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货币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5:34:32

储备货币论文

储备货币论文篇1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通常认为需要四个条件:一是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二是它的金融市场——国内资产和外汇——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三是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四是在金融和贸易上有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认为,货币发行国必须是一个经济大国。这与第四个条件较接近,因为一个经济大国的货币通常就会有较大的金融和贸易交易量。

下面我们就来考查牙买加体系诞生以来,所有储备货币发行国(26个以上)是否达到了上述四个条件。

(一)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根据1980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日元在1976年时,已经占世界外汇储备的2%,但是我们知道,日本宣布取消外汇管制的时间是1979年,而实际执行是在1980年。由此可见,“完全可兑换”作为储备货币的条件值得置疑。另外,《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每年均列出世界储备货币的构成,自欧元创立以来,《年报》的世界储备货币构成表通常只列出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这些占世界储备货币之比例最高的四种货币。其中,瑞士法郎虽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仅有0.7%(2002年),除了以上四种货币之外的所有储备货币约占6.3%。因为其他储备货币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这些货币至少有10种以上。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已经成为某一经济体储备的货币在14种以上(在欧元发行之前应在26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比例不足0.6%。尽管许多储备货币只有极少数经济体将其用作储备,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所以,“广泛的接受性”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表达。

(二)金融市场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这句话通常理解为“开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场”(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日本不仅没有开放金融市场,而且还实行着严格的外汇管制,日本对金融市场的封闭遭到西方国家的一致抗议。可见,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并非必要条件。

(三)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963~1975年问,日元在成为储备货币的初期存在着较严重的通胀。日元不仅对内通胀严重,对外的价值也不稳定。从20世纪70年代(史密森协议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25年间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20左右,波动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二、从现实中归纳储备货币形成的必要条件

以上我们通过比较日元成为储备货币时的条件否定了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三个。那么,一种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比较日元形成储备货币的过程,本文认为一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需要下述五个并不很难达到的条件。

(一)政治经济稳定储备货币是一种信用资产,储备发行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是保证其发行的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前提。如果这种安全性都保证不了,谁还敢持有这种储备?所以,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是成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第一必要条件。

(二)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规模较大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将某种货币当作储备货币,与交易成本有关。一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贸易或资本项目逆差支付,如果一国与中国有巨额贸易(自然也形成一定量的贸易资本流动),该国外汇储备支付的大部分将用于中国,如果该国储备当局不储备人民币(假定人民币能用于贸易结算),而只用美元支付,那么,该国的交易将面临两重汇率风险,即人民币和美元两种汇率风险——有些时候,这两种风险可能是叠加的。而如果该国用人民币直接支付,则减少了一重风险,即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对于日本和韩国(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均为中国),将人民币当作储备货币将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定中国是某一个实行钉住美元制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那么该国家的外汇市场上就会有大量的人民币交易,当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时,美元的汇率可能没有变化,因而为数不多的与美国贸易的进出口商没有汇率风险,而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因为与中国进行贸易而面临汇率风险,从而使这种钉住失去了意义(钉住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多数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或称交易成本)。显然,这个国家至少应该将人民币当作其钉住货币的一种(要钉住,就必须先储备,否则外汇管理当局就无法操作,从而使钉住变成空话)。而如果这个国家将人民币当作钉住货币,当人民币升值时,它就不必对美元升值,从而使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变得更简单(减少交易成本)。可见,一国货币成为关键货币的关键是它的贸易(国际交易)规模,如果它的贸易规模足够大,就会有较多实行钉住汇率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当这些贸易伙伴与该国的贸易占到其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时,钉住这种货币就顺理成章,储备货币自然形成。

布雷顿体系崩溃之后出现的前几位国际货币发行国——德国、日本和法国,其世界贸易额在全球排名也不相上下。可见,虽然交易规模是一个必要条件,但贸易规模更具决定性意义。

(三)允许境外非居民用本币存款账户结算一种货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规模较大”,但不允许境外非居民持有本币存款账户,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例如人民币)也不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保有的用来偿付外债的以外国货币命名的资产。货币发行国不给非居民提供本币账户的清算服务,他国怎么用这种货币来偿付外债呢?所以,一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另一个条件是:允许非居民持有这种货币的存款账户(而不是现金)。如果上述(一)和(二)两个必要条件已经成立,那么,只要境外非居民可使用这种货币账户结算,必然导致这种货币的大量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国就没有理由不对储备这种货币的中央银行或相关机构提供清算服务。另外,前面我们提到,在日元成为储备货币的早期,日本政府仅对非居民的贸易账户实施了开放政策,对资本账户却严格限制,但这并没有阻断日元储备化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更精确地说,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三个必要条件是:在贸易账户上开放非居民对本币的使用。应该强调的是,这一条件与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性并不是完全相关的。从货币兑换的主体划分,自由兑换可分为四种,一是对本国居民的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二是对本国居民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三是对境外非居民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四是境外非居民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上述分析表明,在这四个自由中只要实现了一、三两个,对于一个贸易大国,其储备货币的形成条件就已经足够了。日本早在1960年实现了第三种自由,但第一种自由却是在1964年才实现,第二种在1980年才开始实施,而第四种直到1997年才全部完成。

(四)实行对主要储备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如果一国出口总值在世界居前列(经济大国),又实行固定汇率制,则其放开非居民的本币贸易账户就是放开了短期资本,而放开了短期资本就陷人了三难困境(trilemma):失去了货币政策自主性。由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大国的货币要想成为储备货币,它的汇率必须浮动,否则它的货币政策迟早会受到资本流动的制约。进一步,我们能不能说,实行浮动汇率是一种货币储备化的必要条件呢?就目前来看,所有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汇率都是浮动的。横截面的归纳似乎是正确的,但从历史上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德马克曾是世界重要的储备货币,然而它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美元的中心储备货币地位也是始于固定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和克鲁格曼的“三难困境”理论,我们可以将第四个必要条件限定为:在牙买加体系下一个经济大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它必须对主要储备货币(包括美元、欧元和日元)浮动。这个命题不仅符合上述两个理论,而且也举不出反例。

(五)长期保持不贬值的趋势马克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因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货币存在着长期升值的趋势(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这种趋势给货币的持有者带来了收益,因此,人们愿意持有这两种货币。可见,长期的升值趋势对货币储备化过程的重大意义;而反过来,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货币是因为贬值而变为储备货币。由此我们可以断言:一种货币成长为储备货币的第五个必要条件是:在其演化的初期必须保持长期对外升值趋势或保持较强的稳定性(例如瑞士法郎)。

三、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准备状况

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本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象征,而且还有铸币税的收益。然而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一种货币能不能形成国际储备货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货币发行国有没有能力提供储备货币。一国只有允许非居民持有本币存款账户才能成为储备货币,而让非居民持有本币账户就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短期资本市场,从而使该国将面临着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所以,一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能不能消除或经受住短期资本的冲击是它能不能形成储备货币的先决条件。根据克鲁格曼三角,要在制度上消除这种冲击,一个小国可以实行货币局制(实际上香港在1998年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而一个大国则只能浮动汇率。所以,开放本币存款账户和实行浮动汇率制是一个大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是非货币发行国政府是否愿意持有这种货币。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货币能成为储备货币,但最终能不能成为储备货币还取决于他国政府能否接受,而他国政府能否接受又取决于发行国本身的政治经济条件,即政治经济稳定、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交易规模和货币具有长期保持不贬值的趋势三个条件。

人民币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又如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考查。

(一)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历经了1980年代末期世界的政治动荡,1990年代末期的东南亚危机冲击,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在向稳定点靠近;一系列体制的悄悄变革,使政治体制和经济运行相互配合,演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稳定结构;迅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使政权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保证。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人担心中国近期的政治经济稳定性。这一条件为人民币演化为储备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人民币具备在国际市场上大规模交易和流通的基础从1978—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2亿美元,翻了69倍。尽管我国目前的综合实力仅居世界第60位,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但已经是世界第五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了,近几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惊人,2003~2005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分别是37.1%、35.7%和23.2%,2006年上半年达23.4%,表明全年增长速度不会少于20%。按此速度增长,不久将竞争第二贸易大国。此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11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阿根廷、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蒙古、马达加斯加、贝宁、台湾和香港地区)。在这些经济体中有5个实行钉住汇率制;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是世界外汇储备大国。另外,应该说明的是,中国与泰国在2000年曾达成货币互换协议,2003年和2005年又分别与日本和韩国达成货币互换协议。一旦这些协议执行,人民币将自动成为储备货币。

(三)逐步升值的汇率演化尽管中国经济发动于1980代初期,但人民币开始升值却是从1994年开始的,最初的升值可能是汇率并轨的超调结果,接踵而来的是1997~2000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这一时期,由于对人民币的担心而出现了大量资本外逃的噪音交易,但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不仅保持了人民币与美元名义汇率的稳定,而且因亚洲各国(包括日本)货币普遍贬值,使人民币相对升值。2003年中国经济在脱离了低迷之后呈现出繁荣,人民币预期的突然转向使其名义汇率升值压力突显,从此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进入了逐步升值的轨道。近十年来,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迅速普及,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根据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只要中国经济技术进步的过程不完结,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就不会完结。

通过上述第二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外国政府接受性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只要我国政府允许非居民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则人民币将迅速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国政府不可能允许非居民用人民币结算。因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2005年经常账户顺差和直接投资账户顺差就达2000多亿美元,如果我国允许非居民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则外国的进口商为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利益,必将对中国进口企业提出用人民币结算的要求;而中国出口商为了避免使用外汇而遭受人民币升值的汇兑损失,也必将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结果当然是中国多数出口将不使用外汇。假定有一半出口额用人民币结算,一年就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再增加3500多亿美元。因为非居民的人民币存款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短期资本账户上,也就是我国出现了大批的短期资本流入。在2000亿美元储备增量的压力下,我国目前的经济中已经出现了货币流动性强劲的局面,中央银行2006年被迫再次提高存款准备率并对房地产采取了选择性信用控制,若再增加3500亿美元,货币回笼的压力将再增加2.6万亿人民币,人民银行势必大量集中发行中央银行短期票据,大量集中地发行势必导致利率的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将变得异常复杂,很可能失去控制。一年超过5500亿(如果所有出口均用人民币结算,那就可能达到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我国经济根本无法承受的巨大包袱。

可见,我国不能放开非居民的人民币账户(因而导致人民币不能成为储备货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中存在着短期资本——外汇储备——货币政策三者的联动关系。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解除这种联动关系的方法只能是实行浮动汇率制。由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在货币制度上还不具备提供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条件。

