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困境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8:44:08

写作困境论文

写作困境论文篇1

要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就必须加强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如果我们能拿出有力的对策来 ,那么作文教学就会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这个研究过程虽然是漫长的,也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我认为,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继承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成分,尤其是模仿训练,并切实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惟有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1.悟文"析法",提倡学以致用的拿来主义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 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 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其实就是苏轼所说的"隐括法":偷其意、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可以领悟到作者的 写作技巧,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 的境界。关于这一点,请见拙作《考场轻松作文步步高》一书(2009年本书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科研成果三等奖)。

2.自由练笔,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创造主义

一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量变质才能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自由练笔,是加大学生写作量,促使学生多写作的一种 好方法。这种自由练笔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 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 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 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班的十几位同学都在报刊上发 表过优秀作文,并多次获奖,这同他们平时的自由练笔是分不开的。

3.读、写、评、析系统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知的度

学生认知水平低表现在缺乏辩证的观点以及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和实质上。比如为了强调信心的重要,就说 "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为了强调虚心的必要,就说"虚心的人在事业上一定成功",统而言之 ,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面对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评论文章是有益的。

写评论文章,一是与课文结合,如读《促织》就写《如何认识成名因促织而致富》,学《鸿门宴》就写《 从〈鸿门宴〉看项羽为什么失败》;二是结合课文认识社会现象,如读《包身工》就写《如何看待"打工仔" "打工妹"现象》;三是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写思想评论,如《〈背影〉读后》、《对"早恋"的看法》等。

读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写作困境论文篇2

我得到的演讲题目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诗歌的处境和困境”,显然这里需要谈的是现象而不是理论。其实我本来认为诗歌不存在“困境”而只会时有低谷,这两个词的含义显然是不同的。抛开这些虚拟的字眼,首先应该承认,近些年,是中国新诗最为繁盛、风格最多样、成就最显著的时期。对于诗人来说,这几年艺术创作的空间开始增大,社会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心态趋于平和,生存张力扩大。生活的多元促进了艺术的多元,更多诗人具有了相对独立的诗歌立场、自由的创作心态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诗歌的创作氛围和姿态更自由、更松弛、更包容、更平民化,从整体上说,这种现状对于诗歌的繁盛是有益的。相比于小说、散文和戏剧来说,诗歌是孤独的,也是最没有功利性的,因此近二十年来,在中国文学里,诗歌是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之一。这一点,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和研究界,应该能够达成共识。

虽然诗歌有着如此的辉煌,但它的困境和黯淡也是显而易见的。诗歌并不能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诗歌已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诗人也成了这个社会的边缘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种普遍的诗意中。而在诗歌边缘化的过程中,当下中国诗歌的困境,主要存在于诗人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是思想和诗歌大国,不但是创作上,那些历史沉积的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思维影响都很大。比如孔孟、老庄、诗经、屈原等等。我感觉,我们穷其一生悟出的道理,不过是他们思想和哲学的一点皮毛。不要说的很久,就是近代,一些大家的思想也让人受用一生。我一直记得林则徐在昆明为官时所题的几句话:“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我以为这是最好的诗。最早读到这几句话,是挂在我岳父书房里的一幅书法作品,之后便一直在我的意识里装着。还有像《论语》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等等,一直左右着我的行为。我们受惠于这种传统,同时也被其所累,被其所缚。

在古代,诗歌曾经是文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文体,诗歌一度成为中国人的宗教,而新文化运动提倡写白话诗,古典诗歌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影响。相比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新诗最早的师承与渊源应该是西方现代诗歌,受众群从一开始就要小得多。再加上新诗本身就具有隐喻、象征等诸多现代修辞特点,与古诗比较,新诗的那种个性化的精神气质,无形中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障碍,这也是中国现代新诗一直以来处于小众化的原因。另外,中国几千年来儒、释、道等各家对诗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缺乏现代意识,新诗在现代性问题上一直有着比较尴尬的处境,直到如今,诗人们的写作还纠缠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中。

其次,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不长,只有九十余年,而且中间还有几段时间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比如“”十年。“边缘化”是对“狂热化”而言的,曾经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国也曾经出现过全民写诗的热潮,那个时代诗歌也有过表面的辉煌,但那实际上是社会畸形的表现,是政治的力量而非艺术本身的力量。因此我以为,诗歌适度的“边缘化”是正常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多元化,对什么是好诗的理解有了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其他传媒和艺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审美选择和空间,这是艺术成熟、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好事。其次,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80年代之前诗歌为政治所用,是一种泛抒情;而如今人们情感的表达越来越个人化,没有相同经历或感受的人可能就无法体会诗中的情感,交流起来有障碍,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审美受限。

另外,新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没有形成像中国古典诗歌那样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现代诗歌曾经在很长的时间独立性受到制约,作为政治的附庸和意识形态简单的传声筒,受到各种思潮的束缚,诗歌本身的艺术发展一直是打了很大折扣的。当然,这些都是新诗的历史问题。新诗角色的改变,是最近三十年事情,从朦胧诗开始,诗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诗歌创作的本质获得了体现,逐渐弱化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诗人们也刻意规避应时的、即兴的题材,让诗歌回到艺术本来的位置上。或许恰恰是因为对艺术性的过分强调,在最近三十年里,绝大多数诗人都沉浸于对诗歌纯艺术性的探索,而较少关注诗歌与政治和现实的关系,表达情绪日趋内倾,导致诗歌缺少了历史感和厚重感,一些诗人也欠缺了担当精神。

