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5:17:47

治理对策

治理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对策

1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1)我国对于农村地区污水综合处理利用技术的深入研究比西方国家要晚一些,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步开始研究农村污水的综合处理利用技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也逐步意识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所以,先进、合理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工艺技术已开始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是没有得到普遍应用。(2)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的方式主要是集中污水处理系统,但这个处理系统很难在干旱地区、西北部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这是因为这类地区相对干燥,没有潮湿的内部和外在生态环境,如果将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会导致维护经费过高,还有可能会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趋势相悖或违背,且治理效果也不明显。此外,集中处理体系对于氨氮的综合处理和利用效果并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村的农田、粪便污水综合处理和利用效果不能完全达到国家氨氮的排放标准,且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实际效果也不大[1]。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污水综合处理和利用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边远贫困农村乡镇的污水综合处理和利用系统仍不完善,在这些地区,日常的生活污水都是通过明渠或暗管的方式进行处理和排放,不能有效实现雨污分离。因此,农村地区的污水管网不完善,不能做到全收集、全处理,这已成为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2]。

2.2污水治理的关键技术与实际需求不相符

在实际污水治理过程中,由于农村的地域条件、环境因素等原因无法采用相同的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致使污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对于农村污水治理,一定要着眼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此来选择相应的污水治理技术,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2.3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运行不到位

我国农村覆盖面较广,居住地区人口不集中,但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很大,因此,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设施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性建设工程,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农村来说,想要实现还是很艰巨的。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政府部门已经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也只能用于前期建设农村污水综合治理设施系统,却不能保证后期配套设施系统的稳定运行。基于以上情况,导致农村污水综合治理设施系统长期出现严重故障,却没人有进行维修,甚至达到了闲置的状态,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污水综合治理的实际预期利用效果,还造成了社会资金资源的浪费。如果后期设施运行管理不到位,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极易出现二次污染的现象[3]。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和危害。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理念的教育宣传工作,以此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其重视生活污水的处理,以减少部分乡镇和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此外,还要增强居民自觉维护生活区的污水处理站等设施,以此提升污水管线、处理站等设施运行时的稳定性[4]。

3.2提高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率

为实现农村生活水环境的有效优化,首先要解决好农村污水资源收集利用率低的问题。当前,农村居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对污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也更为关注,而且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资源收集处理管网已相对完善,并且还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污水收集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分散还是集中进行污水收集,都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利用率。此外,对于不同种类水质的污水,也可进行分类回收处置,如:“黑水”、“灰水”等,这不仅能有效降低污水的处理量,还能做到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充分回收[5],以此使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

3.3建立长效的污水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使污水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和发展。因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可加大投入对污水治理的资金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应用技术,培养专业的设施管理队伍,确保污水治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提升生活污水的治理效率。

3.4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对于农村地区的污水治理,已出现了多种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但要同时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双重效益,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相应的污水处理技术。例如,常见的模式有大型蒸发罐污水处理,能够有效应对水污染较为严重的“黑水”,而对于“灰水”,则可直接借助于小型水处理设施加以综合处理。此外,为了满足出水水质的综合差异化处理要求,在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处理中,要更加注重水中氮、磷等化学元素的综合处理,如可应用非接触式氮氧化处理法,该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出水的脱氮去磷。所以,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很关键,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确保达到最佳的污水治理效果[6]。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本文主要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解决对策,以此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而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周琳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1(7):7.

[2]何镔进,卓识.浅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J].农村实用技术,1(5):-17.

[3]李秀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浅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1(4):8-0.

[4]朱琳.浅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1(4):1-1.

[5]张盛,吴祚绅,朱峰.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1(2):-.

治理对策范文篇2

一、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1.污染物产生量大。以汝南县2009年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为例,汝南县是农业大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据2009年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养殖场118个,规模化养殖小区30个,生猪年出栏量约294338头。COD年产生量约4543吨,氨氮年产生量约734吨。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的排放量之和,已成为影响全县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2.污染水体。由于畜禽养殖企业对粪便、污水治理落后,致使大量粪便直接排入周围环境,严重污染了水体。《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要求养殖废水中,COD最高日均排放浓度小于400mg/l。而我县养殖场排放污水中COD浓度可达2640mg/l以上,氮磷含量也高,高浓度的污水直接外排,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严重的还导致水体丧失使用功能。

3.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养殖场地及周围空气,特别是夏、秋两季,养殖场周围恶臭冲天,蚊蝇孽生,不仅污染周围环境,而且极易传播疾病,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危害农田生态。汝南县进规模化养殖业每年产生粪便大约6.13万吨,这些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还田,高浓度污水用于灌溉,会使农作物陡长,造成减产,土壤透水性下降、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二、畜禽养殖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1.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1.1新建养殖场选址不合理,环评手续不完善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建设、选址等都没有征求环保部门意见,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未执行“三同时”制度。由于养殖场选址不合理,离村庄较近,污染周边环境,已经影响周围村庄居民的正常生活。

1.2农村散养户多,比较分散现在的农业县,特别是畜禽养殖大县,农村散养户多,而且都分布在村庄内,无任何防治措施,无排污管道,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直接外排,造成村庄内气味难闻,污水横流,有的甚至影响了群众的饮用水,危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1.3信访案件多,群众反映强烈由养殖业污染水体引起的矛盾和上访案件呈上升趋势,要求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养殖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2.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养殖业主对污染治理的认识不足,只注重自身经济利益,不重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养殖风险大,养殖业污染治理成本高,如果治理费用完全依靠企业自筹,这样会加大养殖业成本,利润减小,所以养殖业主不愿投资建设治污设施。三是养殖业污染治理缺少技术支持。四是没有成功的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养殖业的污染是一个普遍共性的问题,规模化养殖场起不到带头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养殖业对污染治理的态度,对污染治理缺少动力。五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排污成本低,处罚力度小。

