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技术十篇

时间:2023-04-12 11:07:43

治理技术

治理技术篇1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政治效应

【正文】

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问题是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围绕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科学技术政治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着力研究当代科学技术的消极政治效应方面,提出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观点,即当代的科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而变成一种新的统治或控制形式。下面我们将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这方面观点。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涉及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效应问题。他认为,当科学认识的观念被应用于自然时,它只是推动科学的进步,当它被应用于社会时,它反转过来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现代科学越发展、越复杂,它的方法对自然理解得越好,就离人本身越远,越成为片面的、封闭的、与人无关的东西。技术的情形也一样,“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整体的形象”,“它把现实世界撕成碎片,使整个世界的梦幻烟消云散”。[2]卢卡奇实际上把科学技术当作物化的形式来加以批判,认为资产阶级一方面将科学技术当作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将它们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成了资产阶级的帮凶,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展,工人受剥削受压迫就越厉害,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矛盾异化现象的一个祸根。在这里,卢卡奇显然注意到了资产阶级将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的事实,分析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沿着卢卡奇的思想传统,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成了其科学技术观的一个主题。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了,但这种控制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作为代价的,即科学技术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反过来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手段。在他们看来,在当代社会,统治的原则已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基于野蛮力量的统治让位给一种更巧妙的统治,即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命令被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控制形式。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统治的基本原理”,因为人运用理性工具不断征服自然,以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作为合理性活动的准则,这本身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欲。而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的直接联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复杂、精确,反过来导致对人的奴役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人日益变成机器操纵的对象,因而科学技术体现了人对人的统治欲。这种人对自然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充分说明技术合理性又与政治统治结下不解之缘,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统治的合理性。

马尔库塞在他不同时期的著作特别是《现代技术的某些社会内涵》、《马克斯·韦伯著作中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单向度的人》、《反革命和造反》等都涉及了这个问题。他不仅明确提出“在当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的命题,而且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证。马尔库塞把发达工业社会定义为“工艺装置”,定义为在技术概念和结构方面自身发挥作用的统治制度。他认为科学技术已经从特殊的阶级利益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并成为统治的体制,抽象的技术理性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具体结构,成为组织化的统治原则。非人的管理和操纵感染了整个社会系统,这不仅在技术应用的具体目标上,而且甚至在技术起源上(在基础研究水平上)都是如此。自动化的技术理性的出现则是一种独特的统治形式,对自然的理性控制和对工作过程的官僚控制,或者通过整合,或者通过对偏离的有效压制,构成了实际上不会遭到反对的社会“幸福意识”的基础,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次上发生了需求的管制和进步思想的消除。

在《现代技术的某些社会内涵》(1941)一文中,马尔库塞讨论了技术和技术理性是如何变成统治工具的,分析了现代工业组织是如何要求对效率和绩效的服从的。在《马克斯·韦伯著作中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一文中则通过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合理性和统治之间关系思想的分析,发挥他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统治手段,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合理性的观点。他说:“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有计划的、科学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统治的特殊目的和利益并不是‘随后’或外在地强加于技术的,它们进入技术机构本身。技术总是一种历史一社会工程:一个社会和它的统治利益打算和对人和物所做的事情都在它里面设计着。这样一个统治‘目的’是‘实质的’,并且在这个范围内它是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3]“机器不是中性的;技术理性是统治着一个特定的社会的社会理性。”[4]

在《单向度的人》(1964)特别是导言和第一章(标题是“控制的新形式”)中,马尔库塞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技术进步扩展到控制与调节系统,并创造出一些生活和权力形式,这些形式调和与这个系统对立的力量,击败或驳倒为摆脱奴役和控制而提出的所有抗议。[5]在工业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可以与社会和政治分开的纯粹的仪器的总和,而是作为先验地决定着这些手段的生产及使用和发挥这些手段的操作系统在运转;生产的技术手段不但决定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态度,而且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志向。技术的“中立”的传统已不再适应,技术本身与其应用已无法分开。因此,技术趋向于变成一个极权主义者,技术社会是一个政治系统,它已经在按技术的思想和结构运转。作为技术世界,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政治世界,是一个独特的规划,它塑出论说与行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整个世界形态。在技术的中介中,文化、政治和经济溶合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系统,这一系统同化或者排斥所有的替代,它的生产力和潜在的增长稳定了这个社会,同时把技术进步适应于其统治的框架中,技术的理性变成统治的理性。在日益增长的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的双重基础上,发达工业社会用技术,而不是恐怖手段征服社会的离心力量。[6]

马尔库塞因此断言,在发达工业社会,“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7]今天,政治权力的运用突出地表现为它对机器产生程序和国家机构技术组织的操纵,发达工业社会和发展中的工业社会的政府,只有当它们能够成功地动员、组织和利用工业文明现有的技术、科学和机械生产率时,才能维持并巩固自己(的统治)”[8]。这种新的控制形式的显著特征是,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操纵或控制,形成对人的本能的一种“补充的心理压抑”。也就是说,它从生产、消费、政治、人际关系、文化艺术领域乃至人们的私生活、休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工业——心理学”的操纵或控制,从而把人们整合到现有的制度中。这就造成了“不合理的合理性”、“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的悖谬状况。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成为控制的新形式也就意味着技术的异化。他说,机械化的技术过程本应使人超越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使人类生存的结构往合理的方面发展,使人从外界强加给他的各种古怪的需要或可能性中解放出来,使个人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本来是发达工业社会的目标,技术理性的终点。然而,实际上却是相反的趋势占上风,技术手段把它的经济和政治要求强加给自由和劳动时间,强加给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造就了单面社会、单面人及单面思维方式,技术成了极权主义者、控制的新形式和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的主要根源。

在《反革命和造反》(1972)一书中,马尔库塞又涉及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等于这样一个等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扩展”。[9]他认为,从广度上看,技术合理性组织控制了社会的生产程序、国家机构和个人的劳动时间、闲暇时间,并且剥削对象已不局限于工厂、商店和蓝领工人,而是扩大到广大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从深度上看,人受到越来越专业化的有学问的经理、政治家和将军们的控制,整个人——包括肉体和灵魂——都变成了机器或机器上的零件,仅仅在履行部分的技术操作职能,而情感和理智都变成了管理对象。因此,他断言:“在技术和民主政治的帷幕背后,呈现出这样一个现实,即全面的奴役,人的尊严的丧失。”[10]

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的看法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他同样将科学技术看作政治统治工具。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一文中,他分析了科技进步与政治统治合理化的问题,特别是用韦伯的“合理化”观点来说明他关于科学技术使资本主义统治合理化的观点。他说:“合理化的意义首先是使社会服从合理决策的范围;其次,它使社会劳动工业化,结果是工具性的活动渗入生活中的其它领域。”[11]韦伯已用这种合理化说明:统治者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组织一些手段、进行新的选择,达到合理的、有目的活动,因而,科学技术就渗入到社会组织中,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使资本主义合理化。但是,哈贝马斯并不满足韦伯的观点,尤其不同意韦伯对“合理化”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分析,认为必须注意到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控制作用。他说:“韦伯所说的这种合理化并不是合理性的实现,而宁可说是用合理性的名义来实现没有公开承认的政治制度的一种特别形式”。[12]根据老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关于资本主义文明以人对自然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这两种相互联系着的统治作为基础的观点,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合理的有目的活动就是实现控制,既控制自然,又控制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对人的统治“合理化”。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并证明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自主的,不可能决定自己的生活。这个不自由既不表现为不合理的,也不表现为政治的、倒不如说是表现为服从技术机制的”。[13]既然人的受控、不自由以服从技术机制的形式出现,那么,这种受控、不自由就变得“合理”了。因此,他得出结论:“技术的合理性并不取消统治的合理性,而是保护了这种合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出现了一个“合理的极权社会”。[14]

