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0:57:22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1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食品药品标准化专项推进工作的意见》(郑政办〔〕46号)精神,建立健全区食品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开展食品标准化专项推进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推进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确保食品安全为目标,以严格执行国家食品标准为核心,坚持企业为主、从源头抓食品质量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标准体系,使食品生产经营、物流及销售环节有标准可依,建立以标准化为基础、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区食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主要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工作目标

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的食品原材料、生产、物流和销售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适应食品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长效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具体目标是:

—建立主要农产品和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消费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标准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从采购、生产经营到包装、运输、贮存的全过程标准体系。

—食品物流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物流标准体系,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保证合格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符合经营管理规范。

—食品加工小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杜绝食品无标准生产现象和食品出厂无检验现象。

—全区主要食品安全性能采用国际标准,出口食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并符合进口国有关标准和技术法规要求。

(三)推进原则

—企业为主。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是标准实施的主体,要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政府推动。各镇办、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明确工作重点,大力推进食品标准化工作。

—与国际接轨。立足于提高企业现有产品执行标准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产品出口国的相关标准和技术法规,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有效应对标准国际化的挑战,全面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工作重点

(一)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优势食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推动我区食品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区主要食品采标率,出口食品和农产品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并符合进口国有关标准和技术法规。鼓励和支持我区优势食品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责任单位:区质监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各镇办)

(二)建立完善农产品和畜产品标准化体系,保障食品生产原料质量安全。以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建立完善主导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的实施和监督,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消费等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保障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单位:区质监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农经委、各镇办)

(三)建立完善食品生产企业标准体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国名牌、河南省名牌食品生产企业以及其他主要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健全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并严格实施。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区质监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各镇办)

(四)建立完善食品物流标准体系,保障食品物流环节质量安全。食品物流企业要建立食品物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运输、包装、装卸、仓储、配送、销售和信息化等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责任单位:区质监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商务局、各镇办)

(五)建立农家乐、渔家乐服务标准化体系,提高我区服务行业的标准化水平,提升近郊游的质量档次。(责任单位:区质监分局、旅游局、卫生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各镇办)

(六)严格标准的实施监督,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对食品企业不按强制性标准生产的行为大力开展治理整顿,对食品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辅材料不符合相关标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行为进行查处,对区域性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安全。(责任单位:区质监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各镇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办、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标准化专项推进工作,把食品标准化专项推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根据《区食品标准化专项推进工作方案》(详见附件),认真制订推进计划,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食品企业是标准化专项推进的主体,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实施本企业相关标准,努力提高食品生产水平,把食品标准化推进工作落到实处。区政府将结合年度目标考核结果表彰先进典型。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2

摘要:当下的社会治理中,消防安全监督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关系到国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划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内部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的消防监督部门要面临的管理难度和管理压力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消防监督管理的实际需求,提出建立起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通过创新性的方法和思路不断地提升我国的消防监督管理水平。

关键词: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措施分析

1引言

当下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城市内部的人口越来越集中化,社会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1]。传统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和老旧的消防设备很难适应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一些大型火灾事故,不能及时地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有效地进行火灾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基于此,我国的消防监督必须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建立起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标准化体系。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预防和处理火灾事故方面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2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概述

2.1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

消防监督管理“标准化”,是通过建立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完善物防、技防措施,使社会各部门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和安全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消防安全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火灾防控能力和手段的提高。消防监督标准化主要包括:消防安全例会制度,防火巡查检查、隐患整改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电气设施器材维护保养制度,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培训制度,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特殊场所防火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微型消防站管理制度,灭火、应急疏散演练制度,消防控制室制度,消防安全奖惩制度,以及其他必要的消防安全内容。

2.2消防监督标准化必要性分析

2.2.1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当下社会正处于快速的转型时期,高速发展自然需要各个生产领域都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这是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以往的社会安全生产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很多火灾的发生原因在于过分追求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忽视自身的安全管理生产,也忽视企业内部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于一些隐患性问题,即使有所察觉,也是心存侥幸,最终给企业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对此,消防安全监督部门以及工商业内部的各个企业都应该重视安全管理生产活动,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目标,从而建立起标准化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2.2.2实现现代化消防安全管理的需求当下社会治理的重点内容在于安全消防监督管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升级,国民对于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这给我国的消防安全管理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实现现代化的升级改造。消防监督的标准化建设是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实际建立的,旨在有效解决当前的管理标准不统一,保障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有效的社会治理。

2.3消防监督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标准化管理程序消防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对其内部的各个管理过程进行科学控制,各个消防监督管理单位,都应该重视自身的单位职责,明确相应的消防安全负责人,对于消防设施运行维护人员的管理权限也应该明确到位,确定相应的火灾危险源辨识,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2.3.2标准化火灾危险评估标准化火灾危险评估是消防监督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内容完成程度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消防安全目标的实现,这些内容也关系到对于火灾的预防和火灾隐患的整改。在对不同的建筑物进行风险评估以及火灾危险源辨识时,应以国家的有关标准为依据,确定出相应的风险等级,从中评估出可以进行量化的火灾风险,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火灾风险防控措施,从而形成更加标准化的评审文件。2.3.3标准化防火监控设施建设消防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消防监督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消防主要基础设施包括消防防火门、安全逃生通道、防火连廊、消防灭火器材设备、火灾紧急备用电源等。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单位应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的建筑高度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对于其中的各类建筑物进行分类,明确各种建筑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现状

为深入推进全国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强化社会各部门消防安全工作,我国的消防监督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针对各部门消防安全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合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指导建议和意见。消防监督部门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加大日常自查自纠力度,责任到人,为社会各部门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消防监督标准化有利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消防安全管理,但是当前社会各部门在执行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部门真正理解消防监督标准化的内容,严格落实消防监督标准化的手段措施,推进消防监督标准化的管理。

3实现消防监督标准化的主要手段措施

3.1深入落实消防安全监督责任制

在当前的消防监督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消防安全监督责任制的建立,责任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实现消防总体目标,落实好政府领导、专业单位监管、企业负责和全民参与的监督理念与监督原则[2]。政府的规划部门应该按照相应的安全消防监督标准化内容,将其纳入到城市的建设规划与民生的保障规划中去,监督分管单位进行落实,确保其中各项职责的行使,让其中的消防监督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3.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可以针对消防监督体系标准化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完善应该根据消防法和消防监督管理的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消防监督检查措施,以此推进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3.3隐患排查绩效标准化

消防监督部门应该建立起相应的隐患排查管理制度,该制度的建立需要明确其中消防隐患排查的范围、目的与方法,根据其中的火灾预案开展相应的火灾隐患排查,建立起科学的评估分类措施,采取综合性的调查方式与日常的调查方式相结合,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检查的地方与项目进行关注[3]。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整改方案进行严格的落实。在制定消防绩效考核时,应该对消防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在其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完善相应的评价内容,保存好相应的证明材料,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及时关注和纠正,将最终的考核结果和考核过程形成正式性的文件。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消防安全管理面对的形势是非常复杂的,任务较重,难度较大,传统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隐患。对此,我国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利用消防监督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自身系统的优化升级,利用创新性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好地推进消防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提升消防监督的效率,减少火灾出现的概率,减少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

作者:张继光 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消防救援支队

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篇2

消防监督检查指的是消防机构根据有关法律对单位、企业等开展一系列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包括遵守消防法律的情况、消防设施配备情况等。当前,需及时转变监督工作的各项观念,提升消防监督检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结合实际需要,以灵活为整改原则,发挥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探索出真正适应国情发展的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文章从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必要性入手,结合现行消防监督检查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情况展开阐述,针对消防监督检查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在消防方面的发展状况得到了广泛的改善,全社会对于消防安全有了更多的认知。消防监督检查是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有利于各行业对于消防安全事件的有效防范,还能有效提升消防人员的预警能力。消防监督检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作为我国的消防机构要做好内部工作的统一与协调,积极解决当前面临的众多问题,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作为工作的核心,不断完善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的举措,为减少火灾隐患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执法工作,检查模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要通过改革手段与社会实际相接轨,以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为根本,构建高效的检查与监督模式,强化组织消防监督与检查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不良行为,让社会的经济建设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1]。

二、现行消防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经济建设是要以消防安全为基础的,因此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非常重要。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由于我国消防技术标准制定比较晚,而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又是需要基础理论和科学实践相结合进行的,所以在这一层面上缺少经验。另外,站在监管的角度而言,部分单位因为缺少对人员消防安全的意识培养和能力训练,一旦发生了火灾则易造成恐慌,导致群死群伤的问题出现,给消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二,部分社会单位对消防安全问题的忽视。在社会的整体化建设与发展中,社会单位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是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构成。但由于一些社会单位对于有关问题无法完全重视,对员工消防意识管理也比较松散,对消防执法工作没有正确的认知,消防观念不强,在面对消防检查处罚时往往不认同,所以消防执法的环境并不理想。且由于有的单位所开展的工作不全面,因此设施检查无法实现深入的目标。除此之外,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部分社会单位的消防工作存在不规范行为,比如消防审核与实际施工环节的落实存在出入,形成缺陷无法通过消防验收;负责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对检查程序不够了解,无法指出实质性的消防问题等,这都是当前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2]。第三,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执法人员的能力不足也是阻碍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一些执法人员在面对消防安全问题时缺乏把控,不仅在行政处罚上力度不够,监管也不到位,无法由源头上消除安全方面的隐患。再加上有的单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单位消防安保力量不足。部分社会单位虽然落实了监督检查工作的流程,但同样会因为一系列客观因素影响,不能拿出有力的整改举措,没有系统化地对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进行规划,各级和各岗位工作责任难以落实,导致火灾隐患仍然存在。[3]

三、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优化监督思想

当前社会,对于消防监督和管理工作检查模式的改革要做到与时俱进,在监督的职能上进行改革,促使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改革要站在社会宏观的角度,集中精力,由之前静态化的监督检查模式转变成动态化的模式,实施一对一的定点和定向的检查工作,构建起由政府所领导由单位负责的不断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各项制度[4]。

(二)优化工作模式

在新时期,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要立足于经济建设,从消防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地确定消防安全的重点单位,做好消防改革的宏观控制工作[5]。首先,要将地域性的消防工作特点作为依据,制定出专项的方案,实施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检查工作,请求当地政府配合,做好社会公告;其次,需要加强消防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层层动员,让业务得到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最后,将部门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可以先组织单位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消防检查工作,提升安全方面的意识,并在其基础上,利用好新闻媒体的传播效应,将检查结果公告社会,以督促相关单位对消防问题进行整改,实现消防工作的社会化目标。

四、消防监督检查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深入落实消防检查工作目标

作为消防监督检查的相关机构,应积极开展消防指导工作,深入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完善各项技术服务,有效落实检查的各项目标。在制度方面,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完善执法警务的办案情况,形成系统化的管理网络,不断地坚定当前科学发展观,开展有效的执行活动。始终以公平、严格为基本原则,按照执法流程办事,面对有消防问题的社会单位要做到“一碗水端平”,采用追责制度,完善各级内部的分工工作,让各个岗位的人员可以相互配合,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6]。

