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十篇

时间:2023-03-26 14:07:26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篇1

一、常用化学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1.可加热仪器

2.计量仪器

3.过滤、分液、注液仪器

4.分离、提纯仪器

二、化学试剂的存放

1.试剂瓶的选择

2.特殊试剂的存放

三、常见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试纸的使用

【归纳总结】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几个先后关系:

(1)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2)排水法收集气体: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实验结束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

(4)点燃可燃性气体:先验纯再点燃。

(5)焰色反应:每做一次,铂丝应先蘸稀盐酸灼烧至无色,再做下一次实验。

(6)定容操作:先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下1~2cm后,再用胶头滴管定容。

(7)检验卤代烃水解产物中的卤素离子:先用HNO3酸化(中和碱),再加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8)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水解是否生成葡萄糖:向水解液中先加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观察现象。

3.仪器的洗涤

4.物质的溶解

四、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原理:使封闭在装置里的气体与外界大气形成压强差。

(2)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的措施:①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加热法;②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加水法(液差法);③增大装置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吹气法。

五、化学实验安全

1.认识常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2.预防实验安全事故的“五防”

3.常见实验事故及其处理方法

4.实验安全装置

【归纳总结】气体通入溶液发生倒吸的原因:①气体极易溶于该溶液;②气体易与该溶液反应,如SO2通入NaOH溶液;③加热不稳定或撤掉嵩础

六、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

1.冷凝装置

基础化学篇2

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理论考核分两次,一次是针对CMT教学内容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展开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综合题。前三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共80分,综合题一道,分值为20分,目的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是面向全校2011级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均是传统考试题型,总分10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的理论成绩,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3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CMT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篇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一)哲学理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灵魂,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而“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这个大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整个社会主义时代和将来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在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揭示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内在联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德国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16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因而它必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3]这个科学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结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4]7“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67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5]无产阶级宇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科学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在科学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运动的、充满矛盾的。因此,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保护)世界,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既要照唯物论办事,又要照辩证法办事。离开辩证法讲唯物论,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就不能自觉地、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不会积极能动地去改造世界。离开唯物论讲“辩证法”,“辩证法”就会变成唯心主义辩证法,变成“变戏法”“诡辩”,在政治上就会出现冤、假、错案。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实践的观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16事实上,要改变世界,必须依靠生产斗争实践、科学实验实践、革命实践、改革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第11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19同时,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去理解实践,才能说明实践的前提、基础、对象、根源、过程和规律。脱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实践”,把实践放在唯物主义前面,不是科学的、正确的、革命的实践。实践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实践讲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样,离开唯物主义、辩证法讲实践,实践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践中就会变成蛮干、盲干,造成灾难性后果。我国1958年和化运动等“实践”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1966年至1976年,长达十年的“阶级斗争实践”,更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个历史教训,要世代记住。我们今天离开科学讲“发展”,离开唯物论和辩证法讲“发展”,就会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其教训同样非常深刻。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

