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7:29:54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1

1.调研对象:

(1)食品生产企业。

调查对象以本市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为主,采用问卷调查与企业座谈相结合的方式。

(2)近几年本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对近3年的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一方面是主要了解这些毕业生刚毕业时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目前从事的工作;二是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2.调研内容:

(1)食品生产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或食品生产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学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和其他证书要求(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认为食品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能力等;企业认为食品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的职业缺陷。

(2)食品生产企业岗位设置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食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从事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从事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3)课程设置调查。

课程设置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已开设的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这些课程对从事企业生产、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除了上述课程外,企业认为还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3.调查结论:

(1)食品生产企业主要工作岗位人才需求量分析。

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食品生产、食品分析与质量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销和食品研发等。各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能力等要求都不一样。对近3年的我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40%毕业生从事食品生产工作、30%的学生从事食品销售工作、25%的学生从事食品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5%的学生从事食品研发工作。

(2)企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人才需求质量规格越来越高。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企业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调查显示,在食品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除必须具有扎实规范的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外,还应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知识,企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人才需求质量规格也越来越高。

(3)企业对食品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调查显示,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强调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诚信品质、职业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强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能力。

二、食品企业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3)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

(5)具有职业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2.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13-03

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广义上是指动物肉、蛋、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动物性食品则多数来源于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畜禽[1]。肉、蛋、奶作为基本营养物质的供应源,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二英、疯牛病、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事件不仅给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造成重创,更重要的是直接危及消费者健康,影响我国整体对外形象。因此,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职业培训式的专业教育,逐渐向全面素质化培养进行转变。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选修课,不仅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更是符合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现实需要。《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门课程以动物性食品安全为主线,概述动物性食品安全有关的基本知识点及关键技术。授课内容要点包括绪论、化学和物理性污染、生物性食物中毒、共患病、公共卫生、食品标准化、食品质量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认证、食品残留分析[2]。在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一、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的重要性

1.促进多学科交叉发展,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交叉学科并不是简单的多门学科的拼凑堆积,而是依赖于多学科内在逻辑关系且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学科[3]。21世纪是学科交叉大发展的时代,健康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直接关乎人类健康、关乎农业和工业化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涉及畜牧学、兽医学、化学、物理学、医药学、食品科学等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涵盖动物健康养殖、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因素及其检测方法、共患传染病及预防措施、动物性食品加工质量控制及标准。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有利于促进农学、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推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

2.强化动物性食品安全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涉及动物饲养、疾病预防、动物性食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从目前我国屡次发生的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国民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公民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薄弱;(2)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只要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得不到重视,已经发生的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尚未对公民起到足够的警醒作用;(3)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不足;(4)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尚未全面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安全总体形势逐年趋转,但由于深层次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仍然较多,也备受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严重、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进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具备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高等院校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载体”,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该重视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的培养,《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鉴于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的特点,开设该门课程作为公选课,是非生物类高等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补充,是增强国民动物性食品安全意识长远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产生的有效途径。

二、《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课程设置

1.确立教学目标。结合目前国内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关于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畜禽健康养殖的生产模式;(2)掌握影响动物性食品(肉、蛋、奶)安全的理化因素;(3)掌握影响食物中毒的生物性因素;(4)掌握共患传染病病原的种类及预防措施;(5)了解动物性食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的质量控制关键点;(6)了解食品安全认证的流程;(7)了解食品残留分析的技术方法。