四、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路径预测

近年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政策发展国际贸易,逐步实现了贸易额的世界前列地位,为人民币在国际交易中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可当人民币临近国际储备货币的门口时,它又落入了“三元困境”的陷阱;要摆脱这个陷阱,它必须乘上“浮动汇率”这个电梯,从陷阱里上来。在许多人看来,从钉住汇率到浮动汇率似乎是“临门一脚”,但对中国经济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攀登之路。由于近年来在我国全部价格篮子的商品中,贸易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贸易品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提高,目前由许多研究机构测算的购买力平价已经达到1.48(1美元=5.4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根据以往的国际经验,汇率波动存在着超调现象(反应过度),所以,若人民币汇率立即由市场自行决定,则市场价格必升至5.4以下,调整幅度将超过36%。如此大幅度调整必使中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这是因为出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计算,2005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5%,如果将间接的贡献(消费和投资)也计算在内,对GDP增量的贡献远远超过40%。所以,人民币突然大幅度升值将使大批贸易企业倒闭,猛烈冲击中国整体经济,其后果是中国人民无法接受的,所以,人民币绝对不能立即浮动(完全由市场定价)。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明确表示要增加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区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5年7月23日也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表示:“此次汇率机制改革是强调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这些都表明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一年多以来人民币正在逐步升值,至今年9月5日已经升值了4.8%。这些情况都表明,人民银行试图先让人民币汇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接近购买力平价,然后再实行由外汇市场定价的浮动汇率制。

通过上述对人民币储备化的过程中各种必要条件之间的钳制关系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已经将人民币未来的路径勾画出来:假定人民银行计划平均每年升值5%,则从现在算起,还需5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即在2012年的年初接近购买力平价所确定的汇率。也就是说,从2005至2012年人民币将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计值,并逐步对美元升值,最终逼近购买力平价,并逐步扩大浮动的区间,为完全浮动创造条件;2012年人民币汇率开始试行市场定价;再经过2年左右的试验,在汇率企稳,人民银行基本掌握和熟练了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操作的要领,约在2015年前后,中国将允许非居民在贸易账户下使用人民币结算。届时,我国可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国;中国可能成为20个或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旦中国开放非居民的人民币转账结算,这些贸易伙伴国会主动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占世界储备货币的比例将迅速上升,在五年内(2020年)达到3%(排在日元之后)。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预测,实际的时间可能会更短一些。

综上所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条件并非遥不可及,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多数条件,少则6年,多则10年,“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就会变为现实。

储备货币论文篇2

关键词外汇储备 货币供应量 影响机制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07-02

一、研究背景

自1994年我国汇率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已增加至28473.38美元。我国已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主要的储备资产是美元、日元、欧元等。

一国的外汇储备,对于调节经济增长和保持经济内外均衡有重要作用。外汇储备对于维护国家信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外汇储备规模不是越多越好。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带来了诸如流动性过剩、持汇成本过高及储备资产多样化等诸多问题。首先,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结构单一,投资水平有限。将外汇资产用于持有美国国债等货币金融权,而不是用于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并且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中,70%左右是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贬值,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受到影响。这种双重的成本冲击,使外汇持汇成本很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央行大量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经过货币成数的放大效应,我国货币供应量也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12月,我国M2为725851.7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 M1为266621.54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M0为44628.1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7%。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我国也面临着很大的通胀压力。

货币政策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经济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二、模型设定

(一)理论基础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方程为:MS=m*B,其中,m 为货币乘数,B 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B)是指能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额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通货两者之和。前者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用BD 表示;后者用C 表示。那么,B=BD+C。下面我们利用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来说明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而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资产包括:国外净资产(NFA)、对金融机构信贷(BA)、对政府信贷(GA)、其他资产(OA;负债包括:流通中的现金(C)、存款准备金(BD)、政府存款(GL)、其他负债(含自有资本)(OL)。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原理:资产=负债,可得:

NFA+BA+GA+OA=C+BD+GL+OL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知道,基础货币B=C+BD,则B=NFA+BA+(GA-GL)+(OA-OL)。由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信贷,对政府信贷和其他净资产共同构成国内净资产(NDA),即是:NDA=BA+(GA-GL)+(OA-OL)。那么,基础货币=国外净资产+国内净资产,B=NFA+NDA。又因外汇储备(R)用外币计量,通过e(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折算成本币则:B=e*R+NDA。用增量法表示:B=e*R+NDA。从这些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基础货币是外汇储备的同项线性函数,即在其它前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

进一步分析,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B 在整个金融银行系统中还通过货币乘数m 放大。用公式表示为:MS=m*e*R+m*NDA。

(二)设定形式

本文用M2 作为货币供给量的代表值。理由有以下几点:其一,M2 与银行活动的联系比其它层次更紧密;其二,M2 具有易于控制和包括范围广的优点,可以更好的与外汇占款联系起来。

本文选择1994――2008 年共17个样本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之所以选择从1994 年开始,是考虑到1994 年我国外汇体制实行重大改革。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年鉴》。基于尽量避免数据的波动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数据取其对数,即:货币供给量表示为LN(M2),外汇储备表示为LN(WH)。

模型的形式为:

三、模型估计

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以下结果

LNM2 = 1.56*LNWH -10.6

(0.07) (0.89)

21.13 12.12

R2=0.97 DW=0.26

四、模型检验与修正

根据残差图及DW值,我们发现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ARCH-LM检验,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不存在ARCH效应。

所以,最终的模型为:

LNM2 = 2.92*LNWH - 29.37+ [AR (1) =0.91]

(0.61) (9.12) (0.03)

4.75-3.22 27.83

R2=0.99 DW=1.91

五、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我们知道: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应量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首先,外汇储备增加,减少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的高额增长,迫使中央银行大量买进外汇,同时投放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最终带来货币供给量的迅猛增长。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外,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影响,加剧了货币的内生性,即货币供给受制于经济因素影响,货币当局无法完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最后,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对外汇政策及货币政策的协调性产生影响。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外汇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及资本自由流动存在不可能三角。

在模型的实证分析中,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即货币供给量M2对外汇储备的弹性为2.92,这说明外汇储备每增加1个百分点,货币供给量M2就会增加2.92个百分点。货币供给量被动增加,使央行面临通胀压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六 、政策建议

首先,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适度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其一,改善我国现有的贸易制度,经济增量增长的同时,注重我国经济质量的增长。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适度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其二,控制投机性资本流入,放松资本海外投资的限制。目前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加之国家可能完全放开资本账户,要防范投机性资本流入对外汇储备增加与金融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除了设立国家基金进行海外投资以外,扩宽人民币国际化渠道,支持对外直接投资。

其次,减少外汇增长过快的制度性因素,进一步探索外汇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建立多级外汇储备体系,发挥商业银行、企业在结售汇中的作用,减轻中央银行的压力。另外,在扩大外汇交易主体的同时,扩大外汇交易品种,开发避险交易工具,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深度。

最后,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外汇体系中的作用。在发挥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时,要不断完善,使之与财政政策、外汇政策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匹配相协调。另外,发挥央行票据、国债在外汇调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光,张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18-29.

[2]高领军.外汇储备和M2相互关系各国比较分析及对我国启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储备货币论文篇3

关键词:外汇储备;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83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18-06

当前,外汇储备①过快增长与物价水平上升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两个突出问题。在经历了从1992-1996年连续5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后,中国CPI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其中还有3年是负增长(1998年、1999年、2002年,见表1)。自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从2007年开始,这一态势出现重大变化,CPI一改前些年平衡运行格局,开始出现持续攀升势头。2007年中国CPI上涨为4.8%,大大突破了年初确定的3%以内的涨幅目标,也远远高于2006年1.5%的涨幅,是1997年以来CPI的年度最高涨幅。当然,2007年以来的这一轮物价上涨,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性的因素和影响;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影响,加上市场的预期、财富效应等,原因是复杂的,是一种综合影响的结果。而我国外汇储备在2007年末又再次创出新高,截至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本文主要分析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的影响,国外侧重于长期分析,国内则侧重于短期分析。

国外学者侧重于从长期考察外汇储备与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主要有Heller(1976)、Khan(1979)、Mohsen和Janardhanan(1997)等。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关系。

国内有学者侧重于短期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究竟会对我国物价指数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会有多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戴有根(1995)不认为外汇储备增加是推动我国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王传纶、阎先东(1998)研究得出,外汇储备和物价指数不存在相关关系;夏斌、廖强认为外汇占款不一定会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近年来的货币供应量变动与国内通货膨胀变动并不一致;刘荣茂、黎开颜(2005)认为,1981―1996年的外汇储备变动不是通货膨胀波动的原因,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间外汇储备变动与通货膨胀弱相关;邵学言、郝雁(2004)认为,外汇储备变动与物价变动正相关,但影响强度不大,物价变动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但是国内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封建强、袁林(2000)认为短期内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变动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在长期内,外汇储备增加会扩大货币投入,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王元龙(2004)认为,外汇储备增加是以增加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为代价,基础货币投放速度加快将影响和制约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胡祖六(2004)指出,外汇储备资产的不断增加,迟早会导致货币供应与信贷的过度扩张,引发通货膨胀从而使当局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成为徒劳无功。安佳(2005)认为,2004年我国物价指数的升幅为4.7%,从数字上尚且不足考虑,但是这个数字是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调控手段的结果,尤其是中央银行通过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使货币回笼,实际上这种控制政策下的价格稳定并不表示价格上涨压力的减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大致有二:一种结论认为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另一种结论认为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有相关关系。本文将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来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水平关系进行研究。

二、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外汇储备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物价的。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在该国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不能相应增加,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实现商品市场供求均衡。上述过程可以用图简略表示为:

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上升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

下面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论两方面来分析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基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供给的影响,我们可以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写成下面的简表形式(见表1)。

我们用B来代表基础货币,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有:

B=C+R=①+②+③+④+⑤-⑥-⑦

即,B=①+(②-⑥)+③+④+(⑤-⑦)公式(1)

可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5个:

第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及贷款(①);

第二,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净额(②-⑥);

第三,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各种证券(③);

第四,中央银行买卖的黄金和外汇储备(④);

第五,中央银行对其他部门的贷款净额(⑤-⑦)。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途径主要有:再贷款和再贴现、政府透支和向央行的借款、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黄金和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外汇占款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从公式(1)可以明显地看出:基础货币是外汇储备的同向线性函数,即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

进一步地,中央银行发放的基础货币B在整个金融银行系统流通中有一个放大的过程,假设货币乘数为k,那么,

货币供给量MS=k・B

根据我国目前对货币的分类,针对狭义货币M1的货币乘数k1,有:

k1=(c+1)/(c+rd+t・rt+e) 公式 (2)

M2的货币乘数

k2=(c+1+t)/(c+rd+t・rt+e)公式(3)

其中,c为现金漏损率,t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e为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d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因此,基础货币B每增加一个单位,货币M1将增加(c+1)/(c+rd+t・rt+e)个单位,而货币M2将增加(c+t+1)/(c+rd+t・rt+e)个单位;同时,因为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所以,外汇储备每增加1个单位,货币M1将增加(c+1)/(c+rd+t・rt+e)个单位,而货币M2将增加(c+t+1)/(c+rd+t・rt+e)个单位。所以在开放条件下,巨额外汇储备是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增加的货币投放直接增加了社会总需求,短期内供给的调整赶不上需求的扩张,再加上货币供给的增加还能降低资本市场的利率,降低的利率又能刺激投资,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投资需求也会有较大增加,因此商品市场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商品价格上涨。

