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23:31:09

标准化建设论文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1

所谓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态度、作风和行事准则的总称。它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传统和风气,其中价值标准是企业文化最明显的标志,就如同人的个性,是企业整体内部机制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国外的价值尺度包括对国人、对顾客的服务、长期雇佣制度、相互信任、密切的个人关系等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全面否定之否定地批判继承,又是对其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吸收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性、艺术性的精华。

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与科学相联系,由社会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属性是与艺术相联系,由各国国情、文化传统决定。我们中国特色的这个“另类”,应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优秀成果与现代企业生财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也即体现人文化、利润化、效益化和长久化。如此的话,也可能不会再出现所谓假冒伪劣、败坏道义的商业行为。诸如陕西电台(《阳光在线》)报道的西安个体企业给螃蟹注水,坑蒙骗客的商业欺诈事件,虽然个体规模不算大,但社会影响恶劣,与倡导的商业“诚信”原则相悖,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应防微杜渐。大到各种类型的企业,这个理是融通的。

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以人为本”

企业要始终坚信:我靠职工求发展,职工靠我求生存的企业生存之道。新世纪的劳动者是有思维、有信仰、有理想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想方设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当然“以人为本”绝不是不明辨是非、搞人际关系,“狗来耕地、牛来看门”的歪风邪气要坚决杜绝。当前还有妥善处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下岗工人已认识到新形势下岗位目标的责任,作为管理层应把他们的生计问题作为头等大事。除了执行好中央的低保政策,还应尽快建立起一套激活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机制,落实好再深造、再培训工作,以便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社会稳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把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经济运转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入世”和家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这些企业中树起具有我们民族精神的旗帜,绝不是行政干预,而只是建立适合于人民、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企业文化模式,把道义和生财有机结合起来。就“儒教文化圈”来说,韩国釜山大学教授金日坤曾强调:“儒教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依赖于家庭集体主义的社会秩序”。他分析认为,东亚是依靠儒教集体主义文化驱动资本主义体系成功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企业文化的研究,其本质内容是企业精神的塑造。它包括坚定的企业追求,强烈的团体意识,正确的激励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可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的物质、制度、精神三大要素与企业的特点和实际相结合便形成了反映企业文化,千秋特色的企业精神如现已举世闻名的海尔集团.原来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但是经过全体海尔人多年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现已成为拥有多家海外公司的大集团。它成功之处在于:有一个锐意进取、远见卓识的团队领导;有一批踏实工作、兢业业的员工;有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雄心壮志。海尔集团一位负责人一次去某山区调研产品销售情况,他听一村民建议:那里盛产土,如能生产出土豆清洗机该有多好呀!他突发奇想决定让科研人员研究,最终这种新型清洗机很快研制成功,打入市场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成功之道是否对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世界市场适应力有重大影响呢?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入WTO和参与国际化经济竞争为我国企业坚持这一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有限,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不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走出去”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现在经济全球化既为各国提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机会,也加剧了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从我国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考虑,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大胆地“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企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既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实施的重大举措,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未来发展的要求,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需要。

五、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贯穿的红线

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了智力支持,具体从以下方面培养:(1)东方的灵性主义和两方的理性主义文化的结合。东方的灵性主义着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人在心灵和感情上的沟通,但它处理问题时往往使问题失去正常的准则。西方的理性主义文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客观事实,强调按严格的制度、规章办事,但它在处理问题时忽视丁人的感情这一面,显得没人情。两者要相融合,相得益彰。(2)速度观念和效益观念的结合。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一定的速度,但新的经济体制要求的是有效益的速度,与此相对应的价值观应当是速度与效益有机结合的价值观。要统筹兼顾,决不顾此失彼。(3)竞争观念和合作观念的结合。当前社会竞争既残酷又激烈,“能者上岗,劣者下岗”是大势所趋,但事物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建立“竞争机制——协调缓冲机制——共同合作机制”三位一体的模式无疑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生命之本。它包括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结合。唯利是图决不可成为我国企业的经营哲学。(4)效益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结合。以公平支配效率的传统道德伦理规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悖的,在重视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树立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作出的极为重要的战略判断。这2O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各大企业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把握这些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工作。也就是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要与现阶段或某个长期阶段我国的感情,我国的经济建设形势相适应。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2

1信息工程监理特点

信息工程因为具有灵活性高,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具体信息项目会非常的复杂。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工程体系中容易出现问题,更新速度快使得工程监理的内容会随时更新,因此其各个项目的监理工作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改变而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个有统一标准的工程对其进行监理非常重要,有统一的标准其从业人员在进行工作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信息工程处理的效率,虽然将建立工程细化束缚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但是却能够降低操作的错误概率。此外,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极其重要,一定要有很多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以保证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问题以提高信息监理工程的使用性。在这样一个具有专业素质人员组成的团队,专门从事信息项目的监理工作,一定要避免部门的重叠和相似部门的交叉,因为该举措能够影响监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同时导致工作小组人员实际从业人员与所需岗位的配比升高。形成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机构之后,还应该对其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其管理能力和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监理工程标准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让其组员有针对性的涉足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以提高其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同时有利于其工程监理工作的推广和实行。

2信息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监理工作的标准化表现为对内标准化和对外标准化,对内标准化是指对信息工程的内部管理上,要做到按照统一的标准检测和监督内部员工的一切行为;对外监理的标准化则是指,首先,对于外部企业和外部的合作项目,要做到统一的招标和投标,不因为各种原因排斥或者倾斜于任何一家合作单位,对于相同的合作项目,不因公司的规模大小和资金注入的多少而采取差别待遇。总之,信息工程的监理工作的标准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这两个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相关的专注进行专门的了解。

3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

实践与工作成效想要证明信息工程监理化在实践中的效果和作用,任何理论都没有实际的案例来的更加有说服力,所以,特针对此情况,选取了一个符合该情景的案例,供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以便达到更好的阐述效果和目的。该案例具体分析:其一,策划编制工作内容包括:在开展一项工程的监理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尽可能详细的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和策划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工程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谨记这句话,不能因为单独的贪多求快,就忽略了一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当然监理工作的准备和策划,与一项信息工程的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也绝不意味着它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比较低。一个良好的前期策划和准备,才能引导一项工作的顺利前行,所以,我们在开展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前,一定要结合多种因素,对监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的编制。其二,统一编制的要求。编制中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绝对不能违背各项相关制度,否则,再详尽在科学的监理工作都是空谈,都是无意义的,是无效的。严重的话,甚至是违法的。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编制的最低标准,满足了最低标准,接下开就要向信息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标准靠近了,质量标准有几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全面性和统一性,全面性是指在监理工作的标准进行编制的时候一定要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情形充分考虑进去,否则在监理工作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就无法进行管理,当然,无法将各种偶然和必然性全都考虑到,但要尽量的考虑周到;统一性即强调监理的标准要简单明确,不给任何工作中的疏漏以可乘之机。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

群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基础,是重要的文明展现与社会发展趋势的标准依据,根据社会文化娱乐内容以及重要操作应用的内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科学验证与经济文化结合规范重要应用鉴证。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中,需要对群众文化进行全面的发掘和理论实践的探讨。