三、面临的形势

1.法律法规要求养殖业治理污染、达标排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条款中,明确要求养殖业达标排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其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防止污染水环境”。因此,养殖业治理污染、达标排放是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2.“十二五”期间养殖业污染减排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核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主要是工业源和生活源的减排。但由于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污染物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明确规定养殖业污染减排已列入“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行业。

3.养殖业污染治理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63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2012年,畜禽粪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对策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畜禽养殖业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提出如下对策:

1.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议县政府协调畜牧、工商、环保等部门,不经环评审批,不允许建养殖场或养殖小区,不颁发营业执照。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制止新污染的产生。

2.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政府对畜禽养殖业分期分批实行限期治理。对规模比较大的、群众反映强烈的、距离村庄较近的规模化养殖场第一批限期治理,逐步推进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同时,整合养殖业大县扶持资金,向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倾斜,实行“以奖促治”,促进养殖业污染防治。

3.推行干清粪养殖方式。据调查,养殖业的清粪方式对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影响很大。采用干清粪方式,可以节约用水,有效减少养殖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干清粪的生产工艺简单,运行成本较低,人工清粪,设备简单,不用电力,一次性投资少。主要工艺是把猪舍中的猪粪单独清理,再用水冲洗猪舍,达到粪、水分离,有效降低污水中COD浓度,可减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同时猪粪发酵消毒处理后,可成为优质肥料,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鼓励采用生态养猪法。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规模较小的养猪户采用发酵床环保养猪法。传统的养猪模式污染物排放量大,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而发酵床养猪是一项新兴的养猪技术,又称“自然养猪法”或“生物环保养猪法”是利用有机垫料建成一个发酵床,通过添加商业化的微生物,猪排泄出来的粪便被垫料掩埋,水分被发酵过程中生产的热蒸发,猪粪尿经微生物菌的发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的、无臭气的环保养猪技术。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建立国家、地方、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

治理对策范文篇3

关键词:道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对策

当前在我国道路超限超载运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会导致公路的非正常损坏,由相关统计可知,每年公路部门因超限超载运输带来的道路维修保养费用高达数百亿元,同时也经常引起桥梁坍塌事故,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国家税收出现了大量流失的情况。对此我们要提高加大对道路超限超载运输的整治力度,促使每个公民交通安全意识与法治观念得到提升,同时还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部门联动协同执法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执法人员,确保在道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上取得更大成效。

1道路超限超载运输的成因

超限超载运输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中是一种违规违章行为,本质上看为非正常性经济现象,人们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进行超限超载运输。分析道路超限超载运输的成因可知,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主要目的是减少运输成本与交通费用,人为对车辆作出加长、加高处理,并加固大梁,增加车轴钢板等措施,增加汽车的承载力。第二,我国交通运输市场管理上还缺乏有力控制措施,容易发生无序竞争问题,交通运输中很多道路货运行业为推动市场发展,未采取科学管理方法作出处理,行业规范内容不完善,对治理效果带来不利影响[1]。一些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擅自改造车辆,为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第三,很多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认为车辆运输可以提高纳税额,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对此面对着道路超限超载运输的现象,未履行治超的主体责任。第四,由于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情况,无法作出统一控制。这是由于对交警、路政和运管等部门工作来说,很少深入、全面的分析超限超载运输的问题,容易发生乱收费、乱罚款的情况。第五,群众通常是认罚认交,认为交钱罚款就可以超限超载违法运输,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执法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滥用自由裁量权,未严格实行查罚缴三分离,容易发生徇私舞弊的情况。

2道路超限超载运输的危害

2.1影响车辆行驶安全。超限超载车辆通过人为改装以后,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车辆在长、宽、高等方面会超出规定范围,这样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弯道以后,容易对周边交通设施与建筑物的安全带来威胁。超限超载运输车辆会处于慢速行驶状态,这与高速公路快速与舒适的特征不符,也为其他车辆正常行驶造成了干扰。超限超载运输也会让相邻车道被占用,为道路通行能力与驾驶员视野造成严重影响,车辆在行驶中会出现制动性受限的情况[2]。由于很多车辆的昼伏夜出,缺乏良好的行驶视线,会对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车辆长时间处在超负荷运行状态,其制动、操作等安全性能都将受到影响,会发生轮胎爆胎、转向器抖动和刹车失灵等现象。由相关统计可知,通过对载重货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其中绝大部分是超限超载运输所致。2.2严重破坏周围环境。车辆总重量超负荷,行驶期间与正常车辆相比,其在噪声、振动及废气排放量上都更大,同时货运车辆以柴油车为主,在超限超载运输时会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样驾驶人员将采取低档位、大油门的方法,让发动机机油不能燃烧完全,变得黑烟滚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为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此外,很多超限超载车辆装载货物都存在着超高“冒尖”的现象,还会引起抛洒、滴漏和扬尘等情况,严重破坏了公路环境。2.3损坏公路桥梁。在荷载车辆通过路面的过程中,路面将出现变形的情况,其中能够恢复的是回弹变形,而无法恢复的是残余变形。超限超载运输路面为弹性塑性状态,回弹变形变弱,为车辆带来巨大冲击与震动,让基层地面发生微裂缝,同时也会产生车辙。由相关试验与调查结果可知,车辆超载100%通过沥青路面1次,与标准车辆通过256次等同,其通过水泥路面1次,与标准车辆通过65500次等同。超限超载车辆通过桥梁的过程中,就算为高标准设计的水泥混凝土桥梁,也会让桥梁挠度提升,导致水泥混凝土发生开裂的现象,从而让钢筋出现锈蚀,桥梁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2.4增加公路养护费用。超限超载车辆会让道路路面在弯沉值、路面结构层厚度及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弯拉应力等无法符合实际要求,会对路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在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过程中,道路损坏速度将变化,路面使用寿命也大幅度降低,每年在养护资金上的投入也会变大。由交通部初步测算可知,每年因为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带来的道路养护费用高达数百亿元,可见只有加强对道路超限超载运输的治理,才能有效减少国家的经济损失。

