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30 17:45:19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1

关键词:审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信息可能发表不恰当意见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会侵犯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或是给其造成损失,是审计人员应承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审计风险日趋增大,成为从业人员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审计风险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客观性。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消失或转移。审计从业人员只有严格遵循审计程序,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等,才能降低审计风险。二是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体现为一种潜在风险,形式上则表现在:审计后果发生的不确定性;给被审计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是否严重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需承担责任大小的不确定性。三是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严重性。一旦出现审计风险,就会给相关利益者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会在不客观的审计报告下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使其经济利益受损。对于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其社会形象,甚至引来官司。对于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同样会影响其企业形象,降低企业价值。四是可控制性。鉴于审计要为其出具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因而审计人员通常会主动采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现实社会中,会计师事务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其从业的独立性,也影响到从业人员的公信力。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就是企业,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与行政主管部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会加大审计风险。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者而言,其既是委托人,又是企业的实际经营者,这一现实必然会削弱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经营者集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于一身,进而会降低审计的独立性,加大审计风险。例如:个别兼具高成长与高风险的创业板公司,其在上市前可能存在自身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缺陷、为上市而具有造假动机等,必然会加大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能力差异导致了审计风险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会计核算与报告方式越来越先进,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从业人员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审计人员的从业经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对复杂业务的审计又不能生搬硬套,因而对企业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无法发现,就算有所察觉也没有能力完全核查清楚,客观上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得审计结果难以与社会的全部期望相符,加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对审计的内容和需求不完全一致,这就加大了审计诉讼纠纷的发生率。

(三)审计程序与方法存在缺陷,手段相对陈旧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的是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的均衡,实践中采用的审计程序也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为前提,这主要体现在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及分析性复核方法的采用上。其中,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使得抽样结果与以此为基础推断总体结果之间产生误差,而这一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必然会形成抽样风险。分析性复核方法的采用则会造成相应的分析风险,导致审计风险的构成更加复杂。此外,多数审计机构及人员仍沿用多年来的审计手段,而未能及时引入国外先进做法,无形中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增加审计风险。

(四)审计环境的变化影响审计质量

审计环境的变化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首先,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中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少企业有对内对外两套,甚至多套账薄,这必然会加大审计的取证难度,影响审计结果。其次,现行的法律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使得审计结论有时无据可依。对于一些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的评价依据模糊不清,有的甚至缺乏评价依据,这会导致审计评价、结论的提出,以及审计处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最后,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内容更加广泛,这为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企业审计范围已经远超传统意义上的财会审计,审计对象与内容已深入到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非上市企业并购审计业务中,审计风险主要源于自身审计质量不高和并购失败两方面,包括评估风险、信息不对称、定价风险、法律风险等。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审计独立性,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鉴于国内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社会要还予审计事务所应有的独立性。尤其是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独立于原挂靠的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对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确保审计组织内部的独立性,保证审计从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以及其他可能降低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机构三级复核制度,来提高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防控审计风险。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防控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判断,因此,要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在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侧重点上,严格把控审计风险,发挥三级复核的积极作用,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以降低审计风险

尽管我们清楚审计结果受到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也明白审计结果因人而异的客观事实,但为了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从业人员还是需要把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保障。首先,审计是一项兼具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是一种独立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较强的责任心。其次,审计人员应通过主动学习,掌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的最新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的熟练运用,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在实践中要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做到触类旁通,提高处理新业务、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最后,审计事务所等审计机构应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此强化其对审计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执业能力。通过培训新业务的审计案例,从全方位把握审计要点,规范审计人员审计行为,增强审计人员在复杂环境中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规范审计程序,优化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程序,依据原定的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活动。一方面,要规范审计程序,明确哪些流程是必须要执行的,并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绝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而人为地减少审计环节,做到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及审计重点来设计审计方案,方案一经确定则不能随意修改。同时,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基础。此外,要优化审计方法,以降低审计风险。要在充分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与内控风险,并进行符合性测试,从而判断审计风险,明确审计切入点,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要积极运用风险导向型审计,并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作为重点,从而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及程度。要努力创新审计技术,运用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等新手段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引入风险管理模式

鉴于大量审计诉讼案例,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等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受理审计业务前要保持适度谨慎的态度,全面收集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内控制度、业务种类、管理人员素质等信息,充分考虑客户信誉,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对于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要尤其加以注意。此外,要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以此降低审计风险。一是要对审计风险进行事前评估。要对被审计单位面临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方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对审计风险进行事中控制,通过选择减轻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手段,创建降低审计风险的程序,以降低或转移审计风险。事中控制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对受理业务的风险控制、对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等。三是对审计风险的事后总结。这主要包括对客户和客户管理方面的总结,以及对整体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分析、评估和修正,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05)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2

(一)对审计风险的认识

人们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主要的意思都是指在审计过程中,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错报,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对具有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不准确的审计意见,由此所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审计准则中提出: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看出审计风险包括了两方面,即审计人员认为好的财务报表在实际上却存在错弊和审计人员认为有问题的会计报表在实际上却是没有问题的。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在这当中,固有风险是无法改变的,控制风险是不能降低的,只有检查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审计风险有以下几个特征:

1.普遍性。有审计就会有审计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审计的每一个环节,只是审计活动不同发生风险的概率不同而已。

2.客观性。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有限地控制审计风险却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3.偶然性。审计风险虽然普遍的客观的存在着,但是实际发生时却需要一定的土壤,审计活动往往会受到现实的影响,风险常常会产生于不经意之间。

4.潜在性。由于某些诱因的发生才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所以审计风险不是显在的,而是潜在的,只有条件出现的时候风险才会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5.可控性。虽然以上讲到审计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并具有偶然性和潜在性,但审计人员却是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从被审企业自身情况和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被审计单位出发的思考和分析

