产品收益测算和评估。这3个业务产品方面的弊端导致银行的业务产品占用收益以及某种业务产品的收益贡献无法明确,最终造成了公司整体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

总之,现阶段银行在业务产品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为细分产品缺乏合理的评估,导致收益计算的不客观,另一方面银行业对于产品没有明确的目标分析,导致产品无法定位。

2 发展银行业务产品的具体措施

已经明确了现阶段银行在业务产品方面存在的弊端和不合理之处之后,本文将从解决弊端以及银行发展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明确银行在业务产品方面的发展趋势。总的说来银行的业务产品发展要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① 要继续大力发展人民币的存贷款业务; ② 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 ③ 要积极扶持对于银行具有战略意义的中间业务,加快产品多元化发展。

银行是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无论银行的各种金融业务有多么的百花齐放,其最主要的利益收入来源和收入对象还是人民币业务,因此银行在业务产品发展上的首要措施是将人民币的相关存款、贷款业务做好。具体措施为: ① 对低成本资金进行吸纳; ② 在此基础上发展人民币单位活期存款业务; ③ 还要在贷款方面加大对项目融资的重视力度。

现阶段票据融资已经成为了银行融资的最主要融资方式,银行也不例外,银行在票据融资方面显示出了较高收益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关于票据业务管理混乱的弊端,这就要求银行对健全银行自身的框架加以调整并且建立专营机构。总之银行在发展票据业务方面要做到建立银行独立的票据业务,对这些票据业务统一进行研究和监管,并且要对票据进行隔离的维护与开放,这样才能够达到既降低银行自身操作的难度,也降低了银行管理成本的目的。

人民币业务和票据业务可以说是银行的业务产品中盈利最多收益最快的两个品种,但是除此之外,非利息收入也是形成银行的利润来源的根本因素。非利息来源是一种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收益的业务品种,但是依据现在的经济形势和银行自身发展来看,中间业务产品在未来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因此要在对存贷款业务大力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广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具体说来可以实行多元化的进行,既对现金产品加以清算和合理管理又要不断地对电子银行产品和基金托管产品加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百花齐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业务产品大力发展,产生良好的金融收益。

总之,银行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在业务产品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多种业务产品,具体措施为:在继续大力发展人民币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票据业务,并且积极扶持对于银行具有战略意义的中间业务,加快产品多元化发展。其他方面还可以对网上银行和信用卡方面多下功夫,这里不加以详细论述。

3 对银行业务产品的具体营销策略

银行产品业务营销的最佳手段为银行与客户之间要有单独的接触点,银行要做到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切实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金融收益。对于银行来说,若想使业务产品畅销,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全方面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具体措施为:在批发业务方面要将客户的往来账户看作一个集团,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还要将银行的金融服务智能具体的综合化,全面的提供金融服务。这样的营销措施在保障了金融客户金融需求满足的同时,又使得银行的业务产品得以集中销售。

总之,我们应该采取的营销手段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将客户看成为一个集团团体,并为客户集中提供金融服务,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质量。

4 结 语

本文从国内银行现阶段的弊端为切入点,根据银行在业务上的弊端提供了新的业务产品类型和营销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金融业务以及新的业务品种成为各银行的主要竞争手段,希望本文中相关的论述能够对从事金融职业的人士有所帮助,能够在客观上促进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焕民. 私人银行业务:高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 经济导刊,2006(Z1):44-49.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8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现代金融业因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服务贸易开放的需求将引来爆发式的增长,高校教学在这个背景下也要因应金融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商业银行实训教学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进行教学组织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实训教学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正逐渐完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已日益激烈,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面对国外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人才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面向 21 世纪的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理论知识,还必须会操作懂业务,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金融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迫切希望上机进行实务操作和模拟训练,以便能直观地学习、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加深了解业务处理的流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其社会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动力和需求还来自于目前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各个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学必须与市场需求接轨。

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各类学校尤其得到重视,各个学校都强调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培养学生专业专项技能,要加强专业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在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基础上,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组织安排教学,严格遵循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以及金融制度,在功能和操作流程上与现役的银行业务系统保持一致,针对上述问题为高校提供了完全仿真的解决方案,帮助高校快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水平的银行综合业务仿真模拟系统。