3道路超限超载运输的治理方法

3.1完善我国交通法律法规。当前,我们要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体系,形成健全的治超法制体系和交通运输法体系。要将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交通管理各部门和企业具体职责与义务明确下来,要做到明确分工,同时将奖惩措施与执行流程确定下来,让道路交通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有法可依[3]。要对我国各项与道路运输管理相关的法规进行调整,尤其是法规制定与管理过程中上更要加强沟通,站在综合管理角度,实行统一管理的方法,解决以往部门法与多头管理的问题,让不法企业和运输主再无空子可钻。此外,还要在法院设置专门的交通法庭,承担起审查交通案件、处罚各类违法行为的职责。3.2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在超限超载运输治理过程中,需要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宏观上加强对运输市场的调控。第一,立法机关应结合形势发展需求,合理制定规范文件,完善法律制度;第二,加强对运力的调控,让运输行为更加规范,让运输市场运力和运量在供求上保持平衡;第三,实行集装箱化运输模式,让公路货运车辆类型更加规范;第四,严厉查处违规企业,在汽车生产上加强控制与管理,禁止生产违规超限车辆和非法改装车辆。要定期对货运机动车生产管理目录进行清理与整顿,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防止出现“大吨小标”与倒卖产品合格证等现象;第五,公安交警需要在源头上管理车辆落户,针对行驶证登记的技术数据与改造后车辆技术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则不能落户;第六,要及时依法取缔违规擅自改装车辆的维修企业,禁止违法改装车辆上路行驶;第七,彻底清查违规改装车辆已办理证照,发生违规改装车辆后应将其证照注销,同时给予相应处罚;第八,加强对货源关的控制,解决超限超载运输的问题;第九,公路部门要重新检查公路承载能力,同时设置明显标志。第十;提升科技治超能力和水平。建设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不停车系统是指对在行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载货车辆进行重量检测),降低治超中的安全风险,提升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3.3严格实行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超限运输的必须依法退出市场,对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超过3次的货运车辆,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吊销其车辆营运证;对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超过3次的货运车辆驾驶人,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其停止从事营业性运输;道路运输企业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超过本单位货运车辆总数10%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道路运输企业停业整顿,通过退出机制倒逼运输从业人员和企业依法守法经营。3.4建立部门联动协同执法机制。要强化地方政府源头治超主体责任,建立由公安、运管、水利、城管、路政等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重点货运区域、重点货源单位的专项整治工作。从制度体系上确立的四个一律的工作要求,即凡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车辆所属单位、运输企业、驾驶员一律依法处理;凡货物源头违规超限装载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业整顿;凡妨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一律依法拘留;凡治超工作开展不力导致车辆飞扬撒漏得不到解决、治超行为违反规定的一律依纪问责。现在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关于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新政新规要求,在路面治理上由公路部门负责对货运车辆称重检测,监督消除违法行为;公安交管部门依法实施处罚和计分,进一步统一和强化了对超限超载行为的治理,在实际执行也取得较好的效果。3.5加强路政执法人员培训。路政执法人员为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的主要力量,只有不断提升路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才能保证最终治理效果的提升。第一,应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执法人员充分认识到责任和压力,主动提供服务和认真履责,保证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工作有效进行。第二,为路政执法人员提供更多业务培训的机会,主要内容有路政、行政、法律和法规等,丰富其理论知识,能够满足具体工作开展要求[4]。第三,要将路政执法人员超限超载运输治理成效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开展查处工作时应将检查、处理与罚款收取进行分离,有效防止路政执法人员的舞弊行为。第四,对现行用人机制进行完善,采取路政人员竞争上岗的形式,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格局,从而避免其出现怠工的现象。

4结语

总之,超限超载运输能够综合反映出道路运输市场与管理上的弊端,为了让超限超载运输得到有效治理,需要尽快形成道路综合社会效益的思想观念,消除部门利益与短期行为。在具体工作中应注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政府牵头,各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让道路变得更加畅通,为我国运输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好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洋,陈雅南,陈鹏.超限超载交通违法行为的成因与预防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15,(08):28-30.

[2]王瑞丽.公路运输超限超载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5,(24):94-95.

[3]王昆元.道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的有效性研究[J].经济师,2014,(04):49-51.

治理对策范文篇4

一、车辆乱停放的原因

(一)机动车数量大,停车资源少,供需矛盾突出

就步行街而言,据统计周边现有可利用的公共停车位共计203个,即:环河路路边68个,时代超市地下45个,好旺广场地下50个,亿佰广场地下40个,与商业街庞大的汽车停放需求相差甚远。

(二)部分市民在合法车位停放车辆的意识淡薄

我们发现,有些车主为了图方便不将车辆停放在较远的合法停车位(场),开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有些车主为了逃避停车收费,就随意停放,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停车秩序,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和引发交通事故。

二、治理车辆乱停放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市民交通守法意识

通过派发宣传单、利用媒体宣传、加强交通法规宣传和教育,向市民灌输和普及守法停放车辆的交通意识。

(二)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停车场馆建设步伐

面对增长迅猛的车辆数量,要解决车辆乱停放的问题,就必须加快停车场馆的建设,当然,政府要根据各路段不同的需求,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停车场馆布局。

