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4:19:23

设施建设

设施建设范文篇1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县治污设施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治污设施建设工作情况

根据州人民政府与县人民政府签订年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责任书的要求,县年内须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任务,并完成项目总体验收;年内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我县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措施,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治污设施建设。

(一)污水设施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做好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州城乡投资公司“治污”项目平台达建工作。二是争取利用世行贷款城市环境建设项目建设。污水处理厂选址于县城东郊河,建设内容:县城主截污管道及部分建成区排水管网的建设。新建直径400~1200毫米排水管网22.8公里,其中合流制管道7603米,新建检查井408座。建设规模:近期处理规模为6000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接纳排水管网收集的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估算总投资为4654万人民币。其中:国内配套1865万元,争取世行贷款2789万元。目前项目地勘工作已完成,初设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批,正在做施工图和技术标书。三是自筹资金335万元对老城区大沙沟进行治理,疏通排污管道。四是新城区规划排水管网建设实行雨污分流,通过政府自筹资金和招商引资,投资1017万元完成坝新城区雨污管网建设49.7公里,建成检查井1656座。

(二)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县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位于至广南公路6公里处的小洛利,项目总投资为1944.83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资金投资、省级预算内资金及地方配套。建设内容包括垃圾处理场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设备和环保措施,配套收运系统的设施、设备。建设规模为日均处理垃圾60吨,总库容47万立方米,设计填埋年限为20年。项目于年月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13.9万元,完成土建工程、管理用房建设和部分设备购置,项目场区建设工程已完工投入试运行。

年底,争取省“两污办”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工程的配套设施。在老城区东湖路和新城区60米大街与小新寨交界处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及管理用房2座,其中:东湖路垃圾中转站及管理用房完成投资150余万元,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现已投入使用,新城区垃圾中转站及管理用房正进行场地平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治污设施项目虽已确定由州城投公司统一运作,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县级没有可操作的方法,致使项目实施上进展缓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抓住污水处理工程由州城乡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的机遇,配合州投融资公司做好各项工作。

设施建设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加强对全区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的管理和创新,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区社会经济既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百姓的原则,政府主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设施健全、文化产品供给、组织支撑、资金保障、运行规范为框架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基层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活跃、队伍健康发展、机制运行有效的良性运作格局。到20*年,全区各街镇(*工业区)建成符合标准规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各村(居)委会拥有设施配置相对统一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到2010年,全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指标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民风文明、市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基层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措施

(三)要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应当将本区域内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到详细规划与村域规划中。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维修等,要严格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执行,从规划、立项、资金、征地等方面提供保证和支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必须列入各街镇(*工业区)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基层两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各街镇(*工业区)和村(居)委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便民利民的原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需要。

(四)要坚持标准,明确定位,完善功能配置。各街镇(*工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标准要严格按照《关于下发〈*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置要求〉及〈*市社区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功能性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的通知》(沪委宣(20*)63号)要求,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科学文化及健康素质为己任,为社区居民提供书刊阅读、影视放映、健身锻炼、教育培训、展示展览、娱乐休闲、网络信息等服务,并组织思想道德、时事形势、法律知识的宣传,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活动,承担民间文化艺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要完善功能配置,按配置标准设立社区学校、社区信息苑、社区图书馆、健身活动室、游艺娱乐室、团队活动室、展览陈列室,以及具备放映数字电影、举办文艺表演、开展联谊活动等条件的多功能厅;要健全辅导员、培训教师等人才队伍,组织开展市民课堂、文体培训、文艺演出、文体比赛、全民健身等活动。

村(居)委会活动室的建设,要贴近群众实际需要,从满足广大农民(居民)的文化需求出发,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和完善活动设施的基本配备。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建设要体现综合性和便民性,原则上要具备以下设施和功能:配置集培训教育、电影放映(不含居委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小型演出和会议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配置集农民喜爱的讲故事、说书、游艺、喝茶为一体的娱乐茶室;配置书报刊阅览室;配置小型陈列展览展示活动室。

