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十篇

时间:2023-03-20 02:41:08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篇1

【关键词】合理用药;药物疗效;不良反应

0.引言

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保障世代繁衍、维护健康以及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大部分疾病的治愈都是通过药物的治疗获得[1]。但是,据临床实践表明,在不了解疾病和药物的过程中使用药物,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药物引起疾病而住院的患者达到几万,医院在每年住院患者中有一定数量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由此可见,充分重视药物的使用过程,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对用药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优化药物使用,以此提高临床用药的效果。

1.正确选药、安全经济

优化合理使用药物的首要因素就应当正确选药,安全经济。医师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对症选药,不可依据主观经验以及患者要求用药;也不可轻症用重药、无症用安慰药。例如,临床上抗菌药物多达上百种,医生在临床治疗中由于医疗工作的繁忙,在获取新药信息的过程中明显落后,对某些新药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医生在选药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对于临床上有些感染症状的疾病,医生在选药时,无论患者因何原因引发感染,也不管患者病源的种类,首选较为常见的抗生素,导致患者出现正常菌群紊乱,引发二重感染。临床医生作为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的决策者,应当根据患者的症状,正确选药。医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根据细菌的药敏和病理学的研究结果来正确选药。因此,优化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临床医生必须了解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毒理作用,常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以及副反应。在为患者选药时针对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结合药物的特点综合考虑。可见,医生在选药时必须遵循对症、高效、低毒、经济的原则正确选药。

2.适当使用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特性,使药物表现最小的副作用而发挥最好疗效。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适当剂量将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和治疗的效果,一般药物都会规定最大剂量。医生在嘱咐患者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剂量嘱咐患者服用。尤其是、毒、麻应按照规定服用,患者超出剂量服用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是死亡。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的过程中应当十分谨慎,医生在病历资料上应写清楚剂量和用法。临床医生还应当注意,同类复方制剂药物通常会含有同一成分,患者若是重复使用,有可能由于剂量过大而引发副反应。临床医师根据参考书和说明书规定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使用的剂量。临床上药物的作用并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具有心血管作用的药物,个体给药原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应进行血液浓度监测,以此来了解药物代谢的途径和在患者体内转化的速率,根据患者表现来制定符合患者特征的用药指标。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剂量,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3.注意联合用药的合理性

联合用药是临床上使用药物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作法。在临床上两种药物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作用于患者体内,会产生药物有利的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可以增强药物的效果,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还能够满足多种治疗的要求[2]。但是,临床经验表明,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少越好。据资料记载,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而不良反应的种类也会越多。例如,在为患者缓解疼痛的过程中,吗啡和阿托品联合使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但是确会引发患者平滑肌痉挛,两药合用增强了镇痛的效果。但是,在合并用药时,医师若是不考虑药理、药化以及患者机体自身的因素,盲目合并使用药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降低治疗的效果。因此,为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的效果以及合理联合使用药物。

4.优化给药方法

临床医生优化给药方法主要包括了优化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的间隔[3]。不同的药物剂型具有不同的药动学特点,药动学特点不同具有不同的给药方法。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给药方法为口服,既安全又方便。但是,口服药物具有吸收慢的特点,不适用于病情危急、肠胃反应大的患者。临床上还有两种给药方法为舌下和直肠给药,这两种给药方法适用于口腔、结肠和直肠黏膜,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药物遇到胃酸被分解破坏的现象。优化给药途径就应当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医师选用合适的用药途径给予患者治疗。而对于优化给药时间间隔,主要依据的是时辰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根据药物在患者体内产生的作用规律来确定患者给药的时间间隔。临床医学证明,一般药物血药浓度与给药频次成正相关。因此,临床医生就可以依据此来确定给药的时间间隔。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药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药物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同时新药物种类也正逐年递增。药师参与临床用药,优化使用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上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为患者选药时,应当优化药物的使用,必要时可以参考药师建议,以此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高艳红,吴丽萍,王青,等.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处方分析多中心对照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10(02):28-29.

化疗药物篇2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包括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的发病率平均为8%~10%,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发病率差别很大。治疗溃疡病药物的发展过程大致是:最初用于临床的是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溃疡病治疗史的里程碑;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疗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前列腺素E等,开辟了另一治疗途径;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使溃疡病可能得到根治。

根据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的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胃黏膜保护药、胃肠动力药及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抗菌药几类。

1抗酸药

抗酸药是最早的抗溃疡药物,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自1910年Schwartz提出“无酸无溃疡”学说后,人们就开始用抗酸药及抑酸剂治疗溃疡病,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此类药物多是一些无机弱碱,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可减弱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主要包括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此类药物能缓解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的剂量较大,且需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1]。

2抑制胃酸分泌药

抑制胃酸分泌药主要包括H2受体拮抗剂、乙酰胆碱拮抗剂、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拮抗剂等。

2.1H2受体拮抗剂

20世纪70 年现的H2受体拮抗剂作为抑酸药,是消化性溃疡治疗史的第1次革命,现已广泛应用。外源性或内源性组胺作用于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阻断此种作用,使胃酸分泌减少。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发展到现在已经有4代药物。第1代以西咪替丁(cimetidine)为代表药物,它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H2受体拮抗剂。它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和轻度抑制胃蛋白酶分泌,保护胃黏膜细胞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的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可引起肝肾、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损害;第2代雷尼替丁(ranitidine)为长效H2受体拮抗剂,作用比西咪替丁强5~8倍,副作用小且安全,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小,且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第3代法莫替丁(ramotidine)的作用强度又比雷尼替丁大6~10倍,作用时间长,对胃酸分泌抑制作用能维持12 h以上,且不良反应少[2];第4代乙溴替丁(ebrotidine)是第1个具有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及抗分泌作用的H2 受体拮抗剂,除了拮抗组胺H2受体外,还可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层粘连蛋白受体增加,增加黏液凝胶附着物的质量和胃黏膜的血流量,增加黏液层的厚度等[3]。

