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利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9:42:56

基准利率论文

基准利率论文篇1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基准利率论文篇2

关键词: 降息 投资 利率效应 国民产出

一、央行降息的基本背景

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各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此外,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从原来基准利率的1.1倍改为1.2倍。调整后,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变得更加灵活,但存款利率的上限并没有改变,调整前后均为3.3%。这表明这次央行降息是非对称的,实际存款利率不降反升,这势必会压缩各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紧缩银根。那么既然商业银行已经让出部分利润,企业就会减少融资成本,从而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利率政策的效果并非如此理想。

二、利率政策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文章将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央行降低基准利率这一宽松货币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并讨论其对拉动企业投资需求的作用效果。利率政策对企业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主要受投资的利率弹性影响,弹性越大则越敏感,对企业投资的需求拉动也越大。但考虑到利率政策旨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产出,所以有必要考察我国的投资乘数,若乘数较大,则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多。

(一)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

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才比较敏感,这时若央行降低基准利率,对企业投资需求的拉动才有较好的效果。2004―2007年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大幅上升,5年期贷款年利率从6%上升至8%,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利率的上升将会导致投资减少,但在2004―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贷款基准利率的上升并没有削减企业投资规模,企业投资反而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的投资利率系数并不大,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投资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从而提高或降低基准利率的政策对企业投资不会有太大影响。

(二)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其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也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对未来长期收入的预期。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有相似的增长趋势,但居民储蓄的增长则较为缓慢。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储蓄的增长较为缓慢时,可推测边际消费倾向有较大值。通过运用MATLAB软件对国家统计局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可得我国现阶段消费曲线c=1100+0.81yd,边际消费倾向大致等于0.81,由此也可判断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在2004―2013年间处于较大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居民对未来宏观经济及自身的收入有较好的预期。边际进口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进口部分的比率。边际进口倾向越大,说明我国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相对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所以投资乘数也就越小。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略大于进口总额,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进出口额陡然下滑,但之后又有上升趋势,这表明世界经济正处于逐步恢复阶段。利用MATLAB曲线拟合工具对国家统计局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可得2004―2013年间我国进口曲线m=19000+0.19y,边际进口倾向为0.19,可见其值并不高。由以上数据及宏观经济学理论,可得我国投资乘数为2.63,这表明若每增加一单位的投资量,将带来2.63单位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投资的乘数效应较为可观。

三、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央行降低基准利率能否刺激企业投资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考察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乘数的大小,当二者均较大时,利率政策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根据文章的分析可得出我国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投资乘数比较大的结论。这表明我国企业在投资方面对利率不敏感,利率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但若能够提高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解决企业投资问题,凭借较大的投资乘数效应,则会促使我国国民产出有较大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根据基本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建设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利率弹性较小,这是由企业所有制结构导致的,所以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应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效益优先等原则,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企业效益与个人业绩直接挂钩,让国有企业在贷款投资时把利率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使利率政策对国有企业投资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解决集体私营等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由于集体私营等中小企业产权界定明确,经济效益先行,所以他们大都对利率敏感,贷款利率的降低会减少这些企业融资成本,减轻其经营压力。但又因为中小企业底子薄、自有资本规模小、抵抗意外风险能力差,所以各商业银行考虑到风险因素,尽管有些经营能力好的中小企业给出较高的利息,商业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他们,这就造成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宽中小私营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机制,对三农、小微、新科技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等融资便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中小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增加整个社会的投资利率弹性,使利率政策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柳泽民.我国降低利率的政策效果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03(3):121―124

[2]储小俊.当前降低利率的政策效应分析[J]. 北方经贸,2003(10):121―122

基准利率论文篇3

关键词:贷款利率;决定机制;影响因素;利率市场化

贷款利率,就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所耗费成本的补偿,也可以将贷款利率视为贷款的定价。在能够满足商业银行的赢利性、安全性以及流动性的基础上,对每一笔信贷资金利率水平的确定过程也是反映各家商业银行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利率决定机制理论

利率决定的相关理论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二是非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三是现代贷款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是指遵循古典学派利率理论的基本思路发展而来的利率决定理论。其中,古典学派主要指亚当斯密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之间的所有早期经济学家,他们都坚持实物资本的供求决定利率的基本观点。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在接受这些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实物资本本身的供求关系又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古典利率决定理论。非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主要指马克思、凯恩斯、希克斯、汉森以及弗里德曼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利率决定理论,甚至对古典理论决定进行了批评或发展。这些理论都是现代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石,没有这些理论的不断发展,就没有现在指导商业银行贷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与现代商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理论又包括基于市场结构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基于风险定价的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等。

二、对贷款利率决定机制的影响因素

对于贷款利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决定贷款利率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的供求关系、供给各方的博弈情况,还要从从宏观角度出发考虑开放条件下影响国内利率水平的各种因素,这主要包括汇率、国际利率水平等因素。

我国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平稳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种稳定的内在联系表明我国贷款利率水平不仅与当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大小有关,而且与前三个月的人民币升值幅度有关。

在供需方面,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作为信贷资金需求者的企业内部融资的成本上升时,作为信贷资金供给者的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提高放贷利率水平;作为信贷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的增加对信贷资金的供给不产生影响,对信贷市场利率决定也不产生影响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的可变成本的提高,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所要求的最低利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三、我国贷款利率决定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存贷款差进一步扩大,利率的杠杆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二)金融市场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基准利率曲线。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利率。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主要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基准利率具有市场参与程度高,可控性好,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等特征。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债收益率比较接近基准利率的要求,但也存在债券品种结构不健全,短期债券比重较低、长期债券价格偏低等问题。

