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十篇

时间:2023-04-09 09:04:45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篇1

【论文摘 要】资源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好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有必要梳理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之流变,即从教学资源转变为学习资源。通过对二者的概念渊源以及辩证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引下建设的学习资源,较传统的教学资源更能够适应和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习资源的优势,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资源的粒度、学习者的参与度、资源的便捷度以及资源的交互性等问题。

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施加教育影响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在当前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有必要梳理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之流变,即从教学资源转变为学习资源。肯綮所在,关乎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

一、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溯源

教学资源(Teaching Resource)的概念根植于教育技术的媒体观。所谓教学资源一般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可利用的素材和条件,通常不仅包括文字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还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视听教育方兴未艾,新媒体种类不断涌现,媒体应用日益广泛,至70年代,媒体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的中介要素。鉴于此,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首次提出了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的概念。

按照资源的完备与适用程度,学习资源又可分为设计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所谓设计资源,是指以教育教学为目的,专门开发设计的资源,包括文字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而可利用资源,是指那些本来并非为教育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但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教育利用价值,因而用于教学服务的资源,如软件工具、音像资料以及多种多样的网上信息资源等。无论是设计资源还是可利用资源,都是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程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的教育形式。今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过去沿袭的服务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教育形式要求。 由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应当有所更替,即由服务于教育教学转向为以自学导学为目的。实践中,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资源建设,正经历着从教学资源向学习资源的转变。这种资源建设的流变,正是开放大学在成立伊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此,广义的学习资源可以界定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诸多要素。要把握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脉络,必须梳理它们的辩证关联。

二、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辩证关联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在资源信息载体上具有共同性。比如,文字材料、录像带、录音带、多媒体课件等载体形式,既可以为教师教学所用,构成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学习者学习服务,成为学习资源。这些信息载体在当今远程教育中,制作的方式方法更倾向于依赖网络技术。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除了载体上的共同性之外,其服务教学的共同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相互间存在紧密联系,无法割裂,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过多地主导教与学的过程;在今天的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学是主,教师的教是辅,也就是说,教与学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因此,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重心也理所当然地需要进行调整与变化,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应各有侧重,侧重点的倾向性即为两者的差异所在,即:一方面,二者的直接服务主体有所不同。教学资源是直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服务的,实现教学目的是它的最终目标;学习资源是直接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服务的。另一方面,在设计上,教学资源体现的主要是教学特色,学习资源体现的是自学助学特色。学习资源较教学资源更加强调学习过程,强调通过设计完整的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资源建设的重点考虑因素

教师作为学习资源设计与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从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避免将学习资源建设成为教学资源。为此,在资源设计与建设时,应特别对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1. 资源的粒度

学习资源的粒度是对学习资源的大小、尺度以及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标准化描述。学习资源的粒度决定了学习资源的重用频率与效率、制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资源传输、交换与共享的便利性。

粒度过大的资源信息量大,重用效率高,但资源的重用频率较低,资源开发人员的工作负担往往较重;粒度过小的资源虽然重用频率高,便于传输与共享,但相对信息量小,重用效率低下。因此,大、小粒度的优缺点客观且明显。

以录制一节流媒体课件为例,如果流媒体课件时间过长,未必便于学习者在工作之余全部观看学习;反之,时间较短的流媒体课件,以其针对性较强,知识模块化、案例化、专题化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习者。

再以制作一门网络课程为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要求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学习者经常浏览。网络课程可以说是小分子组成的大颗粒。粒度大小应当取决于学习内容的规模。因此,有必要视具体情况分别选取大粒度、中粒度和小粒度的资源,以发挥各种粒度形式资源的最大优势。

基于对学习资源的粒度权衡,青岛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4月举办的开放教育教师公开课观摩比赛,便尝试选择了中小粒度的资源。过去,教师录制一节流媒体课件往往是一节课堂教学时间,这次参赛的教师突破了这一传统,将过去的40分钟录制时间改为15~20分钟,每一段视频力争讲清、讲透、讲好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案例,力争做到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国内相关的尝试,还包括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的视频辅导“颗粒化”试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学习者的参与度

首先,“现有的绝大部分资源是由专家或教师建设并提供的,没有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资源,缺乏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和创新环境”[1]。毕竟,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而建设,学习资源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意见,让学习者参与选择、评价、表达意见,这样才能够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不是仅仅由教师根据自身的设计理念、个人兴趣而制作产生。

其次,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学习者的参与,“学习者的理解将会限制在教师提供的框架范围内,阻碍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2]。学习者参与学习资源建设也是他们思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资源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获取和运用知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自身的思维潜能。

最后,开放教育的学习者从事的工作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有的学习者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值得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和分享的。这些资料和经验可以转化为有使用价值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者参与建设学习资源方面,现在也有了一些尝试。2010年下半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对法学专科毕业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将案例分析和答辩加入到毕业实践环节当中,教师将优秀的学生案例作品上传到电大在线相应课程栏目中,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案例资源。青岛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教师公开课观摩比赛,其评审过程采用了由专家和学生共同打分的机制,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讲课,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网浏览课件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筛选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优秀学习资源。另外,上海电大孙慧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尝试了网络资源师生共建模式,该模式“包括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情景模拟剧,由管理经验丰富的电大学员作专题讲座等”[3]。

3. 资源的便捷度

开放教育的学生通常是在工作之余上网学习,在建设学习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便利。因此,既要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中考虑选择便利的网络传播载体,又要在学习资源建设中配套相应的支持服务。

目前,学习者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脑上网进行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样,学习者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手机上网,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手机上网较电脑上网更为便捷。

另外,目前开放教育各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往往由文本、音像、网络学习资源组成,资源数量多,形式多样,但多呈分散状态,缺乏整体感。资源的分布只有教师详细了解,学生在未充分导学的情况下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丰富的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困扰,如果缺乏针对性强的导学支撑,将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限制学习资源功效的发挥。可见,学习资源的使用需要导航和指引。

