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技术要点十篇

时间:2023-12-07 17:47:51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1

1 播前准备工作

1.1 整地。昌黎地区夏玉米前茬基本为冬小麦,所以对于前茬冬小麦的处理以及整地有一定要求。要求小麦收获时尽量采用具有小麦收获时对小麦秸秆有粉碎抛撒装置的小麦收获机,小麦秸秆粉碎要细,一般不宜超过10cm。在玉米播种时也必须选用具有灭茬功能的玉米播种机,以免麦茬对玉米幼苗生长以及苗期管理造成影响。目前,我市大力推广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做到“一沟三用”,可大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也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

1.2 选择品种。近两年来,我县大力推广密植玉米品种,增产潜力大。昌黎县正处于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良好,但空气环境由于雾买的影响造成光热资源不好。所以,更适合于选用耐密植、抗倒伏、耐阴雨寡照、高产潜力大的优质企业生产的种子,例如:伟科702、郑丹958、纪元1号、浚单20等品种。同时注意种子标签上的含水量、发芽率、净度等一些指标。一般发芽率在92%以上的品种才适合与单粒精播,精播1.5kg/亩,普通播种2―2.5kg/亩。

1.3 种子处理。选用大企业生产的适合于精量播种的优质品种。种子做到包衣处理,可防治土传、种传病虫害,促进玉米早出苗,出壮苗,为种子出苗时提供一定的营养,有利于做到一播全苗。

2 播种时注意事项

充分推广夏玉米“一调五改”技术。注意调整播种密度,改稀植为密植,改套种为平播,该粗放施肥为平衡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种植,改早收为晚收。

2.1 调整种植密度,改稀植为密植。由于所选品种均为密植型品种,所以应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调整密度应注意因地制宜,根据地块的产量水平、土壤肥力水平和施肥水平合理密植。掌握肥地宜密、瘠地宜稀、扩行距、缩株距的原则。一情况下可种植紧凑中穗型品种4000株/亩左右。一般在目前密度的基础上每亩增加500株,亩可增产50千克。

2.2 改套种为平播,并采用机械化种植。由于前茬小麦影响,所以应选取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直播机,对麦茬进行灭茬处理,可使土壤表层土受残茬和作物保护,减少表土的移动和蒸发腐烂的根系形成耕层上下联通的土壤通透环境,播种后形成垄沟虚,垄背实,有利于节水,促进了水、肥、气的交换和循环,不但用地,而且也达到了养地的目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2.3 抢农时早播。从干物质生产角度分析,光合效率和光合时间对决定玉米产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县夏玉米区可让玉米生长的时间较短,光热资源不足,所以为了让玉米争取更多的光资源,应当做到尽力提前早播,一般在小麦收获后越早种植玉米越好。据试验统计,每提早播种一天,可增产3%―5%。从时间上说,我县如今一般在6月中下旬左右种植玉米。播种深度视墒情而定,墒情好的4―5cm为宜,墒情差的可适当深播。墒情不足的,为了抢农时,可以先播种后浇水。

2.4 基肥的处理。不提倡施肥一炮轰,虽然玉米是需氮较多的作物,也不是氮肥使得越多越好,有时反而起反作用,应当均衡分期施肥。底肥农家肥施2500―3500kg/亩。底肥化肥的施用量:氮肥施用氮肥所需总量的15%左右,大约1―2公斤。钾肥、磷肥基肥用量为总需量的100%,磷肥2―4公斤,钾肥3―7公斤。可随播种机开沟深施。对于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块,可适量随种肥施用。对于有条件可采用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的地区。可随机一次性完成分层施肥,可选用奥林丹缓释控释肥50―60kg/亩,以后不再用追肥。与种子分开施,防治烧苗烧种。

2.5 播后苗前做好“一封一杀”工作。麦收后,有些病虫草害有加重的趋势,应注意防治。夏玉米免耕直播机一般带有喷药装置,可同播种一次性完成,可用48%地乐胺或50%乙草胺200ml兑水30公斤后进行封闭除草。结合封闭除草可喷洒杀虫剂连同杀虫。

3 田间管理

3.1 苗期管理:(1)间苗定苗可在玉米苗长到3叶时一次性完成。一定做到去弱苗留壮苗,去病苗留健苗,去小苗留大苗,确保苗齐苗壮。根据所选品种的密度指标定苗,留苗时可多留出定苗数的5%以备损耗。例如定苗应为5000株/亩,可留苗5200株左右。如缺苗处可就近临行临株留双株,地头也可留双株。(2)除草。对于封闭性除草不完全的地块,可在玉米幼苗3―5叶,杂草1―2叶时进行喷药除草,可选用烟嘧磺隆兑水,在早晚时进行喷施。(3)除虫。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用3%的克百威颗粒剂丢与叶心,一株一克,防治玉米螟的发生。(4)水肥管理。在5―7个叶拔节前期,亩追施纯氮4―5kg,为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5%―30%。抽雄前期,亩追施氮肥8―9kg,为全生育期总氮量的60%―70%。在植株旁10―15cm处开沟10cm深施,并覆土盖严浇水,或趁墒施肥。玉米在苗期需水量不大,对干旱的忍耐力较强,可以让其“吃饱但喝不足”,有利于促进蹲苗,防止后期倒伏。从拔节期开始至灌浆高峰期,需水量增加,特别是吐丝前后,对水分最敏感。此时注意防止卡脖旱,遇旱及时浇水,防止空秆。灌浆后期到成熟需水量减少,但过旱容易影响结实,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可开沟灌溉,但水量达到湿润就好。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2