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曾经表述过:与中国的古诗相比,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这起码说明中国诗歌缺乏建设,既缺乏艺术建设,也缺乏理论建设。作为一门艺术,必要的艺术规范还是要有的。这种“规范”不是要限制这门艺术的发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诗歌写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一门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完全没有规范的艺术形式能够有序的迅捷的发展,本身就会遇到障碍。没有规则,这可能是诗歌这门艺术的特质。当然审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规范”,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就开始枯竭了,比如中国的唐诗和宋词。但目前的现状说明新诗还不成熟。诗歌其实是一门“感知”、“感受”的艺术,写诗、读诗、对诗歌的理解,一般靠每个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这一点上,差异是相当大的。诗歌多元化是诗歌繁荣的标志和前提,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但也因此形成了对作品判断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操作性”。当然我们的现代新诗教育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代一代孩子对新诗的接受就仅限于教材中很多直白、浅陋的作品。教育体系中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了解跟踪程度也不够,学生中除了个别人有自觉的诗歌创作意识之外,受应试教育的诸多影响,大多很少有写诗的冲动。现行的语文学习和教育体制,是当下诗歌所处困境一直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从现实方面,受消费社会的影响,现代人的各种娱乐方式逐渐丰富,诗歌没有了八十年代那样的辉煌,诗人在减少,读者也在减少。诗人不再是时代的宠儿,各种诗歌刊物的发行量和订数骤减;纯文学刊物的诗歌栏目,要么就页码很少,要么就取消。在这样的一种诗歌环境下,很多诗人都弃诗歌而去,或者写作小说、散文和其它文体。而那些固守下来的,大都受日常生存的困扰,诗人们这种艰难的生存处境,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下诗歌创作的活力现场。这似乎与美国的诗歌状态相似,我的美国朋友告诉我:“无论在公共对话、中学教室、书店,还是主流媒体上,当代诗歌已踪影难觅,诗已在大众心目中逐渐淡化。出售诗集的书店在这个国家屈指可数。100年前,我们的报纸刊登诗歌是很常见的事情;50年前,大型报纸定期发表诗集评论文章。今天,报上连一首诗也看不到。《纽约时报书评》每年仅有几期发表诗集评论。我们的诗歌“兴趣群体”去了哪里?10多年前,诗人达那乔亚已看到诗歌脱离大众生活的现状,他在颇具影响力的论文《诗还重要吗》中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诗人们只顾彼此唱和,忽略了更广义的读者群的存在。”我觉得这些话与中国诗歌的现状非常相似。中国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但物质化物欲化的氛围越来越重,在这个人心越来越浮躁的时代,认真并用心踏实写诗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讲求写作速度,而不注重语言的精致,他们的诗歌看起来随意,粗糙,没有一种汉语言所应该具有的优雅和生动,这一点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诗歌帖子和诗歌刊物上诸多“为了写诗而写诗”的分行文字中就可略知一二。所以,对诗歌技艺的真正重视,也是当下诗人应该自省和反思的问题。要培养诗人在诗歌写作上的耐性,真正使写作从容起来,具有面对文字的真诚感和幸福感,是当下诗人特别需要调整好的一种创作心态。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诗人是具有诗性的那些人,而不一定单纯是写作分行文字的人。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其实,中国目前诗歌所处的困境,除了以上所阐述的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之外,更多是诗歌内部以及诗人创作本身存在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相对于外部环境和诗人们的现实境遇来说,其潜藏得更为隐蔽,属于质的困境。我要强调:诗歌困境主要是诗人自身内心的困境,是承继传统而又必须突围的困境。不要畏惧写作时的偏执,诗人有时就是要把自己的个性表达推向极致。而且我一直认为,诗歌、音乐、绘画艺术本身就是先锋艺术,一定要站在艺术的前沿。当然,每个人对“先锋”的理解不同,我理解的“先锋”就是写作中张扬的个性、独立的表达,就是内涵和冲撞力。当然,最好还要有意义,有相对的成熟。“成熟”未必就一定不“先锋”,“先锋”这个词原本极其珍贵,包容性也很大,但这些年被一些小圈子里的人搞得越来越狭隘和偏执,限制了“先锋”的内涵。说到内涵,当下的诗歌创作普遍缺乏让人感觉到差异的阅读的陌生感和新鲜感,使得诗歌缺少批判性与社会良知,没有质疑,没有这个时代的独有特征,最后流于空洞的抒情,缺少宏大也缺少浪漫。

当下的中国诗歌缺少思想性,这已经成为诗人们面临的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诗人们对现实题材不够重视而引起的,这是对过去政治干预的反弹,也与我们这个社会“学术突显、思想淡出”的大环境有关。对此,有诗人呼吁:诗人不应成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我觉得,这是对当下诗歌创作最根本的警醒。诗歌如果失去了思想性,沉溺于欲望和渺小的个人情怀,很难有灵魂的震撼;而诗人的创作如果失去了思想性,其诗歌必定显得轻浮,没有力度,没有共鸣和感动。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用诗歌纪录的他的民族的苦难史、生存史和心灵史,我们近年来也有过一些这类题材的诗歌作品,但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大而无当,缺少感情和激情,缺少内在的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与我们期待中的作品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很多诗人已经意识到了,并在逐渐调整。我们有理由对他们赋予更多的期待。先锋、多元、经典,更多的诗人逐渐接受了我们的这种主张。

现代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美感,而且是想像的多解的语言艺术,其审美性很多人都无法做出有效的阐释,我说过诗歌只可感受而不可阐释。尤其是一些诗人要么将诗歌写得极为玄奥化和晦涩;要么写得极端口语化,话多诗少,缺乏诗性,这种偏执的状况,是当下新诗面临的困境中最让人感觉棘手的。由此看来,诗人在诗歌写作的技术层面上所出现的困境,是更为致命的,比如语言、结构、技艺等,也是写好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因素。

