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基础设施十篇

时间:2023-03-31 03:24:15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篇1

关键词:旅游基础设施 民营资本 投资渠道

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指饭店、旅行社、购物商店、娱乐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指景区旅游公路、步游道、旅游景区停车场、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消防等设施。

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发展现状

合理的经济体制其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投资来源既包括来自政府的,也包括来自民间的各种投资。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国有资本这种单一的投资主体来发展旅游业的时代已经结束,有效地启动社会及民间资本,能够较好地解决发展旅游大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瓶颈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国投资旅游业的民营企业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主业是旅游业,并积累了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如宋城集团和开元旅业集团,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其有实力进行扩张投资,寻找产业中新的高效投资项目;非旅游产业的其他大型企业集团,如万向集团在企业的发展中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谋求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股份制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集社会散资为整资,共同开发旅游,如临安的浙西大峡谷等。

当前,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主要项目是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餐饮及工艺品等。民营资本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偏少。在我国,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其投资主体历来由各级政府担任,这种单一的投资既不能满足旅游基础设施对资本的大量需求,也不符合旅游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

民营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

旅游基础设施属于市场性的基础设施,从产品的经济属性上看,具有较强的私益性、可收费性和可竞争性。这些经济属性决定了这类基础设施在供给上的“市场性”特征,即它的供给活动可以置于市场活动的领域,按市场赢利目的采用市场手段来进行。因此,旅游基础设施与市场具有天然亲和力,非公有资本应当成为这类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形式。当前可通过以下方式融资,从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典型的BOT形式是:政府同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负责设计、筹资和承建某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所在地政府。BOT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BTO方式,即“建设、转让、经营”。具体做法是:投资企业或个人全部或部分投资建设(B),建成后转移给经营公司(T),由经营公司负责经营管理(O)。在一定期限内投资公司与私营公司实行利润分成或其他形式分成。这是吸收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基础行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也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集资方式之一,也是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我国,酒店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已有成功的先例。

TOT方式,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如桥梁、公路,移交给外商企业或私营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移交给外商或私营企业时,建设单位将取得一定额度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政府可以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然后采取TOT模式吸引民营企业竞购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全部或部分产权和经营权,不但速度快、见效快、运营效率高,而且可以回收一部分资金,快速提高基础设施的总量和质量,从而进一步缓解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

ABS方式,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ABS融资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独特的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方式,资金的取得也不是负债,而是用未来收入来抵押,它出售的是未来资产收入而不是资产本身,其价值在于可预测的现金收入,其需要用未来现金收入为抵押,由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并担保,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简化的投资手段。旅游基础设施的特点是收入安全、持续、稳定,可以采用ABS方式。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此种方式一定可以应用于国内资本市场进行操作。

PPP方式,是国际上新近兴起的政府与私人合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这种模式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或者所属机构与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及其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降低投资风险。

发行旅游国债。我国2000年开始将旅游基础设施列入国债投资计划,当年安排国债资金13亿元,2001年安排国债资金16.2亿元,两年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国债资金合计29.2亿元,共安排项目260个,可建成旅游专用公路5500多公里,游览步道1500多公里,以及一批供电供水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景区环境整治工程。通过旅游国债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拉动了相关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了国债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效应。

以上几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BTO与BOT区别在于经营与转让的方式问题;ABS是引入证券化的项目融资;TOT是用本身资产融资;PPP模式更侧重于项目全过程的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各个阶段的组织与合作;而发行国债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各旅游目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财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本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旅游基础设施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拓展融资渠道

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固定资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投资的欲望比较强烈,而且具有巨大的资金源,应通过政策措施加快实行国民待遇,通过项目建设和引导投资等办法,把这部分资金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先,政府要拿出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来给民间私人投资建设。其次,要尽量降低其建设经营风险,政府可以和约形式保证投资者在特许期内收回投资,并取得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利润,让利于民。最后,鼓励和引导那些单独承担某个投资额巨大的项目建设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或成立股份公司、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二)切实保障债权方的合法权益

政府管理部门应严格实行依法管理、转变职能和观念,按市场的原则和法规赋予投资者的权限,充分发挥各种资本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而这一目标的中心环节是为基础设施融资确立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只有明确的法律文本及其相应的规定,才能公正公平地表明经济活动所拥有的条件、必须承担的风险,以及期望得到的利润,并予以公开的保证,从而才能真正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篇2

