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23:25:57

民生银行论文

民生银行论文篇1

本文首先提出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借鉴其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依据市场细分的结果,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提出该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 。

最后提出结论和展望。

关键词: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受消费物价上涨、利率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居民理财意愿迅速增加,这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大契机。民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顺速,对各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1.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试图以点代面,针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探究,尝试从个人理财营销策略方面为银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决策依据。这对促进其个人理财产品销售、培植新的利润空间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指出国内外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文献及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将对国内的理财产品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现状进行探究,并对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阐述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现状,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优点及不足,依据市场细分的结果,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提出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

第五部分提出结论和展望。

1.2.2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环境的分析,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对象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为民生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并对其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国内外个人理财研究现状

个人理财,是在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运用像证券、外汇、储蓄、保险、住房投资等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每位个人风险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1.1国外研究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是一项风险小、附加值高、领域广、批量多的优质业务,被国外各大金融集团视为重中之重。因此,在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方面有众多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各种金融理论、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计划、理财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产品定价、服务提升等方面。

(一)国外经济学家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这些理论模型形成了个人理财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二)众多学者在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计划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霍尔曼和诺森布鲁门介绍了多种理财工具及如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

1.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国内学者主要从适合本国国情的角度,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判断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上中出现的问题做了研究。

(一)众多学者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毛丹平在《个人理财,究竟意味着什么》中认为个人理财对于消费者,就是意味着:制定理财目标,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资产分配,选择投资品种并不断进行绩效管理,实现个人资产最优和收益最大。

(二)更多的学者针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吴雪指出我国理财业务的发展仍停留在内部产品或服务上,产品之间的差异化较小,个人理财服务也只能为客户提供比较浅层次服务,主要表现在服务便捷、环境优雅、成本让利等。

第二章 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

2.1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

2.1.1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

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发掘。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的专项调查中,77%的被调查对象对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由此可见,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

2.1.2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风险

个人业务风险小、利润空间大。一方面直接导致各行纷纷树立“存款立行”的原则,悉数使出浑身解数来拉存款,竞争导致负债业务的营运成本大量提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货款等资产业务方面对优质客户争夺更加激烈,直接导致如去年各大行的贷款集中在一些垄断性的大集团行业,风险加大的同时信贷利率却不断偏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大大增加。

第三章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3.1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规模与趋势

3.1.1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规模

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雄踞榜首,并且超过工行0.21个百分点,成为各银行中个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者。统计显示如表4-1所示。

表3-1 2012年度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前七名

3.1.2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2.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

4.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

3.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民生银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不断的探索和洞悉,对客户群体的不断细分,目前已在全国建立起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三级财富管理”体系——中银理财、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全面覆盖各个层级的财富管理需求。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如表3-2所示。

表3-2 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

第四章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4.1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SWOT分析

民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分析如表4-1。

表4-1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SWOT分析

4.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细分

按月收入和年龄将民生银行个人理财的客户划分为九大类,如图4-2:

月收入(元)

10000以上

4000~10000

1500~400

18~3031~5051以上年龄(岁)

图4-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划分

通过上表可以将该市场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潜力型客户。大多数是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理财价值观多处于先享受型,他们倾向于把大部分的选择性支出投入到当前消费上,以提升当前的生活水平。(二)关注型客户。大多数处于月收入达到 1500-4000左右的人员。(三)战略型客户。处于家庭成熟期月收入多为10000以上的,是这四类客户中收入最高的。(四)稳定型客户。多处于家庭衰老期,月收入较高的稳定行业。

4.3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定位

以目标客户为基础,细分各类客户群体的市场,由此根据民生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细分和实际情况,选择图5-2阴影部分为民生银行个人理财的市场定位,即以年龄在18~30岁之间、月收入在1500~4000元之间和年龄31~50岁之间、月收入在4000~10000元的客户为目标客户,重点对其营销及维护。

4.4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4.4.1产品

(1)选择设计符合民生银行具体需求的理财产品。

(2)加大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4.4.2渠道

(1)建立立体化网络管理服务模式。

(2)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4.4.3促销

首先,做好对外宣传,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以当地电视台、主流报纸、户外广告及其他地方性媒体为主开展持续报道;其次,做好行内的宣传,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营销工作中,达到行内与行外联动的效果。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客户的资料;可以准确计算出每一个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从而实现对客户的差异分析;可以科学地建立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平台,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扩大与客户的交流,改善金融服务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结论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结合民生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通过SWOT分析仍有相当的优势和机会存在。正确对待金融业特殊的发展情况,依据市场定位结果,努力进行改良,实施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重点应放在客户关系管理的导入上,一定能够获得更优的成果。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民生银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寻求个人理财市场的骄人业绩,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忽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使其个人理财产品获得好的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 薛书平.关于创立商业银行品牌的策略思考[]J.经济师,2001,(11)

[2] 赵立航. 我国个人理财服务的历史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03) .

[3] 周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林功实 . 个人投资理财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21-327.

[5] 魏敏,田蕾.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及客户群差异性分析[J].金融论坛.2006(10)

[6] 小雪.花旗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J].现代商业银行,2003,(8)

[7] .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商业时代,2008

[8] 王苹.现代商业银行营销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9] 赵则轩.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讨[J]. 华北金融, 2007,(05)

[10] 徐利辉.如何实施“金融品牌”战略[1J.现代商业银行,2001,(1)

民生银行论文篇2

目前对民营银行的问题理论界讨论较多,民营银行的发展过程确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放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限制已成为共识和必然。

关键词:

民营银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0101

我国各类银行发展非常迅速,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银行的排名显示,我国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四大行的排名均进入全球前十,但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所占份额少、比例小。

1我国民营银行的现状

1996年以来,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随后西安长城银行,广东南华银行、沈阳瑞丰银行、江苏苏南银行、深圳民华银行等民营银行相继成立,但除了民生银行外至今没有一家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

但是,如果将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等4家上市银行公众股东持有的股份计算在内,民营资本拥有的总资产数已经达到3486亿元,只有民生银行才是由民营资本控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只说明民营银行的发展遇到阻力和障碍。

2民营银行的优势

2.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清晰是民营银行发展、生存的制度基础。为民营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有效治理结构的提供根本保障。董事制度的落实、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分工合作机制、股东权益的保证使产权制度得到稳固,避免了国有银行那种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股权虚设、责权利不统一的弊端。

2.2信息和成本

民营银行的灵活性、自主性和自身定位的优势使得信息获得的成本较低,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动因,极易沟通客户从而满足客户经营需要。由于客户的信息具有散度高、差别大、频率繁、次数多等特点对于国有银行在收集信息的成本就会较大,而民营银行在市场上具有的先天性优势很容易就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并能解决好因信息不充分而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这一障碍。从而促进形成相互依赖的稳定性银企关系,确保银企间的良性循环。

2.3灵活的经营机制

民营银行一开始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小规模的经营机制能比较灵活的为中小企业解决好融资问题。民营银行的员工除了固定的工资、奖金之外,还与职工平时的业绩挂钩,从业绩中分取利润,从而提高了职工的经营银行的积极性同时在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信息正确,决策迅速,能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3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营银行发展较迟,与国有银行和国外的民营银行相比在团队、产品、服务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3.1产品开发不多

在国有银行纷纷推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时,由于民营银行开发产品的力量有限,缺乏银行业务需要的产品创新机制,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有时跟不上客户的需要,个性化程度不高,特色不明显,甚至有些是旧产品只是简单的包装就投放市场,与国有银行和国外民营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

3.2营销机制不全

营销队伍缺乏专业人才,对财务管理、财富管理、人员管理、市场管理、交易管理、保险税收管理等等都缺乏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对于品牌的创建认识不足,缺乏银行整体的战略高度和系统规划,其产品的服务内涵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不足。产品营销部门、产品宣传部门、网络推荐部门严重脱节。

3.3准入监管不力

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不足,一是银监会的派出机构只设立省会城市,对基层民营银行的监管是空白;二是人民银行的支行不能覆盖乡村范围,而且只从事调控、汇兑、统计等工作;三是地方金融管理办公室对民营银行更多维护而不是严厉地监管。

3.4存款担保不稳

民营银行缺乏有效的担保机构,信誉等级低,担保资源有限,导致担保不稳,储户安全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了民营银行的市场化的开发和开放,影响了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

3.5生存环境不优

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市场开放后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空间的挑战一是市场空间狭小。资源匮乏,融资空间受限,成本上升;二是创新空间狭窄。我国国有银

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布局基本处于饱和,民营银行不

得不面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风险系数较高。

4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对策

4.1优化外部环境:扫清民营银行的发展障碍

(1)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民营银行进入壁垒,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和高标准的“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存款保险制度,推进民间信用制度的完善,确实保护和保证客户利益。

(2)优化竞争环境。国家给予民营银行公平对等待遇,与国有银行一视同仁,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或取消对民营银行的限制性政策和法规,为民营银行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4.2发挥内部优势:完善民营银行自身不足

(1)利用优势增强竞争力。民营银行自身的优势在于权责明确、产权明晰、政策灵活、信息准确,这就要求民营银行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以及经营班子中的各自权限、责任和义务,增强在经营决策中的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为民营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保证。

(2)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在完善自身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民营银行经营活动中的调配和控制作用,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和机构设置,尽量避免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规模而重复设置内部机构,重走国有银行的老路。

加强自身监管,制定相应的行业监管体系和社会舆论监督体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为民营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健康环境。

可见,我国民营银行在社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与经济民营化还明显滞后,与建立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是长期的任务,我们要选择最优的市场准入方式方法,发挥民营银行优势,放大经济效益和效能,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璐,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

[2]周红霞.为什么需要民营银行[EB/OL].国研网,200299.

[3]曾康霖.民营银行:敏感而需要讨论的金融热点话题[J].财经论丛,2003.

