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本十篇

时间:2023-03-19 00:42:06

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篇1

    成本降低与成本控制有区别:

    (1)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2)成本控制仅限于有成本限额的项目,而成本降低不受这种限制,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

    (3)成本控制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而成本降低应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定决策的过程,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

    (4)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如果说成本控制主要是管理问题,那么成本降低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是:

    (1)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利用价值工程等方法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比率。

    创新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科技进步使先进的设备、工艺及材料应用于生产领域,依靠技术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降成本、增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生产出竞争力强并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提高了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人力、能源及原材料消耗,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降低成本篇2

【关键词】 降低成本; 经济实质; 经营

一、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一)成本是补偿生产的尺度

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用,即资金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份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用。这样,才能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规模进行。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生产耗费,企业资金就会短缺,再生产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进行。因此,降低成本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降低成本就能增加利润。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得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可见,成本作为补偿生产耗用的尺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本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成本控制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在企业内部低成本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价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企业的经济正处于萎缩阶段,那么降低成本对企业的继续生存更为重要。通常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而降低成本可避免这种外部压力。企业降低成本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经营战略设定的目标利益而进行的,实施成本策划,正确运用价值分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从而实现利益目标。因此,成本策划作为改善成本手段的同时,也是实现利益目标的手段。

(三)降低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降低成本对企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努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而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成本是其中首先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的多少;而较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成本是控制发展的基础

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把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成本降低了,而售价不变,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有大幅的增加,企业的经济基础就会更加稳固,企业就有力量去提高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的经济状况处于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没有进行成本策划的情况下盲目地发展,如果在促销和开发新产品上盲目进行,一旦决策失误或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企业经济基础较差的话,那么企业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由此可见,降低成本对一个企业盈利、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是一般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面临和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降低成本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失去的效益。

(二)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

(三)领导重视与全员参加的原则

领导重视与全员参加的原则指企业领导和每个普通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成本控制涉及到全体职工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

(四)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五)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企业所有人员都要参与。

(六)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三、企业降低成本的策略

(一)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一要分析供货市场,调整采购策略。根据企业年初计算的全年材料预算,提前冬储工作合理避开原料需要高峰,避开高价采购时间区域,通过采购时间差,降低采购成本。二要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电子商务,搜寻市场信息,查询市场价格,指导成本核算、指标确定和目标控制工作。通过信息网站等查询价格,搜寻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成本控制指标,指导采购成本控制工作。三要稳定老客户,立足长远发展。在保证资源基本需求的同时,要与一些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能够在今后的物资采购中获得一定的折扣,以此来降低成本。

(二)降低原材料成本

在企业的产成品中,原材料的成本占到大约60%到70%,其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企业应当降低成本。节约材料,杜绝生产过程中的跑、漏、滴等现象;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成本的降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材料采购的多少。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成本降低了,而产品的价格不变,那么企业的利润将会大大的增加。一要制定产品的单位材料消耗定额。即确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工作量所需消耗某种材料的数量标准,它一般为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及燃料的消耗定额。二要编制完工预算,并据此向供应部门下达材料采购计划,同时生产部门依据图纸和生产图预算再编制生产预算,制定材料消耗定额,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物资,因此实行限额领料管理制度。在材料领用方面,要严把材料消耗定额关,根据产品产量和消耗定额对材料进行限额控制,建立材料限额卡,填写限额领料单。而且,企业生产部门也应加大考核力度,对超定额领料的生产部门,除了扣其奖金外,还要扣生产部门负责人的年终分红等。通过这样层层把关,严格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材料消耗、降低材料成本,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

(三)提高领导和员工的管理意识及技能

许多企业领导认为,降低企业成本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无法体现他们在任期内的政绩。因此,企业单纯追求产量,将产值作为经济责任的主要任务。对于抓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认为难度大,不易奏效,不能持之以恒,效益不好时就抓,效益好时就放松,甚至不抓,没有真正把加强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主体。而只是作为增加效益的附属工具,这种管理意识的结果,必将使降低企业成本的任何方法或途径失效。为提高企业领导及职工的管理意识,降低企业成本,一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意识,反复强调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性,使降低企业成本的工作真正得以落实。二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好的业绩、高的营业利润,只有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利用共享资源

共享资源指产品的成本与分摊资源费用的产品数量有关。分享这类资源的产品数量越多,分摊到单位产品中的成本就越低(如:企业固定资产、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源的采购费用、信息使用费用、市场开发费用、信息传播费用、建立和使用销售渠道的费用、交易费用、经验共享等,都是共享资源)增加使用这些共享资源的规模和频率,就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并发挥作用,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自信心,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一个不随企业政策或企业领导改变而改变的一个方针。它应该起到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作用,使每一个企业领导都能感受到它的威力,并围绕着这套管理体系来制定企业的远景发展蓝图和近期的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是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如何建立并完善这套体系,也就是我们真正要研究和探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的内容,即建立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六)创新是节约成本的源泉