(二)基于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分析

参考和修正Kumhof(2004)的理论模型,假设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资本项目管制和强制结售汇制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企业和居民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则

国际收支平衡阶段(此阶段设为t0):

根据费雪方程式得:P0=M0V0/Y0公式(4)

在式(4)中,P0为t0阶段的物价水平,M0为t0阶段流通中的货币量,V0为t0阶段货币流通速度,Y0为t0阶段的社会总产出。

国际收支盈余阶段(此阶段设为t1):

设t1阶段国际收支顺差余额f1,货币乘数为k,此时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余额:

f1=f0+f1;若此阶段名义汇率为E,则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k・f1・E;设新增外汇占款流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比率为x,由此形成外汇占款压力为x・(k・f1・E),原方程(4)变为:

P0+P1=(M0+x・k・f1・E)・V1/Y1公式(5)

假定货币流动速度不变(V1=V0)且不存在外部冲击(Y1=Y0)

则(5)-(4)得:P1=(x・k・f1・E)・V0/Y0公式(6)

式(6)表明,因为f1>0,所以P1>0,即外汇储备增加会造成货币供应量被动地增加,进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引发物价水平上升。

三、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短期分析

随着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在短期内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我国物价水平未出现暴涨的现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政府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来抵消外汇储备增长对增加货币投放的压力,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回笼货币。目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投放渠道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外汇占款年增量占基础货币年增量的比重已超过70%,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上涨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压力。

下面考察中央银行的实际干预情况。根据中央银行的净资产负债表(见表2),我们可以绘制出图1和图2。

在图中1、图2中,nf表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ng表示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nnof表示中央银行对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r表示中央银行对国外净资产(用外汇储备表示),m表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

图1显示:(1)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净债权、对金融机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净债权总体呈下降趋势;(2)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几乎一直在减少(除2001年有小幅回升外),在1997年以后变为负值;(3)中央银行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下降趋势,2004年回升,接着又下降,除2004年外,中央银行对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一直是负值;(4)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自1994-1996年一直保持下降态势,自1996年后开始回升,但这种态势仅仅维持到2000年,达到这几年的最高点(6 100.5亿元)后持续下降,自2003年开始出现负值,尤其在2007年达到了-38 515.0亿元的低点。

图2显示:(1)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以前。在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净债权、对金融机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部门的净债权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货币发行却一直在增长,很显然这一负债的增长完全是依赖于外汇储备增长的支撑,即货币的发行不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对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实现,而主要是通过外汇占款形式流到经济中去的。(2)货币发行的增长趋势较为平衡,而外汇储备的增长从图上明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1997年。1994年初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实现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统一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出现大幅度增长。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超过了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当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时,为了不使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增长太快而导致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然会进行一些反向操作,比如减慢中央银行其他资产的增长速度或减少对其他资产的净头寸。图1显示我国实际情况正是如此。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时期,也是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净债权、对金融机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净债权同时下降的时期。第二阶段为1997-2000年。在此阶段,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放慢,增速低于货币发行增长速度。从图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货币发行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净债权的增长。第三个阶段为2000-2003年。在此阶段,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外汇储备又恢复了迅速增长,增速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作为对冲操作,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同时迅速下降,对政府净债权在2001年短暂回升之后也持续下降。第四阶段为2003-2007年。这一阶段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大量游资进入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迅猛增长,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各类物价指数开始攀升,通胀压力显现。(3)货币发行余额呈平衡上升趋势,在2003年以前,外汇储备余额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呈现出相似性,趋势几乎一致,偏离程度不大;但自2003年以后,外汇储备余额呈现出明显快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速度,两者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货币量迅速增加。为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出现了急剧下降,2004年降幅达394%。尽管如此,种种对冲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纳外汇占款投放的过多货币,CPI指数开始上升,物价上涨迹象开始显现,中央银行不得不重新开拓新的思路,采取新的对冲措施。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在2003年诞生了中央银行票据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新的对冲工具暂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我国近期的短期数据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货币投放的增加,短期内,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对金融、政府、非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净债权,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消除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投放增加的压力。中央银行所做的这些反向操作导致了中央银行净资产结构的变化,货币投放渠道也发生了变化,这从另一个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一直在增长,但物价并没有暴涨这一现象。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净投放的货币减少了,而对外贸部门投放的货币增长很快,货币投放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宏观经济有显著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而这些内向型部门的职工队伍庞大,其工资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消费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国内市场的物价水平。因此,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等净债权的减少影响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多数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抑制了物价的上涨。相比之下,外贸部门就业人数比重较小,这些部门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对全国物价的影响不大,况且这些外汇收入中有很大部分归外商所有,职工只赚取少量的劳动报酬。因此,该部门收入增加对职工工资的提高影响较小,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就更小。

(二)长期分析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对两个或多个非平衡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运用Engel―Granger的协整方法识别。我们将应用统计软件Eviews对外汇储备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作数据分析。数据样本采用的是从1990―2007年的外汇储备量和货币供应量。我国目前货币供应中有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与活期存款之和)、M2(M1与准货币,也就是M1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之和),由于M0比基础货币的范围还小,我们就不对其进行检验了。首先对外汇储备与其他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作统计学检验分析。

应用Eviews对外汇储备和M1进行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9/02/08 Time:15:54

Sample: 1990-2007

Lags:2

对于M1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3,表明M1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也很大,达到0.77,也不能拒绝原假设,外汇储备也不是M1的格兰杰成因。

应用软件进行关于外汇储备与M2的格兰杰成因假设检验,Eviews输出结果如下: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09/02/08Time:15:55

Sample: 1990-2007

Lags: 2

对于M2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也较大,是0.83,表明M2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对于第二个检验,外汇储备不是M2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因为相伴概率只有0.08431,表明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外汇储备是M2的格兰杰成因,即外汇储备的变动是M2变动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认为我国从1990-2007年的外汇储备与M1、M2的因果关系中,只有外汇储备是M2的格兰杰成因的统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外汇储备是M1的格兰杰成因的统计结果不显著。

由于外汇储备是M1格兰杰成因的统计检验不显著,所以只对外汇储备与M2作回归分析,因为是研究外汇储备的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一元回归分析。数据样本采用的是1990-2007年的外汇储备量和货币供应量。对货币供应量M2和外汇储备量作一元回归分析,从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做出的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M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9/02/08Time:15:56

Sample; 1990-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M2=33281.57+43.181 R

(3. 97)(11 .71)

R2=0.91 F=137.14

从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分布来看,拒绝零假设,接受备选假设,两个系数显著不为零。方程的拟合优度R2值也令人满意,这表明方程对真实关系式的整体拟合质量较好。但是自相关检验D-W检验值=0.57,查D-W分布表可得DL=0.81,DU=1.07,0.57落在自相关区域里,这说明残差项存在正相关,这个很好解释,因为影响货币供应量M2的因素有很多,而在本文的回归中,只考虑了一个因素外汇储备,其他未被模型包括的因素都在残差项里,很容易形成正相关。因为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研究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此,就不再增加其他的因素继续回归分析了。

从输出结果来看,每一单位外汇储备的变化,都会带来43.2倍M2的增加,说明外汇储备的增加,确实带来了货币供应的成倍增加,进而造成物价水平上升的局面,统计结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符合。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注释:

①由于笔者数据收集的条件限制,文中所列数据仅指中国大陆。

参考文献:

[1]王传纶,阎先东.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分析[J].财贸经济,1998,(3).

[2]戴根有.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J].战略与管理,1995,(5).

[3]王元龙.对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金融,2004,(23).

[4]胡祖六.人民币灵活汇率促进全球调整[J].财经,2004,(23).

[5]安佳.当前外汇储备积累过速引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5,(7).

储备货币论文篇4

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ƪһ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973年,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崩溃,特别是1976年牙买加协议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合法性

以来,控制在一定波动范围的固定汇率制随之解体。再加上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对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金融风险急剧增加,汇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幅波动现象。就我国的情况而言,1994年以后,外汇风险基本由国家承担,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此后,央行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风险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涉外企业的经济收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汇风险管理日益成为我国涉外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外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的深入研究着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总体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外汇市场的现状;接着明确汇率风险的相关概念、种类及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形成对汇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知识;紧接着重点研究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然后,通过对浙江外贸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控制汇率风险的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主要研究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2、具体内容: 1. 外汇市场

1.1外汇及外汇市场1.2国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1.3我国外汇市场

1.3.1人民币升值过程简要回顾 1.3.2我国外汇市场的现状 2. 汇率风险2.1汇率风险概述

2.1.1汇率风险的概念 2.1.2汇率风险的种类

2.1.3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 2.2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3汇率风险管理

2.3.1汇率风险管理的概念

2.3.2汇率风险管理的原则 2.3.3汇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3.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部管理策略3.1选好或搭配好计价货币3.2平衡抵消法避险3.3利用国际信贷3.4运用系列保值法3.5开展各种外汇业务

4.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外部管理策略4.1加强汇率风险的外部监管4.2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

4.3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4.4稳步推进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 5.案例分析

5.1浙江外贸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5.1.1浙江外贸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2汇率风险规避策略5.2跨国公司汇率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5.2.1跨国公司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2.2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6. 总结

6.1主要研究总结 6.2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的方法------

本文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和实证相结合,其中理论研究为主,从而研究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

2、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一)启动阶段(2010年11月12日前):确定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论文题目,师生双向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做好开题前期工作。

(二)开题阶段(2010年12月10日前):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组织开题论证和初期检查工作。

(三)实施阶段(2011年5月6日前):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调研及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完成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毕业论文的审阅和修改完善。

(四)答辩阶段(2011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的第一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五)答辩阶段(2011年6月5日前):毕业论文的第二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六)评价阶段(2011年6月17日前):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总结、评估和评优、材料归档。

五、主要参考文献:

【1】Dominguez, K.M.E.,Tesar,L.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1):188~218.

【2】Hutson,E.,ODriscoll,A. Firm-leve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in the Eurozon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5):468~478.

【3】王德中.企业对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经济学家,1994(1):53~61.

【4】王布衣,邵拥军.浮动汇率时代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商业会计,2007(6):51~52. 【5】刘海云,褚晓飞. 出口企业外汇风险防范策略[J].经济论坛,2008(9):48~50. 【6】古筝.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71~73. 【7】余晓婷.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34~135.

【8】梅光增.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9):245~246. 【9】徐鸿燕.浅谈我国企业面临外汇风险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0(4):59~60.

【10】白淑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防范对策[J].北方经济, 2008(4):72~73. 【11】李鹏.人民币升值下企业如何应对外汇风险[J].辽宁经济,2009(1):60. 【12】何燕.涉外企业经营中外汇风险的形成与规避[J].山东经济,1997(2):38~40. 【13】邱志德,贺宁.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控制浅析[J].财会通讯,2010(6):143~144. 【14】张意新.我国企业外汇风险防范与规避探讨[J].财政监督,2009(10):78~79. 【15】王光磊.我国涉外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J].时代经贸,2008(11):219~220.