民生银行论文篇3

【关键词】民营银行;贷款;市场定位

民营银行的概念,即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的商业性质的银行,从90年代一开始被提出就引发了学界内很广泛的争论。其中最有争议的莫非是关于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即民营银行应该贷款给谁,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有一派学者认为民营银行的出现将会成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解决方案,因此民营银行应该为区域性的规模较小的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李明岩(2013)认为“不管哪家企业为主设立的民营银行,都必须将经营目标锁定在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几家大企业服务,尤其不能只为关联企业服务。”而王自力,现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却认为这是对民营银行认识的一个重大的误区,“任何商业银行都想找大客户。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在乎大客户。”研究表明,有很多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改造合并成为商业银行后,提供小额贷款的几率反而下降了。因此民营银行不会局限在中小企业的业务上,而且还有可能把业务中心转到大企业上。” 而本人认为想要明确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首先要考虑到民营银行成立的渠道,根据其成立的渠道从而明确其贷款对象。

一、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的多样化

民营银行按照运营规模的大小可以归为三类,分别是社区型民营银行,地域性民营银行和全国性民营银行。它们各自的主体服务对象会有所区别,但是都可以迎合不同客户的需求。

1.社区型民营银行

社区型民营银行一般营业规模小,经营区域有限,采用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 并且主要的经营原则为关系型融资。社区型民营银行通过在借款者,贷款者和存款者之间建立紧密的的联系,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和有效性,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加。在中国,这种运营模式特别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域内小金额民营资本合资的为社区内居民和个微小型个体经营户服务。

首先,社区型银行营业范围限定在特定的小区域内,对客户有深入的了解,能针对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储蓄,贷款服务。,银行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与客户的亲身接触,因此对于客户很了解,能更好的形成互相的信任,提供更多客符合户需求的服务。于此同时,社区型银行也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由于资源成本问题,如今在中国大多数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都不涉及微小企业,对于居民贷款也有较大的限制,而社区型民营银行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市场空缺,很好的避开了与大型银行的竞争也有效的开辟了自己的市场, 从而大大的提升了社区型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总结以上两点,本人认为发展社区型民营银行的路径很适合中国的资本金较少的新型分民营银行采取,民间资本可以考虑以中国较为发达城市的社区里建设社区银行,通过给居民和当地微小型企业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而运营下去。

2.地域性民营银行

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在贷款时往往遇到很大的阻挠并且屡屡受挫,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与大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客观有效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导致的。地域性民营银行的诞生能很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很好的帮助中小企业,与之共存。

首先,地域性民营银行有很大的信息上的优势,并且由于在成立初期就把客户定义为本区域内的中小型企业,所以他们收集信息很方便,对于信息的采集途径也比较灵活,因此其市场效率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地域性民营银行的建造可通过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造,吸收民间资本,壮大其经营实力,提高其金融实力,改造为现代化的地- 2 -新民营银行。其中在商品经济发达一带,诸如江浙一带,珠三角一带已经存在许多地下经营的钱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地下运营的机构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与当地中小企业的脉络并且非常了解当地中小企的运营情况和信用,将这些零散,不规范的地下钱庄和贷款公司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合法化奖成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域性民营银行。

3.全国性民营银行

如今很多业内人士都明确表示由于民营银行由于资本金,信誉,风险等众多其他原因的限制不能把贷款对象定为大企业,而应该只能作为地域性政策银行而存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大家普遍不看好民营银行在与国有大银行竞争中能占优势,但事实上,在长城所牵头提出的5家民营银行方案中,民营瑞丰银行的目标是要在20年后成为“东方花旗”,而不是什么社区银行。 “神州银行”,也就是在今年8月在工商总局核准的华商银行,注册资金就已经超过了15亿元,其创始人的目标也是能让神州银行作为一家全国性的民营银行。 由此可见民营资本不见得筹集不到大的资金作为初始资本,许多诸如苏宁和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都有很大的财力,并且有建立民营银行的意愿。因此让民营银行通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面向全国,直接与国有大银行竞争不见得行不通。家喻户晓得的民生银行就是中国的第一家民营银行,也是一家全国性银行,现在也主要和五大行一样提供相似的服务并且与其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民生银行从一开始就增长迅猛,于2000年12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业绩表现也一直优异。由此可见,在市场监管体系规范的前提下和相关政策到位后,拥有大资金的民营银行完全可以与大银行在全国进行利益的争夺,并且获得很好的成绩。因此全国性的民营银行也是新建立的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中的一个选择,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注册民间资本的稳定性,管理,并且依赖于我国市场和银行监管机制的完善和支持。

二、民营银行发展前景

1.近期内无法撼动国有独大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只是试点了几家,在近十年以内民营银行难以对国有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影响。毋庸置疑,现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就足以令预备筹建民营银行的民营资本望而生畏。到今年6月底为止,招商银行资产总额就为3.81万亿元;兴业银行资产总额3.58万亿元;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说,对于全国广泛经营的国有的五大银行和八家股份制银行不会造成很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地方性经营的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可能会形成冲击。从行业宏观角度来看,民营银行的出现会降低行业的集中度,增加行业的竞争,然而对于行业整体的利润划分造成的影响非常有限。

虽然民营银行短期内无法撼动国有银行的大局,但是长期会对银行体系影响长期会对我国银行经营模式和领域的划分带来改革性变化。社区型民营银行和区域性民营银行在针对于居民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划分会带来业务结构的分层,是整个银行的经营模式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长期来看,会个银行业带来稳定的盈利增长潜力和估值优势。

2.促进市场更加合理有效率的进行运作

民营银行的加入能协助我国市场成熟化过程,促进市场的规范化,通过和国有银行的竞争改变银行业的运营模式,提升银行的运作效率。我们国家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民营银行,表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体系不完善。 兴办民营银行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徐进银行营运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有利于加快国有银行的金融改革。民营银行也可以通过与大银行在市场上的互补,提升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3.将成为新型国民投资手段

目前我国经济速度增长迅猛,国民收入增长也带来了生活的质量的提高,于此同时大众开始寻求投资回报率比银行利率更高的不同投资手段。民间筹资建设民营银行无非给民间资本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平台,银行的高额回报率会在将来吸引很多民间资本的参与,形成我国的一种新型的国民投资手段。

三、结论

民营银行作为一个很早以前就存在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如今民营银行的存在终于要突破概念的讨论而成为实体而存在。在此之前,关于它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问题始终会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并在其成立之后也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民营银行的发展的模式,认为民营银行可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灵活的进行市场定位,而不是被局限与一种市场发展方向。但不管如何,民营银行的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尽管短期内很难改变中国银行也得格局,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他的出现一定会改变中国的金融市场,使之更加有效率,更加成熟。在此之前,国家必须做好在监管和政策方面的相关准备工作,来迎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李印喜.我国小型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选择[J].现代商业,2007(30):17-18.

[2]林贵.民营银行风险的表现、成因及防范研究[J].经济师,2012(5).

[3]江勇.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探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5).

[4]李明岩.避免民营银行成为大股东提款机[]中华工商时报,2013(10).

基金项目:本文是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10069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民生银行论文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86-04

一、绪论

中国银行协会于2012年5月了《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该《蓝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高达2.85亿张。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的第三季度,中国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高达3.76亿张,比2012年增长18.4%;信用卡的透支余额达到了1.7万亿,同比增长了69.58%;信用卡授信的总额达到了4.35万亿,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30.33%。根据中商情报网的统计分析,近三年以来,中国的信用卡交易总额在国内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32.55%增至2012年的48.26%。纵观2013年国内的经济环境,信用卡业的发展既面临利好环境也面临着诸多威胁与挑战。从利好的一面看,党的十八大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举措的加快推荐,保证了信用卡业良好发展的宏观环境。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向“富裕型”转型,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为信用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最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节约了信用卡产业的监督资本,使信用卡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轻资产业务。根据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中国的信用卡的发卡总量、消费额等于同期相比都有较大的提升。多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了30%左右。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利息和非利息收入分别为38.96亿元、34.68亿元,同期增长36.13%、42.24%。

从不利的因素来看,中国从2013年2月起,开始下调银行卡的刷卡手续费标准,下调的幅度超过了20%,这将引导消费者刷卡消费,相对地减少信用卡的消费。信用卡业务“滞纳金超限费收取”和“全额计息”等问题的出现也将会进一步打击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信心。最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导致技术性脱媒的趋势也越加明显,第三方支付向信贷中介的介入也开始挤压着传统信用卡业务的市场空间。虽然,中国信用卡业务在2013年的业务收入取得了增长,但是,收入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坏账率的上升。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信用卡未偿还贷款总额高达226.17亿元,比2013年第二季度增长了15.27%。总体而言,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在短期内的增速仍将放缓。

综上所述,从国内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业的行业环境来看,信用卡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压力和风险较大。目前的各大银行也开始从单一的“快速扩张”模式,逐渐向稳定客户资源、平衡风险和利润的模式转变。

目前,各大银行主要是通过不断地更新产品体系和完善增值服务来维持或提高持卡人的刷卡频率。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的加剧进一步导致各大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此外,由于服务产品的容易被模仿性,所以,各大银行单纯依靠产品获得竞争优势逐渐丢失,客户在各大银行之间流动,客户的流失风险也逐渐增大。

二、文献综述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概述

信用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卡风险指的是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发卡行、持卡者以及合作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的信用卡风险指的是因为信用卡本身缺乏担保循环信贷以及贷款缺乏计划性、授贷个体多等原因而造成的发卡行损失的可能性。(殷建,2006)信用卡风险对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以严格控制和防范。

