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12 11:01:21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篇1

起步晚,发展快,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也常常以其彰显个性的作品带给摄影界一次次惊喜。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设有摄影院系的院校100多所,有摄影专业的约200多家。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着何种难题?来自部分高校的负责人,为我们做出了展示、回答。

啤酒广告 邸京 摄 北京印刷学院

永远的F50 许宁超 摄 四川美术学院

故宫角楼 辛志秀 摄 北京印刷学院

喻鱼 刘帮国 摄 四川美术学院

巴黎童年 刘永 摄 北京电影学院

Black pool海滩 郭杨 摄 大连医科大学

茶馆 罗小菊 摄 四川美术学院

白球鞋年代 贾雪 摄 鲁迅美术学院

餐桌前的风景 杨威 摄 鲁迅美术学院

私人空间 宋扬 摄 北京电影学院

卧室 李春光 摄 北京电影学院

教堂 赵欣 摄 大连医科大学

第一个摄影系的诞生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历史、现状

1984年,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委托鲁迅美术学院创建摄影系,1985年获准成立。摄影系在鲁迅美术学院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是全国美术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摄影系,经过了20多年艰辛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教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全国第一个艺术摄影硕士研究生。

教学原则

从绘画基础的视觉训练向摄影基础的自然性过渡;

从摄影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表现的强化性过渡;

从摄影创作的艺术规律向摄影表现风格的升华性过渡。

学生在入学时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造型艺术的绘画基础,再加上美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因此除了本专业的相关训练以外,还特别强调关注当代、关注社会,以自我关注为方式,以摄影大师为范本,启迪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强调学生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形成。

学生就业方向

由于摄影建系的时间早,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去各大高校任摄影教学工作,全国50多所院校有我们的毕业生在任教;还有大批在媒体工作的毕业生;同时也有很多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包括现在在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活跃的王宁德、阎实等。

(林简娇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副主任)

影、视不分家

四川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历史、现状

2000年创办摄影专业。2006年9月,已在原摄影专业基础之上成立二级学院,名为“影视艺术学院”。现有包括图片摄影、影视摄影、影视编导、影视动画等在内的7个专业方向。2003年起开始招收摄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需要具有起码的美术基础,在以后的摄影图像创作中,对视觉审美的把握就显出了优势。学院经常聘请顾铮、杨小彦、王南溟等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作为外聘客座教师。

教学特色

以图片摄影为主兼以视频摄影;涵盖商业摄影、传媒摄影和艺术摄影等不同应用领域。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教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引导。四年级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组辅导教学。

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在尚未了解不同摄影类型、表达方式之前,过早地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只做自己熟悉的。对这类学生,鼓励其放开眼界,发展自己的潜能。另一种则相反,一直犹豫不定,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其个性特点和知识、能力中的优与劣,扬长避短,找准努力方向。

(吴时敏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已达数百所,分类涵盖商业、纪实、观念等多个领域,以下几所院校为我们展示了各自的教学特色。

某天 王宁德 摄

历史、现状

北京印刷学院摄影教育开始于1990年,2004年将专业教育定位于“影像”。

摄影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制版印刷技术带来的图像广泛传播,作为印刷学院的摄影教育一方面秉承这种技术优势,针对数字化教育新格局,先后购进7台1600万像素到3900万像素不同规格的数字后背和数十台各规格数码相机,以及配套的高端图像处理与输出设施。在摄影本体研究的同时,继承印刷载体优势,在专业调图、色彩管理方面与印刷接轨。

教学特色

强化艺术创新与社会商业接轨的原则,一方面沿袭高校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暗房影棚实践体系,建设起以禄莱、仙娜座机、暗房相配套的传统拍摄制作系统;一方面配备从低端到高端的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后背组成的拍摄系统,以及完善的后期图像处理、输出和色彩管理设备等。

以商业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为核心,并辅之以纪实摄影、短片创作课程,将摄影、影像置于新媒体的框架之下,与现有的艺术设计、多媒体、三维虚拟、数字绘画、印刷色彩管理等专业密切联系,互为支撑,以拓展影像教育的外延。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历史、现状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是由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与英国波顿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创建,2005年通过英国教育部门的评估而正式设立的。200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每班约20人。学员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其中不乏国内一些重要媒体的在职人员,比如上海《东方早报》图片采集部主任安光系等人。

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摄影理论基础和工作技能的国际新闻、纪实报道摄影师,以及高层次的摄影教育、研究人员。

掌握摄影与传媒行业的国际规则、能够良好地对外交流与沟通,并完成国内外媒体拍摄、采编图像任务。

教学特点

在中国硕士点学习的中国研究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课题;他们分头拍摄、独自完成作业,但是一起讨论、析辨,共享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相同的社会意识资源;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在英国校本部的研究生同时开课,研究同样的课题,做同样的作业,并且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上传照片与图片说明,讨论研究专题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内容,互相评判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等。

