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5:53:2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mm,长1~4mm,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他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2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带菌的玉米秸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4发病情况调查

4.1品种感病情况

在病情发展稳定时的玉米穗期对盐源县主栽品种进行了品种感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川单15号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凉单4号(A9414)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雅玉8号病情普遍率为3级,发病程度中等;惠单病情普遍率为2级,发病程度较轻;川单10号病情普遍率为1级,发病程度轻。

4.2田间病源对发病的影响

根据田间调查,上年发病重的田块本年发病早且重。表明上年感病玉米植株残体残留田间,病原体病菌以菌丝潜于病残体组织上安全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上,成为翌年的主要初次侵染源,并作为中心病团向周围扩散。病菌分生孢子最适宜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宜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少萌发或不萌发。

4.3发病时间及原因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盐源县发病初期为6月上旬,比山东大部分地区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提前1个多月。玉米始发病时间距播种时间32~76d,始发病生育期分别处于苗期、拔节期和穗期。始发期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病害集中于雨后的7月10~30日。盐源县山区和半山区由于气温较低,发病较迟,病情较轻。由此说明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而干旱无雨(或少雨)不利于该病的发生。

4.4病情发展规律

根据笔者对病情消长的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增长规律可概括为:发病期→急剧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平稳期,所对应的生育期是:苗期即可发病;急剧增长期从发病开始,一直到拔节、抽穗抽雄的大部分穗期,整个时期可持续1个月,该期间每10d病指增长可高达50%左右;玉米进行抽丝的穗期阶段是病情的缓慢增长期,该期间可持续20d,每10d病指增长5%左右,病情增长基本达到整个生育期的最高值,与发病初期相比病指增长约3倍;玉米进入成熟期,叶片由于养分开始向籽粒转移而发黄,病情增长也进入了平稳期,直至接近收获时病情不再增长。

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病品种

据调查,田间发病较轻的品种有农大108、川单10号等,可选用此类较抗病品种种植。

5.2加强栽培管理,减小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与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清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5.3药剂防治

根据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情增长的特点,建议药剂控制病害的时间应从始发病时开始,重点控制病害的急剧增长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12.5%多·稀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施1次药,连续施3~4次。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2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情况调查;防治方法

玉米是盐源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33万公顷左右,主要栽培品种有川单15号、川单10号、凉单4号(A9414)、惠单、雅玉8号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02年在盐源县平坝乡镇零星玉米田新发生的病害,近年来已上升为盐源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尽快掌握该病在盐源县的发生情况和发病规律,2004年笔者对盐源县玉米主产乡进行了发病情况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以达到控制危害、确保玉米安全生产的目的。

1危害症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mm,长1~4mm,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他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2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带菌的玉米秸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4发病情况调查

4.1品种感病情况。在病情发展稳定时的玉米穗期对盐源县主栽品种进行了品种感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川单15号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凉单4号(A9414)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雅玉8号病情普遍率为3级,发病程度中等;惠单病情普遍率为2级,发病程度较轻;川单10号病情普遍率为1级,发病程度轻。

4.2田间病源对发病的影响。根据田间调查,上年发病重的田块本年发病早且重。表明上年感病玉米植株残体残留田间,病原体病菌以菌丝潜于病残体组织上安全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上,成为翌年的主要初次侵染源,并作为中心病团向周围扩散。病菌分生孢子最适宜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宜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少萌发或不萌发。

4.3发病时间及原因。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县发病初期为6月上旬,比**大部分地区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提前1个多月。玉米始发病时间距播种时间32~76d,始发病生育期分别处于苗期、拔节期和穗期。始发期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病害集中于雨后的7月10~30日。盐源县山区和半山区由于气温较低,发病较迟,病情较轻。由此说明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而干旱无雨(或少雨)不利于该病的发生。

4.4病情发展规律。根据笔者对病情消长的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增长规律可概括为:发病期→急剧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平稳期,所对应的生育期是:苗期即可发病;急剧增长期从发病开始,一直到拔节、抽穗抽雄的大部分穗期,整个时期可持续1个月,该期间每10d病指增长可高达50%左右;玉米进行抽丝的穗期阶段是病情的缓慢增长期,该期间可持续20d,每10d病指增长5%左右,病情增长基本达到整个生育期的最高值,与发病初期相比病指增长约3倍;玉米进入成熟期,叶片由于养分开始向籽粒转移而发黄,病情增长也进入了平稳期,直至接近收获时病情不再增长。

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病品种。据调查,田间发病较轻的品种有农大108、川单10号等,可选用此类较抗病品种种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mm,长1~4mm,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他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2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带菌的玉米秸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4发病情况调查

4.1品种感病情况

在病情发展稳定时的玉米穗期对盐源县主栽品种进行了品种感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川单15号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凉单4号(A9414)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雅玉8号病情普遍率为3级,发病程度中等;惠单病情普遍率为2级,发病程度较轻;川单10号病情普遍率为1级,发病程度轻。

