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9 15:43:13

旅游资源设计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科技旅游资源;特性;资源配置;影响

1科技旅游资源的涵义和特性

1.1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

科技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已经或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的总和。首先,科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力,即人们出游的动机主要是受到科技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吸引和激发而产生。其次,科技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的事物和因素。已开发的还可以被看作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是指现在还不适于开发但当一定条件具备后即可被开发利用。最后,科技旅游资源必须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物和因素,这是用以与其他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必要条件。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很多,有形的科技设备和仪器、无形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科技模型和标本等等,可以说科学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有符合另外两个条件的科技事物和因素才是科技旅游资源。

1.2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

科技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广域性、不可移动性、形式多样性、重复使用性,多用途性等旅游资源共性,还具有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特性,主要包括:

(1)科技性。即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属性。科技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是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事物和因素,或者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原理和真理,或者是改进效率的先进设备、仪器和工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奥义性。

(2)教育性。通过向人们展示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知识内容、科技新成果、科技发展的动向等,使人们亲身体验到探索自然,感受科技力量的快感,让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轻松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国家积极支持科技旅游的发展,除看重其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外,还由于它能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人们的科技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3)跨产业性。科技渗透于各行各业。而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科技旅游资源涉及工业、农业、科教、信息等一、二、三产业的多种行业。实际上。目前的工业旅游、高新农业园区旅游很大程度上带有科技成分,是对应用与工业、农业当中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参观体验,应归属于科技旅游。其他诸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观测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有自己的功能或业务。这些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产业性。

(4)快速更新性。纵观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其加速发展的历程,而目前的时代又被喻为科技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旅游资源是关于科技的事物和因素,科技如此高速的发展必将引发科技旅游资源不断快速的更新并产生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快速更新性和时代感使得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魅力。

2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内容的影响

2.1科技旅游资源配置的内容

厉以宁指出:“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对科技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应从这两个层次来阐释。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于某一科技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或者是选择对哪些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将判定是使其为旅游产业所利用,还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所利用或闲置。在这一层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科技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问题。微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已决定开发的科技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以使其最合理的被利用。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建造、服务的供给等问题。

以下将具体分析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对这两个层次配置的影响。

2.2对评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

2.2.1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科技性

旅游资源自身一般具有观赏、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娱乐等几方面价值,不同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和大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或价值(吸引力)的不同指向性。科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是指向科技价值的,尽管它也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价值,但其价值(吸引力)的核心是其科技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时应以科技价值的比较为主。并以综合价值的比较为辅助参照。

2.2.2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体验性

我国科技旅游市场范围狭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科技旅游产品的感知力和偏好不强,不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激荡。而科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就是科技性较强,需要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旅游者。既然无法在短期内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就应该在科技旅游资源选择和开发上做文章。在科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即人们能够感受体验并欣赏享受到的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技价值及其他价值的程度。否则,如果选中一项体验价值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导致开发后吸引力不强而无法获益、或者是为了增加体验性而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2.2.3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考虑与旅游业的结合度

科技旅游资源往往与其他产业单位密切相关,它既可能是其他产业单位的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这种高度相关性一方面是科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其价值有所降低,因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或是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专门业务,不宜为人打扰,从而也就降低了科技旅游资源的可体验性。其他产业之所以乐于搞科技旅游就是因为可以产生范围经济,也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利用同种资源进行多种生产时必须考虑到两种生产能否有效结合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结合。就不宜将该资源用于两种用途。所以;在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该资源能在何种程度上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判断其开发价值的大小。

2.3对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过程的影响

2.3.1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要重,最体现科技性和教育性

前文述及,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科技性。在科技旅游产品中则体现为产品的吸引力或给予游人体验的核心是科技性。因而,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无时无刻不把科技性的体现居于首位,尽可能地以科技的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科技价值,使游客在感受到资源所包含的科技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方式上的科技感。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将体验内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对于旅游来说,所获得的是一种综合体验,但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综合体验中,各体验类型所占的比例或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就科技旅游来说,其资源的特性就是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因此它所主要给予的应该是以教育体验为主的旅游综合体验。这样,我们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体验的供给是相当重要的。

2.3.2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要更重视参与性

前文强调了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中应重视体验性。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更应突出体验价值,因为体验感不仅源于资源自身,还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开发拉近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增加体验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旅游中普遍应用的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官来影响游客的内心,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

科技旅游最终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和享受。而满足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亲自探寻,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所以,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参与的内容,这是让游客获得更大精神收益并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

2.3.3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着重解决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问题

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时应注重考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问题,而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实际地、确实地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即努力使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活动相协调,一方面努力挖掘具有该产业特色的旅游兴趣点。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旅游所用和被旅游者体验,另一方面保证该产业单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协调可以包括时间上的协调,空间上的协调。内容上的协调三个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协调效果。

2.3.4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也要不断更新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旅游资源具有其它旅游资源所没有的更新速度。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可变化性。科技旅游资源的这种飞快变化更新使得科技旅游可开发的“原料”相对丰富,不断的对新出现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淘汰过时的缺乏吸引力的项目,能使科技旅游景观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3.1资源配置模式及选择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组成三种资源配置模式:纯政府配置模式、纯市场配置模式与混合配置模式。而选择何种配置模式才能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则往往要看该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质。产品的性质不同,则配置的成本、效率、公平性、能力等等方面也都会有差异,从而带来配置结果的差异。

3.2科技旅游资源配置模式选择

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实际上源于其科技性,是科技性为人们感知后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收益,它使得社会成员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热爱的程度得以提高,进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科技旅游景点也往往被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社会福利的一种体现而为政府广泛推崇。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科技旅游景点是能够产生部分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即不仅其消费者自身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整个社会也因此获得了收益,并且对科技旅游景点进行消费的人越多,这种正的外部性(社会收益)就越大,因而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不完全适宜排他的产品,即不应设置高价格来排除大部分人对其的消费。此外,在科技旅游景点容量范围内,多增加一个旅游者不会减少其他旅游者对其所进行的消费。这被称为消费的非竞争性。由以上两点(不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产品——准公共产品(一般认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属性的物品就是公共产品,部分具有这两种属性的产品则是准公共产品)。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http:///Article/ndgb/200804/825.html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3

