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十篇

时间:2023-03-29 03:55:02

金融学

金融学篇1

LTCM基金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各报刊之报道,评论,分析连篇累牍,焦点集中在为什么过去如此灵验的统计预测理论竟会突然失灵?多数人的共识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将之应用于不适当的条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发生之前四个月著文分析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文中将随机过程分为平稳的,似稳的以及非稳的三类,明确指出:“第三类随机过程是具有快变的或突变达的概率分布,可称为‘非稳随机过程’。对于这种非稳过程,概率分布实际上已失去意义,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必须另辟途径,这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类似的情形中得到启发。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LTCM基金的统计预测理论失灵,而且遭受损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都损失不赀。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理论。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call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问题。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规律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预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

”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企业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问题,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影响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预警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规律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金融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科学,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研究金融突发事件的目的在于因应,因应可分为事先与事后两种,这里主要讨论事先的,因为事先防范可以减少损失。事先的因应之道应根据突发事件的机制:对于“能量”积累型的,可采用“可控释放法”,即在控制下多次释放小“能量”以避免突然一次释放大“能量”。就近

金融学篇2

1 高校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滞后 邓小平同志1991年在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段讲话精辟地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然而,各高校对金融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却有很大差异,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有的学校规定为财经专业基础必修课,有的学校则安排为选修课,一学期课时有的达54课时,有的仅有34课时。同时,金融学界长期以来都以“货币银行学”的宏观金融为基本框架,包括冠以“二十一世纪”、“核心教材”字样的众多教材中,传统货币理论、信用理论、银行理论以及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内容所占比重往往过大,而当今日趋繁荣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介绍有所欠缺。

1.2 教学方法过时,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非金融专业在金融学课程之后一般没有后续的金融类课程,学生学习金融学时如果能适当参与证券虚拟交易和银行业务模拟,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总是以学术性、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为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和必要的技术素养,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言必称马科维茨、夏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上选修课也醉心于介绍和推演各种资本市场均衡模型、风险管理模型,要么就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噪声交易理论,显得高深莫测,学生则是四顾茫然,如坠云端。

2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牢固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人以渔”,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2 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因授课时间有限,与政治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货币起源、货币制度等内容可以略讲;与西方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信用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内容可以少讲,从而集中宝贵的时间资源重点介绍一些证券、保险、基金等微观金融的内容;对商业银行部分,可重点关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混业经营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等内容;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金钱道德观等内容也应该加强。对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2.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建立涵盖证券、期货、保险、基金、银行、外汇等仿真交易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 “操盘”,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中介公司已经推出了各色各样的模拟交易平台,网页版、下载版、手机版不一而足,这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实验途径。这些免费交易平台涵盖了外汇、股票、基金、ETF、衍生品交易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投资领域,通常拥有同步实时报价、最新财经动态、专家市场分析以及种类繁多的技术分析工具,还有各种有奖交易竞赛供学生个人或组团参与。相比固定的实验课,这些免费交易平台在学生操演学习的时间、地点等方面更加灵活,仿真性和趣味性也比较强,只要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评比考核,学生就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金融学篇3

非金融专业在金融学课程之后一般没有后续的金融类课程,学生学习金融学时如果能适当参与证券虚拟交易和银行业务模拟,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总是以学术性、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为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和必要的技术素养,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言必称马科维茨、夏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上选修课也醉心于介绍和推演各种资本市场均衡模型、风险管理模型,要么就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噪声交易理论,显得高深莫测,学生则是四顾茫然,如坠云端。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牢固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人以渔”,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因授课时间有限,与政治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货币起源、货币制度等内容可以略讲;与西方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信用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内容可以少讲,从而集中宝贵的时间资源重点介绍一些证券、保险、基金等微观金融的内容;对商业银行部分,可重点关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混业经营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等内容;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金钱道德观等内容也应该加强。对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建立涵盖证券、期货、保险、基金、银行、外汇等仿真交易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操盘”,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中介公司已经推出了各色各样的模拟交易平台,网页版、下载版、手机版不一而足,这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实验途径。这些免费交易平台涵盖了外汇、股票、基金、ETF、衍生品交易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投资领域,通常拥有同步实时报价、最新财经动态、专家市场分析以及种类繁多的技术分析工具,还有各种有奖交易竞赛供学生个人或组团参与。相比固定的实验课,这些免费交易平台在学生操演学习的时间、地点等方面更加灵活,仿真性和趣味性也比较强,只要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评比考核,学生就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4、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金融学篇4

