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加工十篇

时间:2023-03-18 17:23:08

玉米加工

玉米加工篇1

玉米粉丝的加工主要包括配料、挤丝成型、老化、剪粉、洗粉、晾晒、包装等几个环节。配料工序是玉米粉丝生产的重要环节,其成分的配比和料粉的质量直接影响粉丝成品的制作效果。

配料

将玉米粉和玉米淀粉按1︰1的比例配好,倒入搅拌机内,再倒入食用油、食盐和清水,每25公斤干粉需要添加3公斤油、2公斤盐和3公斤的清水,加入配料时要尽量洒放均匀,以易于搅拌。配好料后将搅拌机盖上盖子,让其进行充分的混合和搅拌,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盖上盖子以防搅拌过程中粉尘飞扬。

初拌完成后将混合粉倒出来,还要进行细拌,以进一步将玉米粉和辅料充分混合,粉碎初拌时产生的细块,细拌大约进行2~3分钟即可。搅拌好的玉米原料粉要求色泽均匀,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伸性,含水量在40%以内。

挤丝成型

这一步需要用专用的粉丝机并配以出丝眼粗细为1.3毫米的刀头来完成。把刀头装入出丝口。将调制好的玉米原料粉装桶,由送料口放进粉丝机内,通过机器内的螺旋加压设备压挤成粉丝。粉丝机内的温度要控制在120℃,这样可以使面粉在成型之前就熟化,做出来的粉丝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熟化工序。在粉丝机内部的出丝口下面有一个风扇,出丝时要将风扇开启,以便吹散粉丝,使其不粘连,同时也对压制出的粉丝起到降温的作用。成型前熟化和成型后的迅速降温会使生产出的粉丝具有很好的复水性能,而且口感柔韧、筋道。

压制出来的粉丝要做到色泽晶莹黄亮、不易折断、不过度粘连,无毛刺、无异味。当丝长达到2米左右时要用剪刀剪断,并去除不成丝的团块,形成粉丝条。将做好的粉丝条整齐地码放在案板上。每100公斤左右的粉丝条为一案,上下两面都要铺上一层干净的白布,四边用手将其压入粉丝下面,然后上面再盖一层厚塑料布,四周也要包紧,密不透风,夏天要闷6~8小时,冬天要闷5~6小时。这一步骤就是粉丝的老化处理,它可以使粉丝表面的水分均匀、自然的渗入其内部,以增加粉丝的凝胶强度,增强口感。经过老化处理后的粉丝条不粘手,柔软而有弹性。

剪粉

用专用的刀具将每条粉丝条均匀地切断成30厘米左右的粉丝段。将剪好的粉丝段装入塑料筐内,整体放入温水池中浸泡5分钟左右,水温保持在25~30℃。浸泡好后将粉丝捞出来,分段进行搓粉。

搓粉

将粘连的粉丝段分开,将其搓成散丝,搓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大,以免粉丝断裂;搓粉的同时要去除粗条、粉块、杂质和搓不散的粉丝条。搓好的粉丝要拿到通风透光良好的场地上进行晾晒。

晒粉

将粉丝分开摊放在晾晒板上,平铺的密度要均匀,保证粉丝有良好的通风晾晒条件。晾晒期间还要将粉丝翻转数次,以保证粉丝晾晒均匀、充分。晾晒好后粉丝就可以进行包装。

包装

玉米加工篇2

批量加工自熟玉米面条做法:将玉米面50斤、面粉30斤、淀粉20斤、筋力源W型0.5-0.8斤等干粉混合倒在和面机里,加入40度左右温水38斤,搅拌和成面团,静止醒发20-30分钟,再揉成圆条,放入自熟机轧制成熟面条,然后,放入凉棚熟化5-8小时,再放入凉水浸泡15分钟,搓散,然后,阴干表面水分,再喷点色拉油,即可包装销售。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玉米加工篇3

一、玉米的性质和分布

玉米在世界上五大洲都有种植,其中以美洲和亚洲的种植面双和产量最大。美洲千米种植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加拿大:亚洲种植玉米的主要国家是中国,印度也有少量种植。在世界范围内,尽管还有大麦、燕麦、高粱等作物,但玉米占世界粗粮产量的65%以上,占我国粗粮产量的90%。

2005年度世界玉米总产量在6.7亿吨左右,2006年度美国、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扩大了特种玉米的种植面积,世界玉米产量预计达到6.8亿吨左右。

二、国内外玉米发展状况

1、世界玉米发展状况

美国玉米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也是世界最发达的玉米深加工国家。早在1848年就成立了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米加工厂――奥斯威沟淀粉厂。随着谷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等科学的发展,今天美国玉米产品已有3500多个品种,用于工业加工的玉米总量大约占总产量的23%-30%,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300多万吨,超过中国整个玉米加工业所用玉米,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预计在未来十年中玉米深加工产业将以每年3.5%左右的速度增长。

国际上玉米深加工企业主要有ADM公司(玉米加工量1805万吨,2003年数据,下同)、嘉吉有限公司(玉米加工量1430万吨)、STALEY公司(玉米加工量657万吨)、国际玉米产品有限公司(玉米加上量518万吨)、GDP公司(玉米加工量147万吨)、美国火箭自限公司(玉米加工量142万吨)、国民淀粉化上公司(卡米加工量142万吨)等。

2、国内玉米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玉米主产围之一,历年产量占世界总最的18-20%。我国玉米深加上产品已有1000多个品种,主要有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系列、变性淀粉系列、医药类系列、发酵类系列及副产品系列等几大类。重点产品有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味精、食用酒精与燃料乙醇、赖氨酸、化工醇等。

