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十篇

时间:2023-03-20 14:10:21

摄影基础

摄影基础篇1

关键词: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构图;教学方法

0 引言

对于摄影专业,《摄影基础》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照相机使用的技法,艺术基础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做支撑,通过作品的艺术美感体现出来,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技术和艺术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津沽学院摄影专业招生计划以文化课学生为主,在入学之前有一定的摄影技术基础,美术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构图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在强调摄影技术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构图的能力。因此以《摄影基础》课程实践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 侧重通过加强学生构图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构图方面的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摄影技术需掌握扎实,使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为今后广告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学生《摄影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摄影基础》作为摄影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摄影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构图在摄影作品中的整体效果体现和表情达意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在进行《摄影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根据他们的表达意图和需要而选择相应的构图方式。通过与学生谈话,观察他们的拍摄过程以及分析他们的作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四方面:不能够合理的组织画面中的视觉元素,缺乏美感;缺乏耐心,拍摄前不能够对被摄体反复观察、推敲;学生在拍摄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有明确的意图时而不能运用适当的构图方式。

2 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解决:

第一,针对学生生源的现状,合理分配课时。针对学生生源现状对授课的课时比例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技术基础理论讲解占30%,主要包括照相机的构造及应用、镜头的性能与种类等内容,艺术基础理论讲解占40%,主要包括摄影图片造型、摄影构图等内容,摄影基础训练占30%。

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构图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讲解。无论是表达思想、目的还是意图,都必须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讲解和演示。为此笔者在保证所有学生照相机的使用方面都掌握扎实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在讲授理论基础构图时,由于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在详细讲解的同时,每一种构图方式还配了图片进行分析,增加了名作赏析,详细分析每一幅作品的构图方式,并针对课上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课程的后期,每一次课留20分钟来分析学生拍摄的作品。

第二,培养学生的摄前意识。根据认知心理学,人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要让摄影拍摄前的这项行动成为有意识的行为,最终表达方式的随意性就会变小。在摄影之前,首先要确定拍摄的目的然后再去追踪目标。课堂上列举了像解海龙、杨延康等一批著名摄影家的典型事例,讲述他们在拍摄《希望工程》、《藏传佛教》系列纪实摄影从前期的选题到图片的拍摄到后期产生的社会价值都作了详细的讲述,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摄前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拍摄前的目的性促使学生在做这件事情时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必须对被摄对象加以选择和取舍,才能找到最佳的表达对象,采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增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要求他们拍摄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位公正廉洁,克己奉公而传统的领导:一个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在公园锻炼的老人: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等等。[1]

第三,要求学生课下多看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些艺术类的书籍及作品,对于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要求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伦理道德以及地方风土人情的学习,同时要求他们在摄影时以适当的构图方式加以体现,将对文化的理解迁移到以后的摄影作品中,从而达到文化物化于作品,作品体现文化的效果。

第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创新能力。摄影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拍出好的作品是要付出努力的,比如袁毅平老师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单幅作品《东方红》足以说明,因此要想拍出好的作品需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断尝试以新的手法来阐释图像的能力。例如拍摄一个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的拍摄来反映物和景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或者文化内涵;从不同角度拍摄秋景;以不同侧面去拍摄牛犊吃奶的过程,这样的拍摄就需要学生有仔细观察的观察力和很强的忍耐性,小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从不同侧面拍摄到的镜头其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人和景物在不同时段所体现出来的表情、姿态、意象等均可从不同的方面来诠释它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物化在他们身上的文化内涵;登山拍秋景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一天中最佳光线的等待需要有耐心,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配合才能拍出绚丽的秋景;小牛吃奶时是断断续续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耐心等待才能拍到最佳的镜头,在拍摄之前先给学生们讲了摄影史上伟大的摄影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并看了他的作品,学生们对于耐心等待、瞬间的抓取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2]

3 效果的验证

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上方法的强化训练和实际的操作,学生的构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程结束之后,笔者和学生将这个学期的作品精心设计并装订成册,在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满意度的测评中得知,学生的作品在构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也很满意,增强了自信心,学生的10多件作品在刚结束的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这些成果的获得是对训练结果的一种肯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鼓舞了学生们的信心,增强了创作的激情。

4 对研究的反思

这次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学生在构图能力方面有了提高。然而,反思整个过程,该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很好的个性化指导,而自学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作品跟接受个性化指导的学生差异较大。这些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为其他的研究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程昌福,刘克勒.数码时代的摄影观念[J].数码前沿,2004(1):27-28.

摄影基础篇2

怎样才是令人满意的人像照片

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拿着一张自以为是佳作的人像照片送给“模特”本人,结果惨遭白眼――能够令本人和创作者都满意的人像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可能提到人像摄影,您的第一反应就是美女大头照。但我们应该掌握的技巧决不应该仅仅限于拍摄美女.而是要精确记录各种人物的神态,让我们日后看到照片就能迅速联想起这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把人物拍得更漂亮固然是一种追求,但准确反应其外形和性格特点则是更高的境界。例如抓住孩子纯真的笑容、母亲平和的微笑、战土坚毅的目光、明星们放电的眼神等等。

呵呵,可能上述言论有些过于理论化,让您有些摸不着头脑,下面。我们就从观看一张肖像照片的角度来分析,看看怎样才是一张精彩的人像照片。首先,照片中人物应该突出,很自然地吸引住观众的目光,不能被环境,背景等抢了风头,其次,人物的神态和体态应该自然,那种矫揉造作的照片不耐看;第三,它应该符合我们评判一张普通照片的标准,例如清晰度高、曝光准确、构图协调等等。如此这般,你的人像照片就可以算是基本合格了。