课程三步走

一年的课程分成三个学期:大量阅读、讨论,熟悉和掌握有关专业方向的现代摄影理论,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训练适应现代国际摄影环境;

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规划选题和制定执行计划,独立完成两组专题摄影(要求在第三国的陌生环境里独立完成);

在选题的基础上整理、完善,通过图片编辑和文字合成的训练,做成一本达到出版质量的书籍。

(杨晓光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

跨国办学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

印刷学院里的摄影

摄影教育篇2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摄影语言作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具有独特的视觉传达特性与表达元素。摄影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由于审美是一种广义上的人生实践方式,审美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审美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内容。在摄影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欣赏,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美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摄影者能使自己的情操得到升华,在学习摄影的同时使摄影者本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他的胸怀宽广、品性高尚。

摄影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摄影教学应用诸如线条、影调、色调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来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从而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摄影实践引导学生用美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用摄影镜头来记录心目中美好的东西,有效地让学生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成果,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摄影创作在摄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摄影课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一方面可让学生为千姿百态的世界所陶醉,主动地去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又能引发创造美的欲望、兴趣。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与分析,逐步形成自身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总之,摄影实践让学生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摄影艺术的特点决定了摄影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的优秀习作,不是产生在课堂上,而是产生在大自然中。“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往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险阻,摄影要有毅力,有韧劲,要会跑路,能吃苦。为捕捉到一次好时机,有时要等好多时间。为拍到一张好照片,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雨天,都要背着相机往外跑,甚至还要起早摸黑。摄影实践,有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比如拍日出需要起早,拍冰灯夜景需要战胜寒冷,拍好的风景需要跋山涉水等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达到对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的智力素质除了思维能力,还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的水平上。观察是开发智力诸因素的先导。摄影的观察对观察力的培养有什么独特作用?俗话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摄影实践需要摄影者在杂乱的景象中抽取出精华的东西,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因此,摄影能训练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摄影家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质。学习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摄影教育篇3

一、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电子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广播、录音、电视等各种电子媒体逐渐开始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广义的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教学应用软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于多媒体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适应信息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多媒体开发能力,可以独立进行多媒体课件创作。许多教学应用软件如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大都具备多媒体集成能力和创建交互的能力,可以按照我们的教学需要制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解决了过去单一讲解的枯燥方式,可以形象生动、真实逼真地表现出完整的摄影过程和原理。比如,关于单反相机取景与拍摄曝光两种状态下的变化,在过去教学中一般是借助于反光镜斜置和反光镜翻弹后平置的两幅示意图来讲解,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即便利用照相机演示也因照相机太小、变化太快而难以让全班学生都看清、看全。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摄影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授很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可以提供很多的教学所需素材,可以生动、形象的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摄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讲数码相机时,可以使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相连,直接在课堂中利用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演示各种摄影原理,如曝光原理、景深原理、构图规则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搜集大量名家名师的优秀摄影作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或者幻灯机来让学生鉴赏,并加大图片的欣赏力度。

3.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虚拟技术。

在摄影教学中,通过建立摄影教学网站、博客、聊天室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等教学方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

计算机虚拟技术指以计算机为主,借助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技术。对于没有条件建设摄影棚和暗房制作室的高校计算机虚拟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通过模拟建立与真实相连的学习场景,使学生似乎处于真实环境之中,如建立一个虚拟现实摄影棚或建立一个暗房实验室,学生通过详细观察可获得摄影棚内物体造型、灯光布置、曝光控制等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暗房内的胶卷冲洗、照片印放的操作程序。当然虚拟场景与实际动手还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在一定层次上弥补了一些不足。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摄影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媒体设计要根据教材特点掌握出示的时机

多媒体进入课堂,并不等于提高了教学质量,要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必须设计好选择何种媒体,何时介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根据教材特点掌握出示的时机。如在讲授彩色摄影“三原色”与“三补色”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动画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局部闪烁和等量颜色叠加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比较难记、难懂的问题。

(二)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最前沿摄影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多媒体摄影教学中,除了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外,还要始终保持摄影艺术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以及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摄影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国外摄影理论和技术也是同样随着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了解、更新最新的国内外摄影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当然,我们也反对一味的国际化和西化,在坚持向国外学习的同时,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发挥自己民族的个性。

(三)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现代媒体摄影教学中的角色与定位

在多媒体摄影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评论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导者,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一堂成功的多媒体摄影课应该是一台内容丰富、精彩的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只是策划、舞台设计、导演、主持人。也就是说,学生成为多媒体摄影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多媒体摄影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每一堂多媒体摄影课的教学。

