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十篇

时间:2023-03-15 08:52:02

设施蔬菜

设施蔬菜篇1

原文作者:郭开过

3月15日下午,在江苏省射阳县长荡镇陈林村千亩高效设施蔬菜大棚内,20多名妇女正忙着收割捆扎肥壮翠绿的韭菜,准备连夜运往盐城、苏州、上海等地。近年来,长荡镇着力变传统劣势为现代优势,充分利用近靠盐城市区的有利条件,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全镇现已拥有棚育蔬菜面积1800公顷,效益较传统农业翻了番。去冬今春,仅陈林村150公顷大棚韭菜平均每667平方米收入近万元。

设施蔬菜篇2

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个岛屿组成,以山区地形为主,南北纵向延伸较长,地处北纬20°-46°之间,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多数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温晴,但是北部和临日本海一侧较冷,春秋季节日照条件较好。雨水充足,全年分布均匀,降雨量约在900mm-3000mm。日本农业用地面积约为480万公顷,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2.8%(2003年),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9%。

日本蔬菜生产的发展状况

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状况

过去10年间,伴随工业、建筑和道路用地面积的增加,农业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等原因,日本蔬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现递减趋势,面积从1997年的51.6万公顷减少到2006年的44.3万公顷,总产量由1436万吨减少到1236万吨(图1)。

由于受膳食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日本的蔬菜种植结构表现出与中国不太相同的特点。按照种植面积的大小,果菜类主要以甜玉米、南瓜、黄瓜为主,叶菜类主要为甘蓝、洋葱、菠菜,根菜类和茎菜类主要为马铃薯、萝卜和胡萝卜。

蔬菜进出口情况

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其粮食自给率约为40%,另外60%的粮食要依靠进口。其中,18.3%来自中国,22.2%来自美国。近年来,由于日本国内生产能力弱化。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越来越多的蔬菜需要进口。20年前,日本蔬菜的自给率高于90%,目前只有79%左右。所以,近年来日本蔬菜的进口数量逐年增加,从2002年的241.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91.1万吨,增幅高达20.68%。但是,由于受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6、2007两个年度,日本从其他国家进口生鲜蔬菜和盐藏蔬菜的数量明显下降,进口总量减少,分别为278.7万吨和250.6万吨。

根据近年的资料统计,日本的生鲜蔬菜主要从中国、美国、新西兰、墨西哥和韩国进口,冷冻蔬菜主要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泰国和新西兰,而盐藏蔬菜主要来自中国、泰国、越南、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图2和图3分别表示近年来目本从中国和美国进口生鲜蔬菜和冷冻蔬菜的数量、比例及其变化情况。尽管2006、2007年从中国进口生鲜蔬菜的绝对数量减少,但中国在进口蔬菜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没有降低。

与进口相比,日本蔬菜的出口量甚少。2006年,日本蔬菜出口总量不足2.2万吨。其中,生鲜蔬菜近1万吨,以芋头、甘蓝、大蒜、胡萝卜、草莓等为主;冷冻蔬菜707吨,主要包括马铃薯、甜玉米、芸豆和菠菜等。

设施蔬菜及无土栽培发展状况

设施蔬菜栽培

进入21世纪以前,日本的温室面积一直呈递增趋势,1999年前后达到最高值,此后下降(图4)。2005年,全国温室设施面积约为5.2万公顷,其中,绝大多数是塑料温室,占95.7%,玻璃温室只有2262公顷。此外,还有约4.5万公顷的小拱棚和1.4万公顷的遮雨棚。日本温窒生产冬季有43.5%需要加温,主要采用燃油热风加温的方法。

目本温室栽培的主要作物是蔬菜(图5)。根据2005年的数据,日本蔬菜温室面积3.6万公顷,占温室总面积的69.4%,花卉温室面积占16.5%,果树仅占14.1%。温室内种植的主要果菜类包括番茄、甜瓜、草莓、黄瓜、西瓜等,叶菜类主要是菠菜、大葱等(图6)。网纹甜瓜和草莓主要来自温室栽培,其次是番茄、黄瓜和甜椒,生菜和南瓜温室栽培的比例很小(图7)。

无土栽培的发展

日本的无土栽培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美国驻军在调布和大津建起了面积达30公顷的水培农场,采用砾培生产洁净蔬菜,此后推动了日本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2003年,日本的无土栽培面积达到1500公顷,约占温室总面积的3%,2005年达到1634公顷(图8)。无土栽培的主要作物是蔬菜,2005年的面积为1298公顷,其次是花卉作物,果树只有零星种植。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DFT栽培技术。20世纪80年代,先后引进了NFT和岩棉栽培技术,前者主要种植叶菜类,后者主要种植果菜类和花卉作物。过去无土栽培的主要形式是DFT和岩棉栽培,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资源、成本等原因,以砂子、砾石、草炭、树皮、椰壳等为主的无机和有机基质栽培迅速发展起来,目前面积已超过DFT(图9)。

无土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包括番茄、草莓、三叶芹、葱类、黄瓜、生菜等。根据2005年的资料,番茄无土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39.3%,草莓30.6%,三叶芹7.7%,葱类4.4%。由图10可以看出,过去10余年间番茄、草莓无土栽培面积增长迅速,已成为目前无土栽培的优势蔬菜种类。

日本蔬菜生产的几个特点

高产优质安全

提高产量依然是蔬菜种植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与此同时,他们对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保证产品安全更加重视。通过双层、低段、高密度栽培,番茄平均每年可种植3.5茬,产量达到48kg/m2。通过根域限制和肥水调节,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以提高到8%-10%,从而大大改善风味品质,市场价格也大幅度攀升。利用生态、生物防治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蜂类辅助授粉促进番茄、草莓坐果以减少激素类物质使用,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品质(表2)。

省力化高效率

由于家庭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劳动繁重,年轻人对农业缺乏兴趣等,致使日本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平均年龄增大,劳动力成本升高。在此条件下,改变栽培方式和生产条件,研发推广各类机械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省力、省时非常必要。草莓高架栽培既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多种蔬菜的生产过程,如洋葱、大葱、萝卜胡萝卜等,从土地准备、播种、定植到田间管理、收获和果实分级,不同程度的应用各种机械设备,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表3)。

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栽培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环保的国家,农业生产活动也不例外。蔬菜种植过程中重视有机肥施用,合理施用化肥,保持土壤的疏松和肥沃;设施栽培通过地面覆膜、铺草改善内部生态环境,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以太阳能、热水代替溴甲烷等化学物质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封闭式可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和肥水量化管理,减少废液向外界环境的排放,等等。这些措施均有效地缓解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节能低耗降低成本