(二)完善监督及检查制度

作为消防监督检查的相关部门,针对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问题,可以积极开展单位评优活动,以此提升社会单位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结合实际情况把责任一一落实在个人身上,针对集体或是个人开展良好的评价工作。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个人、单位,需要给予奖励,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工作人员带着热情去工作。同时在监督以及检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执法制度,及时、准确地下发法律文书,建立与完善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针对消防监督检查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反思和解决,通过加强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执法队伍的消防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提升消防执法效率[7]。

(三)明确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法律责任

明确法律责任是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的重点环节。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以有关法律为根据调整当前的制度,这样才能在检查工作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体现工作的规范性。同时,构建消防工作档案,规范安全操作的各项具体流程,组织人员开展各种活动,如疏散演习等,提升相关人员的消防知识掌握和实践演练经验,打造高素质的消防执法队伍。另外,在消防监督工作中,只要发现了隐患就需要赶紧通知相关人员对有关工作做好整改,采用对应方法强化主动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的服务能力,并且提高有关人员的实战能力[8]。

(四)简化消防监督机构的职能

现阶段,部分消防监督机构存在职能上的问题,比如机构责权不清晰、机构冗杂的现象。正因如此,在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的意识下,要重点对消防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有效精简。首先,是将当前三级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优化为二级消防监督管理[9]。“三级监督管理模式”要求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要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消防部门负责检查重点区域中的重点单位,各级派出所负责其他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转为二级消防监督管理之后,不同层级的消防监督管理权限归属于不同的消防机构,实施直属的监督和监管,体现了监督和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可以避免一对多的监督情况,把办事流程进一步简化来提高效率。同时还需简化行政许可的程序。消防机构需要建立专门执行消防监督与检查的部门,对被许可人所从事各种生产生活行为的消防情况进行监管,明确划分监督与检查的责任,避免发生重复许可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要促使消防监督机构转变管理方式,站在宏观管理的角度,严格依照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条件,对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灵活运用,通过社会性消防规则对消防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使社会消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预防与减少火灾的目的[10]。

(五)积极运用专业技术力量开展消防安全评估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所使用的建筑建设适用标准不断提高,其配套系统设施种类极多,为很多专业化的消防安全技术问题带来后续的大量工作,这些都是需要完善、解决的。然而,现今的消防监督检查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时展速度,消防专业化技术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防监督工作的实际效能。因此,在改革的理念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要结合科学技术,积极融入社会的技术骨干以及力量,开展相关的业务服务,扩大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面,为消防主管部门的消防安全评估和审查创造条件。一来,消防主管部门要设置适当的分级技术,提高社会单位参与度,完善安全评价网络,引导机构采用专业的力量开展有效的工作,分析消防隐患和火灾问题的相关因素,将问题具体化地指出,让社会单位明确自身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进而有的放矢地对场所进行改造。二来,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要明确重点,利用专业的技术力量,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地方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完善其安全评估工作,提升监督的工作效率,保障各个项目的消防安全[11]。

五、结语

总而言之,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更多的是为经济社会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基础。所以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除了需要肩负起关于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有关法律,以及深入落实消防检查工作目标、简化行政管理等手段,全面提高全社会的火灾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王楠 单位:大连市消防救援支队

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篇3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数量增多,多数建筑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内部外部的结构复杂多样,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建筑的消防监督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做好建筑的消防监督工作,保证各项消防设施可以配置到位,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防安全隐患,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建筑消防监督及消防设施的重要性

消防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威胁的关键内容,为降低建筑消防隐患,避免在发生火灾时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需要强化建筑防火监督工作力度,在建筑内部要严格按照消防标准落实科学的消防设施配置,并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制定详细的监督管理方案,保证建筑出现火情时,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报警,从而进行扑救,降低火灾蔓延的速度。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消防安全监督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强化消防设施的配置,可以快速判断出现火情的具体位置,因此,为保证建筑使用环节的安全性,建筑管理人员需要落实消防监督工作内容,定期针对消防设施的配置进行优化检查。

2建筑消防监督工作及消防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消防监督工作以及消防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筑管理人员缺乏对消防监督工作的重点,未能结合建筑情况,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导致建筑使用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作为消防监督工作开展的主体,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质量,但是部分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消防知识,无法在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建筑目前存在的火灾风险,与此同时,建筑的消防设计以及电气系统等都有可能导致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火灾;第二,针对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缺少有效的维护与更新,消防设施的配置是为了在火灾发生初级阶段,可以对火情进行有效控制,不仅包括灭火救援的设备,也包括消防通道、消防报警系统等,如果消防设施什么过程中存在故障,可能会影响火灾发生时的有效救援,结合目前多数建筑消防设施的配置情况来看,多数建筑在投入使用之前都会针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但是在长时间使用之后,由于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设施的性能和质量都有所下降,同时对于一些老旧建筑而言,并没有配备先进的消防设施,导致建筑内部存在较大的火灾风险。

3建筑消防监督措施

3.1建立现代化监督管理系统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建筑消防监督工作中也需要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并根据建筑内部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防火设备的配置,并通过信息系统将各种设备进行连接,共同组成防火监督管理系统,并以管理系统作为基础,针对建筑内部的各个部位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对可能存在的消防群隐患进行排查,从而减少建筑中出现火灾的概率。在进行监督排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区域存在火灾风险,需要立即组织工作团队进行详细检查,例如,如果消防设施的运行状态不符合规定标准,则需要针对消防设施进行故障检测,如果确定存在故障,则需要立即进行设备的维修或更换。消防监督工作应该以火灾预防为主,防火监督管理系统的设置不仅需要利于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同时还需要充分融合网络技术,与消防指挥形成联动机制,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对建筑部的情况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在完成现代化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之后,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建筑以及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和信息,并通过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测,结合以往的消防监督工作经验,对潜在的火灾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降低火灾事故的发生。

3.2组建专业化防火监督团队

在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质量,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组建专业化防火监督团队的过程中,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包括消防监督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可以有效应对监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考核的工作人员才可从事防火监督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定期针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维护检查方案,保证各种消防设施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中,这就要求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准确判断消防设施存在的故障问题及建筑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定期组织监管人员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明确工作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对接下来的工作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3.3提高火灾报警处理能力

信息化防火监督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建立相应的预警体系以及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各类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保证消防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建筑火灾预警,降低火灾发生时的损失。信息化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点,可以利用可视化功能与火灾报警系统进行联动,当发生火情时,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显示出出现火情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对消防疏散通道进行有效监管,利用建筑中的广播系统组织建筑内部的人员进行疏散逃生,因此信息化防火监督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为火灾发生时的疏散工作提供指导作用。

3.4建立消防监督管理数据库

由于建筑出现火灾时具备较强的空间性特征,多数火灾发生过程中都具备相似的特点,因此在开展防火监督工作时,可以综合真实火灾事件的情况,建立空间数据库,并以火灾发生时的情况作为主要信息数据,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火灾,以及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的主要特点,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通过对消防设施的动态化管理,可以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进行消防信息规划以及建筑防火预案的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空间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根据目前搜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形成预测模型。与此同时,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建筑内部的各种消防设施进行定量检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并利用技术优势快速获取建筑内部的空间指标,从而设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在开展防火监督工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丰富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从而提升消防监督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3.5优化建筑消防设计

建筑消防设计是降低建筑使用火灾隐患,提高建筑安全性的重要举措,首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使用要求对消防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避免因施工问题导致建筑中存在火灾隐患;其次,需要加强对建筑消防设计的审核力度,需要由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士负责,通过对消防设计图纸的科学分析,判断涉及内容是否符合建筑消防相关标准,并根据国家颁布的行业条款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消防设计的内容具备较高的可行性;最后,当建筑完成施工进行验收时,施工单位可以邀请消防专业人员,对消防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方案进行审查,针对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更改,从而保障建筑投入使用之后的安全性。

4消防设施配置措施

4.1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是建筑消防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规定的相关规范需要以行业设计标准作为基础,提高建筑火灾报警装置设置的合理性,保证防火报警系统可以在发生火灾时起到警示作用,并结合不同的建筑区域设置与之对应的报警系统。只需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对火灾报警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中,人员疏散存在一定的难度,只有保证火灾报警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才可以获取更多的疏散时间,从而降低人员财产损失。在进行火灾报警系统配置的过程中,系统设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电力传输线路,结合报警系统防火性能的要求合理选择线路材料,并通过科学的线路规划,保证线路始终处于非燃烧结构中,主要目的是避免在发生火灾时,火灾报警系统的线路受到火情的影响,无法正常使用。

4.2消防设备配置

目前,建筑中常见的消防设备包括消防栓和消防通道,在进行内部消防系统的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的应用功能以及结构特点提高消防栓以及消防通道设置的合理性。对于消防通道而言,需要设置成环形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满足人们的逃生需求,结合建筑结构的形式对消防通道进行优化设计,保证消防通道在应用过程中的合理性。而针对消防栓的设计,要保证相邻的消防栓可以共同覆盖一定的范围,建筑内部所有的消防栓设计需要共同覆盖建筑的各个角落,在选择位置时应避免出现消防死角。此外,还需要针对建筑电梯内部的消防设施进行设计,可以使用双阀消防栓,保证建筑的电梯结构具备防火性能,从而降低火灾发生时对于电梯造成的负面影响。

4.3物联网技术在消防设施配置中的应用

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是保证救援行动可以有效开展,提高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消防设施配置的过程中,建筑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根据建筑消防要求,合理选择消防设施的安装位置,同时需要制定设备的维护管理方案,加强故障检测,并对消防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该项工作主要是由工作人员以人工排查的方式进行,由于消防设施的配置与管理工作任务量较大,只依靠人工排查,无法准确判断设施存在的故障问题,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为消防设施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管理人员可以在消防栓以及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上安装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对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通过与正常运行状态的参数对比,判断设施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中,如果运行参数存在较大的偏差,也可以准确判断出现故障的具体位置,可以协助管理人员及时找到故障点,当消防设施出现严重故障或无法运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故障信息通过报警系统或其他方式传递给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在接收到报警信息后,可以根据故障的主要类型以及故障的发生位置从数据库中直接获取应急处理方案,从而提升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效率。

4.4人工智能设施

人工智能是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板块,也是多个行业重点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实现智能化消防设备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现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利用VR技术、AI技术等,通过建立虚拟场景的方式,对立体化火灾救援工作的实施进行模拟,对火灾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同时可以利用智慧消防设备中的云计算系统,对建筑火灾现场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后续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整合,会使得建筑内部的智慧消防系统具有较强的智能化特点,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消防设施配置方面的应用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仍需要不断探索全新的配置模式,从而保证各种消防设施可以有效应对建筑火灾的救援需求。

5结语

总而言之,消防监督工作以及消防设施的配置是降低建筑使用中火灾风险、提高建筑使用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结合目前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物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保证消防监督工作的开展质量,针对消防设施的配置工作,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设施维护管理方案,并强化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杨灿剑 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消防救援支队

消防监督标准化管理篇4

防火监督业务中采用智慧消防技术,应制定完善的实践操作方案,利用智慧消防的技术和系统等提升防火监督工作效率效果,确保在防火监督的基础上改善工作的现状,彰显智慧消防技术的价值和作用。

