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十篇

时间:2023-03-26 16:13:29

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篇1

银行理财产品或由银行销售(同时投资),或者由银行与信托公司及证券公司联合发售(资金管理委托给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所谓的银信合作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分支。本文谈及的是所有银行参与的理财产品,包括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但不包括纯粹的信托公司理财产品(也称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期限较短,有些只有几天。根据人民银行的定义及银行财务状况披露,我们认为银行通常只把保本型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而银行不正式承担信用风险的产品则记在表外。这样一来,多数理财产品被归类为表外产品。在此需要注意,表外不是指资金去向(资金仍在资产负债项下),而是指信用风险由谁正式承担。这是常见的误解之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

根据2011年第三季度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报告,截至2011年9月末,表外银行理财总额增至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存款总额的4.2%、居民存款总额的9.7%,且较2011年初有9275亿元人民币的增长(这其中包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银信合作产品总额在2011年年底达到了1.7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根据我们通过同业和一些银行披露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认为理财产品多半记在资产负债表外。例如,2011年上半年,三个主要国有银行发行了总值为6.8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假设平均期限为两个月,这三个银行的理财产品总额应为2.3万亿元人民币。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只记了597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估计总额的26%。假设这三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记账方式代表了大多数银行的做法(即,约26%的理财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74%记在表外),按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表外总额约合人民币3.3万亿元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资金总额(包括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的)约为人民币4.4万亿元。再加上第四季度发行的理财产品,即得出我们的全年估算:4.5万亿~5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普通存款总额的5.6%~6.2%、居民存款总额的12.7%~14.2%(2011年底普通存款额为80.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存款为35.3万亿元人民币)。

理财产品是否抽走银行系统的资金

市场内对理财产品的一个普遍理解是:这部分资金离开了银行存款和资产负债表,因而限制了银行贷出资金的能力。这引发了很多关于中国“存款流失”、银行账户吃紧及担心经济发展得不到所需资金的言论。特别是在新增贷款达不到市场预期时,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理财产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资金被用来购买理财产品时,它们通常确实离开了计入银行存贷比的存款账户(除非理财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但它们总是以某种形式存留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常常出现在托管人账户上。理财资金募集资金往往被集中在一起,从银行资产池中选择匹配的对象进行投资(或者进入资产池)。这些资产池包括企业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换言之,资金仍通过银行流入实体经济中,只是流入的渠道不同。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约有20%~30%的银行理财产品(逐个产品基础上)资金进入各种贷款中。我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总额的75%以上进入贷款中。

我们强调银行理财产品不是银行部门遭遇存贷比问题的原因(因为理财产品是经过结构配置后,以便银行达到存贷比要求),而是当前资金面紧张的表现。银行要通过理财产品竞争获得资金,以缓解资金面的紧张。市场整体流动性状态源于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最明显的表现:高存准率)和放缓的外汇流入。如果人民银行放松货币政策,流动性紧张状态将得到缓解。

银行理财产品如何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存款流出储蓄账户对银行的净息差(NIMs)确实有负面的影响,对存贷比在70%以上(接近75%上限)的小型银行尤为如此,因为这样一来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就要靠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或者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基金公司的协议存款,而这种资金来源成本较高。

根据我们对一些银行的分析,2011年,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平均成本约为3个百分点,而普通客户存款(居民的和企业的)成本只有1.8个百分点。基于这些数据,假设再额外将5%的总存款结构性转移到理财产品,那么理论上银行的净息差将下降约5个基点、或者净利润下降3%(相当于又有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理财产品),这个下降不可能靠理财产品发行和销售的费用抵销,因为我们考察的这些银行佣金率只有6~84个基点。

银行因何热衷于发行理财产品

我们认为原因有三:

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不断增加,是因为每月末银行都要完成75%的存贷比考核。而能够合格计入存贷比的存款种类寥寥无几,所以银行通过发行能将资金转入不合格存款的产品来竞争合格的存款。也就是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并对产品加以设计,以使产品恰恰在资金被转移到可计入存贷比的普通存款时到期。时间点的选择要以银监会检查银行存贷比的时间为准,通常是在月末。这个对存款的竞争,加上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对冲操作,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哄抬近市场利率水平。

另一个动力源于紧张的贷款限额。2011年,银行可以通过把贷款卖给信托公司将贷款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然后再用理财产品给贷款融资。然而,监管机构自此开始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最后,银行使用理财产品来留住高端个人和企业客户,二者都为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和灵活性所吸引。

银行理财产品是否给银行业带来了风险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对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传统存款的回报率一直偏低,银行理财产品则提高了投资人的收益。然而,根据世界上其他市场的经验,对存款的激烈竞争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因为银行在这里做出的承诺无法安全兑现。如果我们对理财产品资金比例(约5%~6.5%)的估算正确,我们认为理财产品是需要谨慎监管的。

一个连带的风险是银行的信用风险。法律上,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对大部分产品不担负直接的信用风险。半数以上的理财产品不是保本的。但我们(还有其他人)担心的是,如果收益不好,投资人或许会声称银行卖给他们不适合的产品,而即便这种主张没有证据,银行也可能会主动和解。很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宣传资料只是模糊地描述资金如何投资,一旦出现纠纷,银行就可能被控信息披露不充分。