4.2田间病源对发病的影响

根据田间调查,上年发病重的田块本年发病早且重。表明上年感病玉米植株残体残留田间,病原体病菌以菌丝潜于病残体组织上安全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上,成为翌年的主要初次侵染源,并作为中心病团向周围扩散。病菌分生孢子最适宜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宜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少萌发或不萌发。

4.3发病时间及原因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盐源县发病初期为6月上旬,比山东大部分地区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提前1个多月。玉米始发病时间距播种时间32~76d,始发病生育期分别处于苗期、拔节期和穗期。始发期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病害集中于雨后的7月10~30日。盐源县山区和半山区由于气温较低,发病较迟,病情较轻。由此说明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而干旱无雨(或少雨)不利于该病的发生。

4.4病情发展规律

根据笔者对病情消长的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增长规律可概括为:发病期→急剧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平稳期,所对应的生育期是:苗期即可发病;急剧增长期从发病开始,一直到拔节、抽穗抽雄的大部分穗期,整个时期可持续1个月,该期间每10d病指增长可高达50%左右;玉米进行抽丝的穗期阶段是病情的缓慢增长期,该期间可持续20d,每10d病指增长5%左右,病情增长基本达到整个生育期的最高值,与发病初期相比病指增长约3倍;玉米进入成熟期,叶片由于养分开始向籽粒转移而发黄,病情增长也进入了平稳期,直至接近收获时病情不再增长。

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病品种

据调查,田间发病较轻的品种有农大108、川单10号等,可选用此类较抗病品种种植。

5.2加强栽培管理,减小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与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清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5.3药剂防治

根据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情增长的特点,建议药剂控制病害的时间应从始发病时开始,重点控制病害的急剧增长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12.5%多·稀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施1次药,连续施3~4次。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mm,长1~4mm,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他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2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带菌的玉米秸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4发病情况调查

4.1品种感病情况

在病情发展稳定时的玉米穗期对盐源县主栽品种进行了品种感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川单15号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凉单4号(A9414)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雅玉8号病情普遍率为3级,发病程度中等;惠单病情普遍率为2级,发病程度较轻;川单10号病情普遍率为1级,发病程度轻。

4.2田间病源对发病的影响

根据田间调查,上年发病重的田块本年发病早且重。表明上年感病玉米植株残体残留田间,病原体病菌以菌丝潜于病残体组织上安全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上,成为翌年的主要初次侵染源,并作为中心病团向周围扩散。病菌分生孢子最适宜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宜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少萌发或不萌发。

4.3发病时间及原因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盐源县发病初期为6月上旬,比山东大部分地区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提前1个多月。玉米始发病时间距播种时间32~76d,始发病生育期分别处于苗期、拔节期和穗期。始发期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病害集中于雨后的7月10~30日。盐源县山区和半山区由于气温较低,发病较迟,病情较轻。由此说明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而干旱无雨(或少雨)不利于该病的发生。

4.4病情发展规律

根据笔者对病情消长的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增长规律可概括为:发病期→急剧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平稳期,所对应的生育期是:苗期即可发病;急剧增长期从发病开始,一直到拔节、抽穗抽雄的大部分穗期,整个时期可持续1个月,该期间每10d病指增长可高达50%左右;玉米进行抽丝的穗期阶段是病情的缓慢增长期,该期间可持续20d,每10d病指增长5%左右,病情增长基本达到整个生育期的最高值,与发病初期相比病指增长约3倍;玉米进入成熟期,叶片由于养分开始向籽粒转移而发黄,病情增长也进入了平稳期,直至接近收获时病情不再增长。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病品种

据调查,田间发病较轻的品种有农大108、川单10号等,可选用此类较抗病品种种植。

5.2加强栽培管理,减小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与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清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5.3药剂防治

根据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情增长的特点,建议药剂控制病害的时间应从始发病时开始,重点控制病害的急剧增长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12.5%多·稀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施1次药,连续施3~4次。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5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栽培技术;河南**

**市现辖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3个,其中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6.87万hm2,优质玉米生产基地7.47万hm2,栽培模式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依据**市气候特点、栽培习惯、机械化程度等,总结出了**市小麦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并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将其介绍如下。

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品种选择

强筋小麦选用郑麦366、豫麦34等品种;优质中筋小麦选用矮抗58、周麦16、新麦18、濮麦9等品种。

1.2整地施肥

一般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25cm,推广秸秆机械还田技术,前茬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耕前要施足基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氮肥用量采用以产定氮法,磷、钾肥用量采用测土定磷、钾法,高肥力水平下的总施肥量为纯氮189kg/hm2、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94.5kg/hm2,基肥追肥比例为4∶6,提倡施用配方肥或复混肥。