从2008年开始,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每学期各专业制定导学计划书,在计划书中向学习者提供中央电大、青岛电大两级平台上各门课程资源情况表。在资源情况表中,列出各门课程资源栏目名称、课件名称、资源数量以及每一项学习资源对应的关注度和推荐指数。使学习者能够对两级平台上的资源情况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学习者了解学习资源、使用学习资源的效率。

4. 资源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远程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根据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交互性可分为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和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 性[4]。目前,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基本上能够实现,比如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QQ、MSN、E-mail或者BBS来实现。所谓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引起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交互性相对比较匮乏,在学习者使用资源的过程中,能够使学习者对学习资源呈现的学习信息做出积极、公开的反应,同时资源也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反应做出相应变化的设计还并不多见。

增强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定的设计和技术支撑。在实践中,可以进行情境设计,设计出仿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与学习资源进行互动,依据彼此的反应作出回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以法学专业为例,案例教学是法学专业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支持,设计出网络模拟案例教学的场景,使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与参加案例教学面授课堂相同的效果。

总之,资源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好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资源较教学资源更能够适应和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资源的粒度、学习者的参与度、资源的便捷度以及资源的交互性等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2] 毛美娟,汪维富. 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比较研究[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教育资源篇2

因为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教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要更加注重学习人员的资源使用价值。现在,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根据是否在线,可以划分为网上资源(网页和网站,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馆,网络课件等)和网上下载的资源(文字资料,影视资料,电视直播课堂,CAI课件等);因为多媒体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为印刷媒体资源(辅导资料,实验材料,参考材料,文字材料和作业手册等),影视媒体资源(电视网络,教学录像,录音资料和VCD光盘等),网络媒体资料等。因为教学资源种类较多,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有利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二、加强资源整体化构建中的双核思想

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从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实验证明,媒体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动性严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资源融合到多个媒介资源中,例如电视,互联网,印刷品,录影带以及VCD等,有效的发挥各个媒介的实际效用,从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和老师的手中。虽然教学媒体的特点,效用有所不同,但实际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就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课程不同,条件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使用的媒体种类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内容,根据辅助体系,其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课程老师,工艺专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全面的,多层次,全范围的传播知识和学习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资源建设经济性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要特点,开放教育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积大,能够有效的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性适用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主要就是,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清楚的阐释教学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体来表达教学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电子媒体。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适当的使用文字资料,视听资料(广播电视,VCD光盘)等资料,逐渐建立计算机网络情歌大复活,加强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论任何地方,印刷媒体现在都是比较方便和基本的学习工具,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加强投入力度,构建更多适合众多教育者的独具个性的印刷媒体。经济性原则不但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选择和配置,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观意愿方面的。如果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教学资源制作比较先进,模式比较新颖,类别更加繁多,最后都会成为摆设,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新技术,新媒体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资源构建的过程都会受到阻碍。

四、调整资源,进行共享

教育资源篇3

1.区域职教资源整合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强调,职业教育要重点做好包括“教学资源”在内的“十个衔接”,目标是“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其构建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体系、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和职业教育资源体系等。其中,职业教育资源体系是一个大的范畴,其关键是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它以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基础,包括区域内的各类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是现代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要素。

2.区域职教资源整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均衡与优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职业教育要用优质的教学和服务来赢得社会的公认,就必须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发展。现阶段,区域职业教育面临着内涵提升速度缓慢、职教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发展失衡、办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通过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职教资源能够及时、平等地在各资源需求者之间高效的流通,使得职教城内、同一地区或地域内的各类职教机构都能够有效共享资源。职教资源整合是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和共享的前提,是进一步建立大职业教育观和大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职业教育的资源功能与社会功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优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3.区域职教资源整合有利于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区域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单元,职业教育资源是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基础,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快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和全面发展。首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缓解当前职教资源短缺问题,创造出规模效益。当前职教资源分布零散、不均,在追加职教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整合一定区域的教育资源能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形成集成优势,从而发挥更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其次,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区域职业教育的校际协同发展。一定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互相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师资交流等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区域职业教育校际协同发展联盟,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率,形成区域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二、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1.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念

理念决定出路。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和“现代”两词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要求各级职业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职教理念。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各类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这种发展多带有粗放发展的影子,如在职业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过多注重“买”和“建”,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现象严重,缺乏资源整合的意识和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资源总是稀缺的,决策者应该做的是根据区域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资源整合途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应的,区域职教资源同样具有稀缺属性,资源建设不能单靠追加投入,况且在现阶段,教育投入相对有限,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命题是,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寻求其效益的最大化。由是,职教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目标。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要有资源稀缺意识,增强对资源整合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也是发展,资源整合力也是发展力的思想理念。

2.探索创新符合区域实际的职教资源整合途径

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首先,我们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的宏观布局与调控工作。只有充分摸清了区域内职教资源的现状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出问题之成因,研究出解决方案。第二,要建立健全职教资源管理体制。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体制的规范与引导,健全的职教资源管理体制有助于从制度上保证工作的有序性和规范性,有助于从宏观上审视职教资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全局性问题,有助于职教资源整合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三,合理规划学校、企业和产业空间布局。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不但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企业、产业的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同时还有利于学校、企业和产业形成紧密联动,实现三方共赢。第四,要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资源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就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发展,努力提升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建立因地制宜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开展职教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有利于节约教育投资,而且可以让教育资源过剩的区域分担起教育资源紧张区域的压力,闲置的教育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共建可以形成资源的集聚合力,共享可以缩小资源丰裕地区与贫乏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发展。现阶段,建立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制度,保证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经常化与高效化。其次,学校一级应把加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一项长期的和基本的工作来落实,把职教资源的共建共享纳入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体系当中。第三,各地产业园区、各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与团体应承担起加快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为区域职教资源共建共享出谋、出策、出力。第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如把职教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其政绩评价范围;把学校各级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园区、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键做好职教资源的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立足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城乡差异很大的实际,立足于职教资源区域配置不均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配置职教资源,做好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一是要加强政府的教育统筹,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争取国家下放、授权教育方面的审批核准等权力。一方面必须加强省级政府对省域内高职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协调的决策权;另一方面,省级政府应树立起适度宏观控制的职教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对教育大包大揽的做法,将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做适当转变,做到“抓大放小”,实现从直接干预到间接管理、从微观操控到宏观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是以地市为主统筹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做好区域内中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协调发展。地市是职业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受益者,地市一级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职教资源整合与推动中高职衔接上起着关键作用。地市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主要是要解决好区域职教资源缺乏规划、布局分散、效率低下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一个关键点,当前需重点做好中高职教育资源整合与衔接工作,即适应区域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专业结构优化布局,整合与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整合与衔接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体系。