1.1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

科技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已经或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的总和。首先,科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力,即人们出游的动机主要是受到科技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吸引和激发而产生。其次,科技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的事物和因素。已开发的还可以被看作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是指现在还不适于开发但当一定条件具备后即可被开发利用。最后,科技旅游资源必须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物和因素,这是用以与其他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必要条件。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很多,有形的科技设备和仪器、无形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科技模型和标本等等,可以说科学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有符合另外两个条件的科技事物和因素才是科技旅游资源。

1.2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

科技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广域性、不可移动性、形式多样性、重复使用性,多用途性等旅游资源共性,还具有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特性,主要包括:

(1)科技性。即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属性。科技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是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事物和因素,或者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原理和真理,或者是改进效率的先进设备、仪器和工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奥义性。

(2)教育性。通过向人们展示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知识内容、科技新成果、科技发展的动向等,使人们亲身体验到探索自然,感受科技力量的快感,让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轻松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国家积极支持科技旅游的发展,除看重其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外,还由于它能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人们的科技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3)跨产业性。科技渗透于各行各业。而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科技旅游资源涉及工业、农业、科教、信息等一、二、三产业的多种行业。实际上。目前的工业旅游、高新农业园区旅游很大程度上带有科技成分,是对应用与工业、农业当中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参观体验,应归属于科技旅游。其他诸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观测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有自己的功能或业务。这些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产业性。

(4)快速更新性。纵观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其加速发展的历程,而目前的时代又被喻为科技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旅游资源是关于科技的事物和因素,科技如此高速的发展必将引发科技旅游资源不断快速的更新并产生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快速更新性和时代感使得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魅力。

2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内容的影响

2.1科技旅游资源配置的内容

厉以宁指出:“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对科技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应从这两个层次来阐释。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于某一科技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或者是选择对哪些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将判定是使其为旅游产业所利用,还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所利用或闲置。在这一层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科技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问题。微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已决定开发的科技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以使其最合理的被利用。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建造、服务的供给等问题。

以下将具体分析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对这两个层次配置的影响。

2.2对评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

2.2.1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科技性

旅游资源自身一般具有观赏、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娱乐等几方面价值,不同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和大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或价值(吸引力)的不同指向性。科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是指向科技价值的,尽管它也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价值,但其价值(吸引力)的核心是其科技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时应以科技价值的比较为主。并以综合价值的比较为辅助参照。

2.2.2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体验性

我国科技旅游市场范围狭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科技旅游产品的感知力和偏好不强,不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激荡。而科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就是科技性较强,需要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旅游者。既然无法在短期内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就应该在科技旅游资源选择和开发上做文章。在科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即人们能够感受体验并欣赏享受到的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技价值及其他价值的程度。否则,如果选中一项体验价值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导致开发后吸引力不强而无法获益、或者是为了增加体验性而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2.2.3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考虑与旅游业的结合度

科技旅游资源往往与其他产业单位密切相关,它既可能是其他产业单位的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这种高度相关性一方面是科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其价值有所降低,因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或是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专门业务,不宜为人打扰,从而也就降低了科技旅游资源的可体验性。其他产业之所以乐于搞科技旅游就是因为可以产生范围经济,也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利用同种资源进行多种生产时必须考虑到两种生产能否有效结合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结合。就不宜将该资源用于两种用途。所以;在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该资源能在何种程度上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判断其开发价值的大小。

2.3对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过程的影响

2.3.1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要重,最体现科技性和教育性

前文述及,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科技性。在科技旅游产品中则体现为产品的吸引力或给予游人体验的核心是科技性。因而,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无时无刻不把科技性的体现居于首位,尽可能地以科技的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科技价值,使游客在感受到资源所包含的科技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方式上的科技感。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将体验内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对于旅游来说,所获得的是一种综合体验,但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综合体验中,各体验类型所占的比例或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就科技旅游来说,其资源的特性就是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因此它所主要给予的应该是以教育体验为主的旅游综合体验。这样,我们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体验的供给是相当重要的。

2.3.2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要更重视参与性

前文强调了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中应重视体验性。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更应突出体验价值,因为体验感不仅源于资源自身,还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开发拉近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增加体验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旅游中普遍应用的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官来影响游客的内心,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

科技旅游最终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和享受。而满足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亲自探寻,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所以,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参与的内容,这是让游客获得更大精神收益并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

2.3.3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着重解决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问题

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时应注重考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问题,而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实际地、确实地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即努力使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活动相协调,一方面努力挖掘具有该产业特色的旅游兴趣点。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旅游所用和被旅游者体验,另一方面保证该产业单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协调可以包括时间上的协调,空间上的协调。内容上的协调三个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协调效果。

2.3.4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也要不断更新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旅游资源具有其它旅游资源所没有的更新速度。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可变化性。科技旅游资源的这种飞快变化更新使得科技旅游可开发的“原料”相对丰富,不断的对新出现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淘汰过时的缺乏吸引力的项目,能使科技旅游景观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3.1资源配置模式及选择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组成三种资源配置模式:纯政府配置模式、纯市场配置模式与混合配置模式。而选择何种配置模式才能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则往往要看该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质。产品的性质不同,则配置的成本、效率、公平性、能力等等方面也都会有差异,从而带来配置结果的差异。