治理对策范文篇5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及特征

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贿赂行为普遍存在,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揭露出来的政治丑闻都与商业贿赂有关,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前首相田中受贿,导致日本对田中提起刑事指控,而且牵连了三名国会议员,震动了日、美朝野内外,在拉美与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国家,商业贿赂现象也比较严重。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竞争日渐激烈。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拜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主义和“官本位”,“权本位”等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管理法规的滞后等原因,曾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绝迹的商业贿赂行为又重新出现和泛滥,成为严重破坏经济秩序,腐蚀干部队伍,侵蚀党的肌体,为广大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社会公害,运用党纪、法律手段有效制裁商业贿赂行为,维护党的形象,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而采用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态,商业贿赂具有以下特征:

.商业贿赂行为具有隐蔽性。商业贿赂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通孛艿姆绞较蚋鋈嘶虻ノ恢Ц恫莆铮渌Ц兜慕鸲羁钕钔ǔR晕痹觳莆窕峒普时〉确欠ㄐ问浇醒诟恰

.商业贿赂行为目的明确化。商业贿赂是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商业贿赂行为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

商业贿赂是廉政建设的毒瘤。商业贿赂既是违法犯罪行为,又是对正常、公平的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又严重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

二、商业贿赂的危害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商业贿赂在行业中不断地滋生繁衍,影响面越来越宽,对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构成极大的危害。

商业贿赂背离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商业贿赂已经成为参予竞争企业的运行“潜规则”,面对这样的“潜规则”,企业无力对抗,为了避免在竞争中失去市场机会和份额,一些企业迫于无奈,不情愿地选择了屈从,从而使得商业贿赂的雪球越滚越大。这种商业贿赂导致的恶性竞争,破坏了公平交易的秩序,使守法者蒙受其害,诚信遭到贱踏。

商业贿赂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破坏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平合理的竞争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但是,商业贿赂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使交易的天平向行贿者一方倾斜,严重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商业贿赂加大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消费者负担,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在我国以建筑企业为例其每年的经营费用约占营业额的至,而正常的费用范围仅仅在至之内。所有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不堪重负。同时,商业贿赂大都是在账外暗中进行,产生的不正当利益进入交易对方单位的“〗鹂狻被蛘吒鋈搜贾鹿摇⒓宀撇凰饺舜罅壳滞痰难现睾蠊

商业贿赂滋生腐败和诱发经济犯罪。在商业贿赂成为“潜规则”后,经营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不惜以重金腐蚀、收买商业活动相关单位人员(其中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已查处的高官腐败案件证明,腐败通常与商业贿赂相联系,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前首相田中贿赂案,田中内阁因此垮台。在我国已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受贿犯罪案件(如成克杰受贿案)和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如厦门远华走私案)中,绝大多数都涉及到商业贿赂。因此,商业贿赂是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

商业贿赂损害国内投资环境,降低国外投资的吸引力。随着近来曝光的“朗讯风波”、德普“回扣门”事件,国际舆论对我国投资软环境的不利评论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形象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商业贿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商业贿赂在人民银行系统主要涉及基建工程、大宗物品采购、行政审批、服务类、项目招标、车辆保险、业务交往等活动中。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单位或个人收受经营者以现金、实物回扣方式的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以软回扣方式的高消费招待、酒巴包厢享乐、提供出国机会及风景旅游观光;为对方安装电话、包租大哥大、装修住房等。

三、强化商业贿赂治理的对策

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的一颗毒瘤,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和清除,将会造成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导致市场腐败盛行、经济增长乏力,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依法进行治理整顿,坚决刹住这股歪风。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和部署。作为人民银行系统,加大对商业贿赂的惩治力度,需要群策群力。笔者根据当前国内加大惩治商业贿赂的形势,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快对商业贿赂的立法进程。针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商业贿赂形势,建议立法机关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加大商业贿赂的经济处罚的额度,以增加商业贿赂的违法成本,进而从经济上阻断商业贿赂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诚信财会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完善的信用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管理法律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公示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重构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加大对公司、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因商业贿赂做假账行为。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加强票据管理,规范和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现金交易,健全征信管理体系,加大反洗钱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完善自律控制机制。

(三)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全面推行人民银行政务公开制度。

治理对策范文篇6

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贿赂行为普遍存在,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揭露出来的政治丑闻都与商业贿赂有关,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前首相田中受贿,导致日本对田中提起刑事指控,而且牵连了三名国会议员,震动了日、美朝野内外,在拉美与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国家,商业贿赂现象也比较严重。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竞争日渐激烈。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权本位”等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管理法规的滞后等原因,曾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制下几乎绝迹的商业贿赂行为又重新出现和泛滥,成为严重破坏经济秩序,腐蚀干部队伍,侵蚀党的肌体,为广大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社会公害,运用党纪、法律手段有效制裁商业贿赂行为,维护党的形象,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而采用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态,商业贿赂具有以下特征:

1.商业贿赂行为具有隐蔽性。商业贿赂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通过秘密的方式向个人或单位支付财物,其所支付的金额款项通常以伪造财务会计帐薄等非法形式进行掩盖。

2.商业贿赂行为目的明确化。商业贿赂是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3.商业贿赂行为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

4.商业贿赂是廉政建设的毒瘤。商业贿赂既是违法犯罪行为,又是对正常、公平的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又严重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

二、商业贿赂的危害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商业贿赂在行业中不断地滋生繁衍,影响面越来越宽,对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构成极大的危害。

1.商业贿赂背离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商业贿赂已经成为参予竞争企业的运行“潜规则”,面对这样的“潜规则”,企业无力对抗,为了避免在竞争中失去市场机会和份额,一些企业迫于无奈,不情愿地选择了屈从,从而使得商业贿赂的雪球越滚越大。这种商业贿赂导致的恶性竞争,破坏了公平交易的秩序,使守法者蒙受其害,诚信遭到贱踏。