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段非常曲折的道路,根本原因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当今,我们要全面理解、把握《决定》,在实践中贯彻《决定》,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从哲学视角反思新中国60多年成功的经验和失误、挫折的教训,首要的问题就在于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否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主观与客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犯了长达20余年“左”的错误。从哲学上反思,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主观能动性不符合客观规律性。《决定》总结改革开放35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7]17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历史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反思,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唯物辩证地认识和研究国情。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二大,第二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科学地阐明了它的历史前提、基本含义和特征、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认识的一次飞跃,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报告,肯定我国现阶段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7]178这就有极强的针对性,使我们能保持清醒头脑。我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处在第二位,但我们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人民富裕程度不平衡。我们必须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客观实际出发,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当代中国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决定的。一句话,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才有出路,才有活路。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仍然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当前面临着经济、政治、外交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面对、应对各种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匀等问题。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实体还是发展中经济实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决定》正是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由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决定了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总之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科学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8年,长达20余年时间偏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个人迷信盛行。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个人迷信,破除了“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开了人们思想解放的闸门,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一定意义上说,真理标准的哲学大讨论,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8]143《决定》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7]179全面理解、贯彻《决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放思想。30多年改革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有的成为固化利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要求。所以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改掉那些不合法、不合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共同富裕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敢于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决定》指出:“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7]176解放思想无止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点的。现在和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求真务实,顺应时代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时代的变化,紧紧抓住时代特征的精髓。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决定》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不可能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人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9]在《矛盾论》中也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10]312-313“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10]313-314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六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改革,而且每个方面的改革也要体现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又具体体现在15个方面。《决定》分16个部分,除第一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外,其他15个部分就是全面改革的具体方面。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要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权力与权利规范有序;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精神与物质相得益彰;生态与发展和谐共存。(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论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坚持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他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分析、研究复杂社会历史现象重要理论武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为了“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7]178。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进一步和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就是生产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第一个提出“生产力标准”,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1]。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2]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概念:“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372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生产力标准,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去指导和检验改革。(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为本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人民为本”。人民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改造世界、改造社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方法论;人民为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一切为了人民;人民为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解放、富裕、幸福,一切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为本,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切”,即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功劳归功于人民,一切成果让人民共享。《决定》自始至终贯穿人民为本的理论。“人民”一词是《决定》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因为人民强烈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一切为了人民。怎样才能全面深化改革?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7]178。“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7]177这也是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就是为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177。《决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每项改革都是为了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等方面的实际利益,要使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生活。怎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主人。全面深化改革其广度、深度、难度都是空前的。我们要相信13多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无限的。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激活中国人民的活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总之,只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做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成果让人民共享,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也就一定能够成功,也一定会成功。

作者:赫崇飞 刘歌德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大学

基础化学篇4

1.1完善实验内容体系,为预习工作做准备

1.1.1合理减少验证性实验,引入创新型实验

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保留必要的经典实验,多增加一些综合和创新型设计实验。

1.1.2整合实验内容,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学体系

采取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融为一体等措施,将这几门学科的性质实验、元素性质实验及定性分析等紧密结合,能够很好地避免实验的重复。另外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与理论教学同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促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

1.1.3增加微型化实验,倡导绿色化学

近些年,随着绿色化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各高校化学实验都在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仍能发现有些耗费资源较为严重的实验依然进行,这违背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为了从源头上节约原材料和时间,应增加微型化实验,这样就可大大节约实验经费,从而缓解了目前高校基础实验经费缺乏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另外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1.2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有效提高预习质量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在每次实验前将有关该实验的操作视频等一些内容放到该平台上,供大家提前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可以通过对话窗口反馈给老师,老师会及时给予答复。另外建立相应的预习考核系统,学生在浏览完本次实验的相关内容后会出现测试习题,只有良好地通过测试才能获得实验的机会,否则继续进行学习,再进行检测。利用网络还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让感兴趣的同学利用该软件进行在实验室不能完成的实验。网络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预习效率,保证预习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确保每位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启发—验证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一个化学实验项目一般三个学时,然而对于大多数实验,往往是老师需要将近一半的时间进行知识讲解,这样以来,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就很少。而且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讲解时间过长,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开始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对本实验的兴趣大为减少,导致学生无法带着愉快的心情顺利完成实验。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即实验课上教师只需将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告知学生,随后提出一些问题和想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验证实验结果。这样就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进行试验和考证,其间,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纠正性的指导。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引导。经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的实验课基本上是老师先进行实验基本理论和内容的讲解,讲解之后给学生做示范,然后学生才开始做实验。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实验人数较多,一些学生不能完整看到老师演示过程,造成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实验播放的形式,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

3创新

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础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就要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后的拓宽练习很重要。除提交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外,还要给学生2~3个相关实验项目,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文献,认真思考,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提交,老师批改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与实验室老师预约时间,课余时间来实验室作实验。

4督促

在实验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和实验态度不端正,比如有在实验室说笑、玩手机、待实验进行一半就溜走、课后抄袭他人报告等不良现象。学生普遍比较关注最终实验成绩,利用这点建立适宜的考核制度督促和约束学生,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成绩可由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预习成绩、实验报告和设计实验方案等内容评定。利用网络预习对学生预习进行督促,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说教,督促改正。课后根据实验报告和设计实验方案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期末考试可分笔试和动手实验相结合的形式。笔试测试学生对仪器使用,实验原理和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等。动手实验可给学生题目,让学生课下独立设计,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合理、公正的成绩。

