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十篇

时间:2023-04-10 19:24:55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篇1

交通污染与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及智商关系的研究 刘艳虹,Liu Yanhong

人工电气候对舰艇内海军官兵生理学效应的观察 蒋耀庭,潘丽娜,Jiang Yaoting,Pan Lina

广宁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分析 苏成华

控制暴露人体实验--基本原理和一般要求 杨旭,李燕,陈,陈丹,李国强,曾庆祥,张永,于慧芳,包克光

氯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二氧化氯 梁晓聪,罗梅,赵文,朱参胜

一起因自来水管网渗漏引起的伤寒局部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孙乐民

8-羟基喹啉偶合显色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 邓淑华,罗宗铭,李锦东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化妆品中铋 刘丽萍,马腾蛟,王鹏,鄢菁

共沉淀快速分离技术测定聚合氯化铝中铅和镉 余明池,薛洁

恒电流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水中痕量汞的研究 张文德

茂名市1994~1998年公共场所茶具污染状况调查 张彦广,傅佩兰,许柏炯,罗光毅,张其洪

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中锰 武桂玲,张耀亭

凯里市饮用水十三年监测效果及展望 周文贤,付志成,陈树荣,张华生

消毒柜消毒物理指标的调查 彭长华,张清文

一起地下水源污染事故调查 张玉增,余士军

一起二次供水碱污染事故报告 姜恩明,刘锐,刘海利,于洪启

医院病区和校园环境染菌情况调查 王克霞,祁新兰

公共场所公用物品消毒现状的卫生评价 范会弟,黄桂欣,陈丽华,付亚书

农村供水水质不稳定原因调查分析 廖晚成,黄永韩

南昌市歌舞厅空气污染状况与对策 刘波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空气质量的观察 杨正焱,张静,张慧敏,叶宝英

广西二次供水的卫生现状及其管理对策 陈莉,杨积军,程子光

贵州省保健用品卫生质量分析评价 付家华

莆田县乡镇水厂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姚克矛,陈桂荣,许本英,罗少林

国外防治儿童铅中毒的主要经验 熊海金,袁宝珊

微核试验方法及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王玉鹏,朱惠刚

斯里兰卡椰制品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R·维科拉玛辛格,李甡

被动吸烟对学龄儿童因病缺勤的影响 李沛,陈灿

室内空气污染与女性肺癌 宋兰英,阎文生,戴旭东,丁彦青

活性炭对香烟烟雾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吸附效果 刘若曼,陈震阳,顾向荣,陶雪

中山市空调餐厅空气质量监测分析 郭智屏

证券交易场所空气溶血性链球菌污染状况调查 陶晓燕,汪武新,叶宝英,蔡文德

某军用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监测及评价 杨如景,李芳,董恭领

驻兰部队公共场所卫生调查 杨佩玲,彭宝珠,鲁刚,时乐华

飞行员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初步研究 彭章平,白菁,冯松锦,孟坤,许亚军

南通市乡镇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花慧,杨自力,卢网珍

高氟摄入对工业氟污染牧区儿童健康的影响 张翼翔

神经醇磷脂对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的影响 徐承水

兰州市宾馆小包装化妆品的卫生状况调查 刘清

洪灾后腹泻病流行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顾清,齐勇,纪春芳,闫志成,田长瑛

山区与市区小学生血锌、钙和铅水平分析 阎福林,郭兰青,牛建平

某垃圾填埋场对附近井水水质的影响 梁慧萍,黄蓓

游泳池三种水处理方法对水质的影响 段小菊,张淑霞,任宏伟,刘英

化妆品中铅、镉、铬、铜、锌、锰含量调查 刘光全

由"咽结膜热"的发病谈加强游泳池的管理 万美华

蟒河沿岸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 韦俊萍,范清堂,李秀荣,张德甫,崔晓改,葛国才,刘华莲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人乳中的锌钙 王岙,郎巍,杨明远,王巍,朴红莲

青岛市不同水源的人工游泳池水质检测分析 范庆涛,顾理莉

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测定饮用水中钙 周虹,毛天中

铝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铝的研究--正交实验法选择实验条件 马智兰,钱立群,马国荣

钼酸铵-孔雀绿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发中微量砷 郭玉,陈云生,尹万贵,孙开胜,邓仲良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化妆品中汞 鲁丹,李海涛

公共场所特殊人群性传播疾病的调查与分析 郑庆,黄文华,曾进财

气相色谱法测定气雾型衣物喷洁净中的1,1,1-三氯乙烷 李跃红,王虹,张耀亭,马永民

广东省化妆品卫生监督及卫生质量分析 金晓玲,刘毅,曾志明,钟汉光,邓志方

牡丹江市1992~1997年水源水及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 刘凤海,李颖,林春欣,赵会来,陈伟东

银川市公共场所监督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张越明,李丽

潍坊市儿童血铅水平抽样调查 李萍,郭健,甄永强,张庆武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郝守进,崔九思,戚其平