2.商业贿赂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破坏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平合理的竞争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但是,商业贿赂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使交易的天平向行贿者一方倾斜,严重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3.商业贿赂加大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消费者负担,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在我国以建筑企业为例其每年的经营费用约占营业额的2%至3%,而正常的费用范围仅仅在0.3%至0.5%之内。所有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不堪重负。同时,商业贿赂大都是在账外暗中进行,产生的不正当利益进入交易对方单位的“〗鹂狻被蛘吒鋈搜贾鹿摇⒓宀撇凰饺舜罅壳滞痰难现睾蠊?br/>

4.商业贿赂滋生腐败和诱发经济犯罪。在商业贿赂成为“潜规则”后,经营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不惜以重金腐蚀、收买商业活动相关单位人员(其中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已查处的高官腐败案件证明,腐败通常与商业贿赂相联系,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前首相田中贿赂案,田中内阁因此垮台。在我国已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受贿犯罪案件(如成克杰受贿案)和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如厦门远华走私案)中,绝大多数都涉及到商业贿赂。因此,商业贿赂是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

5.商业贿赂损害国内投资环境,降低国外投资的吸引力。随着近来曝光的“朗讯风波”、德普“回扣门”事件,国际舆论对我国投资软环境的不利评论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形象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商业贿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商业贿赂在人民银行系统主要涉及基建工程、大宗物品采购、行政审批、服务类、项目招标、车辆保险、业务交往等活动中。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单位或个人收受经营者以现金、实物回扣方式的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以软回扣方式的高消费招待、酒巴包厢享乐、提供出国机会及风景旅游观光;为对方安装电话、包租大哥大、装修住房等。

三、强化商业贿赂治理的对策

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的一颗毒瘤,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和清除,将会造成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导致市场腐败盛行、经济增长乏力,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依法进行治理整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坚决刹住这股歪风。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和部署。作为人民银行系统,加大对商业贿赂的惩治力度,需要群策群力。笔者根据当前国内加大惩治商业贿赂的形势,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快对商业贿赂的立法进程。针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商业贿赂形势,建议立法机关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加大商业贿赂的经济处罚的额度,以增加商业贿赂的违法成本,进而从经济上阻断商业贿赂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诚信财会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完善的信用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管理法律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公示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重构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加大对公司、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因商业贿赂做假账行为。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加强票据管理,规范和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现金交易,健全征信管理体系,加大反洗钱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完善自律控制机制。

(三)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全面推行人民银行政务公开制度。

治理对策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治理结构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IPO的进行,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已陆续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自年月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按照监管部门的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在遵循‘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上,明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了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加入WTO之后,在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中公司治理的制度建立功不可没。但是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缺陷,全球金融危机也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商业银行的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协调和制度安排;后者还包括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存款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关系的协调。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99年9月颁布了动口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to。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仍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正式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概念,并初步规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标准。此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对于商业银行究竟是否适用。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普遍认为,与一般企业相比,银行具有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与一般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较大的不同。

1.1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与一般性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比重明显较低。例如,现行的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最低要求是达到8%,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负债比例可以高达90%以上,实际上很多银行的现实状况便是如此。在这种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下,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其中主要靠吸收存款。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高于一般企业。由于债权人一般不主动参与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商业银行虽然时刻处于高负债的运营状态,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却缺少一般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和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债权人治理机制失效。此外,如果出现破产风险,银行股东只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其余大部分损失将由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承担,这使得银行股东和高管层利用短期行为损害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我们在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时,要重点关注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问题。

1.2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款人、监管者与商业银行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般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分析股东、董事和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的债权人、中小股东处于信息劣势,无法有效的对大股东和高管层进行约束。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产品且具有高风险性,这些产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普通的有形商品更为严重,使得存款人和监管者处于信息劣势,外部监管的作用被削弱。二是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贷等货币产品的质量在短期内难以观察,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较一般企业更难以评价,存款人或股东难以察觉,造成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比一般企业的治理机制弱。

1.3监管的特殊性

金融部门是经济的核心部门,商业银行则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与一般行业不同的是,银行业的风险具有传染性,能够波及整个经济系统,一旦银行业出现危机,对国民经济将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各国在不同时期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范围和力度不同,但由于银行运行的脆弱性和行业的特殊性,各国政府都积极的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且监管制度通常都十分严格。银行监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保护存款人利益,以及防止银行系统风险的产生。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管制行为一定程度上替代和弱化了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

2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带来的股权多元化特征对银行公司治理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股改上市后,作为银行的所有者,股东拥有表决权、对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选举权、对公司经营状况的知情权和监察权、剩余索取权等诸多合法权利。股改前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委托人缺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股东将公司法人财产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则作为商业银行的法人代表将日常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治理主体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大体形成。随着股权的多元化,非国有股东能够对国有大股东形成制衡,降低国有大股东的非理性行为;股东主体的明晰,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也明确了风险承担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预算软约束的状况,政府以其出资额对国有商业银行承担有限责任,从而促使银行经营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此外,实施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措施也为国有银行带来了许多积极效应,如制衡国有股东,带来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产品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等。

然而,股份制改造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股改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依然是国有产权一股独大,不但原有传统意义上的委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可能产生国有大股东侵犯广大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新成本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政府持股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发展观点与政治家观点。政府股东的发展观点认为,政府持股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控制,而且可以增加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从而有利于银行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发展。政治家观点则认为,国有银行的政府股东往往追求个人政治目标,政治家的多政治目标与多重委托等问题导致了国有银行经营效率低下。

笔者认为,政府股东带来的是积极还是消极影响,需要辩证的来看。政府持股银行多大的比例最合适,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当前,中国仍处在转型时期,法制环境、资本市场都不成熟,为了集中分配资源、宏观经济调控、维护金融稳定安全和促进经济增长等目的,政府作为国有银行最大的股