根据信用卡风险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来自持卡人的风险,来自发卡行的风险,来自商家的风险和来自第三方的风险。来自持卡人的风险包括恶意透支;利用透支额来牟取高利息;持卡人隐瞒真实情况造成的道德风险。来自发卡行的风险包括:不法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篡改余额等信息;持卡人信息泄露等。来自商家的风险包括不法雇员的欺诈和不法公司的欺诈。来自第三方的危险包括:盗窃、复制、伪造、冒用身份等。学者袁笑冬(2006)在其论文《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性与成因分析》一文中,根据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特点,从银行方面将信用卡风险分为: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违约风险指的是持卡人不能按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因为资金流动困难而以高于市场利率的成本来获取资金。市场风险则指的是利率和汇率风险。根据信用卡本身缺乏担保循环信贷以及贷款缺乏计划性、授贷个体多等特点,笔者将其信用卡业务概括为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市场风险。

(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1.信用脆弱理论

现论认为可以用信用的运行特点来解释信用的脆弱性。信用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连接起来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个部门、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旦网络中的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网络的连锁反应,进而陷入信用混乱的局面。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信用的依存性和广泛连锁性的特点是造成信用脆弱、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信用脆弱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信用的风险特点反映出信贷风险的自源性的特点,即信贷风险的产生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因此,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

2.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

理查德?冉德(Richard. Randall,1989)认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银行机构的业务活动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房地产产业,进而导致风险积聚。随着国民经济环境逐渐改善,这种积聚的风险不易被察觉,一旦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这种风险会迅速暴露出来,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建立在对所投资项目或者借贷者的未来收益上。如果商业银行评估投资的项目或借贷者在未来的收入有保障,那么商业银行可以对其投资或放贷,保证其盈利性和安全性。相反,当商业银行评估投资的项目或借贷者在未来的收入有保障,无论是长期贷款,还是短期贷款,都会发生坏帐,此时,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4.信息不对称理论

Stiglitz & Weiss(1981)在研究信贷市场时,提出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指的是交易达成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活动。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指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接受合约的一方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的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无论是道德风险还是逆向选择发生,都会造成市场的低效率,导致市场失灵。(徐志宏,2006)

5.大数法则

大数法则指出,当承担风险单位数量越大时,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的结果则会趋近于无限数量下的预期损失。大数法则表明,在信用卡市场上,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与每一个别随机现象的特征无关,即发卡行不必评估每一个持卡人的随机风险,而是关注持卡人总体的平均风险的把握,并将持卡人的总体风险水平等同为个人的风险水平。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操作办法

信用卡业务风险评估即分析信用卡业务风险,主要通过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的科学方法,对人们手中的资料、相关信息以及性质进行加工分析,进而较清晰地了解不同种类的信用卡业务风险强度与频率,为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一般而言,信用卡业务风险决策主要包含估算信用卡业务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预估信用卡业务各风险发生的强度两部分。信用卡业务风险预估概率是指通过海量资料积累与多角度观察,来分析发现信用卡业务不同风险下损失的产生的不同规律;预估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强度是指一旦某种信用卡发生业务风险,给银行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地负面影响,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容易造成大规模直接损失的信用卡业务风险要严加管控。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对以往不同研究学者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研究以往不同学者的观点与文献的分析整理,为本文研究过程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重点分析和归纳了信用卡风险和《巴塞尔协议》方面的理论文献,并进行了总结。

(二)案例分析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以某个具体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案例企业的运营过程,在总结案例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适用于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民生银行案例的分析。选择民生银行作为案例企业的根本原因就是笔者在民生银行长期工作,比较熟悉民生银行的运营过程。另外,民生银行也是目前中国比较知名的大银行,在运营方面也比较符合一般银行的运营规律,所以本文认为选择民生银行比较恰当。

(三)比较研究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不同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银行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银行在信用卡风险运营管理方面的效益高低得出比较符合本文需要的研究结论。本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所选取的比较分析对象就是民生银行和外国银行(以美国银行和香港银行为主)。通过分析民生银行与外国其他银行运营中存在的差异和优劣势,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四、民生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自动激活系统加大操作风险

往往信用卡部门对其销售人员的考核主要依据其工作期间的销售业绩,即发卡量。每个销售人员每个月都有规定的任务,只有达到基本要求后,员工才会取得业务绩效工资。所以,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每个员工都会在月底的最后几天积极想办法达成销售目标。这时,这些员工会充分发动其人脉关系,利用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帮助其完成销售任务。这部分客户往往采取不激活的做法。这种现象在国内较为普遍。

(二)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严重

近三年民生银行可疑贷款逐年增加,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说明民生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从透支金额来看,2011年、2012年、2013年信用卡透支金额分别为3.8亿、6.63亿、1.13亿人民币,从透支额占个人信贷和垫款比例来看,民生银行信用卡透支额占个人信贷和垫款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造成民生银行恶意透支案频发的原因在于客户申请资料审核不到位。具体来说, 为了达到发卡量的数据指标,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向客户发卡前,未能充分审核申请者的财务收入状况、信贷记录及历史消费数据等。在发卡后,又未能对持卡者的还贷能力等风险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当持卡者恶意透支时,也未对持卡人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当恶意透支行为发生时,对持卡者的惩罚力度又较大。

(三)信用卡审批环节不过关

目前,民生银行信用卡在申请者资料审核时规定,对一般申请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申请人在各银行的贷款记录、银联的黑名单、学历信息进行核对;钻石卡申请者在资料审核时,除上述材料以外,还需审核其房产证明等信息。但在现实的操作中仍存在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在现实中,往往一个中等收入者拥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现象较为严重。这说明,信用卡中心在对申请者资料审核时存在着漏洞。

(四)还款便利性不足

民生银行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但由于民生银行的创立比较晚,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民生银行的营业网点、ATM存款机还较少。由于网点分布的局限性,持卡人的还款比较麻烦,是持卡人不能按时偿还透支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剧了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

(五)流失客户管理不到位

目前,银行在流失客户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欠妥之处。客户申请销户之后、中心相应的销户工作未落实,从而导致持卡者申请销卡时的电话客服与柜台互相踢皮球现象。为了留住客户,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还存在着工作拖延的情况,持卡人已提出销户申请而中心未予以销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六)业务规模扩大,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就国内整体环境而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各大型企业都加强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对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是目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随着民生银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这种业务规模的扩大与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增加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运营风险。

(七)境外支付风险

作为国内主要发卡行之一的民生银行,在近几年中境外支付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大量的热钱流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信用卡境外洗钱的犯罪活动也越来越严重,然而目前在监管层面,涉及境外收单相关业务细则的规定仍属空白,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信用卡自动激活系统加大了该业务的金融风险;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严重;信用卡审批环节不过关;还款便利性不足;流失客户管理不到位;业务规模扩大,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二)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

1.倡导先进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在这三大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是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其他两大原则的基础。在银行所有业务中,信用卡业务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所以,安全性原则也是信用卡业务在推广开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根本性原则。

2.建立全面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1)实施全面的信用卡信贷周期管理。

(2)严格把控准入客户质量。

(3)加强账户管理。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5)催收和核销。

3.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信用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速度。欧美国家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中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明,信息的不对称已经严重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开展。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民生银行的盈利能力,将是当前民生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银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任何风险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都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的积极参与。民生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离不开一批具有充足风险管理经验、专业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人才的参与,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是风险管理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在如何组成高素质队伍问题上,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可通过对中心现有职员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或者聘请该行外部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加入等方式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三)事中的保障服务机制

1.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

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可以从拓展新客户和日常管理两大环节着手。具体来说,在特约商户的拓展环节上,民生银行必须一方面注重特约商户的拓展工作,另一方面须注重特约商户风险控制能力。

2.加强账户管理

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应当吸取教训,对持卡人的信用卡消费记录进行持续跟进追踪,从而有效防范欺诈风险。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可以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查找出持卡人的消费习惯和特征,从而能够敏捷地侦查到非正常交易行为。

(四)事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策略

1.加强催收和核销管理

在整个催收过程中,催收人员需综合考虑欠款人的心理特征,并在合适的时间内,根据客户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催收方法,尽量实行“一户一策”的原则,深入到每个细节。

民生银行论文篇5

关键词: 民营银行民间资本 民营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温州跑在了前面,以其独创的温州模式闻名全国,并对全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和独特的示范效应。然而,温州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和民间金融非规范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温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推动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新建民营银行,已势在必行。

一、民营银行的定义

当前各家对民营银行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何为民营银行及民营银行如何准入,即是以另起炉灶的方式新设立民营银行还是在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而成。而后一个焦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第一个问题界定不清楚引起的。

现在国内外学者关于民营银行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权结构说,认为只要是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二是资产结构说,认为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说,认为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经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在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比较中庸的看法,认为民营银行是集中了以上三点的银行,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民营银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但它仍然是企业,必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市场化原则下,只要是能够带来利润的客户银行都必须尽力争取。所以在民营银行的定义中我们不该将它的服务对象绝对化、固定化于中小企业之上,民营银行建立之后要以谁为服务对象只能由市场说了算。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认为民营银行是结合了产权结构说和公司治理结构说的银行,即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

从这个定义来看,目前我国仍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我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塔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居中、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为庞大的基座的类金字塔结构。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毫无疑问是国家说了算,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大多数是国家控股,甚至连农村信用社中政府的色彩也很浓厚。所以,发展民营银行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争论的焦点在于以何种方式发展民营银行。

二、关于发展民营银行的两条路径

现在学术界在民间资本如何进入银行业存在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一是新建派,以被誉为“中国民营银行之父”的徐滇庆为代表,他们主张民间投资者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申请组建有限责任制的商业银行。其实质是通过放松行业准入,让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创办中国的中小金融机构。二是改造派,以王自力教授为代表,他们主张让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实现对原有银行管理模式、治理结构的改造。

一直以来这两派的学者就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他们都倾向于非此即彼的观点,将新建民营银行和改造现有的银行绝对对立起来。实际上,无论是单纯的新建民营银行还是单纯的改造现有银行都不能妥善解决目前中国金融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说,到底是走新建之路还是改造之路不是由哪个专家学者说了算,而必须由当地的资源禀赋等具体情况决定。两派争论的依据是代价成本问题,新建派认为组建新的民营银行的代价成本低于改造现有的银行、信用社;改造派则认为改造现有的银行、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和硬件,成本低于设立一个全新的民营银行。其实,关于新建和改造的成本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地区成本不同,所以这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民营银行发展路径,适宜发展全新民营银行的就尊重市场的意愿放手新建民营银行,适宜对原有银行进行改造的就大力引入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发展民营银行。

