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融资十篇

时间:2023-03-28 14:35:19

银行融资

银行融资篇1

从天量信贷到天量再融资,短短几个月时间,商业银行集体转身,给人“突然”的感觉。

3月2日,招商银行(600036.SH)配股融资方案,预计融资近220亿元。同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入股浦发银行(600000.SH)亦得到证实,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移动将以400亿元人民币认购浦发银行约20%的股份。

此前一段时间,已有10余家银行宣布再融资计划,其中中国银行(601988.SH)、交通银行(601328.SH)拟再融资的总额高达800多亿元。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刘煜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0年银行业的资本金缺口约为5000亿元,今后一段时间,银行再融资计划将蜂拥而至。

他表示,经过前期的市场消化后,此次银行业的融资潮对二级市场冲击有限,关键问题是,此轮再融资潮能否解决银行固有的问题,关键看银行自身能否走出融资―扩张―再融资的经营怪圈。

天量再融资背后

2010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中国银行业放出了近十万亿元信贷,导致行业资本金水平急速下降,部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已触及监管红线。

据2009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中行、交行截止到2009年三年季度末,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86%、9.57%、9.37%和8.08%,其中,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低于8.63%这个监管机构的心理期望值,再融资已刻不容缓。

交行内部人士曾公开表示,该行420亿元的再融资主要用于补充核心资本。通过2010年的再融资,交行的核心资本将达到10%以上,如果按照25%左右的信贷增速,可以支持3年的发展。

虽然工行、建行与中行的核心资本水平基本满足银监局的要求,但为了应对未来两三年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有补充资本金的需求。随着新巴塞尔协议从2010年开始逐步实施,未来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市场人士猜测,工行与建行会紧跟中行步伐,推出再融资计划。

“‘融资―扩张―再融资’是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一直走的循环路径。这样的循环两到三年就会出现一次,不断循环过后,银行风险则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刘煜辉对《财经国家周刊》说,这种粗放式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飙升的主要途径。

刘煜辉认为,由于利息差在逐年收窄,国内银行更多的是通过大规模的信贷来提升业绩收入,而大规模的信贷需要大额的再融资来满足其发展需要。因此刘煜辉指出,这次再融资风暴已是预料之中,过去两年银行业的扩张非常快速,因此也需要一波强劲的再融资热潮,这就是整个中国银行业粗放式循环经营的其中一环。

在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从2003年的26万亿元飙升至2009年末的80万亿元。“这是相当巨大的增幅了!”刘煜辉说。

有不愿具名的评论人士认为,这种畸形的发展途径,只会迅速催肥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若信贷资产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只顾增大资金规模,恐怕有危机之虞。

这位人士强调指出,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剥离了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至今仍未完全消化。当时高达两三成的不良资产率显示,部分银行已经出现技术上的破产。

股市或可免受冲击

2008年,因中国平安(601318.SH)和浦发银行巨额融资计划的推出,曾导致股市出现逆转,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

此次,银行再融资潮的掀起,顿令股市投资者人心惶惶。不断有机构预测2010年银行业的再融资规模从2000亿元到3500亿元不等。尽管预测数额并不相同,但因2010年的A股市场依然脆弱,在这个区间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数值,都会让人担惊受怕。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监管部门对大型银行资本金补充的渠道态度明确,希望商业银行以内部利润留存和资本市场融资为主,补充核心资本。

内部留存可通过银行自身利润的补充,减少分红率;资本市场融资则有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发行可转债、次级债、权证等多种形式。

在目前宣布再融资计划的银行当中,再融资方式主要是配股、定向增发、发行债券。只有农业银行申请在A+H两地上市。

专家分析,不同的再融资方式对市场的影响并不相同。配股、发行债券、定向增发这几种方式,能有效缓冲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因此被作为许多需要再融资银行运用的主要方式。

以交行为例,虽然其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但是前几大股东财政部、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首都机场集团等集中度非常高,非流通股股东几乎占到交行股份的70%左右。交行第一大股东为财政部,通过配股的方式再融资,资金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压力。同时,这也保证了财政部的股东权益不被稀释,有利于财政部维持其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因此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不大。

中行所选择的可转债方式主要是为了减轻对市场的冲击。因为可转债是一种特殊的债券,拥有债券和期权两种性质,可转债在转股之前可以补充附属资本,转股后可补充核心资本,核心资本增加后,又为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扩大了空间。

深发展、浦发银行的定向增发实质上更倾向于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获得更长久的利润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而这种融资方式与在二级市场里“圈钱”基本毫无关联。

从理论上说,2010年的再融资潮可能对二级市场压力并不大,但银行所采取的再融资模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减少分红或者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都是对股东的一种伤害。”天相投资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认为,在西方国家股东非常注重分红,而中国却恰好相反,只注意股价的高低。同时,他认为再融资是否会影响二级市场,并不是判断银行再融资好坏的唯一标志,更应该从根本着手,把银行引往一条健康的道路上发展。

再融资之后如何演进?

如果2010年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再融资,满足了资本充足率的需求,那么这笔大额的融资款项会给银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按照过往的“融资―扩张―再融资”的循环模式进行发展,现在的这笔融资款项会不会让明日的银行资产泡沫更大,然后再进行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再融资风潮?

银行融资篇2

【关键词】光伏电站 银行融资 互联网金融

一、我国光伏电站融资的背景

近年来,为了发展清洁能源,消化国内光伏制造过剩产能,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从最早的金太阳工程到分布式电价补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年装机世界第一、累计装机世界第二的光伏发电大国。2014年,光伏发电新增年装机10.6GW,累计装机28.05GW。光伏发电的融资与电站的发展几乎是同步,主要是银行融资,同时有别于银行融资、融资租赁等传统金融模式,借助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融资也是光伏电站融资发展的一个新现象和有益补充。

二、光伏电站银行融资的实践问题

按照业界标准,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依项目所在地的光照条件决定,每年技术衰减0.5%,光伏组件使用寿命可达25年,仅需少量的维护成本,无需火电那样不可控的原料费用,电站全投资的收益率一般在10%左右。光伏电站作为收益稳定、效益较好的一类项目,天然的具有项目融资的优良属性。但由于光伏电站属于新兴事物,银行对项目属性及风险的识别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在实践中许多风险始料未及:如项目业主出资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工期拖后,项目规模缩水;如运维不善或组件、逆变器等设备问题,发电量不达预期;如输电通道建设未跟上导致弃光;等等。因此,就银行融资而言,光伏电站真正为银行所接受成为纯粹的项目融资依然路途遥远。目前的光伏电站银行融资一般需要项目业主具备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为项目的风险承担连带责任。光伏电站的融资期限不宜太短,一般在12~15年,过短的期限降低业主的收益率,也容易在前期造成现金流紧张。对大型光伏电站而言,银行融资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然而对政策更加鼓励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规模较小,对银行而言,意味着交易成本较高,融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如“千家万户”屋顶光伏电站,每个电站不过几十千瓦,投资不过几万元,银行需要面对大量物权不统一、单一物权融资极低的局面,贷款进入个人信贷小微领域,很难进行下去。

