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画十篇

时间:2023-03-23 08:00:13

儿童动画

儿童动画篇1

在2005年-2014年所有广电总局推荐的555部优秀动画片中,以正义战胜邪恶为主题的动画片共有134部,占总体的24.1%。①当邪恶降临之时,正义之士会用什么方法驱赶邪恶迎接光明呢?从这134部动画片中,笔者得出的答案是:以暴制暴。《虹猫蓝兔七侠传》中动画角色虹猫和蓝兔铲除黑心虎的方法基本就是暴力、打斗。有人对其前十集的打斗场面做过统计,每12分钟一集的动画片,打斗场面每集平均约有6分钟。②由此可见,动画角色虹猫蓝兔获得正义也是依靠暴力手段。如此密集的打斗场面,很难不让儿童认可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动画片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800多个电视台同步播出,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当时原本108集的动画片在央视播出到第89集时突然停播了。究其原因,是广大儿童的家长强烈要求禁播。这部作品充斥了低级、暴力、脏话、恐吓、欺骗以及威胁的内容,认为一切问题都要靠暴力解决。③但暴力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儿童应当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角色将动画中的暴力符号化更易使儿童接受

人类文明产生最早的思想成果时,符号学研究的历史就已经开始。符号学总与“认知”、“意义”还有“意识”等联系在一起。现代符号学源自索绪尔的现代语言符号学。能指和所指是其理论中的重要两个概念。能指是内容,即借用画面、语言、声音表达的内容,是符号的形象。所指是主题,是表达抽象的概念,是符号代表的思想或者是观念。一部动画片中的能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所指是在理解能指的前提下,在大的文化环境中被人们理解,从而实现符号的意义。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作品中因其有许多暴力情节而在2014年的新闻联播中被点名批评。而在2013年连云港就有三名儿童模仿动画片中架火烤羊的情节,致使其中两名重度烧伤。有媒体报道称:在动画片全集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抓过1380此,喜羊羊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④数据的准确性暂且不论,在这部作品中暴力的场景过多,角色之间的暴力过多,灰太狼对羊群施暴的场面,红太狼对灰太狼施暴的场面经常出现。不要说是儿童,成年人在看到有些灰太狼被红太狼砸的场景也觉得很搞笑,对这样的角色以及情境也有深刻的印象。就像当时网络上还有“嫁人当嫁灰太狼”的流行语。

三、国产动画塑造的自损型善人角色并不能真正地引导儿童向善

中国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整个价值观的趋向都陷入了一种人我不对称的境地。它提倡抑制自我或者是牺牲自我而把他人放在一个更优先的地位上。我国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牺牲自己以成就他人。我们通常认为爱人是善,而爱己是恶。如果一个人堂而皇之的为自己谋利益,那么就会被他人不齿。其一,这种角色刻画的善并不能被儿童所接受。众所周知,自爱是个体爱护自己的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如果每个人都没有要自己过得更好的意愿,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从何谈起?退一步讲,如果人类没有这样的自爱的本能,那又如何在生物进化的自然困境中生存下来?自爱是无法消灭的,自爱是爱自己,但其也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既然自爱无法消灭,人类不可能做到不爱自己,那么动画片中的角色对儿童进行消灭自爱的灌输是不合理的,塑造的动画角色损己利人,儿童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会是善。其二,长期以来宣扬以他爱为善,以自爱为恶的观念最终会导致人格的异化。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人都是有正常的基本的需要的,而且重要的是这样正常的需要是应当被合理地满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这些需要都是人类基本的、正常的需要。在这样的基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人类是无法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我们在教育儿童何为善或者是在宣扬善念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来自本能的自爱和来自本能的需要。如果人合理的需要没有得到正当的满足,长时间掩饰自爱的本能,往往最终会走向人的异化。真正的善,是正确地处理他爱与自爱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他人必然会发生种种关系,自爱是本能,而人总是在他人之中存在,人是无法离开他人,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与他人发生关系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爱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的,要引导儿童将自爱转移为他爱。

四、结语

儿童动画篇2

[关键词]儿童动画;创作理念;错位现象;儿童本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动漫受众群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XW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结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60032)。

在国外动画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不断在本国的GDP刷新百分比的情况下,我国动画产业却屡屡看不到任何希望,质量连年下滑。我国动画产业为何举步维艰?不少动画人士找了原因:产业政策、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动画教育,等等。这些原因也确实造成了我国动画产业的退缩,但随着新时期,国家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关于动漫产业的相关政策、投融资环境、创新技术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改善。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确实也促进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但动画自身的创作理念才是改变动画产业发展的根本,创作主体的意识观念是动画产品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在我国儿童动画创作中,存在“非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就与儿童动画的价值本位相去甚远。在国外,儿童动画片就是以儿童作为本进行创作的,比如西班牙儿童幼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就是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创举,该片创作设计算得上精彩之极,其视角之独特,反响之巨大,是一部典型的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儿童系列动画片,但把娱乐性和教育性恰当地分化为一定的层面。此片在第三十届法国安纳西动画节上获得“世界最佳电视动画片”殊荣。①

(一)“儿童”是儿童动画片的主角

当今社会,我国大多数少儿艺术节目中,教育是避免不了的话题,在我国几千年的教化历史演化语境下,这无疑是相当正确的。在西化、分化的国际环境下,传播我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非常必要的。动画作为少年儿童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理所应当担当起了传播正确价值理念的艺术载体,少儿动画在电视台、网络上、电影院等是铺天盖地。出发点无疑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创作主体在创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受众地位,一味地以角进行教育理念的架构,也就是没有在影片中把“儿童”作为主角,导致创作出来的动画片儿童不喜欢,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了。“儿童”主角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儿童动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角应该是儿童,叙事的主体、戏份的重量等都应该放在儿童身上,这可以引起儿童的共鸣。而不是把主体放在成年人上,我国大多影片就是如此,因为成人是施教者,创作者想,既然是教化,那教育者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动画片就成了孩子们受教育的“课堂”。二是在受众角度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这就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创作动画片。总之,儿童动画片需要唱戏的是儿童,捧场的也是儿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童心,让儿童动画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达到最大化。“儿童”主角化在西班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体现得恰到好处,这无疑为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创作榜样。