三是优先做好城乡职教资源的配置均衡,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农民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农民的需求旺盛,并且潜力巨大。农民职业教育是针对农民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而职业农民则是一种新的职业类型,即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新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县乡一级农村职教资源短缺和职教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往往面临着“无米之炊”的窘境。十提出要“办人民满意教育”,这就要求把教育公平置于首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现阶段来说,重点就是要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农民职业教育有活水之源。

四是要整合信息化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职业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教育资源是现代教育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信息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具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存储高效、传输快捷、使用方便等优势,非常适合开展远程网络教育。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应积极开办社区网络职教中心,实现职教资源的“登门入户”;各县、乡也可以通过就地设点开班和数字虚拟课堂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农村短期职业技术培训。

三、总结

教育资源篇4

记 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刊专访。您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领域颇有研究,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资源堪称“优质教育资源”?

李玉顺: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大家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话题愈发关注。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前提是我们要对“优质教育资源”有明确的界定。不同的教育资源,服务对象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对象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教师资源。一直以来,尤其是在中小学领域,教师资源一直以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为主,而真正能辅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却十分匮乏。《规划》中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而只有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原理、掌握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方式,才能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认为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学生资源。在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前期,主要以教师教学应用的课件、教案等资源为主,而学生的学习资源较匮乏。学生资源包括学生的日常学习资源和能够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资源。在如今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利契机下,全社会都在共同推动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在新时期、新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认知目标,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资源,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再次是家长资源。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是理论上的素质教育,实际上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环境、教育体系导致我们的学校、教师去做应试行为,而这种行为将制约学生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要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就必须通过优质的家长资源将信息化思想渗透给家长,辐射整个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能够适应教师教育教学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健全学生人格,能够帮助辐射家庭、社区直至辐射社会的教育资源才是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 者:作为教育资源建设领域专家,在您看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如何?

李玉顺:根据国内资源环境,可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为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

首先,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为例,从该平台可以看出,国家对资源平台建设的推进力度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该平台新改版之后,更加体现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例如,新平台中增加了知识点资源、探究性资源等模块;在技术角度上更加适应教师的应用需求……此外,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网、高校资源网、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平台,都汇聚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从顶层设计上看,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架构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形成了基本态势及一套完整的体系。

其次在地方政府层面,北京教育资源网、北京高校特色资源网、北京数字学校、开放大学等,广东名师网络课堂,深圳、湖南、江苏、上海等地的“学习资源超市”,无不说明了地方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关注与重视,并且都形成了各自稳定的发展机制与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如火如荼。

再次是社会层面,新浪教育频道、百度文库等社会教育平台已聚集了海量的教育资源,众多商业平台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领域,如中学学科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等,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海量的、丰富的,国内各级、各方面对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所以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记 者:请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谈谈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并有哪些对策?

李玉顺: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架构问题。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正处于从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的过程中。我认为国家、省市不需要身体力行参与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中,而是要代表国家、政府根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规律形成合理的整体架构、机制和体系。

二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要建立正确的协作关系。政府要将建设经费投入的重点从硬件建设向实践应用转移,向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延伸,建立常态化机制。学校要积极共享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应注意对教育资源的合理规范,形成资源“圈子”,为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按需推送,建立良好的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应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积分、货币等交易机制,使平台具有商业和共享双重属性,形成良好的、能够促进政府、学校、企业协作的环境。

四是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教师想得到一些与教学、备课相关的资源,而学生希望得到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目前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的对象一般处于同一水平层次,不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教育资源篇5

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EricSchmidt于2006年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云计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计算机组织模式,一种基于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1]。

二、云教育资源构建的具体实现

云教育资源的构建首先建设基础设施,能够提供“按需分配”、“易于获得”的资源环境,根据NIST的权威定义,云计算有SPI[2],即应用软件(SaaS)、开发平台(PaaS)和基础设施(IaaS)三大服务模式。

1.云教育资源基础设施(IaaS)建设。我们首先在现有的服务器的基础上实施“虚拟化”操作,虚拟技术功能性十分强大,建设相应的资源池,即通过虚拟技术可以实现对网络数据资源的存储、编辑、通信及平台等多种功能,支持多种硬软件需求,构建成运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在资源池中,这种能力可以被灵活地分配、使用与调度。在云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初期,我们先建立小规模云,完成数据中心部分业务向云计算环境的迁移,积累云计算运营的经验。将来根据云教育资源应用的使用情况,适时扩大云系统的覆盖范围,即可无限扩展。

2.云教育资源平台(PaaS)开发。PaaS平台在云架构中位,其上层是SaaS,其下层是IaaS。PaaS平台就是指云环境中的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为软件应用提供运营平台的服务。将软件研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3.云教育资源软件(SaaS)应用。在SaaS服务器上统一部署应用软件,通过浏览器传给云中用户,向用户提供基于Web的应用软件,并可以提供在线的软件SaaS服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之一,而教育资源的构建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是安全存储,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共享与传递,大大提高学校教学效果的核心竞争力。云教育资源是在互联网普及、IT技术深入学校、个人存储云的实现等许多因素共同促进下的必然产物。教师可以在任何校区、任何教室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到自己的资源和教学环境。避免遭遇病毒感染、U盘无法读取、动画无法播放等尴尬局面。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到学习内容。云教育资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视频教学、课件共享、综合测试、课外科研、病例讨论、在线答疑等多种教学功能;在线学习、资源下载、在线提问、参考文献、相关网站等多种学习功能。