一、项目概况

黑老锅冰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位于显胜乡毛寺村境内,距西峰城区42km,占地43.5亩,总投资5993.69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座,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修建景区旅游道路9.044km;停车场1处;移动式生态公厕8座;观景平台(木栈道777.4米,木栈道基础274立方米,木栈道混凝土垫层52立方米);安放环保垃圾箱、景区解说牌、座椅等相关设施及景区绿化工程;敷设给排水管线及亮化工程;附属物的拆除工程。

二、项目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黑老锅冰窟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可研评审及游客服务中心、步行栈道等工程的设计绘图、预算、环境评估、招投标等工作已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的二层框架主体结构已建设完工,正在办理墙体内粉和装饰工程的相关手续。步行栈道项目已完成地桩基础的浇筑工作,正在铺设水泥盖板,预计今年可建成投用。

三、资金争取和使用情况

该项目总投资为5993.69万元,目前共争取资金12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50万元。目前,已支付项目施工单位共计399.14万元(其中支付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工程款160万元、装饰工程款26.7万元,支付步行栈道工程款150万元,支付游客服务中心、步行栈道项目各项前期费用62.4万元)。

旅游基础设施篇3

关键词:旅游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总体是上升趋势但并不是朝着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而是以一个上下波动整体向上的趋势发展。因而,我国的旅游业在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方面的现状

1.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在一味地追求节约,开始把重心放在提高生活水平上。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推动了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旅游需求不仅包括境内旅游,同时境外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样不仅满足了中等收入人群的国内中低端旅游,同时也满足了高收入人群追求享受的境外高端旅游。境内外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旅游经济呈现出一个总体上升的趋势。

2.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规模上,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在各大城市及乡镇兴修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第一点旅游需求的增加也可以知道旅游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商业市场,为今后几年中国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服务性第三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省份的支柱产业。

3.国家对旅游经济政策的支持。为了促进我国旅游持续发展,我国制定和实施了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为了使旅游经济继续可持续发展,国家及政府都积极制定各类相关政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点和切入点,这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方向。

4.增加岗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国家把旅游促进就业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议程。旅游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旅游产业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时牵引这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行业。各个行业之间联系密切,牵连性强,一个产业带动另一个产业,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地为增加就业岗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总量上看,“九五”期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年均增加50万人。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旅游业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的比列达到1︰5,这样中国每年整个旅游经济带动的总就业达300万人,5年内则增加就业岗位1500万个。

(二)消极方面的现状

1.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规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的数目增多,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管理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管理界限不清晰,职责不明确,产权不明了。造成我国旅游业管理不规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会造成管理体系的不完整。

2.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说最大的环境就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最关键因素。目前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连接我国旅游景区的旅游道路以及景区内的交通道路发展比较滞后,二是景区内缺少对污水垃圾的处理设施建设。

3.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对环境的破坏有的是有意有的却是无意的。无意破坏环境的游客主要是自己行为习惯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在景区参观时不排队不讲秩序等。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近年来很多新闻报道游客在景区的“到此一游”,这不仅是对游客的警示,同时也呼吁了大家应该保护我国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让我国旅游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地广物博、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有着大量的旅游客源,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科持续发展,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规范与旅游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了规范的旅游业规章制度,才能约束旅游业随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景区要加强打黑,包括黑车、黑店、以及黑消费,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相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层层落实。在制定规章制定时,国家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协调好这个集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业。

(二)加强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出了基础的重要性。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界银行认为,基础设施即使不能称其为牵动经济活动的“火车头”,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车轮”。发展旅游业也是如此,尤其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制约作用。纵观旅游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好。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果要保持经济的增长就必须加大投资,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

(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把环保工作作好,为旅游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管海燕.角色尴尬和规制调整—论旅游业的政府规制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

旅游基础设施篇4

旅游城镇化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具有代表性的丽江市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旅游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丽江市旅游城镇化发展可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打造智慧旅游城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途径构建旅游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支撑体系;丽江市

一、旅游城镇化支撑体系概述

旅游城镇化支撑体系包括城镇基础设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设施、旅游产业保障等。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生产、生活和安全方面享用的公共基础,是旅游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都需要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带动[1]。旅游配套设施包含旅游业发展必需的住宿、餐饮、景区道路和公共基本服务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城镇支撑体系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巨大。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都围绕旅游业和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来构建支撑体系。只有建立健全旅游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才能实现旅游地区旅游产业的规模壮大和城镇化质量提升。