2.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优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本身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五部分:①畜禽健康养殖关键知识,包括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无公害功能性饲用添加剂、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内容;②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因素,包括理化因素(辐射、兽药残留、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生物因素(细菌性中毒和真菌性中毒);③重大共患传染病种类及防控(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④动物性食品生产标准化,包括无公害动物性食品标准、动物性食品质量控制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内容;⑤动物性食品残留分析技术,包括萃取技术、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和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等内容。(2)优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统一。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得以进一步普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技术借助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传递课程内容信息,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巨大的表现力,扩大直观视野,把复杂的变化过程及抽象的宏观或微观世界,以生动鲜明的直观形式展现出来[5]。对于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而言,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形式加深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所涉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②采用Flas、VCD示教片演示动物性食品中共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检测方法、防控措施,无公害标准化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的操作流程,以及动物性食品残留分析检测技术等,突破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时空局限性,在有限的时间和专业背景下,以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的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门课的教学模式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不是主动和被动,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6]。《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要规避公选课教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和“学生以修学分为主的被动式听课”的问题,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该门课程因实用性较强,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所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两方面:①“互”,即在传统的教师启发与学生思考之外,更加侧重于课堂中“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思考解答”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领域,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信息,集中收集问题。②“动”,即学生的动脑和动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设专题讲解形式的学生讲授环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次讲授时间20分钟,讲授内容围绕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采取学生自拟题目,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改进和完善考核方式。与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相比,开卷考试对于公选课的成绩评价更加客观,也更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相关知识的搜集和掌握程度。因此,《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的公选课,应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试卷结构以主观题为主,形式为问答题和论述题,试题在宏观上要具有“知识点的实用性、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在考核方式上,公选课的成绩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合理的成绩评价要从整体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仅凭试卷考试,可通过能体现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小论文、专题报告、课堂提问和课外参考书学习,以及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质量的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高等院校涉及生物类专业已逐渐开设或完善了关于食品安全或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而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因专业本身的固有特点和学生知识背景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选修课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强化国民动物性食品安全意识和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倡导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体系做了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王成龙.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4):191-192.

[2]祁克宗.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赵伶俐,潘莉.发展交叉学科:21世纪高等学校创新的主题和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3,(4):39-41.

[4]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严冰,杨建华,牛淑敏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综合性免疫学实验课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6,(3):97-99.

[6]刘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互动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医学教育,2002,(5):35-3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吉教科合字(2009)第32号,吉教科合字(2010)第21号),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90246,201101004)。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食品生物;信息化教学

中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现代化教育领域中需要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中职院校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质量。

1.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是培养可以从事食品生物领域中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性人才,需要学生掌握食品的成分、结构、性能、加工等专业知识,明确食品生物一系列专业知识,可以掌握食品加工、食品运输、食品存储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然而中职食品生物专业课程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形式抽象,知识点分散,各类理论数据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和接受。”[1]因此,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搜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案例、问答、图片、题目等,并且将其进行处理,制订出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2.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信息化技术教学策略

(1)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中“做中学”“做中教”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十分普遍,食品生物专业中的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分析检验等课程都是始终贯彻中职教学的教学理念与原则。在食品生物专业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要开展实验,就必须有实验原理作支撑,才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实验数据,进而得出实验结果[2]。因此,在食品生物专业中,理论性教学内容为教学难点。理论性内容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等特征,教师难以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讲述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学生也难以接受所学知识。而在信息化技术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将口头教授难度较大、难以表达清晰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2)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化技术下的网络辅助教学能够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拓展教学实践。在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站教学平台上融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随地开展复习与预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让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辅助教学,与学生充分沟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没有理解掌握的问题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以便及时调整优化下一次的教学内容。最后,利用网络辅助教学以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与技术性都较强,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课后来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认识各种问题,站在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与创新性能力。

3.结束语

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学信息化成为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在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呈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欲望,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毋庸置疑,信息化技术推动了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展现了现代教学的理念与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技术教学方法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30-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通过设立专题项目,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 在实践教学中,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明确无菌取样过程,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制备无菌培养基,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91-94.

[2]王华,秦津,郑伟,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70-71.