关键词: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代表机型;关键环节;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S22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37-2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是在玉米成熟时,根据其种植方式、农艺要求,用机械来完成对玉米摘穗、输送、集箱、秸秆处理等生产环节的作业技术。现有的玉米收获机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植行距,机具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都有待提高。生产企业必须研发适合多种种植行距的高性能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的差异化要求,从而促进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1 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国内小麦机收率已经达到85%,水稻机收率也已达55%。与此同时,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仅为25%,与其他主要作物机收率相比差距十分巨大,玉米收获机械化已成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整个收获机械化的短板。

多年来,农机科研部门及相关企业根据玉米生产的特点和农艺要求,进行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

各地区的玉米耕作制度和种植农艺都不一样,有平播、垄播、沟播以及套播、点种等多种播种形式。种植行距也各式各样,农户之间的玉米种植行距不同,有时同一地块内行距也有较大差别,甚至还有宽窄行种植方式。这些复杂的耕作方法就严重制约玉米收获机的发展。

不同地块的玉米长势不相同,不同品种的玉米秸秆直径、果穗高度和长度以及收获时的水分都有很大差异,这无疑给玉米收获机的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

对行收获机型存在农艺与农机脱节的问题,虽然不少玉米收获机生产厂家都声称自己的产品可以做到不对行收获,但只不过改进喂入口,有些部件的结构和功能不适应不对行收获企业,机具的各项指标和性能不如人意。籽粒破损率、损失率、果穗损失率跟国内标准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作业速度慢、费时、费力、费油。实现不对行收获是以降低效率、增加损失率为代价的,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

2 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的必要性

2.1 “三农”需要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玉米收获是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约占整个玉米生产投入劳动量的55%。许多地方季节性劳力短缺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广大农民热切希望通过机械化手段提高生产力,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先进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是促进“三农”发展的科技生产力。

2.2 玉米种植成本的降低需要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发展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抢抓农时,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玉米生产是为了与世界粮食市场接轨,必须走规模经营、生产机械化之路。目前玉米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外巨大的价差让国内面临着很大的进口压力。为了降低玉米种植成本,国家一直对玉米产业进行政策性保护,农业部已把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列为“十五”发展的重要项目,玉米收获机产品纳入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加之指定为补贴重点产品。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是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要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唯一途径。

3 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是机械收获的代表机型

现有的玉米收获机品种比较多,可是大体上分成单行玉米收获机、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牵引式玉米收获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两用收获机和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等6种机型。

当前背负式和两用机得到了快速发展,背负式和两用机的性价比要高于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不对行背负式收获机由于较高的适应性和班次生产率将成为亮点。近几年内适合国情的结构简单、成本低、适应性广的背负式不对行玉米收获机有较大发展。但可以肯定,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大中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逐步成为主导机型。

3.1 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的销量不断上升

现在的农业是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需要技术先进、质量好、效率高的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国内的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机型也正在逐渐向多功能、高性能、经济型方向转变,可一次完成几项作业工序,作业效率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都显著,自走式联合收获机的综合经营效益比两用机平均高出40%。所以在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收获机的实销价得到大幅降低的条件下,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销量上升将成为必然。在用户购买能力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必将最终取代背负式和两用机,而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从而玉米收获将进入自走式玉米不对行联合收获机时代。

3.2 玉米作物的特点需要自走式不对行联合收获机

小麦和水稻植株形状相近、收获方式相似,而玉米恰好相反,玉米植株高大粗装,植株中上部位结穗,果实深藏于苞皮之中,收获方式复杂,难度很大,对机器的技术含量和精度要求更高。所以从作物本身特点看,玉米收获机适宜采用自走式不对行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作业。所谓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是相对来说整体设计合理,动力匹配性好,性能稳定,作业效率高,损失率低。

4 不对行收获技术是机械化收获的关键环节

不对行收获技术是采用主动喂入方式,专门解决种植行距杂乱的玉米植株的喂入问题。对行玉米收获机械不适应不同行距的玉米收获,行距过窄或过宽都将严重影响玉米收获机摘穗机构的合理配置。国内使用的玉米收获机必将具备不对行收获功能,否则会影响收获质量又降低生产效率。目前使用的多种不对行收获技术体系是纵卧式摘辊、立式摘辊、横卧式摘辊和纵向摘穗板式等四种摘穗机构的一种形式和拨禾链式、拨禾链加拨禾轮组合式、带螺旋叶片的导入锥式等三种喂入机构的一种形式结合而形成的。玉米收获机虽然品种多,可是普遍存在收获质量低、破损率高、适应性差的问题。玉米收获机技术目前仍然处于成熟的过程中,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完全意义上的创新型产品仍没有出现,所谓的新产品只不过是改良型产品。