东,时常对银行经营实施干预。应当认识到,在我国,政府作为银行最大股东的地位需要保持一段时期,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逐渐稀释的过程,以避免股权退出给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带来巨大震荡。目前国内较流行的观点是,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现阶段最合理的选择。当股权过度集中在政府手中时,广大的中小股东无法发挥公司治理效用,容易造成政府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产生新的公司治理问题。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让其他拥有较多股份的股东向董事会、监事会派出成员参与公司治理,可以有效解决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利益。在我国对投资者法律保护尚不完善的环境下,股权的适当集中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这也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

3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

3.1境外战略投资者

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很多领域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第一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05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正式签署了关于引资与合作的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银行将分两个阶段认购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并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向中国建设银行提供战略性协助.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仅仅处于借鉴和模仿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模式的初级阶段。从操作层面来看,由于监管部门的限制,多数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低于10%,这样低的持股比例无法对其构成参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激励,董事会席位的缺少也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在重大决策上没有决定权,其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效果正受到质疑。

3.2童事会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包括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各自行使相应的职能。其中,执行董事是指在银行担任除董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或主席以外其他职务的董事;非执行董事是指不在银行担任除董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或主席以外其他职务的非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是指不在银行担任除董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或主席以外其他职务,与银行及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影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从实际运作来看,董事会成员之间的职责定位模糊,童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协调也不够顺畅。独立董事作为外部董事参与公司治理,本身是健全治理结构的良好制度。但是,国有商业银行聘请的独立董事大多为学者或行业知名人士,他们平时自身工作繁忙,对银行的内部事务介入较少,甚至参加董事会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银行聘请的国外独立董事则对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不够了解,这些都妨碍了独立董事的有效运作。

3.3监事会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监事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监事会的职能界定不明晰,部分职能与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职能重叠;监事会对外部董事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其作用被削弱.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引入了职工监事,其比例约占监事会的30%,但绝大部分职工监事往往在本银行中担任中层以上职务,其普遍代表性还有待加强。

3.4党委会

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背景和经济环境,决定了穿三会一层”(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外,党委会在我国国有银行决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不同于西方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一个很大区别。例如,由于党管干部引发而来的党委会具有国有商业银行人事任免的决定权,党委会成员与决策层人员重合,甚至出现党委会代替董事会进行重大事项决策,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由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这样的现实使得如何正确看待党委会在银行决策及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成为完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之一。

4公司治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4.1调整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础。国有股权的一股独大虽然在经济发展初期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深入,政府作为绝对控股股东所引来的所有者缺位、效率低下、过分干预等弊病逐渐凸显出来。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国有股权不可能也不应当在短期内完全退出,而是让政府持股比例降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点,应当深化股权分置改革,实现国有大股东及国有法人股逐步减持,逐步实现股票全流通;引进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相对具备更专业的投资以及监督管理水平,在参与银行公司治理时比分散的中小股东更能获得激励,同时其积极地参与银行决策也解决了中小股东往往只能用脚投票的问题;增加决策层人员持股比例,利用股权激励降低成本,使银行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

4.2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在董事会建设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绝大部分由国有股和法人股董事成员构成,使得委托人不明确,关系复杂,这对董事会发挥职能十分不利,因此,应结合股权结构的调整来完善董事会制度,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让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均能有效参与银行治理,提高专业委员会的能动作用。在监事会建设方面,强化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控体制建设,进一步明确监事会的职责,提高监事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并确保监事的知情权。党委会其政治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应把党委会的职责权限以及和决策层之间的关系界定清晰,尝试对人事任免制度进行改革,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让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境外战略投资者,适度放宽过于严格的限制,让其更有激励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治理对策范文篇8

公司财务治理是基于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监督以及财务人员配置等结构性问题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产物,其要求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并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多层次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程序、制度和行为设计与规范。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少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发展而来,公司财务治理尚不完善。第一,部分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缺乏多元化股权有效制衡机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在公有制下产生的,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是公司最大的控股股东,这容易使董事会受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控制,造成董事会结构不健全、公司财务治理制衡功能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大股东利用财务杠杆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增加自身财富,同时在享有公司重大决策权的同时并不承担公司的全部风险,而是把剩余风险转嫁给债权人,从而忽视和侵犯了债权人利益。第二,国有控股公司行政干预过度。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或受政府部门控制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来,受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和过度行政干预因素影响,公司财务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善,表现在分别由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等行使与国有股权密切相关的投资、经营、组织人事、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权。这些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对公司独立进行财务治理产生影响。第三,控股股东违规控制上市公司财务。不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仅在名义上分开,上市公司所有重大决策权特别是财权均牢固受母公司控制,部分控股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或由控股公司指派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控股母公司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将上市公司的资金、利润等转移至控股公司或下属企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失效。第四,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债权人特别是主要债权人必须享有企业财务治理权,这有利于形成资金良性循环,但现实中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却未发挥有效作用。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享有优先受偿权,但并不意味着债权人一旦将资金借给企业就可以放手不管。如果企业将债权人借人的资金投入到比债权人预计风险高的项目,若投资成功,企业可获得超额利润,但投资项目的额外风险并不能给债权人带来任何收益,债权人只能获得预先约定的利息与本金,这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第五,虚拟财务利润,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会计信息披露是广大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情况,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满足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管。上市公司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往往通过内幕交易牟取非法利益,非公平关联交易、违规担保、互保现象普遍;大股东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掩盖真实经营状况而做假账,或以公司机密等为借口进行不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公司股票价格严重背离企业实际价值。第六,缺少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管理的专家,特别是CEO和CFO应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而我国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人事录用方式下产生,或由原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充任(如部分民营企业),甚至是控股股东或母公司高管人员的直系亲属等,而真正有能力、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才往往不能进入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第七,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一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全面,风险管理观念淡薄,表现为重经营轻管理,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二是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风险责任不明确,公司权力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简单,制度得不到真正或有效地执行;三是缺乏风险管理统一控制标准、资源调剂和资本核算机制,导致风险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四是缺少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过程中监管缺失,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或严格的惩罚;五是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六是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缺乏,风险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致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或增加风险成本。

