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十篇

时间:2023-03-18 11:12:02

无障碍设施篇1

近一年多来,由于北京、上海、杭州等12城市的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创建活动,使“无障碍设施”一词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

实际上,每一座城市多多少少都建有一些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并非只是那12座创建城市的事,而是所有城市的事,所以才有了这次创建“示范城”的示范活动。而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备,也是现代都市的文明标准之一。

由于杭州是创建城市,便有记者问我,对这次创建活动,有何感受?实话实说,笔者所在的杭州的一些道路新建了盲道,有些道口新添了过街音响信号装置,非常不错。可作为残疾人更切身的感受却是,街边众多有台阶的小饭店、小商铺仍进不去。可见,就连创建城市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眼中,甚至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无障碍设施建设仍只是一项专为便利残疾人的“献爱心工程”。因而,无障碍设施建设,受到了很多不应有的阻碍。据报载,某地一高尚小区,就死活不肯建无障碍设施,理由是小区住的都是年轻人,一个不“高尚”的残疾人都没有。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坐轮椅上街的更多是老人、病人,而不是残疾人。原因很简单,老年人、病人外出多有人陪护,所以用轮椅倒也方便。而残疾人则不可能总有人陪在身边,出门多选择手摇车、电瓶车什么的。

有一位建筑大师,年轻时设计了一个很著名的建筑,门前的几十级台阶使该建筑显得十分雄伟。这位建筑大师年老时坐着轮椅故地重游。可台阶太高,他要由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才能上去。于是,他后悔当初为何就没有考虑到要设计一个无障碍坡道呢?

由此可见,无障碍设施绝非残疾人的“专利”!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日益增多,无障碍设施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无障碍设施是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等建设工作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有助于促进老弱病残等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和融合,保障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体现的是“人人平等”的最基本的宪法精神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以便保障每一个人都尊严地活着。

残疾人确实是无障碍设施的最大受益者,但绝不是惟一的受益者。因此说,无障碍设施是为每一个人而建的。因为即便你不残疾、不生病,你儿时坐婴儿车,就需要无障碍坡道,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

无独有偶,希腊雅典借着举办2004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东风”,不惜花费数亿美元,打造“无障碍城市”。雅典地铁站的专用电梯利用率很高,不仅残疾人,一些老人和儿童也在使用。可由于市民不了解无障碍设施,许多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经常被停泊的车辆占据,使这些花巨资兴建的建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国际残奥委主席克雷文则进一步指出,虽然雅典修建了许多无障碍设施,但在希腊的其他城市,这些状况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中国借鉴雅典的经验教训,希望2008年残奥会改变的不仅仅是北京……

无障碍设施篇2

一、履行督导职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

____*区无障碍设施督导大队积极发挥督导职能,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区督导大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督导活动,对应改造而未改造的设施、已改造但不符合规范的设施和新建项目漏建无障碍设施等问题及时向建设单位指出,督促整改,针对多次检查一直未整改的则向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推进办公室反映。

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无障碍建设“十一五”实施方案》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为了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及时发放市推进办编辑的《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标准》宣传册。一是在区推进办召开的各镇、街道、园区、部委局无障碍设施改造负责人会议上,二是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督导大队学习讨论会上,三是在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工作会议上,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工作标准,吃透标准精神,并对照标准,结合本区实际,会同区推进办一起有序推进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和无障碍进家庭等工作。

履行督导职能。我们在基层残联工作会议上,通报区、镇(街道)督导队的督导情况、无障碍进家庭开展情况,要求各基层督导小队加强对社区中物业、居委会、老年活动室、超市、菜场等居民相关服务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督导,在农村则重点对“三点一室”(村委会办公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点)的无障碍建设进行督导。截止11月底,区、镇两级无障碍督导队组织开展了42次督导活动,参加人员153人次。

二、积极开展无障碍进家庭工作,切实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

今年,我们继续开展了无障碍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工作,年初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20__年家庭无障碍建设工作的通知”,调查摸底无障碍进家庭的需求情况,5月份各单位、各街镇积极落实施工单位进行改造项目的设计和施工。9月份,与建委、财政局一起对改造项目进行了验收。据统计,全区共投入近40万元为19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共铺设坡道70条,卫生间坐便器和浴缸扶手148条、楼梯扶手104条。

我们还大力宣传、倡导、指导新装修残疾人住房同步建设无障碍设施,在征得残疾人同意的基础上,为____*镇、____*镇4户重度残疾人进行了无障碍进家庭提高型改造,为他们改造了客厅、厨房、卫生间、房间,项目有安装轮椅坡道、扶手、大门、地砖,厨房间低位灶台、洗手池、脱排油烟机、吊顶等设施,平均每户家庭约3万元左右。20__年、20__年两年共改造7户提高型无障碍进家庭,为残疾人提高自理能力、融入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

无障碍设施篇3

外界一直预期我国人口总数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的情况将在近十年内出现,随之进入“刘易斯拐点”,“用工荒”将终止“人口红利”。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3.26%。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0%的比例规定,我国可谓是已“跑步”进入了老龄化。预计在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3亿,残疾人将达到1亿。成为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

如何使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资源,帮助、扶持他们克服障碍,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由原来靠国家补贴救济的人,变成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氛围,成为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无障碍设计作为一种社会补偿、扶助和未雨绸缪的举措任重而道远。

中国无障碍设计元老周文麟提出:平等参与共享,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而人权和平等,尊老爱幼,扶贫及助残的民主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建设无障碍环境成为了社会的呼声,社会越稳定,经济越发展,越突出,其要求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无障碍环境设计,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内容之一。