三、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

(五)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责任主体,负责所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村(居)委会受街镇(*工业区)和文化业务管理部门的委托管理文化活动室。

(六)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要加大对镇、村两级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力度,要始终确保其公益性质,不得擅自改变其功能、用途。因城乡建设需要,确需改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或拆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必须先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规划调整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占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或拆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补救方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应保证有总面积的80%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行政办公用房不超过总面积的5%。村(居)委会活动室的面积应按照*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的要求配置。镇、村两级活动场所要参照《*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标准(试行)》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服务,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利用率。凡被挤占、挪用、平调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坚决退还,严禁文化资产流失。

(七)各街镇(*工业区)和村(居)委会公共文化设施要定时向社区居民(村民)开放,开放时间要适应社区居民和村民的需求,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原则上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村级公共文化设施不少于28小时。因故需暂时不开放的,应提前一周向公众告知。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切实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八)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街镇(*工业区)要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至今尚未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要抓紧推进建设工作,已经建成的要保证开放。各街镇(*工业区)要建立健全文化设施日常运行和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的基础上,对每年的文化活动经费予以保障。

(九)加强组织,健全机构。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应当建立社区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各单位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任联席会议召集人。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该单位文体中心负责,对本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行进行协调和统筹安排,要整合社区各类文化资源,统一组织协调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切实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各村(居)委会应建立由村(居)委会领导、村内企业、村(居)民代表等组成的文化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本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管理。

(十)健全队伍,多元运作。各街镇(*工业区)要加强文化专职和业余骨干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训充实文化队伍。针对活动室里出现的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整天打麻将的现象,各地要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会活动室的载体和平台的功能,要通过弱化原有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积极引进和组织专职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重心下沉,加大培养文化新人力度,运用多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形式,开展文化常下乡活动,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先进文化的服务。真正体现“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夯实我区基层文化的基础。

(十一)加强指导,密切配合。区文化局及其下属文化单位要加强对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负责日常监管,提供业务指导,组织实施培训,进行评估考核;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评估考核等工作由相应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实现区级指导镇级,镇级指导村级的三级文化辅导网络,使文化指导功能真正辐射到村(居)委会。

(十二)强化管理,明确职责。要严格按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岗位配置和人员任职资格的要求,按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充分发挥在编人员作用。管理人员不足的也可采取招募社区志愿者、社区文艺骨干、聘请专业辅导员等方法,充实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队伍,提高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各村(居)委会也要配备相应的兼管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日常管理,做好各类文化设施设备的保管维护和阵地的开放,切实有效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服务工作。

(十三)面向群众,注重实效。社区、村(居)委会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是一项民心工程,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一定要面向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经常的要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大力开展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活动,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营造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区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文化产品的配送工作和每年至少举办1-2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各街镇(*工业区)每年要举办2次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提倡和推广“文化主题社区”、“文化特色村(居)委会”、“文化示范户”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推进先进文化进村落、进社区、进楼群、进家庭、进工地等,切实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真正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乐园。

(十四)加强保护,弘扬特色。要加强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农民画、*故事、*黑陶和山阳民乐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已是享誉全国的*特色文化代表,在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更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各地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和人文资源,提炼和打造*民族民间文化精品,要通过“一镇一品”、“一村(居)一品”创建活动,形成基层文化特色。

设施建设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加强对全区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的管理和创新,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区社会经济既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百姓的原则,政府主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设施健全、文化产品供给、组织支撑、资金保障、运行规范为框架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基层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活跃、队伍健康发展、机制运行有效的良性运作格局。到20*年,全区各街镇(*工业区)建成符合标准规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各村(居)委会拥有设施配置相对统一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到2010年,全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指标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民风文明、市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基层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措施

(三)要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应当将本区域内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到详细规划与村域规划中。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维修等,要严格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执行,从规划、立项、资金、征地等方面提供保证和支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必须列入各街镇(*工业区)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基层两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各街镇(*工业区)和村(居)委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便民利民的原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需要。