一些后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也论及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关系问题。例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W·莱易斯在《自然的统治》一书中就继承和发挥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控制形式或统治形式的观点,该书的中心主题是“征服自然的观念培养起来的虚妄的希望中隐藏着现代最经常的历史动力之一: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15]他认为,对自然控制的加强不是转换或削弱了对人的统治,相反,加剧了这种统治。他具体分析了这两种统治的联系机制,即科学作为控制自然的工具是如何变成控制人的手段的。他认为,关键的中介环节是技术,人们利用技术来控制自然和对自然资源进行分配,而日益对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影响,这样,技术便使科学的合理性渗透到社会之中。莱易斯认为,技术理性有两个相互联系的特征:一是“技术与实践的生活活动的直接联系先验地决定着那种通过技术发展而实现的控制:由于陷入社会冲突之网,技术成了一种把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联系起来的手段”;二是“技术合理性在20世纪极端的社会冲突形式——大规模的破坏性武器、控制人的行为技术,等等——中的应用预示着合理性本身的危机。”[16]根据马尔库塞等人关于通过对自然的统治而逐步为愈加有效的人对人的控制提供概念和工具的观点,莱易斯认为,“对人的劳动和剥削的强度直接依据于控制外部自然所达到的程度。这里的决定性一步是工业社会的到来:机器和工厂系统扩大了劳动生产力,从而扩大了对它的剥削的可能程度”。[17]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又由于分配成果与分配资源而造成愈来愈强的社会冲突;同时,由于对自然的技术控制而加强的冲突又陷入追求新的技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统治。因此,这两种统治(控制)是相互促进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理论尤其是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统治或控制的新形式的观点呢?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政治功能,并把焦点集中在消极政治效应方面;注意到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控制的形态、方式上的变化,尖锐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利用科学技术来维护自己统治的事实,列举了科学技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所造成的种种异化现象;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统治方式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统治方式的某些新特点,特别是统治者利用科学技术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辩护这一点,指出现在的统治不仅是依靠政治暴力和经济手段,而是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对人们进行心理操纵,特别是“操纵、控制、支配个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18]他们实际上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功能与政治效应的局限性,并力图指出这种局限性的根源尤其科学技术成为控制新形式的理性、社会根源。

如果我们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的统治效应的观点放在近现代西方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脉络来考察,就可以发现其独特和高明之处。在西方,自十七、十八世纪以来,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种对于科学技术的乐观主义的看法。从启蒙运动到英国经验主义唯理论,以及当代实证主义,再到科学主义思潮都持有这种看法。它把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视为科学的最高形式,科技理性为理性之光,科学、理性和进步三位一体;科学是真理,技术是利器;认为科技不仅可以使人类从自然的束缚、贫穷无知之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创造人类的福祉、民主与自由。但是,自从十九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的消极社会功能和政治效应日益暴露,科学技术虽然带来了工业化、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却使人论为机器的奴隶,并导致冲突、战争和生态失衡,人类获得了一个物化的世界,结果却失去了自身。面对这些情况,一些哲学家特别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对科学技术及其理性基础持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本主义精神是不相容的,科学技术进步不但侵犯了人文文化的领域,更损害了西方人在近现代所坚持的个人自主与尊严。科学技术虽然带来了物质的高度文明,却同时造成了精神的空虚与失落。因此,他们对科学技术持批判与悲观的态度。例如,施本格勒认为,尽管科学的发展使人的智力完善化,知识精确化,促进了生产,但却使大众遭受机械劳动的痛苦,导致社会对抗加强和西方世界没落;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则提出“欧洲科技危机”说,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注重物质追求,轻视精神需要,造成人的精神空虚,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丧失,从而导致“欧洲人性本身的危机”;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则批评技术活动使人本身变为技术系统中的“持有物”,技术的本质威胁人的本质,危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观点。他们并不满足于对现代科学技术消极社会功能和政治效应现象的列举(如生态破坏、核威胁、伦理道德的伦丧及人性的堕落等,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些现象),他们也没有局限于对科学技术本身的谴责,而是更进一步去挖掘这些问题根源,力求从科学技术合理性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去做文章,既审视科学技术对人及环境的负面作用,又觉察到科学技术已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工具加以利用的局面;从而提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的理论,从人类理性的深处去挖掘深层次原因,抨击理性的工具化,说明工具理性如何变成统治的合理性、政治的合理性,即把科技理性的异化同政治统治联系起来。

遗憾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并没有超越多远,其新见也是有限的。他们最终未摆脱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批判的旧巢,并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解放力量的观点。尽管他们将科学技术、合理性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科学技术消极政治效应与特定制度有关,但是他们往往将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利用所造成的危害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赋与科学技术以原罪的性质,将科学技术看作人的异化和受奴役的超时间、超历史罪恶根源,使之成为脱离社会制度和阶级对立的极权主义者。他们片面地夸大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些潜在的消极倾向,而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在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取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科学技术变成了反动的东西,变成奴役的工具。因此,他们日益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来取代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尤其是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的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作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力量的书”、“历史的有力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既增强了人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保证,同样也为新社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伟大的革命和解放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效应与具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经济制度联系起来考察。他们认为,社会关系的性质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效应有决定性的影响。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本身看作统治的工具,从科学技术本身的潜在否定性或消极倾向推出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和异化现象不同,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认为科学技术异化现象与科学技术使用的资本主义方式分不开,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没有必然的联系。科学技术本身能够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工人的劳动,增加社会财富,确定人对自然力的控制等等。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劳动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19]因而科学技术的使用必然使劳动更加紧张,使无产阶级的生活更无保障,使人更受自然力量的支配和受社会力量的奴役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各种矛盾、异化现象,马克思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其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20]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把资本主义的种种异化现象和矛盾对抗归咎于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力杠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执行双重职能:“一方面,机器成了资本家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21]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有所不同。在文艺复兴及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较早阶段,科学技术成为资本主义手中的一件有力武器,资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上依靠这一武器来反对宗教神学权威和封建世俗权威;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和政治的冲突基本上处于隐蔽的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模式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与政治接近起来,并日益发生冲突。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干预,纷纷建立起国家的科研管理或协调机构,这些科研管理组织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国家机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科技成果日益被应用于军事目的,军事需要成了科技进步的一个首要的推动力,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张、掠夺和争夺世界霸权,纷纷把科学技术当作提高军事能力的主要基础,将科技成果用于制造和改进武器装备;三是科学技术不仅被当作掠夺自然的手段,用于增加生产力及剩余价值,而且也日益被用于控制社会,对人加以奴役,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异化。这种使科学技术从属于政治的倾向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的一个基本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也是密切的,科学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政治职能。但是,这种关系具有新的特质。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类有可能消除科学技术的非人应用,使之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其解放潜能,使人类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摆脱社会的奴役,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在这种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有可能确立起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履行着重要的政治职能:它们构成国家或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或者说是国家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管理之中,成为政治管理的必要成分,贯穿于政治过程的始终;科学技术不仅被用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被用于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若没有科学技术以及掌握科技知识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是不可想像的。此外,作为科技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科技知识分子也日益参与社会的政治决策与政治管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政治作用。另一方面,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着重大影响,最突出的一点是国家根据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制定并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及一系列科技政策,确定科研主攻方向,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指导国家的科技发展及应用。当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与政治的新型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正面政治效应的良好发挥并不是自发形成起来的,而是要通过人们长期积极的探索才能建立起来。在这种社会,科学技术仍然具有被应用于邪恶政治目的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不断加以限制,以至于最后消除。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积极政治效应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总之,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自科学一诞生就出现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其阶级实质和目的是不相同的。从近代开始,不同的阶级出于不同的需要和理由(实践上的、意识形态上的等)而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本世纪开始,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与政治的联系日益加强,科学技术对达到各种政治目的,对于实现各种政治意图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展开,科学在社会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更加巨大,因而,科学技术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科学技术化”成为当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中,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科学技术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二是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在当代,一个国家的强弱,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因此,在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战略,而且也是一种政治、军事战略。由此观之,研究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较早注意并研究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和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这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在总体上并不是可取的,他们并没有看到不同的社会制度(甚至同一制度的不同阶段)中,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是一种伟大的革命、解放力量,将科学技术本身看作一种统治控制工具,夸大了科学技术的潜在消极政治效应,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并最终陷入反对科学技术的悲观主义之中。

【参考文献】

[1][2]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3][4]马尔库塞:《马克斯·韦伯著作中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载《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6、108页。

[5][6]参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导言)第4、6——7页。

[7][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9][10]H·Marcusc,CounterrevolutionandRevolt,Boston,1972,PP.4,14.

