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8:54:52

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篇1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第一,欧洲经济复苏引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国际资本的移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流向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二是流向利率水平高的地区,三是流向国家安全度高的地区。在整个90年代,欧洲经济长期处在启动欧元的准备工作中,为了达到启动欧元的统一标准,欧盟各国实施了强度极大的宏观紧缩,从而把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6%以上压到1999年3%以下。但这带来了长达10年经济低增长,而美国经济却在90年代的10年中如日中天,所以从经济增长率看是欧盟低,美国高。在2001年以前,美国的利率水平也高于欧洲,国家安全度就更不用说,在欧洲的心脏和周边不断有战争爆发,而美国则稳如泰山。但是从2000年开始,欧洲经济强劲复苏,2001年虽然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增长率下降,但当年美国衰退得更严重,因此去年是欧洲经济近10年来增长率第一次高于美国;去年美国为了摆脱衰退实施了11次降息,而欧元区只有4次降息,因此也是在去年欧洲利率水平高出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并没有抓住本·拉登,却发现了对美国本土准备发动范围更大、后果更严重的恐?老飨咚鳎悦拦陌踩砸脖扰分薷睢@省⒃龀ぢ省踩哉馊鎏跫荚谌ツ晖钡棺矗厝换嵋鸸首时净妨髂孀用拦飨蚺分蕖?/P>

欧洲资本市场虽然也有泡沫,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以股票值占GDP的比重为指标衡量,1999年美国为203%,而意大利为46%,德国为54%,法国为64%,英国最高,也只有96%。2000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的增长为主体,所以从目前看,欧洲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健康得多。今年1月1日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欧元区各国的物价开始统一用欧元标签,立即显示出欧洲各国间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巨大价格差距,从而反映出欧洲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欧元以价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开始显现,这正是欧洲人在设计欧元过程中早已企盼的结果,并将形成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欧洲在上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统一、强大的国家,因此今天欧洲的政治家普遍缺少大国政治的头脑与全球战略意识,这使得欧洲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落在美国人的下风,甚至被美国人利用。然而欧元的统一,开辟了欧洲走向统一国家的道路,从来都是历史创造英雄,世人已经看到,欧盟国家领袖在政治上正在逐步成熟,有能力领导欧洲加快经济与政治整合,从而形成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信心。

第二,“安然”风波继续扩大,捅破美国资产泡沫。安然公司在80年代末还只是美国二、三流的公司,但在90年代这10年中竟跻身于美国500强中的第七位,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神话一般的安然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曾几何时却轰然倒下,内幕被揭开后人们才发现,神话原来是假话。近些年安然股价之所以会不断飚升,原因是安然公司勾结美国政府中的某些当权人物,修改美国有关法律,以适应安然进行能源产品衍生交易的需要;勾结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编造虚假公司业绩欺骗股民;勾结花旗、摩根等美国著名银行,在安然设立公司,一方面掩盖公司负债的真相,一方面通过与公司的关联资产交易,造成公司盈利大幅度增长的假象。2000年,安然公司的利润中来自传统能源生产与销售的部分竟然只占到2.3%,绝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资产交易,难怪人们说安然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生产公司,而更像一家投资银行。为了编造虚假经营业绩,安然在1999年创立了一家进行能源衍生产品交易的网络公司“安然在线”,当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奇怪的是,在这个网上交易中,几乎所有卖主都是把产品卖给一个买主,就是安然,而几乎所有买主又都是从一个卖主手中买到东西,这个卖主还是安然!?庋慕灰自跄懿豢髑?亏到一定程度再也作不成假就只有宣告破产。安然公司从市值最高时的900亿美元到目前只剩下不到5亿美元,以及一大堆债务甩给银行。

问题并不是只有安然造假,在安然事件后美国证交会已经接到“潮水一样”的举报信函和电子邮件,仅2002年初以来就对20家上市公司发出了资产冻结令,而2001年全年却只有4家。自去年10月安然事件被揭穿以来,美国著名企业被揭露出造假、爆发财务情况不稳和宣布破产的消息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在短短4个月中,已经发生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第四与第七大企业破产案。已经卷入企业丑闻和爆发财务不稳情况的著名企业已有惠普、IBM、福特汽车、爱克森美孚、泰科国际等这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甚至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这些国人所熟知的美国老牌公司也被卷入其中,除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指配合企业造假外,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另两大事务所毕马威和永道,也相继爆出帮助企业造假的丑闻。

这种情况与日本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过程中也是大量爆出企业与政界、银行人士勾结造假的丑闻,例如著名的“野村证券”事件、“青山建设”事件、“尾七逢”事件等等一大批股市丑闻。这说明在资产泡沫急速膨胀的年代,人们在金钱欲望驱使下,普遍开始失去理智,铤而走险,不惜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从资本市场获利,这在日本和美国都是一样的。而一旦造假行为难以为继,丑闻开始被揭露,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普遍不信任与恐慌,会纷纷逃离股市,股市的崩溃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日本危机继续深化,牵累美国资产泡沫破裂。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势头,反而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首先是日本在过去10年中虽然泥足深陷,但外部经济环境尚好,可是自去年以来却出现了美欧经济同时衰退的情况,对日本不外是出现了新的不利情况;其次是今年3月,日本将实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按股票现价计算资产,会暴露出日本银行真实的资产负债比例,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信用紧缩和银行业破产,并破坏经济增长;第三,日本政府继续宏观政策的误操作,诱导日元贬值,招致日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引发停留在本国的资金外流,从而加重银行业危机。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日本企业和银行应付危机的最后措施就是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的海外资产一半以上是投放在美国,据说仅日本人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就高达20%。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在内,早已对美国的资产泡沫胆战心惊,因此一旦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就有可能诱发抛售美元资产的狂潮。

以上三方面,都是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潜伏条件,到底最终是以何种方式捅破,或者综合性的发作,还要继续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美日直接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自不必说,欧洲经济即使再健康也会被不同程度地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东盟主要国家都还没有恢复元气,美国发生金融风暴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体系会进一步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拉美国家与美国联系一向紧密,并已有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被美国金融风暴卷入并不奇怪。因此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无一遗漏,都会被卷入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而且都会步日本后尘,走人“L”型曲线。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明知道现存的货币制度是危机的根源,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新的货币制度来取代。人类社会少有走回头路的历史,因此可能不会倒退回金本位制,况且黄金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工业用途,只能作为装饰品,这与黄金在过去年代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已大相径庭。如果说日本金融风暴还不代表世界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美国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就已经使世界进入了资产泡沫总体破灭的时代。既然过去的贷币制度已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理所应当进行新的选择,但是路在何方呢?这不仅是全球经济理论界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的难题,因为如果找不到制度创新方向,金融风暴过后还会卷土重来。

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二、准备迎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

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时间,有可能是明年,也有可能再拖上两到三年,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可以“一枝独秀”,在短期内我不这样认为,从中国经济增长去年跟随出口曲线走的情况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不好,中国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全球金融风暴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千万不要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千万不要使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就会被卷入其中。正像中国由于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侥幸逃过亚洲金融风暴一样,坚持过去的作法,我们也可以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