在传统经济环境中,节约开支、修旧利废、堵塞漏洞、降低消耗都能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仅从这些方面降低成本,效果有限,只有创新才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科技进步使先进的设备、工艺及材料应用于生产领域,依靠技术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降成本、增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生产出竞争力强并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提高了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人力、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实现现代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必须狠抓技术进步。要做好这项工作,企业不但自己要注重科技开发工作,而且应与科研单位紧密配合,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搞好技术引进工作。另外,在技术开发和引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使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降低成本篇3

【关键词】 企业经营降低成本

Abstract : The economic essence of the cost has decided that the cos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So reducing the cos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nterprises' operation efficiency.

1.降低企业成本的经济意义

成本概念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当合理地划分费用和成本的界限。国内外关于成本的研究指出,传统的成本概念具有片面性,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为中心的一个完整性系统,因此,传统的成本理念已不能囊括其真正的经济含义。

1.1降低企业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之一

成本控制措施得当,企业利润就有可能成倍增加。利润上去了,企业就能大刀阔斧地利用资金进行再生产、再投资,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系统。(在员工福利方面,利润的增加也会使员工的福利待遇提高,从而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1.2降低企业成本可以节约资源并增加收入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对现有资源没能充分利用、资源浪费较严重的现象。企业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管理,准确测算生产加工定额,使物料消耗控制在定额以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把剩余材料资源经过加工销售,增加企业收入。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还遏制了资源的浪费。

1.3降低企业成本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

成本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成本水平较高的企业,将会因为成本的原因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2.降低成本的原则

2.1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失去的效益。

2.2领导重视与全员参加的原则

2.3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

2.4全面性原则

2.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2.6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3.企业降低成本的措施

3.1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许多企业领导认为,降低企业成本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无法体现他们在任期内的政绩。因此,企业单纯追求产量,将产值作为经济责任的主要任务。对于抓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认为难度大,不易奏效,不能持之以恒,效益不好时就抓,效益好时就放松,甚至不抓,没有真正把加强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主体。而只是作为增加效益的附属工具,这种管理意识的结果,必将使降低企业成本的任何方法或途径失效。为提高企业领导及职工的管理意识,降低企业成本,一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意识,反复强调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性,使降低企业成本的工作真正得以落实。二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好的业绩、高的营业利润,只有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3.2加强采购成本管理

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一要分析供货市场,调整采购策略。根据企业年初计算的全年材料预算,提前冬储工作合理避开原料需要高峰,避开高价采购时间区域,通过采购时间差,降低采购成本。二要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电子商务,搜寻市场信息,查询市场价格,指导成本核算、指标确定和目标控制工作。通过信息网站等查询价格,搜寻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成本控制指标,指导采购成本控制工作。三要稳定老客户,立足长远发展。在保证资源基本需求的同时,要与一些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能够在今后的物资采购中获得一定的折扣,以此来降低成本。

3.3降低原材料成本

在企业的产成品中,原材料的成本占到大约60%到70%,其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企业应当降低成本。节约材料,杜绝生产过程中的跑、漏、滴等现象;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成本的降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材料采购的多少。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成本降低了,而产品的价格不变,那么企业的利润将会大大的增加。一要制定产品的单位材料消耗定额。即确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工作量所需消耗某种材料的数量标准,它一般为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及燃料的消耗定额。二要编制完工预算,并据此向供应部门下达材料采购计划,同时生产部门依据图纸和生产图预算再编制生产预算,制定材料消耗定额,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物资,因此实行限额领料管理制度。在材料领用方面,要严把材料消耗定额关,根据产品产量和消耗定额对材料进行限额控制,建立材料限额卡,填写限额领料单。而且,企业生产部门也应加大考核力度,对超定额领料的生产部门,除了扣其奖金外,还要扣生产部门负责人的年终分红等。通过这样层层把关,严格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材料消耗、降低材料成本,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

3.4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并发挥作用,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自信心,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一个不随企业政策或企业领导改变而改变的一个方针。它应该起到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作用,使每一个企业领导都能感受到它的威力,并围绕着这套管理体系来制定企业的远景发展蓝图和近期的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是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如何建立并完善这套体系,也就是我们真正要研究和探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的内容,即建立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3.5技术创新

在传统经济环境中,节约开支、修旧利废、堵塞漏洞、降低消耗都能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仅从这些方面降低成本,效果有限,只有创新才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科技进步使先进的设备、工艺及材料应用于生产领域,依靠技术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降成本、增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生产出竞争力强并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提高了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人力、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实现现代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必须狠抓技术进步。要做好这项工作,企业不但自己要注重科技开发工作,而且应与科研单位紧密配合,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搞好技术引进工作。另外,在技术开发和引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使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6利用共享资源