(三)金融机构缺少利率风险避险工具。随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大大增强,利率将随着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而波动,如何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将利率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需要更多的工具来管理利率风险。

(四)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后,部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存在“一浮到顶”的现象。贷款利率浮动偏高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加重了农民的利息负担,增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继续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是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直至完全放开。二是严格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加强商业银行负债膨胀的自我约束,同时赋予商业银行负债类产品的定价权,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使商业银行能根据资产型业务情况,主动管理或主动收缩负债型业务。

(二)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管理的机制。一是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应建立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应建立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和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强化和完善内控制度,增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三)加快货币市场发展,促进市场化利率的形成。选择和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基准收益率曲线,增加、完善债券品种,通过货币市场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促进市场化利率机制的形成,使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为整个利率改革的推进形成一个可靠的基准性利率。

总之,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探讨在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机制对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提升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利率决定机制还未完善,更需要对此进行研究,以更快、更好的进行利率决定机制的改革建设,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建军, 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机制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2008

人民银行信贷处, 当前贷款利率浮动管理、利率风险及建议, 西南金融;2003(4)

基准利率论文篇4

关键词:利率预测;利率决定理论;多元回归;时间序列

中图分类号:TL36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42-01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不确定性给行为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对利率变动方向的预测,准确把握利率走势,并据此决定自己的利率敏感资产负债缺口来控制利率风险,即是利率风险进攻型管理;另一种则是商业银行通过控制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来控制利率风险,即缺口管理,它是一种保守型的利率风险管理。而利率风险进攻型管理基于对未来利率的预测,准确预测未来的利率是利率风险进攻型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对未来利率的预测,包括了对未来利率变动方向和未来利率变动幅度两个方面的预测。前者是基于利率决定理论来判断影响利率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利率的变动;后者则是通过建立利率的决定模型(包括多元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或包括相关因素和自回归因素的动态模型)来完成。

二、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有古典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基于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等。其中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分别从货币的供求和债券的供求两个角度分析实体经济对利率的影响,两种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有时是一致的,如对通货膨胀因素的分析,两种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是通货膨胀(或预期通货膨胀)将导致利率升高;更多的时候两者是互补的,可贷资金理论偏向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能更好地分析货币债券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的属性的变化以及政府活动的增减对利率的影响。在少数因素的分析上又存在差异,如居民收入对利率的变动方向的影响是相反的分析结果。因此要准确地预测未来利率变动的方向和变化的幅度,单纯依靠利率决定理论是无法完成的,只能作为参考,借助利率模型来对利率作定量预测。

三、基于利率模型的利率预测

1、多元回归模型及其缺陷。综合利率决定理论,可以将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归纳为:收入的变动、价格水平的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债券相对其他替代资产的属性变动、政府赤字的增减、投资盈利预期的变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可以用多元回归模型,建立利率变动量(r)和各影响因素的联系,从而来预测利率的变动。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首先要分析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然后进行筛选,选出重要的变量,同时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而在实际中,很多经济变量都是相互影响,很难避免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另外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对于利率变动的预测是基于对各影响变量的预测的,因而首先需要对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进行预测,但是对解释变量的预测也存在很大的操作上的难度。

2、时间序列模型。基于上述多元回归模型的缺陷,研究者们多采用时间序列模型来作利率预测,模型的表达式为:rt=μ+γ1rt-1+γ2rt-2+…+γprt-p+εt,其中rt,rt-1,rt-2…rt-p分别表示第t期,第t-1期,第t-2期…第t-p期的期末的即期利率,εt表示随机扰动项。通过对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可求得系数μ,γ1,γ2…,γp,这样未来一期的利率就可以表示成现在和过去的即期利率的线性表达式,从而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期的利率值。对未来若干期后的利率,可以通过递推法作出预测。

四、实证分析

选取的样本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的上海银行同业隔夜拆借利率,共有250个数据。由于直接对原序列(250个样本)作自相关分析显示其为非平稳序列,于是对原序列作一阶差分,即st=rt-rt-1;偏自相关图显示k>11以后的值都在随机区间以内,p值取3,故模型为AR(3)。对新序列Rt进行AR(3)参数估计。估计出的自回归方程为:st=-0.006312+0.02205st-1-0.066453st-2-0.129387st-3+εt,将st=rt-rt-1代入,得到:rt-rt-1=-0.006312+0.02205(rt-1-rt-2)-0.066453(rt-2-rt-3)-0.129387(rt-3-rt-4)+εt,整理得:rt=-0.006312+1.02205rt-1-0.088503rt-2-0.02934rt-3+0.129387rt-4+εt。

五、模型的预测及结果分析

将样本数量扩展为260个,预测结果与真实观察值以及误差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预测值和真实着之间的误差不超过3%,应该说模型的预测结果是良好的。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国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模式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9.9

基准利率论文篇5

关键词:Shibor;基准利率;货币市场;货币政策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09-04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比较复杂,市场化的短期利率体系和尚未市场化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存。货币市场利率在目前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利率,利率的形成基本上依赖于资金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是中国人民银行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推出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自2007年1月4日起正式开始运行,迄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其利率基准性问题也受到了业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Shibor利率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Shibor利率的基准性、Shibor利率的合理水平等方面。如郑葵方(2008)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2周以下Shibor是对应期限的基准利率,货币当局对该利率的培育有了积极的效果,这是现有研究的普遍结论;但有的学者如杨辉(2008)认为,作为报价利率,Shibor不具有实质交易的约束力,因此可能存在夸大预期的作用。也有学者从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Shibor,如姚秦等(2007)就认为Shibor是担当我国货币市场统一基准利率的最佳选择。