如果没有发展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在此前提下,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拉美和东盟国家都会出现较深幅度的负增长。中国经济虽也要跟着走一段下坡路,但决不会出现负增长。而一段时间后,或许是三年,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极大变化,可能会出现世界经济继续下行,而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开始上扬的变化,这是因为世界资本中心可能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九五”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个趋势方兴未艾,还可能持续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中心也会逐步演变成金融中心,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样,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运动主体逐步脱离物质经济而独立,制造业中心出现了与金融中心分离的趋势,就像今天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所以,如果没有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从当代世界资本中心看,欧美各大基金的管理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很有限,这体现在欧美的大基金机构中,专门研究中国和作中国生意的人员,100个人中一般只有1~2个,而在香港,100个人中则有70~80人。所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香港“H”股、“红筹股”可以被炒得火热,但是在纽约上“N”股,一级市场上市以后,二级市场基本上没有交易,这说明在中心资本市场,中国概念的投资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停留在中心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由于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持续严重萧条而缺乏投资机会,全球只有中国经济唯一一个亮点,他们的眼睛迟早会转向中国,就会迎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代。

在最近北京开的许多会议上,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既不同意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又说要准备“大引资”,这二者不是矛盾的吗?因为“大外资”都是国际的大基金,这类资金一般只作间接投资,即只投资于资本市场而不投到项目上。我说,“不要忘了,还有香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着一个在其境外,又仅为其服务的国际资本市场,只有中国有香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对内地投资平均占到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0%以上,这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有钱,而是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资本市场,在其中上市的1万多家公司,90%以上对中国有投资,由此形成了“中国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从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手中筹资,再对中国作直接投资,这样在发生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投在中国内地的外资大规模抽逃的情况,这种“既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又充分享受到开放资本市场的好处”的情况,只有拥有香港的中国大陆才办得到。

当然,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也会碰到要求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外资进入中国,已大量涉及到收购中国企业的问题,这类问题必然涉及到收购后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如何实现与如何汇出境外等问题。目前外资的本金和红利汇出已有相关政策可以解决,但是如果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并允许其将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汇出境外,则无异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外部的金融风暴就难以避免,而把口封死,又解决不好外资的退出机制问题,人家就不会放开手脚到中国来收购企业。如果可以设计出好的办法,把外资参、控股企业的上市问题放到香港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因为外资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可以在境外实现,对外资不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一样可以解决他们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的回收,所以并非只有开放中国资本市场一条路。

把外资进入主渠道放到香港,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夯实“一国两制”政策的基础。香港过去的支柱产业有现代轻型产业、运输贸易业、地产业和金融业,但是在80年代初期现代轻型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后,90年代以来,贸易和运输业的优势被中国东南沿海新建的大量港口和贸易人才与渠道分流,金融业的优势被上海所分享,泡沫化的地产市场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香港经济实质上已由于缺乏主导产业而陷入困境。相比较而言,香港目前的真正优势是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所以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资本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一进人中国的主渠道如果建在香港,则不难预言,香港将在较短时间就可能变成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港币也会随之变成世界最坚挺的货币,这对香港经济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把外资入口放在香港,还需要作好其他相关政策准备。比如,允许更多企业到香港上“H”股、红筹股的政策,国内的二板市场还要不要上也值得研究了。

欧洲的金融业向以保守著称,但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就是泡沫小,丑闻少,所以一旦发生全球金融风暴,欧洲会先于美国复苏,欧元也会相对于美国更坚挺。我们不应只看到欧洲经济和欧元还弱于美国这些眼前的情况,而应在未来的引资政策、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等方面,把欧洲因素放得更大。

自90年代以来,日、港、韩、台加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50%以上是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出口,说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速度正在加快,“西太平洋经济区”已经呼之欲出。日、港、韩、台过去长期以美欧市场为出口导向,90年代以来正在朝中国大陆方向调整,而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他们对美欧的出口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只有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才会找到出路,因此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核心问题是中日关系,因为以日本的资金、技术加中国的市场和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引导“西太平洋经济区”从经济贸易联盟走向货币联盟,形成与美欧抗衡的能力,但目前中国经济与日本的整合还存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条件下,日本经济会更加糟烂,并很难得到美欧的援手,因为他们自己也自顾不暇,因此会推动日本主动消除各种障碍,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

三、结语

金融风暴论文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金融风暴论文篇3

卢汶殷

翻阅旧报纸,发现国际新闻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关于金融海啸。投资专家的点评、金融海啸的丑闻、各国的拯救措施。

2008,听起来是个吉祥的数字。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啊。2008年,农历新年的气氛还没散去,开始启动的股市指数已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泻不止的股市指数令依然奢望指数高升的投资者们痛心疾首。上半年,十几家外资工厂断断续续地倒闭;直到第三季度,世界经济真真正正的跨入了经济危机的门槛:次级债卷的后遗症在下半年迅疾发展;6月之后,中国国内外向型的小企业倒闭超涌现。9月份,雷曼兄弟有限公司面临生死考验,可惜的是,没有银行愿意拯救他们,他们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于是,全球性金融海啸正式开始!欧洲三大央行柱子2540亿;日本央行再次注资6000亿;美国、欧洲、英国、日本注资3000亿救市;全球六大央行联手注资……美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华尔街,如今却成了金融海啸的祭品,早已十面埋伏的危机一触即发,曾经繁荣的华尔街在一刹那成为变得荒凉冷漠!在招聘人才的公司前面,有由被裁员的白领组成的人山人海,一群又一群的无业游民要靠政府接济……

回顾2007年,这是股市高升的一年,人人赚得盆满钵涨。被人们冠名为“牛市”的股市指数,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许多打工农民和白领,不再诚诚恳恳的工作,而是努力分析今日行情,评点今日个股,低位买入高位抛售。大把大把的钱流入股市,抬得股市指数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每位投资者目不转睛得盯着股票,看着红红的箭头和不断向上飙升的指数,乐得合不拢嘴。在这个潮流中就有不少传媒趁机兴起:股市电视台、故事广播电台、投资报纸……数不清的产品里面的节目应有尽有;有的是骗人的节目,有的是天花龙凤的自吹自捧、甚至还有骗钱的……可是依然有数不清的投资人士上当。被抬捧起来的指数一切要花钱的东西也乘机大幅高升,可是被股票的障眼法遮蔽警惕性的投资者们,一点也不在乎,反而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花的更豪!

此时此刻,全球五大公司仅剩下“高盛”得以幸存,其他四大公司均被收购或申请破产保护。在里面工作的白领原本风风光光地领薪水,可如今却坐在街边花圃中看招聘广告。然而,并非人人落魄:去年经济虽然不景气,可是华尔街高管却得到分红184亿美元。184亿美元的分红尽管已经比2007年的减少44%,可是相当于2004年金融业繁荣时期的水平;美国伊利诺伊州议员全体赞成弹骇州长,他因涉嫌“出售”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空出的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席位和用政府项目换取竞选资金等多项腐败行为被弹骇;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12月11日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他通过操纵一只对冲基金给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元。其实,麦道夫使用的是很简单的“庞氏骗局”,就是用新投资者的钱用来支付给老投资者。这一招,使数千投资者,包括对冲基金、银行和富有的个人都成为了麦道夫的受害者。而这也可能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欺诈案。在危机蔓延的时刻,在我们有可能收复失地的时刻,为何还有一件件损人利己的事情在一件件爆发?为何还有还有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伤害他人?为何在危机挑战我们的同时,全人类不站在同一阵线上?