三、云教育资源构建的优势

1.云教育资源规模庞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出来。各种图片、视频、课件、电子教案等庞大的教育资源,在管理与存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以往的U盘、移动硬盘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Google公司的云计算已经集成了百余万台的服务器,云计算能够为用户提供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具有前所未有庞大的规模。云计算技术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可以满足教育资源的存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云教育资源低成本与高利用率。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初始设备投资少,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创造虚拟的资源池,其他方面可以由云服务来完成。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管理员能够高效地、同时维护多台服务器,降低了维护成本。云计算可以按照当前访问量确定投入软硬件资源的多少,可将闲置的服务器投入资源池中提高效率。云计算有更低的硬件和网络成本,我们可以按需购买相关资源。

3.云教育资源构建使教育资源安全可靠。云计算使用了多种硬件和软件来保证服务的高安全性的数据存储,在云端的各个节点上分散地存储着教育资源的各个数据块,并且云计算有完善的备份机制。假如教育资源遭到了病毒的攻击,在云端其他节点有备份,因此并不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完整性,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等,教育资源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4.云教育资源可以无限扩展。当云计算中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时,将新的硬件资源放入资源池中,能够及时按需动态地进行扩充,可以满足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和共享的要求。

四、云教育资源构建的意义

云计算技术在教育资源中的广泛应用,是高等教育的一大创新,给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云教育资源构建在教学中所显现的优势是由其本身的功能性实现的。

1.改革教学模式。云计算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变革,将引领教学模式的改革。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换成学习过程中的教育规划、组织指导、咨询引领、资源管理者。教师可以依托自己的空间利用云端进行个性化、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建设,开展探索式、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云端教学可以激发出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激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换成主动探索知识。学生也可以依托自己的空间展开个性化学习、主动性学习、建设性学习。师生依托各自的空间,认识、学习他人的资源,并将自己的作品、创新成果上传到网络,完善、补充教育资源,三校共建的教育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师生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教育资源的创造者、完善者、者,将极大地提高资源的更新速度,从而使教育资源成倍增加,教育资源共享与创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多的智慧资源。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促进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和学习的双向创新,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意义深远。

2.改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手段。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一种多元化、虚拟化、服务化的趋势。在医学教育中应用该技术,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方法,使教学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更准确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云计算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存储,还能够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因此,能够大大改善教学环境,引用动画、视频、模拟等的实验手段,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从而提升医学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中应用云计算技术实属必然,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实验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云计算技术的多重优势,对医学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3.三校教育资源构建达到优势互补。通过云计算技术模式,广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校都将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加入云教育资源中,三校具有的教育资源各有千秋。云计算可以实现各学校之间的数据应用与共享,无论教师在哪个校区,只要进入云端,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达到校校之间无界限的共享,互通有无,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给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结语

教育资源篇6

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事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物力资源可以理解为包括直接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被称为教学资源,如教室、教学资料、实验实习基地等;而那些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各种资源被称为非教学资源,如校园环境、公共交通、生活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无形资源,也有人将其称为软资源,它包括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即品牌资源,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资源,学校的制度资源,学校的办学特色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指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需求分化,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分化,政府大力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从高等教育资源中分到了自己的份额。

有专家认为通过8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完成了规模的膨胀,基本的资源投入已经完成,现在是高职教育回馈社会的时候了。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规模膨胀仅仅表现在物力资源的快速增加,如新建的校舍,宽阔的校园,先进的实验实习基地,而大学之大绝非在于此。

我们把目前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第一、高职发展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尽管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已近饱和,但师资队伍无论结构,层次都无法满足社会的期望以及高职教育实际的需求。从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社会评价或者运行状况来看,高职教育的软资源仍然处在相当低的水平。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仍然处在相对弱小的地位。而相对丰厚的物力资源,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限制,在不同层面被分割成相对封闭的区域,限制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第二、高职发展中的社会资源整合。高职教育办学主体集中在一定区域上,形成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包括多种服务机构在内的,具有以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为整体功能,并具有一定环境特征的社区。基于服务社会这一理念,高职教育要发展,就要处理好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就要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很多思想原则,诸如创新精神、“共赢”思想、“和”的境界,兼容并蓄的态度等等。

第三、高职教育体系内部资源共享与整合。教育内外部的状况促使高职教育资源通过整合实现新一轮的发展,而且这种整合不仅仅停留在高等教育内部,它包括与市场其它资源的互动和整合。我们在这里探讨服务型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资源整合问题,是希望寻找到一种新的机制,激活有限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完成高职教育无形资源的积聚,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完成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全方位互动,实现它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限制现有高职教育资源整体效益的瓶颈又在哪里?我们认为:

首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探索高职教育资源整合机制、途径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分析,自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都是在国家体系下建构的行政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层级的、重点的、划块的,由于受到原有的国家计划经济发展的制约,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支配也就局限于行政体系,基本保证教育的体系内管理。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部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关系的直接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涉及的部门宽、受制约的因素多、受众范围广等特点,远比普通教育复杂。国家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教育与劳动就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政府和企业与学习者之间、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之间等等,都构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然而,现行体制却对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资源发展战略造成较大障碍。例如,国家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有两大主要部门: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两家分别规划、分别管理。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等等,均前后分属两个部门管,由于有些问题上难免有部门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因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难以互认,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多头管理下的隶属关系,行业、企业、各级教育部门多头分散管理,分别计划、分别调整、重复办学,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很可能出现结构失调、增减失衡、资源不足或浪费等问题。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发文,正式建立“部际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应该说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一个不小的推进。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是这样规定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从国家到地方的沟通和协调得好的地方可以看出,有些地区职教调整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冲破了封闭割据的围墙,或是体制之外的其他有利因素,或是上一级领导的统筹力度使然。其次,从高职学校教学管理层面分析,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缺乏文化积淀,运行方式仍然是传承了普通高校的模式,因此存在着与普通高校同样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问题。过细的条块分割,相对的封闭保守,限制了高职院校的整体效益。例如,我国学校“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实体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专业”背后三大类实体存在: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专业同名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与专业实体相关,在进行专业教师编制核定中,往往根据适当的生师比,由专业学生数推出专业应有的教师数,实验室设置也有类似问题。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关系的直接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主要受制于岗位需求,而非学科体系,必须保证专业的适度灵活性。因此,专业设置带来的制度缺陷,对高职类院校产生了更多的困扰。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在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以外,创立新的专业来适应岗位和职业迅猛发展,满足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需要。但是创建一个正规的专业需要可观的人力和物力,如房屋、经费、师资、设备、行政人员等,需要件件落实。这样就使有限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进一步被分割,束缚。