1智慧消防分析

从本质层面而言,智慧消防主要就是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消防业务中,能够有效进行消防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各类数据信息,提高防火监督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在智慧消防中主要涉及以下三点。1)火灾自动化报警。在防火监督中中进行火灾的自动化报警,主要是使用3S(RSRemoteSensing遥感、GPSGlobalPosi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类型技术措施、云计算和传感器技术措施、大数据技术措施等,将互联网通信系统作为基础,准确进行火灾事故的预警分析和监测、对火灾情况的及时反馈。2)智能化的应急救援。在消防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可以开发信息化特点、智能化特点的系统平台,使各部门之间良好地进行协调和沟通,利用应急通信平台准确、及时收集火灾方面的数据信息,了解火灾情况,使各个部门都能有效完成应急救援的任务。3)精细化进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各类火灾信息的分析和处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系统化、高效化的管理工作平台,提升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科学化程度。

2智慧消防在防火监督业务中的应用措施

2.1基础设施的优化

防火监督业务中要想更好地应用智慧消防,就应重点进行各类基础设施的优化,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性。2.1.1重点构建防火监督检查设施建议各单位在应用智慧消防技术的过程中,重点构建较为完善的防火监督检查工作平台和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关于防火监督检查方面的各类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系统进行数据的分析、存储和处理,如: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各类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处理和利用,同时借助虚拟化的技术措施完成防火监督业务的模拟演练工作和分析工作,防火监督业务的模拟演练和分析,主要就是深入分析和研究防火监督工作的日常模拟演练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监督工作模拟问题和演练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和落实。采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业务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和处理,使防火监督检查人员能够利用相关的系统平台全面检查监督消防安全状态,客观、准确做出数据分析和评估,提升防火监督检查工作的效果,节省业务工作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改善业务工作效率效果,促使消防安全度的提升。2.1.2着重构建防火监督数据库基础设施防火监督业务中采用智慧消防技术,应重点构建防火监督业务的数据库系统,利用数据采集传感矩阵、数据采集程序等完善数据库架构,打造以城市发展为基础的数据库,开发关于防火监督业务方面的管理平台,确保能够一体化进行消防资源管理、数据监测利用、消防监督执法等,进行消防安全情况的动态化监控,例如:通过数据库系统全面收集建筑电气数据、楼道数据、室内数据、温度数据和烟气浓度数据等,确保防火监督业务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使业务人员能够按照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准确判断消防安全情况,全面整理厨房油烟过大或是设备老化灵敏度过低而导致的错误判断数据信息,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正,为业务人员提供准确、完整、全面的数据,使业务人员按照实际情况针对性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和防火监督工作。2.1.3构建安全责任登记的基础设施防火监督业务中采用智慧消防技术,应重点构建关于消防安全责任登记方面的平台系统,在其中登记关于辖区范围之内的消防部门数据、小区数据、楼层数据、商场数据等,对于人员密集的区域,应准确登记消防基础设施数据、供水系统数据、安全疏散通道数据等,便于在发生火灾事故后相关部门的车辆和人员能够最快达到火灾现场,精准有效进行应急救援。同时责任部门也能相互协调运作,增强防火监督业务的精准性、针对性,提升所有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得每位人员都能了解自身的职责,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常态化进行防火监督管理。

2.2构建现代化的防火监督系统

为确保在防火监督业务中有效运用智慧消防技术,应积极构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防火监督系统。2.2.1智能化消防预警系统实际工作中建议采用智慧消防技术合理构建智能化的消防预警系统:1)采用物联网技术开发现代化的消防远程监控平台,对建筑内部的消防基础设施情况、电气设备情况、电力线路情况、防火安全情况等动态性、实时性监督监测。2)采用智能手机软件系统将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共享给有关的业务人员,使防火监督业务人员、物业管理人员、消防队伍的人员、建筑内部的群众都能及时了解火灾报警的信号,全面掌握建筑内部防火监控的数据。3)采用信息化技术增加防火监督业务数据信息获取的效率和速度,开发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消防预警平台,准确分析和测评火灾的状态和安全风险,便于利用科学合理的措施降低火灾的影响程度,减小火灾所影响的范围[1]。2.2.2物联网远程防火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开发构建远程性的防火监控系统,在系统内部借助图像识别的技术措施进行火光图像、烟雾图像的识别分析,准确监测消防栓水压状态、消防水池或是水箱的具体水位状态、消防阀门和开关的具体情况,便于系统化评估消防设施的状况,对已经损坏的设施及时更换维修,同时在进行防火监督的过程中,还能根据监测的结果组建灭火网络,为提升火灾应急救援的效果提供助力。另外,系统的开发和构建还能准确将消防安全状态展现出来,便于有效完成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促使消防火灾安全监督业务水平的提升、效果的提高。2.2.3智慧化的消防安全监督系统防火监督业务中采用先进的智慧消防技术,应重点构建智慧化的消防安全监督系统,在火灾防控期间充分彰显防火监督业务部门的作用,确保各部门都能按照自身职责要求有效落实工作,由统一的系统进行监督,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在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内,研究与探讨防火监督荣誉图集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消防安全数据信息的录入、存储、查询、监督和考核评价,节约各项工作的成本和资源,对消防安全进行监督,促使防火监督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化、可靠性开展[2]。

2.3智慧消防技术的优化性应用

智慧消防技术在防火监督业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能够改善防火监督业务的现状,还能提升整体的业务工作水平,但是如果不能确保技术的优化性应用,将会导致技术的应用效果降低,难以满足当前的防火监督业务发展需求。例如: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智慧消防技术,如果不能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消防火灾识别技术和消防安全管理技术等,将会导致智慧消防技术的应用效果降低,而合理采用自会消防技术,就能够为防火监督业务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提升防火监督业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业务工作中应结合各项工作特点和情况,对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和完善。1)合理进行传感器技术的创新研发。防火监督业务中采用先进的智慧消防技术,应重点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业务的管控,开发智能化的工作体系,有效进行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自动化进行各类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增强防火监督业务的效果。同时还需合理进行系统感知层次的建设,积极运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为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数据来源,如:在工作中将传感器和自动化火灾报警系统、智慧消防系统等有机整合,通过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应用对火灾的温度进行探测,准确分析火光情况和烟雾情况等,科学合理进行火灾信号的传递。2)开发智能化的防火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防火监督检查业务中应重点构建智能化的业务机制,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检查样本的抽选,选择具备代表性的样本,保证监督检查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准确判断研究消防安全的趋势和特点,及时了解消防安全方面的问题和防火监督检查业务的问题,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火灾风险隐患的预防和处理,提升防火工作的效果;同时在应用智慧消防技术的过程中制定防火监督业务对于企业消防安全和防火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模式,通过准确、全面识别企业火灾安全风险和隐患等问题,提升防火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效果。3)重视现代化产业中智慧消防系统的建设。实际工作中应借助智慧消防的多元化优势和灵活性的优势,在现代化产业和领域中进行智慧消防的建设,例如:在物流管理产业的防火监督业务中开发智慧消防系统,在整体的智慧消防系统中科学合理配置火灾自动化预警设备、传感器设备等,采用此类设备和系统等采集分析物流方面的防火安全数据信息,便于针对性开展监督管理的工作。同时在养老服务产业中也可以设置智慧化的防火监督系统,对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发现火灾安全风险问题、及时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确保能够增强防火监督工作有效性[3]。

3智慧消防在防火监督业务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防火监督业务中要想更好地采用智慧消防技术和系统,就应积极培养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在防火监督业务中能够全面发挥智慧消防系统和技术的价值。1)有关业务人员应重点掌握智慧消防技术和理念,积极参与各项技术培训活动,同时业务部门还须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以智慧消防系统和技术的应用为目的,开展微课培训活动、讲座培训活动、实践演练培训活动等,深入和智慧消防技术研发机构相合作,使业务人员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的技术,提升防火监督业务中智慧消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实时性进行培训内容的更新,确保业务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前沿的技术知识,提升整体的业务效果,真正意义上在防火监督业务中发挥智慧消防技术的价值。同时,还需根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需求,将人才培训和考核评价有机整合,对于业务创新发展期间工作表现较优异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所有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同时,在业务部门内部开展技术竞赛活动,使工作人员在竞赛中学习更多技能技术,提高防火监督业务水平和效率效果,确保能够在新时期的环境下改善防火监督业务的现状,提升人员工作的水平,满足当前高效化、有效性开展工作的需求[4]。

3.2强化智慧消防系统的推广

消防监督业务部门在采用智慧消防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应重点进行系统的推广,更新相关业务工作的传统理念,增加系统应用方面的投入力度,按照新时期发展特点不断推广新的技术和理念,使防火监督业务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转变传统的观念,更新工作技术技能,有效利用智慧消防技术开展各项工作,最高程度上,提高防火监督业务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在对智慧消防系统和技术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应重点增强各类软硬件的适配性,按照业务部门的具体状况和发展目标等,合理进行软件与硬件的购置,打造具备一定发展水平和潜能的智慧消防平台,按照不同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智慧消防系统的推广设计,准确进行传感器数据的判断研究,为消除火灾安全隐患提供指导依据。同时,还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各类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智慧消防设备的良好运行,提高系统和技术推广的效果。

3.3严格进行系统质量的管控

虽然在防火监督业务中采用智慧消防系统,能够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和成绩,但是如果不能确保整体系统的应用质量,将会对防火监督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造成不利影响,难以彰显智慧消防技术的价值。因此,建议在防火监督业务中结合智慧消防系统的特点,有效进行系统质量的管控。首先,在系统平台开发应用的过程中,结合防火监督业务特点和当地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健全的系统开发规划方案,深入细致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和数据更新工作,合理进行各类数据的整理分析,做好相应的实验探究,准确判断系统的应用质量,针对性进行系统的功能优化和改进。其次,在系统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归纳总结丰富的经验,按照系统运行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最佳的系统构建措施和开发手段,增强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可靠性,确保能够为防火监督业务工作构建高质量、良好的智慧消防系统[5]。

4结论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3

一个企业对标准化体系执行的好坏,与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和广度对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转变标准化管理人员的几种认识:一是要改变原有的标准多年一贯制,转化为根据技术的发展、管理的需要、用户的要求及时对标准内容进行修订和复审,确保技术标准的有效性;二是在选用技术标准方面,要从面向市场、符合国家规定、确保准确计量等方面来选定标准级别;三是要改变以往从上到下强制性配备、贯彻执行标准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要求配备并贯彻执行的管理模式;四是标准化管理内容要紧密围绕油气计量的工作目标来确定。同时,要加强标准化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对油气计量新标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此外,还要加强标准化管理人员对操作人员的标准化培训,真正做到对标准化的贯彻执行。

确保标准化体系的成效性

标准化体系的成效是通过制定、贯彻实施后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标准化体系的贯彻实施作为油气计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标准化管理的成效性:一是要普及标准化体系的内容。所有计量人员(包括计量管理人员和计量操作人员)都必须熟悉并掌握标准化体系的内容,不断提高标准化素质和认识,促进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二是计量主管部门要组织不定期监督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针对检查结果,根据奖惩措施,加以兑现,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各基层相关部门也应进行不定时的自查自改。三是通过上述培训和检查,逐步使标准化管理提高到一定高度,杜绝把对标准化体系的执行这一长期任务当成临时性的突击任务。