其实,这一连串的事件,正是次级房贷的后续发展,源头就是导因於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这两个循环的交互影响,形成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因为金融机构彼此之间透过金融商品、金融市场的串连,而达到互相牵动难以割舍的局面,只要当中有一部分出问题,就可能迅速蔓延至其他机构。房贷蔓延至金融机构,逐渐扩大的金融海啸范围令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也许,与前美国总统小布什有关,他的政策有关,他的政策和资金主要放在军事活动方面,对金融体系置之不理。结果,原本平稳上扬的金融体系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泡沫。泡沫爆破,人人自危。

可以这么说,从短期看,美国的经济的增长风险消退了。同时,美国消费者疯狂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信用无限制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美国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低于潜在增长水平。美国的“大萧条”也许不会出现,而政策性扩张护卫下的“大放缓”则不可避免。由此,最晚在2009年中期,美国的“感冒”便会初愈。到那时,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身子”也会好过点。许多人认为,只有政策性的好消息才能给市场缓一口气。其实,只要人人团结一致,做好本分,不再把投资当作正业,而是当作一种保障,就能熬过严冬了。“如果恰当的采取了更多的行动,我们预期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会逐步改善。”瑞士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Larry Hathewy博士认为。也许,金融海啸留下的后遗症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需要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但是,2009年的经济,必定会比不堪回首的2008年更加美好。哪怕是段站的复苏,也会给予全球投资者以喘息和些许信心。一点点的信心积累的原理,就是“滴水成流”的原理。我坚信。每个人都可以跨越这个困难。

金融风暴论文篇4

摘要:金融热点问题因其本身特征可以成为金融学教学的综合拓展训练。应用头脑风暴法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达到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教学目标。在解决方案的决策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商业伦理与价值取向的理解。

关键词:金融热点问题;头脑风暴法;商业伦理

一、金融热点问题的表现及特征

(一)金融热点问题的表现

金融热点问题可以表现为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最新理论、最新实践及具有潜在巨大影响的金融事件。每当金融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性理论成果就会成为被追随的热点;随着金融实践的日益复杂,新的金融实践不断产生,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环境的重大改变、金融创新产品涌现,金融技术的重大突破、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等。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因其影响巨大,往往成为政策与舆论的焦点。这些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尤其是金融事件,都会成为金融热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催生重大变革。

(二)金融热点问题的特征

(1)金融热点问题发生及之后各方反应会带来深远影响。这些问题及各方反应带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激烈反应,导致金融行业的巨大变化,甚至影响到家庭与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决策,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吸引持续讨论与追踪。金融热点问题可能深刻地改变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会调整经营战略,重新布局业务,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与业务流程再造,谋求新的竞争优势,寻找新的盈利模式。金融市场也会有巨大变化,金融产品创新风起云涌,金融市场主体扩容,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发生变化与金融产品价格产生剧烈波动。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导致跨界竞争出现,使金融市场的原有定价机制与套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效,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与风险承担机制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为应对金融热点问题的冲击可能采取临时性政策,改变相关利益主体的风险与收益。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也可能出台新的规章制度,甚至立法机构出台新的法律,导致金融领域游戏规则变化,形成新的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稳定性,造成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深刻改变社会的金融结构,影响金融创新的方向。企业会调整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和降低融资成本,居民会改变消费与储蓄行为,以应对相关金融热点问题带来的冲击。

(2)金融热点问题的传导与扩散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热点问题可能最先在某一金融领域出现,然后快速传导到其他金融领域与经济领域。受影响的经济主体广泛,金融机构、企业、居民、非盈利组织及政府都受其影响。受影响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众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都会卷入;利率、汇率、股指、房地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等波动放大。一旦某一金融事件在某一局部领域发生,在相关主体追求收益与风险平衡的策略中会使金融事件放大,仅由于一只蝴蝶的翅膀煽动,就有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3)金融热点问题具有前沿性。可以用“新”来概括金融热点问题在时间维度上的特征。能够成为热点问题的金融理论创新是最新的金融理论突破,尚在理论的完善期,处于理论的前沿。能够成为金融热点问题的金融实践是最新的金融实践,金融从业者正在推广和完善,处于金融业的业务前沿。成为金融热点问题的金融事件已经发生,还在不断发酵且不能预见影响的深度,各方正在寻找解决方案或完善解决方案,处于公司策略和监管政策的前沿。

(4)金融热点问题及其各方反应引起社会广泛与持续关注。除金融理论突破与金融最新实践的兴趣人群局限于专家与从业务人员外,具有巨大影响的金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各层各界人员的极大关注,关注人群广泛到能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

(5)金融热点问题的演化具有开放性与未知性。在金融热点问题中涉及的主体多元化,必然导致认知与解决方案的多元性。不同主体对问题的认知呈现差异化,各类主体角度与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解决方案的不同,因此在解决方案的讨论阶段,金融热点问题是一个能包容各种角度、各种方案的开放性问题。当然,一旦形成决策,金融热点问题的应对方案也随之确定。金融热点问题的演化方向存在未知性,在应对方案没有出台之前,能够出台何种方案是未知的。在应对方案出台之后,各种主体的具体利益得失也存在未知。

二、金融热点问题的教学意义

金融热点问题因其“新”,在金融学教材中肯定涉及不到,在教学计划中难以安排。任课教师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从课程设计来看,可以在课堂教学的金融新闻解读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堂讨论与分析环节中进行,还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并通过作业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旦引入金融热点问题教学,通过精心设计,可以将其定位于学生兴趣培养与思维训练的拓展场景。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共长。从价值观培养来看,可以作为学生的商业伦理道理与价值观培养的拓展场景。(一)增加金融热点问题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热点问题具有前沿性、开放性和未知性特征。思考这类问题构成对学生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的挑战。从试图寻找一个角度对于新现象进行识别与定义、解释与分析,到寻找解决方案,都需要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增加学生的知识库存,实现知识增长。金融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未知性,思考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要想全面深入了解并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问题,学生需要采取发散式思维,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要寻找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对于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而聚焦思维是深入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全面且深入思考,进行判断并预测,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探讨与辩论,有人还需要课堂演讲,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的场景。学生需要把自己的观点、论据、方案等形成书面文档,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写作能力的场景。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金融热点问题教学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商业伦理道理与价值观培养的拓展场景

由于金融热点问题的深远影响、社会关注的程度高及系统性特征,必然反映各类主体的经济利益。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识别问题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并能够进一步衡量各类主体的利益。通过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到任何解决方案都是各方利益的再平衡,每一个方案都会保障一部分主体的利益,而另一部分主体的利益有可能被牺牲。在提出方案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哪些主体的利益需要保障?哪些主体的利益可能难以保障?得以保障的利益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实现?被牺牲的利益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止损或弥补?各类主体的利益在解决方案中如何平衡?面对各种方案,如何选择某一个方案?如果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对这些利益问题有所思考,事实上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商业利益与商业伦理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到程序的公平公正及社会福利的优化在政策决策时的重要影响,在学生的价值观上就起到了“塑形”的作用。通过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商业利益及利益平衡,能够提出利益分配与平衡的各种方案,能够理解程序与价值取向在方案决策中的重要性。从这些意义上,金融热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中关于利益识别与利益平衡的思考,为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和塑造学生价值观提供逼近真实的拓展场景。

三、金融热点问题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金融热点问题教学,学生能够对金融热点问题的原因、表现、特征等进行概括,能够识别与定义问题。能在现有知识结构与理论基础上,分析问题所涉及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了解问题潜在影响与演化方向,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对问题做出恰当的判断。能够识别利益主体,给出各有特色的解决方案,讨论各种方案的资源支持与可行性,讨论各种方案的优劣,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最终决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

金融热点问题教学,需要学生对问题进入全面与深入的认识。这些认识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作为帮助思考的工具与载体。对于开放性问题与未知性问题,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而头脑风暴教学法因为全身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可以促进发散式思维的充分碰撞,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催化创新观念。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聚焦思维能够提供深入挖掘问题的思路,引导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形成决策建议。