紫外线对皮肤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赵宗群

一次性医疗用品检测报告 张新贞,王辰明,刘素芳

微波溶样-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微量硒、砷 王玉萍,卫峰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锡 张金环,束生庚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硒 吕建民,王向纯

不锈钢食具浸泡液中铬的测定方法 孙丽

高压罐消解ICP-MS对海产品中元素的测定 王玉萍,卫峰

食品中硒的示波极谱测定 刘光忠

单扫描极谱法测定糖类等食品中亚硫酸盐 汤晓勤,向仕学,伍霞

保健食品中黄酮的定量测定方法 王阳,郭健

乙酰丙酮比色法测定面制食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含量的研究 曹润华

保健食品中脱氧核糖核酸的测定 郭健,李敏,孟妍

铈盐-邻联甲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鸡蛋中微量碘 张光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伊维菌素残留量 林维宣,田苗,王玫

HPLC测定火锅汤料中罂粟壳 李红光,刘昭辉

固相萃取净化-反相HPLC法测定调料中5种阿片生物碱 黄贞子,于晓英,贾薇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白兰地酒中痕量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的研究 王玉霞,卫锋,陈明生

SPME/GC法测定食品中有机磷多组分残留量的研究 黄伟雄,江月碧

气相色谱法测定薄荷油中薄荷醇含量 王美菡,朱怡冰,何晓明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螺旋藻中γ-亚麻酸 林国斌,陈小萍,赵道辉,林升清

GC/MS检测矿泉水中微量苯同系物 陈幼芳,王宏

食物中毒样品中毒鼠强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赵晶,高榕,吴百禄

大口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挥发酚 周子荣

薄层层析法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敌鼠钠 勾艳玲,黄贞子

混合氧化法测定酒中锰含量 周青谷

一起食用烤鱼片引起的河豚毒素中毒的测定分析 朱宝平,陈恺玲,段发森,谢心磊

一起误食碳酸钡引起中毒的实验室分析 刘华,梁晓聪,乔复兴,邓义娟,陈仁芳

铝制食具容器中溶出铝的测定 王磊,韦燕,柴剑波

快速血糖测定仪的评价 王红,刘永鹏,刘渭萍

HPLC法同时分析农产物中含磷氨酸系除草剂 李明元

肉和鱼肉残留动物用药HPLC分析法 李明元

利用测砷瓶装置快速检测面制品中残留的含硫增白物质 郝琳,王荫国,崔春明,王晓明

利用检测茶多酚含量鉴别真假茶饮料 陈建华,单丽娜,卢明

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调查分析 韩铁,郝琳

蛟河市售酱油卫生状况调查 姜莲萍,刘俊辉,孙明霞,牛春荣

晋江市食品卫生5年监测情况浅析 倪雅红

浅议计量认证后实验室的管理 程欣,孙黎黎,李和翠

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中理化考核方法探讨 朱跃进,刘胜国

食品中还原糖测定方法的改进 权伍英,孙磊

动态顶空分析影响因素的探讨 吴耕宇,马素勤,仇维刚

双缩脲比色法快速测定鱼粉中蛋白质 郭颖燕

猪肉的鲜度测定方法 孙丽

茶叶中咖啡因的溶出效率 周勤文,任萍

蚕蛹提取复合氨基酸卫生检测报告 陆德胜,刘翠英

生物材料中甲基汞的顶空分析法 陈静,仇维刚,李洪,王红

白酒中添加丙三醇对杂醇油测定的干扰 孙大辉,张大鹏,刘海波

砷-铈催化法测定尿和水中碘化物的探讨 姚恩鸾

腐竹中吊白块的测定 邱宏萌

1985~1997年成都市地下水监测分析 但庆

固定化反硝化菌去除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谭佑铭,罗启芳

青衣江雅安城区段水源水质污染现状调查 李一成,张世超,朱正强,魏洪贵,黄莉,付洪仁

辽宁重工业区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肺功能影响研究 席淑华,王雨,孙文娟,叶丽杰