自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后。我国在1985年3月也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目前执行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是国家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2001年8月1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系全国范围实施的强制规范,是目前最新、最有权威的一个规范。现在所有的新建、改建项目都要按此规范设计、建设。

规范颁布,执行如何,一是人们对规范的理解程度,二是人们对无障碍设计的认识态度。具体在居住项目中的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本人拟探讨如下几点:

1、体会,理解,重在细节。

“一个台阶一座山”。即使是正常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也会是一名有障碍者。比如幼儿时期,生病时期,携带重物时等。只有细心的体会,切身处地的为有障碍者去着想,改变陈旧的观念,以人为本。才能把无障碍设计真正融合到我们的设计和建设中去。

现在住宅小区都强调绿地率。很多小区内部环境咋看如诗如画。但是在一些细节设施上面,却让有障碍者望“坎”却步。规范4.1.1和4.1.2中规定: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在小区内,路边和绿地入界处,经常看到的是此处施工简单,无切口,无坡道。对于正常人来说就是区区抬腿之小事,而对轮椅乘坐者,则无缘进入绿地内部。如下图照片:

现在住宅建筑室内外高差往往按模数设计为300 mm或450 mm,这样在住宅楼梯单元入口处的台阶往往就设计为高度150 mm×2和150 mm×3,而规范7.5.2中规定的室外台阶最大高度为0.14m。也就是这一公分之差,却给腿部残疾者的登高入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人认为在台阶前适当做成几公分高,坡度小于1:50的斜坡,就能有效的解决该问题。设计中也应对此注明详细做法。

住宅室内楼梯规范7.5.1-3中图示规定了室内楼梯不应采用如右图所示有凸缘直角形踏步。然施工中往往忽视该细节,为了加宽踏步面宽,或为了视觉美观,在粉刷时,或在铺贴踏步面板时候,在该处做成凸缘。给使用拐杖者,带来不便甚或危险。

2、平等交流,资源共享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建造老年公寓和福利院,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然,如何让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不要和正常人的生活完全隔离。能树立信心,独立生活,走到户外,平等参与和共享社会资源,无障碍设计则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学的发展,汽车业发展迅速。残疾者不仅乘车,也可亲自驾驶汽车,如同常人一般工作学习和生活。规范7.11对残疾人停车位从数量配置,停留位置,构造做法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强调汽车位比常人汽车位要留出一个宽1.20米的轮椅通道,并做出车位标志。具置应靠近交通入口便利处。然此条规定在具体小区建设中,无论是非机械停车库内,还是地面停车场,均少有考虑该条的执行。有的虽按规范设置了无障碍车位,却鲜见无障碍标识。停车场这个资源并不为有障碍者所共享。

3、专项设计,也是通用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无障碍设计。然,无障碍设计,作为一项独立专项的设计,也应是适应所有人的通用设计。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共享。去年,本人在一个中高层住宅项目设计中,遇到一建筑入口设计问题。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3.5.2:设置电梯的民用建筑的公共交通部分应设无障碍设施。且在3.5.4中强调设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

该项目地块为狭长带。为了解决停车问题,把汽车库和自行车库均建在半地下室内。自行车库地面标高为-2.600。一层住宅楼面标高高于自然地面1.050,也就是底层地面标高低于自然地面1.550。对此有人认为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分别设置坡道入口:1、设置自行车库通往地下-2.60米的自行车坡道入口;2、设置通往楼栋单元大厅(与室外地坪高差1.050)无障碍台阶与坡道入口。这样因为高差带来的就是建筑室外必须分别设置较长的自行车坡道和无障碍坡道。由于这些设施占据空间和地面面积较大,一是难于建筑和这些交通的和谐统一,二是在有限的地块面积里,无法实现绿地率指标。

通过认真学习有关规范,并请教相关专家,大家统一了认识:资源要做到合理的运用和共享;无障碍设计是专项独立设计,但也是面对所有人的通用设计。最后我们把方案调整为:非机动车的入口和无障碍设施的入口合二为一。但是在入口处和坡度内及地面,都做了必须的规定:如地面面层做成平整粗糙,坡道坡度则严格按无障碍规范的坡度进行设计;在坡道转弯和入口处,都设置了无障碍标志。单元正常入口设置为合符规范的坡道和台阶。这样,不仅节约的投资,也节约了空间。见图:

同时在入户门的选择上,也采用了子母门的形式。不仅解决了无障碍设计中对门的要

求,同时也方便了正常人搬运大型家具的需求。

4、结语

无障碍建设,正如中国无障碍设计元老周文麟所说的: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居住区内的无障碍建设,是人性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爱心社会”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站在有障碍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而不是付之于一种形式。规范,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去认真执行,也需要建设者们的重视和理解,同时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每个正常人都切身的去想想自己处于有障碍时候所面临的艰辛和困难,从而对无障碍设施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居住而言,对无障碍设计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比如盲道设置,语音提示,无障碍标志等等。从点滴做起,使得建筑和无障碍交通完美结合;在残疾人,老年人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籍: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无障碍设施篇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省无障碍建设“十二五”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结合工作实际,现就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进行的建设活动,是一个地区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具体体现。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各镇(街道)以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和残疾人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我市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筹规划

在城市建设中统筹规划无障碍设施建设,实现无障碍设施建设与城区、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相协调。新(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和居住区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

政府机关、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金融邮政、商业旅游等单位的公共服务场所和特殊教育、康复、社会福利等机构应当优先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城市主要道路、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道交通信号设施应当设置盲人过街语音装置。城市大中型公共场所的公共停车场和大型居住区的停车场应当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的要求。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电视台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定期播放配播手语的新闻节目。公共图书馆应当开设视力残疾人阅览室,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镇(街道)、村(村区)图书室应当逐步开设视力残疾人阅览室。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无障碍服务技能培训。