5结语

基础化学篇5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基础的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

第一,在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化学药剂很多,在相互反应中,会产生一些气体,对空气和人的健康有负面影响。如二甲苯气体会污染大气,传统方法将其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2C8H10+21O2=16CO2+10H2O。第二,对于化学实验产生的液态污染物来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就是将其简单处理后倒入下水道,其实这对土壤资源和地下水不利。如Cu(OH)2+H2SO4=CuSO4+2H2O生产的硫酸铜等会产生大气污染。第三,对于固化实验而产生的固态废物,大学没有回收处理装置,大家会将这些废物扔到垃圾桶中,按照普通垃圾来处理时,如含有强酸、强碱的物质容易自燃和污染环境[1]。

二、关于推动大学进行绿色化基础实验措施的几点思考

1.相关人员深刻理解绿色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观念

第一,当前发展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所以我国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理解绿色化学实验的深刻含义,然后认真分析本校基础的化学实验存在的污染现象,找到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第二,实验课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观念,树立绿色实验理念,然后将德育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积极思考,做到“预警污染,提前预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教学目标要求,对化学药剂的分量进行精准计算,实现“用得少、效果好”的目标,从而减少实验生成物的分量,降低对环境和人的损害。第三,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各大学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器材的有效性,配备处理装置[2]。

2.整合化学实验的内容,创新实验方式

第一,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将化学实验统计出完备的框架,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化学实验。对于会产生污染物质的化学实验,教师和相关领域专家应积极探索,找到可以替换的化学药剂,保证效果相同又不产生过多的污染物质。最常见的就是用盐酸代替硫酸。第二,学校方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先进的实验场所,教师要提高运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的能力,创新实验方式,针对会产生严重污染物质的化学实验,可以运用三维立体在线模拟技术在线模拟操作,因为软件是真实模拟操作,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没有产生污染物质。第三,加强基础化学实验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这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本学期教学中的实验项目,整合化学实验生成物与实验原料,将相同的部分整合出来,这样一个实验完成之后,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就是上个实验的生成物,以促进实验绿色化发展。

3.科学处理因实验产生的污染物

对于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化学生成物,要科学处理这些物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的损害;对于气态污染物质,在实验的时候将装置连接到实验设备上,有效回收,然后集中处置;对于液态污染物质,要用化学方式进行中和,将其转化成无污染的液体或固体,然后再排放;而对于固态污染物质,将其收集到处置设备中销毁,或者通过化学反应将其转化成化学药剂,做到循环利用。

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应用绿色化的理念进行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的化学教师需要重点研究。此外,化学专业大学生也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后学习和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绿色化的观念。

参考文献:

基础化学篇6

基础化学留学生教学分析2006年4月成立了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9月便成建制招收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医学专业学历留学生。2007年起被国家教育部列入获准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2008年8月,我校在省教育厅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专项检查中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优秀单位”。2009年7月,荣获“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优秀单位”。温州医学院现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对外医学教学机构之一,现设有临床医学(MBBS)和口腔医学(BDS)两个本科专业(授予学士学位),采用全英语授课,面向全球招生,现有450多名来自亚、非、欧、美、澳等五大洲30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

国际教育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医学人才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的办学原则,切实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根据《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第二章培养标准第八条医学本科毕业留学生应具备如下知识: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第三章课程计划中第十三条,课程计划应包括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即包括中国概况、汉语、医学汉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体育等,要求各门课程考试或考查合格。

因此,我校留学生保持了2006年以前临床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基础化学作为临床专业后续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直接相关课程,也是临床专业课程药理学直接运用的基础课程,因此其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从2006年至今,已为五个年级完成了教学工作,本文将对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状况