2.2质子泵抑制剂

胃酸分泌由胃黏膜壁细胞的一种特殊酶(H+-K+-ATP)所介导,在静止状态时,此酶主要位于壁细胞。当壁细胞受到刺激时,胃酸分泌,质子泵激活,催化ATP水解,产生能量,促进H+、K+交换,H+逸出细胞膜时与Cl-结合,形成胃酸。组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等刺激相应的受体,激活蛋白酶,最后均作用于质子泵,使其活化,刺激分泌胃酸。因此,质子泵是胃酸分泌过程中最重要和最终的环节。质子泵抑制剂和质子泵特异性结合使其失活,从而达到明显的抑酸作用。代表药物有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entoprazde)等。其中奥美拉唑是第1个用于临床的质子泵抑制剂,它经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由于它是弱碱性,所以很快被吸收到壁细胞的高酸环境中与酸中和,形成有活性的物质,然后与质子泵H+-K+-ATP酶发生不可逆的结合,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酸的分泌。此药抑酸作用强,止痛快,效果好。主要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卓-艾综合征,也可用于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静注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

3胃黏膜保护药

此类药物具有明显的保护胃黏膜细胞的作用,并可轻度抑制胃酸分泌,它包括前列腺素E类,硫糖铝,铋制剂,替普瑞酮(teprenone),吉法酯(gefarnate)等[4],以前列腺素E类应用得最广泛。它有很强的保护胃黏膜细胞的作用,可对抗乙醇、阿司匹林和胆汁等所致的胃黏膜损伤,可刺激保护性胃黏液分泌,使黏液层增厚和碱性分泌液增多,促进和维持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的血液微循环,还可明显抑制基础和夜间的胃酸分泌,对抗组胺、五肽胃泌素和咖啡因的促泌酸作用。

4胃动力药

临床上此类药物应用较普遍。胃溃疡患者的胃排空慢,胃液停留时间长,黏膜易受损伤,其中的多潘立酮(domperidone,吗丁啉)为多巴胺第二受体拮抗剂,阻断多巴胺受体,促进胃肠动力,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促进食管和胃酸排空。此药极少透过血脑屏障,较少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另一种胃动力药西利(cisapride)为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留与反流,加强胃和十二指肠内酸的排空[5]。

5抗幽门螺杆菌药

20世纪70年代以前,治疗溃疡病的药物主要靠抗酸药和抗胆碱药。1983年两位澳大利亚学者分离出一种在胃上皮细胞表面与覆盖的黏液夹缝之间,呈螺旋状、产尿素酶和细胞毒素的细菌,1989年正式命名为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我国称为幽门螺杆菌。研究表明,HP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6]。由于大多数抗菌药物在胃内低pH环境中活性降低,不能穿透黏液层作用于细菌,因此HP感染不易根治。迄今尚无单一药物能有效地根除HP,因而有了将抑制胃酸分泌药、抗酸药或起协同作用的胶体铋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治疗HP的方案大体上可分为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和胶体铋为基础的2大类。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或一种胶体铋剂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3种抗菌药物中的2种,组成三联疗法。HP菌株对甲硝唑耐药率正在迅速上升,而呋喃唑酮抗HP作用强,HP不易产生耐药性,可用呋喃唑酮代替甲硝唑,也可用H2受体拮抗剂代替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费用,但疗效也有所降低。初次治疗失败者,可用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合并2种抗菌药物的四联疗法[7]。

总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近年已有很大的变革,根治HP 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不同的病情,可考虑除应用抑酸剂外,还应包括根除HP 和应用胃黏膜保护剂[8]。此外,中医中药对提高HP的治愈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潘国宗,曹世植. 现代胃肠病学(上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929-930.

[2]李益农.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13-15.

[3]Konturek P C,Brzozowski T,Konturek S I,et al.Studies of the cytoprotective and antisecretory activity of ebrotidine,a review[J]. Arzneimittelforsch, 1997, 47 (4A): 578.

[4]GyiresK.Gastric mucosal protection: from prostaglandin stogene-therapy [J]. Curr Med Chem, 2005, 12(2): 203-215.

[5]杨广林,王和贤,张彪,等. 术后肠外营养引起胃排空延迟的治疗[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0,7(3):131-132.

[6]张万岱,陈学清.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及其治疗[J]. 新医学,1996,27(1):49-50.

化疗药物篇3

[关键词] 乳腺癌;化疗药物;耐药;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b)-009-02

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to in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ZHAO Bo, LI Han, WANG Zhiyong

Seven Year System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s the common problem to treatments of any m alignant tumor. It's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which induces the failure of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Drug resistance can occur due to various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high expression of drug pump, the overexpression of βⅢ-tubulin isotypes, the decrease of TopoⅡ level, the mutation of anti-oncogene, the enhancement of deintoxication and so on. Only to be familiar to the mechanisms, we can give clinical opinions, make 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 decrease the risk for drug resistance, increase the application of pharmacogenomics to develop different antineoplastic agent, improve the treatments of breast cancer and other m alignant tumor types at last.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后期往往会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一些患者长时间应用一种化疗药物,可能会对其他不同结构的药物产生耐药,即多重耐药现象。目前,基于蒽环霉素和紫杉醇的治疗是转移性乳腺癌化疗的一线方案[1]。这些药物的有效率在30%~70%,且效果往往不长久,一般能够持续6~10个月[2]。其他药物不但效果欠佳,亦存在耐药问题。

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涉及一系列的分子机制,包括药泵表达增加,TopoⅡ水平下降,抑癌基因突变,解毒作用增强等[3]。

1 药泵表达增加

很多转运介导的耐药机制中均涉及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膜转运体家族。这些药物流出转运体包括P-糖蛋白(P-gp)泵,多重药物耐药蛋白1(MRP1),以及乳腺癌抵抗蛋白(BCRP)。这些能量依赖性的跨膜药泵蛋白,能主动地将化疗药物从细胞内泵出,降低了细胞内的药物浓度,这样也就降低了药物的效能[4]。

1.1 P-gp

P-gp是一个由MDR1基因编码的170-kDa糖蛋白。作为一种ATP依赖的细胞膜转运泵,它可以将一系列的化疗药运出细胞膜外,包括蒽环类、紫杉醇类、长春碱类、鬼臼乙叉苷类和叶酸拮抗物。对于乳腺癌患者,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P-gp的表达存在很大的不同。一个meta-分析显示P-gp表达于将近40%的乳腺癌患者身上,经受过化疗或者激素治疗的患者P-gp的表达是未经过化疗患者的1.8倍,这导致化疗无效的风险增加了2倍[5]。因此,P-gp和化疗效果不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1.2 MRP1