如何拍出一张合格的人像,让我们慢慢道来。

选择适合人像的焦距段

您可能经常听周围的发烧友说起什么“人像王”镜头,确实,为了在合适的距离拍摄人物大小合适的人像照片,镜头焦距的选择有规律可循。通常而言,为了拍摄最常见的半身到特写(大头照),最适合的焦距段是中焦,80mm等效焦距左右。如果焦距短于这个值,拍摄大头照就需要相当贴近被摄者,不仅给人以压力,而且成像的透视变形明显,形成大鼻子,小眼睛的怪异效果,如果焦距更长,要在画面中容纳下完整的半身像,则要离被摄者相当远,不便于交流。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您可以灵活掌握。50mm等效焦距的标准镜头焦段适合拍半身到全身照,也便于交待环境:更广角的镜头则经常用于创作摄影,用夸张的效果吸引视觉,但最好不要在拍摄MM特写时用广角,否则肯定会遭遇白眼,而长焦镜头则利于抓拍人像,可以在不干扰被摄体的情况下拍摄到自然的神情,而且拍摄大特写时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拍摄对象和照片类型选择合适的焦距段,就可以迈出拍好人像照片的第一步。根据一般的需求,典型袖珍数码相机的35~105mm变焦范围就够了。但如果您希望拍摄动人的大特写,或是喜欢抓拍一些街头美女,就需要更长焦距的镜头,例如富士FinePixS9600或S6500fd那样从28mm延伸到300mm的镜头,就基本可以满足任何人像拍摄需求。

精准对焦和曝光

我们欣赏一幅人像照片时,会很自然地关注照片中人物的眼睛,因此,人像照片的对焦应该以眼睛为基准,一张眼睛模糊的人像照片很难及格.从原理上说,人像照片的对焦与通常拍摄时的对焦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保证被摄主体的清晰。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拍出的人像照片出现对焦失误,焦点落在背景上,让我们原本希望突出的明眸和红唇都失去了光彩。这是因为在拍摄人像时,人物脸部所占画面比例并不是很高,而且经常不在画面中间,再加上我们脸上这些部件的反差往往不如画面背景高,相机又习惯于寻找高反差画面进行对焦,如果距离背景再近一点儿,很容易出现对焦失误。

在人像摄影时,我们可以使用前几次讲座中提到的对焦锁定方式,先把人脸放在画面中央完成对焦,然后保持半按快门钮,重新构图后再拍摄。对于一些具备对焦点选择功能的相机,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图习惯,把焦点选择到人物眼睛的位置,以确保精确对焦。

同样,人像照片的曝光也必须以保证脸部准确曝光为目的。在逆光、舞台光等情况下,背景光线往往会影响测光,导致人脸过暗或过亮.这时,我们可以把相机的测光模式切换到点测光或局部测光,对人物的脸部进行测光,保证脸部的层次。对于肤色比较白皙或者希望白皙的被摄者,可以酌情增加0.5级到1级曝光:如果要表现黝黑的皮肤,则需要略减曝光。

这些人像摄影的拍摄技巧是否有些复杂?对入门用户来说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不过,目前大部分相机上都有专门的人像模式,会采用大光圈(虚化背景)、闪光灯(增加眼神光)等设置来帮助用户拍出好照片。对于对焦和曝光的问题,渐渐开始成为新趋势的人脸识别功能可以帮上火忙。以富士最新的s6500fd为例,它采用专用硬件电路,让“脸部识别技术”不但更快而且功能更强大:完成识别人脸只需要o.05s,对拍摄完全不产生影响:这个系统最多可同时识别10张脸,即使是晚会、小型合影这样的场景也难不住它。而且在回放模式中,“脸部识别”功能也可以实现以人脸作为画面的关键信息进行修剪或放大。识别出人脸后,相机的对焦和测光就会以此为基础,让人像摄影箭不虚发。

把握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

可能受到证件照拍摄习惯的影响,也许是这种构图方式最为直接,很多人在拍照时都习惯把人物放在中央,这样的照片往往显得很呆板,除非您是出于什么特殊的创作目的,追求完全平衡或是具有压迫感的画面效果,最好还是让人物离开中线为好。

摄影基础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应用专业;摄影基础课;课堂教学

一、摄影基础课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应用专业与数码影像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摄影基础课是广播电视应用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摄影基础课程,可以了解摄影基础理论,对数码影像技术有更深的理解,并且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数码影像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也是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的良好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学好摄影基础课,掌握一定的摄影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摄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结合专业背景进行教学设计

很多专业都开设了摄影基础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的专业背景,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重点。具体来讲,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由于与数码影像技术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要比较注重摄影知识的讲解以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摄影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为他们打下一定的摄影基础。教师要结合广播电视应用专业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入与摄影基础相关的内容,如光学理论等,以此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摄影中的立意、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和分析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本专业的角度思考和学习摄影基础,将它们的相关知识加以融合运用,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摄影基础课教学中,为了让非摄影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摄影基础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摄影基础课的教学。比如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著名的摄影作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鉴赏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学生鉴赏摄影作品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摄影分为人物、风景和动态物体运动等方面,选择相应的摄影作品,为学生安排不同的鉴赏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摄影作品的特点,分析他们的优势和缺点,评点摄影作品中采取了哪些摄影手法,表达了什么意境,在光圈的使用和镜头的取舍之间各自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取得最好的摄影效果等。通过教师根据不同的摄影作品的主题设计的一系列关于摄影基础的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作品、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摄影基础知识的运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摄影教学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专业摄影师的指导,以视频的形式接触专业摄影,学习不同环境下对于相机的选择,镜头的搭配以及取景的设计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指导和学习摄影技术的网站及论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学习,加深自己对摄影的认识,通过自主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摄影知识。

3.团队合作进行摄影实践,切实提高摄影技术

摄影技术的掌握,归根到底还是要来自实践。教师要组织班级学生形成摄影小组,通过开展摄影实践课程布置不同的主题作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主题的摄影作品,在实践中提高学