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是Shibor利率的基准性,选取自其试运行伊始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时间内的利率数据,用实证方法来分析不同期限Shi,bor利率在货币市场上的基准利率作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各期限品种利率的参考利率,它应该是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和供求状况的利率,其变动能够引起利率体系中其他利率相应变动。所以,分析shibor的基准性就需要研究shibor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间的相互关系。

二、shibor与货币市场利率体系

Shibor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的利率,本文所界定的短期Shibor指期限为隔夜、1周、2周及1个月的利率品种;中长期Shibor指期限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的利率品种。本文实证分析的区间为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对象共包括550个交易日的利率数据。在此期间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央行的货币政策也由紧缩转变为宽松;在此时间内,央行6次加息随后4次降息,存款准备金率9次上调随后2次下调,货币政策变动比较频繁。从Shibor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短期Shibor反映了货币市场资金流动性并且起伏波动较大,中长期Shibor则运行较为平稳并基本反映了近两年央行趋紧的货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11月末开始Shibor各个期限的利率骤降,反映了央行利用减息等措施来创造宽松信贷政策的导向。

(一)短期Shibor准确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有效发挥了基准利率作用

短期Shibor与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利率的走势趋同,利差水平保持比较稳定。首先选取货币市场上的隔夜利率品种进行分析。从隔夜品种的利率运行情况来看,Shibor(0/N)(隔夜Shibor)与R01D(隔夜回购利率)和IB0001(隔夜拆借利率)这三个利率走势吻合程度非常高。

在样本区间内,从三个利率均值来看,隔夜Shi-bor与质押式回购R01D的利率均值相差仅0.04基点(bps),隔夜拆借利率IB0001比隔夜Shibor高1.1lbps。因为R01D为抵押融资,而IB0001为信用融资;Shibor为报价利率,而IB0001为成交利率;可以将上述利差理解为资金融出方对不同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溢价。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为,隔夜Shibor与R01D的相关度为0.999,与IB0001的相关度为0.996(见表1)。

利差分析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同期限利率间的关系。从Shibor(O/N)分别与IB0001和R01D的利差分析中,可以发现:首先,随着Shibor的规范运行,Shibor与拆借和回购利率的利差在逐渐缩小,Shibor的基准利率作用正在逐渐加强;然后,Shibor与二者的利差总体基本控制在20bps之内,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利差基本在5bps范围内,相差很小;比较来看,隔夜Shibor与R01D的利差比隔夜Shibor与I-B0001小,波动也比较平稳,说明隔夜品种的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高度一致。

在Shibor利率推出之前,短期回购利率一直被认为是货币市场资金流动性的风向标。从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债券回购的成交量远高于同业拆借资金量,在债券回购交易中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又远高于买断式回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隔夜Shibor真实准确地反应了市场短期资金供求状况,符合基准利率的标准。

而对货币市场上期限为1周的利率品种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论。选取样本区间内Shibor(1w)、I-B0007和R07D几个利率来进行相关性分析,Shibor(1w)与R07D的相关性为0.997,略高于Shibor与I-B0007的相关性(0.943)。同样说明,1周品种的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R07D也是高度一致的,Shibor(1w)同样发挥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见表2)

(二)中长期Shibor利率反映了利率预期和央行政策意图

中长期Shibor利率主要包括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等品种。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中在上述中长期限中的成交非常清淡,不能构成连续的曲线;中长期Shibor的基准利率作用主要体现在短期融资券、企业债以及浮息债、利率互换业务的发行定价与交易定价中。

市场中利用3月期Shibor来作为基准的债券产品比较多,本文就以Shibor(3M)来作为中长期Shi,bor的代表进行研究。下面选取了期限为3个月的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YTM-CBP-3M)和3月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DR-3M)来与Shibor(3M)做比较分析。

从运行情况来看,同期限的三种利率走势比较接近,运行规律也比较一致;在大多数时间里Shibor

(3M)都保持了相对于央票收益率和3个月定存利率的正利差。自2007年初至2007年末为央行的加息周期,在这种情况下Shibor(3M)保持了与3月定存利率的同步上升;2007年末至2008年上半年,央行延续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频繁利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Shibor(3M)保持在高位运行;自2008年下半年伊始,全球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紧缩作用显现出来,央行利用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开始转变成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强;到了2009年初,在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骤降和定存利率下调的影响下,Shibor(3M)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可以得出结论,Shibor(3M)的走势基本反映了从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到2008年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及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由紧缩到宽松的变化趋势,充分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市场预期。

接下来进行利差分析。从Shibor(3M)与3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分析中,可以看出该利差比较稳定,在长时间内都保持在100bps上下;并且在大多数的时间内均保持了Shibor(3M)相对3个月期定期利率的正利差,这可理解为在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足时的风险溢价因素。而从Shibor(3M)与期限为3个月的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的利差分析则显示,二者利差相对不稳定,波动性比较大。利用eviews对这三个利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见表3。

可见Shibor(3M)与3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的相关度非常高,为0.98;Shibor(3M)与期限为3个月的央行票据到其收益率的相关性则稍小,为0.82。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量非常小,中长期限Shibor报价就缺少相应的市场交易作支撑。所以,中长期限Shibor主要反映的是报价行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在对Shibor进行报价时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对于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及3个月以上银行内部资产负债匹配的判断等。