(四)要坚持标准,明确定位,完善功能配置。各街镇(*工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标准要严格按照《关于下发〈*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置要求〉及〈*市社区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功能性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的通知》(沪委宣(20*)63号)要求,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科学文化及健康素质为己任,为社区居民提供书刊阅读、影视放映、健身锻炼、教育培训、展示展览、娱乐休闲、网络信息等服务,并组织思想道德、时事形势、法律知识的宣传,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活动,承担民间文化艺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要完善功能配置,按配置标准设立社区学校、社区信息苑、社区图书馆、健身活动室、游艺娱乐室、团队活动室、展览陈列室,以及具备放映数字电影、举办文艺表演、开展联谊活动等条件的多功能厅;要健全辅导员、培训教师等人才队伍,组织开展市民课堂、文体培训、文艺演出、文体比赛、全民健身等活动。

村(居)委会活动室的建设,要贴近群众实际需要,从满足广大农民(居民)的文化需求出发,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和完善活动设施的基本配备。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建设要体现综合性和便民性,原则上要具备以下设施和功能:配置集培训教育、电影放映(不含居委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小型演出和会议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配置集农民喜爱的讲故事、说书、游艺、喝茶为一体的娱乐茶室;配置书报刊阅览室;配置小型陈列展览展示活动室。

三、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

(五)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责任主体,负责所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村(居)委会受街镇(*工业区)和文化业务管理部门的委托管理文化活动室。

(六)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要加大对镇、村两级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力度,要始终确保其公益性质,不得擅自改变其功能、用途。因城乡建设需要,确需改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或拆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必须先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规划调整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占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或拆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补救方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应保证有总面积的80%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行政办公用房不超过总面积的5%。村(居)委会活动室的面积应按照*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的要求配置。镇、村两级活动场所要参照《*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标准(试行)》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服务,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利用率。凡被挤占、挪用、平调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坚决退还,严禁文化资产流失。

(七)各街镇(*工业区)和村(居)委会公共文化设施要定时向社区居民(村民)开放,开放时间要适应社区居民和村民的需求,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原则上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村级公共文化设施不少于28小时。因故需暂时不开放的,应提前一周向公众告知。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切实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八)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街镇(*工业区)要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至今尚未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要抓紧推进建设工作,已经建成的要保证开放。各街镇(*工业区)要建立健全文化设施日常运行和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的基础上,对每年的文化活动经费予以保障。

(九)加强组织,健全机构。各镇人民政府、石化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应当建立社区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各单位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任联席会议召集人。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该单位文体中心负责,对本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行进行协调和统筹安排,要整合社区各类文化资源,统一组织协调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切实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各村(居)委会应建立由村(居)委会领导、村内企业、村(居)民代表等组成的文化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本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管理。

(十)健全队伍,多元运作。各街镇(*工业区)要加强文化专职和业余骨干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训充实文化队伍。针对活动室里出现的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整天打麻将的现象,各地要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会活动室的载体和平台的功能,要通过弱化原有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积极引进和组织专职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重心下沉,加大培养文化新人力度,运用多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形式,开展文化常下乡活动,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先进文化的服务。真正体现“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夯实我区基层文化的基础。

(十一)加强指导,密切配合。区文化局及其下属文化单位要加强对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负责日常监管,提供业务指导,组织实施培训,进行评估考核;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评估考核等工作由相应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实现区级指导镇级,镇级指导村级的三级文化辅导网络,使文化指导功能真正辐射到村(居)委会。

(十二)强化管理,明确职责。要严格按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岗位配置和人员任职资格的要求,按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充分发挥在编人员作用。管理人员不足的也可采取招募社区志愿者、社区文艺骨干、聘请专业辅导员等方法,充实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队伍,提高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各村(居)委会也要配备相应的兼管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日常管理,做好各类文化设施设备的保管维护和阵地的开放,切实有效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服务工作。