二、丽江市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绝对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丽江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截至2014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6.88∶43.06∶40.06,其中第三产业比重的75%是由旅游产业所贡献。丽江是云南乃至全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丽江旅游资源以“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商品销售、休闲娱乐等系列产业的发展。丽江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知名旅游胜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年轻人最喜欢的旅游城市”、“全球十大最令人向往旅游小镇”等荣誉称号。2014年,丽江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63.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8.79亿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丽江第一大产业,并带动金融服务业、旅游地产业、生态农业和休闲疗养业等其他产业发展。

(二)旅游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丽江是滇西北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重镇。在1996年丽江地震以前,丽江县城主要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中心零散分布。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为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00年以后,丽江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游客不断增加促进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由于加快建设城镇旅游交通和城镇住宿接待等配套设施,旅游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且持续向外拓展,由1991年的617.32万平方米扩张到2012年的6346.78万平方米,增加了近十倍,与旅游相关的商业金融和地产业增长迅速。在城市功能空间向外扩张的步伐中,丽江实施新旧城分离发展策略,明确规划了旅游城镇发展布局,旅游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三)旅游配套设施和交通设施逐步改善

1995年前,丽江与外界的联系仅靠一条崎岖的公路,从省会昆明到丽江全程610公里需要21小时。为了加快发展丽江和滇西北的旅游业,1995年6月建成丽江机场,市内各区县主干道路先后建成。目前,丽江机场已经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支线机场。大丽铁路于2009年建成通车,大丽高速于2014年建成通车,极大地提高了外地游客进入丽江的便捷程度,使丽江与大理、昆明等省内各主要旅游集散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丽江至香格里拉二级路面已建成,“十三五”期间,丽江将重点建设丽江—攀枝花高速公路,使得丽江进一步融入成渝经济区,促使丽江旅游市场更加火爆。在城市和旅游基础设施方面,丽江市内所有景区的道路全面实现硬化和等级化,在主要旅游景区还加强了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旅游宣传服务和集散中心建设,开通旅游公交和旅游大巴,方便游客出行。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丽江市旅游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基础设施是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改善生存环境、克服自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等为目的而建立的公共服务设施[2]。丽江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成为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十年来,丽江旅游业产值和游客数量快速增长,游客的季节性变动给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与完善带来了巨大挑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资金。在此基础上,丽江应进一步加强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建设,兴建大量宾馆、酒店和旅游购物中心,改扩建文化活动中心、商业广场和城镇街道,加强景观绿化建设,创造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信息化和“互联网+旅游”时代的到来也对旅游城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智慧旅游成为当前服务旅游需求和实现智能化旅游的根本诉求。民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自助游客和散客数量众多,约占丽江游客总量的85%以上,且需求呈现多样化,依靠传统的旅游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只有依靠现代技术手段才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智慧旅游则正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整合旅游目的地各要素、相关资讯和服务于一体,利用智能手机等各类体验终端为广大民众提供“各取所需”的服务。打造丽江智慧旅游城市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分级管理机制,实现各种旅游信息数据的实时对接与交互。二是智能化旅游服务体验终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研发一批新型游客体验终端,体验终端要与各旅游信息中心和网络数据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开发打造“智慧景区”。在全市所有景区安装触摸屏和PDA等各类手持终端,实现智能化自助导览、导游、导航等信息服务,以及餐饮、娱乐等各种商务服务。四是搭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游客可以在平台上查询到周边乡村旅游的主打项目和自助项目,自行决定旅游出行安排。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综合交通网络是旅游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重要基础[3]。丽江旅游城镇化的规模和质量提升得益于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但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困扰丽江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高昂的交通成本阻碍了大量游客的进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政策不断落实和推进,丽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和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已构建起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外向型立体交通网络通道。未来丽江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强化丽江航空枢纽建设。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航空方式出行,开辟更多的国内航线和加快国际航线建设可以极大地增加游客数量。丽江机场是云南面向东南亚的重要窗口,此外,还要加强泸沽湖机场建设。二是加快丽江—攀枝花、丽江—香格里拉高速公路建设,与大理、香格里拉等旅游城市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交通网络,积极开拓和融入成渝经济区,让更多游客能够快捷地进入丽江。三是加快重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小镇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区域内交通便捷度关系到游客对旅游地的整体评价和印象,让游客能够在旅游地便捷出行是旅游交通设施建设重点。

(三)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创造出很多新业态。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尤其具有产业融合的特性,不仅可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可通过创新优化、竞争水平提升、组织结构优化等多种效应全面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丽江旅游产业可进一步与特色农产品、生物资源加工、文化等多种产业融合,带动丽江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可极大提升经济发展的附加值。旅游城镇化发展是旅游和城镇化综合互动的演进过程,旅游城镇化支撑体系的全方位构筑将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必将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

作者:白海霞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金建清,范克危.城市基础设施评价的一种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1):34-37.