生产企业对国内外现有玉米收获机技术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创造性的高科技玉米摘穗技术,研制出结构紧凑、性能完善、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的适应于各玉米种植区域的不同行距、不同株距的新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解决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性问题。

5 发展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的具体措施

5.1 相关部门联合攻克玉米收获机的技术难题

目前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力度不够,农机科研、生产、推广部门联合起来,加大技术更新和改进力度,改造设计、制造方面的缺陷,提高联合收获机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农机推广部门应把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示范和推广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加强对各类玉米收获机的质量性能跟踪调查,积极收集用户反映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机器的设计上下大力气,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要考虑大规模的玉米跨区机收作业市场的形成,广泛应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也运用液压传动和电子自动化等高科技手段,在作业中实现割台高度和摘穗板间隙的自动调节,装有自动寻行系统,使割台适应复杂的玉米种植行距,不对行收获变成对行收获,达到收获机不受行距限制的目的。通过不断的田间试验和生产考核,改进优化不对行摘穗割台的各种参数和结构,对机具不成熟的地方进行汇总、分析,也制定下次生产中的改进和验证方案。通过不断的试验、验证和改进,提高机具的质量性能,解决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问题。

5.2 强化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提升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

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是研制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收获机适应性的必由之路。农机与农艺的脱节是严重影响玉米收获机的作业性能,很不利于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发展。

各玉米种植区的环境、气候、种植和生产习惯的不同,对于玉米收获机的功能要求各异。在农艺方面,有利于粮食生产、农业增效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农艺改革,发挥农艺的优质高产和农机的高效功能,逐步形成统一的区域性玉米标准化播种模式。在农机方面,保证区域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发具有不对行收获技能的创造性玉米联合收获机,满足不同农艺的生产要求,逐步形成农机农艺协调配合的技术体系,实现玉米收获机、种植制度和玉米品种的合理配套。

5.3 借助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玉米收获机技术发展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3

[关键词]玉米双株 高产 种植技术 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178―01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在每一个位置种植两粒玉米种子,但是这两粒玉米种子必须要在一个穗轴里面,这就是玉米双株种植技术的主要形式。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玉米的种植环境,保障种子的成活率,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对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玉米的需求以及促进玉米种植业的持续性发展十分重要。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需要在玉米选种、播种、栽培管理、病虫害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以便更好地保证技术应用和玉米产量的提高。

1玉米双株技术的优点以及注意事项

1.1双株技术的优点

玉米双株的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了以往玉米栽培的局限性,不仅提升了玉米植株之间的紧密性,还提升了种子的出苗率;有效改善了玉米植株的生长环境,种子的实际存活率,也得到了大幅增加,从而使玉米有效增产。其次,玉米双株栽培减少了相应的种植时间和工序,降低了玉米种植的劳动量,直接提升玉米生产效率,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最后,玉米双株种植技术简单、不复杂,短时间内就能进行种植,因为,双株种植技术没有强制性的操作规范,应用过程非常简单,方便掌握。

1.2双株技术注意事项

双株技术在一些环节上,要给与足够重视。第一,玉米种子的选取,使用玉米双株技术进行玉米栽培时,玉米种子要选取耐密性好、纯净度高、种子含水量低,并且正规、合格的种子。第二、种子的处理过程。玉米种子在进行种植之前,可以使用种子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处理。种子包衣剂质量一定要得到保证,因为包衣剂可以影响到种子实际防护效果。第三,玉米播种方法。在进行播种操作时,播种深度要保持一致,在进行覆盖工作时,要先将覆盖的土壤处理均匀,再进行覆盖,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如有需要就要进行适当的踩压。第四,施肥管理。在施肥工作开始之前,要先了解玉米种子的所处环境,种子品种特性等相关信息,在开展施肥工作,保证施肥量的科学和合理,进而提升玉米产量。

2玉米双株技术应用

2.1种子选择和处理

要结合当地玉米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对玉米双株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是玉米种子的选择。一定要选用耐密性良好的种子,纯净度高,水份含量底的种子,良好的选种可以使玉米收获量增长三到五成左右。其次,播种过程和移栽工作。在进行播种工作之前,使用种子包衣剂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种子发芽测试,要是种子的出芽率保证在九成半以上就能够进行种植了。同时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去除其中的残、破玉米种子,每穴保证四粒种子,并且种子还要集中在穴内统一各区域内。

2.2移栽

在进行移栽工作时,要保证玉米植株的距离,在出苗二十天左右进行移栽。使用宽窄行栽培方式进行移栽,保证行宽在750m m,窄行550m m,植株距离在400-450m m之间,每100m2留苗750-765株,共计375-383穴。保证每穴都是双苗,平均100m2多增加150株左右。随着行距的增大,增加了通风度和采光度,保证玉米成长。