(十三)面向群众,注重实效。社区、村(居)委会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是一项民心工程,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一定要面向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经常的要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大力开展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活动,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营造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区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文化产品的配送工作和每年至少举办1-2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各街镇(*工业区)每年要举办2次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提倡和推广“文化主题社区”、“文化特色村(居)委会”、“文化示范户”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推进先进文化进村落、进社区、进楼群、进家庭、进工地等,切实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真正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乐园。

(十四)加强保护,弘扬特色。要加强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农民画、*故事、*黑陶和山阳民乐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已是享誉全国的*特色文化代表,在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更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各地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和人文资源,提炼和打造*民族民间文化精品,要通过“一镇一品”、“一村(居)一品”创建活动,形成基层文化特色。

设施建设范文篇4

年,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抓好文化设施建设

1、加强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推动力度,年底完成18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并力争投入使用。二是在完善提升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年内在全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建成2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三是进一步加强县文化信息资源分中心建设,年内建成18个乡镇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中心。

2、加快建设和改造县城公共文化设施。一是积极推动落实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划。二是提升“两馆一院”服务水平。按照国家县级一级馆标准,加强图书馆环境、设施、技术装备建设,建设拥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多种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加强县文化馆建设,使其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辅导培训中心、创作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加强书画院建设,建设集书画展销、研究创作、鉴赏交流、培训辅导为一体的书画艺术中心。三是建设娱乐休闲城。改造县电影公司,规划建设一座集电影放映厅、小剧场、娱乐茶馆、休闲健身和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娱乐休闲城。

二、精心组织群众乐与参与、便与参与的文化活动

3、组织好年春节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好春节文化活动,大力营造热烈、祥和的喜庆氛围,力争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影响力上有新突破,使其成为的一道节日盛景,成为群众节日休闲活动的一大看点。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一是精心举办全国性“团泊洼”诗歌节活动,深入挖掘团泊洼诗歌文化资源,组织大型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会、参观游览等系列活动,力求办出影响,打造文化品牌。二是精心举办以农村题材电影放映大汇演和优秀影片展映等为主要内容的天津()农民电影节,打造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影文化品牌。三是精心承办天津市农民艺术节重大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四是精心组织“欢乐”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群众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5、加强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推介活动。创办《文化》刊物和文化网站,发掘一批反映我县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一批群众文艺骨干,大力宣传文化,并积极组织文艺骨干参加重大赛事,力求拿奖项,有突破,不断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水平和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继续开展以送戏、送电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下乡活动,年内送戏下乡200场、送电影5000场以上,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三、深入挖掘县域文化资源

7、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好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和整理工作,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和申报工作,编辑出版《文物志》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积极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和保护地域特色文化。

8、不断拓展图书

文化资源。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籍作者编著的书刊等文化资源,建立张孟良文学馆和人书馆。

9、充分展示文化发展成就。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进行收集、整理和展示,建立文化展览馆,编辑出版《文化志》,以此展现文化的丰厚内涵。

四、扎实做好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10、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措施。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和办事效率。研究出台县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县印刷发行业、文化娱乐业两大协会建设,依法做好文化项目审批,推动文化市场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11、加大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力度。聘请文化市场监督员,发挥联合执法优势,完善监管网络,加强经营者法律法规培训,加大日常监管和突击检查力度,确保我县文化市场规范有序经营。

12、全力抓好文化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定期督促安全隐患排查,与经营场所签订安全责任书,提高经营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努力使我县文化市场在有效地监管中,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五、积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13、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积极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天津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配合县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14、引领社会力量投资办文化。积极探索和尝试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大力宣传文化资源优势,宣传发展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宣传文化发展项目,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文化招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我县文化项目的建设。