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开题报考篇二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外汇储备,指由各国官方持有的可兑换货币及其他短期金融资产,它是当前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宏观调控实力的重要标志。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后,外汇储备逐渐增加,1983年达到89亿美元。但当时误认为储备过多积压外汇资金,主张增加进口,结果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到1986年下降到20.72亿美元,此后逐渐恢复并一直维持在一二百亿美元的平,1993年底为211.99亿美元。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复苏,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通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连续居世界首位。同时 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双顺差现象,中央银行被迫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路高升。与此同时,我国物价水平也一路上扬,这意味着我国 通货膨胀现象越来越明显。

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度增加, 大大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 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 坚定了国内外对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有利于外资流入、降低对外筹资成本。外汇储备增加还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交往中的地位,为我国在国际 事务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和在国际交往中争取应有的权 利赢得了一定的主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直接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汇买卖活动,国家外汇储备及其增减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不仅直接、迅速,而且有力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下,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外汇储备量仍然保持增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反映了一个国家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的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仅增加了持有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同时还会带来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损害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文献综述

1、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情况

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双顺差,汇储备不断攀升,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 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上述可以用图简略表示为:

外汇储备增加 外汇占款上升 基础货币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

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供给的影响,可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写成下面的简表形式见 (表一)

表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简表

用B来代表基础货币,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有:

B=C+M=FA+1+2+3+4-5-6-7

可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五个:第一,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FA;第 二,中央银行对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及贷款1;第三,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净债权 2-5;第四,中央银行对 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 3-6;第五,中央银行其他 债权净额 4-7。可以将影响外汇储备的后四个因素合在 一起,视为国内净资产,即国内信贷(包括对金融机 构债权、对政府的净债权、对非金融机构的净债 权和其他净债权),用D表示,即

D=1+ (2-5)+ (3-6)+ (4-7) (1)

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FA由外汇占款、货币黄金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三个部分构成。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为收购外汇所投放的资金。我国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由外汇占款构成,货币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仅占了很小一部分,特别是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的投放量几乎和国外净资产相等。因此:

基础货币= 外汇占款+ 国内信贷,用R表示外汇占款。

则 B=R+D (2)

从上式可以明显看出:基础货币是外汇占款的同向线性函数,即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 下,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 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

进一步的,中央银行发放的基础货币B在 整个金融银行系统流通中有一个放大的过程,假设货币乘数为 k,那么货币供应量

M=kB (3)

M 表示货币供应量,k表示货币乘数,综合以上可得:

M= (R+D)k (4)

假定k 和 D 不变,则 M 的增减取决于 R(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的增加是由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引起的,因而外汇储备变动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增 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

二、对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分析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货币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它仅仅起到方便交易的作用。 认为货币是覆盖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 发生实际的影响,即持有货币中性论的观点,这对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分析

(一)我国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为:Ms=BK。(其中 B 为基础货币投放量,K 为

货币乘数)

(二)对基础货币 B 分析: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 B 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人民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二是外汇占款;三是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 透支与借款。而从中国人民银行历年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

(1)自 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中比重逐渐增大,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2)由于 1994 年后中央银行转变基础货币投放方式,银行系统贷款比例逐步减少,但它仍是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央银行基本停止对中央财政的透支和借款,虽然 2001 年后有所增加,但占基础货币供给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外汇占款分析:一般地,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可能有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币 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收购外汇,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二是用 借入的外汇补充外汇储备;三是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 收益不计入我国的外汇储备,而是计入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而且我国也不存在 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的情况,所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只能是通过第一 种情况增加的。在当前的结汇售汇制度和外汇市场制度下,外汇储备受国际收支 状况和外汇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央银行是不可能自主控制外汇占款的,而只能被 动地提供基础货币。

(2)人民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分析: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是通过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而形成的。1998 年开始,中央银行取消 了贷款限额管理,存款货币银行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存款 货币银行是否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和再贴现取决于其信贷意愿。经济的景气与 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在经济不景气时,商业银行的惜 贷现象,完全可以削弱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所做的宏观货币政策调控。企业信 贷需求的顺经济周期特性决定了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的多少。另一方 面,中央银行为控制基础货币随着外汇占款大量增加而被迫作出对冲调整, 相应减少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但中央银行不可能自主确定外汇储备和外汇占 款的规模,只能通过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因 此,中央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的控制是很弱的。

(3)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透支与借款分析: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 法》明确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向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提 供贷款,财政赤字要依靠市场融资来解决,从而在制度上杜绝了财政收支对基础 货币的过多影响。我们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对政府 债权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年减小,政府债权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力度似乎削弱了, 大量的政府财政赤字似乎是通过在市场上大量发行国债来解决的。但是,由于我 国国债的购买者大多是国有银行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政府的资金短缺最终还 要由中央银行贷款来解决。可见,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透支与借款也是具 有内生性的。

由基础货币 B 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 的控制力量是有限的,也即基础货币 B 是具有内生性的。

三、引起外汇储备变动各因素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 一) 汇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汇率是通过国际收支对国家外汇储备

产生影响的。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出口商所换回的外汇可以在国内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进口商则需要支付 更多的本国货币兑换进口所需的外汇。因此,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刺激出口, 使外汇收支得到改善, 从而使外汇储备增加; 反之,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会导致该国国际收入相对减少,国际支出相对增加, 从而 使外汇储备减少。我国汇率变化的基本轨迹是从高估到市场汇率并轨。

( 二)资本大量流入对货币供应的影响资本大量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但在外汇受到管制的国家,国际资本流入也会直 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我国是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国家,境外长期投资和短期投机资金的大量流入意味着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这必然导致中央银行通过不断购入外汇的方式向社会注入基础货币, 因而它对国 内货币的冲击是直接的、迅速的, 而相对而言, 在资本项目管制不太严格的国家, 资本流动对货币供应的冲击则比较间接。

四、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大卫 休谟早在18世纪中叶提出的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就对一国贸易收支引起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关系作出了研究。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在金本位制 下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 ,国内货币供量减少;反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将导致本国黄金的净流入,黄金流入使国内黄金存量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增加。这一过程如下图二 。

图 2价 格 铸币机制的作用过程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自动调节理论,认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上涨,黄金的名义价值就会跌至实际价值之下,从而导致黄金流出,商品输入。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引起的货币的国际流动,解决了各国货币量的过多与不足的问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还是是本币政策和外币政策的联系纽带和结合点。在弹性汇率之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上是有效地,并且它的效果会因净出口增加而加强。但在固定汇率制之下,若货币供应量增加,总需求增加,同时降低了利率 ,这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引起货币供给下降,除非这种效应被货币当局运用积极地货币政策抵消,其进一步的影响是:(1)若国际收支余额被冻结,货币供给将维持在新增加的水平上,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继续存在。 但外贸逆差要求必须减少相应数量的外汇储备。这种政 策 只能实行到外汇储备下降到不可接受的低水平为止。 于是 ,货币供给将不得不削减到其初始水平。

(2)若国际收支逆差不被冻结,货币供给将下降,从而总 需求减少。这就抵消了最初的货币扩张。也就是说,对于实行固定汇率的发达国 家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显然受制于融通逆差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

参考文献

1、石华军,肖珑.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供给量内生性的实证分析(2000-2005).《经济与管理》.2006 年第 1 期

2、张曙光.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比较. 中国金融采购网. 2005-10-21 2009年12月第12期 .

3、邓永亮 .《外汇储备增长 对 价格水平影响研究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 2009年12月第12期 .

4、岳意定 张璇,我国外汇储备对基 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 研究,2007 年第一期

5、曼昆【美】,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

6、李增育、余明: 外汇储备、汇率波动和货币政策操作 金融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7、蒲艳萍、李权.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统计与 决策, 2006( 8) , 99- 101.

储备货币论文篇5

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末,国家国际储备余额已近2.4万亿美元。如此势不可挡的增长趋势使得巨额国际储备的管理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不断探讨的焦点。

我国巨额国际储备中,美国资产约占75%,这种结构形式既影响了外汇储备价值的稳定性,又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储备资产的整体收益。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级债的影响,美国经济渐趋疲软,美元持续贬值,我国外汇储备收益明显下降。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整体运行效率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评述及本文创新点

.M.Markowitz952和.obin956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货币在外汇储备的比例决定于该种货币的风险与收益状况,而不需要考虑货币以外的其他因素。但外汇储备不同于一般的储备资产,其货币结构管理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使得该理论的直接应用受到限制。eller和night978认为一国的汇率安排和贸易收支结构是决定储备币种分配的更为重要的因素,但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外债的因素,因而对于背负外债的国家而言该模型缺乏实用价值。M.Dooley987认为在一国持有的储备中,持有某一种外汇资产是由贸易流量、外债支付流量和汇率安排共同影响的结果,因而比eller和night的模型更为完善。但是杜利模型只是对现实的模型的一种近似的估计,并且模型不能确切的回答外汇储备币种应该按什么比例分配这一最为关键的问题。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安排,欧阳芳、余其昌200认为应遵循“不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适当增加欧元、日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以满足外汇储备结构优化的要求。宋铁波,陈建国200综合考虑了贸易结构、外债结构、储备货币的风险收益和一国汇率制度4种因素对货币分配的影响。朱淑珍2002选取了6种外汇作为组合投资的研究对象,将美元作为基准货币,来考察其它货币随着汇率波动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她利用马克维兹模型工具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最小方差边界曲线风险有效边界曲线),给出了理论上最优的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建议。

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本文在外汇储备的基础上,加入了黄金储备。这是在美元等外汇资产不断贬值,黄金成为新宠儿的背景下各国央行要增加黄金储备的必要考虑。二是在考虑各外汇资产的收益率时,同时考虑了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和汇率变动带来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选择了更符合实际的十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并且本文的数据是月度数据,从而比年度数据有更小的波动性。三是本文的数据均是公开的最新数据。这样使得本文的结论更有现实性。

二、我国国际储备最优结构的理论模型

一确认外汇储备的币种选择。各国在确定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时通常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经济实力原则。第二,币值稳定原则。第三,交易匹配原则。从近三年GDP世界排名前0位国家的排行榜,即从经济实力原则考虑,美元、日元、欧元、英镑可以作为外汇储备的备选币种。同时2000年以来,上述几种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基本符合币值稳定原则。由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债结构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币种应主要考虑美元、欧元和日元。综合考虑,本文选择美元、日元、欧元、英镑、黄金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组合。

二本文的一般研究模型沿用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中央银行作为投资者,通过资产分散化,在尽可能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组合资产价值最大化。在t时期,中央银行的目标是:

Rp=Σ[DD]Ni=[DD)]XiRi,i=,…, 5

minσ2p=[XX2X3X4X5]

[B[][5]