3.2科技旅游资源配置模式选择

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实际上源于其科技性,是科技性为人们感知后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收益,它使得社会成员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热爱的程度得以提高,进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科技旅游景点也往往被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社会福利的一种体现而为政府广泛推崇。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科技旅游景点是能够产生部分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即不仅其消费者自身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整个社会也因此获得了收益,并且对科技旅游景点进行消费的人越多,这种正的外部性(社会收益)就越大,因而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不完全适宜排他的产品,即不应设置高价格来排除大部分人对其的消费。此外,在科技旅游景点容量范围内,多增加一个旅游者不会减少其他旅游者对其所进行的消费。这被称为消费的非竞争性。由以上两点(不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产品——准公共产品(一般认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属性的物品就是公共产品,部分具有这两种属性的产品则是准公共产品)。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旅游资源;访问控制;信息库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1-3]。加强旅游资源管理,构建旅游资源信息库,对推进产业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实施系统营销、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5]。传统旅游资源信息大多采用半手工管理方式[6-8],即电脑保存旅游资源名称、类别信息,纸质方式保存旅游资源的详细资料,资料查询和分类统计主要靠手工完成。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序开发,旅游资源数量迅速增长,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于满足管理需求,逐渐暴露出工作量大、效率低、更新慢、查询难等不足。因此,迫切希望通过构建符合现代管理需求的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对区域内所有旅游资源单体的系统化管理。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国内外很多机构开发了适用自身需求的旅游资源信息库[9-12],实现了对旅游资源单体信息的管理,但大多数系统仅是对旅游资源单体信息的简单收集与汇总,缺乏与旅游资源单体相关的地理信息。而旅游单体的地理信息可以形象地突出单体的地理空间位置,反映单体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它既是研究旅游资源信息库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点。本文针对旅游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广东省韶关市旅游资源为例,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的韶关市旅游资源信息库。该系统在三层体系架构的基础上,通过角色访问控制技术,实现授权用户按角色受限地访问系统功能;通过地理信息实现旅游资源单体在地图上的可视化操作。

1系统分析

1.1韶关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单体是指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13-14]。韶关市拥有山、水、林、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多、品质高、组合好。旅游资源单体涵盖了8个主类、29个亚类、85个基本类型,分布于市内各县区乡镇,地域广泛。旅游资源单体的信息包括单体基本信息、空间信息、单体描述、保护与开发情况、交通条件、单体图片等信息。

1.2业务流程分析

旅游资源单体信息的收集与管理以县区为主,市级负责审核汇总。收集旅游资源单体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市工作组先将纸质调查表通过市工作人员下发至各县区工作组,县区工作组再发放到调查员,并要求各调查员根据要求实事求是地填写旅游单体的基本信息、空间信息、单体描述、历史保护、开发利用、单体图片等信息,同时注明所对应的原始材料信息。县区工作组在查阅有关原始材料和记录确认无误后,汇总上交至市工作人员。市工作人员审核收齐调查表上报到市工作组,完成旅游单体信息的采集工作。最后,市工作组在全市旅游单体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并按要求生成各类统计报表。统计的旅游资源单体信息一方面提交给旅游决策部门,辅助旅游资源规划;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给社会公众,让公众更多关注和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图1业务流程图通过上述业务流程分析,现行旅游资源单体管理工作存在采集效率低和数据更新慢的问题。在采集过程中,调查表是逐级下发和逐级上报的,存在重复计算和人为错误情况;在信息发生改变时,也不能动态反映单体的实时情况,如旅游单体的历史新发现、规模扩大、交通条件改变等,需要重新逐级上报审核,而在审核完成前,相关部门可能使用了原始旧数据。因此,构建新的具有地理信息的旅游资源库,实现旅游资源信息的实时、动态、高效管理已势在必行。

2系统设计

2.1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为了使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即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18-20],如图2所示。其中,表示层是最上层的用户操作界面,负责系统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将用户的操作指令传达到逻辑层,并根据逻辑层返回数据,按用户需要展示在界面中,提升用户体验;业务逻辑层是中间层,负责接受表示层传达的指令,并对指令进行逻辑判断和执行操作。如果涉及操控数据,则将指令转换成操作数据的SQL语句下发到数据层,并将数据层返回结果反馈给表示层;数据层是数据操作层,实现数据的存储和操作,并将上层数据操作结果反馈给上一层。该体系架构符合高内聚低耦合开发原则[21-22],具有2方面优点:1)避免表示层直接访问数据,提高数据安全性;2)减轻客户端负荷,减少维护成本.

2.2功能模块结构设计

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单体管理、线路规划、多媒体管理、交通管理、历史保护、开发利用、查询统计、系统帮助等9大模块,其功能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系统管理提供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安全、角色和基础数据;单体管理实现旅游单体名称、类别、等级、空间信息、行政归属等基本信息管理;线路规划、多媒体数据、交通管理分别实现旅游单体的线路规划、历史图片、宣传视频、交通状态等属性数据的管理;历史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对单体的形成机制、盛衰变化、历史演变、保护现状、展示活动、开放程度等信息的管理;查询统计和系统帮助实现对旅游单体数据的汇总和操作指南。

2.3数据库设计

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抽象出旅游单体、旅游规划、交通线路、宣传视频、单体历史、单体保护、单体开发、县区单位、类别、等级等实体。在明确各实体间的关系后,将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转换成逻辑模型,并依据数据库设计的一致性、完整性等原则[15-17],对逻辑表进行规范化处理,设计旅游单体表、旅游规划表、交通线路表、单体历史表、单体开发记录表、单体保护记录表、类别表、等级表等十几个数据库表。为了防止数据异常和减少数据冗余,要求大部分数据表需满足第三范式,部分表可要求仅达到第一范式。其中,旅游单体表(LYK_Tourunit)的结构如表1所示。

3关键技术的实现

3.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实现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加强数据的安全性保护,防止数据的非法访问和恶意篡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是在用户和访问权限之间引入角色的概念,将用户和角色联系起来,通过对角色的授权来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23-24]。根据旅游资源利用的用户群体,将其划分为市工作组、市工作人员、县区工作组、调查员4类,因此,在用户与权限之间设计了相应的4类角色。将用户与角色、角色与权限关联,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角色,一个角色可以有多个权限,从而有效限制用户对目标资源的直接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合法用户的非法操作。该模型具有2个方面优势:1)很好地描述角色层次关系,反映内部人员的职责范围;2)通过角色分配与取消达到权限的授予和取消,便于扩充和适应变化。访问控制模型如图4所示.