15、推进七大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我县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餐饮业、乐器制造业、包装印刷业、文化产品经营业、艺术培训等业态的发展,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搞好服务。同时,推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单位和示范点,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六、全面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16、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抓好局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中心组学习,强化党组例会制度和局长碰头会制度。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利用市场机制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争项目抓工程能力、谋大事干大事能力、规范管理能力、团结共事创业争先的能力,努力把局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二是抓好基层班子建设。用干事统一思想,用干事凝聚力量,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规范基层干部行为,给基层班子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并抓好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充分调动基层班子履职尽责的积极性。

设施建设范文篇5

我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1998年以来,国家增发大量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国债资金K占年度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的70%以上。但只靠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停发国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又会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实际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继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以来,2006年又接近4万亿元达到39343.62亿元,2007年更是史无前例地突破5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财力条件。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我国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重心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比重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既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主要偏向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建设等,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必要的调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数据显示,2000-2006年各年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均低于1%,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44‰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又仅占到41%;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财政对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财政用于带有广泛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出比重偏高。“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型水利建设资金达1100多亿元,约占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的70%左右,而且大部分大型水利建设资金又被应急投入到了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性工程项目上。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也较高,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18.2%。大型水利、林业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而在统计数据时,这部分投入都是计入对农业的投人中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真正直接得到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建设中农民真正直接得到的切身实惠被放大了。

二、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

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不高,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有关。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被集中投入到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划归地方政府负责。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被大大削弱,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而在地方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中,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又是农业基建的“主力军”。财力不足,加之财权事权不对等,基层财政在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的财政基本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支持本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2003年起中央取消农村“以工代赈”的“两工”制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同时面临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建设极难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丰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针对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无力承担农业基建任务的实际情况,中央从2007g起开始逐步试点推行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从发起的初衷上看,一方面为了缓解基层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看,“一事一议”确实在诸如民主公开、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试图通过村民自治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如果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得不到政府的配套资金,就算自主筹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事一议”筹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很差。农民不是不想通过自身力量筹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日益加剧的贫困状况让其有心无力。尤其严重的是,越是迫切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贫困程度往往越高,“一事一议”的筹资难度越大,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其建设的滞后又反过来加重了该地区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在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一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具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条件,“一事一议”的筹劳制度因而难以得到落实。鉴于我国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建筑施工队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民的贫困程度,决定了通过“一事一议”自发出资找建筑施工队的办法不可行。

另外还存在组织的问题。一是集中村民难。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到农闲,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务工地点比较分散。同时,有不少村民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村内事情是村干部的事,召开村民大会议事的难度较大,村民到会率难以保证。二是意见统一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农户直接受益或全部受益,有的农户间接受益或部分受益,前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较高,后者则较低,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三是执行落实难。在实施“一事一议”过程中,即使提案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人表决通过了,但没有通过的一部分人在筹资过程中往往会拒交款项,而只要一户不交,就会引发其他农户相继拒交“一事一议”款,执行难度很大。

设施建设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搭建农村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互动、共同繁荣,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从今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镇开展村级基础公益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努力基本达到:中心村拥有设施完善、功能配套、服务快捷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和基本完善的基础公益设施;自然村主干道路路面硬化,村民用上自来水,村内有固定垃圾收集点,有体育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上新台阶。

实施基础公益设施建设重点项目,2011年主要包括颐和家园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生态湿地绿化项目建设、仁韩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幼儿园、**幼儿园和幼儿园等共八项重大工程;2012年主要包括三合社区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旧村改造、**园生态绿化项目等工程。

完善自然村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全镇共46个行政村,根据各村具体情况,自2011年至2013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建设,从村内道路改造、自来水入户、村庄美化亮化、村内环卫设施和文体设施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公益设施着手,实现村内主干道路路面硬化,铺设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村内主干道设置路灯,村内绿化植树等;建设垃圾站收集点,美化村内卫生环境;在有条件的村建设公共厕所、公共浴室和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

三、实施步骤

(一)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4月至5月上旬)。在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村的基础公益设施情况进行分类,分年度设定建设目标,并确定年度基础公益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编报详细的建设规划,上报区村级基础公益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组织实施。