我们必须认识到,金融学学习的核心是对其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才能在现实中运用自如,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案例在金融学教学中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有关理论与方法,以及如何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金融学理论,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学理论。案例教学法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往往在案例的学习中是没有标准答案可言的,也不要求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求最佳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首先要阅读案例资料,了解熟悉案例所述的事件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分小组学习以及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将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引入到具体的事件中,一方面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案例教学有三种方法:一是发展理论型,就是在该案例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案例中已存在的理论体系;二是问题评审型,就是在案例中已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去评价这些方案;三是分析决策型,就是在案例中只给出问题,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改变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状况。应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优势

长期以来,金融学科的教学以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为主,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这样固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金融学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但同时也显现出了弊端,如使得学生上课感到乏味、学习效率降低、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局限性、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欠缺等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将经济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学习案例,使学生对金融学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后危机时代,讨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据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状况,探讨我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开展消费者信贷;讨论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的种类;在学习商业银行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学习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方法等等。通过课堂讨论,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在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讲,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改变以前课堂上单纯的依赖教师讲授为主的状况。这样也促进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和开放的课堂环境。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为了提高效率以及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通常教师在课前就将案例内容给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对金融案例阅读、理解、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口头发言、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整理数据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通过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今后从事金融调查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3.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融学的案例教学教师通常会选取实际生活中典型的金融事件。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对现实问题加深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讲货币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以二战中的战俘营为例,当时在战俘营中香烟就被当做货币使用;讲解利率时,引入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Shiorb的形成方法并讲解目前世界各国的基准利率分别是哪些;讲解信用时,以目前我国的消费者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消费者贷款是如何操作的;讲解金融衍生品时,可以以中航油的套期保值为例,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风险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摈弃了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教条主义和照本宣科。

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在每节课以前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本次课达到什么目的,使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的原理和实务操作等,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进行教学。

2.选择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

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具有实时性、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金融学科的案例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密切关注金融时事的情况,将最具有代表性的、最生动及时的案例引入课堂。这样才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金融知识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条条款款,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确定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的主要内容。

将课堂案例讨论的主要任务确定下来,并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应结合课堂的教学任务展开,根据教学任务明确案例学习应讨论的重点内容。因为通常的案例具有综合性,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的,列出讨论的几个重点方向。避免课堂上泛泛的无重点的讨论。

4.将学生分组,并选出每个小组的leader。

在案例学习时,要避免课堂出现混乱的状况。所以,在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花名册将学生分组也可根据学生自愿进行分组,然后选出每个小组的leader。课堂上教师根据分组,将案例学习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并限定一定的时间。然后,由每个小组的leader将该小组讨论结果进行陈述。

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

1.引入案例。

在做好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可将案例介绍给学生引入课堂。在进行案例介绍时,教师需告知学生该案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所应用的金融学原理。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教师可将选定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PPT或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等形式完整的呈现给。教师在陈述完案例以后,应将在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提炼出来供学生讨论学习。

2.案例讨论环节。

这个环节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教师给出讨论中心内容之后,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主导学习讨论的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营造案例讨论的教学气氛。在讨论中,教师应保持中立,使学生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开放性,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标准答案,也应让学生改变“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习惯。在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进度和时间分配。根据该案例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合理的分配时间,及时调整讨论的进度安排,教师要将其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指示出来。对于发言时间过长或偏离中心的学生,教师应给与及时的提醒和纠正。对于发言时间过短或观点陈述过于简单的学生,教师应给与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思维开阔陈述更多的观点。同时,教师应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避免学生因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而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对于其中某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因站在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因此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及时提出最核心的知识点或观点以启发学生,防止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出现偏差。这些核心观点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不断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讨论情况的记录。将学生讨论的观点记录下来,这样在讨论结束时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可以得出比较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依这些记录为依据,作为每个小组发言的成绩评定。

3.概括总结。

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汇总并总结和评价。金融学科的许多案例并未所谓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教师的总结也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应是让学生对这个案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的评价也并不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判断正误,而应该是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以及在陈述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指导。教师在总结中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今后的案例学习中应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衔接工作,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案例点评做为一个整体。案例教学通常是在相应部分的理论教学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案例教学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应保证理论知识教学的课时量,并已充分的对该部分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讲解。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单方面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案例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因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而使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受到局限。因此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才能使这两类教学方法优势互补。