(二)“玩乐”主导整部动画片的剧情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②没有任何目的,在玩中成长,在玩中获取知识。这一点,国内外的认识不一样,施教于儿童的方式也不一样,国内是典型的填鸭式的中规中矩的被动教育,国外就是让儿童在玩中学,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玩”的方式,把教育目标与玩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儿童的身心快乐着,心灵得到了浸润。当然国外的儿童动画片也是这样的,充分让儿童在寻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素养。动画作品分成教化和娱乐层,创作者需要把娱乐层进行充分的“显”化,而将教化层进行充分的“隐”化。这种设计方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一是在故事和动画形象层面上进行最大化的“乐”性设计,一定要好看,好玩,有趣味;二是在主题层面进行充分的“悟”性设计,让儿童无意中受到教育,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潜移默化的。当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通过故事情节和主题意指交相呼应,对儿童的身与心进行高度融合的影响。在西班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中,创作者把“鸟蛋”的概念引入故事情节中,设置了一个情节点引入“鸟蛋”的形象作为故事的一个建制点,然后,通过这个情节点,让小观众认识鸟蛋的形状、颜色、内容等。

(三)通过剧中行为模仿,学习知识和规范

教育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孩近乎一张白纸,没有什么辨识色彩,对于成人的言行往往采取一味地模仿。在日本的一些低幼动画片中,植入了诸多养成教育的元素,让孩子们观看模仿学习,充分运用孩子的模仿天性。在动画片中有意识地将教育元素建构成动画故事及其情节,其表面是娱乐性的元素,编织成美丽的故事与情节,是用来养眼的,让小朋友看后悦目,但故事情节的深层却是赏心的教化元素,是用来养心的,修炼小朋友们的美好心灵。诸如,日本动画宫崎骏《龙猫》中两个小姑娘小月和小梅对大自然的好奇,以及对妈妈的情感之深,感人流泪,感人至深。还有高田勋的《萤火虫》,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两兄妹的情感,相依为命,让人热泪盈眶,发自肺腑地感动。特别是最后妹妹死去后,哥哥的那种无奈使人心碎,由此产生对战争的反感和厌恶。这些动画片对儿童的心灵美好的塑造可谓真知灼见,在润物细无声的境遇中潜移默化地回归了创作者儿童般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少年儿童享受到美好的动画餐食。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一般都是以感性认识主导自己的一切行为。③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儿童对情感需求的满足永远是最重要的,意味着少年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理念应该是将娱乐功能放在第一位,不应该把教育性放在至上的位置,再则少年儿童天性的玩的特性也印证了这样一种创作理念。我国儿童动画创作俨然不顾儿童受众的心理需求,硬生生地把教育功能放到了动画创作的首位,使动画片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

(一)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教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拥有悠久的教育传统,时时处处无不体现到教育。古时的“三纲五常”,新时期的“八荣八耻”,等等,都是教育公民的。以教育为本,艺术创作也无例外,作品首要考虑的就是其教育性如何,然后才是其他的。在这种教育语境的延续下,动画艺术固然也不能逃出教育的桎梏。由于历史原因,家长希望儿童无时无刻学习知识技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成年人的一种“自恋”行为,始终希望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这种想法和思维渐渐成为这个国度的一种集体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儿童的教育,大大地忽视了孩子的快乐。这种思想映射到动画艺术中一点也不足为怪,成年人们希望孩子们从动画片中获得足够的教育,而不是希望孩子们从中获得笑声和快乐,这便形成了教化型动画艺术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还愁什么呢?创作者们毫无疑问紧随市场,创作了大批教育功能为主的儿童动画。投资商看到了市场,便投资大量生产复制创作出来教育动画片。然而他们错了,儿童有自己的认知判别能力,人小志气还大呢!哪能如此随意能受大人的支配?你们创作生产吧,我就是不看,奈我如何?儿童动画强行将教育从神殿里拉出来,扯到幼儿的电视荧屏前游行,确实值得商榷。估计儿童们也在心中嘀咕:大人们啊,别那么无聊,为我们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吧,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

(二)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成人”意识

我国低幼动画以教化为主也就不多追究,但总得讲究一下教育规律吧。我国动画创作不但不遵从儿童教育规律,更为甚者把儿童世界全部予以成人化了,这种肆意践踏儿童内心世界的行为以及不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功利化的教育的举动是对儿童极为不尊重的。除了“教育至上”以外,我国大多儿童动画创作的“非儿童本位”取向的另一种迷失就是用成人的眼光俯瞰儿童的内心世界。这种创作态度表现为儿童动画片的创作远离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状态,没有接上“儿童气”。创作者多以自身童年回忆谋取点滴状态进行儿童世界的建构,从而理解普遍儿童的内心世界。殊不知,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儿童世界也“与时俱进”了,各个时期的儿童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历时态的儿童生活还能会相同吗?所以,创作者以自己的年少经历表现的儿童世界为一种“假天真”。

基于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现状以及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萎靡状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这种迷茫、迷惑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态度,吸收国外儿童动画创作的先进理念以及动画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寻找国内儿童动画片创作以及产业发展的改良措施,结合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审美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征,再比照我国童龄动画的失败路径,最终总结了儿童动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可行路径。

(一)深入体会和了解儿童观众群体的心理世界

众所周知,忽视了儿童观众,也就等于忽视了儿童动画市场,动画产业将受到严重挫折。所以,艺术创作,特别是作为媒介产业的动画艺术创作,不能忽视观众的存在。在创作之前,必定要预设市场定位,然后进行调研,将调研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创作者,如此进行“首尾相接”,方能生态发展。创作者在创作初期,事先抽取一定的儿童样本观众群体,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对小观众的心理特征、审美特点、心理需求等深入洞察,再根据分析结果,创作与之相适应的动画作品,从而满足儿童观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

(二)强化儿童动画片的娱乐性

娱乐性是动画片应有的主要特点,儿童动画片更是以娱乐性为主要目的。儿童受众群体欣赏动画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愉悦,幽默、风趣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动画艺术风格之一,在快乐中获取动画片传递的显性知识。据调查显示,在儿童观众群体的动画形象认知方面,内容风趣、生动形象是最受儿童欢迎的特点。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其憨态可掬的形象甚为可爱,说明儿童在动画片的总体认知上是从娱乐性上开始的。