(二)重点突破阶段(2011年5月中旬至12月底)。重点实施颐和家园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生态湿地绿化项目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幼儿园、**幼儿园、**幼儿园和**幼儿园等共八项重大工程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2013年)。再建两个达到一级标准的农村综合服务场所:**社区农村集中居住区和**旧村改造。同时完成**园生态绿化项目、小河社区等工程。对全镇46个行政村全面完善健全基础公益设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行动的组织协调、情况调度等各项工作。

设施建设范文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85号)精神,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组织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强化社区管理,推进社区建设,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整合资源,切实解决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

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是社区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也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活动的重要平台。各地要根据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好社区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一是社区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属租借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公房的,租借单位应当继续予以优惠、免收租金。二是从国有企业剥离出来主要服务对象仍为原企业职工和家属的社区组织,其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国有企业应当继续交给社区组织无偿使用。如遇企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出售职工住房等情况,应当将租借给社区组织的房屋产权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无偿划转给社区组织。三是除企业以外的单位型社区,应由单位无偿为社区组织提供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四是有建房土地但无建设资金的社区,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为社区自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提供资金。五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单位应按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开发区域或人数达到建一个居委会标准,而提供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面积不能满足社区组织的工作及公益性服务需要的,不足部分由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开发区域或人数不足建一个社区居委会的,开发建设单位按应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价款交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由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在规划范围内统一购买。开发建设单位按标准无偿提供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用房部分,免交土地出让金和各项税费。六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安排,逐步解决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七是倡导驻社区单位自愿赞助。

二、健全功能,切实优化社区组织的工作和服务环境

新建(改建、扩建)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面积要与工作需要相适应,除完善室内功能外,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动场地配套(因条件限制,室内、外设施不能在同一地点的,可在同一社区内分设)。室内办公和活动用房要配备电脑、电视、音像播放设备等必要设施,室外活动场地要配有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其他居民群众的娱乐、健身器材。社区组织开展工作和公益性服务的用水、用气,按居民用水、用气价格执行,用电按有关政策执行。对无力承担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管理及维修费、水电气费的社区,当地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必要的财政补助。

三、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作用

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除企业和个人资助的以外,产权归当地街道(镇),社区具有永久使用权。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只能用于社区组织办公和公益性服务,不得改作他用。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做好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要加强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有关资料的归档、建档工作,防止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资产流失。要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拓展居民公益性服务项目和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作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四、齐抓共管,切实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扎实做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有关工作。

各级政府要将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要及时做好有关工作。

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对部分困难区县(自治县、市)新建、扩建、改建、购买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市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

建设管理部门要及时为社区组织办理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有关手续;要加强对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控制性详规及项目选址、定点和方案设计审查等工作;在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项目初步设计审批中,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条文规定进行审查,对不按初步设计面积建设或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单位,要责令限期整改,并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房地产开发单位信用档案。

规划部门要将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凡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要在项目方案设计审批中,指导开发建设单位选择位置适中、便于居民办事和开展活动的地方,按应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面积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对不按规定配置或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予批准。

国土房管部门要落实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的用地,用地手续优惠办理。对不提供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开发单位不予办理房屋预售许可手续。

人防、消防、市政等部门要对新建(改建、扩建)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部分,免收有关规费。

设施建设范文篇8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县治污设施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治污设施建设工作情况

根据州人民政府与县人民政府签订年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责任书的要求,县年内须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任务,并完成项目总体验收;年内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我县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措施,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治污设施建设。