1.3适期播种

半冬性品种10月5~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10月10~20日播种。成穗率高的品种种子用量90~120kg/hm2;成穗率低的品种和播种时间推迟的适当增加播量。

1.4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全苗。在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3~5℃,对0~20cm土壤(壤土)含水量低于20%的麦田进行冬灌。开春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促苗早发,消灭杂草,确保麦苗稳健生长。春季灌溉可在拔节末期进行,结合灌溉,沟施或穴施尿素150~225kg/hm2。可在孕穗期或灌浆初期进行小水灌溉,要注意防倒伏,高产田可追施尿素75~120kg/hm2。可用尿素7.5~15.0kg/hm2或磷酸二氢钾3kg/hm2对水750kg进行叶面喷洒,预防干热风和提高籽粒品质。

1.5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起身期要普遍进行纹枯病防治,用20%三唑酮乳油750mL/hm2对水750kg喷雾,兼防白粉病、条锈病。拔节期用20%三唑酮乳油750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300g/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白粉病、条锈病。扬花初期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防治赤霉病[2]。防治麦蚜等害虫可选用10%吡虫啉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防治麦蜘蛛可用20%哒螨酮乳油750~1050mL/hm2对水750g喷雾。在2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可使用骠马乳油、巨星、2,4-D等除草剂,严格按说明喷雾。

1.6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收获。在小麦收获时应努力扩大机械粉碎秸秆还田的面积,提倡通过小麦高留茬、麦秸麦糠覆盖,加大秸秆还田数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浚单20、济单7号、郑单958、浚单22、先玉335等优质、高产、多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2.2抢时早播

夏玉米播种要突出抢时早播。套播玉米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麦收前3~7d播种,直播玉米在6月上旬麦收后抢时铁茬机械播种。根据品种特点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一般在5.7~7.5万株/hm2范围内。

2.3苗期管理

三叶期及时间苗,五叶期及时定苗。去除小苗、弱病苗,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提高群体整齐度。中耕保墒防旱,促进玉米幼苗健壮和根系发育。苗期应中耕松土2~3次。在玉米拔节期前拔除弱株、小株,提高群体整齐度,确保群体合理密度。在玉米拔节初期及时深中耕培土,以促进气生根下扎,扩大根系吸收范围。

2.4肥水管理

高肥力水平下施纯氮30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120kg/hm2。全部的磷、钾肥和有机肥及20%的氮肥于玉米拔节初期一次性开沟施用。在玉米10~13个叶展开(大喇叭口期)时,重施孕穗肥,追施总氮量的60%,条施或穴施,以促穗大粒多。籽粒灌浆初期,追施总氮量的20%,结合浇水撒施或条施,也可采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进行叶面追肥,以提高后期叶片光合能力和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后20d,是玉米需水关键期,遇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

2.5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出苗后及时喷药防治蓟马、粘虫、蚜虫、玉米螟、红蜘蛛等虫害,并预防玉米粗缩病、矮花叶病等病害。可用40%的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乳油喷雾。对有粗缩病、矮花叶病发生趋势的田块,可加入病毒A、病毒康等防治病毒病药剂予以控制。在小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颗粒剂0.25kg,掺细沙7.5kg,混匀后撒入心叶防治玉米螟,撒1.5~2.0g/株,或撒施杀螟丹颗粒剂7.5kg/hm2。抽雄期防治注意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及锈病。花粒期做好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锈病、青枯病、穗腐病等病害和玉米螟、红蜘蛛、蚜虫等虫害的防治。玉米播种后出苗前3叶前,及早用都阿合剂或乙阿全剂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

2.6适时收获

依照玉米成熟标准适时收获。叶色变白、苞叶干枯、伤口松开、黑层出现、籽粒乳线的消失是玉米成熟的标志,提倡适时晚收。

参考文献:

[1]杨春玲,侯军红,关立,等.优质强弱筋小麦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6(Z1):16-17.

[2]王水柱,任怀民,张献丽.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2005(8):8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6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为138d左右,适宜在有效积温3100℃左右的适宜生态区域推广种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300cm,穗位136cm,成株叶片数23~24片。花丝绿色,雄穗分枝数12~18个,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锥型,穗柄中,苞叶中,穗长22.1cm,穗行数18~22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4.6g,一般产量9525kg/hm2。其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活秆成熟,米质极佳,稳产性强,熟期偏晚,抗逆性强。

2种植表现

2.1高抗倒伏

强硕68从组配到审定以至推广,经历了多次恶劣天气的选择和检验。该品种在母本配合力测定阶段,于2005年8月8日遭受超强台风麦莎的摧残,但是9级大风过后,茎秆仅是稍微倾斜而无折断。在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极晚熟组农艺性状调查,倒伏率0.0%,倒折率0.0%。在2011年8月7日又通过了台风梅花狂风暴雨的检验,田间表现为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折抗倒。