MRP1属于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膜转运体家族,也属于耐药性基因的一员。通过反转录酶的链式反应,MRP1表达于所有乳腺癌患者身上以及近一半的正常乳腺组织中[6]。MRP1会影响长春碱类、蒽环类以及高剂量的甲氨蝶呤的作用,对紫杉醇类和米托蒽醌类没有作用。一些研究显示,MRP1的表达和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药物而生存率不佳有关[7]。

1.3 BCRP

BCRP也是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膜转运体家族的一员。BCRP和P-gp介导药物耐药性的模式相似,它和米托蒽醌、蒽环类、甲氨蝶呤和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耐药有关系[8]。BRCP可能是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可以保护低氧状态下的细胞[9]。

2 βⅢ微管蛋白亚型过度表达

微管蛋白是细胞骨架和有丝分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微管蛋白的靶向物质可以抑制微管的聚合(如长春碱类),而有些则可以促进微管的稳定(如紫杉醇类)[10]。紫杉醇和βⅢ微管蛋白结合,通过稳定微管蛋白,诱导微管束,扰乱了微管的动力学结构,这样,细胞分裂就受到了抑制,诱导了凋亡。在体外条件下,βⅢ亚单位的过量表达可以减少紫杉醇和βⅢ微管蛋白的结合,借此诱导产生紫杉醇抵抗[11]。

3 TopoⅡ水平下降

拓扑异构酶Ⅱ是参与DNA修复和复制过程的重要核酶,也是抗癌药物的作用靶点。以TopoⅡ为靶点的化疗药通过形成稳定的药物-TopoⅡ-DNA复合物,使DNA断裂,最终导致细胞死亡。TopoⅡ表达的降低会导致蒽环类和鬼臼乙叉苷类等耐药性的产生[12]。据研究报道,低分化乳腺癌的TopoⅡ阳性表达率较高分化者高,并与远处转移有关[13]。

4 抑癌基因突变

在多数乳腺癌细胞系中都可以检测到p53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和阿霉素的耐药性和乳腺癌的早期复发有关,是一个强大的反映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子[14]。调控细胞凋亡的其他基因,如bcl-2和bcl-x,也可以促进微管抑制剂的耐药性的产生[15]。肿瘤抑制剂PTEN和p27可以共同调控凋亡,这些蛋白表达的下降可以影响曲妥珠单抗的效能以及化疗的耐药性[16]。

5 解毒作用增强

一些参与细胞解毒系统的酶也可以影响到乳腺癌治疗的耐药性。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参与了烷化剂和顺铂的解毒,GSTs中尤以GSTs-π分布最广泛、含量最丰富,因此调节其活性可以影响这些药物的耐药性[17]。乙醛脱氢酶(ALDH)的同种型,如ALDH1A1和ALDH3A1可以催化环磷酰胺的解毒,这样就可以降低环磷酰胺的敏感性,乳腺癌细胞中发现了高水平表达的ALDH3A1[18]。

6 结语

综上所述,乳腺癌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涉及多方面的改变,包括药物转运蛋白的改变,药物靶向功能的改变,药物诱导DNA损伤的改变,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改变,以及药物代谢学和动力学的改变等。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药物耐药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充分了解其相关机制,才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的发生率,并有效推动基因组学的广泛应用,研发出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改善乳腺癌和其他恶性疾病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1]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Breast Cancer,V.1.2009.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Web site[OL].Available at:省略(accessed February 25,2009).

[2]Cortes J,Baselga J.Targeting the microtubules in breast cancer beyond taxanes:the epothilones[J].Oncologist,2007,12(3):271-80.

[3]Longley DB,Johnston PG.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J].J Pathol,2005,205(2):275-292.

[4]Giaccone G,Pinedo HM.Drug resistance[J].Oncologist,1996,74(1):82-87.

[5]Trock BJ,Leonessa F,Clarke R.Multidrug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a meta-analysis of MDR1/gp170 expression and its possibl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J].J Natl Cancer Inst,1997,89(13):917-931.

[6]Leonessa F,Clarke R.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and drug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J].Endocr Relat Cancer,2003,10(1):43-73.

[7]Filipits M,Pohl G,Rudas M,et al.Clinical role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 expression in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the Austrian Breast and 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J].J Clin Oncol,2005,23(6):1161-1168.

[8]Doyle LA,Ross DD.Multidrug resistance mediated by the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 (ABCG2)[J].Oncogene,2003,22(47):7340-7358.

[9]Staud F,Pavek P.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ABCG2) [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5,37(4):720-725.

[10]Zhou J,Giannakakou P.Targeting microtubules for cancer chemotherapy[J].Curr Med Chem Anticancer Agents,2005,5(1):65-71.

[11]Kamath K,Wilson L,Cabral F,et al.βIII-tubulin induces paclitaxel resistance in association with reduced effects on microtu-bule dynamic instability[J].J Biol Chem,2005,280(13):12902-12907.

[12]Giaccone G,Pinedo HM.Drug resistance[J].Oncologist,1996,1(1):82-87.

[13]李杰,许良中,吴灵.三种耐药基因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J].癌症,2001,20(8):866-868.

[14]Aas T,Borresen AL,Geisler S,et al.Specific P53 mut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de novo resistance to doxorubici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Nat Med,1996,2(7):811-814.

[15]Dumontet C,Sikic BI.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d resistance to antitubulin agents: microtubule dynamics,drug transport,and cell death[J].J Clin Oncol,1999,17(3):1061-1070.

[16]Brown I,Shalli K,McDonald SL,et al.Reduced expression of p27 is a novel mechanism of docetaxel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cells[J].Breast Cancer Res,2004,6(5):R601-607.

[17]Zhou DC,Hoang NL,Delmer A,et al.Expression of resistance genes in acute leukemia[J].Leuk Lymphoma,1994,1:27-30.