但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Shibor与央行调控的存款基准利率相关性如此高是不恰当的;作为央行力推的基准利率,Shibor中长期利率体系应该准确反映未来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需要提高其市场化程度。有学者分析(郭建伟,2007)认为中长期Shibor存在高估现象,原因是报价行拥有许多以Shibor为付息基准的浮息债资产,同时货币市场中长期资金的需求方(以外资行和中小银行为主)存在需求刚性,所以报价行存在提高报价的冲动。从报价行来分析,其行为是理性的,但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性质也要求其利率水平能够剔除这些信用因素的影响(易纲,2008),能真正成为市场化的资金价格风向标。

三、Shibor作为基准利率在市场中的应用

Shibor的出现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新的参考,在Shibor利率体系正式运行两年时间内,各种以其作为基准的债券产品不断出现,在产品设计和市场交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意义已经逐渐被市场认可。目前众多货币市场金融产品都以Shibor为基准利率或重要参考。

(一)以Shibor为浮动利率基准的浮息债

Shibor在浮息债的定价中发挥重要的基准利率作用。2007-2008年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Shibor为基准的浮息债发行总额为1,000亿元左右,主要付息基准选择了Shibor(3M)和Shibor(1W)两类,类型上包括金融债和企业债两种。2007年发行较多,包括国开行、农发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纷纷发行了以Shibor为付息基准的浮息债;2008年发行的企业债中也开始出现了以Shibor为基准的浮息债品种。以Shibor为基准的浮息债发行提高了Shibor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债券种类。由于浮息债的规避利率风险功能取决于其付息基准的选择,Shibor是市场化的基准利率,所以相比较以回购定盘利率(FR007)和1年期定存利率为付息基准的浮息债具有更好的避险功能,不断增加Shibor基准的浮息债发行对于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Shibor为定价利率基准的固定利息债

目前,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为代表的固息债发行都建立了以Shibor加固定利差的定价方式。Wind资讯显示,2008年有245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发行总额约3,700亿元,上半年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短融券发行82只,占总发行量的41%;2008年共有106期企业债发行,发行总额3,665亿元,绝大部分都采取1年期Shibor加利差的方式对企业债进行定价。固定利息债券以Shibor作为定价基准的意义在于,可以从票面利率的构成中分解出不同发行人的信用评级和期限结构在定价中的具体影响。由于短融券和企业债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随着发行主体的增加和市场认可程度的提高,采用Shibor做债券定价基准可以对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Shibor在利率衍生品及其他货币市场产品中的应用

以Shibor作为浮动利率基准的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衍生交易业务量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1月至11月期间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名义本金总额为3.868亿元,其中以回购定盘利率(FR007)为参考利率的互换交易量最高,但以Shibor为基准的交易量也占到了22%左右,金额为85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利率互换交易中以Shibor(3M)为基准的互换交易量占比14%,远高于以一年定存利率为基准的交易量。可以判断,随着以Shibor为定价基准的浮息债发行量越来越高,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与Shibor联系越来越密切时,以Shibor为参考利率的互换交易也会相应增加。

除了利率衍生品业务以外,票据转贴现业务也建立了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机制。自2007年中国票据网的票据转贴现正式以Shibor为基准报价开始,各银行间机构也开始施行以Shibor为基准的票据业务定价,加强了金融机构对Shibor利率的敏感性。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础工具,是存贷款利率实现全面市场化的先决条件。建设和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最终意义在于实现利率市场化。本文对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Shibor与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对比,重点研究了短期和中长期Shibor的基准性。研究发现,短期(期限1个月及以下)shibor的利率基准性较好,与同期限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相关性较高,准确反应了短期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是市场化的基准利率;而中长期(期

限3个月及以上)Shibor则主要反映了报价方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综合体现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及报价银行内部资产负债匹配状况等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非市场化引导。

结合对以Shibor为定价基础的各种债券及其衍生品的统计分析,可以说明,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利率基准和定价参考作用,Shibor的推出和发展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步骤。但是目前Shi―bor还存在一定问题,存在提高的空间。

提高中长期Shibor的市场化水平和基准性是当前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最重要的工作。目前,中长期限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的资金需求量小、交易清淡,货币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3个月以内。3个月以上Shibor报价缺少实际交易量的支撑,客观上影响了中长期限Shibor的基准性。再者,现在货币市场仍然存在二元化利率体系,人民币定存利率和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这两个具有政策导向性质利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Shibor的基准性。要逐渐改善这种状况可以从如下几点人手:

(一)增加银行间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对中长期Shibor的敏感性

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持续滚动发行包括浮息债和固息债在内的、以中长期限Shibor为基准的各种市场利率产品,增加报价行持有或买人此类金融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增加报价行以中长端Shibor为基准的资金来源,包括以中长期Shibor定价为基准的协议存款、可转让大额存单、浮息金融债等产品等,而且要把Shibor引入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中来。这样就可以增加银行对于3个月或更长时间段内现金流状况的准确把握,增加银行机构对中长期限Shibor的重视程度,提高Shibor报价的准确性。

(二)不断增加Shibor中长端的拆借交易量,提高其价格的基准性和科学性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短期限Shibor与同业拆借成交价的利差较小,但中长期限Shibor报价与实际成交价之间有较大利差。这就需要报价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提高Shibor报价的科学性。