生的摄影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出外景拍摄相关的作品。比如说,教师可以每一周设置一个摄影主题,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摄影主题设计并完成摄影作品,每一组的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摄影作品,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在课外继续完成,下一周进行作品的点评。比如说,教师以环保为摄影主题,那么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根据主题设计与环保相关的要求,能够体现鲜明的主题,这就是摄影创意设计。学生在确定主题的表现形式后,就要进行取景和布置,考查学生的构图能力。最后,学生要完成最关键的摄影过程,通过设置相机参数,根据天气特征选择合适的光圈和镜头组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拍摄效果,这就是考查学生的摄影技术。通过为学生提供摄影训练,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在摄影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摄影技术,迅速提高摄影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当实际运用到摄影技术的时候束手无策。

4.制定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摄影综合素质

教师在完成以上的教学工作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摄影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制订有效的评价及考核机制,扎实提高学生的摄影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将学生在之前完成的摄影作品进行筛选,选择其中优秀的作品和相对缺陷较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教学评析,根据之前学习的鉴赏知识和摄影技巧,分析学生的摄影作品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其中运用了哪些摄影原理,又犯下了什么错误,如何改进这些问题等。学生通过分析摄影作品的优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摄影作品,与之对比,会产生更多的想法,认识到自己在摄影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向优秀的同学请教拍摄技巧,虚心接受教师和学生的修改建议,努力将自己的摄影技术提到更高的层次。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与总结的习惯,让他们在总结、反思每次摄影中遇到的问题和运用的解决技巧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摄影知识和技巧,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请学生相互鉴赏,搜集同学的建议,提炼要点,写下摄影学习心得,作为期末作业上交。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认真揣摩摄影技术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摄影综合

素质。

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的摄影基础课教学中,技术要通过结合专业背景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团队合作进行摄影实践以及制订评价考核机制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提升他们的摄影综合素质,增加高校广播电视应用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就业资本。

参考文献:

[1]张建利.关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9).

[2]聂在垠.充分发掘高校摄影教学的美育潜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摄影基础篇4

关键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课程价值;传达技巧;教学热情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36-01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图像俘虏了我们,我们无处可逃”。以现代观念来解读,也就是说社会各个领域对图像资料日益强烈的需求或泛滥的供应超出了预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影像在传播中的视觉冲击力,符合了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图像资料也是“信息爆炸”的炸药组成成分之一。在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中开展摄影教学,其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从长远处着眼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从近处着手是要解决解读、创造、鉴赏图像的技能储备问题。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到:教学效果往往没有与预期的目标一致。教与学如何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从教与学主体方面分析出现问题的成因。个人认为主、客观因素都会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从客观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待教学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摄影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被培养者更好的适应当下这个“读图时代”,同时提高人文素质、美学修养、就业竞争力。教师如何将以上课程价值认知传达给学生,个人认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具备感染力、技巧、耐心、热情等教师职业素养。

其次,在教师将课程价值认知传达给学生过程中,也要讲究技巧。在艺术系非摄影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摄影课程,要所有的学生立刻认可课程价值,是不太现实的。

在此前提条件下,为弱化器材设备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使教学迅速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避重就轻,顺势而为”。在教学过程中,将“分小组教学”的方式作为解决之道,可以缓解目前的困境。将班级学生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中有摄影设备的同学,选为主要负责人。以这样的方式基本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设备不足的问题。为顺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条件,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创作中,对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

再讨论耐心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习小组的划分,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别。有的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水平都很高,能很快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对其提出稍高些的要求,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源动力。但有的学习小组的学生,由于诸多原因,不知在哪里就掉队了。如果教师缺乏耐心,不去关注那些脑海开始混乱、心情开始烦躁的学生,实际上教学效果就开始打折扣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耐心,一方面及时留出一小段时间给学生消化、领悟,力求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还没有找到感觉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其它学习小组的交流获得清晰的认识,或可以继续与个别学习小组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便学生及时掌握。让学生有了成功的感觉后,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能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这样做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就少了吗?不是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了吗?与其使学生学了很多内容后,还有很多不会,不如让学生少学点,但都熟练掌握,获得成功的经验,会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由兴趣引导的自主学习,对大学生来讲,有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实际上的教学影响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够得到体现。

在教学中,常常还有一种情况,会影响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那就是在教师成功地使用各种传达技巧,使学生接受了课程价值,还存在着主观愿望、客观条件与实际行动如何配合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克服教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器材有限等客观存在的困难。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学生从自身能动性方面找原因,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对这个影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热情是教师对待教育的态度,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态度,对自我实现、学生进步、课程价值、学习氛围、课堂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良莠不齐,最终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大多数情况下,在情感上依靠对待教学的“热情”来支撑。

个人认为在三本院校中期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某种程度上看似“乌托邦”难以企及,就类似“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作为教师仍然有责任将这一理想作为自己教学中的奋斗目标,努力争取达到更和谐、更完美的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状态。

摄影基础篇5

关键词: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一、美学特征分析

(一)现代摄影艺术的纪实性

摄影艺术的本质特性就是现代摄影艺术的纪实性,纪实性是其跟造型艺术其他门类区别的独立的基础条件。摄影艺术的有效构建需要借助于一系列非常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在使用科学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才可以促使对象记录客观的准确的表现出来,完成图像作品的有效构建,促使其可以对事实以及物象产生客观的记录以及真实的记录。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对那些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及客观存在的人物进行反应,同时还可以实现周围自然环境的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的有效记录跟真实向的应不光是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需要,同时还需要其中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所需1。在上述的基础上跟摄影师自身的美学素养以及摄影师自身的审美感情实现有效的融合,在读者欣赏该作品在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很强的真实性,进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对读者心灵产生一定的刺激,上述均是摄影作品纪实性的审美价值。

(二)现代摄影艺术的图像性

人类在跟客观世界进行联系以及沟通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图像,图像是人类更客观世界进行彼此沟通最为主要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摄影作品,都需要在使用图像这个形式的基础上来表达摄影作品所存在的纪实性,形象性是该类型摄影作品的主要审美特征。如果是一副非常优质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非常先进的摄影设备,同时还需要摄影者具备非常新颖的创作视角,在上述的基础上可以促使生活美感以及传动美感使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图像来展示,在读者欣赏该类型摄影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产生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于欣赏的摄影作品所存在的意义及其想要表现的视觉美点可以一目了然2。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活真实内容的直接记录并不是摄影艺术美感特性的唯一来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摄影作品图像形式的直观表现。