三、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

2003年美国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达6100万吨,占美国玉米产量的24%左右,主要是用于生产淀粉糖和酒精,分别占深加工玉米用量的40%、41.5%。其中燃料乙醇占酒精35.1%,2003年燃料乙醇消耗玉米用量为2698万吨,占到当年玉米消费量的44.2%,燃料乙醇占玉米消费比重逐步盘升,这是近两年出现的新趋势。

2003年中国用于深加工玉米量为1500 1600万吨,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左右。酒精约占深加工玉米量的31.2%,淀粉糖占29.2%,谷氨酸占14.8%,变性淀粉占4.3%,其他占20%,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酒精的生产,2003年以前全是食用酒精,总产量251.3万吨,如果全部折算成玉米酒精,其玉米的消费量将达到804万吨,将占当前深加工玉米量的一半以上。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美国的淀粉及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史比较长,多数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因此增长速度趋缓,甚至个别产品出现负增长。开发新产品,寻找新中途成为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增长点。

与美国不同,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历史史较短,多数产品还处于发展期,因此增长速度快,增幅大。淀粉1996-2003年的年均递增15.6%,葡萄糖浆1998-2003年均递增高达56.9%,其他如变性淀粉、柠檬酸、赖氧酸等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尽管我国的淀粉及淀粉深加工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淀粉及淀粉深加上的总量还很低,按人均消费量计算依然比较少。以淀粉为例,美国年人均消费70多公斤,欧盟20公斤,印尼6.6公斤,泰国除大量出u外,国内人均年消费9.6公斤,中国台湾人均消费21公斤以上,国内人均消费仅5.6公斤,还没有印尼高。可以说,我国的淀粉及淀粉深加工行业的市场容量还很大,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一)世界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动态

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使玉米深加工产业呈现出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新趋势。

一是片j生物可再生资源替代石化资源的资源战略大转移渐露端倪。玉米加工产品向有机化学产品和高分子材料领域推进,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正在朝着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迅速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在开发的多聚乳酸、多聚氨基酸、多羟基烷酸以及各种功能寡糖等可视为这个碳水化合物经济时代来临的前奏。到2020年,预计将有50%的有机化学品和材料产自生物质原料。

二是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国外除了继续拓展玉米加工产品,特别是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更注重开发和开拓以下三个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建筑产品中的增稠剂、粘合剂、喷涂剂;铸造和陶瓷中的脱膜剂、防裂剂;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剂、粘合剂等,并向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方法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微生物多糖、工业酶制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推动玉米加工不断向精深发展。从玉米加工业态势看,未来的玉米深加工技术将是生物转化技术和化学裂解技术的组合,包括改进的术质纤维素分级和预处理方法、可再生原料转化的反应器优化设计和合成、生物催化剂及催化工业的改进。如美国继续致力于新酶的研究,以加快淀粉糖类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同时致力于新发酶菌种的研发,以提高酒精转化率20%,使乳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四是供需缺口逐渐浮出水面。山东省已从2001年开始出现缺口,2005年缺口达500万吨。安徽省玉米年产量在300万吨,而年需求量为450万吨。辽宁玉米年均产量约870万吨,年需求量在800万吨以上。黑龙江玉米年均产量在1100-1200万吨之间,年加工能力953万吨。我省周边的通辽市玉米年产量在233万吨,3-5年内通辽市玉米加工能力将达到230万吨。一方面,各省、市都在规划地产玉米就地加丁,把附加值留在原料地;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层次的深入,使原料与成品运输成本

差异日益明显,为争夺原料,加工业向原料富足地区转移将成为新趋势。

五是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化、跨区域经营初见端倪。区域内部的大型企业不断成长并向外辐射,区域外部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跨国界的经营和加盟,使玉米加丁业进入跨越式成长的新阶段,崛起一批跨区域、跨国界经营的加工业企业集团。安徽省丰原集团是我国在生物替代能源领域长期关注并实施深度开发的企业,在以发酵为前端的生物化工领域,中原拥有50多项专利,生产模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与比利时合作生产L-乳酸,摆脱了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发展聚乳酸提供了原料基础。其产品柠檬酸产量居世界首位,产品销欧美各地。目前,正在通辽、白城、齐齐哈尔等地投资建j跨区域经营。

六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影响产区玉米收购价格。玉米深加工企业一般建在主产区和粮源集散地,依托产区优势,常年收购千米。另外,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产品销售状况好,对原料玉米收购价格往往高出贸易企业0.02-0.05元/500克,因此,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影响着产区玉米收购价格。近年来,粮食收储和贸易企业普遍反映粮源竞争激烈,玉米收购成本提高,受深加工企业影响较大。例如,长春大成集团、吉林燃料乙醇、华润生化等企业玉米收购价格普遍高于或等于当地其他企业玉米收购价格。

七是密切跟踪工业生物技术前沿,国内生物质研发投入力度加大。我国高度关注世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务院在两年前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纲要》,明确未来20年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以化工醇、聚乳酸等新产品为代表的玉米化上转化产品已成为各企业开发的重点。

据统计,全国约有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个,拥有研发人员3万场未来的发展很有必要。

从以上两图中可以清楚看到,两者相似之处就是主要产品都有糖类和酒精产品;不同之处是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只有糖类和酒精类产品,而中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种类很多,有糖类、酒精类、赖氨酸及柠檬酸等产品;另外中国还有最具代表性的味精产品,它的产量占世界第一,而在美国基本没有生产。

美国在玉米制燃料乙醇方面发展时间多人,现代生物技术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过去5年,仪中央政府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20亿元。

玉米加工篇4

1.实行种植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根据各地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布局,实现玉米区域化种植,是目前世界先进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例,玉米带上的玉米面积和总产量都占全国80%左右,全部实现了专业化和区域化种植。实行种植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更便于大面积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集中使用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有利于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药、除草剂等;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适地种植可以更好地适合玉米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更好地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