[4]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3).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6]赖建平,罗军,邓昭健.食品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发展[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生物检测;食品检验;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社会中十分热议的话题,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环节,食品检验工作被摆到了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着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更关乎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食品检验人员应该给予食品检验工作以高度的重视。生物检测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生物检测技术具有精度高、成本小、特异性强等特点,是确保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食品检验工作中常见生物检测技术分析

1.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食品的组成和性质,对其中对于人体有危害的成分进行辨识,生物酶技术的使用让食品检验工作能够做到精度更高,并且生物酶技术由于其高度的灵敏性,能够对于食品样品之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准确的辨识,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食品检验工作对于食品安全性的保证,因此生物酶技术作为食品检验中一项重要的生物检测技术,应该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2. PCR技术

PCR技术主要是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来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通过对于食品样品中微生物指定基因的分析,从而判定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以及数量。PCR技术在最初的应用之中主要是针对于转基因和基因克隆,其目的在于控制食品样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含量。随着我国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PCR技术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瓶颈,应用范围拓展到了对于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形状以及遗传背景等进行分析,进一步的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PCR技术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主要针对于食品样品的病原菌进行检查,辨识食品样品之中是否存在着致病菌以及致病菌的种类、数量等等。通常在肉类产品以及水产品等食品的检测中经常会用到该项技术,因为肉类食品和水产品食品很容易滋生小肠耶尔森氏菌,这种细菌能够引起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人体感染此种病菌之后能够出现发热、腹痛、呕吐、败血症等病症,对于人体健康威胁极大。而PCR技术能够精确的鉴定出食品样品之中是否含有小肠耶尔森氏菌等致病性细菌,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食品检验工作的安全性保障。

3.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光导原位合成或者是微量点样,首先对食品样品中的生物分子进行标记,然后另取大量生物分子进行排序,并固化在指定的载体之上,这样固化的载体之上会形成密集程度很高的二维分子排列,在此之后将排序固化的生物分子与待测样品中已经标记的生物分子进行杂交,之后可以利用特定的仪器对经过杂交后的生物分子进行信号强度的分析,快速高效的分析杂交分子之中的靶分子含量,从而能够更准确的了解食品样品的安全状态以及准确的判定食品样品中食源性疾病的临界值。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生物检测技术效率和精度,同时还能够非常有效的促进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的预警相应系统。但是就现阶段的技术能力而言,生物芯片技术的成本偏高,而且性能方面也有所欠缺,但是生物芯片技术依旧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二、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1.用于检测食品之中的有害微生物

食品之中的有害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危害,因此对于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一直以来都是食品检验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物检测技术由于其对于有害微生物有着很高的辨识能力,因此能够成为有害微生物检测之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生物检测技术之中的PCR技术、生物酶技术以及生物免疫技术都能够非常准确的辨识有害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状、遗传情况等等,这毫无疑问对于食品检验工作的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障。

2.用于检测食品之中的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问题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导致农药的使用大大的超过了以往的水平,而这也同时导致了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对于食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生物检测技术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其中生物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都能够精确的判定食品样品之中农药残留的种类、数量。

3.用于检测食品的成分和品质

生物检测技术能够准确的判定食品的主要成分含量,其中最早使用的葡萄糖传感器就是典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该项技术能够精确的断定食品样品之中葡萄胎过的含量。而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介体酶传感器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食品检验工作之中,生物传感器技术还能够有效的判断食品的新鲜程度,这对于生鲜食品的检验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

4.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日趋激烈,有关于其是否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着不良影响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检验也成为了食品检验工作的重点,在这一领域生物检测技术同样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中酸检测法、蛋白质检测法以及酶活性检测法都是非常有效的生物检测手段。

三、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着社会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是值得每一位食品检验人员予以高度重视的工作。在食品的检验过程中,对于生物检测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精确的分析食品的成分、性状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数量等等,从而准确的对食品样品进行判定。因此生物检测技术作为确保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的有效技术应该值得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大力的推广。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6