儿童动画篇3

关键词:动画艺术;成人思维;儿童思维;融合;思维范式

动画的发展是随着摄影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动画艺术思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思维形式是综合性的。动画艺术的创作思维基于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初步认识和初步形成的思维上的,简单而形象的表达了最初的世界,其接近于涉世未深的儿童的思维模式。并且动画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在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思考成人思维之外还需要思考儿童思维,二者同样重要,但在动画的中还是以成人思维为主线。

一、动画创作的成人思维

1、动画故事情节设置思维

动画通常是以讲故事为基础而展开的,所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和技巧是获得观众称赞的关键因素之一。动画的情节不同于电视、电影的情节,他不是以现实为基石,而是在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天马行空的发挥。同时,动画故事情节的设置应与常规的思维相反,逆向思维给观众带来冲击感,推动故事的发展,例如在哪吒传奇中,哪吒在距离纣王遥远的地方,无意中射出轩辕箭,轩辕箭直奔纣王而去,这看似不可能的事件正是哪吒与纣王的争斗的开始,从而推动故事向后发展,哪吒终于从一个小孩子长成一个大英雄。

2、个性和人性设置思维

动画内的物体例如有生命的动植物等是现实存在的,但是还有一些幽灵、魔法、天外空间等是完全虚构的,在动画中,凡是你能想到的事物都可以出现。动画看似完全脱离了现实情景,但是不管它是如何的自由表现,动画依然遵循着其本身创作规律。在多样化的动画人物和事物的背后,仍然需要考虑人性和地区文化的制约。每个角色必须设定有其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可以通过特殊的场景下,突出角色的个性。例如,在僵尸新娘中,僵尸本来是很恐怖的角色,但是在阴暗的环境下,僵尸却可以为了爱情放弃一切,突出了僵尸奋不顾身的个性。

二、动画艺术的儿童思维

1、动物思维

据统计可知,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故事是最受儿童所喜爱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规范化的强力影响,从而导致儿童产生反叛心理。儿童是幼小的,力量不足,需要别人关怀和依赖别人的。而动画中会说话的动物与儿童十分相似,但是动画中的动物具有强大的能力,可以化险为夷,反叛坏人,儿童在无形中就会产生崇拜心理,从而对动物产生喜爱之情。

2、拟成人思维

拟成人思维不同于成人思维,是儿童从其角度来思考成人的世界。儿童眼中成人的世界是儿童所想要的世界,与成人所告诉他们的世界相悖,是在儿童的幻想中所形成的世界。对于儿童而言,成人是一种厉害的象征,因此他们在接受社会教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英雄崇拜心理。而此时,动画中的动物本身就具有特异功能和厉害的变形技巧,他们最终都打败了强敌。动物这种反抗和取得胜利的行为符合了儿童的崇拜心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儿童会痴迷于过家家游戏,儿童会扮演成家长照顾孩子,儿童心里渴望确认自己在家庭中的占主导地位,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就是以孩子为了家庭的恢复而努力奋斗,克服诱惑,最终全家团圆为主要故事情节的。

3、仿逻辑思维

许多人认为,儿童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较弱,但是其实儿童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自身的逻辑,只是不同于成人的逻辑。儿童在对于成人无法接受的特殊情节时,可以坦然接受。并且在儿童的思维中,会形成先入为主的抽象逻辑,并且他们会在动画中检验这种逻辑。例如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每一集的最后灰太狼都会被喜羊羊所打败飞向天空,嘴里还大声喊着我还会回来的,在儿童思想里,善良的喜羊羊就应该打败灰太狼,但可能已经去世的灰太狼还是会复原,这种不同于现实逻辑的仿逻辑思维,给动画填上了丰富多彩的一笔。

三、动画艺术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对接

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儿童和成人的共同参与,成人思维是创造动画的主要组成部分,儿童思维是接受动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动画艺术。

1、思维的对接

成人创作者需能够自然的模拟儿童思维,才能够实现动画艺术儿童与成人思维。首先,成人创造者需要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想象越离谱越接近于儿童思维。其次,成人创作者要自然的模拟儿童思维,就得加深对儿童方方面面的了解。最后,成人创作者需要有打破常规成人思维的勇气,大胆幻想,努力实现思维的对接。

2、语言的对接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动画可以通过增加动画人物的心理语言,让儿童更加深刻的感受人物形象。同时,还可以在动画中加入模拟现实的声音,例如脚步声、雷雨声等,大大增加动画似真似幻的效果。

作者:卢晓白 马奔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方明星;对话与融合—动画艺术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对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罗天乐.浅析动画的艺术语言[J].科技资讯,2009,(27).

儿童动画篇4

[关键词]儿童动画;童化,快乐原则;童稚影像;儿语

儿童动画是指动画创作者考虑和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到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发展水平,使影片的内容、语言等尽可能的适应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动画电影。儿童动画创作的困难在于,作为成人的动画创作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克服成人经验的阻挠,不断返回儿童视角,从儿童的认知面和兴奋点来搭建动画语言,这种成人持续的回忆、移情、返回的过程,我们可以称其为“童化”过程。

“童化”机制一方面强调了通过重申动画与儿童的渊源关系,呈现儿童生命和生活的基本状态,彰显了儿童那种源于鸿蒙之初的游戏力、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从儿童动面观照成人世界的镜子作用,架通从童稚世界通往成人世界的桥梁。儿童动画的这种“童化”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快乐原则、童稚影像、儿语音声。

《青蛙的预言》是法国疯影动画公司自1998年起,历时6年、动员200多人制作完成的动画长片,也是导演雅克一雷米一杰赖德从事动画制作20年,第一部执导的动画长片。影片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节首映、法国安锡动画影展特别放映、柏林国际影展最佳动画水晶熊大奖等殊荣。《青蛙的预言》在创作上尊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低幼、不教条,充满了幻想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儿童爱看,而成人看了又仿若回到了曾经儿童的时光,渴望追寻那份纯真无邪、乐观豁达、快乐无比的遥远记忆,其成功也就在于三个层次“童化”的成功。

一、快乐原则:从宗教惩戒到人间大爱

儿童动画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快乐的故事,这是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儿童动画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青蛙的预言》尽管是法国动画人的佳作,但在故事设计上始终凸显了“快乐第一”的创作理念,对快乐原则上的拿捏和把握丝毫不输于迪斯尼。

