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5:16:01

标准化管理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1

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引入了规范化管理、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系统科学等先进理念,建立或实施岗位责任制、规范化管理制度、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税收执法责任制、能级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各地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2004年初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先后到国内二十多家基层税务机关学习考察。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将总局提出的“科学化、精细化”的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作一深入探讨。

一、当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剖析

1.科学理念支撑缺乏,理论基础薄弱。其一,理论没有落脚点。基层税务机关负责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往往在工作中关注税收实务多,对理论研究少;而专家学者或上级税务机关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设想往往又没有和实务相对接、验证,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在一线的税收实践中运用并接受检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必须将管理科学的先进理念紧密结合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实际,才能推进税收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二,理解运用有偏差。基层税务机关科研人才相对短缺,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税收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其三,理念更新无延续。税收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往往将新开展的一项工作认为是对以前工作的否定,比如一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完全放弃以前管理方式。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观点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仅仅依靠一种理论观点就想把基层繁杂多变的税收管理工作指导好,显然是不可能的。

2.相互有机整合缺少,质效提升缓慢。各地税务机关大胆创新,相继推行了税收执法责任制、ISO质量管理体系、岗责体系、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等大工程,但是在多数单位未能将这些工作有机整合,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体系,工作中就出现了重复、交叉和矛盾的地方,让一线税务干部重复操作,疲于应付,影响了工作质效的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上级布置或推行工作,牵头组织部门不一样,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许多工作推行时,往往都是对本部门业务内容规定和要求制定得很细致,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工作,虽然也会写进文件中,但主办部门终究不能将不属于自己管理的业务整合起来进行详细的规定,不能从全局工作考虑妥善安排处理。其二,部门布置工作的时候为了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往往每一次都要形成一个具体的工作规程或体系,如纳税评估工作有纳税评估体系、税收管理员要健全一套制度、纳税服务要健全一套体系、货运发票管理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规程等等,这些工作落实到基层只能是一线的同志去完成,如果基层税务机关不能将这些规程或体系有机融合,就会有“夹生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工作忙乱、效率低下。其三,少数税务机关盲目跟风,哪个名词好、哪个名词新,就采取“拿来主义”。别人搞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也搞;别人推行能级管理,我也推,其结果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而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场的现象。

3.管理手段缺位,软件开发低效。1994年国地税分设以来,以国家“金税工程”为核心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税务机关纷纷开发了大大小小很多业务软件,有征管综合信息系统,有其他的小型单项业务软件,有些单位仅各种类型的税源管理软件就有多个。软件推广使用为税收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一是软件开发缺乏统一规划,软件开发平台、使用语言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信息资料利用效能低下。其二是部分软件不能根据基层税收管理实际开发,由上级税务机关牵头组织开发的业务软件更多的是便于上级机关的汇总、考核等,不能反映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和基层税干开展工作的需求。其三,软件界面各异,有些不便于基层人员操作,同样的业务需要在不同的软件重复操作等。另外,更有一些单位以软件开发为工作创新,成了“政绩工程”,不论是否切合实际或具有推广价值,就盲目投资组织开发,甚至有些地方的工作评比就是看各单位开发的软件数量,其结果只能是经费宽松、有资金投入软件开发的单位更能在评比中获得更好的名次,但是没什么推广价值,造成了很大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4.绩效考核制度缺失,有效激励淡化。绩效,是指一个人、一个团队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和效果。所谓绩效考核,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一个人、一个团队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按相应规定给予奖惩。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大多是按照“千分制考核”的模式对税收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其一,最突出的表现是为考核而考核,不是为管理而考核。只是仅仅从单项工作落实上去考虑,从局部出发,不能从税收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考核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指标的考核上。其二,考核的手段单一。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员工考核与部门考核、业绩考核(定量考核)与组织评议(定性考核)、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等都不能很好的结合,只顾及一点,使考核方向发生偏转。其三,没有注意到考核的特点,忽略了人在考核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没有健全对考核实施的制约机制和对考核结果的简单处理(只是与奖罚相挂钩),在一些单位考核最终成了搞形式、走过场。即使少数推行了能级管理的单位,虽然在激发广大税务干部的工作及学习税收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还没能真正解决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核,更不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标,有些单位反而导致矛盾激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

二、提升基层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途径选择

基层税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有效整合,解决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整合,就是将组织中各个人、各个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组织对整合的需要程度是由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组织内部的分化程度决定的。从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实践来看,在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既存在着并列式、顺序式的依赖关系,也存在着交互式的依赖关系,在组织内部分化上,存在着纵向、横向和空间上的分化,如组织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予以整合和协调,很难形成一体化的整体,发挥整体的效能。具体来说,其一,在认识上,要系统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各种管理科学理论,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形成基层税收管理工作的科学理念支撑。其二,强化制度整合,有针对性解决“重局部、轻全局”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和全局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有些时候,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是有利,甚至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形下,局部的利越大,对全局产生的弊端就越大,就会出现局部优化而全局是不优的现象,必须对各项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其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应用效能。这需要对当前税收软件开发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进行科学规划,提高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效能。其四,整合考核制度和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就是要把握考核体系的环境适应性,建立有效激励的科学考核制度。

组织进行整合、协调的方法一般有:①通过组织等级链的直接监督;②通过程序规则的工作过程标准化;③通过计划安排的工作成果标准化;④通过教育培训的职工技能标准化;⑤通过直接接触的相互调整。结合税收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税收管理工作中不能有效整合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在实践中,推行税收标准化管理,是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是基于对当前基层税收管理现状的客观分析,积极探索和掌握税收管理工作规律,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整合多个管理方法,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有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适合在基层税务机关推行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同时汲取了当代管理科学的各种先进理念,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体制具有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等显著特点。

三、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就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各地结合各种管理理念进行了大胆实践,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还必须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适用性,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它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遵循税收管理规律,科学确立管理标准体系。推行税收管理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是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失去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工作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上我们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的原则,对多个管理方法文本中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明确一个具体的标准,减少实际运行中的“撞车”现象;二是精细的原则,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要准确描述,不放过细微末节,特别对容易出现纰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环节,有标准、有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明确了工作的导向;三是优化的原则,在确定标准时要求要高,不可平平淡淡,应采取“跳起来摘桃子”原则,确定一个优化再优化的标准;四是实效性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要重落实,切实便于基层干部操作。必须针对各个层面的每个岗位,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突出实效性,加强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按部就班的执行、落实,降低矛盾和问题的发生机率;五是动态原则,要建立制度,保障标准能够动态改进,不断融合新内容。

其次,合理构建标准文本的结构。严格对照原各管理方法的文本内容,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税收标准管理体系从业务上应包含税收执法业务、征管质量控制、纳税服务和税收行政管理四个部分的内容,从结构上包含管理文本、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三个部分。

最后,按照科学的步骤确定管理标准。第一步,结合实际通过弹性控制完善优化全局的岗责体系,使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步,确定每一个工作事项所对应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作为工作的依据;第三步,对每一工作事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上级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法责任制文本等逐个比对分析,严格按照统一、精细、优化、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管理标准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确定该工作事项所形成的工作记录;第四步,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对照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多个管理方法的考核要求确定该工作事项的考核内容;最后,按照便于检索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建立了弹性控制结合实际的岗责体系、符合要求优化简洁的工作标准、便于检索利于学习的相关文件、制作规范合理归类的档案资料和重在日常要求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高标准打造了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平台。

3、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税收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根据我们对基层税收业务的分析,目前各地已经开发的软件可以纳入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大概分为:行政管理业务软件、综合考核软件(如:考勤软件和学习考试软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考核软件等等。这些软件的运行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标准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税收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

4、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的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税收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税收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四、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及成效

1、优化整合、精简统一。通过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严格对照多个管理方法的文本,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统一、优化、精细等过程再认真对照上级下达的相关文件,对原有内容整合,并适当增加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的内容,系统内每位人员都能通过税收标准化体系找到自己对应的文本、职责、工作项目和标准、责任追究、工作依据、相关文件、文档资料等。从局长、科长、主任、分局长、稽查局长到税收管理员、办事员,人人都知道该做哪些,怎样做,做不到应承担哪些责任。岗位之间沟通方便、交流迅速。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原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

2、岗责清晰、质效提升。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弹性控制,建立了完善的岗责体系,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标准化管理文本明确了科室、分局、稽查局各项工作形成的工作记录名录,明确文档资料名称和数量,将各种工作记录统一制作标准和整理归档方法,合理分类存放,便于资料的检索,提高了资料应用的效能。例如各税务分局按照统一的标准设置了96个档案盒,将653种质量记录分类存放,直观展示、便于考核。干部的责任心显著增强,征管质量明显提高,税务登记率、准期申报率连续六个月达到100%;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差错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8%;加班加点补资料的少了,工作在日常得到了规范,工作质效实现大幅提升。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2

要实现计量的标准化首先要从技术上提供支持,在技术管理上形成制度、方法和体系,以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计量精度,促进计量仪表的标准化、规范化

(1)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品:更换国家明令禁用或淘汰的电能表,加大计量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实现远程抄表和计量数字化,提高计量自动化管理水平。电能计量装置必须满足计量规程要求,选择高精度、稳定性好的多功能电能表,采用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专用二次回路,不与保护、测量回路共用。根据计量规程要求,开展计量点的改造工作,完善计量装置

(2)计量监督加大检验力度:严格执行计量监督,加大对电能表检验、二次压降及综合误差测试、互感器变比调整考核力度,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计量精度。按负荷的类别选择所需要的准确度等级,并在投产前做好试验调校工作,使计量装置的误差满足要求。

(3)运行管理周检和轮换:加强计量运行管理,根据规程进行周期校验和轮换。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在要求的二次负荷范围内,均可以用准确度等级来控制。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导线压降所造成的误差,无法直接用准确度来衡量,在计量综合误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互感器误差互补或采用电压二次导线电压误差补偿器进行补偿,从而降低计量综合误差。

1.2加强计量选型定表的综合性分析,提高计量准确性

(1)正确接线:针对电力系统的不同情况采用正确的计量和接线方式,减少计量误差。

(2)合理定位:合理选择计量点的位置,尽量靠近现场,减少互感器二次负载和二次回路损耗,提高计量精度。

(3)合理选型: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正常负荷电流要大于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二以上,对季节性较强负荷,采用多抽头的电流互感器,保证互感器在高精度范围内运行。

(4)综合分析:开展计量点的综合分析,提倡计量装置的整体校验,通过开展综合误差分析,做好电能表、互感器现场的周期校验和周期轮换制度及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的周期检验工作。

1.3保证检验用具及条件符合标准

严格组织进行计量监督及定期校验,按相关标准对照执行。标准电能表和电能表现场校验仪每一年送检一次。凡检定的计量标准器具和标准装置,不合格应停止使用,进行修理调整,经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现场检验条件应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

1.4不断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不断瞄准当代计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计量检测和计量管理的现代科技含量,结合供电企业实际,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1.5加强同专业部门联系,得到上级部门技术支持

积极争取上级专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支持,不断学习,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为电力计量标准化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管理标准化

2.1依法办事

以法律为依据,加强宣传,切实贯彻《计量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将其作为企业计量活动的行为准则,依法管电。

2.2领导重视

在组织管理上,要建立行政一把手直接管理的组织形式,把计量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

2.3建章立制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包括“计量管理技术规范”、“计量标准周期检定制度”,“计量标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计量标准使用维护制度”,“周期检定(轮换)制度”,“现场检验管理制度”等针对计量管理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的制度,确保计量标准器具和在用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2.4部门配合

注重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配合、制约及衔接,对计量器具从选型、购买、配备、建档、检测、维护、检查、报废等各个环节采取闭环动态管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制度。

2.5强制检验

加强电能计量表的强制检定,对新购、在用表计按检定规程要求,利用现场校验仪进行现场校表,现场校验不合格的表计,送指定计量站进行全指标检查和实验,如不合格,要求用户更换表计。从而控制不合格表的使用,同时为每块计量表计建立原始档案,进行归档管理。也为用户减少因计量不准造成的损失,外树企业良好形象。

2.6档案管理

完善的计量档案,做到专人专责,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对计量管理中的各种记录、图纸资料、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建立台帐,并进行动态的档案式管理,随时补充更新数据,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便于进行综合分析。保证计量仪表的数据准确、可靠,为正常计量收费提供了有效的法定依据。

3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3.1队伍建设

加强计量队伍建设,提高计量人员素质,为计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智力和人力资源。

3.2技术交流

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计量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实施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和高素质计量人员的分不开的。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推进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经常组织计量管理人员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研究和探讨计量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不同企业计量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班,听计量专家讲座,学习有关计量技术的理论,了解计量产品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使计量人员系统地学习计量技术理论,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3.3咨询服务

对用户开展电力计量咨询服务,广泛宣传计量使用的相关知识,使用户清楚计量检测工作程序和必要性,积极配合计量管理工作,使计量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同时,要提高社会计量检测工作的服务质量,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在供需双方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全方位的推行计量的标准化工作。

3.4服务标准

加强服务标准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营业室服务、服务制度及业务流程、收费标准、维修及装拆服务、抢修抢险服务及服务监督等服务标准及奖罚标准。将服务标准进一步细化到人员的一举一动,时间上的一分一秒,费用上的一分一厘,规范所有的操作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奖惩力度,使承诺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4结语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3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机关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它们的理论依据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周期理论阶段划分不一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国内学者陈兆??的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揉合起来这种揉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的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为发挥其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国内外学者对文件中心的实践范围各说不一但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一致的。

文档一体化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理论依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档分离带来大量的弊端造成大量失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账外文件档案部门由此馆藏质量降低进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参考服务作用导致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功能降低也导致了档案部门地位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文件中心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能否在我国建立和推广至今在学术界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管理中间性过渡性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只要注意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后文将详述它可以成为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一、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二、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环节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日常居住及工作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技术和管理调整。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开始广泛使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建筑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安全。本文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入手,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系统性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复杂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从建筑材料的运输,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该模式当中,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其次,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临时设施,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作者:张倩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苏亚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及评审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5