还有,束缚主要来自僵化、封闭的管理体制,只有通过制度的创新,才能冲破樊篱。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核心理念就是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服务型教育体系希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超越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制度,创新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制度,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分离的制度构架,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途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平台。服务型体系的政府统筹机制打破了传统层级管理,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要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部门,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协调和落实,整体化推进资源共享。政府统筹和理顺机构,是解决分割和交叉管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服务性教育体系抓住了上述问题的症结,从教育体系入手,突破资源整合,把以往静态的资源分配转化为动态的项目、基地、学科协作或者独立承办;把以往行政的分配体系转化为企业的、政府的、学校的、教师的协作共享;把原来的一级行政资源分配转化为多级的高校分配体系。

宁波市政府在建构服务型教育体系上,建立由教育局牵头,发改委、科技、财政、人事、经委、劳动保障和相关行业等部门参加的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或副秘书长召集。其职责是:统筹规划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和紧缺人才培养;确定专项资金分配原则;审定人才培养基地的验收结果;研究决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政府创新推动了原有的国家体系转化,政府宏观协调这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机制保障。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重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对于服务型教育体系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开放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指最大限度地开放现有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资源环境制度,就是要实现上述“两个最大限度”的资源配置模式。

教育资源篇7

高中科技教育,以全体高中生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是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文化等的整体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科技教育的内涵与“科技”内涵的理解紧密相关,从强调“知识系统”到强化“方法体系”,到突出“探究过程”,到关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再到对科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强烈呼唤,科技教育的内涵不断发展,科技教育资源和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途径也会不断丰富。

一、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类

高中科技教育资源是多层面的、多元化的综合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中,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少年宫、社区科技教育中心和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与科技教育有关的课程,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校园科技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实践基地)等。

1.教材

一般是指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科技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在培养学生形成世界观、运用辩证法,以及客观地认识世界等方面有着启蒙作用,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科教材中有关科学知识、实验探究、理论探索、科学发展史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等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和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中蕴含的科技教育资源,并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本教材也是科技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本位、在由学校自主确定的校本课程中开发出来的教材。校本课程是落实学校办学方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课程,具有传承性、特色性和地方性,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传承的载体。校本科技教材是学校坚持发展自己的科技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不可少的科技教育资源。

2.学校实验室、图书馆

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实验技能的主要场所。图书馆的大量科技书籍是学生查找科技资料、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实验室也进入了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使学生能及早地接触高科技,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实验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观察的视角和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室资源是在高中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资源,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和利用。

学校各类专用信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装备大量高科技设计和多媒体设备,是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的理想场所,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校园文化环境

从广义上讲,学校环境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建设学校的科技环境。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科技教育环境的建设,除了有先进的图书馆、专用科技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外,在校园内设置了创生石、“创”“生”浮雕,建设了现代农业实践大棚,为各类树木悬挂介绍牌,建设介绍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科技馆、电离层实验室、航模室、陶艺室等,并在教学楼和实验室内张贴介绍著名科学家事迹的画报,设置科技实践活动专栏橱窗。我们大力营造充满科技教育特色的校园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震撼,有一些思索和渴望,从而使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理念与师生的创新思维在校园内交相辉映,努力创设“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科技育人环境。

4.学生社团

科技社团是集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科技活动的大本营。有活跃的科技社团,才能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为学校科技活动的持续深入发展,形成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校科技社团分为永久社团和临时社团。适合长期开展的科技专项活动,可建立永久性社团,如航空航海模型俱乐部、天文观察小组、陶艺馆等。属于临时性科技活动的则可建立临时社团,如汤山翠谷现代农业考察专项研究小组、阳山碑材与南京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小组、关注食品安全―揭开地沟油变清的秘密科技活动小组等。

5.教师资源

学科教师是传播科技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学校中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科学发展、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因此,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而人文学科教师丰富的人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会起到互补和提升人格的作用。

6.校外资源

社会上蕴藏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如互联网、各类科技场馆和科学研究所、高科技工业园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科技专家、学者等。将这类资源与学校科技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家的过程中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开发,感受科学技术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关心治理环境污染的科技方法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多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与在区高校开展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建设了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教育合作基地,并在紫金山天文台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电离层观测中心,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电离层观测网的中国监测中心之一。我们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园区、南京阳山碑材景区、汤山古猿人生活溶洞、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高淳慢城等纳入学校科技教育的场所。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我校获得了丰厚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为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创设了优良的社会教育环境。

二、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

高中科技教育有着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资源分布、资源应用、观念认识不均衡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距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突出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模式离社会、生活、实践越来越远,其固有的一套程序,无论如何变异,最终都收敛在试卷上,即对知识的记忆。这种教育违背教育规律,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缺乏实践中的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中教育中,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有极高的期望,教育行政部门也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评定学校办学绩效的重要指标,因而学校难以正常开展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素质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长期把持学校的局面,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的正常开展,造成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现实存在但却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局面。例如:我校的水塘,可以进行水质净化植物和生态循环的研究,但未能被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数字数学实验室在多数时间内处于闲置状态。网络图书馆具有信息量大、查找方便的特点,但学生应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机会不多,应用网络设计研究性课题的能力不强。再如我校已开发的《化学科学探究手册》校本课程教材也未能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

2.观念旧:精英教育与全体教育的差距

在“高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技教育是学校的风景线”的办学理念的影响下,滋生出功利型的“精英拿牌”式科技教育模式。学校往往花费巨额经费和人力物力,让少数学生能在世界或全国有关比赛中拿大奖或获取大学保送资格,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成为学校应付上级“素质教育”检查的名片。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应成为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将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转变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学校才能以科技教育的特色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内涵,使学校真正成为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出大批的具有文化知识和初步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学校的科技教育是培养精英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导向,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配置。精英式的科技教育以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比赛拿大奖为目标,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巨额资金的支持。而大众化的科技教育,提倡整合学校、社会已有的科技资源,从生活实践中提出科技研究的课题,尽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从事科技活动的项目,发挥特长,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衔接少:资源整合与内外合作不足