善良、无邪、平等、博爱是快乐的基石。电影里,预言者从《圣经》中的愤怒的上帝变为善良的青蛙,故事也从宗教神话转为轻松的童话。《圣经》讲述的是关于惩戒的故事,述说人类的堕落触怒了上帝,他降下40天40夜的大雨汇成洪水以惩戒人类。上帝只把信息预告给了虔诚的诺亚,使得诺亚能够带着家人和一些动物躲进巨大的方舟而幸存。动画讲述的则是关于爱的故事。大雨不断、洪水泛滥只是个引子,转瞬即逝。对于船上的人类和动物来说,怎么在橡皮船上和平共处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而随即海龟的到来,大家又再一次陷入了困境。人们最终在爱的感化下,化干戈为玉帛,鳄鱼放弃了攻击,乌龟改邪归正,终致大雨退去,渡过难关。

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是快乐的催化剂。本片叙事线有两条:一条类似《圣经》,费迪南一家带着丽丽和动物们在橡皮船中避难,最后躲过了洪水。只是在这条情节线的设置上更加复杂,处处埋伏笔、设悬念、造困境。在大的灾难“洪水来临”的情境之下还有各种各样的,如食物困窘、食肉和食草动物的矛盾、丽丽知晓父母的“遇难”、乌龟被救、鳄鱼袭击等等的小灾难,情节真是一波三折,处处困境,但总被善心、爱心化解了。同时,在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副线,丽丽父母为了补充他们动物园家族成员到非洲寻找鳄鱼。两条线在开头结尾交叉之外其余在内容上有呼应但不相干,如丽丽父母带着游泳圈上路对应丽丽发现游泳圈上的“lm”,丽丽父母寻找鳄鱼对应鳄鱼的袭击。两条线在影片结尾汇聚,结尾一个拉镜头,由费迪南家一个橡皮船变为更多的橡皮船和从橡皮船中出来的更多的人类和动物。这次洪水并不只是费迪南一家,而是芸芸众生都幸免于难,影片最后也在“狂欢”中落下帷幕。

通过“童化”机制,成人成功地变成“老小孩”,善意地制造了一个善良、浪漫的故事去逗取小小孩开心,而成人们则感受了一场久违了的纯真无邪之旅,童心荡漾,并转而思考一下善之中心、乐之本源等世界、人生存在之意义,如关于婚姻和责任(费迪南夫妇、大象、小猫)、关于世界本源(“大地和天空相爱”的浪漫想法)、关于平等(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等。

二、童稚影像:“儿童印象主义”发出的迷人阳光

“童化”机制还往往在视觉呈现和视觉造型上去迎合儿童的兴趣和审美偏好。《青蛙的预言》在镜头的处理上沿袭了法国艺术简约、浪漫和高雅的传统风格,在画面处理上用一种近乎蜡笔的笔触,在摄影机下拍摄,透出一种光与色交响的鲜艳而具生命力的色粉笔独特效果。影片大部分段落主要用橙、黄、红、绿、蓝等鲜艳的色调表现了阳光底下人类和动物的生活。这些颜色在镜头的更替中不断变化,在色彩蒙太奇中呈现出绚烂多彩、富有生机、非常阳光的一面。“关注光和色的研究,注重表现瞬间印象,是印象主义重要特征。”有人称影片具有儿童印象主义的色彩,不无道理。

从心理学上说,儿童对自然界最敏感的莫过于光与色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力。“颜色爱好呈现出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幼儿期最喜爱的颜色视群是橙、黄、红、绿。到青少年期,突出了蓝色,即以黄、红、蓝为主。老年期则偏灰色。”不管是色调还是色粉笔的效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孩子的尊重,导演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很看重跟小观众的沟通,他在创作之时就不断的询问他的几个孩子的想法。

影片另外一个让人目不暇接、令人欢愉的是各种各样的造型。橡皮船比例夸张,又高又窄,下面由一个米其林轮胎支持,在波浪中像汽车一样横冲直撞,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影片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浑圆的塑造。浑圆的造型,总是让我们想起其可爱的一面。费迪南穿着海军衫那样的横条纹加上吊带裤的吊带,具有“米其林轮胎”身材;小猪矮肥的身躯简直像一个圆圈,憨态可掬,超级无敌般的可爱;善良的动物群体都是以圆弧塑造的,突出其傻劲、鲁钝的性格特点。其他的动物在造型上也非常贴切他们的外貌和性格。如温和、饱受觊觎的羊咩咩、修长的爱听谗言的动物领袖狮子、瘦削可怜的老山羊、带条纹自私的老虎以及尖嘴猴腮的机关算尽、狡猾成性的狐狸,还有更加凶恶的鳄鱼和一肚子坏水的海龟,造就了一个多姿多彩、各形各色的可爱“动物世界”。而在剧情中他们富有幽默而可爱的“表演”更让人忍俊不禁。特别是费迪南、老虎。初生的小猫等在纹理描绘上的相似一方面幽默搞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彼此联系、共生共存的关系。

三、儿语音声:寓教于童谣

一般地说,影片的声音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本片的音乐和音响很特别,由67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加上手风琴、风笛、印度吉他以及亚美尼亚簧片等传统乐器,使影片弥漫着浪漫的色彩。 特别是费迪南弹着吉他,唱着“船长之歌”等歌曲,更有一种潇洒、感人的力量。而影片在人声和音乐上的表现又有一定的想法,在温情的基础上传达一种人性的至纯至真至爱。导演雅克曾经说,他希望看过影片的孩子们都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从这个古老故事的现代版中领悟到一些道理,比如一定要维持生物多样化,以及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等。而这些道理大部分是通过音乐或者对白和独自来传达的。但是,这些声音在传达道理上并不是生硬的,它不同于中国很多动画片为了主题而主题,完全置观众的感情于不顾,摆一堆的大道理,让人敬而远之。

本片的说教完全是经过包装过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观众观赏的愉悦中不刻意的传达出来的。我们发现为了呼吁保护和爱护弱小者是通过音乐演唱出来的,在谷仓内避难时,狮子老虎对着小动物们,虎视眈眈,老船长这时候弹起了吉他,电影用了原声,歌词就是要求大家和谐共处,保护弱小动物。而在这优美而愉快的音乐中,我们沉浸陶醉似乎忘记了说教的不适感。而关于批判人类虐杀动物的自私本性则主要通过乌龟的歇斯底里的独白表现出来的,我们在乌龟近乎抓狂的陈述和动作中看到了一种夸张到极限的荒诞感,也并意识到人类自身的自私和贪婪诸如此类的劣根性。而关于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宽容和博大的话题则一直是费迪南为人处世的准则,到了影片高潮的时候,他的劝说也宣扬了一种观念:要博爱、宽容,要得饶人处且饶人。