1其考核程序基本覆盖了高校近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进程

(1)增强档案意识,建立高校档案领导体制

近年来,凡申报考评的学校基本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工作领导体制以及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构。一些高校档案馆的建立,表明高校档案工作地位正稳步提高,标志着档案工作迈出了与学校整体建设同步发展的第一步。多数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对档案工作进行决策、监督、执法、调控的力度,如成立校级档案工作委员会等。多数学校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中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为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性发展的环境。

(2)加强队伍建设,档案管理形成网络

随着学校对档案工作认识程度的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得到重视,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知识层次及专业素质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多数学校已形成由学校领导分管、校办主任主管,专职档案人员负责,兼职档案人员配合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为学校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各校建立了相应了岗位责任制,与考核制度互为制约,将档案工作“目录管理”融入学校的“目标管理”中,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公共环境。因而有效的保证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全过程的实施。

(3)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与档案工作进程保持同步发展

由于档案工作程序日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更新的任务日渐艰巨、为适应档案工作快速发展变化的特点,各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档案规章制度重新修订后汇集成册,制订特色档案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了学校档案管理方法和程序,档案材料的系统性得到制度保证,同时档案人员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对档案进行实时控制成为可能。

(4)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步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高校档案工作“目录管理”将传统的档案管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自此,打破了传统模式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而出现的分散管理局面,提出了科学、规范、标准的操作方式。部分高校档案部门据此展开各具特色的有益尝试。此外,档案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参与学校科研成果鉴定、基建项目竣工、设备开箱验收等重大活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档案工作和学校主要职能活动的同步管理。档案分类日趋势科学、合理,逐步形成了适合学校档案工作实际的档案分类方案,并在实体分类的基础上,开始多途径的尝试信息分类的实践。多数试点高校在经历了整改过程的“短期阵痛”后,已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并为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5)引入现代化手段,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部门在积极探索利用途径,不断丰富检索工具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分析档案需求信息,编制出大量适合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档案编研资料。转换被动服务方式,突出主动服务特色。依托现代科技,制备出多层次档案编研成果,不仅满足了利用者的需求,而且深化了档案编研的层次。

2其实施效果给档案部门带来双重收益

(1)硬件设施地更新、充实,使档案管理条件和信息开发手段得到改善。

高校普遍增加了对档案工作的投资份额,为档案部门单独配备或更新了现代化设备,并配备了与之相应的专业人员,辅助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已取得可喜成果。

(2)软件收益显著提高:

领导档案意识加强,为档案部门解决了大量现实问题。通过“目标管理”使档案部门获得与其他教学部门等同的位置,接授档案专业考评,其考核过程和结果在校内引起关注和重视,客观上提高了档案部门在学校的知名度,为档案工作在学校综合管理中赢得了相应的地位。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实践检验中全方位得到锻炼。考核和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档案信息开发成果倍出,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其整体收益不难看出,高校档案目标管理不仅是对高校档案部门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而且是帮助高校档案部门从档案管理的初级阶段步入中、高级发展阶段的转折点。

3从推进程度分析其实施过程的难点“目标管理”推广实行后,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某些实际情况和“目标管理”的有关条款不兼容的难题,突出体出在档案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要求保持“四同步”发展等问题。究其原因,高校档案“目标管理”是从档案工作发展角度出发,对档案工作的主体环节及周边方面加以规范,力争使之尽量合乎标准。然而,档案管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承载内容涉及各个领域,管理方式渗透到多个层面。如果将档案作为一个隔离体研究,则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同样,档案工作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方式,应考虑到它与周边介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上述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目标管理”的设置初衷没能找准档案工作的位置——服务性、辅助性,过分夸大了档案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其基础性、局域性表明它无法与学校整体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并举,更不能单方面越级协调学校的整体规划和片面干预教、科、研工作的实施过程。相反,如果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高校“目标管理”的难点,站在管理者的高并,与平等级别的管理机关协调和处理档案工作及周边关系,相对而言则简单些。从所周知,横向协调和纵向隶属的关系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显然是不同的。据此可见,如欲加快高校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推进速度,应当采用“最小阻力法”,将问题的难点由制发机关与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协商解决。以此保证其下行的通达性,加强实施的可操作性。

4从高校档案部门对考评工作的反馈意见分析其可能产生的中期影响

从目前高校档案部门对考评工作的反馈意见看,认为考评基本反映出高校档案工作的特点和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经过整体考评过程后,总感觉有些缺憾。在实际考核和验收过程中,似乎比较偏重申报性文件资料的齐备与否,而实际工作的量化程度及考评前后的差异状况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会出现一些负效应,一些学校在初步了解了考评程序后,在申报文件和自检报报告上大作官样文章,而较多的忽略了档案工作扎实内功的修炼,致使高校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据此预测其中期效果,终究会对高校档案工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6

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制约条件

1.1缺乏安全的施工技术

从本质上讲,技术工作与安全工作密不可分,工程技术工作的全过程都隐含着安全工作。如安全施工组织的编制,尤其是临时用电方案、脚手架专项方案、模板施工专项方案、深基坑方案、起重机械的安拆方案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专项方案的编制等等既是技术方案编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关键。另外生产工艺流程本身的不完善及存在的缺陷、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及其他外在的设备、工器具等的缺陷都可能酿成安全事故。由此可见工程的施工过程及质量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的质量,施工技术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民工大多涌向建筑行业,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对安全生产意识和相关技能都缺乏清楚的认识,没有最基本的安全意识,更谈不上自我保护意识,对建筑安全施工技术知之甚少,在施工过程中长期养成不良的施工行为和操作习惯,加上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另外施工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安全意识灌输工作做到位。

1.3安全培训教育力度不足

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施工现场,缺乏科学的管理,忽视安全教育的力量。虽然按规范要求进场工人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后方可上岗,但安全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企业上岗前也经过安全培训,但培训不到位,对钢筋、混凝土、模板及其他工种等操作人员统一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没有针对性,各自的安全培训重点不突出,这也是建筑现状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农民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差,遇事不冷静,不能及时处理。

1.4安全监督的力度欠缺

建筑行业是安全的高发区域,现在我们国家对建筑行业安全工作比较重视,同时对安全监督体系进行了完善。施工单位必须具备三类安全人员,即企业领导、项目负责人及专职安全员等直接在现场进行安全指导与管理,监理单位的专职安全监理工程师现场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建设单位的安全督查以及省市级安全监督管理站的重点安全监督检查。即便通过以上系统的安全监督与检查,仍然可以发现施工现场表面或隐藏的安全问题隐患,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综上所述,安全监督的力度仍然在基层,他们的安全管理力度大小,他们的工作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决定是否从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途径

安全管理包括企业所有的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安全文明生产,必须分析安全施工管理的制约条件与影响因素,采取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1)加强建筑工程安全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作为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优化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方案,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在工序质量验收时,注重验收标准中的牢固稳定性等安全要求部分,在工序交接上注意安全施工交接等,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在实践中对安全技术不断地学习与探讨,对施工安全技术方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最理想安全状态,才能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施工管理人员做好扎实的安全知识教育工作,让施工人员具备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使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更加谨慎小心,保护好自身安全,以此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3)加强现场安全教育工作。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的不同情况,对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及工程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规程、法律法规及安全技术的学习教育,并结合案例教育的形式,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4)完善科学的监督体系,并落到实处。

3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3.1发挥领导的领先作用

企业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责任。只有企业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公司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机制及构建切实可行的安全组织机构,这是保证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企业领导的安全意识、管理水平高低以及工作作风都影响企业安全状况。各级领导要本着对企业、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安全管理方面尽职尽责,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首先做到严格要求,树立忧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其次确保队伍稳定,处理好各种关系;最后各级管理人员自觉地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把安全问题当作工程施工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倡导并努力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3.2树立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管理

施工企业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安全工作的主导思想,把“安全第一”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切实关心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不断提高安全施工的技术手段与措施,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1)营造良好的气氛。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的安全宣传教育需要坚持不懈,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需要通过安全培训、教育、宣传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文化融入企业员工心中,让每个员工真正掌握安全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自觉学习安全文化知识、认知安全文化、尊重安全文化。2)积极开展现代安全知识培训活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聘请科研院校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比赛、技术比武、反事故演习等多种形式智力开发;同时安全会议、安全知识考核、事故现场会、安全教育电影、宣传栏、警示牌、宣传画等方法都可采用;以职工身边的真实事情触动员工们的安全意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安全无把握人员重点防范,有效促进安全工作的开展。其目的都是将安全知识灌输到每个施工人员心中,从而提高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3)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安全活动。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竞赛。a.在班组中要积极开展“三无班组”“十佳班组”和“优秀班组长”竞赛;b.在专、兼职安监员中开展“在我身上无违章,在我身边无事故”和争当“优秀安监员”竞赛,督促安监员认真履行职责,敢于坚持原则,查找隐患点滴不漏,制止违章不留情面,敢于叫响“遵章作业向我看齐”,使安监队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健康发展。4)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进行企业安全管理。人既是管理人主体,同时又是被管理的客体,其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企业管理人员只有站在关爱职工的角度来看待安全工作,才能真正处理好严格管理和关心职工的关系。同时,安全生产管理不光是安全管理者的事,要充分依靠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才能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5)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不断应用于我们的施工过程当中,面对日新月异的建筑施工技术,要求我们企业全体员工不断地进行学习,学习掌握新的施工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新的安全方面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参与并服务生产,为保证安全生产奠定理论基础。

4结语

安全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搞好安全生产,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就是发展,就是效益,以人为本进行安全管理,确保工程施工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内,达到高效益状态。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将安全意识摆在第一位,激励、引导、启发、教育、约束职工,不仅能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而且还能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小康发展。

作者:徐宪武 单位:太原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站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1市政工程的特点及现状

1)施工环境复杂,交叉施工普遍。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往往位于闹市交通要道,工程要求周期短、时间紧,各工种人员立体施工、交叉施工现象普遍。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各种类型的机械同时进行操作,工作人员较多。尤其是在大型场馆、高架桥工程中需要高空作业,这种情况下的施工安全管理是比较难于控制的。2)市政工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市政工程绝大多数是露天作业,受雨雪、大风等自然环境影响严重。在施工时,如果对天气的预测准备不够,又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不良天气就会很容易给施工带来严重的破坏,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原材料的质量在施工工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在有一些厂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以次充好,而施工单位如果在采购时不慎购买了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会给工程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给工程的质量带来不良后果。3)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最初的市政工程项目以道路为主,存在的安全隐患相对较少。而有些市政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效益,恶意竞争,低价中标后又分包、转包给其他施工队伍。这些施工队伍人员并不稳定,拿到工程后开始招收民工,不经过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就匆忙上岗,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再加上防护意识淡薄,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不能有效处理,最终往往造成安全事故。

2安全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根据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工作环境、施工技术等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施工安全体系,来避免和减少一般安全事故,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单位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1组织方面

要做好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首先施工单位公司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安全和行业规定,内容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项目经理为项目安全责任人,对工程及工地安全负全责。工地现场设置专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合各班组的技术特点,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使操作工人明白自身岗位的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做到防患于未然。

2.2技术方面

市政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施工现场复杂,交叉施工。项目负责人要根据施工要求和进度需要,通过分析、协调,合理布置各工种各班组的人、机、物的现场工作安排,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因素(如高空作业、重型机械使用等等),建立起符合安全生产使用要求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建立相对应的奖惩制度,对于结构较复杂、安全隐患较大的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除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说明之外,还应该编制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详细说明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

3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3.1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对于防范安全事故意义重大。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应该定期组织企业相关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包括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安全防护知识,并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在一些特殊施工项目,如高空作业、深基坑及桥梁隧道工程中,要在工地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识,让施工工作人员随时注意安全,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护好自己。

3.2保证各类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

安全防护设施是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的保障,如果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正常安全的使用,会给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损失。很多市政工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操作和管理不当,没有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所以安全防护设施的养护保养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项目部应当设立安全设施专项资金,用来购买和养护安全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设置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养护负责,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的大型机械较多,包括各类起重机械、土方开挖机械、混凝土运输机械等等,尤其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还有可能进行多层次立体式施工,所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也非常重要。所以要结合施工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科学有效的对机械设备进行分配,进行资源共享。保证各机械资源的充分应用,强化机械的保养维护,出现异常及时进行修理,不能出现机械带病工作。对机械设备的零配件集中采购,保证质量,在减少使用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3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安全责任制

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依照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改正的理念开展安全管理生产工作。强化对施工现场人、机、物的管理。将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列举出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做到安全问题层层把关、相互监督,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责相应的安全责任人,每个环节必须落实到人,使用签字负责制度。对于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除了经济处罚,还要进行通报批评,使大家引以为戒。

4结语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求施工单位领导层和工程管理人员要抱着维护国家财产、企业的信誉和职工的生命安全的态度。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将安全生产贯彻到市政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使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建设环境。

作者:李海元 单位:大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标准化及措施

1建筑安全标准化主要特点

1.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随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各种强制性标准及规范在建筑行业相继推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每个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具体的项目上,设置安全部门,制定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作业办法。从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企业安全标准到项目安全措施,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所以,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具备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1.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综合性

建筑项目管理是具有多工种协调作业的综合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多工种的人员通力协作。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是针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多项工作,例如基坑开挖、脚手架搭建、机械设备使用管理等,要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工作性质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

1.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动态性

由于每一个建筑项目管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对项目管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建筑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也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建筑项目存在工期长、劳动环境差等情况,所以在不同的季节,安全保护措施也要改变。因此建筑安全管理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进行动态化管理。

1.4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长期性

建筑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必须涵盖整个项目的各个部门,上到甲方、项目经理,下到施工队伍的每个劳务工人。由于通常的建筑项目施工时间都比较长,而项目涵盖的工种和人员也很多,这就造成施工现场人员变化频繁,所以必须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教育,需要从项目开始一直持续到项目竣工。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内容