(三)现代摄影艺术的现场性

想要拍摄一部非常棒的摄影作品,就需要分析拍摄现场的很多个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摄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墙根本上观察以及对比拍摄现场存在的事物以及环境等,实现进一步比较选择以及加工提炼。暂时进摄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摄影者细致的观察拍摄现场,不管是构思创作还是发掘题材,不管是摄影艺术造型手段的处理还是摄影艺术造型手段的运用,不管是整体的构图还是决定性瞬间的把握3。因为实际的生活中,摄影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丰富的跟复杂的周围环境,拍摄的现场情况也是非常的复杂。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拍摄者对现场存在的各种条件以及道具进行有效的使用,同时还需要突破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及局限,在上述的基础上,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出现突况,那么就有非常好的解决措施。不会导致拍摄延误以及拍摄失误。所以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拍摄者具备非常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具备非常准确的判断力,这是创造出一副好摄影作品的前提。

(四)现代摄影艺术的技术性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是摄影艺术产生的基础,在摄影艺术出现的初期,其最为基础的要素就是科学技术,摄影艺术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技术并行发展的情况,摄影技术从开始的黑白到彩色,从开始的湿版到干版,实现了进一步的改革跟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摄影时代实现进一步推进,所以技术水平对摄影术的发展将造成更为强烈的影响。所以完成摄影作品的创造最为首要的最为基础的条件就是摄影人员题所示用的摄影器材以及设备,同时摄影人员掌握的摄影技术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在摄影作品创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足够的摄影技巧以及摄影技术,那么就会导致艺术表现的缺失,难以取得很好的作品4。

二、美学表现形式分析

(一)现代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

摄影艺术也可以一种视觉造型艺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话其根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以及音乐艺术等形式有着非常显著的一致性,同时它们之间还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语言。构成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色调、线条、光线、影调等5。摄影者在实际使用摄影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上完成丰富多彩艺术美感的构筑,在上述的基础上就可以促使欣赏者直接获得美的体验,同时产生美的感受。摄影艺术的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线条、光线、色调以及影调等,上述因素的并存都是摄影作品形式产生美感的基础条件,同时还可以促使作品产生非常艺术性的表现力。

(二)现代摄影艺术的寓意

摄影可以作为一个视觉思维的艺术形式,其可以从根本上促使人的视觉感观愉悦提出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使客观事物以及客观形象的再现,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发掘社会生活本质,人类观照本身,完成人本质以及心理特征的揭示,促使作品实现有限表象形式的超越,促使更深邃寓意内涵实现有效的表现。作品体现美的寓意是目前摄影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摄影作品目前已经成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主要从根本上凝结着作品摄影者的心里态度,例如社会生活主观圈以及其他态度6。所以,摄影作品寓意基本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摄影者所处现实环境,其次是所处的时代生活,实质上摄影作品寓意基本元素就是摄影者所产生的主观意识,同时还包括生活体验以及审美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高度的凝练,这样一来,在欣赏者对作品画面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就会促使欣赏者产生深层次涵义领悟感,在上述的基础上产生一定联想以及共鸣,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摄影艺术从根本上实现最终审美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实质上跟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一致性在于在艺术家头脑中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促使摄影者实现审美需求的再次创造。所以,在上述的基础上对现代摄影艺术进行研究,则需要立足于美学视角,以此为基础完成其真正审美意蕴的展示以及审美追求的展示。所以,在完成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完成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创作。

注释:

1.陈彦彤.现代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形式[J].大舞台,2015(4):55-56.

2.孙莉娜.西方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后现代性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王国良.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与深层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4.周蓉.基于现实性的摄影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121-123

5.王启明.时尚摄影的观念性表现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111-116.

摄影基础篇6

审美判断是审美活动的核心[1]10,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身处“读图时代”,面对海量的摄影作品和良莠不齐的图片信息,如何判断、鉴别、遴选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并从中获取审美愉悦,是摄影审美的第一步,也是美育的起点,即“识美”。在摄影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其一,何为“美”的摄影?具体到一幅或一组摄影作品,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其美的特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好的摄影作品必有其独特的美学要素,了解和认识这些要素,才能进入到摄影审美的广阔领域;其二,美“因何为美”。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有拍摄者主观的因素在内,拍摄者会借助摄影技术手段,运用影像语言来“讲述”一种主题,或景之美,或事之真,或情之善。对一幅摄影作品的解读包含了对其“主题”和摄影技术两个方面的认识,在理解了“美之为美”的基础上,学生即可以由感性的“观美”阶段进入到理性的“审美”阶段。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也是审美主体建立在自身美学素养和价值观基础上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印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认知水平与美学素养的高低会左右或影响审美活动的结果———审美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愉悦感。摄影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于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对摄影客体的观照与把握。