3.2旅游资源信息的地图实现

1)地图加载。旅游资源单体具有空间信息属性,需要在地图上根据坐标显示其地理位置。本文利用高德提供的背景地图,实现与旅游单体的关联。首先,通过<script>标签将高德地图授权的API引入到页面中,其代码为:2)利用麻点图展示统计数据。根据条件如按区域、按条件查询统计旅游资源单体时,需要利用麻点图展示统计结果。首先,根据云图数据要求,准备好具有经纬度坐标的旅游单体数据;然后,将数据批量导入云图数据管理平台中,调用JavaScript云图层API,将存储在云图中的数据以麻点图层方式叠加在地图上完成结果展现,其关键代码如下:3)信息窗口。在地图上点击旅游单体时,弹出信息窗体显示与其相关的信息。高德地图将旅游单体当作覆盖物,通过覆盖物将信息窗体加载到地图中。另外,在加载旅游单体的同时,给旅游单体附加点击事件,当单击旅游单体时,将在弹出窗口以文字形式显示单体名称和简介,而旅游单体信息则通过点击左下方“详细信息”链接查看。

4结束语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赣州;“古色”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古色”旅游资源是相对于“绿色”旅游资源——山林、草原、“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存遗迹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古迹、遗址、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资源。

一、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评价

赣州“古色”旅游资源包括两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宋城和相关建筑景点如八境台、郁孤台等,及许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衙署、学宫(书院、试院、儒学)等构成。

赣州作为目前保存宋代城墙建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堪称独一无二。其宋代城墙,位于赣州市区北部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古城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城墙,章贡合流、百舸竞发的美景尽收眼底。

赣州宋代古浮桥也为重要的宋城文化遗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桥、南河浮桥(1985年西河人行桥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贡水上的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三座浮桥,从宋代开始建造,除战乱时偶有废止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对于城乡之间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长的一座建春门浮桥,此桥全长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节,每天都定时开启,以通行船只。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特有的人文景观。

此外,赣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仅城墙、城门、城楼、敌楼、马同、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古迹方方面面都比较完备,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国防洪史的活教材。赣州宋城还是古代城市从单纯军事防御和防洪结合型向经济贸易型转变的一个佐证。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仪式歌谣等。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客家侨属回乡寻根,形成了极大的市场和旅游流,为客家文化的市场开发铺垫了道路。

二、基于“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赣州“古色”旅游资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资源因其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本地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毗邻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有鉴于此,本文进行“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1.宋城与宋文化观光游

这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自1994年举办“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以来,至今已举办多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寻踪游、古城风貌游、古赣州(章贡区)古迹游、通天岩石窟艺术游、宋文化名人探踪游、一江(赣江)二水(章、贡)游、古赣州辐射区的宋文化传播寻踪游。

2.赣州客家文化游

赣州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这里95%以上的人口属客家人,所以赣州地区对于客家不仅在语言、民俗习惯、建筑、饮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吸引境外游客、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区最具潜在优势的旅游开发项目,且本地区资源丰富,特点突出,应充分重视。可开发的项目有:客家溯源寻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态文化游、客家文化绿色家园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学科研游等。

三、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分析

1.市场竞争分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宋城文化的外部竞争目的地有:河南开封、杭州宋城及主题公园以及香港宋城。其中河南开封为北宋首都,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但是目前城市格局及环境方面与赣州有一定的差异。杭州为南宋的首都,同样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以文化名人及西湖的影响,加之杭州的宋城主题公园的经营,扩大了其作为宋代文化代表的知名度。从知名度上,针对内地客源市场,两者对赣州宋城旅游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冲击,是赣州宋城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重要竞争对象;但是两者在空间上相对赣州的主要目标市场距离较远;同时,相对两者而言,赣州的宋城城墙等现存宋代遗迹及与赣江的组合,是具有特色的竞争性旅游资源,通过宣传赣州宋城的特色而增强竞争力以及赣州对宋城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是可以在内地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香港宋城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主题公园,但是其文化底蕴和真实性与赣州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对赣州吸引香港游客及境外游客有一定的冲击,但是赣州如果与之协作,能够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分流和导流,则很可能转竞争关系为互补关系。

赣州市地域内古赣州(章贡区)的周边辐射区现存的宋代遗迹和文化遗存,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协作开发。尤其是对于可以组串成旅游线路的相关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如赣州市区内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协作,开辟宋代文化历史旅游专线,做到双赢,共同发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将此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与赣州客家文化民俗资源具有竞争性关系的地区有福建及广东地区。其中福建的客家民居开发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如永定的土楼在日本市场非常火爆。其中原因:一是福建客家围屋保存完好,如福建永安的安贞堡、永定的土楼等;二是福建土楼规模效应较好,永定土楼成群分布,给游客有一定的冲击力;三是福建客家民居旅游开发成熟。

然而,福建、广东与赣州是相毗邻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区,对于本地客家民俗开发是有互补作用的,应该加强协作。

2.赣州“古色”旅游市场细分

(1)境外市场客源细分

一级市场:港澳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65%。

二级市场:台湾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30%。

其他市场:外国人占市场份额4.9%,华侨占市场份额0.1%。

(2)内地市场地理细分

一级市场:江西、广东,占市场份额86%。

二级市场:湖南、湖北、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占市场份额10%左右。

其他市场:其他地区,占市场份额不足4%。

(3)内地市场旅游目的细分

调查结果表明:

一级市场:旅游观光,占市场份额66%。

二级市场:度假和探亲访友,占市场份额17%。

其他市场:包括商务、会议、交流及专业访问、健康疗养、宗教朝圣及其他,占市场份额不足17%。其中,商务旅游及会议旅游应该成为未来逐步成长的市场。

四、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

1.境外市场

境外市场营销,通过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以及区内生态旅游资源的推出,继续维持和拓展以港澳同胞及台胞为主体的观光游客市场,重点发掘外国人市场,通过客家文化的感情纽带,拓展海外华侨市场。密切与国际旅行社的协作。据有关专家推算,客家人在海外号称有1000万人,香港约有1/3的人口、台湾约有540万人口是客家人,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2.内地市场

地理市场板块以观光及度假吸引本省游客;以客家文化、宋城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广东客源;以生态旅游资源辅助宋城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湖南、湖北和华东市场客源。加强互补性旅游协作,加强旅游宣传。

五、赣州“古色”旅游的形象塑造

1.宋城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强调宋城城墙及体系完整的独有性特征,营造观赏宋城格局的旅游景点和环境。

(2)在旅游环境与旅游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达到环境优美、整洁、安静、舒适。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标准,加强绿地、花坛、古树、名木、市花、市树保护培植,形成特色,扩大旅游者活动空间,并逐步向疗养、休憩、会议旅游方向发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疗养、休闲地。

(3)加快以宋文化为内涵的赣州章贡区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

(4)城市识别标志以宋城为核心内容。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规范开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为展示基质,以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婚育民俗等为展示活载体。

(2)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发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设计相关产品。

(3)对重点开放的客家围屋内部进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4)围绕客家迁徙线路,进行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包括沿宋代的古驿道等沿线的古建筑恢复及相关客家文化的展示等,如大余梅关古驿道的建设,可以与客家文化传播相结合进行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韩振飞.赣州现存的宋代文史古迹[J].南方文物,2001,(4).

