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2 22:52:16

设施管理

设施管理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管理,保障建筑消防设施正常运行,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建筑消防设施的配置、维护与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建筑消防设施,是指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配置在建筑物(含构筑物)中用于防火、灭火、人员疏散、抢险救援的设备、设施,包括:

(一)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二)防烟排烟系统;

(三)消防通讯及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四)消防供电、配电系统和电气防火防爆设施;

(五)消火栓系统和灭火器;

(六)防火门和活动式防火分隔设施;

(七)火灾应急照明设施、疏散指示标志及疏散楼梯、疏散走道、疏散门、消防电梯;

(八)消防法律法规或者消防技术标准规定的其他建筑消防设施。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工作实施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规划、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筑消防设施管理的相关监督工作。

第二章配置

第五条建筑物应当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配置建筑消防设施。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消防设计,并依法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者备案抽查。

第六条鼓励配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单位与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联网。

第七条建筑消防设施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禁止生产、销售、配置不合格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消防设施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建筑消防设施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审核单位、竣工验收单位,依法对建筑消防设施工程的质量负责。

第三章维护

第九条建筑消防设施由建筑物的产权单位负责维护,或者由产权单位委托使用单位、物业服务企业负责维护。同一建筑物有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应当明确各自的消防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对共用的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统一维护。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维护。

第十条建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对建筑消防设施履行下列维护责任:

(一)制定和实施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制度、操作规程;

(二)对建筑消防设施的操作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对员工进行建筑消防设施使用常识教育和定期演练;

(三)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建立建筑消防设施专项档案;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十一条设有消防控制室、区域报警控制或者消防水泵的单位应当配备依法取得上岗证的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消防控制室应当实行每日24小时值班制度。

第十二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定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每日对建筑消防设施巡查1次,其他单位应当每周至少对建筑消防设施巡查1次。巡查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巡查记录。

第十三条建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每月至少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1次单项检查,测试建筑消防设施的单项功能,并按照规定填写单项检查记录。

第十四条建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每年至少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1次联动检查,对建筑消防设施的功能进行综合检验、评定,并按照规定填写联动检查记录。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定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年度联动检查记录应当于每年的12月30日之前,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不具备建筑消防设施单项检查和联动检查条件的单位,可以委托具有建筑消防设施检测资格的单位进行。检测单位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十六条建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根据环境条件和产品的技术性能要求,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保养、维修和更换。

第十七条建筑消防设施出现故障或者因改造、检修停止使用时,建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并将情况立即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挪用、圈占、擅自拆除和停用建筑消防设施。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情况实施监督。监督的内容包括:

(一)建筑消防设施的设计、配置及有效使用情况;

(二)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制定情况;

(三)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情况;

(四)建筑消防设施专项档案情况;

(五)消防控制室值班及设备运行情况;

(六)建筑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培训情况。

第二十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建筑消防设施存在隐患的,应当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不及时消除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法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被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查封的,应当在隐患消除后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检查合格,方可解除查封。

第二十一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建筑消防设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存在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的,应当书面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接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实情况,组织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应当经消防机构有关负责人批准,消防监督检查应出示证件。

第二十三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为用户、建设单位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消防产品的品牌、销售单位或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施工单位。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不按照规定配备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或者消防控制室不按照规定实行值班制度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不按照要求进行巡查、单项检查、联动检查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七条规定,不按照要求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的。

第二十五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消防设计文件、建设工程准予审核合格、消防验收合格的;

(二)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整改的;

(三)利用职务为用户、建设单位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消防产品的品牌、销售单位或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进行处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所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是指:

(一)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

(二)医院、养老院和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

(三)国家机关;

(四)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邮政、通信枢纽;

(五)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

(六)公共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文物保护单位:

(七)发电厂(站)和电网经营企业;

(八)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生产、充装、储存、供应、销售单位;

(九)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

(十)重要的科研单位;

设施管理范文篇2

为此,现就加强本市社区健身设施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管理职责

(一)市体育局的职责是统筹规划、宏观管理。

1.制订本市社区健身苑(点)建设与管理规划及相关政策,对区县健身苑(点)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督导。

2.制订本市社区健身苑(点)管理规定,建立长效管理制度。

3.实施健身器材监制,把好器材质量和售后服务关:建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务中心”,确保零配件的长期供应,为区县提供服务。

4.培训区县管理干部和器材维修人员。

5.筹措新建和器材更换的经费,保证健身苑(点)的扩建和设施更新。

6.设立“*市社区健身苑(点)实事工程市民监督电话”,接受市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监督。

(二)区县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组织实施、监督管理。

1.统一规划本辖区内健身苑(点)的建设,制订社区健身苑(点)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对街道、乡镇的工作进行督导。

2.建立考评制度,将社区健身苑(点)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区、县政府对街道、乡镇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纳入文明小区的测评范围。