2.2耐涝性强

于2008—2009年开始推广时,该品种因高抗倒伏,主要作为山地品种来推广,而平肥地、洼地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但是经历2010—2011年2个涝灾年份,与其他推广的多个种植品种相比发现,强硕68泡水3d后依旧青枝绿叶,不枯不萎,耐涝性突出。秋收时强硕68棒头略微减小,籽粒依旧封顶,减产并不明显。而田地里其他品种早枯早衰,秋季几近绝产绝收。现在,强硕68成为涝洼地块的首选栽培品种。

2.3抗病性强

强硕68抗多种病害,依据2007年沈阳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抗病鉴定结果,该品种抗大斑病、灰斑病、茎腐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2008年和2011年是辽宁省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的年份,南病北移,导致辽宁省种植的大部分品种粗缩病发病率达30%~40%,个别高感品种达80%。通过多点调查发现,各点表现并不一致,郑单958最高发病率47.8%,东单60最高发病率59.2%;而强硕68的多点发病率几乎为0,属于高抗粗缩病的品种。目前,强硕68种子供不应求,与其高抗粗缩病有很大关系。

2.4品质优良

强硕68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外观中上,出籽率80.5%,容重729.8g/L。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沈阳)测定,强硕68籽粒粗淀粉含量为76.39%,达到国家二级高淀粉品种标准。粗蛋白9.78%,粗脂肪4.84%,赖氨酸0.35%。农民大面积种植该品种后,不但将其作为商品粮(含饲料)出售,还尤其喜欢将其加工成玉米碴子、玉米面等。

2.5广适性

实践证明,强硕68无论在山地、平肥地、洼地种植,还是在一般盐碱地块种植,都比较适合。其根系多并且分布均衡,扎土能力强,气生根发达,从而保证其植株有充足的水分和矿物营养成分供给。在耐贫瘠、抗涝抗风方面,强硕68也比较突出。农业推广部门、种子公司把强硕68玉米种子作为山地品种、平肥地品种、洼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3品种内在原因

任何玉米单交种的特征特性及其外在种植表现都是由品种的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决定的[2-3]。强硕68的综合性状表现是母本D72和父本D38-191特征特性的有机结合。母本D72含有热带和亚热带种质,与G39、沈137、齐318、丹3130、599-20等自交系类似,其主要特点是植株繁茂、成熟期晚、活秆成熟、持绿型好、抗倒伏、品质较好、温光反应敏感等。父本D38-191主要含有旅大红骨种质。作为父本选育地的大连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多雨寡照、温暖潮湿,每年8月时常有台风及暴雨来袭;还是玉米多种病害高发区。因此,D38-191主要优点是其适应性强、抗玉米多种病害、抗倒伏、抗倒折、耐涝性特强。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7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武陵山区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饲养业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世界第3位,在中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位居第2,总产和单产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武陵山区位于湘、鄂、川、黔、渝五省市交界地区,玉米是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近100万hm2。但因该区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低不一,低温、阴雨、大风、伏秋旱灾害性天气频发,对玉米生产影响较大,产量不够理想。为提高当地玉米生产水平,经多年的玉米栽培试验,现将该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购买适应武陵山区的玉米品种,最好是武陵山区选育的品种,如鄂玉23、鄂玉26、鄂玉28、鄂玉31等,这系列品种具有品质优、抗性好等特点[1],在武陵山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高产的潜力。种子要严格粒选,去掉病粒、虫粒、碎粒,播种前最好晒种2~3d,以提高发芽率,保证一播全苗;种子最好包衣,可以提前防治一些主要病虫害,减少后期植株发病的几率。

2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减少水分蒸发,保住底墒,是冬季及早春整地技术的关键。根据土壤墒情和耙地时间,确定耙深。一般轻耙为8~10cm,重耙为12~15cm。耙耢后达到上虚下实、耙平、耙碎、耙透、耕层内无大土块,耕层内直径为5~10cm的土块不得超过5个/m2,沿播种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不漏耙、不拖堆。冬季及早春耢、耙、压是保墒保苗的有效措施。在年前冻融交替时期,进行拖、耢整地,其目的是拖平地表缝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将细土填入地表缝隙,地表被细碎的土覆盖,一般可使表层土壤湿度增加3%~5%[2]。耙、压的目的在于破碎土块,压实耕层,具有保墒提墒作用,利于全苗。

3播种育苗

低山区3月中下旬播种,二高山区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高山区需采用两段覆膜栽培技术,在4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营养块(或盘)育苗。选用肥沃的土地,整细,选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壤做苗床,开沟整厢,精细整土,施腐熟农家肥10kg/m2,磷肥1.5kg/m2,锌肥100g/m2,进口呋喃丹100g/m2,加稀粪拌湿,能攥成团,放能散,堆制发酵2~3d后,按大田7.5万块/hm2以上制作营养块。播种时胚根向下,种背向上,撒薄层细土覆盖。播种后搭棚盖膜,注意将膜周围压实谨防鼠雀为害。出苗前不揭膜,出苗至1叶1心时,白天揭膜,夜晚盖膜。栽前2~3d炼苗,用稀粪水追送嫁肥。