儿童动画篇5

关键词:传播学;儿童动画;教学应用

1 传播学视角与儿童动画片教学

1.1 传播与传播学视角

传播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该词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几种解释,如交往、交流、通讯、传播等。其基本含义是交流、沟通,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人类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1]

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针对这五个要素的研究分别为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大研究领域。[1]从传播学视角分析某一种传播现象时,一般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着手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这也就形成了从传播学视角看问题的一种全新的视角。

1.2 动画与儿童动画片教学

动画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2]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而本文提及的动画是指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动画片”,探讨动画片教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从9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的动画技术越来越成熟,动画产量也随之大幅度上升。从事作动画创作和制作的人员队伍也在逐渐增大,动画片的放映和一些产业链的活动、相关商品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动画不仅仅供娱乐消遣,它的其他功能也逐渐体现,运用于教学中的情况也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在儿童教学中,运用更加广泛。可以说,动画成了我国小学阶段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并且这将也会是一种发展趋势。

2 基于动画的教育传播模式构建及其问题分析

2.1 传播模式的构建

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何时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3]

作为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传播必须遵循人类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因此,对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教育传播过程,有助于我们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构建教育传播模式,首先要明确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教育传播系统由教师、学生、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教师根据某种需要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并通过媒体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接受通过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育信息与媒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关于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可以用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来解释。于是,构建了基于动画片的教育传播模式:教育者(控制研究)教育信息(内容分析)教育媒介(媒介分析)受教育者(受众分析)教育效果(效果分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对动画片环境下教育传播模式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能及时反馈、多向互动的多媒体运用于教育传播的理论或传播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儿童动画教学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诚然,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动画片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可得:(1)从传播者看:老师自身计算机技能和参与程度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2)从受传者看: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儿童对动画信息的选择意向对动画教学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3)从传播内容看:动画片的内容的质量影响教学成果。(4)从传播媒介角度看:动画片表现形式容易分散儿童注意力。(5)从传播效果看:动画片的使用可能会对后面的教学产生影响,最终传播效果的综合值得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动画片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在以下地方加强改进:首先,在整个动画产业来说要着力培养适应教学的动画片制作人才。其次,在动画片的制作和选择上要注意动画片的说理要生动有趣,知识性,娱乐性要强。一般而言,儿童喜欢听故事,把知识性,娱乐性注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寓教于乐,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作为传播者在整个教学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身份也进行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互换,教师在动画片教学的过程要做到能掌控全局,让动画辅助教学而非取代教学。

3 结语

多媒体动画教学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媒介一体化教学,它可以让学生看到声情并茂、色彩鲜艳和形象生动的动画片段,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奇的兴奋感,因而其思维能够随着教学的思路,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多媒体动画教学模式,对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要想在整个教学传播的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动画片辅助教学的模式还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儿童动画篇6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留守儿童;美术活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的特殊群体,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约697万余人,其中四川、安徽、湖南的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全国的前三位,均超过70万人。根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缺乏交流的主动性以及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情绪及性格方面的问题。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支持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专业性的关爱服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将美术活动与心理干预结合起来,发挥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绘画艺术治疗及儿童美术教育

绘画艺术治疗是艺术心理治疗的一种,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通过绘画,可以解读画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情绪、个性、需求,帮助其认识自己、表达自我,并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MargaretNaum-burg在1966年提出了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取向艺术疗法”,认为绘画者无意识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发的”艺术表达出来,可以表达压抑的冲动。1996年,Reese报告了绘画心理治疗在情绪冲突的表达方面所作的研究,他对16名年龄在5-12岁之间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绘画心理治疗,探讨了绘画治疗作为情绪表达方式的特点与机理。我国学者严虎、徐静茹、孟沛欣、童玉娟等均对绘画艺术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特殊儿童、精神障碍人群进行了干预实践治疗,验证了其有效性及采用绘画艺术治疗的特殊优势,为绘画治疗在特殊人群心理干预提供了参考。儿童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美育的途径之一,也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里的课程之一,其教育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意技巧、动手能力等,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更倾向于以绘画这种非言语性的工具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将儿童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评测及干预结合起来,发挥儿童绘画的优势,使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得到情绪的宣泄、情感的抒发,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绘画解读的意义

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有内向封闭、孤僻自卑、不善言谈等特点,很多留守儿童不愿将内心的真实想法流露,并且善于将真我一面掩藏。因此,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互信和沟通关系很重要。绘画是了解孩子最愉快的方式之一,大部分儿童不排斥绘画,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无意间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便于及时发现儿童的情绪状况和内心需求。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画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通过绘画可以看出孩子的个性脾气,手脑、身心和情感的发展程度,还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一)通过绘画活动,可以了解儿童的真实需求绘画是心灵的一种具体反映,能把抽象的心灵具体呈现出来。儿童自主性绘画时,通常能折射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自主绘画一般从儿童最擅长或最期望、最在意、最重要的部分开始,因此,当儿童进行绘画时,我们要观察儿童绘画内容的先后顺序,物体大小、绘画的内容等等,当我们从孩子的画里读懂了他们的需求,知道了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听到了他们想说的画,我们的爱才会如丝丝春雨悄悄的滋润孩子的心灵。

(二)通过绘画,可以了解儿童当下的状态,宣泄情绪情感大部分儿童的情绪情感在画面中是不加掩饰的,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通过画面的内容来判断儿童当下的状态,如在画我的一天时,有的孩子画了高兴的表情、愤怒的表情,但有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容易将真我一面掩藏,对于刻意隐瞒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其线条、色彩、绘画时的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其情绪状态。在绘画时笔与画纸的摩擦、颜料的泼洒、细节的刻画都能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画完要引导孩子进行画面描述,大部分孩子对画面描述完后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

四、绘画艺术治疗融入留守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儿童动画篇7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绘画活动;心理治疗