监管强度是否增加

中国银监会继续限制理财产品发行,着重限制资产池中风险较高的资产类型以及银行用以规避贷款限制的资产类型。例如,最近银监会指导叫停了贷款类型资产和同业贷款。很多时候,风险较高的贷款(尤其是给房地产部门的贷款)的利率极高、足以支付理财产品5%~6%的回报率。据说银监会也已禁止公司间委托贷款,旨在阻止银行担负这些贷款的信用风险。

可以投入资产池的资产种类已经大大缩减,但有些资产还是可以投的。据我们所知,银行仍可以将货币市场回购、债务证券及贴现票据投入理财产品资产池。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如果这些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各种产品资金分开管理),贷款资产还是可以用的。

关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有单独的规定。新规下整治规范更加严厉。例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要与净资本挂钩,及停止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银信合作产品不允许设计为单一资金信托产品。尽管对银信合作产品加强了限制,我们认为风险更高的信托贷款和信托资产可能仍存在于组合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之中,但我们对它的规模和质量无从了解。

银行理财产品何去何从

显然,监管层对理财产品资产类型施加的压力越大,银行设计和销售理财产品就越难。目前理财产品项下资金总额仍在增长,但随着上述调整的实施,增长速度在2012年下半年或将放缓。

监管措施将持续影响理财产品的发展。此外,如果流动性放松了,理财产品的利率也将降向传统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这无疑将削弱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银行理财产品篇2

在推出养老理财产品的银行中,既有四大国有银行,也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更有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

在产品名称上,大部分都带有“养老”或类似的字样,如上海银行推出的“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1374Y115期)、光大银行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招商银行的岁月流金之“金颐养老1号”理财计划等;有的是指明针对老年客户的产品,如华夏银行的“龙盈理财增盈增强型(老年客户优先)”理财产品、江苏银行的“聚宝财富2013尊享39号”(敬老款)以及浦发银行的“夕阳红养老计划理财产品”等;有的则是借老年人节日推出的产品,如建行面向个人高资产净值客户发行的“乾元―养颐四方(重阳节专享)”养老主题理财产品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针对养老问题,帮助人们积累养老基金。

维度二:产品期限

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有长有短,主要是结合客户年龄的不同等因素而设计,有的是着眼于客户未来的养老问题,有的是帮助老年客户的闲置资金进行保值增值。如“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可以视为系列产品,近几年来已经发行了若干期,期限不一,比如120天、121天、365天等。这些产品通常期限固定,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不能终止。不过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银行对于理财产品通常有提前终止权,这也是从保护客户利益出发。

针对客户在产品投资期限内可能有流动性需求,并考虑到老年客户现金需求较多这一情况,有的银行便推出了期限较长的养老型理财产品,并设置了产品开放期,方便客户根据实际需要赎回一部分资金。

维度三:投资限制

在投资起点上,目前市场上的养老类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部分为5万元,如“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1474Y125期)起点为5万元;浦发银行的“夕阳红无忧款”和“夕阳红安享款”也是5万元起售。有的起点是10万元,如建行的“乾元养颐四方”(重阳节专享)2013 年第3期理财产品、光大银行的“颐享阳光”养老产品等。

有的养老理财产品其投资期限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华夏银行2014年6月推出的增盈增强型1420号老年客户优先理财产品,期限353天,购买起点分为5万元、2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在产品发行区域上,各银行也会针对不同的情况而有所区别,有的全行发行,有的在某个区域发行。

鉴于养老人群比较求稳的理财需求,目前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境内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实现投资资产本金安全和中长期内稳健增值。

维度四:预期收益

大部分养老型理财产品会设置一个预期收益率,如“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25%;浦发银行的老年客户产品组合“夕阳红无忧款”和“夕阳红安享款”两个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3%(1年期)和6.3%(2年期)。

有的养老理财产品则会根据客户投资金额的不同分设不同的收益率,投资门槛越高,收益也会越高,如华夏银行的增盈增强型1420号老年客户优先理财产品,在投资门槛为5万元、2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的情况下,其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6%、5.65%、5.7%、5.8%。

以上主要是固定期限产品,收益率相对固定,而对于存续期比较长的养老型理财产品,其收益通常会设置一个业绩比较基准,实际收益会围绕这个基准而上下波动,在公告产品收益时,一般也以收益率的形式。

维度五:投资费用

养老理财产品和其他银行理财产品一样,都是银行代客户理财,通常都会有一定的费用,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从理财组合资产中提取的,主要包括管理费、手管费等,如“颐享阳光”理财产品管理费率为0.5%/年,托管费率0.15%/年,若产品在存续期间内投资正常。这部分费用一般与客户本金和预期收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是从客户投资本金中收取的,包括认购申购费、赎回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视为客户的投资成本,其中认购和申购费在客户购买时直接扣除,但目前绝大部分养老理财产品都不收取这一费用。赎回费则在客户赎回时扣除,为鼓励客户长期投资,银行通常会规定客户持有到一定期限后,赎回费可以免除。

维度六:目标客户

目前市场上的养老型理财产品都着眼于“养老”,所以在风险等级上通常都比较稳健,如“颐享阳光”的产品风险等级为二星,适合稳健型且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投资;“乾元养颐四方”(重阳节专享)2013 年第3期理财产品风险程度为适中。