由于我校招收留学生均为自费留学生,除了满足一些各国中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和身体健康外,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外,便无其他任何筛选,因此其学生状况无论是中学基础还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良莠并存。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情况各有不同。如2006级虽然仅有35人,可是来自11个国家,其中巴基斯坦12人,毛里求斯9人;2007级人数最多来自16个国家,生源多于10人的有5个国家,最多的为印度达到47人;2008级学生来自22个国家,毛里求斯人数最多为24人;2009级巴基斯坦学生独占一半;2010级则是毛里求斯学生为三分之一还多。学生基础不同,习俗各异,如毛里求斯学生比较刻苦,基础较好,巴基斯坦和部分非洲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非洲学生学习态度较为认真,少数华裔学生沟通较为便利;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整体英语水平较高,能熟练的听、说、读、写。虽然偶有伊朗学生,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这些留学生对不同教师的不同发音习惯适应较快,但他们的浓重口音对教师来说很难适应。以上状况大大增加了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留学生的基础化学成绩五个年级的分析对后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选用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向导,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招收留学生之初,我们就注重教材的选择,为了教育的国际化,在2006~2008级,我们首先选用美国医学院院校中临床专业使用较多的教材《General Chemistry(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8thEdition))》,该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图文并茂,共计28章内容,1253页,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课时仅有51学时,不可能完全讲述,只能选讲其中部分章节,但作为本科教材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太适合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衔接。在2009~2010级学生中,我们选用国内教材,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留学生用的《Basic Chemistry(For Students of Medicine and Biology)》及其配套的双语版的学习指南书,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该书是针对中国学生高中的理科基础编写,其中一些术语或公式,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就出现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不时要进行一些补充讲解,甚至是高中数学知识。对于实验课程采用国内临床专业运用较多的《基础化学实验(双语教材)》,选择性开展与后续课程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和临床运用知识的实验,如缓冲溶液、酸碱滴定等。

由于第一届学生还未毕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最终效果还未得到检验,各门课程所用教材是否合理还需国际教育学院组织老师们进行协商论证,实现采用教材有利于医学基础课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和互补,由于在短时间内全盘采用西方的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而且这还需要各门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避免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漏学和重复学习,将来条件成熟,应采取各学校之间彼此相互协作编写一整套针对于医学留学生的与国际接轨的基础课程教材。

三、教学原则

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我们一贯执行“瞻前顾后”的原则,具体讲“瞻前”就是要基于学生现有的基础,学过一些什么知识。通过对不同国家留学生的询问和了解,以及他们中学教材的翻阅来确定讲解内容的高度。如南非和美国学生中学化学知识与国内90年代初期一致,因此对学习基础化学就没有多少难度,而巴基斯坦学生则有些差异。所谓“顾后”就是指该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相关性分析,必须满足后需课程的要求,否则缺乏教学的连续性,因此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研室首先邀请各相关学科进行集体备课,和基础化学有关的学科主要有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经过商讨确定本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根据留学生有机化学确定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教学内容及难度,与药理学教师商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具体内容等方面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通过以上沟通确定基础化学的教学大纲。接下来进行教研室内部的集体备课,做到每节理论课准备充分,每次实验预作完整,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阐释,力求发音准确,讲述流畅。同时发挥各自专长,凝聚集体的力量,从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到词汇的精确使用都仔细推敲,做到尽可能详尽的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结合留学生的特点,一般比中国学生积极主动,不明白的地方会立即举手提问,要求进一步解释等,因此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如讲述“Buffer Solutions”一章时,结合酸中毒的病人救治,计算需要的抗酸成分的量;讲述“Hybridization of Atomic Orbital”时,结合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练习,既巩固了基础化学的知识,又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扎实的轨道作用理论基础。对于相关内容的课外拓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成绩评定

根据《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第四章授课与督导的第十六条,学校必须建立留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必须进行考试方法的研究。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评定体系和终结性评定体系,形成性评定体系包括测验、观察记录、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定体系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

对于基础化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我们在教学大纲中做了明确说明,具体构成由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出勤成绩、期中考试(练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五个部分构成,从而较全面衡量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效果,没有可能只进行考试而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其中实验成绩又具体由出勤情况、预习、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来构成,因此基础化学成绩评定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作业的批改,五个年级每人的作业都至少批改两次,在课堂还要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个别问题进行单独指导,让所有学生都尽量学懂基础化学的内容。

五、成绩分析

基础化学所有考试完成后都进行考试分析,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了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从而为提高教学水平。考试分析包括整体结果、考试信度和效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以及试题内容分析。