2.1项目安全职责划分标准化

首先要在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中对项目中的各个参与人员注明其安全管理职责所在,对不同岗位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要求,应遵守企业和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

2.2项目安全风险控制标准化

按照以往建筑项目管理经验和对施工安全管理的统计,找出施工项目中存在的危险点和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情况,编制建筑项目施工危险源数据管理调研报告,并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给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办法。

2.3项目安全施工标准化

在建筑项目管理中,需要按照建筑项目安全施工标准化的规定,从平整场地等工作开始,在施工过程所涉及的文明施工、施工作业管理要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并对具体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认真筛查和全面评价,将此考察结果作为对项目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2.4项目安全评价标准化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管理者制定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时候,全面、认真、系统地建立安全管理评价标准,仔细研究评价工作机制、评价指标,并能够定期对企业的建筑项目安全进行系统评价。

2.5项目安全检查标准化

在建筑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管理者应根据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职责要求,按照制定出的企业安全管理条例认真检查,监督存在的隐患,做好施工安全排查等工作。

3安全管理标准化执行措施

在进行安全管理标准化执行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3.1制定工作方案

建筑企业要针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现状,明确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总体部署,在充分研究完善监管方式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行动方案,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

3.2组织开展培训

建筑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由相关专业院校结合班组安全教育活动,以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制度为基本内容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3落实标准化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按照国家和省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制度文件要求,制定出台本企业贯标技术手册,对施工现场和各类危险源监控管理实现流程化、表格化、岗位化。

3.4创建标准化示范工程

建筑企业应以项目实施全过程安全评价为基础,重点考核关键岗位人员履责到位、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教育和安全投入落实等内容,达到安全管理流程的程序化、场容场貌秩序化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等要求。

3.5推进安全认证和达标验收

1)安全认证工作按照企业自查自评、提出申请、认证机构现场核查、项目抽查、综合评定的程序进行。2)施工现场达标验收。施工现场达标验收工作由项目安全监督机构负责组织,按照施工项目部自查和整改、建筑施工企业组织考核、现场监理部和建设单位签署评价意见、项目安全监督机构组织复核的程序进行。

3.6加强监督检查

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要求,落实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现场关键岗位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到岗履职、安全投入、施工现场流程化管理、安全教育等监管工作。应进一步明确监管重点,突出对重大危险源、重要时段、重要部位和重要节点的监管。

作者:于英慧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提高

1前言

施工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直至建设项目的完成。我们知道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就要对提高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处于现在的建筑安全管理的发展形式和要求下,我们需要提高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和方法,并总结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1安全管理的预测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围绕着整个建筑项目的进行,只有各个因素相互配合和谐的运作下,才能最终推动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决定着工程项目的安全状况,影响整体项目的运行和实施,这也是我国目前急需进步和改善的问题。从古至今,安全管理原理就一直发展着,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管理模式,我们依靠科技和人才的不断壮大,开发出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平台和方法。我们需要分析危险的存在性,安全预测,预报和预防,这样做才能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消除或是减少危险。采取有效的安全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的不安全状况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只有研发出一套比较可靠的安全对策才能从根本上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和状况的发生。

2.2安全管理的构成要素

我们都知道,构成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机械、环境。因此,只有合理,科学的使这三个因素之间互相协调和又各自独立,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当这三者之间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系数提高了,安全管理规范和有序了,从而带动建设项目的健康快速顺利和谐的发展,提高了施工企业的自身发展,也提高了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领域的地位。

2.3安全管理与企业的关系

工程施工安全在各行业都是一个收到关注的重要问题,这都一直提醒我们在追求工程进度的时候,在压缩投入资金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施工安全管理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说,提高我国的建筑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极为重要。我们要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在项目的应用,它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企业职工的安全。对于我国的在建筑行业里的发展,我们都强调责任。在建筑行业中它的意义非凡,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需要紧紧围绕着责任这两个字来展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更深的体会到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工作人员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

3建立健全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3.1重视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一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却不容小觑,因为施工安全管理对于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进行具有着关键性作用。在我们的周边,可以听到一些关于施工单位不注重施工安全管理而导致事故的发生的事情,这种事故的后果十分影响施工人员的情绪和安全,使得建设项目的进度收到干扰和影响工程的质量安全,在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和钱财的损失,导致施工单位的信誉和名声受到不好的连带影响。因此,重视施工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

3.2安全管理的实施

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也是一个施工单位进步的表现,更是我国建筑行业上升一个台阶的重要的垫脚石。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工期的顺利进行和到位,也直接提高了施工的安全质量。企业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用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各项安全管理指标和要求,严格抓好施工过程中管理。安全第一,首先是以人为主,要见安全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人的身上去。

3.3安全设施的投入

施工部门有很多个,我们有必要和必须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加强施工人员对与施工安全的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安全警惕和防范意识。确保安全设施的投资落实到位,加到对于安全管理和设施的资金投入,安全问题不能不重视,安全设施不能不增加和完善,保障安全设施处于一个可安全使用的状态,并要定期养护和维修。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和向上机汇报情况,有不足之处改之,如果因为安全设施的不足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那么,接下来的所造成的损失会比安全设施投入的多得多,所以,加大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设施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至关重要。

3.4安全监督与检查

做好安全检查和监督工作,安全员要落实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施工队伍,每一个施工工人的身上去。工程项目部要专门配备专职的安全员,对施工团队进行检查和管理,定期组织各个班组的安全员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对于违规操作或者是违反纪律的加以处罚,让更多的人提高安全操作规范的意识。施工周期长的要历经春夏秋冬,所以要做好气候变化的安全对应工作,雨前雨后,高温低温等等安全准备工作。对于某些工程的关键部位,要配备专业和关键的设施,制定合适和合理有效的安全策略,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和处理,直到真正的解决。搞好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保障道路的畅通和材料的完整,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5安全工作的宣传

加强对外的安全工作宣传,建立一个好的施工安全工作的平台,实现施工现场人人懂安全,引导施工人员更好的开展施工作业,这就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进步的体现。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实现全面控制和有效防范。也可以通过安全奖励的办法督促安全生产,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积极性。

4总结

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施工生产和建设中的的确确是不可忽视的,让我们共同遵守我国的安全规章制度,提高自身安全意识,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有科学性领导的施工生产和管理环境。督促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提高,安全与质量同步,安全与效益同步,安全与生活、工作同步。为了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要争取把安全生产管理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具体化,实用化,普遍化和高级化,做到管理这重视安全,重视自身的责任,懂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胡小青 单位:江西省永修县建设工程监理服务有限公司

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论文

1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和准确了解施工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选取14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访谈,其分布特点如表1所示:①来自北京、武汉、郑州、太原、广州和深圳6个城市,覆盖华北、华中和华南3个区域;②12名来自于施工企业,另2名来自政府工程安全监督机构;③从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均超过8年,平均年数为13.42年;④来自施工企业的专家职位有副总经理、安全总监、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和工程师,覆盖各个层级;⑤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还包括6名硕士和1名博士;⑥10名专家当面交谈,其余4名专家在电话中访谈。讨论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部分超过2小时。调查分两轮进行。首先结合文献综述和专家研讨,归纳施工安全管理在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形成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清单,如表2所示。再针对反馈次数较多(至少5人反馈)的问题开展第二轮访谈,探讨改进措施。

2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

企业层面安全管理的老问题中,C2反馈次数较多。例如专家K所在公司2014年施工合同承包额超过30亿元,但公司常设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仅有4人,包括1名安全总监、1名副总监和2名安全员,其中1名安全员还兼任资料员。如此薄弱的人员配置在面对日常安全事务和十几个项目的安全检查严重力不从心。访谈新发现问题中,C1反馈次数较多。专家C认为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在认识和执行上的差距。也就说,领导对安全管理并非不重视,但迫于工期、投资控制等压力,对于安全管理投入的精力和资源不足。

2.2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问题

项目部层面安全管理的老问题中,P1、P3和P10反馈次数较高,尤其是P1。不少商业项目为了盈利、公共项目迫于官员政绩要求,过分压缩施工周期,施工单位为赶工期,多个工作面同时开展、一天内两到三班工人连续作业,都为施工安全埋下严重隐患。新发现问题中有4个反馈次数较高,分别是P2、P4、P6和P9。P2反映由于工期紧、投资控制压力大等原因,项目经理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的精力仍有欠缺。P4说明管理者认识到安全员作为安全现场管理的关键技术人员,知识和经验需要强化。P6得到了专家A和K的特别强调;安全员的晋升优先度排在施工员、预算员之后,不符合“安全第一”方针,严重挫伤安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降低了安全员业务素质。P9说明管理者仍未能做好安全计划,未能践行“事故预防重于控制”的道理。

2.3施工班组安全管理问题

班组层面安全管理的老问题中,W4、W2和W1反馈次数较高,说明问题仍较为严重。新发现问题中有2个反馈次数较高,分别是W3和W6。W3从侧面反映安全培训的重要性。W6则说明班前安全会议作为班组安全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实施仍不理想。而W5虽然反馈次数不高,也应得到承包商的重视。部分工地住宿、饮食和卫生等条件很差,导致工人与项目部和管理人员之间在情感上十分生疏,不愿积极主动地配合执行安全计划和措施,严重影响安全管理效果。

2.4不同层面联动和配合问题

3个层面联动或配合的老问题中,T3和T5反馈次数较高,需要重点关注。新发现问题中,T1和T2反馈次数较高。专家K反映在实现绩效管理后,项目部为不影响绩效评价结果和获得奖励,不愿上报项目安全管理中的轻微问题,但事后疏于管理,致使问题积小成大,反而酿成严重事件。再加上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问题C2),难以对各项目部开展全面检查。因此企业对项目部安全管理的监控显得无力。专家B则发现大多数施工安全员工作年限短,工作方式方法生硬,惯以监督者姿态巡查,对工人缺乏尊重和爱护。T2与P3、P4和P6一道,反映安全员的工作态度、能力、方法和获得支持存在普遍不足。

3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改进

3.1施工安全管理改进模型

针对第一轮访谈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施工承包商不仅应在企业、项目部和班组3个不同的层面分别改进,还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不同层面的联动和配合。参考Cooper[15]和Choudhryetal.[16]的研究,提出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改进模型,如图1所示。建议采取的施工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如表3所示。

3.2施工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1)为贯彻全员安全管理,企业、项目部和班组每一个层面,每一名员工都应充分重视和理解安全。因此应营造企业安全文化和项目部安全氛围,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2)在企业、项目部和班组每一个层面,均需要通过一些常规性制度来落实安全管理,如安全计划、安全培训和安全考核等。(3)不同层面应有良好的联动和配合,承包商安全管理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此,企业对项目部、项目部对班组、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既应有有效的监督约束,也应有充分的支持配合。

3.2.1营造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项目部安全氛围和员工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从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来看,C1、C2、P4等问题根源就在于缺乏足够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和意识。为此提出如下措施。(1)企业应提炼若干条安全理念,传授给每一个员工,例如美国杜邦公司自1802年以来归纳出十大安全理念已成为行业标杆。(2)可组织各部门编写适用于不同岗位角色的《安全行为准则》,上至企业负责人、下至工人,全员执行。(3)企业领导应带头践行安全行为准则,带头抓安全,带头承担安全责任。(4)应在企业内营造浓郁的安全学习氛围,经常开展员工业务培训。(5)应树立安全创造效益的观念,认识到安全是企业经营获利的基础,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发生的事故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2.2常规安全管理制度

在施工安全管理实践的常规制度中,岗位责任制落实仍不理想,以致产生部分项目经理未带头严抓安全,安全部门和其他部门分工和配合不顺等问题。应重点落实项目经理的责任,强化项目经理的龙头作用,并引入激励机制。安全管理绩效好的项目经理应得到奖励,反之应受到惩罚。流程化管理是专家J、K重点强调的内容,二人所在企业正在推广流程化管理,每个部门都编写了各自的业务流程。其中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工作被编写为54个流程,安全计划、检查、培训等工作均按流程实施,相关人员各司其职,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

3.2.3不同层面联动与配合机制

与单个层面管理相比,不同层面的沟通和配合更成为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例如企业对项目安全情况缺乏足够有效的监控手段和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存在隔阂等问题。要增强不同层面之间的联动和配合,关键在于建立不同层面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机制。(1)企业领导联系项目制。为促进企业与项目部之间安全管理的联系,使企业领导一方面为项目部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也给予更严格监督,专家J、K所在公司实行了企业领导对项目安全生产包保制度,由公司副总、总工等分别联系若干个项目,增强了企业管理层对项目部的监控力度。建议公司总经理也加入联系项目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企业对于项目部安全管理的支持力度。(2)项目部安全管理主动上报企业。如前所述,专家K所在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仅有4人,主要通过检查、电话询问等方式来了解十几个项目的安全管理情况。但检查频次低,通过电话查询的信息真实程度差。经与专家A、K等讨论,建议改企业向项目部询问为项目部主动向企业上报,汇报频率为每月一次,按企业安全部门设定的《项目部安全生产月报》格式填写。各项目部安全生产月报内容可汇总成企业安全生产月报,月报可汇编成季报,季报可汇总为年报。每季度举行各项目安全生产总结和交流会,由各项目经理亲自汇报本项目安全管理情况,接受企业管理层和其他项目部质询,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该机制的建立将实现施工安全管理“以企业管理层为主导”到“以项目部为中心”的转变,符合“组织扁平化”和“管理重心下移”理念,可提升企业对项目部的监控效果。(3)安全员分片巡查现场安全。针对安全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隔阂问题,较好的措施是对施工现场进行划片,由安全员分别承担一定片区的安全巡查。如项目部安全员数量不足,可吸收施工员和质检员等其他现场技术人员作为群众安全员,在执行本职任务同时兼顾安全巡查,并可向群众安全员发放额外津贴。实行划片管理后,安全员(或群众安全员)将与所负责片区内的班组成为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增进交流和配合。(4)项目部和班组联合安全检查和周例会。在每周一次的项目部安全生产大检查中,除项目经理、副经理、总工、安全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之外,还可要求各班组长参加。不仅可增进项目部与班组之间的沟通,还可促进不同班组之间的经验教训共享。大检查后立即召开安全生产周例会。建议首先由班组长汇报安全作业情况,次之安全员、相关部门,再次之总工、副经理,最后由项目经理总结,充分体现管理重心下移的思想,督促各人履行安全职责,确保班组安全作业。(5)联合安全培训。针对安全生产中的共性问题,建议组织企业、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班组工人共同参加的安全培训,也可增进企业、项目部和班组之间的交流和信任,提升安全培训效果。