(三)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组织的商业道德及社会责任

金融热点问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热点问题中所涉及的具体利益和解决方案中体现出来的商业道德。任何金融热点问题都反映了商业利益与商业道德问题。能否识别金融热点问题中的利益相关者是分析金融热点问题的第一步。进而分析热点问题本身是否存在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比如是否存在欺诈、失信、损人利已的行为等。解决方案的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最终方案的价值取向,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否存在以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损失为代价而保证另外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得益?解决方案本身是否有商业不道德行为?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学生对商业利益与商业道德的思考,会使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地自我认知与自我修正。金融热点问题的学习也会使学生明白企业的社会责任,金融热点问题的主体一定包括某些微观的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在涉及到企业的相关问题时,当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与社会福利的改善面临冲突时,就为学生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提供了真实场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会完成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行动的提升。

(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完成金融热点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以讨论、辨论或演讲的形式参与,在学习成果的展示环节,需要学生提供书面资料。这些教学环节有利于对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四、金融热点问题的教学方法

要达到金融热点问题的教学目标,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的支持。金融热点问题教学要求同学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而非记忆,思考的质量决定了认识问题的质量,所以思维方式成为教学方法的关键。头脑风暴法能够以发散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认知,实证研究方法能够以聚集思维方式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议以头脑风暴教学法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对金融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支持。

(一)头脑风暴法在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鼓励发散思维的教学方法。发散式思维有利于形成对事物全面认知。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对讨论的问题自由发言,没有任何拘束。头脑风暴法的自由讨论方式,让学生们的思维能够产生共振,学生们受到来自不同观点的启发,产生灵感并相互碰撞,在一定情景下某些潜在想法被催化出来。每当有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都能引发不同回应,产生进一步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形成对热点问题相关认知的爆发式增长。这种认知的爆发式增长具有共享特点,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条甚至多条认知,快速传递给所有同学,供其他同学分享,使某一人的认知变成现场所有人的认知,减少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本,实现知识的共享。从最初每位同学对问题略知一二到每位同学对该问题有较全面的认知,知识完成快速扩散。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式还具有包容性,每位同学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背后的真相,容许多种观点并存,各种观点可能相互补充,也可能互斥,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知。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由于其影响深远性、开放性、未知性、前沿性与社会关注的广泛性的特征,适应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在头脑风暴教学中,学生可以从各自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观察角度和方法出发,互相启发、充分交流,产生思维共振,被其他同学的信息催化,提出新的观点,完成个人的对金融热点问题的认知升级。同时,在头脑风暴的场景下,每位同学接受到其他同学的信息,都快速地对该问题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实现认知的共享。这一教学方法下,要提醒同学们包容不同的观点,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立场,有利于同学们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知。

(二)实证研究方法在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实证研究方法是聚焦思维的一种研究方法。聚焦思维有助于对事物进行深入地研究,在实证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事物取得深刻的认知。在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中,在发散式思维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实现从思维发散到思维聚焦的提升,达到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跨越。教师对学生思维聚焦进行适当引导,教师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以现有理论模型、金融实践与前期收集数据为基础,找到热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做出假设,细心求证,对理论模型的拓展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或为金融实践提供新的方案,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三)头脑风暴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结合

用头脑风暴法产生出来的构想,大部分都只是一种提示,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时可能是互斥的观点,需要整理、补充和完善等进一步拓展。而且,头脑风暴法产生的观点是否能接近事实或真相,也难以判定。作为头脑风暴课堂活动的自然延伸,有些同学可能对问题的某一方面产生兴趣,或者有自己的疑问,或者有自己新的发现,产生持续深入探索的动机。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研究需要聚焦思维。可以说,头脑风暴课堂教学活动为思维聚焦提供了基础与出发点。基于头脑风暴教学法的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引导同学们进行聚焦思维,形成对热点问题的深入认知。建立要素间的联系、寻找全新的思考角度、提出不同的策略与方案等思维拓展活动,对事物形成深刻的认知,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这些活动最终会提高思维聚焦的能力,同时在方案提出与决策的过程中理解商业道德伦理。

参考文献:

[1]罗恩•理查德,马克•丘奇,卡琳•莫里森.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让学生学会思考的20个方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金融风暴论文篇5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1.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金融风暴论文篇6

促进媒介技术与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内容覆盖率

(1)合理配置媒介资源,形成国际新闻网络

在《直击华尔街风暴》相关报道中,央视记者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发生的第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就通过驻美国的记者站获得一手消息并通过线人采访到纽约证交所的CEO、美国财政部的副部长等核心人物。随着金融风暴影响进一步扩大,央视又与世界各地记者站记者连线,关注美国以外的信息。

(2)创新应用媒介技术,构建国际性新闻平台

中央电视台凭借视频与网络技术建立了国际视频发稿平台,目前自采新闻日产量已经达到800条,其中首播率接近50%。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报道领域方面,都已经能够满足国际视频发稿的需要。

此外,央视还通过提高全球性报道有效时长占用率以配置媒介资源,即将华尔街金融危机等相关报道植入已有的栏目中,以谋求更为宽泛的报道范围与更为持续的报道时间。同时,在《直击华尔街风暴》的报道中,央视应用了卫星技术实时直播华尔街风暴中心情况,实现了全球连线。

构建创新形态与媒体品牌,

提高他国受众接受度

(1)整合新闻报道形态,实现财经新闻生动化

《直击华尔街风暴》将电视的各种元素与包括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融会贯通,形成了丰富的新闻报道形态。比如:记者在华尔街上与演播室主持人之间进行实时连线,即时传递最新信息;权威专家坐镇演播室,随时解读新闻;外国嘉宾参与访谈,提供更广阔视角;记者根据金融危机下美国发生的新闻事件在国内找到落点进行调查并报道。这些报道形态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更使得关于金融风暴这一事件长期、持续的报道生动起来,吸引受众长期关注。

(2)塑造媒体品牌形象,增强财经新闻亲和力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天,央视经济频道打乱正常编排,将黄金时段的两档最权威的龙头热播节目暂时放下,转而在这个时段开辟了一档新的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包含“纯直击内容”、“直击加重特大新闻”、“坚定信心促发展”三个部分,内容涵盖报道新闻事件、解读新闻现象、挖掘事件内幕、落点国内现状及趋势等各方各面。三个部分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使得《直击华尔街风暴》这一电视财经新闻品牌成为一个较为立体丰满的整体。其中,“坚定信心促发展”作为《直击华尔街风暴》一个组成部分的同时,也自成一个品牌。这一部分将华尔街金融危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关注我国本土事件,弘扬坚定信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促进语态创新与信息加工,

达到良性传播目的

(1)创新新闻报道语态,增强媒介话语权

新闻报道的语态,即以何种活语方式对新闻进行报道与解读。

《直击华尔街风暴》实现了新闻报道的语态创新。从将当天发生的重要事件客观地播报出来的“我播报”,与专家一起从新闻事件中发现全球金融风暴走向的“我寻找”,到汇聚几方观点一起讨论、探寻、探求的“我探寻”,再到展示主持人、评论员、嘉宾在演播室思考过程的“我思考”,最后到立足于公众利益就金融危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访相关主管部门的“我介入”,这种语态方式实现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评论,在其他对外报道中多有应用。这样的话语权直接导致中央电视台信号在全球财经领域内的引用度不断提升。