2.杂交品种的大面积使用。以美国为例,玉米产量的增加30-40%属于遗传因素获得。据试验遗传增益在栽培管理水平较差的土地上,每年每公顷为10kg;在中等和高水平土地上,可达到40kg―50kg。近30年来美国玉米产量的提高,50%左右应归因于杂交种的推广应用。

3.科学合理施肥保持和培肥地力。目前,美国玉米生产主要使用的肥料是复合肥料和高浓度肥料。其中,复合肥料已占化肥使用总量的80%左右。美国是世界上应用液态肥料最多的国家,主要是结合灌溉用作追肥。为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流失,把速效氮制成缓效肥料,这种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可以延长肥效,提高其利用率。美国在施氮时加入硫脲、双氰铵、五氯6吡啶等氮肥稳定剂。可以抑制土壤中亚硝化极毛杆菌的活性,从而抑制氨态氮的硝化作用,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5%―25%。应用氮肥稳定剂可使玉米增产4%-5%。

美国玉米带上的玉米之所以能够持续地高产稳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保持和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5%,这是世界上的高水平。美国保持和培肥地力的3项措施是合理的轮作制度,大量的秸秆还田,注意施用有机肥料和高效复合肥料。合理的轮作体系,保证了用地养地结合。

4.增加种植密度。增加种植密度是近年来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玉米密植带来的问题是倒伏。美国每年因倒伏损失产量5%―10%。近年,已经通过培育矮秆抗倒品种解决了倒伏问题。随着高产耐密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施肥量的增加,各项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还会有所增加。

5.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美国玉米播种期每年都要根据当地的气象预报和土壤墒情等具体情况,由当地农业试验站做出预报。一些特殊品种的最佳播期要由供种的种子公司提供。

6玉米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高度的机械化不仅可以充分保证农时,并能保证各项农田作业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可以做到及时播种、施肥和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保证在最佳期内收获玉米。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了玉米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杂交种、化肥、农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美国普遍采用了高浓度的颗粒复合肥料,要求种植株高和穗位整齐一致的杂交种,便于机械化收获。

7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防治病虫草害是美国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美国在农药研制与使用上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发展了高效低毒、低残毒的农药。采用毒土、颗粒剂、超低量喷雾等先进的植保技术防治病虫害。应用农药肥料把玉米病虫害防治、消灭杂草和施用化肥结合在一起。农药肥料在玉米的各生育时期都能施用,避免了农药被冲刷、蒸发和流失的损失,节省农药和工时。玉米除草大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广谱型除草剂。微波除草和生物方法防治杂草都处于研究阶段。

8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种植密度加大,施肥量增加,致使玉米的需水量大增。美国的玉米灌溉方法主要是喷灌、滴灌和渗灌。重视研究玉米的高产需水规律。探讨玉米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玉米田蒸发及蒸腾强度和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等。依据这些数据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出灌溉模式。参照玉米的预计产量指标、种植密度、施肥数量、土壤类型及天气预报等多项资料制定出灌溉规划。

近来,美国正在把许多新兴技术应用到玉米生产中。如农田管理逐步实现自动化,农业机械采用电子遥控技术;玉米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全部实现电子遥控;应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玉米生长进程,建立高产生长模型;根据当地的光照、热量和降水资源,按程序设计实现玉米生产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应用计算机、雷达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在大面积生产中通过地球资源卫星遥感技术普查气候和土壤资源,监视各种自然灾害,调查玉米生育状况和预报产量等。

二、国内外玉米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1.玉米葡萄糖质量的提高。旋转真空过滤装置和离子交换技术的应用,使玉米糖浆的质量大为提高。α淀粉酶在葡萄糖生产中得到应用,使葡萄糖的产量提高,并易于结晶。

2高果糖玉米糖浆。色谱技术的应用使葡萄糖转化为果糖能力提高到90%以上。在美国饮料工业广泛应用。

3葡萄糖氢化产品。利用色谱分离技术与酶技术相结合生产糖醇类物质,在美国的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4.有机酸产品。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酶技术生产各种有机酸,在美国过去十年的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环状糊精。80年代后期,应用环状糊精糖基转移酶,生产出大量环状糊精,在美国是用途非常广的产品之一。

6开发代替石油制品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如用于生产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我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玉米加工的历史并不很长。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已发展起了规模很大的现代玉米工业,发展方向:一是对玉米进行精炼提纯,其产品是玉米淀粉、甜味品、玉米油和酒精;二是蒸馏提炼,获得的产品是饮料和工业酒精,加工后的副产品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原料。

三、世界蔬果玉米技术发展趋势

1糯质玉米。糯质玉米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20世纪初期,中国糯质玉米引起世界玉米育种家的注意,竞相引种作为珍贵的种质资源。1908年引进美国。目前,美国是世界上糯质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种植面积约25万公顷,总产量2000多万吨。其中65%-70%为供销商与农场主预约生产。为此,美国发展起了颇具规模的糯质玉米淀粉工业和罐头工业,有400多种食品利用糯质玉米的支链淀粉,倍增食品风味。美国的部分糯质玉米及加工产品还出口到日本、巴西、加拿大等国。

糯质玉米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可酿制风味独特的优质黄酒;加工生产含95%-100%的纯天然支链淀粉,经过一定的化学修饰作用,加工成为各种变性淀粉,提高其黏滞性、透明性、稳定性以及耐酸碱、耐冷冻和抗切割、抗震动性能。糯玉米支链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造纸、粘合剂、铸造、建筑和石油钻井等工业部门,并已发展成为重要的高分子原料,其价格比普通淀粉高出2-8倍。经过深加工后在食品、酿造、医药、纺织、航空、钻探等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可以供作增稠剂、浆黏剂、稳定剂,等等。