1.被审单位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工作的健全和规范是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审计人员对单位的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为审计对象,比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其他相关资料,这种审计往往是间接的审计,并没有真正去操作执行企业所有会计核算。因此,审计的质量就依赖于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如果被审单位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工作不是很健全和规范,存在问题的话,必然会对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完善性,经营状况的稳定性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一个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对单位本身的核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内控制度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的基础,好的内控必然会降低审计风险,而内控执行不力时必然会增加审计风险。另外,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也会对审计风险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层次的复杂性与审计难度成正比,同时也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二)从审计机构出发的思考和分析

1.审计人员的状况。审计工作是由审计人员去具体操作和执行的,很多时候会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主观判断,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专业水平、经验等都会对审计风险产生很大的影响,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则审计风险将会越低。另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责任心强的则会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审计人员要德才兼备,要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审计主体所选择的审计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企业都实行了电算化,但是审计工作很多时候是采用抽样的方法。抽样方法的运用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误差。随着发展,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越来越复杂和庞大,审计人员的取证难度越来越大,审计成本越来越高。审计主体需要去鉴别被审计单位是否利用计算机去人为进行财务造假,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的水平,仅仅有审计专业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还远远不够。

(三)从社会环境出发的思考和分析

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必然会对审计人员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审计工作,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的很多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比如会有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这就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很难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从以上审计风险的成因我们可以看出审计风险的形成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所以要想很好地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既要考虑外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又要考虑到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自身情况,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比如在准备、实施、报告等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降低审计风险。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和完善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在前面成因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到被审单位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工作的健全和规范是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完善性,经营状况的稳定性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被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是内因,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问题。具体的做法有:

1.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要是审计工作都必须要具备独立性,不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审计独立性的一切工作的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都必须保持独立性,改变由企业领导人直接领导或受控于某某领导的局面,保持审计工作独立性才能真正起到审计的作用。

2.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是工作成效的保证,也是工作的灵魂,只有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正确的成果,才会有可靠的效率,审计工作也同样。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对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要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采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的实情,选择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审计工作方法。引进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审计风险的管理,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二)提高和改进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1.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管理对有效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有很大的作用。第一,要不断充实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知识对审计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审计工作中离不开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由于时代的发展,审计的知识不断更新,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第二,要不断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道德水平才能使审计风险大大降低。第三,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一般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审计人员仅仅有审计专业知识已显得不够了,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很好地鉴别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进行人为财务造假等问题。同时为了控制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率,运用科学的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也已经是势在必行的。

2.转变审计单位的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引入风险管理模式。审计职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审计风险,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人员的责任和审计风险将越来越大,审计单位必须要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采取更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一方面要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不可以影响审计质量,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审计单位要引入风险管理模式,审计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审计过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射你工作后对审计风险进行总结,对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中我们知道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做任何情都离不开社会和经济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对审计人员的影响重大,这就需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营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都要依赖于良好的执业环境,只有好的执业环境才能保证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能够坚守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由此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现实生活中,要避免审计单位和人员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一定要不断规范审计环境,改变不良状况,为高效的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

3.避免审计人员的人身侵害。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审计的职业风险之一,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力度的加强,会涉及到被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多,所以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审计工作方法,做好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另外,国家和政府要有相应的法律和保护措施,以避免审计人员遭受人身伤害。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3

关键词:会计师;审计风险;原因;解决措施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审计在经济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审计已经成了公众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监督手段。随着审计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概率日益增高,随之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风险增加,相应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如何防范、把控风险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审计风险所具备的特点

(1)客观性。客观性又被称为真实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具备着一定的客观存在性,社会审计作为民众对企业监督的重要手段,客观性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这是确保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客观性是审计风险具备的重要特点之一。(2)可防范性。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审计风险却不是无法控制的。在审计工作中,无论哪一种错误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若是努力防范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排查,那么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如2015年初,注册会计师吴生在对所属企业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发现“在建工程”科目中的某项工程项目,部分已达到可使用状态,并于同年1月投入使用,然而企业却并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价值预估后计入固定资产项目计提折旧。对于此种审计风险,会计师后期的谨慎检查将会降低发生概率。(3)时效性。审计风险除了具备客观性与可防范性外,某些审计风险存在于特定的时间范围,一旦超过特定时间,审计风险将会自动解除,因此审计风险又具备一项特点――时效性。一般来讲,审计风险多存在于审计开始至审计结束期间内,而审计结论至结果验证期间则是审计风险的承受时间,审计风险的形成期间与审计风险的承受期间共同组成了审计风险期间,是审计风险存在的特定时间段。(4)不可消除性。由于审计风险的特殊性,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都仅能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或是降低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却不可能消除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风险具备客观性,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会被消除的;另一方面,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投入相关人力、物力、财力,当资源投入超过一定上限时,虽然能将审计风险降至更低却已经得不偿失。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较低

在现实社会中,会计师事务所多是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审计费用来承接客户委托的审计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发展资金多是依赖于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这种经济上的依赖,降低了事务所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保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公平、公正、客观的重要支撑,而缺乏独立性的会计师事务所却很难保证这些,造成了潜在的审计风险。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寻求更多的客户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通过降低佣金的方式吸引客户,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足够的利益只能通过降低审计人员的投入、减少审计工作的程序等方式降低成本,这极大地增长了审计的风险,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带来隐患。

2.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均显落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起步晚、时间短、沉淀时间不够等问题造成了事务所组织结构方面存在不足,最终将引起审计风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设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纵观当今社会,采取有限责任制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占据70%以上。有限责任制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在违规成本上付出较小,降低了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信任度,同时也减少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制约,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承担风险的责任。

3.注册会计师在能力上与职业关注上的不足

优秀的审计工作能力需要会计师具备扎实的财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对存在风险较高的领域保持一定的职业关注度,确保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与疑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据调查,我国从事审计工作职位的人员将近30万人左右,其中有近20%左右的审计人员存在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且对工作经验不足的现象,而有近30%左右的注册会计师对本职工作的职业关注度不够,最终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较大风险,阻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三、审计风险的解决措施