旅游基础设施篇5

1.1项目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海藏禅林海藏寺,大云晓钟古钟楼,以及西郊公园、南城门楼、东关花园、海藏公园等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莲花山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凉州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凉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凉州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武威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凉州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凉州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凉州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凉州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武威市凉州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05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3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完成武威市凉州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莲花山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武威观光旅游;

5.1.2厕所内的个性化服务预计到2005年能增加100个就业岗位,对旅游基础设施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1.3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保护观光旅游区环境,还能为观光旅游区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提供大量的肥料来源。

版权所有

凉州区景点高标准旅游厕所建设估算表

表(一)

旅游基础设施篇6

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旅游电子政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桂林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体系,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政务、旅游咨询和营销网站、民航在线订票等领域均有比较代表性的厂商。截止2012年底,桂林已有旅游网站1000多个,密度居全国前列。桂林市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2000年桂林市被国家确定全国信息化发展试点城市之一;2001年桂林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金旅工程”试点城市;2006年桂林市政府启动建设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同年桂林旅游局官方网站—桂林旅游网荣获了“中国优秀政府旅游网站”称号;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桂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务院批批复,这给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针对桂林市目前的情况,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而是如何把这些资源与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与应用,从而推动更好地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二、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政府旅游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于制定和推广应用行业规范和标准,尤其是旅游信息技术标准、内容标准和交换标准,来引领、指导、规范桂林市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对网络旅游活动不应过多干涉,它的主要作用应是扶持和服务,尽量放权于企业,以保证网上交易的顺利实施。

(二)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旅游资源信息涉及多个层次和方面,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且数据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旅游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必须具有非常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当前桂林市旅游网站很多,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网站都介绍同样的旅游景点、线路、饭店等,网站之间缺乏有效资源共享的机制,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缺乏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共享平台,这给旅游资源信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已经建设好的大多数网站是重复投资,这样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工作效率。

(三)旅游信息化复合人才缺乏

旅游信息专业人才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既懂旅游,又懂市场,还懂技术,包括战略型、商务型、技术型和应用型等类别的信息化人才。然而,目前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对信息技术了解程度要求较低,这样的人才很难满足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旅游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质量。

(四)旅游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不足

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非常大,资金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而投入的资金不会马上起到效益,因此政府投入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往往不足,同时来自市场融资平台的资金也相对较少,资金投入问题严重影响着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建设速度。

三、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加快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桂林市的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下面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对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建设:1、要推动宽带网络的建设和推动加快3G和4G基站的建设。扩大各旅游景区的数据通讯网,光纤骨干网和无线通讯网等设施设备的建设范围,力争旅游景区(点)信息网络全覆盖,并逐步扩大到全市范围内,把桂林建设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领先的智能旅游城市。2、我市基础数据库建设。主要建设范围是市、县、区级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包括: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旅游行业信息数据库、旅游行程信息数据库、旅游企业信息数据库、旅游从业者信息数据库等。3、我市旅游信息化行业标准建设。包括:为建立具备统一数据格式旅游信息数据库,需要建立旅游数据采集标准;为实现旅游行业内部信息的互相流转和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需要建立旅游数据交换标准;为保障旅游行业信息流转的数据安全性,需要建立旅游数据安全标准。4、我市“旅游云平台”建设。鼓励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连网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我市旅游服务的融合创新。重点建设我市利用我市“旅游云平台”,为全市旅游、大型节庆、会展等大型活动提供优质可靠的信息化资源保障,积极为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网络营销的平台支撑,在发展“云计算”的基础上发展“云旅游”。

(二)深入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

鼓励旅游企业应用OA(办公自动化)、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FMIS(财务信息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管理和经营,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效率、盈利能力。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建设模式,鼓励信息技术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旅游企业提供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从而为我市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从信息化资源服务和信息化应用服务的一条龙技术保障。针对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业务特征,依据旅游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和用户规范等方面,加快研究和制订旅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标准,同时将标准并入旅行社、酒店、各级景区的评星评级体系。

(三)加强旅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当前旅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我市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旅游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1、政府部门要大力引进旅游信息专业人才,为旅游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系统培训,使之掌握旅游信息化建设所要求的基本的技术技能。3、加强高等院校正规人才的培养,在我市旅游院系中开设旅游信息管理或相关专业,可以利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专科学校等高效教育资源,在已有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上,探索设立旅游信息化方向的本科、研究生、博士专业,加快旅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扩大投融资渠道