(四)教师必须要处理好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

在摄影艺术课中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由于摄影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能被抛弃,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的结合,相互补充,使得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使用是否合理、恰当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是所有的摄影课都需要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并不是只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该课就是好课,教学效果就好,这种片面的观点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

参考文献:

[1]刁爱梅,摄影教学中数码相机的应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1):23-24

摄影教育篇4

掌图时代的到来,图片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图片的期望值也在逐步地提高。因此,提高教育图片的质量已是形势所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摄影记者在关注摄影器材和技术的前提下,还要真正地走进教育、了解教育、体悟教育、传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启发读者的思考,洗涤读者的心灵。

一、做一个行走在教育摄影路上的关注者、有心人

1.教育摄影要走真实之路。

教育新闻是严肃的话题,它关系着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带给读者的应是客观的新闻报道。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坚守自己信念的教育摄影记者,对于拍摄真实性的把握,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一定要做到“真、近、美”。所谓“真”,即要反应教育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真实地记录教育人的形象和感受,要抓拍转瞬即逝的情景,不要事后再摆拍。所谓“近”,即一定要贴近拍摄人的教育生活和实际,如实记录教育人的事件经过瞬间。所谓“美”,即画面的真实情感流露之美,被拍摄者表露真情的时刻,是最美的,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

2.教育摄影要走个性之路。

很多情况下,摄影记者报道新闻时手脚放不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摄影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应该多鼓励摄影记者在教育社会生活中挖掘一些从前不曾有人报道过的新闻事实,或者把摄影记者反反复复挖掘出来的新鲜事集中起来做图片系列报道,如此以来,编辑就可以做出很多个性鲜活、样式各异的“图片大餐”来奉献给读者。个性化的摄影报道可以宣传、反应当今社会的现象和风气,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声音,这样的教育图片也会更加有生命力。

3.教育摄影要走实质之路。

教育新闻摄影不比电视摄像,可以连续性地把整个事件摄录下来,教育新闻摄影有着它独具形象魅力的瞬间。教育摄影记者就是通过很好地捕捉教育新闻事件最具代表性的瞬间来进行新闻报道的。而要很好地抓住教育新闻事件的几个精彩魅力瞬间是不容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影记者的功力。

在这里,笔者总结一下自己摄影报道深入实质的做法:第一,加强摄影记者的教育新闻敏感性。很多突发的教育新闻事件,摄影记者要及时赶到现场,很好地抓取典型瞬间。第二,很好地深入到被访事件中去。作为教育摄影记者一定要做好访前的准备工作,访前大量收集被访者的资料。只有了解被访人的情况,教育新闻报道才能更深入,更接近事件的实质。只有很好地深入到被访事件中去,把教育报道做全、做真、做细,报道才会感人,图片才会更具有说服力。如:对学校教育的摄影报道,要先从不同渠道查找此学校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信息,然后再走进学校,和被拍摄人详谈,了解其心理和想表达的内容,把真切的画面拍摄下来。这样图片才能独具魅力,才能把该学校的文化韵味拍出来。

4.新闻摄影要走时效之路。

新闻摄影时效问题与摄影记者本身努力程度有关,摄影记者还应有快速应对机制。笔者认为见报时效和图片利用效率越强越好。

二、做一个行走在教育摄影路上的思考者、研究人

行走在教育摄影路上,我们要时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步,规划一下未来的职业状态和奋斗目标,这样才能永远在路上不偏斜,更加顺畅。

1.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

教育摄影记者要从群众中来,重新回到群众中去。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摄影记者总是要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打交道,因为他们就是教育摄影报道的源泉,而服务对象就是教育群众。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找准服务对象,从群众中来,重新回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摄影事业永葆生机。

2.要认真研究读者的心理。

读者是我们服务的对象。离开了读者,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读者的问题应该放在第一位来研究。教育新闻摄影记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喜好,这样才能能源源不断地报道出更多的好新闻。

3.要在工作实践中全面武装自我,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

第一,要提高政治素质。平时要勤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这样才能及时地报道相关的教育新闻事件。第二,要树立时刻学习的意识。学问高了,知识丰富了,在现场拍摄采访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就可以从容地把握时机,选择好合适的新闻表现角度,适时按动快门。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才能很好地把握住事件的实质性,做出来的新闻才更具可读性。第三,要善于总结和研究采访的技巧。摄影记者要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把握住新闻的时效性。而要提高工作效率,平时就要注意总结和研究方法与技巧。平时多琢磨,多总结与研究,就会对以后的采访有所帮助。第四,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增强交流与加强学习。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固步自封,而要经常保持互动、交流。可以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图片网站来便于交流、学习。第五,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经常看到某媒体或记者被侵权上诉,主要是因为记者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记者什么都可以拍摄、采写,结果就有可能侵权而成为被告。所以,多学点法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采访拍摄的时候就不至于忽略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失误。第六,要熟练掌握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快”是新闻的生命,快能增强新闻的时效性,这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以增强新闻摄影的时效性。第七,要提高艺术修养。好照片离不开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形式美的表现形式。一张有着巨大视觉冲击力的好新闻照片对报纸的卖点是非常重要的。要拍出好照片就看平时的艺术修养了,记者要根据该新闻事件的需要来确定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段。