以上这些困境或多或少都存在于当下中国诗坛,只不过诗人或研究者们对其重视程度不一样罢了。当然,近二十年来,诗歌的成就是巨大的,如果专门谈这个话题,那将是更为广阔的和令人兴奋的。比如,我们的70年代出生的诗人出现了朵渔、苏浅、梅依然、孙磊、胡续冬等等,他们有的理智、平静和纯美,有的感性和非凡的个性;80年代出生的诗人春树、阿斐、唐不遇、郑小琼等等,他们的作品更接近现代表达;90年代出生的诗人出现了蓝冰丫头、零落香、朱雀、张牧笛、小笋子等等,他们在很小的年龄已经写作出了相当成熟的作品。因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完全没有悲观,今天给我的题目使我更多的谈到了诗歌存在的困境,但诗人们的执着、韧性和智慧会弱化这些困境,诗歌就是突破,就是突围,就是冲击力和冲撞力,这是使我们的诗歌道路更为通畅的唯一途径。而且我们都知道,其实诗歌并没有困境,诗歌是内在情感的表达,只要我们的情感没有困境,诗歌就没有困境。

如果这些观点成立,那么显然涉及到了一个诗歌的标准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国度的诗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好诗?或者说,好诗有什么标准?我想,这里虽然有每个人阅读、审美倾向和趣味的不同差异,但诗歌还是有一些大致相同的标准,应该得到诗人们具有相对共识的回答。认真、严肃的回答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的责任!

我曾经在几年以前就明确表述过我认为的好诗的标准,并且申明:“这个标准或许还不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评判诗的标准,但它起码体现了我本人独立的审美尺度。这个标准或许仍然是不完善的,但我们需要一个尺度,一个占有某种高度的尺度,一个对我们的审美倾向有所约束的尺度。这也避免了由于我们的偏狭而给写作带来的偏执。”这些标准是: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与恒久感。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6、语言魅力。如果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深邃的思考、松弛的表达。

请允许我着重指出这几个词:价值、个性、境界、品位和尊严。在这里,最关键的词是“价值”,就是说,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诗”绝对不会是好诗或者根本就不是诗;最重要的词是“尊严”:诗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如果我们占有了这个高度并且在这个高度上持续的展示自己的表达,我们的诗歌将是曼妙和开阔的、灿烂的。

写作困境论文篇3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女性主义批评者们十分认同这种充满女性意识的写作方式。认为“她们的作品中确确实实有和男人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些不同于男人的话语方式,比如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感受方式……”然而有些批评家却将性别写作泛化和绝对化了.她们强调每一种写作、阅读和批评都必须联想到性别,女作家必须自觉的运用女性意识,性别立场去写作,甚至要求作品必须写女性的独特经历与体验,女人一定要用女性的视角对传统价值观念保持警惕。对男性至上的东西进行批判。“把很多个体生命和那种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突现出来,对传统的宏大叙事产生颠覆作用,是更加深刻的。张抗抗对此提出了疑问:“那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在一种很细碎、很细微、很局部的一个写法上呢?”“没有谁去定位.因为她的生活就是这样。”女性主义批评家这样回答。

写作困境论文篇4

一、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1.学生存在学习畏难心理。从小学阶段开始,许多学生对作文学习怀着一种极其强烈的畏难情绪,有学生编了句顺口溜:“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这样的畏难心理程度有多高。作文学习的消极情绪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积极性不高,投入程度不足,久而久之,容易对作文学习产生畏惧感。

2.写作技巧水平低位徘徊。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不足,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们缺乏写作技巧,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授人以渔”的引导,更多依靠学生努力感悟写作方面的技巧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产生制约。

3.作文写作素材严重匮乏。初中生虽然已经处于14至18岁的年龄段,但是大多数学生往返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日常学习生活较封闭,在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严重短缺,既缺乏具有真情实感的体验,对周围的人和事又缺乏深刻了解,导致自己在作文写作过程中难以下笔,无法取得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对当前困境成因的分析

深入分析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可以发现造成当前教学困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导致作文教学枯燥乏味。某些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方式,甚至十几年不变,向学生简单地提出写作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创作,学生在作前指导中既没有获得生动形象的技能技巧示范,又没有在课堂之中积极参与,陈旧滞后的理念让教师的作文教学工作陷入困境,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二是学生缺乏生活感知,影响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初中生生活圈子比较封闭,加之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在作文写作中严重缺乏生动的信息素材,写作情节要么凭空捏造,要么生搬硬套案例,文章质量、层次可想而知。

三、有效突破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创新作为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抓手,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合力推进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1.转变教学理念,充分优化教学模式。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的教育学的方式,而要注重理念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教师应立足范文赏析,引导学生了解把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与特色,并迁移到自己的创作活动中,通过撰写提纲进行积累的方式增强学习借鉴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自主评改的方式,让学生在与同学相互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对存在的各类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同时增强技巧掌握的效果。

2.引导感悟生活,获取生动写作素材。导致初中生写作素材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全面感知,笔者在教学中从两个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生活感知,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一双明锐的眼睛观察大千世界,发掘和提炼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素材,有效开展积累活动。有了笔者的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格外有心,从身边生活条件的变化到各种思潮的流行,以及在涉及发展民生等方面的素材搜集时,都能积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转变为自己写作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出更多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提高作文的生动性、情感性和深刻性。

3.整合资源载体,构建立体教学模式。作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课堂,还要拓展空间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内阅读指导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写作特色、表达特点,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探究思考题中包含有写作技巧感悟的内容,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教材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好课外活动的作用。课外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侧重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了解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参加上级部门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集体性活动,如敬老院打扫卫生、清除城市牛皮癣等。笔者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悟与思考,满足学生在作文写作训练方面的兴趣和需求,以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调动积极情感,激发作文创作热情。情感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着眼于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兴奋,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投入程度帮助较大。另一方面,笔者侧重在班级开展与作文写作相关的各类竞赛活动,发挥以赛促学的重要功能。在作文相关竞赛活动的组织中,笔者进行了分层分类,让每个层级的学生在一起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与自己能力基本一致的对象竞争中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研究,如怎样进行选题立意,以及进行表现手法的学习研究,让学生在作文写作学习中如鱼得水、破解难题,增强积极情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正确面对困境,认真分析其成因,并有效突破这一教学困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洪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9(22).