4结语

为改进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本文结合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从企业、项目部和班组3个层面归纳了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改进措施。第一轮访谈揭示了两类施工承包商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一类是之前已有研究但未得到明显改善的老问题,如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项目工期过紧、工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等。另一类是此次访谈中专家反馈次数较高的新问题,如企业领导对安全的支持力度不够、安全员能力知识薄弱、企业对项目安全情况缺乏足够有效的监控手段等。第二轮访谈提出了施工承包商改进安全管理的措施。不仅包括在企业、项目部和班组单个层面营造安全文化、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还包括建立不同层面联动配合机制的建议。这些措施建议来自于实践经验总结和提炼,可供施工安全管理实践参考。

机械设备在机场场道项目的安全管理

一、机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现状

1.1当前的机场机械设备的管理环境恶劣

机场场道项目的管理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且建设施工的时间周期比较短,最长的时候需要花费1年的时间,最少的时候需要3个月的时间,但是需要在工作的时候严格的执行施工进度,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建设,但是多数施工队在施工期间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完全依靠加班加点完成施工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械设备的超度和运转,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技术性的施工错误,在过度的使用机械设备施工的时候导致了机械设备的老化,造成施工的质量。另一方面,机场工程的施工在远离城区的地段,这一地段造成施工环境非常的复杂,容易造成施工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施工现场狭小、施工地面不够平坦,或者是存在障碍物或者是悬挂物突出等等问题,在夜间还容易出现作业照明度不够,通道施工的可移动范围内缺少明确的目标,湿度、温度对于施工机械设备都有一定的影响。

1.2机场场道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进行机场场道施工的时候,各个项目之间在施工目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常常导致在进行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时候存在问题,容易出现机械设备在一个项目中的工作完成之后立刻投入到另一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紧迫性的需求导致机械设备在各个项目之间的调拨非常的频繁,使得机械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了无法及时保养和定期的保养维修,再加上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施工管理意识,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过度的追求施工的进度,导致对于机械设备只是注重使用,却缺乏有意识的机械保养,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

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

在机场场道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必需严格的执行,尤其是要切实的保障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下文基于当前机场场道项目安全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

2.1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正确的选型并合理的进行设备调配

在机场场道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的机械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都需要适应自身的性能,尤其是要注意结构方面的特性,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机械的操作手册,使得机械设备能够充分的发挥效率,有效的减少机械设备的磨损,使得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应用成本。在项目工程的过程中,在布置施工任务的时候也要与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相契合,使得机械设备在执行施工任务的时候能够被科学的使用,也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

2.2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制定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有效的却把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规范,在制定机械设备安全使用手册的时候,应当要对所有的施工人员进行基础的安全教育,使得所有的工作人员在从事施工工作的时候能够安全、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不仅如此,在进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时候,也为将来的事故故障排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在制定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操作规程的时候,指定人员应当符合当前的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使得所有的操作规程在投入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3对机场场道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有效管理

机场场道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然会使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因此,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执行人就是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也是直接影响机械设备操作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为了实现机场场道项目中的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所有的操作人员在进行具体工作的时候应当确保所有的人都受到培训,做到所有的安全管理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所有的安全培训工作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计划有序的进行,定期的为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做检查和考核,使得进行不同项目工作的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接受的培训是具有针对性的,也在进行安全管理培训的时候严格的把关所有操作人员的培训下过,使得所有的操作人员接受的安全培训质量是最佳的。为了使得所有的安全管理人员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并且提高项目的管理效果,还应当在思想层面上使得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人员接受培训,使得所有的操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培训理念,并使得所有的安全培训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

2.4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进行严格的检查并采取积极的安全防护工作

在进行机场场道项目工作的过程中,所有的机械设备在施工使用之前,应当进行严格的设备的质量检查,对所有的设备状态进行检验,对于所有施工设备中存在的老旧设备应当及时的进行淘汰,对于施工质量较差的设备做好的严格的筛查。同时还要对每一个操作人员的操作证件进行认真的检查,做到所有的操作人员都是合格的工作人员,与此同时还要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接受并认可所有的现场施工安全守则,在机场场道项目施工的时候积极的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施工效果的检查,对于其中出现不周的地方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安全管理的问题进行专注的注意,同时还要真正的发挥安全装置的作用,设置自动警报、自动显示、自动连锁以及自动停车的措施等等。

三、总结

随着对于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视,机场场道项目施工逐渐的走向了机械化的程度,机械设备作为一项非常科学、准确的生产工具,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现代化的条件下必要的生产工具,但是当下的机械设备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了一定的问题,机械设备的使用走向大型化、复杂化、高精度化、自动化以及成套联动化,在保障施工质量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在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方面做到足够的重视,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确保机场场道项目的施工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机械设备的使用也更加的科学。

作者:王元甲 单位: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丽江机场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

1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管安全问题存在诸

一方面是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就建筑一线工人来说,由于有些建筑人员是临时招募的,他们中大多数人缺乏专业技能,安全意识不强,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也省去了员工岗前培训这一环节,这就为人员管理造成极大的难题。施工现场管理大多是吃苦受累、风吹日晒的职位,因此行内人都不愿意充当一线管理者,有的职位却由几位管理者占据,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的职能重叠或者职能空缺的现象发生,在出现事故时,管理者之间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一些专业性的高强度岗位却由一些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这也给安全事故的发生留有机会。另一方面是建筑材料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建筑项目工程材料的管理包括原材料构配件的采购储存与管理、各种机械设备的维修使用与管理等,有的材料管理人员没有做好相关材料的登记管理工作,当施工方需要器材时十分不便,影响到整个施工的进展,造成不良后果。另外,有些施工机械设备是用租赁的形式进行使用的,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做好这些设备的保护工作,或者使用完后没有及时还给租赁公司,会增加器械的租赁费用,为项目建设增加经济负担。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管理方面。建筑项目涉及到的建筑技术多种多样,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管理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一是技术人员本身的技能遂平参差不齐,二是施工工艺的标准混乱,施工者和技术人员难以利用真正的标准进行施工,导致施工技术管理停滞不前。监管运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这些环节中一旦出现一个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2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制度不健全

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高,由于建筑方的质量监督以及保证体系不健全,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饿局面,有的职位由几位管理者占据,而有的吃苦受累的职位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的职能重叠或者职能空缺的现象发生,在出现事故或者责任时,管理者之间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最后,由于建筑工程需要用到大量的专业技能人员,所以在技术人员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技术人员的准入制度比较模糊,我国在建筑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计量师等职业资格的准入考核方面还比较松散,所以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待确认。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管理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个大的建筑工程管理牵扯到建筑公司的全员上下的利益,当建筑企业管理较差的时候,会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显露出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等。

3我国建筑施工事故安全责任不明确

我国《建筑法》规定:施工现场安全责任谁生产谁承担,事故发生后责任第一承担者首先就是施工单位,但在分析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施工单位很可能不是事故的直接造成者,而是建设各方,比如建设项目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建筑设施的生产商等,一旦事故发生,追究安全责任,各方相互推卸责任,举证方面也出现困难,这就给责任主体留有逃避的后路。而我国只规定建设单位对施工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对他们的安全负责。由此可见,我国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规定的不明确,对于每个责任的承担者来讲,都有推卸责任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4完善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议

4.1提高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建筑施工要求每个项目都由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的的项目经理主持,然而实际上有不少工程是挂靠的,工程项目部为了减少开支,降低成本,管理人员并不齐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施工用电、封闭作业、临边防护大都不符合规范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很大,管理水平很低。

4.2强化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也与社会和投资效益息息相关。因此,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工程质量责任重如泰山”〗的责任感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切实把工程质量管理摆在建设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建设单位要不定期的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施工现场质量第一的意识。当然,也要正确处理好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的关系,避免为了抢时间、赶进度,而不重视工程质量;绝不能盲目地最大化的追求工程利益,价低成本而降低工程质量。

4.3完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一是采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在办理安监手续时,为该工地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安全监督交底、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与防护措施的实施。对该工地文明施工、安全防护水平的评定,则由站领导带队进行动态跟踪抽查。这种一人定点服务,集体动态打分评定的方法,既解决了工地现场安全员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指导培养了企业、项目部的安全员,又确保了安全检查的公正公平,廉洁执法。建立和完善工程相关制度,比如,建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建筑安全隐患、险情及事故社会举报制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确保安全生产落到实处,确保全市建设工程质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4.4明确和细化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责任

第一,要明确施工管理人员的责任,对于工程质量投诉处理与事故查处的程序,应当在本单位公开化。负责相关事项的单位和房地产施工企业从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审批与管理,外地来渝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审批与管理。第二,建立施工现场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实行主管部门、主管领导责任人制度。如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除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外,还要追主管领导的责任。第三,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负部责。基础设施项目法定代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能力,具备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项目法人单位的人员素质、内部组织机构,必须满足工程管理和技术上的要求。如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要追究项目法人单位和法定代表人的责任。不得以任何指挥部等名义代替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不明确,不得批准立项。如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工程质量的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要按各自的职责对其作业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管调到哪里工作,但任什么职务,都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作者:于江 单位: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如何搞好水泥监督抽样检验

通用硅酸盐水泥,是建筑工业三大基本材料之一,使用广、用量大、素有“建筑工业的粮食”之称。水泥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几年来,随着大型旋窑水泥的增加,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水泥的原材料,人员工资等价格上涨,水泥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而水泥市场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水泥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质量,造成水泥各项性能下降,特别水泥强度指标,部分企业刚好控制在标准要求线上,但没有富裕。小型生产企业中有少数企业控制28天抗压强度达不达标准要求。采取低质低价、劣质低价的营销策略,水泥到工地后有些还要存放几个星期以后甚至更长一点时间才能使用,使用时强度更低,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还有一些标识为优等品、质量认证的水泥产品,其实物质量未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还有一些企业故意短斤缺两,袋重不足,由于水泥是基础材料,使用量大,少一个5%经济效益可观,袋重不足表面看起来是数量问题,实际上是质量问题,按此配比势必水泥用量减小,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还有一些水泥氧化镁、三氧化硫、烧失量超标等质量问题。为了规范水泥市场,为建筑工程质量保驾护航,有必要加强水泥产品质量的监控。所以在这里就水泥监督抽样检验谈些自己的看法。

水泥监督抽样以及检验应注意事项:(1)到企业时应有清晰的照片:①企业名称以及外观照片;②企业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编号的照片;③抽样人员取样的信息照片,应由1人取样1人拍照片,考虑到现在水泥企业水泥不落地的情况,应该有包装机口取样的信息照片;④企业包装袋的清晰照片,包装袋应该有企业完整的信息,例如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重量,保质期等产品信息;⑤封样的照片:封样照片应包括内水泥包装照片,编号照片,外包装照片,封条照片要有抽样人签字以及企业负责人签字,封条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保证留样和抽样的一致性。⑥抽样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与样品的照片已确定企业对抽样的确定性。(2)抽样单要填写清晰,抽样单要有完整企业信息,样品的规格型号,以及检验依据。执行企业标准时,要求企业提供经备案的企业标准文本。(3)应与设区市质监局联合抽样,设区市质监局指派人员应在抽样单备注栏签字。(4)尽量不修改抽样单,若修改,采用“杠改”方式,抽样人员和企业人员均须在修改处签字。(5)抽样:①抽样型号或规格和强度等级。符合抽样细则的任意一个型号批次的产品都可以抽样。每次抽查,每种品牌的产品仅抽查一种最高强度等级的水泥产品;②抽样方法、基数及数量。按GB12573进行。抽样基数应满足出厂编号规定的吨位。编号吨位不足时,不得少于10吨。袋装水泥从企业的栈台抽取。确定1个出厂编号的水泥,在该编号的水泥中随机从20包以上的袋装水泥中取等量样品,取样数量为20公斤(10公斤作为检验的样品10公斤作为封存样品)。散装水泥从散装库卸料或输送水泥运输机具上,在规定的出厂编号吨位范围内,间隔抽取20次以上样品,取样数量为20公斤。将抽取的水泥样品全部用0.9mm方孔筛筛析,取其筛下物,缩分为二等分,缩分后的两等份样品中,一份为检验样品,一份为备用样品。(6)样品处置:①将过完筛的检验样品和备用样品分别用两层塑料袋密封、包装好,外面用牛皮纸袋或编织袋包好加封条,在抽样现场立即封样。抽样人员封样时,应当有防拆封措施,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并告知受检单位。样品贴上由抽样人员、企业负责人分别签字并盖章的封样单;②承检单位接收样品时,应仔细查验、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样单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断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单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样品加贴标识后保存;③检验样品由抽样人员带回承检单位。备用样品可封存于受检单位,并存放在干燥、防潮的地方。封存于受检单位内的备用样品要进行拍照,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所有样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应平整堆放,防止污损、撞击,不得受潮、雨淋和曝晒。(7)检验应注意的问题:①检验机构在接收样品时,必须认真检查样品的封样单是否完整以及样品是否完好;②方法标准中有基准法和代用法时,当检验结果为临界值时以基准法结果为准。当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氧化镁含量超过5%时,应进行压蒸安定性检验,压蒸安定性检验合格后,则水泥中氧化镁允许放宽至6%。当A型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氧化镁含量超过6%时,需进行压蒸安定性试验并合格。当样品在寄送过程中保存不当受潮时,应考虑重新抽取样品。应在取样之日起10天内完成水泥安定性检验;③若企业标准或产品明示质量要求缺少相关重要检验项目,且无强制性标准要求,则应按照推荐性标准规定检验该项目。因企业停产、转产、倒闭或其他特殊情况,未能完成产品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填写《未抽到样品企业情况说明表》,并加盖企业有效印章。无法加盖企业有效印章的,由抽样人员在《未抽到样品企业情况说明表》中如实记录相关情况,并经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签字盖章确认。