2甜质玉米。甜质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在欧洲人进入美洲大陆以后,甜玉米迅速发展成为庭院植物,17世纪以后逐步扩展为大田作物。20世纪初期,甜玉米开始商品化。192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农业试验站培育出第一个甜玉米杂交种,取名为“矮脚金鸡”。30年代开始用甜玉米加工制做罐头,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以每5年增长1倍的速度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并逐步发展起颇具规模的甜玉米加工业,包括玉米罐头、速冻玉米、干制玉米、玉米笋和玉米浆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据报道,1999年全世界甜玉米种植面积超过66.7万公顷,其中美国种植面积31.4万公顷,7%供作鲜食,有1/3的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爆裂玉米。爆裂玉米又称爆炸玉米或爆花玉米,以其独具的膨爆特性而著称,膨爆倍数达25-40,是一种专门供作爆玉米花及其加工食用的专用玉米。20世纪40年代以后,爆裂玉米在美国作为一种甜食加工原料受到重视,特别是简易小型膨爆电器的问世,使爆裂玉米进入千家万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爆裂玉米产业发展迅速。60年代美国开始培育爆裂玉米杂交种,80年代爆裂玉米种植面积约8万公顷,90年展到20万公顷,1999年为22.7万公顷。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当前世界玉米种植、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内蒙古在发展玉米产业的同时,应采取如下对策:

1、大力发展现代玉米工业,加速玉米的转化增值。目前玉米综合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供作畜禽饲料以发展畜牧业,称为“过腹”转化;二是按玉米所含成分加工工业产品,称为“过机”转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深加工是改进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产品多层次利用和增产增收的阶梯。①大力发展配合饲料工业是玉米加工转化的重点。世界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与发展玉米配合饲料工业有密切的关系。我区畜牧业发展有广阔的空间,在玉米集中产区,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地转化玉米,使“粮仓”变为“肉库”。要多渠道投资,多形式办厂,实行种、加、养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②要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玉米在我国具有使用上的双重性:丰年可作饲(料),欠年可转粮(食)。特别是发挥玉米蛋白质生物效价较高的特点,逐步改变玉米是“粗粮”的旧观念,在玉米食品中加入各类必需的营养成分,使一部分玉米重新返回餐桌。重点发展膨化食品和发酵食品,逐步加工从低档产品转向中高档产品,改善形、色、香、味,增强适口性。③要稳步发展现代玉米工业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高果糖浆、玉米油、玉米酒精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在消费比重中已达2∶8,而我国还达不到8∶2,我区的比例则更低。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发展现代玉米工业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要鼓励外企和民企投资玉米工业。发展现代玉米工业要分类排队,提高质量,特别是要与深度加工密切配合,保证原料供应,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

2、加快科研和种业体制改革,加速种子产业化进程。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玉米育种和种子行业有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丰富玉米育种的种质资源。从国外引进玉米种质为中国玉米育种发展和增加产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和资源引进,跨国种业集团公司和外资的进入,将对我国种质创新和培育新种创造条件。二是促进玉米育种科研体制改革。我区玉米科研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机构臃肿,工作重复,依靠国家拨款,度日艰辛。今后科研体制改革必须突破所有制形式,并与种子行业改革同步进行。鼓励民营企业收购、兼并玉米育种科研院所或玉米种子公司,也鼓励科研院所或育种家带技术、带成果进入股份制种子企业。要以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或跨国种业集团合作开发内蒙古玉米种业,加速种业技术、经营管理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三是加快内蒙古种子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跨国种业集团公司和外资的进入,将加剧内蒙古种业市场的竞争,客观上将促进种业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

玉米加工篇5

一、加工机理

首先通过蒸汽热处理,使谷物(玉米)淀粉得到凝胶糊化,而后经机械压力,破坏细胞内淀粉结合的氢键,使淀粉从蛋白质的包被中释放出来,同时也使谷物(玉米)中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动物机体对谷物(玉米)中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利用。

二、加工流程

首先,将收购的谷物(玉米)用筛选和磁选设备清除杂物;其次,将清理干净的谷物(玉米)用提升机输送到蒸汽加热调质罐,通过蒸汽蒸煮,使谷物(玉米)淀粉得到充分糊化;再次,将糊化好的谷物(玉米)输送到预先加热的轧辊压片机,轧成需要密度的薄片;最后,将轧好的谷物(玉米)薄片输送到干燥冷却机,当温度降至常温、水分达到要求时,即可计量、包装。

加工流程图如下:

三、主要技术参数

1. 蒸汽温度:100~110℃。

2. 蒸汽调质时间:35~60分钟,以40分钟最佳。

3. 轧辊挤压压力:定压法3.5兆帕,定距法6兆帕。

4. 压片密度:320~360克/升。

5. 成品含水量:10%以下,以8%最佳。

四、技术的先进性

1.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谷物(玉米)中的淀粉糊化度提高30%,瘤胃淀粉消化率提高15%,小肠淀粉消化率提高25%,全消化道淀粉消化率提高7%。

2.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谷物(玉米)中的饲料蛋白质向微生物蛋白质的转化效率提高10%以上,小肠氮消化率提高10%,总肠道氮消化率提高8%。

3.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杀灭谷物(玉米)中的有害微生物、病原体、霉菌毒素、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杜绝了病原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动物产品质量。

4.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谷物(玉米)的消化利用率从70%提高到100%,由此可节约谷物(玉米)饲料40%以上。

5.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动物排粪量减少15%以上,粪便中氮排放量从145克/天下降到129克/天,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玉米加工篇6

关键词:甜玉米,营养价值,加工现状

1 概述

甜玉米原产于美国。本世纪40年代,由于甜玉米杂交种的问世,才得已大量栽培。目前,甜玉米在世界上的种植面积已达400多公顷,其中美国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加拿大、新西兰、日本、泰国等。甜玉米又称蔬菜玉米,是欧美、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主要蔬菜之一。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甜、鲜、脆、嫩的特色而深受各阶层消费者青睐。