三、温州新建民营银行的优势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在温州新建民营银行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温州在新建民营银行上具有明显优势。

(一)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

国家投资少、资源贫乏的温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则思变,温州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全国各地处在拨乱反正、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时期,开始发展个体经济,这就是民营经济的前身。1988年6月,国务院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使温州的一大批工商大户向私(民)营企业发展。同时一些业主纷纷走向联合,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最早在温州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推广。

温州的民营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民营经济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85%,在工商业中占98%,在上交税收中占80%,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民营经济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目前这些民营企业正处于第二次创业的紧要关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仅仅依靠创业初期的内源性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必须从企业外部注入资金。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无法从国有商业银行完全取得所需的资金,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强烈的融资需求就为民营银行的建立提供了外部动力。

一般来说,民营经济外部融资的紧迫性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当民营经济刚刚起步时,它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仅仅依靠内源资金就可以满足需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温州民营经济就处在这一阶段;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规模较小的内源融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了,这时就要求外部资金的支持,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大提高、大发展。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民营经济在温州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它的发达程度毫无疑问在国内是名列前茅的,这也决定了在外部融资上温州的民营企业较之其它地区更具有紧迫性。

(二)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意识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它的市场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它的基础环节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其取向不外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增加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温州在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投资与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因此在改革开放政策的诱导与激励下,民营经济首先在国有经济最为薄弱的温州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事实证明,温州民营经济的兴起与成长不但带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而且大大提高了温州的市场化程度,其主要表现有:专业市场的建设加快了产品市场的发育,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生产要素分配的市场化,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与社会自组织能力加强,温州政府通过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温州的市场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组建民营银行的主要困难是我国仍然存在金融压抑,必须通过以利率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金融深化加以解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是渐进模式,采取由点及面的方式,根据路径依赖理论,金融体制改革走的必然也是一条渐进的、由易到难、先试点后推广的道路,经过前些年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已经碰触到了硬核―――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市场机制与之相配套,所以在选择利率市场化的试点时首先考虑的是某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相关政策,温州在这些方面都具备很强的优势。2002年温州被批准为全国惟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农信社存款利率可上浮30%,贷款利率可上浮90%。这说明中央政府已经注意且认可温州在这个方面的优势地位,同时,利率市场化试点在温州的落户也为温州建立民营银行赢得了先发优势。

(三)民间资本充足,投资欲望强烈

建立民营银行除了市场需求之外,还有一个条件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市场供给,供求是市场存在的基础,对民营银行而言,市场供给指的是民间资本的供给。

我国的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民间资本,它已从剩余资本发展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在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据统计,全国的民间资本的总量超过10000亿元,相当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其中仅温州一个市的民间资本超过5000亿元,在全国各市中占绝对的优势。

虽然温州拥有如此雄厚的民间资本,但居民在投资方面的选择非常有限,居民储蓄大致有下列三方面投向:第一,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或手持现金,这种投向尽管安全,但收益率太低;第二,投资于股票市场,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育不健全,造假、黑庄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大大挫伤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第三,投资于民间借贷、各种盈利性集资、抬会等非正式金融领域,但这些民间金融基本上处于地下的状态,缺乏法律的约束,倒会等事件给居民造成了大量的损失。温州人固有的经商和投资意识决定了他们尤其强烈的投资欲望,他们不会满足于现状而力求突破现有的投资约束,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向,前年出现的温州炒房团就是这种强烈的投资欲望的畸形表现。

(四)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温州商人素来是以敢闯敢拼闻名于世,这与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温州地域文化个性鲜明,重商思想一以贯之,在温州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大多提出过重要的经济思想和发展经济的主张。特别是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主张“工商皆本”和“义利并存”,在温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重商思想相辅相成的是温州人的经商传统悠久,温州自古就是工商业发达的商港、商埠,孕育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重商思想深深地积淀在温州的历史文化中,默默地传承在温州人的思想观念中,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温州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培养了温州人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构成了温州人的文化“遗传基因”。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温州在缺乏资源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凭借着敢闯敢拼、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气魄,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个“第一次”,留下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的佳话。温州人具有强大的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这是温州人的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精神结合爆发出的力量,这也这是温州模式区别与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的根本点:没有苏南的乡镇企业基础,也没有珠三角的国家政策支持,温州人赤手空拳,从有到无地发展了民营经济。温州人的创造精神决定了在民营银行的发展上新建全新的民营银行是温州人更好的选择,温州人习惯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方式,也具备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前段时间喧嚣一时、国内第一家被允许以财团来命名的中瑞财团以其股东为发起人,向浙江省银监局上报了组建“建华民营银行”的申请,便是温州人创造精神的一大体现。

(五)成功的民营银行范例,提供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目前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限制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但真正实现民间资本控股的民营银行迄今为止还只有民生银行一家,其它10家股份制银行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进入银行业的资本都是以参股的形式介入。即使是由民间资本控股的民生银行在治理结构等方面仍摆脱不了政府的干预,带有行政色彩。现在学术界一般将浙江省台州市没有国有股参与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泰隆”作为民营银行的成功范例,虽然“泰隆”在名义上是城市信用社,但实际上是民营银行。有数据显示,“泰隆”2004年末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37.4亿元,贷款余额达27.4亿元,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在1/6以上,早已超过本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96%,大大低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东每年分红收益率在20-25%左右。

泰隆的成功得益于其的清晰的产权、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及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而温州与台州同处在温台产业带,在经济、地理和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和联系性,台州民营银行的成功范例可以为温州设立新的民营银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泰隆”模式可以在温州重现。

[参考文献]

[1] 宋彦魁.略论中国民营银行形成路径的选择[j]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楚俊国.浙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启示[j] .企业活力.2001,10.

[3]傅允生.浙江市场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与特点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0.

民生银行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文化;金融期刊;历史经验;核心竞争力;体制机制创新;品牌建设

当前我国的金融期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主管的学术刊物、金融院校学报、科研院所创办的金融刊物等,本文主要考察狭义上的金融期刊即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并以其中区域性期刊为视角。

作为金融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银行主管的研究类刊物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和理论推动者之一,保持着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读者要求的逐步提高和日益激烈的学术期刊竞争。在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面前,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只有依托依然具有“大金融”性质的金融学会,立足本地市场需求特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才能保持各自曾经拥有的品牌优势并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提供充分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概况

简要回顾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与中国金融改革同步发展,相互依托,共同促进。改革开放前,人民银行在全国尚无一本研究性刊物,到1982年,从总行到分行的研究系统期刊迅速发展到35家,至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分行、省会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和计划单列市中心支行都拥有自己的刊物,期刊总数为32家。从办刊方式上看,区域性期刊中除了少数几家属市场化经营程度较高、初步具备金融传媒性质的期刊外,绝大多数仍为在金融学会和中央银行研究部门直接管理下的学术刊物。从办刊方向上看,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差异,各家区域性期刊探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办刊方向:一是以《上海金融》为代表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性期刊,其读者群体多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研究人员或专业工作者。二是以《金融纵横》为代表的金融实务型研究期刊,其读者群体多为金融实务界人士及对金融业感兴趣的非理论研究者。

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工作的基本历史经验

(一)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和饯行者

在经济体制、金融体制转型乃至人民银行管理体制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金融改革与发展所蕴含的思想源泉、学术研究源泉、政策争鸣源泉和操作方法论源泉。一是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从改革中汲取研究和分析的养分,更重要的是吸收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改革的思想本质。金融改革的过程既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过程,也是在金融理论上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参与了这一理论体系重构的全过程,用严谨的思维和研究性语言来描述金融转型中涌现的新生事物。二是服务于金融改革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已经成为重大金融理论问题与改革政策的争鸣讲坛;在浩如烟海的金融改革文献中,人民银行系统学术刊物总是能敏锐捕捉中国金融体制的脉动,总是能准确把握中国金融运行中能激发各阶层人士思索的关键性问题。总是能为价值判断各异、方法论和分析工具不同的作者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也就因此能够适应经济金融改革对学术产品的需求。

(二)坚持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是期刊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

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能够在正悄然嬗变的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格局中独树一帜,绝非单纯依托中央银行行政力量保障所致,其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是奠定人民银行系统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基石。

一是政策性强。“政策性”是人民银行主管期刊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基于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和金融学术研究领导地位的客观反映,已形成独特的信息优势和对金融研究方向的把握能力。政策性研究导向要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型”政策研究方法,亦即把当前的经济金融运行和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工具作为分析手段,以翔实的实证研究作为立足点,以时间趋势或横断面比较为基本框架,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针对性地阐释政策建议。为各层次读者提供论据充分、分析严谨的范例。二是学术性强。由于中央银行研究系统与期刊在研究方向上的互动,不少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专题讨论往往能在人民银行系统的学术期刊中寻觅到,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对现实金融现象的发掘是期刊站在金融学前沿的必要条件;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人民银行学术期刊推出了很多具有理论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以及一定篇幅的计量模型和数理分析。正是坚持了学术性不动摇,研究类期刊尤其是具有中文核心期刊地位的金融刊物才形成对高水平读者群和作者群的号召力,才形成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学术声誉。三是实践性强。基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研究力量的整合,期刊具备统计数据优势、研究部门的纵向系统优势和对当地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感性认识优势,因此往往能够捕捉到我国金融运行的最新动态和基本脉络。由此,《金融研究》等期刊大力推行结合理论与实证两大领域的“案例研究”新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