3.建立督导员制度,对本辖区内健身苑(点)实施定期巡视和督导;建立健身器材维修服务队,设立报修电话,做好器材维修服务工作。

4.组织各健身苑(点)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员培训,建立管理指导网络。

5.筹措新建和器材更新部分经费,保证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和设施更新。

(三)街道、乡镇的职责是具体实施、日常管理。

1.实施社区健身苑(点)建设,将设施器材纳入街道、乡镇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建立日常开放管理制度,规范“三牌二员一栏”。

3.安排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内健身苑(点)的日常管理;建立日常维修队伍,做好器材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4.做好向社会开放工作,为市民提供健身指导等服务。

5.筹措建设和器材维修经费。

(四)生产厂商的职责是确保质量、长年维修。

1.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技术标准生产健身器材,并接受市体育局的监督。

2.向社区健身苑(点)提供的各类健身器材具有保质期,附有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并向用户提供器材易损部件的备用件和专用修理工具。

3.严格遵守《质量保证及售后承诺书》实行一年内保修(包换)、终身维修,并保证一年两次维修保养,确保器材正常使用。

4.设立报修电话,接到市民报修,应在24小时内到现场处理,如遇特殊情况,应向报修者讲明原因,并在3天内处理完毕。

5.为用户免费提供维修技术培训。

(五)健身者的职责是遵守规则、文明健身。

1.自觉遵守社区健身苑(点)开放的各项规章制度。

2.科学文明地进行健身活动。

3.合理使用器材,发现器材损坏应停止作用,并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

二、落实经费来源

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筹措经费。

日常管理经费由街道、乡镇负责。

器材更新经费由市体育局和各区县政府承担,具体如下:

器材安装后一年内由厂家提供保修(包换);

一年以后,日常维修保养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自筹解决:

若干年后,器材老化需大批更新,所需费用由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承担。其中,市体育局承担60%,各区县共承担40%(具体按照各区县健身苑、健身点的建设数及其器材配置数确定)。

三、建立维修网络

在器材生产厂商实行一年保修、长年维修的基础上,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器材维修网。市体育局将在年内成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务中心”,各区县要成立报修或维修中心,街道、乡镇要建立日常维修保养队伍,加强器材维修工作,提高器材完好率。

四、加强健身宣传

设施管理范文篇3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意义大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提高水田粮食产量,加大水田建设力度的基本保障之~。近年来对于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可谓是各个地区各级政府所重视的推进农业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工作之一。

1.1依我国农业国情水利建设凸显重要作用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是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时期,在全国范围内的我国的农业生产较新时期以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称之为奇迹,然而由于我们的历史原因:农田基数大、部分土地质量差、全国的降水量不均、农业机械化程度水平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造就了我国目前的农业转型存在困难。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而展开的措施,它有利于我国目前农业建设存在的困难的解决。例如:在农业灌溉问题的解决,粮食产量的提高,满足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等等重大问题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1.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概念准确而具有高度的概括了水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的水资源紧张、一年四季的降水量分布严重的不均,南涝北旱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自然那环境的挑战之一,因此建设水利工程尤其是以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因为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可以便捷的建设在田间地头,耗费的资金较小,如果只是小水库,小的池塘,或者水坑等等易于建设。这样一来农村的农业就会发展的比较顺利,能够大力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农业转型奠定基础。

2小型农田水设施利建设与运营管理问题

水利工程的合理、安全有效的运用、正确的操作、定期维修和后期的保护是水利工程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及其运营当然也离不了这样的运用、操作、维修与保护。但是又有区分,这是因为小型的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所决定的。

2.1掌握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运营的特点是进行合理、准确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我国,有效地灌溉面积在一万亩以下,渠流量在一立方米/每秒以下的地方很多,但是具有这两方面的情况,除涝面积在三万亩以上的这种小型的农田水利建设与实际情况相比还是很少的。所以我国要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空间很大,同时也面临着困难。这与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和实际情况是相关的,因此要较好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就必须以我国目前的状况为基准。

2.2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应以政府大力支持与私人管理和建设为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水利建设管理与运营、提高农田的质量,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农民的收入增长发现新的途径。我国的政府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集体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提供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也可以有效地进行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程监督等等,可以组织起来专业的建设队伍、维修队伍和保护队伍,增强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例如:水坑、池塘、堤坝、水库等等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同时应该发挥民众的作用,因为在我们这些水利工程的运用当中,农民是直接接触者和利用者,对于水库等小型农田的利用是具体的执行者,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更好更到位的更加有力的将这一工程的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成立私人承包管理公司,专门管理水库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保护和管理,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将民众的意见进行采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方向,也可以将最后的形成的意见上报给政府的有关部门。政府以条例或规定的方式尽量短时间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设施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化工企业;消防设施;火灾防控

化工企业主要是以各类化工类产品为建设需求,通过分析实际的各类设施布局标准,合理分析各类设施的安全布局情况,准确判断火灾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合理判断化工企业消防设施建设的需求合理性。依照实际化工企业的整体发展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化工企业消防设施的合理布局规划管理,加强火灾防控措施的分析,提升化工企业的有效防控建设,以有效的消防设施合理布局管控方式,提高企业消防应急处理控制能力,加强消防技术人员的培养,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改善化工企业消防设施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化工消防设施的建设,明确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及时分析,确保消防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一、化工企业的基本工作生产特征情况