水库水质变化综合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孙群,于国光,郭威

沙县饮用水水质与居民死因的相关性研究 董建忠,刘杏媚,万小英

某造纸厂自备供水污染公共给水事故调查分析 包建良,庞建阳

饮用纯净水、矿泉水细菌学检测结果分析 孙克江

沈阳市碘缺乏病流行及防治状况 陈新秋,刘丽杰,白瑞华

沙县生活饮用水卫生学调查 刘杏媚,董建忠,万小英

一起由水污染引起腹泻病暴发的调查报告 董雪,赵常智

海口市灾后生活饮用水监测情况分析 陈金燕

成都市化妆品生产企业产品卫生质量调查 吕媛

昆明市医院污水的排放现状调查 周卫民,周帆,王云伟,罗洁

太原市地下水质现状与变化趋势 张洁,段朝军,张勇,白连生,何金湘

青岛市二次供水设施设计现存卫生问题及审查要点 沙丽,纪玉杰,徐华卿

义乌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分析 滕世助,王兰,朱黎亚

1996~2000年南充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分析 赵红梅

松花江肇源江段汞污染区鸭脏器硒和汞含量调查 史力田,任锐,唐玄乐,范春

2000年广西农村改水现状分析 张中兴,李玲玲

桶装饮用水卫生保质期的调查 郑智军,赵莹,童贵忠,郭好洁

旅店卫生质量综合评价参评指标探讨 詹立,李荣江,孙江城

20家洗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刘波,魏连旺,王瑛

昆明市黑龙潭水污染调查 韩瑞萍,王云伟

某学校浅井水与自来水并网引起中毒事故调查 童鹤泉

一起学校自备水源引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的调查 张荣,蔡海珊

水库淹没区土壤卫生学调查 郭威,孙群,娄艳秋

成都市部分旅店卫生状况调查 赵萍,张成云,朱鸿斌

成都市二次供水现状分析 杜慧兰,傅小鲁

河东区洗浴场所卫生状况调查 翁良,林文宝,孙玉兰

1996~200O年海南省化妆品卫生监督与检验质量分析 于传龙

安徽省市售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的调查 赵影,王志强,武义敏,王顺军

化妆品生产环节细菌污染及产品卫生质量调查 王建华,王宏平

台州市售化妆品卫生调查与管理初探 何林军,冯龙

新建某会馆装修后甲醛浓度调查 董桂芬,左社清,许计

理发美容院使用化妆品及用具的卫生状况调查 张俊丽,高贵生,罗丽华

环境与健康篇2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环境与健康篇3

春节期间,人们的生活节奏、规律和特点都不同往常。家人团圆、故友相聚、自驾旅游等频繁的假日活动,往往会让人出现心身疲劳、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甚至旧病复发等现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节日病”。如何防范

“节日病”,已经成为人们在欢度春节时,最为关心的话题。

一、警惕饭店环境“综合征”

春节期间,是饭店最火的时候,据卫生学家分析,酒家、饭店在烹饪食品过程中,会散发出燃烧废气、油烟及各种食品的气味,尽管操作间与客人餐桌有些距离,但这些烟气、异味也会四处飘逸而影响客人的健康。另外,饭店长期处于温度高、湿度大、风速低的不良微小气候,荤腥霉味会使人有不适感觉;有的饭店备有铁板、烧烤、火锅等特色菜肴,会有大量挥发性气体散发;再有一些就餐者,尤其男士常有烟酒不分家的习惯,在酒逢知己时互敬烟酒,小小餐饮单间云雾缭绕,人群散发的氨、汗气味,菜肴制作及菜肴本身飘逸的混合味,油气凝聚的气溶胶味、油烟味、香烟味等混杂于一室,有的饭店设备陈旧,房间面积较小,通风换气效果较差,这些环境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时间一长,这些气体、气味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吸烟、烧烤、火锅散发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最为明显,它可使人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增加,部分红细胞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让人感觉头昏脑涨、恶心;人群呼出的二氧化碳在餐桌空间的浓度至一定比例时,可刺激神经中枢,使人的呼吸、心跳加快,长期下去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我们把这种由酒家饭店环境引起的人体不适,叫做饭店环境综合征。

饭店不能不去,但不可常去;饭店可去,但不可久待。饭店要适当开窗通风、换气。为了顾客的健康,酒家饭店应提高环境卫生条件,室内面积、容积、陈设装饰、通风、换气等方面,都要合理,防止餐饮污染物的积累。

二、防范游戏机对学生的伤害

春节学生放假,玩游戏机的大有人在,时间长,会患“游戏机病”,对此应加防范。电子游戏是一种低体耗的静止性游戏,儿童长时间待在那里不活动,不利于健康成长,且易造成肩膀僵直,腰椎、颈椎受损。其次,儿童在玩电子游戏时,眼睛长时间盯在闪烁不定的荧光屏上,致使视力受到严重损害。据日本研究儿童精神保健的专家调查,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儿童,通常较为任性,易动肝火,爱和父母顶牛,而且少气无力,精神萎靡不振,很容易感到疲劳,常伤风咳嗽、夜间尿床等。

美国研究者对巴尔的摩两所学校的1 400多名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跟踪调查,测量了他们在玩电子游戏机前、中、后的血压变化,调查了学生家庭的高血压家族史,还比较了电子游戏机出现前后的有关血压资料。结果发现,经常玩游戏机的儿童的紧张性高血压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儿童玩游戏机时血压升高的幅度,远超过成年人玩同类游戏机时的血压升高幅度。而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玩游戏机时,比那些父母血压正常的儿童的血压升高得更快更多。

研究证明,儿童期高血压对成年后血压有重要影响,那些具有早期高血压的年轻人比同龄人,包括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同龄人,更能发展成为真正的高血压病人。因此,电子游戏机作为儿童及青少年期高血压的一种诱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防范网络电脑辐射

