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用地十篇

时间:2023-03-17 18:27:45

设施农用地篇1

一、基本原则

(一)设施农用地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项目用地应尽量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用地选址要依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布局符合城乡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不得侵占基本农田,不得破坏耕地。用地选址不得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旅游度假区、海岸线保护带、文物保护区等禁止区域。

(三)用地规模符合设施农用地政策规定标准,项目布局科学合理,体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四)遇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建设、村镇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建设需要征收设施农用地时,项目单位须无条件服从。

二、规范使用

(一)签订协议。设施农用地使用前,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并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有关土地使用条件。协商一致后,建设方案和土地使用条件通过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社区)政务公开等形式向社会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10天;公告期满无异议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者三方应签订设施农用地用地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名称;2.建设地点;3.设施类型和用途;4.数量、地类和规模;5.经营年限;6.土地复垦要求、完成时限及履约保证措施;7.土地交还时间;8.土地违法责任等。

(二)协议备案。用地协议签订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按要求及时将用地协议与设施建设方案报区国土、农业、畜牧、海渔等相关部门备案,不符合设施农用地有关规定的不得开工建设。

(三)年度变更。区国土部门将年内审批并备案的设施农用地,纳入年度变更,未纳入备案的不得变更。变更前,进行现场勘查,对符合要求的纳入变更,有改变用途或安排非农业建设的,不得按设施农用地变更。

三、控制要求

(一)种植和养殖要求

1.农业种植。主要指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需使用耕地的,必须确保农用地性质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且不破坏基本耕作层。

2.畜禽养殖。主要指猪、牛、羊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其用地规模必须严格按照畜牧部门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定额标准进行核定。其布局和选址不得占用基本农田,鼓励利用村庄空闲地、废弃工矿用地、荒滩、荒地等,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需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并单独堆放,以用于项目结束后的土地复耕。

3.水产养殖。主要指浅水、综合、立体等水产品养殖。原则上应利用原有的坑塘水面,不得借机扩占周边耕地。属于综合养殖或立体养殖的,不得突破原有的水域范围,不得占用耕地建设非农业生产用房;属于浅水养殖的,要尽量利用原有的低洼地,确需进行耕地降土的,耕作层的土壤要实行集中堆放,用于项目结束后的复垦,且与周边落差不得超过1米,浅水养殖池底不得固化。

(二)建设施工要求

设施农用地项目原则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只能建简易用房。简易用房按以下标准执行:

1.鼓励使用活动用房,严禁使用钢筋混凝土,不得破坏地面耕作层,更不得固化地面。

2.围墙应尽量采用简易围网搭建(根据防疫需要,畜禽养殖用地可建实体围墙),严禁使用钢筋混凝土。

3.种植类的每个大棚最多配套建设一个看护管理房,看护管理房面积不得超过20平方米;畜禽养殖场的圈舍及设施用房应按相关规范建设,檐高原则上不超过3米;海水养殖、池塘养殖等的看护房和仓储房面积均不得超过40平方米,工厂化建设大棚进行育苗养殖的,行政办公、生活设施等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所在厂区面积的7%。具体建设标准由相应主管部门负责审核,作为设施农用地的备案依据。

四、相关措施

(一)保证措施。项目实施前,项目单位须签署《设施农用地复耕合同书》并按合同约定进行项目建设;项目终止后,项目单位须按合同约定,及时拆除地上所有建(构)筑物等设施,同时将原耕作层土壤覆盖在项目用地地块上,恢复耕种。

(二)验收。项目终止后,区国土部门会同区农业、畜牧、海洋渔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对项目用地复耕等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达到验收标准的,退还土地复耕保证金;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不予退还土地复耕保证金,并根据复耕难易程度收取一定数额的耕地开垦费。

(三)监管。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辖区内设施农用地的管理,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批前、批中和批后全程动态监管。对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涉及违法的,由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立案查处。

五、各大功能区范围内设施农用地管理,参照本意见办理

设施农用地篇2

 

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设施农用地范围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特点,从有利于支持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规范用地管理出发,将设施农用地具体划分为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配套设施用地。

(一)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设施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等;

2.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池和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单层,小于15平方米)用地等。

(二)附属设施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设施农业项目的辅助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等技术设施以及必要管理用房用地;

2.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畜禽养殖粪便、污水等废弃物收集、存储、处理等环保设施用地,生物质(有机)肥料生产设施用地;

3.设施农业生产中所必需的设备、原料、农产品临时存储、分拣包装场所用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场内道路等用地。

(三)配套设施用地是指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包括: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粮食和农资临时存放场所、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等用地。

各苏木镇应严格掌握上述要求,严禁随意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以下用地必须依法依规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经营性粮食存储、加工和农机农资存放、维修场所;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用地。

二、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用地

(一)设施农业用地按农用地管理。设施农业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生产结束后,经营者应按要求进行土地复垦,占用耕地的应复垦为耕地。各类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工厂化作物栽培等设施建设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非农建设占用设施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业设施兴建之前为耕地的,非农建设单位还应依法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

(二)合理控制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规模。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根据规模化粮食生产需要合理确定配套设施用地规模。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种植面积1000亩以内的,配套设施用地控制在3亩以内;超过上述种植面积规模的,配套设施用地可适当扩大,但最多不得超过10亩。

(三)引导设施建设合理选址。各苏木镇要依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占优质耕地,同时通过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等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设施农业建设不得占用林地,确需占用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四)鼓励集中兴建公用设施。农牧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中,相互联合或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兴建粮食仓储烘干、晾晒场、农机库棚等设施,提高农业设施使用效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规范设施农用地使用