[11][12][13][14]J·Habermas,TowardaRationalSociety,Boston,1971,PP.81,82,84,84-85.

[15][16][17]W·莱易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序言),第130、138页。

[18]马吉:《与马尔库塞的一次谈话》,《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11期,第13页。

[19]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3页。

治理技术篇2

【关键词】档案治理;档案信息;治理理念;技术创新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档案法》的修订是对现行档案法的一次全面完善和升级,调整幅度较大,从6章27条修改为8章53条,增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监督检查”两个专章,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可见档案信息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档案治理的定义和特征

档案治理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档案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助、共同合作,基于一定的行为准则,一同对档案事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实现档案领域善治的过程。档案治理是以政府部门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协同。与档案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主体转变,二是权源区别,三是方式不同。从档案管理到档案治理,不仅是理念、技术、制度的创新,更是超越。因此说档案治理的显著特征是多元主体协同。

二、档案信息治理理念

根据文中所述的档案治理特征,档案信息治理应树立档案部门的元治理念和多元协同、共治理念。档案部门的元治理念是指在档案治理中,档案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档案部门是集中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开发利用国家重要档案的机构,有权利和义务主导档案信息治理工作;其次,在档案信息治理中若没有明确主导部门,会导致档案信息治理主体之间发生争论,难以开展工作。所以说,档案信息治理应树立档案部门的元治理念。档案信息治理多元协同、共治理念是指扩展档案信息治理主体范围,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体系,实现档案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合作共治。多元协同、共治理念与档案部门元治理念并不矛盾,其强调的是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治理中占主导地位而非垄断,要发挥协调作用,明确各个主体的分工与责任,共同参与档案信息治理工作。

三、档案信息治理技术创新

(一)档案信息治理应以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为核心。一是档案信息治理应重视提升档案公共政策、制度的制定能力,要以三个体系建设为目标,做好国家档案事业变革、发展、服务民生等工作的相互衔接,以及各种政策的顶层设计;做好涉及社会、民生等档案法律法规、制度的起草;二是档案馆要以档案信息工作为立足点,借助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构筑以档案馆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多种方式发挥科教、文化宣传教育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编辑出版历史资料,联合举办展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辟档案信息价值的开放服务新格局。

(二)档案信息治理应以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为主要方式。档案信息治理应以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为主要方式,建立档案信息工作的社会协作机制,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从而实现社会档案事务管理的全覆盖。档案信息治理要以档案部门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从而实现档案信息治理现代化。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开发利用公共档案资源和社会档案资源的工作中来,而且不能忽视档案学会在档案信息治理中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合作治理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档案信息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档案信息治理应以法治建设为根基。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档案信息治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法制精神,在中国法治的约束下开展档案信息治理工作。档案信息治理应以档案法治建设为根基,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进,推动档案信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三者的一体化建设。构建强有力的档案信息治理法律体系,档案信息法治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要依据档案法律法规,而且要依据宪法、行政法、民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档案信息治理法律体系尤为必要。

(四)档案信息治理应以理论研究为要义。档案信息是重要的国家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工作是国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档案信息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急切需要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从而激发档案信息治理的多元化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潜在的社会价值。所以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档案信息治理理论研究必须加强,不但要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更要从理论层面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探索与协同创新。一是要用历史的视角去探索、研究档案信息治理;二是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探索、研究档案信息治理。积极探索与档案信息治理相适应的理论、制度等,寻求档案信息治理的有效途径、方法,从而为推动国家档案信息治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和持续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五)档案信息治理要实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档案信息技术的创新。档案信息治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建立一个先进的、现代化档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优化网络系统,提高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服务好各项工作。加大资金的投入,不断创新先进的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开发出更大容量的云技术平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数据的需求,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档案信息数据共享的全过程,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充分被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治理、发展。

四、结语

治理技术篇3

[关键字] 烟气 烟尘治理技术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X93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59-1

1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1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0年增长9.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将不断增加。煤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给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燃煤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途经,减轻煤燃烧产生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2燃煤烟气治理技术

煤燃烧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多种污染物,下面仅对燃煤烟气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技术论述。

2.1烟尘治理技术

烟尘治理技术即除尘技术,可分为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和过滤式除尘四大类[1]。

2.1.1机械除尘

机械除尘是通过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来进行除尘的一种技术,它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重力沉降室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维护容易、阻力低、维护费用低,经久耐用,适合处理中等流量的常温或高温气体;惯性除尘器是利用气流中尘粒惯性力大于气体的惯性力而使尘粒与气体分离的除尘技术,常用的惯性除尘器是百叶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体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能耗低、耐高温、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等特点[2]。

2.1.2电除尘

电除尘就是使烟气中灰尘尘粒通过高压静电场,与电极间的正负离子和电子发生碰撞而荷电(或在离子扩散运动中荷电),荷电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异性电极运动并积附在异性电极上,通过振打等方式使电极上的灰尘落入收集灰斗中,从而烟气得到净化。电除尘的优点是除尘效率高、阻力损失小、处理烟气量大、运行费用低、对不同粒径的烟尘有很好的分类富集作用;缺点是不易适应操作条件的变化,对制造、安装和运行条件要求较高,钢材消耗量大,占地面积大[3]。

2.1.3湿式除尘

湿式除尘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一般为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及其它作用捕集颗粒的装置。湿式除尘可以有效地将直径为0.1~20μm的液态或固态粒子从气流中除去,同时也能脱除部分气态污染物。它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维修方便和净化效率高等优点,能够处理高温、高湿的气流,将着火、爆炸的可能性减至最低。但采用湿式除尘时要特别注意设备、管道的腐蚀及污水、污泥的处理等问题。湿式除尘过程也不利于副产品的回收,如果设备安装在室外,还必须考虑设备在冬天可能冻结的问题。

2.1.4过滤式除尘

过滤式除尘是借助于多孔介质将气溶胶粒子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技术。用纤维层、颗粒层或液滴对气体进行净化都属于同样的过滤机理。过滤式除尘对微细粒子有较高的捕集效率。

2.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控制途径有三种,即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及燃烧后脱硫(烟气脱硫),但从技术、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以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为主。烟气脱硫技术按脱硫过程是否加水和脱硫产物的干湿形态可分为湿法和干法脱硫两大类,其中湿法脱硫技术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

2.2.1湿法脱硫

世界各国的烟气湿法脱硫工艺流程、形式和机理大同小异,主要是使用石灰石、石灰或碳酸钠等浆液作洗涤剂,在反应塔中对烟气进行洗涤,从而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湿法脱硫技术按使用脱硫剂种类可分为:石灰石-石膏法、双碱法、氧化镁法等。

石灰石-石膏法是通过向吸收塔的浆液中鼓入空气使亚硫酸钙都氧化为硫酸钙(石膏),从而去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方法。鼓入空气使浆液均匀,增高脱硫率,并且易于控制结垢与堵塞。由于石灰石价格便宜、易于运输与保存,自80年代以来石灰石已成为主要脱硫剂。石灰石-石膏法具有适用煤种范围广、脱硫率高、吸收剂利用率高、设备运转率高、工作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它的初期投资费用高、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系统管理操作复杂、磨损腐蚀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副产物石膏和废水也较难处理。

双碱法是利用碱金属盐类如纳盐的水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然后在另一个反应器中用石灰石将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再生,再生的吸收液返回吸收塔回用,而二氧化硫则以亚硫酸钙和石膏的形式沉淀出来。由于双碱法的固体产生过程不是发生在吸收塔内,因此避免了结垢问题。