教育摄影记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工作、创新。“新闻摄影之父”埃利希·萨洛蒙曾这样说:“如果一个摄影记者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工匠的话,那么他就必须为形象的创作做不懈努力,应该反复地思考如何才能获得‘独特’的照片。”

摄影教育篇5

一、将摄影艺术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高校应树立“大艺术、大人文”的观念,不仅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丰富人文精神世界的公民。人文、艺术课程同专业课程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艺术,对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乃至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同哲学、文学等社会学科一样,同样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首先,摄影艺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其次,摄影艺术也是一种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能够陶冶人们高尚情操、裨益人们纯净的心灵;同时,摄影艺术更一门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

摄影课程的开展,并不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美术功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的实践过程来看,摄影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本质和实践来看,摄影艺术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摄影艺术课程专业教学内容

高层次的艺术教育方式,首先必须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此,现代化的摄影艺术教育,应当依据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专业教学内容。摄影教学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学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教学大纲设计简单,大部分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少,高校应当依据当前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补充学科中的新内容。

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授课的同时,应注重把摄影理论和摄影实践相结合。应当在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学习之上,将课程内容的理论、方法、规则等知识要点设计成可实施的作业,进行实践的运用,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摄影知识去表现所学专业,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传统的摄影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教学效率。

摄影艺术是关于“美”的认知与体现,同其它艺术专业一样,通过摄影作品向人们传达和展示着特定的审美内容。作为高校开展美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摄影课教学中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视觉感受力,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美育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勇于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上大胆的进行创新。

三、加强大学生摄影艺术素质的修养

(一)通过加强自学、自修以提高摄影艺术修养

许多大学生通过摄影艺术课程的学习会激起对摄影艺术的爱好和兴趣,不满足于一般课程的学习内容,对摄影艺术理论和摄影技术技巧有着更深层次的知识渴望。课堂上的老师讲授是有限的,而通过自学、自修的方式来学习摄影艺术理论和实践是无限的。在专业课堂教学和教学摄影行为以外,学生对于摄影知识的自我选择、学习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通过阅读摄影专业论文、书籍、报刊等,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摄影专业知识,从而完善摄影艺术知识结构,提升摄影专业理论水平。作为摄影教学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课后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整理一些经典艺术书籍或精彩的影视作品,从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摄影艺术修养。

互联网时代,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便利性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于摄影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对学生加以引导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把握当前的学习内容,通过与原有的知识点建立联系,更好地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在摄影艺术的自学与自修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专业摄影书籍还是浏览国内外摄影专业网站,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大量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包括艺术家的生平与艺术思想等。摄影与很多艺术学科之间都有相似相通之处,在摄影艺术的自学与自修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我艺术修养,需要扩大阅读和欣赏到许多其他文艺形式的理论和作品,这样无疑会对大学生人文情怀与精神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二)通过开展摄影社团、摄影学会等活动提高艺术实践素质

摄影艺术学会、社团等组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学会和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作和评论。通过研讨活动,可以让热爱摄影的学生们互相交流摄影心得和体会,针对在摄影艺术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共同探讨,共同解决,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技术。摄影作品是学生对思想与情感自我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展览,通过互相交流,扩大影响,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自尊、合作、白我激励等品质的形成。在数字化时代,摄影学会、社团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微信等共同探讨、摄影相关信息。如太原科技大学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了校摄影协会,创建了“中国大学生数码影像网”,为学生摄影艺术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专业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不同的专栏,并设立下载专区,学生在阅读文章和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学习。通过网上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又加强了交流和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可以组织外出社会实践,进行拍摄活动,学生只有了解与亲近大自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灵感的源泉。通过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社会阅历,积累创造素材;让学生们能够把美的原理融入创作实践,从而更加关注社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感受社会,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摄影教学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出更加富有美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唐东平.中国摄影教育应对策略探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4).

[2]贾茹.摄影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3]向志方.我国高校摄影教学现状及数字媒体下的摄影教学[J].才智,2014(12).