共享资源指产品的成本与分摊资源费用的产品数量有关。分享这类资源的产品数量越多,分摊到单位产品中的成本就越低(如:企业固定资产、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源的采购费用、信息使用费用、市场开发费用、信息传播费用、建立和使用销售渠道的费用、交易费用、经验共享等,都是共享资源)增加使用这些共享资源的规模和频率,就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金中泉.财务报表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降低成本篇4

[关键词] 设计成本 价值工程 决策

一、设计成本的相关概念

设计成本可定义为:通过产品研发、设计、设计评定过程,形成产品图纸并在管理当局决定按其进行生产时(此时产品设计确定),依据图纸及其技术条件规定,生产出合格成品的最佳耗费状态时的成本。设计确定后,由于管理当局决定将其投入生产,因为技术方面设计的决定性和管理当局的生产决策,这两方面均具有决策作用,因而此时的设计成本也就成为决策成本范畴的概念。设计成本也成为一个成本决策和成本标准。

二、降低设计成本的决策

1.利用价值工程进行决策

按照价值工程的观点,产品的价值即效能与其功能成正比,与其成本成反比,即

效能(v)=功能(f) / 成本(c)

当然,保证必要的效能,可以通过功能不变、降低成本,功能增加、成本不变,功能较大增加、成本较少增加,功能较小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等的方式途径达到。但无论企业或顾客,保证必备的功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为此,企业应对准备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新产品按功能价值关系(p=f/v)考虑,避免新产品设计时因功能过剩、要求过高等原因造成的设计成本增加;对新产品完善过程中,以及已经成熟产品,通过改进设计、工艺,改变零部件的配置或用料,降低设计成本。wWW.133229.CoM

2.差异化决策

企业要在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做出权衡。企业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包括降低材料、人工的耗费,降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是传统的成本领先策略的主要方式,但这些措施商家们都在做,而且其效果处于递减状态。

企业在满足必备效能的前提下,其竞争战略可从成本领先转向产品差异化方面。企业应始终如一地积极进取,追求一切降低成本而又不必牺牲产品功能和形象的机会,从产品差异化方面考虑,实施差异化设计,以期达到改进、增加功能而不增加成本的效果,取得竞争优势。

3.管理控制

(1)降低设计成本从源头抓起

设计产品首先对需要开发的产品进行技术评定,包括产品功能定义、功能评价、材料选用、工艺实现,确定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必须进行经济分析。

市场开发时对新产品的销售市场做好充分的预测,包括产品的销量、产品的性能等,然后把第一手市场预测的信息交给技术部门,技术部门根据客户的需求,根据现有的技术及工艺水平,经过充分的论证后,确定产品的性能。根据确定的产品性能及配置,确定该产品的物料清单,把该清单交给采购部门及定额部门,由采购部门预计其采购价格,定额部门确定其工时定额、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等。财务部门根据市场开发部门提供的市场容量、预测的销量,技术部门提供的物料清单,采购部门提供的材料采购价格,定额部门提供的工时定额,做好新产品的经济性分析,确定成本及售价。

产品的基本配置在确定后一般不能随意改变,若需要更改且涉及成本变动较大的,需经技术、经济评价体系的同意。

(2)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除设计成本外,主要是开发费用控制。技术部门根据应开发新产品类别、品种进行项目费用预算,经项目专家小组进行评估、审定、论证后实施,并以审定后的项目费用作为费用控制目标。

4.工艺改进

通过改进工艺,尽可能使生产过程达到设计成本。工艺改进涉及设备、工序、工位器具、定置生产等,并对生产过程的瓶颈进行改进和控制,尤其对关键工序进行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期达到设计成本。

5.发挥专业技能的作用

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无论采取何种决策,关键的是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只有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的人员,各种技术的、管理的问题方可得以解决。企业在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尤其应注重相关人才的招聘、使用,并尊重、发挥其才能和潜力,从根本上降低设计成本。

三、结语

设计成本是具有决策性的成本,一旦设计成本确定后,其对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影响就基本确定,达到设计成本就成为企业各种职能共同努力的目标。为降低设计成本,从生产、管理方面所能够做的工作的成效是有限的,设计、决策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为此,企业当局应利用价值工程、差异化策略、管理控制、工艺改进、发挥专业技能人员的作用等方面做出努力,以降低设计成本,至少达到设计成本,以获得期望的企业效能和顾客价值。

参考文献:

降低成本篇5

降低风险成本是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需要。众所周知,建筑施工项目的净利润一般都比较低,而一个项目发生亏损和事故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往往抵得上几个甚至几十个相当规模的工程利润。而其所包含的隐形成本(包括设备损耗、法律费用、工程延误、清理场地、专家费用等)更是“水下冰山”。单个工程项目因风险管理不当,常常会造成整个工程总成本上升、工期拖延等,并最终导致项目经济效益降低,甚至整个项目失败,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降低项目风险,减少因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加强项目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项目的总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包括风险管理成本在内的各项管理成本是项目成本组成中的重要内容。开展风险管理活动,企业/项目部就必须为此支付相应的费用,包括预防风险发生的费用、风险发生后造成的各种损失费用(如补救措施费、事故处理费等)。从这点上讲,开展风险管理必然会增加企业/项目部的管理成本(主要是风险预防成本)。

然而,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和级别,从而降低了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以及处理成本(风险管理的损失成本)。如图1中灰色和蓝色曲线所示:两条成本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是最佳风险管理水平,在此风险管控水平下,企业/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的总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损失成本)也最低。随着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加强所需的预防成本曲线会随之下降(如图1中红色曲线),从而企业风险管理的总成本出现下降,企业的最佳风险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即: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越高,最佳风险管理水平也越高,而最佳风险管理水平下的风险管理总成本就越低。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项目风险管理活动,在大力提升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项目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有效降低项目管理的总成本,提高项目的利润率。

加强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管理能力的需要。到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建筑大国,但距离世界建筑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装备水平,与国际知名建筑企业的差距都不大,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超过。但从综合实力来讲,特别是管理、技术、品牌和人才等软实力方面来讲,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与世界知名建筑企业还存在明显差距。而软实力的差距正是影响中国建筑施工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盈利水平的最大障碍。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因此,加强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是建筑施工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风险管理能力与降低项目成本的关系

项目风险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商业模式是管理职能与生产职能分开,即公司的日常运行由公司总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而项目的具体施工业务则主要由工程项目部具体组织实施。公司职能部门对项目部的施工组织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必要服务。因此,我们可以把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分为两大类:公司运营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等等。总体而言,公司管理的风险相对比较宏观,需要在系统、综合考虑各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取得良好的风险管控效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和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思路,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

项目管理风险。即项目部在项目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按照不同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项目风险可分为成本风险、合同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相对而言,工程项目的风险具体得多,一旦发生相关的风险事故,往往会对项目本身造成包括人身伤亡、经济损失等在内的直接影响,而一些大项目的重大事故甚至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重视项目风险管理工作。

强化风险管理是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的重要手段。工程项目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战场”,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和持续改进等。加强对项目质量、安全、技术、成本和合同等风险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各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降低项目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因为项目质量、安全和技术等缺陷而造成的补偿措施费用,有效降低项目总成本。

质量风险管理。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结构日趋复杂、新材料和新工艺层出不穷,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不断增加,因质量风险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建筑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建筑工程的质量风险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项目质量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发生的几率,提高工程的一次合格率,减少甚至杜绝返工返修和其他浪费,从而降低因发生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降低项目的质量成本:一是因项目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可称之为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采取补救、返工和返修措施所需的费用,以及因为补救等措施引起的其他损失,包括工期拖延、项目投产延迟、停工整顿以及浪费的项目材料费、设备费、人工费用等。二是因质量问题造成的间接损失,可称之为间接成本。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因质量问题造成的赔偿和市场信誉受损等。根据我国《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如果在项目合理使用期内发生因工程质量不合格而造成损害的,质量事故的责任方(通常是施工方,也可能是设计者或其他)均应给予合理赔偿。而一旦发生重大质量问题,必将导致企业的信誉受损、市场份额下降,其损失更是无法弥补。市场一旦丢失,企业的生存都存在问题,何谈利润和发展?安全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风险有很多,比如人们常说的“五大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触电)、火灾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员的不规范行为、物品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适应状态、交叉作业安排不当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利条件等。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因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妨碍企业的正常发展,例如北京西单一工程中脚手架坍塌事故导致事故单位被驱逐出北京市场。中南地区一在建桥梁倒塌致60多人死亡事故导致当事企业被停止三年工程投标资格。强化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开展施工文明生产,能够降低因安全事故带来的各类损失,保证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一方面开展安全风险管理能够促进施工人员成本意识的提高。开展安全风险管理,首先要进行安全风险识别,找到潜在的危险源。这就需要广大的施工人员积极参与,在危险源的识别过程中结合施工实际需要,积极思考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在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促进施工人员做到“工完料尽”,在降低项目直接成本的同时,提高员工成本的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开展安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事故赔偿方面的成本。生产安全是开展安全生产的最大效益,主动、积极、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能够在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的同时,大大降低因不文明施工、模板“朝天钉”等造成的伤亡事故,杜绝重大伤亡事件发生,这对于降低工程成本管理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根据现行规定,若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工程伤亡事故,赔偿金额相当巨大,通常是当地当年平均工资的30倍(重伤事故)和25倍(死亡事故)左右。