σ2σ2σ3σ4σ5

σ2σ22σ23σ24σ25

σ3σ32σ23σ34σ35

σ4σ42σ43σ24σ45

σ5σ52σ53σ54σ25

XX2X3X4X5

约束条件为:R0≤Σ5i=[DD)]XiRi,i=,…, 5

X+X2+X3+X4+X5=

Xi≥0, i=, 2,3,4,5

其中,Ri和Xi,是分别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黄金在储备资产组合的的投资收益和权重,Rp为中央银行的组合投资收益。R0为给定的收益率。

这是一个二次规划模型,要解出这个二次规划模型,我们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中央银行选择持有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2如何得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黄金的收益率; 3预期收益率的方差-协方差阵的构建;

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得到了解决,我们选择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黄金作为我过国际储备的资产组合。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首先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收益率,本文同时考虑了汇率变化的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率。采用了2000年月到200年4月的月度数据,以年率表示。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IC定期公布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债券的明细资料,我国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长期债券,所以投资收益率采用的是十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

本文具体思路如下:假设ti时期美元的汇率为et,ti+时期的汇率为et+,ti到ti+时期的十年期政府债券相应时期收益率为Rt,则此时期的美元收益率为

et++Rt)-etet

,即

et+et+Rt)-。所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预期收益率为

Eet+et+Rt)-[B)]]

,用EXCE计算得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25%,4.5%,.42%,4.48%。

其次,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收益率相对应,黄金的收益率本文也看成是时期内的收益率,即持有期收益率,公式为

Rt=Pt+-PtPt

。由于分子分母单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黄金的每盎司价格。所以黄金的预期收益率为ERt),用EXCE计算得ERt)=.28%

最后是预期收益率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的构造问题。对货币预期收益率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的预测是本文一般研究模型的核心,因为方差-协方差矩阵的微小改变都会对模型结果产生巨大影响。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本文使用EVIEW 6.0 得到了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黄金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三、模型的实证结果

一一般研究模型的结果

本文使用的数据区间为2000年月至200年3月,计算的时期t以月为单位,由于当预期收益R0小于.3%,或者R0大于4.5%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解,本文利用INGO软件,计算出了在预期收益R0在.3%到4.5%之间的我国国际储备最优币种结构参见表

由表可看出,英镑在多数预期收益率下的权重为0,随收益率的增加权重也在增加可见如果仅仅考虑风险,我国政府不应持有英镑。但英国一直采取高利率政策,收益较高,因此,持有英镑能够提高模型的收益率。相反,日元的权重随预期收益率的增加权重降低,这是由日元和利率特点决定的,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因此利率的波动性较小,持有日元可以降低模型的风险;而同时,欧元在预期收益较大时权重不为零,且随收益率而增加,这也是由欧元收益率大决定的。而黄金的权重随着收益率的增加而减少,这是由于黄金收益率较小决定的。而美元的收益率波动很小,所以权重较高。

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资产进行结构管理,必须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确保流动性,争取较好的收益性。综合考虑,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结论如下表所示:英镑0%;日元0%~25%;黄金3%~3%;欧元0~3%;美元55%~90%。

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基本功能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以及确保其外债能力。而我国的国际储备已经远远超过了贸易及外债的适度或最佳水平。因此,本文认为,不存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现阶段“风险与受益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风险与受益因素得出的结论可以作为本文的重要结论,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证价值。

上述结果仅仅是一个符合均值方差模型的简单结果,而并没有考虑外汇储备的功能,即外汇储备在中国进出口贸易、外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在下面的讨论中将在一般研究模型中加入进出口贸易、外债以及汇率制度等因素,以此来调整它们的权重。

二考虑贸易结构的中国国际储备货币结构选择

从我国商务部网站的2000年到2009年我国前十一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得知这个国家地区进出口额占中国总的进出口额的80%以上。因此所使用国际货币能反映中国近年对外贸易的币种结构。中国和美国进出口总额占十一国地区总额的比重为4.7%,日本则占3.8%,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和欧盟占比分别为0%、7.4%、6.2%和5.4%。东盟、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和加拿大分别为9%、2%、.8%、2%和.4%。

考虑台币、韩元及卢布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它们是盯住美元进行波动,所有比例都记入美元权重。港元虽然是自由货币,但非国际公认的储备货币,而且港币也是盯住美元的货币,因此也可记入美元比重。而我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东盟进行贸易结算时,习惯以美元结算,所以计入美元比重。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仍然保持其货币的独立性。因此,可以推测出,美元、欧元和日元和英镑的外汇储备币种比重分别为52.3%、5.4%、3.8%和.8%。

尽管黄金没有完全非货币化,但是黄金已经不能用于贸易结算。鉴于此,我们先得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在贸易结构中的权重:英镑.8%;日元3.8%;欧元5.4%;美元52.3%。

三考虑外债结构的中国国际储备货币结构选择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考虑外债结构对我国国际储备币种优化配置的影响。2000年以来,中国在外汇储备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外债。因此,从确保外债的及时还本付息及尽量降低因币种转换带来的交易成本考虑,在外汇储备币种组合中考虑外债因素是必要的。

2000年以来,中国外债涉及的币种包括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多种国际货币,其中美元、日元所占比例较大,两者共占外债总额的80%以上,我国外债总额的具体货币结构构成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本文使用的数据是长期外债货币构成的数据。从世界银行全球发展金融数据库可得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长期外债的货币构成,从而我们可以得到外债货币构成结构中英镑0.%;日元3.6%;欧元7.2%;美元75%。

现在在资产组合理论基础上,参考贸易结构和外债结构后,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英镑%;日元3%;黄金8%;欧元5%;美元63%。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国际储备的币种选择、各货币的收益率及收益率的波动性、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外债结构等都会对外汇储备最优币种结构的优化配置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我国持有美元的目的不仅出于进出口贸易、外债的需要,且对储备资产的收益以及风险控制有所帮助。同时我国政府应该降低美元在外汇储备权重。但美元在国际储备最优结构中的权重都是处于第一的位置,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使用率以及在我国外债中的权重都很高,可见美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至少从短期来看还不能被其他货币所取代;

第三,欧元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债中的权重都不高,导致欧元在我国最优国际储备结构中的权重不高,约5%。但是欧元问世以来,欧元在我国最优国际储备结构中的权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综合来看,虽然欧元在我国国际储备中的地位还不能取代美元,但是其地位在不断提升;

第四,尽管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外债结构中,英镑的比率很低,这表明英镑在外汇储备的功能上发挥的作用有限;虽然英镑在资产组合结论中的比例也不高,但英镑资产收益率较高,对于提高国际储备资产收益率有很大帮助。

第五,在中国最优国际储备币种结构中,日元的权重相对于全球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权重而言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日元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外债结构中所占的权重较高;

参考文献:

[1] arry Markowitz. Portfolio election [J].he ournal of inance, 952.37):77-9

[2] Robert.eller, Malcolm A. night. Reserve-Currency Preferences of Central Banks [J].Essays in International inance 9783), Princeton University

[3] Michael P. Dooley. An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Currency Composition of Reserve Assets and External iabilit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J].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rrangements, 987262)

[4] 滕昕.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07年:7-0

[5] 陈建国,谭戈.国际储备结构的决定均值―方差方法[J].广东金融,999年第8期:P5-7

[6] 欧阳芳,余其昌.浅议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年第2期:-3

[7] 宋铁波,陈建国.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组合分析[J].南方金融,200年第4期:-3

[8] 朱淑珍.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风险与收益分析[J].上海金融,2002年第7期:26-28

储备货币论文篇6

关键词: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汇率风险收益

外汇储备(Foreignexchangereserves),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而被其他国家持有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各自的本国货币,比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我国外汇储备汇率风险现状

截止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如果再加上香港的1243亿美元,实际上我国已经以943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榜首。

在我国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大约在60%-80%。在这样一种“美元独大”的币种结构下,美元汇率的变动成为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最主要汇率风险。从2002年到2004年,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已下跌了25%左右。由于美国严重的财政与贸易双赤字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善,很多国际专家认为美元贬值的局面目前仍难以扭转。美国经济学家罗高夫和奥伯斯特菲尔德认为,美国要消除巨大的经常项目逆差,至少需要贬值20%-30%,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000亿-1500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我国GDP的10%,如此之高的损失对于我国是很难承受的。如何有效地防范与管理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尝试通过在外汇储备管理中运用现资组合理论来化解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以1999年-2005年我国外汇市场的实际汇率为依据,进行均值-方差分析,实证检验了进行不同储备货币的投资组合,可以大大降低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汇率风险。

防范汇率风险的投资组合实证研究

样本币种和样本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选取了美元、日元、欧元、英镑、澳元、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这七种主要的世界货币,研究的指标是美元与其他六种货币之间的实际外汇汇率。本文选择这七种货币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根据投资组合理论,一个投资组合中选取的风险资产越多,投资组合的风险则越小。因此,在这里选择了七种世界主要货币进行投资组合,可以在提高投资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投资组合的汇率风险。第二,本文选择的七种货币是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七种货币之间的相互变动基本上能够反映世界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变动趋势。第三,所选择的货币也主要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货币,选择这些国家货币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和质量,完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提高我国外汇管理水平。

本文选择的样本是七种货币在外汇交易市场实际的季度收盘价,选择的期间从1999年12月31日至2005年6月30日,数据来源是中国工商银行外汇交易系统。选取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不是以追求和赚取短期价格波动收益为目的,而是强调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便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不宜参与外汇市场的投机炒作,以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好地反映汇率变化的长期趋势,为国家进行外汇储备的管理提供依据。第二,在选择数据时,更强调外汇汇率的最新变化,即欧元的启动。因此选择的起点是从1999年年底为起点,如果选择的数据时间过早,虽然可以反映汇率之间的长期变化特征,但不能很好地描述外汇市场的最新变化。同时,选择的时期过早也会降低投资组合对现实情况的指导作用,因为按照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是对投资组合起点的反映,而不是对投资组合终点的反映。第三,本文选择季度数据而不是年度数据,一方面是因为年度数据量过小,不能反映出外汇汇率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增大,年度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外汇汇率变动的真正趋势。此外,年度数据时效性较差,国家根据年度数据进行外汇储备的阶段性调整,容易跟不上外汇市场变化的趋势而增加调整风险。

汇率风险防范的投资组合分析

计算平均收益本文在计算外汇收益率时,采用的是连续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即:ri=ln(Pt/Pt-1),存款投资风险我们用标准差来表示。通过对1999年12月3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季度数据进行计算,可得以下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第一,在计算不同货币的收益时加入了不同货币的存款收益,存款收益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外汇存款利率表中三个月的存款利率。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币种的存款收益对不同币种的总收益影响较大,同时也基于投资组合可以进行季度调整的考虑,如果进行调整可以获得适当的存款收益,如果不进行调整则可以进行自动转存而收益不变。

第二,外汇收益风险情况基本上反映了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美国经济长期低迷,经济增长缓慢,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开始下降,美元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现象,美元的平均收益率降低,仅为-0.3809%,欧洲经济出现全面复苏,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投资者对欧元、英镑和瑞郎的信心逐渐增强,导致这三种货币的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平均收益均比较高。此外,澳元和加元也表现良好,平均收益较高,其中澳元的收益是所有币种中最高的,达到了1.2681%。