基准利率论文篇6

关键词:突变理论;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34-02

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市场的主流方向,我国2011年铁路投资将达到7 500亿元,2012年将达到7 000亿元。与发展机会相对应的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困境,表现在价格管制、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的矛盾等方面。因此,企业须要进行经营变革来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确认经营效果如何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处理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尽量减少在决策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对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利用突变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

一、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突变理论是由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Zeeman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突变论, 并把它应用到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 产生了很大影响。突变理论主要用以研究系统初等函数的突变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势函数将其临界点分成几类, 然后研究各个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性变化特征。

Rene Thom证明了初等突变的基本类型主要由控制变量的个数r 决定:当r≤4时,只有折迭、尖点、燕尾、蝴蝶、椭圆、双曲、抛物型7种基本的突变模型和相应的势函数形式。常见的基本突变类型见表1,f(x)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以x为状态变量的势函数;x,y为状态变量,表示系统的行为状态;u,v,w,t为控制变量,表示影响行为状态的因素。

二、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步骤

突变评价法是在突变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系统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设计的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总目标层, 反映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目标值;第二层为准则层, 由盈利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层, 盈利能力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铁路运输量、销售净利率指标构成,发展和创新能力由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企业创新能力、铁路运输周转增长率、员工满意度、技术投入比率指标构成,经营能力由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运输事故发生率、顾客满意度构成,偿债能力由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构成。各层控制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

2.确定指标值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值,在突变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数据转换为0~1的突变级数,指标标准化过程包括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和数据的无量纲化。

3.按基于突变理论的归一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计算,得到系统的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

利用突变理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要考虑“互补”和“非互补”原则。若系统的控制变量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作用,则应按“大中取小”的“非互补”原则计算;反之,则遵循“互补”原则,取平均值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值。

4.综合评价

对各评价对象按其总评价的大小进行优劣排序,最终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越大越优。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大秦铁路、铁龙物流和广深铁路三家企业作为分析评价样本,对它们2009年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将突变评价理论应用其中,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1.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实证评价体系

前文的理论评价体系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包括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考虑到非财务指标三家公司没有公布具体数据,如果将这些非财务指标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其分析结果难以避免分析评价的主观性,分析结论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不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的分析,筛选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并得到以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证指标体系。

盈利能力A:净资产收益率A1、总资产报酬率A2、销售净利率A3

发展和创新能力B:营业收入增长率B1、净利润增长率B2、净资产增长率B3、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B4

企业创新能力C:总资产周转率C1、净资产周转率C2、应收账款周转率C3

偿债能力D:资产负债率D1、速动比率D2

2.确定指标值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选取三家企业2009年度公布数据,具体指标值如下:

综合评价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我们这里采用对指标值均为正向指标,转换时选用x/xmax来消除量纲的影响。标准化数据如表3所示。

3.根据归一公式求出各递阶层模糊隶属函数

利用归一公式由下向上逐步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归一公式逐层递归运算,求出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第一层指标无明显关联性,按“非互补”原则进行选择,如表5所示。

4.突变综合评价

根据总突变隶属函数值排序,铁龙物流>广深铁路>大秦铁路。因此,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服务商评价结果为:铁龙物流是经营绩效最好的铁路运输企业。

四、结论

总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是一个多准则决策问题。本文采用突变理论结合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决策,对各个评价要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摆脱了主观权重对状态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好地处理了底层指标的初始隶属度问题,同时应用突变理论容易实现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计算与实施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 Rene Thom.突变论:思想及应用[M].周仲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基准利率论文篇7

[关键词] 货币供给 内生性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一、引言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相应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从货币理论界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上。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性还是外生性的不同可以指定不同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可以有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两种选择,并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主要是从货币供给方面来进行调控,即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现金充裕度,这称为供给型调控模式;而以基准利率为中间目标的、着眼于货币需求的货币调控则称为需求型货币调控模式。

目前我国在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以“盯住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截止目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21.5%,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货币流动性依旧较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传统观点认为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从而调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供需均衡、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经济平稳增长。但是现实情况存在“倒逼机制”,盯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能带给人们预期上的政策效果,而无法达到其实际控制货币供给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1.主流观点下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银行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思想。银行学派主张,流通货币数量为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所决定,或者说,物价决定通货而不是相反。另外,银行学派还进一步分析了收入、利率和物价的关系,说明了物价的变动不是通过货币供给影响利率进而对物价产生影响,其理论体现了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思想。2.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内生货币供给观点。拉德克利夫委员会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可变性,中央银行并不能依靠控制货币供给决定支出的水平。货币供给是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函数之所以稳定,是因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3.格利和肖的货币内生供给观点。格里和肖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的货币金融理论。在这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在信用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货币当局又不能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弱化了货币当局对信用货币的控制能力,从而强化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我国学者的货币内生性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不显著导致了许多学者对货币外生性产生了怀疑。经济学者结合国内货币供给情况提出了货币内生性的理论观点。南开大学王兰芳通过分析讨论货币供给的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在一个健全的货币金融体系中,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内生性特点。 柳欣、靳卫萍通过对中国财政政策中的收支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在没有中央银行存在的情况下,同样可以通过各种宏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产生货币供给,这也是最本质的货币供给内生性。芦东、陈学彬则在接受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下提出了中央银行没有能力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因为货币发行中供给具有内生性。

在这些研究表明,在我国,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并接受外生货币供给更加有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的观点。