一、群众文化之建设

(一)稳固与拓展群众文化队伍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需要进行稳固与拓展。文化队伍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方向与基层实施方案运行的策略与方法。对于在街道、社区以及管理相关的领导阶层,不断进行工作的深化与调整,针对基层群众的意见以及活动规律,进行群众建设与各个方面的工作管理中,实现对年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等各个方面的推广与探讨,应用管理人员以及常规化的操作,运用管理人员规划的行为标准,从而实现对参与人群的指导与支持。对于社区街道等方面文化活动,进行管理与调整中,设置管理群众,进行常规性的培训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社区街道等区域的生活习惯配备各种日常待遇,不断进行物质水平的提升。在物质上获得更多文化生活以及大众视角的应用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控制变化。依据群众收入以及社区的生活标准,进行生活待遇的规划与制定。应用其具有丰富的群众生活以及操作物质控制的变化的基础,实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文化水平追求定位。并且对于管理层面的文化工作状态与环境进行管制与规划。创立情绪舒畅的工作环境与气氛,并且实现各种工作状态以及变化的潜能,不断的进行繁荣以及物质丰富状态控制的调整。推动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秉承传统文化,重视当地文化的传播

中国进入世贸以后,中国的市场以及经贸体系逐渐开放,对于经济变革的中国经济贸易流通来说,区域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开展第三产业的应用标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领域的文艺特征以及操作标准,需要进行知识的融汇与转换,依据操作标准和文化习惯等方面的特点,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以及群众知识的应用与历史沿袭。对于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理论依据,进行传播并予以调整和控制,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以及应用操作的文化传统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知识操作的应用与社区论坛的基础表现。破除封建迷信以及不良科学理论依据的操作,正确引导社会公众以及健康标准环保意识规划,不断实现具有社会得到约束的应用基础,以及广大群众建设的文化标准。进行广阔的文化意识交流以及环保状态的控制与调整。

(三)明确群众文化建设目标并加快建设步伐

规划建设中,不断进行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控制基础,对于新时期中,群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建设当前机制的全面性拓展,发展群众文化的底蕴以及操作应用的知识性建设标准,完成较多的应用实际操作以及文化建设标准对应。队伍的控制以及文化建设应用的标准,进行了改制和操作,不断进行推进应用和谐社会的基础,并且在工作方面进行了全面技术上的改进,对于操纵的群众文化建设以及丰富的社会物质标准,实现了全面的生活水平提升,从而使人们在精神领域的追求空间更为广泛,人们能够通过足够的业余时间以及富足的经济条件对文化活动以及建设进行思考与规划,对于具有社会性以及大众领域方面的规划与调整,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展示与操作标准。在体制与规范约束的前提下,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与时代标准。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以及群众生活的习惯特征,进行公众文化服务的展示与调整。对于复合经济建设以及文化交流方向的群众文化予以加工和优化,实现加快建设步伐的目的。

二、群众文化之发展

(一)促进文化建设发展,确认产业化规模与趋势

对于国内以及经济建设变化中的条件规范,需要对政治经济进行不断改进与发展。针对国内建设领域的操作与应用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群众文化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市场经济产业链模式的需求环境中,“群众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等几大元素需要进行不断的城市规划与应用,对于城市的审美以及生活节奏的分析处理,实现崭新的项目需求与文化领域内容的应用基础。对于文化消费领域的需求与城市生活条件的配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进步。完善操作以你够用的文化需求以及其他国家领域的建设标准,不断实现社会财富对应的规范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在全球领域以及操作应用规范中,实现较为明显的发展目标定义与文化交流定位。

(二)群众文化延伸普遍性的社会化特点

在区域方向定位以及操作应用的文化基础领域,不断进行形式的认定以及操作方式的改革,在规范应用的政治以及经济格局下,进行一个开放式的状态应用。在这期间,需要开明的政治决策,促使经济腾飞和发展,对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建设操作应用传播手段,并且实现高水平的信息引导以及技术交流互动以及促进,建设发展应用的环境建设以及规范定制的操作基础,对于文化建设以及发展传播的社会化特点,实现全面的控制与状态应用操作。对于文化的技术交流与联盟形式的沟通,展示一种文化与社会交流的内涵与功能性建设标准。

三、结语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与丰富内容。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路线与方向需求,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了重要的国民发展任务之中。文化的内涵,能够充实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对于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的国内发展环境,已经在商品经济作用下实现了生产模式的转型。但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沉淀以及内涵,已经实现了具有一定物质基础以及生活交流的群众性规模以及发展特点。这是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是新时期面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与需求,在本篇文章研究之余,期望群众文化能够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民.浅议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大众文艺,2013,02:27-28.

[2]陈贝.探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08:22.

[3]张笑楠,常瀚文.浅议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创新[J].学理论,2015,01:226-227.

[4]程晓冬.浅谈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260-261.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监狱建筑;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对监狱建筑的研究相当薄弱,理论界和务实层均对监狱建筑不太重视、不够关注、缺乏思考。无论是在监狱的布局还是监狱的外观上,都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从1994年司法部提出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地方监狱积极进取,努力上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1.引言

新中国发展到今天,监狱建筑设计基本上遵循实用、节省、简朴的原则。2002年建设部、原国家计委、司法部联合颁布了《监狱建设标准》,监狱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必须符合监管安全和改造罪犯的需要,应从监狱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节约能源和土地;监狱建设应使建设项目达到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庄重的要求。

2.现阶段我国监狱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监狱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对监狱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理论界和监狱管理者均对监狱建筑关注不够,缺乏研究。今天,人们关注监狱问题的时候,更多的研究是监狱体制、行刑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性的问题,它规划着监狱工作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监狱行刑的效能。科学设计监狱建筑,建造理想监狱,必须纳入监狱理论研究者和监狱管理者的视野,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

2)监狱建筑设计缺少个性。

监狱建筑作为一种专用建筑,从面积大小到外型状态,从周围环境到内部结构,从建筑材料到基础设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作为设计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对监狱建筑产生较理性的认识,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及行为,改造过程的认识也极少,同时又缺乏适应罪犯矫正的不同类型监狱的建筑标准与规范。无论在什么地区,关押何种类型的服刑人员,监狱建筑几乎没有差别,只是注意围墙、电网、岗楼门禁等警戒附属设施的建设。

3)监狱建筑设计跟不上当代刑罚要求发展。

监狱一直以来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让人敬而远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监狱建筑决定的。然而,很多监狱并未充分认识到监狱建筑对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作用,一味强调监狱的惩戒功能,在建筑设计上过分强调威慑性、警示性的效应。监狱建筑多为民房改造,功能不全,建筑设施陈旧,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全。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存在建设“花园式”监狱的不良倾向,只是片面追求“学校式”或“企业式”模式,而忽略监狱环境固有的庄严威慑的特色,消弱了监狱建筑威慑服刑人员、预防犯罪的特有功能。