在校内,从单门学科看,教师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科学过程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即使涉及科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的模式进行,缺乏运用科学观念分析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均衡。从学科综合看,各科学学科之间缺少沟通与关联,教材中重复的内容比比皆是,如生物与化学学科“糖类”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又如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生物、地理、化学学科的教材内容都有雷同之处。同时,在学校层面上组织学生进行科技主题活动时,各学科基本上是各搞一套,在利用既有资源上,未能发挥出各学科的优势,缺少对学生科技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校外,由于课时安排、安全因素,以及学校和相关单位协调不够等原因,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科技教育,学校内外共同开发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氛围。学校以外的科技活动并没有和学校紧密联系,造成了教育单位的孤立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垄断和封闭。

4.评价难:目前对科技活动及资源建设尚未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办学绩效的考核重点放在高考成绩上,对科技教育虽有考核指标,但主要是看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中拿了什么奖,对学校进行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科技教育活动没有硬性指标。学校也总是把学生在重大赛事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为科技教育的主要成绩,对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没有必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整体科技素质水平难以得到全面的评价。

我校在科技教育实践中独创了学生科学素养“学分+证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本课程的表现、科技活动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科学习的评价依据其学业成绩;学生的校本课程表现评价采取“学分”制;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采取“证书”制。同时对参加科技活动项目的学生,折算个人成绩和积分,再将积分加入班级总积分,这样既注重“个人科技荣誉”,又注重“集体科技荣誉”。这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践中操作难度大,涉及面广,操作程序和评价项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细化。

5.教师科学素养与理念

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教师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素养水平对学校全面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现实中,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科教师在应用学科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些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需要更新和学习。

三、合理利用高中科技教育资源

1.立足校内和课堂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高中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教育环境、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科教师是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它们为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基本满足学校开展正常科技教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实施科技教育的主要资源应当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科学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落实课程标准所指向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寻找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高中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思维品质,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并能将科学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成为能“科学地生活”的公民。

2.综合利用资源

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综合利用。校内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包含学科间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利用。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指对本地区的科技教育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寻找与学校科技特色项目和科技发展项目相一致的合适的社会科技资源并进行整合利用。

学生的科技实践、社会调查和研究课题,与高中所学习的各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时,应当对项目进行综合性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开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我校阳山碑材项目研究,科技中心组织发动各科教师确定了阳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地理)、阳山碑材体积和质量的测量研究(数学)、阳山碑材耐腐蚀性研究(化学)、如何搬运阳山碑的研究(物理)、阳山地区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生物)等题目。在研究中学生们进行现场堪察、采集样本、访问,充分应用各种测量工具、实验室设备、网络工具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取得了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我校聘请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等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每年到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普及天文知识和南京地方地理知识。结合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活动,对阳山碑材及地区进行综合性科技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汤山翠谷的现代农业等。在每次科技活动前,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都会自觉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签订了“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的协议,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科技优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展的全球太阳监测活动,开设了电离层监测等特色课程。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馆,体验地震过程;参观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了解汽车生产的奥秘;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深入体验天文监测知识与技术。

四、结束语

学校科技教育离不开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使学校科技教育规范化、系列化、制度化,从而构建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良强,潘晓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0):86-94.

教育资源篇8

1.1现状

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用数字技术组织的,以网络形式的,具有双向使用功能的文化创新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它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网络传送到城市农村的基层文化单位,最大限度的为社会公众所享用,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工程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以国家中心、省级中心为龙头,市级分中心为枢纽,县、市公共图书馆为基础,农村乡村和城市社区文化站、图书室为重点的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汇聚其它文化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以及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让公众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通过“天网”或“地网”可以方便快捷的享受文化信息资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在新形势下实施的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富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创新工程。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实施的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均等,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惠民工程。

这三项工程的实施,给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2存在问题

1.2.1财力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发展不平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都是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虽然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实施的,但国家财政部均参与其中,其设备的投人均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的投人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补隶属。虽然牵头实施的部门不同、工作重点不同,但三者的服务对象是基本上是农村最基本的群众,在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终端设置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经过几年建设,贵州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现已具备资源接受、制作、、人员培训的能力,数字资源总量近6.8TB。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从2006年10月全面启动以来,目前已建立了省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收集整理了可供基层收看学习的各类教学节目2800多个小时,建成乡镇、村和城市的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终端站点18000个,计划到2007年底完成终端站点16000个,约占全部建设任务的90%,2008年将完成全部终端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形成全省城乡一体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贵州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也基本上普及到村级小学,基层网点也达到20000多个。目前,我省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这三项工程中,无论是建立的乡镇和村级网点,还是数字资源,都处于较低水平。一个村既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点又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点的现象普遍存在,且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比较,设备投人和发展状况也不平衡。

1.2.2受人才资源的限制,工程的效益发挥不够理想

三项工程基本上都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或者卫星传输、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为手段的高新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的。但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贵州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县、乡镇的计算机人才十分缺乏,甚至有的乡村干部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威宁县支中心仅有3名工作人员,下属650个村级网点,几乎没有人懂得计算机的一般操作程序,各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点的工作人员也是有教师兼任的。各乡镇、村技术人员因工作关系,经常变动,往往接受共享工程培训的人很快离开现在工作岗位。由于人才匾乏,一些偏远山区的乡镇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需要花很长时间到县城维修,甚至有的因经费困难干脆不去维修,形成设备闲置。据2007年9月的调查,威宁县650个村级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正常开展活动的不足70%,甚至个别村几乎全年役有开展活动。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造成国有资源极大的浪费。