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瓶颈制约

(一)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工作面临三重挑战

第一重挑战来自财经类期刊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金融信息披露的日益透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明显弱化,势必要求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准确合理定位,在基本发展方向上把握好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配比问题,兼顾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院校科研机构的读者和作者群体,在研究和用稿范围上坚持稳定性和多样化。第二重挑战来自研究类期刊的优胜劣汰。研究类期刊的学术产品竞争力是期刊市场化的操作载体,能否制造出有使用价值、有特色和有历史价值的学术产品,是衡量期刊质量的主要标准。对人民银行区域性学术期刊而言,由于受地域、读者和编辑人员学术水平等诸多制约条件所限,短时间内实现质量飞跃是不现实的,因此追求稳定的文章质量是更为现实的应对手段。第三重挑战来自各期刊的品牌竞争。学术期刊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积聚效应,更多的读者和作者会追逐具有较强品牌特色的期刊,目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刊物都逐步把品牌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打造竞争对手无法仿效的核心技术,构筑竞争优势。为此,依托中央银行和金融学会的各区域性学术期刊必须增强品牌意识,逐渐实行依托市场选择的办刊方式。更多地引进现代期刊质量管理中的科学手段,逐渐形成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研究领域,全面打造期刊品牌。

(二)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从整体上看。目前人民银行区域性学术期刊已完成品牌建设的第一阶段,在金融系统和学术界、期刊界初具声望。但其办刊机制和办刊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金融改革发展和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的要求,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报刊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及广大读者的期望值尚有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品牌营销意识尚不清晰,未能将每一期刊物的选题策划都归集到品牌建设这一基本发展方向下进行,期刊的地域特色不够浓郁,从而影响了期刊品牌价值的提升。二是来稿结构不尽合理。高等院校师生的纯理论文章多,金融系统研究人员和调研骨干的实证性研究文章少;实务性偏强的文章多,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好的稿件少;描述性、解释性、总结性论文偏多,有数据、有分析、有深度、观点新、指导意义较大的文章偏少。这种“三多三少”的来稿现象在客观上造成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文章的采稿配比失衡。三是办刊机制尚未完全由信息传递型转为读者导向型。不但来稿的供给结构与核心读者群的需求结构不完全匹配,而且刊物的编排体例缺乏创意从而影响了可读性。四是在编辑方式上仍维持传统的“卖场模式”,普遍处于被动等稿状态,势必造成用稿质量的不稳定和期刊品牌的落后。五是编辑自身的知识广博性和学术敏锐性不够充分,其理论素养和实证研究能力亟待提高。

四、以创新提升区域性金融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面对院校、科研院所及商业化新锐平面媒体、财经类网络媒体等新兴业态对传统金融学术期刊阵地的渗透,面对读者导向型时代的日益迫近,比较优势正逐步缩小的区域性金融学术期刊必须在注重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下,从期刊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寻求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创新举措,把期刊办成区域性金融研究成果的集聚和扩散平台,办成区域性金融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心和学术思想争鸣的主渠道。

(一)坚持学术研究导向和服务实践功能并重,夯实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两大基石。

其一,人民银行研究类期刊的学术性是无可置疑的,人民银行绝大多数研究类期刊依托长期形成的深厚研究传统和中央银行的整体优势,在当地期刊市场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性与金融业的特殊性高度相关。一方面,货币和金融是一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学科。其中货币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货币经济学的演进。另一方面,在当前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各地金融学会与人民银行的天然联系,使得金融研究领域还保留着综合化趋势,从而为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各期刊往往为当地不同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搭建起统一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从根本上构筑对网络媒体和其他“快餐式”财经类平面媒体的竞争优势。人民银行研究系统期刊读者对期刊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期刊依托中央银行所体现的权威性。

其二,作为各地金融学会主办和中央银行研究部门直接管理下的行属期刊,其往往能够捕捉到我国金融运行的最新动态和基本脉络。从核心竞争力角度看,服务于实践操作是研究系统期刊的基本功能。根据研究系统大部分区域性期刊的主要受众面以及诸多制约条件,为辖内广大基层金融实务工作者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和政策理论指导,就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二)充分依托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较为成熟而完备的研究体系,以专业化优势提升读者和作者的认同度。从期刊市场的运行逻辑看,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评判标准永远掌握在读者和作者手中,考虑到金融期刊的读者和作者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专业化优势无疑是衡量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基本标准。首先,基于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研究领导地位的客观反映,中央银行独特的信息优势和对金融研究方向的把握能力,是研究系统期刊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研究方向无论对从事纯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还是对从事应用理论研究的金融机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研究系统期刊的大量论文都与中央银行各阶段的研究重点密切相关,由此保证了论文选题的领先性和整个期刊的可读性。其次,中央银行研究成果的独到性是期刊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由于中央银行拥有自己独立的统计系统和研究体系,针对某些重大经济金融现象或政策安排可以开展具体的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研究资源是系统而新颖的,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独到的。另一方面,就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期刊而言,专业化优势又体现为区域化优势。人民银行区域性金融期刊几乎每一期都刊载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实务论文和研究报告,因此可充分依托辖内金融系统研究体系的专业优势,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和不同理论倾向的印证比较,形成各具特色、持续跟踪、相互补充的调查研究网络,通过引导推动、平台搭建和研究产品展示,逐步形成各家期刊在特色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福建金融》注重发掘福建金融系统在两岸金融方面的研究资源积累优势,以“海峡金融”专栏为载体,刊登了系列特色研究报告,已初步创立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发展领域的特色研究品牌。

为更好地发掘和整合金融机构研究力量的专业化优势,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区域性学术期刊可在以下层面上寻求创新:其一,找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架设横跨学术和实务的桥梁,使不同的读者和作者得到良好的沟通。由此,一方面,应重视货币政策、金融改革政策和金融机构运行规律的微观研究,逐步将那些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金融特点的基层调研类成果,提升到兼具理论素养和政策内涵的“案例研究”层次上,更好地促成从事纯理论研究的作者了解现实金融运行的鲜活资料,深刻认识到研究现实问题才是实现理论突破的基本立足点。另一方面,应有选择地推出具有明确政策含义和实际操作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二,编辑部应立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层次上的理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文献和观点综述,引导各层次作者群对关系货币稳定和金融发展的重点课题进行多角度思索,鼓励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其三,加强期刊与金融学会在研究成果上的相互支撑,实现期刊工作与学会工作的良性互动。可借助刊物主办单位即各地金融学会的平台,积极跟踪关注学会会员单位的最新研究进展,既保证及时对学会的重点课题及学术研讨的重要成果加以刊载。又能为刊物核心作者提供研究指引,由此获得基本的研究资源。

(三)推进期刊组织结构的创新,以此优化期刊的治理。

一是健全和完善期刊编委会制度,为全面提高期刊质量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针对目前各家金融期刊编委会成员中行政领导居多、专家学者偏少的状况,可借助刊物主办单位的平台来优化编委会成员结构,增补当地相关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一些专家学者为期刊编委。这些增补的编委将从理论或研究方法创新的角度,对期刊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提出

建设性意见。

二是进一步创新编辑体制,构建完善的稿件质量管理体系。首先,逐步确立责任编辑―特约编辑的两级编辑制度。凡遇推荐来稿,可先由相关特约编辑对稿件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证性作出基本评价,并在初审中侧重于向作者提出业务上和技术上的修改意见,然后才进入责任编辑的文字处理程序。其次,试引入匿名审稿制度,确立相对公平的用稿程序和尺度,逐渐改变责任编辑决定稿件取舍的基本模式。结合区域性期刊的实际,可考虑先着手建立匿名审稿专家库,具体人选可从各地金融学会会员单位骨干作者、各刊特约高级撰稿人,以及辖内各专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或研究人员中选聘,初步建立起各刊的特约审稿人队伍,由这些专家型编辑匿名编审特定的学术性、专业性或技术性偏强的稿件。

民生银行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银联 品牌 营销策略

一、研究背景

银行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现代支付工具,是20世纪金融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作为现代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拥有广阔而光明的市场前景。银行卡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其广泛应用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产业化发展无疑将加快我们迈向现代信息社会的步伐。随着2002年我国自己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银联的基本职能是促进联网通用、改善受理环境,为民族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国银联客户的调研和分析,揭示银联品牌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声誉,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发掘建设和优化银联品牌的最佳营销策略,使银联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银联的基本概况

中国银联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

的股份制金融服务机构,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公司于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

中国银联共有6600多名正式编制人员,其中公司领导8名,总公司下设办公室、业务管理部、战略发展部、银行服务部、受理市场部、品牌营销部、技术管理部、上海信息中心、风险管理部、监察审计部、人力资源部、电子支付研究院、财务部等二十个部门(中国银联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从2002年至今,中国银联先后在北京、广东、深圳、江苏、浙江多个省市开设分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

三、中国银联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卡产业将融入全球银行卡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并将不可避地受到全球银行卡市场变化的影响。中国银联作为我国自主的银行卡机构,必须加快发展自身品牌建设的步伐,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1)2004年,中国银联提出了创建民族银行卡品牌的战略目标,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银行体系的赞同。经过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的共同努力,民族银行卡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银行体系共有的“银联”品牌逐渐得到广大持卡人的认同。

(2)2005年,是中国银联全面拓展银联卡境外受理市场关键的一年。在元月份成功开通银联卡在新加坡、泰国、韩圆受理业务的基础上,银联将继续拓展境外受理市场,争取在中国人出境旅游和商务活动的主要目的地,特别是东南亚、东亚、北美和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银联卡的受理阿络,以满足中国人在境外使用银联卡的基本需要。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让持卡人可以在所到之处方便地使用银联卡。

(3)2006年至今,中国银联提出的国际市场新战略——“深度开发、精耕细作”。尽管中国银联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VISA、万事达等国际巨头,银联的主战场仍是以本土为核心的市场争夺。提出“深度开发、精耕细作"的战略也就是深化己开通银联卡受理市场的开发,在全面了解中国持卡人消费习惯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与此届时,银联也没有放弃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而是积极地实行“走出去”战略。