2 甜玉米种类

甜玉米根据控制甜味的遗传基因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甜玉米。

2.1 普通甜玉米

普通甜玉米含糖量6%~8%。鲜果粒皮嫩汁多,籽粒胚乳中有1/3的淀粉为分子量较小的支链淀粉,这种淀粉溶解于水,称为水溶性多糖。较高的糖分含量与水溶性多糖一起构成了普通甜玉米的特有的香甜可口风味。普通甜玉米除以新鲜原料供应市场外,较多用于烹调和加工,加工品有罐头、速冻甜玉米粒等。香港地区和美国人就较喜欢这种甜玉米。

2.2 超甜玉米

超甜玉米籽粒中的含糖量高达18~20%,为普通玉米的7~8倍,比普通甜玉米高出1倍以上。但超甜玉米胚乳中缺少水溶性多糖,因而不具有普通甜玉米的特有风味。干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甜玉米高30%,可以作为一种高蛋白产品。超甜玉米剥去苞叶即可生食,且皮薄、柔嫩、糖度高,清甜爽口不腻人。鲜果穗一般生食或煮熟,或速冻保鲜后上市。新加坡、日本人较喜欢食用超甜玉米。

2.3 加强型甜玉米

加强型甜玉米是在普通甜玉米的基因基础上引入一个增强甜度的隐性修饰基因所得的新型甜玉米。它综合了前两种甜玉米的优点,具有普甜玉米所特有的水溶性多糖,籽粒带有粘性,甜度高,适宜采收期鲜玉米籽粒中含糖量可达10~16%,果皮薄,风味佳,达到普通玉米的所有加工品质标准,利用途径较广,具有更大的开发前景。

3 甜玉米籽粒主要营养成分

3.1 糖类

甜玉米籽粒中糖类的组成和含量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乳熟期甜玉米籽粒中的主要成分为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淀粉等,但是对甜玉米籽粒中否存在麦芽糖尚有争议。普通玉米中一般不含水溶性多糖,而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水溶性多糖,这使得甜玉米口感嫩滑、柔软、香味浓郁。

3.2 蛋白质

甜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也较高,一般在13%以上,比普通玉米高3%~4%。其中主要是水溶性蛋白,另外还有少量的碱溶性蛋白、醇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

3.3 氨基酸含量

甜玉米籽粒中氨基酸总含量较高,分别比普通玉米和糯玉米高23.20%和12.70%,相当于高赖氨酸玉米的赖氨酸含量水平。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也分别比普通玉米和糯玉米高出23.50%和6.60%,其中赖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两倍,而色氨酸含量分别比普通玉米和糯玉米下降16.30%和26.60%。

3.4 其他营养成分

甜玉米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甜玉米籽粒中维生素C(VC)的含量一般为0.7 mg/100g,比普通玉米高倍左右;烟酸(VB3)的含量为0.22 mg/100g,而普通玉米的VB3含量仅为0.093 mg/100g;核黄素(VB2)含,量为1.70 mg/100g,而普通玉米几乎不含VB2;但甜玉米籽粒中一般不含硫胺素(VB1),而普通玉米的VB1含,量高达3.80 mg/100g。

甜玉米籽粒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已鉴定出的重要芳香物包括2-乙酸基-1-毗咯琳和2-乙酰基2-噻唑琳,此外还有二甲基硫醚、1-羟基-2-丙酮、2-羟基-3-丁酮及2,3-丁二醇等。

甜玉米籽粒中的粗脂肪含量达9.90%,比普通玉米和糯玉米高出一倍左右。此外,甜玉米还含有多种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谷维素、甾醇等。

4 甜玉米的加工利用现状

甜玉米的加工利用也有一段历史了。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人就利用甜玉米制糖、做点心、酿造啤酒。目前,其主要加工制品有甜玉米罐头、速冻甜玉米、甜玉米饮料等。

4.1 甜玉米罐头

甜玉米可加工成糊状、粒状、段状的罐头。2002年全世界甜玉米罐头年生产量超过了380万吨,美国年产甜玉米罐头约70多万吨,占到世界甜玉米加工能力的30%左右。其他甜玉米罐头生产加工国有法国、加拿大等。甜玉米罐头的主要进口国有日本、德国、英国等。

我国的甜玉米罐头加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随着甜玉米罐头市场扩大和出口量的增加,许多省市都有了甜玉米罐头的加工。

4.2 速冻甜玉米

速冻甜玉米(粒)是将新鲜或煮熟的甜玉米(粒)置于-30℃的低温下快速冷冻后,保存在-18℃的低温下。由于冻结快速,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较小,可以较好地保存其营养成分和风味口感。目前,美国年产速冻甜玉米(粒)45万吨,占其国内甜玉米制品产量的25%~30%。随着我国速冻食品产量的扩大和速冻品种的增加,速冻甜玉米的产量也不断增大,出口量增加,已经成为出口创汇主要渠道之一。

4.3 甜玉米饮料

我国甜玉米饮料罐头虽已有生产,但产量较小,而且一些新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不少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如高温杀菌后色、香、昧的保持等。目前较多的是在饭店、宾馆现做现饮的鲜甜玉米汁。

玉米加工篇7

摘要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三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大大的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同时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加大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然而,相关加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玉米加工业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完善对策,以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加工业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我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很是迅猛,不仅为广大农民增收创富,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更加有保障,特别是以东三省的玉米加工业尤为突出。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不到位,内部监控力度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使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十分必要。

一、玉米加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根据2008年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受到企业的相关机构如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等各个层面的影响。以下是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治理结构的权责不清

权责不清主要表现在其股权结构失衡和产权结构不清晰,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制而成为现在很多国有控股农业企业,是导致产权不清的主要原因,并且企业的董事或经理人员主要由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委派而产生。这样会导致所有者权利及责任落不到实处,从而加强内部控制没有明确的收益对象,其改善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其中农产品上市企业大多数由国家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法人控股,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权失衡,使得内部控制只是流于形式。