银行理财产品篇3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会对其收益有个预期,但是投资者应该明白预期收益并不等于其实际收益。例如有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12%,但是其采用的是18个月的收益率,如果把它转换成年收益率,则是7.99%。某商业银行的类基金产品说明书上注明,如果“开放日产品单位净值”大于“上次提取到业绩报酬时的产品单位净值”,那么,业绩报酬=开放日理财产品份额×(开放日产品单位净值一上次提取到业绩报酬时的产品单位净值)×20%。从这些文字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假设产品净值高于1.07时,超出部分的百分之二十就不归投资人所有,而归银行所有!因此,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同时,一定要看清楚产品说明书,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最高收益”蒙蔽双眼。

提前终止不等于客户有提前终止权

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如果投资者想提前赎回产品,可能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一是银行和投资者均没有提前终止产品的权利 二是投资者有终止权利,但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三是银行有最终解释权:四是规定投资者可以在某一天支取,但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例如 些银行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前赎回,就需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本金,或是按银行公布的价格赎回。如果扣除本金比例是3%。而当期预期收益也是3%,这意味着投资者提前终止没有任何回报。

保本风险被忽视

由于银行产品的火爆销售,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各家银行对其产品的宣传更是存在隐蔽性描述。现在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会醒目注明其产品为保本型理财产品,这使很多投资者在挑选产品时疏忽了说明书上的其他条款。保本产品真的无风险投资吗?当你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时会发现它的保本承诺是有前提条件,例如某款产品的说明书上注明在理财期内,如果投资者提前终止理财计划,那么保本条款不再适用。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其产品说明书,不要相信其口头宣传,理财产品的风险在产品合同中有约定。

汇率风险被忽视

对于外汇理财产品来说,投资者可能更不容易认识到其陷阱。例如某银行的 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与某种外汇波动的范围挂钩,每个季度的第一天,如果美元的汇率在1.2-1.225范围内,投资者就有1.5%的利润;但是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本季度利润则为零。此外,投资者还应该意识到,当理财产品到期时,一般都会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因素使得投资者面临的损失会越来越大。而且,理财产品期限越长。可能遭受的损失就越大。

银行理财产品篇4

进入2010年以来,理财市场出现了较大变化,受紧缩政策的影响,股市较为低迷,基金不断缩水,楼市更是变得扑朔迷离。因此,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再次回归到稳妥性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上来。不过,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也非同以往,产品线更为丰富,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银行理财产品都有哪些投资渠道,该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呢?

债券类理财“风韵不减当年”

偏爱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知道,相比2008年难得的债券牛市,2009年的债券市场低调得“一塌糊涂”。那么,在流动性收紧、风声渐起的2010年,债券类理财产品有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呢?如果拼收益,债券类产品跟同属银行理财产品的其它品种,是难以竞争的,目前债券类产品7天期限的平均收益率为1.5%左右,1个月为2%左右,3个月为2.5%左右,这与银行其它理财产品,比如信托类的收益差距还是较大的,但债券类理财产品有其独有的优势:

1. 安全性好。因债券类理财产品投资的主要对象是短期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以及协议存款等期限短、风险低的金融工具,其安全性较好。

2. 较好的流动性。债券类产品的最大优势不在于收益,而在于其较好的流动性,它所投资对象的期限都较短,可以作为短期资金的临时“避风港”。

3. 能获得比定期储蓄更高的收益。对于喜好资产配置的投资者来说,债券类理财产品是资产配置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

适合群体:短期内有闲置资金,喜好投资组合,风格较保守的投资者。

信托资产类理财“皇帝女儿不愁嫁”

去年底,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强了对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监管,防范了信用及系统性风险。因此,今年初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就有了明显反应,产品数量骤降。

按照规定,信托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应主要投资于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以及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银监会此次出台的相关规定,势必会对信用等级不够的企业融资进行限制,加上其对信贷类理财产品监管力度的增强,因此今年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将会减少,但理财产品的质量也会上升。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半年期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约为3.6%,1年期收益率可达到4.0%或者更高,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也必会出现“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景象。

专家提醒,购买信贷类理财产品除比照产品期限和收益率高低外,还应该注意以下3点:

1. 要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即信贷资产的转让对象,投资者要尽量选择信用级别高的贷款项目,以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

2. 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尽量选择有担保或有抵押的产品,这样即使在市场发生风险时,也能保证自身本金的安全。

3. 在加息预期下,市民不妨选择期限较短的产品,以免影响长期收益。

适合群体:能够承受一定风险,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

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望重出江湖”

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08、2009年曾盛行一时,但因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多数产品“败走麦城”,收益让人大跌眼镜,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百姓眼中的“坏孩子”。不过,在去年到期的所有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上,前20位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据了19款,年化收益最高甚至达到了46.5%,在各类理财产品中独占鳌头。2010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因受到全球经济回暖、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影响,有望“重出江湖”。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大部分结构性投资产品都是到期保本型,这种优势是股票、基金之类投资产品所不及的。同时,结构性投资产品提供了多样化投资组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投资的整体风险,同时又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取比传统理财更高的收益率。不过,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要想在结构性理财产品获得最终收益,在选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看好挂钩的资产类别,是否切合目前的市场形势,因为投资者如果对所购产品的挂钩标的未来走势判断失误,可能会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窘境。

2. 要看好产品的投资期限及投资币种的汇率,对于跨币种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者应警惕汇率风险,并根据自己的资金使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期限。

银行理财产品篇5

保证收益型产品占比上升明显

8月,保证收益型产品发行478款,市场占比上涨至28.32%。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984款,市场占比下降至58.29%,但仍然为最主要的产品收益类型。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226款,市场占比微幅下降至13.39%。