[2]饶任坤,卢斯菲.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6

[摘要]“古色”旅游资源是赣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评价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市场分析,阐述了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及形象塑造。

[关键词]赣州;“古色”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古色”旅游资源是相对于“绿色”旅游资源——山林、草原、“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存遗迹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古迹、遗址、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资源。

一、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评价

赣州“古色”旅游资源包括两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宋城和相关建筑景点如八境台、郁孤台等,及许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衙署、学宫(书院、试院、儒学)等构成。

赣州作为目前保存宋代城墙建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堪称独一无二。其宋代城墙,位于赣州市区北部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古城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城墙,章贡合流、百舸竞发的美景尽收眼底。

赣州宋代古浮桥也为重要的宋城文化遗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桥、南河浮桥(1985年西河人行桥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贡水上的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三座浮桥,从宋代开始建造,除战乱时偶有废止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对于城乡之间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长的一座建春门浮桥,此桥全长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节,每天都定时开启,以通行船只。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特有的人文景观。

此外,赣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仅城墙、城门、城楼、敌楼、马同、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古迹方方面面都比较完备,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国防洪史的活教材。赣州宋城还是古代城市从单纯军事防御和防洪结合型向经济贸易型转变的一个佐证。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仪式歌谣等。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客家侨属回乡寻根,形成了极大的市场和旅游流,为客家文化的市场开发铺垫了道路。

二、基于“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赣州“古色”旅游资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资源因其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本地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毗邻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有鉴于此,本文进行“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1.宋城与宋文化观光游

这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自1994年举办“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以来,至今已举办多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寻踪游、古城风貌游、古赣州(章贡区)古迹游、通天岩石窟艺术游、宋文化名人探踪游、一江(赣江)二水(章、贡)游、古赣州辐射区的宋文化传播寻踪游。

2.赣州客家文化游

赣州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这里95%以上的人口属客家人,所以赣州地区对于客家不仅在语言、民俗习惯、建筑、饮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吸引境外游客、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区最具潜在优势的旅游开发项目,且本地区资源丰富,特点突出,应充分重视。可开发的项目有:客家溯源寻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态文化游、客家文化绿色家园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学科研游等。

三、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分析

1.市场竞争分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宋城文化的外部竞争目的地有:河南开封、杭州宋城及主题公园以及香港宋城。其中河南开封为北宋首都,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但是目前城市格局及环境方面与赣州有一定的差异。杭州为南宋的首都,同样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以文化名人及西湖的影响,加之杭州的宋城主题公园的经营,扩大了其作为宋代文化代表的知名度。从知名度上,针对内地客源市场,两者对赣州宋城旅游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冲击,是赣州宋城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重要竞争对象;但是两者在空间上相对赣州的主要目标市场距离较远;同时,相对两者而言,赣州的宋城城墙等现存宋代遗迹及与赣江的组合,是具有特色的竞争性旅游资源,通过宣传赣州宋城的特色而增强竞争力以及赣州对宋城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是可以在内地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香港宋城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主题公园,但是其文化底蕴和真实性与赣州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对赣州吸引香港游客及境外游客有一定的冲击,但是赣州如果与之协作,能够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分流和导流,则很可能转竞争关系为互补关系。

赣州市地域内古赣州(章贡区)的周边辐射区现存的宋代遗迹和文化遗存,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协作开发。尤其是对于可以组串成旅游线路的相关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如赣州市区内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协作,开辟宋代文化历史旅游专线,做到双赢,共同发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将此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与赣州客家文化民俗资源具有竞争性关系的地区有福建及广东地区。其中福建的客家民居开发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如永定的土楼在日本市场非常火爆。其中原因:一是福建客家围屋保存完好,如福建永安的安贞堡、永定的土楼等;二是福建土楼规模效应较好,永定土楼成群分布,给游客有一定的冲击力;三是福建客家民居旅游开发成熟。

然而,福建、广东与赣州是相毗邻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区,对于本地客家民俗开发是有互补作用的,应该加强协作。

2.赣州“古色”旅游市场细分

(1)境外市场客源细分

一级市场:港澳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65%。

二级市场:台湾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30%。

其他市场:外国人占市场份额4.9%,华侨占市场份额0.1%。

(2)内地市场地理细分

一级市场:江西、广东,占市场份额86%。

二级市场:湖南、湖北、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占市场份额10%左右。

其他市场:其他地区,占市场份额不足4%。

(3)内地市场旅游目的细分

调查结果表明:

一级市场:旅游观光,占市场份额66%。

二级市场:度假和探亲访友,占市场份额17%。

其他市场:包括商务、会议、交流及专业访问、健康疗养、宗教朝圣及其他,占市场份额不足17%。其中,商务旅游及会议旅游应该成为未来逐步成长的市场。

四、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

1.境外市场

境外市场营销,通过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以及区内生态旅游资源的推出,继续维持和拓展以港澳同胞及台胞为主体的观光游客市场,重点发掘外国人市场,通过客家文化的感情纽带,拓展海外华侨市场。密切与国际旅行社的协作。据有关专家推算,客家人在海外号称有1000万人,香港约有1/3的人口、台湾约有540万人口是客家人,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2.内地市场

地理市场板块以观光及度假吸引本省游客;以客家文化、宋城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广东客源;以生态旅游资源辅助宋城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湖南、湖北和华东市场客源。加强互补性旅游协作,加强旅游宣传。

五、赣州“古色”旅游的形象塑造

1.宋城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强调宋城城墙及体系完整的独有性特征,营造观赏宋城格局的旅游景点和环境。

(2)在旅游环境与旅游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达到环境优美、整洁、安静、舒适。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标准,加强绿地、花坛、古树、名木、市花、市树保护培植,形成特色,扩大旅游者活动空间,并逐步向疗养、休憩、会议旅游方向发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疗养、休闲地。

(3)加快以宋文化为内涵的赣州章贡区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

(4)城市识别标志以宋城为核心内容。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规范开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为展示基质,以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婚育民俗等为展示活载体。

(2)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发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设计相关产品。

(3)对重点开放的客家围屋内部进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4)围绕客家迁徙线路,进行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包括沿宋代的古驿道等沿线的古建筑恢复及相关客家文化的展示等,如大余梅关古驿道的建设,可以与客家文化传播相结合进行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韩振飞.赣州现存的宋代文史古迹[J].南方文物,2001,(4).

