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十篇

时间:2023-03-18 08:51:23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篇1

如何理解普惠金融

《当代兵团》:普惠金融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你能否解释一下?

刘军国: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举行了全球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启动大会,了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普惠金融概念被首次提出。Inclusive英文原意为包括的、包含的、包罗广泛的。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中的inclusive,应用到金融领域可以引申理解为包容的,惠及一切的。因此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为社会所有组织和个人,特别是为贫困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源起带有慈善特征。15世纪,意大利高利贷盛行,贫困和低收入群体由于无法承受高额利息而得不到贷款。乐于帮助困难群体的意大利修道士利用接受的捐赠以较低的价格开展信贷业务。大约3个世纪后,爱尔兰也出现了以受捐所得成立的贷款基金,主要面向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零息小额贷款,后经特别法案允许开始开展存款业务,该基金由此从慈善机构摇身一变成为金融中介机构,并且经营得风生水起。此后20年内,类似机构如雨后春笋,数量迅速扩大至300余家。与此同时,在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政府借助邮政系统,发展邮政金融业务,提供小额储蓄和支付服务。在德国,雷发森信贷合作社的成功,带动了德国信用社的快速发展,成为德国提供小额信贷的主流金融机构。到了20世纪70年代,现代小额信贷开始在孟加拉、印度和拉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20世纪80年代,全球小额信贷在早期认识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扶贫融资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减贫热潮,越来越多的政府和金融机构认识到面向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仅仅提供贷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提供全面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进入21世纪,学界开始提倡用“普惠金融”取代微型金融,向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转变。2002年,在世界发展筹资会议上,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就推进小额贷款和向中小企业贷款达成了蒙特雷共识。历经多方努力,2005年5月,国际劳动组织在日内瓦举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全球会议,明确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注重并强调公平原则,提倡全社会成员能够普遍获得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甚至可以得到适当优惠的金融服务。综观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存取款和结算服务已经基本覆盖各地区和各阶层,成为普惠性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受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很难享受到融资等金融服务,或者获得成本很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在政策优惠、机构设立、客户选择等方面往往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高收入群体。金融资源配置的倾斜往往造成欠发达地区、中小微企业以及低收入群体享受不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权利的不平等往往进一步加剧社会主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权利的不平等,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损害社会公平。因此,从金融体系来看,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展普惠金融,使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能够充分享有多元化金融服务权利。

普惠金融作用何在

《当代兵团》:发展普惠金融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刘军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也提出,非公经济在兵团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是衡量兵团特殊体制和市场经济接轨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经济发展,金融先行。发展普惠金融,意味着金融服务外延和内涵都进一步扩大,更加重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普惠金融将对企业发展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对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极大帮助。非公经济的发展势必将优化兵团所有制结构,激发企业活力,释放企业潜力,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普惠金融,相关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各自的比较优势为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对于兵团而言,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使师、团职工借助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刺激和带动居民消费,解决聚居城镇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增收问题。普惠金融有助于“青年创业引领计划”的实施,也为鼓励青年干事创业提供环境基础。普惠金融可以解决更多人口的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可以解决团场剩余劳动力闲时就业,提高劳动力使用效率;可以解决农牧工家庭农业承包收入增长难题,形成农业承包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大渠道。普惠金融可以提高边境团场、困难团场职工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夯实拴心留人基础。

服务业大发展是兵团上下调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十二五”时期,兵团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生活业,创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都离不开普惠金融的支持。普惠金融有助于兵团服务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南疆三地州垦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特困地区兵团扶贫开发力度,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可以发挥普惠金融对特殊地区团场和职工的支撑作用,以此增强发展意识,增强摆脱落后面貌的主动性和自信心,逐步缩小兵团区域发展差距,减少职工收入差距,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普惠金融实现途径

《当代兵团》:兵团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有哪些好的途径呢?