三、光伏电站互联网融资新形式

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的一个新兴热门金融领域,光伏电站互联网融资是随之伴生的一种融资新模式。互联网融资包括众筹融资与p2p融资。众筹融资是指互联网门户向公众募集股权或者债权资金用于自身项目建设,p2p融资是指互联网门户提供的融资项目不是自有而是属于其他权益者、互联网门户仅充当中介的融资类型。2014年,国内第一个光伏电站众筹项目由联合光伏推出,筹集1000万元建设1MW光伏电站,引起多方关注。2015年1月,绿能宝上线,到3月底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即实现融资14800万元。无论是联合金融的众筹股权还是绿能宝的众筹债权及p2p融资,其融资本质都是将资金提供方由银行转为互联网上的分散的小投资者,筹资者向投资者支付的代价一般比银行融资更高,但因为互联网投资者对风险的评估远不如银行,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四、光伏电站互联网融资与传统银行融资的比较

相对于银行融资而言,互联网融资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融资的准入门槛比银行低

银行融资首先考虑的是项目开发商是否具备较强的资信实力,行业新进入者或者小的开发商往往难以进入银行授信的名单。而且银行会要求提供项目之外的信用结构,降低项目风险。互联网融资的投资者很少会考虑这一方面,对于业主的准入要求较低,但也需要一个资信较好的互联网平台来提供融资服务。

(二)融资的交易成本比银行低

项目业主无需向银行申贷一样提供繁琐的文件资料以及等待漫长的授信过程,投资者一般不会去做项目的尽职调查,资金提供的决策过程较短,资金到位的时间远低于银行融资。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投资者对风险的识别不足,其面临的风险提升。

(三)融资的利率成本比银行高

如绿能宝提供的利率约为10%,这个收益比一般的银行贷款利率高。利息支出实际上是光伏电站现金支出中主要的部分,假设发电利用小时数为1300小时,贷款利率为7%,资本金比例为20%,首年度电利息支出约在0.34元,而度电运营成本不过0.12元左右。如果融资利率为互联网金融的10%,那么度电利息支出可以达到0.49元。可见,互联网融资大幅度提高了项目的融资成本。

(四)融资期限不如银行信贷稳定

银行信贷的融资期限一旦合同签订即可确定,光伏电站一般银行融资期限应为12~15年,与光伏电站的收益相匹配。而互联网融资很难从单个资金提供者那里获得这么长的期限,需要不断更换投资者,这也要求融资者设立方便的赎回机制。

(五)互联网融资的资金保障不如银行信贷

银行一旦决定授信,必然考虑项目的资金是否存在缺口。而互联网融资每个投资者投资份额较小,需要大量投资者才能保证项目资金完备没有缺口,显然融资者需要充分考虑融资不能达到预期的资金替代方案。

五、对光伏电站银行及互联网融资的一些展望

(一)银行融资未来仍然是光伏电站的主力军

大型光伏电站是光伏电站开发商的第一选择,需要的资金量也较大,在期限、利率等方面都会倾向于银行融资。银行业需要积累大型电站的风险数据,以便更快速的识别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对于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银行业应当借鉴小微信贷经验,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产品。

(二)互联网融资是光伏电站融资的有益补充

银行融资篇3

2009年12月30日,A股市场几大国有银行股均放量上涨,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上涨2.13%,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上涨2.87%,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上涨2.08%,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更是上涨6.62%。

一个多月以前, A股市场曾出现“黑色一周”。上证指数单周下跌超过6.41%。股市下跌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再融资”的传闻是引起证券市场恐慌的主要因素。

面对市场猜测,几大国有银行纷纷出面澄清。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均表示近期并无再融资计划,建设银行表示将发行200亿元次级债。中国银行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资本补充方案,澄而不清的答复,表明其再融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实际上,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再融资,已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其不仅仅涉及对2010年信贷市场的持续投放能力,同时也对2010年A股市场形成强大压力。

拆解中行再融资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在2009年新增贷款急速扩张,面临的资本金压力也最大。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末,中国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1万亿元,贷款增速在40%以上,居四大行之首。

而银行资本金的积累,主要依靠留存利润和外部融资,中国银行陡然上升的信贷资产,导致资本金充足率迅速下降。目前,在四大上市银行中,中行资本金充足率最低。

根据中国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09年9月底,该行资本金充足率为11.6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7%。而中国银行在2007年的资本金充足率为13.3%,2008年为13.4%。2009年的资本金充足率水平已明显低于该行正常年份。

一家受到中行邀请讨论再融资方案的投行人士指出,由于2009年信贷超高速增长,各家银行风险资产大量增加,资本金充足率明显下降,同时如果按照市场预测的2010年信贷增长7.5万亿元至8万亿元,各家银行面临的资本金缺口依然不小。

在这关键时刻,各家银行不甘心用收缩信贷的方式来调节资本充足率,而会设法引入增量资金,以“铺摊子”的方式来补充资本金,从而达到扩张的目的。

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从中国银行的规模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状况考虑,可能采取A+H增发方式,股权融资规模接近1000亿元左右,用以补充其资本缺口。

对中国银行融资方案有所了解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中国银行目前风险资产超过5万亿元,2010年底约6万亿元,意味着2010年核心资本充足率或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需要融资600亿元。

中国银行2009年三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9.37%,资本充足率11.63%,根据市场行业分析师的预测,2010年底乐观估计中国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会下降到9%左右,资本充足率会下降到11%左右。

因此,如果中国银行将资本充足率补足到12%,则需要融资约600亿元;补足到13%,约需要融资1200亿元。

目前中国银行除国有股东外的A股流通股与H股流通股大致相当。如果采取A+H增发的方式,假设两个市场发行股数相等,则每个市场都需要融资500亿元以上。

中国银行融资方案甚至包含停止分红建议,对汇金公司和财政部的分红转增股份,其他中小股东继续享受分红。按中行2009年实现净利789亿元的业绩预测,50%派息率不变,而汇金持有中行67.5%股权,股息将达266亿元。

若此资金直接用于补充资本金,将使中行核心及整体资本充足率提升约0.5个百分点,缓解部分资金压力。若是所有股东全部停止分红,则中行资本充足率约可提升0.75个百分点。

问题在于银行的信贷增速依然高于盈利增速。事实上,即便是中国银行三年不分红,也仅仅能节约1200亿元的资本支出。

相关主管部委博弈

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以及中央汇金公司的意见已经汇总到国务院,争论主要聚焦在:国有股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来保持控股股份,或者避免股份被稀释。以及A股资本市场能否消化这些融资而不至于导致市场重挫。

证监会对大型商业银行再融资的态度为:银行再融资应该分几年、分批融资,不能全部集中在一年进行,否则银行扎堆再融资对资本市场的压力太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银监会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各家银行为了满足提高最低资本充足比率并优先考虑补充核心资本的要求,已经向银监会提交“融资计划”。“银监会正在对计划进行评估。”

