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资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2:27:11

社保资金论文

社保资金论文篇1

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发达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投资方式正在蓬勃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社保基金于产业投资基金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本文中笔者就社保基金作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人的相关方面略作探究。

一、社保基金作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人的理由分析

(一)为社保基金增值提供新渠道

在2001年以前,社会基金主要投资在银行储蓄以及国家债券两方面,安全但收益率不高,并且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社保基金不但没有达到保值、升值的目标,还面临着价值缩水的危险。随着2001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社保基金开始向银行存款、国债买卖、投资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证券市场等方面发展。但是,社保基金作为我国社会维持稳定,保障人们人身利益的重要资金,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政府和社会所首要关心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衡量收益与风险比例时更应该谨慎行之。我国融资公司的财务报表,定期的资金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社保基金的管理者对投资金融债券以及企业债券的安全性评估不高。

可见,社保基金作为人民的“活命钱”要实现增值和安全保障皆得是十分困难的。就追求社保基金的收益性而言,投资产业基金为社保基金的发展有创造了一个有效的渠道。首先,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市场经济下新兴起来的融资制度,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获取高收益的潜力。其次,社保基金以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为主的资金配置结构无法很大程度上实现高收益,除了企业债券、证券市场以外,有必要增加企业投资基金的参与,丰富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完善其投资组合,使资金得以有效的配置,实现帕累托改进。

(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对于未上市的民营企业,资金的短缺,融资的困难以及融资渠道的狭窄是制约他们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我们支持产业投资基金对这一行的投资,同时也赞成社保基金作为投资人参与其中。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特别是社保基金的进入,不仅能够在激发未上市企业积累资金进行高科技研发的同时督促其进行实质性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为企业创收的同时也为保障自己的生活积累了充足的资金,在企业内部,职工们会逐渐形成为自己老年生活、医疗保障等方面利益而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积极地维护企业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从道德上约束了违法腐败、贪污浪费的不良现象,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对社保基金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

(一)政府的规制作用

社保基金进行投资运作所遵从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

从1985年9月我国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获准成立,标志着产业投资基金在中国问世至今,我国仍然没有对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全面的规范性文件。缺少法律政策的规范,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势必艰难重重,市场的机制也无法有效地建立。现在,《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已在加紧制定中,这正是体现了产业投资基金需要立法保障规范的必要性。在立法过程中,政府应当给予社保基金作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人的相关规定以高度的重视,特别应当注意:严格规定社保基金作为投资人的范围,并建立健全的申报审核制度,制定一套严格、规范的审核程序以及明确审核机关的主体资格和职权范围;严格限定社保基金所投资的对象范围,通过严格的审查和调研确定投资对象,以新兴的、有发展和壮大能力、具备潜在的市场竞争力的未上市的中小型企业为主要投资目标;明确规定对于投资对象关于社保基金的运作以及具体的资金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定期的监督,以确定社保基金退出的时间和程序。

(二)基金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社保基金经过积累或征收以后统一由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理事会管理,而基金受托人、管理人经过国家审核批准后对社保基金进行管理和投资。

作为国家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机构,理事会应当肩负起保障社保基金安全性,实现基金高效增值收益的责任。首先,制定完善的社保基金的投资经营策略并组织实施,期间,理事会应当结合现实国情以及全面地分析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政府的政策目标依照法律规定制定投资组合;其次,理事会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制定经营策略,不仅要考虑到不同性质组合之间的比例,还要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审核和选择,保证社保基金的运用获得最大的效益。最后,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与投资,理事会须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对于基金管理公司出现严重亏损或者违法事件的,及时地予以撤销资格并给与处罚,防止社保基金的不当投资,损害国家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三)企业自身的监管作用

作为接受社保基金投资的未上市中小企业,虽然本身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但是由于固有思想观念的落后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从产业投资基金那融资的同时,必须对自己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以及结构设置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现在化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风险投资时必须以保障社保基金基本不亏损为最后防线,合理的进行风险收益的分配,从自身方面做好监管,实现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社保资金论文篇2

关键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问题对策

一、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加强投资管理使其保值增值,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管理主体分散,影响了基金的存量规模,削弱了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目前地方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也不尽相同,中央和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基金节余分散,管理难度增大。

2.基金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前一时期,确实存在大量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严格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作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讲,只有部级社会保险基金有投资管理的办法,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渠道和管理方法,地方结余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还没有打开。

3.基金运营不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主体的非专业性以及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基金运营的低效率、高风险并存。从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设置来看,社会保险的事务性管理和基金的运营都是由政府组建的事业性机构即社会保险管理局(中心)来管理,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而非市场指导下的商业化运作,这使基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病。