2.3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期间,要及时进行查苗,一但发现缺苗。可以使用带土移栽的方法进行补苗。在补苗工作结束以后,要进行洒水,施肥,通常情况,重复两次操作即可。在定苗过程中,双株玉米植株保证同样大小,在预期保留株数上增加5%左右。苗期成长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两次中耕和一次浅耕。如果玉米种植区域没有灌溉条件,就要在施肥过程中,增加肥量,保证生长期的用肥量。并且还要注重病虫害的防治,虽然玉米双株种植可以降低虫害,但是还是可能会发生虫害,若不及时防治,就会影响玉米产量,所以要技术喷洒农药,保证玉米生长。

玉米穗期管理。在对玉米苗期进行检查时,一定要去除小株,残株和弱株,从而提升玉米质量,促进玉米生长。进入到穗期以后,要进行两次中耕,在进入到玉米拔节期的时候,再进行一次深中耕,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当生长到小喇叭口期以后,要进行一次中耕,耕地深度保护适宜,不宜过深。进入到大喇叭口时,要使用喷洒农药措施,控制玉米苗的生长高度,防治玉米倒伏或者是折断。在进入玉米穗期后,应该对玉米进行再次施肥,通常两次施肥就可以,主要以氮肥为主。而在这个时期,主要的虫灾以玉米螟虫为主,病害主要是纹枯病,然后按照虫灾、病害的种类,选取适宜的农药进行喷洒。

在玉米进入花期以后,要对玉米进行补肥,还要再进行一次中耕,达到除草的目的。而花期的病害主要以虫害为主,根据虫害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2.4收获期

玉米收获期,选取适当的时间对玉米进行收获,可以提升玉米实际产量,并保证玉米质量。要是种植的玉米品种是早熟类型的,收获时间一般是在授粉完成后的四十五天左右,要是选择的是中晚熟品种的玉米,最佳收获时间在授粉后的五十天左右。

3总结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4

[关键词] 金沙县 玉米栽培技术 研究 展望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178-01

经济制度改革带动了农业发展。最近几年,随着各个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我国的第一大农作物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玉米是金沙县第一大农作物,近些年随着市场对玉米需求量不断提升,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和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1 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型和经济型作物,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玉米种植技术十分落后,玉米产量和品质不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玉米种植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玉米产量进一步得到提升。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区,玉米栽培过程中自然要与北方地区栽培技术性区别,但确保稳产,获得高产是共同追求的目标。玉米种植必须朝着市场经济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展范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会对玉米生产产生不小影响。就目前金沙县玉米种植实际来看,玉米栽培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效益,很多研究结果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在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玉米栽培技术得以提升的同时,也逐渐建立了容纳各个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全新技术体系。此外,先进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还要注意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2 玉米栽培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2.1 选种栽培

科学选择玉米品种是保证玉米获得高产和稳产的起始点,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玉米最后的产量和品质,每一种玉米品种对环境都有其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择玉米品种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种植制度,降水量和气候温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选择抗病性能强,产量潜力大的玉米品种,在坚持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基础上,挑选出合适中的玉米品种,科学选种之后还要做好播种栽培工作。玉米适应性好,可以多种土壤条件下生长,但为了保证获得高产和稳产,就需要我们科学选择种植地,一般选择土壤排灌能力较高,立地条件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壤土或者沙壤土种植最为适宜。

2.2 做好科学化精细整地工作

玉米适应性好,根系发达,在整个生育期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十分大,其发达的根系能够更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为了保证玉米正常的生长,促进根系更好吸收养分,需要我们按照精细化整地要求,切实做好整地工作。在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全面整地,整地深入维持在20~30cm之间,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如果整地太浅的话,会导致玉米扎根不深,后期很容易引发倒伏现象。整地还要结合施肥,施入充足底肥,结合田间缺肥情况,一般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施入复合肥50公斤,磷肥和钾肥各10公斤。玉米种植后要最进一步做好相应处理工作,为玉米健康生长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良好的种植地和土质对玉米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外界环境中很多因素也是影响玉米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播种之前,最好事先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和温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播种过早或者过晚对出全苗造成严重危害。地区之间气候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各个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掌握科学的播种时间。在播种过程中还要注意玉米的定植密度,通常情况,每亩定植玉米幼苗3500~4000株之间。考虑到定植密度最终是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所以定植密度综合考虑种植地的立地条件、土壤墒情和播种深度综合确定。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株距可以维持在5cm左右,立地条件不佳的株距可以维持在8cm左右,通过科学定植为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育条件。

3 玉米栽培技术展望

近些年,经过众多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积极应用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是对于改善玉米生长状况,增加玉米产量和品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农业部门重点工作之一。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能够结合玉米的生长特性为玉米健康生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科学选择种植地,科学播种能够在很大程度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是适应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需求,是科学技术不断应用的成果。近些年,我们积极研究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通过研究农业机械,不断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作强度,此外,还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给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适应时展的需求,对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品质安全有着巨大意义。在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研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以免对玉米产量造成威胁。