(二)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专有性的农产品原料普遍比较缺乏,同时从产地到市场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比较缺乏,以玉米加工为例,东三省作为玉米生产的大省,其种植面积,产出量及出口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适宜加工成产成品的品种却很少,即使有些适宜加工成产成品,但在栽培、病虫防害及采后的加工处理上缺乏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严重影响了玉米加工业的质量和国外竞争力。此外,部分玉米加工业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其地域的农产品不能体现地方特色。

(三)缺乏采购及资本支出预算的有效控制

玉米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对其生产和经营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企业缺乏专用性的原料生产基地,收购的原材料比较混杂,从而使得玉米加工企业的成本增加,加工产成品的品质下降。此外,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岗位牵制及有效的监督,相关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存在某些隐性的利益关系,可能损害企业的利益,其对于资本支出的预算及相关成本的预算方面缺少认真的筛选。因此,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及采购等相关人员的素质应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四)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业绩

绩效考核实施的目标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但目前,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业绩,例如某企业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以半年为周期,不能完成业绩指标的将面临被调岗或被解聘。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资源更多的投入短、平、快项目,放弃那些可能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但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项目,从而使内部控制失效。

(五)基层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不足

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依赖于全体员工对其职责和权利的理解及其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行事的决心,也就是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胜任能力和积极性。很多企业,虽然管理层在积极的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基层员工的参与并不积极。

(六)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管控企业风险需要树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无处不在,稍有不慎,企业多年的努力成果就会被摧毁。但当前许多公司风险分析和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全面风险管理应该是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风险,进而逐一制定应对策略及方案。企业应该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控制程序和对程序的有效执行,洞悉风险因素所在,并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应对风险。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完善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一要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二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并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择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加强员工培训;三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管理者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带头作用。

(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辅相承,风险评估为内部控制工作指明工作重点。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实现事前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重大的影响。依靠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和管理,明确风险预警与应对的主体,防止责任岗位出现空缺,选择具有较强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员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规避、降低甚至利用风险。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与灾情最惨烈的北川县毗邻的安县,有一所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仅用1分36秒,就全部冲到操场上,以班级为组织站好,无一伤亡。真是令人惊喜也令人深思的奇迹。由于学校地处川西北地震带,自2005年开始,该校每学期都在校长叶志平的带领下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尽管地震时担任疏散演指挥的叶校长不在学校,但师生们仍成功地按照平时演习的方式迅速疏散到操场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风险评估全过程:①设定控制目标:保护学校全体学生、老师的生命安全; ②风险识别:根据当地近年的地震活动,叶校长识别出潜在的地震风险; ③风险分析:叶校长分析了地震可能会带来的灾害; ④风险应对:叶校长建立了疏散演练等应对措施。

(三)强化控制活动

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针对制度的、更新、使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优化管理流程,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针对所存在的缺陷提供改善建议,做到确实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曾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史蒂文・阿伯雷齐特(W.Steve Albrecht)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即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借口)三要素组成, 就象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热度、燃料、氧气这三要素才能燃烧一样,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是要减少舞弊产生的机会因素,从而降低舞弊的发生。

(四)加强内部监督

第一,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遵循、以及执行效果如何。

第二,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以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为对象,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和重点。企业应在加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同时,突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作用,通过参与内部控制设计、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以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优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小结: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这样的特殊行业,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也是其完善自我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措施,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控制的逐步完善,必然会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玉米加工篇8

1、制曲子。选品质好、籽粒饱满、无病虫的玉米粒,用量以制醋的多少而定。先把玉米去皮,碾压成米查子,然后倒在盛有干净凉水的缸或桶中,水量以盖住米查子为宜,加盖盖好。过8天-9天后取出,装入干净的布袋中,待水分控干后,悬挂在阴凉处。一个月后,袋中米查子长出绿色霉层,霉物越多越好。

2、酿制。经压碎生有绿色霉物的曲子倒入干净的缸或瓮里,按1公斤曲子加5公斤水的比例加水,用贴布或布里衬棉絮的木盖盖好,并封泥,置于室内保存,2个月-3个月后启封,即为食醋。

(来源:文章屋网 )

玉米加工篇9

【关键词】玉米 国际市场行情 形成问题 对策建议

一、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特点

行情是社会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具体形态,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变化的总和。按照研究范围的不同,行情可以分为经济行情的研究和商品市场行情的研究。商品市场行情的具体外在表现则是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每一个周期都是由价格上升期和下降期构成。具体到国际玉米市场行情,主要也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分析其具体的行情变化。图1直观反映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变化的情况。

总体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且呈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周期缩短,价格整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1990-1993年,玉米价格大体在100美元/吨上下浮动,1996年世界玉米价格涨至顶点,1997-2000年,玉米行情呈现疲软的态势。2001年国际玉米价格开始回升,2008年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玉米价格大幅度下滑。但是,随着玉米用途的不断扩展,相对于需求来说,玉米的供给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在玉米强劲需要的引导下,国际玉米价格长期还将呈现上涨的趋势。

二、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形成分析

(一)经济周期是玉米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周期与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周期的变化制约着价格的变化。经济周期变化的阶段性也决定了价格变化具有阶段性。当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时,投资和消费大幅度增加,对玉米的需求也必定增加。但是玉米的短期供给又不可能快速增长,这时就会出现供需缺口,使得玉米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反之亦然。所以,经济周期对玉米价格的变动起决定性作用。

从图2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对玉米需求增加,若供给不变,则会出现玉米供不应求的局面,玉米价格就会上升。反之,世界经济衰退会引起对玉米需求的下降,进而玉米价格会下降。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和玉米的需求增长率、玉米价格的增长率呈正比的关系。

(二)供求关系是玉米价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商品价格的变动需要考虑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商品的均衡价格是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1.玉米的供给分析