二、目前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尽管有中央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还不是全部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对其他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还是空白。社保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因此,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国家、省、市应建立起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照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投资和监督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相互制约,有各自的职责,互不隶属。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同时,应建立分权制衡的运作机制,基金的运用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由此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

3.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通过委托和关系,签订合同,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应处理好投资组合问题。目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是,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不得高于10%,证券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保险基金还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对于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应保持较低比例。

5.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投资形式:投资开放式基金;发行定期保险基金的国债;委托银行抵押贷款;公司或企业债券。

社保资金论文篇3

(一)投资方式固化、投资效率低下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限定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重不低于50%,企业和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重不高于40%,在这之中还规定银行存款的比重不得低于10%。根据以上规定,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主要依赖于银行存款和买卖国债这两种方式,显然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风险小、安全性较高的优点,但与此同时其收益率也相应降低,此外,选择这两种方式进行投资还难以抵抗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必然会导致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低。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实际收益率总体偏低。在2008年和2011年这两年间,综合当年的CPI指数,社保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率甚至为负增长。虽然在2009年收益率曾回升到16.82%,但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收益率却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2013年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仅为0.44%。

(二)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涉及面广且管理体系散乱,管理模式不统一,导致基金管理分散,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和权责划分不明确,工作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状况间接影响了我国社保基金的有效投资,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性。

(三)基金运作不透明,信息不对称2000年国务院专门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负债、权益和收益等财务情况。然而仅仅通过这些财务会计报表,公众很难从中了解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作的全部情况,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公众无法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同时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的不透明,也会直接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瞒报、少缴以及骗取社保基金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地区还存在私自侵占和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恶劣现象,严重侵害了广大参保人的利益,威胁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监管力度不足,相关法制不健全2013年上海市发生“违规挪用社保基金案”,该案件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除了缺乏有效的公众监督之外,同时还缺少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以防止贪污挪用基金的现象发生。当前,我国还缺乏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从社保基金运营管理方面看,虽然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颁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托贷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但这些暂行办法仅是针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对于其他方面没有做明确的规范,法律层次低,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法制建设的滞后也使社保基金的投资面临风险。

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引入多元化投资,拓宽投资渠道“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是投资领域的至理名言,揭示了投资者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引入多元化投资模式,通过分散投资,将资金投向不同领域,以保障整个投资组合的安全性,降低投资风险,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除了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投资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之外,社保基金还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投资形式:一是实业投资,包括对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股权基金的投资,以及直接对中央企业的股权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不仅可以保证社保基金能够获取稳定的收益,还可以促使央企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能够进一步增加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互惠互利。二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投资,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到国家扶持的产业项目中,这样既能够在资金方面对国家建设进行支援,也可以使社会保障基金稳定地获得长期收益,且这种投资方式具有风险性低,收益率高的优点。三是开发海外投资,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投资工具也比较单一,而海外的资本市场相对健全,投资品种也相对丰富,且法制体系比较完善与规范,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海外投资是社保基金实现多元化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完善管理制度,明确政府责任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于管理部门较多,权责划分不够清晰,给社保基金的运营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应细化各政府部门的职权,实行分工管理,做到“一一对应,各司其职”,即不同的事项有不同的部门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如政策的制定、宏观规划等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交由财政部统筹,监管工作由审计部负责等。这样各部门之间的权责才会清晰明确,管理效率也会因此提高。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增强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完善监管体系,实现信息透明社会保障基金是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设立的,其投资运营安全与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建立高效完善的监督体系十分重要。1.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决策科学、客观、合理,并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可做相应调整。应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管机构,以保证可以随时进行监督,一旦内部出现违规操作行为,要及时揭露并给予处罚。2.实现外部监督,提高信息与运营操作透明度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应将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投资使用状况等定期向全社会公布,且要详细告知在此过程中资金的相关经手方,确保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透明度,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还应充分动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做好新闻监督工作,及时报道揭露侵占、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良现象,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

社保资金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政府;财政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32-03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责任研究越来越深入,从所查阅文献可以看出,论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论文达到了1 500多篇,论及“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的有119篇,专门论述“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责任”的有30篇。财政支持是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条件,深入探讨农村社会保障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对该选题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

一、关于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理论依据的研究

(一)基于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学者们论述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财政责任最基本的理论依据。陶知翔(2007)[1]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属于准公共产品,由市场配置必然存在失灵,指出由政府发挥资金支持的主导作用具有必然性。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项基本内容,每项内容受益范围和指向对象、属性各不相同,因此一些学者如庹国柱等(2009)[2]选择进行分类界定,认为政府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应以项目属性为依据。总体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社会救济和农村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属性其态度是一致的,但是对农村社会保险的属性界定却存在争议。马雁军(2007)[3]认为纯公共产品特性是农村养老保险的本质属性,但在政府现有财力的约束的特点条件下产生了其准公共产品特性。仇晓洁(2012)[4]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归为准公共产品,所以农村社会保障就整体来说是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在这些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承担责任。