在这篇评述文章中,我们想聚焦于米歇尔教授对食品科技前沿进展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尝试对“技术时代我们如何养活自己”这一充满争议但又极具现实性的主题做些思考。1995年,莱斯特•布朗首先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一警示性问题,理由是中国人口在快速增加,中国人的膳食结构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正在走向多样化,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将超过世界农业生产能力[2]。然而幸运的是,借助于现代育种、化肥等高效农业技术,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在20世纪90年代末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3],用强有力的现实回击了布朗的质疑。目前,有学者提出“中国已经没有拒绝转基因的资本”,理由是中国的粮食产出和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无法采用传统的方法来满足需求[4]。是不是中国除了推进转基因商业化,已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自己的饭碗问题,养活自己,而且这样的选择是否具有伦理上和政治上的合理性?或许米歇尔教授的观点会对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为一位谨慎的科学乐观主义者,米歇尔教授首先强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食品生产有各种乌托邦式的期盼。科学和技术总是与食品生产领域中的动人承诺和美好期盼相关联,并推动着食品生产的进步。科学食品、科学烹饪、科学饮食,这些词汇代表了20世纪兴起的一种理想观点,即科学和技术将使人类摆脱自然的不确定性,获得对食品的彻底控制。现代食品科学向我们承诺,将生产出便宜、健康而美味的食品。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的集约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生产体系迅速发展。不仅如此,生命科学,特别是基因组学和营养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还可能引发农业和食品产业的根本性变革,从基因组层面更好地进行粮食生产、食物选择和搭配。

然而,威胁、风险和不确定性与之俱生。单一种植的商业化农业可能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无法满足消费者和多元化的需要,还可能破坏自然景观,危害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可持续性。新农业和食品技术的进展,可能使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或饮食习惯受到影响,例如面向特定目标群体开发的食品不能用于非目标群体,否则会出现伤害。特别地,转基因食品的反对者将这类食品称之为“弗兰肯食物(Frankenfood)”,声称“科学技术对神奇植物的研究将会从冒险性的救赎追求蜕变成地狱之旅,最终将产生自然影响微乎其微的人造食品”。

如何化解生命科学和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产业应用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呢?米歇尔教授认为,实践的观点和商谈伦理学的方法是关键。他指出,生命科学的近期发展,使得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实践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生命科学改变着这些实践,并要求修改传统标准和规范体系。例如,健康诊断、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这些过去在医学部门开展的项目也在食品行业变得普遍起来。基因组学和营养基因组学的发展正在塑造全新的食品概念和食品实践,并将模糊食品和药品的界限。这些新食品实践将个体对食品的选择权赋予健康咨询顾问、营养学家和超市经理等,并使其与科学的最新进展相关联。

根据米歇尔教授的分析,基于营养基因组学的食物链,技术和规范的相互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六种实践活动中:分子生物学分析与对基因和功能关联性测试的科学实践;识别通常拥有共同基因图谱群体的科学实践或流行病学实践;基于“从田间到餐桌”、营养科学或设计科学的生产食品和药品的技术与科学实践;为消费者和患者提供这些食品的服务中介,包括家庭医生、药剂师、营养学家等的实践;超市的实践;有关市场化后的监控实践,如安全标准、实施和控制。基于这些全新的实践,基因组学和营养基因组学正预示着食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将以全新的方式密切专家和普通大众之间的联系,凸显专业人士和消费者/患者之间的新关系和新的互动方式[1]166。借助于基因图谱,专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遗传特性来确定其冠心病的几率,判别哪些饮食习惯或哪种类型的食品对其健康有益,并开发针对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这种定制的方式意味着必须筛选、取样和储存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以便为其准备个性化的食谱。总之,将生命科学和相应技术嵌入社会实践,意味着将科学的社会实践向其被应用的社会实践开放,并寻找这些实践和冲突之间的联系。