从事设施农业建设的,应通过经营者与土地所有权人约定用地条件,并发挥苏木镇政府的管理作用,规范用地行为。

(一)签订用地协议。设施农用地使用前,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设施类型和用途、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并与苏木镇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土地复垦要求及时限、土地交还和违约责任等有关土地使用条件。协商一致后,建设方案和土地使用条件通过苏木镇、村组政务公开等形式向社会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10天;公告期结束无异议的,苏木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者三方签订用地协议。

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承包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征得承包农户同意。

(二)用地协议备案。用地协议签订后,苏木镇政府应按要求及时将用地协议与设施建设方案报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备案,不符合设施农用地有关规定的不得动工建设。

(三)部门审核。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应依据职能及时核实备案信息。发现存在选址不合理、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超过规定面积、缺少土地复垦协议内容,以及将非农建设用地以设施农用地名义备案等问题的;项目设立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建设内容不符合设施农业经营和规模化粮食生产要求、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分别由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苏木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经营者,由苏木镇政府督促纠正。

四、加强设施农用地服务与监管

(一)主动公开设施农用地建设与管理有关政策规定。通过政府或部门网站及其他形式,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公开设施农用地分类与用地规模标准、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复垦、用地协议签订与备案等有关规定要求;农牧业部门主动公开行业发展政策与规划、设施类型和建设标准、农业环境保护、疫病防控等相关规定要求,以便设施农业经营者查询与了解有关政策规定。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应主动服务、加强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管。国土资源部门、农牧业部门和苏木镇政府都应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加强监督,建立制度,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设施农用地的实施跟踪,监督设施农用地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复垦,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工作;农牧业部门要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和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苏木镇政府负责监督经营者按照协议约定具体实施农业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复垦责任,并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土地承包合同变更。

(三)严格设施农用地执法。从事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粮食生产的,经营者必须按照协议约定使用土地,确保农地农用。设施农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

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要依据职能加强日常执法巡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开展设施建设和使用土地的,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对于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的,应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擅自扩大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擅自改变农业生产设施性质用于其他经营的,应及时制止、责令限期纠正,并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旗人民政府将加强对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管,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要坚决予以纠正。今后,设施农用地使用和管理情况纳入旗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内容,国土资源部门、农牧业部门每年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检查和考核。

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应建立设施农用地信息报备制度,全面掌握全旗范围内设施农用地和设施农业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设施农用地核实工作。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情况报旗人民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本《通知》下发后,达拉特旗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达拉特旗设施农用地审核办法的通知》(达政发〔2011〕153号)和达拉特旗人民政府《关于达拉特旗设施农用地审核办法的补充通知》(达政发〔2011〕224号)停止执行。

本通知有效期为五年。

 

附件:1.设施农用地审核流程

      2.设施建设方案格式文本

      3.用地协议格式文本

      4.复耕协议格式文本

      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格式文本

      6.设施农用地建设方案审查备案表

 

 

 

 

 

 

 

 

 

附件1

设施农用地审核流程

 

一、审核流程

1.拟定设施建设方案:设施农用地使用前,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

2.签订流转合同: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承包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征得承包农户同意。

3.提出用地申请:经营者持申请书、设施建设方案,向苏木镇政府提出用地申请。

4.协商土地使用条件:经营者与苏木镇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土地使用条件。

5.社会公示:协商一致后,建设方案和土地使用条件通过苏木镇、村政务公开等形式向社会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10天。

6.签订用地协议:公告期结束无异议的,苏木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者三方签订用地协议。

7.备案:用地协议签订后,苏木镇政府及时将用地协议与设施建设方案报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备案。

8.审核备案信息:国土资源部门和农牧业部门依据职能审核备案信息,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书面告知苏木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经营者。

二、经营者需提供的材料

1.用地申请

2.设施建设方案

3.用地协议

4.流转合同(涉及流转的需签订流转合同)

5.复耕协议

6.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7.项目平面规划图并附具坐标

以上材料均为一式五份,分别由经营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苏木镇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农牧业部门各持一份。

 

 

 

 

 

 

 

附件2

设施建设方案格式文本

项目

单位

概况

项目建设

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

(农户姓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项目

建设

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项目用地面积(公顷)

用地属性

实施时间

项目建设

内   容

投资额(万元)

拟建

设施

情况

设施类型

设施用途

设施数量

建设标准

设施用地

规模(公顷)

生产设施用地

附属实施用地

配套

设施

  %

%

%

建设时间与

使用年限

填表人:

单位及单位

负责人签章:

时间:

注:1、项目建设单位为农户的填户主姓名;2、建设标准指单位造价与设施结构

附件3

设施农用地用地协议格式文本

 

用 地 单 位 (甲方):

土地权属单位(乙方):

苏木镇人民政府(丙方):

为了            ,甲方需使用乙方土地,用于         

               项目,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签订用地协议如下:

一、用地位置

该用地范围位于       苏木镇       村               

       社,其四至界线详见项目平面规划图,该图需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认可。

二、用地类型、用途和标准

 

 

三、用地面积

生产设施总面积为     亩。 农用地面积    亩(其中耕地面积    亩,天然草地面积    亩,林地    亩);建设用地面积    亩;未利用地   亩。

附属实施用地面积   亩。农用地面积    亩(其中耕地面积    亩,天然草地面积    亩,林地    亩);建设用地面积    亩;未利用地   亩。

配套设施用地面积   亩。农用地面积    亩(其中耕地面积    亩(基本农田    亩),天然草地面积    亩,林地    亩);建设用地面积    亩;未利用地   亩。