(2)进行信息深度加工,扩大正面影响

金融风暴论文篇7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规模的量的扩大和积累,更是各国经济的质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仅仅从全球金融市场联为一体的角度,或者从国内金融机构走向国际、按国际惯例开展业务的角度来认识金融全球化是不全面的,金融全球化至少应包括货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经济、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其间又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它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由跨国金融机构担任运行主角,其发展建立在金融各类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并紧密依托于多种科技化的创新。今后国际的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网络化,金融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威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阴影依然在全球徘徊。 

20世纪最后10年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者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诸如经济、金融全球化发生的原因,对各国和整个世界经济、金融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以及面对这一形势各国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应采取的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预计在新世纪或新千年各国经济、金融必将进一步融合,甚至一体化。以上这些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对经济、金融全球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在分析经济金融全球化本质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自主化、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全球化与贫困化、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揭露和论证,指出西方掩盖全球化本质的主流理论在国内泛滥,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我所用,发展民族经济,壮大自己;又要必须坚持民族化、自主化(国产化),这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金融机构首要任务必须要扶持技术、品牌国产化,以赢得在全球化中取胜。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主权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主权、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地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 

金融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潮流。我国在获得金融全球化利益的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全球金融利益的过度追求,势必会产生一些利益损失,坚持一定的利益原则,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等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金融利益,是我国金融全球化过程的重中之重。 

虽然许多人都预测在亚洲也必然会出现货币整合,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亚元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显然,如果欧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沙,那么在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一直冲击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还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金融风暴论文篇8

2012年以来,我办以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抓手,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为突破口,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不断促进了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特别是,结合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围绕贯彻落实市委6月8日常委会议以及全市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暨开展效能风暴行动视频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效能建设的组织领导,以效能的不断转变和提升,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就我办效能风暴行动开展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狠抓目标任务,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推动工作落实

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我办始终将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作为一项长效工作来抓,做到与统筹目标任务、推进重点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同部署、同开展、同推进。在思想上把行政效能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助推器和必要举措,以高质量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不断提高我办行政效能建设的实效性,力争以推进全市金融经济工作体现行政效能建设的成果。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贯彻落实全年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工作举措,各项目标任务均已完成。同时,对承担的11项市政府常务会议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要批示件和交办事项均已按时完成,办结率达100%。

二、加强组织领导,有序开展效能风暴行动

为了确保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有效开展,推动机关行政效能、政务环境、干部素质迈上新台阶,始终将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纳入全办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完善管理机制入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查力度。

一是健全机制,加强效能风暴行动工作领导。始终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班子成员抓推进、处室领导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各处室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了处室重点工作季度计划工作机制,要求各处室对照目标任务和业务工作每季度列出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特别是,结合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成立全办领导小组,要求各处室要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结合本处室实际,抓好效能风暴行动的任务落实。各处室负责人作为本处室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带头落实,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二是细化安排,强化工作保障。结合全办协调服务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办《关于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实施方案》(兰金办党字〔2012〕11号),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为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影响效能的突出问题,促使干部职工在履职尽责上有新突破,推动机关工作不断提速、提质、提效。

三是强化举措,不断加大检查力度。效能风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效能风暴行动各阶段安排部署,通过不定期开展督查,以及公开效能举报投诉电话、设置意见箱、在金融信息网设置专栏等形式,围绕在行政执行力、工作作风和纪律、工作行为、依法行政、服务、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切实加大对各处室行政效能建设的督查和畅通投诉渠道,对存在的不足要求各处室及时要求加以整改。同时,各处室严格按照实施方案部署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及时发现不足加以整改,通过加大督查和自查力度,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和服务,找出真正解决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方面的关键问题,使办事程序更加简化,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开展民主评议,及时反映工作动态。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五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效能风暴行动总体要求,围绕全办确定的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重点任务,制定了《关于推进效能风暴行动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实施方案》,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活动,通过制定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了相关服务对象对我办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意见建议,经梳理归纳广泛认为我办开展效能风暴行动以来有效推进了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任务的高效完成,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及时向效能办反馈我办工作动态共编发《效能风暴工作简报》21期,编发《金融动态》7期。

三、健全规章制度,推进效能管理制度体系改革

结合我办职能,在推进五项改革中仅涉及机关自身效能管理制度体系改革,在深化党务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完善了各处室工作职责、处室领导岗位职责、服务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公开公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机关会议制度、干部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干部管理制度、行政效能综合监察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以及行政效能建设考核办法、行政问责办法、机关财务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及配套管理办法。深入贯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大幅度减少了机关文件、简报,更加注重办事实效。同时,大力倡导规范有序、办事高效、举止文雅、环境优雅的机关办公秩序和工作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干事氛围。

四、提高工作效能,效能风暴行动取得较好实效

为使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特别是效能风暴行动取得较好成效,我办突出以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为先导,督促干部职工加强对行政效能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注重发挥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机关效能建设与增强业务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认真自查,取得了三个不断提高。

一是开展行政效能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通过集中传达学习了市委、市政府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主要领导讲话,全办干部职工对于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真正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上来,确保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是干部队伍行政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充分发挥我办协调、服务的职能,不断强化金融业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建设学习型机关,通过购置金融政策书籍、征订金融政策报刊杂志、集中学习、自学等多种渠道,着重加强班子成员和干部队伍对金融、财政、投融资、证券、保险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对经济形势的关注,切实提高了金融政策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水平,干部队伍做好本职工作,服务金融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金融风暴论文篇9

关键词:集中度风险;大额风险暴露;金融控股集团

一、 金融控股集团信用及市场风险的集中问题

集中度风险的概念源于银行业,以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为核心内容。巴塞尔协议Ⅱ指出,集中度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亏损,从而危及其正常经营的单一风险暴露或风险暴露集团。2014年,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中,集中度风险被定义为“在银行集团并表基础上源于同一或同类风险超过银行集团资本净额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形成的风险敞口”。从定义来看,集中度风险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一系列基础风险构成,又以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本文中“集中度风险”指代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

集中度风险是综合性、结构性的风险。一是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集中度风险在爆发前通常具有良好的收益表现,如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从而掩盖了潜在的风险属性,在风险暴露时产生更大的破坏力。二是风险具有交叉性。对于以交易为目的、具有活跃市场的标准化资产,可能由于相似品种发生违约和信用迁移,在短期内引发利率风险,严重时丧失市场流动性,导致交易账户发生巨额损失。三是高杠杆的金融创新工具加剧和加速集中度L险的形成。

集中度风险的防范在巴塞尔体系中处于第二支柱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协会提高对集中度风险的监管要求,巴塞尔Ⅲ在“再证券化风险暴露”(Resecuritization Exposure)的资本要求中,扩展了风险集中的范围,增加不同账户、类似产品、潜在相关的表外风险等因素1。但是,由于资本协议的基础模型以风险的高度分散为假设,尽管有针对衍生品的新增资本计提规则,集中度风险仍不能在第一支柱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是作为第二支柱内容,由各国家地区监管部门设定监管措施。因此,集中度风险的监管并未在国际范围内形成标准化框架,各国家地区的监管标准和风险容忍度较为个性化,监管效率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金融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的持续增强,集中度风险的危险性和外部性不断显现。金融控股集团自身具有复杂的组织运营结构,对于集中度风险的防范,更加不能单纯依赖外部监管措施,需要建立与自身组织、业务和管理结构相匹配的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探索和实践,本文将以主要篇幅探讨纯粹控股型金控集团的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问题,通过系统分析集中度风险的形成机制,从战略和技术层面总结防范措施。