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二氧化锰和氧化锌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可利用其浆液或水溶液作为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吸收了二氧化硫的亚硫酸盐和亚硫酸在一定温度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可以用于制造硫酸,而分解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得到了再生,可循环使用。

2.2.2干法脱硫

烟气干法脱硫是指脱硫的最终产物是干态的。主要有喷雾干燥法、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活性炭法、电子射线辐射法等。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相比具有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设备简单、维修方便、烟气无需再热等优点,但存在着钙硫比高、脱硫效率低、副产物不能商品化等缺点。

3结论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改变,煤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推进烟气治理技术的发展,从而缓解燃煤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胡满银,照毅,刘忠.除尘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治理技术篇4

关键词:物理防治技术;白蚁;防治

引言

在白蚁防治当中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就是指的采用各种简单的工具以及物理因素比如说光、热、电以及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来进行白蚁的防治,其中也是包括了最为原始的白蚁防治的方法那就是徒手捕杀以及挖巢。白蚁防治当中的物理防治方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技术在现在的国际研究以及应用过程当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及创新,验证了现在采用物理防治方法进行白蚁的防治是可行的。采用物理防治技术进行白蚁防治能够十分有效的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甚至于彻底的放弃对化学药剂的使用,这样就能够十分有效的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可以说物理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白蚁防治技术。

一、 现在我国白蚁防治的基本情况

(一) 白蚁的分布以及危害

我国现在的白蚁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的地区,随着地区向北白蚁的数量逐渐的开始减少。现在我国发现白蚁的最北的地区就是辽宁省的丹东市以及北京地区。现在我国的所有的白蚁种类当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最严重的就是堆砂白蚁属、乳白蚁属、散白蚁属、土白蚁属以及大白蚁属等白蚁种类。现在我国的白蚁在不同的地区当中主要就是对我国的房屋建筑、堤坝水库、通讯、交通以及农业等多个生产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现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的地区或者是白蚁分布区当中的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都是白蚁危害尤为严重的。现在我国每年因为白蚁灾害所损失的价值大约在人民币二十亿到二十五亿之间。白蚁对于我国的文物古迹、堤坝水库等造成的损害是非常的严重的,已经没有办法将这些危害用具体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了。

(二) 我国现在白蚁防治的主要方法

现在我国在进行针对建筑物、水库、电缆等白蚁进行防治的时候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就是化学屏障预防、化学药剂灭治等化学防治方法或者是挖巢、灌浆固堤等物理防止方法来进行防治。其中的化学屏障预防、化学药剂灭治是现在进行白蚁防治的时候最为主流的一种白蚁防治方法。而挖巢以及灌浆固堤这两种白蚁防治方法主要就是应用在水库堤坝的白蚁防治上。

二、 物理防治技术在现在白蚁防治当中的研究现状

现在在我国的白蚁防治当中采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人工挖巢法。但是现在国际上的物理防治方法的种类就比较多了,比如说物理屏障法、热处理法、电处理法、微波处理法以及冷冻处理法等,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现在国内外对于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下面笔者主要针对人工挖巢法以及物理屏障法这两种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人工挖巢法防治白蚁的研究现状

人工挖巢法防治白蚁主要就是通过对白蚁的巢穴进行挖除来达到对白蚁的种群进行灭绝的目的,我们在进行人工挖巢法对白蚁进行防治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步骤,第一步是定向,第二步是定位,第三步是找路,第四步是挖巢。据有关的统计表明,郭启华在对黑翅土白蚁采用人工挖巢法进行防治的过程当中总共挖掘出七十五个白蚁巢穴,也就是说总共挖掘出了七十五对白蚁王、白蚁后。

(二) 物理屏障法在白蚁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

现在我国的白蚁科学工作者主要就是针对固体颗粒屏障预防白蚁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的白蚁科学工作者李栋等人自从二十世纪六年代开始就是采用物理屏障防治方法来对荆江大堤进行了白蚁防治,并且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广东进行了中间实验,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在广东大坝进行了物理屏障防治白蚁防治方法的推广应用实验,经过对大坝采用物理屏障法的处理,大坝在八年的时间当中没有发现有白蚁入侵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采用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的效果是十分的理想的。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李栋的工作者有对白蚁进行了砂石粒阻隔入侵的预防实验,经过了实验验证最终进行了专利的申请。

三、 现在国外比较常见的几种白蚁物理防治技术

(一) 物理屏障法

在上文当中我们就对物理屏障法在国内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介绍,现在我们对国外的物理屏障法研究进行一定介绍。物理屏障法也就是说利用砂子、玄武岩石子颗粒、金属网、金属板、PVC管等物质材料来形成一种物理屏障,通过这种物理屏障能够阻隔白蚁进入到建筑物当中对建筑物造成危害。在美国以及西班牙这种物理屏障法防治白蚁已经在十年之前就投入到了商业运用当中。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当中利用沙子来作为物理屏障进行白蚁防治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白蚁防治的方法。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的时候有的方法进行一次施工之后的有效期是非常长的,所以说采用物理屏障法来进行白蚁的防治成本是要比化学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的成本低的,并且采用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的防治是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什么污染的,所以说现在这种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越来越受到了用户的欢迎。

(二) 热处理法进行白蚁防治的研究现状

热处理法主要就是采用热量来对建筑木材当中的木白蚁进行灭除,采用这种办法的时候一般来说采用的都是局部处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建筑物当中的不耐热的物品从建筑当中搬出。为了能够对建筑物当中的不易进行拆卸的供水塑料管进行有效的保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建筑物的供水塑料管当中始终有水进行流淌。然后我们利用机器将热空气鼓入到建筑物当中,一般来说建筑物的温度都是需要保持在四十五度到五十度之间的,处理时间在三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不等,这样对白蚁进行灭除的效率是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热处理法的最为主要的难点就是热气必须要达到白蚁造成了危害的趋于。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白蚁的防治的缺点就是不能够保证以后白蚁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危害。有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是比较短的,一般来说整个的处理过程是不超过六个小时的,并且因为在处理的过程当中没有采用任何的化学试剂,所以说在进行热处理后不久建筑物当中就可以住人。

四、结语

白蚁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昆虫,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随着现在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防治方法已经越来越不实用了,所以说我们应该对物理防治技术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物理防治技术在白蚁防治当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原必荣,李为众,李功春,熊强. 物理防治技术在白蚁防治中的研究与展望[J]. 湖北植保,2013,01:60-62.

[2]莫建初,吴峻,庄佩君,唐振华. 安全有效的白蚁防治方法--物理屏障法[J]. 世界农药,2003,02:40-43.

[3]张有森. 白蚁生态防治技术的研究[J]. 中国物业管理,2003,02:60-61.

治理技术篇5

关键词:皮革废水;废水处理;清洁生产

Abstract: Tannery pollution, mainly from the leather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discharge of sewage, the sewage volume of large, complex composition, high concentr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ource, leather wastewater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technical processing method.