二、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对策

(一)清晰界定财务主体,完善股权结构公司财务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完善公司财务治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的首要任务。企业应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班子等治理机构,制定和完善《公司章程》及相关的工作规则,使其各司其职,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实现财权合理配置并有效制衡。要完善公司财务治理必须清晰界定企业的财务主体。财务主体指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集团,一般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要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政企分开。政府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管理者,它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来推进整个经济的平衡有序运行。二是积极推进股权主体多元化,加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一种确认和保障财产持有人权益的一系列契约,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财务行为。当产权规则发生改变时,财务行为、收入分配形式、资源配置格局等也会因此改变。对上市公司而言,产权改革就是合理配置股权结构的过程。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既要保证出资人到位,又要保持公司经营的独立性;既要实现全体股东利益,又要防止控股股东的不当干预,避免“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可以引入战略或机构投资者,促进股权主体多元化,优化资本结构,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股权结构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过于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缓解。研究表明,公司法人持股比例上升不仅会直接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促使公司治理状况改进,降低成本。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将对公司价值产生深远影响。

(二)科学配置企业财权,促进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传统观点认为,公司财务治理主要是股东和经营者的内部财权配置。但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企业被认为是一个专用性投资的资产和人员相机治理的集合,公司财务治理中的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内部财权配置,其扩展到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为保证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财权配置的相机治理机制。良好的相机治理机制应包括:(1)出资者的财务治理。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或经理层产生侵害出资者利益的行为时,公司股东可通过监事会加以制止、通过股东会更换管理层,转移股权或抛售股票退出企业的方式,实现财权配置与财务治理的主导作用。(2)债权人的财务治理。债权人可对企业财务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的相机治理机制。即事前与企业签订约束性条款,消除企业逆向选择行为;事中通过中介机构等进行监督,防范经营管理的高风险行为;事后通过破产法庭及接管市场来更换管理层或进行财务和解及清算重组等监督,以确保债权人利益。(3)政府的财务治理。政府一般通过立法等方式对公司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如制定会计法规、准则及财务制度等,加强上市资格审查、增强公司信息披露、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等。政府还直接参与对公司的税务检查、工商检查以及委托市场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等,以督促公司完善财务治理。(4)员工的财务治理。员工可通过建立员工董事制度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企业文化控制机制影响财务决策权。当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或经营者发生损害企业利益行为时,员工可采取一定措施,如要求董事会更换经理、修订财务预算、监督和罢免劣迹经理人员等,以保证公司稳定发展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合作者和社区等的财务治理主要是通过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等外部市场来实现,顾客拒绝购买公司产品,合作者中止进一步合作,社区通过法律提出环保要求等,均可以对公司财务治理和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构建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有效激励的核心是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最大化利润的追求。(1)建立财务评价机制,促进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公司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报酬委员会,该委员会可就管理高层尤其是总经理的年薪、激励酬金、期权计划、绩效衡量等细节制定方案,及时披露并认真执行对经营者的财务评价。激励机制不仅要适应公司当年经济增加值的增长,还要充分考虑激励结构的合理化,使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相统一,成为合作的利益共同体。(2)完善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CFO的产生机制。我国不少公司经理人员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式下产生,强调政治忠诚度和群众关系的考察,很少把经营能力等作为首要的考察因素。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开始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企业经营者配置市场化相结合的用人途径,加快了用人制度改革。这种方式可以促使高级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把本人声誉、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前景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自我和制度双向约束,使管理者才能和企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3)构建竞争性经理人才市场。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职业经理人市场制约机制。构建竞争性经理人才市场需改变现存的经理人员行政任命体制。若企业经理人员因决策失误或恶意损害企业利益被撤职且该信息被披露,该经理人必将受到经理人才市场约束,从而促使其努力经营企业。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不断挖掘经营者潜力,促使其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不断发展。

治理对策范文篇9

一、商业贿赂的危害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商业贿赂破坏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为假冒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社会服务的费用和成本,加重了广大群众的经济负担。二是商业贿赂已成为滋生出大批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收受贿赂、损公肥私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人员的温床。三是商业贿赂造成价格偏高,使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四是商业贿赂使国家的税利大量流失,国家、集体财产被私人大量侵吞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认识模糊,人们对于商业活动中收受回扣、佣金现象司空见惯,甚至被大众普遍认为是“行业惯例”、“游戏规则”,并不触犯法律,形成潜规则。二是方式比较隐蔽,贿赂犯罪已向社会多行业多领域蔓延,形式纷繁多样,如假借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费用等方式,都比较难以发现。三是现行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立法滞后,缺少较高层次的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无法满足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使认定和查处商业贿赂犯罪较难。四是执法主体难以形成合力,纪检监察机关、检察、公安、工商、审计等部门都有查处商业贿赂的职责,但是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形成打击商业贿赂的合力和进行有效监督。

三、治理商业贿赂对策

(一)完善反商业贿赂的法律。建议将现有分散在各法律法规中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有关条款加以整合,制定《反商业贿赂法》,以填补法律体系的重大缺陷。