春节期间,有些人会经常上网,应当对电脑辐射危害高度重视。

辐射危害不容忽视。一项研究证实,电脑屏幕发出的低频辐射与磁场,会导致7~19种病症,包括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去记忆、暴躁及抑郁等,人们称之为电敏感症。电脑辐射对女性还易造成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异常,据对武汉市200多名银行系统从事电脑操作者调查,有35%以上的女性出现痛经、经期延长等症状,少数妇女还发生了早产或流产。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孕妇每周使用电脑20小时以上,其流产发生概率增加80%以上,并且还可能导致胎儿畸型。

其中眼睛痒、干燥和酸涩时,眼睛只是处于功能性损伤的阶段,但是如果这时还不注意保护眼睛,使眼睛继续长期处于干燥的状态,就会引起角膜上皮细胞的脱落,造成器质性损伤,使症状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视力。

颈部肌肉、软组织长时间紧张或者损伤造成的“颈背综合征”,如果治疗不及时,颈背综合征会发展为颈椎病。

如何使电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以下几点当注意。

1. 避免长时间连续性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要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

2.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洁的空气、合适的阴离子浓度和臭氧浓度等。

3. 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荧光屏上而干扰光线。工作室要保持通风干爽。

4. 电脑的荧光屏上要使用滤色镜,以减轻视疲劳。最好使用玻璃或高质量的塑料滤光器。

5. 安装防护装置,削弱电磁辐射的强度。

6.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电脑荧光屏表面存在大量静电,其集聚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部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等。

7. 注意补充营养。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过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因此,电脑操作者应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还可多饮些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

四、减少厨房污染

环境与健康篇4

一、我国环境科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健康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先决条件,环境健康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环境科学永恒的主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尽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有其特色,但对环境与健康的思想贯彻大都不够,一般很少或未开设有关体现“环境健康”与“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思想的相关课程,且专业设置呈现出以污染控制为主体的特征,即事后弥补的策略贯穿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1],[2]。

 

二、社会发展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由于环境与健康意识的缺乏,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我们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人民身体健康和财产的损失。尤其是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将对数代人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关注环境污染对环境健康和人体健康的损害已刻不容缓,抓好环境与健康工作已迫在眉睫[3]。目前,美国的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已用“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课程替代原来的“污染控制”[4]。

 

环境科学教育课程应将环境与健康的理念贯穿其中,关注实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环境与健康理念、环境道德、环境伦理和环境价值观。因此,课程体系应该使学生除了获得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之外,还获得环境与健康的理念,并将获得的理论与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因此,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环境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是必由之路。但改革应根据国情、校情,要充分考虑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尤其是基层环境保护、环境应用、环境控制等工作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样的改革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5],[6],[7]。

 

三、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在温州医学院设置于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自创办环境科学专业以来,我院充分发挥医学特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围绕培养“培养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咨询、环境监理、环境医学等领域技术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的目标,从以下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完善有关教学安排。

 

1.修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构建“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的理念,全面修订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是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要求中,突出强调了本理念的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按照“以环境与健康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注重环境与健康的联系,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注意正确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综合理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

 

按照“优化内容、兼具特色、加强应用、反映现代”的原则,遵循环境与健康的中心思想来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优化内容”指根据环境与健康的理念重新构建学科课程新的知识结构,并对讲课内容优化精选。“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我校在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方面的优势及特长。“加强应用,反映现代”主要指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将精减部分污染控制方面的课程,增加关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相关课程,加强在环境健康评价方面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使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现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既包含使学生能够接受环境健康训练的课程体系(如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又包含能够体现教学特色,反映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课程体系(如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医学、食品理化分析等),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知识掌握评价体系。改变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新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开展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

 

完善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围绕环境健康的教学指导理念,积极增大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4.实行大学生导师制,既教书,又育人。所有环境科学的本科生第一年实行班主任制,从第二学年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施导师制,期间为三年。导师负责与学生探讨制定学生的发展与研究方向,将环境与健康教育融入具体工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直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四、结语。

 

通过“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掌握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优秀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创新人才。

环境与健康篇5

[关键词]生态系统;环境管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54-01

环境问题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一直遇到的问题,人们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气候变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破坏了生态系统,给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健康,需要对环境进行管理。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下,环境管理的措施要从整体的系统出发,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健康最为关心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紊乱的辨识、诊断方案、有效指标的设计及健康评价体系,生态系统健康学另一关心的问题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幅值,组织结构的负荷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生态系统的扩散能力,从这一点上讲它又是多门学科的交叉科学。生态系统健康学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类科学、医学、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交叉。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食品,从这一点上可见,生态系统健康学必须依据人类科学、医学、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同时也要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关心人类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耦合性,因此,社会科学、经济科学方面的理论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学的有关问题,必须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解决。可见,生态系统健康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科学的实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

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首先要选用能够表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参数;其次要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类区分,分析各个特征的生态健康的意义;再次是对这些特征因子进行度量,确定每个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权重系数,每类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比重;最后确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建立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区域范围的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因子、特征因子的权重、各类特征因子的比重及评价指标体系是不一样的,它要依据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演变规律、服务目标、经营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三、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在环境管理中也要与社会的发展形势一致,寻找新的管理方式,保证环境管理有效。而生态系统健康就是新的管理方式中的一种。如果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生态系统在社会的发展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健康的生态促进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如图1显示,具体的表现如下:

1、在环境管理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生态系统健康,怎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就要从生态系统的本身出发,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规律以及结构都要十分的清楚,同时也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健康一般具有两种功能,一种的直接功能;另外一种是潜在功能,而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要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查看生态功能发挥的效果就是环境管理所要开展的工作。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下,有许多的子系统,而环境管理要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内部能够和谐,从而保证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2、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都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面对环境问题开展的环境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联系密切,如果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为人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能好保证社会的稳定。而环境管理也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因此从作用上看,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是和谐统一的。

3、人们都很清楚生态系统的作用,但是怎么样才能使生态系统发挥最佳的功能是需要人们去思考的问题。如图1可知,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而每一个环节中又包括几个小的环节。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生态系统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才能使环境管理的效果达到最佳,因此,要保证生态系统健康也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考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环境管理发展,而环境的管理又保证了生态系统健康,因此在采取促使进行环境管理的时候,要以技术和管理为主,保证生态系统健康,从而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发挥。

4、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是环境管理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系统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活力、恢复力、扩散力等特征上。功能紊乱、结构退化的生态系统必定造成恢复力弱、负荷能力小的结果。如衡量土地生态系统不健康的特征有:侵蚀量大、肥力丧失、水文反常、某些物种非经常性的数量爆发或莫名其妙的局域性灭绝、农林产品产量减少和质量退化等,这些特征的出现或其中某些特征的出现均反映出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即不健康的标志。这些现象也称生态系统危困综合症。这些问题同样也是环境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5、优化的环境管理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社会保障

优化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是分不开的,二者缺一均不能实现,优化的环境管理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提供了社会保障。生态系统健康是优化环境管理的目的。二者作用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促使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生态系统健康是探讨区域生态系统和环境因子的作用机制,探讨区域生态系统内部因子间的作用规律,环境管理是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二者存在复杂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四、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可以清楚的知道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人们进行环境管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而生态系统健康又包括很多方面,尽管生态系统健康涉及的环节多,但是在生态系统健康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渗透环境管理。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结构,环境管理中要以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为管理的核心,从而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颖.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 李莹.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14

环境与健康篇6

体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存在于文化环境之中。体育的发展对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环境又牵制着体育发展的和运行。所以,我们不仅要发掘体育的潜力,还应当利用优越的环境促进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体育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意义自然环境是指直接的影响人类生活具体的条件,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空间、地貌、气候、地形等。生态环境是发展体育运动的项目、内容和规模的决定因素,体育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开发,从而使体育运动影响了地理面貌和人文地理面貌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为人们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户外运动的发展。[4]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就要做到在体育运动的运行和发展中,不仅要求使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而且还有要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体育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意义社会环境指的是文化氛围、社会舆论、社会现象、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以及人口环境等等。体育运动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文化,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健康的体魄,而且能够锻炼人的身心。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培植多种运动项目,造就多种体育人才。[5]

2.当前体育与环境健康不和谐的表现

2.1体育与自然环境健康不和谐的表现

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其中存在着许多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是,由于地理地质因素,某些地区的水、土壤和食物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者不足,可导致化学性地方病的发生。此外,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可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并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

2.2体育与社会环境不和谐的表现

社会是个庞大系统,与众多社会成分按不定期规律和程序结合成社会有机体。他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资源、积累的物质文化等形成的紧密的社会关系,并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已明确的认识到健康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且也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与健康的水平息息相关。人口增长过快必然造成儿童及老年人口比例加重。由于年龄的特征和他们健康上的特殊问题,将会造成社会保险工作的负担加重。[5]

3.促进体育与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议

3.1建立体育运动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现代社会中,由于电气、机械化、自动化已经渗入人们的工作环境和家庭,休时光和娱乐方式已经被电子游戏机、电脑、电视、网上时候所占据,人们普遍缺乏运动。随着现代文化程度的提高,缺乏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想象会更加严重。所以,想要健康、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工作,想要推迟衰老,延长寿命,想要充分享受生命。

3.2减少体育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体育活动、设施和赛事的安排必须保证对保护区域、农村环境、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在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对运动、环境、健康、三者协调发展提出建议。要想运动、环境、健康三者协调发展,首先应该从环境入手。只有当我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里进行运动,才能获得理想的运动效果。

3.3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环境与健康篇7

【关键词】塞拉利昂 矿业环境 安全 健康法

塞拉利昂矿业法第142条明确规定,每一个采矿权持有人须为安全操作和健康的工作环境提供和创造条件: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维持和提高健康和安全:确保合理切实可行的范围来启动、实施、保持和停止矿业操作,以及在不危及他们自己或任何其他人健康和安全的情况下,工人们可以完成他们的工作;确保非雇员、但是可能受到采矿活动直接影响的人远离任何可对他们健康和安全造成的危害;确保所有在矿井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能力和资源来安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同时确保其他人的安全;如果煤矿停止工作,采取一切合理步骤,来不断阻止由采矿可能导致的受伤、生病、死亡以及任何形式的损失。