米歇尔教授还以功能性食品为例,对这种个性化趋势做了多层面的思考。功能性食品可能以某种方式有益于健康或改善一些身体机能,如减少罹患疾病的风险,降低胆固醇水平和血压等。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米歇尔教授对这类功能性食品大唱赞歌,认为基因组学和相关的功能性食品引发了一种从适合每个人的均衡饮食到专为个体定制的最佳营养饮食的转变。但是,功能性食品并不总是有益无害的。即使像维生素A和D那样分解脂肪的维生素,在大量服用时也会产生健康问题。所以,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商业化自然也是公众辩论的热点话题。米歇尔对此总结道,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社会辩论,除了涉及对相关的健康风险等问题进行规制和监管外,还有许多文化层面的考虑。如一些人担心食品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诸多功能性食品会毁灭整个饮食文化,引导消费者不为乐趣而只为健康进餐,结果是科学的食品话语主导了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还有人担心食品和药品界限的模糊甚至消失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或饮食文化的医学化,使社会个体越来越依赖于食品专家的设计,最终使食品生产商变得越来越像药剂师和医生。我们吃东西不再出于乐趣,而是因为其包含适量的抗氧化剂或Ω-3脂肪酸,这意味着像味道、口味等的消失和人类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的丧失。米歇尔教授对此也忧心忡忡,他特别指出:“如果功能食品变得很普遍,这将会导致彻底的个性化,其彻底程度远超过人们所梦想的。这将意味着膳食最终完全消失,每个人根据健康和食品科学的流行观点只吃有益于他或她健康的东西,这些东西将因人而异。我们的基因图谱将决定我们吃什么,而不再是我们所属的文化或个体的哲学体系。”

“技术时代我们如何养活自己”的问题涉及文化价值、营养和食品的多层意义。米歇尔教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于个体性的自由主义立场,侧重于对生命科学和基因组学等科学和技术进步对个体人饮食方式的影响,这不同于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的视角。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我们更多采用的功利主义立场,将问题的求解域锁定在如何通过技术或其他手段来增加食品的总量供给,而不考虑个体的权利和对食品多样性的选择权。不同的文化视角,可能引出不同的伦理主张。东方文化可能将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作为首要的政府责任或义务来讨论,而米歇尔教授所表达的西方文化观点则强调消费者和相应的知情权及选择权,明确地将食品安全(food safety)和食品多样性作为政府规制的第一要务。

基于历史的、社会的实践观点和商谈伦理学的方法,米歇尔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科学和技术持续地要求嵌入和控制,并通过公众辩论、政府和组织得以建构。这“不是为了防止其有害影响,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影响,以使其明显的优势和缺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发挥和弥补,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道路之间做出选择”[1]122。在某种意义上,新技术发展可看作是对公共道德框架的有趣挑战,它们并没有把先验作为动力来描绘分界线或擦去禁止标识。技术和伦理的共同进化清楚地表明,二者在相互作用中都发生了变化。因为“技术有广泛的伦理蕴含,伦理在本质上与技术相关联,没有哪一方可以保持稳定和不变”。他因此主张通过一种协商的方式来应对技术时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寻找“技术时代我们如何养活自己”的策略。因为借助于这种方式,公众认知在经受公开辩论进行检验的同时能得到暂时尊重,同时消费者的能得到适当拓展,诸如食品选择的自、多样性以及对环境和后代的潜在影响等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也能得到充分考虑。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81-02

0引言

食品检测与分析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大,既包括各种食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检测与分析,也包括各种食品添加剂、食品佐料、辅料的检测和分析,食品所具有的特点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因此对不同食品进行检测的目的与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本文将对目前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做综合性论述,希望对读者会有所帮助。

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分类

目前,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大体有以下几种:

1)仪器检测法;

2)化学分析检测法;

3)免疫分析检测法;

4)定性、定量、在线监测检测法。

本文主要对仪器检测与免疫分析检测法做简单介绍。

2 仪器法检测流程及细则

下图1为仪器方法的检测流程:

仪器检测法中,最为核心的步骤就是样品的采集,所谓样品采集就是在大量的需要检测的食品中,有针对性的选取特定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食品作为分析检测的样品,进行检测。

在进行样品采集时,要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时性, 同时,样品采集应遵守以下几点细则:

1)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

3)采样过程必须要保证样品自身具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样品水分、气味等组成成分的消散;

4)防止带入杂质或污染;

5)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置尺寸适当。

3仪器检测技术类别

1)色谱检测技术;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2)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毛细管电泳—质谱;