不断完善油气计量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林业标准化工作,包括制定和修订林业标准,组织实施林业标准,对林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第三条凡下列需要统一的林业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林业标准(含标准样品)。

(一)林业技术术语,以及与林业有关的符号、代号(含代码)、图例、图标;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生产施工与作业过程中对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生产的勘查、规划、设计、施工作业及其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包括营造林生产技术要求;

(四)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荒漠资源经营、管理、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要求;

(五)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技术要求和方法;

(六)林业生产所需原料、材料以及林业行业特有的药品、设备、机具的技术要求;

(七)林业产品、林木种苗的质量、安全、卫生要求和试验、检验方法以及包装、储存、运输的技术要求;

(八)森林防火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森林、野生动植物检疫、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九)数字化林业和信息化管理技术要求和方法;

(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技术要求;

(十一)森林风景资源调查、规划、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十二)其他需要统一的林业技术要求。

第四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可制定林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一)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者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定为标准的项目;

(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

第五条林业国家标准、林业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下列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一)森林食品卫生标准、用于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生长发育、森林防火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化学制品标准;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生产、狩猎场建设的安全与卫生(含劳动安全)标准,林产品生产及其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含劳动安全)标准;

(三)森林动植物检疫标准;

(四)重要的涉及技术衔接的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文件格式和制图方法;

(五)林业生产、野生动植物管理需要控制的通用试验、检验方法及技术要求;

(六)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标记方法和标准;

(七)野生动物园动物饲养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

(八)涉及人身安全的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专用设备、机具的质量标准;

(九)林业生产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标准。

上述标准以外的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类型。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需要强制的,为全文强制;标准中部分技术内容需要强制的,为条文强制。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企事业单位应当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标准化意识。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林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监督和协调。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和修订林业标准化规章和制度;

(二)编制林业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和林业标准体系框架;

(三)组织拟订林业国家标准;

(四)组织制定、审批、林业行业标准;

(五)组织实施林业标准并对林业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管理林业标准化示范工作;

(七)根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建立林业行业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机构,开展林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工作;

(八)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

(九)负责林业行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参加有关国际标准化活动;

(十)负责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的领导与管理。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办法;

(二)编制林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组织拟订林业地方标准;

(四)组织开展林业标准化人员培训;

(五)组织实施林业标准并监督检查;

(六)组织、指导林业标准化示范工作;

(七)指导下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

第九条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

第十条国家统一规划组建的全国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专门从事林业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负责在林业专业范围内开展标准化技术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本专业标准体系表;

(二)提出本专业拟订或者修订的国家标准,制定和修订行业标准的规划以及年度计划项目的建议;

(三)协助组织本专业范围内的标准拟订、制定、修订和复审工作,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问题;

(四)承担相应的国际标准化技术业务工作;

(五)审查上报本专业的标准草案,对标准草案提出审查结论意见并对标准涉及的技术问题负责;

(六)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委托,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认证等工作中承担本专业标准化范围内产品质量标准水平的评价工作,以及本专业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七)开展本专业标准宣传、贯彻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

全国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应当有行政管理机构的科技管理人员参加。

国家林业局根据需要确定的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参照全国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职责承担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工作。

第三章林业标准的计划管理

第十一条林业国家标准计划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编制。

林业行业标准计划按照以下规定编制:

(一)国家林业局按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编制原则和要求,根据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编制林业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的原则和要求;

(二)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者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应当在林业标准体系框架内,根据林业建设实际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的意见,提出林业标准计划项目的建议报国家林业局;

(三)国家林业局经汇总、审查、协调后,批准下达林业行业标准项目年度计划。

第十二条对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作规定的或者规定不全的技术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编制林业地方标准项目计划的建议。

第十三条没有林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已有规定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上述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

第十四条先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实施的林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正式后,应当作相应的修改或者终止执行。但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除外。

第十五条林业标准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对林业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已经下达的林业标准项目项目进行调整:

(一)确属急需的林业标准项目可以申请增补;

(二)确属特殊情况,对林业标准计划项目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标准内容、主要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等,可以申请调整;

(三)确属不宜制定林业标准的计划项目应当申请撤销。

第十七条需要调整的林业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由起草单位填写林业国家标准计划项目调整申请表报国家林业局,经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需要调整的林业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由起草单位填写林业行业标准计划项目调整申请表,报国家林业局批准。

调整的林业标准计划项目未获批准时,应当按照原定计划执行。

第四章林业标准的制定

第十八条国家林业局主管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应当按照林业标准计划与林业标准计划项目起草单位签订林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

第十九条全国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者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林业局下达的林业标准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定期检查林业标准计划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起草单位按计划完成任务。

第二十条起草单位应当成立标准起草小组。标准起草小组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

编制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的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

(三)主要试验或者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结论,预期的经济效益;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者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五)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关系;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七)作为强制性标准或者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对需要有标准样品对照的林业标准,应当在审定标准前制备出相应的标准样品。

第二十一条起草单位应当征求生产、管理、科研、检验、质量监督、经销、使用等单位及大专院校对林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林业标准应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第二十二条起草单位应当根据征集的意见对林业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提出林业标准送审稿、标准编制说明及其它附件送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者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审查。

第二十三条林业标准送审稿由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审查;未成立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国家林业局或者其委托的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二十五条的规定组织审查。

第二十四条国家林业局或者其委托的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组织林业标准审查时,应当有生产、设计、管理、科研、质量监督、检验、经销、使用等单位及大专院校的代表参加,其中使用方面的代表不应少于参加审查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第二十五条林业标准的审查可采用会议审查或函审,具体审查方式由组织者决定。对技术、经济影响大,涉及面广的林业标准应当采用会议审查。

采用会议审查,组织者应当在会议前一个月将林业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意见汇总处理表等提交给参加标准审查会议的部门、单位和人员。采用函审,组织者应当在函审表决前两个月将函审通知和上述文件及林业标准送审稿函审单提交给参加函审的部门、单位和人员。

标准的起草人不能参加表决,其所在单位的代表不能超过参加表决者的四分之一。会议审查必须有不少于出席会议代表人数的四分之三同意为通过;函审,必须有四分之三的回函同意为通过。会议代表出席率及函审回函率不足三分之二时,应当重新组织审定。

会议审查,应当由组织者写出会议纪要,并附具参加审查会议的人员名单。函审应当写出函审结论,并附函审单。

会议纪要应当如实反映审查会审查情况,内容包括对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至(十)项内容的评定结论。

第二十六条起草单位应当根据审查会或者函审专家的意见对送审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下列林业标准报批材料,报送相应专业的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者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一)林业标准审报单;

(二)标准报批稿;

(三)标准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

(四)审查会会议纪要和会议代表名单,或者函审单和函审结论;

(五)意见汇总处理表及其对应标准草案;

(六)被采用的国际标准或者国外先进标准原文(复印件)和译文;

(七)符合印刷、制版要求的插图与附图;

(八)含标准报批稿和编制说明的软盘。

前款规定的报批材料,(一)至(五)项的材料按照顺序装订成册,国家标准一式6份,行业标准一式4份,(六)、(七)、(八)项的材料各1份。

第二十七条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收到林业标准报批材料后应当进行审核;对于符合报批条件的林业标准报批稿,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林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应当填写林业标准报批签署单后,报国家林业局。

第二十八条林业标准的修改按照本章有关规定进行。

第五章林业标准的审批与

第二十九条林业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编号、。

林业行业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审批、编号、,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林业地方标准由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编号、,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企业标准的编号、审批、由企业自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第三十条制定林业标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资料,应当按照标准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归档。

第六章林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第三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和有关规定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林业建设工程应当按标准设计、按标准施工、按标准验收。

第三十三条林业标准后,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科研、生产管理的需要组织培训,贯彻实施。

第三十四条企业应当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应标注所执行标准的编号。

第三十五条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鉴定,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均应当按有关标准或者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标准化审查。

第三十六条对技术水平高、取得显著效益的林业标准,可以按照规定申报科技奖励。

第七章林业标准复审

第三十七条林业标准实施后,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

林业标准的复审由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单位进行。

林业国家标准和林业行业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指导性技术文件三年内必须复审,以决定其继续有效、转化为标准或者撤销。

第三十八条林业标准复审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一)不需要修改的标准确认继续有效。确认继续有效的标准不改动顺序号和年号。当标准再版时,在标准封面的标准编号下注明"XXXX年确认有效"字样。

(二)需要修订的标准作为修订项目,列入计划。修订的标准顺序号不变,只把年号改为修订年号。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林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除本办法已有规定的以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管理。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工程项目实施标准化的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中,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其管理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处在全面改革发展时期,就要充分注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从整体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建筑企业项目标准化管理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管理工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内容

1.1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将实际中的管理具体化实施,从而就有助于管理工作的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将分散的问题集中化处理,将各个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质量,这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就打下了基础。项目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开展,通过项目管理经验最大范围的复制以及推广,就能建立项目管理资源共享平台,从而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力量。在管理模块当中制定统一化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规范,就能有效节约管理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统一化的作业标准以及施工工艺的实施下,对工程项目当中的质量通病问题就能有效节约,从而能保障工程的安全[1]。项目标准化管理举措的实施,对岗位责任制以及目标考核制度的完善建立能起到促进作用,保障绩效考量的统一化目标实现。1.2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内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的制度标准化是比较重要的,只有在标准化的制度支持下,才能真正保障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顺利实施。各项工作程序的清晰以及规范才能保障,在进行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时候,就要充分结合实际的需求,将制度制定满足实用以及简洁统一的目标,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的管理制度目标,才能更好的促进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内容中,过程控制标准化比较关键,过程的控制标准化就要将责任得以落实,从全过程的监控方面着手实施,保障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过程控制中的安全和质量的控制是重点,对此就要注重控制流程的规范化[2]。先进行设立科学的管理目标,然后进行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将职责加以名曲饿,制度的实施以及工作标准的明确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责任追究制度,这些都是保障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实施要点。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内容的现场标准化管理比较重要,这就要充分注重工作标准的明确化,将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定量以及具体化,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从而保障整体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2.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原则及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