四、复垦和补充耕地

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甲乙丙三方共同签订复耕协议。

五、土地交还时间

用地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参照二轮土地承包期限)。

六、违约责任

1.甲方应按合同约定及批准的面积、位置、用途使用土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坚持不破坏耕作层原则,做到不超标、不移位、不走样,做到不改变用途、不出租,做到不建单独办公用房、宿舍,经营性粮食存储、加工和农机农资存放、维修场所;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用地,建筑物限于一层。自觉服从《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4〕127号)文件精神,接受旗农牧业、国土等相关部门和苏木镇人民政府的监管;如发生附属实施、配套设施用地建设超标、移位、改变用途等违规行为,愿接受拆除、罚款等处理。

2.甲方使用期满后停止生产、经营,应将土地退还给乙方,并恢复土地原状。

3.甲方期满后确需继续使用的,三方另行协商。若甲方使用土地期满后拒不归还土地,已方、丙方有权处置地上建筑及附着物。

七、收回土地

甲方在使用土地期间,因国家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建设需要使用乙方土地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八、用地补偿费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经甲、乙、丙三方协商,设施用地补偿费总额为:            万元(大写:              元整)一次性缴给乙方。

九、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十、本合同自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十一、本协议一式五份,由三方签字盖章生效后报国土资源局、农牧业局备案。

 

 

甲  方:(章)              乙  方:(章)

 

负责人:                   负责人:

 

 

 

丙  方:(章)

 

负责人:

 

年   月   日

 

 

 

 

 

附件4

设施农用地复耕协议格式文本

 

用 地 单 位 (甲方):

土地权属单位(乙方):

苏木镇人民政府(丙方):

为了大力支持发展设施农业,确保三方合法权益,特订立以下合同:

一、使用土地座落:                              。

二、使用土地面积:         亩,其中耕地         亩。

三、使用土地用途:                          。

四、使用土地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五、土地复耕履约金: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甲方按照“占一补一”补充占用耕地。并按照补充耕地要求缴纳当地平均前三年产值5-7倍的土地复耕履约金,并由丙方监管。

六、甲方应按合同约定及批准的面积、位置、用途使用土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坚持不破坏耕作层。

七、期满后停止生产、经营的,甲方应当退还土地,并恢复土地原状。(经苏木镇、国土部门、农业部门验收合格后退还复耕履约金)

八、甲方使用土地期满后拒不归还土地,乙丙方有权处置地上建筑及附着物,复耕履约金用于土地复耕。

九、甲方在使用土地期间,因国家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建设需要使用甲方土地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十、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合同一式六份,双方各执一份,苏木镇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 、农牧业局各备案一份。

 

甲方代表(签字盖章):

 

乙    方(签字盖章):

 

丙方代表(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附件5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格式文本

 

发包方(甲方):

住址:

承包方(乙方):

住址: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甲方以        (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形式将座落        ,等级        等,面积      亩的承包地(其中:水地        亩;旱地        亩)流转给乙方从事设施用地,流转期限     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流转费用每年(人民币大写)             元整,付款一次性付清。

第二条:流转期内,乙方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收益权和              的权利,并接受发包方依法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流转期内,乙方承担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和                         等义务。

第四条:流转期满,甲方有权收回流转给乙方的土地。乙方应保证流转的土地达到流转时的土地等级和质量。

第五条: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苏木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双方约定条款。

第七条:违约责任。

第八条: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合同一式六份,流转双方各执一份,发包方、苏木镇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 、农牧业局各备案一份。

第九条: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承包方(甲方):      (签字)  代表人:   (签字)

受让方(甲方):      (签字)  代表人:   (签字)

鉴证机关:           (盖章)  承办人:   (鉴章)

 

 

 

                  年  月  日

 

 

          设施农用地建设方案审查备案表格式

备案编号:

申报单位(个人)

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电  话

建设项目名称

项目批准机关及文号

建设  地点

土地承包情况

用地  面积

其中

生产设施用地

附属设施用地

配套设施用地

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

使用年限

起止时间

申请人   承诺

    本人承诺:严格按照协议约定使用土地,不改变设施农用地性质,期满后1年内自行拆除地面建筑设施、恢复土地原貌。

被用地单位

意见

签字:

责任人:                 年   月   日

建设规划部门意见

 

苏木镇备案

申请

责任人:          年   月   日

责任人:               年   月    日

农业部门备案意见

国土分局备案意见

责任人:        年   月    日

责任人:               年   月    日

备注

完成备案后,方可动工,且不得扩大建设规模、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本表一式5份(用地方、被用地方、苏木镇政府、国土部门、农业部门各1份)

 

 

 

 

 

 

 

 

 

 

 

 

 

 

 

 

 

 

 

 

 

 

设施农用地篇3

一、政策建议

改变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进展较快,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土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限制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后,以市场交易价格出让土地,政府获得了巨额的土地收益。土地出让金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从过去政府“以地生财”向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地生财”的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城市土地经营的思维,变依靠城市扩展来扩大土地出让收入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提高城市土地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土地资产保值升值。通过城市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收益。

保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来源的合法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和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的过程。由于土地非农开发收益远高于农业用地收益,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农地转用,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和严格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使之成为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和依据。凡是土地利用规划上没有确定为建设用地的,就不能使之成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同一个区域中的土地确定为不同的用途,实际上是赋予了不同的开发权利。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有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才能视为合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必须兼顾土地所有者的合法土地财产权益,建立起不同的土地用途之间的土地开发权的经济补偿机制,使土地开发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维护农民长远的土地流转收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存发展能力为前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为了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需要的建设用地供给,为企业家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是为了吸引更加多的资金,加快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农民对于农业的依存程度更小,农业不再成为农民的生存负担,而是成为享受自然和生态文明的源泉。