化疗药物篇4

中图分类号:R73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803-04

静脉输液中发生药液外渗并不少见,国外报道达5%,化疗药物外渗包括原发损害、继发损害,一般而言原发损害轻,而继发损害重,风险是可防可控的。化疗药物外渗意外发生后及时上报、正确评估、恰当处理至关重要,应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会诊制度,从而避免、减轻继发组织损害、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由于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化疗药物外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笔者对化疗药物外渗局部处理的进展综述如下。

1.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依外渗化疗药物对皮下组织损伤的危害程度分为三类:①发疱性化疗药物。②刺激性化疗药物。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

2.化疗药物外渗发生后一般处理

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48h内抬高患肢,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入,保留针头,回抽残留药物。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或反复局部封闭稀释回吸残留的化疗药物,并及早予局部冷敷或热敷,大部分化疗药外渗患处第1个24h宜用冷敷,冷敷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斑、苍白等,防止冻伤(长春碱类应尽早热敷并抬高患肢,禁止冷敷),冷敷24h后可热敷,用50%硫酸镁或2%~4%碳酸氢钠湿热敷,可利用其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的消退,达到止痛的目的。各种理疗方法均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的作用。

3.化疗药物外渗后局部治疗

3.1中药三黄煎剂外敷

组方:大黄、黄芩、黄柏各30g,生黄芪60g,猪苓20g,红花5g,车前子20g,冰片3g,加清水500ml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熬制10min制成中药煎剂,冷藏备用,每日湿敷,连续5~7d。有除湿利水、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作用。

3.2中药油剂配合冰敷治疗外渗

根据中医生肌敛疮、活血止痛原则,以生黄芪、当归、紫草、生大黄、红花、炉甘石等组方加麻油400ml急火开锅后慢火熬15~20min取油局部涂抹,每4~6h1次,加冰袋间断外敷,5d为1疗程,连用1~2个疗程。有活血化瘀、抗菌化湿、凉血止痛、去腐生肌作用,加冰敷疗效更佳。

3.3小牛血去蛋白提出物凝胶外敷

方法:患者组织损伤处清洗干净,将上述凝胶均匀涂敷于外渗处,并用5%的葡萄糖溶液将纱布湿润,每1~2h换药,小牛血去蛋白提出物凝胶商品名为素高捷疗或素高捷眼用凝胶,有去腐生肌作用。

3.4自拟解毒散治疗外渗

药方含如意金黄散(黄柏、大黄、姜黄、天南星、白芷、苍术、陈皮、天花粉)和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两方。方法:先予50~200mg氢化可的松对外渗区域行环形封闭,后将自拟解毒散研成细粉,过100目筛,加适量醋调成浆糊状,均匀涂抹在纱布上,对局部肿胀、疼痛处湿敷(24h内湿冷敷,24h后湿热敷至肿胀消退),3次/d,4d为1疗程。有抗炎、消肿、镇痛等功效。

3.5季德胜蛇药+50%硫酸镁外敷

将蛇药15~18粒碾成粉加50%硫酸镁溶液混合调匀成糊状保存,用棉签将药糊涂于患处,每4h或创面干燥时换药1次。蛇药加50%硫酸镁湿敷疗效明显优于单纯50%硫酸镁湿敷,蛇药由七叶一枝花、半枝莲、蜈蚣等中草药组成,有清热泻火解毒、镇痛、消肿、生肌之功效,硫酸镁高渗可增强收敛作用,能消除局部组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6白萝卜汤浸泡治疗外渗

方法:白萝卜500g洗净切片,加1000ml水文火煮20min,冷却备用,第1天先冰敷患处,次日用白萝卜汤浸泡或湿敷,5~6次/d,每次20min。白萝卜学名莱菔,有抗氧化、抗衰老及抗癌作用;可促进新陈代谢消化顺气,有明显的避瘟解毒、行瘀消肿散结、止痛等功效。

3.7清热败毒散外敷

方法:将自拟清热败毒散与1:5000呋喃西林溶液100 ml搅拌成糊状,2次/d外敷,至痊愈,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原则。清热败毒散主要成分:牛黄、雄黄、大黄、黄芪等,有消肿、活血散瘀、解毒消炎、镇痛等功效。

3.8消炎止痛膏加冰片、血竭粉治疗化疗外渗

方法:消炎止痛膏(浙江康恩贝制药公司)表面均匀撒上少许冰片和血竭粉敷于患处,1次/d,至痊愈。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愈合之功效。

3.9四黄散外敷联合光子照射发疱型化疗药外渗

方法:将调制好的四黄散(大黄、黄柏、黄栀、黄芩)按2:1.5:1:1配制研粉后,用陈醋调成糊状,加少许蜂蜜(均匀涂抹在纱布上,然后贴在外渗部位),外敷用保鲜膜包裹,保持湿润,外敷期间不间断热毛巾外敷,促进药物吸收。光子照射在冰敷24h后开始,用大的GZ-630Y型立式光子治疗仪直接照射渗出部位,每次20min,2次/d,距离约15cm,7~10d为1疗程。四黄散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光子治疗机理:635 nm光子治疗从分子水平激活人体的代谢反应,改善血液循环,激活巨噬细胞系统,增加淋巴系统功能,达到消炎、消肿、预防感染的作用。

3.10局部封闭结合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外敷

方法:先用2%利多卡因+玻璃质酸酶+灭菌注射用水局部封闭,2h后取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山东绿叶制药公司)黄豆粒大小,以环状顺时针方向涂抹,3~4次/d。利多卡因用于局部封闭,可抑制神经兴奋及传导性,降低对各种刺激反应。本方可抑制渗出,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水杨酸二乙胺有抗炎镇痛作用。

3.11中药红花活血散治外渗

方法:将大黄、芒硝、红花各30g研粉,加食醋调糊状,用前将药物用温水焐热后湿敷,每次20min,2次/d,7d为1个疗程。大黄能治肿痛灼热,可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芒硝通经脉、除邪气、散恶血,红花活血化淤、润燥、消肿止痛,无菌条件湿润利于创面上皮形成。

3.12活血酊湿敷治外渗

方法:在疼痛或肿胀区域用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环状多点注射,后给予活血酊湿冷敷。每2h换药1次,冷敷过程,覆盖冰袋,冷敷1h间歇1h。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冻伤。活血酊主要成分为黄连、冰片等,有显著的解毒、消肿散结、活血通经、止痛作用。