1.增强事务所的独立性

经济上的独立与行为上的独立是确保审计工作公平、客观的保障。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开展审计项目之前,应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进行考虑,在确保会计师事务所能独立行使审计职能后再承接审计项目,而非盲目接受委托,以此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事务所的信誉。为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层可以据此改变承接业务的模式。如:审计客户提出业务申请,审计委员会公开招标,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投标竞争,最终由委员会支付审计费用,此种形式大大地降低了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在进行审计任务时,也相应保障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风险。

2.完善事务所的内部控制

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中,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完善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委托审计项目的根本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合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被审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在各企业间的信誉。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评价标准,从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水平。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

注册会计师是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在审计过程中会因自身能力不足与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审计风险,因此,提高审计工作者的职业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审计风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难度、涉及范围也在不断提升,而注册会计师的自身能力却止步不前,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将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巨大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不断提高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会计师对职业的关注度,降低审计风险。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审计的发展,为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对此会计师事务所应不断提高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的依赖性,以此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凤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企业研究,2013(04).

2.孙丽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商品与质量,2015(35).

3.吴玲玲.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科研,2015(10).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4

摘 要 现代经济突飞猛进,审计跟其他工作一样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其由于职权有限、业务复杂和独立性较弱等原因产生审计风险。我们应采取一些对策来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审计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经济服务的,要对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负责,负责必须承担相应的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以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现代经济 审计风险 防范对策 高校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可定义为当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时, 审计实施者审计后却认为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其具有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1]等特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主观努力可去控制和降低其水平。因此,要提高风险意识,了解其产生原因,才能防范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增加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集成化程度较高化,审计风险己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企业高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使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人员面前。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指审计工作背景和环境、平台的迁移[2],难以从往年帐套里提取这些历史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活动所处法律环境的不完善

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是审计的法律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不严,从而使审计风险难以避免。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是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公众等对审计信息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都在扩大,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会超过其对其业绩的感知。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差成为潜在风险。二是近年诉讼案件的出现,为了国家和公众利益, 国家出台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新政策难免有缺陷,有的新旧政策法规之间有抵触,前后互相矛盾,关联性差,达不到预期的使用效果。这使得我们再审计过程中处理问题时没有法律法规作依据,从而导出现策法规性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与广泛性

被审单位的生产特点、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等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影响。按照《审计法》中相关规定, 审计监督的对象包括本级政府、各部门与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及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国企、央银和国有金融机构的负债、资产、损益,国家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还有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跟决算等事项。

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业务数量日渐增多。现在审计的对象从财务审计进而发展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的对象越杂, 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人员失误的可能性越大, 从而审计风险就越大。

3.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不断涌现,投资者对于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关心,人们越来越关注已审财务报表。今天的现代审计,已经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建立、维护资本市场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它,金融市场就会萎缩。因此,为了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投资决策风险,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利益团体都会非常关心审计,这样,如果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了损失,他们就会想办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单位舞弊手段

一是资产虚增。有的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想方设法采取各种舞弊手段,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二是虚报盈亏。许多企业一方面虚增利润,这是他们多计收入同时少计费用的结果;另一方面隐瞒利润,这是他们少计收入和多计费用的结果。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受审计实施主体素质影响

一是审计实施主体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水平高低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根源。我国审计事业起步晚,队伍人员组成复杂化、年轻化,知识结构单一,影响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无法起到风险管理所要求的作用。二是审计人员道德水准高低,应有的执业谨慎态度决定了审计活动是否有偏差,是否引发审计风险。我国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处于初始阶段,有些人员受利益驱动,利用职权,出具虚假报告,产生舞弊和欺诈风险。有的项目审计人员缺乏职业谨慎态度和工作责任心,随意受托,简化程序,对重大问题不充分取证,主观臆断发表意见,导致风险出现。

2.内部审计程序随意性

使审计风险增大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3]。审计程序能够保证审计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的轨迹有序运转,是一种审计目标的实现手段,是审计方法确定的前提条件。规范的审计程序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满足降低审计风险的客观要求,同时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的审计机构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从而导致审计工作随意性大。

3.受审计主体所选方法不适影响

一是审查项目为了降低成本采用抽样审计,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容易判断失误,出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较大的项目样本选择量少,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不可避免地潜在和增大检查风险。二是审计意见和结论要有证据支持。若没有采用适当方法收集,会导致证据失实,客观存在风险。三是审计方式模式不适合经济发展需求。账项基础审计通过手工手段无法发现计算机信息生成过程中存在问题根源。制度基础审计也会因审计人员对内控了解程度,测试项目,评价水平的局限,生成风险。

4.信息失真性审计风险

信息失真性审计风险很容易使审计失败。假如被审单位管理者由于利益驱动弄虚作假,浮夸经营业绩,虚构成本和利润,这样将会导致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从而不能使事实真相得到真实反映,这就形成事实上的风险隐患。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会计的造假行为通常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其手段高明,真伪难辨,若审计人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审计,很容易便会导致信息失真性审计风险。为了使审计思路更加明确,审计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我们需要建立以广泛采集、集中分析、延伸取证为导向的审计作业方式 [4]。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健全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健康的审计工作环境。良好的社会及法律环境是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我国颁布了《审计法》、《中国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多次修改法律法规,规范审计行为。特别是审计风险准则出台,降低了审计失败的机率,增强了公众对审计行业的信心。要规范会计行为,使其为生成准确的审计信息奠定基础。与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