2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价值

商业银行实训通过组建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平台,让多名培训对象扮演银行实际工作中各种角色,分工合作,全行轧账等功能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特别是金融、信息、会计等专业的学生熟悉银行业务系统构造了一个真实、完整、有效的银行仿真操作环境。

该系统满足《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模拟实训》、《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模拟实训》、《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模拟实训》、《银行会计学》及《电算化》等课程的教学和上机操作,强化学生对银行会计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加强对本课程以及其他金融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银行会计账务组织的构成和内容,掌握银行主要业务的流程,掌握日结、月结、年度决算的做法。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对金融专业其他课程的消化和理解。解决银行业务教学的纸上谈兵的问题,补充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完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银行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改变其知识结构,培养商业银行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就业后能够直接上岗。

3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系统架构

3.1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硬件平台

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基本硬件平台如下图所示。主机(服务器)用于实时处理和清算所有网点的业务,存贮和管理全部数据。前置机连接前端和后台,处理与本地相关的企业逻辑,是地区中心。网络通信系统负责中心主机系统各设备之间以及主机和前端系统之间的通信。前端系统是面向用户的营业窗口,用于向主机传送业务数据和请求,并根据主机返回的指令处理各项业务。

在基本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银行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总行、支行和营业网点的网络,通过网络互联,以总行为中心,联结下属分支机构;同时对外与人行、Internet 等相连,从而为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先进、安全、稳定的支撑环境。银行中心局域网是全行的数据中心和交换中心,通过广域网络,纵向实现与支行和网点的互联,横向实现与人行、其他金融机构等网络相连。

3.2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按照教师指导下的分组实验模式来进行,在小组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把班级分成若干的小组,每组学生4~6人,首先给定不同的学生进行角色的设定和轮换实践,分别给不同的学生设定银行行长、主管柜员、库管员、分行行长、主办柜员、会计主办柜员、储蓄柜员等多种角色,以及独立支行、企业、客户的角色,业务类型涵盖个人业务、公司业务、中间业务、理财业务、国际结算、信贷管理、同行往来、全行管理等全业务类型。让小组扮演不仅让学生熟练银行各业务流程,还对银行问的结算、信贷风险管理等核心业务有感性认识。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组织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理解商业银行运作的基本模式和运作的原理技巧,另一方面结合实验案例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组内和全小组的讨论,通过讨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优势、困境,即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考,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考核形式

实训考核应反映学科特点和课程设计要求,模拟银行的实验教学中有大量的操作性课程安排和部分验证性试验,主要应该结合商业银行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考核要求进行机试考核方式,而不使用简单粗暴的试卷笔试考核方式,采取如银行各业务流程操作,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银行信贷及风险管理知识,也涉及创新性实验,如银行衍生产品的实现。因此,它的实验考核一方面要兼顾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操作的规范性要求,一方面要体现学生创新设计的实验思想。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以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主,忽略或不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性考查,使得部分学生对实验草率应付,且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课水平。我们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摸索、改进、规范学生实验考核办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拟银行实验考评模式。主要的考核指标有:实验操作、实验态度作风、实验报告、实验创新性、实验考试。

商业银行实训教学是立足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经济、管理的其他专业培养服务。在商业银行实训教学组织上,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方向,遵循教育学培养的原理,按照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整合。

参考文献

[1]蒋成忠.对《商业银行模拟交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3-14.

[2]张艳,张振.完善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5):120-121.

[3]祝文峰.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112-114.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9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教学改革 金融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reform method of teaching knowledge frame method, concept of main points, press contact method, chart synthe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base to driv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finance professional

商I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金融专业主干课程,在实践讲解中,课程理论多,内容丰富,但是在金融多变、创新丰富的今天,该课程已经与金融实践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现代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利用现代金融理论结合金融实践操作,改革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通过融合实践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内容的扩展和认识。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课程各环节的衔接性和模拟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课程特点

1.1 宏微观结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金融的分支学科,以商业银行为主,主要强调银行的业务和管理以及操作。在实践中,金融市场变化多端,商业银行业务也变化很快。同时在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信贷影响,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银行管理的结合,通过金融理论指导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例如,网络金融的虚拟性对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该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结合。要很好地整合商业银行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安排宏观金融理论和微观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衔接。