四、中国银联品牌策略分析

(1)银联市场定位。中国银联选择民族品牌的国际化之路,无疑也是在寻找未来生存和发展之路。关于银联的职责,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先生曾经给出这样的定义:作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家建设和运营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的服务机构,中国银联虽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但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促进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好用,推动中国银行卡产业联合发展”的基本职责。

(2)银联的发展规划努力拓展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市场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同益增长。近年来,上网购物已经变成时下青年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中国银联可以与国内一些大型的购物网站联手合作,推行一些吸引青年人购物消费的活动。

(3)营造良好的用卡环境,提高人们的刷卡消费观念。中国银联应联合各发卡银行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更多的商户开通受理信用卡,特别是向中小商户推广POS机的应用。中国银联可以就中小商户安装POS机给予优惠政策,减轻中小商户的经营成本,以吸引更多商户受理信用卡。另一方面,坚持合理收费原则,综合考虑成本、利润和风险因素,兼顾中国银联与商户的利益,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手续费定价机制。为鼓励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各地可根据商户刷卡消费额等因素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4)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网络安全。

(5)推行刷卡优惠政策,吸引持卡人刷卡消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提供实惠的刷卡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持卡人(特别是低收入人士)刷卡消费。

(6)走中国民族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7)积极面对挑战,在劣势中创造优势。

(8)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

五、结语

本文试图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对中国民族金融品牌创新发展的实证性案例研究之路,寻找创建中国金融产品民族品牌的策略和途径。本文以中国银联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品牌的创建和营销策略为着眼点,运用品牌营销理论,剖析中国银联这一民族银行卡产业独有品牌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环境,并提出

牌营销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建议,为中国银联应对国际品牌的挑战,让我国民族银行卡品牌成为知名品牌在世界银行卡产业中赢得一席之地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试论定位理论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J].新闻大学,2000,(01).

民生银行论文篇8

关键词:“银荒”危机;传染路径;经济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

中图分类号:K248;F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77-03

在19世纪上半叶全球金、银减产与世界经济萧条的国际大背景下,英国为争夺白银财富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发生“银荒”危机。白银外流不仅造成中国白银通货严重紧缩,也导致铜钱供给增加率下降,从而使中国货币供给不足的危机严重恶化。1830—1856年,货币供给严重不足及银贵钱贱的双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严重萧条,政府税收因而大受影响,国家财政危机紧逼而至,社会危机重重。

一、中国经济严重恶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损害

1830 —1856年,货币(尤其是白银)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从而使得国民经济最基本的两个生产部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损害。

1831—1860年,每公石米之银价由90.19公分银下降至63.72公分银,下降幅度高达29.35%;1841—1850年,相对于前一个10年(1831—1840年),每公石米合制钱数增加了323文,但在接下来的10年(1851—1860年),每公石米合制钱数减少至2 914文(较前一个10年减少了957文);而1831—1860年,每公石米之钱价(由3 548文降至2 914文)的下降幅度只有17.87%。[1]由此可见,1831—1860年,清代米价,无论是用白银计算,还是用制钱衡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下跌趋势(在苏州府常熟县,1814年的米价为400文/斗,1823—1843年,米价跌至每斗320文~330文铜钱或0.206两~0.253两白银,1850 —1855年,米价继续下跌为每斗220文~230文铜钱或0.111两白银[2]),粮食生产必然受挫;米之钱价相对于米之银价的下跌幅度较小,愈发突显白银货币供给严重不足的巨大杀伤力。

谷贱伤农的危害,不仅体现为农民每岁所得不敷工本,还表现为农民要承受银贵钱贱带来的雪上添霜的沉重盘剥,因为农民上交的赋税是以白银计算,而农产品零售所得则多为铜钱。如果银价对铜钱上涨五成,即意味着农民的租税负担要增加二分之一。嘉庆末至咸丰初年,东南的产米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3]。如此一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其购买力的微弱程度自不待言。农民的购买力指数在1840—1850年这10年中下降了将近三分之一。[4]广大农民的日益贫困势必影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

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5];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小生产者,甚至“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6]。“盖自谷帛贱于银,而农之利夺矣”,故“耕织之人少,而谷帛之所出亦少矣”[7]。1845年,湖南有些地区,因“银价日昂,银复艰得,农者以庸钱粪直为苦”[8]。道光末年,四川有些地区“连年丰稔,谷贱伤农,每岁所得,不敷工本”[9]。可见,“农夫织妇”等小生产者很难维持农业及手工业的简单再生产,必然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日趋萎缩。原本经济基础非常单薄的“农夫织妇”等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更加不稳定,一旦“饥年偶遇,则逃亡失业之患生”[10]。这样就益发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和贫困,农业和手工业的严重受损程度便日益加深。

(二)商业和信用的危机层出不穷

农业和手工业的严重受损,必然导致商业的萎缩和衰落。如前所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日益贫困甚至破产,其购买力极其微弱,这显然是导致商业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时人所云,“银贵钱贱,民之生计既艰,商之货物不售”[11]。再者,“民间各种贸易,往往顿置论银,而零卖论钱。银贵以来,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以是商贾利薄,裹足不前”[12]。当时中国国内商业数号称盐、典、茶、木四业当中的盐业为最盛,“盐务纳课论银,而卖盐论钱,银贵以来,课项倍于盐价”[13]。在“银荒”危机期间,“各省盐务滞销”,“商力疲困”[14]实为普遍现象。

在“银荒”危机期间,商人从事正常的商业经营,大多亏本。而银贵钱贱问题愈益恶化,并不断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于是,商人们从事商品、货币买卖的投机活动日益加剧。当时商人和钱铺、钱庄因进行投机活动失利的结局,通常是不能维持信用,最后“关门逃匿”。当时的北京,在“银荒”危机发生之前,“万方辐辏,商贾云集,行使钱票,尤属浩繁”。京城内外,钱铺不下千余家。“银荒”危机发生后,因投机亏空而“关闭十有二三”,存票“大半无从追讨”,“其存票之家,若系宽裕,遭其暗算,已属气无可伸;而寒苦旗、民,身家所靠,一遇此事,性命随之,惟持票对铺泣望,无以为计”[15]。1845年,“半年之间,银价自一千五百文骤长至二千文有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市侩串抬”的结果[16]。咸丰三年(1853年),因各种危机严重恶化,持票者恐慌不已,争往钱铺取钱,北京的银号钱铺,在二月十六日“一日之间,关闭者几二百余家”[17]。不难看出,“银荒”危机期间,商业和信用的危机层出不穷,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可言。

由此可见,“银荒”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和信用,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并呈现出日益恶化的危机状态。实体经济的严重受损甚至破产,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清政府的税收财政危机紧逼而至。

二、清政府的税收财政危机紧逼而至

道光年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可分为田赋、盐课、关税及杂税四项,其中前三项为国帑大宗,田赋收入所占比重最大,盐税次之,关税又次之。“银荒”危机发生后,农业受损严重,农民纷纷破产,日益贫困。“民既日贫,赋益难办。逋欠则年多一年,缺短则任多一任,而地丁之入绌”[18]。1836—1851年,江苏漕粮“岁岁报歉,年年蠲缓”,“不独官民交困,国家亦受其害”[19]。商业呈现出萧条景象,危机四伏。“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几百贸易,十减五六,而关税之入绌”[20]。“关税之多莫如江、浙,而江浙之税尤莫多于苏州。浒墅关为众商辐辏之处”,“银荒”危机发生后,该关榷税亦有绌无盈[21]。至于盐税,因各省盐务滞销,“私盐充斥,而盐课之入绌”[22]。“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商倒引悬,河南则二十州县,直隶二十四州县,未运积引至一百余万道,未完积欠至二千余万两,若不改弦更张,立见全纲倾败矣”[23]。

正因为田赋、盐课等重要税收日益短绌,清政府的财政收支盈余大幅减少,财政危机出现并日益恶化。据载,户部库存银数,1781年为七千万余两,1789年为六千万余两,1814年为一千二百四十万余两,至1850年仅剩八百万余两[24]。户部银库在清朝财政上的地位,犹如今之国库。“各省岁输田赋、盐课、关税、杂赋,除存留本省支用外,凡起运至京者咸入焉”[25]。清中央政府的各项财用,亦均经由银库支放。故,户部银库银钱入不敷出的情况足以证实:“银荒”危机发生后,清政府的财政日益紧张,危机重重。

由上所述,不难发现,“银荒”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迅速恶化,国家财政出现危机并日益恶化。国穷民困,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腐朽的清王朝一时摸不着头脑,只知白银难求,却除了从民众手中搜刮白银之外,束手无策。殊不知,“中国之银,止有此数,不过相流转于上下之间。开捐助饷无非挹彼注兹之法。今则无可挹,何有注”[26]?在这种情况下,晚清社会各种矛盾急速加剧。

三、晚清社会各种矛盾急速加剧

“银荒”危机发生后,清廷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而各项支出不仅很难缩减,军费支出反而常有增加。为了维持其政权,力图巩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清王朝统治阶级千方百计搜刮和榨取广大民众。当时各省州县封建官吏利用税收政策,向人民强征甚至预征白银赋税。清王朝统治阶级还采取鬻官卖爵的“捐监”制度,吸取富有的商人、知识分子和官吏们手中的白银来弥补国库的空虚。这些买官者一旦上任,便是挖空心思搜刮民脂民膏。

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封建地主,在缴纳白银赋税的过程中,纵然名义赋税率没有增加,其实际负担已明显增加。当时的地主阶级往往采取间接转嫁赋税,或直接用增加进庄预缴押租、提高折价收租和征收白银货币地租等方式,加倍剥削、榨取广大佃农,以补偿其自身收益的不足。于是,广大佃农无处容身;许许多多的自耕农民和小土地出租者加速破产;一般中小地主则不可避免地日趋破落;豪绅大地主的实力却不断增强。土地集中的速度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很明显,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和分裂。