2.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金融学篇5

关 键 词: 金融学科建设;“大金融”战略;学科团队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5-0062-03

一、“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新要求

金融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金融人才,因此金融学科建设要在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服务经济发展,顺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金融学科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并把金融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金融学科建设之路。

(一)“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定位的新认识

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学科对于研究范围与研究重点的定位都有所不同。

传统的金融学科以“货币经济学”为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货币理论、利率理论、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等。金融学教育采取“经济学院模式”,培养的学生多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政策研究,体现出金融学和经济学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极大地促进了微观金融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技术方法研究微观金融问题, 金融学逐渐数学化、 模型化和微观化。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转向金融市场,研究内容包括金融工具及其创新、风险度量和管理等。金融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的“商学院”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多从事市场化的金融应用工作。

然而, 将金融学科划分为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并无益于金融学科的发展,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就暴露了这种两分法的弊端。 要准确理解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寻找可行的治理与防范措施,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具备“大金融”意识,不仅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等在内的微观金融学知识,也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金融危机的本质。“大金融”概念, 最早是由我国知名金融学家黄达先生于本世纪初提出的(黄达,2003),主张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一概念经陈雨露等的秉承和创新 [2-5] ,如今已非常清晰。所谓“大金融”,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是在金融学理论上强调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系统整合, 二是在金融理念上强调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和谐统一, 三是在金融实践上强调一般规律和“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这一概念体现出现代金融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综合、高度开放的系统,同时也使金融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数学、信息科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交融而呈现出“学科群”特征,金融学科建设需要有“大金融”意识和“大金融”战略 [2] 。

(二)“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新要求

“大金融”战略对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以下四点新要求:

1. 高校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身办学目标。“大金融”战略固然给金融学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求金融学科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用立意高远的战略眼光,对其进行准确定位,但切忌求大求全,金融学科建设的定位须与自身办学目标相一致。首先应明确办学目标,考虑是把自身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还是定位为富有地区、行业特色的学校。其次要确定学科性质的定位,财经类、师范类、综合类或其他性质的院校,在学科建设目标、方向和重点上都会有所不同。最后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金融学科建设方案来支持。

2. 以建设金融优势特色学科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中必须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突出一组高质量的统帅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出优势特色学科。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对金融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课程,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型、反思性、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最后,应特别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注意产学研结合,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举办金融情景教学、金融学沙龙等学术型社团,活化学生的金融理论知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活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3. 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队伍建设。一方面,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是否有优势、有特色的重要衡量标志。“大金融”战略下的金融学科建设,应坚持金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条件,建立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发展和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关键。需根据金融学科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4. 认识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发掘金融学科建设新亮点。现代金融的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性,例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需要从金融活动的视角研究法律问题,或者以法律的方式考察金融问题;又如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 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纳入金融投资行为分析; 再如计算机技术推动金融朝着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金融学科建设必须顺应“大金融”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在学科交叉和空白地带挖掘金融学科建设的新亮点。

二、金融学科建设现状与未来着力点: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学科始建于1952年,拥有60 多年的办学历史, 在河北省同类学科中始终处于教学、科研、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领先地位,现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该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秉持的目标是: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金融学科建设的牵引和辐射作用,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国内、 外金融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金融学科建设现状

在上述建设目标的指导下, 河北金融学院积极加强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学科方向凝练、 科研平台构筑、 专业人才培养和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科团队不断凝练研究方向, 紧紧围绕农村金融、金融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开展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取得了一定的原始数据资料和一些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金融学科的内涵,推动了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为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学科团队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2)完善科研项目配套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大力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研究方向;(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有关学术会议;(4)组建农村金融科研基础团队, 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

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各专业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面向行业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团队教师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完成多项教改课题。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专业学生在河北省、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数学建模等各项赛事中均有奖项斩获。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金融系统内的就业率达70%以上。此外,金融学科为河北省金融系统员工提供业务培训近万人次,发挥了为地方金融服务的功能。