优秀的摄影作品在拍摄时,不仅记录了能够打动拍摄者的精彩瞬间,同时也融入了创作者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审美理念),只有对摄影技术和影像语言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创作者所表达的内涵,而不仅是停留在影像的表面。所以,通过摄影技术的学习以及影像语言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与优秀的摄影作品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打动心灵的审美体验,进而为自主的摄影审美打下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社会美和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2]20。优秀的摄影作品无不以真实、深刻地记录和反映现实美为特征。学生在欣赏摄影佳作的基础上,在摄影实践或者日常生活中,以摄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观照周围世界中的“现实美”,同样是摄影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归根到底是一个寻找和取舍的过程。学习摄影更多是学会一种寻找和取舍的方法,或者说是审美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通过更多地观照自然与人生,可能帮助学生摆脱自我小世界的封闭与束缚,开拓视野与眼界,提升思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不无稗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观点,美在社会,美在自然,一切美的根源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摄影审美是意识主体对客观对象所具有的美的属性的直接体验。一旦人们端起相机,通过摄影视觉看世界时,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非相关性就消失了,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就转换成一种审美关系[3]34。摄影审美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识美”“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踏入社会、融入自然,去观察、判断、体验、思考、理解,形成自己对作为摄影客体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认知。“现实感”,是摄影作为一种“影像文化”最首要的性质。无论摄影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彼时(快门开启时)现实的直接纪录,这种属性是摄影的审美规定性。而“在使用相机进行拍摄之前,制造照片的元素———寻找拍摄地点、预先视觉化、构图和制订拍摄计划———都应该在安装镜头前完成。这些关键步骤所需要的唯一设备就是摄影师的一双眼睛。摄影师所要做的就是训练这双眼睛去发现一个场景的潜力,……扩展这种洞察力的潜能是无止境的。”[2]在摄影学习的实践环节,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对周围世界的洞察力与瞬间的捕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强化对美的认识,塑造独立的美学立场,培养严肃而深刻的美学人格。

摄影美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从技术美到形式美,再到内涵美,每个层面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其中绝大部分都离不开前期拍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与控制。以恰当运用光线和准确曝光为基础,通过控制光圈表现景深美、空间美;通过控制快门速度表现瞬间美、动感美、速度美;通过精确构图表现均衡美、节奏美、简洁美、视角美;通过影调控制表现反差美、影调美;通过抓拍表现情感美、真实美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摄影技术的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摄影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与拍摄实践,让同学们认识并掌握基本摄影技术,并根据自身对美的理解,根据拍摄构思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拍摄。需要指出是,摄影技术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但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我们的拍摄和影像表现,如果一味地追求华丽的拍摄手法,而忽略了自身美学素养的提高和对美的思考与理解,忽略了对拍摄对象的观照与把握,则是舍本逐末。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摄影技术的学习与训练是必要的,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技术就从前台走向幕后,内化为一种拍摄的本能和自我要求,给自己留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创意,拍出具有个性和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

创造性是摄影的特性之一。面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多变的拍摄对象,自由运用摄影技术,服务于艺术创意与构思,反映人的审美追求与审美趣味,体现拍摄者的审美观照与审美理想,构成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学习摄影理论与实践,通过欣赏借鉴别人的作品,首先要学会的是对周围世界的“创造性”观察与理解,惟有如此,才能在选择拍摄主体和拍摄时具有个体化的判断与角度。其次,熟练运用技术是一切摄影活动的基础。在具体实践中,摄影的最终产品“影像”,往往是摄影者在观察与判断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审美趣味,结合了创意与构思,创造性地运用摄影技术与手段,实现对于现象的“表现”而不仅是“再现”。其实,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都有摄影的创造性存在,区别在于创造性在拍摄过程中介入的角度与程度。从这一角度而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应该贯穿摄影教学的全过程。北京大学阎国忠教授认为:大学美育课程,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美育知识,教给学生一些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3]。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品格与健康审美趣味的关键环节。总之,摄影课程的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激发器,使学生通过摄影知识与技术的习得,发现摄影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并激发进行自主创作的动力,由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记录美进入到创造美的新天地。

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会表现为对美的认识或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在摄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选择上,要重视“启发式”教学,尊重、引导和激发学生个体的审美潜质和能力,营造差异化、个性化的审美氛围。无论摄影审美的哪一个阶段,都是学生作为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认识、判断与解读、欣赏,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整个审美过程就不可能自主的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学生的审美观与摄影审美话语体系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对于一些摄影审美的要素进行概念性描述,而不作“非此即彼”的具有指向性或约束性的注解,给学生留下自行判断与取舍的空间与自由度。反之,如果把对摄影美的理解和欣赏限制在既定的语境之内,则不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违背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要求,局限了对摄影美的创造性认识,也与美育的方向与目标背道而驰。在摄影技术的学习中,要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也要引导学生树立对摄影技术的正确认识,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服务于我们的拍摄构思与影像表达的,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摄影技术,才能拍出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不要走进片面追求技术,不追求摄影作品内涵与深度的误区。

摄影基础篇7

关键词:新闻专业;摄影基础

1 新闻专业摄影课的培养目标

1.1 提高鉴赏能力,为做编辑、记者打下基本功

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教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因为学会如何去“看”一张照片,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基础。不管是图片编辑选图,排版,还是文字记者撰稿,都建立在对一张图片的阅读和理解上,所以“读图”能力是我们首要培养的目标。这里讲的“读图”不仅仅指能看懂一张图片,还应该是“看好”一张图片。新闻工作者应该能对图片本身所使用的摄影技术手段有个初步了解。比如使用了大光圈还是小光圈,长焦镜头还是广角镜头,快门还是慢门等等,这有掌握了这些拍摄技术,才能对一张照片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跟这张图片的摄影师“感同身受”,不管是编辑图片,还是结合图片撰稿,都将做到得心应手。新闻工作者还应该能估计到图片将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反应,即读者看到图片后的心理变化。做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对于一张图片来说,引起注意的方法千变万化,那么在报纸、网站有限的版面上,或者是电视新闻中有限的时长中,如何引起观众的注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就是编辑和记者要面临的头等问题。

1.2 有基本的后期编辑能力,会排版和简单地处理图片

作为一个编辑,图片是工作中要面临的一块重要部分。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高,浏览图片占据了上网过程中越来越多比重,与此同时,翻开报纸,杂志,图书,越来越多的图片占据了重要的版面,精美的全彩色印刷出版媒介更是给图片创造了自由驰骋的绿色草原。所以对一个编辑处理图片的能力自然水涨船高,而这一点也伴随着图片的完全数码化越来越明显。一个编辑对图片的处理不仅仅停留在排版上,可以是画幅的裁切,甚至是基本的后期处理。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的第二步,就是使新闻专业学生学习基本的后期处理技术,能对图片进行裁切,压缩,曝光调整,以及针对印刷的相应色彩管理,而这些知识,正是建立在第一步对一张好照片的理解和认识上。