2.保持执业谨慎、规避审计风险社会对审计期望值使审计风险不断加大,要强化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风险意识。保持职业谨慎。一是承接客户执业中,要仔细研究客户全面状况,选择正确程序,对收集证据认真鉴别,保持执业谨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出谨慎判断。二是规范审计操作流程,建立重大审计项目审议制度。提出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审计机构的财务损失。三是增进与公众沟通。使公众理解审计含义,范围,性质,提高其认知水平,缩小由不当行为导致的审计差距,从而降低风险。

3.坚持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客观、公正性。独立性是审计的基础[5]。一是保持机构独立。这是审计独立性的关键。保证审计与被审单位没有隶属关系。二是保持业务独立。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独立对被审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三是保持经济独立。这是保持组织和业务独立的物质基础。审计机构经费要有一定标准。会计师事务所收入要按章收费。四是坚持客观公正。对审计项目调查、判断、意见表达,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公平处理业务。

4.提高审计实施者素质,建设具有较强道德水准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是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是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二是严把审计人员质量关。三是明确审计项目负责制。四是对审计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包括专业、经济、法律、税收、计算机等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创新观念,思路和方法,增强责任感,防止风险发生。

审计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高校内审人员与机构应对审计风险应主动关注、积极应对。结合实践,如果要抑制和降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质量,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审计环境。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来防范高校审计风险:一是切实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地位,加强审计权威性。二是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三是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与校内外专业人员的合作。四是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程序。五是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理论研究。

四、总结

审计风险将会给投资者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营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下手,共同分析、共同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在经历深层次的变革,高校在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内部审计部门对提高学校整体经济效益有着积极得作用的,因而,他们的工作成效十分关键。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责与使命提高,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6]。作为高校审计人员,我们应增强积极主动性,努力掌握一些新知识、新观念,这样才能保证既能按时保质完成规定的各项审计任务,同时又能将审计风险降到合理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史冬梅.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刘明辉.审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倪丽芬.浅议审计风险.会计之友.2004(2).

[4]桑果.数据式审计的分析模型探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2).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5

【关键词】审计风险 成因 对策

21世纪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的发生,使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审计执业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规模集团化的态势,审计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发生给企业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它是一种或有损失,而不是必然损失。将风险引入审计这一研究领域,便被赋予审计风险的涵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具体是指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没有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或者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已经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结论,给利用审计结果者带来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表现为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采取不恰当的审计行为,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委托单位和为之相关的第三者的损失,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日益复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责任不断增加,审计对象变得复杂化,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审计难度,而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欺诈、违法行为又加重了审计风险,使得审计人员难以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目前,社会公众对审计活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审计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高低决定着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漏报可能性的大小。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对于某些重要问题过于忽视,单凭自己的推断和少量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将导致审计风险因素的增加。

2、法律法规不完善

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密切,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处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之下,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相应地也增加了审计风险。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监督和鉴证职能的同时让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审计担负着提供准确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的责任。目前,国家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和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政出多门,不相配套矛盾日益突出,致使相关法规、规章相互磨擦,新旧法规以及法规之间存在差异,增加了审计的不确定性,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造成审计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同时,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虚假审计信息的行为,并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将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职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谨慎态度不够、缺乏判断正误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是导致审计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只有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才能够做出符合实际的审计报告,这样才能防范审计风险。

4、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既要保持各项审计活动好的效果,又要努力追求审计活动的高效率。审计人员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一些其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重要项目上,抽取的样本与代表的整体其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在所难免,导致审计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而审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和审计软件开发明显滞后,建立在会计信息化操作系统平台上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需要提升。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审计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及时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能否被客观认定和评判、不发生主观判断错误、不被故意歪曲,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和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单位内审工作的管理,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组织保障。审计人员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注意规避审计风险。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进公众对会计审计知识与工作的理解,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了解,改进审计方法,监督与评价并重,寓审计监督于公众服务之中。要建立重大审计项目审议制度,完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复核制度,规范审计业务的流程,完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复核制度。

2、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审计法律规范,建立与完善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并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协调性及可操作性,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近年来,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国家审计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审计准则及各项规范制度相继出台,对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不仅颁布了《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等审计法规,还数次修改审计法规,完善审计法律法规,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使得审计执业更加规范有序,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法律保障。健全审计法律法规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操作,避免了审计中的随意性,规避了审计风险,也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准确与否,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项目重要性的判断结果也可能会有差别。审计专业判断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做到跨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具有面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的职业能力。还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强化对审计理论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其在复杂环境中处理和协调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构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审计行为合法合规、审计报告诚信可靠。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感,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培养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促使审计人员以职业谨慎的态度发表审计意见,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4、科学优化审计方法

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技术保障。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础上,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风险,并进行符合性测试,借以确定审计风险,找准审计突破点,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以及所需审计证据的多少。积极采用风险导向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型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会计报表不同部分的风险大小,以风险较大的项目为重点,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强调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针对特殊的、不同的风险点,实施不同的程序,有效地降低风险。努力推进审计技术创新,运用各种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积极运用电子技术,提高审计水平。采用多种审计方法,扩大审计证据范围,充分利用分析性复核,科学把握审计重点,合理确定细节测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提高审计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责任不断增加,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对象变得复杂化,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增强审计人员的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规范审计操作,约束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社会信誉和国际认可程度,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清阳:从审计案例谈审计风险应对策略[J].财会研究,2008(24).