第三,外汇市场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市场风险增加。虽然澳元的平均收益最高,但其汇率风险也最大,其平均收益的标准差最高为6.4472%。同时,近段时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趋势,美元的汇率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导致美元收益一定程度的上涨,这也说明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更加频繁,需要及时关注和防范,通过对投资组合进行适当的调整来规避风险。

第四,从整体上看,英镑和加元成为良好的避险货币。英镑和加元的平均收益都比较高,而其风险水平相对较低,季均标准差分别为3.6795%和3.6913%,是所有七种货币中最低的两种货币,这也反映出这两国的经济比较平稳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少,其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比较好。

第五,单一投资美元汇率风险巨大,需要进行投资组合化解汇率风险。通过投资组合可以防范非系统风险而不能化解系统风险,因为外汇市场不存在系统风险,所以通过不同币种的投资组合可以分散资产的非系统风险,从理论上讲只要组合中包括所有的币种就可以完全化解非系统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非系统风险只存在于少数几种主要储备货币上,因此通过适当的投资组合是可以化解单一币种的汇率风险。

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是度量两种资产收益之间线性关联程度的统计指标,正协方差表示资产收益同向变动;负协方差表示资产收益反向变动。本文根据1999年12月3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季度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四种货币的协方差矩阵(见表2、表3)。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

第一,美元与其他六种货币存在负相关。这是由计算公式所决定的,因为美元的升值(贬值)则意味着其他货币的贬值(升值),美元与欧元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99,与加元的相关程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58。美元与欧洲区的三种货币相关程度高于其他地区,与瑞郎和英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7。

第二,其他六种货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欧元与瑞郎和英镑的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2,这也反映了三种欧洲货币的一致性,也反映出欧洲经济发展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第三,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在风险资产中加入与资产负相关的资产可以降低组合的风险,其中负相关越大,降低风险的程度越高。因此,在美元资产中加入上述六种货币的资产都会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而其中应该加大欧元在组合中的投资比例。

计算有卖空限制下的投资组合有效前沿根据投资组合理论的均值-方差模型计算出七种货币进行组合的有效前沿(见图1),从图1中可以得出:

第一,通过进行不同货币的投资组合,可以大大降低外汇市场中存在的汇率风险。如果不进行投资组合而单一的持有美元,则平均收益将为-0.3809%,投资风险为4.7046%,通过进行投资组合后,在相同投资风险4.7046%的情况下,平均收益将达到1.1737%,远远高于单一持有美元的投资收益。

第二,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日元在组合中的比例极低,在风险为0.2044%和收益为0.3983%前,日元的投资比例一直为0。这说明日元在投资组合中,在降低风险和提高收益的作用有限。这与日元投资收益低风险有一定的关系,日元的平均收益为-0.3618%,投资风险为4.9854%。

第三,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欧元在组合中的比例很低,在风险为0.3067%和收益为0.4409%前,欧元的投资比例一直为0。欧元与美元的负相关系数最高几乎是完全负相关,应该能够充分的分散风险和提高收益,原因主要是欧元的风险程度比较高,其风险为5.6370%,仅次于澳元,导致了欧元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较低,而与其风险和收益相近的瑞郎在投资组合比例中则较高。

第四,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要想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并能承受较高的投资风险时,组合中所需的澳元投资比重则较高,而当要求的投资收益和风险较低时,则组合中的澳元的投资比重为0,即当投资收益和风险低于1.0754%和3.2378%时,投资比重为0,这与澳元投资收益高和风险高相关,澳元的投资收益和风险分别为1.2681%和6.4472%,是组合中投资收益和风险最高的一种货币。

第五,从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中可以发现英镑和加元在组合中的比例一直较高,成为投资组合中主要的货币。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比较合理,在降低投资组合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投资组合的收益。

外汇储备资产属于风险资产,可以针对各种储备资产的不同风险收益情况进行投资组合,这样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这种做法符合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中坚持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我国是一个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外汇储备资金运用管理上应该有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和创新。

本文实证证明,单一币种的外汇储备风险相当大。因此,多币种的外汇储备组合将是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一个创新选择。

在运用投资组合理论时,本文认为不仅需要对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化的历史数据给予充分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对外汇市场变化作出合理的市场预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投资组合理论,为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储备货币论文篇7

关键词:开放经济;外汇储备;货币政策;对冲操作;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2

一、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外汇储备通过外汇占款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外汇占款增加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决定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的增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

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迫使中央银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越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强。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加上大量的热钱的流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对我国货币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国内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央银行为了抑制通胀,只能被动地采取对冲操作,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调控的难度。

(二)外汇储备增加导致中央银行对冲操作成本增加。

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导致货币供应总量增加,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会刺激投资扩张,资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此,中央银行只能不断地采取对冲操作,而中央银行对冲操作需要付出资金成本,随着中央银行对冲操作次数和金额的增加,对冲操作成本也不断增加。

(三)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供给时滞性缩短,基础货币控制难度加大。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外汇管理采取结售汇制度,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通过商业银行迅速转化为企业存款,加速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缩短了货币供给的时滞,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投放的难度。

二、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说明

实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外汇储备(FER)作为自变量,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因变量,并对所有的数据取自然对数,以消除数据对实证检验平稳性的影响。样本区间为1994-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FER)、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

(二)单位根ADF检验

FER、M1和M2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我们对所有的变量利用Eviews5.0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时间序列ADF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M1、lnM2无单位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FER无单位根,通过ADF检验,这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利用Eviewes5.0分别对外汇储备(FER)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外汇储备(FER)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进行协整检验,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FER与M1的协整检验结果

表4 FER与M2的协整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当显著性水平为5%时,FER与M1的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均拒绝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说明FER与M1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由此,可以得出FER和M1之间的协整方程:

从协整方程系数可以看出,FER每变动1%,M1将变动0.5116%,表明外汇储备变动影响狭义货币供应量变动。

协整检验结果同样表明,FER与M2之间也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FER和M2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从协整方程系数同样可以发现,FER每变动1%,M2将变动0.5568%,表明外汇储备同样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

协整检验的结果还表明,FER与M1、M2之间存在同向的变化趋势,这与前面的统计描述是一致的。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是表明FER与M1、M2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并不能说明FER变动是M1和M2变动的原因,因此,还需要对变量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检验。FER与M1、M2之间的格兰杰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FER与M1、M2之间的格兰杰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lnFER变动是lnM1和lnM2变动原因的概率分别为65.4%和68.5%,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显著,事实上,由于我国出现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的“双顺差”,中央银行被迫采取对冲操作,降低了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持有量增加的影响程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五)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对FER与M1、M2分别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后,证明FER与M1、M2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通过对FER和M1、M2分别进行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FER是M1和M2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FER与M1、M2是否短期之间同样存在明显的动态关系,我们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行验证。

其中,括号中数字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个系数的t统计值。

其中ECt-1=LNM2-0.5756LNFER。

从误差修正模型中可以看出,M1、M2受FER的长期影响系数分别为0.52和0.57,对M1的作用稍小于M2。两者的弹性系数虽然都小于1,但FER对M1、M2的影响却很显著,因为FER的基数和变动额很大。

从短期看,FER滞后一期对M1、M2的系数分别为0.021和0.076,对M2的短期影响比对M1短期影响高5%,表明FER对M2的影响大于对M1的影响。同时,模型中的误差修正系数分别为0.01和0.0068,说明FER对长期均衡的偏离,对M1和M2短期供给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FER与M1、M2之间分别进行的协整关系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FER对货币供应量M1和M2都会产生影响。

1.从统计描述和协整方程都可以发现,FER与M1、M2具有共同的随机发展趋势,FER与M1和M2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FER每变动1%,M1和M2相应变动0.5116%与0.5568%。

2.FER变动与M1、M2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因果关系,FER变动是M1和M2变动的格兰杰概率分别为65.4%、68.5%,FER对M2的影响高于对M1的影响,由此可知,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是作用于流通中的现金(C)和存款准备金(BD)。

3.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中介目标,它是货币政策的风向标,由于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应量,因而也就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传导的。

(二)政策建议

1.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

对银行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降低强制售汇比例,让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同时,进一步放松外汇管制,适度增加商业银行外汇周转额度,增加外汇头寸,进而减少外汇占款,减轻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削弱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长。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要继续完善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降低由于美元升值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而控制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二是逐步放松人民币管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加强外汇储备的有效管理

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完善外汇储备结构,降低美国政府长期债券的持有比例,增加黄金储备,石油等战略性物资储备,既可以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又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谭文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10.

[2]徐雁林.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0(01).

[3]康立.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

[4]谭文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01).

储备货币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货币 传统货币 流通

电子货币是适应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电子化货币,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利用银行的电子存款系统和各种电子清算系统来记录和转移资金,完成价值储存和支付清算职能。尽管从目前来看,我们仍处于一个纸质货币和电子货币并存的时代当中,但是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众多学者在研究电子货币问题的时候,都对什么是电子货币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看法,然后在自己界定的概念下研究特定的问题,如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电子货币带来的安全性问题、电子货币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等。由于各种文献对电子货币的概念和层次认识不同,定义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建立在此之上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因此,本文试图将讨论集中到问题的本源,参照传统货币定义、职能及层次划分的方法,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做明确的界定和层次划分,为进一步研究电子货币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货币的含义、职能及层次划分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一词在不同的场合代表不同的意义。对经济学家而言,货币是指“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过程中,或在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Mishkin,1998)。货币具备三种基本职能: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储藏。在我国,传统货币按照流动性由强到弱被划分为四个层次:M0,M1,M2和M3。其中,M0是流通中的现金,M1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由于上述公认划分标准的存在,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在研究货币存量及其影响等问题时,能够针对特定层次的货币展开相关讨论。而对于电子货币来说,定义问题尚且众说纷纭,更不用谈统一的层次划分,这导致相关研究进展缓慢,难以深入。

下面,我们仿照传统货币的定义和层次划分,先采用货币的一般定义描述电子货币,然后根据货币的职能将电子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二、电子货币的层次划分

1、广义电子货币

仿照经济学家对传统货币的定义,很自然地,我们可以对电子货币作如下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商品或劳务的电子化支付过程中,或在债务的电子化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根据此定义,只要在交易的过程中使用电子化支付的方式来转移价值,那么被转移价值的载体就是电子货币。我们将电子化支付或偿还过程中的这种价值载体称为广义电子货币,记做EM2。

对照上述定义,我们来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银行有关的借记卡是否属于电子货币的存储工具。借记卡是持卡人在消费时使用的一种可以接入到他开户银行活期账户的卡片。我们大多数人持有的银行卡都具有借记卡的功能。由于消费者使用借记卡购物时对商家进行的是电子化支付,在购物金额从消费者活期账户转移到商家活期账户的过程中涉及价值的电子化转移,所以从表面上看,借记卡成为了电子货币的存储工具。