1.2.3数字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都把数字资源建设作为工程实施的重点,各自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资源。虽然各自的资源建设重点不同,但由于役有统筹规划,有许多数字资源仍然是重复的,打开各级各自的网站和镜像站,相同或者似曾相识的数字资源随处可见。特别是电子图书、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重复量较大。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资源传输也随之多样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远通联发[2006]1号)和贵州省委组织部、省远程办、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黔组通〔2007]10号)要求,加强对“两项工程”的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推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步骤。通过对“两项工程”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组织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将有效地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丰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汇集各类资源达35TB;“十一五”期间将达100T$以上,每个基层用户将拥有5万种以上电子图书、9000部以上数字视频节目和40个以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化资源),提升“两项工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加强三大资源整合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当务之急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相比较,虽然目前的发展规模、普及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就数字资源建设看,无论是数字资源数量,还是涉及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就成了当务之急。

令人高兴的是,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多次出台资源整合的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原则,充分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站点场所、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多方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因此,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整合,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扎实做好资源整合,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正确政绩观,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构建“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多赢,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健康协调发展。最近,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文化厅已经就资源整合问题发出通知,拉开了资源整合的大幕。共享工程贵州省分中心还与省农业厅、省计生委、省环保局、省科协、省烟科所、省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商讨我省资源库建立的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全力配合共享工程贵州省文化资源建设。利用共享工程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我认为:资源整合,要立足于实现“多赢”,坚持统筹规划、密切合作的原则,明确资源整合工作任务,重点加大整合和协作力度,真正使“几张皮”变成“一张皮”。

2.1整合墓础设施和网络资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在省、市、县三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上进行对接,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终端站点同时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网点,为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播放文化信息资源。实行“一站(点)两牌”,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实现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中小学远程教育播出平台要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播出平台对接,让文化信息资源和党员干部教育资源进校园。

我省于2006年底建立遍及遵义全市的“文化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基层分中心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初步搭建起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网络构架,成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运行五年来,第一家达到了“全区域覆盖”的地级市。2007年,国家中心再次向遵义市8个县配送了8套文化共享工程设备。2008年,8个县下辖114个乡镇全部配备文化共享工程设备,进一步完善了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

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建立以来,各支中心、基层分中心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为改变遵义市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基层广大群众的欢迎,被有关媒体誉为“流动的数字图书馆”。

为确保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利用最大化,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得到实惠,遵义市开拓思路,强化全局意识,打破条块和部门的局限,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与遵义市广电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国际互联网的整合,实现了“多网合一、一网多用”的目标,创建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在2006年6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验交流会”上,被国务委员陈至立誉为“遵义模式”。

2.2整合数字资源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省级“先锋在线”播出平台主页面,设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题栏目,播出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在各地州、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大量数字文化信息资源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服务,并不断开发整合资源。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根据各自的工作重点,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2.3整合基层站点管理资源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组织管理上,各县级支中心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共同服务。要科学制订基层站点的活动安排,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妥善处理相互的关系,合理安排收看时间,统一组织服务活动,确保服务管理和组织活动健康有效开展。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工作规律,努力形成基层站点正常运行和维护的长效机制。

教育资源篇9

首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各种教育资源都在课堂教学中被整合、利用。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这一主体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我们过去的“哺乳式”和“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渐失优势,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将空乏无力,也将很难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所以说学生也是教育资源。

其次,学生能在受教育过程中生成教育资源。现在的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的主次关系。我们的教学也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行为、学生思维的灵性与火花,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曾经让学生解释“大惊失色”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一个学生就做了一个大惊失色的表情,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就这在欢笑声中理解了该词的意思。这位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不正起到了教育资源的作用吗?

其三、学生也是教师学习的对象。课堂上没有永远的老师和永远的学生,因此也没有“绝对权威”与“绝对听从”的主仆关系。向被教育者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和行为。把自己的见解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其实是相当可悲的。善教的老师,是把多种结论提供给学生参考,成为引发学生思维风暴的“一池活水”,绝不会让自己的思想成为抑制学生的“紧箍枷锁”。向一切有见识的人学习,不耻下问,包括自己的学生,这是教育者懂得教育的一种风度与大气。这是因为,教师不是万能的、全通的。而现在的学生,由于身处信息时代,接受外在的东西已不限于传统的课堂。网络的应运而生,使他们在客观上拓展了了解世界的渠道;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的生长发育处在优越的环境中,智力发展有所超前成为可能。况且,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便是还没上过学的幼儿,多彩的现实生活,本身就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蕴含教育意味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并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