2006~2010级留学生基础化学综合成绩按照百分制评定结果如图1所示,峰的高低反映人数的多少,其中2006级仅35人,2007级150人,2008级120人,2009级78人,2010级96人。各年级基础化学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但是高峰位置却又明显差异。2006级和2007级成绩较好,主要集中在80分以上,2010级成绩分布中主要是70分以上,而2008和2009级成绩明显偏低,主要在60~79分之间。另外2007级4人没有通过基础化学课程学习,占2.7%;2008级未通过本门课程的人数最多,达到19人,占15.8%;2009级有7人未通过,占9.0%;2010级有5人未通过,占5.2%。后文将对上述变化进行原因分析。这些一次没通过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通过了补考考试。

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其中学基础直接关系到基础化学的学习。对于五个年级中来自同一个国家人数超过10人的留学生进行了基础化学成绩等级与人数的分析,按照90以上为A级,80分以上为B级,70分以上为C级,60分以上为D级,60分以下为F级。从图2和图3可见毛里求斯和巴基斯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基础化学成绩却在明显地逐年降低。图4反映印度学生人数在减少,而成绩趋好。图5反映加纳学生人数减少,基础化学成绩基本保持。图6反映肯尼亚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匀。其他国家的学生成绩情况总体与上述国家学生类似。

六、教学问题

从上文中综合成绩分布可见,留学生基础化学成绩分布不稳定,甚至出现低分化的趋势,这无疑给我们老师和管理人员是一种警示,同时在五个年级的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教学时间安排有待改善。由于留学生开学时间较我校学生晚一个半月左右,而且不同国家留学生通过签证来到中国的时间长短不同,致使学生到校时间不一。教学有效时间偏短,五个年级均需安排三节课连续上,致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另外,基础化学安排在第一学期,又逢冬季,留学生多来自非洲或南亚,因此他们首次呆在冬季有些寒冷的温州,难以较快适应,致使上课时常需要等人,进一步压缩了有效授课时间。

2.学生基础差异大,习惯迥异。由于我校留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筛选,因此其中学成绩好的甚少,普遍延续过去中学时的懒散,学习认真和勤奋者不多,而且留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对来华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清楚,有待国际教育学院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3.合适教材难以选择。国内教材多以中国中学基础来组织编写,而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度,因此难以适应,甚至不理解期中的一些内容。而国外教材内容又太多,甚至有些重复,给教学带来不便。

4.授课教师的口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其英语发音差异很大,致使师生交流常常出现困难,需要借助书写来完成。偶尔也有老师的发音不标准让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因此老师的口语还需努力提高。

基础化学篇7

一、正确、正常的调适心态。奉献爱心

自信来源于心态,而心态决定一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抱怨现在的学生基础太差,大不如以前了,比如:学生学习习惯差、懒惰、不勤于思考等,因此就有可能对学生慢慢放弃,老师一旦放弃了学生,学生也就会放弃自己,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我们抱怨的同时就说明我们正在失去激情,失去信心,失去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基础薄弱已成事实,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调适好自己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实际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自信心,要用一颗爱心来感染学生,多鼓励,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慢慢学生也就有了自信心。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尝试着这样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考试成绩也比较理想。所以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二、结合实际,探究教法和学法

1.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1)准确分析学情,进行有效教学。

我们的学生中考成绩也较低,所以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比较薄弱;此外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后仍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这就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总的来说,教师的备课、上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上的,这样去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嗜范ㄎ弧;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巩固上,所以上课时除了讲授新知识外更应在知识巩固上多利用时间。

(2)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关注整体与个体差异。

要以“四精四必”(精选,精练,精批,精讲;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原则为指导,进行集体备课,研究以下内容:上一周教学问题反馈,下一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教材内容的使用和处理,教学方法建议,习题处理建议等。再进行集体讨论,如某个知识点对学生怎么讲,讲到什么深度,易错点等在集体备课时都要认真研究。集体整合成一套最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备课组鼓励每位老师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再补充,修改和形成个人的教案,即二次备课。备课组追求大的统一,但不能“一刀切”力求做到因班施教。