银监会的目的是评估融资计划并在必要时提高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降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此外,几家执行新巴塞尔协议的试点银行,估计将在2010年年底前提高其资本金充足率。“融资计划”可能将包括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但是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不会很快进行。

上述银监会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逆周期”监管或将是今后几年大势所趋,银监会可能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和最低要求、拨备及银行资产质量监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

他说,最近一年银监会不断检查、谨慎放贷、督促压力测试、提高大行拨备覆盖率,都是为了把资本做实,防止2010年近10万亿元的贷款放下去,资产风险加大。虽然“逆周期”监管会对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业绩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期而言,这种监管思路有利于平抑银行业利润大幅波动、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不过2009年底,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在参加博鳌青年论坛间隙表示,汇金公司更倾向用市场化的方法帮助中国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而无意通过减收股息以改善银行的资本水平。

截至2009年9月末,汇金公司持有工商银行1183.2亿股A股,占35.4%;持有中国银行1714.12亿股A股,占67.5%;持有建设银行1332.62亿股H股和1.45亿股A股,合计占57.09%。

根据上述投行人士分析,几种融资方式中,配股的成本最低。配股对市场影响最小,但是大股东必须要支持。

在已经融资或急需融资的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已经确定向大股东定向增发。

但是中国银行如果给现有股东配股,必须汇金、财政部同意,因为它们要按比例掏钱。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汇金公司、财政部并没有出资的计划。所以,中国银行可能不会考虑配股。

对于银监会可能提高资本金充足率的计划,汇金、财政部认为有待进一步论证,因为国有大银行的资本金是国家信用担保的。如果要提高,它们认为市场化方式解决更好。

一位央行官员向《财经》记者坦言,央行认为商业银行要理性经营,有必要提高资本金充足率以防止银行体系在未来出现新的问题。

但是不赞成银行为了提高资本金充足率,就扎堆到资本市场大规模融资,这样会弱化市场约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机制。如果融资,一定要控制节奏、时间、次序和规模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说,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考核机制比较短视,只注重利润增长、规模增长。资本金利用率并不被重视。银行管理层不是银行的大股东,所以从政绩扩张的角度管理银行,不是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赌输了最终还有政府来“兜底”。

再融资“羊群效应”

作为新巴塞尔协议的试点银行,中国银行由于2009年信贷过猛,消耗大量资本金。为了保证2010年信贷合理增长,中国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需要在2010年年底前提高。

2009年12月17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征求意见稿)》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与监测的国际协议(征求意见稿)》,对如何加强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管理、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出了修订意见,并指出将维持从2012年起逐步实施新监管规则的计划。

银监会一位人士指出,为了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等先期试点的银行,估计都将在2010年年底前提高其资本金充足率。

未来几大行面临提高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有银行界人士表示,若2010年新巴塞尔试点银行要将资本金充足率保持在12%至13%,为维持信贷合理增长以及规模增长打下基础,中国的商业银行整体恐怕需要融资超过3000亿元。

实际上,自2009年11月27日A股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五”以来,上市银行再融资,已经成为多数策略分析师预测2010年A股走势不能回避的话题。多数分析师认为,A股市场2010年将持续震荡,但大规模的融资将会给市场造成强大的压力。

由于A股市场对再融资较为敏感,因此不少专家建议H股融资。

实际上,为了缓解市场压力,证监会更希望商业银行到H股市场融资,2009年12月初,证监会国际部一位官员就曾表示,商业银行再融资可以考虑包括H股在内的国际市场。

银行融资篇4

产品创新种类

银行融资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其本质是利用境内外、本外币、即远期之间的价格差异,来达到规避风险、绕开限制、获取收益、解决资金、结算扩张等目的。从近期银行产品创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融资类

银行融资类产品,是以解决企业资金需求为根本目的,按进出口方向来区分,主要包括出口融资和进口融资;按融资单证的不同分为押汇、贴现、打包贷款、订单融资、发票融资;按第三方参与者的不同分为保理、福费廷、海外代付、信保融资,等等。以下主要介绍直融通及跨境参融通两种产品。

(1)直融通——境外银行融资,境内银行参与

主要特点:具体是指在跨境贸易项下,银行的境外机构与境内客户签订融资合同,提供基于跨境贸易项下的融资,境内银行以非融资性参贷的方式接受境外机构的邀请参贷客户信用风险。目前该产品主要集中在工商银行。

具体案例:2013年1月,MXD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外方签订了65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在境内工行的协助下,企业凭此合同与境外银行签订了“直融通”协议。按照产品约定,境内工行在对企业贸易真实性进行审核无误后,境外银行于2月4日向MXD公司汇入1999.99万人民币融资款,融资期限是半年,年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10%,即6.16%。半年后,工行负责将企业所收货款归还境外银行。

双方收益:对境内银行来说,可以利用境外的资金,缓解银行信贷规模紧张的局面,而且由于借款主体是境外银行,境内银行不受外债管理限制。对企业来说,如果境内贸易融资人民币的话,其利率大约是基准上浮20%左右,即6.72%,显然直融通的成本更低些。同时相比原出货合同的收款约定,资金回笼时间提前,这样可以扩大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2)跨境参融通—境内银行融资,境外参与放款

主要特点:跨境参融通是指银行境内分行作为发起方,邀请该行海外分支机构或行,共同参与境内分行客户国际贸易项下进出口贸易融资,境内分行对参与行的融资部分本息还款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类似这种由境外行提供出口融资的产品,还包括中行的人民币协议融资、交行的出口风险参与、建行的出口再融资(2012年按规定转入表内后就暂停该产品)等。

具体案例:2013年4月,WL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阿拉伯公司签订了一笔250.5万美元的出口合同。为组织生产,企业持出口订单向农行申请贸易融资。农行为了解决信贷规模紧张的问题,邀请迪拜农行进行跨境参融通。5月30日,迪拜农行在审核贸易合同并报价放款后,境内农行与境内企业签订出口贸易融资协议(没有单独的跨境参融通协议),融资总额1000万人民币,融资期限半年,年利率是7%,并在空白条款中注明“通过跨境参融通获得该笔融资款”,最后将款项汇入企业账户。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由于跨境参融通属表外业务,不占用境内银行信贷规模,可以轻松解决银行因信贷规模紧张而无法满足客户贷款需求的困难,还能够赚取2.5%左右的利差收益(年化收益率)。对企业来说,订单融资手续简便,能够解决出口生产前的资金需求,而且跨境参融通的利率与境内贸易融资利率基本一致,因此在成本无差异的情况下能融资是企业的首选。

2 套利类

银行套利类产品,是在企业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客户和自身套取本外币、境内外利差的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套利产品都是与融资类产品组合在一起,其生命力也随着利差的变化不断增强或减弱。以下主要介绍协议付款及保付加签+福费廷转卖两种业务。