[2]黄进民.有效作文教学的框架与实践[J].新课程(综合版),2010(03).

[3]赵军科.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4]李莹莹.新课标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写作困境论文篇5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

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写作素材料分析课等等。

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

写作困境论文篇6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网络文学在引起轰动后,却在时尚的光环下渐显疲态,遭遇到现实的困惑与尴尬。呈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本文立足于上世纪末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 当今网络文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的表征 ,试图从其文化和文学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入手,力图揭示网络文学在当代的文学境遇,从而为探讨使其成为真正“文学”的途径和方法找到能以疗救的症结所在。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网络文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文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文学一元统治的文化语境让文学写作更富有张扬的活力;同时在客观上,网上的写作传播方式已日益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时尚。另一方面也就难免鱼龙混杂,作品良莠不齐。网络上的“文学世界”春草疯长,众声喧哗,百无禁忌。它所具有的生猛无羁,靠的是网络写作自由氛围和传播的优势 ;它的良莠杂芜,却是因其外在的历史 、社会、文化因素和本身存在的缺陷及问题使然,以致网络文学在时尚的光环下渐显疲态 ,遭遇到现实的困惑与尴尬。

一、 文化上的困境和尴尬

任何艺术的发生,总是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语境的。文学从来都是隶属于文化,而网络文学正是通过奠基于网络文化的精神领域才获得 自己的根基。但在文化背景和选择上,网络文学们将传统和时尚两种不同的文化刻意放在对立的文化背景上加以渲染,而不是从整个人类文化整体的角度加以考虑。因此在突破主流话语的同时难免矫枉过正,遭遇了另一种尴尬。

这种困境首先表现在文化身份的焦虑与尴尬。不可否认,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化中一种时尚而又颇具争议性的文学形式。它借助于现代最新的传媒手段而兴起,以强势的科技背景冲击着传统的文学方式。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文学也存在明显的弱点和缺失。“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其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共享性,造成 了话语权力扩散的最大化”。自由、平等、互动、随意性、民间审美意识等等,本是网络文学追求的标志性特质。然而在当代以消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 ,网络文学在轰然崛起的商业流行话语面前频抛媚眼,显示了一种投降姿态 ,走向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状态。网络文学游离于传统之外,努力建立起 自身的话语体系,形成独有的后现代品格。同时,为迎合读者 口味,创作大多为快餐式消费为主,缺乏人文情怀,在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部分网络作家在商业包装下从幕后走向前台,希望提高作品的商业价值 ,渴望跻身于主流话语。网络文学与传统媒介联手而融人消费文化的生产线 ,网络文学便显现出身份的焦虑和尴尬。

其次,虚拟和狂欢背后的文化危机造成其文化品格的缺失与困惑。网络文学的出现是都市化进程结合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大众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下,娱乐消费性成为了需要的焦点 ,文学也成了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它审美、教化作用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性和时尚性。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学成了肯德基一样色香味美的快餐 ,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日趋平民和世俗。人们已经不再期望从它那里得到精神的荡涤,而只是寻求快乐和欲望的满足。目前,人们在喧闹四起的大众文化领域中所见到的更多是愈演愈烈的高技术复制、朝生暮逝的时尚变化,以及即时性的情绪宣泄或心理反应,而长时间的精神性磨练被降格到最低的限度,心灵的玩味和孤独的冥想几乎失去了存在的地盘;这无异于把艺术的精魂推向了消亡的边缘,正是对人生审美过程的衰退的一种回应,意味着人的生命感受正面对着一场很有可能失去 自我提升力量而走 向凡庸的精神历险。一切神圣、崇高的东西在网络的世界中遭受了消解和嘲弄。

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培植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决定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在网络文学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人类生存境遇等终极价值的关怀,还有一些只是纯粹宣泄作者本人生存的怨愤、迷茫与困惑,它们对畸形人生的不满与牢骚,远没有传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来的犀利。因此,就文学所应有的刚性和硬度而言,网络文学比不上传统文学。

二、文学格局的边缘地位和异端效应

在当代文学格局中,传统文学依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着强势文化地位。而相对于肇始于民间的网络文学来说其在当下的文学格局中,显然是在文学舞台的边缘努力拼争着。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是一种体制外的边缘写作,网络作家所运用的话语形式是非主流的民间话语形态,他们主观上只是寻找一种能够宣泄的途径去宣泄和释放 ,也就是这种纯粹的我行我素,使其长时间只能在当代文学舞台的边缘向“观众”挤眉弄眼。由于当代文学太多的“另眼观照”和“无奈的被边缘和被另类”,而导致当下的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格局中凸现出另类、浅薄和过度商业化的异端效应。

从“另类”到“有意无意地归顺”。“另类文学”似乎是“前卫文学”的代名词,有一些 网络文学或评论者标榜网络文学为“另类文学”,过分地强调它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补充,甚至认为网络文学将成为一种主流文学。然而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显露出两大变化:一是一批网络浮出“网”面,二是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的“归顺”与被“招安”一些网络借着网络传播的迅急猛烈之势,背靠网络,面向传统,网上买得人气,再出版印刷纸面文学,并以印数作为成功的参照,这成为当前网络文学的又一道景观,被许多网民戏称为网络文学的“归顺与招安”。当传统文学媒体向某个网络发出“招安”的表示时,某些网络所表现出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令人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文学的最终权威,依然归位于传统文学媒介。从“另类”到“有意无意地归顺”,网络文学呈现出现实的困惑与尴尬。