日本的蔬菜生产由于起始和运行成本高,纯收益相对较低。加上世界能源危机、长期经济不景气等原因,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生产者,近年来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增加产量、扩大种植规模、减少劳动力成本和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以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设施栽培中温室结 构改良、新型覆盖材料和节能设备研发、综合环境调控和变温管理等措施均是为了实现低投人、高产出的目标。

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组织化程度

日本的蔬菜生产多以家庭为经营管理单元,从而制约了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发挥技术优势。就蔬菜温室种植而言,平均每户经营温室4个-5个,总面积不超过2000m2,规模偏小。近年来,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单位经营单元所拥有的土地面积逐渐增大,经营大户越来越多。日本蔬菜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生产―上市一批发一零售一消费几个阶段,进入市场以农协组织为主,增加了组织化程度,规范了市场秩序。同时,为促进蔬菜的合理流通,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蔬菜出售规格的标准化,规定了蔬菜上市所应具备的外观和内在质量。中国的蔬菜生产同样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日本的蔬菜生产和市场流通体制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

日本的蔬菜生产更多地体现了精准化和标准化的特点,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日本的设施园艺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温室环境计算机综合调控技术、工厂化育苗和机器人嫁接技术、机械化生产和植物工厂等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或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立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他们又非常注重研究开发各种先进实用的技术和设备,以解决实践中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力求使生产过程指标化、数量化、省工省力、易操作。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蔬菜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现代技术的应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尚有待完善并落到实处。

安全可持续生产应成为永恒的主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吃”的国家,国民对蔬菜产品质量要求颇高,安全性、新鲜度甚至来源产地都倍受关注。由于对来自国外产品的不了解或不信任,更多的日本国民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即使价格相对要高出许多,这与日本蔬菜产品质量可靠、加工保鲜技术好有很大关系。所以,保障蔬菜产品安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市场信誉非常关键。饺子事件、牛奶事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带来了很大损失,而一旦造成这种负面效应又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中国蔬菜生产中的产品质量保障、安全认证和追溯监督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同时,必须将高效生产和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生产体系。

设施蔬菜篇3

1我国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现状

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对于保障蔬菜周年供应和调整蔬菜品种结构意义重大。2014年全国设施蔬菜面积超过380.0万hm2(5700万亩),北方地区以温室和大棚为主,南方地区以中小棚为主。相对于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棚室湿度高、轮作倒茬困难,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发生呈现新特点:①黄瓜/莴苣/白菜霜霉病、黄瓜/番茄/辣椒/茄子/韭菜/莴苣灰霉病、瓜类作物/辣椒白粉病、黄瓜蔓枯病、番茄叶霉病、番茄/马铃薯晚疫病、番茄/马铃薯早疫病、黄瓜/辣椒疫病、黄瓜/辣椒炭疽病、菜豆锈病等气传病害频繁发生,病原菌繁殖速度快,极易变异,作物抗病性易丧失或下降,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主要依靠化学防治;②由于多年连作,根结线虫病、黄瓜/辣椒疫病、黄瓜枯萎病、茄子/马铃薯黄萎病、黄瓜/辣椒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严重;③种子远距离调运及消毒不严格,黄瓜/辣椒菌核病、黄瓜黑星病、辣椒/马铃薯疮痂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靶斑病等种传病害蔓延;④潜叶蝇、粉虱、蚜虫、蓟马、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在蔬菜上发生为害较严重,潜叶蝇、粉虱、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还能传播病毒;⑤黄瓜靶斑病、番茄灰叶斑病和番茄叶霉病等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目前,在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上,化学防治仍然是其他防治方法难以替代的,而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农业防治被轻视。由于生物农药药效较慢,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农民往往不愿意采用;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常常采用大水大肥的栽培管理方式,而忽视环境调控的控病作用;防虫网、性诱剂、色板和黑光灯等物理防治措施往往因防效较差、防治对象较少而不受重视。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杀菌剂、杀虫剂、土壤消毒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使用较多。蔬菜作物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叶霉病等气传病害及蚜虫、粉虱、蓟马、茶黄螨等小型害虫在一个生长季节需多次喷药防治。设施蔬菜生产中化学农药和化肥被滥用、低效使用或过量施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可能导致其过量使用,影响农产品安全,造成土壤盐渍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农药被过度使用,会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蔬菜品质下降,人畜健康受损害,消费者缺乏安全感;病虫害再猖獗;农田生态环境被污染,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下降,有害微生物群落积累泛滥。而抗药性又会导致药剂使用寿命缩短,药效变差,施药次数和用药剂量、用药成本增加,农药企业对化学药剂的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也会增加。

2我国农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在农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农药有效成分趋于高效广谱低毒化;生物农药品种及使用量增长快、潜力大;剂型趋向环境友好、省工省力;施用方法趋于简便、高效、持久,每年农药防治面积达到4.7亿~5.3亿hm2次(70亿~80亿亩次),防治贡献率达到70%。但我国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药、化肥利用率仍然较低。我国农药利用效率低的原因:①政府对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性和农药化肥高效、精准、减量科学使用,以及对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先进理念、知识、技术的宣传普及不够,农民对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的益处及非科学使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②作物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水平较差,未重视生态调控、预防和精准施药技术以及病虫抗药性管理,过度依赖施用农药、打保险药,轻预防,重害后治理,重化学防治,对非化学防治技术研发不足,病虫害早期检测与抗药性预警技术较弱。③种植制度差异。我国土地等资源利用强度很大,设施蔬菜种植模式普遍为一年多茬,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发生严重,依靠化学防治来保产;而欧美国家多为一年一茬,有的还实行休耕和轮作,病虫害发生较轻,投入农药较少。④作物产量水平差异。我国人多地少,需要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来提高单产水平。⑤施药方式差异。欧美等国家已基本实现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机械化施药;而我国农户大多仍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等落后的施药方式和施药器械。我国政府已高度重视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问题,开始启动农药减量行动,将风险评估技术引入农药管理,构建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加速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农业部2015年提出“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方案,引导农业“绿色化”发展,加快转变施肥用药方式,根据不同作物和病虫害种类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加速推广新型高效肥料和农药,重点研发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推广先进的施肥、施药机械;加快发展和扶持提供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其参与“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3实现设施蔬菜农药减施的途径

农药减施就是要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据估算,农药利用率提高1.6%,农民就减少生产投入约8亿元;而且有利于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提高农药利用率,以确保农药减量施用,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①创制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更新换代老的农药品种;②在抗药性发展早期实施治理,加强抗药性监测,停用或淘汰不能或难以恢复靶标敏感度的农药品种;③正确进行药剂轮用和混用;④建立与药剂、作物系统、病虫害相匹配的施药技术;⑤提高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水平,改进施药方式,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包括适期施药技术),推进机械化施药,研发水肥药一体化施用技术;⑥推进新农药、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缓释性农药、生物农药、种衣剂、土壤调理剂的应用;⑦推进生物农药及有益微生物资源利用。国家2015年设立重点研发专项“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即基于蔬菜病虫害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土壤消毒、种苗处理、设施农业智能高效施药等技术,优化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形成不同生态区的设施蔬菜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示范、培训及推广应用,将农药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减量30%。