Key words: leather wastewater; wastewater treatment; clean production

中图分类号:[TE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制革工业废水是一种对水源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废水。它的生化需氧量高,悬浮物多,带有色泽及臭味,并含有硫化物、铬、植物鞣剂及酚类合成鞣剂等有害物质,是一种较难治理的工业废水。我国制革工厂目前有500多家(不包括乡镇企业),以生产猪、羊、牛皮产品为主。猪皮生产占80%,每年生产猪皮6000-8000(万张),牛皮800-900(万张),羊皮2000-3000(万张)。制革行业每年排放废水7000万吨,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0.3%。据调查统计,目前只有30%的制革企业不同程度的简单处理了废水,其余的70%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自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带来破坏。

1.皮革废水的来源

皮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鞣前工段(包括浸水去肉、脱毛浸灰、脱灰软化工序)、鞣制工段(包括浸酸、鞣制工序)、整饰工段(包括复鞣、中和、染色、加脂工序)。鞣前工段是皮革污水的主要来源,污水排放量约占皮革废水总量的60%以上,污染负荷占总排放量的70%左右;鞣制工段污水排放量约占皮革废水总量的5%左右,整饰工段污水排放量则占30%左右。

2.皮革废水的特点

废水主要来源于鞣前准备,鞣制和其他湿加工工段。污染最重的是脱脂废水、浸灰脱毛废水、铬鞣废水,这3种废水约占总废水量的50%,但却包含了绝大部分的污染物,各种污染物占其总量的质量分数为:CODcr80%,BOD575%,SS70%,硫化物93%,氯化钠50%,铬化合物95%。

制革废水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水质水量波动大;

②可生化性好;

③悬浮物浓度高,易腐败,产生污染量大;

④废水含S2-和铬等有毒化合物。

3.皮革废水处理技术

3.1单项处理技术

3.1.1脱脂废水

脱脂废液中的油脂含量、CODcr和BOD5等污染指标很高。处理方法有酸提取法、离心分离法或溶剂萃取法。广泛使用的是酸提取法,加H2SO4调pH值至3~4进行破乳,通人蒸汽加盐搅拌,并在40~60℃下静置2—3h,油脂逐渐上浮形成油脂层。回收油脂可达95%,去除CODcr90%以上。一般进水油的质量浓度为8—10g/L,出水油的质量浓度小于0.1g/L。回收后的油脂经深度加工转化为混合脂肪酸可用于制皂。

3.1.2浸灰脱毛废水

浸灰脱毛废水中含蛋白质、石灰、硫化钠、固体悬浮物,含总CODcr的28%、总S2-的93%、总SS的70%。处理方法有酸化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法。生产中多采用酸化法,在负压条件下,加H2SO4调pH值至4—4.5,产生H2S气体,用NaOH溶液吸收,生成硫化碱回用,废水中析出的可溶性蛋白质经过滤、水洗、干燥变成产品。硫化物去除率可达90%以上,CODcr与SS分别降低85%和95%。其成本低廉,生产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并缩短生产周期。

3.1.3铬鞣废水

铬鞣废水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Ce3+,质量浓度约为3-4g/L,pH值呈弱酸性。处理方法有碱沉淀法和直接循环利用。国内90%的制革厂采用碱沉淀法,将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镁等加入废铬液,反应、脱水得含铬污泥,用硫酸溶解后可再回用到鞣制工段。反应时pH值在8.2-8.5,温度在40℃沉淀最好,碱沉淀剂以氧化镁效果最好,铬回收率为99%,出水铬的质量浓度小于1mg/L。但此法适用于大型制革厂,且回收铬泥中的可溶性油脂、蛋白质等杂质会影响鞣制效果。

此外,国外研究出一些新型的处理铬鞣废水的技术。A.I.Hafez用反渗透(RO)膜技术处理铬鞣废水并回收铬,研究证明,RO膜技术能够高效得将铬从铬鞣废水中分离出来,铬的去除率高于99%,但NaCl的浓度过高会影响铬分离。当NaCl的质量浓度低于5000mg/L,此时RO膜技术的成本低,用于小制革厂分离回收铬比碱沉淀法要经济。Sevgi Kocaoba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去除回收铬,找到了其回收铬的最优条件:铬离子的质量浓度为10mg/L,pH值为5,搅拌时间20min,树脂数量250mg,铬回收率在99%以上,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

3.2综合废水处理技术

制革废水中污染物组成复杂,综合废水的处理方法也很多,有生化工艺和物化等方法。国内制革工业通常采用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此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能够稳定达标排放。

3.2.1生化处理工艺

(1)预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格栅、调节池、沉淀池、气浮池等处理设施。制革废水中有机物浓度和悬浮固体浓度高,预处理系统就是用来调节水量、水质;去除SS、悬浮物;削减部分污染负荷,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良好条件。

制革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柔软剂、渗透剂和表面活性剂等高分子化合物,这些物质比较难以生物降解。P.A.Balakrishnan 等研究在生物处理前,用臭氧来氧化废水,将这些高分子有机物转变成低分子形式,甚至是容易消化的简单的生物机体,从而提高生物的可降解性。一般用硫酸亚铁或碱式氯化铝,投加量为0.03%-0.05%,可去除CODcr与BOD5约50%,S2-70%以上,SS与色度80%以上。

(2)生物处理系统:制革废水的ρ(CODcr)一般为3000—4000 mg/L,ρ(BOD5)为1000—2000mg/L,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m(BOD5)/m(CODcr)值为0.3—0.6,适宜于进行生物处理。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有氧化沟、SBR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应用较少的是射流曝气法、间歇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流化床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目前用于处理制革废水的比较成熟的工艺是氧化沟、SBR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其技术参数比较全面。制革废水水量水质波动大,含有较高浓度的Cl-和SO42-,以及微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及铬和硫化物带来的毒性问题,因此生物处理工艺必须具备耐冲击负荷,且能适应高盐度对微生物产生的抑制作用,又能在较长时间内使难降解有机物得到降解和无机化。

3.2.2物化处理工艺

目前国内用于处理制革废水的物化处理法有投加混凝剂、内电解等技术。用混凝剂物化处理,设备简单、管理方便,并适合于间歇操作。此法的显著特点是混凝沉降速度快,污泥体积小,处理废水费用低。

内电解法对废水的处理是基于电化学反应的氧化还原和电池反应产物的絮凝及新生絮体的吸附等的协同作用。河南省夏邑县某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日排放量100—120m3,采用以内电解为主的工艺,内电解塔为固定床,阳极的铁屑填料经特殊处理后,既增加填料的活性,又防止铁屑结块,使运行效果更加稳定,运行中对pH值要求非常严格。经过1年的运行,效果良好,CODcr,BOD5,SS总的去除率分别为88%,89%和95%。此工艺特别适合间歇生产的中小型制革企业,操作简便,运行稳定,脱色效果好,投资低,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二级排放标准。

4.清洁化生产

目前,虽然皮革废水的处理已经有许多成熟有效的工艺,但从经济和环境的双重角度考虑,清洁生产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清洁生产转变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污染控制模式,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能源转换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皮革生产过程中可采取的清洁生产技术包括高吸收铬鞣工艺,无硫、少硫脱毛工艺,无盐、少盐浸酸工艺,白湿皮剖层工艺,无氨氮脱灰工艺等。

5.结语

各类皮革废水处理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实际的废水处理过程中。皮革厂应根据本厂废水特征及其它实际条件,选择效果好且经济可行的处理技术及工艺。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考虑,清洁化生产是最为理想的发展趋势,也是皮革工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罗建勋,李书卿,蓝振川,张松林.清洁化制革研究的进展与所面临的困难【J】.2010年全国皮革化学品会议论文集.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41

治理技术篇6

关键词:营林技术;病虫害治理;方法

1林业病虫害的概论及其治理的意义

1.1林业病虫害的概论

林业病虫害既是在森林、树木的生长过程中,对其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种灾害。在这里,也分为很多种林业病虫害,包括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传播到我国的一些病虫害,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给森林、树木等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此种病虫害也叫外来林业病虫害。还有一种病虫害是跟着植物及其产品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病虫害,这种病虫害的危害性特别大,在一般情况下,是被我国林业局严禁传播的,这种病虫害也就是国家林业检疫性病虫害。

1.2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治理林业病虫害工作的大力开展,科学的营林技术能够提升我国病虫害治理的水平。在林业病虫害的治理中,治理方法多种多样,如生物治理、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等,都能很好的起到病虫害治理的效果,但是想要从根本上做好病虫害治理的工作,那就需要提升营林技术。在种植的过程中,不管是种植的植物,还是种植的密度,都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植物种植在一起,这样不仅减少了植物的单一性,还能促进科学化营林工作的展开。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幼龄植物的治理,优选没有病虫害的幼苗,通过各种专业措施促进植物的发育和生长,在卫生条件上,也需要大力加强,要做到对林业病虫害的及时清理与治理。科学合理的营林技术可以改善环境,更加提升植物对林业病虫害的抵抗能力[1]。