技术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盲目追求建筑设计的新颖而造成结构体系不合理等,工程项目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越来越大。技术方案的创新和优化本应是提高项目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但也随之带来一系列技术的风险。这种风险如果失去控制,所谓的“创新”将成为项目失败的导火索。近年来国内外均发生因技术风险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工程事故,包括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屋顶坍塌、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市场坍塌、我国多个在建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整体坍塌等。加强技术风险管理,能够降低技术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率,同时也能够降低因技术风险带来的相关成本,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

一方面加强技术风险管理能够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技术风险包括技术不足的风险、技术开发的风险、技术使用的风险等。加强技术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失败可能性,促进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称为“四新技术”)的应用,扩大四新技术的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项目的施工效率,进而提高项目的整体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技术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项目因技术创新失败带来的机会成本。技术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不配套、不成熟,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应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或者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预测不够充分等。加强技术风险管理,通过技术方案的咨询论证,确保技术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生产过程组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等降低创新的整体风险;通过建立技术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等,能够有效提升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从而降低因技术创新失败造成的机会成本。

成本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当前的建筑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随着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承发包交易中过度向发包人倾斜,发包人将项目的许多成本都转嫁给建筑施工企业,这使得承包人处于更加不利地位。这就要求加强对项目的成本管理,尽可能化解和降低项目过程中的成本风险。项目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风险的管理)贯穿于项目全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对项目成本及成本风险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一是在工程投标阶段,应深入研究招标文件,认真踏勘施工现场,找出拟投标项目的盈利点、亏损点、风险点,进行项目的成本预测,为投标决策和策略奠定基础。二是在施工准备阶段,结合实际图纸和其他相关资料,依据工期和上级要求,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努力寻求变更签证的机会,化解不平衡报价中低价子目的亏损风险,力争以最小的成本耗费满足预定的合同目标要求。同时,还应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项目成本计划,分解目标,划分责任和权利,保证目标的实现。三是在工程施工阶段,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实行项目管理人员的全员共担成本风险,以“四算”对比、挣值分析等方式进行成本分析和考核,以开源节流的原则实施成本控制。只有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减少项目的成本风险,才能够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确保项目包括成本目标在内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除上述风险之外,工程项目可能还包括合同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分包风险、工程所在地隐性势力干扰的风险等等,加强对包括上述工程项目风险在内的各类项目风险的管理,对于控制项目成本,保证项目整体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作用。

建立项目风险防御体系可强化项目成本管理

建立项目风险防御体系是项目成本的“防火墙”。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盈利和风险相生相伴,施工项目中的风险从来都不可能消失。因此,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潜在的或者已经发生的各类风险,协调好项目施工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在组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团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积极开展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策划、跟踪和处置等活动,构筑起行之有效的项目风险防御体系。

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03]206号)文件,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组成。

其中,直接费包括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直接工程费,以及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并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措施费;间接费则包括政府等有关部门规定必须缴纳的规费、企业管理费等。

降低成本篇6

9月24日,广东省外经贸厅、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请来了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澄教授,举办了题为“应对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对策”的培训,为中小企业如何突破外贸困境出谋划策。

来自110多家企业的230多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由广东省外经贸厅外贸发展处副处长张鹏主持。

培训内容涉及世界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与市场机遇,中国经济的发展与问题,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的解决之道,中小型民营企业产业转型的关键与创新型管理等五个方面。

刘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冲击有:股市低迷,金融风险加大;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寒冬正悄悄逼近;全球经济调整进入一个大的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加剧,原材料大幅上涨;中小企业破产;外资企业撤退等。“中国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一次外部冲击。”刘教授说,中国经济将要面临1998年以来最大的调整,中国政府不但要警惕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还要把握经济调控力度,防止经济出现较大减速惯性,另外还应当追加投资,抑制经济滑坡,妥善安排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以及为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转型辅导资金等。

刘教授认为,中小企业要突破目前的困局,除了政府相应的政策外,首先要内练素质。内练素质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降低成本主要包括:降低采购成本,降低财务成本,降低人力成本,降低制造成本,降低营销成本,降低管理成本等。在谈到降低采购成本时,刘教授说:“现在电子商务这么发达,企业完全有条件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报价,通过货比多家,询价议价获得比较理想的报价。

降低成本篇7

关键词:人工成本;概念;有效;降低,途径

1966年日内瓦第十一届国际劳动经济会议人工成本会议决议案通过的人工成本是指雇主在雇佣劳动力时产生的全部费用。国际上通用的人工成本包括:已完成工作的工资;未工作而有报酬时间的工资;奖金与小费;食品饮料及此类支出;雇主负担的工作的住房费用,雇主支付雇员的社会保险支出;雇工对职业培训、福利服务和杂项费用的支出,如工人的交通费、工作服等。