4移栽

2叶1心叶时定向移栽,去除弱小苗。在垄两侧掏窝,将营养块放入后覆土,土的厚度以将营养块盖紧为宜。恩施州地形复杂,各地海拔差异大,气候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有适当差异。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的栽培试验示范表明,采用等行或宽窄行种植,低山区适当密植,二高山、高山区适当稀植。单作4.5~5.4万株/hm2;套作3.75~4.20万株/hm2。

5科学施肥

玉米对肥料反应十分敏感,合理施肥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广开肥源,结合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大力实行沼液浇田,提高有机质含量。施栏粪15~25t/hm2,基本做到肥力均衡,配合施用三元复合肥600~750kg/hm2,淋稀粪12.5t/hm2,加锌肥25~30kg/hm2。苗期是长根、长叶、茎节分化的营养生长时期,一般在玉米五至六叶期,追尿素150kg/hm2,可结合第1次中耕除草进行;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育最旺盛的时期,吸收养分的速度和数量迅速增大,此期对养分的吸收量最多,是追肥的重要时期[3],此时可追尿素450kg/hm2;玉米花粒期营养生长基本结束,进入开花、授粉、结实的生殖生长时期,为了防止早衰、促进灌浆、争取籽粒饱满、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必须增施一定量的氮素及钾素,一般可追尿素75~150kg/hm2,并配合叶面施用液态钾。

6病虫草害防治

武陵山区常见的玉米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锈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穗腐病等。对玉米病害的防治首先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清除田间残枝病叶,消灭地下害虫,减少各种损伤;选择生物型种衣剂ZSB对种子进行包衣;对病株进行销毁,尽量减少侵染源;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可轮作倒茬;对斑病的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用10%世高或70%代森锰锌等杀菌剂500~800倍液喷雾,间隔7~10d,连续施药2~3次;对锈病的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喷雾2~3次,对纹枯病防治可于发病初期,及时去掉病叶,或用井冈霉素对发病处喷雾处理,一般7~10d喷1次,连续喷3次[4]。玉米苗期常见的害虫为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可用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或好年冬颗粒剂拌种;用48%乐斯本或4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或傍晚时茎叶喷雾;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防治玉米螟、粘虫、蝗虫、桃蛀螟、大螟等地上害虫可在心叶内撒施辛硫磷、毒死蜱、呋喃丹颗粒剂;使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在心叶内撒施或喷雾;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对玉米蚜虫的防治要尽早、尽小、尽了。大田移栽后7d左右用玉米田芽前专用除草剂(如玉盛)对大田进行芽前除草,防除大部分禾本科杂草和阔叶型杂草;在玉米拔节前后,可用20%草甘膦水剂3.75~6.00L/hm2或20%克芜踪3.0~4.5L/hm2,对水600kg在玉米行间进行定向喷雾,不能将药液喷到玉米叶片上,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

7适时收获

在玉米成熟期要适时收获。若收获过早,影响玉米中淀粉和蛋白质合成,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收获,常遇到阴雨天气,会造成穗粒腐病等病害及鼠害,不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般最佳收获期为蜡熟后期,收获后要及时风干,以免水分含量过高造成穗粒腐病,影响产量和品质。

8参考文献

[1]陈尚国,谢瑞礼.武陵山区大穗型玉米抗灾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12):20.

[2]李强,刘永超,宋洪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09(10):26-2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8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武陵山区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饲养业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世界第3位,在中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位居第2,总产和单产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武陵山区位于湘、鄂、川、黔、渝五省市交界地区,玉米是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近100万hm2。但因该区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低不一,低温、阴雨、大风、伏秋旱灾害性天气频发,对玉米生产影响较大,产量不够理想。为提高当地玉米生产水平,经多年的玉米栽培试验,现将该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购买适应武陵山区的玉米品种,最好是武陵山区选育的品种,如鄂玉23、鄂玉26、鄂玉28、鄂玉31等,这系列品种具有品质优、抗性好等特点,在武陵山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高产的潜力。种子要严格粒选,去掉病粒、虫粒、碎粒,播种前最好晒种2~3d,以提高发芽率,保证一播全苗;种子最好包衣,可以提前防治一些主要病虫害,减少后期植株发病的几率。

二、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减少水分蒸发,保住底墒,是冬季及早春整地技术的关键。根据土壤墒情和耙地时间,确定耙深。一般轻耙为8~10cm,重耙为12~15cm。耙耢后达到上虚下实、耙平、耙碎、耙透、耕层内无大土块,耕层内直径为5~10cm的土块不得超过5个/m2,沿播种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不漏耙、不拖堆。冬季及早春耢、耙、压是保墒保苗的有效措施。在年前冻融交替时期,进行拖、耢整地,其目的是拖平地表缝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将细土填入地表缝隙,地表被细碎的土覆盖,一般可使表层土壤湿度增加3%~5%。耙、压的目的在于破碎土块,压实耕层,具有保墒提墒作用,利于全苗。