化工企业是以存储、加工、生产为一体化建设,对化学产品进行科学、有效的原材料管理,在实际的投资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少,企业产业生产管理不合理的情况。原材料本身存在毒性,可能产生爆炸,腐蚀等问题,如果化学产品在输送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化工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输。如果发生爆炸,不单单会损坏设备、造成生产停顿,还会导致财产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员的损伤。化工企业的消防设施建设需要有效的合理布局分配,通过合理的火灾防控措施管理,明确实际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分析化工企业的消防建设过程,明确实际生产安全的注意事项,从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找寻化工企业消防设施的有效合理布局,改善火灾防控效果。

二、化工企业的消防设施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问题

1、消防设施的整体管理不够完善。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存在不足,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明确消防设施的体系建设标准,合理的分析消防安全疏散体系过程。依照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准确的分析消防设施的整体优化、改进办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消防设施管理与化工企业消防建设之间的关联性。化工企业如果不加强对消防设施的有效管理,消防设施管理水平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化工安全的整体生产,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2、安全效益水平差,未落实安全化管理标准。火灾事故之所以发生,往往是由于化工企业的消防管理负责人存在工作疏忽问题,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不整改,不彻底进行调动和调整,缺乏消防组织的规范管理性。化工企业的消防技术人才不足,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建设。化工企业一味追求最大化利益,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缺乏资金的管理,缺乏技术人才的管理,岗位规划管理不合适,甚至一些企业无法承担消防安全管理的任务,这直接影响化工企业的安全效益管理水平,造成安全化管理标准缺失,无法真正有效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内容。3、消防验收的手续不完善。我国化工企业大部分为民营发展企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为薄弱,规模小,生产实力差,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管理方案。化工企业的规划建设、仓库管理、扩建发展水平、配套设施建设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然而实际化工企业往往存在消防设施建设管理不够完善,设计、建设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予以执行的情况明显,防火管理水平不足,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需要准确分析消防安全管理设施的安放过程,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问题。另外,化工企业的消防基础设施往往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化学腐蚀严重,需要明确实际消防器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需求,分析其设施的不足方面。

三、提升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综合化管理的对策实施办法

1、建立完善的布局,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依照化工企业实际的选址方式,全面考虑周围的环境和位置调整,分析可燃灰尘,散发蒸汽,可燃性气体的厂房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厂房内设备安放的位置,保证水源、风向、安全距离等各类因素的合理性,尽可能的保证城市边缘和城市郊区位置厂房设置的有效性,减少事故可能的危险发生率。2、重视生产设备的综合安全化管理。按照生产设备的实际管理水平,准确分析系统安全评估办法,对施工安装、检修、运行维护等工作进行分析。依照现有的生产设备,在有效的时间内,分析高压、高温、高腐蚀的问题,分析设备材料的各类性能,分析有效降低设备老化速度的方法。按照焊接过程,准确分析导致管道压力增大,容器发生爆炸的情况,进而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问题。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人员需要对厂房内的各类消防设施有熟练的认识,明确生产装置系统的安全评估标准,提前做好设备的规划管理,改善化工企业消防系统内可能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加强消防设施的综合布局管理,合理控制消防火灾发生率的增加。3、严格对设备进行选型,明确厂房建设和审核标准,注重厂房、工艺设计及建设中的安全措施。化工企业的生产厂房需要严格的进行生产工艺的分析,明确实际生产工艺标准和设计规范水平,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方式进行消防设施的规范性管理,分析防火分隔区域,防火泄压区域,防火泄露区域以及通风等各类因素内容。按照设备的实际设计、选型、布置、安装等步骤进行管理,明确设备的选配合理性,保证符合设备防火安全的管理标准。设备需要有合理的配型,明确实际布局,分析实际工艺的不同流程,选择相应可以满足的压力要求,合理的控制耐腐蚀性、耐低温水平、耐高温水平、防爆材质等,以有效的方法,采取先进的材料技术工艺进行安装,合理控制火灾隐患的出现,及时预防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问题。4、做好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细则,根据消防器械的实际使用情况,准确的分析有效维护和检查办法,根据实际消防安全知识要领,分析有效积极开展的宣传工作办法,从消防安全管理中建立有效的管理意识需求,积极做好有效的防火管理准备。以有效的方式构造完善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消防管理知识的有效学习,做到防护、消除结合的作用。采用定期开展消防演练的培训办法,依照化工企业的整体场地布局,分析实战演练过程和办法,以便更好提升实战应急能力,确保从业人员可以提高防火灭火的经验水平。将消防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改善化工企业的综合发展,实现消防器材的逐年更新换代,不断检修和维护,以最大限度的方式深入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使用中。5、组建化工企业消防技术防控管理小组。依照化工企业实际的消防需求,组建有效的消防技术防控小组,对消防设施进行合理的把握和布局控制,明确各类设备应急时刻快速实用的办法,从火灾防控措施演练中积累消防防控管理的各类经验,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和技术培训,加强消防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考取消防安全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以上岗工作。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到区域消防大队参观,分析专业消防技术人员平时练习的方法,从中吸取经验,转变方式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化工企业的实际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提升化工企业技术消防人员的技术水平,设计应急预案处理方案,在日常中定期开展有效的演练,每天都要做好准备,提高有效消防设施防控管理办法,确保消防火灾的有效控制管理。