(二)基于公共财政理论

鉴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性质,公共财政范畴继而成为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另一支撑点。其一视角是从公共财政的各种职能探讨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杨术(2007)认为,社会保障活动是一种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公共财政正是政府提供资金以满足公共需要来定位的,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的体现,因而公共财政应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且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的作用主体都是国家,其目的都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5]。

(三)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福利国家理论

以新、旧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福利国家理论,主要探讨社会福利对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米什拉(2003)认为社会福利机构在增强公民参与政治进程的能力和保护人们权利方面起作用;威尔斯基和蒂特马斯认为,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是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本质,所以不管是哪种福利模式都试图致力于对资源的调节,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内学者主要探索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福利国家理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包括对福利模式的借鉴与创新(王思斌,2009;邓智平,2012)[6] [7],以福利国家为借鉴明确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边界(钟洪亮,2012)[8],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财务模式的借鉴(詹伟哉等,2000)[9],等等。但是对福利经济学与福利国家理论的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涉及不多。

二、对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定位的研究

(一)对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界定的研究

学者主要通过分析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共财政行政性质与职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将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是指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农村社会保障所进行的资金投入、资金配置和资金管理等安排(毕红霞,2011)[10]。从查阅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在探讨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责任时,并没有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进行精确的划分。

(二)对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定位的研究

一是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政府资金筹集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分别针对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不同层次,确定资金的承担者。(1)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处于最低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且由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按属地进行管理,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所以地方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资金筹集责任,中央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陈少晖,2008;谢东梅,2009)[11] [12]。(2)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因其资金需求量大以及政府财力有限,必须依靠社会共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原则来筹资,由个人(家庭)、集体、各级政府共同出资(杨翠迎,2007)[13]。(3)农村社会福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对必须建立的福利制度,所需资金应由国家或集体提供。

二是关于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与运营责任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将财政支持资金用于法定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对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主要包括待遇支付条件和支付标准。从待遇支付条件来看,主要是探讨如何对保障对象进行确定(童星等,2011)[14]。在待遇支付标准方面,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内的实际,如何依据科学方法确立支付标准,包括农村低保标准、新农合的大病医疗补偿标准和门诊费用补偿标准以及新农保的最低基础养老金的水平、个人缴费水平和档次(王枝茂,2007;李冬妍,2011)[15] [16]。其次是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保值增值,以降低资金被截留被挪用的风险。童星等认为,应坚持进入资本市场的理念,完善其委托制度,同时在实现省级统筹基金的归集、管理和投资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行省级特种社保债券和中央政府特种债券的试点。

三是关于地方政府履行对农村社保资金的监管责任的研究。学者建议,主要是建立行政监督系统,以日常监督方式为主,即将农村社会保障事务纳入一般工作范畴,并按照本部门的工作程序、工作手段行使监督权。除了民政部门行使监督外,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都要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进行监督。

(三)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履行财政责任的效应研究

随着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肯定财政支持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辅以数据说明,对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的效应进行研究,证实了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引致效应,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余官胜等,2011;尹华北等,2011;段景辉等,2011) [17] [18] [19]。

三、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履行财政责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的相关探讨

(一)对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现存问题的探析

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中财政责任现存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存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政府投入少,保障水平低;第二,各主体责任不明确, 分工不明晰。这既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的责任不明晰,还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第三,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管理水平亟须提高,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第四,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我国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必要的了解,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对社会保险的参与不积极(孙亦军,2007)[20] 。

(二)对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于淑文等(2009)[21]认为,我国农村经济总体水平落后,即便同一省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给地方政府在对农村社保的投入与政策制定方面带来了困难。李沫等(2011)[22] 认为“分税制”的财税体系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但社会保障事权的下放并没有带来财权的下移,造成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使社会保障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现有的激励机制在调动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积极性方面具有局限性。刘军强(2009)[23]认为,地方政府是具有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水平对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缺乏吸引力。金海和等(2010)[24]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做了规范和要求,但从总体上来看,对社会保障的立法仍处于落后状态,从而造成农村社会保障领域发生纠纷时无法可依,同时现行法律体系对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社会保障责任缺乏约束力。

四、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履行相关财政责任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一)资金筹措责任的政策建议

许多学者认为广开筹资渠道可以扩充资金的来源。渠道之一便是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郭海清(2008)[25]对此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其次是创新农地制度。张守玉等(2007)[26]等提出以土地股份换保障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模式,佟茹等(2011)[27]提出重新分配土地出让金,允许从农民土地补偿款中优先支付其应承担的社保资金。学者们还提出变现国有资产、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黄玉荣等,2003)发行养老保险、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等途径。