当月,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131款,市场占比下跌比较明显,达3.06%。与此同时,外币产品市场占比均有所上涨。其中,欧元产品发行量占比环比上涨0.89%,港币产品发行量占比环比上涨0.82%,澳元产品发行量占比环比上涨0.67%,美元、英镑、日元和加元理财产品分别下跌0.38%、0.27%、0.03%和0.01%。

外币产品发行268款,其中保证收益型产品238款,保证收益产品为202款。由于外币产品绝大部分为保证收益型,由此可见保证收益型产品增加主要源于外币产品的增加。

1个月以下期产品发行量占比继续下降,下跌幅度达6.98%,占比至31.52%。与此同时,3~6个月(含)期产品发行量占比上涨至24.64%,其余期限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出现小幅波动。其中,1~3个月(含)期产品上涨1.72%;6个月~1年(含)期产品占比下跌0.12%;1年以上期产品占比下跌0.14%。

预期收益普遍上涨

当月初,由于考核已过,货币市场利率有所回调。受新股发行和国电电力转债申购冻结大量资金影响,资金面再度收紧。央行8月16日发行的1年期央票利率上行8.58个基点,8月18日又重启了3年期央票,利率升8个基点至3.97%,而同时发行的3个月期央票也走高8.17个基点至3.1618%,再加上其后传出央行会调整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央行26日正式下发通知将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从9月5日起实行分批上缴,货币市场利率在下旬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受1年期和3年期央票利率上调影响,受中长期市场利率影响最大的1年以上期信贷类和人民币债券类产品收益率随之上涨。

1年以上期信贷类产品收益率上涨明显

8月,3家银行发行信贷类产品6款。不区分期限,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42%,其中1年以上期产品预期收益率上涨幅度达0.55%。6个月~1年(含)期产品发行4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0%。 1年(含)以上期产品发行2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05%。

1年以上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收益率上涨明显

43家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类产品755款,不区分期限,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0%。其中,1个月以下期和3~6个月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分别下跌0.24%和0.03%,其余期限的人民币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均出现上涨,但上涨幅度不一,1~3个月期产品上涨0.02%,6个月~1年期产品上涨0.19%,1年以上期产品上涨幅度最大,达0.75%。

外币债券类产品收益率普遍上涨

当月,13家银行共发行241款外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其中,美元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发行79款,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3.42%;澳元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47款,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5.72%;港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43款,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2.58%;欧元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46款,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2.68%;英镑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14款,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2.44%;日元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10款,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1.79%;加元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2款,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0.95%。

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上涨

10家银行发行结构性产品44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4%。澳元、欧元、港币和美元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发行2款、2款、2款和3款,这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未公布。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3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均为4.84%,这些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为10.50%,最低为1.48%。

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分析

当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582款。其中,保证收益型374款,保本浮动收益型260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948款。

1款产品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率

从到期收益表现来看,1218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1款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率。招行发行的“焦点联动系列之汇率表现联动理财计划(104004)”为一款保证收益型的结构性产品。产品发行于年7月14日,投资起始日为7月19日,产品期限为14天。产品的挂钩对象为欧元兑美元汇率。产品设定了一个观察期间,即7月19日15∶00~29日15∶00。同时对汇率价格设定了一个约定水平,即期初汇率加上0.0300的价格水平。如果观察期内,挂钩汇率从未突破约定水平,则产品到期收益率为5.00%,否则为2.50%。实际情况来看,产品期初汇率为1.4079,则汇率约定水平为1.4379,而观察期内挂钩汇率最高值达到1.4536,突破了约定水平,产品到期获得较低预期收益率。

1款产品到期超出最高预期收益率

德阳银行发行的“旌喜一号第9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一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产品于7月26日发行,投资开始日为7月29日,投资期共7天,投资对象为银行间货币市场及银行间债券市场。该款产品预期收益率为3.50%%,到期收益率高于预期收益率0.5个百分点。

34款产品到期收益表现突出

到期理财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达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34款。收益率较高的人民币款产品中,有19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2款信贷类、1款结构性产品以及3款组合投资类。北京银行有5款SHIBOR挂钩型产品到期收益率表现较好,其中“超越系列PB11083号:人民币1个月SHIBOR挂钩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1个月,到期收益率超过7.00%。江苏银行的一款26天期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到期也获得7.00%的较高收益率。另外,交行的1款两年期信托贷款类产品到期收益率为7.00%。

银行理财产品篇6

 

关键词:结构性理财产品 特点 风险 

 

一、前言 

 

通常意义上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是按照对理财基金的特殊的投资运作方式为标准的,它是一种根据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资,既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又要投资于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复杂多样的投资模式,以保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超过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总而言之,它是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市场上最火热的理财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收益类、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最早出现也是相对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财产品,按投资标的和产品设计不同分为信用联结型、票据债券类、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四种类型。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在股市活跃时应市场呼声而出,可以投资于信托贷款、新股申购、货币市场、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构成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最庞大的队伍就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与上述两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通过投资于以基础及产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了相应的系统性风险,也因此成为最复杂多变的理财产品。 

 

二、结构性理财成品的诞生动因 

 