4)监狱建筑设计与建设脱离规范的指导。

司法部在1990年颁布的《监管改造环境规范》和建设部、国家计委在2002年批准的《监狱建设标准》,为监狱建筑的模式、布局、结构做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和界定。在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和推进监狱布局调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监管改造环境规范》和《监狱建设标准》。然而,在监狱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监狱领导主观意志比较浓厚,随意性比较强,“重建设、轻规划”,没有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从而导致了一些标新立异、不利于实用的问题的发生,“边设计边施工”,“图纸老改施工老变”的现象也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3.未来监狱建筑设计的探讨

1)正确理解、科学执行《监狱建设标准》。

《监狱建设标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狱的第一部国家标准,是我国监狱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要正确理解《监狱建设标准》的历史意义,科学应用并真正把《监狱建设标准》贯彻到监狱建设实际工作中去。

2)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彰显人性化监狱建筑空间设计。

监狱建筑是封闭的惩罚场所,又是感化的改造场所,是矫正行为、挽救灵魂的“医院”。随着监狱工作的发展,对罪犯的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监狱部门的认可。因此,监狱在规划设计时也是突出这一理念,使服刑人员在人性化的建筑环境中改造。

3)进一步注重监狱建筑的特殊性设计。

监狱是刑罚执行机关,以改造人为宗旨,监狱的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监狱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尤其是特殊性,体现庄重威严,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监狱建筑布局合理,要求监狱建筑群体造型按照其在行刑与改造服刑人员中的功能与定位来科学布位。基于执行刑罚的需要,对于民警办公、生活等配套设施,可视资金情况,本着够用、适用、功能齐全的原则实施。

4)适应时代需要,结合监狱分类原则,建设特色监狱。

随着形势的发展,罪犯的分类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急待建设不同特色的监狱,因其使用性质上不同,反映在功能关系,以及建筑空间组合方面,必然留有余地,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监狱建筑应根据监狱的不同类型,及其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政策法规、总体规划、功能关系、建筑空间组合、结构选型等等技术问题。

5)监狱建筑设计应具有前瞻性。

由于监狱建筑所有的材料具有质地牢实,坚固耐久的特性,一般使用年代久远,不会轻易改建,在同一社会发展水平线上,监狱建筑通常要落后于其它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使监狱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就要着眼于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规划、布局,而不能只顾眼前,目光短浅。建筑师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

6)高科技对监狱建筑的影响。

现代科学手段、现代建筑材料、现代装备设施,应在现代化文明监狱建筑中得到充分运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也提出:建立完备的监狱建筑规范;先进的电子监视系统;齐备的照明、报警和通讯系统;良好的交通工具及武器、警用器材;建立微机、电化管理教育系统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基本素质也日益提高,为监狱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未来监狱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

4.结语

近年来,随着监狱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入,监狱建设也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监狱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监狱建筑设计标准都有一定的适用期,我们在建筑设计时,不可能把未来都规划好,要留下美好发展空间,留有变化发展的余地,留好接口。如何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监狱建筑、规划设计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建设好我国现在及未来的监狱,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宗宪著,《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监狱建设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QC小组;班组建设;基础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5] 宋士锋,赵树生. 减轻负担 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6

fanwen,男,1971年10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11月进入汕头海关,现任汕头海关政工办政工科科长。近年来,该同志在汕头海关党组和汕头海关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学习,熟悉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履行一名精神文明推动者的职责,在推动汕头海关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以学习思考实践为途径,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

该同志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者,十分注重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学习和更新,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参加会议等机会,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论述的学习,从中汲取养分,提高理论素养,为做好工作提供了不竭的理论基础。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提出后,该同志十分注意收集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在形势下加强汕头海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在学好理论的同时,该同志注意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该同志还认真履行科室领导人职责,定期组织科内同志学习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观点和理论,增强大家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共同提高。

二、以准军事化建设为载体,推进现场文明窗口建设上档次

近年来,海关系统根据衔级管理的需要,在队伍建设上提出了建设准军事化纪律部队的要求。政工办政工科是汕头海关准军事化建设的具体组织和推动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该同志将准军事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提出了以准军事化建设为载体推进现场文明窗口上档次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该同志参与组织了阳光工程和长效内控机制试点,提高了现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党组的支持下,为现场配备了触摸屏和公告栏,统一了各业务现场的标识和环境设置。将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上墙公告,接受社会各界和企业的监督。定期组织开展关风关貌和内务秩序大检查,通过内务督察掌握各现场服务承诺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考勤着装及纪律作风存在的问题,树立了海关的良好形象。去年以来,又依托网络培训系统组织开展了各业务线条的岗位练兵活动,开展岗位练兵达标考核,不断提高关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将各项条的岗位操作规范汇编成册,定期组织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进一步统一了现场的执法标准,推进了现场的文明窗口建设。

三、以构建考评体系为抓手,调动全关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

为调动全关上下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该同志和政治部的同志一道,经过深入研究,建立起一套涵盖机关和基层的考核评估体系,这个考评体系,具有综合性强、导向明确、量化比例高、指标适度超前的特点。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是这个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每年关党组都会根据考评体系的标准和要求,对各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做得好的及时建议给予表彰奖励,推荐参加地方的精神文明评选活动;对做得较差的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整改存在问题,推动了全关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调动起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汕头海关目前已有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1个,全国青年文明号1个,全国巾帼文明岗1个,省级文明单位3个,省级青年文明号1个、省级1个,市级9个,精神文明称号基本上覆盖了各基层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以加强党性修养为目的,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该同志对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该同志思想作风正派,为人谦虚,能模范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汕头海关建设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该同志在日常工作中,与同志能和谐相处,以诚相待,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自觉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未发现廉政问题。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基层党建;标准化体系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创立一套适合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标准化体系,以科学的理论、制度、方法和载体来推动党的建设工作。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抓基层、打基础,与时俱进地加强基层组织工作创新,逐步形成有序高效的基层党建工作标准体系,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先进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

一、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要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根本。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依赖于体现制度要求的标准化体系,也就是用体系把制度具体化,使制度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成为党建工作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并使各工作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便于操作的工作流程,确保制度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

其次,标准化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生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企业党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问题就是要把党建工作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发展。通过研究建立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把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式方法、先进的理念等更好地融入基层党建工作,使其不断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

再次,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工作水平的需要。基层党务工作者是党建工作具体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让他们当“有心人”,“明白人”、“带头人”,就必须建立一套“简单、方便、实用”的标准化体系,使其成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载体,在推广应用中不断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水平。

二、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

第一、整合资源,确保规范性。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将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整合、提升、创新,按照党建工作相关文件和制度的要求,形成一个规范性文本,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第二、健全机制,确保高效性。要坚持将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和生产经营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在基层党组织责任考评和党员的绩效考评体系中,设置与生产经营任务挂钩的指标,保证党建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完善举措,确保长效性。通过加强党员自主管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员首创精神,自觉做好标准执行。通过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不断推动标准落实。通过研究制订一系列选人、育人、留人的规章制度,将标准向纵深延伸。

三、标准化体系的设计思路

首先,强化政策研究,确保体系的科学严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任何发展与创新,只有与我们党的党建理论、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基层党建的实际相结合,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党建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政策的理解与研究。