1、建议扩大受贿罪的主体;同时由于商业贿赂是一种关联行为,行贿和受贿互为条件,可以将两者视为一种行为,即商业贿赂行为,一并查处。

2、对回扣、附赠等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折扣比例做出具体规定,明确折扣不能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对赠品数额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3、在管辖权上,检察、公安、工商、税务和审计等部门都有调查权。如果是涉及到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由检察机关查处,涉及公司企业人员则由公安机关负责,如果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则由工商部门处罚,多头管理往往导致管理疏漏。建议统一反商业贿赂执法机构,授予其广泛的权力,课以其重大的责任,以解决当前执法过于宽松,取证困难,对于贿赂罪的调查力度明显偏弱等缺陷。

(二)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1、加大源头治理的力度。在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源头上的治理,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一是完善监控机制,改进监管方法。以商业贿赂较盛的医药行业为例,谁都知道,药价虚高是流通环节太多、多层行贿造成的。假如通过税务、财政、物价、药监等部门对医药生产、经营单位的出厂价与零售价进行严密监控和分析,准确计算出每个单位每种药的实际流通费用,按流通费用的高低实行税率递进式征税,将过多的流通费通过税收的方式由国家征走,就会逼迫药品经营单位尽量从厂家直接进货,减少进货层次,降低药价。

2、加大经济处罚力度。防止一些涉案公司常常采取“丢卒保车”的手段,以个人做替罪羊而保全公司利益。因此,要通过修订有关法规,加大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提高商业贿赂犯罪的经济成本,同时规定对接受商业贿赂的组织和人员给予一定的财产处罚。

3、加大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力度。针对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的特点,加大揭露惩治商业犯罪的力度。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作为办案工作的重点。一是进一步完善检察举报制度,举报工作是检察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一个出色创造。通过发动群众举报,可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商业贿赂的治理;二是加大对举报人的保护措施,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使群众敢于同商业贿赂行为斗争;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治理商业贿赂的侦察网络,实行侦察人员异地办案等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大对商业贿赂的经济处罚力度,以增加商业贿赂的违法成本。

(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中央提出对商业性贿赂进行专项治理,极为必要,但在实践工作中要正确、认真地处理好专项治理与长效机制建立的关系:一方面,通过专项治理夯实工作基础,为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在专项治理过程中,查找出当前制度机制建设当中急需要加强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以此加大力度加以完善,推进长效机制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筑起遏制商业贿赂的大堤,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促廉政。为了更好地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利滥用,各行各业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内、外部监督制约。在内部,一是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让大家行使决策权,不能让个别权利集中的人,独断专行;二是加强财务、政务公开,对各种款项收支使用情况,必须公开详实内容,自觉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三是充分发挥内部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权力真正受到监督。在外部,要采取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聘请廉政监督员等措施,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同时虚心接受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五)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完善的信用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诚信管理法律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公示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防止商业贿赂做假账行为的发生。健全诚信管理体系,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各类财务报表、帐薄、票据的管理,规范和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现金交易,促进市场经济主体的自律机制完善。

治理对策范文篇10

一、欠税形成的原因

欠税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税收任务的完成,它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同时也不否认其主观原因的存在,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整个经济形势在低谷中徘徊,企业产品积压严重,开工不足,销售不畅,效益下滑,欠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区截止2000年底欠税余额万元。造成大批税款的陈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欠税有理有利。《征管法》第二十条规定: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税,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缓缴。一些人对特殊理解不够,认为税是可以欠的,不会犯法,还可减少贷款利息,能欠尽量欠。国家给部分企业征前减免,校办、福利企业即征即返等优惠,使纳税人产生了不纳税的误解。过去企业欠税严重,时间长,常由地方政府出面减免,税务机关在征管中往往也只注重当期税款的催缴,致使纳税人心存减免税的侥幸心理等等,这就使欠税变得有理有利。

2企业效益低下,长期亏损,生产经营困难。有一些国有老企业,需要负担数额不小的银行贷款利息,退休工人工资、职工劳动保险统筹金,还要解决职工住房、医疗、办学及福利,历史包袱沉重,经济相当困难,而国家财政又无力注入新的财力,无法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缺乏活力,举步维艰。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不景气,长期拖欠税款,欠缴银行贷款和利息,欠交水、电费、拖欠职工工资,亏损增加,债务上升,难以为继,这是企业改革面临的课题,也是欠税的深层次原因。

3税务机关对欠税处罚不严,清欠措施不力。《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对欠税应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千分之二的滞纳金。税务机关对再三催缴,仍不缴交欠税的企业,应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欠税转化为偷税的,可依照惩治偷税的规定处罚。但目前税务怕麻烦,怕承担责任,没有坚持对欠税企业实行规范处理和强制执行措施。在开展税收大检查、清理欠税的工作中,不少税务机关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瞻前顾后,畏畏缩缩,清欠措施无力,效果甚微,加上目前对企业欠税的法律定性不象偷税那样明确,使清欠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治理欠税的对策

1促产培源,强化服务意识。新时期的税务人员,既要收纳税人的税,又要为纳税人服务,这是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一方面,作为集各种利益、矛盾和焦点于一体的税务机关,应克服“税老大”的陈腐观念,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独特的行业优势,主动替企业出谋划策,辅助企业做好财务帐,帮助企业盘活资金,为企业经济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将税法的普及和深入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将税法送到纳税人手中,让其深刻领会和了解,才能使纳税人分清税费界限,从而积极缴纳税款,自觉维护税法。

2建立严密的欠税监控制度。对欠税应实行计算机、帐表双重管理,将欠税单位、税种、欠税发生时间、滞纳罚金全部存盘,防止因人为因素而发生遗漏情况。税务机关应健全对欠税的追缴责任制度,实行规范的、严密的追缴程序。为了提高清欠效果,上级税务机关应该加强对欠税的调查分析,切实掌握当期欠税的确切数额、特点、规律和分布情况,加强对清欠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每年应组织对重点企业的欠税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审计,加强对欠税的催缴力度,对擅自减免,有税不收的问题进行查处,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多角度和税务系统外的欠税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