(二)资金监督管理与保值增值的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关系到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通过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其安全。学者们认为,第一是要建立和健全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监督体系,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赵红彦,2009)[28],重视财务监督、风险监督和资质监督。第二要加强信息公开化建设,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的透明度,使农民有知情权(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2003)。

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纷纷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向金融和资本市场,因此国外学者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有较多的研究。Blake(1999) [29]指出,为了在有效边界组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合,基金有必要将资产转换为风险较低的债券。博迪和帕普(Bodie,Lselie.E.Papke,1992) [30]指出,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市场上各种创新产品的出现,如不附息债券、担保投资契约。在投资组合中,一般认为,养老基金应该持有国内政府债券。近年,我国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由于信托投资公司是唯一可以同时涉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三通式特殊金融机构,其投资渠道广泛、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有利于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由于指数化投资具有非系统风险低、管理成本低等优点,章鸽武(2005) [31]建议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于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的指数基金,进行指数化投资。

五、简要评述

综观国内外学者既往的研究成果发现,学术界对于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财政责任,提出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同时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分工进行了初步的探析。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多数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由于偏重于从不同理论和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揭示与发现,其研究结果对政策层面的实用价值总体不够高;较少以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的定位研究不深入。因此,如何合理而清晰地界定农村社会保障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精确划分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财权与事权的边界,精算农村社会保障中各级地方财政应投入的具体规模,以及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保基金的统筹管理、监督运营、保值增值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陶知翔,徐茗臻.论新农村社会保障的国家责任与国家管理[J].中国市场,2007,(11).

[2]庹国柱,王国军,朱俊生.制度建设与政府责任――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马雁军,孙亚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与政府责任[J].经济经纬, 2007,(6).

[4]仇晓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18.

[5]杨术.公共财政框架下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党政干部学刊,2007,(4).

[6]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3).

[7]邓智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8]钟洪亮.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与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9]詹伟哉,郭亚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财务模式对我国改革的启迪[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

[10]毕红霞.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11]陈少晖.建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J].福州党校学报,2008,(4).

[12]谢东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特征与筹资机制[J].未来与发展,2009,(3).

[13]杨翠迎,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构想[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4]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王枝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机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4).

[16]李冬妍.“新农保”制度: 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1).

[17]余官胜,王睿.社会保障参与和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4).

[18]尹华北,姬恒.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 消费经济,2011,(2).

[19]段景辉,黄丙志.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J]. 财经论坛,2011,(3).

[20]孙亦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定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

[21]于淑文,李百齐.论我国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探索与争鸣,2009,(12).

[22]李沫,芦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审视[J].劳动保障世界,2011,(11).

[23]刘军强.激励结构与政府投入:从地方政府视角看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性[J].公共行政评论,2009,(6).

[24]金海和,李利.社会保障与政府责任――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2010,(3).

[25]郭海清.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根本办法是开征社会保障税[J].农村经济,2008,(8).

[26]张守玉,薛兴利.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设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27]佟茹,曹禺.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1,(10).

[28]赵红彦.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7).

[29]Alicia H Munnell: Reforming Social Security:The Case Against Individual Accounts[J].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1999,(4).

社保资金论文篇5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社保基金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社保基金投资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以及研究。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对于社保基金投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对于社保基金投资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力求能够掌握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从而为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为社保基金投资实践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社保基金;投资;问题;策略;综述

自从我国实施社保统账结合模式以来,目前国家以及各地区滚存积累了数万亿社保基金,在通胀加剧的情况下,这部分基金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作为老百姓的活命钱,如果社保基金不能够通过投资获得良好的收益,必然就会带来导致我国社保更大的资金压力。目前学者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进行了很多的阐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保基金投资必要性、投资原则、投资问题以及投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社保基金投资概述

(一)社保基金投资必要性

从社保投资必要性来看,本文通过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将这些必要性归纳为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对通胀,通胀意味着货币的贬值,在货币通胀严重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社保基金投资来应对通胀,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其次就是应对社保基金缺口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缺口巨大,保守估计我国社保基金缺口在数十万亿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必然要求社保基金投资,通过投资获得投资收益,来有效的减少基金缺口。最后就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情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过社保基金投资可以给实体经济输血,刺激经济的发展。

(二)社保基金投资原则

社保基金投资原则方面,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认为社保基金投资需要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原则,安全性是指社保基金投资不能够过于冒险,这是由社保基金性质所决定,这是人们的养老钱,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必须要做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现社保基金较大的投资损失。收益性是指社保基金投资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为基本投资目的的,因此社保基金投资要在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尽量提升投资收益。流动性原则是指社保基金投资的对象应能够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保基金有支出需要的时候,及时变现,不会影响到社保基金的正常支付。