我国的人工成本的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按我国劳动部颁发的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职工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工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投入劳动力要素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性报酬和福利性供给,是企业总成本的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一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直接反映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全部投入,是员工经济利益之所在,其数额的增减对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因此,认真研究人工成本的合理投入,是企业成本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工成本是企业劳动工资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降低劳动消耗,追求投入产出之比,更好地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课题。

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2008年全面爆发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降低人工成本的消耗,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减员,讲究“人岗匹配”,做到劳动力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

减员不是单纯地为了减几个人,其目的在于增效。增效,一是效率的提高。通过减员,克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实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真正地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二是效益的提高。通过减员,降低人工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一定要明确“岗”,考量“人”,纠正“人岗不匹配”,从而使企业花“最合适”的人工成本来保证有效完成各项工作。“人岗匹配”可以长远保证企业的人工成本以合理的水平运行。

二、严格控制工资总量,实行目标管理,降低人工成本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分配原则,只有充分地发挥工资的约束,调控等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投入产出的效益。工资不是福利,是一种投入,投入的目的是有效益,我们只有在控制其总额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约束、调控和激励的作用,搞活内部分配,提高企业的人工效率。因此,要加强对工资总额的控制,建立工资控制体系,将人工成本控制指标纳入经营者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追究人工成本失控企业领导人的责任;要更新我们的用人观念和建立新的用工机制,科学控制用工总量。

三、利用激励机制,调动积极因素,降低人员提出成本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利用工资激励机制的作用鼓励职工多为企业作贡献,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职工按有效劳动分配,从工资制度上要取消档案工资,全额与效益、贡献挂钩浮动。工资要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出效益,只有把有效的资金投入到刀刃上,才能使其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当员工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愈加被激发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促进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员工退出,会造成许多显现成本和隐性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离职后的岗位空缺成本(新员工补充成本,新员工的训练成本,新员工的低效成本)等。企业应该结合本部的当前情况,分析本企业的实际问题,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使用,同时又有良好的约束机制辅助,通过合理途径激发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和才干,企业就能具有充沛旺盛的活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发挥人才效益,降低人工成本

降低成本篇8

一、税收成本与税务的内涵

税收成本是一定时期内国家为筹集税收收入而加诸社会的全部费用和损失,包括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以及税收的经济成本,即税收对经济造成的效率损失。目前,我国税收成本明显偏高,不但与我国现实税收征管力量不足的情况相矛盾,而且也与我国财力不相适应。但是,以目前的社会管理水平,简单地压缩税收经费支出,降低税收成本,不但不会提高税收效率,还将导致税收流失和税收收入减少。因此,要降低税收成本,应从影响税收成本的因素入手。税收征收管理体制是影响税收成本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税务是以税务事宜作为范围的一种具体形式,属于中的委托。我国《税务试行办法》将税务表述为:税务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各项行为的总称。

二、税务在降低税收成本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征税成本。长期以来,我国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税收成本的研究,致使税收收入有限增长总是伴随着税收成本的巨额增加。实行税务后,把本该由纳税人自己办的事,从税务机关分离出来,把服务工作推向社会,减轻了税务部门自身负担,减少了“征、管、查”三个系列中的管理人员。从税务机关来看,将多数基础工作交由纳税人完成或由纳税人委托税务机构完成,表面上是将征税成本转化为纳税成本,但从整体上看,税务机关为此腾出人力、物力加强征收管理和信息管理,可以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部分地吸收社会力量协税办税,缓解征收力量不足的矛盾,相应减少征管成本。

(二)有利于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作为纳税人,可以自己办理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代为办理有关涉税事宜,纳税人自办纳税需要一定的成本,委托同样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当自办纳税成本高于委托费用时,纳税人就会选择委托;当自办纳税成本低于委托费用时,纳税人就会选择自办纳税。企业及其他纳税人寻找税务人代替自己处理纳税事宜,将繁杂琐碎的纳税活动,如办理税收登记、纳税申报、计算税额及税收筹划交给专业税务机构,就可以为纳税人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大大降低纳税成本。

(三)有利于降低税收的经济成本。降低经济成本就是降低税收对经济造成的效率损失。

其一,税务可以降低税收的效率损失。效率原则是税收的基本原则。税收的效率就是要使因课税而产生的净损失最小化。也就是说,税收的取得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用、经济运转等方面花费最少的费用。税收效率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税收制度的效率;二是税收征管的效率。税收制度的效率取决于税收制度的设计,包括税制的设置、税基的选择、税率的高低、减免税政策的制定等。对于税收征管效率,是指税收征管能否把应征税款依法及时足额组织入库,征管监控的有效性即纳税人是否守法,征、管、查各环节的管理以及税收信息的采集、传递、反馈等方面是否符合完整、准确、时效的要求,以最少的征管费用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