3.13硝黄软膏治外渗

方法:取大黄、芒硝各30g,陈醋20ml,山莨菪碱10mg,将芒硝加温融化后加入大黄粉末、陈醋、山莨菪碱调成糊状湿敷患处,每天2次至痊愈。该方可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加快渗漏物质的转运,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之功效。

3.14芒硝、蒲公英外敷

方法:取芒硝20g溶在50ml约80℃的热水中,加入蒲公英5g研末,充分溶解,待药微热湿敷患处。3~4次/d,每次30min;芒硝溶于水渗透性强,与蒲公英组方善消淤血,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3.15湿性愈合理论指导下联用美皮康和康惠尔透明贴外敷

环形封闭后洗净患处,将康惠尔透明贴贴在红肿疼痛最明显处,稍大于患处,选用美皮康(墨尼克公司),外用绷带包裹,如化疗药物为发泡剂,可直接使用美皮康,根据贴膜是否皱褶,及膜内胶体渗出情况给予更换,72h更换1次,渗出多时勤换。

3.16自制中药清热祛毒粉外敷

化疗药物篇5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化疗药物;肝损害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许多化疗药物可导致肝损害,成为制约化疗用药及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致肝功能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有效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在肿瘤内科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1例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均符合文献中[2]关于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充血性心衰、原发或继发性肝癌等,化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化疗后出现Ⅰ度~Ⅳ度肝功能损害(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足叶乙甙、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氟尿嘧啶等)。

1.2 一般资料 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7岁;肺癌21例、胃癌14例、食管癌10例、乳腺癌10例、结肠癌5例、卵巢癌1例;肝功能损害Ⅰ度36例、Ⅱ度21例、Ⅲ度3例、Ⅳ度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化疗方案及肝功能损害方面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

1.3 治疗方法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商品名:天晴甘美,江苏正大天晴制药公司生产)、复方甘草酸单铵S注射液(商品名:远博,广东阳江制药公司生产),规格分别为50mg/支、80mg/支。具体治疗方法:(1)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2)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注射液1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一疗程,各组均不使用其他降酶、退黄等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每组患者入组治疗一个疗程后分别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ml,检测ALT、AST、TBIL的数值,对比治疗前后ALT、AST恢复情况及患者用药期间有无发热、皮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乏力、口腔炎等不适。

1.5 疗效判断标准 分为正常(肝功能3项降至正常范围内:ALT≤40U/L、AST≤40U/L、TBIL≤17.1μmol/L)、好转(肝功能3项指标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肝功能3项指标无明显改善)。各项目以正常、好转合称有效,总有效率=(正常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通过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均明显改善。

2.2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3.9%,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轻度低血钾症、血压上升、颜面浮肿各1例,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3讨论

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变性甚至坏死以及胆汁淤积等改变[3],化疗药物引起肝损害在药物性肝损害中占有较大比重,约为14.9%[4],其机制主要与形成氧自由基使脂质过氧化,引起肝细胞损伤等有关[5]。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甘草酸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保护肝细胞膜、降低ALT、AST、TBIL水平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它还具有抗纤维化、抗生物氧化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但是前三代甘草酸制剂均有低钾血症、水钠潴留和高血压等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酸制剂,为单一的18-α异构体甘草酸,具有亲脂性好、抗炎活性强、肝脏靶向性高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较以往的甘草酸制剂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30例患者经异甘草酸镁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ALT、AST、TBIL水平明显降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翠香,王军,路黎.药物性肝损害现状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1): 69-71.

[2] 任晓非,许建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方法及评价[J].安徽医药,2008,12(5):390-393.

[3] 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6.

化疗药物篇6

关键词:化疗药物 配制 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26-02

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抗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和抗恶性肿瘤药物。化疗作为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有些医院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设备不齐全,缺少必要的防护用具,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化疗药物并予被动吸收,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及规范操作。

1 化疗药物的影响危害

1.1局部反应

药物喷落造成局部刺激症状,如红、肿、热、痛、水疱以及咳嗽、眼睛不适,严重时会导致局部组织发生坏死。

1.2脱发

化疗药物直接影响DNA分子,干扰DNA或RNA的合成,阻碍毛发根部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不能更新而发生萎缩脱落。化疗药物引起的毛发脱落是一过性、可逆的,停止接触化疗药物后毛囊会再生新发。

1.3骨髓抑制

包括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在配制化疗药时,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含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呼吸道侵入人体,有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

1. 4致畸性

接触化疗药物的妇女可引起畸胎、异位妊娠和流产。化疗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胚胎和胎儿宫内接触。目前对胎儿有影响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等【1】。

2 配制化疗药物的规范操作

2.1 配制化疗药物的操作环境是在百级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2.2 配制化疗药物时,护士应严格按更衣程序进入配置间。操作人员应穿上长袖且弹性收口的隔离衣,并戴一副一次性薄膜手套,再戴一副胶皮手套。保证没有手臂或皮肤暴露在外。当手套受到污染或被刺破时立即更换。并一次性戴口罩、帽子、眼镜。

2.3配制前用75%的乙醇擦拭工作台消毒,应仔细核对液体与药品剂量和液体标签是否相否。

2.4 打开玻璃安瓿时应用纱布垫在手下以免划伤手指。打开冷冻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以免有溅出的危险,缓慢加入溶剂到安瓿内H1。加药后用止血钳装卸针头,以防止加药的针头刺到手上【2】。

2.5将化疗药加入瓶装液体后应抽尽瓶内空气,避免瓶内压力过大导致更换药液时药液外溢,溅到手上或身上。加药时避免手去接触口和眼睛。

2.6如果在加药或换药时药液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彻底冲洗。

2.7 如药物溢到桌子或地上应及时擦干,避免暴露在空气中,粉剂应轻轻擦抹,防止化疗药物的粉尘飞扬,污染空气。

2.8加药后脱去手套用肥皂或流水彻底洗手,防止药物接触到皮肤。

2.9用一次性注射器、塑料袋,用完密闭处理并注明特殊标志,并与其他一般废弃物区别开。

3 配制化疗药物的注意事项

3.1加强无菌意识及查对制度。

3.2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及业务知识的学习。

3.3护理人员应加强防范意识,对新入科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培训指导和考核。

4 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及废弃物的处理

4.1化疗药物污染物的处理 如果皮肤接触化疗药物时,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外套及手套,用清水冲洗(至少3min),然后用肥皂清洁被污染处,避免引起任何皮肤刺激。如被针尖刺伤,立即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洗手,并挤出伤口的血液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受污染眼睛15min,并尽快到眼科治疗。当工作间发生泄漏或污染,处理工作应首先从污染边界开始,逐渐向污染中心进行。处理时应使用纱布等收集玻璃碎片及溢出的药液等,绝不能用手直接碰触到污染区域,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区域及时用清水加洗衣粉清洗3次。