(三)我国目前社保基金投资概况

从我国目前社保基金投资概况来看,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开始的时间不是很长,在投资限制方面比较多,国家层面的社保基金理事会在投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投资收益并不是很理想,各级地方政府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更低。在社保基金投资渠道方面,我国社保基金基本上就是以定存或者购买国债为主,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控水平比较低。

(四)国外社保基金投资经验借鉴

国外在设备基金投资方面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对于这些经验国内学者进行了很多的探讨,本文将这些经验归纳如下:一是完善的投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给社保基金投资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二是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成熟的资本市场给国外社保基金进投资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收益来源,国外在社保基金投资限制方面不是很严格,这给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了比较大的操作空间。三是社保基金投资机构之间的竞争性,通过竞争来让社保基金投资机构更加努力的提升投资收益。

二、社保基金投资问题综述

(一)投资渠道狭窄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比较狭窄,这一点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限制比较多,为了防控投资风险,社保基金投资基本上就是以低风险的债券为主,在资本市场,社保基金投资还存在较多的限制,在股指期货、风险投资等更高收益的等领域,社保基金基本上鲜有涉猎从而影响到了投资收益。

(二)风险管控薄弱

风险管控是社保基金投资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控还比较薄弱,这导致了社保基金投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举例而言

,在个别年份,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的投资就出现了亏损的情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了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控的薄弱,同时也是目前社保基金投资不能够完全解除限制,全面进入投资风险更高领域的主要的原因。

(三)投资法规不健全

从社保基金投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健全,没有做到根据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制定良好的法规。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半数以上省份的社保部门集社保基金的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监督检查三项职责于一身,根本起不到有效的监管作用。这种情况下,对于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害,容易放大社保基金投资风险。

三、社保基金投资策略综述

针对社保基金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学者对于未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策略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于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总结。

(一)拓宽投资渠道

在拓宽投资渠道方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的适度解除社保金投资限制,在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的背景之下,要将提升社保基金股市投资比例,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保基金在股指期货、风险投资方面的拓展,通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通过投资高风险产品,提升投资收益。

(二)加强风险管控

学者的研究认为,社保基金投资一定要注意加强风险管控,加强投资风险的诊断分析,构建完善的投资风险管控体系,及时识别投资风险,完善止损机制,从而能够将社保基金投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实现社保投资的安全性提升。

(三)完善相关法规

社保金投资法律法规方面,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要根据这一工作开展的需要进行法规的完善,我国出台专门的社保金投资法规,对于社保基金投资机构监管、社保基金投资的运营的准入以及退出等内容都要从法律层面来进行规范,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9期

[2]李勇.社保基金贬值与投资风险问题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3年9期

[3]刘慧宏,丁元耀.社保基金的最优组合投资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5年2期

[4]冉萍.社保基金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运营的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1期

社保资金论文篇6

关键词:基金结余 投资渠道 收益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69-03

一、引言

2011年以来,有关地方社保资金入市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今年3月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委托,投资运营广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的事件,使得整个争论达到了高潮。郑秉文、李永森(2011)等学者认为社保资金进入股市,不仅能保值增值,而且能够促进股市发展。人保部、证监委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也持赞成意见;而刘纪鹏、叶檀(2012)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我国股市机制不健全,财政部等也持相同意见。

总体来看,上述争论和研究基本上是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的必要性进行论证,但结合具体省份,对于社保资金多元化投资的具体渠道,以及在投资组合方面如何确定,投资管理方式如何改革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对陕西省社保资金运营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同时也是对社保资金是否入市争论问题进行补充。

二、陕西省社保资金投资运营的现状

1.社保资金的收支及结余分析。从2006年以来,陕西省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重点一直是放在扩大覆盖面上,同时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加大支持力度的帮助下,陕西省社保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逐渐增加,见表1。

养老保险结余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

2.运营模式及收益。从各年份社保基金总决算以及笔者调查,目前陕西省社保资金主要的投资方式是银行存款。2006年到2010年社保财政专户资金使用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陕西省社保专户资金中的债券投资比例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专户资金中很小一部分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放,近几年比例不断上升,从2006年的2.19%,上升到2010年的8.34%,目前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比例在上升,但存款结构依然不合理,活期存款额度占九成多,比例过大,使得资金平均收益率远低于一年的银行存款利率,与同期通过膨胀相比,收益率更低,过去5年陕西省财政专户资金投资收益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陕西省社保资金总体收益率很低,最高年份是2008年,但收益率不到1.5%。其余各年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这说明陕西省社保资金实际价值正在贬值。