(1)议付款——利用境内外存贷差赚取差价

主要特点:协议付款业务是指银行国内分行按海外机构的指示,与国内分行推荐的国内进口商(简称“进口商”)签订合同,安排海外机构为进口商通过国内分行对外支付的进口结算业务提供短期融资,并由海外机构将该融资款项按国内分行指示对外付款的业务。目前该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其他类似的产品还包括:各行的海外代付(很多银行因为纳入表内而暂停)、农行的跨境贸融通。

具体案例:2013年6月,JLF商城有限公司与境外出口商签订706万美元进口合同,结算方式为D/P即期。境外银行在向境内银行发放单据后,中国银行通知企业付款赎单。事前,中国银行已经与境外分行签订总协议,约定了协议付款的总额度,并在此协议框架下,境内中行与JLF商城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付款合同。针对该笔付汇,企业向中行递交了协议付款申请书并存100%人民币保证金,中行据此通知海外银行代为支付货款。半年后,企业将获得在中行的半年期存款利率1.525%,支付境外融资利率1.0%,也就是说,企业100万的半年收益将达到3万元人民币,即100*(1.525%01.0%)*6.15=3.23万元人民币。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在协议付款方式下,境内银行由借款方成为资金中介,负责联系境外放款机构的具体放款对象,它在记账方式上与原来意义上的“海外代付”有较大差异,因此无需受到海外代付项下短债指标限制。对企业来说,如果资金充足,可以通过增加人民币资产、外债负债,来赚取境内外存贷款利差。

(2)保付加签+福费廷转卖

主要特点:保付加签业务是指在以D/A或T/T方式结算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对进口商的信誉难以确定,要求第三方(一般是银行)对进口商的资信和清偿能力进行担保。出口商持经银行加签的单证向银行申请福费廷转卖,再将融资款支付上家货款。目前该产品集中在农业银行,类似的产品还有工行的保融通。

具体案例:2013年6月,JLF商城有限公司与其境外子公司HAPPY BLOOM及HAPPY BLOOM在境内农行开立了NRA账户(NRA账户是指境外机构在境内开立的外汇账户,也就是港、澳、台及境外合法注册成立的机构,在依法具有吸收公众存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等业务经营资格的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开立的外汇账户。)签订了2570万美元的铜进口合同,结算方式为D/A远期360天。当月JLF收到该合同项下的货权凭证后,向农行申请保付加签。在收到100%保证金并签订保付加签合同后,农行出具承兑报文,NRA账户企业据此向农行申请福费廷转卖,并将转卖款支付上家货款。此时JLF商城则将货权单据转卖给另一家企业,即期收到货款后进入下一轮转卖过程。这期间,JLF商城可以获得年利率为LIBOR+140个点(2.1%)的存款利息,虽然NRA企业需要支付LIBOR+120个点(1.9%)的融资成本,但企业利差仍有0.2%(前几个月拉存款高峰期利差曾达2%),加上企业可以就外汇存款通过掉期增加收益,并签订远期结售汇获取汇兑收益。经测算,企业的综合收益要达到2%03%左右。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100%保证金存款项下的保付,是一种低风险的业务,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存款,扩大结算规模。对境内企业来说,只要有一笔初始资金,就能够实现企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变,并获得存贷款利差、汇兑收益等。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银行产品创新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使得资金轨迹改变,造成短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银行融资工具的创新主要是围绕自身信贷资产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即当自有资金不足或境外资金成本较低时,就会考虑利用境外资金。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说,资金跨境已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直融通项下,增加了企业境外借款项下的收入和支出;协议付款项下,企业原有的货款支付时间推迟,即时的外汇支出变成了后期的外汇支出;跨境参融通项下,金融机构自身对外负债增加。这些都造成了短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影响了外汇收支分析的准确性。

二是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使收汇和付汇之间的时间差扩大。银行融资产品的创新,有效缩短了办理过程和资金在途时间。如保付加签项+福费廷转卖项下,境外企业NRA账户行与境内进口商账户行一致,商业单据的流转在同一银行完成,因此从NRA企业申请到转卖资金入账,基本控制在3天左右。直融通、协议付款项下,从递交申请至海外代付仅需102天。如LF金属贸易有限公司5月8日签订镍进口合同,当天签订转卖合同,对方均为香港企业。5月中旬货物从荷兰装运后,5月23日企业收到D/P项下单据,5月24日银行协议付款并向第三方邮寄单据、申请货款,5月28日企业收到转卖项下的收入,整个过程仅20天。资金在途时间的减少,大大缩短了境内企业资金回笼或拿到单据的时间,这使得收汇和付汇之间的时间差扩大。

三是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增加了利差收益,容易派生出更多的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以上银行产品创新很多用于转口贸易,如协议付款、保付加签等,这不仅推高了转口贸易的发生,也因此派生出很多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例如,对于没有转口贸易初始资金的企业来说,只能通过转卖后的收入支付进口货款,但在贸易融资创新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先收后支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而且贸易融资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境内外存贷款利差,在做得多赚得多的情况下,将会使资金重复多次往返境内外,这就派生出更多的外汇收支和结售汇。如果按照60天的船期来计算,20天完成首轮流转,之后由于不涉及装船限制,因此基本上5010天能够完成再次流转,这样基本就能够增加408次外汇收入和支出,等于把外汇收支放大了5倍左右。

银行融资篇5

4月30日,汇金公司公告称,支持工行、建行、中行将2009年的现金分红比例由50%降至40%,以提高三行通过内部积累补充资本的能力。并表示,将积极支持和参与各行的再融资计划。

此前一天,建行刚刚拿出了自己的再融资方案,大行再融资方案“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地。像中行、工行、交行等3家银行一样,建行拟A+H股同步融资。

把上述4家银行的融资计划简单相加可得:拟在A股融资1100亿元人民币;H股拟融资超1000亿港元,此外还有相关H股配股计划,具体融资额有待披露。

已经上市的国有大行超20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一度让A股市场如履薄冰。在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后,资本金压力已经彰显。

对于监管当局而言,融资的数额多寡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似已退居其次,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完善银行的资本管理。

融资工具考量

上述4家银行动用的再融资工具,包括了配股、可转债、定向增发等,并跨越A股和H股两个市场。可谓十八般武器,悉数登场。

融资工具的选择,充分显示了银行对再融资的审慎态度,也凸显了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再融资的种种困局。有银行业、投行界人士认为,大行再融资工具的选择,颇为艰难。

建行再融资即是明证。3月26日,建行提交董事会的A股定向增发与H股配售结合的再融资方案搁浅。推倒重来后,4月29日建行提出了A+H两市同时配股的方案。

4月30日,参加制定上述董事会陈述报告的建行高级管理人士告诉记者,董事会转换方案的直接原因,是对A股市场融资前景的偏弱判断。“建行再融资的曲折,测试了A股的承压能力。”他说。

对于A股的承受力,相关的监管部门颇为关注。

“证监部门也就再融资问题与各银行有过沟通,希望维护A股市场稳定,再融资不要形成大的冲击波。”接近证监会风险处置部门的一位人士说,“面对融资饥渴的上市银行,特别是农行IPO在即,监管部门希望对商业银行作通盘考虑,将各种融资工具的使用规模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