综上所述,化工企业受生产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存放较多的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物品性质往往复杂而不稳定,且易相互反应,如果忽视就容易造成较大的隐患,引发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且影响范围较大。为了有效的完善化工企业的稳定生产运营,需要改善化工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提高良好的、可靠性的消防安全管理布局方案,不断提升消防设施的更新,及时调整火灾威胁问题,做好有效火灾防控管理工作,确保化工企业消防设施的准确有效布局管理。

作者:葛效鹏 单位:景德镇市消防支队浮梁县大队

参考文献

[1]张旭威.中小型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J].皮革与化工,2016,3(3):34-36.

设施管理范文篇5

一、╳╳╳╳╳╳办公室根据浙江省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切实履行组织、指导、协调、检查、监督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职责,并负责向上级海防办报告管理维护情况。

二、╳╳╳╳╳╳具体负责海防基础设施(具体项目)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负责向╳╳╳╳╳╳办公室提出维护建议,确保(具体项目)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三、╳╳╳╳╳╳办公室按有关规定及时向上级海防管理办公室编报海防基础设施维护经费预算。待上级海防基础设施维护资金落实并到位后,╳╳╳╳╳╳办公室将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及时拨付。

设施管理范文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市政设施管理,保障市政设施完好,充分发挥市政设施使用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道路、桥涵、排水、照明等市政设施的建设、养护、维修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市政设施是指:

(一)城市道路的干道、支道、小街小巷、人行道、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路肩及其附属设施;

(二)城市桥梁、涵洞、立体交叉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其附属设施;

(三)城市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污合流管道、明渠、暗渠、排水大沟、泵站、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积沙井、检查井及其附属设施;

(四)城市道路、桥梁、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广场、公共绿地(不含公园和收费娱乐场所)等处的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本条前款第二、四项所称“地下通道”,不包括兼作地下通道的人防工程。

第四条本市市政设施实行管养并重,协调发展,有偿使用,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政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和本省、市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六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市政设施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市政设施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七条鼓励社会各界按照市政设施发展规划,投资市政设施建设,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贵阳市人民政府市政设施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市政设施管理工作。

贵阳市人民政府市政设施主管部门在其法定权限内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

城区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按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管理职责,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和管理工作。

乌当区、花溪区、白云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人民政府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按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管理职责,主管所辖区域内的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和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

第九条禁止盗窃、损毁、破坏市政设施的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市政设施的义务,并有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对维护市政设施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或者市政设施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十条以市政设施为载体建设的各类管线、构筑物,应当与市政设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市政设施主管部门应当参加市政设施建设竣工验收。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市政设施,市政设施管理部门不得接收管养。

第十一条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和管理。经常巡视检查,及时养护维修,严格控制对道路的占用和挖掘,合理使用其他市政设施,保障其功能完好和正常运行。

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按规定期限完工,确保工程质量,并接受市政设施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养护、维修与管理相分离的内部工作制度,建立养护、维修责任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第十二条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所管理的市政设施进行检测和普查,并编制养护、维修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养护、维修经费。

市政设施发生故障和险情,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或者产权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抢修、排险,尽快恢复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动、拆除、迁移市政设施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经批准改动、拆除、迁移市政设施的,改动、拆迁单位应当承担改动、拆除、迁移的费用。

第十四条非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市政设施,由产权单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养护、维修,确保该市政设施完好、安全,并接受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市政设施管理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和投诉受理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认真接受和处理投诉,接受社会监督。

市政设施管理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出示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说明理由和法律依据。

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对占用、改动、拆除、迁移、接用市政设施的申请,应当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条件后的15日内办理完毕;受理投诉,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不得超过30日。

第十六条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作业现场,必须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施工专用车辆应当使用统一标志;执行任务时,在保证交通安全畅通的前提下,可以不受行驶路线和行驶方向的限制。

第三章城市道路、桥涵管理

第十七条城市道路、桥涵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挖掘道路、桥涵设施、修筑出入道口、设置路障;

(二)擅自占用城市道路、桥涵摆摊设点、停放车辆、堆放物料、施工作业、搭建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集市贸易;

(三)擅自在城市道路、桥涵上行驶履带车、铁轮车及超重、超高、超长车辆;

(四)机动车在非指定道路、桥涵上试刹车,在人行道上行驶,车辆载物拖刮路面;