原本生活艰难的广大农民,因为无法承受银贵钱贱带来的成倍加增的赋税负担,纷纷抗租抗粮。各省抗租抗粮“拒捕伤官之案,层见叠出”。当时广大的破产农民,虽然仍有极少部分留在土地上,作为新地主的佃农,耕田种地,但大部分破产农民不得不忍受长期失业流亡的痛苦,最后不得不“去为盗贼”,参加起义。

散布于各个城镇的小商小贩,经营规模小,资金少,主要依靠薄利多销维持生计。“银荒”危机发生后,人民购买力萎缩,商品销售数量大幅减少;一般商品的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小,甚至因为钱价在进货与出手的时间差内迅速贬值,小商小贩往往亏本经营,直至破产失业。同样分布在广大城镇的手工业者的处境也相当困难。他们出售产品所获得的往往是铜钱收入,却要用银两支付较大宗的生产资料费用。由于当时的市场不断发生变化,他们即使依据成本提高产品的出售价格,也总是赶不上银钱比价上升的幅度,因此亏损失业在所难免。

“银荒”危机发生后,银贵钱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却给高利贷资本以广泛的活动场所,使高利贷者得以通过银货投机和重利盘剥起家。在商业资本遭受不利影响而趋于衰落的同时,一部分商业资本转入农村吸收土地,导致土地集中的进程急剧加快,广大贫苦农民的苦难更是无以复加;另一部分商业资本迅速转化为高利贷资本,导致当时的典当高利贷活动更加猖獗,城乡居民倍受其害。原本相当严重的“银荒”危机愈来愈难以收拾,恶性循环不可避免。

“银荒”危机发生后,全国18省1 500多个州县,都普遍存在严重的农民失业流亡的社会问题。成千上万的流民,居无定所,生活赤贫,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求生存,打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动荡。1851年,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在短短几年内就席卷大江南北,定都“天京”,强烈地震撼了大清王朝,并几乎将其。

面对外忧内患的严重局势,腐朽的清王朝不得不考虑尝试各种解救措施。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既没有正视当时的严峻局势,又没有认清“银荒”危机的深刻根源——货币金融体系的落后性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的需求,更未意识到改革货币及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因而无法针对当时国际背景的变动和中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对策。中国日益陷入重重险境,民不聊生,纷纷起义。当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清政府试图通过实行铸造大钱、发行票钞的通货膨胀政策,暂时弥补其财政赤字,却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危机发生,“银荒”、“钱荒”危机严重恶化,中国经济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19,624,630.

[2]林满红.嘉道钱贱现象产生原因“钱多钱劣论”之商榷——海上发展深入影响近代中国之一事例[A].张彬村,刘石吉.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C].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372.

[3][19]【清】曾国藩.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C].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M].光绪二年(1876)传忠书局刊本,页三十七.

[4]汪敬虞.关于鸦片战后10年间银贵钱贱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商榷[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

[5][9][14]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35.

[6]【清】包世臣.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C].安吴四种[M].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卷二十六,页三十七.

[7]【清】徐鼒.务本论罄辨篇第三[C].未灰斋文集[M].咸丰十一年(1861)刊本,卷三,页四.

[8]【清】左宗棠.上贺庶农先生(道光二十五年)[C].左文襄公全集·书牍[M].卷一,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页三十五.

[10]【清】戴絅孙.请防查荒扰累疏(道光二十七年)[C].王延熙.皇朝道咸同光奏议[M].上海:久敬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卷二十九,页十九.

[11]【清】窦垿.请特设议政大臣折[C].道光三十年(1850)五月十七日,秦光玉.滇文丛录[M].卷四十九,陈议类四,云南图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页二十一.

[12][13][18][20][22][26][清]冯桂芬.用钱不废银议,显志堂稿[M].清光绪二年(1876),冯氏校邠庐刻本,卷十一,页三十二~三十四.

[15][17][2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清政府统治时期(1840~1911)(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139,341,11.

[16]【清】吴嘉宾.钱法议(道光二十五年)[C].求自得之室文钞[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卷四,页十一.

[23]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9.

[24]郑备军.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6.

[25]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

On the Paths of China's "Silver Shortage" Crisis Contagion from 1830 to 1856

Duan Yan

民生银行论文篇9

关键词:传导渠道;信贷渠道;银行业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43-03

自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也进行了配套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二级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渐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银行的市场化倾向也逐渐增强,货币政策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大量直接融资工具的出现以及逐步放松对银行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已发生转变,特别是在当前的传导渠道下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有什么影响,探讨这个题目对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解决我国经济中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和现实分析

(一)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来,各经济流派从不同的经济条件出发和各自所依据的假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从大的方面进行区分,主要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条渠道。

“货币渠道”的分析主要是依据以下假设来展开的:一是假定价格粘性;二是经济中只存在着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并且贷款和债券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三是金融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金融市场处于市场出清状态。“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主要区别是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假定上,信贷渠道以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分析为前提,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在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信贷渠道认为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储备金、银行贷款和债券,并且银行贷款和债券之间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经济金融环境

如前所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要发挥相应的作用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经济环境和制度安排能否满足这些前提条件是判断不同传导渠道是否存在的重要现实依据。

1、当前我国企业融资现状。尽管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已经三十多年了,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为了保证资金投入到重要领域、重点产业和行业,决定了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控制,而政府对直接融资的控制相对于间接融资较弱,所以我国当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地位。从图1可以看出,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直接融资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依然没有发生变动,占比依然在72%以上,并且在将来的一段时期,这种融资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

图1 2000-2010年国内非金融部门外部资金构成表

注: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居民、企业、政府部门,没有考虑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相应各年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可替代性程度的强弱。我国的金融体系是类似于德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截止到2011年11月末,在我国金融业119万亿的总资产中银行业总资产达到108万亿。然而,我国的银行其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比较单一。

图2 银行类金融机构负债资金来源

注:相关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图2可知,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之间缺乏可替代性,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来源有存款、金融债券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其中各项存款一直在我国各项资金来源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其所占的比重一直在90%以上。与存款所占的比重相比,我国的金融债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所占的较低,金融债不超过5%,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则不超过0.5%,因此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在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中,从图3可以看出其资产的运用比较单一,尽管贷款在资产的占比中呈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占有绝对的比重,有价证券的投资波动的幅度不大,占比较小,一直在10%左右。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银行的外汇占款占比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是强制结售汇制,大量的外汇储备主要是集中在央行的掌握之下。因此当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动时,尤其是银行的贷款资产受到影响时,银行很难通过其他资产项的调整来调整其贷款资产,货币政策很容易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资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影响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从而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运用。

图3 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情况

注: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

二、信贷渠道对我国民营企业信贷资金可得性的影响

根据经济和金融的现实状况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渠道进行传导的,因此货币政策主要是靠我国的银行体系传导的,自然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货币政策有重要的影响。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国有专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银行上市这几个阶段,从而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商业银行体系,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在我国的银行业中占据着垄断性的地位。

图4 不同类型的银行资产在整个银行业中所占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2011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实业、华夏、光大、招商、民生、兴业、恒丰、广发、浦发、深发、浙商、渤海12家。农村金融机构则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图4给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结构和外资银行在整个银行业资产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尽管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我们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资产结构中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比一直在50%以上,所以我国的银行业市场依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占垄断地位的一个市场结构,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发生变动,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被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所主导。

然而自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民营企业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且我国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大大超过了国有企业,以工业为例,民营企业总产值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由50.4%上升到2010年的73.4%,其解决就业的比重由40%上升到81%。(此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年鉴》整理而成)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依附于经济体制,因此政府首先要优先考虑对国有经济的支持。同时相比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有政策性和垄断性的优势,并且还有政府的“隐形担保”。随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主体地位的加强,在决定贷款资金的供给时,需要考虑资产的风险和收益,银行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目标,整个银行体系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自然会流向国有的大中型企业,因此,对我国民营企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地制约了民营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 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非常大, 4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央企的30.7%;此外,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较难从银行体系获得正常生产经营贷款以及外部扩张贷款,并且即使能够获得贷款,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资金成本要高于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6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明显多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33.3%,11.7%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从银行贷款的“低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3.3%。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并没有通过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去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而是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我国经济环境和金融制度的现实分析,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信贷渠道来发挥作用的。同时由于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仍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垄断市场结构,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被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使得货币政策对我国的民营企业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可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限的条件下,可实行结构化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当前我国已经存在的中小银行和微型金融机构,可对其要求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作为进入银行市场审批者的银监会,可以适当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放松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大力发展我国的中小银行和微型金融机构,使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同我国的企业结构相适应,以保证中小企业占多数的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从而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高政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王志强.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10).

[2] 周英章、蒋振声. 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09).

[3] 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

[4] 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03).

[5] 杨小娟、熊勇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4,(10).