(一)污水设施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做好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州城乡投资公司“治污”项目平台达建工作。二是争取利用世行贷款城市环境建设项目建设。污水处理厂选址于县城东郊三岔河,建设内容:县城主截污管道及部分建成区排水管网的建设。新建直径400~1200毫米排水管网22.8公里,其中合流制管道7603米,新建检查井408座。建设规模:近期处理规模为6000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接纳排水管网收集的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估算总投资为4654万人民币。其中:国内配套1865万元,争取世行贷款2789万元。目前项目地勘工作已完成,初设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批,正在做施工图和技术标书。三是自筹资金335万元对老城区大沙沟进行治理,疏通排污管道2.公里。四是新城区规划排水管网建设实行雨污分流,通过政府自筹资金和招商引资,投资1017万元完成石缸坝新城区雨污管网建设49.7公里,建成检查井1656座。

(二)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县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位于至广南公路6公里处的小洛利,项目总投资为1944.83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资金投资、省级预算内资金及地方配套。建设内容包括垃圾处理场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设备和环保措施,配套收运系统的设施、设备。建设规模为日均处理垃圾60吨,总库容47万立方米,设计填埋年限为20年。项目于2006年9月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13.9万元,完成土建工程、管理用房建设和部分设备购置,项目场区建设工程已完工投入试运行。

年底,争取省“两污办”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工程的配套设施。在老城区东湖路和新城区60米大街与小新寨交界处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及管理用房2座,其中:东湖路垃圾中转站及管理用房完成投资150余万元,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现已投入使用,新城区垃圾中转站及管理用房正进行场地平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治污设施项目虽已确定由州城投公司统一运作,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县级没有可操作的方法,致使项目实施上进展缓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抓住污水处理工程由州城乡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的机遇,配合州投融资公司做好各项工作。

设施建设范文篇9

一、建设情况

1、科学规划、完善布局。一是完善生产性功能规划。规划了22万伏输变电站、110千伏输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站及整个园区路网、水电管网建设,目前已基本建设到位,满足了所有企业生产建设需求。二是完善生活功能配套。规划了商务功能区,启动商贸区、公租房和廉租房、新市民公寓、四星级商务酒店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园区已完成8000多平方米商住区建设,公租房和廉租房已完成摇号即将入住,新市民公寓已完成摇号入住,园区商住环境进一步提升。

2、政府引导、逐步完善。逐步引导园区商住服务区繁荣发展,园区已有商务酒店、副食、百货、餐饮等行业近30家个体工商户落户,园区商住娱配套更加健全,员工生产生活更加便捷。

3、政策推动、合理建设。根据园区实际、企业实际,加快园区文化活动生活配套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公司鼓励、引导兴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运动场所,乐丰科技、云利纺织等部分企业都已实施了各类运动设施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

1、加快生产型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逐步规模的原则,加快四星级商务酒店、物流园规划建设,进一步推进园区商贸繁荣,解决了厂区职工吃、住、行等难题,让园区真正成为城市生活与企业发展的集中区。

设施建设范文篇10

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发展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夏粮总产10.1万吨,油脂产量位居全省之首;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87元,同比增长27.2%。

(一)突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危桥改造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5974万元,完成土石方383万立方米,整修渠道177公里,其中硬化渠道49公里,疏浚店埠河3.68公里,建设大中塘264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解决了4万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危桥改造工程1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座,出色完成了部级小(一)型水库重点项目稻香水库主体工程。

(二)构建网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今年,我县要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任务260.3公里,目前已完成路基基层177.93公里、混凝土面层55.94公里。国债项目范栏路、石高路全长33公里,已经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沿线桥涵配套设施全部建成,路基土方工程完成25%;省交通厅通乡公路项目马店路、王黄路、八青路共38公里的三、四级油路、水泥路改建任务,已经完成12公里路基补强工程;合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已完成店埠河大桥、南淝河大桥东段建设,路基土方工程完成80%以上。