[2] 顾奋玲: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审计,2008(3).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6

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独立审计行业逐步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与西方国家的会计职业界相似,中国的审计职业界也将面临“诉讼爆炸”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重视和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消失,因而,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第二,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经济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它也是一种潜在风险。第三,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就会计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形象,严重者还会招惹官司。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企业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社会公众、广大投资者而言,他们是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第四,可控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第一,客观方面。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进行干预。脱钩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在形式上实现了与政府部门分离,但实质上与原挂靠部门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部门不仅能够在审计业务的委托、审计收费上对事务所施加影响,而且还能够干预审计范围及审计报告的内容。这样必然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降低,从而加大审计风险。二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引起审计风险的增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失利和倒闭的风险逐渐加大;金融创新又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这些都使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对高风险企业的审计也就必然增加审计风险。因为,尽管经营失败并不等于审计失败,但注册会计师往往难逃诉讼。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随着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至电子数据处理部门,财会人员对交易的直接监督减弱,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人工作业的减少会导致人工发现错误与舞弊的机会变低,所以通过设计、修改应用程序或系统软件所发生的错误与舞弊可能长时间存在而不被发现。网上无纸交易,更会因缺乏审计线索而成为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审计风险。

第二,主观方面。一是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有限性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很多时候需要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或不具备应有的执业能力,在审计过程中未做到应有的谨慎,就有产生审计过失的风险。另外,如果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违反独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原则和廉洁原则,制造虚假审计报告,就会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二是目前审计中广泛采用的抽样审计方法,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主观因素。抽样审计方法是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注册会计师受成本和精力所限无法对客户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产生的。抽样审计仅测试一定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而不是测试全部项目,因而样本性质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性,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难免会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主观原因。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经手人多,工作繁重,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漏洞,没有对审计结果实行必要的监督和复核程序,就可能导致出具的报告质量偏低,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

第一,控制由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一是净化执业环境,减少政府干预。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是目前职业界审计风险过高的原因之一。降低审计风险,必须真正切断政府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联系。确保职能部门的事务所在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真正脱钩,防止出现“名脱暗挂”、“权力加盟”现象。一旦查出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而产生权力寻租行为,就应当严惩不贷,以形成注册会计师良好的执业环境。同时,注册会计师协会也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行业自律作用。二是深入了解客户情况,谨慎接受业务委托。随着审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几乎每一家事务所都在争取客户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壮大。但盲目接受客户委托,过度追求业务收入会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为规避审计风险,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果发现企业处于夕阳产业或濒临倒闭或存在内部控制极度混乱,管理人员操守不端等情形,事务所应权衡利弊,谨慎接受业务委托。为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事务所对新的客户必须有所选择,对于现有客户的持续审计,也应定期加以评估,最好是能制定书面计划以规避审计风险。三是网络审计。互联网络的出现,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审计人员可以通过Intemet查询、追踪被审计单位的每一笔可疑的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貌。同时,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与有关第三方取得联系,进行电子函证、电子查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审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也便于审计人员随时垂询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比较分析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或异常变动事项,及时生成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的实时跟踪性。为此,事务所应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审计软件,以适应客户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降低审计风险。四是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了解,缩减期望差距。通过广泛宣传,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进公众对会计审计知识与工作的理解,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尤其应使公众理解和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理解由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串通舞弊的特殊性、检查舞弊的复杂性和较多的成本代价,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承担专门检查舞弊的责任,从而减少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

第二,控制由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最重要的根本条件。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阔,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全面、多样,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还必须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事务所应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注册会计师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注册会计师还应加强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不得为降低工作成本而随意放弃、变更拟定的审计程序,在满足审计准则中审计程序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对财务报告中欺诈、舞弊或其他错误的警惕性。二是广泛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是风险要素分析的重要手段,应贯穿审计全过程。在制定审计计划阶段,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评价审计风险;在实施审计阶段,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明确审计重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结束前,通过对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发现审计漏洞和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误,以确定审计报告类型。三是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实践中,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的证据,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审计资源比重最大。然而,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却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存货盘点工作即是一例。另外,抽查时大多使用随意抽样法,若抽到的样本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注册会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四是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防患于未然。注册会计师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恪尽职守,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引起法律诉讼,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风险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多数的事务所只提取职业风险基金,购买职业保险的还较少。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是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是在事务所内部化解所遭受损失的办法,而且大部分事务所目前的职业风险基金对巨额的罚款或赔偿可能只是杯水车薪。而参加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是国际上事务所抵御风险的一种通行做法,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因此,尚未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的事务所应尽快投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到保险条款中有保险期限、赔偿限额和免赔额的规定,保险公司并不能全额赔偿事务所的一切损失,事务所决不能参加了保险就放松对审计风险的管理。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尽管不能免除受到法律诉讼,但一旦出现风险,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要取得发展权,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2]张艳。浅议独立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事业财会,2003,(04)。

[3]谢志华。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J]审计研究,2000,(06)。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7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6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8