对于银行,上述表态成为一种考验。

建行3月26日的方案,曾计划在A股高比例定向增发。对此方式,投行界人士并不看好。“定向增发的不确定性很高,因为增发对象限定为10家,这10家能不能足够融资都是疑问。而且,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一旦增发前市场连续大涨,融资各方将承担比预期高很多的增发成本。”中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程伟庆说。

定向增发还可能引入新股东,从而威胁大股东地位。这对在A股上市的国有银行来说,是个敏感话题。此前,中移动凭借现金优势追逐招行,最终入股浦发银行,因此市场一度有此担忧。

“四大银行不会在这个时候通过这种方式引入新股东。”4月29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位已离职的高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同样不被看好的,还有已被中行、工行选择的可转债融资方式。

可转债由于转成股票的时间和程序,不会当即对A股市场形成冲击,曾被视为一种优先选择。但上述四大行的可转债总额已经达到约680亿元人民币,并有新计划不断加入,不得不引起市场重视。“可转债发行后无法当即计入核心资本,甚至无法计入附属资本,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程伟庆分析认为。

前述建行人士也坦言,最终选择配股,“是在避开了可转债、基本否定了定向增发之后的选择”。他说,建行对配股、定向增发两种方式的定价作了较多对比。虽然两种方式都被规定不得低于招股前20个交易日的均价,但“配股可按照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定价”,“参考了资本市场上银行最近几次定价的情况后,建行董事会认为,选择配股的话,价格会更加符合预期”。

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香港金融界人士,更关注A+H方案的内部协调问题。香港汇丰的银行分析师Russell J Kopp告诉记者,配股的方式将直接提高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但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势必摊薄银行的股本回报率(ROE),即降低盈利能力。

而对于大股东,汇率问题也将成为现实的担忧。

一位汇金公司前高层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他非常担心H股再融资的汇率风险。“去年底以来,香港金管局已对热钱风险多次警告,中国外管局也在收紧资金进出。H股融资后银行如果无法及时结汇,我们就要承担相当的汇率风险,特别是H股比重较大的银行。”目前,工行H股占比25%,中行H股占比30%,建行H股占比96%。

Russell J Kopp则认为,H股对银行再融资的承受能力,要大于A股市场。但如同上述汇率风险一样,“H股再融资的时间点、方式将非常关键”。据本刊记者了解,中行增发H股的意向,也已进入董事会层面。

资本充足率“紧箍”

超2000亿元的再融资,意在达到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2009年的信贷狂潮,导致各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有所下降。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居于第一的中行,资本压力最为明显。截至2009年末,其资本充足率为11.14%,较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

最后公布再融资方案的建行,在董事长郭树清看来,在贷款方面“有意保持了克制”,新增贷款总量在4家银行中排名第四,且发行了总额800亿元的次级债。但截至2010年3月31日,其资本充足率为11.44%,核心资本充足率9.17%,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26和0.17个百分点,融资压力依然很大。

目前,监管部门已上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大型国有银行由8%调至11.5%。“且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动态地满足。”宁夏银监局局长沈晓明说。全国性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调为11%。

“建行的规划是,未来五年资本充足率达到11.5%、核心资本充足率9.4%以上。”前述建行人士称,以上指标均为动态,因此确切资本金缺口难以估算。

“在今年信贷规模至少还将达到7.5万亿元的扩张态势下,补充资本金将对各大行形成明显压力。”沈晓明说。

处在资本压力之下,在贷与不贷之间,银行已备受煎熬。

4月中旬,《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赴湖南省某市采访时发现,重新整合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后,当地政府正想大干快上,急需资金。建行当地机构以国家收紧此类贷款为由,拟拒绝向新平台贷款。但建行该市某行长说:“很快就接到了电话,让我必须放款。”该行最后以贷款利率不打折、抵押物优先选择的方式,放行贷款。

此种情势下,如何管理自己的资本充足率,银行很为难。

根据相关的法定程序,四大银行的再融资计划,最早也要到2010年下半年才能实施。再融资计划目前仅获得了各银行董事会批准,还需要股东大会的表决。然后进入银监会、证监会审批程序。简单计算,再融资计划正式上市约需时半年。

汇金的深意

“汇金哪有那么多钱”?2009年“汇金分红补充银行资本金”的业界观点风行时,上述汇金公司前高层曾向记者如此抱怨。

汇金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其资金来自母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总额约1000亿美元。上述汇金高层说:“这笔钱有三分之二左右用于控股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剩余部分则用于危困金融机构救助。”

目前的汇金公司,控股参股了6家大型商业银行、2家金融控股集团、9家证券公司、2家保险类公司。连续注资之后,汇金“早已是囊中羞涩”。

“汇金已宣布不认购中行的可转债,就是一个明证。”上述不愿具名的汇金公司前高层说。

因此,在此境况下,“汇金公司更不可能用减少分红,来满足大行再融资需求。”上述汇金公司前高层人士认为,“那些喊着要钱的人,还是那种‘国家拿钱来’的想法,估计忘了汇金公司有完整的治理结构,分红涉及投票表决。”

同样,身为国有大行的大股东,财政部也有难处。“各大行持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债券,已经延期10年支付。工行那个共管账户估计也要延时关闭。”财政部监督检查局一位处长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如何帮助大行进行再融资?汇金公司接听记者电话的两位人士都说,没有较为全面、系统的预定方案。

“汇金鼓励上市大行使用债务融资杠杆,而不是盯着再融资或者减少分红。后者只是输血之策。”上述汇金公司前高层人士说,事实上,汇金内部对银行业“融资-贷款-再融资”的循环,已经备感厌恶。

汇金公司一位监事则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当初,他就对中行提出的全国第一份再融资计划表达了不同意见。“主要是出于全局的考虑。无论哪种再融资方式,大股东再出资不可避免。但汇金有自己的通盘考虑,不是谁先提出方案就照顾谁。”

但汇金仍须保证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因此其参与此番大行再融资,是必然之举。上述汇金公司前高层认为,汇金对建行3月26日的再融资方案,“先是基本接受,后是否定”,“正说明了它的态度”。

银行融资篇6

近期,总理多次强调要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和银监会也在试图落实相应措施。当前社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已使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供血”功能,逐渐扭曲为“抽血”效应。除了涉及到资金供求失衡之外,其实质却是结构性的。即一方面我国的金融资源供给从整体上看并不缺乏,另一方面许多经济部门、领域或行业却出现严重的“融资难、资金贵”的现象,这就表明了金融资源的流动通道出现了阻滞和不畅。这种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引导金融“灌溉”的“水利设施”出现问题。

从金融角度看,更需要关注金融结构的根本性问题。首先,金融资源流动渠道不畅导致了众多领域融资成本上升,其原因又是金融“主渠道”过度由银行所主导,缺乏众多的“分渠道”,一旦出现“主动脉硬化”甚至“血栓”,则必然引起经济肌体的病变。对此,应跳出过去的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概念,在我国特殊的情况下,无论在股市还是债市,银行仍然是直接金融的重要主导者。归根结底要处理好银行融资与非银行融资的结构关系,应当适度降低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式,改变银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倒”的局面。