为了清楚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将瞬间完成的支付过程分拆成几步。当消费者A使用借记卡向商家B进行支付时,第一步是消费者A的活期存款减少,商家B的活期存款不变,此时消费者A的活期存款转化成等额的电子货币;第二步是电子货币从消费者A的活期账户转到商家B的活期账户;第三步是等额的电子货币转化成商家B账户上的活期存款。由于银行电子化资金划拨的速度太快,电子货币在这个过程中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了,我们看到的只是消费者A的活期存款减少以及商家B的活期存款增加。

因此,在持卡人使用借记卡进行消费的过程中,虽然持卡人对商家进行的是电子化支付,但是由于电子货币迅速产生并迅速消失,借记卡根本无法存储这个价值载体。实际上,借记卡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银行活期账户的接入设备,卡片本身并不能存储这种过程中产生的电子货币。而且,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子货币由于存在时间太短,根本不可能具备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

如果电子货币无法发挥价值储藏职能,那么它就无法替代传统货币。因此,我们必须从广义电子货币中找到一个能够被存储的子集。

2、狭义电子货币

国际清算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为:“记录消费者能够使用的资金或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产品,这些产品储存在消费者持有的设备上。这个定义包括预付卡(有时称为电子钱包)以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预付软件产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互联网)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机制”。显然,在这两个定义中,电子货币的范围比我们所定义的广义电子货币狭窄一些,它们谈到的电子货币是电子化转移价值过程中的价值载体,而且是能够被存储的。因此,我们将狭义电子货币定义为具备价值储藏职能的广义电子货币,这个集合是EM2的一个子集,记为EM1。这一定义与国际清算银行以及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定义是一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举出不少符合上述定义的例子,如腾讯Q币、网易POPO币等网络货币,以及手机储值卡、公交IC卡和学生食堂使用的饭卡中储存的价值载体,都是狭义的电子货币。

对于手机充值卡、公交IC卡和食堂饭卡等储值卡来说,使用模式基本相同。人们利用传统货币购买储值卡或对储值卡充值,然后使用卡上存储的电子货币支付服务费用,支付对象为发行电子货币的商家,如电信公司、公交公司和食堂。然而,食堂饭卡是不能用来支付公车费用的,公交IC卡也不能用于支付我们的手机话费,也就是说,消费者并不能用这些储值卡上储存的电子货币向发行人之外的商家进行支付。此外,一旦储值卡中的电子货币在支付中被发行者接受,这种电子货币就会消失,因而这些电子货币的流通仅局限于消费者和发行商家之间。

腾讯Q币、新浪U币、网易POPO币等网络货币的情况也跟储值卡类似。以腾讯Q币为代表的网络货币,实际上是用户使用网站增值服务的一种统计代码,用来计算用户使用各种服务的种类、数量或时间。例如,QQ用户通过腾讯公司及其授权经销商购买Q币并充值到自己QQ号码对应的个人账户中后,即可使用Q币进行支付。由于网络货币由各自的互联网厂商推出,且基于厂商间竞争性商业利益的考虑,各种网络货币不能够相互兑换,因此,消费者并不能用某种网络货币向其发行人之外的互联网厂商进行支付。

问题是,上述储值卡中的电子货币和网站推出的网络货币是否能在消费者之间流通呢?对于消费同种服务的消费者而言,可以。例如,两个中国移动的用户或两个QQ用户可以使用某种手机充值卡或QQ币作为两人之间的交易媒介。但是,很难想象一个根本没有QQ账号的老人会同意接受100个QQ币作为他某种服务的报酬。也就是说,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QQ币并不是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原因在于,几乎所有储值卡和网络货币的发行者都不提供储值卡或网络货币兑回现金的服务,储值卡上的电子货币和网络货币这种单向流通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无法充当一般等价物。

3、流通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若要实现对传统货币的完全替代,必须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而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之一是电子货币不能由各商家独立发行、各自为阵,而必须由类似于中央银行的发行机构统一发行。这种电子货币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受电子货币的商家不能继续使用它,而只能通过发行机构将其转换成传统货币。商家接受这种电子货币的原因是发行机构和他之间签署了转换协议。在这个阶段中,电子货币只是部分替代了传统货币的职能,尚未实现完全替代。第二个阶段是接受电子货币的商家不需要通过发行机构将其转换为传统货币,因为这些电子货币可以在以后作为支付工具继续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货币被普遍接受,行使交易媒介的职能,实现了对传统货币的完全替代。这种货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通电子货币。它是上述狭义电子货币EM1的一个子集,我们将其记为EM0。

这种流通电子货币代表了对发行者有要求权的货币价值,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存储在电子设备上;二是其价值等于发行机构收到的传统货币价值;三是通过承诺可被使用者外的人接受为支付媒介。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电子货币。图1描述了我们定义的各种电子货币之间的层次关系。

三、结论与展望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电子支付体系中众多的电子支付产品。仿照传统货币的定义形式和层次划分,电子货币从大到小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电子货币、狭义电子货币和流通电子货币。按照这个划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是狭义的电子货币,它们并不能实现对传统货币的完全替代。

电子货币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货币的日益成熟必将对我们个人以及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使我们对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带来的变化或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雨露、边卫红: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2(1)。

[2]Frederic S.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Addison-Wesley Press,1998。

[3]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 P3. March 1998。

[4]李: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世界经济,2003(8)。

[5]胡秋灵、张成虎:有关电子货币的若干争论.国际金融研究,2003(12)。

储备货币论文篇9

[关键词]外汇储备;汇率;美国国债;协整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15-06

[作者简介]崔耕礼(1984-),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人民币仍然呈现快速升值态势,2014年1月14日,人民币汇率达到1:60930的顶点,之后,人民币呈贬值趋势。人民币汇率变动明显划分为升值和贬值两个阶段,而我国贸易顺差L期保持巨额水平,但是与外汇储备下降相悖,由此可见我国资金外流的严重程度。2017年1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跌破三万亿美元关口,对于外汇储备的下降,引起一些企业和机构的担忧,但是央行等官方机构和专家多次谈到外汇储备问题,表示无需过分纠结。因此,研究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旨在理清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机制。

二、相关文献综述

历史上,黄金长期作为一国储备资产,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确定国际储备资产,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从而使美元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储备货币,所以关于外汇储备的研究集中在怎样确定各国对黄金的需求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英镑、德国马克、日元、欧元等也充当一定的储备货币,各种货币价值与黄金价值的波动和浮动汇率制的实施,使得影响一国储备资产因素增加,储备资产的确定和价值变动出现更多不确定性。关于外汇储备的研究更加复杂。

在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方面,汇率作为不同国家货币的相对价格直接影响央行持有外汇储备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的数量。Bahmani-Oskooee,Niroomand研究1973-1985年13个发达国家的汇率波动对国际储备需求变动的影响,认为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汇率波动都显著减少了国际储备需求。马娴(2004)认为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与汇率之间无有效线性关系。陈浪南(2012)从外汇储备需求和国际收支视角探讨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变量、进口、汇率对外汇储备有正效应,而国外收入、中美利差对外汇储备没有影响。罗素梅(2015)分析了外汇储备可持续性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出口导向机制、长期利益分享机制、短期套利机制是外汇储备的决定机制,共同决定了外汇储备的短期来源。

马杰、张灿(2012)通过构建“DCC-GARCH-CVAR”度量外汇风险,使用利率与汇率数据作为样本,发现无论是否事假结构约束,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均具有时变特征,并测算了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货币的最优权重,欧元资产与美元资产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杨胜刚和龙张红(2009)从理论上建立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的一般最优化模型,从经验上模拟在不同隶属函数参数和不同汇率路径假设下的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并分析了收益率隶属函数参数和利率对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影响,最终得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四种储备货币的合理比重为4446%、3055%、1479%和102%,这与现实中各种货币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别,存在降低美元比重的需要。

另有一些学者的研究集中于最优外汇储备规模方面,大多数学者得出我国外汇储备数量过剩的结论。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一国适度国际储备量最低应为该国进口总额的20%,最高40%,25%~30%即应能满足其三个月的进口外汇需求。最低外汇储备额不能少于2―3个月进口需要量,并以此作为警戒线,若低于20%就应采取调节措施。周光友、罗素梅(2011)利用多层次替代效应的分析框架研究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动态决定,将外汇储备划分为不同的需求层次,除了正常的交易、预防、投机动机外,还应满足增加公众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并尝试性地以静态规模和动态规模作为外汇储备适度区间的上限和下限,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在满足各层次需求时具有漏斗效应,并且各层次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替代效应,外汇储备规模不论是总规模还是各层次的规模都是动态的,因此最优规模并非各层次需求的简单加总,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明显过剩。姜波克、任飞(2013)以汇率为核心变量,通过引入双均衡模型来研究一国长期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即是实现双重均衡时的储备规模,或者是外部失衡可维持前提下经济持续增长所对应的储备规模。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考虑国外证券市场货币市场收益率的变动是否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将美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波动纳入到协整向量考察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考虑到我国资金流出入情况,资金流动的主要目标是追逐利润,国内外资金流动方向与收益率高低呈正向关系,所以有必要考虑资金流出入情况是否受到国外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

三、我国外汇储备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因外汇储备变动与汇率波动的高度一致性,本文根据汇率制度改革时间节点和外汇储备、汇率变动趋势特征,选择2006―2016年的月度数据进行研究,原因在于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汇率制度改革,由固定汇率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在此期间,汇率和外汇储备的变动以2014年6月为转折点,外汇储备规模开始下降。因此,研究样本包括了汇率制度改革后外汇储备变化的两个阶段特征,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商务部网站、锐思数据库,使用Stata12对数据进行处理。

2变量选择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外汇储备(fr)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为精准考察各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首先考虑应该对外汇储备存在影响的因素,预先设定中国外汇储备与以下变量存在函数关系。

(二)中国国内经济变量

1宏观经济变量

外汇储备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深,需要满足贸易投资和安全需要的外汇储备规模越大,所以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外汇储备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模型考虑将宏观经济变量GDP纳入模型,采用数据,如消费品零售总额(consumer good)与企业投资(investing)等。

2进口、出口或贸易顺差

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外汇全部由银行办理,贸易顺差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贸易顺差构成外汇储备的绝对增加,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贸易收益转向国外,在贸易项下的资金外流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国内贸易公司可以和海外贸易伙伴合作,通过报高进口价格和报低出口价格,把大量利润留在海外。在实务操作中还有一种方法比较普遍,国内贸易公司在香港设立一家贸易公司,在出口时通过平价卖出,而香港贸易公司再以市场价销售到欧美,利润就自然留在了香港。所以M口(import)、出口(export)或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是影响外汇储备的重要因素。

3货币供给量(m1、m2)

在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增加,即当央行买进外汇支付人民币时,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当央行卖出外汇收入人民币时,央行外汇储备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减少。所以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一种乘数关系,另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导致基础货币变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与汇率产生影响,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外汇储备的重要因素。

4汇率(ex)