以上所述为监督抽样以及检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在实际抽样过程中,抽样人员在抽样前如果有不熟悉企业地址的情况,应该在路上寻求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为什么不直接联系企业呢,如果提前联系企业的话,就会给很多企业有提前准备的时间,一般来说都是快到企业的时候再和企业负责人联系,这样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7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要素有5个:公开,目标,界定缺陷,测量缺陷,奖励。所谓公开,即每个职工都要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公开做出自己对致力于无缺陷工作的承诺。所谓目标,即公司为每项工作和个人确定现实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在界定缺陷时,考虑到每个公司情况以及每项定货要求不同,对缺陷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西屋公司界定的缺陷有12个: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Cost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中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9

2005年,我国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2万人左右,随着我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减少,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到2013年,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降为7万人左右,有了明显下降。安全生产工作跟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应该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前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在制度、投入、技术等方面,我国企业较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而我国很多企业不重视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这就导致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安全隐患。

1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安全生产费用应为企业自筹,用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产环境,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以保证安全生产的支出。随着《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但是安全生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这说明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在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1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一直是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要来源,我国也明文规定,企业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有责任按照要求进行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是建立企业安全文化,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2005年进行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投入调查中,国家安全监管局对我国企业安全投入状况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较20世纪80年代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当时的GDP总量来看,安全投入的占比还是非常小,更重要的是,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在GDP的占比每年都在减少,与我国同期GDP增长的势态形成强烈反差。显然,我国企业严重存在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历史、制度等因素都会制约其中,而主要还是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对此投入不积极,国家的扶持力度也不够大。安全投入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会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威胁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治理,安全生产形势呈现出稳定向好的状态,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1.2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标准不统一。国家规定,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管理有专门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主要用于第一、第二产业,如矿业冶金、机械制造、交通建筑业及武器航空等器械生产行业,而各个行业的提取标准也不同,有的按企业的生产量提取,有的按企业的营业收入为衡量基准进行提取,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了不同企业的提取依据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即便同一个类型的企业,各自实行的具体提取标准也不同。我国目前生产经营活动主体中,第三产业占了很重要的比例,但是,我国对这些第三产业的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规定却一直比较模糊,标准不明确,这一原因主要与这些行业的风险辨识、评价和安全效益测算的复杂程度有关,在这些行业中,虽然已经有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但是,并没有将这一费用单独列出核算。1.3会计核算方法不足。我国对各行业安全生产费用计提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规定,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支出列入企业生产成本中,有关部门规定安全生产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中,两者表述不完全一致,而《解释第3号》对计提时具体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的多少及比例也未给出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在实际提取时就会产生疑问,没有统一的执行规范。对于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确认,这些规章制度中也没有严格的范围规定,据现行的费用计入标准规定,在安全支出中用于购买安全产品并形成固定资产的可以进行一次性的计提折旧,此后不再重复计提折旧,但是折旧根据时间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折旧结果,这就说明在使用前进行安全生产费用的一次性折旧不合实际,因此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1.4监管稽核不到位。安全生产费用的执法检查由多个部门负责,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造成了九龙治水的局面,而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单由某一个部门执法根本不能全面地了解整个情况,从而使政府监督流于形式。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安全生产费用要遵守制度,提取和使用流程也必须规范化,预算计划情况需报给财务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也要进行备案,但是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如何依法合规地使用这些费用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企业找不到参考标准,这样就容易出现混乱,对政府的监管不利,也不能起到有效的安全预防作用。企业缺乏安全生产费用财务体系也制约了该费用的使用,企业对此的随意性很大,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以遵循,费用的使用也没有详细备案,且企业在落实安全管理及计入安全费用账户方面不规范,企业自身的账目复杂不明,不利于考察和监管工作的进行。

2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对策

2.1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可以参照工会经费提取方式,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费用按照比例在税前进行扣除,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还能普及法律。还可以减少安全生产费用在企业和税法上的差异,其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纳税工作更加简单。安全生产费用在企业生产运营的支出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政策的制定与完善非常重要,核算与管理也必须到位。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核算可以与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类似,使安全生产费用形成固定资产,按要求计提折旧,定期检查减值,对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用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来冲减预计负债。2.2统一各行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标准。随着国家和社会在安全投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管理细则不会仅限于财企16号文中规定的行业和领域,这一费用的管理应该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角落。我国九大行业根据国家的规章制度在生产运营中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但是像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不在这九大行业之中,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众多,安全隐患数量也多,但是这些行业类别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经济效益难以计量就导致了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方式不明确的情况。但是随着安全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安全生产费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将逐步引入到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和城市运行中去。2.3优化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费用核算方法存在不足,改进方法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完善,但是要符合我国会计核算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二是注重会计核算的重要、真实、全面、有用以及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等原则。国家有关部门应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入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法律手段确定生产安全费用是成本还是当期损益,只有确定了这项费用的性质才能准确清晰地把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情况正确地反映出来。2.4完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专业性强这一特点,政府应组建专门的执法队伍,从费用的提取、使用、专款专用角度对其进行监督,这就要求这支执法队伍覆盖财务、技术、监督等多个部门。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对这一费用的内部考察和审核制度进行完善。

作者:苏立宪 单位:天津东方泰瑞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纪明波.当前我国安全投入的现状与对策[J].劳动保护,2003(6).

[2]刘明月.关于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方法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2014(2)

第二篇:非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思考

对非运输企业出资关系调整后,非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面临路局专业管理和系统管理的新形势,非运输企业作为以经营为主的法人企业,不能将对站段的安全管理研究适合运输企业特有的安全管理生搬硬套到非运输企业,迫切需要研究适合非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方式,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非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要突出“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坚持目标导向,坚持行业管理、专业管理和系统管理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基础、基层、基本功,持续夯实安全基础管理,不断提升职工队伍基本素质;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并有效运作,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坚持过程管控,以营业线施工、各类上道作业、园林给水养护维修、有限空间作业、消防重点部位、产品质量控制等为重点,持续改进管控手段,强化现场作业和过程管理的有效评价。

1坚持目标导向,夯实安全基础管理

1.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责任追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日常动态管理,发生机构(岗位)调整、研判新增安全风险和遇有管理职责不明等情况,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安全生产责任界定清晰、覆盖全面。严格落实事故和严重险情责任追究,认真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履职督查,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1.2健全完善干部安全履责体系明确各管理岗位的职责、标准,理清每个风险的岗位控制图,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对同一风险的管控责任、措施和要求,分解到相应层级、部门和岗位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之中,纳入各级干部和安全管理人员职责标准,确保安全管理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清晰、适用、有效,安全风险管控无遗漏,促进“尽心尽责,严格管理”的落实。1.3持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路局基本管理制度,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及时收集企业经营业务所涉及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涉及园林、给水等专业管理规定,动态修订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和主要岗位作业指导书,加强经营活动过程中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补全完善,强化对子分公司安全基础管理制度检查指导,保证各项管理制度上下同步,有效运作。1.4强化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并借助外部培训力量,持续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手段,坚持真学真培真考,大力开展实物化、实景式、实作性培训以及各工种技能竞赛。针对企业经营业务和子分公司特点,探索实施职工业务抽考制度,抽考工作落实情况纳入企业安全质量考核评价,促进职工学技练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1.5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以工程项目部、高铁客运配套作业、仓储配送、商业经营服务、制造、加工、检修等标准化创建项目为依托,学习借鉴先进安全管理经验,典型示范引领,分类指导帮促,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职责、检查和评价考核制度,推进作业岗位“立标、学标、达标、落标”,形成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常态机制,促进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1.6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结合企业经营生产特点,突出以防范施工安全事故、火灾事故、人员伤亡和灾害性天气为重点,持续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岗位应急处置提示卡,明确处置流程、关键环节和卡控措施,严格落实应急培训演练和应急处置效果评价制度,加强与运输站段、执法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协调配合,构建导向安全、流程清晰、处置规范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和实战能力。1.7推行安全网格化管理探索建立网格化安全管理办法,强化生产现场安全管控,有效促进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全面掌控关键区域、风险项点、重点部位等安全生产动态,及时整治安全隐患,解决安全突出问题。依托企业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网格化长效管理,开创安全生产“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构建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2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管理机制运作

2.1创新依法治企管理机制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宣贯分析,切实增强安全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依规管理能力,将依法治企融入到安全工作中,依法依规加强安全管理,依法依规追究安全责任,逐步形成各级干部“依法合规、敢管会管”的有效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落实非运输企业安全法人主体责任和经开处安全监管职责,在路局专业管理框架下,持续探索创新适应企业经营特点的安全文化体系,推进企业安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安全管理效能,激发全员共保安全的内动力。2.2完善安全风险全面管控机制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判预控、关口前移,推进风险管控和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严格落实安全风险研判职责,坚持定期与动态研判相结合,规范“六种变化”情况风险研判触发机制,及时发现潜在变化和尚未认知的风险。按规定每季、年全面评估安全风险管控,注重生产要素的变化,完善风险管控措施,修订公布《安全风险控制表》。依据安全管理职责,将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分解到岗位,结合日常工作落实管控。健全安全风险管控评价标准和定期评价机制,周期检查,全面覆盖,动态纠偏,实现安全风险全面受控。2.3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和路局管理规定,依法开展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企业、子分公司分级建立安全隐患库,实行“一事一档”动态管理。将隐患排查整治列入月度安全例会和季度安委会议程,研究确定隐患类别、整治方案、治理责任,分级进行挂牌督办,严格复查验证、销号闭环。严格落实需上级协调整治安全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零报告”制度,“谁签字、谁负责”,杜绝隐患不报告、不控制、不作为等不履职问题。2.4强化安全信息分析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周交班会和对话会、每月安全例会、季度安委会、安全专题会议等作用,掌握各类安全信息资源,科学归纳分析,找准安全问题源头。坚持每周梳理分析、每月分析通报、每季研判分析、重点问题深度分析、典型事故险情扩大分析、安全对话分析等制度,积累运用好安全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等手段,对苗头性、关键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提示,组织整改落实。加强安全定期分析、深度分析等成果的运用,逐步构建安全信息共享数据库,针对本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以及同行业、局内其他企业暴露的突出问题,开展安全生产规律性、倾向性、关键性、关联性特征分析,全面剖析掌控安全趋势,提高安全管理、生产组织和过程控制的针对性。2.5健全安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监管非运输企业月度参控人员考核奖励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合理确定奖励范围和奖励力度。坚持正向引导和正向激励,对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和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做到分配向主要岗位和关键项目倾斜,奖优罚劣;抓好“一企业一表”安全质量管理体检式检查及“月考核、季排序、半年评估、年度评优”机制,促进强基达标。落实安全管理定期通报制度,对重点惯性问题进行通报警示,对好的管理经验做法进行表扬鼓励。2.6健全岗位履职质量考评机制依据安全职责和工作标准,完善岗位履责质量考评和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履职督查机制;积极运用信息系统、整改通知书、视频图片等手段,突出对履职过程、工作质量和管理绩效考评,做到履职有计划、有标准、有写实、有评价、有考核、可追溯。2.7完善生产全要素保障机制针对新线开通、新公司组建、生产组织调整,提前做好人员调整和培训,强化人防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经济、可靠的技术安全装备,加强安全检测监控和现场检查信息分析,研判风险变化,评价管控效果,提高超前防范能力。加大安全有效投入,将安全投入作为必保项目,建立重大隐患整治“绿色通道”。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紧密结合,提高科技保安全、设备保安全能力。

3盯控安全关键,强化安全过程控制

3.1强化运输关联业务安全控制依据路局《关于进一步明确非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职责的通知》确定的专业处室管理分工,对涉及绿化施工养管、危树处置、给水、公寓叫班等相关业务,加强与专业处室对接,依托专业管理指导,进一步完善相关基本规章制度、办法、标准,强化专业管理力量建设,促进专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3.2强化新增经营项目、新组建公司特别是合资公司安全控制紧盯业务转型、新项目开发、业务拓展、资产经营等变化,逐步推进涉及高铁经营开发等项目的源头第三方专业安全评估,动态进行安全风险研判,严格控制高风险项目;对各类经营业务合同、协议要认真审核把关,明确规范各方安全职责,严格审核受托企业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资质,注重租赁设备准入的源头控制。新增公司特别是合资公司要规范自身在新业务开展中的安全行为,企业要探索有效手段提高参股方派遣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督促其建立健全安全基本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合资公司的安全管理基础,使之适应铁路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3.3强化涉及高铁相关作业安全控制始终把高铁和旅客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安全风险研判,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对进入高铁线路进行测量、保洁、上水、吸污、给水设备抢修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要健全完善相应作业、服务过程的工作标准和作业流程,优化作业指导书和安全关键卡控措施。切实落实指定路径进出、夜间作业执行工具反光标识、工机具材料清点等措施。3.4强化工程、园林、给水施工安全控制严格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强化施工维修组织全过程关键环节控制。对园林、给水等涉及维修项目,要及时与相关站段签订年度维修安全协议,严格执行路局天窗修管理规定。对施工项目,要严格施工方案编制、内部审查交底、施工计划、电子登销记、上线人员资质把关等关键环节控制,严格落实相关上道作业劳动人身专项方案规定。对企业投资项目包括零小工程,必须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加强对周围环境安全风险因素的全方位研判,严格落实监管责任。3.5强化劳动、消防和食品卫生安全控制认真研判劳动安全风险,尤其对有毒有害、单人单岗、有限空间、人员上道互控联控等高危风险点,要从技术手段和作业流程上强化防控措施。建立完善上道作业防护体系,推广使用列车接近报警装置等技防设备,严格执行进出栅栏网、上道作业“红线”管理及班中手机管理等制度。强化对宾馆餐饮、商场饭店等人员聚集场所,仓储、出租房、高铁客站商铺等消防重点部位盯控,对电线路老化、乱拉乱接、超负荷用电、占用消防通道、消防器材状态不良、出租房“三合一”、堆码“五距”等惯性问题整治。涉及食品加工、销售企业要认真落实《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严把供货源头,以站车餐饮服务、宾馆酒店、食品销售为重点,规范食品采购、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管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3.6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控制严格驾驶员聘用审查和年度鉴定工作,规范机动车租赁和包车运输,签订安全协议,有效规避法律和安全风险。完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研判和管控措施,生产用车按规定安装GPS监控,建立和完善监控设施设备运用管理;突出对租赁车辆、乘务员接送、省际班车、旅游包车、夜间用车等的关键盯控。3.7强化产品质量及涉铁产品准入控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回访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强化产品修造过程控制,严格修造工艺、标准和流程控制,强化质量检查、验收,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杜绝“带病”产品出厂、上线运行。加强产品质量和产品故障分析,倒查剖析管理原因,强化专业管理和质量控制。严控涉铁产品源头质量准入,规范检验、试验、验收程序,加强对涉铁产品生产、加工、组装等质量监管,确保涉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3.8强化设备设施安全控制建立健全设备“管、用、修”制度,规范特种设备、机械动力设备、监护道口等管理台帐和安全技术档案,落实设备归口专业管理,加强动态维护。依法加强特种设备管理,全面落实特种设备使用、维修、检验机制;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技能培训,确保持证上岗。认真开展设备季度对规检查工作,定期分析并整治设备设施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状态正常。