设立一个政策来补偿受伤的工人。而且任何人不得歧视雇员:根据本法案或按照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所约定的集体协议,行使权利;按照该法,或根据本法和任何其他法律下的集体协议,雇员有权做一些事情;按照该法,或根据本法和任何其他法律下的集体协议,雇员有权拒绝做一些事情;拒绝根据该法,或根据本法和任何其他法律下的集体协议,禁止雇员做的一些事情;就本条而言,“歧视”是指相对于其他的雇员员工,解雇一名雇员或命令员工从事任何带有偏见性质或不利的工作;“雇员”曾提交申请后在矿山工作的人。凡矿产操作中发生的事故,包括死亡和重伤害,矿权人应当向主管人或获授权人员尽快报告。每一个矿产权持有人须备存记录每一份报告至少五年。部长应该通过法定文书,为确保切实可行的雇员们及其他人士在侦察,勘探采矿业务中的的健康和安全,制定规则。可以得出结论,过去以矿业效率为本的观念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以矿业安全为本。这也是人民在满足了温饱需求后的高层次需求,那种人民习以为常的“要钱不要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是矿业安全并没有取代矿业效益的优先地位,所以更需要从法律层面来操作达到遏制矿难的目的。

在我国,从形式上来看,我国1992年制定了《矿山安全法》,但其内容绝大多数都是用来规定关于矿山安全的内容,而对矿工人身安全的保护规定存在缺失,是由于当时《劳动法》还没有出台,《矿山安全法》缺乏基本法的统领和规范,再加上立法的时候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经济环境也很差劲,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法律与我国的现状和需求极不吻合,所以可以认为我国的《矿山安全法》不是实现当今矿业安全与健康的法律目标,但是塞拉利昂矿业安全与健康法是通过强调严格的矿主责任。

塞拉利昂矿业法第143条明确规定每一个在进行勘探采矿作业的人应当:为保证矿山处的健康和安全,遵守规定的或者矿权人设置的措施和程序;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保护他们自己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可能受到该人的作为或不作为影响的其它人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照顾手段和提供安全设施和设备来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任何人认为存在健康和安全风险且不在其职权控制范围内,及时向直属上司或有关机关报告;根据本法案,和他人一同遵守职责和责任:遵守有关健康和安全措施的规定。当基于合理的理由,对该人的健康或安全构成严重危险时,任何在矿井工作的人都有权离开矿井。

矿业环境问题也是矿业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了生态和矿业行业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每个国家在的矿业发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

环境与健康篇8

1.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55±14)岁,最大88岁,最小21岁。女性98人(57.6%),男性72人(42.4%)。矿区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未上过学120人(70.6%);少数民族72人(42.4%)。调查对象民族间文化程度经秩和检验,Z值为-5.554,P>0.05,差异无显着性,可认为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无差异。性别与文化程度之间经秩和检验,Z值为-4.402,P<0.05,有显着性差异,可认为男女性别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见表1。

1.2调查对象对铅锌矿区环境污染的自我感知调查的矿区居民对尾矿堆积、水质、耕地面积减少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空气质量、农作物质量、植被破坏等不可直观的方面认识不足见表2。由表3可知,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34.7%认为矿区的空气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55.9%认为开矿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较小,39.4%认为对农作物的质量影响较小。矿区的河水贯穿村庄,直观可见,因此37.1%认为开矿对村里的河水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45.8%认为影响较大。当地的饮用水采自山里的井水与泉水,45.3%认为开矿对饮用水有一些影响,原因是开矿使他们的井变干了,泉水减少了。矿区居民认为开矿对房屋安全的影响与开矿点距离自家的距离有关,距离远的居民认为没有影响,占21.1%。噪音对整个矿区影响较大,仅有5.3%认为没有影响。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62.4%的矿区居民自感自己和家人不能避免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仅有17.1%认为自己村能治理好环境污染,见表4。

1.3调查对象认为矿业开采对健康影响的自我感知调查发现,58.8%的调查对象自感开矿活动对村民的健康有影响,48.2%认为开矿对家人健康有影响,21.2%认为开矿对下一代的智力产生了影响,见表5。调查对象自我报告了最近十年来的患病种类,患病例数集中在关节骨骼类疾病、肠胃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见表6。将性别做卡方检验获知P>0.05,差异无显着性,可认为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的患病种类之间无差异。

1.4对矿业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之间关联情况的认知调查发现,77.1%的矿区居民有家庭成员参与过采矿,自我报告的患病率为66.5%。对被调查对象家人是否参与过采矿同患病情况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显着性,可认为是否参与采矿与患病之间无差异,见表7。自我报告的高患病率与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准确度以及认知能力有关,是否与矿区居民长期居住于该矿区,长期处于矿区污染环境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矿区居民自认为的患病原因可知,仅有17.6%的居民认为自身患病的原因与矿区的环境有关。但据前期在当地的研究可知,该矿区内的居民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Hg、Pb、Cd、As等重金属污染,当地存在着较高环境重金属暴露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见表8。