参考文献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5

[关键词]辽宁省;玉米生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问题提出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玉米的有效供给将是我国粮食需求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要求我国玉米生产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玉米生产水平在短时期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玉米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多,因此,提高玉米生产水平乃当务之急。

二、辽宁省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对农田土地利用与养护不当导致土地肥力下降

迫于土地资源短缺与人口规模过大的双重压力,农民在土地利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重用轻养,增加土地利用强度,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为追求土地短期效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存物及其它有害物质剧增,使耕地退化,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民生活废弃物太多未作无害化处理而被运送到农田。这些堆积在农田里不能分解的废弃物,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破坏土壤结构。

2.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及涉农部门对玉米重视程度不够

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较低,远不如苗木、果菜等经济作物,所以,一些肥力好、水源充足的土地农民根本不种玉米,不对玉米进行精耕细作。与此同时,农村青壮劳动力都涌向城市打工,剩下都是老弱病残的群体,劳动力的质量低下,致使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充分利用。

3.玉米品种布局、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辽宁玉米区可划分三个玉米产区,即辽宁南部玉米区、辽宁中、北部玉米区、辽宁西部玉米区。各区生态特点有很大差异,辽宁中、北部的玉米品种特点是抗玉米黑穗病、耐密、抗冷、降水快;辽宁西部玉米品种特点是抗玉米叶斑病和抗旱性强;辽宁南部玉米品种特点是生育期较长、耐密植、抗病性强。现在市场上农民选择品种盲目性很大,品种数量多、种植混乱,尤其一些种子商和一些媒体对品种的宣传失真,同时品种质量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4.各涉农部门相对独立,缺乏整体协同指导玉米生产的力度

各选育单位及种子公司重视自己品种和品牌的研发与推广,植保、土肥、农机等部门相对推销自己的产品,都缺乏相互联系与沟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把相关技术应用于玉米生产实践中去。

三、提升玉米生产水平的对策

1.种养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耕地只要使用得当,肥力可不断提高,其它生产资料设备等,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怎样爱惜都会报废,而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耕地,只要合理利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施用有机肥、轮作、种植绿肥等,不断培肥土壤肥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提高耕地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增加投入,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

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很大程度取决于自然条件,我们一是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禁止滥砍乱伐等保护自然资源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二是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排灌沟渠硬化,增加排灌设施等,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2.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加强技术集成研究,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支撑能力

组织省内外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地方的科技力量,坚持技术集成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提高辽宁省玉米生产水平。具体地说,形成三个技术集成与示范模式,即辽南晚熟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模式;辽中辽北中晚熟区曾密度促早熟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模式;辽西半干旱区节水保苗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模式,实现玉米增产、节本、增效的总体目标。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6

关键词玉米;机械化收获;农艺技术;结合;江苏滨海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机结构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其生产环节的分工更加明显,农艺对农业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如何更好地适应农艺的要求,已成为农机改革的重要课题[1-4]。滨海县实行传统的一年两作,即前茬稻子后茬麦子和前茬玉米后茬麦子的耕作模式,秋季收获玉米后要适时播种小麦,这就给玉米机收、秸秆处理及玉米播种等机械环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现就滨海县玉米、小麦一年两作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问题作一些探讨。

1滨海县气候特点

滨海县地处于北半球中纬度,为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充沛,雨热同季。常年年平均气温14.1 ℃,降水量949.5 mm,日照时数2 236.3 h,全年无霜期216.6 d。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滨海县农业适宜于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耕作模式。但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玉米市场行情看好,滨海县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达1.22万 hm2,2010年已达1.45万hm2规模。玉米收获逐步向机械收获推进,同时先进的玉米作业机械装备也为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技术支持。

2滨海县玉米收获趋势

滨海县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依靠精耕细作,收获作业依靠人工摘穗,且劳动强度也大,造成收获时间长,往往延误冬小麦最佳播种期,摘穗后的玉米秸秆除少量过腹还田外,大量秸秆被焚烧,既污染空气,也使宝贵的有机质资源浪费严重。而机械化玉米收获既可以基本满足农艺方面的要求,也基本符合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技术规范,值得广泛推广运用。滨海县玉米机械化收获主要采用的是河南洛阳生产的东方红牌自走式玉米联收机。该机械的优点:一是投入适当(7.85万元/台);二是能够基本满足滨海农艺要求(主要是该机型割道中心距适应滨海县玉米种植行距);三是籽粒损失率、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但在玉米收获期偏晚的情况下,果穗下垂率较高时果穗丢失严重。因此,使用该机收获玉米时间不宜过晚,或选用早熟品种。