1.2 内容更新快

受到政策性、经济性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容更新快。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迫使银行更新管理理念,而且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等也促使银行经济调整经营管理理念,经历各种考验并展开竞争。尤其是网络金融出现后,从监管层面到网络贷款、网络支付等各环节都挑战了传统金融模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也需要及时更新内容,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1.3 实践操作性强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中,商业银行负债、资产、中间业务、表外业务、信托业务等内容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业务结合银行的资本管理、负债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多方位地进行阐述,才能体现业务和管理的融合。从业务分析的角度来理解管理,从操作内容的角度判断管理的合理性,这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才具有实践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银行柜台、银行业务界面、银行监管指标分析等实践内容。在实际课程实践中,运用多种软件,利用柜台界面软件、银行卡界面软件、贷款业务软件、银行经营界面软件等,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认识银行业务。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知识框架法。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框架以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基础,对银行的业务和管理进行全面的透析。知识体系还要联系监管、银行间业务往来等内容,在知识框架上,以商业银行业务与财务为基础,搭建业务与财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融合,用模拟等实践环节来体现理论知识。

(2)概念要点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别于应试教育,其教学模式不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倒背如流,而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加以深刻掌握和运用。作为实务型课程,概念强调了管理行为,描述了行为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行为主体、行为目标、行为内容等方面掌握银行管理概念。着眼于行为,侧重管理环节,这样一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出各种知识点,将概念穿插在业务、实践等环节中,因此,学生通过业务训练、实践模拟就能重温概念,并对概念进行延展性的学习和应用。

(3)新闻联系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可以设置金融银行新闻,通过对金融及银行的新闻报道,对银行的管理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课内知识,带动课程建设。金融市场是非常活跃的市场,在针对金融市场的报道中,有大量业务和实践等环节的内容。借助于金融新闻,学生可以学习金融实践和业务操作。每天,大量的证券市场报道、银行业务报道和保险市场状况的新闻等充斥市场,每一则新闻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知识点和业务内涵。因此,通过新闻学习金融理论,教学效果会更好。

(4)图表综合法。课程教学中,配备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照片、银行经营管理策略分析以及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等流程图,借助图表对银行、投资银行、存款、贷款等进行对比分析。图表综合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图表综合法应结合课堂模拟、上机模拟和实务模拟等进行。现代教学中,突出内容多样性和形式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侧重图表教学,形象而且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5)培养途径多元化。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应采用课堂、课外两种模式,建立学生兴趣组、探索组等,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可以充分考虑课堂传授、讨论、作业、答疑、实践、业务模拟、实习岗培训等方式,结合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业务的认识。

(6)考核方式过程化。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戎乩砺壑识,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因此通过学生课外学习、课外作业等方式锻炼学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采用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可采用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访谈等方式,再借助课外锻炼和实践加以综合开展。

(7)专题课堂讨论。专题课堂讨论通过新闻财经相关报刊等,以银行热点问题为基础,提高学生对银行管理的感性认识,通过热点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掌握银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银行管理理念和操作细节。专题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做充分准备,以专题为基础,收集信息,结合理论,讨论专题。其过程要求学生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反馈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实地参观。通过实习或建立岗前培训基地,带学生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模拟学习。但往往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保密性,导致实地参观仅能简单了解银行的前台业务和工作环境。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更多地可以通过聘请银行业务人员到学校开展课堂讲解来实现。毕业前实习可能是高校为金融专业学生搭建的良好平台。

此外,借助于金融专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岗前培训基地,这类实践性教学需要与金融机构建立特定的关系,一般地方院校很难获得这类机会。实地参观中,要解决学生与业务人员的互动,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业务人员演示和学生模拟等环节需要加强。

(2)建立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金融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知识基础,模拟实验室通过业务模拟帮助学生获取银行业务操作知识,在模拟实验中,需要注意:①业务模拟容易流程化和标准化,业务模拟解决学生对银行概念理解的偏差。②从模拟的角度看,由于银行业务的保密性,银行无法为学生提供大规模的实践机会,而模拟实验可以提供仿真的开放式经营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机会。模拟实践教学中,配备的终端机、刷卡设备等帮助学生实现储蓄业务、对公业务员等,实现模拟中完成日常业务处理,使学生掌握银行业务的流程和技能。

(3)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以课堂经典案例为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收集案例。案例教学中,侧重理论分析,在模拟教学中,则可通过视频等介质将业务案例呈现给学生。