4.2化疗废弃物的处理

4.2.1 化疗废弃物应同一般废弃物区别开。

4.2.2 所有化疗废弃物必须放在合适的袋中并封口,保证不发生泄漏。

4.2.3 所有化疗废弃物的容器必须标识,以表示化疗废弃物的存在。

5 结论

在今后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及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职业防护原则。护理管理人员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从预防入手。尽快完善监测系统及防护环境设施,制定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切实加强所有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自我防护技能的专职培训和常规性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并使之体现于行动上,真正获得职业安全的保障【3】。

参考文献

[1] 辛文英.护理人员配制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及防护,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66-267.

化疗药物篇7

关键词:浅静脉;外渗;预防护理;化疗药物;护理

1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延缓恶性肿瘤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临床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可能会对肿瘤患者造成永久伤害。导致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1患者因素是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无法沟通的患者[1]。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静脉脆性大,易造成针头移位;其次,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反应迟钝,当外渗发生时,表达迟缓。无法沟通的患者也是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由于此类患者感知障碍,易躁动,因此也容易导致外渗。

1.2穿刺技术不成熟也会导致化疗药物外渗,穿刺时护士对血管解剖结构不熟悉造成血管损伤可导致药液经破口或者针尖斜面渗漏至皮下组织;静脉穿刺时血管选择不合理,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可造成药液经静脉破损处渗出;针头固定不稳,当患者活动时引起针头滑脱药液渗出。

1.3责任心不强,在给患者输注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时,穿刺处有敷料遮盖或观察不细心,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未能每10~20min定时巡视。

2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2.1掌握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①治疗前患者及家属与医生在化疗协议书签字时对化疗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护士与家属签署化疗告知书;②实施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要求达到能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的性能、特点、预防药物外渗的措施等;③输注化疗药物前先输入住0.9%氯化钠注射液,确认回血后再输注化疗药物;④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强烈刺激从而出现损害[2]。

2.2合理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择手足背小血管;对长期化疗的患者,要计划使用外周静脉,保护大血管,常规采血和静点非化疗药物应使用小血管,最好使用深静脉置管化疗; 24h内有穿刺史的静脉及穿刺点以下的静脉尽量避免使用。

2.3合理选择输液器,钢针与留置针应首选留置针,据报道,使用钢针输液渗漏的几率是使用留置针的两倍[1];使用留置针者,只限于当天使用,禁止第2d输注化疗药物时使用;发疱类药物应使用深静脉置管。

2.4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前可热敷局部使血管充盈,力求一针见血,进针后妥善固定针柄。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小儿或老人应加用托板固定。.

2.5不可用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用药前后应冲管(0.9%生理盐水);静推时应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

2.6患者在输注化疗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肢体勿受压,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3]。

3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3.1急救措施①紧急处理:发现渗出,立即停止点滴,保留针头,接注射器抽出渗出液,通过原针头给予相应解毒剂;②局部封闭:封闭范围超过渗漏部位3 cm,采用地塞米松联合利多卡因,因利多卡因有止痛、轻微扩血管的作用,有学者推测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而起到阻断疼痛介导的作用[4]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和膜稳定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以及抑制炎症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酯酶-2活性的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5]③冷敷:湿冷敷(长春新碱不用冷敷)局部肿胀明显者可用硫酸镁、2~4%碳酸氢钠湿敷;中药湿敷:金黄散、六神丸+蜂蜜等。冰敷则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也可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能降低局部温度及耗氧量,延缓局部组织的坏死速度[6];④局部使用解毒剂:A氮芥、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局部静注5~6ml,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每4h重复。B阿霉素: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玻酸钠局部静注,1%氢化可的松软膏外涂。C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4h在外渗部位皮下多点注射,并给与热敷。D柔红霉素: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点皮下注射。E卡氮芥:8.4%碳酸氢钠5ml局部静注;⑤抬高患肢或注射部位,溃疡、坏死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 h后,可进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炎症消退后功能锻炼;⑥做好护理记录,如外渗药量、穿刺部位、药物浓度、患者症状及累计范围、转归等。

4结论

杜绝化疗药物外渗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预防,把不安全的因素在操作前进行积极的控制是预防化疗静脉外渗保证化疗安全最为有效的手段。我们加强有效的健康宣传教育,对化学治疗实行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规范告知制度,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提高责任心等措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质的诊疗和护理环境,使化疗药物外渗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减少了纠纷和投诉,保证了护理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祁静,朱莉,卢梅英,等.不同方法处理化疗药物外渗伤口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2):2,184-186

[2] 郭梅峰.化疗药物静脉输注的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l):150.

[3] 李俊英,余春华付岚,等.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9): 73-75.

[4]朱志红,杨丽.静脉渗漏性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12):20-22.