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影响审计师行为:第一,通过直接降低审计师的经营风险与固有风险来影响审计师的行为。Orlitzkyetal.(2003)在其整合分析中提出,公司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解读外部环境和处理外部变化、外部动荡和危机等方面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一种前瞻性思考的管理风格。此外,有些投资者仍然视好的社会责任履行为公司具备前瞻思考的表现(PorterandKramer,2006)。一般地,公众支持这种观点。例如,2009年2月的麦肯锡季刊表示:“80%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信息官都相信ESG(环境、社会、治理)信息对公司管理质量有促进作用。参与外部环境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公司管理计划与环境的协调,降低库存、应收账款及其他资产账户的固有风险。与此观点一致,OrlitzkyandBenjamin(2001)提出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降低公司风险,他们对公司风险的衡量包括会计风险,用投资资本回报的变异系数来表示。相似地,LuoandBhattacharya(2009)也提出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公司的特别风险是负相关的,Starks(2009)指出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降低风险,如降低监管、诉讼、供应链、产品和技术等方面的风险。第二,通过在财务表述与税务报告中较为合理且比较保守的盈余报告来影响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师的行为。Kimetal(2011)指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更为严格地控制自然增长与实际的盈余管理,因此受到证监会调查的可能性更小。盈余管理操纵的减少降低了审计师的检查成本,而被证监会调查的可能性的降低又降低了审计风险。此外,Richardson和Lanis(2011)andWatson(2011)提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与税收侵略性之间呈负相关,然而,税收侵略性与诉讼损失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审计风险(Lisowsky,2010)。第三,社会责任的履行传递了一种公司信息透明的信号,以此降低审计风险。以上证据证明较高的企业整体社会责任的履行意味着审计师承担较低的风险,然而,也有大众媒体对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报告持怀疑态度(Skapinker2010),甚至还认为企业从事社会活动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掩护机会主义行为(HemingwayandMaclagan,2004),这样的动机将会增加审计风险并导致更高的审计工作和费用。尽管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观点,但这强调了需要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审计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审计风险负相关的大量证据,本文预计,在竞争的审计市场(其他条件不变),审计客户如果能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那么,相应的审计工作量与审计收费就比较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一)审计风险、审计收费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在竞争的审计市场中,Simunic(1980)等学者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审计费用是由审计师在合约期间努力程度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公司的具体因素和审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包括监管风险、诉讼风险和声誉风险。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师计划确定审计性质与范围。审计风险本身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其中,固有风险是指没有内部控制下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财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错误未被审计师发现。审计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质性测试来验证账户余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实际上,审计师的工作取决于两个方面: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和拟信赖的内部控制系统。监管、诉讼和声誉风险越高,审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越低,相应地,审计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取充分的证据。因此,审计师会因为付出更多工作量来降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而收取更多的费用(高于正常水平下的预期收费)。社会责任的履行信息可以从几个方面影响监管、诉讼、声誉风险。Kimetal.(2011)提供的证据表明,履行社会责任较多的公司受到监管的风险比较低,因为这些公司被监管机构调查的可能性比较小;同样地,Godfreyetal.(2009)提出,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受到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比较小;此外,Ken-nett(1980),认为利他行为可以作为一个代替监管执法并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社会桥梁;Fombrunetal.(2000)直接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较低的声誉风险联系起来。这些证据证明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降低监管风险和声誉风险。同样地,LaceyandKennett-Hensel(2010)提出,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任程度,这将降低与客户的诉讼风险;Godfreyetal.(2009)认为,当社会责任活动被公众知悉时,形成了一种道德资本,这可以缓解一些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因为公司的负面影响惩罚公司,采取的措施可能也比较多,比如:提讼、抵制产品,甚至是基于行为的负面影响和违规者意图告知监管机构,而这些行为会因为社会责任的履行而得到缓解(Godfrey2005;Fombrunetal.2000);那些没有充分解决公司的行为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的公司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经常从事社会责任活动并将其当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风险管理的管理层对社会责任的效果比较熟知(Godfreyetal.,2009;Heal,2008)。例如,从事环境风险管理的活动会降低公司遇到极大的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因而也避免了为环境补偿及环境恢复而流出大量现金,因此降低了破产风险和财务压力(SharfmanandFernando,2008)。事实上,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降低对审计双方来自监管、诉讼、声誉等的外部风险,因此也降低了审计师所需的工作量。可以说,如果缺乏对客户公司社会责任行为的强烈关注,那么,风险会不成比例地增加,审计工作量也会增加。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要通过降低监管、诉讼及声誉风险来影响审计收费,那么该信息必须是公开的(Godfreyetal.2009)。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公众。有些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披露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如环境保护、人权保护、雇员福利的提升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Dhaliwaletal.,2011,2012)。然而,由于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自愿性的,有人提出公司倾向于披露与其有利的信息而不披露不利信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除了影响外部监管、诉讼和声誉风险外,还传递“较好的管理”信号,这意味着管理者提供的财务报告质量更高,从而审计师为达到得出结论所需的保证程度的工作量也相应降低。这一观点得到(Groeningetal.,2011)的证据支持,他提出管理层的道德标准对公司从事社会责任活动具有驱动作用。最近的研究(Kimetal.,2011;RichardsonandLanis,2011;Watson,2011)提供证据表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在限制盈余管理和税收侵略性方面表现得更负责任。这些研究均表明社会责任履行实践比较好的公司传递出管理层更高的道德水平、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更高质量的审定前收益。另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较好,可以使审计师更好地评估管理层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及相应地做出计划调整的能力(Truman,1986)。总之,不管是对审计师还是对审计客户而言,社会责任履行信息与较低的监管、诉讼、声誉风险相关联,社会责任履行信息同时也传递“道德与负责”的管理理念,这又降低了审计师所承担的因财务报表的不实表述而存在的内在风险,相应地,审计师的努力程度也可以适当减少。但如果审计客户缺少社会责任行为,则会提高审计师的风险,由此可以得出假设1:H1:审计客户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审计收费是负相关的。

(二)公司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关系

财务报告编制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持续经营,它是指假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而将按照它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如果审计师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问,就可能会出具持续经营的审计意见。从长远看来,社会给一个公司带来的经营风险与企业运作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成正比的。为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平衡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股东、客户、员工、供应商和企业所在社区(Chen,2009)。如果一个公司达不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就会面临较低的顾客忠诚度的风险,从而导致收入较低且变动较大;另外,还会导致法律、监管和声誉风险增加。前述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经济环境变化、法律环境变化、监管机构调查时,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比起同等条件未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更能抵抗这些变化,所以,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更有机会在经历这些变化后仍然可以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得出假设2:H2:相比于未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审计师对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低。

二、实证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收费的变量选取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进行赋分得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CSR),将其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审计费用其自然对数表示(LAUDIT),责任分为六大类15小类的方法,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分为三部分六大类,即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三部分,以及股东、环境、职工、顾客、政府和社区等六大类,将这六大类又具体划分为18个小分类,分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种。各个小分类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有三种可能结果,并对三种结果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定性描述赋分为1分,定量描述赋分为2分,未披露相关信息赋分为0分;最后,对18项小分类项目的得分进行汇总,得到的就是各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得分,理论上最高得分为36分,最低得分为0分;然后将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际得分除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最大可能得分,就得到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