3.社保资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滞后,已有政策运用不足。目前针对社保资金投资运营的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规定:“养老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财政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财社字[1999]60号)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

对于存银行只是作了原则规定,但存款的种类、存期的长短、存款的方式等方面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陕西省在此方面没有突破,大部分结存资金主要是以利息较低的活期存款方式存取;另一方面,在购买国家债券上也没有充分利用已有政策。国家债券除了国债以外,还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发行的债券,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等。上述机构发行的债券都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而其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陕西省社保资金一直没有涉及。

(2)投资渠道单一,银行存款形式单一。目前,陕西省社保资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银行存款,只有不到一成的资金为定期存款,其他大部分资金以活期存款方式存放,没有对银行存款期限、品种等组合产品进行投资,其他投资渠道基本没有。

(3)投资收益率低,基金抗风险能力弱。投资品种的单一反映在收益上必然是收益率低下。近些年,陕西省社保资金投资收益率都在1.5%以下。大部分年份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造成了社保资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况,抗风险能力弱。

(4)形成对财政的隐形压力。公共财政承担着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托底责任。如果基金的自求平衡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将会给财政背负隐形压力。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已成为陕西省财政支出的第二大项目,未来随着陕西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保障待遇的进一步提高、做实个人账户的潜在压力、其他险种统筹层次提高等因素,陕西省财政承担社会保障托底的压力将增大。

4.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社保资金论文篇7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社会融资总量是这两年提出的一个较新的概念。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注:社会融资总量、社会融资规模以及社会融资总规模三者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011年1月,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总理又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此后,这一表述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曾出现。同年3月30日举行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再次强调,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由此,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开始为我国社会各界所关注,有关社会融资总量的文献也层出不穷,综述如下。

一、什么是社会融资总量

关于什么是社会融资总量,2011年2月17日央行网站发表的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署名文章《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中首次提出明确的内涵,这篇文章指出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综上所述,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而且从2011年4月14日起央行首次社会融资总量这一全新指标。

不过,有专家对当前披露的社会融资统计口径提出异议。专家表示,如果将规模巨大的外汇占款、国债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剔除在社会融资总量之外,会令统计数据缺乏代表性。连平表示,外汇占款已经在货币供应量当中有所体现,而且从概念上讲,也是不适合统计到融资总量当中的。郭田勇认为,如果要反映“融资总量”的概念,还理应包括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不过目前这些在统计中还是个盲点。陈涤非也提出从理论上人民银行应对实体经济的全部融资进行监测和调控,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监测的可行性,民间融资不宜纳入统计的范畴。

二、为什么关注社会融资总量

多年以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所盯住的金融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M1、M2)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以它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社会公众也主要关注这两个重要指标。那么,为什么2011年国家会提出调控社会融资总量呢?这当中有金融理论和国际经验的支撑,蕴含着深层次的经济背景和原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金融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

盛松成认为我国当前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符合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宏观政策的需要,他利用西方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不同于传统货币供给分析的新的理论观点:《拉德克利夫报告》的“整体流动性”理论、格利和肖的金融中介机构理论、托宾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以及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传导渠道及其有效性等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的现代货币金融理论,阐述了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经济理论基础,也从美英等国货币供给口径扩展的实践和国际金融危机思考的角度论证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等货币操作的中介目标已不能满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需要立足于整个金融体系制定货币政策,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刘利刚则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一直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放在M2上,同时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放在控制通胀上,导致大量的资产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领域,而这些资金没有被归类为M2这一经验,阐述了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对监管工具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二)经济背景及动因角度

盛松成、陈涤非等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启动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监测的经济背景有一致共识,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社会融资渠道和工具逐渐多元化,贷款的可控性及其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下降,已不适于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盯住指标,而社会融资总量更能全面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状况,适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符合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

(三)实证角度

社保资金论文篇8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理论简述

1.统一社会保障理论。该理论认为,应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征收、统一支付和统一管理。以国家财政为基础,将农民也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中央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保障的对象是有公民义务的劳动者。社会保障资金纳入政府财政的年度预算,实行按需分配,年度平衡。社会保障人人平等,不分劳动力的素质、级别和所在地域。胡鞍钢认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保持中国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基础,也是“中国新政”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改革中最优先的议题。中国要建立一个充满温暖、关怀和友爱的公平社会,有赖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公共产品,国家应采用统一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统一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国统一调配。冯兰瑞认为,应尽快实现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一。现代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化,这种社会化不仅包括保障对象社会化、保障主体社会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还应包括资金筹集和调剂使用社会化。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越高,越接近全社会的统一化,就越接近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我们要从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这是建立全国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