2.1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原则。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要遵循相应原则,如此才能保障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实现。首先就要充分重视有序化原则的遵循,加强实际生产当中各方面管理工作的分类,从而方便人员行为标准的制定。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就要将各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保障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再有就是要充分重视最优原则的遵循,这就涉及到系统整体优化以及结构优化。如在进行系统整体优化过程当中,就要充分重视整体性以及全局观,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查看。再有就是系统的结构优化方面,就要充分重视自优化过程。另外,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要充分注重协调统一原则,以及发展的原则,要阶段性的进行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措施,逐步的进行推进和完善,保障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目标实现。2.2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对其标准化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提高标准化管理质量打下基础。影响因素当中政府因素是重要内容,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些标准化发展,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标准实施有着很大影响。再有是市场因素,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不一定就是标准,和市场的工艺成本等有着很大影响,市场的需求是决定标准被采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行业因素也是影响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建设行业标准对企业标准化有着促进作用。而从内部的影响因素来看,就涉及到标准化的意识以及部门和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详细分析,才能有助于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2.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发展策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目标实现,就要充分注重策略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提出几点发展策略:第一,注重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制度的完善制定,这就需要结合实际从作业的标准以及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层面着手实施,保障每个层面的管理制度都能得以完善制定和有效落实,从而才能有助于促进管理工作顺利开展[3]。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制定中,结合不同的工程项目以及工种和工序等,进行制定针对性的制度,保障管理制度的适用性。第二,提高过程管理控制的力度。保障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质量,就要从过程控制层面着手实施,加强过程控制的力度。实际的管理控制过程中,要注重责任的有效落实,注重约束力度的强化。通感详细分解计划指导等,实施考核评比,保障过程管理受到有效控制。可通过菜单式的过程管理模式应用,来提高过程管理的整体水平,构建完善定期收集以及存档等检查考评标准,实现全面的动态化目标考核,这样才能有助于过程控制目标的实现。第三,充分注重人员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实。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就要从施工人员标准化管理层面加强重视。首先就要将责任得以明确,将工作的职责让管理人员能有充分的认识,实际的工作内容以及流程都要细化,从而建立完善明晰的责任体系,保障标准制度的落实。再有就是加强培训工作的实施,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构建全员分类培训机制,加强工程特点以及管理要求的落实,保障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目标实现。第四,加强标准化组织的建立。保障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就要充分注重组织的标准化建立。施工单位作为标准化工作实施者,这就需要认真贯彻施工管理标准,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合理,保障其职能的健全,其中就涉及到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工作办公室,标准化工作文件编制组等,只有从组织方面完善标准的建立,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标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五,强化施工现场标准管理。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目标实现,就要充分在现场管理层面进行强化,主要从现场文化建设层面着手实施,并要在打造样板工程以及用工模式的规范等方面进行强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助于现场施工管理的质量。

3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做好相应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等工作。和实际的工程管理的现状紧密结合起来,希望能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有助于实际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以提升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为目标的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J].李文江,吴佳,万梅.经贸实践.2017(22)

[2]浅谈建筑项目标准化管理[J].钟灿辉.绿色环保建材.2017(04)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级机关全面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党政机关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提高机关部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创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党务、政务环境,带动区域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区级机关部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新境界、构建和谐的*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从十七大精神的新要求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机关管理创新,加快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机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机关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与机关职能相一致的服务标准,是推进党政机关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机关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做出表率。通过环境体系的建立,强化机关及公众的环保意识,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节能减排工作。建立以职业健康安全为内容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增强团队精神,树立阳光心态,打造一支健康、向上、富有社会责任的机关工作人员队伍,使之能胜任现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机关工作,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对提高组织凝聚力,机关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推进和谐机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机关管理现存的问题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优化管理服务,提高工作效能,树立机关新形象。现行机关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办事流程不具体畅通、岗位职责标准不明确、制度建设不系统、工作责任不到人;部分行政领域存在不作为、效率低下的现象;对机关工作的监管方式单一、被动,监管效果差;政务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不符合现代政府的管理理念等。亟待建立一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及制约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优化管理服务,为实施区级机关形象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搭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牢固树立服务思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使区级机关更加贴近企业、基层和群众,更好展示区级机关新形象。

(三)从标准化管理成功经验看,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机关行政管理水平。从各地政府部门和我区财政局标准化建设的经验看,机关部门通过导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后,政务管理工作有了可喜的变化:即在观念的转变上,从原来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小事不办的陈旧工作模式,转变到事事都有规范的办理流程、考核标准和文件管理体系,提高了行政工作质量。通过目标管理,保证在政务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明确要求,使每项工作环节正确,同时达到结果正确的目标。对政务活动的监督实现多元化,进一步加强了对权利的监督和制约。按照创新管理模式,政府职能实现转变,树立服务企业和社会的理念,建立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相对明晰的管理机制,使机关部门的工作保持连续性,保证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性。因此,在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目标

(一)讲科学。在区级党政机关中全面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管理培训,使行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依照“过程方法”的原则,精准制定岗位责任和管理目标,实现细化控制,将行政行为制度化、责任公开化,形成一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人事更迭而变化的制度和有效约束机制,通过第三方的认证审核,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二)讲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强调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机关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组织、社团和市民。政府转变职能,从权利到服务的观念转变,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关注将促使机关工作人员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在区级机关推行标准化建设,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转变工作观念,强化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以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依托,推行机关服务对象满意评价制度,构建机关服务平台与信息反馈平台,全面提升党政机关的服务质量。

(三)讲效能。通过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对管理活动中错误的及时纠正及预防措施,有效消除错误的产生和潜在原因,在党政机关内减少工作的失误、降低行政成本。对区级机关中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内审、管理评审以及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评审,形成行政管理多方献策、多方监督、持续改进的局面,从而不断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机关效能。

在2008年底,*区区级机关力争全面通过标准化管理体系验收,实现党政机关自身建设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提升执政能力,提高全区行政管理水平,塑造全新的机关形象。在全国区县实现首家将党群部门纳入全区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党务、政务活动的过程管理,建设“五型”机关,最终形成“人人有职责、工作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绩效有考核、创新有保障”的区级机关管理新局面,确保区级机关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构筑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四、实施措施

(一)对象范围

区级机关内全面开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难度高。为较快体现出标准化建设的效果和意义,增强标准化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结合区级机关各职能部门的特殊性,本方案确定标准化建设的主体是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机关。涉及各部门下设事业单位以及各委办局的派出机构暂不纳入标准化建设范围。根据今后工作需要,可再陆续列入。

(二)实施依据

1、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4、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5、国家、系统、地方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三)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1月-3月成立全区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区级机关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成立区级文件编写组。各部门按其规模大小各出1-2人,该人员原则上由熟悉本单位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中层以上人员。成立区级内审组,原则由各部门分管领导(管理者代表)或各部门标准化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组成。

2、动员发动。召开全区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动员大会,区领导对全区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各部门进行广泛发动,同时各部门要成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标准化建设办公室,设立文件编写小组,选择内审员,召开相应的动员会议,使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的精神传达到每位机关工作人员。

3、组织实施。针对各部门现状和管理体系目标的不同,从3月份开始,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采取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方法进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工作首先将在21家区级机关部门中展开,其它部门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于5月份作为第二批建立实施,力争今年年底完成,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审核,实施正常运行。

标准化建设咨询组进驻各单位具体咨询指导工作内容及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宣贯策划阶段(约十天时间)

(1)开展调研。专家咨询组及区级标准化建设办公室人员深入21家试点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掌握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接口,了解区级机关部门的管理现状,收集工作流程、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等。

(2)集中进行体系策划。识别各项业务的作业流程,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文件等;围绕管理方针、目标和要求进行研讨策划,按照ISO9001、ISO14001、GB/T28001标准和工作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区级管理方针和目标。

(3)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分片组织各部门全体人员培训,咨询组讲解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之间的关系和与区级机关工作的结合,讲解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实施整合型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方法。

第二阶段:文件编写阶段(约两周时间)

(1)组织文件编写培训。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文件编写培训。

(2)组织有关牵头部门编写区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编写《工作手册》及《作业指导书》。咨询老师现场指导编写文件,各部门完成文件编写。

第三阶段:初审试行阶段(约八周时间)

(1)文件初稿审查、修改。咨询老师与各部门相关人员对文件初稿进行审查,审查体系文件是否符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要求以及各部门实际,并做进一步修改。(约两周时间)

(2)文件经审批、颁布实施。区级《质量手册》、《环境管理手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由分管副区长审核,区长批准。区级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分别由分管副区长批准。21家部门的《工作手册》由各部门分管领导审核,主要负责人批准,《作业指导书》由各部门科室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批准。(约两周时间)

(3)召开文件颁布大会,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颁布文件,各部门组织学习、执行文件,宣布试运行开始。试运行约四周时间。

(4)文件颁布大会与第二批启动标准化体系动员大会同时进行,第二批部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即日开始。

第四阶段:内审员培训、第一次内审及整改阶段(约四周时间)

(1)组织内审员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内审员证。

(2)组织一次内审,评审标准化管理体系,以检验其符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3)各部门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并对区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手册》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阶段:管理评审阶段(约一天时间)

(1)由区政府办牵头组织管理评审工作,召开区级管理评审会议,区长主持,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第一批、第二批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标准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参加,对全区标准化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对方针、目标的评价)。

(2)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第六阶段:符合性审核阶段(约四周时间)

(1)符合性审核(模拟审核),由咨询机构依据标准、区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工作手册》、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审核,以验证区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2)整改及指导迎审,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纠正。

以上是21家试点单位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步骤,其它未取得任何管理认证的机关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参照上述步骤进行实施。对于已取得管理认证的部门,标准化建设工作并轨到全区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持续改进的基础上,纳入全区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4、阶段总结推进。在区级文件颁布大会上,总结21个试点单位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启动第二批标准化体系建设单位,并进行现场观摩交流。

5、第三方认证审核。年底进行全区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审核工作。

(1)正式审核注册工作(约六周时间)

①由国家认监委确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文件审核,第三方进行现场审核,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接受审核。

②各部门做好接受第三方审核的准备,关闭不合格项。

③第三方认证机构推荐注册,审核注册约用五周时间。

(2)认证获证工作(约两周时间)

①第三方认证机构给区委、区政府发放“三标合一”的认证证书,全区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

②体系正常运行并持续改进。

6、各部门单独取证。需要单独取证的单位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1)由各部门提出申请报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由区级标准化建设办公室统一与认证公司协调,安排认证计划。

(3)各部门完善部门文件体系,做好管理评审,实施方案制定等相关事项。

(4)各部门按照国标委有关认证要求,在认证公司审核合格后方可单独取证。

五、组织领导

区级机关各部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为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设立*区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区长柏鹏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毛卫华,区委常委、副区长戴华杰任副组长,区级机关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区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立区委、区政府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及时研究解决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委常委、副区长戴华杰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委办副主任吴仁成、区政府办副主任于茂高、区级机关工委书记刘宏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级机关工委。办公室成员单位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机关工委、人事局、质监局、环保局、卫生局、安监局、监察局和财政局组成。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职责:

区委办:统筹协调区委各部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参与制定区级质量方针、目标以及区级《质量手册》和质量《程序文件》。将区委各部门的标准化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区委部门工作考核项目。

区政府办:牵头组织实施区级机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区级质量方针、目标的制定,牵头组织编写、制定区级《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负责组织管理评审,将区政府各部门的标准化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区政府部门工作考核项目。

区委组织部:组织领导区级机关部门党组织、区级群团部门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负责审核区级《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手册》中有关党群管理方面内容。

区委宣传部: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向社会进行宣传,将标准化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向区级机关各部门进行教育推广,营造全区整体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氛围。

机关工委:作为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组织部门。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进行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对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总体策划,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咨询机构专家的食宿行安排。负责与咨询、认证公司及专家、指导老师的沟通协调。负责组织协调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督促检查区级机关各部门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序时进度。参与区委办、区政府办对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目标考核。