4我国设施蔬菜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究展望

以设施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菜豆、西葫芦、马铃薯等果菜类蔬菜为研究对象,基于病虫害发生状况、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高效低风险农药的筛选及其高效减量用药技术的研发,监测抗药性动态,评估重要病原菌和害虫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性风险,制定药剂精准高效减量施用技术及重要病原菌抗药性治理技术;②筛选及应用植物源农药及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等生防菌剂,研发生物农药与化学药剂协调使用技术,探查生防菌剂与化学杀菌剂交替使用对设施蔬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防治效果;③确定降低抗药性风险和化学农药精准减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兼容性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有效途径,研发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④实时监测蔬菜产品及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动态,通过测产和田间现场检测评估农药减施增效效果,利用雾滴卡检测农药使用效率;⑤整合设施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减肥省药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抗病品种的利用、高效栽培技术、嫁接技术、滴灌、无滴膜、地膜覆盖等生态调控降湿技术、高效低风险药剂精准使用技术、农药高效精准减量施用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协调使用技术、太阳能消毒技术、石灰氮土壤消毒技术、水溶性生物菌肥修复土壤壮苗技术、种苗处理、设施农业智能高效施药技术(烟雾机、喷粉机)、高效新型肥料减量施用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畜禽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

设施蔬菜篇4

关键词:设施蔬菜;现状;对策

蔬菜产业是邯郸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最多、整体效益最好、带动农民增收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已成为确保菜农增产增收、平衡市场供给、稳定菜价的一条重要出路。

1 邯郸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和产量居河北省前列,特色生产区域基本形成

2010年邯郸市蔬菜种植面积14.3万hm2、蔬菜总产量785万t,均居河北省第四位;人均蔬菜占有量916 kg。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蔬菜总面积的58.4%,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71%。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 667 hm2以上的县达到8个,种植面积10.7万hm2、总产量608万t,分别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和蔬菜总产量的74.8%和77.4%,形成了永年县大蒜、鸡泽县辣椒、磁县莲藕等部分地方知名蔬菜基地和品牌。

1.2 品种和技术不断更新,集约化育苗已具一定规模

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邯郸市共引进蔬菜新品种600多个,2010年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集约化育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防虫网、诱杀虫板等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建成了“京山”、“众鑫”、“诚信”、“三绿”等8家规模较大的集约化育苗中心,邯郸市年穴盘育苗2亿株以上,育苗技术、育苗数量和种苗质量都走在了河北省前列,为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3 设施蔬菜产业比较经济效益高,成为农民增收亮点

据统计,日光温室667 m2年效益在2万~4万元,拱棚为1万~2万元,蔬菜初级产品效益是粮食的5倍左右。邯郸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50元来自蔬菜产业,占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 655元的16.8%,在大农业各类产品中居首位。2010年全市蔬菜总产值77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3%。

1.4 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邯郸市建立了市、县、农产品批发市场三级检测网络,检测频次和品种明显增多,检测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蔬菜例行检测合格率平均达到99.98%,全市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hm2,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83.9%。全市蔬菜省级龙头企业10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余个。注册蔬菜品牌20个,其中3个品牌获得了“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永年县被列为省级蔬菜示范县。武安市万乐、成安县三信、广平县艺丰、涉县新桥等蔬菜科技示范园正在按照“五化”的要求建设和完善。全市涌现出一批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起的示范园、示范户、示范棚,促进了邯郸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2 邯郸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设施简陋,结构、类型不合理,日光温室仅占约35%,生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健全,成为邯郸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精特蔬菜少、品牌少,设施精细菜、特菜面积仅占18.4%,著名品牌少,年出口量仅32万t,种植效益相对较低。三是生产者文化素质偏低,80%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质量安全和自律意识淡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销售、冷藏、保鲜、运转、深加工等一体化链条还没有形成,缺乏能够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利于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化进程。

3 加快邯郸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制

进一步扩大金融保险在设施蔬菜产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资金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通过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3.2 建设特色农业科技园区,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综合考虑邯郸市当前园区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分级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建成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市级园区每县建设1个,达到20个,核心区集中连片达到13.3 hm2以上,示范带动周边3 333.3 hm2;县级农业园区,每县聚力打造集中建设3~5个连片33.3 hm2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3.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蔬菜生产技术

邯郸市冬季寒冷,温室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4 突出区域特色,推进品牌建设,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按照资源优势和生产特点,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建成以鸡泽县为中心的鸡泽辣椒生产基地;以肥乡县为中心的洋葱生产基地;以磁县为中心的莲藕生产基地;以永年县为中心的大蒜生产基地;以临漳县、磁县为中心的西甜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邯郸市西部山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污染较轻等自然优势,集中建设以武安市、涉县、磁县、峰峰矿区等4个县(市)区为主的山区错季蔬菜生产基地,改、扩建10个万亩日光温室生产基地,20个万亩大、中棚生产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打造单品种的黄瓜、番茄、甜(辣)椒、茄子、甘蓝、韭菜、叶菜等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邯郸市蔬菜产业品位,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到2015年,使优质蔬菜产品转化率达到100%,培育名牌产品10个,实现85%的蔬菜销往国内市场(其中50%销往国内高端市场),15%的蔬菜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设施蔬菜篇5

关键词:设施蔬菜;钦州市;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02-0069-03

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地带[1],属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水资源较为充足,是我国秋冬菜的优势发展区域[2]。近年来,随着钦州经济发展,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农业用地日趋减少,且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不高,严重挫伤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3]。面对这一状况,钦州市大力开展“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1 当前钦州市设施蔬菜发展特点

近年来,钦州市政府对高效农业,尤其是设施蔬菜发展高度重视,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作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使得钦州市设施蔬菜面积得到迅猛发展,仅2012年钦州市设施蔬菜面积就新增16 hm2。截至2013年6月,钦州市各类常年性设施蔬菜大棚面积约200 hm2,简易设施蔬菜面积约210 hm2。

1.1 起点较高

钦州市设施蔬菜发展较晚,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需要借鉴和消化吸收,形成具有钦州特色的设施蔬菜模式。目前钦州市设施蔬菜类型主要以水泥竹结构大棚为主,占全部设施蔬菜面积的86%,其余包括部分竹结构和钢结构大棚,所用设施大棚已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全覆盖。自2013年下半年起,市农技推广部门开始推广简易钢结构大棚,大有取代水泥竹结构大棚之势。