(一)银行规避资本金管制的要求 

商业银行在经营自有业务时需要按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计算资产对应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常常会出现因为资本金约束而无法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或经营高盈利项目的情况,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型产品一样同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使银行在不增加或减少自有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即不占用或极少占有资本金条件下,满足客户的特别投资理财需求并获得手续费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便于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众多投资者闲散资金聚集到一起,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化投资,由于规模巨大对投资方向和产品就有选择性,能够以批发价格进行交易,获取规模化收益。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够进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自有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投资者和银行在自有资信不足或自有经营项目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场的要求。 

 

(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无论是投资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还是投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会在买卖过程中承担相应的印花税和手续费,这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投资前所做的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形势分析都会造成相应的决策成本,这是隐性的成本。万一信息掌握不充分或决策失误,也会带来选择其他资产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成本,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专业化运作、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特点分析 

 

(一)原理上近似于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的同时持有一个看涨期权多头 

以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它是这样一类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可能与某只股票或某股票组合或股票指数相挂钩,挂钩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决定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标的资产的市值越高,产品可以获得的收益也越高,当然这也要受到产品收益率设计的影响,有的产品就是观测期内标的资产表现越平常波动越小,收益越高。而同时,其本金得到全部或部分保护。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同时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和持有一个看涨期权的多头近似。零息票债券保证投资成本和无风险收益,看涨期权保证在支付相应期权费(理财费)条件下获得未来的一个权利,该权利帮助投资者实现价格上涨时获取收益价格下跌时成本为0的投资模式。对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价亦是按照这一原理,产品价值等于零息票债券价值与看涨期权价值之和(v=b+s),产品收益率等于1+min(k,max〔(st/st-1)θ,λ〕,其中,k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高收益率,st/st-1

表示股票收益率,θ表示参与率,即挂钩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者可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分享比例。(st/st-1)θ就表示投资者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实际收益率。λ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低收益率,即保本率。λ等于0意味着完全保本,λ小于0意味着部分保本。 

 

(二)一般挂钩的标的资产都要求有某种金融衍生工具相对应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就是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金融投资,这种投资的特征就是投资挂钩的基础资产的同时投资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衍生金融工具,依据复杂的计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原理,对全部或部分本金套期保值,最终暴露的风险头寸仅局限于运用市场资金成本与产品设计的最低收益之间的利息差异。这就要求,在挂钩的基础资产选择上,需要以是否存在对应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准。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无法为发售产品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该类避险工具,现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标的资产依然局限于国外金融市场上的基础资产。

  

(三)投资收益率结构制定以大数法则为标准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计算都只保证投资者获得市场在正常状态下的收益,是以大数法则为依据的,当市场由于遭受利好或利空信息冲击价格大幅震荡时,银行不对其收益进行保证。还是以花旗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帐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为例,其投资收益率计算方法如下: (1)5% + (50%×挂钩基金期末绝对表现):于产品期间,只要挂钩基金绝对表现从未大于20%,到期就可获得此投资收益率。 (2)5%:于产品期间,若曾有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高于20%,但从未大于40%,则到期就可获得5%的到期投资收益率。 (3)0%:于产品期间,只要有过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大于40%,则到期投资收益率为0%。 * 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即挂钩基金表现的绝对值 = 绝对值 ((挂钩基金观测值/挂钩基金初始水平-1) x 100%) 。可见只有在产品期间,挂钩基金的绝对表现,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不超过40%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能获得对应的收益,该产品是适应对象为熟悉香港股票市场并且认为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在产品观测期内不会大于40%的投资者。 

 

(四)封闭式操作,赎回条款向多样性发展 

由于投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结构性理财产品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可赎回的,即使设有投资者赎回条款也会规定特定的时间,同时需要支付赎回费用。如如东亚银行推出的“股票篮子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其中就规定投资者可在交收日后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三个营业日向银行申请提前赎回投资金额,但银行要扣除相关手续费用和损失。但是,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的扩大,产品差异性的要求迫在眉睫,一些银行开始尝试改革某些产品设计条款,如赎回条款,以获得自身优势。 

 

四、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谨防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资产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股指、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等等,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又是与这些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相挂钩的,当市场萎靡不振或遭遇危机时,标的资产的走势就相应步入盘整或下跌区间,此时很难保证相应的预期到期收益。即当市场向不利的方向变动时,投资者将面临由于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导致到期收益很小或为零的市场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一般来说,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操作复杂,都会选择封闭式运作,对投资者设定赎回限制。虽然这能够保证在封闭期内理财基金全仓位运作,但是不存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二级流通市场的限制,又会使投资者不能像投资固定收益类债券、股票、交易型基金等其他投资工具时主动地买卖套现,进行主动性管理。因此,当投资者面临资金缺乏时,会遭遇到无法赎回或卖出手中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五、总结 

 

我国第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7月发行的挂钩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价幅累积产品,之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外资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纷繁的产品创新和复杂多变的产品设计将中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推向全面的茁壮成长期。然而,国内投资者在这方面的知识仍然有所欠缺,与市场的接轨程度尚不充分。文章尝试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产生、特征以及涉及风险四个方面简单论述该产品

的与众不同之处,希望能为提高投资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贡献一二。 

 

参考文献: 

[1]谭利宁,2009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研究[j]. 消费导刊,2009,(10). 

[2任敏、陈金龙,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定价研究[j].经济研究,2002,(12). 