其次,遵循标准化原理,统筹兼顾四种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把党建工作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与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理论。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是对基层党务工作的全面梳理,要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实现标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三是统一与特色的关系。党建工作标准是一个统一的文件体系,个体经验特色、方法等要转化为具有推广价值的统一标准,不断丰富体系内容。四是标准与变化的关系。现制定的标准是相对标准,标准必须适应工作环境与内容的客观要求,要定期进行适应性修定,把持续改进作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灵魂与动力。

再次,注重实用性能,探索易于操作的标准。要按照“简单、方便、实用”的原则,对工作标准的内容设置、图表说明、书写规范、注意事项进行通盘考虑,优化设计,让工作标准成为党务工作者的“好助手”。

四、标准化体系的主要内容

标准化体系共包含13项内容,分别是《基层党建工作标准》编写说明、基层党建方针、基层党建目标及分解、基层党建工作管理职责、基层党建工作程序文件、基层党建工作流程图、基层党建工作依据文件、基层党建工作主要记录及有关填写规范、基层党建工作检查及考核评价、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控制及持续改进、基层党支部日常工作概览表、基层党建考核指标表和术语、名词和定义。

五、取得的初步成果

首先,初步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思想观念的创新,为“活力党建”提供持续动力。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党建工作方法的创新,提高了工作流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使基层党建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与此同时,实现了党建制度体系的创新,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是制度的应用和改进创新。通过把党员自主管理、党支部目标管理工作转化为标准,使党建工作标准成为“钢性”制度,实现了党建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服务职工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

其次,激发了基层党支部引领活力,生产经营成果亮点频现。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突出了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紧密结合,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通过强化在标准运行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有力推进了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再次,激发了党员干事活力,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中目标机制的导向作用、规范机制的控制作用、测评机制的评价作用、改进机制的提升作用、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干事的活力。广大党员做到了学习热情高于群众,政治觉悟高于群众,业务技能高于群众,工作业绩高于群众,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在立足本职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酒店设计;原真性;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旅游趋向于使世界变得具有相似性;旅游者试图寻求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也可能会携带自己的文化到所去之处,降低目的地的个性化特征,这就形成了旅游与其设计过程中的悖论。酒店设计亦是如此。标准化的设计代表了一种全球化趋势,国际连锁酒店品牌正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不断扩张和发展。企业自身发展希望通过标准化设计,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经营管理的可控性。但是,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具多样性,这就要求企业要在注重标准化的基础上,寻求差异化,通过酒店设计的原真性来满足消费者寻求独特体验的需求,进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哪一种设计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游客体验到的关于文化的本质,受到现存观念的制约。为了把酒店美学价值转换成商业机会,酒店经营者(或投资者)应该去发掘顾客重视什么。同时需要在设计实施之前确定酒店的目标消费群体,确保消费者能够体验到原真的酒店文化和地方文化。

因此,目前酒店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既要满足某些酒店行业标准,或同一酒店品牌的集团标准,来达到统一服务质量、形象标准化的目的,以满足消费者对住宿功能的需求;又要增加设计感及地方文化特色,并将其传达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原真性在保持个性化、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方面起重要作用;而标准化的设计、生产和服务则影响着酒店的对客服务水平。那么,酒店设计过程中如何适应运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原真性与标准化这一对矛盾问题,通过设计大规模定制化的住宿产品满足旅游者复杂的旅游需求?通过发掘文化环境中的原真性特质,酒店设计可以获得兼顾原真性和标准化的好处。本研究在构建酒店设计的理论框架后,通过对几家酒店进行剖析,分析其原真性所在,并讨论酒店设计过程中的原真性与标准化的协调。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原真性的研究十分丰富。然而,原真性究竟是什么,学者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authentes,意为“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最初用于描述博物馆的艺术展品。原真性在旅游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真实(reality)的表现”,或者说包括“真正的(genuine)”和“真诚的(sincere)”两个方面。它暗含着一种地方文化的内涵,指的是可以作为识别企业形象的标志性事物和身份。

麦坎内尔(MacCannell)将舞台化原真性(staged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王(Wang)区分了3种形式的原真性:客观主义原真性(objectiveauthenticity)、建构主义原真性(constructiveauthenticity)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并在后现代原真性基础上提出了存在主义原真性(existentialauthenticity)。客观主义原真性强调对原作品本身真实性的认知体验,但在现实中并非只存在是与非,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建构主义原真性认为原真性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意义的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客体原真性已不重要,在此之上王提出的存在主义原真性认为此与旅游客体无关,强调旅游者主体体验真实性。基于这一研究,贾马尔和希尔(Jamal & Hill)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原真性区分为客观主义(objective)、建构主义(constructive)和个人(personal)原真性3类。格雷森和马丁尼克(Grayson & Martinec)也区分了两种类型:指标原真性(indexical authenticity)和形象原真性(iconic authenticity)。指标原真性指的是某物非复制或模仿,这与王提出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对应,形象原真性将个体认为真实的行为或表达视为原真,与王宁所说的存在主义原真性相对应。本文基于形象原真性展开,采用了建构原真性的观点,强调顾客体验对酒店设计的重要影响。在西方文献中,原真性已经运用至旅游体验的各个领域,包括对餐饮酒店企业的研究。而在国内,原真性主要用于遗产地的研究中,但近期也有研究将其应用到餐饮酒店领域。

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酒店只有通过最佳管理并提升品牌形象才能成功。全球化阶段对品牌化不断重视,但国际连锁酒店品牌的重复设计,不断复制,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劣势。因为顾客厌倦了标准“饼干切割机”式的酒店客房,这类游客希望追求差异化的体验,这有别于传统大众游客。设计能够创造出个性化氛围,使酒店具有吸引力,甚至成为独立的旅游吸引物。设计包括功能性的和美学的元素,如风格、陈设和建筑样式。酒店设计能够增强地方性,并且为顾客提供原真性的地方文化。酒店必须发掘当地文化特色,将环境、服务、硬件设施、装修、设计等与当地文化结合,实现原真性设计,以寻求自身与竞争者的差异化,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创新性酒店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因此,保持文化原真性,寻求差异化以获得新颖的设计感,这对酒店设计来说至关重要。

在酒店设计中,标准化的设计代表了一种全球化的态势。国际连锁酒店品牌正是在这种标准化的潮流下,不断扩张和发展的。为了满足顾客对形象识别、产品品质的基本需求,在酒店设计过程也需要实施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标准化是“对于某一特定问题,本着有益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构建和记录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以期在某一时段内被重复和持续使用”。酒店设计标准化有益于各利益相关者。设计标准化可以为酒店带来效率、可预测性、成本节约和便于控制等方面的好处,大部分考虑都是出于规模经济和维护成本等问题;标准化可以提升产品形象识别、降低成本、增加顾客满意,并获取竞争优势;标准化往往还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很好的财务收益,并使得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许多酒店通过紧缩差异化改善经营业绩。