1.2 发展规模化

以合作社为载体,钦州市先后建成了竹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久隆农源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等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16个,各个基地面积均超过10 hm2,其中竹山无公害蔬菜基地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2 hm2,是全市目前最大的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

1.3 投入多元化

以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政府资金投入为辅。自2011年来,政府投入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资金达420万元,带动企业、农户等投入达3 200万元。涉农部门的农业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主要集中用于扶持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1.4 产出高效

经过全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设施大棚的“一年多茬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在全市范围得到全面推广,实现全年产值平均达到45万元/hm2,是传统露地蔬菜生产效益的2倍。

2 成功经验

2.1 发展规划科学、合理

钦州市在做好全市农业区划的同时,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方针,2011年制订了钦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规划充分发挥了钦州市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使蔬菜区域布局优势更加明显。

2.2 注重招商引资

借助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迅猛发展势头,钦州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动员和引导市内外不同经济主体建设高效规模化设施蔬菜园区或基地,大力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或新成立专业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农业企业11家,投资额超过3 000万元。

2.3 注重优质服务

市农技部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开展下乡蹲点工作,帮助企业、农户做好园区或基地的规划,为企业和农户做好不同用途的设施大棚选型工作;邀请农业专家对农业企业员工、农户等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为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协调商务部门建立市场对接、农超对接和网上直销等营销平台,减少流通成本,稳定了市场物价,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3.1 高端产品市场开拓不力

钦州市目前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达到18 447.5 hm2,蔬菜品种多达29个,基本覆盖本地常种蔬菜种类。但由于设施蔬菜产业刚刚起步,还存在产品宣传、包装不到位和销售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导致部分设施蔬菜基地经济效益低下,有的甚至亏损,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另外,设施蔬菜基地大都只以生产为主,休闲娱乐等高附加值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3.2 农民参与度不高

据调查,全市92%的农民仍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农业生产,参与发展高效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民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民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取得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高效设施蔬菜资金投入较大,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此外,蔬菜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这都严重影响了本地农民投资高效设施蔬菜的积极性。

3.3 新技术普及程度不高

钦州市设施蔬菜最近几年才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设施类型式样单一,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适宜设施内操作的装备也比较少。设施蔬菜生产新技术如CO2施肥、嫁接育苗、无公害蔬菜生产等新技术普及不够,生产过程中的耕作、播种等绝大部分依靠人工操作,作业环境差,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导致了设施建设成本与产出不成比例。

3.4 科研投入不足

钦州市对设施蔬菜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设施硬件建设上,对设施蔬菜科研投入很少,特别是针对夏季避雨降温除湿和冬季低温弱光等关键问题、设施专用品种的选育、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连作障碍克服等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钦州市设施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应通过加大设施蔬菜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扶持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项目。通过项目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投入到设施蔬菜建设中来;建立设施蔬菜投融资担保新模式,比如可以以土地承包权以及设施和种植的蔬菜为抵押物,解决企业及农户发展设施蔬菜中临时性资金短缺的困难。另外钦州市地处沿海,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应加大设施蔬菜保险推广力度,降低设施蔬菜投资主体风险,为设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2 加强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

受自然条件限制,钦州市大面积连片耕地不多,且田块不规则,多存在梯度,大多还属于水田。另外受农民传统思想影响,土地流转困难,且不允许破坏田埂,这些状况都制约了全市设施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要相互整合力量,积极协调搞好适宜发展设施蔬菜区域的土地整治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有技术有资金的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4]。

4.3 完善设施蔬菜技术体系

建立科研专项基金,组织引导各方面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发展设施蔬菜中遇到的难题,优化设施结构,建立适合本地设施蔬菜发展的配套技术体系;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和筛选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力度等。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推广良种良法,带动农户发展高效设施蔬菜;通过对设施蔬菜投资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加快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4 加快推进产品精品化

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要求,建立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达到安全、健康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方向发展。还要整合钦州资源,充分发挥地域、地方传统等优势,打造一批知名产品品牌,并做好品牌推介工作。另外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外来人口日益增多,需求多样,因此,要按照市场需求,实现产品选择、包装多样化,同时还要实现宣传渠道、推介形式多元化。

4.5 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5],而设施蔬菜的特征决定了其成为休闲观光农业的最主要类型。因此,钦州市更需加快设施蔬菜基地的功能拓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比如,以设施蔬菜基地为载体,建立参与式的DIY农场和现实版QQ农场,开展采摘、品尝的农家游活动,成立亲子教育、学生体验以及素质拓展基地等。

参考文献

[1] 劳明,黄以观,何红.关于钦州市应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崛起的战略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08(5):104-106.

[2] 曾开宏,翟可隽,吴芳.钦州秋冬菜种植形成优势产业[N]. 广西日报,2005-9-26(11).

[3] 黄刚.广西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设施蔬菜篇6

改革开放以来,以低碳节能为技术核心的中国设施蔬菜产业,在缓解数千年来北方严冬缺菜、南方酷暑“伏缺”状况,促进农民致富,提高国民生活与健康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而地处南北之交的长江流域地区,虽不是我国设施蔬菜的最优产业带,但具有社会、经济资源丰富,蔬菜物种多样性以及科技创新支撑等显著优势,形成了若干极具特色、高效可持续的设施蔬菜产业化生产模式。

1 长江流域农业地理环境

长江流域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四川西部-云贵高原以东的长江流域各地,最冷候气温0℃等温线以南、5℃等温线以北地区,主要包括苏、皖南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和陕西渭河平原等地区。本区的1月日照百分率在45%以下,其中四川盆地、贵州大部,以及湘西、鄂西南地区是全国1月日照百分率最低的地区,均在20%以下,局部地区甚至小于15%。1月平均最低气温0~8℃,无霜期240~340天,年均降雨量1 000~2 000 mm,且夏季雨量最多。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有霜冻寒害,连阴雨、寡日照为害;夏季有高温、强光、雷暴雨、台风、梅雨涝渍等灾害性气候为害。这里冬半年温度条件虽较北方优越,但寡日照、高湿,而夏季灾害性天气频繁。

本地区适宜蔬菜生长的季节很长,一年内可在露地栽培主要蔬菜三茬,即春茬、秋茬、越冬茬。设施栽培方式冬季多以大中棚为主,夏季则采用遮阳网、防虫网、防雨棚覆盖栽培。大中城市郊区有现代温室和开放型连栋塑料温室,主要用于高附加值的菜、花、果、药等园艺作物与种苗生产和休闲观光园艺等产业发展。