3)痕量无机物定量检测技术;包括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4)无机元素形态分析检测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3.1气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气相色谱检测技术被主要应用于:

1)反式脂肪酸的检测;

2)苯,氯苯,氯酚类的检测;

3)有机氯农药的检测;

4)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5)食品添加剂的检测;

6)食品包装物中挥发物的检测;

7)食品中香精、香料的检测。

3.2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分析

气相色谱分离与质谱定性定量结合可进行如下分析:

1)对食品中残留物尤其是农药残余进行分析;

2)对未知物分析;准确测定未知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3.3高效液相色谱仪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可分离热不稳定和非挥发性的、离解的和非离解的以及各种分子量范围的物质,其可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苏丹红、三聚氰胺、合成色素、生物毒素、敌敌畏、双酚A 等物质及其所含量。

3.4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分析

1)适用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分析检测;

2)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特别是食品、生物样品中的农兽药残留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

3)适用于多组分分析检测。

3.5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检测技术

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高分辨率,高速度,样品用量少,成本低;

2)非常适合水溶性或醇溶性成分的多组分分离分析。

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检测技术目前在食品功能成分的分析和添加剂的检测上有广泛的应用。

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技术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建立了第一台将等离子体与四级质谱仪相连接的分析检测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有:

1)灵敏度高,一般检出限可达ppb级;2)线性范围宽,一般浓度范围跨越五个数量级;3)选择性高,元素之间测定相互干扰少;4)操作快速,并能进行多元素分析;5)有同位素信息;6)在一定质量数范围内, 仪器能提供稳定均匀的响应。

3.7快速检测技术

快速检测技术也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中的一种,免疫检测是快速检测技术中最主要的方式,目前免疫检测已经是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在未来,便携式、高集成度的快速检测装备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的重中之重,以芯片技术为代表的新型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并将会引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3.8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的特点是:

1)特异性强、灵敏度高;2)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3)可提供系列化的产品以及技术,产品可以商业化;4)选择性及抗干扰能力强、响应快;5)实时监测到表面的抗原、抗体反应。

疫分析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

1)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2)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3)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4)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4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食品质量问题的逐渐突出,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的安全问题,社会相关检测与管理部门也日渐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检测设备与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先进,精确的仪器设备也极大的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是人们百姓受益匪浅,至少可以放心的食用通过检测的安全的食品。目前,大部分食品农药残留的检测都是通过选择性的检测器,如电子俘获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在未来,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免疫学技术、蛋白质技术、农药残存检测技术等各种技术将会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与运用。

5结论

食品安全关系到民计民生,牵涉着黎民百姓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国政府已把食品安全问题的地位等同于国家安全的地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必须要给予大力的研究与发展,以确保国家与人们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董亚萍.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5).

[2]张素霞.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5).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生物化学工程 特色文献资源 开放获取

【论文摘 要】本文从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对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1]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4]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集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工科及艺术学科于一体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6500余人。学院设有管理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印刷工程、应用外语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低空无人机操控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30个专业。“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被评为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等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我院的7个教学系部中,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占有重要比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组群之一。其中开设的8个相关专业,占到全部专业的26.7%。因此,根据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图书馆建设具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较高,采购资金相对紧缺,难以保证年购进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新书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凭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和读者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图书馆应依据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文献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开发利用互联网生物化学工程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工程类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为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服务。

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 人才培养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86-01

21世纪生物技术成为了“带头学科”,它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新世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食品科学是其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都不可能离开食物长期生存,而面对逐渐贫乏的食物原材料问题就迫切需要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来解决原材料浪费、污染和贫乏问题,同时随着功能性食品日益深入人心,这样就显示出其应用性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现状分析

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专业的发展做了以下客观评价。

1.1 特色不够明显

我院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设高职技术类的食品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食品类专业在2004年开办了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不成熟,同时由于行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调整,使得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建设目标不明确,还没有形成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长期面临着被人把该专业与食品加工技术或者生物技术相混淆的尴尬局面。

1.2 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专业的适应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且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能够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其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适应性。原有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1.3 办学效益不高