消费者对客房内部装修、装饰整体感觉较好,不仅凸显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使用的舒适性、便利性也可以满足。比如蚊帐、空调、淋浴的设计很用心,可自行选择空调或者风扇,以及不同种类的洗浴方式,充分考虑到客人的实际需求和偏好。另外,在卫生方面,客人也很满意,整体洁净、清新。安全性、私密性做得也比较到位。对客房提供的客用品等,客人认为很有酒店自身特色,提供基本的一次性日用品梳子也是木质的,既能重复使用,符合环保理念,又在材质上与生态设计融为一体。浴室里小小的用品包,由印度手工纯棉布制造,而全套洗浴用品,与漫山遍野的竹海呼应,传扬生态、环保的理念。另外,为了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客房配置电筒、电吹风、电话、网线和无线网络等。

总体来看,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在设计上强化生态理念,各类生态建筑均使用了环境友好型材料,又充分运用当地客家文化,同时突显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给消费者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生态精品酒店,保有了独特的原真性,丰富了消费者的体验;另外,度假村充分考虑了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舒适性以及管理上的有效性,兼顾了设计的标准化,可以说是一个设计的原真性与标准化有效结合的范例。

4.2 原真性设计

在原真性设计这一类型中,设计的原真性程度很高,但标准化程度较低,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可以认为是这一类型的酒店。长城脚下的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原名为建筑师的走廊,位于北京市八达岭高速路水关长城出口,长城脚下8km2山谷内。

公社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2005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10大新建筑奇迹”之一。公社一期的11栋别墅和1栋俱乐部分别是亚洲12位优秀青年建筑师所设计(表1)。建筑师使用在中国当地可以找到的材料,将人造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

公社包括一期“核桃沟”11栋别墅及1个俱乐部,共46间客房,于2002年10月开业;二期“石头沟”31栋别墅,1个儿童公社(儿童俱乐部),1个Anantara Spa,1个健身房及会议中心,共190间客房,于2006年9月开业。公社2005年与凯宾斯基合作,由其管理。至今为止,公社共有42栋别墅,190间套房,11间总统套房,4个餐厅,1个AnantaraSpa,1个儿童俱乐部及1个户外泳池。

公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设计酒店的代表,以前卫、时尚为设计特点,11栋别墅将生活中的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建筑设计艺术中,每栋别墅都可以看到未经修复的古老长城,每一段线条和结构都浸润着设计师最朴素、最大胆的设计构想,设计的原真性从其获得的荣誉已有所体现。下面仅选取飞机场别墅进行原真性设计说明:

飞机场别墅由于所在位置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特殊关系,对大地与历史的尊重是首要的考量,地景的融合以至于回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应是建筑所应追求的。雨道嵌入山坡的石墙,与自由悬浮于复杂的坡地如同从石墙中穿出的一个个矩形的箱形空间,石墙表面由当地的石材所砌筑,除了与“长城”的历史意象呼应,此墙的构造有如生物的脊骨般支撑着衍生的空间,也如神经动脉般提供了基础的生活机能与流通的动线,而自由的空间由此向周围延伸而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然而,检视客房设计,可能做得就没有单纯只看设计作品本身那样专业了。尽管几乎每栋别墅都提供了24小时专业管家服务、各种用餐设施、私人聚会场所、会议场所,然而,在空间布局上多数地方忽略了标准化设计,比如飞机场别墅通往一楼的两个楼梯幽暗狭窄,给客人压抑的感觉。双兄弟别墅卧室有些幽暗,感觉压抑;客人还觉得两个体块没有任何连接,二层的大面积露天阳台,没有考虑北京多风寒冷的天气。森林小屋二层与餐厅相连的卧室在摆下一张床后,与墙壁间的距离不到半米,客人从中穿过时需要侧身;游泳池是室外的,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使用率较低。这些方面的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了较多的经营问题。

针对这种原真性程度高而标准化程度低的设计,是否可以考虑利用软件服务来帮助消费者认识和感知设计的独特性、原真性,例如,对员工进行酒店设计理念方面的培训,用所掌握知识的标准化来帮助消费者理解设计,进而为酒店提高质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酒店作为住宿设施在其设计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设计师的创意,还需要与管理者协调,以完善功能设计。

4.3 标准化设计

这一类型的酒店设计,标准化程度很高,而原真性程度较低,酒店注重标准化经营,不断扩张,所有连锁店均按照统一的标准经营,几乎没有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做出个性化、差异化改变,7天连锁酒店(以下简称“7天”)便是这一类型中的典例。7天创立于2005年,2009年11月20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是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酒店集团,拥有分店超过1000家,覆盖全国150个主要城市。

7天作为经济型酒店,设计上并没有过多注重与地方文化的结合,而是坚持自身扩张的统一标准。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中大北门店为例。此店紧邻中山大学北门,去往珠江边、琶洲会展中心、国际轻纺城、中电数码城便利。酒店门口是下渡食街,有麦当劳、必胜客、真功夫等著名餐饮企业,酒店周边还有广东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酒店拥有各类客房,房间简约时尚,配有早餐厅。

首先,酒店外观保持统一,几乎所有7天酒店都是黄颜色的外观,无论身处北京、广州,或是香港,都可以看到一栋栋这种7天酒店。并且酒店内部也基本都保持了与外观相似的色调,白色、淡黄色、黄绿色、橘黄色等,给人温馨放松的感觉。其次,酒店注重满足客人的核心住宿需求,房间类型基本统一,简约时尚,采用标准配置。酒店床垫为专业定制,为客人提供星级睡眠;标准采用荞麦枕头,也有松软棉芯枕供选择;床上用品采用3s标准进行洗涤和管理,特选的星级1.8m大床;房间加装隔音设备,采用环保遮光窗帘等,营造舒适的睡眠空间。沐浴方面,10秒速热,恒温恒压,毛巾封包拒绝二次污染。提供营养早餐和睡前牛奶。

可以看到,7天在产品上仅选择了基本的住宿功能,并将此做到极致,来满足客人的基本需求,通过标准化经营、扩张,同样获得了成功。这一类型的酒店设计,虽然没有注重原真性设计,但由于其目标明确,消费群体明确,标准化程度高,产品设计合理,能够关注到消费者的最核心需求,并力求做到最好,对特定消费者市场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样可以获得持续竞争力。

4.4 市场追随者

这一类型的设计原真性程度很低,标准化程度也很低。一些没有品牌,甚至没有专门酒店名称的小旅馆,依托一定的地域优势,特定的市场群体,在住宿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属于这一种设计类型。广州市海珠区下渡路中山大学“小北门”附近就有许多这样的单体小旅馆,这些旅馆均位于中山大学附近,主要是利用一些民用住宅改造而成。这些旅馆会选择提供日租和月租,基本上每间客房都配备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电视机、卫生间兼淋浴间(有些带有厨卫),而同一家旅馆的各个房间样式均不一,价格在50~90元不等。主要客源是中山大学的在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者,以及准备考研的毕业生等。这种产品在大学周边很受欢迎。但是,这样的旅馆有些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卫生、服务。这种旅馆除了住店前与老板谈价、住店后退房,基本没什么沟通和接触。这一类旅馆在设计上没有原真性和标准化可言。但这一类型的住宿设施在这种特定环境背景下,同样可以维持生存。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构建了基于原真性和标准化的酒店设计框架,并对4个案例进行了剖析。结论如下:

第一,酒店是为客人提供住宿功能的设施。酒店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等用来满足客人基本住宿、餐饮需求的项目是顾客关注的重点。这些方面必须达到酒店集团标准或单体酒店自身标准,是评价这些酒店设计很重要的部分。在酒店设计的差异化、原真性方面,消费者会对酒店设计的原真性有一定的感知,基本都能够充分理解酒店设计的独特性所在,并且以此作为自己体验差异性的来源。对有独特设计的酒店的评价中,设计本身和与设计相联系的内外部环境是顾客评价的重点所在,这就要求酒店设计要与环境相适应,要与地方文化相联系。

第二,原真性设计是对酒店价值的提升,是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用以满足客人居住基本需求的要素达到标准化,在此基础上的原真性设计才会增加顾客对酒店形象的感知和认同,才能增加客人独特的体验;如果只有原真性的设计,而忽略了酒店的实用价值,忽略了设施设备、服务流程等方面的标准化设计,那么原真性的优势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从酒店设计前两种类型——原真性与标准化结合和原真性设计的分析中,不难发现,真正意义的设计酒店应该做到既具有设计的原真性,保持差异化,提升竞争优势,给客人独特体验,又可以达到企业或行业标准化,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客人基本需求。但是,从分析的案例来看,酒店本身的设计的确极具特色,但长城脚下的公社设计过程对顾客基本需求的关注度不够,需要酒店加强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得酒店的原真性设计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酒店形象,满足顾客差异化体验需求。

能够较好地协调原真性与标准化的酒店设计,无论在满足消费者基本住宿需求上,还是传递差异化设计上,都能做得比较好,可以给客人带来个性化的体验、基本需求的满足。与地方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将设计理念、酒店文化准确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注重基本住宿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这也正是今后设计酒店、精品酒店、主题酒店等特色酒店设计中应该强调的问题。与此同时,研究者发现,若选址和市场定位得当,放弃原真性和标准化的住宿设施也有市场空间。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9

摘 要:信息化的发展促使现代战争成为体系之间的对抗,体系对抗的基本要求是武器装备成体系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军装备试验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装备;试验体系;建设思路;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装备试验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现代战争已经成为体系之间的对抗,体系对抗的基本要求是武器装备成体系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军加快了基于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步伐,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将不断完善。

我国实行装备定型制度,即新型装备必须经过定型试验考核并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才能装备部队。装备试验既是履行试验鉴定的一项职能活动,同时又是武器装备战术技术融合的场所,是装备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装备试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军装备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随着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以型号产品为对象,以单项装备技术性能指标考核为主的试验模式,难以满足体系对抗对武器装备整体作战能力的要求。

二、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体系即系统之系统,装备试验体系是国家根据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专门用于武器装备试验鉴定的系统组合。

为适应我军装备体系建设与部队作战使用要求,装备试验必须改变传统的试验模式,向基于体系、基于作战能力的试验模式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客观要求是,装备试验必须成体系化发展。

装备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5点:

(一)缺少总体规划,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是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的要求以及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基于标准条件下的单体、单系统的性能试验模式与体系化的作战使用要求差距较大等。二是试验靶场建设不完善,许多试验做不了。我军武器装备试验鉴定与作战训练大都截然分开,不同类型的武器装备在各自独立的试验靶场进行,靶场资源还没有得到整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整合各试验靶场、训练靶场、实验室、仿真设施乃至作战部队的资源,建立满足现代战争需要的试验鉴定与作战训练一体化的联合靶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三是试验方法手段与武器装备试验的要求不相适应。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装备试验建设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指标不断提高,试验鉴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求试验目的和试验手段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但目前,我们对武器装备鉴定的某些共用基础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所给予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远不及装备本身,以至于装备研制出来了,还没有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手段,试验技术手段跟不上武器装备发展,落后于武器装备。

(二)装备试验的基本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装备试验理论长期侧重于由各军兵种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进行分散研究,对基础理论的系统性研究重视不够;对武器装备试验的科学性、发展的模式、科学管理等问题缺乏较深人的研究;现有部分理论比较陈旧,在某些领域缺乏超前的预测性研究,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的要求以及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装备体系试验的理论还未形成,装备体系试验目前仍无法开展,试验的内容与部队作战使用要求差距较大等。

(三)试验标准化建设滞后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

一是标准体系中单项(考核)标准较多,综合指标(考核)较少,技术性能指标考核方面的标准较多,作战效能评估方面的标准较少,部分标准相互之间不配套,有重复、交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二是军用标准修订和补充不及时,不能及时跟踪国内外武器装备试验标准的技术信息,与武器装备的发展结合不紧密,部分标准落后于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不利于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之间能动作用的发挥;三是标准化概念没有深人宣传贯彻,在标准化文件实施过程中,标准化工作浮于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规范、轻标准”现象。

(四)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武器装备试验的发展

装备试验是一个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装备种类繁多,试验支撑平台复杂,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运用以及装备体系试验的开展,试验组织实施难度越来越大,对参试人员的知识与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来装备试验要求不仅要能够对单体、单系统武器装备进行性能考核鉴定,也要能对装备体系进行试验与鉴定,从满足部队使用需要角度,还要能够对装备作战能力进行评价,因而试验部队必须是一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队伍。

三、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为适应武器装备体系化发展的要求,装备试验鉴定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体、单性能试验鉴定的模式,向体系试验鉴定化方向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条件就是装备试验必须成体系建设与发展。装备试验体系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我军装备体系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一)完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体系框架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装备试验军用标准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由主管部门领导、专业标准化技术人员和标准化委员会的专家为核心组成武器装备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由承担武器装备攻关的技术专家组成各专业技术支撑组,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专家队伍。要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具体装备的需求,对标准中涉及到的有关内容进行深入的论证和研讨,以形成对武器装备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充分认识,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及时跟踪研究国外武器装备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科学预见标准编制的技术水平,结合我国现行军用标准在试验中的实施情况和数据积累,总结实施标准的经验,做好对已应用的标准体系的补充和修订,使标准体系在动态中不断地优化和完善。

(二)理论先行,加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

近年来,装备试验任务呈现批次多、间隔短、技术新、难度大等特点,对装备试验组织与运用、试验的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式,要做到理论先行,加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完善装备试验理论体系。一是要理论创新。要正确认识和预见新军事变革的发展阶段,不断适应新的武器装备体制,深人分析我军装备试验的特点和规律,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装备试验的思路、目标、内容、步骤和措施进行探索,解决武器装备试验发展与组织运用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推动和长远后劲的问题。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把解决装备试验中的组织运用和现有试验方法的革新改造,作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切实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力避脱离实际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把理论研究成果及时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在实际应用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再研究再探索,使理论成果不断地贴近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三是借鉴外军武器装备试验理论与立足我军实际相结合。研究武器装备试验理论应注意研究和借鉴外军,特别是发达国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共性理论,同时又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军情,从我军装备试验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并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试验理论体系。