本区位于黄淮海、环渤海和华南冬春季南菜北运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带之间。设施蔬菜的发展重点为春提前和秋延后喜温蔬菜,以小青菜(又称小白菜)为主体的不耐贮运速生叶菜,以及地方名特优新与异地有差别的蔬菜。同时,结合都市观光休闲与环境健康设施园艺,拓展园艺疗法、康复疗养等社会福祉关联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成为我国有特色的一个先进设施农业产业带。

2 高效可持续设施蔬菜产业化生产模式

2.1 都市圈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生产模式

①都市工厂化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a.重点发展区域与特点。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城郊,原系我国城郊蔬菜产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的蔬菜产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规模的拓展,城郊蔬菜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成本高、效益低、生态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原有近郊老菜区几乎消失。因此,在原有城郊蔬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水平的集蔬菜、食用菌、花卉、种苗生产、休闲观光养生园艺、科技示范、科普与人文教育等功能的现代化工厂化设施蔬菜产业园区,正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等各大中都市郊区蓬勃兴起。因其将实现都市蔬菜产业的高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高度结合,为实现都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备受瞩目。突出的典型如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奉贤的都市菜园,南京横溪、汤山翠谷等高级现代农业园区等。

b.发展规模与设施类型。多系现代化大型连栋温室,包括文洛型玻璃温室、开放型连栋塑料温室、普通钢管大棚和能实现环境自动控制进行新鲜高档食用菌周年生产与供应的食用菌工厂(以上海、武汉为主)。其中现代温室、食用菌工厂、钢管大棚等的设施总面积每园区不少于33.35 hm2,一般规模在千亩以上的除在城郊建立核心园区外,还在异地建有若干个直属生产基地,补充核心园区名特新优蔬菜产品的供应量。

c.配套设备。包括现代温室与植物工厂(含食用菌工厂), 一般都配置有不同程度的温室环境调控自动化与监测系统;肥水供应一体化的具有液肥稀释装置的自动化滴(微)灌施肥系统与配套输液管道系统;农产品初级加工厂(配有冷库,预冷,产品采后清理、分级、包装处理车间等);生态防治病虫害设施(频振式杀虫灯、黄板诱蚜设置、性诱剂装置、臭氧杀菌设施、药物熏蒸设施以及自动化的农药器械、农药残留检测设备等);农业废弃物处理场,设有农业废弃物分类堆积池、沼气池等,做到废弃物循环利用。

d.品种茬口定位与市场。为都市居民提供稳定、安全、质优的以小青菜为主的速生绿叶蔬菜;名特新优蔬菜品种、食用菌、香辛蔬菜等高档蔬菜;为周边农业企业与农户提供优质菜、果、花的穴盘苗。

主要茬口类型:钢管大棚冬夏两季以小青菜为主进行周年速生叶菜多茬次栽培,或春提早喜温果菜后茬连续多茬绿叶蔬菜栽培。现代温室以高档番茄、甜椒、茄子为主进行长季节无土栽培,以厚皮甜瓜、黄瓜为主进行冬、夏、秋一年三茬无土栽培,或作为工厂化穴盘育苗中心使用,其中太阳光利用型植物工厂与人工光植物工厂主要用于高档生菜、菇茸、高级药用植物生产;稀有蔬菜、香草、草莓等名特新优蔬菜新品种的大棚生产。

通过景观设计、植物配置、茗茶、药膳、垂钓、园艺疗养等娱乐福利型园艺产业,达到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消除挫折情绪、树立自信及增强成就感为目的导向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为市民提供休闲养生的优雅场所,兼有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和青少年、市民人文教育基地,以及为市民提供地震、台风等灾害避难场所的功能。

e.关联产业的发展。应时鲜果、花草和香草、药用植物的采摘与营销;茗茶、药膳、垂钓等中华文化、园艺养生疗法与老龄福祉事业的配套设施的运营;产品产后初级加工厂及冷库的运营;都市环境绿化与庭园设计、施工等。

②都市保供设施叶菜产业化生产基地 a.重点发展区域与特点。长江流域是我国都市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叶菜类蔬菜生产与消费最大的地区,根据本区域以稻米为主食的居民消费习惯,以小青菜为主的速生绿叶菜类是当地居民每天必不可缺的副食品。由于长江流域冬季低温寒流雪害、春夏季连阴雨、涝渍、高温、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与病虫草害频发,导致冬春与夏季叶菜生产极不稳定;加之近年来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原郊区常年性商品叶菜生产基地剧减;又因叶菜易腐败、不耐贮运,所以,往往一遇灾害叶菜就濒临绝收,菜价暴涨,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与社会安定。

为了解决目前长江流域叶菜生产中遇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波动大、风险大的难题,重新选择几个生态环境优越、土壤肥力好、排灌两便、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地块建立都市保(障)供(应)设施叶菜生产基地,确保叶菜周年稳定生产而不受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成为长江流域各大中城市政府保障市民蔬菜供应的一项重大的副食品安全保障工程。沪、杭、宁、汉、渝、蓉等市政府都作出了有效的安排。

b.设施类型与规模。按冬季能防寒保温兼有夏季遮阳避雨防虫的设施标准建立相应栽培设施。依各市具体条件选择不同栽培设施,上海采用联合六型管棚和G832管棚 (即8 m宽、3 m高,带内保温的双重大棚)。均设置外遮阳、顶侧卷膜通风和防虫网。冬季保温可采用附有内保温的双层钢架大棚(俗称双大棚)。为增强大棚夏季抗台风的能力,连栋棚宜采取交叉式插入法连接,取代原来的平行式单列插入方式。温室长度不超过44 m、连栋数不超过5栋,做到有效拒避冬季冰冻寒冷、夏季高温、暴雨、台风等灾害性气候的侵袭,确保周年稳定生产以小白菜为主的多种叶菜。

也建立钢管大棚和保温防虫网室、避雨防虫网室、防虫遮阳网室等各种夏季保护设施,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栽培要求。

从长远考虑,我国大中城市叶菜的生产与供应,最终也将像先进国家工厂化生产生菜那样走无土栽培与工厂化生产的道路。因此从现在开始,应像上海那样着手研究具中国特色的节能高效、简易实用的太阳光利用型植物工厂叶菜生产的软、硬件技术。