摄影教育篇6

关键词:数字时代;传统摄影教育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29-02

一、概述

人类图像从2000年开始逐渐进入数字时代,数码相机从2000年10月的325万像素的佳能EOS D30开始逐步走向实用阶段。至2013年3月飞思公司的具有8000万像素的数码后背,数字图像拍摄设备日趋完善,色彩还原、感光度、宽容度、暗部噪点等技术问题一一得到良好的解决,成像质量从最初的百万像素的实验性机型到如今动辄几千万像素的成熟数字单反相机、数码后背,影像的清晰度已经完全满足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像质量需求,尤其由于数字技术的成熟、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数字相机的操作越发智能化,以致于摄影的经济成本和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大多数普通人可以轻松地拥有并且操控中低端的数字相机。摄影这一胶片时代的精英人群的图片创作手段变成了可以随意消费的图像采集工具。尤其是当带有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拍照这一行为便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日常活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进行拍照。甚至可以在拍摄完成后立即对图像进行调整和修改、这一系列技术的革新和成本的降低促使了摄影图片样式的变化、摄影语言也由此变得更加多样化,产生了所谓“草根摄影”,更多的人们拿起数字相机、手机时只是为了单纯的记录事件,为了记录而记录,人们躲在监视屏后,无需等待,“立拍立现”,对不满意的“作品”直接按下删除键。人们丢失了取景器后对瞬间的耐心等待,对构图、光影、色彩、画面构成的执着,不再斟酌画面的每一点细节,对于影像的取舍只存在与删除键的确定和取消之间。于是,无以数计的垃圾图像出现。人们对画面原本既有美感的原始追求渐渐消亡殆尽。仅存于画面之内的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关于“某事”的信息“残影”。

二、数字时代的摄影教育

艺术摄影方面,由于图像后期处理软件的完善,大量虚拟影像出现。照相机从忠实记录的手段沦为画面中各种元素的采集工具,影像的创作从元素录入计算机才宣告开始,并经软件的“调色”、“分离”、“组合”生成全新的图像再付诸打印呈现出最终作品。甚至有些“摄影艺术家”已完全摆脱了相机的录入过程,直接经由计算机软件的处理,“凭空”制造影像,例如缪晓春的《虚拟最后审判》系列作品中所有人物、场景,甚至云朵均为计算机软件制作而成,最终作品作为影像艺术与其他摄影作品同台展出,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米开朗基罗式的虚拟影像,能称之为“摄影”吗?这样只是在3D场景中 “摄影式”的对于虚拟“时间”和“空间”的瞬间截取是否能够等同于摄影“观看”对于现实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截取呢?

除去如缪晓春般的直接依靠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外,所谓的“观念摄影”,在影像的呈现和表现方式上,有很多的艺术家通过布置道具、摆布物品、装扮人物来虚构出一场“真实”,并用相机对“虚构”进行“真实”的记录,试图来表现艺术家的“梦境”、“个性”、“世界观”,例如艺术家马良的“移动摄影室”系列。

近些年,一幅作为艺术的摄影作品是否成为艺术作品的分水岭被认为是是否以“执导”作为创作手段,很多人认为只有艺术家身体力行的对画面内容进行主观摆布、操控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思想”、是“艺术摄影”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当然,这种“执导型”的作品中,不乏好的,有思想内涵的作品,但是在这种认知驱使下,往往忽略了在我们的生活的现场本来就不缺乏“创作”的艺术养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有“观念的”、有“态度”的,这种取自自然的画面内容有时甚至更有魅力。在对这样的内容进行观看和抓取时,已经包括了你对世界的感叹,因为你不仅传达了见识,也表达了你的见地。在与无限的景物之中,你对什么有感受并直面其身,这本身就是摄影理直气壮的优势。

在新闻纪实摄影方面,亦有许多新闻图片记者为了画面的构图、事件气氛的渲染和突出事件的中心,对拍摄后的新闻图片进行后期加工,改变画面的构图,调整现场环境的颜色,甚至为了照片的“丰满”添加原图所没有的元素。似乎对于报道摄影的图片,画面的“艺术性”高于了“事件”的忠实性,甚至于以新闻摄影权威著称的“荷赛”,其第五十六届新闻摄影单幅一等奖,由瑞典摄影师Paul Hansen拍摄的两个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礼的图片也存在着明显的修图痕迹,原图被曝光后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质问,对于新闻图片,何为真实,新闻摄影的底线是什么?