刘军国:兵团普惠金融发展,行政上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职工要多方参与。金融机构要结合兵团特点,加强机构合作,加大创新力度,推出多层次普惠金融产品。兵团征信体系建设要同步进行,确保普惠金融拥有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行政要引导,银行、保险、企业、职工等要积极参与。行政上,通过多种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以保本微利为基础,侧重社会责任,实现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相平衡。兵团要采取相应措施,扶持开展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机构,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初期给予优惠政策。各师、团要不断增强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和理解,加强金融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普惠金融篇2

普惠金融概念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受到中国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普惠金融取得了丰硕成果,还涌现出了诸如部级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各地市自主普惠金融试点等试点基地,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尽可能全面地分析普惠金融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

政策和技术驱动普惠金融发展

1.上下高度重视。贫困县域发展问题以及“农村、农民、农民工”问题是目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破解的主要问题。普惠金融作为新型金融发展理念,兼具公平和效率的特点,在县域推动改革,让金融从重点支持“阳春白雪”转向同时关心“下里巴人”,让那些传统金融难以惠及的弱势群体、落后区域也能获得普惠金融的“阳光普照”,对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破解当前中国贫困县域发展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其实,早在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前,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问题就已经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已经广泛提出了加大对小额贷款和面向农户贷款支持力度等要求,适逢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上下的一致关注和支持。

2.与扶贫攻坚相互契合。中国提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金融作为其中的生力军,始终是各级政府扶贫攻坚部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中最重视贫困问题的一个金融概念,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的扶贫工作在实践中都很自然地与普惠金融发展结合起来,以期能发挥出普惠金融在扶贫中的作用。

3.运用科技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在运用手机、微信、网上银行、自动设备等领域发展迅速。以兰考普惠金融试验区为例,在征信系统方面,通过研发“企业非银行信息系统+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这样的新型信用信息系统,进一步扩大了对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支付系统方面,通过“普惠金融一网通”微信号,将有关社保、医保、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缴费渠道和有关涉农补贴渠道纳入;在硬件环境方面,设置惠农金融便利店、助农取款点、刷卡设备、点钞机、自助银行等现代化设备,工行还通过增加网点渠道投入、智能设备的布设,打造县域智能化银行。

4.探索发展模式。中国不仅重视普惠金融发展理念的传播,也非常重视普惠金融的模式探索,已有多个地区提出开展普惠金融的试验或者试点(如表所示),先通过“试”的方式,摸索经验,力求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普惠信贷领域创新不够。目前,金融服务方面的普惠金融改革开展得比较快,而在普惠信贷方面的业务开展得还不够,没有形成很好的业务渠道,缺少普惠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模式和经验。

普惠金融提倡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而不受身份或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个体对金融资源的占有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改善经济状况的可能性,因此, 应设计一套正义的制度来保障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偏向富有者,那些有融资需求却缺乏足够抵押的低收入者不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结果必然会加剧贫富分化。

从贷款细节来看,对财务状况较差的群体而言,不是金融机构不愿意从他们身上“挣钱”,而是因其风险承担能力和信用还款能力较低,金融机构面临更高的成本和坏账风险。对财务状况差的群体投资次数多了,传统金融机构会得不偿失,所以很少有金融机构愿意为这类人群提供贷款服务。普惠金融强调的应该是更多地向薄弱领域倾斜,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金融企业分配一定的精力和资源专门来支持就业、创业和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

2.弱势群体消费者保护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金融业务、产品众多,有的还比较复杂,金融消费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益(比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基本权利)非常不易;另一方面,涉及金融业务的纠纷案件也较多,包括存在一些误导甚至诈骗。弱势群体因为知识欠缺、识别能力不足等原因,遭遇的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如何专门针对弱势群体,开展这方面的普惠金融工作,有待进一步探索。

3.风险防控面临挑战。风险问题是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共性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相当一部分产能过剩产业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金融机构的隐性风险将逐渐显性化。同时,产业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主体、商业模式、新兴产业处于转换成长期,各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信贷风险较高,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风险考验将更加严峻。

4.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普惠金融不仅强调公平,也强调兼顾公平和效率,没有效率或者盈利称不上普惠金融。从盈利的渠道来说,普惠金融注重的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信贷风险等手段提高业务的盈利性。适当的盈利水平是普惠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盈利性的合理追求并不违背普惠金融的初衷,反倒是对盈利性的刻意忽视会不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有关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的建议

1.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探索出一条在开展普惠性金融业务和追求商业可持续之间平衡的特色发展之路。同时,各家银行应该建立跨行跨部门的信息平台,整合各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合作开展业务,避免资源浪费。

普惠金融篇3

目前媒体上到处可见有关普惠金融的报道。但是究竟什么是普惠金融,可能没有很多国人知道。大多国人可能只是对之望文生义。“普惠金融”的英文对应术语为“inclusive finance”,直译应为“包容性金融”。该术语源自2005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设包容性金融部门”(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全球会议。同年9月联合国峰会上,各国首脑提出存在“获得金融服务的需要,包括通过微型金融和微信信贷提供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对于贫困者”。