[2]饶任坤,卢斯菲.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7

[摘要]“古色”旅游资源是赣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评价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市场分析,阐述了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及形象塑造。

[关键词]赣州;“古色”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古色”旅游资源是相对于“绿色”旅游资源——山林、草原、“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存遗迹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古迹、遗址、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资源。

一、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评价

赣州“古色”旅游资源包括两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宋城和相关建筑景点如八境台、郁孤台等,及许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衙署、学宫(书院、试院、儒学)等构成。

赣州作为目前保存宋代城墙建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堪称独一无二。其宋代城墙,位于赣州市区北部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古城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城墙,章贡合流、百舸竞发的美景尽收眼底。

赣州宋代古浮桥也为重要的宋城文化遗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桥、南河浮桥(1985年西河人行桥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贡水上的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三座浮桥,从宋代开始建造,除战乱时偶有废止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对于城乡之间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长的一座建春门浮桥,此桥全长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节,每天都定时开启,以通行船只。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特有的人文景观。

此外,赣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仅城墙、城门、城楼、敌楼、马同、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古迹方方面面都比较完备,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国防洪史的活教材。赣州宋城还是古代城市从单纯军事防御和防洪结合型向经济贸易型转变的一个佐证。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仪式歌谣等。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客家侨属回乡寻根,形成了极大的市场和旅游流,为客家文化的市场开发铺垫了道路。

二、基于“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赣州“古色”旅游资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资源因其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本地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毗邻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有鉴于此,本文进行“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1.宋城与宋文化观光游

这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自1994年举办“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以来,至今已举办多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寻踪游、古城风貌游、古赣州(章贡区)古迹游、通天岩石窟艺术游、宋文化名人探踪游、一江(赣江)二水(章、贡)游、古赣州辐射区的宋文化传播寻踪游。

2.赣州客家文化游

赣州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这里95%以上的人口属客家人,所以赣州地区对于客家不仅在语言、民俗习惯、建筑、饮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吸引境外游客、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区最具潜在优势的旅游开发项目,且本地区资源丰富,特点突出,应充分重视。可开发的项目有:客家溯源寻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态文化游、客家文化绿色家园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学科研游等。

三、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分析

1.市场竞争分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宋城文化的外部竞争目的地有:河南开封、杭州宋城及主题公园以及香港宋城。其中河南开封为北宋首都,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但是目前城市格局及环境方面与赣州有一定的差异。杭州为南宋的首都,同样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以文化名人及西湖的影响,加之杭州的宋城主题公园的经营,扩大了其作为宋代文化代表的知名度。从知名度上,针对内地客源市场,两者对赣州宋城旅游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冲击,是赣州宋城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重要竞争对象;但是两者在空间上相对赣州的主要目标市场距离较远;同时,相对两者而言,赣州的宋城城墙等现存宋代遗迹及与赣江的组合,是具有特色的竞争性旅游资源,通过宣传赣州宋城的特色而增强竞争力以及赣州对宋城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是可以在内地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香港宋城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主题公园,但是其文化底蕴和真实性与赣州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对赣州吸引香港游客及境外游客有一定的冲击,但是赣州如果与之协作,能够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分流和导流,则很可能转竞争关系为互补关系。

赣州市地域内古赣州(章贡区)的周边辐射区现存的宋代遗迹和文化遗存,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协作开发。尤其是对于可以组串成旅游线路的相关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如赣州市区内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协作,开辟宋代文化历史旅游专线,做到双赢,共同发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将此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与赣州客家文化民俗资源具有竞争性关系的地区有福建及广东地区。其中福建的客家民居开发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如永定的土楼在日本市场非常火爆。其中原因:一是福建客家围屋保存完好,如福建永安的安贞堡、永定的土楼等;二是福建土楼规模效应较好,永定土楼成群分布,给游客有一定的冲击力;三是福建客家民居旅游开发成熟。

然而,福建、广东与赣州是相毗邻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区,对于本地客家民俗开发是有互补作用的,应该加强协作。

2.赣州“古色”旅游市场细分

(1)境外市场客源细分

一级市场:港澳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65%。

二级市场:台湾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30%。

其他市场:外国人占市场份额4.9%,华侨占市场份额0.1%。

(2)内地市场地理细分

一级市场:江西、广东,占市场份额86%。

二级市场:湖南、湖北、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占市场份额10%左右。

其他市场:其他地区,占市场份额不足4%。

(3)内地市场旅游目的细分

调查结果表明:

一级市场:旅游观光,占市场份额66%。

二级市场:度假和探亲访友,占市场份额17%。

其他市场:包括商务、会议、交流及专业访问、健康疗养、宗教朝圣及其他,占市场份额不足17%。其中,商务旅游及会议旅游应该成为未来逐步成长的市场。

四、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

1.境外市场

境外市场营销,通过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以及区内生态旅游资源的推出,继续维持和拓展以港澳同胞及台胞为主体的观光游客市场,重点发掘外国人市场,通过客家文化的感情纽带,拓展海外华侨市场。密切与国际旅行社的协作。据有关专家推算,客家人在海外号称有1000万人,香港约有1/3的人口、台湾约有540万人口是客家人,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2.内地市场

地理市场板块以观光及度假吸引本省游客;以客家文化、宋城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广东客源;以生态旅游资源辅助宋城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湖南、湖北和华东市场客源。加强互补性旅游协作,加强旅游宣传。

五、赣州“古色”旅游的形象塑造

1.宋城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强调宋城城墙及体系完整的独有性特征,营造观赏宋城格局的旅游景点和环境。

(2)在旅游环境与旅游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达到环境优美、整洁、安静、舒适。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标准,加强绿地、花坛、古树、名木、市花、市树保护培植,形成特色,扩大旅游者活动空间,并逐步向疗养、休憩、会议旅游方向发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疗养、休闲地。

(3)加快以宋文化为内涵的赣州章贡区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

(4)城市识别标志以宋城为核心内容。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规范开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为展示基质,以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婚育民俗等为展示活载体。

(2)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发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设计相关产品。

(3)对重点开放的客家围屋内部进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4)围绕客家迁徙线路,进行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包括沿宋代的古驿道等沿线的古建筑恢复及相关客家文化的展示等,如大余梅关古驿道的建设,可以与客家文化传播相结合进行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韩振飞.赣州现存的宋代文史古迹[J].南方文物,2001,(4).