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和管理人应当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保护,有损毁或者故障及时进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三、落实责任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政府办牵头,市旅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老龄办)、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局(体育局)、卫生局、城管执法局、广电台、金融办、残联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通报交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情况,提出改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意见,参加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划论证及竣工验收工作,向市政府提出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建议等。

(二)部门工作职责

旅委:负责对各类宾馆、饭店、各旅游景点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监督和管理。

教育局:负责对全市各中小学校、特教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大专院校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

公安局:负责打击处理破坏无障碍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交警部门应在城市主要道路人行横道处设立过街语音信号装置,对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以外的机动车占用无障碍停车位,影响肢体残疾人使用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民政局(老龄办):做好本部门福利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敬老院、老年公寓及所属福利机构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市老龄办还要积极参与无障碍设施监督、检查工作,并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和信息反馈工作。

建设局:负责在审查城镇新(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和居住区建设项目时,将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列入审查范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必须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内容。在审查、审批与验收公共建设项目时必须听取残疾人组织的意见。

交通运输局:负责推进公共交通、客运站和公交车辆的无障碍改造。对公交车辆和站台配置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配备语音报站系统,在公共交通运营线路上逐步配置智能化电子语音站牌。

文化局(体育局):负责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开设盲人阅览室,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并逐步向镇(街道)、村(社区)推广延伸。

卫生局:负责对全市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

城管执法局:负责市区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市区道路停车区均要设置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为残疾人停车提供方便。对擅自占用、损坏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及时予以劝阻、查处。充分利用“数字城管”平台,进一步强化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监管,规范停车秩序,减少侵占盲道行为。

广电台:负责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电视新闻节目应当定期加配手语翻译;加大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宣传力度,教育公众维护、爱护无障碍设施,形成无障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金融办:负责对各商业银行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监督和管理。

残联:负责对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四、健全机制

无障碍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安全、可用、便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无障碍设施养护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无障碍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功能的系统性,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维护”的无障碍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无障碍设施有人管理、有人维护。镇(街道)和村(社区)负责本辖区内的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各产权单位负责所属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对城镇新(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和居住区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罚。

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对无障碍设施未进行保护或者及时维修,导致设施无法正常使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造成使用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残联组织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无障碍设施专项检查,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及时进行监督整改,必要时在媒体上进行曝光。

五、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关心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识,并教育广大群众和业主单位自觉爱护无障碍设施,不在无障碍设施堆物、停车或设置其他障碍,不将无障碍设施另作他用,以发挥其正常的使用效益。市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规范的教育培训工作,对从事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六、附则

无障碍设施篇5

要充分认识到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也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提供方便条件,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要内容;实施“三步走”战略,让残疾人与全社会共同奔小康,是政府及有关单位的重要职责。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有关强制性条款,积极开展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努力促进我区成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

二、主要任务

根据《通知》要求,我区所有**年1月1日起新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宅都要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建设。对原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要有计划地进行改造。

(一)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1.缘石坡道。新建和扩建道路的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出口、单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缘石坡道设置率达100%;区属道路的人行道各种路口坡化改造率达20%以上。全区缘石坡道不少于300个。

2.盲道。区级商业街、步行街等人行道应设置盲道,公园、广场、商业区及重点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应设置提示盲道。

(二)政府机关及司法机关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80%以上。

(三)公共服务单位无障碍设施改造。

区属商场、购物中心、宾馆、饭店和室外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30%以上;区级卫生医疗机构、文化、体育、中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50%以上。

(四)居住区无障碍设施改造。

全区25个旧楼区要全部建成无障碍小区。已建成的居住区、居住小区无障碍改造率达30%以上;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公寓入口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20%以上。

三、方法步骤

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在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区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落实,并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办公地点在沙市道1号(区建委城建科),办公电话为**。

(一)调查摸底。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按照《规范》要求,对区管道路、区属处级以上机关、公共建筑和设施、居民区和居住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底数,为全区无障碍设施改造提供依据。

(二)制定方案。各单位按照《规范》要求,明确1名负责同志组织落实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并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出本系统公共建筑和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计划和设计方案,报区建委城建科审定。

(三)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1.**年9月底前,完成政府机关及司法机关无障碍设施改造。

2.**年9月底前,完成旧楼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3.**年10月底前,完成公共服务单位无障碍设施改造。

4.**年4月底前,完成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四、要求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道路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领导要将此项工作列入今年工作计划,确保我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任务的完成。

(二)严把质量关。区建委、区计委、区规划处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要从工程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审查,严格把关。设计方案未执行《规范》的不准施工;竣工验收中达不到《规范》标准的不予竣工备案。

无障碍设施篇6

关键词:武汉;居住区;室外环境;老龄化;无障碍设施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60-03

1 前言

无障碍环境在物质层面上给残疾人、老年人、妇幼群体、伤病患者创建一个平等的生活空间,在精神层面上,无障碍建设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的高低程度,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弱势群体也开始呼吁提高自己的生活环境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规划建设者必须重视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让他们也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2 无障碍建设的必要性

世界银行在其2007年度《残疾程度的衡量》报告中指出,残疾人约占全球人数的10%到12%(见图1)。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4.9%逐渐上升到2008年的8.3%。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0%,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世界每月新增65岁以上老人达到200万人。现在全世界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占到全世界人口总数的45%以上,再加上残疾人,总共人口数量大约占到了全球人口的50%以上[2]。因此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社会公平、体现社会和谐、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社会行为。