2.民间社会保障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国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动机是短期的,战略目标是错误的,财政上是无法持续的。因为在区域发展高度不平衡,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上将是乌托邦式的“洋跃进”。统一的社会保障非但无助于国有企业改革,而且还会拖垮整个财政体系;统一的社会保障将严重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使外资流向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国家,从而削弱而非加强社会稳定。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就在于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成本低,社会负担轻;统一的社会保障还将使贫困地区的居民大量迁移到沿海等发达地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将出现类似于纽约的贫民窟,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中国应扎根家庭、依托市场,发展民间社会保障体系。从长期的发展战略而言,中国应当建立以家庭储蓄养老保障为主,民营医疗保险为辅,社区社会救济保底,廉价高效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非统一集中国营低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3.差别性社会保障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我国城乡差别巨大,所以在保障形式、保障项目、保障水平等方面,应当有所区别。在农村,应以家庭保障为主,同时根据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保障项目;在城市,则应加大社会保障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有差别的统一社会保障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应实行“有差别的统一”。进城务工农民、乡镇企业职工、城市企业职工等应逐步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保障项目中的最低生活水平部分和大病统筹部分,应渐次过渡为全民共享项目;其他部分,以及社会保险的其他项目,如失业、工伤等,城乡应具有一定的差异。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理论评析

首先,我们分析统一社会保障理论。统一社会保障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可以实现人与人平等。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应履行的职责,也是对公民生活权利的维护。《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文件都明确规定,人人都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这种理念。二是有利于劳动者流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行政区域性,这种区域性制约了劳动者流向其他行政区域。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政府就成为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从而,可以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资金账户。这样,劳动者的流动就不会再受地域限制,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但是,也必须承认,统一社会保障理论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按统一的个人税率对劳动者的收入征收社会保障税;按统一的企业税率对劳动者所在的企业征收社会保障税。受多种因素影响,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差别很大。比如,2004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815元,其中上海为8 513元,居第一位;北京为7 836.4元,居第二位。劳动者的收入不同,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也就不同。然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是使每个劳动者都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金,并不考虑每个人过去所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多少。因此,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公平的,它会引致高收入者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与企业共谋,尽量减少各自的社会保障税,以提高各自的当期收入。

其次,我们分析民间社会保障理论。我们认为,民间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难以解决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理由有三:一是我国居民家庭储蓄难以支撑养老保障。截止到2004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19 555亿元。看起来数额巨大,但是,如果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数额还是小得可怜。我国有13亿人口,所以,人均储蓄余额仅为9197元。更何况,我国储户的结构不对称,即中低收入的中小储户数量较大,约占总储户的80%;高收入的储户数量较小,约占总储户的20%。同时,我国储户的收入又呈两极分化态势,即中低收入的中小储户仅拥有20%的储蓄余额;而高收入的储户却拥有80%的储蓄余额。因此,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均储蓄余额约为2299元,高收入阶层的人均储蓄余额也仅为36 786元。这种储蓄状况是难以维持养老费用的。二是民营医疗保险机构会承担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吗?民营医疗保险是商业性保险,需要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定期向保险公司缴纳医疗保险金。但是,劳动者在劳动期间收入较低,几乎没有剩余缴纳医疗保险金。不缴纳医疗保险金,医疗保险机构怎么会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呢?所以,以民营医疗保险机构来承担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的设想是没有资金支持的,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三是社区的社会救济能保底吗?我们认为,社区的社会救济是不能够保底的,原因是社区不是社会保障机构,不具有社会保障职能;若强制社区承担社会救济职能,那么救济资金从哪儿来?

再次,我们分析差别性社会保障理论和有差别的统一社会保障理论。农村和城市分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看似合理,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农村和城市分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将使两者“各自为政”,结果会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使农村劳动者社会保障待遇大幅度降低。农村曾经为城市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所以工业必须反哺农业。财政政策应向农业和农民倾斜,以增强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能力,保证农民社会保障和城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的实质性公平。

建立有差别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适应了我国的国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又造成了农民之间、城市企业职工之间的不平等。有差别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是统一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有差别地运用于城市和农村。全国农民都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金,全国企业职工也都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金,不考虑农民个体和职工个体缴纳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多少,没有体现按“贡献”分配原则,这必然会影响“贡献”大者的积极性。所以,这种有差别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不合理的。

二、建立分级式社会保障理论

由于现有的社会保障理论难以满足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需要,所以,应探索新的社会保障理论。新构建的社会保障理论应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只讲公平,不讲效率,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将步入困境;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则有悖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讲公平,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规模不断扩大,也有利于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温暖、友爱和关怀的良好社会氛围;讲效率,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和企业多缴纳社会保障税。