三、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

在一般人看来,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但事实上,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倒逼机制”的呈现,我国货币供给呈现出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供给(Ms)可以分解为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K)的乘积,因而可以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角度来考察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我国成立中央银行体系以来,央行调控经济的方式也开始尝试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货币供给在形式上也开始表现为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作用。

1.基础货币内生性分析

首先是再贷款、再贴现。1995年以前再贷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占央行的总资产中占60%。由于商业银行普遍要求中央银行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而中央银行为避免经济衰退,不得不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这种“倒逼机制”使得我国货币供给呈现内生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和再贷款一样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被动正是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体现。

其次是外汇占款。近年来随着出口增加,巨额外资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这必然导致中央银行的外汇市操作是单一方向的运作,迫使其通过大量购入外汇,以满足货币需求。2003年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供应量首次超过全部广义货币供应量,2005年和2006年,大约是广义货币增长量的1.5倍和2.1倍。到2008 年底更是达到了2.4倍。上述贸易顺差持续放大和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必然引发央行被迫释放等量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分析

货币乘数是连接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纽带,经济理论界认为货币乘数(K)是基础货币(B)扩张的倍数。我国将货币层次定义为:流通中的货币C和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D组成了广义货币M2,即M2= C+D。基础货币则由法定准备金R、流通中的货币C、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NR、超额准备金Re组成,即B= R + C + NR + Re。若记c为现金流通比率,c=C/D。r和re分别为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则(r+ re)×D=R + Re,nr =NR/D为非金融机构的存款比率,则货币乘数K= M2/B,也就是K=M2/B= C+D/C+ R+ Re+ NR= 1+c/(c+ r+ re+ nr)。可见,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直接因素有法定准备金率r、非金融机构的存款比率nr、现金流通比率c和超额准备金率re。

由以上货币乘数(K)的求导式可以看出,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是典型的负相关,货币乘数与经济波动保持一致,具有顺经济周期波动的内生性特性。

四、货币内生供给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条件下,货币供给量不是由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所决定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共同决定并内生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利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一般由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等构成。在经济运行中,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使实际的市场利率与预期设定的目标利率趋于一致,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依此确定自己的存贷利率水平,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水平,从而改变人们对经济决策的预期及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这就是内生货币供给条件下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五、政策建议和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正向着市场理性化,且有利于间接调控的方向发展,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盯住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模式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打破这种直接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基准利率为主导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同时配合其他经济政策来引导货币供给的合理化。

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向以利率为主的中介目标进行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央行应逐步扩大利率弹性,完善利率体系,重视利率在宏观金融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2. 重视经济预期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学界都较为重视经济预期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已证明预期在政策调控中的重要地位。因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加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适时传递货币政策意向,正确引导经济主体和社会预期。

3. 注重经济周期波动性变化的影响,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和力度。由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顺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故而必须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的取向,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缩短政策外部时滞;同时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协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性,疏导货币政策初到渠道,从而真正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基准利率论文篇8

关键词:主导产业;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01-03

2010年10月召开的贵州省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中指出,“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那么,在众多工业部门中,贵州省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或者说,哪些部门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从而具备了成为主导产业的潜质?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主导产业的理论综述

(一) 主导产业的定义

对主导产业的经典定义来自于罗斯托(1962)。罗斯托在他的著作《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把国民经济部门分为:主要成长部门、补充成长部门和派生成长部门。关于主要成长部门,他认为“在这些部门中,革新创造的可能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的或至今尚未开发的资源的可能,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这一经济中其他方面的力量的扩充。”[1]此定义被研究者广泛引用。

(二)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理论

国外著名的有筱原三代平的“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基准”、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基准”、“环境标准”和 “劳动内容”基准。筱原三代平认为主导产业应具有高收入弹性或者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或者两者兼具。赫希曼认为主导产业应具有同其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系数高,生产链条长,对优化产业结构影响大的特点。“环境标准”和 “劳动内容”基准由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提出。环境基准是指选择污染少、不会造成过度集中问题的产业优先发展。劳动内容基准是指那些能提供安全、舒适和稳定的劳动岗位的产业优先发展。

国内的主导产业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导产业理论的运用从国家层次转入区域层次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2]。国内学者参照国外著名学者的研究设计了自己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如周振华(1992)提出“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益基准”,陈刚(2004)提出“创新率基准、生产力上升率基准、需求弹性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规模经济性基准”等。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对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各指标含义的解释

1、区位商 qij=■

qij:区域j部门的区位商。eij:i区域j部门的产值。ei:i区域的总产值。Ej:全国j部门的总产值。E:全国的总产值。

区位商指标反映区域比较优势。一般而言,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小于或等1时,认为是自给性部门。区位商越大,则该产业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

2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Fj=■

感应度系数Ei=■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3、需求的收入弹性

Ed=■

?驻d代表某行业需求的变化,在本文计算时将采用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衡量。?驻PI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收入弹性系数越大,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该行业的需求变化也越大。

4、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销售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就业吸纳率

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某产业一区域的产值额÷该产业国家产值总额。

销售利税率=利税总额÷销售净收入*100%。该指标主要衡量某产业对地区税收的贡献。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每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产业的就业吸纳率=某产业年平均就业人数÷该产业总产值。

5、行业总产值、就业人员数

这两项指标主要反映某行业已有的规模。

(二) 行业的初选与相关数据的说明

在近年来的《贵州统计年鉴》中,一般把工业细分为近40个行业。对所有的行业进行分析:一来数据量太大,二来也毫无必要性。因为有的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太小,显然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潜质。所以本文在根据有关指标进行计算前,先对各工业部门进行了初选。