旅游基础设施篇7

1发展旅游业对促进信阳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推动信阳老区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和找到突破点。旅游业是指所有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行业的总和,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业不仅会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型的游览活动和休闲、度假、疗养活动的开展,还能创造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甚至新的产业。例如,游览观光用的缆车、游船、游乐场等用具、设施、设备的需求和维护,不仅为生产厂商提供了新的市场,也为大量农民提供了从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大大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信阳气候温暖,雨量充滞,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又兼具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涵盖“山”、“水”、“林”、“寺”、“泉”、“茶”、“红”等7个方面。既有鸡公山、南湾湖等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点,又有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许世友将军墓等革命纪念地,还有灵山寺等历史人文景观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此外,信阳区位优势明显。106、107、312国道,京珠高速,正在建设的西合高速、阿深高速,京广、京九、宁西铁路纵贯全境,京广、京九、西合3条通信光缆干线纵横交汇,交通、通信十分便利,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条件。虽然目前信阳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公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公民的旅游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国内旅游消费增长态势日益凸显,将为信阳老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1.2加快老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信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总人口达770万,其中660万的农业人口中,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50万农民足已耕种全市800万亩耕地(1hm=15亩),剩下的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因此,信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附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这对农业人口众多的信阳老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估计,如果旅游业能够全面发展,全市可以增加1O万~15万个就业岗位,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其他行业就会相应增加5个就业人员。这将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大量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更好地实现就地转移,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只能部分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3有利于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基础上的较高要求。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及其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能使当地居民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地方的民俗、饮食、服饰文化、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管理机构必须定期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些旅游胜地,尤其是红色旅游胜地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基地,不仅对参观旅游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也起着教育作用。因此,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红色旅游业是不断提高信阳老区“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不断提升信阳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充分条件。

2信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信阳老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宣传推介不够等,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无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不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导致旅游业吸附的劳动力数量偏少,存在种种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2.1产品知名度不高,形象不鲜明目前,信阳老区缺少精品景区和景点,缺乏带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由于大多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致使信阳旅游的客流结构简单,主要以本市、本省和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外省客流不大,国际客流稀少。

2.2旅游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观光游仍然为旅游的主流,休闲游、度假游、疗养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发展滞后。由于长线游客的缺乏和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滞后,旅客来去匆匆,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其他行业都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后续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因而,当前信阳旅游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较短,旅游业主要效益来源是景区、景点门票,还处在原始效益阶段。

3措施建议

3.1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旅游业

3.1.1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没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更谈不上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据调查,信阳老区旅游景区(点)的配套交通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安全保障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大多存在不完善的现象,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老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是信阳老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往往和景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加强景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另外,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当地农村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类投资还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直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3.1.2实施精品战略。信阳旅游资源优质丰富,缺少的是建设和开发。鸡公山景色秀美,为四大避署胜地之一,又和千年古刹灵山寺、豫南明珠南湾湖和疗养胜地汤泉池等互为毗邻;大别山兽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些景区、景点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实施精品战略,主要是把鸡公山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条件较好的景点、景区建成享誉省内外,乃至海外旅游市场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①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努力提高服务品位,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的旅游景区。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有了好的产品,还要配合强有力的宣传,才能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在国内其他省份和国外旅游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信阳旅游业要走出河南省,必须制订旅游促销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1.3创新旅游业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县区,管理比较分散,难以发挥优质景区、景点的带动作用和形成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了充分挖掘信阳旅游业的潜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其成为信阳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在加大政府监管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选择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景区试点,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性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创新体系,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和统一保护。以综合各区点的力量,形成信阳旅游业的整体效应;以增强全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力争尽快建立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

3.1.4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目前,信阳旅游行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若要大力发展,必须打破原有格局,将单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复合型的投资主体。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对规划中的新景点(配套经营的商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坚决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1.5打破地域界限,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信阳市地处鄂、豫、皖3省交界处,和中心城市武汉市相毗邻,交通便捷,发展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向西可以将大别山一桐柏山旅游区联系在一起,构建红色旅游长廊;向南可以利用与武汉市毗邻的优势,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休闲游、度假游、商务游、会议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向东可以和安徽省的部分景点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以求资源共享。