(五)在桥梁上架设压力在4公斤/平方厘米(0.4兆帕)以上的煤气管道、10千伏以上的高压电力线和其他易燃易爆管线;

(六)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冲洗车辆;

(七)擅自在道路、桥涵设施上设置广告或者其他悬挂物;

(八)焚烧杂物、晾晒碾打农作物、挖砂取土、拌合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冲洗砂石等有损道路、桥涵设施的各种作业;

(九)擅自挪动井盖等附属设施;

(十)利用道路、桥涵设施进行围栏、吊装、牵引等施工作业;

(十一)损害、侵占道路、桥涵设施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因特殊情况,确需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必须经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向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缴纳城市道路占用费,由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发放占道许可证后,方可占用。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期满需继续占用的,应当在期满前办理延期审批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继续占用。

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或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城市建设或者交通管理的需要,对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决定缩小占用面积、缩短占用时间或者停止占用,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应当按实际占用道路的情况,退还部分城市道路占用费。

第十九条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将占道许可证悬挂在占道范围内的醒目处;

(二)按批准的期限、范围和用途占用,不得转让、出租;

(三)建筑施工必须采取安全措施,文明施工,并按规定修筑临时围栏;

(四)占用期满及时清除占道物资,恢复城市道路原状,并在48小时内通知市政设施管理部门验收。

第二十条严格控制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停车场(点)。确需临时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停车场(点)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占道许可证和缴纳城市道路占用费,并由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点)的收费单位负责养护、维修;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停车场(点)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清退,恢复城市功能。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实施前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或者停车场(点)的,应当制定计划,逐步清退,或者按本办法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因工程建设需要挖掘城市道路的,必须经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向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缴纳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由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发放挖掘许可证后,方可挖掘。

单位或者个人需要在城市道路上修建车辆出入道口的,按本条前款规定办理。

地下管线发生故障需要紧急抢修的,抢修单位可先行破路抢修,同时通知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24小时内按照规定补办掘路手续,补缴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

第二十二条纳入城市新建和维修计划的市政工程的占、掘道,按本办法规定办理手续,在批准占、掘期内免交占、掘费,超过期限按规定缴费。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维修道路,需要占、掘道路,除日常维修养护道路作业外,须与公安交通部门协商,共同采取维护交通的措施后,再行施工。

第二十三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挖掘的,必须经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缴纳三倍的挖掘修复费。挖掘路面是水泥混凝土的,缴纳五倍的挖掘修复费。

第二十四条经批准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和期限挖掘;

(二)施工现场应当悬挂挖掘许可证,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文明施工;

(三)横向挖掘城市道路,铺设地下管线的,应当顶管施工;不能顶管施工的,应当按路宽分半施工,保证车辆通行;

(四)涉及地下管线设备、测量标志、消防栓、架空杆线、排水管沟、人防工程、文物古迹以及其他地下、地上设施等,掘路单位和个人应当联系有关单位协同配合,妥为保护;

(五)不得回填混入垃圾的泥土及其他杂物,回填砂石料应当夯实,保证工程质量;

(六)施工完毕,及时清运施工作业弃置的物料和垃圾等,保持市容整洁,并在48小时内通知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检查验收。

第二十五条使用城市道路、桥涵及附属设施设置广告牌、招贴牌的,须持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到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六条履带车、铁轮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确需通过城市道路和桥涵的,应当经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同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后,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因采取保护措施所需的费用,由使用车辆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车辆执行任务需要在城市道路、桥涵上行驶的,可以不受前款限制,但是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第二十七条因特殊情况确需在城市桥涵保护区域内从事打桩、顶进、架设管道设施等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采取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

第二十八条道路、桥涵发生损坏影响通行安全时,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采取有效的交通安全措施。

第四章城市排水设施管理

第二十九条禁止对城市排水设施实施下列行为:

(一)擅自在排水大沟两侧3米保护范围内及其附属设施上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堆放重物,停放重车;

(二)擅自圈占、覆盖、拆除、改建、堵塞、损坏城市排水大沟、下水道、排水泵站、污水处理等排水设施;

(三)擅自揭开和挪动检查井、积沙井的井盖;

(四)向排水设施倾倒垃圾、废渣、泥土和其他杂物;

(五)向排水设施排放或者洒漏腐蚀性、放射性、易燃、易爆等有毒有害物品;

(六)私接下水道;

(七)其他可能影响排水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或整修、迁移专用下水道,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需使用城市公用排水管渠,新增排水的,应当向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申请,并提供有关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排水的水量、水质、废水治理等资料,经审查同意后,按照批准位置和技术要求与城市公用排水管渠相接,由市政设施管理部门验收,其工程费用由建设单位或个人承担;

(二)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需将新建下水道接入其他单位专用下水道和处理设施的,应当与产权单位协商,并报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审查同意。确因城市建设需要,产权单位应当服从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安排;