3玉米机械化收获农艺配套技术要点

当前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农机农艺不融合、种植模式与农机装备不配套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为此积极探讨玉米生产过程中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一是玉米品种应选择硬粒型、矮秆、抗倒、生育期短的中早熟品种,夏玉米一般不超过93 d。二是玉米播种行距与机械收获行距相对一致。玉米播种行距应为60 cm等行或60 cm+40 cm的宽窄行。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及时施用穗肥和花粒肥。施肥比例为4∶1∶4∶1最好,施肥方法为深施。在灌浆期遇干旱应及时灌溉,中耕除草、培土壅根,另外,控制草害、减轻病虫害、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抗倒能力等在玉米生产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三是在选择玉米播种机型方面,新绛机械厂生产的垂直圆盘式开沟器精量播种机能够满足滨海县农艺要求。但也存在一个缺陷,即株距可调范围比较小。四是适期收获。玉米完全成熟,及玉米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为玉米机械化收获最佳适期。另外,玉米机械摘穗后要求秸秆保持直立或按收获前进方向铺放,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

4结语

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逐渐成为滨海农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价格优势。在滨海地区玉米比小麦价格高。二是产量优势。玉米产量一般可达9 t/hm2,而小麦产量5.25 t/hm2,高水肥田玉米可达12 t/hm2以上,小麦最高产量达8.7 t/hm2。三是市场优势。滨海地区养殖规模大,年需饲料1 000 t,其中75%是玉米。四是残留物再利用优势。玉米秸秆可用于青贮、作奶牛饲草,青饲料可售2 250元/hm2左右。五是成本优势。玉米种植作业环节播种、中耕管理、收获、还田及肥料、种子总成本约合2 625元/hm2,投入产出比1.0∶(4.2~4.6)。六是政策优势。地方党委政府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列入农机推广的中心工作,财政上对购买玉米生产机械进行补贴,免费为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应注意,玉米应等行距种植,以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要根据玉米生产过程的农机农艺要求,研制推广系列化、标准化机具。小麦、玉米生产作业机械要相互配套,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研发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培育生育期短、耐密植、灌浆快、抗倒的玉米品种。

5参考文献

[1] 刘爱荣.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与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07(12):42-43.

[2] 周桂莲,王广来.浅谈我国主要农作物收获机械化现状[J].农业机械,2010(3):97-98.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7

【关键词】玉米;产量;增产技术;发展趋势

1 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开展模式化栽培研究有利于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向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综合研究进展,促使研究水平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大大增强了农业技术措施的准确性和应变决策能力,使很多高产地区玉米栽培技术走向系统化、指标化和规范化。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发展到综合玉米环境和栽培措施三个子系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围绕提高土地生产力、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问题提出具有共性和区域性特点的优化栽培技术方案,通过进行示范和验证,不断修正和完善,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向以耐密、抗逆、高产品种与机械化为载体的简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发展。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栽培增产的基本趋势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和保绿延长光合与灌浆时间来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同时对群体的抗倒抗病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发展进程

2.1 起步时期(20 世纪50~60 年代)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总结丰产经验、推广新技术为主开展了氮肥和磷肥品种肥效的研究,以及氮肥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施用方法的研究,明确了氮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增产作用,明确了氮肥、磷肥与土壤条件、施肥技术的关系,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技术措施。

2.2 全面实施时期(20 世纪70~80 年代)

20世纪70 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玉米生物学和生理学,并以此作为推动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该时期钾肥和磷肥的施用研究更为深入,玉米生产上施肥技术更趋科学化,研究了玉米叶片的生长发育规律、叶片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以便实现有效的促与控;研究了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明确了春玉米的主要营养器官间有2次峰谷的消长,而夏玉米有3次峰谷的消长,各类器官间干物质消长有其内在联系,在物质分流上提出了促控手段,为进一步提高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行了有关玉米籽粒灌浆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明确了灌浆进程,指出了栽培措施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延长籽粒的有效灌浆期、影响籽粒充实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水分以及籽粒败育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开展了玉米“源”“ 库” 及” 流” 方面的研究工作,众多学者明确了库是高产和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籽粒“库” 的增加速率远远小于“源”的增加速率,适当减少“源”的增加幅度、提高“ 源”的效率、促进“库”的发育形成是高产的关键;提出了以扩“库”限“源”增效为主体的玉米高产核心理论,开展钾肥在提高玉米产量和抗逆性方面的研究,研究了玉米的需肥规律、耐肥性以及氮、磷、钾化肥的肥效、适宜用量与比例问题,同时,为配合复合肥料的发展进行复合肥料肥效及品种的对比研究,重点探讨了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磷肥的肥效问题;各玉米产区都针对本区特点研究了玉米高产施肥及经济合理施肥的问题,广泛开展了中、微量元素肥料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的相关研究,明确了硫、镁、锌、锰、铜和硼等肥料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对玉米的增产作用。这一时期开始在玉米生产中普遍施用锌肥。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8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宗旨准确把握玉米育种的新形势