1.3 能简单地拍出合格的照片,应对突况,提高就业机会

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摄影能力的第三步,就是要求他们具有拍摄照片的能力。即使新闻专业学生日后并不直接从事图片拍摄的报道工作,具有拍摄图片的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摄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摄影,没有什么比自己动手去拍学的更快更好的方法了。所以在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动手拍摄显得特别重要。动手拍摄的直接目的不仅仅是希望学生能创作出优秀的图片作品,而是让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学习,让他们对摄影知识的理解不止停留在课本的概念上,这样在后期选择和编辑一张照片时,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照片本身,而是更能还原现场的真相,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更加有血有肉,更能直达观众的内心。新鲜一手的图片报道实在是再宝贵不过,毕竟新闻实时发生,谁也没有准备,很难保证现场一定有专业的摄影师在,同时还能准确无误地报道,所以如果在场的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摄影拍摄能力,无疑是最佳的图片拍摄者。学习一些单反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拍摄技巧,就变得尤为重要,例如基本的光圈快门组合,镜头焦距的使用。

2 新闻专业摄影课的培养方法

2.1 多看好照片,兼顾鉴赏课

首先,第一步需要培养的就是鉴赏能力,只有知道了什么是一张好照片,才能选出一张好照片。从以上培养目标的第二第三步我们不难看出,后两步的培养都跟第一步鉴赏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所以将提高鉴赏能力放在培养的第一步,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提高鉴赏能力呢?多看好照片无疑是便捷快速的方法。如今网络时代如此发达,海量的摄影图片我们都可以快速搜索到,老师应该结合摄影发展史的角度,选取摄影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流派,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摄影发展的脉络,同时对各种风格的作品了如指掌,这样一来,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鉴赏每一张照片,也就应了那句“站得高,看得远”的古训。其次,老师应该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从摄影作品本身的形式,所使用的技巧等等,结合照片背后的创作故事,详细而全面地讲解一张照片,使学生不仅停留在浏览经典摄影作品的广度上,还要探寻鉴赏摄影作品深度。老师培养学生另一个能力,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对摄影基本功的掌握毫不松懈,这也正是下面我们要讲的第二步培养方法的原因。

2.2 基本功必不可少,时间是最大的挑战

正如以上第一步培养方法所言,摄影的基础知识在摄影教学中必不可少,而在摄影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有两个问题是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专业同学并不是摄影专业,虽然偶尔也需要拍摄一些照片,但是大部分时候新闻专业的同学跟摄影的关系还不需要以拍摄照片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全面而基本地讲解摄影基础知识为主。第二个问题是时间问题,因为摄影课作为新闻专业同学的必修课,最长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学期,一个学期16周,每周四课时,加在一起也不过4课时,而根据上文提到的培养目标,实在是捉襟见肘,所以保证知识的全面性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以点带面才能按时按量完成培养工作。

2.3 实践是提高的最快方法

摄影基础篇8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裁谢飚,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数码影像产品部总监李暾等与摄影界、教育界及媒体界的嘉宾出席并参与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李波主持,共有14位专家与学者作主题发言,他们包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副教授姚璐,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矫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高初,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副主任、副教授林简娇,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第二工作室负责人苏晟,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王帅,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教师邓岩,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辉,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摄影教研室主任刘阳,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设计学院数字图像工作室主任曾雨林,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钟建明,延边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摄影教研室教师金光永,苏州大学兼职教授王武。

另外,来自北京、广西、广东、四川、江苏、辽宁、陕西等地乃至海外的与会者专程来京参与此次研讨会,包括广西艺术学院教师李明杰、耿铺兀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教师赵晶、维也纳美术学院实践哲学博士门晓燕、中艺影像校长杨书娟、北京印刷学院讲师王彬、北京理工大学段炼等。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在研讨会开场发言时强调,中国摄影家协会始终关注当下摄影教育及青年摄影人的成长与发展。本次活动邀请到的都是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摄影教育者,大家分享各自学校的教育经验,针对摄影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并在研讨过程中摸索出对摄影教育发展有价值的经验来,相信可以为更多的中国青年摄影师搭建更好的平台,推动摄影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与进步。

研讨会历时一天,与会发言的14位教师围绕摄影教育的海外经验与本土实践,当下高校摄影教育模式与青年摄影动态的相互作用,高校摄影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转变举措,新的技术与理念对摄影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助推青年学生多渠道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的讨论最终可总结为三个方向,包括美术学院体系的摄影教育模式及其沿革,综合性高校摄影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以及对如何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具体分析。

艺术院校体系下的摄影教育:沿革及转变

我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至今,艺术类院校体系下的摄影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模式,并且为开设有摄影系、专业或课程的综合性高校在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参照。经年以来,艺术学院体系的摄影教育模式及沿革也已具备鲜明的特征―始终脱离不了大的文化范畴中最为当下的艺术生产和艺术生态;而不同艺术学院下设的摄影专业亦有自身特点,除作为二级学院存在的摄影系(学院)外,摄影往往与影视艺术、新闻传播、新媒体、设计、实验艺术等学科挂钩,作为该体系的一部分参与学科建设。艺术类高校摄影教育的这种多元化的生存发展状态保证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多样性。

立足当下艺术类院校摄影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新局面,林简娇(鲁迅美术学院)、苏晟(西安美术学院)、矫健(中国美术学院)、姚璐(中央美术学院)、王帅(天津美术学院)、刘阳(四川美术学院)、高初(中国美术学院)和曾雨林(广州美术学院)分别作了发言。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实施摄影专业教学的高校之一,鲁迅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沿革,它们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为后来者提供了的参考。