(三)美化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新村居建设日新月异。白龙清水、八斗小普、马湖小陶等新村居建设基本完成,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特色产业优势渐显,土地复垦全面展开,拆迁农户陆续入住。其中白龙清水村原村址占地335亩,规划新建后仅占地60亩,新增耕地275亩。二是村庄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村4个;完成农村改水3.9万立方米、改厕1631个,植树17万株,建设垃圾填埋场1.2万平方米;城中村、镇中村、园中村改造快速推进,拆迁房屋60余万平方米。三是生态家园建设蒸蒸日上。启动100立方米沼气工程建设2处,改造和新建沼气池340口、巩固已建沼气池2600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780平方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等生态生产模式1300余户,户均每年可节支增收2000多元。四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了我县生态农业发展和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个,总投资近10亿元,部分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批准立项。五是“缩村让地”和“整村推进”等项目亮点纷呈。上半年,实施国家、省、市、县土地整理项目55个,总规模7.1万亩,新增耕地1.38万亩。其中白龙镇长王村“整村推进”项目,涉及15个自然村庄、1227户拆迁,总规模1.3万亩、预算投资1.3亿元。目前,已完成土地丈量测绘、规划设计、论证评审等工作,新村居建设已经展开。六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做大粮油业、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园艺业的思路,把着力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县涌现出一大批规模较大、特色各异、市场反应较好的专业村和主导产业品种。清水的花卉、小陶的果树、建华的净菜等都初具规模。其中元疃丰宝科技示范园已发展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之一;撮镇建华社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发展合作生产,带动周边8000多农民共同致富。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大,1-6月份,完成养殖业投资近2亿元,新增养殖场(小区)2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5%以上。

(四)精益求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精心实施农村配网建设“四大工程”,即基本性支出工程、农网完善工程、雪灾恢复重建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等,总投资2686万元。已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3.6公里、400V线路185.9公里、新增和更换配电变压器55台。其中,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重点落实一个电气化镇(元疃镇)和15个电气化村建设任务,总投资1020万元。目前,前期勘察、测量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马湖乡小陶电气化村一期建设已经竣工;省级10KV农网组合式配电台区建设试点工作也在白龙镇长王新村顺利启动。

(五)积聚潜力,继续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一是拓宽投资渠道。努力争取,并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我县世行加灌三期项目(2005-2009年)计划投资3532.6万元,治理面积7.5万亩。至2007年底已完成投资2293万元,为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集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省财政今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对路、渠、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后期还将继续投入农业产业开发,逐步将其打造成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新、优品种的应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秧、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半年,新增大中型农业机械181台,农机总动力达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3%。全县机耕率超过70%,小麦、水稻机收率达80%以上。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和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认定,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目前,全县无公害产地规模达到1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获得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总量达到35个,年产量达10.6万吨。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3.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8%,蔬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4%。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形成了以优质水稻、优质油菜、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六大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家,其中省级9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4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13家,超亿元的9家,超5亿元的1家;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8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6个,比上年末增长17%;新引进农业招商项目4个,总投资1.45亿元,到位资金1.2亿元(含续建项目)。

(六)改善民生,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以农村通信、广播、电视和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整合农村广播网络。上半年更新改造村控台42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400户,“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二是完善乡村卫生体系建设。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2007年度国债项目建设,其中石塘镇、包公镇等7所卫生院已投入使用。5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完成规划设计,建成一个县财政将补助5万元。三是强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新扩建农村中小学6所,投资2793万元,已全部动工;加快51个中小学危改进程,已竣工18个,消除D级危房1660平方米、新建9134平方米。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标扩面,参合率达97.17%,比去年提高7.02个百分点;土地矛盾和纠纷趋缓,调处力度加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有序开展,已办理投保2323人,上半年已向460人发放养老金40.34万元;农村享受低保人数增加到14857户、32734人,覆盖率提高0.98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现有规划有的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长远需要,有的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还有一些关键性规划亟待建立。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一些重要设施,特别是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三是对基础设施“重建轻管”,市场化运作不够,一些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四是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保障能力不足等。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并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力度,加强农村发展能力建设,做到全面规划、科学决策。

(二)多元投入,进一步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切实加大江淮分水岭、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力度,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努力构建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群众积极、社会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共建共享、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公路养护、集体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做到建设一个、管护一个,充分发挥设施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