在倡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同时,应严防外来剩余资本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并凭借资本优势直接占有乡土社会资源,从根本上挤占本土农民的发展空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成为外来投资促进本土开发,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催化剖,而非成为农民获取土地收益的泮脚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保证土地流转收益能够长久维持,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保证,这就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时不能投机,而必须采取非常稳妥的策略,即农民建设用地应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从事基本建设,以租赁的方式与工商企业结合。此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可以为实行无偿划拨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提供保障。只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收益,农村才有可能投入足够的建设用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发展。

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应结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需要,对于已经建立的土地交易有形市场进行扩容和完善,尽快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土地交易有形市场的服务范围,建立健全交易规则,形成土地使用权公开、公平及其公正交易的市场氛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要实行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条件进行必要的审查,未获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农户同意,不符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条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得入市交易。

二、改革措施

以土地用途转变和空间布局调整促进土地级差收益形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划必须先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首先是对土地用途和区位的合理选择。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于不同土地用途的土地资源再分配,把农村建设用地由原来单位面积经济产出低的用途转变为单位面积经济产出高的用途,实际上就是级差地租形成的过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把农业生产布局到作物自然生产潜力大的区域,使土地的自然肥力充分发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把建设用地布局到区位条件最优的区域,通过区位优势的发挥,吸引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土地用途转变和空间布局变化是土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也是增加农村和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以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和盘活。目前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巳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试点,各地的经验表明,农民住房制度改革深受到农民群众欢迎,也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节约了土地,可以通过复垦增加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互挂钩大有可为。农村宅基地是最有开发潜力的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要盘活大量的农村存量宅基地资源,一是要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进行新村建设规划,把建设多层农民公寓作为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二是要组织好城镇建设用地扩大(新建区)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拆旧区)的项目区域组织,通过先进带后进,城乡用地置换,实现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布局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经营。三是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多余的宅基地或者以地换房,对于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专门帐户管理,腾出的建设用地只能用于盈利性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的、必须居住在农村的住户要保证其居者有其屋,对于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未来不得重新申请宅基地。

以圈内和圈外的划分来协调集体建设用地的指标分配。在城镇规划建成区范围以内,农村住房建设必须纳入新村建设规划,不再单独审批农村宅基地。凡是已经实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村庄,所有村民应该按照规定统一搬进农民公寓,原有的宅基地全部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对于在城镇规划建成区以外的农户申请建房,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并且符合“一户一宅”和政府规定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要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建成区以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要严格保护耕地,维护耕地占补平衡。任何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以各种借口把耕地改变为建设用地。

设施农用地篇4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蓬勃兴起、畜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掀起了依托高效规模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热潮。江苏省阜宁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仅2011年就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激励等有效措施,新增高效农业用地6.5万亩。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借设施农业为名,滥占耕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阜宁县在加强设施农用地的审批、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出台政策,加强规范管理为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充分征求县农业、环保、林牧渔业、规划、水利等有关部门意见,阜宁县国土资源局草拟了《阜宁县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并由县政府正式出台。明确设施农用地划分范围。设施农用地主要指直接用于畜禽养殖、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具体又可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如畜禽舍、养殖池等)和附属设施用地(如生活管理用房、农村道路等)。同时,严格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用地,均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应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科学编制设施农用地规划。

阜宁县各镇(区)都在农业经济部门的统一组织指导下编制好本辖区的设施农用地规划。设施农用地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等有关要求,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严禁设施农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对农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施用地按项目类型实行规模控制,如规模化水产养殖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总用地规模的7%以内。兴建农业设施还应尽量利用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且严禁占用基本农田。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的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并做到先补后占。没有条件补充耕地的,可以根据附属设施占用耕地面积,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明确职责,提高审批效率根据《通知》精神,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需要制定一套既合法合规、又便于操作的审批流程,明确部门职责,在申请、申报、审核、批准四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由于设施农业项目大多时效性、季节性较强,阜宁县要求各部门对报送材料的审查、审核都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对报送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当面告知并说明理由。

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项目,还要求取得林牧渔业和环保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同时,经审批同意实施的设施农业项目,县政府委托县国土部门发放用地批准通知书,以减少中间环节,使设施农业项目尽早实施。自《实施细则》出台以来,全县共审批设施农用地80多宗。加强监管,建立共管机制由于《通知》只对设施农用地的范围界定、管理方式、审核要求等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意见,但对具体的操作模式、实施步骤、格式文本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也缺乏相应配套文件的有效支持,阜宁县国土资源局结合近年来的项目用地办理经验和国土部门工作特点,本着规范管理、资料完备、便于操作的原则,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监管。强化基层管理职能,为设施农用地管理把好前沿关。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第一线,国土所在设施农用地审批过程中负有实地踏勘、材料收集、初审、验收、巡查等重要职责,在实地踏勘过程中,国土所应做好土地利用现状记录,并邀请镇区农经部门、村建部门、村组代表等一起参加实地踏勘并在《实地踏勘表》上签字盖章确认,以减少设施农业项目报批和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同时,国土所还需要全程参与设施农业项目的施工放点、综合验收、执法巡查等相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严格按批准条件使用土地,发现违法用地的须及时制止和报告。