(三)依靠科技,加强试验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建设

试验技术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要立足装备的更新换代和长远发展,引入信息化手段,加强试验基础设施和试验技术手段建设,提高试验的质量和效率。①建立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②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提高科学试验水平。③采用内外场相结合的试验模式,形成综合试验能力。④统筹规划,建立责权清晰的组织领导机制。⑤强化管理,建立规范化的试验管理工作流程。

(四)科研创新,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与其他科研单位相比,试验基地接触到的大多是我军最新型、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掌握资料充分、完备,且拥有完善的试验环境和先进的试验设备,具备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要改变以往只注重日常试验,忽视科研创新的观念,正确解决科研和试验工作之间的矛盾,坚持走“以试验带科研,以科研促试验”的路子,逐步完善科研试验系统。广泛开展装备试验领域相关新课题的研究,基于试验工作的需要选择主攻方向,积极开展试验技术手段的创新,结合工作实际,在如何提高试验效率和试验质量上做文章,提高装备试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对于在科研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和重大创新的技术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并赋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和一定的人员、设备和经费支配权,努力营造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以人为本,加速培养高素质装备试验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军之本,装备试验离不开大量技术人才。由于装备试验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综合性,随着试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对人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和决策水平的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实施人才战略,抢占新军事变革的人才制高点,坚持“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原则,用跨越式的思路培养人才,用超前的知识造就人才,用有效的机制保留人才,形成一支拥有高新技术、能够驾驭高新装备、善于组织指挥和管理的复合型试验人才队伍。

四、加强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试验理论体系

近年来,装备试验任务呈现批次多、间隔短、技术新、难度大等特点,对装备试验组织与运用、试验的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式,要做到理论先行,加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完善装备试验理论体系。一是要理论创新。要正确认识和预见新军事变革的发展阶段,不断适应新的武器装备体制,深人分析我军装备试验的特点和规律,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装备试验的思路、目标、内容、步骤和措施进行探索,解决武器装备试验发展与组织运用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推动和长远后劲的问题。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把解决装备试验中的组织运用和现有试验方法的革新改造,作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切实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力避脱离实际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三是借鉴外军武器装备试验理论与立足我军实际相结合。

(二)试验法规体系

试验法规体系,是规范试验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组织试验的根本依据,是建立正规试验秩序的可靠保证。

随着军事装备发展的高技术化,装备试验工作日趋系统化、综合化、一体化和规范化。因此,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法规作依据,有完整适用的条令、条例和管理规章作规范,有科学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规程作标准,作为进行军事装备试验的依据,以保证试验目标的实现。

(三)试验管理体系

装备试验管理体系,是国家和军队对装备试验实施组织、领导和决策的组织制度。采用科学、统一的试验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是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的先决条件。目前,装备试验涉及到的参试单位多,参试人员类型与层次复杂,如果各方面的要素在试验中不能够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就会降低试验的效率。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要从试验理论和试验技术上加以研究,更要从管理机制上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试验指挥体系

装备试验指挥体系是装备试验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为完成装备试验任务所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其目的是正确部署和合理的使用试验力量,协调一致地完成各项装备试验任务。装备试验指挥体系对试验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试验技术体系

装备试验技术体系,即装备试验与鉴定活动中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装备试验与发展的主要内容。装备试验技术体系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军事装备对试验发展的需求,也必须依赖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装备试验与鉴定领域的开发应用。新型军事装备集中体现了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有类型多、技术新、功能强、精度高、威力大等突出特点,实用和先进的装备试验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试验靶场体系

为适应未来装备试验需求,应对试验靶场体系做好建设与发展规划,本着“综合利用、信息主导、改建结合、稳步提升”的建设思想,建设以信息化为主导、地域分布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现代化试验靶场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的靶场体系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定海,黄辉,邓智昌,闰耀东.装备体系整体性能试验基本原理[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朱学文,马晓蕾.深化综合试验方法研究,改进国家靶场试验模式[J].靶场试验与管理,2005,(4).

[3]宋琳,贺荣国,杨榜林.海军武器装备一体化试验初探[J].靶场试验与管理,2007,(6).

[4]武小悦,刘琦.装备试验与评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信息政策研究进展

[分类号]G203

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需要国家信息政策的指导、调控和规范。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对“信息资源建设政策”这个概念的使用还不太普遍,但有关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是相当活跃的。本文在大量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展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研究的进展,希望能为我国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由于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文献中很少出现“信息资源建设政策”这个术语,因此本文在进行文献调查时,对于中文文献主要使用“信息政策”作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也使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等词语检索不同领域的文献,共检索出1 288篇文献;而对外文文献则以“information policy”、“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LISA数据库,共得到文献370篇,最终根据题目和摘要分别挑选出中文文献142篇、外文文献217篇进行阅读分析。

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渐趋稳定但仍受到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国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研究相对减少。由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学者们开始关注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一些学者研究了国家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影响,如布什政府签署的法律对传统图书馆保藏程序的挑战以及与电子政府相关的部门对政府出版物和信息的影响。国外在政策需求和政策内容方面依然有较多的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制定一部影响信息资源建设的国家信息政策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国家信息政策对采访、合作、包装及重新包装、文献和其他图书馆资料组织的影响,呼吁政府建立对信息产业的稳定投资政策。也有学者分析制定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意义,对政策内容和制定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国内一些信息资源管理类的专著都论述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保存策略,如马费成教授的《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程焕文教授等著的《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是讨论较多的领域,尤其是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的协调策略,而肖希明教授的《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一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研究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问题的专著,是我国藏书发展政策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该书系统研究了图书馆文献采访政策、藏书管理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拥有与存取关系的处理原则,并且构建了我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文件的基本框架,包括图书馆所服务的地区或机构的基本情况、图书馆的任务及藏书现状与发展目标、藏书发展纲要、文献采访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各类型文献的选择标准、选书工作的组织与选书者的责任、书刊交换与接受赠书、经费预算、藏书管理及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综合或单一讨论了图书采访、分类、标引、著录、典藏工作的方法及原则。虽然数字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文献资源建设仍然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推动我国图书馆形成稳定的文献资源建设政策,仍需更多学者的关注。

2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

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政策指导、调控和规范,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条件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国外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研究比较具体,通常着眼细节。如对在线数据和政府门户立法历史的追溯,讨论其对图书馆、政府部门、商业和机构的影响。有人研究了联邦政府在网络环境下资源配置的5个主要政策领域:获取、安全、隐私、知识产权和记录管理,指出有很多因素影响联邦网站的发展,并建议电子记录管理的要点。有的学者讨论了芬兰、爱尔兰、挪威、瑞典和丹麦网络文献合法保藏立法状况以及出版者对网络文献合法保藏的看法。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制定中也需要从网络信息作者和用户的角度分析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保护层次的要求。