普遍的网络文学作品内涵浅薄、思想含量严重不足。网络文学创作者始终将写作视点对准个人,与社会、公共 、国家等集体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们虽然获取了个人生存经验,但那是游离于社会经验之外的。没有了社会的有力依托,其结论或其暗示的思想就没有或缺少了社会含量 ;割裂历史就会使人物变的孤单,其性格或情节的发展没有了必要的起始点,因此也就没有了历史的沧桑厚重,其作品势必缺少文学所要承担的思想意识。网络文学恰恰比较多地关注了私人话语、本能欲望以及身体、性等纯物质的东西,而少有理性、精神。他们的作品多是编织灰色的梦,令人压抑 ,个性十足,却又支离破碎,不能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或启迪人们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或人生思考。许多网络笔下的人物追求的终极 目标是轻飘飘的纯物质的东西,几乎没有引人思考的“形而上”的内容,思想含量的极度不足已成为网络文学作品致命的缺陷。

网络文学活动表现出过分的商业化。今日的中国社会一切活动都被赋予了物的内涵,文学亦不例外。文学商业化、文学走向市场是一个趋势,但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依然要重视文学的艺术含量。网络文学显然在这方面失于偏颇,他们在文学市场化的道路上虽然走在了前列,但为了突出文学的市场效应他们有时不惜背离文学的创作原则。正如在网络上时而就会冒出的什么“木子美”、“流氓燕”、“二月丫头”……“她们大胆地身体写作,深刻的内心体验被强有力的商业运行包装、改写……于是一个男性窥视者的视野便覆盖了女性写作的天空与前景”。她们一方面高扬女性大旗,对男性无情抨击、大肆鞭挞,高喊男人发达的肌肉没有丝毫的美感。但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她们又渴望“能拥有一个像父亲一样可以覆盖她们的男人”,这种矛盾不能不说是网络文学创作过分屈从于市场的悲哀。还有一些网络较为熟悉市场游戏规则,他们将笔触紧紧抵住市场、抵住物欲化的现实。于是他们在作品中刻意暴露生活的阴暗面,暴露感官欲望,为读者提供各种刺激。以欲望的顶礼膜拜征服读者、征服市场,很显然这样做大大降低了文学的艺术品位,不能给读者提供以巨大的思想震撼,没有引导读者进行自我人格的磨炼以及对人类进行终极命运的思考。

三、写作形态上的困境和批评缺失的尴尬

网络文学的写作形态,显现了网络作家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态度:即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渴望进入、逃离与漠视,表达的是网络作家们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潜在的对抗。传统文学的现实秩序、严密的体制对“话语权”的独 占,使得网络作家不堪重压,只能站在秩序之外仰慕大红大紫的同辈,渴望在文坛获得话语权是其深刻的生存焦虑。于是,他们自主选择了在网络中随心所欲地表达来对抗传统文学的现实秩序。

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这种对抗姿态,恰恰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重视与憧憬。从虚幻的稳匿状态向现实主流靠近,网络文学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两套游戏规则的间离。网络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自由地表达、尽情享受挣脱“话语霸权”的“语言狂欢”,以自己为中心 ,快速生产,一次性消费。网络文学创作的非理性游戏规则 ,使得作家们的“创作”失去制约而显得软弱、无力。要实现网络作家在传统文学现实秩序中“落脚安家”的愿望,网络文学创作必须修改游戏规则 ,但修改的结果也就是放弃和背离网络文学的特质。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结构性矛盾,也是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一个困境。

另一个问题是 :文学主题的严重匮乏。通过纸媒体,从虚拟之境走人现实秩序的网络作家,不管愿不愿意,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虚拟时空的游戏规则,必须接受现实秩序的制约。然而就是在网络中获得高荣誉的作家文本,如果将其放在当代文坛上冷静分析,也会失去它们在网络上炫 目的光环,即使像安妮宝贝这样的网络顶级作家,面对王安忆、铁凝,甚至卫慧、棉棉,其文本主题的可阐释性也会显得单一,剩下的只有主题匮乏的空洞 ,无奈地湮没于传统文学创作的优秀文本之中。因此具有革命性的网络写作形态却因其文本简单而沦人尴尬境地;缺少认识价值的网络文学主题,使得网络作家在通过纸媒体进入现实秩序获得“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再次受到质疑。这是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又一困境。

置根于网络写作形态内的网络文学之双重困境 ,使网络文学良性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失去深度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最终只剩下游戏的外壳,同时与其尴尬呼应的却是创作的沸腾与评论界的沉默和冷眼观照。

文学的繁荣和兴盛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文学文本与文学评论。任何一种文学形态的繁荣和兴盛也必然是两方面共同兴盛的组合。就当前网络文学的现状而言,一方面是创作的极度热情,另一方面是评论的冷淡。任何一次文学的繁荣都必然伴随大量理论研究的成果,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康说理、鞭辟人里的文艺批评 ,需要一批学识渊博 、学理讲究、深谙文学规律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投入其中,对其进行研究评说,规范引导。理论批评的严重滞后,是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的又一瓶颈。由于批评的缺失 ,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误区和问题导致了创作与接受两个环节脱节、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关系疏离以及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之间不能相互照应 ,从而使他们之间难以开展对等的对话。亦使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难以实现。

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就像站在巨人旁边的婴儿,好与坏只是人们现在的评价。网络文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创造。借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 :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丽的艺术 ,只要还有创造的余地,就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前程。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 出版社,2004.