(三)在雨污分流系统上接入排水管道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造成雨污混流。

第三十一条向公用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向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缴纳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项用于排水设施的建设、养护、维修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有毒、有害、含有易燃易爆物质的污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经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

第三十三条城市排水设施发生故障或者险情需要停止排放、抢修、排险时,有关排水用户应当按照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配合抢修、排险。

第三十四条新设的地下管线与现有排水设施平面相交时,不得破截排水管渠。

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修建的临时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要求排水。

第五章城市照明设施管理

第三十五条在城市照明设施及其相关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拆除、迁移、改动照明设施;

(二)擅自接用、切断照明线路;

(三)擅自在照明设施上架设、安装、悬挂、张贴广告、标牌、灯箱、条幅等以及其他非道路照明使用的线路和设施;

(四)在照明设施周围3米内搭棚围栏、堆放杂物、挖坑取土、建造建筑物、倾倒废渣、废水和使用明火作业;

(五)其他有损照明设施运行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确因工程建设等特殊原因需要改动、拆除、迁移照明设施或者接用、切断道路照明电源的,必须经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批准,办理有关手续后,由市政照明设施管理单位实施,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

使用路灯电杆架设与道路照明无关的线路,张贴、悬挂、设置广告和宣传品等,须持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到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七条道路照明设施带电物体距附近的树木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1米。因自然生长不符合安全距离标准、影响照明效果或者妨碍道路照明设施维修的树木,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剪。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越权审批占用、挖掘市政设施,其批文无效,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工程造价2%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项、第二十四条第(二)、(六)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三)、(四)项,第二十四条第(一)、(三)项,第三十条第(二)项规定的,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五)项,第三十条第(一)、(三)项规定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未造成设施损毁的,责令改正,可以对责任者处以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二)造成设施损坏,尚不影响使用的,责令修复或者赔偿损失,并对责任者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三)造成设施损毁,影响正常使用的,责令修复或者赔偿损失,并对责任者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占、掘道路的,责令限期拆除、修复并赔偿损失,并按城市道路占用费、挖掘修复费标准处以五至十倍的罚款。

本条前款第四项所处的罚款,最高金额不得超过2万元。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桥涵,违章使用其他市政设施,又不能当场处理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可以暂扣工具。

暂扣工具,执法人员应当开具凭据和清单。

第四十三条承担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的单位,未按技术规范和标准、未定期对市政设施进行养护、维修或者未按期保质修复竣工,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

设施管理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设施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养老机构;设施管理;综述

扶持养老机构建设是我国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截至2020年10月,全国65岁以上人口达1.91亿人,而在2020年7月之前,全国注册养老机构数量仅3.8万个,床位483.1万张,相较庞大且复杂的老年群体力有不逮。我国主要城市养老机构基本情况见表1。我国主要城市养老机构床位资源短缺,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34张。机构入住率普遍较低,仅61%,反映出养老机构在公众心中认可度的缺欠。收费标准偏高,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超过65%。医护人员与住户人数比仅为0.11,实际医养结合效果并不乐观。公办机构占机构总数的36.4%,民间资本大面积注入。从国内养老机构在质或量上的缺陷与老龄化不断加深的矛盾出发,如何优化养老机构设施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国内外关联文献中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40篇进行归结,凝练出国内外养老机构设施管理研究的关注要点与创新方向。

一、职责范围与内容研究

养老机构住户多为身心存在一定障碍或以非传统家庭模式生活的老人,机构设施管理难度大,需考虑住户行为、环境规划、设备运维等诸多因素。梳理养老机构设施管理职责有助于减少纰漏,加快实现机构使命。

(一)范围界定。国外专家学者对设施管理职责范围的界定十分广泛。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定义设施管理包括“策略性年度及长期规划、财务与预算管理、公司不动产管理、室内空间规划及空间管理、建筑及工程、新的建筑及修复、保养与运作、保安电信及行政服务”。学界关于广义上设施管理内容划分的讨论起步于20世纪末,而真正将设施管理这一名词在科学研究中与养老机构结合在一起则始于21世纪初。在ResearchGate数据库中,被引量最高的相关文章中对设施管理职责范围的界定见表2。(表2)国外对于设施管理职责范围的确定研究较为成熟,而我国学者侧重以设施管理思想指导其他学科的实践,对设施管理理论研究还有提升空间,更多的是对国外学者研究结论的直接化用,鲜少结合国内养老机构经营现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养老机构设施管理职责范围横向划分为行为管理、空间管理、财务管理与运营管理。