4 总结

随着现代金融环境日益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适应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现代教学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更需要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在理论教学、讲座、课外学习等方面和学生共同协作,开展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活动。

L苣诿晒趴萍即笱Ы鹑谧ㄒ底酆鲜缘愀母锵钅浚GG2015012)

银行基金业务论文篇10

[关键词]:银行贷款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 表外业务

一、引言

“金融脱媒”是目前我国信贷市场的一个主要变化之一。所谓的“金融脱媒”指传统银行业务的下降,也可表示为银行资产在金融中介机构所占总资产比例的下降。表外业务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一种非传统银行业务。这些表外业务为银行的客户提供新的流动性工具,被认为是表上业务流动性的一种替代形式。因此,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准备金率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弱化,尤其是,表外业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货币传导的特定渠道。为了验证这种推论,本文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表外业务是否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尤其是基于银行贷款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所谓货币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银行贷款渠道重点强调货币政策的改变对于银行系统贷款投放的影响。在已有的银行贷款渠道的相关研究结论发现,规模小、流动性差还有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紧缩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贷款渠道对它们放贷的影响更为显著(Kashyap & Stein,1995)。这是因为规模大和流动性好、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能够利用它们充足的现金和证券来抵消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对于央行的货币工具来说,存款准备金仍然是最有效的调控工具(余明,2009)。

金融领域的变革会引发货币传导机制的变化,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加困难((Morris & Sellon,1995)。本文采用狭义的表外业务,即或有负债。表外业务被认为是表上业务流动性的替代品,可以为银行客户提供一种新的流动性工具,表上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并存,使得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变得更加复杂(Glick & Plaut,1989)。这是因为,表外业务不受中央银行的监管,银行可以通过创造一种低利率敏感性的资产组合来规避货币政策震荡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得央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来调整总体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表外业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银行的贷款活动不受货币政策变化的过度冲击。Anil Perera(2014)发现,表外业务会降低银行贷款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尤其是对规模小、高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这种缓冲效应更加显著。

本文主要参考Anil Perera(2014)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43家银行2003年至2012年数据,分析这些银行的表外业务对银行贷款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两点假设:假设一:表外业务与银行贷款存在负相关关系;假设二:表外业务会减弱银行贷款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三、数据与模型设定

1、样本和数据筛选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 数据库、中国金融年度统计报告以及银行的年度数据,采用年平均准备金率衡量货币政策的变化,所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2、模型设定是银行放贷规模的变化率,用以表示货币政策(MP)变动对银行贷款的影响;OBS是银行表外业务总量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是货币政策指标,以滞后一期的年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表示;是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与表外业务的交叉项,用以衡量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增长的边际效力。此外根据已有研究启示,引入了5个银行个体控制变量和两个宏观经济控制变量,包括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净资产回报率、银行贷款风险、资产规模、GDP增长率变化百分比和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百分比。虚拟变量LISTED表示银行是否上市,OWN是国有和非国有银行虚拟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本文采用的两种估计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从上表可以看出,表外业务与银行贷款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高,说明表外业务对银行贷款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这种替代性并不是十分显著。的系数显著为负,这与我们的理论基础相一致,即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导致银行贷款能力的减弱,起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标。的系数显著正相关,且十分的稳健,这说明了,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升高对银行贷款能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表外业务的存在,这种由货币政策变动导致的放贷能力减弱的现象被弱化了,或者是说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动荡有一个缓冲作用,能够帮助银行贷款抵御来自货币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至此,本文的假设二得到了证实。

五、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银行贷款能力主要受到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表外业务虽然对银行贷款的流动性替代作用不够明显,但是却能显著地影响货币政策对银行放贷能力冲击力的大小,日益增加的表外业务会减弱银行贷款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因而表外业务是货币政策执行当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由于表外业务对银行贷款渠道有弱化作用,无疑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从而使得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需要实时监管银行的表外业务活动,必要时候将表外业务纳入表内,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余明.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9(2):56-65.

[2]Perera,A.,Ralston,D.& Wickramanayake,J.,2014. Impact of off-balance sheet banking on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Evidence from South As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29:195-216.

[3]Kashyap,A.K.&Stein,J.C.,1995.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balance sheets.Carnegie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42:15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