写作困境论文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语文;困境;对策

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影响,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阅读解答、华丽的辞藻运用、精致的文字衔接,是精彩美文的必备写作因素。诚然,这些对与写作必不可少,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难发现,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滞后性。只有通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阶段困境的了解与分析,才能真正寻求其应对之策,寻求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改革之法。

一、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一)作文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陈旧缺乏新意的作文教学方法容易导致语文写作课中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现阶段作文教学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阅读范文、分析其中的闪光点与写作手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生硬无趣的教学模式缺乏层次感,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范文的精华所在,写作热情无法很好激发。应试教育使教师将作文教学作为应试技巧的宣讲会,忽略了学生的写作认知心理的建树,使学生在写作能力无法培养的基础上,产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甚至陷入恶性循环,影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

(二)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心理状态

写作状态是指作者写作时的心理状态与周围环境状态,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写作心理状态的研究中。现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写作训练常常要求学生从道德制高点出发,将人间大爱、爱国主义情怀的素材融入写作,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会认为写作是对自身道德水平的检验与表现,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之课堂写作对时间与质量的要求,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三)实际生活与写作之间存在断层

写作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产物,脱离了生活,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与体会是写作的源泉,但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学生实际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应试教育中应试能力的提升,无瑕顾及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使实际生活无法变成写作素材,写作与实际生活之间出现断层,不仅严重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也使学生的作品空洞、缺乏真实情感。

二、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教材进行阶段化的安排。以人教版教材文章为例:初一阶段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由写作能力;初二阶段可让学生对写作手法进行加强训练,形成规范化的写作方法知识;初三阶段可让学生进行自主创造式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对写作技巧的讲解,更应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诉求以丰富生动的方式讲解范文,从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发现范文闪光点,引出具体事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写作热情[1]。

(二)引导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积极性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写作水平的发展、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引者与帮助者,肩负为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重要职责。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以相关的建议帮助学生自主发挥思想表达,进行写作创作[2]。以适当时机,积极鼓励与适时的建议帮助学生写作,同时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在教学中布置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关的写作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如假期时对寒暑假生活中发生的趣事的记录、对初中生活轶事的描述等题目,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入手,激发写作热情,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对写作的投入。

(三)结合实际生活对写作教学进行积极指引

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中挖掘写作素材,融合自身的想法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念[3]。在教学中写作任务的布置上,教师不仅应从教材内容出发,更应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多提供学生与实际社会接触的机会。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学习中,亲情类的写作题目能帮助学生观察最易被忽视的来自家人的关心;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中,自己所见过的最美景色的写作能真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记录生活点滴,抒发自身情感。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丰富知识储备与情感认知,能在写作创作时言而有物,融合自身情感,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结语】

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挖掘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对作文的自主思考中获得知识与乐趣。将作文教学的提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及突破口,从中寻求适应时展的教育改革之路,为学生在新时代下成长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凌岚.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09)

【2】宋胜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

写作困境论文篇8

一、看课的困惑与解惑

您也许观摩过各种各样的展示课、优质课,在看课时,您有哪些问题和困惑?

1. 看课的困惑

看课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一是看课抓不住重点;二是看课者不能全神贯注;三是所看的课并非是大家想看的常态课。

浙江网友“风之脊”谈到,第一,平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常态课而大都是观摩课,那么,平时的课是怎么上的?节节都是如此吗?体育教师平均的上课节数为18节,有那么多的精力吗?其二,观摩课是上了多次的重复课,反复上这么一节课会提高上课教师的水平吗?其三,形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不能为创设情境而情境吧。课的技术含量是什么,运动技术的教学才是体育课的核心。此外,看到的都是课前指导过的课,还存在评课标准不统一的困惑等等。

2.解惑方略

就看课而言,不同的困惑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下面就针对“不知道怎么看”这个问题来提出具体策略。

山东省泰安市董富秋老师认为:看课要抓住切入点,并重点讲述了他在看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一是要捕捉课的亮点;二是要注重课的细节。他说“亮点就是教学中新颖的、独特的、成功之处,它可能是一个好的过渡、一个新颖的教法,或是一个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凡是能让教师感到激动、感到得意之处的,都是看课要注重的亮点。”并通过两个案例(一个是“报纸棒反口令游戏”,另一个是“儿歌学动作”)巧妙地说明了亮点在课中的展示和所发挥的作用。关于看课关注细节方面,他认为,“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授课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可能导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课上对一个细节的处理情况往往能反映一个老师的教学机智。”他还通过举出一个老师在圆周跑课上,一名女生给老师提出的挑战“老师,我不用你教的技巧,照样比你跑的快,你敢和我比吗?”一个细节巧妙地阐述了老师在与该女生比赛前向同学们提出的一个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在圆周跑时身体姿势与某某同学有何异同?事后请谈一谈个人的感想。”这样一个教学场景,不但告诉人们看课该如何关注细节,关注哪些细节,还让我们明白,教学时要想让同学们在观察师生比赛的时候有更多的收获,该任课教师采取了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的方式,进行了有效教学。董富秋老师的这种解惑方式比较切合教学实际,又很具体。

二、培训的困惑与解惑

从区级培训到部级培训,您一定参加过无数次,这些培训给您带来了哪些收获,您希望接受哪些方式的培训?