学校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与部分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不仅建立了稳固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探索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同时还能及时掌握国内外金融业实务及发展动态、学科前沿,促进了学科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虽然该校在金融学科建设中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大金融”战略指导下,学科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二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人才缺乏,学科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四是学科团队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二)金融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1. 凝练学科方向。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需进一步梳理、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各研究方向建设目标和措施,使学科建设规划更趋合理。在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把专业教育和特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金融+X”多专业交叉与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形成金融经济学、金融统计与数量分析、金融会计与审计、金融营销、金融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英语、金融法等一批具有金融特色的新领域和生长点。

2. 加快学科团队建设。 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融合、综合性特征,不同学科学者之间需要合作、协作,共同完成一项科研工作,特别在应用研究领域。科研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综合产物,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科研队伍建设要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以项目研究为纽带,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研究团队。

3. 改革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宏微观并举、 理论和应用并重的课程体系。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设计并开设一些紧扣金融学前沿或富有地方、 行业特色的选修课。 (1)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开设课程,如网络金融等课程;(2)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设能够发挥学校属地优势的课程,如“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深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与理解, 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另一方面, 加强与金融行业的友好合作,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调研及各种实践活动,不断优化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AFP、CFP职业能力要求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4.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首先,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如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研究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重心,整合科研资源。其次,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继续推动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科研平台建设, 努力申报省级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最后,建立行校合作的产学研长效机制。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因此,通过科研项目实现与行业需求对接, 不仅能够实现行校双方资源共享, 而且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做到真正与实践接轨,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长民. 对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2]陈雨露. 中国需要“大金融”战略[N]. 环球时报,2013-05-25.

[3]陈雨露. 走向核心国家:中国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R]. 2013-05-25.

[4]陈雨露. 大金融战略的内涵和实践路径[J]. 中国金融,2013(12).

[5]陈雨露,马勇. 大金融论纲——一个全球性的命题[J]. 环球财经,2012(11).

金融学篇6

一、行为金融学的内涵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O有巨大的生命力。行为金融理论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 “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因而,尽管现代金融理论依然是对市场价格的最好描述,但行为金融的研究无疑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行为金融学是在质疑经典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的前提预设基础上产生的。之所以称后者为“经典”是因为这一理论是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严格限定下, 运用数理逻辑与技术, 演绎出一套投资者总是寻求 " 理性的线性、无偏和最优解 " 的相当完美的, 被经济学家奉若神明的金融市场运行机理和金融资产的定价模型, 成为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Arrow- Debreu 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 Markowitz 的投资组合理论, Sharpe- Lintner- Mossin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Fama 的有效市场理论, Ross 的套利定价理论, Black- Scholes- Merton 的期权定价理论和 Modigliani- Miller 的金融资产结构定理构成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经典金融理论认为: 投资者理性无偏、期望同质、风险厌恶、偏好稳定、追求效用最大化。并且市场信息充分反映资产价格, 投资者无限套利, 均值回归, 市场有效, 收益均衡。然而, 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存在价格偏离与收益异常现象, 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现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金融市场 “异象”( anomalies) 。如 “股利之谜”,“股价溢价之谜”,“处置效应”等。大量“异象”无法解释的困窘, 表明了经典金融理论的局限性。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 并开始动摇了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

而行为金融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派, 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芝加哥大学的塞勒( Thaler) 和耶鲁大学的希勒( Shiler) 。Thaler主要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的心理账户等问题。Shiler 主要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与流行心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解释金融市场异常现象, 符合现实, 逐步被学术界认同而成为一个新兴学派。

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很好的解释了原有理论基础―――有效市场理论所面临的质疑,在金融理论发展中迈出了重大一步。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kahneman和 Tversky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规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谜以及期权微笑等。

(二)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

BPT是由She-frin和Statman在借鉴现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有益的部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MPT中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中,最优的组合配置处于均方差有效边界上。但是BPT则认为,现实并非如此,投资者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认识,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和风险态度相联系,投资者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投资安全性、达到期望值的概率等几个因素来选择符合自己愿望的最优资产组合。在BPT中使用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分别在两种状态下考察了BPT模型:单一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SA)和多重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MA)。其不同是在前者中投资者同均值方差投资者一样,通过考虑协方差将所有证券组合放在一个心理账户中,而在后者中则将证券组合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忽视各账户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发现,BPT的有效边界和MPT的均方差有效边界是不同的,相应地BPT中的最优组合也不同于MPT中的最优组合。应用该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一些异常现象,如本土偏好、红利之谜等。BPT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行为因素,并将二者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结果表明在考虑行为后的金融理论更加能说明现实中的一些现象。