当然,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无论是作为资金需求者,还是信贷产品的供给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垄断竞争地位,这就使其对于存款者和贷款者都有突出的价格谈判优势,因此也难以有助于达成相对公平的资金价格。应该说,当前更应该着眼于推动构建一个走向充分竞争的银行融资市场,完善资金定价权谈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归根结底,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价格“多轨制”,而推动利率市场化则是重中之重。当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涵远不止存贷款利率定价问题,市场化的产品创新、市场化的交易主体及行为、足够容纳各类资金交易的市场、市场化的货币当局政策选择,这些都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另外,继续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政府和监管部门在着力推动社会融资成本降低,但是就制度层面来看,应该坚持两方面基本原则。一是在促进融资成本降低、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避免行政性的干预,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分离。我国金融改革中面临的误区之一,就是把改革与风险控制都集中在监管部门,造成内部政策目标冲突。强调控制融资成本,是要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合理运作,而不是牺牲市场金融原则来达到目标。

二是以市场化金融运行为主,政策性金融运行为辅,共同服务于既定目标。正是由于前述原因,在依靠商业金融原则难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工具,由政府适当分担金融服务成本。作为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亟须防止政策性金融改革走向极端。

为什么在较高的融资成本压力下,当前我国经济仍然能够前行呢?几方面原因,比如确实存在技术创新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领域、依靠“借新债还旧债”的勉强维持、大量自然资源迅速进入到交易市场中带来的增长“幻觉”。由此来看,更加治本的思路则是弱化经济金融的“庞氏特征”,扭转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大规模市场化及货币化所支持的增长,真正努力增强经济创新能力,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提高微观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才能使得金融与实体经济运行逐渐走向正常轨道。

银行融资篇7

招商证券认为,今年中资银行H股融资规模大约744亿港元,可以助未来至少两年的资本充足率达标,并满足各家银行的战略发展需要。另外,融资后因市净率降低,所以银行股的估值优势会更加突出。

国金证券表示,虽然近期银行股表现较为难受,只加准备金率不加息的政策态度又对银行非常不利,但是仍然看好银行股,因为银行股的估值极低,而且具有确定性较高的业绩增长前景。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以“价值”应对复杂的变化或许更为轻松,明年银行股的投资逻辑或许又将回归基本面,而不是这两年的政策面、监管面。其推荐的投资组合是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和深发展。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也表示,目前货币政策收紧对市场虽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银行股偏低的估值和价位,以及稳健的盈利增长态势仍使其成为相对安全的投资标的,继续建议投资者择机配置。其相对看好低估值的优质股份制银行,首推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此外,对基本面稳健和股息率较高的大银行,如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也可适当配置。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认为,短期内银行股可能维持震荡走势,但已逐步进入战略性建仓阶段。对2011年银行股投资,其首推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和南京银行。

行业评判

中金公司“一号文件”聚焦“三农”

明年中央“一号文件”仍会聚焦“三农”问题,政策重点转向农业现代化建设。受益板块与个股包括:生物育种中的敦煌种业、登海种业、大北农、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丰乐种业、万向德农,农业机械化中的吉峰农机,现代化养殖中的圣农发展、新希望、正邦科技、雏鹰农牧和现代牧业。

东方证券加大水利投资逐渐落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大水利投资的精神将逐渐落实,建议关注:大规模水利设施和水电工程设施的承包商――安徽水利、葛洲坝、粤水电,水电设备和施工材料生产商――青龙管业、国统股份、利欧股份,农业灌溉和节水方面的大禹节水,水文监测和水利设施智能化领域的先河环保。

国信证券高铁信息化建设享盛宴

中国高铁建设迅速,做为站后工程,信息化建没将开始分享高铁盛宴。2011年应该是继2010年高铁信息化投入初显力道后进入高速爆发期的成长元年。行业较高的技术和资质准入壁垒保障了现有领先者稳固的市场地位和整体较高的行业利润水平。推荐个股包括同方股份、新北洋和辉煌科技。中信建投装饰园林行业增长可期

明年装饰园林行业在手订单饱满、募集资金项目产能释放、产业链延伸成效显著,使得业绩快速增长有保障,净利润增速在50%以上。对房地产的调控不影响该行业市场份额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外延式增长契机是增长的有力保障。推荐东方园林、棕榈园林、碧水园和金螳螂等个股。

中投证券医药业进入大市值时代

2010年标志着医药行业大市值时代的来临,在处方药、药品保健、医疗服务的拉动下,大医药的格局已经形成。2011年可将处方药、中药保健和医药流通的龙头品种作为基础配置,同时投资创新医疗服务。建议年度医药投资组合为恒瑞医药、东阿阿胶、康美药业、爱尔眼科和国药股份。

国信证券零售行业受益通胀高企

预计CPI将持续在高位运行直至明年初。对零售业而言,高通胀促成高消费。维持零售业推荐评级。可关注奢侈品名表连锁公司飞亚达,以及具备自主中高端品牌价值的家居零售行业领导者美克股份。推荐短期内业绩出现拐点、有经营管理改善预期的武汉中商、渤海物流和中兴商业。

投资策略

申银万国大盘走出底部区域

从技术形态看,大盘已走出底部区域,摆脱底部较为坚决。但对于行情的预期不能太高,3000点附近阻力依然较大。投资者已可以开始中线操作,其间大盘若出现回落,将是一个不错的买入时机。

中金公司明年初震荡转上行

当前市场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与投资吸引力。信贷投放进入高峰期促使流动性预期再次改善、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刺激政策具体措施陆续出台都有望成为市场上行的正面推动力。预计明年初市场趋势将由震荡转为上行,建议轻仓投资者适度提高仓位。

中银国际A股短期走势乐观

因紧缩政策低于预期,市场因此升温,看好未来一两个月的A股走势。行业选择上,近期建议重点关注与通胀预期及经济景气度密切相关的上游行业。继续推荐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以及产量受到节能政策抑制的大宗化工品。直接受投资拉动的工程机械和建筑建材也会有相应的机会。

银行融资篇8

“融资难,犹如上青天!”对于中国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这一发展痼疾长期难以解决。改革开放近30年了,在大多数时间里,对于几大国有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众多的中小企业只有望洋兴叹。

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服务领域开放,外资银行大举入侵,它们在给银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中国银行业给予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从兴起到潮起潮涨仅用了2年不到――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中外资银行你追我赶,各大银行不甘示弱,不断推陈出新。

银行业迎来了新的“中国机会”,同时,中外双方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也进入新的阶段。

银行业的“中国机会”

自2006年年底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资银行的角逐日益激烈。然而,各家银行无论中外都使尽浑身解数积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开始抢滩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融资难”似乎将成为过去,这一令中小企业头疼的大问题也一跃成为银行业的“香饽饽”!

“中国中小企业的群体力量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走向,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重点将集中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业迎来了独特的“中国机会”!