林简娇介绍了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30年教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着重摄影技术的培养。同时逐渐深化对于摄影本体语言的认识,课程设置比较偏重对摄影技术层面;第二个阶段开始侧重摄影观念的培养和影像语言的运用,同时适当地把摄影观念引入到教学和创作之中;第三个阶段更为侧重摄影与文化、摄影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关注摄影的当代性。

苏晟从系统与开放、历史与传统、现实与实验三方面分享了西安美术学院的摄影教学在沿革中形成的经验。他重点谈到针对摄影教育设立的三个工作室,即摄影第一工作室、摄影第二工作室、实验影像工作室。摄影第一工作室、摄影第二工作室是针对摄影专业的同学,实验影像工作室可以接收动画、数字艺术、影视等专业的学生,希望以此拓展摄影的边界,各个工作室也都在寻找一定的突破。

作为媒介参与艺术实践与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摄影的这两重身份在一些艺术类院校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这也意味着将摄影教学同前沿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一些院校中已成为自觉。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矫健在发言中强调了媒介发展带动新一轮艺术探索与学术研究,高等院校需要保持前瞻视野与权威性。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的摄影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学基础上,在文化课辅导教学的辅助下面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艺术修养。除主干的课程体系外,还设有一系列的创作活动,这些活动所有教员必须参加,每个人都要有创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通过教员的个人魅力带动学生,通过互动形成教学凝聚力,让师生有归属感。

“转变”是与会教师谈及的高频词。在摄影的外延不断拓展,摄影与其他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背景下,依然固守摄影单一的媒介性并按照传统认知进行教学的理念当下来看已是保守且不合时宜。鉴于此,国外的许多高校早已着手实施对摄影教学的改革,而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迈出变革的步伐,中央美术学院便是一例。姚璐首先谈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下摄影专业当下正面临教学变革,这种变革希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摆脱束缚摄影教育的陈旧套路。他提到,有的学生对是否选择用四年学习摄影感到犹豫,可能会感觉太耽误了。学生会认为摄影很重要,上摄影的课可以,但是让他选择这个作为专业,他可能会慎重一些。这涉及投入问题,还有将来怎么定向的问题。这种学科的尴尬带来的是对摄影基础教育或者摄影本身教育的思考:怎么根据大环境来面对变化、进行调整。

王帅、刘阳、高初、曾雨林分享了自己教学或带领学生进行研究的个案,以此回应在新的局势之下高校摄影教育可以怎么做。

天津美术学院的王帅从本专业的实践出发,分享了在限制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在面临各种限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更自觉地进入教学。王帅通过“旮旯计划之方圆之外天津美术馆课程项目”具体分析了教学中如何将个体和公共空间结合起来,如何促进院校和外界的合作,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展览的方式。以此阐述了如何在限制之中帮助学生把自己呈现给社会,把表达和认识渗透到社会当中。

刘阳重点谈了四川美术学院摄影教育对于在地经验的重视。与天津美术学院的王帅的着眼点类似,刘阳认为应该主动探究局限性并客观面对它。对于地域局限而言,应该在保留好感性和直觉同时,理性地分析和运用在地经验其意义可能大于对西方的盲目模仿。另外,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能够在繁杂的表象中读取最接近本质信息的能力,是让学生能够从自由表达中去认识或者寻回自己。

中国美术学院的高初分享了几个个案,以说明怎样动员青年摄影学生在学术研究层面的热情。这些案例涉及摄影史的研究、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等范畴。高初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英国摄影教室》一书以及包括此书在内的一整套海外摄影教育丛书的撰写与制作项目,这一项目的生力军正是高校在校学生或者毕业生。

广州美术学院的曾雨林认为应该正确地看待社会上对于高校摄影教育的担忧。广东的好几所院校在近十年都设立了影像教育院系或专业,在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又受到时代的冲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学术部门的努力,还有教育部门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基础。包括广美在内的美术院校应该守住自己的专业优势;另外,随着市场的演变,教育也在拼命跟着走,但在不断的变化应该是把握住本体的东西。

综合性大学:利用院校和区域优势资源推动摄影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摄影教育对于摄影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相当重视,同时也强调摄影自身在跨学科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层面的独特性。“摄影对不同领域的介入”“摄影在不同学科之中的角色”等话题都应该是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摄影教育关注的重点。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的邓岩、西安理工大学的张辉、延边大学的金光永和苏州大学客座教授王武分别从各自院校的实际出发,分享了综合性高校摄影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他们重点强调了本校摄影教育对于学校自身特有资源的利用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摄影教育。

邓岩谈到,清华大学最重要人才培养方案之一就是学科交叉,这种交叉既体现在教学的课程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学位设立上。清华大学有着综合学科的基础,基础体现在学科丰富和传播途径丰富两个方面,这为学科交叉提供了支持。摄影专业所在的信息艺术系于2006年成立,老师最初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和工业设计系,这是最早交叉的组合,在当时也拥有最先进的媒体尝试。老师的学科背景不一样,也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当时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新技术和艺术之间发生作用。邓岩还认为,今天的摄影教育应该回归到艺术教育里。

西安理工大学的张辉谈到,综合类、尤其是以理工类为背景的综合类大学和美术院校有很大区别,理工类高校的摄影教育主张从社会发展长远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并且使得青年学子拥有更多渠道的发展基础,在纷乱的当今社会中找到自我发展方向,有多渠道的发展。这一背景下,西安理工大学的摄影教育注重四个结合:同艺术的结合、多学科紧密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以及与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课程的结合。

来自吉林延边大学的金光永的话题涉及地方性摄影协会如何与高校摄影教育相关联的具体案例。金光永以前是当地摄影协会的秘书长,在协会工作的期间深感摄影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于其他协会。所以,希望通过大学本科的摄影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来改变当地摄影队伍文化结构。金光永还谈到了韩国的摄影教育模式对于延边大学的影响,也指出了韩国高校曾因为过度重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而产生过种种问题,与国内目前一些地方的摄影教育遇到的瓶颈可互相参照。