专业设施叶菜产业化基地规模,可依据每个都市吃菜人口与设施叶菜产业化基地情况,以100∶1的比例计算,建立常年性设施叶菜产业化生产基地,即每百万吃菜人口,应建立667 hm2设施叶菜产业化基地。而单个基地规模,露地面积不宜少于66.7 hm2。

c.配套设施设备。包括小型大功率耕耘机、作垄机,自动喷药机具,排灌泵站与肥水一体化滴(微)灌施肥系列机具,精量播种生产线系统与穴盘育苗场,生态防治病虫害设备(频振杀虫灯具、性诱剂配套设施、黄板诱蚜、臭氧杀菌设施、药物熏蒸设施配置和自动化的农药器械、农药残留检测设备等),并设农业废弃物处理场。

d.品种茬口定位与市场。中下游以小青菜为主,上游川渝以叶芥、蕹菜为主的速生绿叶蔬菜产业化生产为主,包括菜心、芥蓝、红菜薹、雪里蕻、芥菜、荷兰芹、叶用莴苣、油麦菜、莴笋、茼蒿、菠菜、芫荽、芹菜、樱桃萝卜、叶用萝卜、蒜苗、冬韭、香葱、豌豆苗以及苋菜、蕹菜、叶用甘薯等不耐贮运、适宜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叶茎根类蔬菜品种。一般实行周年多茬次栽培模式,也可与高档果菜、特种菜等轮作。

e.关联产业的发展。蔬菜产品初级加工厂,包括预冷、清理、分级、包装、贮存冷库等初加工,以及切割、速冻、腌制、酱制等深加工。

2.2 地方特色大棚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

①重点发展区域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长江流域各地设施蔬菜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以村、乡直至县为单位的名特产品牌设施蔬菜基地,例如安徽和县的大棚特早熟番茄、南京八卦洲的大棚芦蒿、浙江富阳的大棚绿芦笋和台州的大棚长季节麒麟品牌西瓜与大棚茭白、江台的大棚西瓜、苏中水网区的大棚早藕、重庆潼南的大棚早熟辣椒和永川的大棚早熟水藤菜(即蕹菜)以及江苏六合、江都和武汉等地的大棚早熟西兰花等,其特点都是规模化连片种植,面积多数在千亩以上,并具有独特的栽培管理技术,且冠有注册商标品牌,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颇高的声誉。

②设施类型与规模 目前多以就地取材的简易实用竹木单栋大中棚为主,钢管大棚为辅。今后宜逐步推广双层G832管棚,即8 m宽、3 m高,带内保温的双层钢架大棚。

③配套设备 包括小型大功率耕耘机、作垄机,自动喷药机具,排灌泵站与滴灌施肥一体化系列机具,生态防治病虫害设备(频振式杀虫灯具、性诱剂配套设施、黄板诱蚜配置、臭氧杀菌设施、药物熏蒸设施和自动化的农药器械、农药残留检测设备等),并设废弃物处理场。

④品种茬口定位与市场 具有与众不同的名特优品种,如野菜家种的南京芦蒿,江浙水生蔬菜茭白、藕的大棚促成栽培,重庆永川大棚蕹菜冬春促成栽培,富阳大棚绿芦笋等,品种茬口均有别于其他地区。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名特优品牌特征,省内、外都畅销,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该地区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

⑤关联产业的发展功能 产品初级加工厂和产品速冻罐藏等深加工厂。

2.3 水稻后作大棚蔬菜产业基地

①重点发展区域与特点 于20世纪90年代始,浙江嘉兴等地的农区就开始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11月至翌年5月)架设竹木大棚栽培瓜果蔬菜,实行水旱轮茬,稻菜双丰收,享有“千斤稻、万元钱”的高效益美誉,又有水旱轮作、生态防治土传病虫害、克服设施连作障碍的功能。现已在苏南、上海郊县、浙江、江西、皖南、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农区渐趋普及。水稻后作主要设施蔬菜有洋香瓜、瓠瓜、西葫芦、日本南瓜、西瓜、草莓、番茄、茄子、辣椒等。

②设施类型 农区利用本地区丰富的竹材,于冬闲田临时架设中棚或大棚。竹木大棚内采用地膜或浮面覆盖、小拱棚、二重帘等多重覆盖技术,实现上述喜温性果菜类蔬菜的冬春季反季节栽培。

③配套设施 主配农机具为大棚起垄(作畦)机具,滴灌施肥自动化机具系统 (即肥水一体化滴灌施肥系统,包括供液管道系统),自动化喷药机具等。初级加工厂与冷库,承担产后清理、预冷、分级、包装、贮藏等初级加工作业,以专业合作社或企业为单位设置。

④功能定位 冬春设施蔬菜产品主要供内销,包括鲜销或加工。

⑤关联产业的发展功能 产品初级加工厂和产品深加工厂。

2.4 专业设施蔬菜加工出口产业基地

①重点发展区域与特点 我国加入WTO后,一跃成为世界蔬菜出口大国。东部沿海一带成为中国蔬菜出口最优产业带,长江流域设施蔬菜的加工出口专业基地和特产品种应运而生,最著名的有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在上海、南京六合、扬州江都和武汉等地建立了约266.7 hm2的大棚基地出口晚春西兰花,在上海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出口香菇等。由于黄淮一带西兰花要到5月中下旬上市,而华南的晚熟西兰花最迟3月已收获完毕,长江流域利用大棚设施种植西兰花,正好4月上市,弥补此期南北方都不产新鲜西兰花的空缺,产品已出口热销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江苏张家港、江阴、灌云的大棚紫苏出口日、韩,效益都极显著。今后这一产业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②设施类型与规模 钢管或竹木大棚、现代化食用菌工厂。超大集团的设施及露地基地总面积为200~333.3 hm2,每基地中设施面积不少于66.7~133.3 hm2(不包括食用菌工厂)。

③配套设施 穴盘育苗中心及其配套设备,小型大功率耕耘机、作垄机,自动喷药机具,排灌泵站与滴灌施肥一体化系列机具,生态防治病虫害设备(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配套设施、黄板诱蚜配置、臭氧杀菌设施、药物熏蒸设施和自动化的农药械)。产品初级加工厂,产品速冻、干制为主的深加工工厂。

④品种茬口定位与市场 规模生产以西兰花为主,还有甘蓝、花椰菜等,均为大棚冬春茬。规模至少千亩以上,保鲜或速冻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

⑤关联产业的发展功能 产品初级加工厂和产品深加工厂。

3 讨论

值得指出的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仍相当程度上维持就近生产、就近供应的产销模式,即新鲜蔬菜主要依靠以大中城市为中心150~200 km范围内的蔬菜产业基地供应。由于各大中城市管理层对本市基地蔬菜的产品安全质量采取长期有效的综合监控管理,本地菜较外地菜获得了消费者的充分信任,做出了品牌信誉,完全能竞争过南北方优势产业带调运来的设施蔬莱。