据了解,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市场竞争力在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在创造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有着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努力贡献着,如遍布沿海城市、江浙一带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这类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力。甚至有人说,“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显然,正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高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中国机会。

正因如此,面对千载难逢的“中国机会”,在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一个月,大量外资便一齐涌入。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据2007年年底的《2007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中国银行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2007年以来,银行业的核心话题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面对大企业信贷衰退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零售银行业务成为新方向,大企业信贷衰退之后的另一个补充是中小企业银行业务。据悉,“努力提升中间业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已成为银行业的共识。

外资银行:虎视眈眈,谋求未来

“融资贷款,外资比中资银行更过硬!”一家玩具生产企业老板这样感慨道。在他看来,一些外资银行办事效率、产品范围都较中资银行来得实在。

实际上,因为有着独特的背景及实力支持,外资银行巨头对中国金融市场很敏感,在银行业开放之前便已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大力实践,而实践所积累出的经验又帮助它们吸引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

有专家分析,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并非外资银行的最终目的,抓住“中小企业长期受到冷落”的切入点,即宣传效应与打开局面才是其长远所图。尽管如此,外资银行还是掀起了一股“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高潮。

具体而言,在这种金融服务的初级阶段,获得中小企业的青睐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从占有率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势力远远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

“现在,第一批9家外资银行获批改制为本地法人银行,要想全面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外资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财经大学教授陈君平认为,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尚远低于内资银行,但不管如何,外资银行如今已奠定了良好的融资基础。

事实上,2000年以来,外资银行巨头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不断进行布局,融资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早在2004年,花旗银行就发起了“中小企业(SME)方案”,筹建商业银行部,这是外资银行在中国较早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专门服务部门。如今,花旗商业银行部业务覆盖中国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渣打银行很早便设有专门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团队,不但设有产品研发部门,而且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与状况设计产品,因此被誉为“领跑者”。

中资银行:固守阵地,全面开花

对中小企业的冷落礼遇造就了外资银行的急速切入,而卷入美国次级债以及国有大企业债务的长期纠纷使得中资银行开始重视中小企业融资这块阵地,各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产品全面开花。

长期以来,国有大企业客户一直是中资银行的座上宾,80%的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而就在2007年年初外资挺进银行业之时,一场中资银行业务变革忽然来临。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成了银行业摩拳擦掌的阵地: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几大国有银行巨头齐齐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及政策,而各城市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力度。

2007年年初,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透露,面向中小企业最新推出了“临时性贷款额度”,在小企业主贷款等品种上将重拳出击。“企业可以在现有抵押物授信额度之外,同时申请获得相当于抵押物评估价值10%~15%的额度。缓解资金困境。”这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不啻是福音,而这也拉响了中资银行抢占中小企业融资高地的警报!

紧接着,光大银行也对企业融资业务大刀阔斧,取消了原先禁止向经营有季节性的企业授信的规定,开始重拳出击小企业主贷款等新领域。农村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全国各地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新品,无论是力度还是范围都堪称史无前例。

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该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2亿元,占北京市19家中资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30.2%。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49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0.1%,其中发放小企业贷款28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9.6%;截至2007年年末,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56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9%,高于全市19家中资银行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

银行融资篇9

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 金融资产 管理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金融业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在中央银行的监管与调控下,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逐渐相分离,建立了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金融组织体系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尤其突出。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其中明确规定不良金融资产是指银行金融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股权、不良债权、实物类资产等等。股权类资产主要包括股权的质押、股权的抵债、商业性股权转股、政策性债权转股。不良债权包括银行的次级贷款、损失类贷款、可疑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债权和接受的不良债权。实物类资产包括收购的资产以及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所回收的以物抵押的资产。商业不良资产是指在经营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收入甚至不能收回的资产。

一、我国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原因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是在多种因素交错、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产生的时间角度看,不管是计划经济时期、改革早期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期间,往往出现旧的信贷体制被废止而新的信贷体制还没有进行有效的运转现象,并始终受到计划经济色彩的影响,不良资产的现象逐渐的出现,而这部分不良资产占了全部不良资产的30%左右。从制度的角度分析,预算软约束问题一直在我国存在,银行从属于财政,财政可以随意向银行“透支”。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缺损。我国的投资体制不管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使银行贷款出现很多失误,致使出现不良资产。在资产的投入中,资产一般都出自于行政命令和技术分析,就这造成了我国的投资体制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同时,我国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即使有还贷能力也不愿意去偿还,这样也导致银行出现呆账和坏账。

二、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一)资产转让

资产转让是指把股权、物权、债券等资产通过招标、拍卖、协商的方式转给第三方处置。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使不良资产的存量减少,实现资金的回收。因资产转让这种方法对使用对象要求较低、适用的范围又很广泛、处置的配套环境也相对完善,所以受到了人们广泛使用。但是这一方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在资产的定价依据方面,若定价太低,会对国有资产造成流失现象,这样会对以后不良资产回收价值的最大化造成很多不利影响;若定价太高又会使很多的不良资产“烂”在手里。

2.资产转让是属于一次性处置,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后续收益方面就失去了分配权。

(二)诉讼追偿

通过诉讼、仲裁等司法程序向债务人追偿债务的处置方式就是诉讼追偿。这是回收现金和处置原值的处置方式之一,因诉讼追债处置方式的建立依靠法律以及国家司法机关的诉讼程序,所以诉讼追偿比其他的处置方式略有优势,道德风险小、适用程序规范、追偿手段力度大、能使资产处置的“三公”原则得以体现。但是诉讼追偿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在使用诉讼追偿这种处置方式时,需支付律师费和诉讼费,这样就导致诉讼成本较高。在支付诉讼费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诉讼费应该由债务人承担,在计算回收现金数额之前冲抵诉讼费。但是为了使现金回收金额得以提高,很多办事处都不愿意对诉讼费进行冲抵,导致诉讼费用明显增加。

2.在进行诉讼追偿之前必须聘用专业律师。

3.因法院审理、执行案件需要较长的时间,加长了诉讼追偿回收现金的周期,与加快处置进度相矛盾。

4.因我国法制环境的问题,在进行诉讼追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法官枉法裁判、案件难以执行、地方保护主义较重等问题。

(三)债转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并把这些债权转换为股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股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能享有相当的权益。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企业的包袱得以减轻,还能改善银行与企业的处境。在将股权转化为债权的过程中,应注意三个重点:

1.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业以及特大型企业予以解决。

2.让承担着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企业尽快达产达标,并促进产业升级。

3.对大中型骨干企业里有条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扭亏与转制。

若企业想要实行债转股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必须符合要求,产品的品种要适销对路,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该企业的生产要符合环保的要求,工艺装备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3.该企业的财务行为要非常的规范、债权债务清楚并有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

4.企业的领导人应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并且总经理、董事长要善于经营管理。

5.在对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转换时,应符合现在企业制度的要求,各项改革措施具有相应的执行力度,落实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任务。