税收成本反映税收制度的效率,征收成本则与征管机构的效率有关,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本的高低只能部分反映效率的优劣,犹如投入不可能完全反映产出一样。一般而言,征收成本低,说明征管机构的效率高;税收成本低,说明税收政策制定的好。最重要的是,在评价税收征管制度的优劣时,不能将评价税收征管机构效率的征收成本与评价税收制度效率的税收成本混为一谈。

目前,国际上评价税收征管制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看纳税人是否遵守税法,看税法是否被税务机构正确执行,而不是简单的以征得的收入与花费成本的比率来评价。税法被正确的贯彻,纳税人遵守税法的比率高,税收征管制度就较完善;否则,即使征收成本很低,大量的纳税人不纳税,税法没有正确的实施,这样的税收征管制度也不能称之为先进。

降低成本篇9

福建省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实业集团),是中国电信集团贯彻国务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精神成立的,下属多家子公司,主要为各通信运营商提供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电信科研、通信器材销售以及末梢电信服务等。自2000年12月成立以来,集团业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但在通信支撑业务市场日益竞争形成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各子公司在业务经营中。为运营商垫付资金较多。工程结算期延长,运营商结算条件日益苛刻,往往还要求预留至少1年的质量保证金。由此。各子公司应收账款高居不下,资金供求矛盾也随之更加突出。而在母子公司体制下,又不能简单地将集团各单位资金进行调拨使用。如何发挥集团优势,筹集货币资金,解决资金供需矛盾,降低资金筹集成本。实业集团作了积极尝试与探索。

从降低企业筹集资金成本的要求,资金筹集应讲求经济性和时效性。选择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和筹集方式。其资金成本也各不相同,且取得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对于及时满足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应合理选择资金来源渠道和筹集方式,力求使资金成本达到最低、时效最佳。

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分为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对实业集团而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中的银行贷款。从银行贷款筹集成本分析,其筹集成本主要有利息支出、公证费、抵押资产的评估费和保险费等,在时效上,由于需提供担保、抵押、评估、保险、审批等手续。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在用款时限上的要求。内部资金主要包括:其一,企业保留盈余和提取的折旧,靠企业积累和提取折旧筹集资金最经济。不用支付筹资费用。但要以企业盈利为前提,且筹集的资金有限,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其二,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融通。内部融资有以下优点:一是降低企业集团的筹资成本,筹资成本包括利息和利息收入缴交的税金及委托银行手续费,利息费用在企业集团内部发生。对企业集团而言筹资成本仅为利息收入应交的税金和少量的手续费,比向银行借款成本低;二是时间快,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根据集团对内部企业信用的掌握。可不提供担保、抵押等手续,手续较银行贷款简便,在时限上能满足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要求;三是获得税收上的差别利益。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金借款,由集团中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向其它成员企业调剂资金时.企业集团的利润实际上从高税率企业转移到了低税率企业,有利于降低企业集团的所得税,提高其净利润和企业价值。

基于以上筹资渠道分析,实业集团选择集团内部资金融通,由于实业集团规模及资源的局限性。又不具备成立内部银行、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等内部资金融通的管理机构。而直接在集团内部相互调剂资金余缺。又容易导致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失效。如实业集团成立以前,各子公司均存在向福建省电信公司借款未还现象。实业集团成立后,除平时积极催收外,对欠款单位还在效绩考核中予以扣分,但仍有欠款未还现象。由此在内部融资机制中我们尝试引入第三方。委托商业银行贷款。即由实业集团提供资金。并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贷款金额的1%一5%0,与银行协商后按1%。),委托银行根据我们确定的借款子公司、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并协助收回借款本息。委托银行贷款后,订立了三方的约束合同,有效地避免了子公司欠款不还的现象,同时规范了集团内部财务结算手续,形成内部融资,达到降低筹资成本,实现集团利益优化的目的据统计,自2003年6月以来,实业集团本部累计向子公司发放贷款8,800万元,节约筹资成本400多万元,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但是。企业集团内部融资也受到税法的约束。税法规定“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对于内部借款金额过半的企业,必然减少其利润。增加其现金流负担;从投资者角度分析,难免损害少数股东利益。容易挫伤投资员工的积极性。由此我们尝试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内部委托借款,其余拟使用商业贷款的组合筹资方式。

商业贷款必然涉及担保问题,根据担保方式的多样性,我们也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并加以取舍。目前,最为常用的担保方式有:第三方担保、连带责任担保、财产抵押、财产质押。第三方担保方式,是指合同中的借款方为履行借款合同,向银行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第三方保证人作保证。第三方提供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连带责任担保(即常说的信用保证)采用该种方式担保的,不需要提供抵押和第三方保证,不需要购买保险。从而免去了一笔较为可观的保险费和抵物价值评估费用,担保成本最低。但对企业的资产规模、效益有较高的信用要求。且审批手续严格、时间较长。需层层上报总行审批。目前银行只允许资产规模较大、收入较高、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例如电信、电力)采用这种担保方式。此种担保方式虽成本较低,但由于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资产、收入等规模有限,难以得到银行的批准。