玉米在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玉米产业发展,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现有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主要包括品种抗性不适应、品种性状不适应、种子质量不适应,难以适应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要求。玉米种业发展相对落后,面临的形势特别严峻。虽然国内玉米品种数量较多,但是原创自交系水平低,育成品种同质化严重,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优良品种相对较少,突破性优良品种尤其缺乏。与国外一些优势品种相比,国内大部分玉米品种不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玉米种子发芽率和体现种子活力的发芽势偏低。洋种子逼退国产种子,挤占国内种子市场,削弱我国育种优势,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以提高玉米单产为核心准确把握玉米育种的新任务

通过着力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培育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旱地玉米区等3大优势主产区的玉米育种工作,一是要突出高产、抗逆、密植和适宜机械化作业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二是要突出培育高产、耐干旱的玉米新品种;三是要突出培育高产、高抗玉米粗缩病的新品种。西南山地玉米区要突出培育高产抗病的新品种。确保品种数量、质量和安全。同时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做好战略技术储备。

以适应机械生产为重点准确把握玉米育种的新目标

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旱地玉米区等4大优势主产区,每个区域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引进、挖掘和创新利用,培育出适应机械化制种的优良自交系2~3个、耐干旱的优良自交系2~3个、高抗玉米粗缩病的优良自交系2~3个;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1~2个。

以整合科技资源为保障创新玉米育种运行新机制

首先,以创新育种运行机制为重点,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我国玉米育种体制机制存在的统筹不力、机制不活、协同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以协同育种创新机制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继续完善“岗间融合、岗站对接、科企合作”的运行模式。破解需求脱节、资源分散、创新低效、育种单位间封闭等问题,共享育种资源,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

其次,以前育种研究为基础,优化升级育种素材。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是育种研究的重要基础,简化种质类群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一是要强化前育种研究;二是要尽快建立我国优异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三是要简化种质类群,优化升级育种素材,突破自交系选育难点。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9

关键词:蒙城县;玉米机收;做法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35-02

蒙城县是皖北农业大县,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近10万hm2。为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蒙城县紧紧围绕着“6.67万hm2吨粮田建设”和“玉米振兴计划”,以提升玉米机收水平为突破口,坚持补贴政策扶持、示范推广带动、机播机收结合、技术服务为支撑的发展思路,使玉米机收水平明显提升。全县玉米联合收割机突破了1 000台,仅2012年新增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就达512台,较2011年增长了130%,为玉米机收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玉米机收面积达4万hm2,较2011年增加了1.33万hm2,玉米机收率提高到46%。主要做法如下:

1 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为玉米机收提供了组织保障。我县成立了玉米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切实加强对玉米机收的组织领导。二是科学制定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县政府办转发了《蒙城县2012年玉米生产机械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2012年玉米生产机械化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建立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专门召开会议部署沿高速公路、省道两侧严控玉米秸秆焚烧。三是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我县玉米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与相关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积极推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对于高速公路、省道两侧实行秸秆还田的给予10元/667m2的补助,县农机部门与承担作业的机手签订了作业协议,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

2 补贴资金倾斜,机具数量增加

在制定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时,明确把玉米生产机械作为重点进行补贴,尤其是向玉米联合收割机倾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发展玉米机械化的需求。2012年我县投入到玉米收获机械上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 090.3万元,占全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37.8%,补贴机具479台,占全年补贴机具的22%,投入到大中型玉米板茬播种机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02.4万元,补贴机具272台,推动了玉米生产机械总量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农民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

3 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我县加大了玉米机收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夏秋两季专门制作了玉米机播专题电视节目,在县电视台服务农家栏目多次播放。通过流动字幕敬告农民实行玉米标准化种植,提倡适宜行距和板茬播种,以利于后期机械化收获;召开两次玉米板茬直播现场会,县政府领导及各乡镇领导、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机大户参加,引导规范玉米机播行距,为玉米机收创造条件。秋季,积极与各个玉米联合收割机厂家联系,并帮助协调联系春玉米地块,先后有10个厂家20个产品在蒙城进行了6场次作业演示,吸引着近1 000名农机手观看。玉米收割前,我县专门召开大规模的玉米机收现场会,各类玉米收获机械集中进行演示,参加人员既有县领导,也有各乡镇分管领导,还有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一步加深了对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作业的直观认识。印发宣传资料万余份、办专题展板4块、悬挂横幅38条、利用科技下乡的农机指导员发放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明白纸等途径,形成了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舆论氛围。

4 建立示范基地,增强辐射能力

我县注重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新模式。先后在全县3个土地流转超66.67hm2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玉米机收示范基地,从种到收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在全县5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20个示范点,安排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全县示范田面积333.33hm2,示范田都实现了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尤其是示范田全部采用板茬直播或精确穴播,行距控制在60cm,带动了全县玉米精确穴播机械发展至近万台,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示范田建设带动了县域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5 典型示范带动,推广增产技术