二、 风险集中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各类金控集团的迅速发展,集中度风险对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日益明显,从形成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平衡,大量金融资源滞留在低效率的传统经济领域。一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金融资源配置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倾斜,一定程度上助推产能过剩经济的形成,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集中度风险。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企业规模和数量都较为缺乏,导致金融机构在客户选择上余地较小,对象更加集中。

第二,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一是金融机构体系以银行为绝对主体,尚未具备差异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结构特征,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过度依赖商业银行。二是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广度和深度不足,缺少风险对冲机制。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缺少判断依据。这些因素导致经济中的风险持续向银行集中,在缺少风险对冲机制保护的情况下,银行过度依赖政府和国企信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例如,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山西省七大国有煤炭集团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占到全省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7%,风险形势极为严峻。

第三,分业监管框架难以匹配综合经营实践,监管套利行为扭曲真实风险。一是集中度风险的监管指标体系针对各类业务单独计量,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渐融合的情境下,对真实风险的反映不够充分。二是在分业监管框架下,风险实质相同的业务却有不同的监管门槛,导致以通道业务为代表的监管套利行为大量存在,“财务表外、风险表内”的情况较为普遍,真实的集中度风险被低估。三是对于具有复杂交易结构的创新工具,缺乏具有一致性标准的风险穿透技术,基础资产的风险不透明,降低监管效率。

第四,金控集团组织经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集中度风险的防范难度。一是金控集团的资本结构复杂,通过层层控股的方式,以小资本撬动大资本,具有杠杆放大效应,对集中度风险存在固有的脆弱性。二是金控集团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差异性影响集中度风险的形成机制。事业型金控通常以母公司的业务为核心,子公司处于附属地位,或者直接由母公司业务部门独立形成,子公司决策的独立性低,促进风险集中,但母子公司之间风险管理框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较高。纯粹型金控的母公司不从事具体经营,子公司处于平等的法人地位,经营的独立性高,业务决策分散,客观上有利于分散风险,但母子公司之间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较低。三是金控集团通过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导致客户、产品、投资组合的高度关联。按照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提出的"搭便车"理论,协同就是公司能够将一个部门创造和积累的资源无成本地应用于其他部门的情形。金控集团负债经营的特性,使其风险特征不同于一般企业集团,在收入扩大、利润增加等正向协同效应背后,往往存在风险隐蔽、集中和交叉等隐患,超过一定界限后,集中度风险提高,经营稳定性降低。

三、 集中度风险的度量技术

1. 度量目标。金控集团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的度量以各企业类型风险度量为基础,集团层面关注风险敞口的分布均匀程度,其度量目标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识别集团信用和市场风险在行业、区域、产品、单一(集团)交易对手等方面的集中程度,及时向子公司进行预警和提示;二是计算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程度是否符合集团的风险偏好,对一定时期内集团能够承担的损失设定限额;三是考察集团投资组合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匹配程度,进而调整组合资产结构和风险定价;四是考察风险缓释机制的有效性。

2. 度量方法。

(1)国际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度量。国际银行业对集中度风险的度量经历了从非模型方法逐步向模型方法改进的过程,度量精度不断提升,操作方法更加复杂,风险要素更加全面,包括对单一客户集中度和组合集中度的度量。根据颜新秀和王睿(2010)的研究,表1列示了主要的度量方法。其中,模型方法相比非模型方法的重大改进,在于把集中度风险与经济资本相关联,在技术上从基于敞口额度的计量扩展到内部评级法(IRB)的基础模型,建立了通过资本计提防范风险集中的可能性。但是,相比非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在可靠性、可操作性、适用范围等方面仍不够成熟,因此仅在风险管理模型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还未在巴塞尔体系内形成标准操作规则。

(2)巴塞尔协议Ⅲ对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完善。巴塞尔协议Ⅲ对集中度风险的管理仍然以非模型方法为主,在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度的度量方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改进。

第一,增加防范市场风险集中的风险资本计提规则。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要求计量资本计划期为一年、在99%的置信区间下,单个或组合交易头寸由于违约和信用迁移所造成的损失,并以此为基础计提新增风险资本。指引还要求银行提供充足的资本应对交易账户资产的发行人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

第二,的《大额风险暴露测度与控制监管框架》,完善关联方、表外业务、风险缓释工具、透视法等技术要求。该框架将大额风险暴露定义为“银行在遭受单一交易对手或关联交易对手非预期违约时所造成的最大损失,是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风险暴露总额”,规定超过银行合格资本10%以上的风险暴露属于大额风险暴露,并设定了普通银行25%、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15%的监管上限。一是对经济依存关联方作出了量化界定,涵w了销售依存、成本依存、担保、同一还款/资金来源等重要的经营关系。该框架提出,银行对某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额超过合格资本的5%时,银行应考察与其具有经济依存关系的关联方风险暴露。二是要求表外信用风险暴露按照与计算风险资产一致的方法进行表内转换;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额度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暴露额度加总。三是规范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价值的扣减规则。四是设置集合投资计划(CIU)等间接投资实体采用透视法(LTA)的标准和途径。

(3)我国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主要度量方法。我国银行业对风险集中度的度量方法以非模型方法为主,主要监控风险敞口比率。受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信用数据不完整、实施成本高昂等因素限制,我国银行业还未能应用复杂的模型化集中度风险度量方法,而是以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风险限额方法为主。为防范风险集中,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同业、理财、自营等重点业务采用限额管理办法,设定大额风险敞口占资本或组合规模的比率上限,引导商业银行平衡组合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的形势下,长期高速增长累积的信用风险逐渐暴露,行业和区域风险加剧,集中度风险的管理难度不断提升,对风险度量的精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模型化方法的探索和应用是行业趋势所在。

四、 金融控股集团集中度风险的防范机制

集中度风险是战略层面的风险,其防范机制也应上升至金控集团战略高度,从战略、制度、技术和保障层面设计针对性、全覆盖的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保持均衡的发展节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分散业务风险。战略管理是金控集团母公司的重要职能,也是降低金控集团风险集聚效应的重要工具。一是母公司通过制定整体战略确定发展的目标、速度和扩张边界,指导子公司做出清晰的业务规划,使整体业务发展保持动态均衡,避免结构性因素导致的风险集中。二是保障外延扩张的方向选择不偏离整体战略方向,综合评估新增投资对投资组合的影响效应,兼顾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的需求。三是母公司通过引导资源配置,使资源向风险收益水平高的子公司倾斜,提高组织内部的市场化竞争水平,动态剔除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业务,管理投资组合风险。

第二,建立健全集中度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提高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一是建立规范的业务授权体系和限额管理制度。在金控集团子公司层面,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主要由行业监管要求决定,结合授权体系对具体业务设立限额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体系也构成金控集团集中度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二是建立健全风险并表管理制度,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风险集中度管理的定期检查和督导,促进集团母子公司之间风险限额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改善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三是规范子公司决策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控制机制,包括重大事项的范围、决策流程、授权、信息披露机制等。

第三,建立金控集团层面大额风险暴露的统计计量系统,提升集中度风险的量化水平。一是结合组织结构和管理框架,建立覆盖主要表内外金融业务的大额风险暴露统计计量系统,实现对大额交易的事前、实时、动态监控。风险计量是管理的基础,由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的风险特征和偏好、适用的监管规则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的集中度监管指标在交易认定、警戒线设置、风险缓释工具使用、风险扣减规则等方面的一致性较差。在母公司层面,如果仅依据大额风险敞口的统计进行限制,会严重降低金控集团组织效率,也不利于风险对冲等操作的开展。统计范围应涵盖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多维度的大额风险敞口,核算集团层面的风险暴露总额。二是提高集中度风险管理的模型化水平,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关注的是非正常市场情境下的尾部风险,提高管理精度。三是规范表外业务集中度风险的信息披露制度,改善表内外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

第四,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趋势性风险预警能力。建立中长期趋势的前瞻性预判和预警机制,提高针对行业、区域、产品、市场的信用和市场风险趋势预警能力,避免遭遇局部系统性风险。例如,中信银行进入光伏行业后随即并行开展专项研究,在2011年下半年预判潜在危机,并紧缩信贷投放,从而避免了大规模风险暴露导致的损失。未来几年,在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调整加快,金融市场波动加大,预警机制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完善金控集团的公司治理机制,贯彻风险理念和风险文化,加大具有先进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集中度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玲玲.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实施――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Campbell A.,Luchs KS,编著.任通海,龙大伟,译.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颜新秀,王睿.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计量与监管――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0,(3):23-25.