3 国内外无障碍环境现状

3.1国内外无障碍事业发展情况

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于1989年4月1日颁布实施,其修改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2001年正式实施。在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中,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成为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城市[3]。总体而言,中国无障碍设施事业起步晚,建设速度快,但是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比,仍然有很长的一段差距。

国际上对于城市公共环境无障碍设施设计的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 [4]。世界上第一个“便利残疾人出入、使用建筑物及有关设施的设计标准” 在1961年由美国标准协会制定。此后,英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法制。1974年联合国提出了“无障碍环境”的概念。

3.2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研究现状

大部分学者对于无障碍的研究都集中在公共环境建设领域,对于居住区室外环境中无障碍设施的研究很少。虽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城市无障碍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全国至今没有一个针对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居住区是人们使用时间最长和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因此,居住区室外环境中无障碍设施的研究应加强。

4 武汉市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与改正意见

4.1武汉市无障碍事业建设现状

据武汉市公安部门统计,截止2009年底,武汉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1.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6%,人口老龄化形势严重。全市每百名市民中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4.58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6.6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9人[5]。2009年残疾人数量达到了43.8万名[6]。

武汉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较国内其他大城市起步较晚,从1994年武汉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建委、市残联关于开展通道与交通障碍试点改造工作的报告》开始。无障碍建设一直是武汉市政府非常关注的一块,并且近年来取得很多不错的成绩。虽然建设步伐一直在加快,但和实际需求情况以及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在立法、管理、宣传、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4.2武汉市居住区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调查

本文借鉴郑灵飞《厦门地区住区环境设施配置标准研究》中对住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分类——无障碍坡道、盲道、无障碍标识和专用厕所[7],据此对武汉市住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施进行调研。笔者根据居住区的修建时期和用途,对武汉市水果湖片区、南湖片区、司门口片区中有代表性的小区和敬老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4.2.1水果湖片区

该地区是湖北省政治、经济、科研、文化的中心,省委、省政府及各厅委办局、中央驻汉单位、大型厂矿企业、著名高校学府、科研院所等多家单位密集于此。在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了大量的单位居住建筑,居民楼以多层为主。该区居民建筑建设时间较早,所以无障碍配套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但该地区的居民以中老年人居多,这两者之前形成明显的矛盾。笔者主要调研了该片区中的水生院宿舍、桃山村、张家湾小区。

坡道:许多建筑入口没有按照规定设置路缘石,而是设置了台阶,高度虽不高,却不方便轮椅的进出(见图2)。除此之外,很多台阶的坡度都很大(见图3),这不仅给骑轮椅者带来了不便,也给老年等体弱者的出行带来了障碍。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坡道,但没有在旁设置扶手,还有车辆停在出入口处,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在一些户外活动空间的入口,为了避免机动车的出入,在出入口处设置了障碍物或者栏杆,但这也同时妨碍了轮椅和婴儿车的出入(见图4)。

盲道:该片区地处武汉重要地段,所以各个组团小区干道上的盲道修建完善,值得其他地区借鉴(见图5)。

无障碍标识:无障碍标识缺乏,各种标识的色彩不够鲜明,不能给视力衰弱者带来视觉冲击,标识的高度过高(见图6)。小区内没有为残疾人及体弱者配置专用的厕所。

4.2.2南湖片区

该区在武昌西南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房地产的开发而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有大量新建以及在建小区。笔者主要调研了该片区的伟业佳苑、北港佳和云苑、中央SOHO、安宝瑞园和水域天际几个小区。

坡道:这些新建小区大多都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范设计、实施(见图7),在建筑入口都有单独修建无障碍坡道,但是在使用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建筑入口坡道处,经常能看见很多摩托车、自行车停放于此,影响了坡道的正常的使用(见图8)。

盲道:虽然该片区每个组团内的无障碍设施根据相关规范修建合理,但是组团之间的主要干道上几乎没有盲道,无障碍设施的修建是不健全的,不成系统的。

无障碍标识:以上几个新建小区除水域天际以外都是高层建筑,建筑单元指示标志都在建筑六七楼处,这个高度对于正常人都会感觉过高,不仅不容易被发现,阅读上面的信息更是很费劲,可想而知,对于身高较低的小孩和视力模糊的老年人更是困难重重。专用厕所的情况和水果湖片区一样。

4.2.3司门口敬老院

司门口附近分布了六七个敬老院,针对老年人住区情况的调研,笔者选取了该片区。笔者主要走访了乐颐老年公寓、康乐敬老院和首义路街敬老院。武汉老城区建筑密集,建筑密度很高,以上三个敬老院都在老城区中,房屋都是从居住建筑转变过来,场地非常狭窄,几乎没有活动场地和绿地,室外配套设施非常简陋,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几乎没有。

乐颐老年公寓是一个两层建筑,入口有一个防滑坡道,但是坡道很高、很陡。一楼每个居室的入口处还有一阶台阶,台阶虽高度不高,但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特别是视力较差的老年人。首义路街敬老院也是在一个居民建筑内,入口和街道在同一水平上,体现了无障碍思想,但是入口有防盗铁门玻璃推门两层,不仅给老年人的出去带来不便,还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景观环境。乐康敬老院的外部环境和前两者一样,基本没有什么针对老年人的设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也仅仅是针对一些入口的坡道,但是建筑内楼道和平台的设计都基本没有考虑过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的需求。对老年人的关心体现了整个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健全,因此敬老院的设施的亟待改善,环境急需进一步提高。

4.3改进意见

4.3.1加大旧社区无障碍环境的整改力度,提高无障碍设施的水平

旧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的比例高于新建住区,而为老年人及其他生活不方便者的设施却远远落后于新建住区,因此需要加强整改力度。这是一个公共服务事业,显示了一个地区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人们素质的高低。

4.3.2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水平,提高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效率