三、播种育苗

低山区3月中下旬播种,二高山区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高山区需采用两段覆膜栽培技术,在4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营养块(或盘)育苗。选用肥沃的土地,整细,选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壤做苗床,开沟整厢,精细整土,施腐熟农家肥10kg/m2,磷肥1.5kg/m2,锌肥100g/m2,进口呋喃丹100g/m2,加稀粪拌湿,能攥成团,放能散,堆制发酵2~3d后,按大田7.5万块/hm2以上制作营养块。播种时胚根向下,种背向上,撒薄层细土覆盖。播种后搭棚盖膜,注意将膜周围压实谨防鼠雀为害。出苗前不揭膜,出苗至1叶1心时,白天揭膜,夜晚盖膜。栽前2~3d炼苗,用稀粪水追送嫁肥。

四、移栽

2叶1心叶时定向移栽,去除弱小苗。在垄两侧掏窝,将营养块放入后覆土,土的厚度以将营养块盖紧为宜。恩施州地形复杂,各地海拔差异大,气候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有适当差异。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的栽培试验示范表明,采用等行或宽窄行种植,低山区适当密植,二高山、高山区适当稀植。单作4.5~5.4万株/hm2;套作3.75~4.20万株/hm2。

五、科学施肥

玉米对肥料反应十分敏感,合理施肥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广开肥源,结合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大力实行沼液浇田,提高有机质含量。施栏粪15~25t/hm2,基本做到肥力均衡,配合施用三元复合肥600~750kg/hm2,淋稀粪12.5t/hm2,加锌肥25~30kg/hm2。苗期是长根、长叶、茎节分化的营养生长时期,一般在玉米五至六叶期,追尿素150kg/hm2,可结合第1次中耕除草进行;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育最旺盛的时期,吸收养分的速度和数量迅速增大,此期对养分的吸收量最多,是追肥的重要时期[3],此时可追尿素450kg/hm2;玉米花粒期营养生长基本结束,进入开花、授粉、结实的生殖生长时期,为了防止早衰、促进灌浆、争取籽粒饱满、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必须增施一定量的氮素及钾素,一般可追尿素75~150kg/hm2,并配合叶面施用液态钾。

六、病虫草害防治

武陵山区常见的玉米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锈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穗腐病等。对玉米病害的防治首先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清除田间残枝病叶,消灭地下害虫,减少各种损伤;选择生物型种衣剂ZSB对种子进行包衣;对病株进行销毁,尽量减少侵染源;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可轮作倒茬;对斑病的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用10%世高或70%代森锰锌等杀菌剂500~800倍液喷雾,间隔7~10d,连续施药2~3次;对锈病的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喷雾2~3次,对纹枯病防治可于发病初期,及时去掉病叶,或用井冈霉素对发病处喷雾处理,一般7~10d喷1次,连续喷3次[4]。玉米苗期常见的害虫为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可用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或好年冬颗粒剂拌种;用48%乐斯本或4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或傍晚时茎叶喷雾;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防治玉米螟、粘虫、蝗虫、桃蛀螟、大螟等地上害虫可在心叶内撒施辛硫磷、毒死蜱、呋喃丹颗粒剂;使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在心叶内撒施或喷雾;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对玉米蚜虫的防治要尽早、尽小、尽了。大田移栽后7d左右用玉米田芽前专用除草剂(如玉盛)对大田进行芽前除草,防除大部分禾本科杂草和阔叶型杂草;在玉米拔节前后,可用20%草甘膦水剂3.75~6.00L/hm2或20%克芜踪3.0~4.5L/hm2,对水600kg在玉米行间进行定向喷雾,不能将药液喷到玉米叶片上,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

七、适时收获

在玉米成熟期要适时收获。若收获过早,影响玉米中淀粉和蛋白质合成,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收获,常遇到阴雨天气,会造成穗粒腐病等病害及鼠害,不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般最佳收获期为蜡熟后期,收获后要及时风干,以免水分含量过高造成穗粒腐病,影响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尚国,谢瑞礼.武陵山区大穗型玉米抗灾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12):20.