3.2将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一方面,利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的村容村貌,模糊景区边界,扩大景区范围。通过提高景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使其树立旅游意识。加强景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保持景区良好的社会治安,做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使游客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景区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出乡村游、农家饭、农家旅馆等涉农旅游产品,以适应由观光游向消费、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努力挖掘旅游业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狭隘地理解旅游业概念,单纯地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业,不仅不能使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且也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相左。因此,必须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摈弃“门票经济”的陈旧思路,努力开拓旅游业的外延并挖掘其内涵,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在各行各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吸附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为信阳老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确立其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

旅游基础设施篇8

【关键词】西部民族县域旅游 政府主导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不少西部民族县域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都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本文以门源回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为例,探讨西部民族县域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促进西部民族县域旅游业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1.相关概念的界定

近几年,民族县域这一名称在学科领域及现实生活中被普遍采用。笔者认为,所谓民族县域是指同一民族比较集中居住的且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这个区域不单有自然地域上的含义,还代表着同一少数民族的文化属地。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得该国、该地区的旅游发展符合市场的需求,以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政府主导型模式又分为政府完全主导型和政府有限主导型两种模式,分别适用于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别就在于,政府在旅游发展中参与的程度、干预的范围以及主导的内容存在差异。

2.门源县旅游发展模式的运行

近年来,门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调整转型中的新型朝阳产业来重点培育,按照“加强领导、理顺体制、重点规划、形成品牌”和建设高原旅游名县的要求,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入、全民兴办旅游”的发展方针,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基础作用,积极争取项目并鼓励支持民营等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旅游开发,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按照“一个中心、二条旅游带、三大旅游产品系列”的旅游发展布局,开辟出了集生态、探险、民族风情、农家乐及自驾车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资源,使门源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结合一年一届的油菜花旅游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积极搭建发展平台,突出打造门源特色旅游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了景区服务功能,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使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幅度增长,旅游业正在成为门源的一大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青海省提出“旅游强省”战略以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来抓,依托门源旅游资源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区域合作,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全县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门源县立足资源优势,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为核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道路、景区、景点等旅游设施,强化服务,提档升级,内抓旅游特色项目开发建设,外抓宣传促销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有效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商贸、交通运输、保险、通信、邮政、餐饮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户数达3219户,从业人员达13565人,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9%。“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入境游客33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79亿元。 这些成就不仅让我们增强了信心,也为今后推动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清醒认识门源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仍以观光旅游为主,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产业链条短,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面临挑战,全县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只有5.9 %。游客花费中,交通、住宿所占比重大,游览、购物、娱乐比重小,旅游总体消费水平低。

3.2 资金投入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景区景点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和娱乐项目,旅游旺季时,特别是油菜花旅游节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住宿、车辆、餐位紧张,制约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由于正处于培育阶段,全县旅游发展中旅游宣传促销、推介说明等经费不足,招商引资工作进展不大、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县财政困难,自身投入基础建设不足,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品展销、民族民俗文化展演等基本设施严重不足。

3.3 旅游市场发育不充分,旅游企业“弱、小、散”,缺乏有竞争势力的龙头企业。农家乐、牧家乐等规模档次均比较低,特色不突出。

4.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完善

门源县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就像“大人扶小孩学走路”一样,其发展水平仍处在需要扶持才能爬起来,才能走得稳的阶段。这就要求全县上下要树立“大旅游”的思想,人人当门源旅游的宣传者,人人做门源旅游的建设者。

旅游基础设施篇9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

一、丰富城市旅游吸引物

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旅游业是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节事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构成了城市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与城市旅游中静态的吸引物相区别,节事活动动态特征明显,作为城市旅游吸引物,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强举办城市的吸引力。动态特性、暂时性的节事活动由于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扩大了旅游者对信息的感知。从而促使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节事活动的主题鲜明,再加上举办内容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可以增加目的地整体吸引力和游客满意度,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持续的客流。由于旅游业容易受季节性影响,因此旅游地有明显的淡旺季。而旅游节事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小。其举办的灵活性、动态性满足了当前旅游者趋向参与、体验的旅游需求。

城市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城市中的自然资源,还包括人文和社会资源。城市节事活动不但满足了旅游者喜好参与体验的旅游需求,还激活了城市静态吸引物。城市中的景点、博物馆、商业购物区、主题公园等静态吸引物,在节事活动等动态吸引物的“激活”下,重新焕发出光彩,鼓励旅游者参观游览,大大增加了外界对这些场所设施的关注。可以说,节事活动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实现了城市旅游资源的动静结合。同时,节事活动的举办,会给举办城市留下许多有纪念意义的“遗址”,这些“遗产”也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