民生银行论文篇10

【摘要】本文运用2010~2013 年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回归方法,对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流通中的现金之间存在稳定的、单向的、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而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另外,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可知,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规模保持稳定或者略微增加时,能够促进流通中的现金保持稳定,有利于中国现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 信贷规模;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基金项目】本文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金融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胡晓艳,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财经系讲师,会计师;张延良,山东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投融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信贷的存量和增量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全国人民币贷款总额增加了8.20万亿元,同比增加了7320 亿元,其中住房贷款总额增加了2052 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总额增加了5.66万亿元。银行信贷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项目,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研究银行信贷中的人民币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对于央行如何判断和把握货币政策的“松”“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着重研究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本文收集了2010 年1 月~2013 年8 月的月度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经研究发现,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流通中的现金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关系是正向的,而与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现阶段,央行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维持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稳定或者略微增加,有利于促进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一是通过新的视角,即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反映了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新意。二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有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结论,即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规模保持稳定或者略微增加,有利于促进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第三部分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介绍了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第五部分介绍了数据的来源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第六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Bernanke & Blinder (1990)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研究银行信贷状况,认为由于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筛选,导致中央银行降低准备金规模,进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这就间接地说明了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贷款渠道传导的。Kashyap & Stein(1995)在研究中指出,银行信贷渠道在满足“价格调整非完全刚性、银行负责一部分企业的外部融资、银行的信贷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货币当局的控制”三个条件时是有效的。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银行信贷渠道是存在的,并且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Cecchetti (1999) 基于美日欧的数据,对商业银行的货币传导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而且是正相关。Kishan & Opiela (2000) 通过对13042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信贷规模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灵敏度不同。Van den Heuvel(2001) 也在研究中得出相同的结论。Tanaka (2002,2003)在利率函数的静态模型研究中指出,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受到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影响。Aikman& Vlieghe (2004) 在研究中,通过分别建立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储户之间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模型,分析比较了无银行信贷约束的经济和有银行信贷约束的经济对不利冲击的反应。因此得出结论,银行信贷渠道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但是,Hume & Sen?tence (2009) 在研究中指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全球的银行信贷高峰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银行信贷对宏观经济波动没有影响,当然也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没有什么影响。

国外学者已经对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成果,而国内的研究大部分还只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少数的实证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是信贷渠道。王振山等(2000) 通过对中国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的结论。李斌(2001) 通过对中国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信贷总量与货币总量间接相关的结论。朱庆(2005) 在研究中指出,信贷渠道在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作用更明显。周孟亮和李明贤(2006) 通过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认为信贷渠道依然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并且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索颜峰和范从来(2007) 通过对中国银行部门近12 年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银行资产组合能够为信贷观点提供充足的证据。赵振全等(2007) 在研究中发现,信贷市场的状况对经济波动影响巨大,中国明显存在着金融加速器效应。陆前进和卢庆杰(2008) 认为,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备,所以货币政策只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商业银行。李连发和辛晓岱(2012) 通过对中国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信贷总量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郭家新(2013) 在对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变和信贷规模控制的研究中指出,在信贷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将被打断。刘书祥和吴昊天(2013) 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着明显的银行信贷渠道效应。

从以上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利用2010年以来的月度数据,从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对货币政策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通过相关工具开始启动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即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内外学者公认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信贷渠道,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此渠道是从银行信贷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另一个是货币渠道,具体包括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利率渠道。

由于中国的金融发展不协调等历史原因,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是银行信贷渠道,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市场。中国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起步晚、发展慢,银行信贷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而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所进行的直接融资所占份额过小,而且这种现象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从2010年起,银行信贷在融资中的比重就没有低过3/4。另外由于中国特殊的金融制度,贷款几乎成为中小企业惟一的筹措资金的方式,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直接融资的途径,贷款难一直制约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相对比,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是其融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从1970年开始,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总额占非金融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就没有低过60%;同期新发行的公司债券中,直接融资的比重还不足5%。由此可见,间接融资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地实现利率市场化等客观原因,货币传导渠道并不是很有效。以利率传导渠道为例,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中国的企业对利率并不敏感,尤其是对中长期贷款的敏感性更低。其原因一是大量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前财务敏感性极差,基本只受预算约束的影响;二是所有的贷款全部按照央行提出的基准利率来执行,导致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合理。再以资产价格渠道为例,其严重地受托宾Q不显著和财富效应的影响,原因一是股票市场波动过大,普通散户很难在股票市场中获得收益;二是股票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手段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现阶段的中国无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后,由于资产抵押和利率管制的存在,使得货币传导渠道间接地成为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金融市场并未完全开放,金融管制制约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活动。在利率水平不高时,对正规金融的需求很强烈,此时信贷规模成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将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业紧密联系起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贷规模。这说明抵押资产的存在强化了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本文将从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的视角,来分析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为了深入理解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一) 变量选取

1.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本文选取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作为变量,首先是因为这个变量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灵敏度最高,这是中小型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的根本所在;其次是因为人民币信贷总额能够直接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最后是因为中资银行会更多地关注政府的宏观政策。因此本文对此变量的选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2.货币供应量。按照我国货币当局对外的数据,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本文将分别探讨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以便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二) 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协整回归的分析方法探讨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因为JJ(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Johansen 等,1990;Johansen,1991)比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更加稳健,所以下文中的协整检验方法利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J协整检验。因此相关的VECM 模型(误差修正模型) 如下:

DlnCRt=α1lnCRt-1+βlnM0t-1+C

DlnM0t=α2lnCRt-1+βlnM0t-1+C

我们主要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所以模型中没有考虑短期因素。其中,下标t表示时间,CR表示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M0表示流通中的现金,在模型中将CR和M0做了对数化处理,C表示常数项。参数α表示调整速度,与参数α相乘的括号内的方程表示长期均衡关系。当α的值显著时,解释变量才能成为因变量的Granger因子。

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其他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模型同上。

五、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网站pbc.gov.cn公布的数据和Wind资讯数据库。为了尽可能地增加样本数量,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2013年8月的月度数据。为了降低数据的波动幅度,我们将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为了分析方便,对上述调整后的相关变量进行定义,流通中的现金的对数表示为lnM0,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对数表示为lnM1,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对数表示为lnM2,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的对数表示为lnCR。上述各从新定义变量的一阶差分项, 分别记作DlnTR、DlnM0、DlnM1、DlnM2。表1 描述了lnCR、lnM0、lnM1、lnM2、DlnCR、DlnM0、DlnM1、DlnM2 的统计性质。

lnCR、lnM0、lnM1、lnM2 的关系由图1 给出,其相应的增长率参见图2和图3。从图1可以粗略地判断,lnCR、lnM0、lnM1、lnM2均显得不平稳。从图2 和图3 可以看出,DlnCR、DlnM0、DlnM1、DlnM2 都显得比较平稳,lnCR 可能分别与后三列数据存在一阶协整关系。

六、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由于lnCR、lnM0、lnM1 和lnM2 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必须先检验这些变量的平稳性,表2列出了ADF的检验值、检验“存在单位根”这一原假设时相应的p 值以及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显示,lnCR、lnM0、lnM1及lnM2均不平稳,其相应的一阶差分DlnCR、DlnM0、DlnM1及DlnM2都是平稳的。这说明lnCR、lnM0、lnM1 及lnM2 均为同阶单整I(1),因此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 协整分析

表3分别对lnCR与lnM0、lnCR与lnM1、lnCR与lnM2在2010~2013年间的月度数据协整关系结果进行了列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对流通中的现金有单向的因果关系,但是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在2010~2013年间,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只对流通中的现金产生影响,并且影响是正向的,但是流通中的现金对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并没有影响。

(三) 脉冲反应函数

图4是2010~2013年间的lnCR对lnM0的正交脉冲反应函数图,即一个单位的lnCR冲击对lnM0的长期动态影响;图5是2010~2013年间的lnCR对lnM0的累积正交脉冲反应函数图,即一个单位的lnCR冲击对lnM0的累积长期动态影响。反应期限设定为20 个月,使用乔利斯基分解(Choleskyde-composition)方法计算正交残差。从图4可以看到,第一个月一个单位的lnCR的上升将立刻引起后续lnM0的接近0.014单位的上升,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lnM0的上升幅度减小,直到5个月后lnM0的上升稳定在大约0.004单位左右。从图5可以看到,第一个月一个单位的lnCR的上升将引起后续累积的lnM0持续稳定地上升,只是初期的上升幅度较大。这说明从长期来看,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对流通中的现金有长期而持久的正影响。

(四) 相关检验

1.检验lnCR与lnM0之间协整方程的稳定性,基于协整关系残差的ADF检验。残差的ADF检验统计量为-4.055,检验p值为0.0011,因此协整方程是平稳的。

2.检验lnTR与lnM0之间协整个数的设定是否合理,如表4和图6所示,协整个数设定合理。3.检验残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残差的正态性检验没有通过,不过JJ方法具有鲁棒性,对非正态性分布的残差也同样适用(Gonzalo,1994)。

4.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对模型残差1阶滞后的拉格朗日乘子检验不能拒绝无自相关的原假设,这说明所做的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是合理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回归方法,对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流通中的现金之间存在稳定的、单向的、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二,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综上所述,说明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总额仅对流通中的现金有正向的拉动关系。因此,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流通中的现金流,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当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基础货币的投放将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成倍扩大,银行的贷款倾向随名义汇率和利率的上升而放大,此时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得到了加强;而当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由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将得到反向加强。因此,中国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实际影响。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金融体系就需要为实体经济做好服务,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可知,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规模保持稳定或者略微增加时,能够促进流通中的现金保持稳定,有利于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郭家新.信贷规模控制与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变: 1953~2012[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3).

[2]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7).

[3] 李连发, 辛晓岱. 银行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1984-2011[J].经济研究,2012,(3).

[4]刘书祥,吴昊天.货币政策冲击与银行信贷行为的差异——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理论的一种解释[J].宏观经济研究,2013,(9).

[5]陆前进,卢庆杰.我国利率调控面临的困境及政策含义[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5).

[6]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12).

[7]索颜峰,范从来.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贷款供给吗?[J].经济科学,2007,(6).

[8]赵振全,于震,刘淼.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J].经济研究,2007,(6).

[9]周孟亮,李明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基于1998 年以来的实际情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10]朱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中德比较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3).

[11]Aikman D, Vlieghe G. How much does bank capital matter?[J]. 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Vol.44,No.1,2004

[12]Bernanke B.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Monetary Transmissio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0.

[13]Cecchetti S G. Legal structur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 1999.

[14]Hume M, Sentance A. The global credit boom: Challenges formacroeconomics and polic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Vol.28,No.8,2009.

[15]Kashyap A K, Stein J C.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bank balance sheets//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Policy[J]. North-Holland, Vol.42,1995.

[16]Kishan R P, Opiela T P. Bank size, bank capital, and the banklending channel[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0.

[17]Tanaka M. How do bank capital and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affect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D]. CESifo, 2002.

[18]Tanaka M. The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BaselAccord[J].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Vol.49,No.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