现实情况中无障碍设施很多只是一种摆设,没有建成后期的管理维护,而这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制定相应的法规,给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环境。

4.3.3系统化、全面化的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施设计的关键是要做到系统化、整体化,达到建成环境的全面无障碍。明确无障碍设计在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作用,逃脱只针对入口坡道等的点状设计,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全面了解设计需求,追求无障碍设计的面状布局,立体使用结构。增加居住区内无障碍设施的种类,将无障碍专用车位、无障碍路灯等一整套无障碍设施考虑在内进行实施建设。

4.3.4加大无障碍建设的宣传力度,培养公众对无障碍事业的关怀

利用各种宣传途径,比如报纸、电视、户外广告、网络等媒体,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进行宣传,让人们知道、了解这是残疾人、老年人所拥有的权利,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积极影响以和正面意义。使全体公民对于无障碍事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关怀。

5 结语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关注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常常被社会忽视,因此这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度量尺,更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标高。通过调查武汉市部分地区住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我们可以发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存在许多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住区室外无障碍的建设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儿童等创建一个和谐、平等、方便、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莹. 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D]. 山东大学,2011.

[2] 包志.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城市产生.城市规划通讯,2002(21): p.6.

[3]周文麟. 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0.

[4]袁善腊. 武汉市概况[M]. 武汉:武汉年鉴社,2010,39.

无障碍设施篇7

关键词: 居住区、老年人、无障碍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

一、引言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发展状况和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政策、规划、现状等方面的分析, 基于生态观、共生观、人文观城市规划思想,试图寻找出北京市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发展依托各方面因素实施的可行性;通过无障碍设施使用范畴,以弱势群体在公共空间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使用和适用”合理性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老年群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更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以及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权力, 得到政府的关注、社会的关爱;老龄化问题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在规划中必须充分重视,以防若干年后陷于被动,应未雨绸缪、促进北京地区和谐、文明社会建设和发展.

北京市作为人口年龄结构转变速度快的一个特大型城市,现有人口1380多万人,其中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8万,己步入老龄化城市;中国社科院《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以典型的未富先老方式进入老龄化和高龄化时期,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我国当前国家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政策,然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从宏观规划到居住区设计,对老年人提供健康生活保障的细部考究欠缺。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是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即方便人们出行和生活的基本设施要求。无障碍设施配备标准应以消除“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出入建筑物时所遇到的物理障碍为目标。老年人是我们社会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养老住宅的开发与建设以及相应配套的适宜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本文借助城市规划、建筑、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学科理论,运用“邻近学科类比”的方法与无障碍设施设计相关的理论有比较地进行深入研究。

二、北京市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现状与发展

(一)居住区规划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是国内最早试点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城市之一,与全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相比,北京要快得多(老年人口从8%上升到10%,北京只用了5年,而全国需要15年)。近20年来,北京市离退休老年人口比重较高,北京市老年人口文化水平低于其他年龄组,但是高于全国老年人口的平均水平。全国各地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无障碍建筑设施设计规范。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养老院和托老所的规定,还远不能满足老年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2002年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养老院作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宜配建项目,托老所作为小区级宜配建项目,将养老院和托老所作为宜配建项目,在管理和实施中往往缺乏力度。

(二)国外无障碍设施建设

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特点:一是起步早,二是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法规和配套政策,从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各个环节对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行规范;三是布局考虑和实施中结合自身特点,在全面、合理的同时有所侧重。欧洲国家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时,重点强调住宅的“无障碍化”。一些国家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设计和建设“无障碍化”住宅,在设施安全性能、与他人交流、沟通方便等方面考虑十分细致,形成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无障碍标准”的国家,并建立起多层次的立法保障,交通道路系统、公共服务建筑等领域各种无障碍设施建设做到全方位布局;日本为残疾人、老年人增设和改建的无障碍设施已较为普及,1973年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建设法规和政策,在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开始推行“福利城市政策”,每一幢建筑物竣工时,有专门部门验收其是否符合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设计。

(三)北京城市新居住区和旧居住区分析

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在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交通等方面都有一批典型工程,如:北京方庄居住区(无障碍示范工程)、恩济里住宅小区、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等。新建居住区一般易于按照合理的要求进行建设,而旧居住区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有的布局需要调整,有的具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需要保留和改造。一般说来,旧居住区的改建比新建居住区要困难,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解决居民的动迁、安置等问题。

1.目前老年人城市居住区类型

(1)专门型:就是专门向老年群体的社区;

(2)混合型:年轻的人和老人一起居住;

(3)嵌入型:普通的住区当中插入多种的老年设施、老年公寓、专门的老年户型、日间照料中心,活动中心等。这类居住区在用地上既是城市功能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2.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住宅层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居住区。

3.旧居住区无障碍设计存在问题

(1)老旧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存在着物业产权分散,改造空间差异性大;

(2)未充分考虑完全自理和基本自理的人对住宅的不同要求;

(3)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活动设施少;

(4)资源共享困难、康复运动和娱乐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以低碳城市为目标的设计思路

2009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后的热门词汇“低碳”和推及开来的低碳生活、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目标。

以生态循环发展、能源节约利用、交通规划引导的低碳生活,首先,低碳生态居住区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绿色交通环境的营造,有步骤地打造生态、做好景观绿色市政技术的应用 、低碳节能材料的使用;第三,在充分保护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从规划、体制、区域功能、空间调整方式等方面入手带动无障碍设施设计与居住区的发展。

四、适宜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类型分析

在中国我们看到受现有政策的影响,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划分为老年人,所谓老龄化社会的“不特定多数人”是指老年人占多数的社会。按年龄层次划分,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对居住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建筑规划观念也应随着老龄化态势而转变。多数老年人是有能力和意愿在自己的家中或独立,或与家人在一其渡过晚年的,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居住环境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是受照护服务推动的。