[4] 孙健翔,巴曙松,朱元倩.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的测度及监管框架[J].金融论坛,2014,(2):65-71.

金融风暴论文篇10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预期缺口;风险加总;经济资本

0 引言

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中,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先后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向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都选择以金融控股集团(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作为实现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集团的集团化经营模式所具有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等优势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Demsetz和Strahan,1997)。近年来金融控股集团组织形式也在我国开始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将金融控股集团作为改革目标,同时各类产业资本控制的企业集团也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渗入金融行业,形成实际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于涉足业务领域广泛(例如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期货业),金融控股集团普遍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即整个集团层面上的综合风险度量问题。

相对于单一业务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组织形式既带来了风险分散化效应——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导致的后果(Kuritzkes et al,2003),也引发了集团内部风险溢出和传染效应——协同效应的结果(Leaven和Levine, 2007),因此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加总(risk aggregation)显得非常复杂。常见的风险加总思路可以概括为两个方向:(1)计算集团所涉及的每项业务单元(或每家子公司)的风险,即自下而上的风险加总;(2)计算集团所面临的每类性质的风险,即集团总体层面自上而下加总。目前而言,由于前者的实际运用难度较大,自上而下的风险加总是学术界及实务界讨论较多的方向(Junker和May,2005)。

然而由于不同性质风险所具有的分布特征不同,风险加总并不表现为不同风险的Gaussian加总。以金融机构面临的最普遍的三类最主要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例,不少学者已经证明(如Jorion,2001),尽管股票、商品等市场资产的收益率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市场投资组合的价值分布却通常具有对称、薄尾特征,它可以使用Gaussian分布进行估计,因此市场风险表现出可加总性。不过,如借款者集中、信贷传染等现象的存在使得信贷损失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长尾特征;操作损失分布的非对称、长尾特征则更加明显——系统崩溃、诉讼、欺诈等外部冲击发生的概率更低,而一旦发生时造成的损失也更巨大。

因此,传统Gaussian估计方法无法准确分析不同性质风险间内在联系。Copula理论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帮助,它可以在保留单一变量边缘分布重要特征(如偏度、峰度)的同时,得到多维变量间的一致性联合分布。正因为这种优势的存在,Copula方法在金融风险度量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最近1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将Copula方法引入至金融风险加总领域研究, Rosenberg和Schuermann(2006)、Aas et al(2007)、Jacobs (2011)对银行集团主要风险联合分布的分析,都使用了不同形式的Copula函数。这些研究将是本文所提出的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加总模型的重要借鉴。

风险度量的目的是进行风险资本覆盖。目前,无论是对于监管者还是金融实务者,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管理理论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经济资本概念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使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RAROC)方法进行交易风险概率分布分析,并使用经济资本作为综合风险管理手段,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在风险决策过程中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及金融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综合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不断被开发出来,经济资本涵盖外延也因此不断扩展,现今经济资本概念已经能够包括多种性质的风险资本。这种趋势在金融监管中也得到了体现,以银行业监管为例,新巴塞尔银行资本协议第二支柱规定的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Internal Capital Adequacy Assessment Process, ICAAP)要求金融机构将各种性质的风险考虑进资本充足率综合评估过程,事实上ICAAP也属于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本文将首先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度量模型,这将是本文第二节分析内容。与一般利用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方法进行风险度量不同,本文所研究的风险加总模型将建立在预期缺口(Expected Shortfall, ES)理论基础上,并提出用广义Pareto分布和学生t-分布进行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用Copula方法进行不同性质风险间相依结构分析。之后,在阐述经济资本理论详细内涵基础上,本文将提出经济资本度量方法,这是本文第二节内容。加上引言和第三届结论部分,以上构成本文的论述框架。

1 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度量

目前而言,预期缺口是一种用来度量综合风险的一致性方法。ES综合风险度量要涉及到两方面内容估计:1)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2)风险因子间相关关系估计。

1.1 ES一致性综合风险度量方法

人们常常使用标准差、方差等作为风险的度量手段,这种度量方法的应用存在一个重要前提,即风险损失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或Gaussian分布。实际中该假设前提通常并不满足,因此人们不断开发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风险度量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莫过于VaR方法。VaR度量在给定置信水平下,在给定持有期间内,资产价值所面临的潜在最大损失。假设时刻t金融机构面临着K种风险,风险因子向量为Xt=(X1t,…,XKt),其联合概率分布为FX(X)=Pr(X1≤x1,…,XK≤xK)。定义пt,t+(Xt)为持有期[t,t+t]内金融机构的总损失,同时假定所有资产头寸的计价币种相同,故有

(1)

定义 为置信水平为α时的VaR值,即

(2)

VaR法诞生后不断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不过因为它所具有的简洁性和直观性优势,VaR度量方法很快推广成为一种行业标准。而对VaR法提出颠覆性质怀疑的是Artzner et al(1999),他们提出了一致性风险度量(Coherent Risk Measurement,CRM)概念,即一种良好定义的风险度量手段应该满足单调性、一次齐次性、平移不变性和次可加性四个条件,而VaR度量方法并不满足CRM中的次可加性条件。

Acerbi和Tache(2001)提出预期缺口概念,ES法满足CRM条件,因此是一种一致性度量方法。ES是超过 的风险暴露条件期望值,即

(3)

ES法是最近10多年来金融风险研究中受认可程度较高的度量方法,它与VaR比较接近,实证也表明,99%置信水平下的ES值与99.97%置信水平下的VaR值非常接近(Embrechts et al, 2002)。ES度量的关键在于确定(3)式中的VaR值。为得到总损失的VaR阀值,首先必须要得到K个单一风险暴露间的边缘分布及联合分布。

1.2 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

如引言部分已经讨论过的,依据风险的概率分布特征,可将金融机构面临的不同性质风险分为两类:1)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2)市场风险。第一类风险的概率分布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可以适用广义Pareto分布进行风险暴露数据拟合。广义Pareto分布是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GEV)分布中的一类重要截断分布,GEV分布的函数形式

(4)

其中μ,ξ∈R分别是位置参数和形状参数,σ∈R+是尺度参数,并且当 时成立ξ∈R+。为使得风险损失非负,引入限制条件 ,此时得到广义Pareto分布的函数形式

(5)

对于市场风险而言,它们的概率分布通常表现出对称性特征,通常可以适用学生t-分布进行风险暴露数据拟合,其分布函数形式

(6)