二、促进城市旅游产品的升级

节事活动前。依据节事活动的主题,设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节事活动中的各种赛事、展销。即是这些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完善和升级过程。其次,节事活动结束之后。利用节事活动的影响,发挥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环境资源等优势,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旅游产品。促进相关城市旅游产品的升级。博鳌亚洲论坛推出了一个国际性会议城市,城市营销盼成功,除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后续效应也很强,带动了贸易、旅游、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悉尼奥运会的后续效应也很显著。自1999年悉尼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澳大利亚在国际会议市场的排名直线上升。按会议量计算。从1999年的全球排名第七升到2000年的第四,超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旅游目的地。同时。由于这种会议旅游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澳大利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节事活动在空间上对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大型节事活动由于举办的时间相对集中,期间有大量游客参与,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如交通、水电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这种需求,节事活动前,举办地城市就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因此,从另一方面,节事活动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这个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使它的城市建设受益匪浅,以致它的成功被后来的奥运候选城市视为楷模。在奥运会前。拆除了原来的陈旧海滨工业设施,扩建了国际机场,兴建了新的公路网,增加了酒店数量,修建了最新型的体育设施。同样,北京奥运会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了2800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了142个项目,包括兴建体育设施、完善通讯系统建设、扩建机场、建设高速公路。又如为了洛阳牡丹花会这一节事活动的顺利举办。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专项改造工程。1999年第十七届花会前投入40亿元进行市容改造,拆除300多万m2的不协调建筑。由于花会的带动,全市有65条道路得到了改扩建和改造,城市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观。而且,每年都要有计划上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先后对机场、火车站、广场等公共设施进行了完善,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支持节事活动的举办。旅游服务设施方而,为满足奥运会期间的巨大客流,北京的星际酒店增加到800家,政府还针对散布在城区的几千家社会旅馆出台了服务设施达标办法,详细规定了卫生、安全、支付等环节的要求,全面提升了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此外,还动员旅游企业参与奥运服务培训,北京市旅游局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对旅游行业20万员工进行了奥运基本知识、礼仪礼貌及外语等方面的培训,并且在奥运会期间还启动了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开展了导游员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等等一些措施提高了服务质量。为旅游者留下了良好的城市印象。城市旅游支持系统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分不开的,举办节事活动极大的改善了举办地城市的基础设施,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悉尼奥运会的举办,澳大利亚政府对奥运会的场馆和相关设施直接投资约为80亿美元,而直接受益约有4亿美元。后续效应如奥运场馆也成了新的景点,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让它的经济发展至少提早数年。旅游节庆的举办,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转贴于

四、提高旅游服务业水平

由于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直接受益者,因此服务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反过来,旅游业对现代旅游服务业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节事活动的举办,能促使举办城市的旅游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通过学习国外的经验,提高了举办城市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素质和相关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为了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的礼仪培训,提高了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带动了旅游行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拓宽客源市场。增加客源

节事活动在旅游方面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吸引旅游者。节事活动短时间的轰动效应,吸引了大量旅游者。节事活动的周期性举办可以增加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带来持续的客流,并且增加了游客的回游量。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入境游客分别达到23万人次、22万人次、30万人次、29万人次。悉尼奥运会期间,到悉尼的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了100多万,其中比赛期间共接到国外旅游者达50万人次。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除吸引正式参赛人员11.116人及12,000多名媒体记者外。还吸引了25万名海外游客,在其举办前后的八年间,悉尼奥运会为澳大利亚的客流量额外增加了160万国际旅游者。

从节事活动的长期效应来说,由于想对举办国家或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潜在的旅游者去这些举办城市的旅游动机更强。因此这些重大节事的发生地,对许多人都有一种吸引力,这就为活动的举办地发展旅游事业奠定了基础。以世博会为例,历来世博会的参观人数,都被视为是衡量一届世博会成功与否的基本指标。凡是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往往也是旅游城市,世博会期间大批参观者转化为旅游者。2000年来澳的旅游者增加了11%,同年9月份悉尼的旅游者增加了15%,在11万名专程为奥运会而来的国际旅游者中有88%会成为回头客,这给悉尼带来了旅游的黄金季节。

季节性也是地方旅游业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大众旅游容易受季节性影响,使旅游地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体育赛事类、博览展会型和商务会议型的节事活动受季节性影响较小,目标客源市场也以专业人士及受兴趣影响的观众游客为主要受众。节事活动的开办,调节了这种淡旺季结构,增加了淡季的游客量。