(三)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

该模型是由Shefrin和Statman构筑的用于修正CAPM的假设,使其更加接近现实。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类型,并认为他们在市场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信息交易者即是CAPM下的理性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偏差,只是关心资产组合的期望和方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是按照CAPM行事,他们时常犯认知偏差,并非严格按照均方差偏好选择资产组合。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表现为有效率的;当后者在市场中成为代表易者时,市场是无效的。该模型还对噪声交易者存在的条件下,市场组合的分布、风险溢价、期限结构、期权定价等问题作了全面研究。在BAPM中由于同时考虑了价值表现特征和效用主义特征,因而它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了市场的有效性,又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拒绝市场的有效性,这对未来金融研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三、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前景

金融学篇7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

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金融学篇8

伴随着金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即便不是金融学专业但是作为经济类学生也非常有必要了解金融学基本原理及相关基本知识,所以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学科教学平台中都含有金融学。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老师,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如果不注重课程、学校、学生方面的特点,即便在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精力,也不能取得相应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在对独立学院各方面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前提下,针对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对金融学教学方法进行深一步的探讨,使教学效果更富实效。

一、独立学院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几对矛盾问题

1.独立学院学生群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由于三本院校学生家庭环境普遍较优越,虽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较不成熟,生活能力弱,但同时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有突出的优势,且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2)在学习上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3)在学习和生活上虽然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但体现出较强个性,自我意识很强。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还有一点不同是讲授过程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因为他们很少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央银行、证券投资学等后续金融类课程。

而在具体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灌输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往往忽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特点及个性。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这种单一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三本学生的学习特点,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从金融学课程本身来看,它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实用性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货币、经济的运行有个宏观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热点问题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但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能性和趣味性。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教育教学存在对大问题是目前,课程内容局限于课本,缺乏特色与创新,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不足,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对最新知识的渴望及学习方法多样化的要求,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效果,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实现迫在眉睫。

3.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相对于重点大学或者母体学校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学科型的本科学校。但现在独立学院金融学教学过程普遍缺乏金融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非金融专业没有后续的金融学课程,学生如果能进行比如进行简单的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模拟,对其认识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运行的基本程序,以及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认知的主动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教师就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也先天不足,因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从教学手段看,许多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紧张,没有配备教学实训硬件,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效果,这些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我们独立学院更好发展,必须要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挥独立学院优势率先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独立学院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行的教学原则。

1.针对三本学生基础薄弱和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等特点,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耐心和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尽可能的把基础知识弄扎实,同时采用多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针对三本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而且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学基础对一些知识点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自己不仅掌握相关知识,更可以了解不同知识点的背景,因而获得的知识是鲜活有生命力的而非生硬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过程要注意了解学生知识架构,尤其是非金融类的学生,要对其知识背景有清楚的了解,进而对案例的选取要有所不同,或者对同一个案例教授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所区别,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迷茫的情绪,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而运用好案例教学,有益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其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提高对特定市场环境的分析能力,了解金融与金融市场的运动特质以及金融一体化变革的本质,以保证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

(2)情景式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该种方法可以调动三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自主意识强的特点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的

转贴于 http://

同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该方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设立情景问题。比如在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教师最好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最后一部分金融监管、金融危机时,以08年金融危机为离来讲解,通过一些视频资料和讲解让学生先了解过程,然后设置一些情景问题,如为什么发生危机?明知道信用不好为什么贷款给他们?投行为什么买abs?②实施情景方案。接下来就让发挥三本学生表现欲强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次级贷款人、房贷机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等来近距离切身感受整个过程,体验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③讨论和总结。最后老师讲原理,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和体系的整理,让学生进行讨论第一步的问题并总结,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加深印象的目的。

(3)启发式教学方法。论语里就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冥思苦想也想不通的时候不要启发他,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而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总之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路径而不是代替他们得出结论并硬要求他们记住结论。尤其是对三本的学生自我监督和学生能力较差,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问题的潜能。

2.时刻关注经济形势变化,讲授过程能结合热点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讲课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补充教材里没有的最新知识,最好要结合现实经济实践进行讲解。比如讲商业银行的时候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与混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的现代化发展,对有关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等要结合案例和经济最新动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理论动态及实践成果,对经济金融形势有自己的判断,探讨有效对策,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有所侧重,比如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下转第263页)(上接第261页)在金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量化分析方法非常重要,市场主体如何实现优化的资本资产组合,已经成为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以提升竞争能力的关键。那我们的讲授就要侧重量化分析过程符合市场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为他们工作和以后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坚实的铺垫。

3.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对金融教学强化实验性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实验室条件和课时的限制,金融教学的实验性方式极少,这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相违背,更无法发挥三本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我们三本学校更要下功夫重点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信息化、开放式、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林晓婵,张永丹,王庄严.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9).