化疗药物篇8

长期少量接触化疗药物对人体组织、细胞也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1]。在临床实践中,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实施常由护士来完成。了解化疗药物的非正常侵入途径及其危害性,提高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制定严格科学的操作流程和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对消除这种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1 化疗药物的非正常侵入途径

化疗药物在使用时常形成肉眼看不到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这表现在化疗药物配制过程中,当盛有化疗药物粉剂安瓿打开或瓶装药液抽取后拔出针头时,操作时针头脱落、接液体时瓶内压力太高, 均可致药液微粒溢出, 进而沾染皮肤、吸入呼吸道。另外,如对化疗药物使用后的废弃物或被化疗病人尿液等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处理不当,也可使化疗药物直接沾染皮肤、黏膜等。

2 职业危害的种类

2.1 对骨髓的抑制:化疗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骨髓细胞是人体生长最活跃的细胞种类之一,常对化疗药物敏感。有人在化疗病人较集中科室统计,有近42%的护士出现外周白细胞下降,33%有外周血小板降低[2]。同时血中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无化疗药物接触史者[3]。

2.2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护士孕前和孕期接触抗癌药物, 对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可导致孕期流产或胎儿先天畸形, 另外可导致妇女月经不调, 女性不孕等。

2.3 致癌作用:抗癌药物本身大多也是致癌物质, 并可抑制人体免疫功能。Sessink等发现抗肿瘤药物可使接触护士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突变,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增大,DNA断裂增多[4]。经常接触抗癌药若干年后有可能产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与化疗药物相关的恶性肿瘤。现已证实, 很多抗癌药物尤其是熔化剂和亚硝脲类药物, 有明显致癌作用。

2.4 过敏反应:对个别高敏状态的医护人员, 接触某些化学药物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3 对化疗药物危害的防范

3.1 强化教育,提升防护意识:对执行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化疗相关专业培训,包括化疗的基础知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等。从而提高相关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必要的轮岗,以主动减少和化疗药物的接触时间。

3.2 完善防护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立专门的化疗配药间,应配有空气净化装置,如条件不允许,可使用垂直抽风式密闭橱,以及时排出含有药物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防止操作环境被污染,这可显著减少化疗药物被动吸收的机会。执行化疗操作时应穿低渗透的隔离衣、戴双层手套、戴口罩、圆顶帽子、护目镜等,以防止化疗药物直接沾染皮肤或黏膜。

3.3 规范操作规程:配制化疗药物前后应严格洗手。在配制药品过程中,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以吸附溅出的药物,以免蒸发,造成空气污染。割锯装化疗药物的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药粉降至瓶底,折断安瓿颈部时要用消毒纱布包住安瓿颈部,将安瓿头部向远离操作者方向倾斜,然后折断。溶解药物时,溶液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逸出。抽取药液时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较大号的针头,所抽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3/4为宜。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液后再拔针,不使药液排入空气中。配药完毕后,用清水冲洗或擦拭操作柜内部及台面。静脉给药时若需从莫菲氏滴管加入药物,必须先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围在滴管开口处再进行加药,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自管口溢出[5]。配药及操作完毕后,脱去手套用肥皂及流水彻底洗手。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溅,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若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吸水小棉垫吸附药液,再用清洁剂及清水擦洗。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必要时请医生处理。

3.4 污染物或废弃物的处理:配制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如安瓿、密封瓶、一次性注射器及多余药液等,用后必须放置在防渗透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所有污染物,包括使用过的一次性防护衣帽、防护垫等,需经1000 ℃高温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如隔离衣、裤等应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经高温处理[6]。医院处理抗肿瘤药物过程中的污水,应先在院内污水处理系统中对细胞毒剂进行灭活或化学破坏后,再排入城市下水系统。

虽然化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但只要医院管理者重视,广大护理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强,认真实施好各种防护措施,化疗药对医护人员的危害是可以控制的。

参考文献:

[1] 江会,李武平,付菊芳. 抗癌药物对护士职业性危害及防护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04,19(19):77.

[2] 初丽妍,贾风铃,管淑荣. 护士化疗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47.

[3] 张月英,李茂莲,田桂琴. 抗癌药物对肿瘤科护士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防护[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51.

[4] Sessink PJ,Bos RP. Drugs hazardous to healthcare workers [J].Drug Saf,1999,20(4):347.

[5] 薛 岚,刘 扬,武晨华,等. 护士实施肿瘤化疗中的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29.

化疗药物篇9

【关键词】 PIVAS;化疗药物;安全管理

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化疗技术不断完善,已成为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属细胞毒制剂,其作用机制为非选择性,具有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及致癌性[1],它在杀死癌变细胞的同时,还可破坏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因此不仅对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的患者,对配置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同样存在潜在威胁[2],故对化疗药物进行集中配置,并实施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我院建立PIVAS,集中配置化疗药物,配有专用的生物安全柜,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药物配置过程的流程管理、安全管理及职业防护,以期在完善操作流程的同时,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最大限度降低化疗药物集中配置过程中的危害[3],现报告如下。

1 环境的安全管理

充分考虑化疗药物的特性和危害性,所有细胞毒药物都必须在细胞毒药物配置间集中配置,配置室空气洁净达万级标准,大于5一10 KPa的正压,配备专门的生物安全柜,其防护玻璃屏与台面限高18cm,柜内强效排风可保持相对负压环境,形成空气屏障,防止有毒颗粒散出;定期检测生物安全柜各项指标,判断其工作状态;严格执行细胞毒药物拆包-调配-配置-成品核对-运送等系列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避免药物泄漏污染环境,对工作人员健康产生危害。

2 建立健全的工作人员防护制度

制定健全的防护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生物安全柜工作原理、注意事项及安全防护指南等,强调配置细胞毒药物时职业暴露危险性,规范配置操作流程,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及安全加药方法等,严格考核制度,合格才能上岗,以保证安全性;配置化疗药物时,穿防静电、非透过性、无絮状材料的连体防护衣,戴一次性帽子、护目镜、双层口罩及双层手套,穿戴完毕仔细检查,注意完全封闭,每1h更换手套一次,若遇手套破损、被污染,需及时更换;严格控制配置区域人员进出,禁止在配置区域内饮水、进食、吸烟、化妆及存放物品等,以免带出或摄入有毒颗粒;配置结束后,工作人员需及时洗手。

3 严格化疗药物配置操作规程

配置化疗药物前,操作台铺置一次性塑料薄膜的治疗巾,以吸附可能有的溢出液,仔细准备配置过程所需物品;操作时,保证在离工作台内沿10cm,外沿20cm,离台面至少15cm的区域内进行;打开安瓿前,将其顶端及颈部药物弹至瓶底,保证无残留,以防安瓿折断时流出,在空气中雾化和传播;打开时,先用无菌纱布包裹,朝生物安全柜侧壁折断;若安瓿内药物,属需再溶解的干燥物,打开前需至少放置5min,待浮质充分沉降后打开,再沿安瓿壁缓慢加入溶媒,以免粉末散出;注意购入药物尽量选择液剂,以减少配置环节,降低难度;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固定注射器的可活动部分,以防脱离,注意抽取药液不宜超过针筒容量的3/4,以防针栓滑落;处理西林瓶前,保证瓶内有一定负压,以防开启时瓶内压力过大致药液从针孔出外流,但注意负压不宜过大,否则易致瓶身碎裂;安瓿或西林瓶,排气均在瓶内进行;配药结束后至少30min才能清洁生物安全柜,以保证有毒气雾、气溶胶被吸除干净。