玉米用途的扩展极大地刺激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全球的玉米供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玉米产量和累计玉米库存量。因此本文分析玉米的供给主要从总产量和库存这两个指标进行。

(1)玉米总产量

2006/2007年世界玉米产量是7.053亿吨,同比增长了1.22%。2008/2009年全球玉米产量为7.9亿吨,2009/2010 为7.85亿吨,2011/2012则为 8.109亿吨。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印度、阿根廷是世界玉米的主产地,这些国家(地区)的玉米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80%以上,其中美国的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 40%,中国占20%,欧盟则占 9%,巴西占 6%。

由图3可见,世界玉米产量自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产量逐年递增。美国、中国、巴西、欧盟的玉米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美国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2.553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3.36亿吨,增长幅度为31.6%;中国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997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1.845亿吨,增长了85.1%;巴西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325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0.61亿吨,增长了87.7%;欧盟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461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0.653亿吨,增长了41.6%。从相对量上看,美国、中国、巴西、欧盟的玉米产量在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的占比相对稳定,美国的占比在 36.3%-44.9%之间波动,中国所占比重在 17.5%-21.7%之间波动,巴西所占比重在 4.8%-7.9%之间波动,欧盟所占比重在 6.7%-10.7%之间波动。

(2)玉米库存量

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全部消费完,总会有一部分成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库存。库存对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玉米的库存基本上保持在1亿吨以上。1986年玉米期末库存达到顶峰,为2亿多吨。近年来,全球玉米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这导致全球玉米库存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幅度下降。从图4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全球玉米的库存量基本上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8/2009年度全球玉米库存为1.443吨,2010/2011年度玉米库存仅为1.27亿吨,2011/2012年全球玉米库存预计为1.291亿吨。

从库存消费比这个指标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玉米库存不能满足当前玉米的消费。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分别为14.7%和14.2%,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则分别为15.1%和15%。FOA规定粮食安全标准的库存率为17%-18%,可见现在玉米的库存远远不能达到标准。

2.玉米的需求分析

(1)世界玉米总体消费需求动态及其格局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世界玉米的消费量呈刚性增长态势。2011/2012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为8.608亿吨,比上一年增加了2200万吨,增幅为2.62%。从图5可见,世界玉米消费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

从国别来看,世界玉米主要消费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欧盟和墨西哥,这五个国家(地区)的玉米消费量占到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玉米消费较多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国。这些国家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玉米价格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主要消费国玉米深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玉米消费需求的增加。

(2)世界玉米消费构成分析

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粮种及其他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玉米的消费结构逐渐从食用消费为主转变为饲料消费为主。随着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和玉米转化工业乙醇规模的扩大,工业消费比重正在逐年上升。

1)食用需求

随着玉米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精加工食品品种不断增多。现在人们十分重视玉米的消费,玉米甚至己经成为一种热门的保健产品。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玉米的食用消费总量还将会持续增加。

世界玉米的食用消费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0%,但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从绝对量上看:世界每年食用玉米消费量稳定在1亿吨以上,并呈自然增长态势。2001/2002年,全球食用玉米消费1.126亿吨,2011/2012年为1.38亿吨,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1210万吨,增长幅度为22.6%。从相对量上看:世界食用玉米消费占玉米总消费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2002年度为18.1%,2008/2009年下降到16%,2011/2012年预计为15%左右。从食用玉米消费的国别来看:墨西哥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其消费量约占世界食用玉米消费量的13%,印度占10%,中国约占7%,排在世界第四位。

2)饲料需求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对肉、禽、蛋、奶的消费,这种强劲的需求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饲用玉米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从绝对量上看:全球饲用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玉米饲料需求为1.2亿吨,80年代初为2.8亿吨,90年代中期之后稳定在4亿吨以上。2009/2010年,全球饲用玉米消费4.82亿吨,2010/2011年达到4.99亿吨,2011/2012年预计达到5.14亿吨。从相对量上看:世界玉米饲用需求呈下降的趋势。2010/2011年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占世界玉米产量的比重为60.8%,2011/2012年为59.3%。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中国、欧盟、巴西的消费量占到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的70%左右。在美国饲料玉米消费比例在逐渐下降,2010年美国玉米饲用消费量为1.3082亿吨,2011年为1.2701亿吨,但饲料业仍是美国消耗玉米较多的产业;中国饲用玉米消费每年呈上升态势,2009年1.12亿吨,2010年1.2亿吨,2011年1.26亿吨,约占到玉米产量的70%以上;2009年欧盟饲用玉米消费4500万吨,2010年5547万吨,2011年5929万吨,约占玉米产量的82.6%;2010年巴西饲用玉米消费4180万吨,2011年4350万吨,约占到玉米产量的79%。总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饲用玉米的需求不会减少。

3)工业需求

玉米可以生产出淀粉、葡萄糖和酒精等数百种工业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淀粉加工需求和酒精加工需求是玉米工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是医药、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料。酒精行业中燃料乙醇、食用酒精是两大需求点,目前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工业玉米消费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玉米消费量保持平稳。1991年-2001年间,全球工业消费玉米年均增长率为2.86%,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2.35%,2008年该比重上升到20%,2011年约占到23%左右。从国家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消费玉米最多的国家,2009年工业消费玉米1.5亿吨,2010年1.6亿吨,分别占到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53.6%、54.7%。其他工业消费玉米大国还有中国、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世界工业消费玉米的10.9%、3.2%、2.0%和 1.9%。近年来,中国工业玉米需求旺盛,2009年工业玉米消费量为0.38亿吨,2009年0.45亿吨,2010年0.5亿吨,分别占到我国玉米消费总量的26.2%、28.2%和29.2%。