区人事局:负责梳理区级机关部门职责、岗位、权限、岗位能力要求及接口工作,确定组织机构,协助区级标准化管理体系办公室识别、审核部门机构和岗位职责、岗位和人员考评等。

区质监局:协助区政府办制定区级质量方针、目标以及区级《质量手册》和质量《程序文件》。

区环保局:牵头组织实施区级机关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全区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收集、识别、执行及合规性评价,针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对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减少环境影响。负责区级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区级《环境管理手册》和环境《程序文件》的制定。

区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区级机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侧重于职业健康方面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收集、识别、执行及合规性评价,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负责区级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的制定,牵头组织编写、制定区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区安监局:在区级机关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立、实施中,侧重于职业安全方面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职业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收集、识别、执行及合规性评价,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协助区卫生局编写、制定区级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以及区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区监察局:对各部门建立体系实施进度进行监督、检查,对审核中出现的不合格问题进行跟踪验证,督促纠正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区财政局:为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提供相关资金保障。

六、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由一把手负总责,成立各部门相应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各部门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标准化建设相关工作,区委、区政府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各部门全年目标考核。

3、各部门要在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认的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工作,要积极配合咨询老师,以各部门为主,联系实际做好文件编写、内审员培训、文件试运行等工作,积极主动接受审核验收。

4、各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人翁意识,要把全员参与贯彻于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全过程,认真抓好全员的学习培训,全员参与文件编写和修订,全员执行文件体系等工作,切实增强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努力实现区委、区政府的方针、目标。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7

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引入了规范化管理、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系统科学等先进理念,建立或实施岗位责任制、规范化管理制度、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税收执法责任制、能级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各地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2004年初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先后到国内二十多家基层税务机关学习考察。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将总局提出的“科学化、精细化”的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作一深入探讨。

一、当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剖析

1.科学理念支撑缺乏,理论基础薄弱。其一,理论没有落脚点。基层税务机关负责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往往在工作中关注税收实务多,对理论研究少;而专家学者或上级税务机关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设想往往又没有和实务相对接、验证,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在一线的税收实践中运用并接受检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必须将管理科学的先进理念紧密结合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实际,才能推进税收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二,理解运用有偏差。基层税务机关科研人才相对短缺,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税收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其三,理念更新无延续。税收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往往将新开展的一项工作认为是对以前工作的否定,比如一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完全放弃以前管理方式。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观点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仅仅依靠一种理论观点就想把基层繁杂多变的税收管理工作指导好,显然是不可能的。

2.相互有机整合缺少,质效提升缓慢。各地税务机关大胆创新,相继推行了税收执法责任制、ISO质量管理体系、岗责体系、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等大工程,但是在多数单位未能将这些工作有机整合,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体系,工作中就出现了重复、交叉和矛盾的地方,让一线税务干部重复操作,疲于应付,影响了工作质效的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上级布置或推行工作,牵头组织部门不一样,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许多工作推行时,往往都是对本部门业务内容规定和要求制定得很细致,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工作,虽然也会写进文件中,但主办部门终究不能将不属于自己管理的业务整合起来进行详细的规定,不能从全局工作考虑妥善安排处理。其二,部门布置工作的时候为了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往往每一次都要形成一个具体的工作规程或体系,如纳税评估工作有纳税评估体系、税收管理员要健全一套制度、纳税服务要健全一套体系、货运发票管理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规程等等,这些工作落实到基层只能是一线的同志去完成,如果基层税务机关不能将这些规程或体系有机融合,就会有“夹生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工作忙乱、效率低下。其三,少数税务机关盲目跟风,哪个名词好、哪个名词新,就采取“拿来主义”。别人搞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也搞;别人推行能级管理,我也推,其结果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而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场的现象。

3.管理手段缺位,软件开发低效。1994年国地税分设以来,以国家“金税工程”为核心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税务机关纷纷开发了大大小小很多业务软件,有征管综合信息系统,有其他的小型单项业务软件,有些单位仅各种类型的税源管理软件就有多个。软件推广使用为税收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一是软件开发缺乏统一规划,软件开发平台、使用语言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信息资料利用效能低下。其二是部分软件不能根据基层税收管理实际开发,由上级税务机关牵头组织开发的业务软件更多的是便于上级机关的汇总、考核等,不能反映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和基层税干开展工作的需求。其三,软件界面各异,有些不便于基层人员操作,同样的业务需要在不同的软件重复操作等。另外,更有一些单位以软件开发为工作创新,成了“政绩工程”,不论是否切合实际或具有推广价值,就盲目投资组织开发,甚至有些地方的工作评比就是看各单位开发的软件数量,其结果只能是经费宽松、有资金投入软件开发的单位更能在评比中获得更好的名次,但是没什么推广价值,造成了很大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4.绩效考核制度缺失,有效激励淡化。绩效,是指一个人、一个团队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和效果。所谓绩效考核,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一个人、一个团队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按相应规定给予奖惩。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大多是按照“千分制考核”的模式对税收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其一,最突出的表现是为考核而考核,不是为管理而考核。只是仅仅从单项工作落实上去考虑,从局部出发,不能从税收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考核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指标的考核上。其二,考核的手段单一。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员工考核与部门考核、业绩考核(定量考核)与组织评议(定性考核)、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等都不能很好的结合,只顾及一点,使考核方向发生偏转。其三,没有注意到考核的特点,忽略了人在考核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没有健全对考核实施的制约机制和对考核结果的简单处理(只是与奖罚相挂钩),在一些单位考核最终成了搞形式、走过场。即使少数推行了能级管理的单位,虽然在激发广大税务干部的工作及学习税收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还没能真正解决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核,更不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标,有些单位反而导致矛盾激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

二、提升基层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途径选择

基层税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有效整合,解决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整合,就是将组织中各个人、各个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组织对整合的需要程度是由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组织内部的分化程度决定的。从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实践来看,在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既存在着并列式、顺序式的依赖关系,也存在着交互式的依赖关系,在组织内部分化上,存在着纵向、横向和空间上的分化,如组织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予以整合和协调,很难形成一体化的整体,发挥整体的效能。具体来说,其一,在认识上,要系统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各种管理科学理论,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形成基层税收管理工作的科学理念支撑。其二,强化制度整合,有针对性解决“重局部、轻全局”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和全局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有些时候,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是有利,甚至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形下,局部的利越大,对全局产生的弊端就越大,就会出现局部优化而全局是不优的现象,必须对各项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其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应用效能。这需要对当前税收软件开发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进行科学规划,提高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效能。其四,整合考核制度和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就是要把握考核体系的环境适应性,建立有效激励的科学考核制度。

组织进行整合、协调的方法一般有:①通过组织等级链的直接监督;②通过程序规则的工作过程标准化;③通过计划安排的工作成果标准化;④通过教育培训的职工技能标准化;⑤通过直接接触的相互调整。结合税收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税收管理工作中不能有效整合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在实践中,推行税收标准化管理,是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是基于对当前基层税收管理现状的客观分析,积极探索和掌握税收管理工作规律,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整合多个管理方法,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有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适合在基层税务机关推行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同时汲取了当代管理科学的各种先进理念,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体制具有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等显著特点。

三、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就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各地结合各种管理理念进行了大胆实践,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还必须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适用性,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它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遵循税收管理规律,科学确立管理标准体系。推行税收管理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是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失去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工作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上我们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的原则,对多个管理方法文本中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明确一个具体的标准,减少实际运行中的“撞车”现象;二是精细的原则,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要准确描述,不放过细微末节,特别对容易出现纰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环节,有标准、有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明确了工作的导向;三是优化的原则,在确定标准时要求要高,不可平平淡淡,应采取“跳起来摘桃子”原则,确定一个优化再优化的标准;四是实效性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要重落实,切实便于基层干部操作。必须针对各个层面的每个岗位,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突出实效性,加强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按部就班的执行、落实,降低矛盾和问题的发生机率;五是动态原则,要建立制度,保障标准能够动态改进,不断融合新内容。

其次,合理构建标准文本的结构。严格对照原各管理方法的文本内容,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税收标准管理体系从业务上应包含税收执法业务、征管质量控制、纳税服务和税收行政管理四个部分的内容,从结构上包含管理文本、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三个部分。

最后,按照科学的步骤确定管理标准。第一步,结合实际通过弹性控制完善优化全局的岗责体系,使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步,确定每一个工作事项所对应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作为工作的依据;第三步,对每一工作事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上级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法责任制文本等逐个比对分析,严格按照统一、精细、优化、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管理标准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确定该工作事项所形成的工作记录;第四步,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对照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多个管理方法的考核要求确定该工作事项的考核内容;最后,按照便于检索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建立了弹性控制结合实际的岗责体系、符合要求优化简洁的工作标准、便于检索利于学习的相关文件、制作规范合理归类的档案资料和重在日常要求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高标准打造了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平台。

3、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税收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根据我们对基层税收业务的分析,目前各地已经开发的软件可以纳入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大概分为:行政管理业务软件、综合考核软件(如:考勤软件和学习考试软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考核软件等等。这些软件的运行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标准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税收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

4、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的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税收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税收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四、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及成效

1、优化整合、精简统一。通过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严格对照多个管理方法的文本,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统一、优化、精细等过程再认真对照上级下达的相关文件,对原有内容整合,并适当增加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的内容,系统内每位人员都能通过税收标准化体系找到自己对应的文本、职责、工作项目和标准、责任追究、工作依据、相关文件、文档资料等。从局长、科长、主任、分局长、稽查局长到税收管理员、办事员,人人都知道该做哪些,怎样做,做不到应承担哪些责任。岗位之间沟通方便、交流迅速。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原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

2、岗责清晰、质效提升。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弹性控制,建立了完善的岗责体系,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标准化管理文本明确了科室、分局、稽查局各项工作形成的工作记录名录,明确文档资料名称和数量,将各种工作记录统一制作标准和整理归档方法,合理分类存放,便于资料的检索,提高了资料应用的效能。例如各税务分局按照统一的标准设置了96个档案盒,将653种质量记录分类存放,直观展示、便于考核。干部的责任心显著增强,征管质量明显提高,税务登记率、准期申报率连续六个月达到100%;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差错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8%;加班加点补资料的少了,工作在日常得到了规范,工作质效实现大幅提升。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赵志华行长、额尔德尼副行长在林西金融服务业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稳步实施,注重实效,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在重点抓好会计、国库、发行、保卫、科技五个专业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研究、探索和尝试调查统计、金融管理、党建群工等其它专业领域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以此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不断提高基层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水平。

二、组织领导

为将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支行成立标准化建设专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各部门标准化建设的开展。

组长:xx(支行党组书记、行长)

副组长:xx(支行党组成员、副行长)

xx(支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xx(副科级监管员)

成员: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xx。

三、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制定服务类业务的五个基础专业标准化实施细则。业务标准化建设要以落实全区会计、国库、发行、保卫、科技等五个专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结合支行各专业工作实际,通过制定细则、自查、整改、完善、提高等阶段工作,积极稳步推进支行标准化管理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调整需要,正确及时组织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高效、快速、便捷、优质的资金清算及其它各项金融服务;严格履行职责,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管理职能,最终实现会计工作制度化、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二是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策和国库支付清算业务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规范的国库核算体系,增强国库监督管理力度和效果,全面高质地履行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