教育资源篇10

目前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69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是目前我国实施远程教育的主体机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的:“考察一个组织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使每一个普通员工取得他(她)所能取得的更好绩效”[1]。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远程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国内外近20年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剖析国内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寻求有效改进的策略。 1国内外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成果 1.1宏观理论研究 国内外对于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的宏观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典型成果有Bower对远程教育从业人员晋升机制、工作量核定、专业技能培训等的全面论述[2],有Arinto基于菲律宾开放大学实践建立的远程教育从业者能力提升的概念化的方法框架[3]等。我国著名学者丁新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网络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网络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4]。 1.2能力标准研究 1994年,Thach运用Delphi法分析了远程教育专家的11种角色、4种职能和51种能力[5]。2000年,Williams延伸了Thach的研究,将远程教育从业人员提升为13类,提出了30种一般能力和27种角色特定能力[6]。2004年,Egan利用特尔斐法,建立了包括14种角色和超过50种能力,并从中选出最关键的30种能力,将其与Thach和Williams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分析,揭示出远程教育专家和学生对远程教育人员角色和能力界定的共性与区别[7]。国内有关远程教育人员能力/素质的研究受国外研究成果的影响较大,多以Thach和Williams的成果作为重要参考。2004年,国内学者陈丽、李爽进行了系列研究,构建了中国远程教育从业人员能力结构模型,确定了13类远程教育人员角色及其对应的能力需求[8]。这些系统化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远程教育人员能力研究的主要框架。 1.3能力开发研究 对于远程教师能力开发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Gold设计的远程教师培训项目[9]、Salmon建构的“在线带领五阶段模式”[10]、Hisham提出的远程教师在线培训资源设计策略[11]等。国内则有孙宝芝提出的远程教育人员专业课程设置框架[12]以及李爽等对远程专业人员培养形式、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的阐释[13]。此外,许多教育技术硕士论文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培养模式、内容、方案或策略。与此同时,对于教师群组建设的研究日益热烈。如Riding对英国“在线教师E-mail研讨组试验计划”的效果测试[14]、Moore对“InquiryLearning”论坛中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方法的分析[15]。国内学者如罗发奋、李娟则分别对远程教育中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16]及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17]。 1.4绩效评价研究 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将教师远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分为7个方面、24个必要的核心指标项和21个非必要可选项[18],Taylor从职业适应性等六个方面对远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19],Martin基于英国在线教学评价的实践,论述了各类评价方法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20]。在国内,冯静提出的基于混沌理论的网络教学教师评价模型[21],任颖构建的远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2],邹淑芳等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工作量评估体系及数学模型[23],周素萍提出的360°模糊评价模型[24]都是较有代表性的成果。 2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2.1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笔者将目前国内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研究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两少两弱”: 2.1.1实证研究的成果少国外的研究多基于人 力资源领域已经形成的共识上,即“技能、知识和认知在内的多种能力都是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些能力的不同组合就产生了多个方面的人才”。国内则较少引用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经验总结的色彩较重,仅有的研究多数停留在教师能力研究的意义介绍和总结上,缺乏深度[25]。同时,国外的研究往往基于机构培训项目或教学案例,而国内的研究中理论探讨和模式构建的成果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2.1.2对普通远程教育从业者的研究少通过分 析可以深刻感觉到,对远程教师的各项研究占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研究的绝对主体,对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题也有大量的研究,而对其他从业人员管理的研究则非常缺乏。例如:对于管理系列和技术系列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方案、培训方法等的专题研究匮乏,而在面对“如何对非教师群体进行绩效考核”、“如何有效的实施激励”、“如何完成个人发展与机构规划的整合”等问题时,现有的成果也无法做出有力的回答。 2.1.3研究成果对远程教育实际的适应性弱 目前,国内研究的突出问题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性问题分析不够深入。教师远程能力结构大多数为“定义性研究”,着力于能力的分类描述。然而,这类描述由于本身缺乏“量化操作性”,使得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仅能表明“应具有什么类别的能力”,而不能回答“应具有何种程度的能力”,无法为能力培养和评估等行为提供具体指导。部分研究提出了能力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但对于“如何应用”的关键问题却未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2.1.4研究成果之间的呼应关系弱目前的部分 研究是针对各自特定的对象、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围绕“培训”、“评价”、“激励”等独立环节所得出的结论,没有统一的框架、模型作为依据,彼此之间较难形成呼应和协调。远程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培训和评价时,可能要适应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无法得到系统化的指导。#p#分页标题#e# 2.2国内研究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对研究本体的认识不足组织发展的任务 在于使个体行为融合为整个组织统一的、规范的行为,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效率,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1]。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26]。这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一种系统行为,能力规划、开发、评价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前后衔接、相互支撑。忽略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的“系统化”特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割裂开来,仅仅对其中一个环节进行孤立地研究,这是导致成果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的原因之一。对研究本体认识不足的另一个体现是忽略研究对象作为“管理行为”的本质特征。虽然远程教育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需要从管理的角度、以管理学的眼光提出可操作性的管理策略、培训方案和绩效考核原则。如果研究仅考虑教育的特性,而忽视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所得结论难免偏颇,甚至出现错误。 2.2.2研究角度偏离实际需要现有的许多研究 成果从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远程从业者的能力开发。但实际上,在试点高校从事远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中,绝大多数并不是教育技术人才。一方面他们不需要严格按照专业人才的标准进行培养,使其尽快地具备足够的适岗能力和素质才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在开展员工培训时,也不可能大范围地采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大批员工参与长期或者集中的培训并不现实。因此,面对由大量的兼职教师、非教育技术的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从业队伍,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更需要的是从岗位分析入手,从行业培养的角度提供个体发展的管理策略。 2.2.3缺少科学方法的指导国内部分针对远程 教学绩效考核的研究已开始借鉴模糊评价法、定量分析法等来构建评价模型,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操作方案,个别研究成果还展开对其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案的后续应用研究。但总体而言,对远程教育人力资源做系统分析,特别是采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非常缺乏。例如:在针对远程教师能力考核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采用特尔菲法完成评级体系中权重因子的确定,但是由于专家评价的最后结果是建立在统计分布的基础上,因此结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而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常常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在同样面对不确定性的主观信息时,通过模糊量化及矩阵计算,较大程度地消除主观因素对结论的影响。可见,没有合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难以获得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3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研究改进策略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提出如下几点策略,以期为今后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 3.1加大“非教师”群体的研究 远程教育从业队伍中的“非教师”人员是目前研究中的“弱势群体”。然而,不同的教学任务必然应该由不同特质的教师来胜任[27]。非教师群体在课程规划、人才培养方式选择、教学运行组织、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均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作用。试想,一个不懂得远程教学基本规律的教学管理人员如何来合理地安排在线学习活动?因此,关注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应加大有针对性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强调研究成果的操作性,避免空泛的意义讨论,力求产生符合实践需要的方案、机制和策略。 3.2重视方法及框架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国内外均有大量的成果、方法及框架可供借鉴。现代评价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等都已在远程教育研究中体现出日益突出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管理学中的许多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数学计算基础之上的,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运算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研究信度和效度。如层次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于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果的普适性,减少简单经验总结的成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研究流程,也能够为针对能力规划、能力开发和能力考核的阶段性研究提供系统框架,保持研究成果的整体性。 3.3重视开展应用研究 对于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而言,亟待考虑的不是如何长期培养一个“专家”,而是如何高效地锻炼出一个业绩优秀的“岗位能手”。也就是在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使其具备这些能力”。这需要在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更多地融入实证主义精神。只有站在现实的角度上确定研究的基本问题,以解决管理程序中的瓶颈问题为根本目标,才有可能形成科学、高效的操作方案,回答好“如何提升个人绩效”的难题。将已有或新构建的管理框架、模式、模型、标准放在多种情境中进行实验验证和效果的量化分析,建立一批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范例,有助于抽象的理论研究走下高阁,为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工作实践提供真正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