作者:高清汇 单位:上海铁路局经营开发处

第三篇:生产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点

摘要:如果把生产型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质量”相当于人的“技能”,技能越高,优势越明显;“效益”相当于人的“净收入”,开源节流,才会越来越富有;而“安全”则相当于人的“体能”,健康的身体才是创造一切、实现一切的基础。而今,生产型企业面临的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管理水平及效果参差不齐,安全问题应接不暇,如何抓好安全基础管理,是诸多企业考虑的主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安全;监管;排查;考核;意识;培训

一、生产性企业面临的常见安全问题

很多企业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引入了OHSAS18001等安全管理国际标准,并通过了三方机构认证。一些大型集团企业内部也制定了安全标准化考核评分准则,为内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引导。安全管理体系及标准为指导、夯实企业安全工作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因其涉及的内容过于细密,一些企业执行起来也是疲于应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开展并不够扎实,员工安全教育不多、意识不足、技能不精、执行不够、排查不深、监管不力等,企业常会处于“安全隐患多杂乱、小事故不断、大事故隐现”的不可控局面。

二、如何开展好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多年来安全管理工作积累的心得,现将主要内容整理成十二句话,并分解如下:1.安全规定要记好,操作要求能背牢安全法律法规、公司安全相关管理规定、员工安全生产职责要组织员工学习、掌握并督促严格遵守。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等员工应学习、知晓。岗位安全操作要求、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员工应熟知并执行。学安全、知安全、懂安全、遵安全,是防止员工不安全行为、预防安全事故的最基本原则。2.工具设备保养好,安全隐患排查早要有设备、设施、工具维护保养基本管理规定。设备应按照三级保养要求进行定期保养,工具应定期检测。要建立设备、工具维保台账及安全隐患排查记录、维保记录等。应定期排查和及时整改设备、工具安全隐患,严禁带病设备、工具运行和使用。3.作业过程防护好,三不伤害记进脑员工在生产作业前,应对设备、工具进行安全检测,对作业活动涉及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解。生产作业时,要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情况,牢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不得图“效率”、“便捷”、“习惯”违章。作业活动后,应对设备工具及现场物件进行清理,安全归零管理。4.生产负荷协调好,合理休息防疲劳应合理安全工作任务,设备生产负荷均衡,生产人员工作任务量安排合理,杜绝长期超负荷“生产突击”。公司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各项设备、设施符合安全标准化管理要求。严禁员工疲劳作业。科学有效的生产安排能够让设备长期、有效运行,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5.易燃易爆排查好,应急演练要知道易燃易爆品应控制存量,要有进、出台账,要有符合安全要求的存储措施。产设备线路、电控柜、动力柜等应定期检查,油污、油棉纱等易燃物应及时移除,不得超量存放。操作者应易燃易爆品管理规定。公司应有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如成立义消队,定期进行演练。员工应熟悉消防设施使用方法。6.有毒有害预防好,劳保用品不能少应识别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及作业人员,配备齐全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品。作业环境要有安全环境监测数据并达标,应公示安全告知,作业人员应安排定期体检。应督促员工穿戴好相应劳保用品进行作业。公司努力提供更好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作业安全环境。7.交通安全遵守好,综合治理忘不了厂内、车间道路应有符合标准的机动车辆限速、限位规定。业务部门要落实公司对外单位车辆进厂的相关安全管理要求。日常也要督促员工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要宣贯公司内部综合治理管理内容,避免或化解员工内部矛盾,化解内部不安定因素,同时要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现象。8.公私物品收捡好,安全防盗顾及到设备设施、工具等应划分责任管理,领用、转借应有记录。自身私有物品、代保管的公司物品、文件资料等应妥善保管。私有贵重物品应尽量不带进公司,或上锁管理。公司物品应定期维护保养,保证完好正常,存储得当。9.管理层层监管好,奖罚分明要通报要健全完善安全组织机构,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管理要有过程评价、考核机制。各级管理要有安全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有检查、总结、考评。各级组织要通过逐次排查、整改、监督、学习,日积月累,使安全管理工作上新台阶。管理人员要勤于管理、擅于管理。要加强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及员工岗位操作规程执行的检查、监督,组织好定期隐患排查工作,预防小隐患演变大事故。对于安全违规违章作业应及时制止、纠正、通报、考核,安全事故(或未遂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要鼓励员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司要有长效的激励机制。10.培训工作开展好,安全知识学到老公司、车间、班组应有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各级应有公司相关安全文件、会议精神学习记录;对于公司出现的安全(或未遂)事故、外部发生的典型事故,应传达和组织学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专项安全培训。新进、转岗、复工人员应有各级安全教育记录。新设备使用、新产品试制过程应有安全评审方案。公司每月应开展安全专题会议,班组每周进行安全学习,应对员工安全意识的灌输不停歇。11.员工思想疏通好,情绪压力释放掉适时开展一些业余活动,组织员工参与,提高公司凝聚力,加强员工内部团结。各级管理人员要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努力解决员工困难,排解压力,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增强员工归属感。要了解员工工作精神状态,避免身体或精神状态不佳时从事生产作业,才能杜绝一些人为因素的安全隐患。12.全员意识树立好,安全第一最重要安全工作就是民生工作。企业应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应有覆盖全员的安全目标责任书,有涉及全员的安全生产职责,有安全警示标识、安全横幅及标语、宣传文件等,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企业工厂就像一辆列车,员工好比旅客,员工进入工厂犹如旅客搭上列车,企业要负责的基础工作就要是保证车上旅客一路平安。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效益第三”的观念。安全事故的形式还在演变,甚至不可预见,安全管理工作要周而复始的开展,从不间断。

作者:黄荣 单位: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篇: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关系

摘要: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企业涌进市场,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添砖加瓦,但是企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多少企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创造了大量财富,同时多少企业因为安全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给企业员工带来影响。是的,企业在没出现安全事故时都是正常运营的,不少企业对于安全这一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企业安全对一个企业的长期的,健康的发展极其重要。企业要做就应该做一个好企业,放心的企业。因此,本文将对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引起企业的重视,重视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主心骨。而安全管理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转,长久健康发展的保障。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缺一不可,两者需要共同为企业保驾护航,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才能做好,才能为员工甚至是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安稳。

一、企业安全文化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最重要的思想,指导并引领全体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共同在企业这个大家庭尽心效劳,播下勤劳的种子,洒下勤劳的汗水,收获硕大的果实。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下重要的一部分,不可缺,而且是最关键的。企业安全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创新的,无形中形成的或者是企业有意识的创造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被全体员工承认,愿意接受,并且愿意使之不断发展的。企业安全文化由于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思想,因此,具有企业别样的特色,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以及安全作风。安全文化体现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甚至是每一个个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安全行为方式。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先决条件,没有安全文化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空壳子,只有形态,没有实质作用。安全文化引领着企业的成长,是企业在建设初期就有目的性的形成的,为企业健康发展所服务。安全文化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有安全文化的企业能够较早的发现安全问题,能够在安全问题发生之前就察觉到,并指导人们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范问题的发生。

二、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企业管理包括员工管理、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等。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这些管理层面,但是要想长期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监督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保障企业安全的卫士。企业管理主要以规章制度为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来树立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端正员工的态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举止。这些制度就像一个个卫士保护着企业,将不安全因素拦截在外。安全文化是企业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文化之力实现由管到防的转变,能够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安全问题、事故的发生,实现企业生产的本质安全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强化职工保安员的过硬技能,把职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安全行为、精神面貌凝结到共同的安全生产理念之中,让“我要安全”成为职工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人的本质安全,才能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长期并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关系

1.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安全管理是企业文化思想、意识、观念的具体化表现,是企业管理中最特别、也最重要的一环。安全不管在什么领域,什么岗位,都是头等大事。企业能否安全生产取决于安全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完善。而安全管理需要以生产制度、员工条例来保障企业安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人员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时时刻刻谨记安全的重要性,要将企业安全摆在第一位。管理者要定期到岗位中去察看生产线,看生产中有没有安全漏洞,察看员工是否遵守安全管理制度。而被管理者则需严格遵守领导下达的安全管理条例,因为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是保障企业安全的,更是防止员工工作过程中因为不正当操作威胁人生安全的。安全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安全管理制度承载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承载着全企业上下安全幸福的小家梦。2.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思想。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思想指导。安全文化之于安全管理是一种导向、激励、凝聚、还有约束的作用。安全文化是不可见的,只存在于人的意识、观念中的一种形态,其中的导向作用是极其明显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渗透到员工的思想中,并形成员工后天所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会无形中就指导员工生产中要正确操作,正确生产。就像一个房地产企业,因为工地施工人员有安全文化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就戴上安全帽,系上安全带,还会时刻检查楼架的螺丝松紧,更为想到住房者的安全问题,在施工过程严谨材料的安全使用。安全文化能够激励企业人员,使得大家努力工作,安全生产。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只要企业的人员都有安全文化意识,大家都会一起为企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尽心尽力。安全文化的约束作用非常明显,倘若一个企业没有安全文化,即使有着安全管理制度粘贴在生产车间明显的位置,员工也会视若无睹,会觉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生产中就不注意自己的安全问题,由于没有这种文化的熏陶,思想觉悟低,极其容易出事故。3.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统一性。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安全所服务,两者的共同目的很明显。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就像企业的左膀右臂,缺了哪一只都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有缺陷的企业最容易出事,尤其是在企业创设初期,倘若两者缺其一,都会使得企业早早夭折。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安全文化、安全管理需要同时两手抓起,企业可以每个月进行安全文化课的开展,或者举行安全活动。而安全管理的制度也不一定全部由管理人员来制定,毕竟管理人员也难免会疏忽基层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所有员工都可以为安全管理制度添砖添瓦,只有这样,制度才会越来越完善。

四、文化与管理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文化和管理,一个是无形的领头羊,一个是有形的盔甲。文化在思想上指引企业,为企业带来凝聚力,为企业带来共同的目标。管理这副坚韧牢固的盔甲,为企业在奋勇拼搏的过程中挡住外界的刀枪。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共同筑起安全墙,为企业安全生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五、结语企业的安全是企业能否走向正轨的方向盘,没有了安全,就像没有了方向的空壳,到处乱撞,最终空壳会散落一地。但是,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解读以及对这两者重要作用的明晰,广大的企业要筑起这道企业的安全墙,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卢宁 单位: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煤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辛立峰.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5:10-11.

[2]韩友永.浅谈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6,04:177-179.

[3]陈国平.新时期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关系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152.