0 引言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俗称自闭症,是个令人着迷而困惑的疾病。医学界经历五十多年的深入研究,目前为止仍未明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亦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患儿终身心理残疾率极高。自闭症最初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kanner在1943年报道中提出来。报道中称,前来就诊的儿童不能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语言异常,行为刻板;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故称其为“孤独性情感交流紊乱”。

1 自闭症儿童病因机制研究

DSM-IV定义孤独症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i disorder,PDD)。包括儿童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Rett综合征和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20世纪以前一直认为该证是一种罕见病,患病率约为0.04%。随着研究的深入,ASD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均显示递增,2012年美国CDC的报道则达到1/88,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认为ASD患病率约为1/133。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自闭症与遗传基因、大脑发育及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1.1 遗传基因

整合相关报道发现这种病与多达600多个基因有关,主要分布于10条染色体。重要的基因变异较多见于“7q21-32”“2q24-34”“17q21”“15q11-13”等位点,这些基因主要在五个方面显示出异常,较突出的是突触功能基因及突触形成的相关基因,以及与突触相关的一些细胞黏附分子基因。此外,孤独症和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迁移异常,神经元内信号传导异常、神经递质紊乱以及神经元离子转运异常有关。

1.2 大脑发育及生长

由于大脑在发育或生长的过程中发生器质性病变,产生脑功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痉挛或癫痫是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发生自闭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自闭症额叶,顶叶、颞叶、边缘系统及小脑半球都存在明显的机能障碍,其他如脑损伤,出生后曾患脑膜炎、脑炎等也与自闭症有关。

1.3 环境

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家庭情况对孩子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年龄、父母性格、目前婚姻状况等。较为细致的分类还包括母亲孕期基本情况:居住环境、精神状态、生活习惯,保胎措施等。调查显示高龄父母产子可增加患病概率;患儿母亲性格偏抑郁质所占比例较高;患儿生活环境离异、丧偶比例明显较高。怀孕期间孕妇生活环境中家人的照顾抚慰至关重要,否则可增加患病风险。孕妇吸烟、长期接触电脑工作也是相关的影响因素。除此以外孕妇患病、用药也会增加患病的概率。

2 国内外对绘画活动治疗自闭症儿童心理的研究

绘画治疗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在这里沿用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的定义:绘画艺术治疗是包括患者、作品、治疗师之间互动的过程,治疗师以实践、关注以及清晰界定的关系,为患者提供创作环境、艺术媒体和治疗师(最重要的)。在自闭症患儿中主要应用于发展一种可以进入被压抑的情感象征性的语言,触及人所不知的感受,并创造性地将他们整合到其人格里去,从而达到治疗他们的自闭症的目的。

2.1 中国

由于“”等历史问题,我国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对于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作用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在现有医疗水平的实际操作中,还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治疗的活动开展。绘画疗法在我国多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绘画作业来改善个别儿童的心理现状。我国对患儿的绘画指引方向是首先应鼓励孩子多进行绘画活动,手的活动可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提高协调性,为孩子暗淡的世界投入一些阳光,提高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程度。他们对绘画工具的应用,绘画材料和颜料的应用以及图片的欣赏都会增强对他们的刺激。

2.2 欧美

美国的绘画治疗兴起于二战后,距今已有七八十年历史,由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建立。以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强调视觉与感知是其交流形式,在患儿与治疗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美术活动,并围绕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交流。在罗恩的著作中强调大脑潜在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她是否有障碍无关,是生存的本能,由于人类进化,大型的劳动已无须人类直接参与,所以人类的创造空间有限。对于患儿来说绘画治疗给他们提供一种创造的机会,一种表达自我与社会交流的途径。在创造的这些机会中,儿童的生存本能得以激发和强化,即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认可度提高,让他们更有机会打开心扉。由于欧美起源较早,发展体系较为完善,文献资料也较完备。

3 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作用

3.1 矫正自闭症患儿的病态行为

在个案中可见患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反复、重复、暴力行为。例如,反复擦掉自己的画作;每次都表明作画日期,名字;或在作画后自毁画作。通过对绘画中的儿童的积极引导,可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减少让他们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促进他们对外界的兴趣。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体验情绪,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思想观念,使其趋于正常。

3.2 改善其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可主动感知外部世界,增加感知觉经验。通过感受运用体会绘画的每一个细节,患儿可以熟悉外界事物。例如,材料、颜料、颜色等。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的应用促进感知觉能力的发展,从而扩大交流范围。患儿可通过感知觉器官相互协调,眼睛、手、脑的相互配合获取外部刺激,接受外界信息,进而反映到绘画作品中,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

患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可能与教授者进行语言交流。教授者也可耐心与儿童就绘画内容展开讨论、询问,起初可能没有回应,一旦取得患儿的信任,就增加与其交流的频率。可明显感受到患儿渴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欲望增强,他们与外界互动的频率也在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

3.3 增强社会意识

患儿可以运用符号、线条、色彩、借物喻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描绘心中的梦想和愿望。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儿童的内心得到释放,宁静的环境是儿童情绪稳定的保护屏障,对情绪多变躁动的患儿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可增强患儿的社会认可度。治疗室通过指引可让患儿在画作中的主题从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扩展到描绘周围的人或事。这样可使儿童逐渐融入团体中,感受团体的力量,感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学会与他人互动、分享、合作,逐渐形成社会意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翟淑华,张群,田学丽.音乐疗法在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08).

[2] 李显兰,张雅如,沙琳,邵智,王艺,彭元琴.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识别[J]. 护理杂志,2012(12).