财产抵押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担保方式。其一般以不动产(房产)作抵,所抵押的财产须办理财产价值评估(评估价值要高于借款金额,银行一般是将贷款额度控制在抵物评估价值的60%-80%以内)。还要办理抵押财产保险,需花费一定的保险费和抵物价值评估费用,是担保形式中成本较高的一种。为规避《公司法》中关于对外投资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的规定,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的房产大部分已上划实业集团本部,所属子公司资产大部分是电脑和车辆等,少有不动产,且从价值的总量上也不能满足担保总额的要求。鉴于此种担保方式成本较高,且不易操作,不适合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

财产质押。银行对质物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限于本银行开具、或签发的存款单、凭证式国库券、金融债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质押价值要高于借款金额(银行一般是将贷款额度控制在质物评估价值的80%-90%以内),且在借款期内不能支取。显然,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无法提供以上质押。

降低成本篇10

摘 要 本文在系统完整地梳理税收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税收成本的现状,认为我国应该从税收成本意识、税制结构、税务机构设置、税务等方面入手,通过增强税收成本意识、优化税制结构、精简税务机构、完善税务等措施,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

关键词 税收 现状 途径

一、税收成本的内涵

所谓税收成本,按照笔者的理解,就是指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也就是在一定经济条件和体制下,政府在实施税收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耗费及损失。即征纳双方在征税和纳税过程中的总花费,在量上等十征税成本、税法设计成本、保障成本加上奉行纳税成本(遵从成本)以及福利成本(机会成本、税收扭曲成本)。按行为主体可分为征税成本、纳税成本、社会成本。按它的影响范围考虑,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税收成本一般是指征税成本;广义的税收成本除征税成本之外,还包括纳税成本、社会成本及税收经济成本。

二、税收成本偏高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由十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旧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决策机关还是税务机关,领导部门或基层单位,一直都视税收征管工作为纯粹政府行为,而非经济行为,缺乏税收成本观念。各级领导机关对税务机关的考核,只关心税收收入规模及增长速度。为完成税收计划任务,保证应收尽收,税务部门不惜一切代价,增人增机构等。另外,地方政府为调动税务部门完成收入的积极性,普遍实行税收任务完成情况与自身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经费奖励的政策,这就必然导致税务机关在征管出发点上往往更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组织税收收入,而对税收成本的高低却很少考虑。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对依法纳税存有抵触情绪,从而增加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

(二)税收政策方面。税收制度不尽简化,税收优惠政策过多,不可避免地导致征税成本、纳税成本的增加。由于我国税制还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公平原则,加上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淡薄,导致纳税人普遍存在偷逃税观念,从而增加了征管费用。税制的复杂性及税率档次过多,也增加了偷逃税的机会和征管成本、纳税成本。

税收政策经常变动是税收成本高的另一原因,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过多过滥,而优惠方式主要以低效率的减免税为主,不仅直接减少了税收收入,也会助长偷逃税活动,使税收的课征稽查、中报和缴纳费用增加,从而加大了征税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纳税人承担法律责任的纳税成本。税收政策过多过频的变动,也造成了大量的征纳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服务体系方面。税收服务体系主要指的就是税务制度。税务指税务人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以被人的名义依法办理税务事肩{的行为。我国的税务制度起步比较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借鉴了国际上的惯例,对税务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征税成本,同时得到了纳税人的欢迎。199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与人事部颁发《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将税务人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准入控制范畴,标志着我国的税务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我国的税务发展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出现了一些缺陷,如政社不分、行政干预、业务交叉等问题,从而导致执业规模小、服务单一、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

三、降低税收成本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税收成本意识。我国建国50多年来,税务部门基本上没有对税收进行成本核算,全国总成本、分税种成本都没有一个准确数字可供考核。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树立税收成本观念。

一是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和传统模式,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把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作为征管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应用十改革实践,把以最小的征收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征收成果,作为衡量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

二是要树立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思想。改革要从征管、机构和人事制度上全方位推进,才易收到明显成效。

(二)建立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对于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通过税制结构优化,构建起以增值税等为主要税种的、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的、制度合理和征管效率高的税收制度。税制设计上应便利公民纳税和税务机关的征管,尽量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十理解和掌握,给纳税人以方便,减少纳税费用,还可以降低遵从成本。比如税率设计上尽可能减少档次,规定一个合理的起征点以及严格控制减免税等。根据我国国情及市场化需求,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结构,从而也可以减少税收本身造成的效率损失,降低税收的经济成本。

(三)创新征管手段。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如何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征管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加入WTO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稳妥地实施税收征管业务重组,构建“征管业务流程化、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方式集约化”的现代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曾国祥.税收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