(一)适宜老年人的通用设计与规划

人们的出行、饮食、游玩、工作、休息、学习、医疗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对于不同活动的空间无障碍地出入与使用,应以通用设计为标准,以建筑空间与建设成本的经济性为原则;老年人和残疾人考虑的居住区环境应以出行和使用受限制、导向等制约因素为前提,空间设计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通用化是理想的居住环境。老年人按生活自理程度分为三类:独立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应对不同环境空间的使用需求进行分类设计:

1.活动空间无障碍设计

以娱乐健身为目的:如唱歌、唱戏、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操、使用健身器械、打拳、打球、舞剑、散步等,在公共绿地内的地面铺装要采用防滑设计,平滑地面应坡度平缓,为老年人设计的步行的防滑道或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添设扶手或护栏。

2.作息空间无障碍设计

休憩、读书、看报、聊天等的平面布局,可选择在小区中心,根据老人心理需求,一般选择背后有背景的小空间坐息交谈,如以建筑、植物、水面为背景;形成空间半封闭性,使人产生安全感和领域感;座椅建议选用木材,冬暖夏凉,座椅面高度应在0.4m—0.45m为尺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3.步行空间无障碍设计

散步或慢跑:设计路面铺设防滑材料、步行路面应没有高差。步道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m,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人可以错身通过,并在重要弯道处设置明显的引导标志;道路设计避免笔直漫长、太过曲折;在人行道局部设置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道路和住宅楼设置显著的标识系统;避免步行空间设有凹起物。

4.观赏空间、室外活动场地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盲人相对集中居住区周边道路的设置盲道设计,注意人体尺度合理。居住区内联系住宅、道路、公共绿地道路和公共绿地、公共服务建筑首层出入口应方便轮椅进出,有室内外高差时,应设置坡道并安装扶手栏杆;室外无障碍通路,地面高差或有台阶时必须设置方便轮椅通行的坡道;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座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

5.停车场距、建筑入口无障碍设计

室内车库距电梯最近的停车位置,应优先残疾驾驶员停车使用。

6.夜间照明无障碍设计

老人活动场地的夜间照明应充足,灯光照明应高低结合,有安全隐患地方,需要加设不同照度的照明灯。

(二)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

首先,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基础上以安全性、易用性、可达性、独特性、公平性、合理性、环保性、舒适性为设计原则;第二,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盲人辩向的音响设施;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转门的需另设残疾人入口;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米以上。

(三)老年人的空间认知

老年人的感觉机能大多是按照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顺序下降的,随着视觉的降低,应避免色彩明度高、强光直射眼睛,色彩对比强烈的光线刺激眼睛。正常情况下,人看到线物体视线形成“空间物体“可见范围,当静止往前看的时候,眼睛能够看到的水平方向约为180°~200°的范围,垂直方向上,上面角度为55°左右,下面为76°左右。焦点中心只有个中心点,并且向视野的周边会逐渐模糊。我们越是盯着一个点,我们的视线就越集中。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对色彩的认识发生一个比视野小得多的范围内,而我们视野周边的区域总是游走在对明暗的感受和色彩的知觉之间,为此,在考虑到老年人视力下降趋势前提下,设计标识时要注意建筑内外统一;对于信息环境应考虑文字、颜色的识别与对比。此外,对于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者对空间的感知,应采取不同的信息传递方法加以对待。

(四)设计评价与信息反馈:

对于居住环境设计反馈为目的的使用后评价,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开发有自己的评价系统,因各自采用的标准都大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评价系统。居住环境评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难以对其确定评价指标,量化更是不易,反馈评价的参与者较为单一,没能使设计者、业主代表、项目管理人和各阶层使用者都有效地参与其中;取得理想的设计信息反馈最好是居住区建设、构思与居民共同参与。因现有的设计评价标准不同,因此亟待解决的是采用科学的量化方法,改进研究的客观性,扩大研究的范围,建立统一的评价形式,降低使用的复杂度和费用,加强系统的功能,是可持续评价研究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

五、结 语

居住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不同人组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方便所有人的社会。创建出一个充满人情味、人文关怀的建筑和城市,是政府决策部门的职责,也是设计师的使命所在。养老居住区未来的发展、建设方向,应注意实现多元化、现代的复合居住功能;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所在的居住区度过,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亟待解决。加快实现建设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无障碍居住区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纹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1.01

[2] 刘婷婷 低碳生态社区样本蓝图南方日报2010 5.12

[3] 高桥仪平(日)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01

无障碍设施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无障碍建设现场交流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把握创建无障碍城市的形势和任务。二是学习、交流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经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无障碍建设水平。三是为创建城市将要进行的中期检查和明年全面验收工作做动员和准备。

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地方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四年来,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无障碍建设目标,完善了无障碍建设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了无障碍建设工作机制和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障碍建设的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各省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了对无障碍建设工作的指导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组织开展标准规范培训,大力支持申报城市开展工作,有力推动了本地区无障碍建设的进程。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分别成立了政府领导参加的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颁布了无障碍建设方面的规章与措施。90%以上的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成立了由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建设、民政、残联、老龄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无障碍建设中切实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制定了相应的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明确了无障碍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重要内容,将无障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当地形成了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形成,责任的落实,有力推动了各地无障碍建设工作的进展。