以2010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所有工业总产值>1%为界,本文认为应纳入工业主导产业选择视野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一共17个工业部门。这里可以看到,初选出的产业基本包含贵州省“十二五”期间大力倡导发展的“十大振兴产业”。

三、贵州工业中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由于前文提到的10项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很难直接用来进行工业主导产业的综合评价。所以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贵州省17大工业产业的10项指标(X1区位商、X2产业的市场占有率、X3销售利税率、X4全员劳动生产率、X5产业的就业吸纳率、X6行业总产值、X7行业年均就业人数、X8影响力系数、X9感应度系数、X10收入弹性)进行分析,以确定贵州工业中的主导产业。

本文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主成分法提取的初等载荷因子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和旋转的因子载荷阵见下表:

表1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表2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由表1可看出,3个公因子累计解释了89.162%的方差。因此,这3个因子足以概括了大部分的样本信息,这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从表2可以看出,主因子Z1在是反映比较优势和生产率的指标,主因子Z2是反映就业和收入弹性的指标,主因子Z3主要是反映产业关联的指标。在SPSS中,利用regression(回归法)可以直接求出各主因子的得分。最后,利用公式:

Z=4.296*Z1+2.918*Z2+1.702*Z3

可求出最后的得分。见表3。

综上所述,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排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电

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10大行业极有可能成长为贵州工业中的主导产业。因此,本文分析的结果与贵州“十二五”提出的“十大振兴产业”略有差异。

参考文献:

[1]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 叶安宁.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刘志彪、安同良.《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基准利率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基本原则 社会整体利益 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释义

“原则”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inciPium,译为“起源、基础、准则,”按汉语的词义是指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所下定义:所谓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本真理或准则,一种构成其他规则的基础或根源的总括性原理或准则”。

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体现发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周作翔教授认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源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周旺生教授认为,法律原则,就是体现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原则,是法的原则体系的上位阶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一切经济法规中,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始终起指导、规范、引导作用的总括性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诸多经济法原则中更具根本性的经济法原则,它最为充分地展现着经济法主要价值并最为集中地承载着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它是经济法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基准,是经济法体系内具有最强普适性的原则,是经济立法的基础,是执行经济法律法规,进行经济管理、处理经济关系的依据,对经济立法、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所有的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律行为都以它为基础展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二、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和确立标准

(一)我国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观点我国经济法学已有20余年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也欣欣向荣,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却是各成一家,没有定论。而一个学科基本原则的确立对于促进本学科的繁荣发展有重大作用,比如,民法确立了“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原则,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行政法确立了“实体性和程序性方面的”原则,而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却没有统一的基本原则,确实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我国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王保树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1)经济上的公平与公正原则;(2)违法行为法定原则;(3)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原则。”

第二,潘静成和刘文华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平衡协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

第三,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原则为:“注重社会总体利益,兼顾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公平。”

第四,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3)社会本位原则;(4)经济民主原则;(5)经济公平原则;(6)经济效益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五,张守文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调制法定原则;(2)调制适度原则;(3)调制绩效原则。”

第六,程宝山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社会本位原则;(2)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二)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标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体现了经济法的最高价值和基本精神。笔者认为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如下标准:

1.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经济法基本原则能够统领整个经济法,是经济法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高度抽象,是价值观念和法律规则的汇合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总是带有滞后性,因此可以弥补经济法律法规的不足,解决经济法法规法发展滞后的问题。

2.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体现了经济法质的特定。不同社会关系的特质决定了调整该社会关系的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特有的。经济法基本原则必须是经法所特有的,像“违法行为法定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可以认为是所有法律部门都应具备的原则,不应认为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着更多是我们处理社会问题的立场、原则,也不应认为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3.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是社会法,它是在社会化条件下,国家基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而对经济进行干预、协调、参与等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根本准则,以维护、实现、发展好是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体现出经济法社会本位法的本质特征。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高度抽象性、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体现出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以上三点是判断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有力标准。

三、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17、18世纪以保障个人自然权利为本位的古典自然法哲学思潮向重视社会利益为特征的社会本位法哲学思潮的转变,社会本位法哲学思潮盛行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该时期——即近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多元社会。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无限制追求和对他人、社会利益的漠视导致产生垄断,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导致市场失败,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对市场进行积极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形成了集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于一体的混合经济体制,这种特定的经济结构迫切需要既尊重市场调节,又体现国家干预。

“我们考虑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它在确定自己的调整对象的时候,都应当有一个基本出发点,或者说本位思想,正是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了一个法 律部门区别另一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经济法正是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社会整体利益所追求的是一个个社会的实体,是建立在个体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之中全部合法利益的有机统一。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相加,而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并通过对不同利益的对比特别倾向于对弱者的保护,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达到实质上的平等;通过对当前发展的合理调节与限制,保存和创造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使得个体利益能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个体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法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强调人的理性,认为在个人理性的指导下,整个人类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经济法的理念是站在社会本位的高度追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平衡下调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中国经济法天然以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己任,其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其使命。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根本原则,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其他基本法律原则是为社会整体利益原则服务的,同时社会社会整体利益原则也是消除其他各种原则之间冲突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保障社会主要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最本质体现、最基础内容。

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的确立,是由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决定的,明确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社会公共利益,为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的实施起到根本的指导作用。