其中v∈R+表示自由度,г:R+R+是标准Gamma函数,B:[0,1][0,1] 是标准Beta函数,因此(6)式左边是一个归一化的非完全Beta函数。

1.3 Copula理论

Sklar定理认为:1)任意一多元联合分布都可以分解为它的边缘分布和表示相依关系的Copula函数两部分,即Fx(X)=C(Fx1(x1),…Fxk(xk)),其中Fxi(xi)是xi的边缘分布,C(u)s.t.u∈[0,1]k是使得每个边缘分布都落在[0,1]区间内的Copula函数。2)利用联合分布函数和边际分布的反函数可以求得Copula函数,即C(u)=Fx(Fx1-1(u1),…,Fxk-1(uk))(Sklar,1958)。

Gaussian Copula和学生t-Copula是最常见的椭圆Copula函数。Gaussian Copula又被称为正态Copula,其函数形式为

(7)

其中Φ(X) 为多元联合正态分布函数。学生t- Copula函数的表达形式为

(8)

其中T(X)多元联合学生t-分布函数。Gaussian Copula和学生t-Copula概率密度函数都呈现出对称性,对多维随机变量间的非对称关系捕捉能力很弱。

Copula函数族中,最基础的莫过于Archimadean族。Archimadean Copula族形式简单,通常具有关联性、相依结构多变等良好特征,并且大部分函数都具有闭合形式解。一个典型的K维Archimadean Copula形式如下

(9)

其中Ψ:[0,1]R+为生成元,并满足Ψ(1)=0,

,以及 等条件。假定Ψ(x)=xθ-1,由(9)式可以得到

(10)

(7)式是Clayton Copula函数的代表形式,它表现出下尾相关性特征,即它易于捕捉随机变量间下尾相关性的变化。若令Ψ(x)=(-ln(x))θ,将其带入(9)式将得到Archimadean Copula族另一个重要的子族Gumbel Copula函数族

(11)

它表现出上尾相关性特征,即它易于捕捉随机变量间上尾相关性的变化。若令

将其带入(9)式将得到Archimadean Copula族另一个重要的子族Frank Copula函数族

(12)

它既不表现出上尾相关性,也不表现出下尾相关性。

Copula方法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1)Copula方法是估计由异质性动态模型(如GRACH模型)生成的风险变量间的联合分布的有用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同风险的解释变量、数据频率、模型种类各不相同,传统的动态相关模型不再适用;而应用Copula方法可以很容易的估计时变风险联合分布。2)在估计调研数据、强度频度组合数据等非时间序列风险变量联合分布时,Copula方法的拟合能力也非常强——尽管此时也可以判断风险变量间的多元Gaussian联合分布,但Gaussian分布仅限于线性相关关系判断。

这两点优势在金融机构风险加总中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实际运用中必须先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子取变量以求得它们的风险损失分布。市场风险因子变量通常有很多,如回购利率,它们通常是时间序列数据。信用风险因子变量也有不少,如总坏账,它们也常常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操作风险因子变量则较难选取,并且所选取的变量数据通常很缺乏。此时,Copula估计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工具。

1.4 ES度量的实际应用框架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金融控股集团的加总风险度量框架,其应用包括如下三个步骤:1)利用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方法,用广义Pareto分布函数去拟合信用风险暴露、操作风险暴露数据,用学生t-分布函数去拟合市场风险暴露数据,求得(5)式和(6)式中的参数,即得到单一风险的边缘分布函数;2)利用MLE法确定边缘分布函数的相依结构,即估计单一风险边缘分布间的具体Copula函数形式,进而通过Monte Carlo或Bootstrap模拟方法求得VaR值;3)使用(3)式所示的ES一致性风险度量方法得到给定置信水平α下的加总风险。

目前有一些国内学者使用过Copula方法进行过实证研究,如胡利琴等(2009)、吴庆晓等(2011)。本文所提出的综合风险度量模型的优势体现在:1)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建立在VaR综合风险估计方法基础上,本文使用一致性的ES方法进行风险度量;2)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历史不长,三大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相关数据还不成系统,本文提出的单一风险边缘分布估计方法,较好地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2 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经济资本度量

经济资本并不等同于常见的可用资本(Available Capital)概念。可用资本是指金融机构用以预防偿付能力出现不足时的缓冲资本。当金融机构净资产价值低于零时,偿付能力不足现象即发生,不过偿付能力不足并不完全等同于破产;并且净资产价值波动率越高,偿付能力不足的概率也越高,这种可能性被定义为置信水平。经济资本,即指在给定置信水平和时间段内,金融机构用以弥补因确保偿付能力而导致的可用资本损失额度。

可用资本损失又分为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和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两大类。预期损失是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时的正常损失,它可以看成是金融机构的系统性损失,无法避免。因此,一般认为预期损失并不能算做是一种风险损失,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必须完全考虑到这种损失,一个典型例子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信贷损失拨备。金融机构事实损失(Realized Loss)通常并不恰好等于预期损失,二者间的差异即为非预期损失,这才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所在。如果非预期损失很小,它并不会侵蚀金融机构资本;而如果非预期损失很大,很大可能是事实利润低于事实损失,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资本额会减少。一个诠释非预期损失和资本关系的很好例子是2007-2009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危机中金融机构遭受了大量非预期损失,许多金融机构的资本额大幅下降。下图1很清楚地描述了经济资本、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三者间的联系。所谓经济资本,是指金融机构用以弥补可用资本非预期损失的资本。表1中列举了全球部分金融控股集团年报中所公布的综合风险经济资本实际数额。

3 结论

从ES理论和Copula理论出发,本文首先进行风险加总分析而得到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度量模型。然后通过对经济资本概念深层含义的分析,得到经济资本度量方法,因此而得到本文所研究的综合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当然,本文模型的构建基础——ES理论和Copula理论,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提过质疑,如Genest et al(2009)认为Copula函数的拟合效度,以及Copula函数估计所使用的非参数设定,均不够完全严谨。因此,本文所提出的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风险经济资本模型也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胡利琴,李屾,梁猛.基于组合理论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整合和资本配置研究[J].金融研究,2009(3):119-134.

[2] 吴庆晓,刘海龙,景平.商业银行集成风险度量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4):67-72.

[3] Aas K., X.K. Dimakos and A.,Qasendal, Risk capital aggregation [J]. Risk Management, 2007, 9, 82-107.

[4] Artzner, P., F. Delbaen, J.M.Eber and D. Heath. Coherent measures of risk[J]. Mathematical Finance, 1999, 9(3), 203-228.

[5] Demsetz,S.,and E.Strahan. Diversification, size, and risk at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 29(3), 300-313.

[6] Doff, René, 2008. Defining and measuring business risk in an economic-capit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9(4), 317-333.

[7] Embrechts, P., A.J. McNeil and D.Straumann. Correlation and dependence in risk management: properties and pitfalls, Risk Management:Value at Risk and Beyond[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002, 176-223.

[8] Genest, C.and B. Remillard. Goodness of fit tests for copulas: a review and power study [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9,44, 199-213.

[9] Jacobs,M.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economic capital model [R]. Working Paper, 2011.

[10] Jorion, P. Value at Risk: The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M]. Second Ed, McGraw Hill, New York, 2001.

[11] Junker, M.,and A. May. Measurement of aggregate risk with copulas [J]. The Econometrics Journal, 2005, 8(3), 428-454.

[12] Kuritzkes, A., T.Schuermann and S.M.Weiner. Risk measure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capital adequacy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R]. Brookings-Wharton Papers in Financial Services, 2003.

[13] Leaven L.,and R.Levine. Is There a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i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5(2), 33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