二是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无障碍标准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7号)精神,依据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我部与铁道、民航和中残联等部门,对30项有关无障碍建设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审定,其中4项正在进行编制,14项需要组织修订,继续有效11项,废止1项。同时,为引导社会公益建设项目的投资,组织制定《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为提高无障碍建设的质量和设施的完好率与使用率,组织制订了《无障碍施工维护管理标准》;根据基层工作的技术需求,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无障碍建设指南》。这些标准规范和指南,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文件体系,使得无障碍建设工作有规可循、有矩可依。

三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量不断增加,人性化设计理念不断深入。各创建城市均能严格执行新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社区、城市道路、地铁和公园景区等场所需配套建设的相应无障碍设施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并将无障碍改造比例由30%,总体上提高到了60%,适用范围从市中心建成区主干道路、主要建筑物,延伸到市辖区、县、乡、镇、街道等行政管辖地段。形成了以市中心为点、以城市主干道为线、县乡镇为扩展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目前,很多城市在对无障碍环境改造的各个方面均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思路,突出符合人性化建设的理念,注重无障碍设施及标志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规范性,努力形成“十一五”期间无障碍建设的技术新特征,大力提升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和生活的物质环境,积极建立以人为本的无障碍建设城市发展战略。

四是加强了无障碍建设的品质提升,确保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成功举办。2007年上海特奥会、20*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等大型体育活动的成功举办,见证了我国体育设施的无障碍建设水平,经受了大型国际活动的检验,尤其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官员、观众、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的高度赞扬。北京市以人文奥运为契机,实施了1.4万多项无障碍改造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总量相当于申奥前20年的总和,许多无障碍设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上海市对特奥会31个比赛场馆以及宾馆、社区进行全面无障碍化,该市无障碍推进办还多次组织专家、督导队、受益群体代表进行检查和反馈,保证了建设质量。天津、青岛、秦皇岛、昆明等城市在残疾人体育活动场馆服务设施建设上严格遵守标准规范,遵循国际上通用做法,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残疾人参加体育赛事,为能超越自身潜能,对比赛场馆的无障碍物质环境要求的水准很高,相应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是很难和很复杂的,然而广大无障碍建设工作者做到了让运动员满意、让观众满意的显著成绩,这是他们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本次现场交流会议,将专门安排大家到现场参观、观摩鸟巢、水立方和北京的城市无障碍设施。

五是交通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快速推进。全国民航机场航站区,基本上都进行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在“助行行动”中,航空公司和机场配置近3000辆各型普通轮椅、车载轮椅电瓶车。各个城市新建的地铁、轻轨主要车站设置了垂直电梯、无障碍入口等设施;部分城市的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码头也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在部分公交线路投入使用了无障碍低底盘公交车辆。

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快速推进。电视节目配备了字幕和手语新闻;有的图书馆为盲人读者配备了有声读物;北京市开通了首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交流温馨平台,提供了盲人、聋人专用的语音短信和移动通信等多种服务。上海公交车电子站牌语音导盲系统研制完成,为8000名盲人发放了专用的遥控器。深圳市一些残疾人服务站引入了网络设备,提供盲文与可视文字互相转换、“网页之声”等方面软硬件。交通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建设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我国无障碍建设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逐步推进到了综合性的社会环境建设。

六是加强了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探索无障碍设施使用的长效机制。针对前期有些城市现有无障碍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无障碍设施被损坏、挪用、随意侵占的情况,许多城市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宣传、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定期组织对已建无障碍设施进行检查,确保了在正常条件下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功能得到发挥。北京、杭州等城市还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发现有损害、侵占无障碍设施及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行为,能够及时整改。一些城市的残疾人联合会,将无障碍设施操作使用作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培训内容,帮助他们识别无障碍标志、操作使用呼唤求助按钮、体验盲道的整体“脚感”等等,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无障碍建设、维护、使用的良好氛围,真正体现出了无障碍设施的实用价值。

同志们,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规范、不断提高的过程。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无障碍设施,改善了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居住、出行等公平享用社会资源的良好环境。取得这些成效和经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分析目前无障碍建设工作形势,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找准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将无障碍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应当看到目前我国无障碍建设、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应有的功能和形象尚存在差距,与广大残疾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现实需求还不适应、不符合。具体表现在: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郊区县无障碍设施建设与城市中心建成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无障碍建设工作机制的建立也不平衡,有些省市尚未建立组织协调制度;二是新建道路和建筑物执行标准规范还不严格,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有的还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三是交通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还比较薄弱;四是对无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重视不够,损坏、侵占、挪用无障碍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无障碍上有障碍”的现象尚未根本消除。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面对“十一五”期间无障碍建设的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严格执行标准,加强指导监督,切实做好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的各项工作。对此,下一步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国际社会残疾人已达到6.5亿,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老年人口已达1.4亿,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特别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有十多万人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无障碍的设施,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关心残疾人和老年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角度,加快无障碍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这既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落实职责的要求,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具体要求。

拟定、指导和监督实施无障碍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标准与规范,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举措,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规定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建设行政部门应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100个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的城市要将无障碍设施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把建筑物、道路无障碍建设工作抓好、抓紧,使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大力推进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工作

成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责、密切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是无障碍建设的组织保障。各省建设行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创建城市的指导监督,抓紧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协调机制。各创建城市要不断完善无障碍建设和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自觉接受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多听取残疾人、老年人的意见。积极营造更加人性化的无障碍物质环境。以落实将要颁布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和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要重点突出,优先照顾贫困残疾人家庭。灾后重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应当将无障碍建设纳入建设项目,切实为全社会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通过推进无障碍建设城市的创建工作,带动全国其他城市的无障碍建设工作,努力使无障碍环境惠及大多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各级建设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监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规范。积极协调和配合教育、铁道、民航等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特教学校、铁路旅客车站、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计标准。加强对新建项目的无障碍建设,对不符合有关无障碍强制性标准条文规定的建筑物和设施,不得验收,不得参与国家或地方的评奖,并责令限期改正。