[2]饶任坤,卢斯菲.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河北省;品牌设计;文化资源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市场,被赋予“燕赵大地”的雅称。河北环抱京津,毗邻渤海,拥有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富饶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定古城、承德避暑山庄等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作为新中国的诞生地,还保存有红色西柏坡、阜平老区等人文资源。但是,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大省,旅游产值并不高。从国外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看,其旅游产值占GDP比重的10%-13%左右,我国为6%-7%之间,而河北省近年来一直徘徊在4%左右,表明河北省旅游业停滞不前或增幅较小。这与河北省旅游品牌的构建相关,这些旅游资源大多缺乏整合,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来自文化,如今的游客并不满足于眼前所景,富有人文内涵的旅游景区更容易被旅游者青睐,感知异地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成为多数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期望。任何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品牌设计,品牌的竞争是经济竞争的重要支撑点,河北省旅游产业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旅游品牌的设计。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有着一系列精心的策划设计,这不仅存在于商品竞争的产业,对于旅游文化产业也同样如此,为了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必须塑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个性,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对景区进行品牌差异化设计,从而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提升品牌资产。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具有以下重要性:(一)有利于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设计的作用在于企业既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塑造能体现企业品牌特色、引导消费需求的品牌设计点,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最高诉求为精神的满足,在旅游过程中,希望通过景区传达的人文内涵和情景关照提升和补充个人的审美认知,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二)有利于缔造旅游文化产业的良好声誉。品牌声誉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良好互动的产物,品牌的良好声誉建立在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上,它主要通过公关传播、口碑传播、情感体验等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平台多角度、多层面配合实现。优秀的旅游品牌设计能让游客产生精神共鸣,沉淀出良好的旅游感受,提升旅游景区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有了广泛的美誉度,优秀的旅游品牌设计自然能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品牌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有利于营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品牌设计还可以帮助旅游文化产业在进入市场后获得一定的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自己的消费群体。如果不注重企业的品牌设计,那么在正式进入到市场之后,能否占据市场、获得消费者,就难以有保证了。旅游品牌的设计不仅体现在旅游景区的设计上,同时也是对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的综合设计,是与消费者体验对接感受的总和。优秀旅游文化品牌设计不仅要有优质的文化理念作为依托,更要有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为文化底蕴,游客感受的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氛围,停车拍照、上车睡觉再也不会成为游客的旅游常态。初级的品牌设计停留在景区美观设计上,高层次的品牌设计则是针对景区良好的市场评价,将品牌独有的文化理念融入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营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河北旅游产业品牌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品牌设计意识。河北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市场中,因为缺少品牌设计意识,旅游资源的品牌开发深度、景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显得较低。例如在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中,河北占8处14家;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河北占有4条。除了影响深远的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外,还有平山县李家庄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地道战旧址、故居等。这些地方都以建陈列馆的形式进行设计,互相模仿严重。相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在其品牌宣传的过程中,所传达的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逐渐趋同,失去了自身特色,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二)缺乏品牌整合设计。目前河北旅游缺乏品牌整合设计,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李家庄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为例,两地相距18公里,一般先到李家庄,再到西柏坡,主要接待以参观学习为主的游客,都是以讲解陈列馆相应历史为主线。两个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两地革命历史资源未能整合,二是周围的岗南水库等自然景观未能与革命历史文化内涵融合。(三)缺乏品牌设计独特性。每一处旅游资源都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每一份独特性背后都可以凝炼出独具特色的品牌理念。而纵观河北省内诸多旅游点,不论是可视化的设计,还是电视媒介的宣传手段大多趋于一致,不论是旅游资源品牌定位,还是衍生的周边产品,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且品牌的管理方式也大同小异,没有做到品牌理念的特殊问题特殊分析。与其他经济行业产品不同,旅游场景即产品,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更需要品牌设计观的输入。旅游产业依托独特的地域环境、天然的自然资源或者历代留存的文化遗址为销售点,产品即眼前所景,身处所境。正是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很容易封闭人们对旅游资源品牌设计的意识,很难做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宣传。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与其品牌设计

在众多趋于相同的品牌定位中,如何做到与众不同,需要结合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将旅游资源所传达的特殊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相结合,在保留传统旅游项目的同时增加品牌设计观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品牌定位

做好旅游资源的品牌定位有助于在同类旅游产业中区别出来。在进行旅游品牌设计之前,首先应向内分析旅游资源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向外分析客源地市场的状况,为品牌塑造做好前期调研准备。例如:(1)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内涵。历史上为皇家避暑之地,传承着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和”文化。避暑山庄依山就势,代表着“天地之合”,避暑山庄只建寺庙,不建城墙,体现了“民族之合”,大大小小的寺庙又体现了“宗教之合”。在避暑山庄的标识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和”文化,通过这种文化渗透,将更多的人文内涵注入避暑山庄这个品牌。(2)承德避暑山庄的客源。来避暑山庄参观游览的客人大约分三类:一是当地居民,办理年票后,将山庄当作日常生活中的公园;二是来避暑山庄的游客,以了解游览为主;三是专业人士,避暑山庄作为中国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是众多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文化专业人士研究学习的场所。因此避暑山庄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设计要依托文化定位、市场定位,在已经建立的成熟旅游市场上开拓新的增长点。

(二)品牌设计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9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2、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3、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旅游资源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赣州;“古色”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古色”旅游资源是相对于“绿色”旅游资源——山林、草原、“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存遗迹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古迹、遗址、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资源。