从1999年开始,学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增设比较迅速,从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几十个。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往往面临较大投入,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校、院建设的重要时期,资金、师资队伍成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同时,专业的独立建设难免出现重复投资资金利用率不高,缺乏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师资队伍不合理等现象,从而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成本和办学成本,降低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导致该专业的招生情况一直不如人意。

1.4 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许多不足

如实验内容陈旧,一直从事着传统的发酵食品的生产;脱离现实生产;验证性实验多使学生缺乏创造性;实验设备陈旧更新慢;实验教学管理混乱;学生难于做到严格规范操作安全隐患大等。诸多问题使传统的实验教学已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职教育的发展。

总之,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对面高职食品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研究与实践。

2 改革的实践内容与成果

2.1 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平台课程。各模块的课程学时数大致相等,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设置食品分析技术、酒类生产技术及调味品生产技术等作为工学结合的模块教学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其中的模块进行学习,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

2.2 改革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

这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加快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受到较为完整与系统的知识与操作性能的训练,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打好基础。我们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本,增加实验形式的多样性,把校内及校外实训结合起来,通过多样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客观性;改革课程体系,全面更新实验内容,把传统的发酵食品生产的实训课时进行压缩,针对市场行情对新型食品的需求增加设置新实验内容,比如功效成分的提取、香菇呈味肽的提取与研究等;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从示范形式改革为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项目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后拟定实验方案并经过教师审核后进行试验;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即将原来考勤和实验报告的成绩综合改成实验方案的设定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相结合的方式。

2.3 培养专业岗位群教师团队

专业岗位群建设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在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我们教师团队中大多数老师根据专业需求攻读了博士学位,学院也先后选派专业老师到有经验的院校或相关企业进修学习(实现了学院3+2的教师培养模式),巩固和提高了师资力量。

2.4 立足于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在食品相关企业领导、专业委员会的委员的参与下,把岗位群中每一个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提炼出该岗位从业人员所需的技能素质要求,从岗位描述出发,对所有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能力进行分析,得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的能力,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然后由企业提供实习机会,给学生真是岗位的操作锻炼,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食品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我们会根据食品类行业的特征,定期开展专业需求市场调研活动,对食品行业密切关注。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反馈体系,经常性地开展专业跟踪调研活动,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建立教师下企业调研制度,作为对专业群进行评价更新的依据,并用以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另外,根据现代食品工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能及时更新,对于新兴的食品行业进行及时关注,便于不断拓展食品生物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10

要:当前,由于开设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院校较少,对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亦是鲜见,造成了部分院校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无法全面获得和掌握必需的课程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在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方面的综合素质,笔者根据近些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分别从重视课程介绍、调整理论教学、优化实验教学和改进考核模式四个方面来探讨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Chen Wei, Han Longfei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Hangzhou 310035)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fewer institutions which set up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food biotechnology, with rare reports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discipline. These phenomena resulted in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and students’ failing to obtain the require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we provided som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or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In this study, w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 course introduction, adjusting theory teaching, optimizing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mode.

Key words: Food biotechnology; Teaching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Assessment mode.

引言

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学科[1]。它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生物技术,进行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和制造[2]。从古代,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酒精、酿造啤酒,到现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产作物品种,食品生物技术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3]。由于食品生物技术包括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科,同时又结合了一些非生物学科,使得学生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知识的理解上遇到了障碍,在实验操作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很多学校在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接轨的食品生物技术人才,本文将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一、重视课程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比较注重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以提高在实验操作时的成功率,而缺乏对学科发展动态、前沿进展方面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认识不全面,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后续的实验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进展和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知识的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整理论教学,完善知识体系

由于部分现行教材内容滞后和编排不合理,课程理论知识又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再加上实验内容的复杂性和某些环节的不可预见性等因素,使得学生在理论理解、实验操作和创新设计方面遇到诸多障碍。