(二)行为管理。行为管理旨在识别并干预影响组织功能的关键因素以改变行为的结果,进而使得用户满意。即提高用户满意度是行为管理的目标。当需求被满足时,用户的满意度就会提升。基于养老机构的最终用户为在此居住的老年住户与在此工作的护理人员,专家学者提出了行为管理的不同侧重点。1、住户。住户是养老机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提高住户的生活舒适度是养老机构行为管理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整理过往文献,本文梳理出提升住户生活质量的生理与心理两条路径。ZhangX(2021)、NeylonS(2019)、YuS(2019)等指出生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医护服务质量、设施布置、环境安全度、空间感知性和绿化设计;IsmailA(2021)、MilteR(2021)、PadeiroM(2021)、BarcellosR(2020)等所总结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医护服务质量、人际关系、空间灵活性和隐私。为促进住户生理健康,除切实推动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建设以提供保障性医疗服务外,MilteR等(2021)认为养老机构的护理工作要灵活,即为不同身体状况的客户提供不同级别的养护服务;NeylonS(2019)、LeungM-Y(2012)等剖解机构内外物理环境,证明了生活环境质量与住户生理健康的密切关联。在心理健康方面,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优化空间设计、改善服务质量,为住户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IsmailA等(2021)指出养老机构应提供更多社交场所,为老年人发展其社会生态关系提供物理基础,培养其社群意识,进而提高居住舒适度。MilteR等(2021)认为空间设计应以营造家一般的感觉为导向,这种感觉来源于根据住户背景而设计的空间布局与提升用户生活独立性的空间功能。同时,护理人员的陪伴效果与其对护理工作的认真程度也会影响住户的心理状态。PadeiroM等(2021)在前两者基础上,强调影响住户居住舒适度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实践中所有变量都需要综合考量。2、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养老机构中有双重角色:既是机构主要功能的实现者,又是机构投入使用后的最终用户,其行为管理目标对应为减少护理缺失和提高工作满意度。护理缺失是指未完成既定目标的护理,将直接影响被护理者的健康状况,同时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舒适度,进而影响其行为。工作满意度与护理人员留任意愿直接相关,在世界性护理专业人员短缺的背景下,是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CampagnaS(2021)、SongY(2020)、BragadóttirH(2016)等的研究中,当护理人员作为功能的提供者时,其自身条件与工作条件均会影响护理缺失的发生,自身条件主要包括工作经验、雇佣关系、专业能力,工作条件则包括福利待遇、团队协作水平等。而在ChangY-C(2021)、ShaheenA(2020)、BerridgeC(2020)等的相关研究中,当护理人员作为最终用户时,直接与工作相关的内驱动因素包括薪酬福利、工作内容、岗位培训、员工授权等,与工作之外的环境或组织相关的外驱动因素则包括领导水平、晋升系统、工作环境、机构实力、工会制度等。

(三)空间管理。空间管理是指结合空间、用户、人员活动等角度,规划和管理一个有效支持核心业务目标的工作、生活环境,包括空间利用、空间分布、内部设计与设备管理。空间是养老机构的重要特质,会间接影响用户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生活方式,甚至超过个人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养老机构空间管理的研究主要围绕实现室内空间的功能性、保障性与可达性。功能性方面,IsmailA(2021)、BarcellosR(2020)、YuS(2019)等的研究主要围绕居住起居、娱乐、社交功能展开,在医养功能上局限于护理工作,缺乏医疗通道、救护设施等的考量。可达性方面,BarcellosR(2020)、YuS(2019)、LeungM-Y(2019)等的研究集中于平面空间的设计布局,立体空间的构造优化还有较大研究潜力。保障性方面,IsmailA(2021)、BarcellosR(2020)、LeungM-Y(2012)等人以适老化为核心,将机构内部空间归类为潮湿空间、公共空间与卧室等,并提出分类改造建议。此外,不同于本文以养老机构内部空间各属性为展开思路,LeeY(2013)、BarcellosR(2020)等研究者还提出不同的空间位置有其对应的空间管理内容。区别于传统空间管理范围限于室内空间,养老机构的空间管理还需关注室外空间管理以及室内外空间互动。YousefliZ等(2020)发现合理的园林设计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甚至延长寿命;IsmailA等(2021)提出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室外空间的开放共享,有利于提高住户居住舒适度;Pikora等(2003)发现公共广场、公园等户外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交流、锻炼的机会,对其身心健康均有利好。

(四)财务管理与运营管理。设施管理范围下,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销售、出租回收、拆除重建三个方面。设施的运行与维护阶段是用时最长、成本与能耗占比最大的阶段,识别设施运维阶段影响财务评价的不确定因素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HickmanS等(2020)论证了远程看诊将带来单次提供医疗服务成本的降低,但代价是更高的开发费用。HarrisonS等(2018)发现不恰当用药会带来药物成本的增加,进而加重机构财务负担。运营管理围绕建筑物、构筑物、建筑设备、建筑环境、建筑总体设施的维护与现代化展开。目前,养老机构需要向住户提供多样化医养服务,设施的退化率通常高于其他建筑。当设施不能实现其设计功能时,便需要运营管理者的介入。新设备相较老设备来说有来自时间、资金、人员、运行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如何以最少支出完成现有设备的改进、维护成为关键问题。李明柱等(2020)将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的工作流程划分为需求预测、计划与标准制定、沟通机制构建、制度建立、运行与故障信息收集分析、行为后评价与计划调整,搭建起工作大致框架。NeylonS等(2019)总结过往研究,将翻新内容区分为小型与大型改造,小型改造不改变内部构造与结构,为实现功能的可持续性而做出变动,大型改造是对结构和大型设备的大面积更新、升级或修复,改造工作主要针对家具、颜色及对比、空间定位导航与地板。设备维修伴随着必然的财务支出,但MarinoR等(2013)已证实延期开展维修会带来更多的费用。现有关于养老机构财务与运营管理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识别支出或维修项目,尚未建立系统的管理流程,研究空间较大。