第五篇: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论文

1现状

2007年1月,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了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企业性质由民营企业转化为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以来,公司通过不断地技术改造、管理创新,目前形成年产250万t钢的生产规模,是一家包括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工序在内的冶金联合企业。现有1座3万m3转炉煤气柜、1座5万m3转炉煤气柜和1座10万m3高炉煤气柜,配套9台煤气加压机。煤气柜作为回收煤气和平衡煤气管道压力的重要设施,是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2冶金企业煤气安全管理措施

2.1贯彻落实安全标准化,全面保障煤气系统安全2.1.1执行安全标准化,规范系统运行管理煤气设施点多、线长、面广,日常巡检的全覆盖、操控调整的及时准确性,是煤气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石。作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为了规范大家的行为与习惯,上标准岗,做标准事,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同时结合典型事故、常见故障,定期组织标准的修订,全员参与,力求标准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利用三级检查制度、全员绩效考核办法等管理手段,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执行、监管。排水器是煤气管网重要的附属设施,由于分布广,管理上易出现漏洞,不少企业因排水器发生煤气泄漏中毒事故。2.1.2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确保操作安全煤气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操作、调整频繁,且作业环境相对恶劣,易引发操作事故。通过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即每项操作都要按操作票所列的内容和顺序逐步操作,填票时多人把关,操作时有人监护,杜绝人为因素的误操作。2.1.3全面推行工作票制度,保证检修安全设备的选取、检修、改造等工程的现场,常常涉及到设备工作状态的改变,是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带。通过执行工作票制度,对检修作业的开工许可、现场安全措施布置、工作中的监护以及结束后的确认汇报等各个交接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每个环节的安全。涉及到煤气区域动火,由检修单位办理动火票,动力巡检负责全程监护。2.2加大技术创新,降低煤气系统的安全风险2.2.1管理创新冶金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配足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检测检验设备和防护用品,建立健全煤气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煤气安全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责权利明晰,并设有专人进行监督检查,一丝不苟的坚决执行。2.2.2技术创新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如加压机的自动控制、煤气混合站的自动控制,特别是集中监控系统,使大部分设备实现了自动运行和现场无人值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在煤气区域内的滞留时间,降低了现场人身伤害事故的风险。同时,技术进步也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的运行风险。2.2.3装备创新对需经常进行有效隔断的区域或设备,设置电动眼镜阀或水封,尽可能减少带气抽堵盲板作业。对于布置在道路和人员相对密集处的排水器,采用防泄漏排水器,从技术上杜绝因管网超压造成排水器击穿,煤气泄漏的事故发生。针对加压机围带漏气等行业难题,通过氮封压力的提高,改善漏气现象。2.3加强设备缺陷闭环管理,保证设备完好可控根据风险评价,将隐患分成A、B、C三类,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完成。通过周检查,月通报,强化设备的缺陷隐患从发现之初、整改过程的跟踪、最终验收三方面的规范执行,进一步提高设备隐患缺陷整改率。2.4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事故处置能力2.4.1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冶金企业应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要求,提高冶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定、修订冶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通过专家评审在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在应急体系建设及预案的制定、修订中,不仅从公司层面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和重大危险源专项预案,各二级单位、车间、班组分别编制了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岗位应急对策,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中规定的要素对各级预案进行分级评审,公司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二级单位厂级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车间主要领导负责组织对岗位应急对策进行评审。2.4.2应急资金投入和应急救援设备保障冶金企业应高度重视应急救援资金的投入保障,在应急救援设备保障方面,配有多部消防车,厂区设有消防栓,重点防火部位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具备消防应急能力。各二级单位煤气防护站配备了煤气检测仪、测氧仪、苏生器、空气呼吸器、充填泵、担架等应急器材,具备应对中毒窒息等突发事故的应急抢险能力。环保监测站配备了相应监测器材,具备对大气、水质的监测能力。2.4.3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在应急救援培训方面,冶金企业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培训和日常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学习,充分利用安全例会、班组安全活动日、安全检查等对应急预案进行督导学习。每年定期举办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班,将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培训,不断增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的应急意识和管理水平。冶金企业每年还应组织开展各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根据各二级单位的不同情况,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期间,均会组织各种层面的防护救护应急演练、技能比赛,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职工学业务、比本领、保安全的技能培训活动,使职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应急救援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3结语

冶金企业煤气系统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因工艺、设备、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缺陷等原因,存在发生煤气泄漏、中毒、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本文主要通过煤气安全管理、技术创新以及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管理措施,有效防范煤气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苏进德 单位: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韩和元.冶金企业煤气安全防护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3,10:42.

[2]杨富廷.冶金企业危险辨识与动态监控预警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

[3]李晓飞,岑元刚.目前我国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10:60-62.

第六篇:地勘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提要:实施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既是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地勘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内在需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地勘企业管理的体系和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意义,地勘企业实施安全管理标准化是社会发展趋势,安全管理标准化可以把项目建设过程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为项目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资料。

关键词:地勘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

1引言

地勘企业大多为地质勘查、地质找矿、地质灾害治理等,具有野外作业流动、分散、野外作业条件艰险、艰苦等特点,并且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这些都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和事故发生。2016年,地勘系统发生了4起伤亡事故,引起了地勘系统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因此,推行安全管理标准化势在必行。国家依据当前经济形势,于2011年出台了《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文件,推动安全标准化生产进入法律轨道,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同时针对地勘企业,出台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和地下液态开采类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一〔2015〕65号),业内人士也提出了相应的深入改进措施和基本指导思想,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是企业基础工作和基层工作,是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思路是从危险源的辨识着手,通过风险评价识别地勘施工危险因素,针对危险性基于管理体系中的要素内容来建立地勘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构成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系统,最后通过安全绩效管理来确保体系的实施构建。目前,大部分地勘企业已经开始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涉及标准制定、基础建设达标、职工标准化良好行为养成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工作。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部分企业为了减少工作量,不讲究工作方法和方式,集中精力进行短期内的专项安全生产标准化思想落实,并脱离实际,单一制定最高目标,这样不仅不能真正达到要求,反而是一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得不偿失,适得其反。

2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原则

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的原则是使企业的实践操作更明确、更具体、更科学、更具可行性,深化地勘企业对安全管理标准化的认识,因此必须做到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系统。地勘企业自上而下,从最高领导者到基层单位管理者,向社会和员工提供公开、明确的承诺。并把“领导和承诺”与“一把手负责制”结合起来。各层次的承诺要做到使员工领会其实质。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体系建立的关键,提出明确的承诺、方针和目标,提供切实可靠的有效资源保证;并任命管理者代表同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最高承诺,是领导的决心和理念的体现。这些做法的基础与传统管理的基础一样,都是按照合法、可行的原则,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资源条件制定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文件纲领性文件、管理法规性文件、体系实行标准等,也必须是企业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都是按照合法、可行的原则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资源条件制定的。

3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内容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事故的消除取决于日常的管理是否到位,也就是公司是否有一套可操作性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是将实施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体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因此,对于体系的建立,笔者从地勘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6大要素中的危险源辨识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下要素内容:(1)危险源辨识地勘施工危险源的六大类,共三十七个小类。找出危险源之后,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从宏观上对危险源实行法制管理,在高级管理者承诺的前提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组织及安全责任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制定奖惩条例,付诸考核。开展危险辨识活动,提高人们辨识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能力。(2)组织责任制建立在组织的建立方面首先应将安全部门设立在领导下,由一把手对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完全责任。另外,应对现有的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并按生产管理人的数量来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这样才能保证整改后的管理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必要条件,安全管理的任务和职能必须由一定形式的组织机构来完成。这样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纵向的层层落实机构,以及横向的相互补充监督体系。明确各级负责人的主要职责。(3)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如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检查制度、劳动保护措施计划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工伤事故管理制度、工业卫生管理制度、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场区交通运输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电气、消防管理制度等。企业要开展安全标准化管理,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贯彻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企业根据各项标准制定各岗位的操作规程,使职工明确安全标准要求,工人做到按标准施工,按标准操作,干部做到按标准规划设计、按标准指挥生产,减少或避免不安全的行为。

4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实施

成立体系实施技术小组,由推行体系领导担任小组组长。全程负责体系运行实施。管理体系试运行情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和重大问题的临时处理,体系试运行期间,组织各单位联络员共同紧密关注和跟踪体系试运行情况,各单位及时报告发现的矛盾和冲突之处或事项。成立体系推行办公室,体系办公室及时全面登记这些问题。对于收集和登记的问题,体系办公室及时组织责任部门或单位分析原因,制定临时措施,通报各相关单位和岗位权宜处理;问题重大时可及时报告公司主管领导决策。在地勘施工中,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主要依靠监控机制,这种体系控制机制主要在正式运行期间使用。但在试运行期间,为了保证体系文件规定得到有效的实践检验,也可采取监控机制来确定或强化。体系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5结论

地勘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体系的动态实施,对管理模式进行运行、监督、评审和修正,使得企业管理人员根据施工中的情况,对管理模式采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运行中发现其不足之处,经行改进,使安全管理模式更为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化还可以把项目建设过程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项目的结束或人员的流动,导致技术,经验跟着流失。在运用中能减少事故发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积极效应。

作者:李竞 王庆锋 李正 刘婷婷  单位:1.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2.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S].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和地下液态开采类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一〔2015〕65号)[S].

第七篇: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与工具改进

摘要:就安全管理系统而言,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安全管理的客体、安全管理的环境等诸多要素统一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安全生产法》的颁布与实施,企业安全管理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也凸显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基于体系推进,而非作业人员自我安全行为能力导向,安全风险预防控制的措施不可避免受到成本控制的影响等。文章从安全管理的技术和工具维度,进一步探讨了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与工具;改进和完善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分工,使每个岗位的劳动者常常获得技能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方面,这种优势有助于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然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安全管理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建筑企业的施工工期紧张时,往往牺牲安全管理;当安全生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时,建筑业企业也往往牺牲安全管理。”[1]为此,面对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企业如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值得加以认真研究。本文基于炼油化工工程施工企业调查研究,讨论企业安全管理变化、问题及对策,以抛砖引玉实现新的提高。

1企业安全管理新理念

我国新《安全生产法》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管理创新与企业管理绩效的提升。换言之,“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为此,企业更加重视安全管理,尤其是致力于改善安全设施和环境条件,提高人的自我安全管理能力。1.1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内涵随着新《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建筑业企业HSE体系推进工作得到不断深化,尤其是安全培训工作得到重视,生产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推行国际先进的HSE管理理念,按照新《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完善HSE管理政策和工作机制,为营造和保持良好的HSE文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开始着手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和工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在理论上,行为科学学派的梅奥等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影响为中心,激励员工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国外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管理学》中指出,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3]。企业的安全管理也一样。安全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安全生产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物质资源的过程”[4],即安全管理是采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措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证生产或服务顺利进行。按照杜邦公司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绩效可以提升企业营运绩效。如杜邦公司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必要的费用支出、时间投入和团队努力,强调坚持有感领导、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等理念,通过全员参与实现安全管理系统运作,并将安全投入转换为企业效益。2011年底,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作为石油工程建设版块14家代表之一,与杜邦公司签定了为期3年的合作深化HSE体系建设服务协议,为促进企业有质量、有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筑业企业安全管理的投入,“就是为控制危险源,达到保障建设工程的正常开展,将一定资源放到安全领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总称。”[5]由于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强调改善现场生产条件、消除隐患以及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故安全管理绩效有别于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而更强调安全生产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人的自我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1.2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范式近年来,为了建构系统理论框架下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企业纷纷着手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和工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在哲学意义上,强调处理好“安全管理的主体、安全管理的客体、安全管理的环境”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主体、安全管理客体、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实践},{它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既要重视对人的管理,也要重视对物环境的管理,还要重视“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这就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系统范式。1.2.1安全管理主体就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而言,按照有感领导理念,所有管理者都是管理主体,包括参与生产活动的所有个人,即“我”。因为企业要承诺、领导要承诺、个人也要承诺。譬如,遵守“三不伤害”原则。单就班组而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与方都属于主体范畴,只是责任轻重有别,尤其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具体情景。譬如在建设工程领域,业主方关注投资效益,施工条件一旦具备,就要求按合同工期完工并投产;而承包方或施工方更关注工程成本,甚至通过延长工作日劳动时间,常常使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1.2.2安全管理客体就安全管理的客体而言,主要指管理者管理的对象,如人、财、物、环境、方法、过程(时间)、培训等。这里的“人”主要指被管理者,即在组织意义上主体客体化的客体;而“物”强调了班组作业对象以及环境状态;“财”强调安全管理在资金上的投入。因为企业安全管理是按照组织、方针政策、目标指标、审核、专业人员及培训、事故调查、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开展安全管理实践活动的。近年来,随着杜邦HSE理念的推广,人们越来越重视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和工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突出了具体的管理模式、要素及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运用。如工作前安全分析(JSA),以及相关措施和必要的沟通与信息反馈工作。1.2.3安全管理环境就安全管理的环境而言,企业生产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输出以及管理过程反馈都与管理环境融为一体。由于班组作业过程中的环境特性不同,如高空与交叉作业、易燃易爆区域动火作业、带电作业等,其环境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同。如石油化工装置在运行中的检修,作业许可管理和动态安全环境管理更为复杂。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大政方针的实施,项目各参与方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对施工噪音和粉尘、大气污染等的管理。1.2.4安全管理系统就安全管理系统而言,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安全管理的客体、安全管理的环境等诸多要素统一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即在管理学意义上,可以从“安全管理主体、安全管理客体、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维度探讨安全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近年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突出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积极推进HSE体系运行,完善了现场作业环境危险源管理机制,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2企业安全管理新变化

新《安全生产法》强调,落实企业生产单位主体责任是根本,员工参与是基础。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有助于落实《安全生产法》,并持续推进企业迈向高端化、国际化。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安全管理的新变化主要表征为:HSE基本管理理念得到有效宣贯,HSE体系推进不断深化;同时,把法律法规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视所有参与方及基层员工安全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得到落实。2.1HSE基本管理理念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得到有效宣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共同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调节行为及企业内外关系的规范”[6],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管理学意义上,企业安全管理重视人的价值理念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及其软实力的发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蓬勃兴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HSE基本管理理念得到有效宣贯,企业安全成为企业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内容。HSE基本管理理念作为现代企业文化元素,“不能孤立于组织结构和流程”[7],必须融入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活动过程,表征为一种“实践精神”。如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理念,通过加强基层班组安全培训工作,使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所加强,安全行为能力有所提高,为企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被列为HSE体系推进试点单位之一,基本建成了全业务链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总体绩效的提升夯实了基础。2.2HSE体系推进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不断地得到深化企业安全培训能够及时地将部门管理的积极成果和现场管理好的做法传播给员工,并转化为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新实践。中国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管理提升的新要求,通过与国际先进公司对标、交流,寻找HSE体系化管理的短板和不足,以培训工作为抓手,提升了HSE体系运行水平。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从制度管理入手,修订《HSE培训管理规定》、《HSE内训师管理规定》和《HSE培训课件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员工培训管理职责和要求,完善了安全培训管理系统,推进HSE体系运行。尤其是突出“安全型”班组建设,强化“六项工具”(主要包括作业许可、工作前安全分析、安全观察与沟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以及安全经验分享与目视化管理等)的学习和应用,以及安全管理措施方案的策划与管控,为推进公司和谐稳健发展,提升生产经营绩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安全培训工作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有效武器,是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不断地推进HSE体系有效途径。2.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新《安全生产法》要求把加强事前预防和事故应急救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按照“三个必须”,即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调不以牺牲或伤害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搞生产、谋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把新《安全生产法》宣贯作为培训课堂重要内容,并在班组作业安全管理活动中得到有效实施。如在工程队班组组织工作前安全风险分析,一方面,把培训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现场;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预防,实现了员工自觉安全行为能力的养成。该公司提出“一切事故可以避免,遵章守纪确保安全”的安全管理理念,组织企业员工和分包方积极参与HSE管理,共同创造和保持良好的HSE文化,引领公司向国际先进企业看齐,向“安全型”企业升级,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打造生产经营开发的有效增长极。2.4重视所有参与方及基层员工安全培训工作的组织与落实近年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在安全管理实践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如强调“一个原则”,即管工作必须管安全。就安全管理工作而言,HSE体系理念和安全管理工具的“落地”问题是关键,即在这里管理工作转化为作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从准入管理入手,防止超资质、超范围引进分包商,并将中标单位纳入HSE体系管理,强调把培训工作纳入过程管理。如“六项工具”,即作业许可、工作前安全分析、安全观察与沟通、个人安全行动计划以及安全经验分享与目视化管理。在作业现场,工作前安全分析(JSA),让基层员工参与作业风险的“讨论”、风险措施的制定,并通过作业过程中的“执行”,使安全学习与培训“工作化”,使自我安全管理工作学习化。