2结论

2.1矿区居民对矿业开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认知不足湘西凤凰铅锌矿有70多年开采历史,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废水、的岩矿、废石及尾矿围绕着农田村落随处排放或堆放。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是对矿业开采引起的不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程度认知不足。据调查显示,矿区居民对于河水水质、噪声、地质灾害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土壤污染、粮食产量、农作物质量、空气质量等方面感官不能感知的问题认识不足。但姬艳芳等既往对该地区的调查发现,由于原铅锌矿选矿厂和矿井里排除的废水已不同程度地污染了矿区附近大部分农田,致使当地种植的稻谷、蔬菜中镉、铅、锌、汞等超过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的相关限制,其中以Cd污染最为突出,其次为Zn、Hg、As和Pb,分别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的9.0、2.7、2.6、1.6和1.1倍。可见,矿区的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全面具体,对于感官能感受到的污染认识较高,而对于感官不能感知的污染缺乏认识。从而增加了当地矿区居民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的重金属暴露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

环境与健康篇9

环境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养生就是利用环境中有利于健康的因素,消除其不利因素,以保障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方法。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其地势高低、气候冷热、山林湖泊、物产资源及居室明暗与燥湿、宁静或嘈杂、通风好坏等方面因素对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而且是持久的影响。所以,在西藏高原主动地选择居住场所,调摄自身生活起居,对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脏腑功能正常,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著名藏学学者丹珠昂奔在《民族研究》上撰文指出:未来藏学研究的走向,应包括对高海拔地区所独特的藏医;对生命科学——气功(藏密气功)等的实践成果;藏民族丰富的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验;藏民族所居住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的研究①。故基于这一观点,本文结合藏医学以及有关藏学文献拟就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利弊,以及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作一探讨。

一、藏医学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西藏的古人很早就对这一现象有了认识,藏医最早的文献《月王药诊》中就有气候环境对人体影响的描述,认为在过冷的地方容易患“隆”病。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也认为“严寒凌烈为朗域,炎热干燥赤巴域,润腴潮湿培根域”。这就是说,地理气候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易导致的病症也会不同。在龙树著的《佛说养生经》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长寿论述认为:“自然界的土、水、气等元素,也都甘淳美味,其所形成的食物,涵养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体,而人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②还认为,凡多风的处所,则富于隆的因素,热地则富于赤巴;而温地多培根。为了身体健康和人体内食物精微、血液、脂肪、骨骼、骨髓和精七要素,以及粪、尿、汗三种秽物的平衡,就要注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及生活制度等。比如,在选择居住环境上,就必须考虑是否合适于自己的体质。凡隆体质的人,就不宜居住于多风的地区,免于加重隆的因素而患病,凡赤巴型的人则忌住热带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培根型体质的人,不宜居住在潮湿之地。而有混合型体质的人当然更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了。另外,对一般居住条件则要求不潮湿,居处应通风,最好用地毯防湿。③《佛说养生经》中还认为,由于高原气候特殊,特别要注重因时间、季节之差异而调整饮食,以讲求养生之道。例如,春季由于培根占优势,处在支配地位,因而应多吃麦食、青稞、炙肉、蜂蜜,即性轻、油少、味涩的食物,饮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红糖水为宜。此季忌食过多酥油油脂。在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饮酒、酪酱、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④

从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来说,藏医学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现象的认识,贯串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大系统思想,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和认识健康现象,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方式上去认识人体健康与否,从而就把人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在健身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利弊

西藏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气压、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在古代,人们就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有了认识,祖国医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等语。说明西北高寒,对人体的影响。⑤藏医最早的医学文献《月王药诊》中也有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强调认为在过于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龙”病(由于气候所致的病)。⑥《卫藏通志》中对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当时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的病症等称之为“瘴、瘴气、瘴历、烟瘴、葛仓(即头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进藏时,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唐古拉山的情况,答曰:“该处山高,阴寒凝结,即成瘴历,雪后瘴气更甚”。认为高原低氧、气候寒冷会加重高山反应。1792年廓尔喀兵犯后藏,被福康安派兵击退,后廓尔喀的降文中记述“去年抢扎什伦布寺,……回来时雪山上染瘴气死者二、三千人”,这就把高原低氧气候加上疲劳造成对人体的影响直到死亡说得很清楚了。⑦日人安辉著的《西藏通览》一书中记载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气稀薄,人马有登者,数步一休”,生动记述了高海拔地区对人马的影响程度。