普惠金融不仅仅事关一些边远地区、分散农户、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群体,而是关乎所有的人。普惠金融的第一层含义是,一个金融体系应该满足所有需求者的有效金融服务需求,无论他们是否属于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企业还是微型企业,无论他们是处在中心地带还是边远地区。普惠金融的第二层含义是,应该“接纳”和“包容”边远地区、分散农户、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群体,向这些地区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以快捷便利、价格可承受的方式满足其有效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市场范式与政策性金融

“普惠金融”的译法是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焦瑾璞局长最先提出,目前被广为接受。当前的全球金融主导范式是金融市场范式,它意味着通过发展金融市场来发挥金融的作用,金融首先应该符合市场原则。“普惠金融”并不是金融范式的转换。不过,如果说全球范围内,城市地区的主流金融范式一直是金融市场范式的话,农村金融范式则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过主流范式转型,实现金融市场范式主导。而从“二战”之后直到70年代末,主流的农村金融范式是补贴信贷范式。到80年代初,由于70年代中期以来尤努斯所创设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大力推行商业小额信贷模式,以及其他一些机构积极提倡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模式,主流农村金融范式发生范式革命,转向农村金融市场范式或者农村金融发展范式。

补贴信贷范式主张应该向农村地区尤其是农业部门注入补贴信贷资金,以此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这一范式的预设前提是错误的。它预设农业必然是弱质产业,贫困农户没有储蓄资源。但我们经常看到,如果把1000元借给贫困农户购买羊羔,其一年之后卖出成年羊的收入可以是数倍,资金回报率可达百分之数百。而且贫困农户实际上有储蓄资源,比如他们往往以牲畜和粮食等形式储蓄。这一范式的推行没有解决其意图解决的问题,但是造成了更多的问题。包括真正想获得贷款、有还款能力的广大分散农户仍然得不到补贴信贷资金,补贴信贷向大农户集中,农户对补贴的依附程度普遍提升,还贷意识弱化,人格整合性缺损,农村金融市场扭曲,农村和农业产品市场扭曲,贫困农户的储蓄能力被忽视。

金融市场范式强调消除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产品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市场扭曲,让私人产权和竞争发挥主导地位,让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并不是说一定排斥政策性金融,但是主张政府可对金融市场提供辅的支持。当前推行普惠金融并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金融市场范式。普惠金融属于金融深化,有利于通过金融市场发展来扩大金融服务提供的覆盖面,增进其可持续性。由此,在农村地区推行普惠金融,本身也深化了农村金融市场范式,而不是替代了该范式。比如,孟加拉乡村银行把小额信贷主要借给该国乡村地区的贫困妇女,并计以可承受的商业利率(年化利率10%),既引领了农村金融范式的运用,也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实践。 普惠金融实践

普惠金融目前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在中国也是如火如荼。中国目前属于三重二元金融结构,距离普惠金融目标要求还比较远。所谓三重二元金融结构,是指正规-民间金融、城市-农村金融以及国有-民营金融。在这种格局下,农村边远贫穷地区、分散农户、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尤其差。

我国普惠金融的一些非意图的政策和实践早就存在。属于事实上的普惠金融实践包括: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就在中国一些农村落后地区引入和推行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2003年全国农信社改革,中央鼓励农信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8年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大力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和2016年党的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发展农村普惠金融。2016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首次把发展普惠金融提到中国发展规划的高度。

2013年以来的政策,尤其是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提出,使得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成为政府和金融机构一种核心意识和优先任务。普惠金融体系的要求是:在微观层面有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在中观层面,需要支持和基础设施;在宏观层面,需要有立法、监管和监督的支持。

2008年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正式与准正式金融机构。截至2014年底,我国一共存在1596家农村信用社,665家农村商业银行,90家农村合作银行,1153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商业银行全资子公司),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从业人数近89万人。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8.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农户贷款余额 6.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2%;农业贷款余额 3.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农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3.6%,远远低于农业占GDP的比重(2016年预计为8.8%)。此外,2008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尽管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但是一直不把小额贷款公司视为正式金融机构。截至2016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867家,贷款余额9380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减少23亿元。 互联网金融改变普惠金融模式