二、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现有关于养老机构设施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仍有许多方向值得后续继续研究。

(一)养老机构智能化的研究。老年人对智能设备操作的不熟悉是智能技术进入养老机构时面临的主要问题。RiehS-Y(2018)认为未来关于养老机构智能化的研究将围绕如何提高智能设备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能力展开;MarinoR等(2015)认为如何利用远程医疗技术统筹住户健康信息,降低信息管理单位成本是未来可供研究的问题。将BIM技术应用于养老机构信息存储与处理是大势所趋。WangT等(2022)从应用现状出发,总结出如何加强BIM技术在不同设施管理场景中的应用、如何拓宽BIM技术在设施管理应用场景、如何帮助先进技术更好融入养老机构日常使用、如何用法律法规规范BIM在设施管理中的应用,是未来研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二)确立养老机构设施管理评估体系的研究。常用设施管理评价方法有标杆法与建筑使用后评估。现有调研方式主要为结构化的问卷调查结合半开放式的问答访谈,研究内容围绕设施管理各部分分别展开。李明柱(2020)、纪博雅(2015)等认为设施管理生命周期能够动态反映生命周期内各阶段设施管理情况,也需要作为评价维度之一。此外,李明柱等(2020)认为根据各评价内容得分,可将养老机构按设施管理成熟度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后续可对不同成熟度等级养老机构提出分类建议。OseniW(2018)、HickmanS(2020)等研究指出,一个出色的绩效评估体系应该具备动态性与主动性,构建“评价-优化”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

[2]中研普华研究院.2021养老机构行业调研报告[EB/OL].

设施管理范文篇9

为进一步加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对现行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职责进行重新调整和界定。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调整城市市政设施管理职责范围

围绕“全时段、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专业化管理为主、属地化管理为辅”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体制,明确职能分工,强化管理责任,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镇、街道办事处的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职责范围重新进行调整和界定。

(一)城区范围内职责调整

南起路(含路)、北至区界、东起路(含路)、西至路(含河)范围内区域:

1.按照市、区城市管理职能划分,市园林管理部门负责莲池公园、人民公园、河两侧游园(共青团路至区界)的市政工程设施、照明设施及照明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市路灯管理处负责火车站广场地上广场、路互通立交和现行管辖范围内的城区道路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2.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物业管理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的市政工程设施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城市社区(含物业管理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楼前楼后从楼内至化粪池的污水管线、化粪池及化粪池井盖的监督管理工作。

3.区园林局负责中心广场、儿童公园、城区河道两侧游园(不包括市管的)、街头游园的市政工程设施、照明设施及照明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4.区城管局负责行使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5.火车站广场管委会负责火车站广场地下广场的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6.除上述市有关部门、相关镇、各街道办事处,区相关部门管理区域外的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工作一律移交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其中包括:

(1)原公路分局负责的路(人民路至区界)、路(铁路立交桥至路互通立交)、东路(东三路至路铁路立交桥)市政工程设施(不含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

(2)原体育场街道办事处负责的东三路(共青团至路,不含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

(3)新世界步行商业街管委会负责的新世界步行商业街(商场路至路)。

(4)原市相关部门负责的北西六路(路至联通路段,不含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路(路至区界,不含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

(二)城区以外区域职责调整

1.按照市、区城市管理职能分工,市相关部门负责新区市政工程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及新区道路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2.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负责路(路至南外环路,不含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路(路至路)、路(路至化工厂东墙)、路南延段(路至大道)、路(路至西南外环)、路(路至村)、路(路至路,不含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路至周村界,不含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市政工程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3.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年以后市、区投资建设的镇、街道办事处雨污分流工程的雨污水管网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4.相关镇负责新区辖区内的村庄、物业管理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市政工程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全区市政工程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市政工程设施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及考核工作。

(四)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的道路设施、桥涵设施、排水设施、防洪设施、照明设施等职能不变。

(五)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的河、河、河、南部排洪沟职责不变。

(六)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新增加的城市道路及时纳入市政工程设施长效化管理中,管理职责及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界定。

二、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抓好落实。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主动落实好与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职责调整的交接工作,交接前及交接过程中的市政设施管理工作由原责任单位负责。同时,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相关部门要按照此次市政工程设施管理职责和范围调整要求,建立健全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配足配齐各类市政设备,实现我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二)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资金、人员、机构到位,努力开创我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打造路畅、水通、灯亮、安居的优美城市环境,促进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设施管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