反观中国的摄影教育,摄影术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后的短短五年时间,于1844年即由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但中国的摄影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其间的摄影语言的传承和学术断裂自不必说,单从初始阶段的教员组成上已窥见一斑。当时的高校摄影教员多从企业的宣传部门、媒体的摄影记者和最早的摄影爱好者转变而来。比起其他诸如油画、版画等绘画专业教师,师承某某,某某又师承西方某大师,摄影这一同是西方舶来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师承关系上已露出明显的欠缺。在摄影语言的继承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断裂和缺失,在摄影教育活动中就缺少了摄影语言在一百七十余年发展的文化脉络。在教学课程和作品要求上,一味追求“新颖”、“流行”,忽视了摄影语言的传承和摄影语言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语言特性的教育,导致学生一味的追求“观念”、“个性”,对观念摄影艺术的语言形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品毫无摄影语言的独特性,以致于原本学习雕塑、油画等专业出身的艺术家,由于对原专业的了解,艺术史、绘画史和艺术规律的掌握,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时候,其作品的呈现结果甚至优于摄影专业出身的科班艺术家。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摄影专业学生对于摄影媒材语言的特征掌握不够,不能完全在作品中体现摄影语言的独特性。所以我们的摄影教育迫切需要一种通过摄影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摄影家与可见世界及其图像传达(照片)的关系,一种类似于油画家和画布、国画家和宣纸的关系,在这一建构过程中,体现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具有独特性的一面,重建一种符合摄影语言特征的影像形态和价值标准。

三、对策

那么究竟如何展开数字时代的传统摄影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理论教育

应加强以摄影史为中心,结合艺术史论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摄影的发展脉络,从对达盖尔、纳达尔、艾默生到20世纪的斯蒂格利茨、斯泰肯、桑德、纳吉、曼雷、韦斯顿、科特兹、布兰特以及海因、卡帕、布勒松、阿勃丝等大师的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中,体会摄影本体语言的形式和发展过程,尤其是20世纪初期的由斯蒂格利茨等人发起的摄影分离运动,他们主张“以摄影的眼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暗射性的美感”,探索摄影的语言特征,逐渐将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等摄影的其它功能性,从摄影中剔除,从而仅存摄影本身,即探讨摄影中的影调节奏、微妙复杂的反差、精致的构图方式、高超而又极具个人风格的制作工艺,进而使摄影语言保持高度纯化,从摄影本体语言出发,去思考如何关照内心、见证人性、建构自我、观察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看法,以此,建立正确、纯正的摄影语言的观看方式。

摄影教育篇7

关键词:摄影教育;人文定位;职业资格测试

本着对摄影的热爱,笔者在法国求学多年中,对法国高等摄影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着重总结出了法国当代摄影高等教育的四大系统,以及各系统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如何改革我国高职摄影教育的方向,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摄影高等教育应该在高职普通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并应有完整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无论作为国民教育系统学位教育的巴黎八大学,还是造就摄影专业高级职业人才的行业高校,乃至私立摄影高校,都要求人学者必须持有在综合性大学读完普通大学课程后获得的结业证(DEUG)。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种教育程序,相反,它要求从事摄影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高等教育素质。摄影专业教育不能替代一般文化素质,而摄影从业人员却必须具备大学水准,这无疑是个矛盾。在中国,这个矛盾是用进人大学后,以一年左右的公共课解决的。但事实证明,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在的中国,无论从科技知识的准备上,还是社科、人文基本素养上,学习摄影的人,都必须有2~3年一般理科和文科文化基础才能保证自己适合摄影活动的极大特殊性。如果抛开这些基本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根本无法适应摄影的高深的科技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这一点不但应引起我国摄影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也应为我国各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所注意。尤其是各门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材体系都还缺少自己的特长。学生缺少基本的大学生文化修养,结果直到毕业时,作为一个普通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大学生,还不具备一点摄影摄像知识,连最起码的照相知识都不懂,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应该说这是不健全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鉴于此,建议我国高职考虑法国摄影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普通教育中设立摄影知识教育。

二、摄影高等教育应适度、应突出人文定位

法国的各类摄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地位。这一点使法国高等摄影教育,有别于英美的同类教育。在英美摄影高等教程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摄影原理、摄影技艺及摄影应用课程。但在法国,哪怕是完全进行职业教育的摄影专科学校,列在第一位的课程,都是“艺术史”、“摄影史”等人文课程。很明显,在法国的摄影高等教育中,最看重的是“摄影传统”的承继,和“摄影精神”的养成。摄影高级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耕耘,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美学”、“现代性”等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国摄影高等教育还显得相当稚嫩。据调查,在我国各高校开设了各类型摄影课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这类课程的,也缺少像样的教材,更没有专攻艺术史、摄影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对摄影教育中的人文课程如何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者更为罕见。可以说,专门的摄影人文教育队伍,几乎是个空白。这种状况,与我国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因此,开展摄影人文研究、培养我们自己的摄影人才理论专家和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之事。建议高职学院和大学考虑派出教学骨干到法国巴黎大学第八大学摄影和多媒体系、国立高等摄影学校等摄影高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进修,实地了解情况。至于派教学骨干赴法进修则更是一条捷径,可以直接改善我国摄影高等教育师资的结构。同时,也为我国摄影职业化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摄影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测试同步进行