银行理财产品篇7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类型。2月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较1月有所增长,2月占比71.2%,较1月上升2.4%,其余各类型产品数量变化不明显,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较1月下降0.9%,保息浮动收益型和保息固定收益型产品的占比分别为0.4%和8.2%。其中,保息浮动收益类产品占比上升0.1%,保息固定收益型产品占比下降1.5%。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币种。2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类产品2271款,占比为94.7%,占比上升0.2%;外币类产品合计为120款,数量较1月减少37款,分别为美元类、澳元类、港币类、欧元类、日元类、英镑类以及新西兰元,其占比分别为39.2%、25.8%、20.0%、7.5%、2.5%、2.5%以及2.5%。相比1月而言,澳元类和美元类产品占比有所上升,其余各类币种占比较1月有所下降,港币类产品降幅较大,为3.6%。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限。3个月(含)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最大为60.7%,较1月下降2.2%;而1年(不含)以上产品占比最小,为2.2%,较1月上升0.5%。3~6个月(含)和6~12个月(含)这两个投资区间所发产品的数量占比分别为23.9%和13.2%。从产品总体存续期限的统计上来看,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产品存续期限平均为121天,较1月延长5天。参见图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类型。普通类理财产品主要涉及债券货币市场、组合资产管理及票据资产三类投向,占比分别为67.2%、31.6%与1.2%,参见图2。结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涉及股票市场、汇率市场、利率市场及商品市场,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20.9%、30.2%、33.7%及10.5%,另外2月还有两款产品为SHIBOR和股票资产的混合,有两款产品标的信息不明,这两部分产品占比为4.7%。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为524天、118天、98天、153天、275天及34天。

普通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分析。2013年2月份,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发售数量最多,发售1469款,数量较1月减少462款,占比67.2%,上升16.4%,环比下降45%。组合资产管理类产品发售690款,数量较1月减少138款,占比31.6%,下降15.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7%。票据资产类产品发行26款,数量较1月减少21款,占比由1月的1.7%下降至1.2%。

从不同投资类型产品的期限收益结构来看,普通类人民币理财产品中,票据资产类产品的期限最长,组合资产管理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最高,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的期限最短预期收益率最低。从环比表现来看,除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外,各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下降,而除了票据资产类产品之外,其余各类产品期限均有所延长。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113天,环比延长3天,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7%,环比上升3个BP(基点)。组合资产管理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128天,环比延长8天,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8%,环比下降7个BP。票据资产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130天,环比缩短8天,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8%,环比下降33个BP。详细信息参见表1。

银行理财产品篇8

提到理财,人们大多会认为是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从而通过有效的投资使其增值,但却忽略了一点:在追求财产增值的同时,应合理规避因一些意外事故或疾病给家庭或个人造成较大财务影响的事件,即财务管理的首要原则应为保证财产的安全。而这正是保险理财的独到之处。

保险理财,是指通过购买保险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防范和避免因疾病或灾难而带来的财务困难,同时使资产获得保值和增值。由此可以看出,保险理财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家庭或个人的财产安全,亦即保证在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下家庭或个人财产的平稳性,防止产生过大的账务波动给家庭或者个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以此做到资产的保值;而近年来为顺应市场的发展与客户的需求,市场中出现了如投资连结险、万能险、分红型保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这又使得在购买此类保险后资产能够增值。

(一)丰富了产品结构

不仅仅是在银行个人理财中增加保险服务者一项,保险理财本身就具有很多种选择,如目前市场流行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资连接险。还有正在崛起的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不仅仅符合亚洲人还本的理念,更具有保障功能。

(二)扩大了银行理财的适用群体

投资人在制定投资计划时,需要在了解金融产品风险属性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金融工具,设定理财目标,追求安全稳健的财务增长。谈理财,不能只谈收益。很多金融理财产品虽然收益很高,但风险也是成正比的,而理财的首要一点是财务安全,如果“财”都没有了还怎么“理”?因此,学习“守财”、做好财务保障是投资者的必修课。从这个角度来说,“保险”作为理财工具,在理财中应扮演更多的角色。

保险理财是分层次进行的,从收入水平角度,对于低收入家庭或个人,最主要的是能够保障正常的生活状况,一般没有闲置的资金进行投资,抗风险能力最弱。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应在能够承担的情况下,购买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并且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购买意外伤害险,使其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得到经济上的补偿,同时保证其他家庭成员生活上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对于中收入者,在保证了日常生活开支的情况下,还会有少量的闲置资金作为应急资金以及投资资金,其承担意外事故或疾病带来的额外支出的能力较弱,更倾向于风险较低、收益较平稳的投资,这部分家庭或个人可以通过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理财产品进行理财,在能够减少意外事故的冲击之外,还可以得到较平稳并且可观的投资收益。因此,保险理财产品更多的适用于中低收入家庭在保证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又能够得到平稳的投资收益,为中低收入家庭或个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财工具。

对于高收入者而言,主要的理财目标是获得资产的增值,其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更倾向于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高收入者无疑也需要保证财产的安全,只是其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会忽视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而只是将其投资收益与其他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作简单比较就将其否定。

(三)保险理财是一种长期投资

保险理财产品同时也是一种长期投资,从建立家庭购买房产时建立的住房按揭贷款保险,到孩子出生时购买的子女教育保险,再到盛年时购买的医疗、养老保险等都是延续几十年的险种,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险种。