(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是指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强调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相互不能取代。笔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不同于“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并重”表明同样重视,同等看待,缺一不可,其强调不分主次,彼此之间不能取代:“兼顾”指的是同时照顾(两方面以上),描述的是有所选择地对另一种、另一些事物或情况加以关注,其更多地体现的是主观意识。显而易见,“并重”比“兼顾”更能突出重要性。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是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方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要以效率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效率决定公平,效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来源于公平,没有公平就难以有效率,难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一定要把公平与效率统一并重地看。在当今社会,我们只有把“蛋糕”尽可能地做大,并且把“蛋糕”公平合理的分配,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和舒心。

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率,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率,而且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不会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是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提高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有助于政府和市场积极的发挥作用。公平更多的要政府主导,效率要市场主导,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折射,政府和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只有市场之手和国家之手协调并用时,才能使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市场能调节、能调节好的,应交由市场自行调节:在市场失灵的情形和领域下,则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旨在提高效率,政府重在促进公平,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市场和政府的定位更加科学,发挥的作用更加合理。

基准利率论文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收益率曲线;多元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引言

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有效性不断弱化而利率指标有效性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研究基准收益率曲线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以及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探讨不同品种利率在期限结构上的组合形成基准收益率曲线,做为我国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期限结构、市场化程度高的利率之前的过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文献回顾

Brooks and Skinner(2000)的研究显示,3个月的英国和3个月的德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显示更多的基准效应。Wooldridge(2001)认为,国债由于具有风险低、期限结构相对完善、市场化程度高、稳定等特性而普遍被各国作为基准利率。Dunne(2002)对泛欧基准债券市场(Euro MTS)意大利、法国、德国交易频繁程度较高的四种债券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泛欧基准债券市场不存在能够作为基准利率的品种。Gyntelberg&Wooldridge(2008)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造成市场流动性下降、利率波动加剧等原因,各主要货币下的经济体基准利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

戴国强、梁福涛(2009)认为,我国短期基准利率只能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回购市场利率之间产生。通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存在诸多的比较优势而更适合作为基准利率。董乐(2012)认为,交易所回购利率虽然在交易规模上不如银行间回购利率,但是在交易的活跃程度上却存在明显优势,因此显示出更多的基础效应。蒋贤锋(2010)通过采用有限维Hilbert空间下的判别方法,发现活期存款利率由于变动不频繁而最接近无风险利率,在资产定价方面比较适合作为基准利率。

三、实证研究

1.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存款利率(OR)、贷款利率(OR_L)、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IBOR、全国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REPO)、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JYSGZ)、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YHJGZ)等7个品种的利率作为研究样本。在样本期限结构上,短期包括隔夜(0D,0M),一周(1W),两周(2W),一个月(1M),两个月(2M),三个月(3M),六个月(6M)和一年(1Y)。长期利率包括三年(3Y),五年(5Y),十年(10Y),十五年(15Y)和二十年(20Y)。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共29个月份的月度数据。对于非月度数据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月度化处理。实证部分应用Stata11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泰安数据库、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网站等。

2.多元VAR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

本文构建VAR(p)模型。首先对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除了三个月以内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通过平稳性检验,其他绝大部分利率都是一阶单整的,并不影响VAR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平稳性检验结果我们发现大部分变量都是不平稳的,本文对一阶单整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在结果中仅表示3个月期变量的协整检验数据。在这之前,本文将先运用FPE准则、AIC准则、HQIC准则、SBIC准则对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进行确定。为使模型回归能够得到更多信息,本文在进行VAR模型回归时选择解释变量回归滞后2阶。

接着,本文采用最大特征值检验法和特征根迹检验法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变量协整检验结果来看,两种协整关系检验方法都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拒绝了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据此我们认为,在三个月期限结构中各个利率品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运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对其余长短期利率期限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我们发现也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各个期限的利率都具有长期稳定关系,本文在此不一一给出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接着,为更清楚的了解各变量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本文仍然对三个月期的利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三个月的期限体系内,SHIBOR起到了重要的基准作用,分别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被排除变量不是被解释变量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该期限上将SHIBOR作为基准利率是可以被接受的。与之相反的是,OR3M、 REPO3M、 IBOR3M都接受了他们不是SHIBOR3M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这表明SHIBOR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将其作为短期基准利率来培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对各个变量其他期限的利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5到10年的中长期中,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银行间国债回购是交易所国债的Granger原因,但是到15年至20年的超长期中,二者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不断减弱,Granger因果关系也逐渐消失,相互之间的影响变的非常微弱。这也是由于长期国债交易清淡,交易规模小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在基准利率选择方面,在一年以内的短期中,SHIBOR具有更强的基准性,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短端由SHIBOR更为合适,而基准收益率曲线的长端上,银行间国债利率表现了更多的基准性,我国完整的基准收益率曲线短端由SHIBOR担任,长端由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担任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我国在构建完整基准收益率曲线过程中,要通过完善SHIBOR形成机制、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逐渐巩固其在基准收益率曲线短端的地位;从长远的角度讲,可通过推行国债市场改革、扩展国债投资群体、加强监管及法制建设等措施不断完善我国国债市场,为最终确定单一利率决定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Brooks C., and F. Skineer.“what will be the Risk-free Rate ang Benchmark Yield Curve following European Monetary Union”[J] .Applied Finicial Economincs, 2000.

[2]戴国强,梁福涛.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2009.

[3]董乐.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的基准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

[4]蒋贤锋,王贺,史永东.我国金融市场中基准利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