2如何科学的运用营林技术

2.1对营林技术有合理的认识

在营林技术的应用中提升其防治观念,在营林技术应用的同时,治理林业病虫害。要把林业病虫害扼杀在摇篮里,严格把控林业病虫害的蔓延,用专业角度去进行林业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在营林技术中,需要系统性的思想,要有系统的治理理念;要有科学的治理操作和运用,同时,还要增强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技术含量,把营林技术作为突破,从而做到林业病虫害科学的治理和预防;要在营林技术的应用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要对不同时期的林业病虫害有不同的治理方案,以达到林业病虫害从根本上治理的目的[2]。

2.2加强对于营林技术的合理运用

在运用营林技术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将专业生物学知识结合进来,如运用转基因、杂交等技术进行更加科学、深入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增强对于植物的检疫工作,让植物具有更加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以达到增加植物成活率和病虫害治理的目的。我国要增强营林技术的专业技术管理,把营林技术真正的落实到林业中,在林业病虫害的治理上要贯彻标本兼治的原则,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治理效果,同时也要增强对已经感染病虫害植物的治理,加强其营林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的恢复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真正的做到林业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和预防。

治理技术篇7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经营者激励

一、引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实践中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追究其中的根本原因,这些难题有些来自于技术本身,但更多难题与由公司治理引起的,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进而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及经营者激励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条件与公司治理

1.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要素与公司治理

首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各种资源要素具有异质性,影响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企业使用的各种资源要素来自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通过契约的规定,决定每个利益相关者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即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及其治理机制来实现其配置企业资源的功能,从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其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还需要“关键人”要素这一特殊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角色,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中常常作为主要决策者。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各种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着企业的价值。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影响,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再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也依赖必要的组织管理要素,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两种特征,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公司治理需要发挥其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功能。

2.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与公司治理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条件而言,首先,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权责及利润分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公司治理通过其利益分配职能及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驱动组织成员产生从事技术创新行为的意愿;再次,公司治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传递作用,股东通过与经营管理者签订的契约来表达对企业创新的意愿,经营管理者按照签订的契约约定,依据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意愿来管理公司,同时,经营管理者向组织中的其他员工表达创新的意愿,驱使他们产生技术创新的动力,签订契约,层层往下,以此展开企业技术创新。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而言,来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拥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公司治理作为一种配置手段,合理地优化了企业资源投入者的回报,同时公司治理质量的高低又会影响企业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息息相关。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而言,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从根本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公司治理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决策效率,根本上建立了企业创新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三、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具体分析

1.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集中的股权结构驱使控股股东有较强的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缓解了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冲突”问题。通过降低成本,选择能力更强的经营者,约束管理者行为,有效地解决了搭便车问题,提升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控股股东与其他外部投资者的差异性,控股股东往往趋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侵占效应”。因此,应积极引导控股股东对技术创新等长期投资的偏好,通过建立和完善控股股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降低其侵占效应,抑制他们对短期目标的追逐。不同的股东由于其性质与能力的差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国有股东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经营目标多元化,导致国有股东及其人的没有较强的积极性去监督经营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个人大股东的产权主体清晰,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相一致。另外,个人大股东通常都在其投资的企业担任经营者或主要决策者的角色,很少存在问题,这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2.董事会治理与技术创新

董事会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董事会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高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等董事会结构因素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传播到董事会内部,扩大信息来源,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接收各种不同的意见,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另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也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为以下三个表现:第一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变高;第二董事会决策时间长,信息传速度慢,效率低下,第三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因此,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独立董事是外部董事的一种,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有效抑制各种机会主义与投机主义,提高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引导董事及高管从公司长远利益层面进行考虑和决策问题,让企业吸取各种不同种类的创新意见,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3.经营者激励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活动对于股东而言是极具有吸引力的,但对于经营者来说并非如此,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追求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降低和抑制他们对创新的重视。因此,企业需要降低成本、解决问题。而经营者激励可以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消除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转变,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其中,作为经营者激励主要手段的股权激励,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影响和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等治理要素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具体而言,集中的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效应,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的关系,同时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情况;适度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一是积极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既要防止过度集中化,又要避免过于分散化;二是从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入手,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环境,保持公司的相对独立性;三是注重对经营者实施激励,加快推行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适当加大高管人员持股比例。

作者:薛菲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彤缨,雷鹏,陈修德.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5,(05):145-156.

[2]滕飞,仇冬芳.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02):6-10.

[3]王雷,詹梦皎.公共资本支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统计与决策,2014,(22):163-166.

治理技术篇8

关键词:VR时代 虚拟现实技术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077-03

虚拟现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已成为日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从2014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Oculus并推出头戴显示设备开始,VR、AR、视场角、刷新率等新的名词就开始不断地涌现。随后,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已领头进入VR领域(晓月,2016)[5],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实验室,联合阿里影业、阿里音乐、优酷土豆等建立VR内容输出标准,推动高品质VR内容产出,20世纪福克斯及CNN等许多公司相继投入VR内容制作。VR目前就像一块“香饽饽”,从Facebook、苹果到索尼、三星,全球的科技巨头似乎一夜之间纷纷卷入了消费级VR的风口。虚拟现实头盔、虚拟现实眼镜、虚拟现实摄像机……各种设备层出不穷。如今,VR市场的的确确正在迅速接近顶峰。此外,随着VR技术瓶颈的逐步攻克,刷新率与屏幕分辨率的极大提高,其他方面的技术如输入设备在姿态矫正、复位功能、精准度、延迟等方面的持续改善,VR技术也趋于成熟。2016年,VR技术被消费者真切地体验到,人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将能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到虚拟现实产品,真正体验虚拟现实技术,VR时代真正来临了。

虚拟现实领域的先驱Burdea认为:“虚拟现实是合成的计算机用户界面,通过视、听、触、嗅等多种感知渠道对现实进行模拟”(Riva G、Botella C、Geron P、et al.Cybertherapy,2004)[7]。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三维立体的模拟环境,借助传感头盔、数据手套等专业设备,使用户进入虚拟空间,实时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技术模块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虚拟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酷似客观环境又超越客观时空、使人既能沉浸其中又能驾驭其上的和谐环境,一种虚拟的体验方式,创造了联系第一世界(物理客体或物质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和崭新的第三世界(虚拟现实世界)(卡尔・波普尔,2005)[1]。随着VR技术的大爆发,VR时代的来临,日益平民化的VR技术给心理治疗带来了便利和福音。

1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1.1 安全可控性

虚拟现实技术能模拟危险的情境,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与传统疗法不同,虚拟现实提供的安全环境可以让患者大胆地去体验和探索,各种困难、失误、无法预测的事件和戏剧性的结果都可以反复练习,而实际上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虚拟现实还具有可控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障碍程度来设计治疗过程,营造非常个人化的治疗环境。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调整治疗方案,控制反应变量,根据具体需要在因素的数量、速度、刺激呈现的排列顺序上灵活多变,根据难度和挑战性刺激可分为不同等级反复呈现。

1.2 逼真的临场感

虚拟现实技术可提供各种直观的感官刺激,在与虚拟环境中,可以看到各种景象,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触摸物体,可以闻到香气,使人直观形象地感受环境和事件,同时头戴式显示器、数据手套等传感装置能把感觉封闭起来,使患者感觉身临其境一般。逼真的临场感有利于治疗的实施,有利于患者全身心投入治疗,有利于患者心理问题的呈现。