汇率是不同国家的货币价格,直接影响外汇储备的美元价值,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汇率制度非自由流动时期,央行有义务调整汇率变化,央行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外汇调整货币供求进而影响汇率,这会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减;其次是投资的需要,本币升值有利于对外投资,本币贬值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这些资金会转换为本币,外币则构成央行的外汇储备,但是当本币贬值时,资金流出反而有可能加速,源于在贬值初期企业预期本币还会贬值,因而可能将对外投资提前进行,汇率的变化还存在信号效应,贬值意味着国内竞争力和利润率的下降,企业会加速对外投资,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变化。估值方面,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外汇储备规模造成影响。

5对外直接投资(ofdi)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余年持续增长,2015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可能包含着大量的资本外流,而不是真正的对外投资;外商利润的汇回,汇率变动预期与资本流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据此可以大致推测出未来资本流出的情况,除汇率变动预期外,经济基本面、中长期资本结构也是影响资金流出入的重要因素。

6外汇市场交易量

各国为了干预外汇市场的异常波动,都会动用一部分外汇储备来干预市场。外汇市场交易量与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储备也逐年增加。由于美联储加息、中美经济复苏不同步、美国资本市场持续高涨等原因,国内资本加速流向国外,资本外流的加速导致外汇储备承压。

(三)美国市场主要经济变量

1美元指数(us index)

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通过计算美元和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间接反映美国出口竞争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美元指数上涨,说明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上涨,也就是说美元升值,因为国际上主要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所对应的商品价格下跌,美元升值对本国经济有好处,提升本国货币价值和购买力。

2美国国债

外国投资者是除联邦政府账户和美联储系统之外的最重要投资者,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占除联邦政府账户与美联储系统之外的投资者持有联邦政府债务的60%,这说明外国投资者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融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国投资者成为美国国债市场上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官方持有的美国联邦政府债权多达1145万亿美元,在美国联邦政府全部债务中所占比重达12%。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动带来的资金流入规模可能影响到国内经济政策,所以考察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月波动率(US Treasury yields)。

3美国证券价格指数(Dow Jones index)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关联很少甚至不存在,中国股市是世界上最封闭的股市之一。但是美国股市的高涨和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的萎靡形成鲜明对比,美国股市收益率高涨的信号作用可能影响国内资金转移投资渠道和流向,从而加速资金外流。

(四)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筛选出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最显著的变量,首先对外汇储备和变量逐个进行回归,根据变量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剔除ADJ R^2小于04和变量P值大于005的不显著变量。经过此步骤剔除的变量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对外投资总额(OFDI)、上海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SHIBO)、美元指数和美元指数月波动率(US Index,US Index Rate)、上证综指(SHCI)。

根据逐步回归文章剔除的变量有出口、道琼斯综合指数、央行外债、美国国债月平均收益、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不显著是因为和进口相比,进口需要向国外支付外汇,导致央行外汇储备的绝对减少,出口带来的收益保存的渠道有很多,未必会直接结汇。道琼斯指数不显著说明我国和美国股票市场的联系仍然是不密切的,这和之前的文献结论是一致的,说明国内流向美国的资金并没有流向美国的股票市场,这也和美国过去数年股票市场都处于连续上涨状态,股指正处于历史高位相关。央行外债的变动规律和证券指数、进出口相比不具有连续性,和市场行情的变动没有内在联系,更多的取决于央行的政策。外汇储备和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是紧密的,但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代表性较弱。

四、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数据描述

为直观了解外汇储备、汇率、进口、货币供应量、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趋势,画出上述变量的趋势图,可以看出外汇储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折处于2014年,相对应汇率也以2014年为拐点先下降后上升,外汇储备与汇率呈现反比例关系。货币供给量在期间持续上升,2015年前呈加速上升趋势,曲线斜率越来越大,之后斜率下降,说明货币供应量增速降低,这和我国去杠杆、去过剩产能和稳健货币政策相一致。美国国债月波动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中间伴随一至两年的回升期。进口和非银行金融负债以2014年为转折点先上升后下降,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所以2014年前,进口随人民币升值而增加,之后,随人民币贬值而减少,和经济理论相一致。人民币贬值后,为偿还外债需要的本币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贬值发生前和发生之初大幅偿还外债,所以外债随人民币升值而增加,随人民币贬值而减少。和我国经济形势、企业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决策是一致的。外汇储备基本上和其他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加以检验。

(二)单位根检验

为检验变量的平稳性,采用迪基―富勒方法(ADF)进行序列的单位根检验,考虑到常数项和实践趋势项,如果不显著,则去除截距项或时间趋势项进行重新回归。为检验外汇储备和影响变量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M行协整分析,首先对变量lnfr(外汇储备)、lnex(加权平均汇率汇率)、lnimport(进口)、lnnonbankdebt(非金融机构在国外负债)、lnm2(广义货币供应量)、lnustenyeardebtpri(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Stata软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不能拒绝变量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差分后显示各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数据都是I(1)过程,可以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三)协整检验

本文用 Johansen 协整检验对外汇储备与相关因素进行协整检验,以分析其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其短期关系进行检验,以研究当前我国汇率、进口和美国国债市场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协整理论是检验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两个或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非平稳,但其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可以建立协整方程进行协整检验,所以,只有一阶单整才可以建立协整模型,本文选用 Johansen 协整检验法。

1确定滞后阶数和协整方程个数

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要确定滞后阶数,不同的滞后阶数对应不同的协整方程。在无约束VAR模型条件下根据AIC等规则,检验系统对应VAR表示法的滞后阶数,表3显示,大多数准则表明包括AIC,应选择滞后3阶。

通过系数的t值显示,除进口外,外汇储备与各变量间的系数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该协整方程揭示了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取对数,系数表当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比例。所以当汇率变动1%时,外汇储备减少193%;非银行机构负债和外汇储备呈负向关系,美国国债收益率与外汇储备呈正向关系,原因可能在于国债收益率上升至历史高位,投资者在上涨时获利回吐将资金寄回,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进口增加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和经济理论一致。

采用OLS方法估计外汇储备需求函数,结果如下:

lnfr=-3218489lnex+0154234lnimport

+04000107lnm2-01138372lnnbandebt

+01084419lnustyprice+1121993

t=(-2275)*(551)*(1389)*(-691)*(423)*(2146)*

AdjR-squared=09863F-stat=181155

采用协整方法和OLS方法得到的方程系数符号是一致的,这表明建立的协整方程符合经济理论。进口、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美国债券价格系数比较接近,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系数差距较大,汇率系数分别是193和321,协整方程系数相当于回归系数的60%。协整方程与传统回归方程的结果基本一致。

五、结论

决定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经济变量,包括汇率、货币供给量、进口、外债等,也会受到国外资本市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较小。外汇储备的变动主要是维持汇率稳定。汇率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这与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相一致,在我国当前汇率制度下,央行为防止汇率波动过大,往往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影响汇率,导致人民币升值时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贬值时则外汇储备下降较快。

进口与外汇储备间存在正向关系,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所以外汇储备会增加。但是根据J曲线效应可知,货币贬值后带来的效果具有一定滞后性,外汇储备反而有可能减少,反之则相反。因此,进口增加与外汇储备增加符合J曲线效应。

汇率升值或贬值最终源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2014年后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这和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和中美经济复苏不同步相关,美国经济复苏对中国的影响可能通过证券市场的变动传递,根据模型检验显示,美国股票市场对中国没有影响,但是债券市场对国内经济存在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源于央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对美国债券交易直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信号效应导致资金转移。

汇率贬值带来的外汇储备减少效应最大,只要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则外汇储备减少的趋势就不会改变,汇率贬值压力来源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市场收益率和竞争力增加,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率持续下滑未达到低点,处于L型增长趋势的低点或之前某处,资金收益率低导致资金寻求高收益市场。在中美经济复苏不一致的情况下,为防止汇率过度贬值和外汇储备下降过快,除使用外汇储备稳定汇率外,根本上要推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娴.从实证角度看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汇率的关系[J].世界经济演研究,2004(7):36-40.

[2]陈浪南,黄寿峰.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J].系统科学与实践,2012(7):1452-1463.

[3]许承明,唐国兴.中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对汇率影响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3(4):15-20.

[4] 罗素梅,张逸佳.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决定机制及可持续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4):38-53.

[5]陆前进,卢庆杰,李治国.银行信贷、外汇储备和中国的实际汇率―基于中国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11):28-40.

[6]易行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影响的实证研究: 1996~ 2004[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3-12.

[7]汤凌等.金砖国家外汇储备波动的协动性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4(1):112-126.

储备货币论文篇10

关键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资产泡沫

一、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措施

为应对金融危机,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美联储连续宣布收购美国国债,并先后两次宣布美国进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简称QE1、QE2)。采取的措施见下表:

据统计,美联储通过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还通过购买短期债券的方式直接介入实体经济的债务关系,使利率保持在低位,降低其融资贷款成本,促使放贷意愿提高,从而促进市场复苏。然而,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自2010年我国的宏观经济面临着较重的通货膨胀。美国实施的激进持续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从外部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风险,以下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受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可能在短期纷纷采取这一政策,以便应对美元贬值,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由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冲击。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消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加重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的广义货币(M2)供给量缓慢增加。广义货币增加无疑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引起通货膨胀。

2.中国外汇储备损失风险加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0年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居全球首位,而70%的外汇储备配置为美元资产。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约有1.7万亿美元,美元每贬值1%,中国外汇损失将达到170亿美元。美国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相对于美元人民币逐渐升值,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而且不断缩水。如果在将来美国货币政策退出,美联储将大规模抛售国债,美国国债持续走弱,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的中国外汇储备将遭受无法估计的损失。

3.中国资产泡沫的形成。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出,将迫使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如果不跟进美元,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全球资金大规模的流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大,进而推高国内物价水平。如果中国跟进,由于家庭和金融机构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能力,中国货币供应量将过多,出现流动性过剩。无论中国跟进还是不跟进美国的货币政策,都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形。若美元成为投机者套利的对象,热钱就会大量流入中国,但是如果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状态,美元升值,美联储将可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套利活动势必引起美元回流,美元逐渐升值而人民币却面临贬值,中国可能面临资产泡沫随之破裂的危机。

三、小结

本文认为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QE2带来两种可能的后果:一种是,QE2引起的货币增加主要在美国国内被消化吸收。目前美国银行体系已经堆积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一旦QE2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催生出资产泡沫,那么银行的流动性也将迅速流出,去追逐各种投机,从而将加剧泡沫和通货膨胀。另一种是,QE2引起的货币增加部分基本没有在美国国内被消化吸收,而是流向了其他国家。由于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美国的投资者大量增加对海外投资,尤其是向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引发这些地区的通胀和资产泡沫。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哪种发生,美元的未来都不乐观,贬值态势无法避免。为了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隐藏着一场新的美元危机,新兴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也须谨慎看待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及时做出判断,制定有效的经济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上海金融)2009.07

[2]李翀《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学术研究)2011.02

[3]郑联盛《量化宽松政策: 原因、趋势及影响》(中国金融)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