各省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要进一步提高创建城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分期分批开展无障碍建设的知识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创建城市的积极性,组织专家对创建城市给予技术指导,按照《无障碍建设“十一五”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执行《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标准》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照要求,加强和改进工作。

这次会议之前,我们按照《20*年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要点》的要求,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无障碍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请大家提出意见,并反馈给我们,以便为明年如期进行创建城市验收命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大宣传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创建工作具有阶段性,但是无障碍建设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宣传,把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把面上的宣传与重点教育结合起来,丰富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的理念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为了保持将无障碍设施建设深入到道路和建筑物,我们应当以新修改后的《残疾人保障法》专门增设“无障碍环境”一章为契机,加快配套法规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做到无障碍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工程竣工验收、使用运行维护和物业管理上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确保无障碍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扎实工作,做好中期检查

明年我们将组织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中期检查,请各省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创建城市进行检查,我部将根据情况开展调研活动,详细的中期检查文件,将印发给大家。各创建城市在中期检查过程中,应当对照要求,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绝不能突击建设,搞应付检查的形象工程。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认真听取检查意见,总结经验,做好整改工作。

无障碍设施篇9

第一条为了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

第三条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应当征求残疾人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意见。

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

第五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并对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采用无障碍通用设计的技术和产品,推进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第七条国家倡导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捐助和志愿服务。

第八条对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无障碍设施建设

第九条城镇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第十条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新建的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周边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第十一条对城镇已建成的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无障碍设施改造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推进下列机构、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

(一)特殊教育、康复、社会福利等机构;

(二)国家机关的公共服务场所;

(三)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单位的公共服务场所;

(四)交通运输、金融、邮政、商业、旅游等公共服务场所。

第十三条城市的主要道路、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道交通信号设施应当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适应残疾人等社会成员通行的需要。

第十四条城市的大中型公共场所的公共停车场和大型居住区的停车场,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

无障碍停车位为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专用。

第十五条民用航空器、客运列车、客运船舶、公共汽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的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技术标准并确定达标期限。

第十六条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第十七条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和管理人,应当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保护,有损毁或者故障及时进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第三章无障碍信息交流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并采取措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重要政府信息和与残疾人相关的信息,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等信息交流服务。

第二十条国家举办的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视力残疾人参加的,应当为视力残疾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第二十一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电视台应当创造条件,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每周播放至少一次配播手语的新闻节目。

公开出版发行的影视类录像制品应当配备字幕。

第二十二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开设视力残疾人阅览室,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其他图书馆应当逐步开设视力残疾人阅览室。

第二十三条残疾人组织的网站应当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网站、政府公益活动网站,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

第二十四条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无障碍服务技能培训。

第二十五条举办听力残疾人集中参加的公共活动,举办单位应当提供字幕或者手语服务。

第二十六条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电信服务,应当创造条件为有需求的听力、言语残疾人提供文字信息服务,为有需求的视力残疾人提供语音信息服务。

电信终端设备制造者应当提供能够与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相衔接的技术、产品。

第四章无障碍社区服务

第二十七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为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参与社区生活提供便利。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完善报警、医疗急救等紧急呼叫系统,方便残疾人等社会成员报警、呼救。

第二十九条对需要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的贫困家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十条组织选举的部门应当为残疾人参加选举提供便利,为视力残疾人提供盲文选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城镇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罚。

第三十二条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以外的机动车占用无障碍停车位,影响肢体残疾人使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罚。

第三十三条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对无障碍设施未进行保护或者及时维修,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造成使用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无障碍环境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无障碍设施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无障碍建设

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This paper takes the accessibility building of 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adheres to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in promoting the accessibility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people-oriented; the non-barrier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杭州市无障碍建设工作以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承办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履行政府职责,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进一步完善城市无障碍功能,积极推进无障碍建设,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无障碍建设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于2011年5月被命名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

1.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为加强无障碍建设工作的领导,在原杭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杭州市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民政、残联和分管城建、城管的两位副市长担任组长,城建、城管、残联、民政、公安交警等部门以及各区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协调例会制度,负责全市无障碍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无障碍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出台了无障碍建设改造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无障碍建设管理责任,对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每年安排无障碍建设专项资金,并与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都十分重视无障碍建设、管理工作,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无障碍建设、管理工作。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后,杭州市又专题召开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并结合杭州创建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无障碍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积极创建“十一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工作目标,并制定了《杭州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庭院改善、道路修缮、公厕提升改造等实事工程中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无障碍建设规范、标准和要求。同时加大投入,落实“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为无障碍建设提供保障。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也相应建立了工作机构,加大投入,形成了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联动机制。

2.规划引领,争创一流目标。

杭州市委、市政府把无障碍建设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制定与杭州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和年度工作计划,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不断完善城市无障碍设施功能。先后组织编制了《杭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2004-2008年)》和《杭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3年)》,提出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建设、改造、管理目标,每年都将无障碍设施建设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逐步改造原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无障碍设施,力争做到还清旧账,不欠新账。2011年10月,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以下简称八届残运会)在浙江胜利闭幕,杭州市作为主会场承担了大量重大赛事。在八届残运会前期筹备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对已建无障碍设施项目进行调查,结合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编制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无障碍建设规划(杭州)》,努力做到“两个确保”(确保无障碍设施建设覆盖主城区,确保城市道路、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八届残运会组委会要求),力争达到全国无障碍建设一流示范城市工作目标。

3.严格把关,建设无障碍城市。

为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绩效,杭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与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居住区、高层(中高层)住宅建筑以及小区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