近现代随着高山探险的广泛开展,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属于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变化无常,这种高原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西藏高原许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高原低氧气候有直接联系,如天气突变,空气稀薄,寒冷可以引起关节痛加剧,久致关节僵直、变形、活动受限。寒冷的气候,由于日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注意力难易集中,食欲和睡眠均出现一些障碍。突然出现的严寒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心理、病理变化。寒冷刺激一方面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稍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为血管栓塞创造了条件,寒冷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据医学实验,如吸入-23°C的冷空气,心电图便出现类似心绞痛改变。在雨雪增多,湿度增大,气候下降的条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的患者感到胸闷、头胀、两眼发肿及全身不适。就1995年度、1996年度,甘南地区发生雪灾,造成人畜共亡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也可以按垂直高度来划分,即使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温、湿度、光照气候要素也不同,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有所不同,如长期生活在藏南较低海拔的林芝、察隅、亚东、樟木等地的藏民,对水土湿润的环境能适应;生长在藏北高原的牧民,则对寒冷、干燥的气候更能适应,这说明了人体有随着环境的转换而能自行调节的机能。现代气候与保健学研究也表明,西藏高原2000~3000米左右的地区,大多为林区、山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小,冷暖适中;云雨多,利于避暑;植被较好,空气清新;气压也较低,可增强人的呼吸功能;尤其是山区又多瀑布、喷泉、温泉、湖泊、雷雨和闪电,所以空气中含有数量很多的负离子,而负离子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是一种“长寿素”。另外,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好,没有什么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大气洁净度高,也少有噪音,有的是鸟语花香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藏民族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要求,正如佛经中观测风水时所云:“房地田地地皆宜,宅水渠水水皆津,近牧远牧草尽美,房木薪木木均佳,筑石矿石石堪夸。”计种如意合相,清楚告诉人们藏族修建每一座房,饮每一口水,牧每一口草,烧每一薪,筑每一石都十分讲究。在西藏的山区、林区的人文气候也非常美妙,具有独特的雪域特色的民风、民情、民俗。藏族民众人情纯朴,勤于并善于劳作,而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都与宗教息息相关。人们为了农牧和狩猎的丰收,为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时时处处都要求得到神佛的帮助和保佑。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人们,长时间为繁重的劳务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所困扰,渴望着有良好的机会和场合,显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和嘹亮的歌喉,寻找情人、结交朋友,或在节日里,总是将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人们借助神祗,手舞足蹈以表达感情,排解困境,治疗疾病,驱赶邪魔。不但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对增进健康也确有益处在拉萨街头,大昭寺八廓街,手摇转经筒转“林廓”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者。另一方面,在西藏的山区、林区暴力犯罪事件较少,人与人的关系也比较和谐,加上这些地区水质清新,动植物性食品丰富,人们常年食用的都是没有污染的牛奶、牛羊肉等高蛋白食品。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西藏高原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也生活着不少长寿老人。以1984年西藏第三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在调查的100多万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9792人,90岁以上寿星729人,100岁以上的也有72人,8据统计,这个比例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高于平原省份2~3倍。这些长寿老人大多生活在人口最为集中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尼洋河、拉萨河、年楚河、多雄藏布等大支流的中下游谷地,这个谷地是西藏高原的一个“低槽”,沿干流谷地从西到东,海拔较为平坦,耕地连片,水草肥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属于湿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这里气候由于日温差大,而年温差相对我国北方地区要小得多,所以夏不炎热,冬不酷寒,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寿。另据1998年对拉萨地区人口的调查统计,西藏的人均寿命达到67岁。可见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比较,西藏人民的人均寿命与之相近。长寿的原因,不仅取决于自然环境,还与藏族人民适应了低氧气候环境有关。这种适应包括生理性和遗传性两方面,机体产生的反应是生理性的,而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则取决于遗传特性。藏族人民适应低氧环境,从生物学特点来说,是在高原长期居住后获得的。昌都卡若遗址发现说明,在5000年前藏族先民就生活繁衍在西藏高原上,几千年来藏族世代历经高原环境生活使他们的体格发生了某些解剖或生化上的调整,所以说世居藏族的体格大部分是他们种族起源的自然适应,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些解剖上的特征,如圆形、丰满的胸廓,称之为“桶状胸”。这种特征能使整个胸腔容积增加,通过换气过度的代偿性使双肺充气增加,肺容量和肺内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气体弥散,因而摄氧能力较强。总之,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但使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长期的高原缺氧的气候环境,使他们很好地生活在西藏高原。尤其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藏族人民的体质更健壮了,抵御疾病的能力更强了,使藏族人民的长寿更加有了保证。

三、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

养生又称摄生、养性、保生等。藏族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一些养生健身的方法,逐渐认识到在高原气候环境下人自身生命活动的规律。尤其在吐蕃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养生健身的方法。从古至今,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养生是在藏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如在《四部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中,就有不少章节分别叙述了日常的起居行为、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临时性的起居行为、合理与适量的饮食、食物禁忌、防老和补养等内容。还强调人人要做到“三点两会”,即生活起居点、维命饮食点、调养方法点和养老延年会、滋补强壮会等。具体方法有:顺四时,节阴阳,调精神,适环境,节起居、饮食,艾炙、按摩(擦身)、气功、药补、运动、音乐等,这些均贯穿于衣食住行各方面。尤其提出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即要勤于“运动”,可使“皮肤光泽四肢硬”。将体育运动和养生保健结合在一起,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益年延寿,在运动锻炼时,不仅要注意适度不过量且要持之以恒,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达到健身之效。

环境与健康篇10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