金融学篇9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7-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金融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有的称为《货币银行学》,有的称为《金融学》,并且在其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都选择《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唯一课程。国内比较这方面的经典教材是黄达老先生主编的全国优秀教材《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以后更名为《金融学》),其他各校自编教材从内容上看基本也秉承该教材的体系。这些教材基本都偏重于宏观金融,而对于微观金融则关注不够。而且全国同类教材结构体系过于趋同,缺少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色教材。从各高校《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一是金融基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内容;二是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包括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简介、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简介;三是货币理论和政策,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理论和政策;四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包括金融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五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看似面面俱到,但正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非金融专业对金融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一学期36课时或54课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难以突出重点和专业特色,学生学后可能就是记住一些专业名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还是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未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高校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完这门专业基础课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会对在货币银行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普及金融知识式教学而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因而需要在这一门课内使其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的金融现象基本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而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基本来自于金融系或金融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改革没有跟上金融实践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年年在谈,年年在研究,但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谈得不够。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而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过于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忽视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则会使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其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1.新教材的建设因循滞后,缺乏前瞻性。从金融学教材建设来看,一方面过于注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延续性,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大胆进行内容设计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国内社科领域的研究大多重务虚而轻务实,亦即重宏观而轻微观,致使在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上还是偏重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发展等宏观内容。而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以后,对于非金融专业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内容,金融中介理论等微观金融方面的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应有体现。国内难以编出适合多种需要的优秀教材,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金融学教材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作为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因此,作为金融学教科书,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基本掌握金融的运行逻辑和规律,不致投身社会后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而手足无措。

金融学篇10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实践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姜丽丽(2011)站在经济学科的立场讨论了计量经济学和相应的计量软件(主要是Eviews)的结合;李劫(2014)对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认为应该将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张卫东,黎实(2016)讨论了博士阶段的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但是,由于金融数学是新兴专业的原因,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尚缺乏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探讨。本文重点针对金融数学专业剖析计量经济学中金融理论及实践结合不紧密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减少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与金融学、投资学理论的结合更是几乎没有。这使学生在学习时很难理清计量经济学课程与金融理论、金融问题间的关系,而且学习完成后也难以应用该课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们以如下两个例子为例。

第一,以消费—收入案例作为经典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案例。当前众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在介绍完经典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相关理论后,为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往往引入一个实例进行分析。由于当前教材大多以经济学或金融学学生为授课对象,所以其在教材中引入的案例往往都是经济学的案例。例如,分析居民收入与消费间的关系。如此导致金融数学的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只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在金融上应用很少。

第二,引入消费习惯作为经典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案例。不少教材在对多元线性回归案例的选择时,仍然是主要以经济学、金融学的学生为考虑对象,通过引入消费习惯(上一年的消费)进一步加深消费—收入模型的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案例。然而这对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正好加深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误会,如此导致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在金融上没有应用。可见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分析往往都是以传统的经济模型作为分析,考虑的往往是消费—收入等这些经济现象,没有体现出计量经济学在金融的应用。这显然不足以让金融数学专业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金融学、投资学中的应用,学生亦难以将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事实上,金融学、投资学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三因子定价模型等等大量金融模型就是计量经济学中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这些金融模型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引入必然将对金融数学的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把金融理论及实践与计量经济的教学进行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金融数学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针对上述数学推导的设置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作为案例引入计量经济学。在介绍完计量经济学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μ后,立刻把金融学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作[1]FamaEF,FrenchKR.Commonriskfactorsinthereturnsonstocksandbo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3,33(1).[2]姜丽丽.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3]李劼.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为案例引入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例如,采用CAPM分析中国石油(R2)的收益:R2=α+β(Rm-Rf)+μ,其中,Rm为市场收益(例如上证综指的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例如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APM在计量经济学的视角下其实就是做一个简单的一元回归。因此,通过在案例中引入CAPM的实证分析,能加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计量经济学与投资学间的关系,提示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