1.设计理论教学内容

当前,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所给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5]。部分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利于学生学习时的知识过度和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同时,教材在内容上不能及时更新,这对于学生获知当前的最新知识是不利的。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来安排实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实验内容按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的顺序进行,然后在每个工程后面讲解其在食品加工、贮藏保鲜和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因为学生在高中时期接触比较多的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理论知识,先讲授这些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都涉及到了动植物细胞,酶工程中也有发酵的知识,所以按照上述顺序授课有利于知识的过度。而后再讲授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能够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这些技术的认识。

2.穿插讲解相关知识

由于食品生物技术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在酶工程里就涉及酶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生物化学知识,还有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里的免疫学知识等等,在教授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的同时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独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习起来也就不会枯燥。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其实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当中都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这里再次将其纳入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荐方法当中。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不仅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成功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当中看不见的过程,比如基因工程里的DNA剪切、拼接、重组及复制等[7]。

三、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实验课程的核心,优化实验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1.实验室科学化管理

很多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缺乏基本的实验素养,经常出现桌面凌乱,实验药品过度使用、乱扔或不放回原处,不按照要求操作实验仪器等现象[8-9]。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降低实验效率,甚至损坏仪器设备。教师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同时实验室也存在实验资源不能有效使用、实验设备跟不上实验教学步伐的现象。教师应适时对实验资源进行合理配制,向学校申请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并聘请专业人员定期保养,使得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得以落实。

2.精选实验内容

鉴于实验课时有限,让学生将所有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都做一遍是不现实的,而且有些实验存在重复性,所以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尽可能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就要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比如PCR技术、基因克隆表达、蛋白电泳等一些在很多综合实验中都能用到的技术。让学生将这些经典的实验理解消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相关的实验研究。

3.强化实验基本功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当中有很多学生由于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实验不能按时完成,甚至实验失败及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实验仪器,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现场操作。

4.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做科研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过程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10],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和技术,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例如对某种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的完善或者某种技术更广泛的运用等;然后让学生将具体的操作步骤书面化,并附加相关的实验依据,教师对其可行性作出评价并在细节上予以修正;如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的创新方案付诸实验。

5.实验内容讨论

一次实验做完之后,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一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解决实验当中遇到的疑问、学习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将一些奇思妙想与同学分享,与此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再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解答。

四、改进考核模式

实验成绩的考核不仅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单纯的试卷考试也不足以达到考核的目的,学生只要临时突击一下就可以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对实验考核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程知识,而且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1.实验报告评分

实验报告是实验的再次重现,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同时可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实验报告并不是简单的抄录实验指导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报告里进行批注,杜绝同学间的相互抄袭,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简洁明了,并且对实验操作过程加以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分,并计入期末成绩。

2.实验操作评分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只用试卷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或者提前通知学生期末实验的考察内容,其得到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教师可以以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从做过的实验中选出一个综合性实验进行期末实验考核,然后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评分。这种方式能够较好的反应学生对前期实验的掌握情况。

3.学生课堂讲解

教师可以抽出两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进行考察。教师可以随机给学生一个实验题目,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再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完整度、流利度和对时间的掌控度予以评分。这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应变和表达能力[11]。

4.创新实验评分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做的实验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验的探索,然后根据实验的创新度和方案的可行性等因素进行评分,并作为期末成绩的加分项。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认真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应该被这些信息所束缚,只有不断的创新,科学才能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早期的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地提出解决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模式及考核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现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志英.食品生物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岁楼. 食品生物技术[M].海洋出版社.1998.

[3] 罗云波、生吉萍.食品生物技术[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4] 王悦.民办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 2011:57-58.

[5] 刘海、陈爽爽.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和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3):204-205.

[6] 刘鹏举、马镝、张少斌、阚国仕、曹慧颖.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教改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21):6638.

[7] Nordman Jared, Orr Weaver Terry L. Regulation of replic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J]. Development. 2012, 139(3):455-464.

[8] 段玉清、周越、伍娟、齐向辉、王云、姜松.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12.

[9] 李桂玲、宋威、谭晓荣、李欢庆、李瑞芳.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3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