(二)审计意见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量选取

审计意见(OPINION):如果是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则赋值为1,否则为0。企业社会责任(CSR):当年如果公司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则赋值为1,否则为0。针对审计意见和社会责任的实证关系建立模型二:

(三)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假设1以2011年沪深两市416家单独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消除金融行业和ST公司及数据缺失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60家,样本数据均来自国泰君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本文的假设2以2011年沪深两市254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与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消除金融行业和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最终获得2064个样本。

(四)回归分析

1.公司社会责任与审计收费。表3反映的是公司社会责任与审计收费之间关系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公司社会责任在5%的范围内显著为负,即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充分披露有利于降低审计收费。与预期一致,审计费用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即公司规模越大,审计收费就越高。上市公司规模越大,企业的经济业务和需处理的会计事项就会越多,这将导致公司的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更高,注册会计师需要扩大审计测试的范围、耗费更多的审计资源,因而审计费用也会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呈正相关关系,此处审计质量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否来表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表示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显示四大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明显高于非四大。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即审计风险越高,审计收费就越高。文中以上年亏损、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报表复杂程度来代替审计风险,公司的审计风险越高,则注册会计师需要扩大审计范围以降低风险,这将会耗费更多的审计资源,因而审计费用会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即盈利水平越高,则审计收费越高。ROE是公司盈利指标中的重要一项,如果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则表明经营业绩不佳,这时管理层可能会更倾向于粉饰财务报表而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而注册会计师则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来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因而审计费用也会相应提高。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确实对审计收费产生了影响,审计收费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注册地为东部地区的,则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公司注册地为西部地区的,则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上年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如果上年出具了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就会向市场传递一种负面信号,审计师为了谨慎起见,需要追加审计程序,获取更具说服力的审计证据,将耗费更多审计资源,因而审计费用也会提高。2.公司社会责任与审计意见。为了验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与否对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之间的相关性,对模型二进行了二元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二的NagelkerkeR2达到了0.528,说明模型二的拟合程度较好。从表5中可以看出,Sig为0.699,大于0.05,说明证据不足以在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因此,同样可以说明模型二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模型二对审计意见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4.8%。同时,回归结果显示公司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相比于没有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审计师对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小。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基于财务报表信息进行的审计,但是非财务信息的社会责任同样有助于降低信息不透明程度,降低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察觉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问题而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本文的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了假设2:相比于未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审计师对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低。从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审计师声誉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此处设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代表较高的审计师声誉,相比于非四大审计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声誉成本,如果公司出现持续经营存在疑虑的事项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能够更早地发现并且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公司规模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审计客户的规模越大,审计师从该客户收取的审计费用占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比重越高,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师被说服的可能性越高,则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上年审计意见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即上年若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本年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高。由于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的事项具有持续性,所以,上年的审计意见会影响到本年度的审计意见。公司的经营效率(如净利润增长率)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越高,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公司资产规模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即公司规模越大,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公司资产流动性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此处财务风险用流动比率来衡量,流动比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高,则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机会也越低;反之亦然。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目前建筑企业存在会计风险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会计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盲目签约

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建筑行业市场环境并不健全,很多建筑企业都存在着盲目签约的情况,且建筑企业内部欠缺有效的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最终导致建筑企业逐渐步入恶性竞争的消极循环中,部分企业甚至将市场份额当做补偿亏损,无疑增加了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如企业间经济纠纷频繁、企业发展规模大而综合性差、企业经济收益少及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好、盈利少。

2.工程款拖欠严重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建筑施工单位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规定,项目合同的责任出现混乱,导致工程项目在结算阶段甲方不向施工单位提供相关资料数据,无法得出项目工程的验收报告资料,造成项目的验收滞后和决算滞后。而施工单位在此情况下更无法确定欠款的具体数额,导致施工方不能有效行使其权利,最终造成施工方会通过延长付款期或用工程款抵扣的方式换得甲方投资商工程款的决算方案,严重增大建筑企业的会计风险。

3.融资风险大

融资广泛存在建筑行业中,由于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使许多建筑企业不得不在签订工程前预支以获取项目合同。因此,大多数综合实力较弱的建筑企业一般会选择融资方式去弥补承接垫支工程的资金。建筑企业的融资行为一般表现在:企业对内会进行内部借款行为;对外则向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对外融资会增大资金周转风险,一旦资金状况不善,会引起“新债旧债”一起偿还的不良情况;对内借款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会计管理问题。

4.成本风险高

事实上,当工程项目的中标价格比项目实际成本低时,会产生一定成本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建筑企业一般会采取降低企业项目管理费用、减少职工工资及保险等措施,或者是在项目合同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工程造价,如降低建筑材料的单价等。若建筑企业即时资金压力过大,通过降低实际投入也不能降低成本时,目前会计管理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权责发生制”等都会为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提供条件,让建筑企业会计人员在允许范围内往往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提高或其他会计目实现的会计管理原则,换言之,会计人员有时会欠缺客观、公正的会计风险判断,导致项目风险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二、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概念

为有效降低建筑企业会计风险,建筑企业应大力推行内部审计制度。事实上,内部审计能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风险的综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降低企业会计风险[1]。

内部审计是一种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会计风险管理活动,它既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价值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又是我国审计组织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主要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会计审计方法对企业风的管理、控制作出有效评价,并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措施以提高其风险控制效率,有效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2.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而内部审计作为建筑企业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联系。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风险管理得到有效控制,而内部审计工作也从最初的测试控制,扩展有确认风险、测试管理风险等。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内部审计能全面分析出风险可能性,及时对风险进行监督评价,冰严格审查企业管理层的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有效性。[2]企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让企业内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识别和检查作用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正确识别风险,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风险为: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真实性;国家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资产流失情况;资源是否浪费或存在无效使用等。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及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更新,能否有效控制新的风险,再通过后续跟踪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审计中的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分析风险结果并进一步评估整改。由此可知,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识别和检查作用。