由于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者,所以,我们据此创新社会保障理论,即提出分级式社会保障理论。所谓分级式社会保障理论,是指以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作为社会保障主体,分Z,j统一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并分别为全国和所辖区域城乡人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理论。即分级式社会保障制度所需要的社会保障资金,由全国社会保障税和地方社会保障税分别筹集。全国社会保障税的征税对象是国有企业的收入(包括国有资产的收入);地方社会保障税的征税对象是国有企业员工的收入、非国有企业的收入(包括非国有资产的收入)、非国有企业员工的收入和农村农民的收入。

分级式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分级”。“分级”即把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两级,“一级”是中央政府通过全国社会保障税统一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用于全国城乡人员社会保障之用;另“一级”是省一级政府通过地方社会保障税统一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用于本省区域内城乡人员社会保障之用。

每个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障资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只要是我国具备条件的居民,无论是城市退休职工,还是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民,都可以领取相同的全国社会保障金。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表明人人平等。另一部分是省一级地方社会保障资金。只要是该省区域内具备条件的居民,都可以领取相同的地方社会保障金。对于省内来说,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对于全国来说,它体现了“各自”的贡献,即效率性,它可以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保资金论文篇9

社保基金市场化是指在社保基金的筹集、运营及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尽量缩小政府干预社保基金项目和范围,以提高社保基金的运行效率及其对经济的效率。社保基金市场化在新自由经济理论中得到充分论述,成为指导各国推行社保基金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从社保基金性质来看,社保基金是准公共产品,即社保基金介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具有外部利益。因为:首先,社保基金具有排他性。因为它可以通过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等方式确定低收入者的收入状况,从而把潜在的保障对象排除在收入供给的范围之外。其次,从社保产生的原因看,社保公共性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政府特有的稳定社会的职能。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人寿保险和失业保险极易存在市场失灵,个人的有限理性又造成寿命估计偏差和当前过度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由市场提供保险必然低效,更不可能实现收入再分配。为了克服市场缺陷,使整个社会的收入趋于平衡,由此产生了公共供应的社保基金。社保基金的准公共性为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行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方法,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以带来更高的回报率和效率。我国社保基金市场化自然性我国社保基金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应从我国的社保基金现状及性质两方面去考察。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基本入不敷出。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渐增;离退休人员、老年人逐年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新旧制度转轨中的成本巨大等等,使得社保基金总需求迅猛膨胀,加大其支出。另一方面,社保缴费率和替代率过高、缴费制度弊端重重,企业拖欠保费现象严重;这使得资金筹集严重不足。因此,社保基金应该走市场化道路,在其筹集、运营及管理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大量吸收社会游资,增加积累,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支付、积累能力。社保基金市场化是社保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的。本文所指的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具有相当流动性的资金。这类基金具有增值性,即基金可以投入营运保值增值。但是,以前没有把其作为资产来运转,也没有充分利用其增值性,仅是把它作为补偿资金用于各类社会保障的支付,存于银行生息;基金的筹集、运营及管理等主要依赖行政手段,而没有将其有效运用,以在流通中获取利润,因而影响了社保基金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保基金只有打破封闭的格局,走向市场,使自身运动适应和符合市场运作客观规律的要求,才能增强筹资能力、营运能力和积累能力。我国社保基金市场化进程展望社保基金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决策层的重视,近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进一步深化社保基金市场化做了相应准备。但为更好地解决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必须对社保基金进行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具体而言如下:完善市场化筹资方式。对于经营性社保基金,应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类型的社保基金产品,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吸引更多的资金;其次可以与资本市场相结合,通过金融创新为社保基金能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一种可能,来吸收大量的社会游资。放松对社保基金投资的管制。为使社保基金完全市场化运作,以实现有效的保值增值,应在投资项目、投资领域以及投资比例等方面适当放松管制,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企业年金市场化。在我国,企业年金刚刚起步,其市场化既面临挑战,又具有良好的机遇。因此,今后几年,我国要建立健全税收优惠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福利水平,充分认识到企业年金具有基金产品所不能提供和取代的保障功能,抓住我国现阶段具有的良好机遇,推进企业年金市场化。建立私营社保基金管理公司。为提高基金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政府应逐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社保基金管理私营化,允许私人股份公司依法成立社保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机构。使其在国家监控之下,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优胜劣汰竞争基础上生存并发展。

内容摘要:社保基金市场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基本入不敷出,资金缺口很大。为防止潜在支付危机,必须进一步加快社保基金市场化。关键词:社保基金市场化改革准公共产品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改革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社保基金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对有效解决社保基金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社保基金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和必然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的改革措施安排进行初步探讨。

社保资金论文篇10

论文摘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体系等问题。

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对象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情况。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相分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的会计活动也要区别开来,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俞传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