设施蔬菜篇7

1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选型配套

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是以机械化技术为主导,包括农艺技术、管理技术在内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群体。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体系根据主要采取的种植模式可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两大类。(1)蔬菜直播机械化技术路线为:机械耕整机械开沟、起垄机械化精量直播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清洗机械包装。(2)蔬菜移栽机械化路线为:机械穴盘精量播种温室育苗,机械耕整机械开沟、起垄机械化铺膜、移栽微灌(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清洗机械包装。为加快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武汉市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经过引进、试验、示范,对适合我市设施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及机具提出如下选型配备:

1.1设施蔬菜育苗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单个气吸式穴盘播种机和播种流水线。主推气压式播种机,其采用气压吸附种子,不同大小的种子采用不同的针头,能播种各类需育苗的种子,适合各种规格的穴盘,每小时播种250盘左右,准确率高,是最大程度省工与省种的结合。

1.2棚内耕整地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大棚王配高效旋耕机。主要示范推广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机械在传统的耕整地的基础上,通过配套不同的作业机具,可实现开沟、起垄、覆膜等功能,达到一机多用。

1.3设施蔬菜种植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精量直播机和蔬菜钵苗移栽机。蔬菜精量直播机适合无需移栽蔬菜品种的种植要求,种子适应力强,从小白菜种子到玉米、黄豆种子都可播种。在播种过程中可按农艺需求调整好株行距,直接播种,将播种、覆土、压土一次性完成,最大同时播种13行,可减少90%的人工。由于机械播种成行成距,且深度一致性,作物通风透光有利于生长,可达到增产的目的。蔬菜移栽机采用汽油发动机,动力合适、噪音小,对环境污染轻。一人可进行操作,一次可栽植2行,满足大部分的蔬菜移栽要求。

1.4植保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温室精准施肥高效喷药一体机和设施精准喷药机。2种机型自带可反复充电的蓄电池,移动方便,喷枪的射程、雾滴直径、喷头锥角、施肥浓度和施药量均可进行调整,精准度高。

1.5设施蔬菜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果蔬清洗机和包装压膜机。多功能清洗机,可以清洗绿叶菜和根茎类菜。蔬菜包装机能自动分袋打包。推广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及机具有利于实现净菜上市。

2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要根据武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科学编制《武汉市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计划,逐步落实到位。

2.2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农机、农业等多领域的科技内容,对每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方式,技术方案,技术装备都应仔细研究,精心组织实施。建议将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列入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坚持更深入研究,规范开展工作,做到科学有序,管理规范,达到出产品、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目的。

2.3开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着力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针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模式普及应用的需要,开展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人才培训。大力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努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种田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从品种、模式入手,探索设施蔬菜农业农机融合的技术体系,提出作业规范,指导机械化生产;四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据合作社网络种植户,将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

2.4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事业,对机械设备、资金投入量大,仅靠农业农机部门的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动员社会相关部门的单位,注入资金,以满足需要,保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和壮大。

设施蔬菜篇8

高级工程师,武汉市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科研、科技管理工作。长期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从事新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改进工作。参与“7万亩建设”相关技术规范的起草与制定;主持、完成《七万亩设施蔬菜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农机部分);长期从事“温室内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现代设施条件下水肥耦合与配方施放技术”的研究;致力于小型设施蔬菜机具开发,拥有专利5项。

蔬菜设施栽培属于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所以机械化的应用、普及尤为重要。用机械进行设施栽培生产,对提高设施种植水平,促进我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发展都市农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汉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迅猛,2013年武汉市政府新建“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对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围绕“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武汉市农机科研、推广单位在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农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了设施蔬菜生产配套机械(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完成了设施蔬菜小型、实用机具的配套、选型工作,实现了设施蔬菜耕整、开沟、起垄、播种、植保等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操作。这里从耕作、田园管理、播种(移栽)、植保等作业环节向大家简要推介。

1 动力机械 (大棚王拖拉机)

大棚王拖拉机是一种专门为棚内作业设计、改型的小型四轮拖拉机。该机体型较小,马力大于手扶和微耕机,可配套专用三铧犁、旋耕机对土壤进行深翻、耕整作业。具有动力足、效率高、配套农机具多的特点,是设施蔬菜机械化首推机型。

2 耕作机具

常用的有轻便三铧犁、140型旋耕机,可满足棚内耕作需要。

3 小型田园管理机

多功能管理机体型小巧,转向灵活。在传统的耕整地的基础上,配套不同的作业机具,可实现开沟、起垄、覆膜等功能,一机多用。

4 播种机具

蔬菜播种机适合无需移栽蔬菜品种的种植要求,该机械适应力强,从小白菜种子到玉米、黄豆种子都可播种。在播种过程中可按农艺需求调整好株行距,将播种、覆土、压土一次性完成。最大同时可播10行或者13行,减少90%的人工。机械播种能达到行距、株距、深度基本一致,作物生长时通风透光性强,成熟一致,商品性强,可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目的。

目前市场上有汽油动力、电动力两种精量播种机,两者生产效率、品种适应性、功能基本一致,价格上有较大差别;且电动播种机由于无噪音、无排放、无污染,更具有应用前景。

5 移栽机具

井关PVHR2-E18蔬菜移栽机,采用汽油发动机,具有马力足、噪音小、栽植精确等特点。该机自带动力,可一人操作,每垄2行,行距和株距均可调整,对提高蔬菜定植的精度及工作效率,实现菜农节本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种适合棚内蔬菜移栽的机械,优点明显,但价格高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该机具及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推广。

设施蔬菜篇9

关键词:设施蔬菜;冬季;管理技术;新疆伽师

设施蔬菜生产由于光照充足、降雨适时、气温较高、晴好天气居多,对蔬菜生产非常有利,已成为菜农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每年冬季经常出现低温寡照、大风、连阴天和下雪天气,对设施蔬菜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部分菜田仍存在管理粗放、虫害发生较重等突出问题,造成减产乃致绝收的事情时有发生。为加强冬季设施蔬菜生产管理,达到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结合伽师县蔬菜生产实际情况,提出冬季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意见,以供参考。

1植株管理

西红柿分为有限生长和无限生长2种类型,有限生长类型自封顶需留2个健壮的杈,无限生长类型留1个杈,当长到5~6穗花时打顶,打杈一定要及时,杈的长度不能超过2 cm。植株生长到25 cm时必须及时吊秧。吊秧时绳子绕的部位不能过紧,要留活扣,以免生长期绳子勒断主茎。葫芦也要及时地打去主茎上的杈,摘除雄花,吊秧。

2授粉

西红柿等菜类能否在棚内结实以及高产关键在于授粉,每2~3 d需在10∶00—12∶00授粉1次,勿重复授粉。将对好的药水放在一个开口的小容器里,把新开放的花浸入药液里瞬间即可。授粉过的花籽少、病害少、果形好、果实饱满且大。