玉米推迟收获是一项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增产增效措施,据测算,推迟10d收获,可增产50kg/667m2左右。由于晚收,玉米成熟度高,籽粒含水率低,也有利于玉米籽粒收获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玉米籽粒收获机的利用率。同时,玉米晚收必然导致小麦晚播。小麦适时晚播可减少冬前耗水耗肥,提高御寒抗冻的能力,有利于小麦安全生产和增产。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推广玉米迟收增产技术与推广玉米籽粒收获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小麦玉米两用机的利用率。一是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鼓励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积极购置玉米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深松机具、旋播施肥复式作业机械等,充实先进的农机装备,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在“三秋”农机化生产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6 开展技术培训,确保示范效果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篇10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一增四改;应用;山东临清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60-01

近年来,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在玉米栽培中得到重点推广,已在玉米生产中广泛应用。推广以来,有效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对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生产实践中,全面科学理解“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内容,根据天气、地力、作物品种特性等条件的具体情况,灵活合理运用该技术的各项促控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该技术的增产作用。

1 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基本内容

“一增”即合理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根据品种特性、当地生产水平,适当增加品种的种植密度,如提高7 500~15 000株/hm2,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产量。试验表明,在增加肥料用量,改善配套技术措施的条件下,栽植密度增加7 500株/hm2,玉米产量可增加750 kg/hm2。

“一改“即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耐密植型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另外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耐密植的形态特征,在栽植密度超过7.5万株/hm2的条件下,植株不倒伏,无空秆,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雾照能力、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1]。

“二改”即改套种为平播。平播即小麦收割后不经过整地,在麦茬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玉米套种限制了密度的增加,降低了群体的整齐度,特别是共生期间由于小麦的遮光、争水、争肥,病虫害严重,田间操作困难,影响玉米苗期生长,限制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平播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密度和产量。

“三改”即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玉米粗放施肥,肥料用量不合理,造成养分流失,生产成本高,生产中改为配方施肥。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特性、目标产量确定肥料比例、种类;二是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促进玉米吸收养分,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采用在需要时期集中、开沟深施,科学管理;四是水肥耦合,以肥调水[2]。

“四改”即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利用机械进行玉米种植,不仅可以解放劳动力,使农民有时间从事其他工作,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 玉米“一增四改”技术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具体应用

玉米“一增四改”栽培技术是在玉米生产中总结出来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表面上看是几个互相独立的技术单元,但是这几项技术之间是互相影响,彼此联系的。

2.1 密度问题

在这几项技术要素中,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和关键。玉米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决定的,在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即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3-4]。但玉米种植密度不可无限制增加,必须结合地力水平、品种特性和管理水平来确定。密度过低,单位面积果穗数少,产量不会高;密度过高,穗数增加,但玉米个体发育会受到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会降低,同样无法实现增产。同时,密度过高时,空秆、倒伏状况会明显增多。大量试验结果显示,密度增加,会造成玉米植株高度增加,基部节间伸长,穗位升高,但茎粗、气生根、外皮厚度下降,而这些变化均会使玉米倒伏风险加大。玉米倒伏会造成玉米减产15%~25%,玉米倒伏数量每增加1%,产量会减少105 kg/hm2。因此,合理密植,协调好玉米个体和群体发育的关系,对玉米高产至关重要。在临清市,根据地力水平和其他各种情况,建议种植密度控制在6.0万~7.5万株/hm2[5-6]。同时,为了防止倒伏现象发生,在玉米6~8叶时用玉米健壮素喷雾,可明显降低玉米株高,增加茎秆粗度和韧性,对预防倒伏效果明显,可以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

2.2 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是“一增四改”技术成功的保障。种植密度的增加,对肥水管理有更高的要求。玉米每形成100 kg籽粒产量,需要吸收纯N 2.5~4.0 kg、P2O5 1.1~1.4 kg、K2O 3.2~5.5 kg。当前,农家肥用量大幅度减少,作物产量所需养分大部分需要靠施用化学肥料获得。因此,在肥料投入上,要改变传统的追施单一氮肥模式,增加P、K肥用量,注意N、P、K肥的配合使用,科学施肥,配方施肥,在施肥用量、使用时期、施肥方式上满足玉米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近年来,控释肥、长效缓释肥开始出现,这类肥料养分释放期长,肥效稳定,可结合机播作业实现种肥同播,作为种肥使用,既节省工时劳力,也可满足玉米生长前期养分需求,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但作业时一定要注意2点:肥料种类一定不要使用含氮量高的速效肥料,同时种肥之间要保留一定距离,防止烧种现象发生。在满足作物肥料需求的同时,要结合天气情况,遇旱浇水,水肥结合,才能让“一增四改”技术发挥出最大增产潜力,实现玉米生产的增产增收。

2.3 平播和机械化作业

平播和机械化作业可最大程度地增加玉米生育期间的日照时数,减少人工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 参考文献

[1] 吴兴明.果蔬型玉米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3(4):15.

[2] 李从锋,赵明,刘鹏,等.中国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主要性状演变对密度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3(12):2421-2429.

[3] 钱春荣,于洋,宫秀杰,等.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J].作物学报,2012(11):2069-2077.

[4] 姚全胜,陈运长,任泽付.丰甜一号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长江蔬菜,200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