以玉米为原料可以加工生产出乙醇,这就导致了生产乙醇所使用的玉米数量大幅度增加。以美国为例,2006/2007年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为5461万吨,约占产量的21%左右,同比增长了34.1%,比2002/2003年增长了115.8%,年均增长率为23.2%。2008年美国生产乙醇使用的玉米量占其总产量的比重为29.7%,而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6.33%。2009/2010年美国玉米的工业消费量达到15084.9万吨,首次超过了饲料玉米消费量。随着玉米转化工业乙醇技术的成熟,其他国家也将会大力发展乙醇产业,这将导致工业使用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3.从玉米的供求关系来分析

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是指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即供过于求、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关系。玉米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即短期供给量相对稳定性和用途的广泛性,使得其供求曲线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

把世界玉米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综合考虑,就会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整体上都呈上涨的趋势。但是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玉米产量的增长幅度。从图6可以看出,1992年、1993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10年世界玉米消费量明显高于当年的玉米总产量,其他年份则略有剩余或基本持平。可见,玉米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若短期玉米供给保持不变,需求继续强势,这将导致玉米价格继续上扬。

(三)成本变化是影响玉米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玉米的生产成本,可分为现金成本和非现金成本,这是形成玉米价格走势的基础性因素。现金成本又可分为可变现金成本(种子、化肥、农药、雇工、灌溉)和固定现金成本(管理总费用、税、保险费和成本外支出)。非现金成本则包括土地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无报酬劳动力机会成本。成本推动一直是近年来玉米价格上涨的潜在推手。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玉米种植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农资、人工、土地成本均大幅增加。世界各国劳动力工资呈刚性增长。种子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科技水平的高低,随着各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种子费用在逐年增加。化肥和能源的价格居高不下,也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原油及一些资源性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导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促使农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

为了更好地表现玉米成本的变化趋势,以美国为例,其玉米的生产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走势。从图7可以看出,玉米成本从1994年的353.94美元/英亩上升到2000年的 378.32 美元/英亩,平均每年上升了1.38%。2000年之后美国玉米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2008年美国玉米成本为 529.38美元/英亩,较2000年增长幅度为 39.9%。预计到2010年美国玉米生产成本达到665.72美元/英亩。同期,美国玉米价格也在大幅上涨,这说明生产成本的上升对玉米价格的上扬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国际玉米价格的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还受气候因素、相关商品的替代性、利率和汇率因素、政策因素、政治局势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

三、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玉米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稳定性差、年际间产量波动大。长期以来,玉米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作物。但是,我国玉米生产稳定发展面临三大制约:一是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受干旱影响较大;二是玉米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国玉米区域生态和生产条件差异很大,能够满足不同区域和生产条件的实用技术不仅严重短缺,而且普及率不高;三是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机耕、机收水平低,限制玉米的增产潜力。

一是要加快培育玉米新品种,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引进、挖掘和创新利用,着力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继续组织实施生物育种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做好战略技术储备;

二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路子,积极推广深耕深松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在地势比较平坦、连片种植、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推广喷灌等,最终使玉米生产最大限度地摆脱干旱制约;

三是要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整地和精量播种,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化作业。把发展玉米机收作为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组织开展玉米收获关键技术和机具研发,发挥机械收获抢农时、保季节、降损耗的作用,解决玉米收获费工费时成本高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和免耕播种机等优先补贴,增加玉米主产区深松整地补助;

四是要强化政策调控,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要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逐步提高临时收储收购价格,统筹考虑生产成本、比价关系和农民种植收益,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五是要坚持把搞好玉米加工和进出口调控作为促进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着眼于整个玉米产业链,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提高玉米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引导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发展用于饲料、食品及医药行业的加工业,严格控制化工和能源用途的加工业。把握好进口时机和节奏,避免冲击国内生产,挫伤农民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娟,王雅鹏.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06).

[2]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范存会.中美玉米生产成本的动态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4(08).

玉米加工篇10

据《2016年8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2016年8月)》预测,2016/17年度,受玉米临储政策改革、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将调减至36026千公顷,比上年度减少2091千公顷;玉米平均单产将达到6010公斤/公顷,比上年度调增118公斤/公顷;玉米产量将达到2.17亿吨,比上年度减少807万吨;玉米进口量240万吨,比上年减少140万吨;玉米消费量2.08亿吨,比上年增加1482万吨;玉米出口量20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国内玉米价格区间每吨1500-1650元,中间值比上年每吨降低200元左右。

尽管本月调增2016/17年度中国玉米单产水平,但玉米产量仍然低于上年,主要原因是玉米面积同比大幅减少。2015年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玉米种植收益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租地成本过高、又因灾减产的种粮大户种粮不赚钱甚至出现赔钱,而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加动摇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16年黑龙江省大幅调减玉米面积,改种大豆、高粱等,内蒙古减少玉米增加了青储玉米、向日葵和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等。据调查数据,2016/17年度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将调减至36026千公顷,比上年度减少2091千公顷,为2004年以来中国玉米面积首次减少。今年玉米主产区大部热量条件较好、土壤墒情适宜,接近9成玉米长势与上年持平或偏好。加上以一代玉米螟、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蓟马、粗缩病和纹枯病为主的玉米病虫总体为偏轻发生,危害程度轻于近几年。综合判断,调增玉米单产每公顷6010公斤,比上月预测增加58公斤,相应玉米产量比上月预测增加了208万吨,总产将达到2.17亿吨,仍低于上年水平。

本月调增玉米消费量到2.08亿吨,比上月预测增加119万吨。其中,饲用消费比上月预测增加69万吨,主要是大麦、高粱等玉米替代品进口量减少和不完善粒超标小麦替代低于预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玉米工业消费比上月预测增加50万吨左右,主要原因是玉米市场供应量增价降,带动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提高,加上对进口DDGS“双反”听证会结束,或将抑制其进口,进而提升国产DDGS的产值,玉米酒精加工量将有所增加,此外,玉米精深加工使用量也将继续保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