儿童动画篇8

活动形式

1、“书香飘校园”学生作业展;

2、主题班队活动;

3、一至五年级出版一期庆”六一”专题黑板报。

活动内容与要求

“书香飘校园”学生作业展

活动时间:

5月31日(十六周星期四)下午3:00—4:30 活动地点

活动地点:

各班教室

欢乐游园

(1)以班级为单位,自由选择活动节目,活动内容符合儿童实际、能激发学生兴趣。如:可组织文明礼仪知识问答、弟子规诵读比赛、诗歌朗诵、讲故事、猜字谜、系红领巾比赛、整理书包比赛、贴鼻子、夹珠子、等活动,优胜者获得“雏鹰奖章”和小纪念品。

(2)各班级必须精心布置好活动场地,教室黑板要有主题及简单装饰图画,努力营造一个活泼愉悦的活动氛围。

(3) 相关活动要提前布置落实指导,每个节目必须有负责人,负责检查活动的有序排练,有效表演。

三至六年级

“书香飘校园,欢乐庆六一”主题班队活动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书香飘校园,欢乐庆六一”主题班队活动,活动要求有主持人、有节目单,内容符合儿童实际、形式多样,举行一次集知识性、益智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班会活动,让孩子们过一个愉快、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2)各班要充分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 “书香飘校园,欢乐庆六一”的主题预先策划开展各种适合队员特点的活动,诸如:唱歌、跳舞、诗朗诵、讲故事、小品或短剧表演,话题交流(“讲述成长故事,回味亲人关爱”、“翻阅成长相册,分享童年快乐”、 “师恩难忘,友谊长存”)、知识抢答赛、猜谜语、赛歌、夹珠子、贴鼻子、套圈等健康向上的节目。

(3)各班级必须精心布置好活动场地,教室黑板要有主题及简单装饰图画,努力营造一个活泼愉悦的活动氛围。

(4)主题活动相关节目要提前布置落实,每个节目必须有负责人,负责检查活动的有序排练,保证演出效果。

专题黑板报

指导学生搜集板报资料,内容要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布局设计合理,编排得当;文字工整清晰,版面整洁,插图大小和位置合理,能反映和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一定的视觉效果;尽量做到形式新颖,有创意。 四

活动的准备与安排

1、各年级在5月15日前充分发动年级组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力量,征集主题班会节目和游园活动形式,制订主题活动方案。

儿童动画篇9

〔关键词〕动画片;观察学习;班杜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1-0013-03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许多儿童几乎是在动画片的陪伴下成长的。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儿童的注意,但其内容却是良莠不齐。因此,儿童在观看动画片受到正面教育的同时,也会受到动画中暴力、不合理剧情的影响,而这些都会给儿童的早期认知和行为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1]。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在班杜拉看来,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绝大多数来源于对外界他人的观察与模仿。因此,研究动画片中不良因素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当前动画片存在的不良因素

动画可以定义为使用绘画的手法,创造生命运动的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中国电影大辞典》的定义来说,动画片就是用图画去表现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类型[2]。

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相对起步比较晚,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导致国产动画片在制作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动画中的不良因素,指的是暴力、伪科学、不死论以及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其他因素。以《熊出没》为例,《熊出没》中曾出现角色光头强被炸弹炸过、从几十米高空摔下来、被铁球击中、被雷电劈中而不死的情节,还有随时使用枪支、炸药、电锯等一系列国家明文禁止的违禁物品的剧情。又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剧,灰太狼在抓羊时使用的都是暴力手段,这有可能导致少年儿童误入暴力的歧途;而羊们总是捉弄村长老爷爷,这种不尊敬长辈的行为会影响少年儿童的礼仪教育。可见,这些剧情是不符合文明、科学、法制的,是不适合给儿童观看的。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对他人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儿童的认知与行为发展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到了三岁左右,儿童模仿的兴趣更大,看到新奇的事物会观察如何去做,并进行模仿[3]。所以模仿是儿童认知水平能够迅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他们所习得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都是通过模仿得来的。同时,幼儿的观察能力非常强,他们通过模仿获得大部分生活经验,并通过模仿省却了尝试过程,所以儿童才会在几年内学会那么多东西[4]。据张蕴[5]的调查显示,当儿童长时间地观看动画片时,很容易受到动画片中角色或者剧情的影响,对动画片中的角色产生认同,观看动画片的时间越长,对其中的角色的认同度就越高,儿童越会去模仿认同的角色的动作、台词以及说话的语气。

二、动画片中的不良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唐代诗人李白曾作名诗《静夜思》,这首诗以动人而恬静的笔触道出了远客思乡的真挚感情。而在国产动画片《果宝特攻》中,这首诗却变成了:床前明月光,撒了一身汤。举头拿毛巾,低头擦裤裆。类似如此粗鄙不堪的改编,在这部动画片中还有很多。很多看^《果宝特攻》的小孩子,常常把这些被改编了的诗句挂在嘴边,这不仅误导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了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具体来说,动画片不良因素对儿童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中,父母及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儿童正确三观的主要途径,儿童会把父母、老师教给自己的道理、价值观等,融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符合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内在思想观念。而现在,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儿童能够接触到且接触最多的就是来自动画片中的思想观念。动画片除了有为儿童提供娱乐的价值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教育价值。动画片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向儿童传播知识。如在国产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每集中主角都会遇到困难,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动画片旁白则会以通俗易懂的解答方式讲出一个知识点,充分体现了这部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同样,儿童所观看的动画片有好有坏,他们能够从优秀的动画片中学到知识,也会从不好的动画片中习得错误的思想观念。例如动画片 《熊出没》,虽然这部动画是一部宣扬爱护环境、保护森林的主题动画片,但是其中的暴力因素、成人化倾向十分严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十分粗暴,常以等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主角光头强半路抢劫他人的汽车,还把他人打晕,开着汽车扬长而去的剧情就会给儿童的认知造成误导。在该动画片中,对这些不合法的行为的惩罚被无限弱化,甚至犯了罪还一点事都没有。这样的剧情安排无疑会给观看动画片的儿童灌输“即使用这种方法抢夺他人的财物也是合情合理”的思想观念,这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

(二)性格方面的影响

动漫形象(尤其是人物)的性格往往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对这些动漫形象的偏爱,儿童往往会模仿这些动漫形象的角色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表现和反复演练。儿童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将动漫形象中的行为特征内化成自己的一系列行为[6]。性格的外在表现体现在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他人的行为举止中,内在则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上。有的儿童在观看侦探类动画片之后,在现实生活中会模仿动画中的人物,遇到事情总是怀疑一番,不信任任何人,性格变得猜忌、多疑。

儿童的性格还处在塑造阶段,认知水平不高,会对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模仿,即使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他们也会进行模仿。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光头强的上司李老板常常以粗暴的口气与光头强打电话,很多小孩子在观看动画片之后,日常生活中也会学老板说话的语气与父母对话,语气粗暴,用词不文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导致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差,性格越来越暴躁。而且在观看动画时,理解的偏差容易导致儿童接受一些动画片中“强者为王”的观念,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武力争霸,在社会行为发展中想要处于其他小朋友之上[7]。这种思想观念容易使儿童养成争强好胜、强取豪夺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会让儿童与他人发生争执的几率大大增加。