三是结合发行库封闭式管理的具体要求,创新工作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从内控制度、库务管理、会计核算、人民币管理、现金管理、发行队伍建设、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努力实现零差错、零案件、零事故、零风险,最终达到零缺憾的工作目标。

四是从制度规范、日常工作、武装押运、枪支弹药管理、对突发事件处置、安全检查、内部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创新安全保卫工作管理新理念,切实提高人员素质,积极防范事故案件,有效地遏制违章违规行为,为支行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五是按照上级行《金融电子化信息管理办法》的要求,从制度建设、软硬件管理、计算机安全、网络管理、计算机培训、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科技工作标准化进程,切实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提高支行的科技应用水平,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为支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优质的科技支持和服务,推动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四、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在四个方面取得实效。一是对“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要有一个深刻理解和把握;二是对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必须达到新的高度;三是各部门、各专业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对照检查,使业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整改和提高;四是鄂温克旗支行对五个专业的标准化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要有一定的超越性、前瞻性和广泛性,力争在全市树立起一面旗帜;五是通过五个专业的标准化建设,以点带面,研究、探索和尝试金融管理、调查统计及其它专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思路,提高支行整体工作标准化建设水平。

五、方法步骤

按照上级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支行标准化建设工作实际,我支行的金融服务业务标准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对照检查阶段(9月1日——9月15日)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赵志华行长、额尔德尼副行长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标准化”的内涵;充分认识职能调整后,基层人民银行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将支行各部门自行制定的标准化方案与“全区金融服务业务标准”相对照,查遗补漏、完善补充。

(二)组织落实阶段(9月16日——11月16日)

各部门要结合本专业业务标准化实施方案,强化对各项标准的检查落实,要通过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外部业务标准检查,结合支行“责任目标考核”、“五零”工程考核等方式,推动各部门内部职责进一步明确,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服务业务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17日——11月30日)

支行将开展一次标准化建设“回头看”活动,抽调纪检、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检查组,对标准化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标准化建设方案制定中存在问题的,要修改方案;方案落实中存在问题的,要查明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要求会计、国库、发行、科技、保卫五个专业在11月30日前将实施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为下一年度标准化建设工作更深层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工协作,专项推进,五个专业要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

(二)各部门各专业要充分认识标准化建设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切实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到专业股室中去,深入了解和掌握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完善、整改和提高。

(四)要把标准化建设与“五零工程”的实施,与“学习型支行”创建,与“责任目标考核”、“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相互推进、全面实施。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9

截止到2018年,浦江县已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的工程有132个,其中:小型水库59座、山塘30座、农村供水工程7处、堤防8段、雨量站10个、灌区2处、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电站4座、其他省本级工程10个。浦江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在全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2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

2.1成立领导小组。副县长担任组长,水务局局长担任副组长,县治水办、县水务局、县环保局、县建设局、县编办、县财政局、县公共资源办、县农业局、县国土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局、县考评督查办、县卫计局、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由水务局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创标工作中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具体负责创标工作的安排;负责与上级业务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创标工作的任务,落实创标工作中验收、整改、完善等相关任务。2.2确定任务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1000kW及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的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他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应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水利工程创标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由各工程管理单位组织实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通过省级或部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2.3明确各单位职责。(1)乡镇(街道)及工程管理单位:要建立创标工作机构,落实创标工作的管理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管理养护单位,实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物业化管理单位应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员工满足入职要求,人员配备达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要求。要把握好创标工作时间节点,严抓创建内容确保创标质量。(2)县水务局:应全面做好创标工作的安排,成立创标工作业务指导组,指导好各创标单位管理手册编制、水利工程划界限权、水利工程安全认定、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等具体标准化管理内容。(3)县财政局:要落实好创标工作经费,协同水务、审计等单位做好创标工作中工程项目的实施。创标工作经费的支付要符合相关工程款支付规定,日常管护经费的支出,根据县水务局和县财政局联合下文的《浦江县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办法》(浦水务〔2016〕130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3取得成效

3.1被评为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示范县。浦江县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以后,效果明显,在第三方开展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督查过程中,平均得分95分(省本级项目全部得分在98分以上),处于全省前列,2016年被评为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示范县。浦江县各乡镇街道具体得分见下图2所示。96%以上的水利项目外观整洁干净,标化建设的标志标牌齐全,水库及山塘项目的溢洪道及管理设施完好;管理责任的落实情况和管理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较好;各巡查员对巡查项目周边情况熟悉,采用手机记录和纸质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尽职开展巡查记录。乡镇水利管理员熟悉本乡镇的水利工程,能按要求填写信息化系统。3.2建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浦江县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为契机建立了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责任管护主体,出台资金保障政策,积极探索优化管护模式,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断加强领导、完善管理、制定资金保障机制、运行维护机制和第三方督查制度,为工程长久安全运行提供保障。(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乡镇(街道)及创建单位要成立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行政领导任组长。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及时解决水利工程创标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按时完成创标任务。(2)明确职责,强化协作。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要求,各乡镇(街道)、村分别负责管理职责范围内水利工程的创建任务;县水务局负责全面安排协调创标工作,完成县属水利工程的创标任务;县考评督查办负责监督水利工程创标工作中的进度、质量等情况;县财政局负责创标工作中的资金筹措、支付及统筹保障工作;县治水办、县规划局、县公共资源办、县国土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局、县卫计局等单位根据职责做好相关工作。(3)加强督查,严肃问责。将创标工作列为县“五水共治”和水利考核的重要内容。县里组织相关单位,定期检查、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对创标工作不力的单位实行督查通报,问题严重的对相关单位和人员采取约谈问责等相关措施。(4)开展物业化管理。实行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物业化管理。浦江全县水利工程表转化管理,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全县委托6家物业公司开展物业化管理,水务局负责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进行考核打分。(5)实行实时动态管理。通过全县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建成稳定的运管平台,在工程信息、管理责任、工程检查、工程观测、维修养护、调度运行、应急管理、设备管理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以集约化建设模式为主,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开发运行管理平台,将数据汇入省级平台,进行实时监管,实现了大数据的收集和共享。开发易于操作的手机APP终端,将日常巡查、调度运行、水雨情和工程安全监视等工作事项在手机APP上实现。如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实时记录巡查轨迹和巡查内容,若发现安全隐患可及时上报,并拍照上传;放水调度、闸门启闭能通过手机APP接收调令,将开启高度、执行时间、操作对象、监护人员、操作人员等信息实时记录在数据平台中,确保每个事项、每个步骤都留有痕迹,实现留痕化过程管理。在规范操作步骤的同时,也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4结束语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推行以来,由于很多工程因地理位置偏僻、维养资金有限、管理主体以村为主等客观原因,造成上坝道路不通畅、背水坡坝脚局部漏水、启闭机房管理不善、溢洪道进水口有渔网、巡查员发现了问题却记录不全等现象。以后在资金投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还是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陈龙.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探索实践[J].中国水利,2017.

[2]蔡红娟.杭州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探讨[J].中国水利,2017.

标准化管理范文篇10

一、背景意义

当前,组织工作正处于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时期是应对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科学创新发展,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物质保障,是我们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必须进行深入思考研究的一大课题。通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虽然我市的组织工作经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新形势新任务而言,目前组织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还有三个方面问题有待更好的解决:一是组织工作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强化,组织工作的收益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存在着制度结构性配合、新旧标准重复、程序繁琐复杂等问题,有人说,组织工作可以不计成本,虽然这话有些夸大其是,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上,组织工作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冗余现象并存,组织工作资源的整合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二是制度程序的具体制定落实不够优化,实务操作的便利化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以往文件制度的制定通常是以贯彻上级精神和自身工作需要为目的,考虑到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较少,往往出现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等现象,文件制度的出台和工作程序的制定,其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组织部门对于一些常规的组织工作制度形成简便易行的工作手册,更有利于基层干部在日常操作中有效把握。3、目标管理的定性定量标准不够细化,实绩考核的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往往是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共性的多、个性的少,软性的多、硬性的少,很多考核指标都是软着陆,缺乏硬着子。如何根据基层的实际,分门别类地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的提出,就是着眼于对组织工作存在问题的反思,是提高组织系统自我正常运行质量、提升组织系统工作水平、改进对基层领导方式的现实要求。

1、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是坚持开拓创新、探索科学型组织系统运行方法的需要。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是我们根据本地组织工作的实际,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实现开拓创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工作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组织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1)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是组织工作流程再造过程,是增强组工干部创新意识的过程,是创新中规范的过程。(2)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就是要解决组织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促进组织工作自身系统的科学发展。

2、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能力型组工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对组织工作的管理制度、具体程序、行为标准进行规范,从而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基层群众的利益和需要,这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在工作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征求和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设,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思路,在群众中寻求办法,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2)实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克服和杜绝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3)通过实行组织工作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基层干部的工作职责,规范基层干部的行为规范,提高基层干部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的综合能力。

3、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是坚持资源整合、建设效能型组织工作管理目标的需要。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对组织工作管理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以科学的工作措施、有效的目标管理、优质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努力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实现建设效能型组织工作的新要求。(1)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就是通过明确目标管理的重点、难点、主攻方向和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使我们的工作更切合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2)明确效能建设的方向。推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实现组织工作目标管理的有序化和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加强分类指导,推行科学管理,就是要减轻基层干部领会文件制度“精神实质”的负担,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是坚持完善制度、实行规范型组织工作管理模式的需要。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是物质生产、精神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就是要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如两推一选、服务承诺制、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以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标准,并不断优化完善规范,形成良性互动、协调一致的创新体系,既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又为组织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5、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是坚持扩大民主、建立开放型组织工作格局的需要。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就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扩大民主的工作理念。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为工作程序、内容、方法的公开透明创造了条件。(1)民主开放是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的出发点。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程序行为,实行事务公开,提高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民主性,积极为基层群众做好事、办实事。(2)民主管理是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着力点。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就是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广泛参与、实行民主管理的过程,从提出设想到组织实施,从开始试点到全面推广,从实践思路到形成制度,都要广泛听取和吸纳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体现了更广泛的民主性。(3)民主监督是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落脚点。我们始终坚持将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监督,贯穿于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实施的全过程,把管理目标的实施成效和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和评判权交给群众,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标尺来进行衡量。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合理原则。要严格按照组织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坚持用科学、辩证、发展的观点来推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工作标准,组织规范实施,确保标准推行的可行性。

2、方便基层原则。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基层的指导思想,推行和制定工作标准,要有利于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利于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3、实用高效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以提高组织工作的实际效率为立足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坚决杜绝为制定标准而制定标准的做法,确保标准实施的实际效果。

4、公开民主原则。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拓宽民主渠道,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争取广大党员、群众的参与、支持和监督,做到公正、公开、客观,提高所推行工作的透明度。