国内则主要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内容,较少讨论具体政策。目前已经构建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体系框架包括网络信息创造和生产政策、网络信息采集政策、网络信息分配政策、网络信息交换政策、网络信息公开政策、网络信息传播政策、网络信息消费政策及网络信息保护政策。也有人提出网上公共信息建设政策应包括网上公共信息建设的鼓励与支持、网上公共信息的权利与利益平衡及网上公共信息的保护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政策评价标准。柯平教授讨论了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内容的核心原则,他认为,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政策一定要确立“信息资源自主”原则,在充分利用网上国外信息资源的同时,大力建设我国的信息资源基地,针对我国数据库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增加投入建设大规模高质量的网络数据库。特别重要的是,应发展网上中文信息资源,注意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

2.2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电子政务方面如美国的《给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工作组的GILS报告》、《A-130号通告》、《95-01号公告》、《文书削减法》、《GILS Core款目著录指导方针》等,其中《A-130号通告》――《联邦信息资源的管理》确立了联邦机构收集、处理信息的总体政策指导方针;电子商务方面有《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国际互联网免税法》等。但目前少有人对此进行理论研究。

我国也已经制定了一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如《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目前的研究多是关注实际的建设策略,这些将有助于推动政策的稳定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主要有:①制定有利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从法律法规上打破信息垄断,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的收集和公开;②改变原有的僵化信息管理体制,发展公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并推进其价值利用;③真正重视用户的需求,并提供更多的检索途径。政府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其研究成果中描述了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理想模型及可行模型,并分别指出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各类国家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政策。另外,基于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及整合策略也是学者探讨的对象。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面向客户的信息资源、面向合作伙伴的信息资源、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和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对它们应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管理策略。

2.3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发达国家图书馆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十分重视,已经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关注某些具体情况,如对特殊类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进行研究。图书馆馆藏越来越成为印刷型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型馆藏,今天的复合型图书馆仍然需要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如有人为法律图书馆电子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澄清了资源采访中包括认证在内的一些问题。学术和研究图书馆同样需要制定针对电子信息资源的政策,包括电子资源的采访、获取、选择、保护策略,以及对是否实施数字化或者合并传统印刷型和数字型资源进行指导。

我国目前还缺少真正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国内学者大多只是对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某一方面加以探讨,较少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目前的局部探讨以资源采访方面的研究成果居多,包括电子资源的选购原则、选购途径和工具、选购程序、许可协议的签署和电子资源评价标准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有人专门研究了数字馆藏管理政策,并指出其内容包括数字馆藏组织政策、存储和访问资源政策、馆藏数字资源保护政策、数字资源保藏政策。在资源长期保存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存取的策略:借鉴网络存储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方法,建立起图书馆间数字资源的联保式存储管理机制,或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数字资源存储管理中心,形成各数字资源存储中心对数字信息的网络化存储、备份联保机制,建立起真正安全的数字资源存储与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一些学者研究了电子馆藏的评估问题,提出评估内容应包括电子资源的数量、电子馆藏的质量、电子馆藏的体系结构、电子资源的利用和成本效益分析。到目前为止,只有索传军教授撰文全面研究了数字馆藏发展政策的含义和作用、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政策框架及政策主要内容,其政策框架中的各项具体政策包括馆藏采访政策、经费分配政策、馆藏发展纲要、馆藏管理政策、馆藏保藏政策、馆藏评价政策、合作馆藏和共建共享政策。

2.4信息安全政策

在数字信息资源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各国纷纷制定政策以规范和控制信息安全。目前国外的研究已不局限于理论探讨,而是从技术、政策效果等领域研究信息安全。有人重点讨论了美国和欧盟的数据保护政策及其不同所引发的问题。我国对此研究较少,但已提出信息安全及保密政策的内容应包括政府信息资源保密政策、保障个人隐私政策、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安全政策、信息内容安全政策、知识产权法规政策、跨国数据流控制与管理政策。对信息安全政策的讨论有待进一步深入。

总的来说,国外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多关注某些具体细节的政策指导,更具针对性。我国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是对政策内容的理论探讨,较少去评价政策实施。因此,我国在加强政策制定的同时,也应重视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

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理论和实践都亟待完善

3.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内容与体系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而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重要的保障条件之一则是政策保障,它包括信息资源宏观布局政策、信息资源协调采购政策、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文献传递政策、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政策等。总体来说,国外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益信息领域,注重政策的建设和评估。在书目信息政策方面,匈牙利国家书目信息系统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指导原则、任务及必要的技术支持。有的学者评估了国会图书馆倡导的国家联合编目计划,发现一些和预期相反的结果,为图书馆信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建议。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越来越受到重视,Michael等回顾了欧洲的公共信息获取政策以及开放存取政策、公众和商业对公共信息的获取权利与公共信息对经济和社会的成本效益的评价之间存在的争论。

国内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有人曾经提出制定一部统一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多部法律中包含有关文献资源共享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源共享法规体系,这个法规体系的大体框架是:图书馆法、情报工作法规、出版法、书目工作法规、标准化法规、信息法、知识产权法规。

3.2各领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研究

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如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提出国家应当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地理信息共享政策,地理信息共享政策包括信息投资政策、经营政策、价格政策、保密安全政策、公开政策等10项内容。在医学信息共享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制定诸如“医学信息网络规程”、“医学信息网络服务公约”、“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协议”、“信息传递中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信息保密、安全规程”之类的规章制度,作为促进我国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的最基本的政策保障。在政府信息共享方面,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着“信息共享差”的问题,我们应当:①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②明确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使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③统一规划、分布实施;④培养电子政务复合型人才;⑤探索设立政府CD(首席信息官员)。还有人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4种模式:①区域性系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②全国性系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③区域性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⑧全国性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认为我国现阶段应采取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和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在图书馆信息共享方面,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活动,但较少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另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难点在于参与各方利益的平衡,这个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信息政策的引导。

4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针对性研究需要加强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建设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应当包含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的内容。美国的一些信息技术支持政策,如1993年的《政府行为和结果法案》、1995年的《文书削减法》、1996年的《克林格-考恩法》及《13011号行政令》等,是对信息资源管理有重要影响的立法,有学者在战略信息管理的框架内评价了这些政策的效用性。另外有些学者研究了具体领域的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如对国家计算机政策概念的主要特点的探讨,该政策用于解决以下问题: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系统的建立、版权和数据保护、信息市场的发展等。一些作者讨论了互操作、开放存取系统、信息处理过程等方面的技术标准问题,建议制定完备的信息技术标准政策。

国内学者注重在国家信息政策的框架内讨论信息技术政策,如黄先蓉认为信息技术政策与法规是信息政策的第二层次信息资源政策与法规的组成部分。廖声立在讨论信息政策的研究内容时,认为信息资源保障政策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信息交流与合作政策包括信息技术及信息标准统一指导政策。查先进指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的内容框架应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政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政策、信息技术标准化政策、信息技术利益分配和平衡政策、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政策、其他信息技术安全等政策。信息技术标准又包括信息技术术语标准化、信息表达标准化、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化、媒体标准化、软件工程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网络通信标准化、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等内容。在信息标准化政策方面,分别有学者探讨了农业信息标准政策、电子政务信息标准化体系、书目信息标准化政策的相关内容。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目前还缺少有针对性地从信息资源建设角度讨论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问题,对信息资源建设一些前沿技术标准的探讨,例如互操作、开放存取等方面的技术及标准的研究还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