苏州大学客座教授王武的发言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师生应当具备前瞻性。

差异、问题和呼吁

国内摄影教育的生态历来不止一种。与之前提到的大多数院校不同,地方性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摄影专业教育教学在生源、教学资源、培养目标、面临的问题及变革措施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话题在这次研讨会上涉及的较少,但却是整个中国摄影高等教育范畴内不能忽视的方面。

地方性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摄影教育相对偏重应用和实践,对于较为前沿的理念和信息如何内化为教学资源并抵达学生这一点上没有太多需求。南京艺术学院的钟建明从地方性艺术院校相对保守的教学模式出发,谈到基础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大学教育的差异性、招生差异性都有目共睹,而学生生源的差异意味着不同院校不同的教学方式。自己学校更加强调基础教育而非非线性的教学模式,必须一环扣一环,先解决对基本摄影语言的运用。本科教学大部分时间倾向基础教育,而创作则放在毕业阶段来进行。这种教学相对来讲比较保守,但“让学生一口一口地吃”,更适合自身院校和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

钟建明的发言可以代表一部分院校的共性,这些院校的摄影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部分学生暂时不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育主体本身不太重视理论教学,在逐渐削减理论学习的课程安排和课时的同时重复设置相似的操作类课程。如此,除了掌握某些既定技能之外,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找到解决某些问题的办法。学生时常产生疑惑:“我不知道还能拍(做)什么”。这些疑虑根源于某些教育模式难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或者对摄影的思考置入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多元的大环境里,看看自己当下到底处于摄影学习的哪一个位置。

在摄影教育者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探讨之外,研讨会上还出现了希望整个摄影界能听到的声音。北京电影学院的朱炯针对摄影界时而出现的对高校摄影教育的刻板印象和某些较为武断的评判进行了呼吁。她认为,高校教育必然是推动摄影文化的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艺术教育越来越学院也是必然的趋势。希望摄影界对高校更加宽容,看到高校在基本功训练、海外经验的本土化、培养行业的生产链等方面的优势。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研讨会现场启动了《中国摄影》杂志与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2016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裁谢飚在会上发言时表示,摄影教育,任重道远,“经验与实践”是推进摄影教育和青年影像发展的试金石。索尼将以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为契机,全力支持青年摄影教育以及青年摄影师人才发展。

摄影基础篇9

 

关键词 :数码时代 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 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摄影基础篇10

关键词: 电视摄影 两面性 技术性 逐进性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56-01

在这个电子时代,电视摄影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专业的影视人才,不仅是光鲜亮丽的大明星们,还有幕后千千万万的工作人员,作为专业的电视摄影人才,是需要专业的课程讲授获取信息,这需要我们大学电视摄像教学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更改措施,目前我们国家的电视摄影正在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摄影艺术和摄影传媒专业综合也正在蓬勃发展,根据我们统计,现在有600多所学校专门开设了摄影艺术和传媒等专业课程。目前,高清时代的到来以及使用小型的摄影机越来越多,所以电视摄影的专业课程也会在摄影艺术和传媒中占据主导位置,那么又有多少学校在摄影教学方面能够做的好呢?在这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又应该怎么采取补救措施呢?

一、当代电视摄影的数据分析

(一)教师力量的严重不足,教学层次不整

从我国的目前各大高校情况整合上看,现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办电视摄影课程,在这中间也有不少大学是在文科的基础上增设的,很早以前主要是史论和评论,主要也是从讲、读、写几个方面来讲课,而现在他们也慢慢的往制作方面靠拢,更多的时间都用在讲、写等方面,所以这样就导致了制作的不够完整,而且至今为止还有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电视摄影的教授级老师,重点是这几年才创办的摄影和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教师力量问题就更为显著突出。

(二)省略了电视摄影和技术的双重性

专业电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大学在授课中却总是忽略其中的某一点,教师在授课中有的介绍艺术方面的,有的更是介绍技术方面的,从而产生这种结果也是大学老师的匮乏和层次不同所造成的。3.自己动手的能力比较差。根据电视摄影专业课而言,真理那是永远都不会更改的,就是“实践出真理”,所以,只有“实践、实践、继续实践”。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大学的老师缺乏实践工作锻炼,在上课讲解方面更是容易迷失方向,从讲中学而非做中学。有的老师更是自己都没有拍摄过多少电视,所以教出来的学生更是没有摸过几次摄影机,这样以来,学生的专业技术就相当的差,从而就产生了毕业就是失业的感慨。

二、逐进电视摄影的整改措施

根据上面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笔者汇合了这些年电视摄影课程教育改革与探索的真理,举出了目前几点逐进方法,以其能给在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招聘高素质人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相结合

目前普通大学在招聘电视摄影教师存在困难,所以我们更要着眼以未来、改变思想、不拘一格的用人才,那些在电视摄影方面有能力又有实践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更应该去积极的争取,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引进自己的学校。以此同时,把我们本校在岗的电视摄影老师送出去培训和学习,针对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加速提高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二)从技术到艺术、再到艺术中掌握技术

摄影制作行业还有一条永远不容改变的名言“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好的技术基础”。电视摄影专业也不例外,所以,学生在电视摄影听课中要更好的掌握每个环节和最基本的基础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出好的作品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手中的工具,相对电视摄影师而言,记录这个世界和书写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手中的摄像机。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摄像机更是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飞跃,从大到小、从模糊到清晰,从磁带到硬盘等等,这些新的技术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摄像机没有任何的改变,最基本的技术没有更改,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重视这些最基本的基础东西,对于那些基本按键、基本内容都要了解和应用,我们也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训。综合上述,在教学活动中这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而作为教师,我们就更应该认真的讲解、严格的要求、及时的总结和讲评,让同学们学有所用、做有所得,这样才能不断的加强和提高电视摄影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加的娴熟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邓绍金.基于MATLAB的电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长江大学学报.2004(4).

[2]曾繁清.分析仪器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

[3]王之江.光学设计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