摄影教育篇8

摄影教育摄影市场教育改革

摄影专业之高等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伴随着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数码化浪潮对传统摄影技术带来的强烈冲击,导致从事一般摄影工作的门槛越来越低,而许多院校的摄影教育却未能找准方向,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在社会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恰恰是由于许多院校的摄影教育者未能及时研究当下摄影市场的发展,所教授的知识理念与市场严重脱节,因此摄影创作如何与市场接轨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摄影教育者,经过平日的摄影教学和摄影创作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反思,谈谈个人对摄影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打破学科限制,重新认识和评估摄影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学科”这一概念,产生于工业化社会,其目的在于区分培养适应社会化生产中各岗位不同需求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有许多问题的产生常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作为单一学科,常常无法解决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因此在西方国家的一些新型大学里,学科之间的划分已经越来越趋于弱化,有些甚至取消了很多原本过于细分的专业名称,转而趋于“以问题驱动式”为核心框架的模糊性学科划分。

对于摄影专业而言,最离不开的是光,我们在户外进行摄影创作,在摄影棚进行广告摄影,大量的工作是要根据被摄物体的材质、形态、细节等属性进行精细地布光,以拍出产品的质感,而真正运用摄影知识进行拍摄的过程只是极短的瞬间。此外,摄影自诞生以来,就和绘画纠缠不清,从审美特征到名词概念,很多都是借用于绘画。特别是在艺术摄影领域,人们用来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仍然离不开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可见绘画的审美理念仍然在极大地支配着摄影。不仅如此,就连很多摄影新生代们极力推崇的观念摄影,其实质也是观念艺术借用摄影这样一个形式进行的一种艺术上的延伸与演变。恰恰是这种所谓的“观念”,其自身就已否定了摄影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只是通过摄影的媒介去传递某种观念,展现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剖析,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过程里,摄影常常充当的是一个记录手段,这里隐含的可能是装置、行为或者是其它的艺术形式。所以当下很多用摄影机去进行艺术创作的人,不承认自己是在进行摄影创作,而自诩为当代艺术创作。由此可见,摄影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嫁接在其它学科基础上的。

我们作为教师,除了要将已有的摄影技术理论知识讲好外,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其属于“树根”的其它知识。并在广博的知识层面基础上,对与摄影相关的至少一门学科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比如,同样一门《纪实摄影》课程,教师自身如果没有传播学或新闻学的知识背景,那么他讲起课来将很难深入和精彩,单纯地靠着拼凑几本教材上的内容,极易沦为“搬书匠”,至于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在摄影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摄影市场的研究,建立相应的市场化理念

国内的摄影教育界乃至整个摄影界,普遍缺乏对于摄影创作与市场如何结合问题的研究,常常表现为影像创作者长年地进行无目的的创作。这里面相当一部分人对摄影的认识较为肤浅,除了在个人的小圈子相互交流欣赏外,就是热衷于大大小小的摄影比赛,运气好的偶尔能获个奖,得到少部分的报酬或荣誉,而绝大部分影像作品自被创作完成那一刻起就只能长年堆在硬盘里,不见天日,更谈不上产生相应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作为高校而言,如果也用这样一种相对业余的理念去培养学生就是误人子弟了。

首先,摄影作为一门专业,对于学生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要其能够靠摄影的本领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面对这样的责任,我们的摄影教育者首先要能够感知市场变化,熟知影像市场对于各类摄影作品需求的不同渠道和需求标准。

一方面,影像作为当代艺术品的存在,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其具备的收藏价值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表现在如巴黎卢浮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国际顶级收藏机构都竞相收藏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以画廊为代表的机构或个人也在大量收藏和当代个人影像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图片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销售图片渠道,比如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陈小波先生在他的《把你的照片换成钱——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一书中,就重点谈到了图片库市场对摄影作品的需求,明确提出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标准”和“市场标准”的差异,即“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不一定是一张图片库需要的照片”。所以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有必要从图片库的作用、摄影艺术与摄影应用、摄影技术与市场意识、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等角度去分析当下图片库市场对摄影作品的要求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图片库摄影师。

最后,目前摄影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明确,比如很多学生甚至是职业院校学生自入校以来,就仅仅停留在业余摄影爱好者较为热衷的“沙龙摄影”上,这类作品虽然容易获奖,但就当下的摄影市场环境来言,比较缺乏商业针对性,长此以往,导致一些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不懂得怎么拍出符合商业要求的作品。因此作为摄影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来设计课程,比如多安排一些与商业类摄影工作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好实践环节。

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注重实践教育,勇于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专业特色

国内的摄影教育发展参差不齐,表现在大部分院校的摄影技法课程开设的很全面,但缺乏重点,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都有所学习,却不能够真正透彻的掌握,结果导致了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偏弱。其次,一些学校的实践性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缺乏针对性的训练,也没能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摄影教育篇9