[2]李强,刘永超,宋洪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09(10):26-2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9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武陵山区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饲养业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世界第3位,在中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位居第2,总产和单产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武陵山区位于湘、鄂、川、黔、渝五省市交界地区,玉米是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近100万hm2。但因该区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低不一,低温、阴雨、大风、伏秋旱灾害性天气频发,对玉米生产影响较大,产量不够理想。为提高当地玉米生产水平,经多年的玉米栽培试验,现将该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购买适应武陵山区的玉米品种,最好是武陵山区选育的品种,如鄂玉23、鄂玉26、鄂玉28、鄂玉31等,这系列品种具有品质优、抗性好等特点[1],在武陵山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高产的潜力。种子要严格粒选,去掉病粒、虫粒、碎粒,播种前最好晒种2~3d,以提高发芽率,保证一播全苗;种子最好包衣,可以提前防治一些主要病虫害,减少后期植株发病的几率。

2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减少水分蒸发,保住底墒,是冬季及早春整地技术的关键。根据土壤墒情和耙地时间,确定耙深。一般轻耙为8~10cm,重耙为12~15cm。耙耢后达到上虚下实、耙平、耙碎、耙透、耕层内无大土块,耕层内直径为5~10cm的土块不得超过5个/m2,沿播种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不漏耙、不拖堆。冬季及早春耢、耙、压是保墒保苗的有效措施。在年前冻融交替时期,进行拖、耢整地,其目的是拖平地表缝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将细土填入地表缝隙,地表被细碎的土覆盖,一般可使表层土壤湿度增加3%~5%[2]。耙、压的目的在于破碎土块,压实耕层,具有保墒提墒作用,利于全苗。

3播种育苗

低山区3月中下旬播种,二高山区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高山区需采用两段覆膜栽培技术,在4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营养块(或盘)育苗。选用肥沃的土地,整细,选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壤做苗床,开沟整厢,精细整土,施腐熟农家肥10kg/m2,磷肥1.5kg/m2,锌肥100g/m2,进口呋喃丹100g/m2,加稀粪拌湿,能攥成团,放能散,堆制发酵2~3d后,按大田7.5万块/hm2以上制作营养块。播种时胚根向下,种背向上,撒薄层细土覆盖。播种后搭棚盖膜,注意将膜周围压实谨防鼠雀为害。出苗前不揭膜,出苗至1叶1心时,白天揭膜,夜晚盖膜。栽前2~3d炼苗,用稀粪水追送嫁肥。

4移栽

2叶1心叶时定向移栽,去除弱小苗。在垄两侧掏窝,将营养块放入后覆土,土的厚度以将营养块盖紧为宜。恩施州地形复杂,各地海拔差异大,气候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有适当差异。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的栽培试验示范表明,采用等行或宽窄行种植,低山区适当密植,二高山、高山区适当稀植。单作4.5~5.4万株/hm2;套作3.75~4.20万株/hm2。

5科学施肥

玉米对肥料反应十分敏感,合理施肥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广开肥源,结合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大力实行沼液浇田,提高有机质含量。施栏粪15~25t/hm2,基本做到肥力均衡,配合施用三元复合肥600~750kg/hm2,淋稀粪12.5t/hm2,加锌肥25~30kg/hm2。苗期是长根、长叶、茎节分化的营养生长时期,一般在玉米五至六叶期,追尿素150kg/hm2,可结合第1次中耕除草进行;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育最旺盛的时期,吸收养分的速度和数量迅速增大,此期对养分的吸收量最多,是追肥的重要时期[3],此时可追尿素450kg/hm2;玉米花粒期营养生长基本结束,进入开花、授粉、结实的生殖生长时期,为了防止早衰、促进灌浆、争取籽粒饱满、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必须增施一定量的氮素及钾素,一般可追尿素75~150kg/hm2,并配合叶面施用液态钾。

6病虫草害防治

武陵山区常见的玉米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锈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穗腐病等。对玉米病害的防治首先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清除田间残枝病叶,消灭地下害虫,减少各种损伤;选择生物型种衣剂ZSB对种子进行包衣;对病株进行销毁,尽量减少侵染源;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可轮作倒茬;对斑病的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用10%世高或70%代森锰锌等杀菌剂500~800倍液喷雾,间隔7~10d,连续施药2~3次;对锈病的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喷雾2~3次,对纹枯病防治可于发病初期,及时去掉病叶,或用井冈霉素对发病处喷雾处理,一般7~10d喷1次,连续喷3次[4]。玉米苗期常见的害虫为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可用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或好年冬颗粒剂拌种;用48%乐斯本或4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或傍晚时茎叶喷雾;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防治玉米螟、粘虫、蝗虫、桃蛀螟、大螟等地上害虫可在心叶内撒施辛硫磷、毒死蜱、呋喃丹颗粒剂;使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在心叶内撒施或喷雾;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对玉米蚜虫的防治要尽早、尽小、尽了。大田移栽后7d左右用玉米田芽前专用除草剂(如玉盛)对大田进行芽前除草,防除大部分禾本科杂草和阔叶型杂草;在玉米拔节前后,可用20%草甘膦水剂3.75~6.00L/hm2或20%克芜踪3.0~4.5L/hm2,对水600kg在玉米行间进行定向喷雾,不能将药液喷到玉米叶片上,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

7适时收获

在玉米成熟期要适时收获。若收获过早,影响玉米中淀粉和蛋白质合成,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收获,常遇到阴雨天气,会造成穗粒腐病等病害及鼠害,不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般最佳收获期为蜡熟后期,收获后要及时风干,以免水分含量过高造成穗粒腐病,影响产量和品质。

8参考文献

[1]陈尚国,谢瑞礼.武陵山区大穗型玉米抗灾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12):20.