1.培训的困惑

关于培训,参与者和组织者都有其各自的困惑所在,参与者的困惑有语言障碍带来的培训效果不佳的困惑,还有如何在培训中收获最大化的困惑;组织者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培训的质量,尤其是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有着不同的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内容,为了通过培训达到理想的教研效果,培训方方面面的困惑不容忽视,部分一线教师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值得借鉴。

2. 解惑方略

论坛上有两位一线教师介绍了自己的可行经验,一个是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采取的“调查-策划-发文-培训”的方略,其中关键是“调查”环节做的实,为确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另一个是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有效方略。

浙江温州市的“潜泳起跑”说:“我是一名教师培训组织者,我们对培训质量要求比较高,尽量做到做适合教师需要的培训。在办一个培训班之前,都要求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策划培训方案,之后才能发文办班。”并将几项调查数据提供给大家参考(见表1)。

江苏省南京市的“一马平川”结合他参加的一次省级农村体育教师培训,认为:“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要切入点小、贴近教师实际需求、深入持久开展”并提出两点具体的方略:一是由点连成线,促进全面提升。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来全面提升体育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笔者感受精彩、激动,工作时却难以入手,实际效果不佳。怎样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几天内农村体育教师培训不能贪多贪全、面面俱到,从小的切入口开始,从某一点着手培训。二是实际需求,形式创新,扎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是什么?怎样上好体育课?怎样在有限的场地、器材限制下上好体育课是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培训是不可置疑的。

三、写作的困惑与解惑

写作使人进步,您经常写作吗?关于写作,您有哪些困惑和问题?时间问题、选题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

1.写作的困惑

就进行体育教学研究而言,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往往会对如何写作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诸如,如何选题和定题?如何收集资料和使用资料?如何将教学经验提升至有一定高度的理论?如何写出能够发表的好文章?如何克服教学工作量大又要搞科研写文章的矛盾?具体到如何写作,湖北省武汉市的李宏春老师谈到“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会整理材料”的困惑。

2.解惑思路

基于以上的困惑,版主做了一点思考,提出几点解决思路供大家参考。

思路1:多观察。尽量多地积累教学特殊现象和问题,以供研究选题所用。

思路2:多动笔。将平常看到的、想到的,或想写作的东西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以供日后写作论证使用。

写作困境论文篇9

关键词:丁玲 困境 抗争

“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1],从梦珂、莎菲到贞贞、杜晚香,丁玲创作出了众多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典型女性形象。

一、女性意识觉醒与初探

在五四思潮激荡下,丁玲不满包办婚姻毅然的离家出走,陷入生活的困境和思想上的孤独与苦闷,正如她所说“我那时候的思想是非常混乱的时期,盲目地曾倾向社会革命,但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又疏远了革命的队伍,走入孤独的愤怒、挣扎和痛苦”[2]。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不禁使本来就处在思想混乱期的丁玲陷入更深层次的苦闷中,她创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都带有自叙传性质,也是这一时期女性心理的典型代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舍弃了封建家庭,走入社会,获得了苇弟对她的爱,剑如等朋友对她的关心,但这不是她所想要的,众人的不理解使她陷入孤独与苦闷之中。而凌吉士的出现使她又对生活重拾信心,但当她发现凌吉士的真实面目后,她深处困境中几近绝望,这时的她只能想到“悄悄的活下来,悄悄地死去”这样一条抗争的道路。

无论是莎菲,还是梦珂,她们冲出了封建思想的牢笼,开始觉醒。但她们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主动地去追求所爱,而陷入孤独和苦痛的困境中。“莎菲模式”的创作危机与女性意识的灰色境遇,迫使丁玲不得不以更广阔的视角去思索现代女性的出路。

二、女性意识的沉潜与融会时期

30年代初,丁玲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作视野逐步转向劳苦大众,并且她意识到了“妇女要真正得到解放,得到平等,必须整个制度彻底改变,否则是不行的”[3]。解放的思潮如新鲜的血液输入她的创作,并与女性意识融会在一起,使她的女性形象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韦护》中丽嘉在与韦护的恋爱中,逐渐失去自我,陷入困境,直到经历了复杂的心理炼狱之后,决定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在革命中寻求自救的方法。这一时期作品虽然与前期莎菲等形象相比,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对于女性困境心理的描写,却比前期显得单薄,且陷入了放弃爱情等个人情感,投身革命以求解脱的怪圈。

而后创作的《水》、《法网》等作品,与前期相比,便有了“易个人而为群体”的“脱胎换骨”。然而,随着丁玲逐步的走向大众,她对于女性困境的观察及女性形象的描写,也逐渐淡化了。经过一番深刻的反思,她将创作方向重置于自己熟悉的人物上来,创作了细腻而平实的《母亲》,试图找回丧失的女性意识和艺术感觉。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尝试因她的被捕入狱而被迫中断,不过三年的幽禁生活,让她反思和总结了自己这一时期创作的得失,找到新的创作突破点。

三、女性意识的复苏与深化时期

1936年,丁玲出狱后来到延安,她奔赴前线,这使她与解放区社会现实更广泛的接触,以一名女作家特有的敏感,她捕捉到了解放区的女性的困境。这一时期的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积极的探讨女性的反抗与出路,这在当时的革命圣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这一形象具有悲剧色彩,日寇的蹂躏,邻居甚至是自己家人的唾弃和误解,使她处于苦闷、孤独的困境中。但贞贞始终有着高于环境的理想,为之执着追求,并找到了出路:投身革命,寄希望于党。但是丁玲这种寄希望于党的抗争方式是被动而又太过于理想化的。

比起丁玲前一时期的作品,《在医院中》有了很大的进步意义,她对造成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但由于当时的环境影响与作家认知的局限性,文中最后,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抗争之路。只是以“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融才能真真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结尾,指出她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分析了导致她失败的主观原因,单方面的对自我进行反思。

四、女性意识的重现与停滞时期

抗战胜利后,丁玲由于受强大的主流文化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追随主流文化的倾向,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更趋向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尽管丁玲努力试着去调和女性自我意识与社会主流思想的矛盾,但实践证明她难以缝合两者之间的裂痕。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比起《水》等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有很大提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但对于人物所处客观环境有着细致的描摹,更渗透于人物心理层次。她成功塑造了漂亮、善良的女性形象妮,她本可以将更多的笔墨投向这些女性形象,但为了自觉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她只有欲语又停。