1.3 体验性

虚拟现实的体验是一种在虚拟情景中进行的体验,虚拟现实中的体验不仅具备虚拟性,而且具备多样性,可体验着现实社会的诸多体验,甚至体验着现实社会无法获得的各种体验,如体验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如战争、灾难,从心所欲地游于“象”,戏于情境,跨越时空的界限,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更多的治疗体验。伽达默尔认为,体验不仅是经历了某件事,更为重要的是从经历中获得了某种情感和体悟,自我的意识慢慢和体验融为了一体。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正在试着将它延伸到更多有意义的领域,其中一个就包括医疗界。虚拟技术可应用于治疗拥有心理创伤的病人,对于各种心理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甚至遭遇过事故而留下心理阴影的病人都有治愈功能。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从各方各面提高亚健康状态的人以及精神疾病病人的生活水平。

在社交焦虑症的治疗中,使用虚拟现实手段制定特定的虚拟情景并将患者暴露其中从而引发其焦虑,达到治疗焦虑障碍的目的(王广新、李立,2012)[3]。VR技术用于建立虚拟的社交情景,建立与患者的进行社交活动的虚拟人物,患者被置于虚拟社交情景中接受治疗。在虚拟的环境中,渐次暴露患者所焦虑的情境,逐渐提高患者对焦虑的阈限,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恐惧症的治疗中,VR技术主要用来建立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虚拟情景,把患者置于这种虚拟的情景中实施暴露疗法。除了在虚拟场景中运用暴露疗法治疗恐高症,虚拟现实技术还可用行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动物恐惧症(如蜘蛛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与真实情景相比,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虚拟情景可使患者避免出现过强的恐惧反应,同时保证了患者的人身安全。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人们在遭受创伤性事故或重大灾难后较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类疾病的理想疗法是情景暴露法,但一般情况下很难重现个体当时遭受创伤和灾难的情景,而运用VR技术可以让患者所害怕的事情或情境得以重现(Ready、D. J.、Gerardi、R. J.、Backscheider、A. G.、Mascaro N.、& Rothbaum,、B. O,2010)[6]。通过对应的虚拟场景刺激患者或用来缓解内心的压抑情绪,使他们重新体验当时受伤的经历,让患者直接面对创伤性事故,从而消除恐惧,使患者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扭曲。要使治愈起到实际效果,必然要依据患者个体所经历的事故进行针对性还原与重现。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行为认知疗法主要使有利的、适应性的行为得以重建,使错误行为方式得以治疗性的矫正。VR技术主要模拟患者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幻觉。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给患者,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幻觉是由疾病引起的,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心理,帮助患者忽略生活中出现的幻觉。在治疗期间,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哪些行为方式是错误的,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

在厌食症的治疗中,将VR技术与认知行为技术结合起来,利用VR技术制作模拟厌食症患者的虚拟人,让患者观看这种虚拟人成功完成各种对体形有严格要求的任务(Riva G、Bacchetta M、Baruffi M、Rinaldi S & Molinari E,1999)[8],从而纠正患者对自己体形的态度和认知,帮助患者处理挑战消极认知和信念,修正患者的体像观念。

在自我接纳的心理治疗中,利用VR技术,患者可以体验不同的身份,甚至其他形式的自我,进行角色扮演(柳菁,2008)[2]。通过扮演,将自己介入到对象中去,旁观者的角色转变成当事人的角色,在替身扮演与不同视角的转换中体验不同自我,挑战原有假设。

在情绪困扰问题的心理治疗中,采用VR技术与艺术疗法相结合的形式,利用虚拟现实头盔与头盔配套的画笔进行创作,完全自由地进入到“画的世界”进行艺术创造,让患者透过创作释放不安情绪,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澄清以往经验。同时,在将意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的需求与情绪,使其人格获得调整与治疗。

在应用VR技术时,面对不同的当事人,可灵活运用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技术。行为治疗可以应用VR情境来激活当事人的心理障碍,认知治疗可用VR情境来评估情境记忆或瓦解习惯性的选择性注意模式,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可用 VR环境作为情结象征系统来唤起或释放情感,经验派治疗可用VR技术将当事人从外部世界中隔离出来,并帮助其练习正确的行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可用VR技术构建艺术表达平台以缓和情绪冲突。虽然VR技术可广泛作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但仍需要治疗师的正确指导。

3 具备心理调节功能的3D梦幻类虚拟视景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急剧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紧张的工作氛围,激烈的职场竞争,错综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们身处其中,压力如影随行,精神紧张、精神焦虑、心情抑郁、内心悲伤、心理失衡等负面情绪频繁出现,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频频发生。针对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紧张焦虑、心情抑郁、内心悲伤、心理失衡等心理困扰,从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理论出发,运用想象放松疗法和冥想疗法的原理,一方面通过唤起宁静轻松舒适情景的体验,来减少紧张、焦虑,控制唤醒水平,增强内心的愉悦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冥想的环境,让人学会静下心来体贴自己的情感,检视困顿,调整心灵。从这两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出发,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个心理治疗方法中所描绘的环境,建立一个三维的立体的梦幻类虚拟场景,营造一个适宜冥想与放松的氛围,通过在虚拟视景系统中的沉浸与互动体验达到心灵的放松与调整。

通过具备心理调节功能的3D梦幻类虚拟视景系统起到心理调节的类似体验,虽然是虚拟的,但它给予人们的体验却是实实在在的。系统可以有效吸引注意力,使注意力集中于感觉之中,体验轻松感,完全地沉浸于冥想之中,缓解内心的烦恼,释放情绪,达到心理干预与调节的作用。心理干预对促进康复、提高免疫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行为效率等各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吴娜娜、严由伟,2008)[4]。此外,系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进行心理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渠道。

3.2 系统框架构成

具备心理调节功能的3D梦幻类虚拟视景系统具备放松治疗与冥想治疗两大功能,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含显示立体视觉设备头盔显示器、数字化设备数据手套及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硬件通过计算机接口与软件系统对接。软件系统包含四大部分,分别是放松的视觉环境、轻松的听觉环境、主动的治疗体验及心理调节提示,四大部分由交互声音、环境声音、视觉跟踪、碰撞检测、自主漫游、环境模型、特效系统、文字提示及语言提示组成,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环境模型和特效系统对应着放松的视觉环境,通过3DMAX、unity3d等软件构建虚拟环境,打造放松的视觉治疗环境,实现视觉上的放松体验。交互声音及环境声音对应着轻松的听觉环境,运用交互声音和环境声音营造轻松舒适的听觉治疗氛围,如悠扬的背景音乐、潺潺流水声与虫鸣鸟叫声等。视觉跟踪、碰撞检测及自主漫游对应着主动的治疗体验,主动的治疗体验以与场景的自由交互主动完成视觉听觉上的治疗体验,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视点在虚拟场地自由漫游,浏览和观赏梦幻类虚拟场景中的景色,获得放松体验,而且可以在虚拟场景中选择合适的地点静坐冥想,实现身心的主动调节。文字提示及语言提示组成心理调节的提示部分,提示用于提供提示指导,辅助心理调节的顺利进行,如在进行冥想治疗时,系统可以提示如何进行冥想呼吸。总言之,视觉环境、听觉环境、主动的治疗体验及心理调节提示共同组成一个适于放松和冥想治疗的心理调节系统,硬件数据手套、鼠标键盘和虚拟现实头盔用以实现虚拟现实心理治疗系统的体验,利用传感设备实现连续不断的人机信息更新,看到立体画面,听到模拟声音,达到身临其境的放松体验,获得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放松冥想治疗体验。

3.3 虚拟治疗过程

通过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达到的治疗过程是,心理压力大的人坐在一个很舒服的椅子上,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接受治疗的患者可以免去闭目想象,同时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虚拟视觉设备直接看到虚拟的景象,用视觉刺激代替想象空间,看着这如梦如幻的景象,听着簌簌风声、潺潺流水,一切是那么的舒畅自在,焦虑也都一扫而光,进而获得愉悦轻松的感官体验。通过交互设备数据手套鼠标键盘与场景进行互动,主动完成视觉听觉上的放松治疗体验,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视点自由漫游虚拟场地,浏览和观赏梦幻虚拟场景中的景色,体验在和煦的阳光下,聆听风声虫鸣,感受鸟语花香带来的乐趣,充分享受美景和情趣,心境无比舒畅。第一人称当事人的视角更能引发患者的情绪反应与认知改变,这种症状上的缓解和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若具备虚拟现实设备,足不出户,在家中就可体验着超乎常规的虚拟生活,利用电脑和沉浸式立体头盔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放松体验和冥想体验,释放和缓解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心身愉快、轻松。