一些城市举办标志性节事还可以促进旅游市场区域扩展。节事活动的举办强化了主办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标识性、主办地的旅游形象。对一些潜在旅游者的爱好趋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一般特殊的节事活动可以促使旅游需求向举办城市的周边区域扩展,从而直接促进了客源市场的增长。

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专家估计。节庆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其长远效益巨大。节事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业的繁荣,而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加快发展节事经济创造了条件。节事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直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扩大了消费需求,刺激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潍坊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以来。在为当地旅游带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带动了风筝、住宿、餐饮、旅游、商业、交通、文化等产业的发展。节事活动期间,风筝会、鲁台会、寿光蔬菜博览会同时举办。潍坊风筝产业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材料供应到制作、市场销售,已有集群化优势,吸纳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的寿光菜博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以寿光菜博会为中心形成的冷藏保鲜。农产品包装和肥料业三大产业集群。通过城乡销售网络。促进了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互动。节庆期间的农产品展销,也使本地特产走出山东,实现了“以节养节”的良性循环,使旅游节事和城市旅游及其他产业的互动作用加强,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基础设施篇10

作为一种最为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多人将低碳旅游归纳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活动,也就是在开展相应旅游活动的同时,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行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得旅游与社会经济和公共环境效益处于一个同等的高度上。笔者分析,低碳旅游的方式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低碳旅游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与传统的旅游相比,低碳旅游突破了以往纯消费、纯损耗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优化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促进旅游模式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2)低碳旅游将在旅游者、交通和资源三方面进行突破,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注入减少能源消耗的理念,譬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其鉴定的指标清晰明了,具有广泛的发展范围。(3)从实现的手段分析,低碳旅游的手段重在维持和保护,在开发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将遗弃的资源再回收,实现局部可持续发展,既不加重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还能够创设低碳的环境,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 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 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 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我国旅游行业引入低碳旅游理念之后,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使得旅游低碳模式更具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其他发展的前景也越具可观性。首先是我国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旅游类型多种多样,可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随之我国内需的扩大和相关结构政策的调整,低碳旅游可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损耗,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内需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其次是在我国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单单依靠传统的旅游方式,将会使得旅游资源被不断消耗,因此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倡导自然和谐的理念,低碳旅游也将应运而生,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具发展前景的支撑。再次是低碳旅游以生态文明的姿态出现,超越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形成高效循环的产业体系,另外,低碳旅游还通过资源节约机制的建立,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开发机构,实现旅游行业可行配套体制的全面建设。由此可见,低碳旅游的发展从单纯的旅游领域升华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缓解了旅游行业与自然资源进展的局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3.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3.1低碳理念推广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循环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内在发展,低碳旅游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倡低碳消费、绿色保护和回收利用等理念,作为低碳旅游的执行主体,旅游单位要在旅游者旅游的过程中,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改变以往旅游过度消费和损耗的模式,譬如旅游饭店、景区、商场等方面,一方面是倡导节能和减排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是为旅游者提出环保消费的建议,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政策措施方面,我国相关的旅游行业部门和主体要予以积极的配合支持,创建合作模式的联动机制,各县区的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创设有利的宏观旅游环境以及内在调整机制,为低碳旅游的健全发展提供政策条件,也能够快速引导公众参与。而事实上,无论是低碳理念的推广,还是政策措施的扶持,都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促进环境的优化和提供人文的关怀,激励和引导旅游主体参与低碳旅游的建设。

3.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笔者建议纳入筹资渠道、合作方式和经营发展多元化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低碳旅游开发发展当中,譬如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在综合考虑旅游环境质量、容量和承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形成内外兼修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同时,笔者认为还有必要融入以下三种旅游低碳模式:首先是景区环境卫生的加强管理,目前的旅游景区很多环境死角没有进行清理,降低了旅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因此,进行定期的清理,譬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可以减少垃圾的污染,为了减少环境卫生清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要鼓励景区周边学校学生为景区进行义务清理,在与学校交流的同时,将低碳理念也融入到学校当中。修葺损坏的卫生设施,要增加垃圾箱等配套设施。其次交通方式的选择也要鼓励低碳化,譬如选择铁路、公共交通、环保型骑车、步行,尽量减少自驾游,在某些景区限制自驾车辆,以减少自驾车辆产生的含碳量和气体排放量。最后是减少一次性旅游用具,譬如瓶装水、袋装食品等,鼓励旅游者自带水果和食用当地的应季蔬果,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消耗。

3.3旅游人才的培养

低碳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发展的潜力,但其发展最终需要大批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为了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笔者建议通过开展旅游院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模式,加强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研究,将相关的规划研究落实到人,为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