(三)外显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关于观察学习的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成人榜样的行为会对儿童造成明显的影响,儿童会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模仿学习。同样的,在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会模仿动画中角色的行为,这些角色的行为往往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但动画中许多行为都是以暴力、肢体动作幅度大且怪异、特征明显为特点的。这是动画制作者刻意安排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提高收视率。

班杜拉认为,在认知过程中,注意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选择什么形象作为他们的榜样以及注意的方向,都决定着他们会从榜样身上习得怎样的行为和思想。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光头强作为动画片中的反派角色,形象矮小,讲话粗鲁,动作夸张,时常携带枪支弹药,常常有暴力行为。一些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孩子,常以他为榜样,模仿他的行为动作和语言表情,学习走八字步,弓腰跑步,拿玩具打人,说脏话甚至攻击他人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对孩子的行为养成极其不利。

三、避免动画片中不良因素对儿童影响的建议

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不管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儿童平时接收信息的渠道,都有很严格的措施来进行审查。对动画片的检查也不例外,甚至播放给儿童看的动画片还要经过更为严格的筛选,以确保不会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国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一)从审查进行严格把关

在我国,动画片进入各大卫视播出前,都会经过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的审查。广电总局在动画片审查的过程中,应该筛选动画片中的不良因素,如果暴力情节严重,不科学严谨,就不予审批。同时还应有完善的动画片分级制度,每个年龄段都有严格的区分,什么年龄就看适合该年龄的动画片。在审查播出前,应该挑选部分片段通过试播进行调查,通过多方面的控制和调查,来判断是否适合儿童观看。对因过度商业化而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应该处以相应的惩罚。

(二)家长对孩子观看的动画片进行筛选过滤

在很多因为儿童观看并模仿动画片中的剧情而发生事故的事件中,大都由于父母没有对儿童做到尽职尽责的看护,而导致儿童发生意外,家长应该负主要的责任。家长不光在现实生活中要对孩子负责,在孩子的精神层面,也要对其负责。在孩子观看动画片时,应该让孩子通过学习动画角色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进行感知、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8],而不是去学习一些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家长对孩子所观看的动画片,一定要有清晰的了解,这部动画片是否适合孩子观看,是否会有不良因素影响孩子,这些问题家长一定要重视。家长要对进入孩子视线的动画片进行过滤,有选择性地引导孩子观看。

(三)纠正孩子错误的模仿行为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模仿动画片中的角色,没有及时制止,甚至孩子模仿动画中学来的脏话,也不加以纠正,这是不正确的。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会将这些不好的行为、说话方式形成个人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正的。家长应该在孩子做出这些举动时,及时加以制止并纠正,帮助孩子习得正确的行为方式。

总之,当前许多动画片制作规模化、产业化,在教育细节上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成人倾向的东西在里面,这是动画片商业化的弊病――太过追求利益,忘记了动画片是给儿童带来欢乐和充满教育意义的艺术载体,忽视了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这是需要动画制作人和整个社会都重视起来的。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留守儿童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2015C049)。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3]何晓勤,董珊,王东颖,张琼.个体经验对3至5岁幼儿模仿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21(6):894-896.

[4]何国强.动画在幼儿攻击中的影响及其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31(4):89-92.

[5]张蕴. 3-6岁幼儿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角色认同的调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周嘉禾.动漫形象和文化特征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30(4):45-47.

[7]王宇.动画片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4,(8):69-70.

儿童动画篇1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目的对话内容比较简单,发音缓慢清晰,词语重复率高,很适合当英语入门教材使用。到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些节目基本都有碟片卖,可能有的地方也提供网络下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给自家宝贝看看哦!

《Max and Ruby(小兔麦斯和露比)》麦斯是一只非常淘气而又聪明的兔宝宝,什么事都喜欢和姐姐露比对着干,露比对自己的弟弟非常有爱心和耐心,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顽皮的小麦斯。片中的兔子们圆嘟嘟的憨态可掬,小艾经常会说:“妈妈,我要看胖胖的小兔子的节目!”

《Olivia(小猪奥莉薇)》小猪奥莉薇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总是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登上大舞台,成为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家有淘气孩子的父母看了肯定会发出会心一笑。

《Go Diego,Go!(迪亚哥)》迪亚哥是爱探险的朵拉的表哥,他和姐姐都是森林救援者,一起拯救所有陷入危险的动物。故事简单有趣、有特定的模式并配以节奏欢快的歌曲,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英文。小朋友们同时还能通过节目认识多种动物和学到很多动物知识呢!

《Ni hao,Kai Lan(你好!凯兰)》小女孩凯兰和爷爷以及她的动物朋友们住在一起,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它里面会教一些简单的汉语,不时配以好听的歌曲,故事的主题是友情和情绪控制。

《Backyardigans(花园小尖兵)》它讲述的是五个动物小朋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他们的后花园想象成各种场所,到世界各地探险的故事。每集故事里都会演唱很多英文歌曲。

《Little Bear(天才宝贝熊)》这是关于小熊和父母以及朋友们之间的温馨故事。不知道为什么中文版翻译成天才宝贝熊,其实故事里的小熊是一只再普通不过的小熊了。故事很温馨,说话节奏很缓慢,发音很清晰。

《Dora the explorer(爱探险的朵拉)》风靡全球的美式英语教学片,片中的小女孩朵拉还会教小朋友说简单的西班牙语哦!所以,赶快上路,和朵拉一起开始探险之旅吧!

《Mike the Knight(麦克小骑士)》这是关于小骑士麦克和他的龙朋友的冒险故事,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和朋友正确相处以及问题解决之道。

《Wonder Pets(神奇宠物救援队)》某所幼儿园里的三只小宠物――小乌龟、小鸭和荷兰猪组织了一只动物救援队,专门拯救世界各地面临危险的动物宝宝们,里面穿插的歌曲也不少,故事的主题是团队精神。

小提示:美国的幼儿频道Nick Jr.还推出了这些动画片的配套网上游戏,有兴趣的家长不妨找来这些资源让孩子试试,通过玩游戏的方法学习英文,相信孩子会更加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