4 结语

虚拟现实是电脑模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革命性地突破了以前二维成像的局限性。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视觉形象生动活跃,交互自然,获得的体验逼真。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将逐渐走进主流消费者市场,人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将开始真正体验虚拟现实技术,VR时代的来临了,日益平民化的虚拟现实技术给心理治疗带来了便利。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心理治疗中,突破了传统心理治疗技术的局限性,提供了安全、可控的个性化治疗手段,使人直观形象地感受环境和事件,且能跨越时空的界限,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更多的治疗体验。虚拟现实能在现实与病魔间为病者和医者构建机架,让患者在虚拟世界面对现实世界不愿意面对的心理问题,在虚拟世界实现心理治愈,并将治疗的效果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去。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彰显,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心理治疗提供更加便捷有力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2-45.

[2]柳菁.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8,31(3):762-764.

[3]王广新,李立.焦虑障碍的虚拟现实暴露疗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77-1286.

[4]吴娜娜,严由伟.中国七种心理卫生相关杂志心理干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314-315.

[5]晓月.2016中国VR行业预测研究报告[J].互联网周刊,2016(7):121-122.

[6]Ready、D. J.、Gerardi、 R. J.、Backscheider、A. G.、Mascaro、 N.、& Rothbaum,、B. O. .Comparing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to present-centered therapy with 11 U. S.Vietnam veterans with PTSD[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 2010,(13):49-54.

治理技术篇9

关键词 煤矿;瓦斯;治理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088-01

瓦斯事故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是煤矿安全事故中的一种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做好煤矿瓦斯治理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据了解,我国很多矿井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而且我国煤矿的开采技术有所缺乏,煤矿的生产及安全系统也不够完善,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很多煤矿企业在进行瓦斯治理的时候都没有达到治理的要求,导致现在煤矿瓦斯治理工作迫在眉睫[1]。

1 煤矿瓦斯治理的目标及原则

煤矿瓦斯治理关系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进行煤矿瓦斯治理时,应以做好一般瓦斯事故的防范工作为基本目标,以杜绝重大瓦斯事故为最终目标;要建立完善的瓦斯事故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瓦斯事故的危害,同时,要建立健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以便及时掌握瓦斯动态,提前发出预测预警。要实现杜绝重大瓦斯事故的最终目标,在进行煤矿瓦斯治理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安全生产”为生产的基本方针,还要做到标本兼治,以治本为基本原则,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同时,还要做好煤矿开采的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制度,做好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在监督的过程中要及时排除瓦斯安全隐患,将瓦斯事故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2 煤矿瓦斯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煤矿瓦斯治理观念薄弱。虽然“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已经成为煤矿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就我国目前煤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来看,有很多企业都因为只注重煤矿的生产而忽略了安全问题,这也加剧了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管理者对瓦斯治理工作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的瓦斯治理意识薄弱,没能准确理清生产、效益、安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最后才会出现重生产、效益而轻安全的现象。

2)通风及排水系统不完善。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深入,开采的深度及难度持续增加,瓦斯的含量及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但是通风系统却没有得到完善,主要是少数矿井新开采区在还没有完善的通风、排水系统时就开始实行“剃头式”的煤矿开采,还有一些矿井在增加了开采深度后并没有进一步完善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也导致了瓦斯安全事故不断增加。

3)防治制度不完善。有一些煤矿企业的领导者将目光都放在生产效益上,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建立近期的管理保障体系这方面,所以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并没有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也没有落实长期的瓦斯治理措施和管理制度[3]。由于管理层的瓦斯治理观念不强,所以瓦斯事故的防治措施也得不到有效落实;没有完善的瓦斯管理制度或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死角。

3 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应用

我国每年死于瓦斯事故的人数是所有事故死亡人数的1/3,可想而知煤矿瓦斯事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瓦斯排放到大气中后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加强瓦斯事故治理力度是保障煤矿工人生命安全的具体措施,也是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重点。

1)完善瓦斯抽放的开发技术体系。完善瓦斯抽放和煤层气的开发技术体系是有效防止瓦斯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顺利开展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预防及控制技术研究,进而开发出煤矿瓦斯灾害的预警技术及控制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根据自身煤矿生产条件、地质条件和管理方式开发出适合我国煤矿瓦斯灾害的预警系统。除了开发瓦斯灾害的预防及控制技术,还要解决煤矿瓦斯抽放地质方面的各种技术难题,从而完善我国不同煤矿地质的瓦斯抽放的开发技术体系。

在引进国外新进技术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我国煤矿地质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完善矿井井下防爆地质雷达技术和装备,研究出适合煤矿井下工作的雷达天线,实现煤矿瓦斯地质预测技术的开发,使预测过程及预测结果实现数据提取自动化和数字化。

2)加大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投入及监管力度。煤矿开采是煤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我国煤矿企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煤矿层瓦斯治理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实现煤矿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降低瓦斯灾害、利用资源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煤矿企业应该积极推进煤层资源与煤层气资源的协调开发,把瓦斯抽放指标作为煤矿安全开采的基本条件。同时将安全生产的指标列入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瓦斯治理的查处与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规范煤矿开采制度,将检查活动日常化化、规范化。建立责任制度,提高瓦斯事故发生时相关人员的责任代价,从而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瓦斯治理的积极性。避免管理漏洞的出现,使制度具备更强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落实每一位员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加大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利用政府机构的监察力量对煤矿瓦斯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成立监督机制,对那些没有达到瓦斯治理要求的矿井采取有效的惩处措施。加大瓦斯治理的监管力度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上降低重大瓦斯事故发生的频率。

3)利用煤气抽放技术进行煤矿开采工作。煤矿开采工作的前后顺序会对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稳定生产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进行煤矿安全开采工作之前就要先从地面或者煤矿井下抽取瓦斯,这样才能降低煤矿开采的难度,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与稳定进行。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壳结构不一样,会导致煤矿矿井气田复杂多变,所以在进行煤矿开采的时候还要根据地质条件及地壳结构来选择瓦斯的抽放方式,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对不同地质的矿井要采取不同的抽放方式及策略,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矿区要做好井下的瓦斯抽放工作,从而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只有加强煤矿瓦斯治理技术才能减少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使煤矿生产工作顺利开展,促进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生产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喻祥.浅谈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的科技创新[J].广东科技,2011,18(16):97-98.

治理技术篇10

正在制定中的包装印刷行业VOCs治理技术指南包括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在此主要对末端治理进行介绍。多年来,在末端治理技术方面,国家在技术性法规的制定方面做过许多工作,目前该技术已成为环保部的一个研究课题。

在包装印刷生产中,由于干式复合工艺的废气风量低、浓度较高、VOCs排放成分单一,建议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将回收的溶剂(乙酸乙酯)经过提纯后进行再利用。在这方面,包装印刷行业人士的看法比较统一,目前应用较为成熟。

对于印刷工艺来说,由于废气浓度较低、VOCs排放组分较为复杂,建议采用吸附回收技术(活性炭纤维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或颗粒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技术。采用吸附回收技术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回收的混合溶剂不能分离提纯,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在此情况下,许多包装印刷企业采用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技术,毕竟在包装印刷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燃烧时不需要高温焚烧。

但就目前国际上VOCs综合治理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活性炭纤维或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包装印刷行业是一种主流技术,建议在包装印刷行业内推广使用,但目前该技术本身仍然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醇类物质(异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酯类和酮类物质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采用吸附回收所得混合溶剂的含水量高,分离困难,成为印刷工序VOCs治理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