(3)突破课堂传统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是最有效的学习阵地,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限,做题速度较慢,化学知识的学习主要靠课堂。每节课会给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是讨论、解疑、师生互动,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也可以是限时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在这方面不但要精讲而且要精评。

2.做好四个“必须”,掌握备考技巧。

学生必须做好每节课重点基础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方便自己平时的查阅和记忆,强化落实;必须建立“错题集锦”,平时要求学生对易错题、易混题加强研究,寻找错因,反复练习,强化理解和应用;必须重视教材研究,让学生在每节课之前预习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熟悉课本知识点,做到基础不遗漏,无盲点,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很有必要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基础化学篇8

2004年高考,全国大部分省市将采用新课程卷。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化学的复习和备考给广大考生谈几点建议。

一、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构筑化学知识网络

<--NEWSZW_HZH_BEGIN--><--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

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各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间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明确各个概念和理论模块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懂得它本身揭示了什么,它与其上、下位概念或理论之间是通过哪种“内核”联结的,是衡量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标志。

比如,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既决定了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决定了它的成键特征和所形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进而预示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能表现。这种关联的“内核”就是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所以高度关注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新课程卷第15题和第31、32题(题略)均是针对这个基础模块命制的,它反映了综合卷突出学科内综合的命题思路,昭示了高考化学复习的方向。

要应对上述命题特点,建议复习过程中做到: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应对下列主干内容之间的关系达到理解或掌握水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联系,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原子内各微粒、序数等之间的关系,同一周期内、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2001、2002、2003年高考试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关于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001年)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气)+B(气)=2C(气)

若经2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002年)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003年)某温度下,在一定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B.均加倍C.均增加1molD.均减少1mol

所以,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重在自己总结归纳。

2.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目前流通的复习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超越新教材要求的内容和题目,考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慎重选择。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是极好的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自身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二、认真落实基本技能,准确表述化学问题

化学用语等基本技能在教材和高考试题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例如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在近几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中屡屡出现:

(2000年)今有如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g)ΔH=akJ·mol-1

H2(g)+1/2O2(g)==H2O(l)ΔH=bkJ·mol-1

2H2(g)+O2g)==2H2O(l)ΔH=ckJ·mol-1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B.a、b和c均为正值C.a=bD.2b=c(2003年)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g)ΔH=+242kJ·mol-1

B.2H2(g)+O2(g)==2H2O(l)ΔH=-484kJ·mol-1

C.H2(g)+1/2O2(g)==H2O(g)ΔH=+242kJ·mol-1

D.2H2(g)+O2(g)==2H2O(g)ΔH=+484kJ·mol-1

分析上述热化学方程式考题的演变,会使我们认识高考对化学用语以及其他基本技能的考查思路与基本方式,比如是否吃准每个符号及其组合后的含义,是否明确符号内有关数值间的对应关系,是否能把该符号或操作牵连的相关背景知识(像以上热化学方程式试题触及的化学计算基础)整合起来等。此外,化学用语作为学科工具语言,常常设定为综合类题目推断结果的显现方式,对考生提出明确的答题要求。考试中,过程分析正确,但由于表达失误,造成令人痛惜的结果的现象屡见不鲜<--NEWSZW_HZH_BEGIN--> <--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

构成新课程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几条主线与对应的基本技能要求如下表所示。(见下图)

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主线

对应的基本技能

(1)物质(原子、分子、晶体)结构与其化学变化中性质表现的关系元素符号、电子式、化学式(2)元素周期律及其在认识、理解元素与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中的指导作用元素位置表示法、化学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电子转移表示法、电极反应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热化学方程式(4)分散系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规律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5)可逆反应特点及反应方向调控规律可逆反应式(6)官能团性质及有机合成反应规律有机物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7)化学反应的实现途径—化学实验的设计原理与操作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装置组合(8)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化学计量符号、化学反应的物料衡算

由上述联系可以看出,化学基本技能是化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答题要求看,化学用语(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规范要求以及计算的精确性要求,都较以前有所加强。因此,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应强化有关训练,避免或减少基础性失误。

1.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规范化学用语,训练科学表述,做到读得懂(试题题目)、写得准(化学用语)、说得明(对象或问题的“然”及其“所以然”)。