一、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评价

赣州“古色”旅游资源包括两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宋城和相关建筑景点如八境台、郁孤台等,及许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衙署、学宫(书院、试院、儒学)等构成。

赣州作为目前保存宋代城墙建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堪称独一无二。其宋代城墙,位于赣州市区北部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古城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城墙,章贡合流、百舸竞发的美景尽收眼底。

赣州宋代古浮桥也为重要的宋城文化遗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桥、南河浮桥(1985年西河人行桥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贡水上的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三座浮桥,从宋代开始建造,除战乱时偶有废止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对于城乡之间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长的一座建春门浮桥,此桥全长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节,每天都定时开启,以通行船只。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特有的人文景观。

此外,赣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仅城墙、城门、城楼、敌楼、马同、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古迹方方面面都比较完备,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国防洪史的活教材。赣州宋城还是古代城市从单纯军事防御和防洪结合型向经济贸易型转变的一个佐证。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仪式歌谣等。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客家侨属回乡寻根,形成了极大的市场和旅游流,为客家文化的市场开发铺垫了道路。

二、基于“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赣州“古色”旅游资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资源因其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本地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毗邻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有鉴于此,本文进行“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1.宋城与宋文化观光游

这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自1994年举办“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以来,至今已举办多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寻踪游、古城风貌游、古赣州(章贡区)古迹游、通天岩石窟艺术游、宋文化名人探踪游、一江(赣江)二水(章、贡)游、古赣州辐射区的宋文化传播寻踪游。公务员之家

2.赣州客家文化游

赣州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这里95%以上的人口属客家人,所以赣州地区对于客家不仅在语言、民俗习惯、建筑、饮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吸引境外游客、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区最具潜在优势的旅游开发项目,且本地区资源丰富,特点突出,应充分重视。可开发的项目有:客家溯源寻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态文化游、客家文化绿色家园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学科研游等。

三、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分析

1.市场竞争分析

(1)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宋城文化的外部竞争目的地有:河南开封、杭州宋城及主题公园以及香港宋城。其中河南开封为北宋首都,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但是目前城市格局及环境方面与赣州有一定的差异。杭州为南宋的首都,同样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以文化名人及西湖的影响,加之杭州的宋城主题公园的经营,扩大了其作为宋代文化代表的知名度。从知名度上,针对内地客源市场,两者对赣州宋城旅游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冲击,是赣州宋城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重要竞争对象;但是两者在空间上相对赣州的主要目标市场距离较远;同时,相对两者而言,赣州的宋城城墙等现存宋代遗迹及与赣江的组合,是具有特色的竞争性旅游资源,通过宣传赣州宋城的特色而增强竞争力以及赣州对宋城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是可以在内地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香港宋城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主题公园,但是其文化底蕴和真实性与赣州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对赣州吸引香港游客及境外游客有一定的冲击,但是赣州如果与之协作,能够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分流和导流,则很可能转竞争关系为互补关系。

赣州市地域内古赣州(章贡区)的周边辐射区现存的宋代遗迹和文化遗存,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协作开发。尤其是对于可以组串成旅游线路的相关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如赣州市区内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协作,开辟宋代文化历史旅游专线,做到双赢,共同发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将此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分析

与赣州客家文化民俗资源具有竞争性关系的地区有福建及广东地区。其中福建的客家民居开发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如永定的土楼在日本市场非常火爆。其中原因:一是福建客家围屋保存完好,如福建永安的安贞堡、永定的土楼等;二是福建土楼规模效应较好,永定土楼成群分布,给游客有一定的冲击力;三是福建客家民居旅游开发成熟。

然而,福建、广东与赣州是相毗邻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区,对于本地客家民俗开发是有互补作用的,应该加强协作。

2.赣州“古色”旅游市场细分

(1)境外市场客源细分

一级市场:港澳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65%。

二级市场:台湾地区,目前占市场份额30%。

其他市场:外国人占市场份额4.9%,华侨占市场份额0.1%。

(2)内地市场地理细分

一级市场:江西、广东,占市场份额86%。

二级市场:湖南、湖北、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占市场份额10%左右。

其他市场:其他地区,占市场份额不足4%。

(3)内地市场旅游目的细分

调查结果表明:

一级市场:旅游观光,占市场份额66%。

二级市场:度假和探亲访友,占市场份额17%。

其他市场:包括商务、会议、交流及专业访问、健康疗养、宗教朝圣及其他,占市场份额不足17%。其中,商务旅游及会议旅游应该成为未来逐步成长的市场。

四、赣州“古色”旅游的市场策略

1.境外市场

境外市场营销,通过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以及区内生态旅游资源的推出,继续维持和拓展以港澳同胞及台胞为主体的观光游客市场,重点发掘外国人市场,通过客家文化的感情纽带,拓展海外华侨市场。密切与国际旅行社的协作。据有关专家推算,客家人在海外号称有1000万人,香港约有1/3的人口、台湾约有540万人口是客家人,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公务员之家

2.内地市场

地理市场板块以观光及度假吸引本省游客;以客家文化、宋城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广东客源;以生态旅游资源辅助宋城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湖南、湖北和华东市场客源。加强互补性旅游协作,加强旅游宣传。

五、赣州“古色”旅游的形象塑造

1.宋城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强调宋城城墙及体系完整的独有性特征,营造观赏宋城格局的旅游景点和环境。

(2)在旅游环境与旅游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达到环境优美、整洁、安静、舒适。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标准,加强绿地、花坛、古树、名木、市花、市树保护培植,形成特色,扩大旅游者活动空间,并逐步向疗养、休憩、会议旅游方向发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疗养、休闲地。

(3)加快以宋文化为内涵的赣州章贡区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

(4)城市识别标志以宋城为核心内容。

2.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

(1)规范开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为展示基质,以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婚育民俗等为展示活载体。

(2)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发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设计相关产品。

(3)对重点开放的客家围屋内部进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4)围绕客家迁徙线路,进行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包括沿宋代的古驿道等沿线的古建筑恢复及相关客家文化的展示等,如大余梅关古驿道的建设,可以与客家文化传播相结合进行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韩振飞.赣州现存的宋代文史古迹[J].南方文物,2001,(4).

[2]饶任坤,卢斯菲.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