3土肥水管理

伽师县大部分土壤盐碱较重,浇水后蔬菜根部翻碱,造成根部枯竭植株死亡,需及时地除碱培沙,以较好地压碱,促进根部良好生长。追肥可以追施农家肥与复合肥(N+P+K≥40%)。腐熟的农家肥追施在沟内并浇水;复合肥追施在2株苗子的中间垄下10~15 cm部位,杜绝追施在苗子的根部或2株苗子的中间,以免烧苗。追完肥立即浇水通风排除有害气体,以免植株中毒,叶片枯竭。过于潮湿容易发生病害,浇水时必须单沟单灌,水面距离垄面15 cm左右,不能淹没垄面。最好在晴天的上午或17∶00以后浇水,以免高温、过低温造成死苗[1-2]。浇水时可以施入禾康或盐碱丰压碱。浇水后必须把缺口堵好,以免跑水淹棚。

4棚室管理

11月15日开始每座大棚扣10~15张草帘,11月30日全扣,有草帘的大棚及时摆放好草帘,每隔1 m摆放1个。随时清除膜面上的灰尘、杂物、污垢。塑料有破损的地方及时用专用胶水补好。隔1.8 m压1根钢丝或铁丝,并用紧旋器拉紧,以免大风刮破、吹走棚膜。两侧墙必须压实土袋,拉紧风口膜,每隔3.6 m在大棚拱杆膜的交界处压1个20 kg的土袋,以免放风闭风期间大风刮破棚膜,风口膜宜选用0.08 cm厚的塑料膜。第4排的埂子必须达到1 m宽。当棚内温度达到30 ℃时及时放风降温,最适宜温度为25~28 ℃,茄子与黄瓜为28~30 ℃,西红柿等菜温度超过33 ℃植株旺长,导致落花落果[3-4]。

5补种

西红柿缺苗较多的棚及时补种葫芦,株距60 cm,补种时要换土加沙,坑内浇足水,确保出苗正常生长。在棚外准备沙、农家肥,翌年种植瓜或莲花白均可。棚内周围的土地不能空闲,可以种上菠菜、油白菜、油麦菜、卡马姑等叶菜。大棚种植前6 m空地处必须平整好,翌年开春种上棉花或菜、瓜即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大棚收入;后坡缺土的棚抓紧上土,提高棚内温度。棚与棚之间的路要修好,为今后拉运蔬菜做好准备,渠修建好可以浇水,防治跑水、漏水淹棚。

6病虫害防治

西红柿白粉病需及时喷洒杜邦福星药剂,用量为1小袋对水15 kg,均匀地喷洒在叶片的正反面。根据大棚的长短来决定施药量,一般50 m的标准棚用2袋对水30 kg防治。根腐病用根病除灌根效果较好[5-6],用量50 mL对水15 kg,15 d灌1次,灌2~3次即可;或用卡荣80 g对水40 kg灌根。防治西红柿的早疫病、晚疫病可用杜邦克露25 g对水15 kg,每15~20 d喷药1次,与杜邦福星或杀毒矾25 g对水15 kg间隔使用。西红柿病毒病用展叶灵防治效果较好,或用速退病毒宝1 000倍液防治;葫芦瓜病毒病可用速退病毒宝1 000倍液防治,植株较弱、不通风换气棚内容易发生,一般在17∶00以后喷药较好。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蓟马、棉铃虫、菜青虫、螨虫等,需用杜邦万灵将喷洒1~2次防治。大棚墙体周围杂草较多,着生的病菌较多,特别是白粉病、病毒病较重,还有蚜虫、白粉虱等虫害很快的传染到菜上,喷药的同时可将墙体周围一同喷洒,以彻底消灭病菌。

7 万全.深冬设施蔬菜管理五要点[J].吉林蔬菜,():-.

许栋芬.设施蔬菜综合管理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刘翠先.设施蔬菜生产综合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刘佳.设施蔬菜生产的综合管理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

设施蔬菜篇10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邳州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近年来,邳州市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去年,该市农产品出口创汇1.38亿美元,成为省首个农产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的县级市。截至目前,该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20万亩,直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5%,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点,去年该市农民人均增收850元。今年,该市提出将以上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110万亩,规模达到全省第一。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机制等,引导农民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加大对全市150多家大蒜、板栗、银杏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投入,进一步拉长加粗产业链,确保设施高效农业富民强市。

2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2.1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各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乡镇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多种形式的奖惩扶持政策。碾庄镇在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奖励额度,对连片3.33hm2以上的单个项目奖励1.25万元,6.67hm2以上的奖励2.5万元,33.33hm2以上的奖励7.5万元,对超过指标的部分奖励750元/hm2。

2.2加强宏观指导,促进设施蔬菜在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该市汾河沿线的6个平川县市在设施蔬菜发展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为了发挥好这一优势,市委、市政府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力争在5年内使这一地区的优质精细蔬菜发展到3.33万hm2。这就使该市设施蔬菜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在种植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相对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尽管仍处在发展过程中,但其优势已经得到较好的体现,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的迅速扩大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发展,使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3运作机制更加完善:各乡镇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企业能人投入为主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党员干部示范为带动,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设施农业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涌现出公司化经营、合作社经营、协会牵头、订单销售等多种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规模面积偏小,设施效益得不到充分显现:邳州市设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然具有一定的面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种植面积都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从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一些项目发展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优势,形成了小而全的发展格局。

3.2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项目形不成一定规模: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正常流转已成为其规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发展。农民有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干预,致使部分设施农业项目因少部分农民不愿意租田而搁浅。二是高额的土地租金阻碍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三是教条的土地管理政策限制规模农业的发展。

3.3劳动力缺乏,技术水平低:近年来,各乡镇都掀起了打工热潮,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利用农闲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务农劳力紧缺,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还不能完全适应蔬菜产业发展的要求,急待进一步加强,这是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在过去种植大田作物,技术要求比较粗放,而发展种植蔬菜技术要求较高,而农民在这方面技术几乎为零,虽然每年各级部门都聘请专家讲课,进行田间技术指导,但农民的种植经验明显不足。

4推动邳州市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对策

4.1实施“六园四带”工程:为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邳州实施了“六园、四带”工程。“六园”即在港上、碾庄、四户、邹庄、铁富、炮车六个镇建设“万亩设施园区”;“四带”即在310国道、徐海路、邳睢路、邳苍路四条公路沿线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带”,推广名特优新特色品牌,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设施农业镇村。全市已形成港上草莓、铁富鲜切花、邹庄番茄、四户辣椒、岔河戴庄黄瓜、议堂食用菌等特色鲜明的生产基地。全市20万亩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1.2万元左右,亩效益在0.7万元左右。

4.2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控下,粮食生产效益得到了恢复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要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而当前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初期,要形成规模,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设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