2.熟练、准确书写化学用语的前提是多动手、勤检查。平时练习中的“眼高手低”现象是造成考场书写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化学实验的仪器名称、操作术语,元素名称的书写,常常也是造成高考丢分的原因。如2003年考卷中由于不能正确书写铍的元素名称而造成了很多失分现象。

三、努力扩展思维视角,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高考“以能力立意命题,以考查学习能力为重”的命题指导思想,高考化学复习要高度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说明针对理科综合提出的五项能力要求,与化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化学学科培养的四种学习能力是一致的。能力与技能不同,各有其一般形成规律。它不能通过传授形成,而要在过程的体验、在反思与感悟中获得提升。

例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33题):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__。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用__的方法。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__。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__。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

这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能力考查题目,从本题的命题特点,可以获得许多复习启示:

1.立足教材基本实验内容,从Fe(OH)2的“个性特征”作为发散点,考查Fe2+的还原性、Fe2+的水解与抑制原理、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创新实验的观察与解读能力等,具有高度学科内综合的特点。

2.试题各问的梯度和考查指向明显,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方法一做出圆满解答,具有较强的化学实验能力与观察思维能力才能对方法二做出合理判断。

3.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且能用简练的化学术语进行描述。

再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14题):某温度下向100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沉淀物的质量为5.6g

B.沉淀物的质量为7.4g

C.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g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g

这是一道融合化学反应、反应热、溶解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考查题目,它巧妙地利用了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过程中伴随的放热效应,对考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进行了有效的检验。

要使自己在高考中能够从容应对此类综合性题目,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复习方法。为此,建议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复习过程中要做到定期回归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达到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对重要概念、原理及重要反应的特征达到娴熟的程度。坚决克服那种复习过程中“重题不重书”的舍“本”逐末现象。

2.要善于采用“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尽可能做到由此及彼、由少及多。如以典型化合物Na2CO3、NaHCO3为“点”进行发散,综合正盐、酸式盐以及其他相关物质的关系、水解原理应用、溶解度、计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以乙醇或乙酸乙酯为例,对有机官能团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糖类间的联系,同分异构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都有助于综合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3.精选类似题目进行专题练习,提高对主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如运用比较、甄别的方法明辨相关概念或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目的、条件、途径及影响因素几个层面的递进分析,建立实验问题及推断类试题的解决模型,利用特征联想、性质沟通等方法实现知识模块的整合,针对实例进行共性与个性、规律与特例、结论与前提、定量与定<--NEWSZW_HZH_BEGIN--> <--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性等方面的辩证思维训练,都会使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研究把握审题要领,实现最佳应试心态

高考既是对考生基础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对考生心理状态的检验,其中审题缺失和心理动荡常常是影响考场发挥的两大因素。因此,复习阶段有意识地训练以下几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试题信息解读能力。试题信息解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表现。不会阅读,就不会审题。从历年化学综合试题的卷面反映看,读不准题目、审不清题意,即试题解读能力差是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30题(有机推断题,题略),不少考生由于审题时把握不好“足量”条件的提示而造成失误。因此,应加强审题训练。建议以《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作为审题和解题思路练习模板,通过揣摩命题意图、确定或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逐步熟悉或提高高考常见题型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2.做题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要出现对某种题型的畏惧;遇到熟悉题目不要产生兴奋现象;不要出现因急赶做题而发生慌乱的现象;不要产生遇到难题不能逾越的局面。

3.抗干扰能力。包括陌生题型的出现、个别难题的阻碍、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4.自我反思能力。如学会建立错误档案,学会根据考试范围进行学习状况检索,努力做到做一题,进一步。

基础化学篇9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吸引力;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67-0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加强基础化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理念条件下对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教学质量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对现阶段具体教学现状进行有效改革的必然措施。

一、加强基础化学课吸引力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前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条件下,基础化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具体教学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那么在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教学活动中,加强吸引力建设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教育功能以及意义呢?