3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HSE整体推进过程中,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安全管理的目标基于体系推进,而非作业人员自我安全行为能力导向,安全培训的内容基于“知识体系”,而非作业过程安全风险控制执行力导向,等等,需要认真加以思考和分析。3.1安全管理的目标基于体系推进,而非作业人员自我安全行为能力导向近年来,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有向海外高端市场发展的趋势,为了弥补自身HSE管理的短板和不足,加之HSE体系也具有“敲门砖”或“通行证”意蕴,以及中国石油安全管理提升活动的要求,“HSE体系推进”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性目标。为此,一系列“体系推进合同”也应运而生。如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于2012年5月与杜邦公司签订了3年的体系推进服务合同,旨在引进国际先进的HSE理念,以提升企业HSE管控能力。然而,对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如何“管”的工作,并不能代替对现场具体情景“理”的作用和现场作业人员自我安全行为能力的提升。因此,有时候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推进搞得“热火朝天”,而班组安全管理绩效并不明显,甚至面对安全事故中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仅仅用“看长远绩效”之类的话语廖以自慰。事实上,基于体系推进的活动与班组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存在是否“落地”的问题。在管理学意义上,以“体系推进”为导向的活动多属于理念上的、流程思想的“学问”,而现场作业活动中的安全管理究竟怎么运行,在实践上仍然属于“黑箱”,或者说“负分维”。3.2安全培训的内容基于“知识体系”,而非作业过程安全风险控制执行力导向《老子》言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里,安全管理的“知识体系”可以暂且当作“有”,即“覆盖”了所有企业的安全管理,并且把安全问题的根源都讲“清楚”了。同时,作为体系化的“知识”,好似黑格尔的哲学———概括了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即一个辨证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却远离了具体的作业实践活动,远离了具体企业的班组作业人员。因为基于知识体系的培训,必然以体系化的知识为教育内容,如讲方针、目标、政策、方法,再如讲“PDCA”循环、体系要素等。同时,完成这项任务当然离不开持续合作的培训机构和一系列“体系推进合同”,以及体系的运行的“内审”和“外审”等活动———它便于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得到第三方“确认”,并通过“认证”使企业安全管理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接轨”。事实上,安全管理的“体系”年年都在推进,而现场管理的绩效并非令人满意。3.3安全风险预防控制的措施不可避免受到成本控制的影响现场作业安全措施不但涉及到成本费用,而且涉及到项目现场调度工作。同时,安全措施到位后,作业环境仍然会发生变化,即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管理人员的工作和作业人员活动存在主体角色差异。换言之,对管理人员在思想方法上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对作业人员则需要结合作业过程,强调现场情景问题导向和工作过程学习化的问题,需要团队互助过程完成。就企业安全培训而言,企业HSE体系推进部门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组织编制了作业层面HSE培训计划表和相关课件,然而,远离了作业环境情景因素和具体作业活动中的人,培训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过场”,绩效并不明显。在理论上,管理人员的出发点在于“管控”,故常常追求以什么理念、体制机制以及采用什么技术、工具和方法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而作业人员则需要面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条件和安全环境风险,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人是否得到培训、告知,以及安全风险防范的措施是否到位。这样,对管理人员而言,一旦培训计划被确认,培训费用到位,培训工作就可以进行;而作业人员则不然,安全风险分析到位,并不意味着防范措施到位,因为有措施就发生费用。3.4工作前安全风险分析和预防缺少过程确认工作前安全分析(JSA)是一种事故的预防工具,是通过事先或定期地对某项工作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危害因素,采取措施对其予以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个过程将整个班组成员及其活动纳入管理,并以班组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强调在班组作业活动实施过程中改善对危害的认识或增强识别新危害的能力以消除重大的危害,确保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推进企业以及班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的需要,有利于持续改善安全标准和工作条件,让人们养成安全工作的习惯,减少事故的发生。就其工作流程而言,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的审查→JSA程序的实施→作业许可和危害沟通→现场监控→总结和反馈”。调研中发现,现场班组安全记录只有工作前安全分析(JSA)的内容,而没有过程确认。其中的原因原由首先出现在培训环节。即培训师的课件是针对所有企业的“标本”,在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论方面存在“优势”,而在作业班组情景管理方面存在“弱势”。而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也只强调工作前安全分析(JSA),而没有过程确认环节。这一问题也常常会导致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形式化”,表现在绩效方面就是安全管理工具运用的低水平。

4企业班组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改进

就企业管理而言,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的所有生产作业活动都在班组进行,所以企业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绩效的优劣。如生产效率、工程质量的提高,工程成本的降低、伤害和重大事故的预防等。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企业安全投入可以转化为企业管理的绩效。通过企业班组调研,我们认为企业班组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应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1在系统安全观指导下,搞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层需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在系统安全观指导下搞好企业班组安全培训工作。尤其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清楚地理解各工种、岗位需要接受的安全、操作以及技能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在目标管理及激励政策等方面支持企业机关各部门及各生产单位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工作;正确分析和理解本部门、本单位企业安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人、作业及其环境系统,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安全管理和培训工作。就人因工程而言,企业在编制培训需求矩阵时,对于各种职业和职务的完成能力的描述,“应注意与就业时间的培训可能性结合起来,另外,职业适应性标准应随着人的经验水平、要求的适应程度、企业的培养方法等因素的变动而相应调整”[8]。在安全生产法的执行上,要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的定位,落实企业各层次主体的责任,按照“三个必须”;坚持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管安全必须管培训的原则。这里涉及到审核工作,企业相关部门需要将审核工作结果融入行之有效绩效管理系统,持续推进企业班组安全管理上水平。4.2以“学习型”班组入手推进“安全型”班组建设学习包括对书本的学习、对现场的学习以及对员工经验和实践智慧的学习。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员工是一支奋发有为、能打硬仗,用“石油精神”铸就的高素质队伍,用辛勤的汗水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企业基层班组开展“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即“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班组创建活动,体现了作业活动过程就是安全教育培训和素质改善的过程。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以“学习型”班组入手推进企业“安全型”班组建设,整体推进“五型”班组创建活动,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生命利益为根本,学习基层、服务班组、培训员工,把企业HSE目标确定为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用安全管理绩效提升经营管理绩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的“零”有“零极限”的数学意蕴,在实践上,通过“五型”班组创建活动载体,落实有感领导、属地管理以及直线责任,推进了企业安全管理包括培训、审核在内的多方面要素的管理和运作,最终把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落到了实处,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3从“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入手,突出六项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从“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入手,突出六项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就管理的职能而言,安全管理是采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措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按照杜邦公司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绩效可以提升企业营运绩效。如杜邦公司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必要的费用支出、时间投入和团队努力,并按照组织、方针政策、目标指标、审核、专业人员及培训、事故调查、沟通等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开展安全管理实践活动,以将安全投入转换为企业效益。企业班组作业活动是创造企业效益的最底层平台,为此,企业班组从“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入手,突出六项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既有利于员工安全素质的养成,也有利于企业管理绩效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是,根据施工方案,认真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价工作;二是,认真执行相应的HSE防范措施与应急方案,确保班组作业安全;三是,搞好作业许可管理,对于检维修工程要重点关注当天作业许可条件是否认真确认,监护能否到位,班组作业人员是否胜任工作,各项风险消减和控制措施是否落实;同时,要突出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如监护和监督检查是否到位。总之,要把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在员工的作业活动中,而不仅仅拘泥于培训课堂。4.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将企业安全培训置于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不断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文化软实力。在管理主体上,企业安全培训要认真落实有感领导理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抓好培训工作,搞好HSE体系运行。在客体方面,企业要将安全培训通过与人、财、物、环境、方法、过程(时间)等多个维度的结合,综合推进培训效果的提升。“安全生产问题是伴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安全管理的理念也伴随着人们对安全生产的理解的不同而逐渐变化。”[9]由于企业班组作业过程中的环境特性不同,如高空与交叉作业、易燃易爆区域动火作业、带电作业等,其环境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同;又如石油化工装置在运行中的检修,作业许可管理和动态安全环境管理更为复杂。为此,企业生产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输出以及管理过程反馈都与管理环境融为一体。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大政方针的实施,项目各参与方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对施工噪音和粉尘、大气污染等的管理。同时,班组安全培训工作要强调“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之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10]。在这个意义上了解和分析员工情绪反应原因有利于改造人或改造环境,不断提升推进班组安全管理文化软实力迈上新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安全管理是一种有效的项目增值活动。就管理实践而言,新《安全生产法》加大了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尤其是规定了事故行政处罚和终身行业禁入(如将行政法规的规定上升为法律条文,按照两个责任主体、四个事故等级,设立了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八项罚款处罚条文)。面对新实践、新要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落实企业及各工程队主体责任,抓好安全管理培训工作,推进班组员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不断养成全体员工“自律”能力,推进企业实现和谐稳健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聂增民  单位:1.河北工业大学 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

参考文献:

[1]蒲小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2]张德全.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探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5.

[3]斯蒂芬•P.罗宾斯(美),玛丽•库尔特(美).孙健敏(译).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宝智,王金波.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王莉.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J].企业经济,2012,(7):82-85.

[6]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陈明利.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8]郭伏,杨学涵.人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9]刘铁忠,李志祥.企业安全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9(2):149-152.

[10]李飞龙.如何当好班组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八篇:石油化工企业自备车辆安全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石油化工厂安全事故频发,使企业遭受到了巨大经济损失,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自备车辆管理是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对石油化工企业自备车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加强自备车辆安全管理对策,以为企业提供一些安全管理借鉴。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自备车辆;安全管理;对策

我国石油资源分布有着显著特点,企业自备车运输危险物品大多是以北向南方向运输,鉴于运输距离长、温差大、不可预知风险多,加上中途换车、调车、编制、隔离作业等均对自备车安全运输造成了影响,使撞击、泄漏、爆炸等风险增大,非常容易诱发火灾、中毒等安全事故,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由此,加强石油化工企业自备车辆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1石油化工企业自备车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意识淡薄

当前,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虽然是企业管理重点,且合资及跨国业务增多这一现状下,促使安全技术日渐先进,安全管理水平提高,设备与人员配置日趋完善,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但是,在设备安全管理上依然较落后,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均未能意识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技术落后,管理模式粗放,过度追求企业效益、扩充企业发展规模等,从而将设备安全隐患忽视了[1]。

1.2自备车本身危险性

石油化工企业的自备车主要是指火车罐车,负责运输危险物品,车辆在发出后,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有着较多安全隐患,且途经区域较多,跨度较大,企业无法实时跟踪,不能正常的掌握运输状态与车辆停留时间等相关信息,不能对紧急情况及时处理,为此,很难对车辆潜在危险进行排查,无法对危险做出预警,保证自备车运输途中的安全有着较大难度[2]。

1.3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协调、操作流程不够规范

当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的自备车运输受到地方或者国家铁路部门的双重管制,同时,信息管理平台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很难协调一致;此外,企业内部调运部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各流程操作不够健全,甚至在装车阶段就埋下了安全隐患,比如先装车、后清车情况等。

2石油化工企业自备车安全管理对策

2.1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自备车管理水平

企业可以基于物联网建立起铁路自备车运载远程监控系统,通过这一监控系统可以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对车辆运输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同时开展控制与监测技术集成研究,动态化对罐车内危险物品压力、密度与温度进行监控,并为铁路自备车的运输与安全管理提供预警,及时明确事故发生位置,尽快达到事故现场,将事故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

2.2强化自备车调运部门安全管理

首先,对岗位人员的职业操守与责任心进行考核,在持证上岗的同时,需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其次,统一调度与指挥,制定标准的运输流程与管理流程。最后,构建安全管理考核与监控机制。通过数据标准与流程模型等使流程与制度更好的契合,增强可操作性,落实主体责任与奖惩标准,确保在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任何管理事项均能够有章可循。

2.3加强自备车辆的日常清洗与检修

2.3.1清洗

轻油罐清洗可采用风洗方法,向罐内鼓风,可以使罐内的残余可燃气体排除,装运汽油、酒精等不能超过30min;其他车辆鼓风量需控制在600m3/h以内;黏油罐车可以采用蒸洗方法,将蒸汽装置放置到灌口部位,将气源开通,连续蒸洗90min以上,将表面油垢与锈蚀去除,完成蒸洗后让罐体降低至自然温度,保护好车辆标签。

2.3.2检修

做好常规检修,加强罐车下泄阀检修,遵循外部清洗–分解–配件清洗–检修–试验这一整套原则,将下泄阀卸下清洗,然后清洗各个配件,中法兰垫片出现老化或者裂损需要及时更换新的,阀体与阀盖出现裂纹或破损也需要及时更换。下卸阀需在微控专用试验台上进行试验,使用300KPa压力进行空气试验,保压3min不能漏泄。

3结束语

石油化工企业自备车辆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企业设备管理的重点。需要企业上下级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观念,借助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自备车运载远程监控系统,加强管理制度与流程优化,做好设备清洗与检修工作,这样才能使自备车更加安全运输。

作者:王晓阳 单位: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