(2)管理与协调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具有特殊的管理和协调作用,使其可以在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中担负重要角色。[3]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内部审计能立足于企业全局发展客观地分析和管理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二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企业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规划企业的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审计部门的管理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也能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降低各部门因一同管理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所产生的风险。

(3)顾问与咨询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其对企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发展的提供的咨询服务有着独特的优势,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效果,并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的风险建议。如风险管理部门发现某项目风险太大不适宜开展,但管理层执意进行,甚至利用个人影响促成项目实施,导致风险管理部门难以起到控制作用,但内部审计部门则可通过项目风险评估的提供,将该情况反映给董事会,则能强化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

2.强化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措施

(1)加强风险控制,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企业在不断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风险,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准确分析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逐步实现科学的管理目标,最大程度地将风险降低在运行范围内,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为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内部审计部门要密切关注企业各种存在风险,从企业全局出发综合考虑风险程度,对风险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价,帮助企业优化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降低企业风险损失,进一步推动企业尽早实现经营目标[4]。

(2)落实跟踪审计,有效控制管理风险

企业中各种风险的颤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帮助企业及时防范并及时降低企业风险,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向全过程审计执行方式的转变,落实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施有效监督,变“被动”为“主动”,对企业风险的降低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新形势的巨大挑战下,建筑企业所处的市场经营环境充满各种风险因素,为确保建筑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稳步发展,必须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大力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企业会计风险,逐步构建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从根本上降低企业风险,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作出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4(02):105+107.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10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生存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在竞争越演越烈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如何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能力,成了业内人员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其执行会计业务的质量,但绝不能忽视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因为风险评估是控制执业质量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风险来自于审计风险,故而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基于审计风险来考量的。

一、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的主要特质就是不确定性,它可以出现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们只能够尽可能的降低风险而不能完全避免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着重大的错报,但是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即一种是注册会计师认可的报表,但是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就是已经经过会计师事务所证实的会计报表没有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披露,不能真实的反应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者审查范围中显示存在着重要的错误是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另外一种是注册会计师认为是错误的会计报表而实际上是公允的。审计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以及职业道德风险四个部分。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基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以及管理经营理念的不同,对风险管理策略的考量方式不同,实际运行管理发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业务承接、分配、分布上。对于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比较重视业务承接,对于风险太大的客户一般都会理智的放弃,然而中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生存压力,不得不接受,从而导致了出现了更大的业务风险。对于业务的分配和分布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人力资源丰富,故而对于业务的分配会秉着因人而异去分配,合理的发挥出每一个会计人员的作用,但中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为人力有限,常常会发生人员不足暂替的情况,因为职业技术水平的不正当发挥而引起审计风险的情况也较为多发。

在审计程序上,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采用三级复核的方式来防范审计风险的产生,但大规模的事务所还会采取一些辅助措施。例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会将审核和协调工作分配给两个人,审计意见由分管责任人觉得,避免出现一人的主观判断带来的审计风险。还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证监会签字实施定期轮换制度,定时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案例讨论,交流案例出现的实务问题。但对于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这些额外的辅助措施往往没有条件达到,甚至由于人力资源较少,连基本的三级复核也不能够绝对满足,使其流于形式。

不过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小会计师事务所不用面临的问题,就是分所管理。理论上,设有分所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做到执业标准以及质量控制都处于同一水平,但实际上,由于管理人员的理念不同,往往两个分所之间的执业方式和理念都会有所不同,只要一个分所出现了审计失败,那么便会影响其他的分所,因此管理范围太大而导致风险增加。

三、如何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1.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会计师事务所要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提高风险意识,尽管风险无法准确预测,但如果采用最合理的审计方法,还是可以把风险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需要在很多细节方面加强风险意识,避免出现因风险意识的缺乏而招致损失。

其次,是需要对业务承接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制度。保证在承接财务审计任务之前,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态、行业性质、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以及管理水平做出评价,做出评价之后可以评估在执行审计业务之中所要承担的审计执业风险。但这种风险评估需要依靠专门的风险评估制度,并且不能够根据某一个审计人员是主观臆断来判断,事务所应该充分结合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素做出最合理的风险评估,将客观事实摆在第一位,不完全以利益为主要工作导向来承接审计业务。

再者,是需要通过合理分配业务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风险。对于复杂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根据项目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具体安排某些项目的具体负责人,根据员工的专业能力不同来合理分配业务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降低由于人员分配不当而引起的执业风险。

最后,需要拓宽业务范围,分散事务所的经营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想要做大做好,可以从事务所业务多元化方向考虑,以审计业务为主线发展其他的非审计业务,扩大经营范围,降低由于单一业务层面的生存风险,但同时也应该拒绝同时为一个客户提供审计和非审计两种服务,影响审计的独立性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调整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才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必要因素,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力量。实际运行中,会计师事务所通常会考虑优先聘请有经验的年长的注册会计师,这样一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效率低但成本高,不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故而需要合理的构建事务所人员年龄结构,改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水平,从而去降低在执业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也更加有利于事务所培养行业的领军人才,提高事务所的竞争能力。对于已经从业的会计人员,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学习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执业能力。

3.设计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审计过程的风险管理

控制风险最为有效措施就是将审计记录模式化和标准化,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具体执业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采取合理搭配项目组人员,尽量做到将每个成员的优点放大而缺点缩小,降低审计过程的风险,也可以强化分析性复合管理,每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分析性复合来明确审计对象的特点,如果某些指标数出现异常但被审计单位无法解释时,那么审计人员就应该在审计过程重点关注这个指标,并且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独立设置中将的风险管理部门,选择专业技术优秀,职业操守过硬的注册会计师组成风险评估管理部门,对于事务所承接的高风险的业务进行风险管理,对质量控制进行严格监控,并做出相关风险事项的报告制度,以此来降低执业风险。

参考文献:

[1]常勋,黄京菁.《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