加强内部沟通协调,不断完善设施农用地报批材料。国土系统内部明确各自职能,不断完善各项报批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地籍、规划、利用、监察等相关科室都应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设施农用地的报批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规划保护科出具设施农业项目1:1000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示意图和审查意见,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不占或少占耕地,且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地政地籍科出具设施农业项目权属地类表和1:5000的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和审查意见,确认附属设施等各类用地的地类和面积,设施农用地经县政府批准后,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台账登记;土地利用科对设施农用地项目类型进行审核把关,对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按规定实现占补平衡,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报批;监察科对设施农用地定期执法巡查,做好后期的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监督管理。设施农用地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后,镇区和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管理,确保设施农业规范用地。一是履行施工放样(即把设计图纸上工程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用一定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测设到实地)和综合验收程序。

项目建设前,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村建等部门进行施工放样标定界址点后,正式动工建设。整体工程竣工后,由农业生产经营者向农业和国土部门申请验收,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国土等部门对用地面积、建筑层次、用途进行综合验收,不符合设施农用地批准条件的,按违法用地查处。二是确保设施农业项目到期复垦。设施农用地的生产经营者必须认真履行复垦义务。使用期满后,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续办用地的,在到期前一个月内提出续办申请,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条件的,自行组织复耕,在1个月内达到原有土地等级标准和耕作条件,并由县国土部门组织验收,恢复农业耕种。项目所在地政府应督促用地单位或个人认真履行复垦协议。三是建立设施农用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随着设施农用地审批的常态化,国土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力度,发现经营者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擅自改变设施农用地用途及设施农用地到期不复耕等不按规定使用土地行为的,应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停电、停水、停办营业执照等有效措施,及时制止破坏耕地行为,并明确由镇政府负责拆除、复耕,向经营者收取复耕相关费用,建立起设施农用地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设施农用地篇5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 现状及问题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39-02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为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5.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投资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比如农业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而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2.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3.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R],2009.

[2]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EB/OL].新华网,finance.省略,2005-12-30.

[3]郑风田,董筱丹,温铁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的“双重两难”[J].贵州社会科学,2010,(7).

[4]滕长宏.法律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例[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2-07.

设施农用地篇6

【关键词】贵州;农村;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总量取得显著提高。但相比城市,贵州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基础设施也很落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贵州省大部分农村的自然环境还是很恶劣、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还比较低,特别是农业生产性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农业生态环境日夜恶化、农村生活服务性设施普遍不足等,从而导致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1、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占有投入资金的一部分,很大部分是需要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所承担的。但目前贵州省政府财政的支出也很大,在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加上资金使用效率底下,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存在诸多的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需要很大投资的工程,实施周期长,难以管理,私人大多都不愿意来投资,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单一,这直接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和建设的质量。

2、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贵州省在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都还不够完善。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建设机制来主导基础设施的建设。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后,部分基础设施贱没有进行过科学的规划,甚至脱离实际,不适用或者不便于操作,还有的是规划了但是缺乏统筹,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协调统一。还有的地区甚至没有规划就盲目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民也没有从中得到利益。近年来,贵州省很多贫困地区虽然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工程,但是由于没有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有一些新修的道路桥梁在短时间内就被损坏,后续维修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益的降低,并且还影响投资者与农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

3、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不足

在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规划好建设的重点项目,甚至有的地区是盲目建设,不但浪费了资源资金,还损害了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如: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设施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教育设施的建设好与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率还很低,很多地区农村孩子上学要在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如,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生活的保障。贵州省很多贫困地区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为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本是“靠天吃饭”,这就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有的地区建设了水利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以及无人管理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使用。又如,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医疗设施的建设,贵州省今年来不断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建设,但建设水平和建设范围在贫困地区还没有铺展开,贫困地区农民的接受程度还很低下。文化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几乎为零,文化设施的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4、加强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设施农用地篇7

摘要在对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以促进泰兴市设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

多数乡镇都成立了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1.2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乡镇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多种形式的奖惩扶持政策。姚王镇在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奖励额度,对连片3.33hm2以上的单个项目奖励1.25万元,6.67hm2以上的奖励2.5万元,33.33hm2以上的奖励7.5万元,对超过指标的部分奖励750元/hm2。

1.3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部分乡镇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刘陈、黄桥、七圩等乡镇组织镇村干部到山东、东台参观,多数乡镇组织基层干部到新街、姚王等乡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1.4运作机制更加完善

各乡镇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企业能人投入为主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党员干部示范为带动,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设施农业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涌现出公司化经营、合作社经营、协会牵头、订单销售等多种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面积偏小,设施效益得不到充分显现

泰兴市设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然具有一定的面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种植面积都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从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一些项目发展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优势,形成了小而全的发展格局。

2.2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项目形不成一定规模

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正常流转已成为其规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一是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发展。农民有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干预,致使部分设施农业项目因少部分农民不愿意租田而搁浅[2]。二是高额的土地租金阻碍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三是教条的土地管理政策限制规模农业的发展。

2.3农业投入不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植新模式[3],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特别是设施栽培,简易的设施投入成本在6万元/hm2以上,钢架大棚投入在12万元/hm2以上,而农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严重制约设施农业的规模发展。

2.4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各乡镇都掀起了打工热潮,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利用农闲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务农劳力紧缺,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

3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合理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设施农业的发展应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与产业经济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着力打造沿江、沿如皋、海安及古高线、如泰运河线为主的两纵两横特色产业带,形成一个以黄桥为中心的主导生猪产业区,重点发展生猪、银杏、设施园艺、优质稻麦、家禽、意杨、特色水产、特粮特经等八大产业,不断推进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的“2218”工程。各地区应积极选择技术成熟、适销对路的设施农业产业、品种、项目,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3.2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控下,粮食生产效益得到了恢复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要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而当前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初期,要形成规模,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设施农业。

3.3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环境

根据泰兴市现有的农业用地现状,合理划分农业人口生活用田和经济用田,在确保农民生活用田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调控政策,使经济作物用田集中连片,便于土地集中流转。加强土地国有政策的宣传,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切实改变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重新规划农村的土地使用,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土地使用环境。在设施农业发展上,要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的入股、合股经营新模式,降低设施农业的投入风险。在设施农业的土地使用上,市乡国土部门要积极配合,对发展规模生产确需生产辅助用房的要确定科学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生产,对发展规模养殖需要搭建生产用房的要在环保许可的条件下简化手续,切实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政策环境。

3.4强化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设施农业从业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一是强化现有的农业推广服务队伍人员科技素质水平。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设施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二是强化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的技术培训。要组织村企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设施农业典型,学习借鉴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学习新的农业生产适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三是强化设施农业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4参考文献

[1] 乙从军.烈山区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7):132-133.