三、实践思考

组织工作是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具体的内容和方法,相对而言,它却没有经济工作中的产品的具体工艺质量和技经指标,因此,组织工作试行标准化管理,暂时也不可能像企业标准化管理那样制定具体翔实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而是移植和运用标准化管理的工作理念,借鉴现代化管理的方法,通过制定规范的标准要求、组织有目的的试行、进行事后总结完善,在组织工作的管理方面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探索和尝试。

(一)初步实践

1、制定标准

组织工作具体某一标准的制定,我们都经历了一个从提出管理目标—>调研—>试行—>总结—>完善—>推广的渐进过程,一旦成熟以后,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组织工作标准,我们就将相关课题的文件制度及工作要求汇编成册,下发基层贯彻执行。

(1)明确管理目标范畴

实行组织工作标准化管理,首要工作就是要合理设定工作标准的目标范畴,因此,我们在组织建设、干部任用、教育管理、工作制度等常规工作中合理选定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内容。

组织建设:镇级党代表常任制、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发展党员四制等。

干部任用:公推直选、两推一选、镇聘村用、团级军转干部积分考核安置办法等。

教育管理:党员教育“五卡”管理、学习积分制、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义工制等。

工作制度:旁听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员先进性要求量化考核制度、领导干部辞职制度等。

(2)合理设置管理类别

在明确标准管理工作内容的基层上,我们对工作目标分解成程序类、管理类、制度类、考核类等四个类别,然后,按照不同的工作类别,合理确定目标实施的方法步骤。

程序类:如公推直选等。基本步骤为提出目标课题—>深入调研—>提出方案—>确定程序—>组织实施—>总结完善—>优化程序—>推广应用。

管理类:如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等。基本步骤为:提出目标课题—>深入调研—>提出方案—>组织实施—>总结检查—>优化方案—>推广应用。

制度类:如党员教育管理五卡制等。基本步骤为:提出问题—>调研—>制定—>实施—>检查—>完善。

考核类:如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等。基本步骤为:提出考核目标—>设置量化指标—>明确考核方式—>组织检查考核—>运用考核成果。

2、组织实施

——从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入手,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切实推进基层党的民主建设。

围绕如何将扩大党内民主和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市试行了公推直选的方式来产生镇党委领导班子、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推荐镇长候选人。通过实践,我们主要是抓了工作程序的规范运作,形成了一整套相对规范的公推直选工作程序和标准。

(1)广泛宣传发动。公推直选中,各级党组织利用会议、广播电台、电视、报纸和张贴公告等手段,编印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公推直选镇党政领导的意义、目的、原则、要求、程序和方法,以及空缺的职位和报名的基本条件,接受群众监督。

(2)实行公开报名。采用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的办法公开报名,动员凡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在更大的范围选人。

(3)严格资格审查。由纪委、组织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资格审查小组,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

(4)多轮民主推荐。一是召开各种形式的民主推荐会。二是参加民主推荐会议对象力求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三是通过发表竞职演说,回答党员、群众提问,提出工作思路和措施,承诺任期目标。四是由党员群众当场投票计票,当场公布结果。

(5)组织全面考察。在选举前,由组织部门组成考察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报告上级党委。

(6)直接差额选举。将上级党委批准的候选人预备人选提交党员大会或全体选民充分酝酿,再通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出党委领导班子。

在推行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程序标准化的同时,我们又相继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实行民主推荐制、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差额考察办法镇级党代表常任制、镇聘村用、团级军转干部积分考核、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标准化制度,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程序、平等竞争、社会参与、民主选择的方法来选拔任用各级干部,从而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

——从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入手,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切实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实行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物质保障、目标考核和激励约束等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比较规范的村干部和社区干部的工作标准,进一步疏通村干部和社区干部的进出口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从而达到增强岗位吸引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我们的基本程序是:

(1)优化选人方式。坚持实行村党组织班子“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班子成员直接选举,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不拘一格公选德才兼备、实绩明显、群众公认、双带能力强的村干部。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和公开选拔制度,新录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均要在获得职业资格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方能进入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

(2)合理设置职责。我们明确规定每个村的定额补贴干部一般为3名,小村为2名,村定额干部职位设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会计,每个社区专职工作者3—4名;提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兼任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主任,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村民(社区)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同时,我市对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和细化分解,出台了《村党组织职责、村民委员会职责及村干部职责》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及社区专职工作者职责》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确保岗责相称。

(3)加强教育培训。一是坚持分层培训。将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纳入市委培训范围,由市委组织部组织培训,其他干部及后备干部由镇党委组织培训。二是坚持分类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我们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充分利用市成立的党的基层干部培训讲师团的资源优势,针对各镇村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干部的现实需要,采用集中授课、上门指导、参观座谈、现场交流等形式,分门别类组织培训,

(4)完善保障体系。一是实行结构报酬制。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报酬由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两部分组成,基本报酬按月发放,考核报酬实行年终统一发放,经费由市财政以财政转移形式下拨。二是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全市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统一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时,由镇为村干部办理大病医疗保险,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所需费用由市财政承担10%、镇区和村承担10%、个人承担8%,从而较好地为村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解决了后顾之忧。

(5)建立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主要是建立完善了村(社区)党支部职责、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职责、党支部议事规则、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民主议事制度、村民(居民)会议或村民(居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村干部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社区专职工作者资格准入制度等。二是实行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我们先后下发了《溧阳市村级目标管理考核指导意见》、《溧阳市社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溧阳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度实绩考核办法》,分别对考核内容进行百分量化,实行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并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从推行党员教育管理卡式化和积分制度入手,进一步优化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根据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努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通过实施“五卡”管理和学习积分制,推行量化考核,坚持管理与考核相结合,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规范党员自身行为,提高各级党组织的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切实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较好地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树立了先进性形象。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提出管理目标。按照“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我们在党员学习培训、活动实践、义务奉献、创业发展和监督评议五方面推行“五卡管理”,“五卡”合为一册,党员人手一本,每年更换,实行党员教育管理“卡式”化。一方面通过“五卡”反映基层党组织和每位党员的教育管理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群众对党员,党员和群众对党组织进行检查监督考核的依据。

(2)分类制定标准。我市根据党员在年龄、职务、工作性质、身体条件、文化水平等特点,将全市党员大致分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企业主党员、企业职工党员、社区党员、务农党员、流动党员、老年党员七类,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考核要求,做到“因人施教,因层施管”。

(3)建立配套制度。为确保党员教育管理卡式化制度的有效推行,我们还在全市党员中施行了学习积分制。一是根据党员所处的层次和所从事的职业,结合岗位职责要求,确立相应的学习目标要求、学时;二是合理划分学习内容为理论学习、业务技能、学习成果等三个类别并规定了积分办法;三是明确了加强党员学习积分情况的管理和考评方法。

(4)严格规范考核。个人根据《百分考核细则》,作自我小结并打出自评分;党支部(小组)召开党员会议,对照《百分考核细则》,党员之间进行相互评议,逐条打分;组织党外群众对党员进行评议打分;党委综合考核情况,检查验收,确定最后得分,并把评议结果公布上墙。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党建工作制度的建设力度,从建立健全了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入手,先后相继完善了集中学习、目标管理、民主评议、行为规范、领导联系点、结对帮扶、党员权利保障、旁听制度、党员先进性要求量化考核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坚持工作标准和要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从完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入手,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方法,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

近年来,围绕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地的工作考核机制,我市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完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入手,不断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引导、规范干部的施政行为,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标准规范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建立健全评估体系。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了《溧阳市镇级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意见》、《溧阳市外向型经济考核实施办法》、《溧阳市镇区重点经济指标考核奖励办法》和《溧阳市市级机关部门目标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并成立了相应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考核的数据由考核领导小组到市各职能部门采集,实行硬指标量化考核,软指标虚化考核。同时建立了以统计、审计、财务和税务报表为基准的实绩评估体系,提高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和真实可靠性。

(2)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在经济指标考核中,主要考核镇区综合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综合实力考核主要指标为预算内财政收入、工业纳税销售、工业项目投入、实际利用外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工业用电量和新办企业数等。同时将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考核内容细化分解,便于进行考核测评。

(3)创新完善考核方式。在考核的方式上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排名考核与分档考核相结合。具体实施中,一是采取记载重大工作事项、季度考查、半年考查和重点项目专项督查等方式,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二是平时通过各单位工作布置情况、报表反映情况、材料报送情况等方式,发挥职能部门的日常监控作用。三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变一次性审计为经常性审计、变审计检查为审计管理,不断强化审计考核工作。

(4)充分运用考核结果。一是做到实绩考核与创优评先相结合。我们以硬指标考核为主,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把实绩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评优、班子创先活动的重要依据。二是实绩考核结果与经济待遇相挂钩。我们采用六项经济硬指标考核的办法,将镇党政正职的年终奖金分为三档,重奖工作业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实绩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相结合。把干部的工作实绩作为提拔和晋级的重要条件,真正把“凭党性、凭实绩看干部、用干部”的原则落到实处。

在完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的同时,我们还相继健全和顾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考核办法、创建“五好镇党委”考核办法等考核工作标准,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细化、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合理充分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

3、过程督促

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对于实施过程的检查督促至关重要,过程督促本身是标准化管理的工作范畴,我们采取群众督促、组织督促、考核督促等过程督促方法,来检验标准化管理工作在具体实践中的实施情况、运用效果和不足之处。

(1)群众督促。采取聘请群众监督评价员、深入基层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对所实施和推行的工作标准和贯彻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作标准的制定及执行的质量和效果,努力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

(2)组织督促。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组织专门人员对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标准运用过程中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好的特色做法,指出存在不足,确保工作目标的落实到位。

(3)考核督促。对于组织工作标准的实施情况,我们把群众评议和组织检查的结果按权数关系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基层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与单位和个人的奖惩进行挂钩。

(二)三点思考

思考之一:实行标准化管理,要正确坚持科学合理与实际实用的结合。组织工作推行标准化管理,关键之一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走出“为创新而猎奇”,“为标准管理而制定无谓标准”的认识误区。标准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方法之一,它是提高工作质量的一种管理手段,而不是工作目的。组织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的真正目的,就是借鉴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方法,对组织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因此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和实际实用的有机结合。

思考之二:实行标准化管理,要正确理解把握标准与照搬照套的区别。随着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对组织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项新的工作制度标准的出台实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本身也有一个从试行经逐步完善到形成规范制度标准的运行程序,无论是制度标准的制定,还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把执行标准与照搬照套正确区别开来。一方面,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在制度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存在一劳永逸思想,要善于听取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标准;另一方面,作为基层而言,不能完全机械地贯彻执行,既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认真执行制度,又要善于发现制度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馈意见和建议。

思考之三:实行标准化管理,要正确把握规范管理与特色创新的关系。把组织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化、标准化,是为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规范程序、规范操作、规范行为的指导意见,相对基层而言,其目的在于方便组工干部把握工作要求,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开展规范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执行工作或者只做标准管理范围内的事,要在正确把握规范管理要求的同时,根据工作实际,创造性开展特色工作。首先,创新是组织工作不断发展的活力之源,标准管理本身就党建工作制度的一种创新;其次,基层工作的创新做法和经验特色,是上级党组织形成标准制度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其

三,理论性的标准制度,只有经过基层创造性的特色活动才能得到充分实践和优化完善,才有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