4 重视化疗药物配置过程污染物、废弃物处理

配置过程中发生细胞毒药物泄漏或被污染时,操作人员须穿戴必要防护物品后处理污物,若少量药液溢出,用镊子夹取纱布清理;若污染面积较大,液体药品用干织物布吸干再擦去,固体药品用湿织物布擦拭,注意顺序应从边界向中心靠拢,玻璃碎片用铲子拾起置入防刺容器内,擦干净后反复洗涤;若污染面积过大,应隔离溢出点,醒目标识后待专员清理,评估环境内人员,及时做好皮肤清洁,以防污染;配置中剩余的药液、空瓶,需用塑料袋包裹封口后弃于专门的密闭容器内,做好标识;配制过程中的污染材料,如注射器、纱布、手套、治疗巾等弃于专用垃圾桶,由专人负责运送、焚烧。

5 小结

以往,医院化疗药物均由护士在治疗室配置完成,有研究显示,随着接触化疗药物时间的延长,护士多有脱发、白细胞减少及月经异常等症状[4]。目前,多数医院均设立了PIVAS,化疗药物集中配置,虽然减少了护士与药物直接接触的机会,但若PIVAS操作环境落后,个人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科室安全管理不完善[5],潜在威胁仍然存在。故为了加强化疗药物配置时的安全管理,本组强化PIVAS环境的安全管理,严格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以便有章可循;建立了健全的工作人员防护制度,为其提供充足的防护设备及物品,以减少直接接触机会;严格化疗药物配置操作规程,重视化疗药物配置过程污染物、废弃物处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同时,控制了医源性污染的源头之一;强化防护意识培训,建立健康档案,充分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有效地预防了潜在职业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爱梅,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防护[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79~80.

[2]陆红,肿瘤科护士细胞毒性药物防护知识调查及培训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0,22(15):1~4.

[3]朱雅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化疗药物的标准化操作[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5):938~939.

化疗药物篇10

【摘要】通过对护士的专业培训和对患者家属的宣教,使护患双方共同掌握化疗药物的外渗及相关知识,引起护患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最大限度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化疗 药物 外渗 预防 护理

静脉输液化疗药物抢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医护人员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更多烦恼,而且影响了治疗质量,更甚者引起医疗纠纷。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及时观察有效预防,早发生,早处置,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以免患者雪上加霜。

1 临床资料2009年8月―-2011年12月,我科化疗的病人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44岁直肠癌患者12例,结肠癌患者6例化疗药物导致软组织肿胀2例。

2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2.1 药物因素:由于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药物浓度过高是导致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2.2 机械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或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管壁不充盈,长期反复穿刺导致。

2.3 机体自身因素:因静脉注射血管弯曲,长期用化疗药物或输液使静脉内膜发生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特别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内踝处穿刺导致药物外渗率高。

3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3.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对从事化疗患者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3.2 重视易损伤人群对老年患者、婴幼儿长期静脉输液要高度重视,实行人性化管理一定要选派技术娴熟,有高度责任心的护理人员去操作,减少患者痛苦,保证一次穿刺成功。

3.3 合理使用静脉,选择粗直向心性血管避免手背关节附近,不选下肢静脉输液,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不选普通输液器。

3.4 输液前应告知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后果,指导患者自我观察,询问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有无肿胀、烧灼感,提高自我观察能力同时告知患者不必害怕,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关闭输液开关并告知护士。不要恐慌我们有好的应对措施。在输化疗药物前,告知患者并先去卫生间,输后注意肢体活动,避免针头部位受压,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外渗。

3.5 增强观察度,每15-3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对于强刺激性的药物,尤其是神志不清和患儿要专人陪护,密切观察至用药完毕再离开。

3.6 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注意事项,在输化疗药物之前先输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再输注化疗药物。联合用药时,先输注一般刺激性的药物,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

3.7 做好化疗药物的质量监控,每天观察化疗药物部位的皮肤的颜色,有无肿胀及周围静脉色泽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针眼的隐性渗漏,避免迟发性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纠纷,所以在每次拔针或输化疗药物时 ,必须换上生理盐水后再拔针。

4 药物外渗后的护理

4.1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药物3-5毫升为宜,还要沿血管走行观察和了解血管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组织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4.2 立即局部多点封闭,常用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做环形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度要至于渗漏区底步,注射时应抽回血。也可配合50%葡萄糖加25%硫酸镁加维生素B12配合,浸湿纱布冷敷2小时。维生素B12参与体内多种化学代谢反应,促进新生组织生长及修复毛囊和汗腺及皮下组织,起到止痛作用,高糖和硫酸镁为高渗液,有消肿作用,且高糖可给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从而有利于恢复。

4.3 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48小时内抬高患肢。大部分化疗药如阿霉素、等外渗部位宜冷敷时间为24小时左右。护理人员要经常观察局部有物麻木或冻伤。长春新碱、长春地辛宜用热敷,在发生外渗部位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热敷.15-20分钟以减轻外渗药物的损伤。温度50-60度为宜。

4.4 皮下注射解毒药物。硫代硫酸钠可做氮介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的解毒剂,可使药物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外渗后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及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也可用碳酸氢钠局部注射。

4.5 局部疼痛及红肿可用中药,消炎散如如意金黄散外涂,或京万红等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肿胀。

4.6 外科护理,一旦发生外渗,必须密切观察和评估症状和体征。如果方法失败溃烂形成,要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成型术,保持肢体功能和外观。

化疗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和危害。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以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林,洪梅,李红.静脉化疗药物外渗临床护理新进展:实用护理学杂志,2009,154

[2] 潘宏铭,徐农.肿瘤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