1.从现阶段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的开展现状来说。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对职业院校的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这门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说,效果似乎不容乐观。职业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会综合型人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训环节,而在基础学科知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给予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除此之外,鉴于职业院校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时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基础知识体系的综合层次,在基础化学课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知识的抗拒,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情绪;除此之外,就基础化学课程的开展来说,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良好配合来进行,但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将重心放在技能培训部分,对基础化学课的实验操作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从基础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来看。通过上文中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的开展现状,加上目前基础化学课程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重要教育价值,加强学科的吸引力建设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从职业院校的教学教育宗旨,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而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面临的一大软肋。就基础化学课程的开展来说,不仅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吸引力的有效加强,不仅是凸显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客观背景条件下对具体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基础化学课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就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吸引力的有效加强来说,必须要掌握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学生,二是课程。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管是在学习层次还是学习习惯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一面,因此在采取措施加强课程吸引力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学生的特殊性进行有效的考虑。

1.寓教于乐。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理论教学不感冒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基础化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调整,比如可以结合游戏或者是示范的方式,对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全新的诠释,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过程的同时,也能全面的吸收知识。比如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微型的魔术展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魔术原理进行揭示,然后再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原理进行及时的梳理,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开展。加强基础化学课程吸引力,重在对症下药。就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的开展过程来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有可能产生连锁效应。针对这种情况,要想提高具体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开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团队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极易被周遭的学习氛围感染,进而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避免分心的现象产生,从而提高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吸引力。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除了提升课程吸引力之外,还能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于锻炼学生的团队作战能力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团队合作还能促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架构。

除了从学生方面对具体措施进行考量之外,在采取措施提升基础化学课程吸引力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基础化学课程内容的特殊性。作为化学课程教学来说,重在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利用基础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化学课程与其他综合课程不同,相应的化学过程以及化学变化,理论知识根本无法有效传达出来。鉴于理论知识的弊端,在基础化学课程吸引力提升的过程中,则应对化学实验实际操作进行有效的利用。在化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实验操作开始之前先对学生的系统知识进行有效地梳理,继而再对相应的操作步骤进行详尽地讲解;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教师方可引导学生开始相应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原理讲解,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点以及化学反应的认识。通过实验操作,在第一手直观的观察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同时对于丰富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手段,提升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谓安全意识,即包括实验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保护,也包括对实验器材以及设备的保护。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在具体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就课程吸引力的有效提升来说,不仅是实践课程教育改革要求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对现阶段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有效改善的必然途径。在这一提升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爱好倾向进行调查和了解,并且将这些关键要素融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还应从课程教学具体内容出发,对实验操作进行有效地利用,将基础化学课程知识内容较为直观的一面展示出来,从而丰富基础化学课程的课堂现状,为学生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次仁德吉.如何加强我院基础化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J].科技,2007,(08):30-32.

[2]郑文凤,梁英,毕红梅.高校基础化学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60.

[3]肖小华,邹小勇,张杰鹏,闫素君,邵光,林志强,陈六平.基础化学实验(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3,(04):36-38.

基础化学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化学;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通过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加深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因为从课程的特点上来看,中职教育的基础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多了“基础”二字,意义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化学对理论知识只求“广”而不求“深”,对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知识应多讲多练。

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使中职基础化学的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的互动过程,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经过多年来我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现总结了如下一些有关中职基础化学的教学方法:

1 教材的选择上轻理论而重应用

对于中职在基础化学的教材选择上,要坚持“理论知识适度,后续课程够用”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勇于删除那些深奥的理论和陈旧的内容,善于补充一些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使教学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基础化学作为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可能只用一本教材就能够顾及到各相关专业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化工专业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前了解教材了解专业特点及该专业在基础化学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以便在备课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例如:在化工冶炼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部分的内容;在食品化工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物质的量、有机化合物和溶液的配制这三部分的内容。同时,要将学生实验作为重中之重,在实验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中职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要面临升学压力,用人单位在他们身上看中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深远,而是动手能力的强弱。为了培养这样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要求纵向的深度而要求横向的广度,在教学中应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相关专业课打造一个够用管用的平台。例如:指导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制作果冻;引导化工冶炼专业的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模拟“炼焦”等,充分体现“以专业为中心,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这一教学理念,进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课前个别辅导查漏补缺,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课堂讲解时“宁少勿多”,让基础居中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课下个别补充扩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 采用探究型教学法

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加快探究型教学法的步伐。因为探究型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设计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议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