1955年起,由于,丁玲一度陷入沉寂,但这并没有停止她对女性形象的困境挖掘和对生活的反抗。《杜晚香》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但对于探求女性形象困境及抗争的描写,并没有独特的意义。别人大权在握,居高临下,而她却处于为自己伸冤辩诬的劣势中,这就不得不使她小心谨慎,甚至带上面具,学点乖巧。30年代开始,她自觉不自觉的走入主流话语社会,对于女性形象的困境及抗争的描写,也进入了尾声。

参考文献:

[1]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

写作困境论文篇10

关键词:开发信;困境;外贸函电;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客户开发信(promotion letter)对于出口类企业建立贸易合作、扩大业务有着重要实践意义,开发信写作是外贸人员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各高校外贸函电课程均已将开发信列入教学内容,给予足够重视,但从外贸活动中开发信的写作实例和学生毕业后的职场写作实战能力来看,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严重问题,使得开发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客户开发作用,甚至严重制约了业务的发展。对这些问题做原因分析,无疑对于推进外贸函电课程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发信写作实战中的困境

开发信效果是否成功,通常以能否收到潜在客户的回复、询盘、或订单为衡量。但在职场实战中,毕业生的开发信却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邮件发出后就杳无音讯,收不到任何的客户回复,起不到推销产品目的。有时上千封开发信能有一封“No,thanks”回复,也属罕见。效果不理想,困扰着从业人员,也严重挫伤着他们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只要广泛收集各种开发信案例、分析具体的商务任务和场景、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避免开发信困境、提高开发信的客户开发效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开发信写作困境的原因

1.写作观念陈旧。受传统外贸函电课程内容陈旧的影响,毕业生所写开发信往往过长,内容过多,未能站在对方观点替对方利益考虑,容易遭到客户的丢弃。此外,很多开发信不能紧跟商务写作最新潮流,文章易落入俗套。比如,格式过于正式,不善于运用简洁、直接的表达,词汇生僻,表达方式套用痕迹明显,语言缺少鲜活力。这些都是造成开发信“石沉大海”的重要原因。

2.缺乏专业性。在内容上,因为毕业生缺乏专业知识,不能精准地向外商介绍产品、行业等相关知识,造成开发信不够专业,缺少可信度。很多毕业生入职不久,就开始撰写开发信,在公司、产品、贸易术语等没有搞清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内容的专业。同时,许多开发信没有清楚表明自己是专业的出口公司,拥有专业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及售后人员,也不能获得对方信任。在形式方面,很多开发邮件的末尾忘记附上本方公司的详细联系方式,包括你的姓名、职位、公司名、地址、电话、传真、E-mail地址、和网址信息内容,也很难给对方很正规的印象。

3.语言运用能力不强。商贸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虽大多已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但实际运用能力往往欠缺,语言概括性不强,表达内容不够清晰。同时,因缺少文体和语用知识,写开发信时,难以根据客户对象做到得体地使用语言。 比如,不能适时运用被动语态表达客观情况,不会运用你方观点(You-attitude)体现对对方利益的关切,过多使用第一人称(We)使陈述过于自我,不懂得使用“We would like”、“appreciate”等词汇表达委婉的要求,语气生硬等等。商务活动的具体性和实践性,要求语言运用也必须灵活多变,否则,开发信就会显得不得体,容易被客户所忽视。

4.准备工作不到位。在写开发信之前缺少必要的准备,很多毕业生从google、阿里巴巴或公司黄页上获得客户信息后,就直接向对方发邮件,没有对客户进行重点筛选,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易造成开发信成功率低。所以,在写信之前必须做一定的调查,包括调查对方的主要利益关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等,在信中力争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使开发信内容符合客户心理需求。比如,对于发达国家的客户,可以强调产品的质量、款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客户,不妨突出产品的价格和折扣等优势。 做好写前准备、避免盲目性,可有效提高开发信的成功率。

5.后续跟进缺失 。开发信发出后,剩下的绝不是被动等待。如果几天内都没有收到任何询盘或订单,不应该灰心,而要主动出击,做积极的后续跟进工作。对于重点目标客户,可发跟进函进行礼貌的询问和跟踪,提高成功率。对于大量被拒绝的情况,应及时分析遭客户拒绝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针对性调整。同时积极请教同行专家,不断提高开发信函的写作技巧。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人才的实际运用能力检验着课程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开发信的写作困境对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改革无疑有较大的启示作用。首先,教师应及时更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应突出应用性和职业性,走出传统的学院式课程教学。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以职场需求为旨归,避免课程教学与实践需求相脱节。教师要了解行业并积极获取必要的一线实战经历,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

其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职业性。推进教材建设,教材编写应大胆摒弃冗长的俗套函电范文,编写者必须精熟真实的外贸职场写作情况,才能引入行业中真实的写作案例,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用价值。

最后,应加大课程实训改革,走出传统的词、句训练为主的模式。增加外贸交际任务实训内容,确保实训内容的真实和精炼,可以直接从外贸活动中引入真实任务,进行必要的分解,以一个个具体小的写作任务形式,培养学生写作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多模仿一些外国人撰写的简短直白的外贸函电,提高语言和文体的地道程度,这样撰写的函电才易受到外商欢迎。同时,必须改革实训成果评价标准,实训成果应以能否达到实际简洁、清楚、得体地传达信息为标准。评价应从语法是否准确、篇幅是否够长转变到到对文体的得体性、语言的礼貌程度和内容表达的准确性上来。

四、结语

外贸函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改革必须以行业一线的实战需要为指引,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做到课程内容、实训内容和课程评价的职业真实性。而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行业实践经验是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李太志,王学文.商务英语写作修辞的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