[2] 于振洋,董林芳,韩玉福.密山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6):6.

设施农用地篇8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

,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

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3] 刘会想,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8-22.

设施农用地篇9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关乎到农业是否良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以及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目标,加大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刻不容缓。明晰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要点,是开展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重要开端。

一、 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近年来,为保障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强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当前,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农用机具覆盖率提高,农业作业进入机械化时代,农民收益大大提高。

(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现状

时值“十二五”,国家了“购机补贴政策”。“购机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农民置办农业机械的热情。购买农业机械数量的变化带动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优化了农业设备,提高了农业作业能力,激励了农业作业方式的转化。不可否认,农业机械设备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在解放农民的同时,也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地基础。

(二)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带动了我国农业栽培技术的创新。其利用高科技设施材料,先进的工程手段,设计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生产环境。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农业设施为基础。设施农业技术的利用,能够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同时,其还可以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劳动资源。设施农业技术是建设新型农村,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效益、素质、竞争力,保障农产品供应的最佳选择。总而言之,设施农业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 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的要点

很多省、市、县、乡在开展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工作推广的时候,总是会为确立推广要点而苦恼。下文中,笔者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推广要点,旨在为各个地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的推广提供参考。

(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要点

1、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价值。农业机械在将农业人员从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而且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热情。在推广农机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制作农机化典型事例展板等方式,宣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

2、建立政策传达、落实通道。对于党中央、地方党委等做出的重要政策,要积极传达,做到政策从上到下切实贯彻执行。做好政策传达工作,并及时对各地政策落实情况做出反馈。这种做法,利于农机化顺利推广。

3、认真践行国家惠农政策。为保障农机化的全面推广,国家制定了很多惠农政策。其中,购机补贴政策得到了很好地效应。各地区应做好”购机补贴”的宣传工作,力争做到每个农业人员都能明白“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资金兑付方式的运行程序。另外,设立“购机补贴”监管单位、完善对“购机补贴”的惩处制度,确保“购机补贴”顺利发放到农民手中。

4、农机报废更新、保费补贴、作业补贴等农机化扶持政策创新试点。制定实施政策的实际方案。将政策实施之前与政策实施之后呈现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的前后对比、农机产品配备需求的对比。根据政策施行的实际情况,政府继续加大推行力度或者作出相应的改进。

(二)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要点

1、制定政策,助力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配合,其中政策体系的创建尤为重要。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社会投入、自我积累起着协助作用。不论政策怎么变革,农民最关心的都是他们的利益问题。将金融保险政策引入到设施技术的推广中去,为农业资金运转提供保障。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放宽担保限制等途径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问题。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保险补贴政策,进行资金吸引。保险的存在,给农业人员吃下了“定心丸”,让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踏实奋进。

2、提升设施农业技术的实施质量

目前,我国设的施农业技术日趋成熟,在农业中的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设施农业技术的实施质量却停留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层面上。通过完善设施农业条件、技术等,来实现我国设施农业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例如,建立科技示范园,为农业人员提供技术展示、指导。

3、提升设施农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通过开展设施农业技术讲座、组织设施农业人员去科技园等观摩学习、建立设施农业培训基地等方式,将设施农业的基本理论,设施环境调控、设施工程预算、温室工程施工等与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有关的技术、方法等知识,传授给设施农业人员。除此之外,设施农业人员还需熟悉我国农业、园艺和设施农业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并具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充分利用观光型农业平台

设施农业技术还可以借助观光型农业平台进行推广。将园艺、保温等设施农业技术在逛逛型农业中充分体现,进而吸引农业人员的注意力,并提高其发展设施农业的兴趣。例如:建立科技园、农家乐等示范园区。游客在欣赏景色,品味美食的时候,也会留心观察园内设施农业技术的运用,并对其深入探讨。

结束语

设施农用地篇10

一、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设施农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已经普及到农村地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性很高。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技术逐渐成熟,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的设施技术不断改进,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和技术指导,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全球设施农业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设施园艺面积544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超过570万亩,设施蔬菜5020万亩;在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到2012年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达到5796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2040多万亩,2007—2012年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年均增长9.1%;设施园艺产业净产值达5800多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瓜类产量2.67亿吨,约占蔬菜瓜类总产量的34%。在今后五至十年,设施农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15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可达6500万亩以上。我国各地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蔬菜种植总面积为8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占到65万亩,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76.47%。目前寿光市大棚蔬菜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设施农业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设施园艺在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发展现代农业和蔬菜标准园的建设,把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

(二)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1.设施农业总体水平提高。设施农业在我国大规模推广,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设施农业质的突破,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以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高新技术不断得到突破,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如温室节能技术、温室环保技术、温室智能化技术等不断改善,为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规模迅速扩大,设施栽培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上升。如今,设施农业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蔬菜、林果、花卉等农业诸多领域,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最大的大棚蔬菜生产与交易基地。2014年,寿光市已建成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三元朱、钓鱼台、洛城等五大冬暖式蔬菜大棚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形成了万亩黄瓜、万亩韭菜、万亩辣椒、万亩芹菜、万亩茄子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