虽然债转股相比于其他处置方式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债转股项目进展缓慢,资产管理公司中已批准但是未进行注册的项目占所有债权股项目的17.1%,涉及的金额占债权股项目总额的27.4%,对于这部分的债转股项目,资产管理公司既无法行使债权又不能享受股东权利。

2.对于已经成功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这样就导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有些企业不经过金融资产公司的同意直接对重大项目进行管理,这对资产管理公司在实现股东的权利上造成了很多影响。

3.股权退出非常困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股权退出时会受到企业和地方的干扰,外加上政策限制以及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导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股权退出时非常困难。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能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由表内移至表外,使银行的盈利性以及流动性得以提高,让银行的不良资产得以迅速解决。但是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着很多问题:

1.资产证券化的贷款一般都是可预见的未来收入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都有着标准化、专业化、批量大、流动性强的特征,如现在的住房抵押贷款。就目前情形看,我国主要的不良资产都是工商业贷款,而工商业贷款的利率不同、用途不同、期限也不同,这就导致偿还的现金留存不均匀,无法实现证券化。

2.证劵市场不发达。资产证券化需依靠发达的证券市场。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信用评级法律体系、发起人向特设载体“真实销售”资产的标准、特设载体特殊法律地位等等都要依靠法律才能有效确定。

虽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金融资产公司还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资产证券道路。2003年1月,德意志银行与我国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关于资产证券化与分包相结合的不良资产处置合作协议予以签订,这也开创了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并在境外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先河。同年6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关于账面价值132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信托项目成功推出,并借鉴相关的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产的快速处理与部分现金的提前回收。

(五)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

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很多外资参与进来并发挥引人注目的作用。现在很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通过拍卖和招标等方式对外国投资者出售不良资产。与外国投资者合作处置不良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投资者直接购买企业资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覆盖整个行业,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很多有潜力的企业因为过重的资产负担逐渐陷入困境,这时只要注入一部分资金企业就能快速运转起来,收购投入的成本明显比重建成本要低得多,这样就能得到现成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网络。

2.组建合资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仅可以降低外方投资者的风险,还能使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权利方面的不足予以弥补。与直接购买进行比较,方式更加灵活,投入的成本更小。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外资企业公司联手处置不良资产,在不良资产升值后,双方公司再进行相应处置,让双方公司利益变得最大化。

3.资产打包出售。现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资产量都相对较大,笔数也相对较多,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又较少,若逐一对资产进行处置,花费的成本就会较高,所以使用的可行性非常小,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出了打包出售资产这一手段,特别是对资产量较小的项目,不仅可以使处置成本得以降低,还能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效率。

4.委托处置或清收。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时,可以对外资机构的经验以及专业人员予以利用,委托他们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或清收,尤其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的抵债资产以及应收账款。

三、政策建议

(一)对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解决,处置不良资产的行动越快越好。丹麦、挪威、芬兰、瑞典等北欧四国先后清理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全面化解了银行业危机,使金融局势得以稳固,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国家在经济的调整上执行力度较小,不良资产处置的空间和余地都较大,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管理上都有一定空间,不管是社会各界还是财政对不良资产的损失可能都有一定承受能力,为处置不良资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有利环境下,要加快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贬值。

(二)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时,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框架,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只有在良好司法环境下才能更好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一种特殊的业务,为了保证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在良好政策环境和司法环境下进行运转,就必须尽早制定资产管理公司特别法,并在政策上倾向于资产管理公司,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手段得以保证。

(三)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全面开放不良资产市场,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并根据投资银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使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业绩得以提高。同时,考核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业绩,对处置资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严惩资产管理公司新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件。

(四)金融自由化不能操之过急。金融自由化是金融体制改革中最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但是针对我国现在的情况,金融自由化要逐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不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应予以提高,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对监督水平与监督技术进行改进。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只能不断加强行业管理才能使之更好地发展,国有银行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调整组织机构以及激励机构,加大改革的执行力度,并对改革的结构予以治理。为了让市场约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适当的会计标准信息披露制度,并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行全面贯彻与执行,从而使风险预警能力予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予以加强。最后,加强引导指导,调整现行法律,并使预算约束和司法体制得以强化,促进社会信用体系改善。

(五)国有企业要把剥离不良资产作为推进重组与改革的机遇。在债转股的形式下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予以完善,内部管理予以加强,经营机制予以转换,建立适合当前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处置不良资产任务时,完成得越好,越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进展越顺利,不良资产的处理就越容易。

参考文献:

[1].滕怡.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J].中国外资,2008(9):226-227.

[2].皮景霞.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创新浅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83-84.

[3].王华南.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市场化方法[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4):81-82,66.

[4].何川.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的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1(3):41-43.

[5].王光友.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实践的理论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1(8):40-41.

[6].王光友.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实践的理论探讨[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8):40-41.

[7].李艳宁 李思维.论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经营模式的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2):36-40.

[8].纪家琪.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看地方不良金融资产的管理[J].南方金融,2001(12):16-18.

[9].王元龙.美国债务危机与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安全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2(5):4-11.

银行融资篇10

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我国银行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国内金融机构将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中资银行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的冲击

从业务上来看,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上,无论存、贷品种,中资银行均远远不及外资银行;从表外业务(担保业务、贷款承诺、金融工具创新、中介服务)来看,西方银行的表外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己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而我国表外业务品种少、档次低、开办面窄、收益差;同样,我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也非常缓慢。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定削弱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

(二)对优质客户的争夺

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一般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跨国银行,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等潜在的优质客户。中外资银行的客户竞争目前已经比较激烈,一方面这些优良客户可能会“易主”,使中资银行出现客户向外资银行流动的可能性,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将增加中资银行维持与开拓优质客户的难度,增加成本。

(三)对优秀人才的争夺

金融服务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中资银行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要目标。中资银行为了挽留优秀人才必须提供更加优惠的报酬,以增加吸引力。随之而来的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为吸纳优秀人才各自增加成本。

(四)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提出新的挑战

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银行业结构复杂化,并将呈现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这都对我国的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挑战。由于外资银行从事的业务将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银行监管机构是难以完成监管使命的,这就需要银行、保险、证券监管机构加强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履行监管职责。

三、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股权多元化是实现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同时,国内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多种方式搞好在职员工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包括薪酬机制、晋升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等,实现收入与贡献真正挂钩,激励人才脱颖而出。

(二)加快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资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不容乐观。外资银行通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中资银行想与之争夺这方面的业务,首先必须正视中间业务相对落后的现实,向外资银行学习先进的业务思路,积极创造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条件;其次应当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继续加大技术投入,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同时在加快其发展步伐的同时,也要谨慎操作,而不要形成一种对中间业务风险控制的松懈局面。

(三)选择战略联盟

中资银行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同外资银行的战略联盟。中外资银行进行战略联盟的模式可以有两类:第一是全面业务合作协议或进行某一项业务合作。中资银行要力争在与外资银行合作中尽量吸取其先进经验和产品优势。第二是直接参股合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比重不断增加。中资银行虽然让出了部分股份,其最终的目的仍是迅速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更好地稳固现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