二、银行个人理财服务中保险理财的现状及原因

虽然保险理财具有上述优点,但是实际中保险理财发展不足,尤其是银行理财服务中,保险理财的地位相当薄弱,其原因如下:

(一)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不对称

在简单的销售模式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是不对称的;且保险公司之间“价格战”比较严重,保险公司处于低利润的处境

(二)银行保险产品无法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多为以寿险产品,另外加上储蓄分红型或投资连结型,消费者缺乏选择;同时,虽然银行是我国居民最经常打交道的金融机构,在与客户的经常联系中,银行可以利用更加详细的资料库为客户提供更合适的产品。而实际情况是,各网点没有理财专柜,银行员工虽然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但对于保险专业知识和保险产品的了解很不够,远不能满足保险业务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个性化服务的要求。

(三)保险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及人们对保险认识的偏差

自从保险业恢复营业,保险业进入了原始资本积累期,由于这时期一些保险公司采取了不规范的运作行为,使得保险公司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了重投保、轻理赔的印象。由于引进保险人制度,加上规范和教育的不严谨导致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经常发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夸大保险作用,诱导购买,误导客户,承保与理赔“两张脸”等失信行为因此保险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够。

(四)信息技术共享平台缺位

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出于对行业资源的保密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与要求不同,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信息技术平台不能实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够完全对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客户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了客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客户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增值。

三、保险理财产品的前景

(1)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要求也越来越高,金融产品综合已经成为趋势,中国的一大金融控股集体----中国平安已经开始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不仅在产品开发、销售支持能够运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平台,而且具有较强的开发银行客户能力, 真正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 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资本市场波动也让消费者进一步认识到风险的危害与保障的重要性。

(3)消费者风险保障个性化需求增强。消费者群体分化,中产阶级的崛起可能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因素。如麦肯锡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居民大致拥有约35亿元财产,并且今后每年还将以16%的速度递增。其中,有120万个家庭拥有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2亿至6.12亿。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对一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

(4)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龄社会中人们对于长期的保障产品的需求提高,而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将更受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龙清,孟倩,江姗.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特点、问题及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09(6):65-67.

银行理财产品篇9

在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银行理财市场已走到十字路口。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上半年央行多次推出了降息、降准的宽松政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而股票市场在今年前5个月的疯牛行情让压抑了7年之久的股民欢欣雀跃,资金如潮水般涌入股市。在收益、流动性皆逊色一筹的现实情况下,银行理财市场该何去何从?

1 收益退潮

今年理财市场的平淡在银行年中考核揽储旺季尤为凸显。根据融360的监测数据显示,6月银行共发行4452款理财产品,总量较5月减少了414款,降幅达到8.51%。而在以往每年,6月正是银行揽储的时点,各银行都会增加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因此,每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收益经常掀起一波小高潮。

自2013年年底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5.98%的高位后,近两年来,由于货币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也随之持续走低,更是在今年6月首次降至5%,创近2年新低。

从上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滑趋势明显。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3.5万款个人理财产品。保本类人民币非结构性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呈现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下跌0.9个百分点。其中,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保本人民币非结构性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其他期限类型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其本身也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从1月的3.69%到6月的2.79%,下滑0.9个百分点,收益率已经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相对于保本类理财产品而言,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滑趋势较为缓和,从1月的4.86%下滑至6月的4.6%,下滑0.26个百分点。而期限在1年以上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则明显高于其他期限类型的产品,6月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76%。

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监管层或仍将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结合可能出现的大额存单利率调整,以及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继续下滑。其中,保本类理财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最为严重。

专家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或将继续下行,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成凤毛麟角。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来说,如果对资金流动性要求不高,建议选择大型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的中长期理财产品,以此获得更高的收益。

2 多重利空,下行压力加大

今年以来,投资理财市场最大的热点一直集中在股市上,无论是连续大涨还是突然暴跌,市场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在6月中旬之前,股市一片红火,各路资金纷纷入市。即使在6月中旬后,A股市场遭遇连续调整,但资金仍继续大幅流入股市。

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证转账保证金净流入6143亿元;而在二季度,这一数字达到了3.24万亿元,其中仅6月1个月,流入规模就达到1.43万亿元,较5月增加5059亿元,创今年以来新高。显然,即使在A股大幅下跌之时,投资者进场的意愿仍然很强烈。

开户数量同样能够反映出市场的火爆。根据中投在线研究中心统计,自2014年下半年股市成交呈现活跃走势以来,股票新增开户数增长迅猛。自2014年10月开始,每单周新增股票开户数保持在10万户以上,截至今年6月26日的那一个交易周,A股累计新增投资者数量49.92万户。截至6月26日,股市投资者数量总计9041.03万户,其中持仓账户5076.6万户,期间参与交易的投资者2927.27万户。

从理论上讲,股指暴跌,部分资金将撤出股市转而流向银行渠道。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稳定,安全性较高,股市中的部分投资者将转向银行理财产品。但事实上,股民大多是风险偏好者,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低,无法满足他们对于高收益率的要求。因此,即使股市暴跌,从股市流向银行理财的资金量也不会太大,大部分股民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或暂时离市观望。

理财产品遭遇寒流。今年上半年的3次降息、3度降准迫使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滑,虽然下半年由于经济增长出现企稳迹象,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难出现上扬。