2.设施农业装备得到蓬勃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设施养殖装备体系和设施水产装备体系。从设施装备水平方面来看,一大批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温室设施相继建成,温室制造及配件生产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体系,如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等,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物质装备,标志着我国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设施农业管理力度加大。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国对设施农业的监管力度也随着加强,逐步采用现代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确保设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我国进一步强化设施农业生产全程管理,结合市场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管理,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盲目性发展,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设施农业的农机设备使用,我国强化农机安全管理。2010年底,农业部启动大规模培训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工作,针对卷帘机、微耕机等设施装备安全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培训,为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三)我国设施农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

市场化需求为设施农业研发提供动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不仅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与推广。如温室主体结构建造相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产品类型增多、性能更加完善、应用范围扩大,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等都有所突破,为设施园艺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配套装备基础。据农业部种植业司2009年统计,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近700项,已取得部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达100项,地方科研成果数量约560余项。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政策带动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行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展示。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其中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家。借助农业科技园区的平台,大量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四)我国设施农业综合效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改善和管理水平提高,设施农业范围扩大,相关技术得到普及,设施农业投入结构优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设施农业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工程与环境等技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水、肥料等要素的投入量,大大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使得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供应得到有效保证。据调查,设施农业与相同作物露地栽培相比,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因此,设施农业是缓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紧张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工程。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多数地区的富民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设施园艺中设施蔬菜占95%左右,设施果树、设施花卉各占2%左右。截至2013年初,整个蔬菜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1.2万亿元,相当于粮食总产值,而设施蔬菜几乎达到蔬菜总产值的一半。在山东省寿光市233户调查农户中,大棚蔬菜经济效益良好的比例达到100%。(五)形成多种发展模式,总体布局趋于合理从各省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设施农业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和高产出的特色,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设施类型向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作物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产量不断提高,不仅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河北、山东、河南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等先进设施,发展小品种、精细化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无季节生长的蔬菜、瓜果和花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为代表,都市设施农业成为大中型城市及其郊区农业的发展趋势;沿海各省在充足的资金、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科技支撑下,具有高附加值的设施园艺和渔业成为该区域的特色;以甘肃和新疆为例,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设施农业规模很大,尤其新疆地区与中亚、俄罗斯等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很好的成绩;广西和海南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特点是设施农业与热带高效农业相结合,发展迅速。

二、我国不同类型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一)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温室是我国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截至2012年初,我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面积已近15.67万公顷,占世界的42.8%。大型温室面积约200公顷,其中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约50公顷,从荷兰、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引进的约140公顷。在已确切统计的73公顷引进温室中,大多数为大型智能温室,其中大型智能塑料温室约占2/3以上,其余为玻璃温室。建设在南方的大型温室以生产花卉、观光为主,北方则以栽培蔬菜为主,少部分温室用于栽培苗木。我国主要设施结构类型有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等,其中日光温室是我国特有的设施类型。目前我国温室的骨架多采用热镀锌管(板),覆盖材料多为玻璃、双层充气膜、PC板等,在温室调控和监控系统上实现自主研发,无土栽培和品种选育技术实现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培育出一批适于保护设施栽培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的设施专用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喷灌、滴灌、无土栽培技术、小型机械、生物技术和微电脑自控及管理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栽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以提高。

(二)设施养殖发展情况

设施养殖的本质是工厂化养殖,对知识、技术和管理要求较高,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平方面作用明显,是未来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近些年,技术进步和设施养殖模式的推广,使我国设施畜牧业和设施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发展使肉蛋产品保持了十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水产设施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且发展势头很猛。在畜牧养殖方面,大型养殖场或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设施主要是开放(敞)式和有窗式,封闭式养殖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设施畜牧养殖的支撑技术主要有生物技术、工程和材料技术、模拟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在设施水产养殖方面,我国借鉴渔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加以集成创新,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目前,设施水产养殖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两大类。工厂化养殖设施和装备系统包括工厂化养殖车间、供水与水循环处理系统与装备、增氧或供气装备、供热装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供电系统等。网箱养殖设施包括网箱系统、投饵机械、增氧机械等。我国已经具备深海远海设施养殖工业化生产能力,深水网箱相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有效拓展我国海水养殖空间,我国水产养殖业前景广阔。

三、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趋势

(一)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化

随着相关装备和技术不断改良、完善,设施农业更加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将会被应用到设施农业中,技术集成化趋势明显。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被引入设施农业,使设施环境监控系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二)产品种类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推动设施农业产品不断细化,种类增多。一方面,温室种类或养殖设施类型更加完善,功能不断增加、强化,能够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生产需求,形成各地独特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在种植或养殖品种上实现多样化,在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温室常规作物基础上,尝试栽培高附加值的香料、药用植物、食用菌、观赏植物等。

(三)管理规范化

我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对设施农业的监管相应加强,设施农业向标准化、工厂化、环保型方向发展,相关技术咨询等服务组织增多。随着设施农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其管理水平也相应提高,通过专业部门负责,制定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推动我国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四)生产方式工厂化

依托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得到突破并推广,尤其是设施园艺正朝着工厂化方向迈进。工厂化农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高产高效栽培方式,其核心是对设施内的栽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营造适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工厂化生产所创造的适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单产水平的提高。我国可以引进荷兰、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厂化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厂化设施农业。