[2]李强,刘永超,宋洪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09(10):26-2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范文篇10

一、推进三大行动。

局以“良种补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等为载体,今年。组织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工作第一线,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建立起“领导管理者直接联线(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技推广新机制,并以此推动春耕生产及“77422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一是科技大培训。组织县乡农技干部通过基层干部会、院坝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技术培训200多期,印发技术“明白纸”万份,培训农民15万人次,确保了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科技大示范。渌井→朗池→丰产→回龙”和“济川→东升→骆市→小桥→四喜”沿线建立了水稻良种良法入户到田2万亩示范区,骆市镇和回龙镇建立了集中成片的优质油菜万亩高产示范区。同时,营万线和204公路沿线分别设立了小麦、玉米、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建立科技示范户0.3万户,辐射示范片万亩,油菜、小麦攻关田单产分别实现了212公斤、400公斤,油菜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片通过省、市专家验收;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前期工作扎实,有望实现单产700公斤的目标,马铃薯高产示范有望实现2000公斤的目标。三是科技大推广。全县重点推广了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等作物的78个优良品种,推广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大主推技术,同时,积极示范推广机插秧等省工节本高效技术;确保了全县良种推广率、技术普及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达95%以上,水稻和油菜万亩示范区和辐射区良种推广率、技术普及率、病虫害专业防治率达。

全县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已抢收完毕,目前。小春粮油喜获丰收。据统计,全县小春粮食、油菜籽总产分别达到.63万吨、2.65万吨,小春粮食产量比上年增4.43%油菜较上年增产2.45全面完成预定目标,%大春总播面达到9万亩。大春生产形势呈现良好势头。

二、立足优势产业。

全力抓好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局以优质油菜、柑桔等传统优势产业为突破。优质油菜、柑桔等产业被省农业厅列为全省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县,全县启动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工作,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认证。今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建立了优质“双低”油菜基地万亩,指导营山溧都食品有限公司在回龙、朗池、东升等乡镇与农户签订优质无公害水稻订单达万亩,全县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面积继续保持在20万亩以上。完成了柑桔产业发展年-规划,规划落实了柑桔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5000亩,全力抓好3万株高换改良冰糖柚、东升葡萄基地标准化生产、易发果业等业主的管护指导,完成“金山”葡萄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指导绿叶菜业搞好了大棚蔬菜生产,朗池、丰产、骆市等乡镇指导建立了万亩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积极指导业主、农户推广优良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特色精细蔬菜升级上档。目前,春季蔬菜已全面上市。

三、强化项目监管。

按照项目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抓好项目全程监管,严把质量关,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农村沼气建设、良种补贴等项目,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质量。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土地治理面积0.8万亩,顺利通过了有关部门验收。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土地治理面积0.64万亩,现已完成勘测、设计、方案上报。二是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年度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及追加建设项目3.5万亩已全面完成待上级验收。三是测土配方工程。年测土配方工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0万亩基本完成。年测土配方工程已完成项目编制和上报,待批复实施。四是农村沼气建设。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和省级财政项目分别完成沼气池建设2500口、1400口,分别占任务的93%78%年新增农村沼气项目1320口和40个乡村服务网点建设已完成,年新增农村沼气项目已启动,通旺农牧大中型沼气工程立项成功,正加紧进行初设和开工准备。五是良种补贴项目。年度水稻、小麦、玉米良种补贴资金960多万元已下达,现正抓紧制定补贴发放实施方案。六是小麦良繁基地项目。小麦良繁基地项目已完成初设与概算编制待农业部审批,力争年内启动实施。七是盘活骆市科技示范园。引进了业主李新春(成立哥伦牧业)投资200万元,完成0亩精品蔬菜大棚建设规划和年出栏肉猪5000头养殖场规划、圈舍建设和道路建设。今年15月,已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完成招商引资200万元。

四、严格行政执法。

局认真履行农业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职责,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主体。严格执法,保证了全县农业生产安全。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等规范性制度,制定了年度整治工作方案,把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日常重点监管范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了常态化管理。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综合整治。深入宣传贯彻《农药管理条例》广泛开展了对新修订《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宣传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农作物品种准入制和品种推荐制;共检查农资市场40个次,经营户300个次,农资经营市场秩序较好。三是加强植物检疫执法。对32个乡镇200户种子经销户开展了两杂”种子市场检疫检查,发放种子检疫证书备案登记350多份,开展了稻水象甲、柑桔溃疡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霉病等疫情调查,确保了全县农业生产无检疫病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