关键词:摄像 网球 室外场地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施在高校的普及,体育教学也要借助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结合大多数非专业体育院校网球教学场地设施特点,我们发现将影像拍摄法教学用于体育专业网球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模仿正确动作细节特点,就能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具体阐述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西南民族大学体育系2011级学生两个班共60人,随机选取其中一个为实验组30人,另一个为对照组30人。为避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存在系统差异而影响实验信度和效度,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网球技术做了测试和调查,P>0.05,保证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非教学因素基本相同。

2.研究时间: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网球课总学时为84学时,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和著作,制定最佳的实验内容和拍摄方式等。(2)影像拍摄法:主要用于正手底线抽球、反手底线抽球、上手底线发球三个动作的学习。器材为canon数码摄像机一台,三脚架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地点为学校室外网球场。(3)数理统计法:通过数理统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效果。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一个老师授课,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技术考核由另一个网球专项老师进行,以确保不影响实验结果。专项技术考核内容为:正手底线抽球3分钟计一次连续抽球最高回合数;反手底线抽球3分钟计一次连续抽球最高回合数;上手底线发球10个。

对照组的学习流程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老师纠错――学生再练习”,按照普通的教学流程,老师示范后强调动作过程和特点,安排学生练习,在练习中老师逐个纠错,使学生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

实验组的学习流程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同时拍摄)――多媒体播放学生练习的影像同时老师点评――学生再练习(互相纠错)”。同样是老师先示范正确动作,并强调动作过程和特点,在学生练习时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拍摄学生动作,然后将影像播放给学生看,最后学生再练习时自己纠错或者相互纠错。学习完毕后以实验前的同样内容再考察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正手底线抽球、反手底线抽球、上手底线发球专项技术比较P>0.05,无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正手底线抽球、反手底线抽球、上手底线发球专项技术比较P

2.分析与讨论。在实验中使用的场地为现今大多数非体育专业类院校所使用的室外场地,场地塑胶比较薄,弹性较差,并且弹性不均匀,那么学生在学习技术的时候需要技术动作完整并且略微做姿势调整。由于在初学时期没有对墙练习的经验,直接上场打球,体会不到细节的动作过程,出现错误动作后不容易发现,并且练习时不会互相纠正错误动作。特别是在上手底线发球的教学中,传统教学只靠老师示范和相对比较抽象的专业术语讲解击球时间及发力传导动作,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使用影像拍摄后,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动作,与老师的示范动作相对比或者与高水平运动员示范动作的视频相对比,再加上老师的点评,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过程有哪些错误,也更容易发现细节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摩擦球的时机、用力的传导过程、拍型控制的细节等等都可以通过拍摄视频的比较来完成。而在使用影像拍摄法教学后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实验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显示78.22%的学生对影像拍摄法感兴趣,91.68%的学生认为影像拍摄法对技术学习有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影像拍摄法应用于网球技术教学,可以让教学变得更科学、更直观,提高网球技术教学质量和速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与老师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但是由于对器材设备的要求更多,所以要全面运用于教学还有一定困难。建议在运用影像拍摄法时可以用2-3个摄像机同时多角度拍摄,可以同时看到各个角度的动作过程。另外学生与教师的人数比也不能太高,让老师能逐一点评学生动作,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练习内容。

参考文献

摄影教育篇10

论文关键词:干涉仪,物理教学,摄影,激光或LED光源,素质教育

1.2 教学用简易双缝干涉仪摄影系统的制作:

将摄像头的镜头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使其能微距摄影),在小摄像头的镜头上纹上或套上一层螺纹,并在双缝干涉以上的目镜接口上如法炮制,便可以将小摄像头和目镜像拧瓶盖一样的拧在一起。在拧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摄像头到目镜的距离,对光过程和普通双缝干涉仪相同。得到的图像将呈现在与摄像头连接的电脑屏幕上(研究用)或投影在大屏幕上(教学用)。成本低廉,不需购买任何配套用具,自己都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制作。

1.3课堂上师生互动寓教于乐:将摄像头的镜头调整到便于微距摄影的位置后,将一个口径合适带螺纹的塑料瓶瓶颈剪下,套在双缝干涉仪的目镜接口上。再在瓶盖上打个洞,将摄像头的镜头伸入洞中,把瓶盖和摄像头小心地粘在一起。这样便可以将小摄像头和双缝干涉仪目镜像拧瓶盖一样的拧在一起,再把摄像头用USB和电脑相连。然后对干涉仪进行常规调整,由于教师可以边调试仪器边通过电脑屏幕看到调试效果,所以对光的工作只要一个人便能轻松完成。

把电脑与大屏幕相连,全体师生都可以亲眼看到双缝干涉的现象了。学生们和老师一同操作干涉仪并在大屏幕上对干涉现象进行观察,可以非常好地做到师生互动,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老师指导。

2.2激光二极管或单色LED作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