(五)无土栽培技术不断普及

无土栽培将成为主要栽培方式。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轻土壤污染、克服连作障碍、减轻土传病虫害等优点,在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上作用明显。无土栽培有多种形式,但以简便、实用、投资少、效益高的岩棉培、袋培、浅层营养液三种形式应用面积较大。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温室生产,荷兰无土栽培与温室面积的比例超过70%。

四、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合理

设施农业涉及到园艺、畜牧、水产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体系。首先,在我国没有专门的机构统计设施农业相关数据和信息,对于宏观把握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带来障碍。其次,对设施农业投入不足、资金缺乏,制约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做支撑,而我国目前对设施农业研究投入较少;企业也没有形成对设施农业研究投入的内在动力。再次,设施农业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农民自身积累资金对发展设施农业而言明显不足,且农民社会融资渠道有限,申请贷款难,限制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二)总体科技水平较低,配套技术不完善

我国设施农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设施结构、环境控制能力、生产管理等技术支撑不足,从设施设备到栽培技术管理不规范。与发达国家“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不同,我国采用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生产质量和效率也就随之降低。例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覆盖材料抗老化差,使用寿命短,冬季运营成本高,亏损现象很多。此外,我国设施农业配套技术和服务跟不上设施农业普及的速度,导致我国设施农业数量增长快、质量提高慢。温室内的光热调控、测试设备功能不足,还停留在单因子定性调节控制阶段;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专用栽培品种。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人员知识更新不够,掌握设施栽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多,指导能力较差,尤其镇村农技服务十分薄弱。

(三)设施农业规模较大,但机械化水平低下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播种、微量灌溉、施肥、环境监控等绝大部分作业均为人工进行,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缺乏专用的小型化作业机具,适应大棚内栽培所需的作业机械很少;现有的设施机械存在着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缺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温室年平均工时达5.4万小时/公顷以上,人均管理面积仅为日本的1/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设施装备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许多大棚在修建时加热、降温、通风、遮阳、微灌、中心控制等系统不完善。温室结构简易,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

(四)设施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设施农业分布范围广且比较分散,市场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设施农业龙头企业较少,没有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设施农业产品繁杂,高科技、高标准的设施农业设备和技术不成体系,产业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广大农户经营的设施农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小,管理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经营,并且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此外,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较少,作用相对较弱,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小规模、分散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导致我国设施农业监管困难,栽培和养殖技术低,与市场对接不紧密,产品销售难,生产效率整体不高。

(五)技术人员缺乏,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成为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精通现代设施农业管理与栽培技术的人员缺乏,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与技术培训严重不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导致我国设施农业土地利用率低、运营管理费用高、劳动生产率低及单位面积产量低等问题,许多先进设施的功能和优势难以发挥,效益低下,甚至出现设施栽培的产量不如大田的情况。设施农业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已经限制了设施农业优势的发挥。

(六)各地设施农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明显

农业生产要素的有限性和城乡间流动的局限性,阻碍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导致了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极不平衡。部分沿海、都市、城郊等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快、规模大、效益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设施化、高效化,加速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相比较而言,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还很滞后,一些乡镇设施农业面积甚少,农户在面对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含量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时显得无从应对,导致设施农业生产集中度不高,比较零散,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在农用资金使用上,农户只能靠相互借贷维持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开展一些很有局限的设施栽培和养殖,弥补传统农业所不能解决的生活需要。设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镇、村、农户的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由于农户的自有资金量十分有限,而贷款资金存在额度小、时间短、程序繁、利息高等问题。此外,发展设施农业还需要配套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镇、村及农户的资金都较薄弱。可见,在部分相对落后地区发展设施农业首先就面临着极大的资金难题,其他如设施、机械、技术等发展设施农业必要的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差距明显,严重制约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全面推进和发展。

五、加快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规范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首先,制定设施农业的扶持政策,确定不同类型设施农业的补贴标准,完善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条件,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和设施建设投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信贷资本进入设施农业领域,为设施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制定设施农业监管条例,对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土地流转、设备购置、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另外,要确立设施农业专业管理部门,做好我国设施农业数据统计工作,详细掌握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运行情况,尤其做好设施农业效益分析,完善设施农业协调管理机制。

(二)加强科技研发,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从设施结构、材料、能源、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到动植物育种、栽培养殖等多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充分调动各专业研究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和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与开发。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研发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开展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创新研发。用创新的科技成果集成一个有利于集约化发展的、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实现环境控制自动化、生产技术标准化、设施品种优良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目标产品品牌化,整体提升我国设施农业的水平。

(三)加强技术推广,推动设施农业市场化发展

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也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整合设施农业最新技术和发展思路,做好宣传推介,将设施农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形势进行系统宣传介绍,提高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快建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着重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撑服务能力,加强专业人才技能培训,形成“政府协调、企业引导、合作组织参与、农民互动”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立设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设施农业抗风险能力。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设施农业示范工程,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设施农业生产示范户,重点示范“生产—加工—销售”的设施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区域设施农业发展。

(四)注重差异化发展,探索适合区域特征的设施农业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域条件差别大,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不相同,在发展模式上要与区域资源特征和农业条件相结合,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提高设施农业综合效率。首先,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模式,要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同时,重视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其次,注重差异化发展,要兼顾本地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物流成本、种养殖习惯等,要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地设施农业规模和类型,降低后期运行风险。

(五)注重技术培训,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

首先,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培训,灵活掌握培训方式,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发挥技术能手的作用,通过层层培训,提高设施农业管理者、生产者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其次,引进科学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以创新和发展的理念,依靠市场运行机制,对设施农业进行有步骤、分阶段和全封闭式管理,逐步完善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降低运行成本,减少污染,实现设施农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