上半年,大额存单正式推向市场。6月15日,9家银行推出首批大额存单。目前,定期存款利率大多上浮20%,最高可以达到30%,而大额存单上浮40%的利率水平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中信银行在首批大额存单发行当日,1年期单位大额存单的10亿元规模就已售罄。随后,农行、中行、建行、招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又推出了后续批次的大额存单。分析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大额存单的利率偏低,与理财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但不排除下半年存在调整的可能性。如果大额存单利率出现一定幅度的提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将会受到冲击。

3 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高收益产品缺乏、低收益产品竞争力走弱,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刺激下,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发展之路困难重重。在分析人士看来,单一的“固定收益”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已不足以应对市场的变化,理财业务转型势在必行,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如图所示。

专家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将是“财富管理”,核心是使银行从被动的投资组合销售向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变化的过程。财富管理与一般理财业务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理财业务是以产品为中心,目的是更好地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且提供服务的主体局限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则是以客户为核心,目的是为投资者设计并提供一套适合其自身的财务规划,同时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财富管理的主体更为广泛,不仅局限于银行业。简而言之,这是银行从被动的投资组合销售向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变化的过程。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了相关业务的尝试与推广。此前,浦发银行曾推出一项组合在线投资服务“财智组合”,该组合以浦发银行理财产品和该行销售的基金证券产品为主,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特点设计相匹配的产品组合,分别对应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其中最“激进”的一类中,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高达80%,因此风险程度也较高。财富管理意味着更多样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在进行财富管理业务时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形成交叉、互补与嵌套。

银行理财产品篇10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理财产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转变经营方式、创新产品、增加投资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技术的方法,以期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规范化路径,保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48-02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周燕燕(1983-),女,回族,广东广州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财方向。

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被推出以来,理财产品的种类、规模等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了较多的力量。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相较于2005 年推出之初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如拓展到债券型、信托型等多种类型。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信用及预期收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信心。然而,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蓬勃发展的同时,理财产品管理中也存在营销不规范甚至违规销售、理财产品设计与管理失当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理财产品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005年是我国居民的理财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理财产品逐渐被投资者及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投资的一种新途径。2005 年至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繁荣,理财产品的收益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更是有增无减,理财产品被广泛购买。与此同时,我国的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开发理财产品,更加多样化了解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截止到2014 年底,我国超过160 家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已经开发了理财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2014 年我国的经济政策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预防通货膨胀稳定资金流为主。2014 年以来我国的宏观政策整体上较为宽松,政府一直致力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情况日益严重,投资者投诉的事件越来越多,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也日益严格,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禁止商业银行开发超短期的理财产品,要求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事先告知投资者投资须知,以便投资者在投资该理财产品时可以对该产品有充分认识,了解产品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自身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的理财产品被广大投资者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的信用也逐渐增加了理财产品的销售量。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较为保险的投资,既能确保收益率,又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比较适合个人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讲,当前商业银行开发理财产品仍然是其获取利润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不仅能使客户获益,还能使银行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通过出售理财产品,银行可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增加银行的存款基数,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第三,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和监管政策以及法律制度来看,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法律不在少数,不仅对理财产品涉及的权利义务有明确规范,还对各方主体的行为进行明确规定。此外,当前银行业监管法、保险法、证券法等都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便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众的利益。我国银监会总体上负责对全国银行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监管。银监会的合理监管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合理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利于理财产品的正常运行,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 收益不稳定,风险防范能力较差

2008 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A 股市场在此后的几年间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很多股权类产品及QDII 类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低迷。这就导致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直线降为零甚至收益为负。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远低于预期,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导致投资者将其诉诸法庭。这不仅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稳定,且折射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差。

2. 相关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理财产品包括自营自销的及代销的产品。对于银行自营自销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总行或是分行开发,支行负责销售的模式;对于代销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一般由总行或是分行与该理财产品的销售方签订协议并进行销售。如果支行私自出售不经过总行或是分行审批的理财产品,则会极大地增加理财产品的管理风险。

因此,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及职业素养,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业人员的薪资一般与产品的销售业绩是相关的,这种考核制度很容易导致基层的从业人员不顾风险向投资者们推荐不适合的理财产品,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

3. 理财产品大同小异

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债券及货币类、票据类、股权权益类等多种产品,上述产品在各个商业银行中均有销售,理财产品的种类与投资方式均较为类似。即使某家商业银行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其余的商业银行也会争相模仿,并不能突显差异性。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技术的对策

1. 优化监管体系, 加强风险防范

理财产品的监管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及维护自身正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有通过监管的严格化,才能保证理财产品的稳定、有序开展,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保障理财产品的逐步发展。对此,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识别理财产品经营管理中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注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是要对理财产品经营管理及销售中各个环节的风险予以识别,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控制标准与措施。第三是要对理财产品进行内部控制,完善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并注重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实现产品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2. 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人才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及业务能力培训,督促其根据投资者的实际需求推荐理财产品。同时也要加强对其的资质考核,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把控理财产品的风险。

3. 注重创新性,开发具有特色的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应满足投资者的实际理财需求,还应满足投资者对理财服务等较为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注重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及特色性。在开发理财产品之前,应该对理财产品涉及的目标客户有一个准确的分析,以便与竞争对手推出的理财产品相区别,同时还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不仅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理财产品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拓展了理财产品管理的范围,对于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综合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各项管理并没有很深入地进行,如何在全部商业银行的范围内推广适宜的管理政策,仍需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炜.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分析及配置策略[J]. 国际金融,2011(4).

[2] 李卫群.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