2013年以来,移动互联、因特网金融、“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以及分享经济的理念和实践的发展,打破了在微观层面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路径依赖,颠覆了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必须依赖机构的传统理念,对正规和准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向它们提供了机会。正因为如此,金融机构也纷纷设立互联网金融部门,其互联网金融化也在加速。智能手机价格的大幅降低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为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移动互联的发展也使得中观层面的许多支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已经不成为难题。像阿里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以及京东旗下的京东金融,提供了商业信用(基于商品流的融资)、征信、支付、结算、“余额投资”等一系列优质精准金融服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大数据、云计算、商品流、资金流、交易信息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者信用积累。

在宏观层面,上述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和规划部分起到了“立法”的作用,建立全口径的征信体系目前开始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型互联网平台公司作为市场主体,也成为“市场立宪”的参与主体。所谓“市场立宪”是指市场本身的发展带动市场主体对基本规则(即“宪”)的首先发现和适用,其后为政府部门所采纳、调整或者部分取缔。监管部门也在开始考虑如何利用与移动互联相关的技术来使得监管和监督智慧化。但是,目前监管失灵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似乎主要采取掩盖金融机构风险的老办法,公开的不良贷款率低到不足为信。

很多金融机构自身也感受到,必须依托各种新的科技金融技术来使得机构和服务下移,尤其是接近边远地区、分散农户、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群体。

比如,浙江省宁海县作为人民银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该县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县各乡镇所布的69家助农金融服务点,实施“农村联络员、窗口咨询、小额取款缴费、小额贷款申请”等七项制度,并逐步升级到“助农终端业务”,满足偏远山区群众简单的金融支付结算需求。该行还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微银行”服务功能,将业务量相对较大、客户比较集中的便民服务点升级为“丰收驿站”,引入缴费充值、网上代购代售、快递收发、便民健康、金融咨询等服务项目,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村享受到便利的“一站式”金融以及生活服务。

增加金融机构可接受的抵押品种,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比如中央正在全国各地推开“三权”抵押业务试点。在推行“三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可以结合商业性信贷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信贷投放模式。目前,“三权”抵押试点问题还很大,但是中央开始允许试点地区“先行先试”,要求一些土地法规和房地产等级制度的限制应该让位于“三权”抵押试点。这一政策动向增进了“三权”抵押试点的成功概率。

很多准正式或者民间的小额信贷、村庄发展基金和民间自发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在践行普惠金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运作中仍然存在项目可持续性问题和覆盖面问题。

普惠金融篇4

这注定是一个大时代,大时代就需要有大担当。在这场即将来临的金融普惠洪流中,谁能勇当中流砥柱,扛起践行普惠金融的先锋大旗?头顶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光环、怀揣着服务“三农”与小微的使命,农信社顺其自然地吸引着社会各界期许的目光。面对这样一份影响深远的历史重任,刚刚从改革中崛起的农信社能够不辱使命、勇当先锋吗?

“能!”面对这样的疑问,作为全国农信普惠金融探索先锋的浙江农信,给出了坚定而有力的回答。浙江农信的回答是有底气的。事实上,早在“发展普惠金融”进入党的决议前,浙江农信的普惠金融行动已经全面启动。2013年7月3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专题新闻会,宣告了浙江农信的普惠金融工程全面启动。2013年7月19日,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2013-2015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浙江农信经过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的全省农信普惠金融路线图,正式踏上梦想的旅程。“让每位创业者都实现致富梦想,让老百姓享受‘家门口’的服务,让守信者能享受阳光下的服务。”这是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的目标,更是对全省5000万群众的庄严承诺。

创业普惠:打开创业梦想的金钥匙

给每个创业梦想一个实现的机会,为创业者提供信用,努力做到符合条件客户100%得到金融支持,这是浙江农信一直践行的承诺和理念。

2008年那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浙江经济遭受了较大冲击,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首当其冲。在众多弱小的创业梦想因突然来袭的金融风暴的摧残而濒临凋落之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浙江农信始终心系“三农”,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和本土化经营定位。浙江省联社积极主动引导全省农信社,以“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为载体,开展“地毯式”金融服务,挽救那些在金融风暴中瑟瑟发抖的创业梦想。

从2008年底开始,浙江省联社组织全省农信系统1万多名干部员工走出办公室、走向基层、深入农村,挨家挨户走访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开展拉网式调查,主动入户询问金融服务需求、上门送贷款,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形式上的走访是简单的,但要将走访走出成绩、走出内涵、走出意义,却需要费一番工夫。从最初的侧重走访数量,到更注重走访的质量,把走访的重心放在增加客户信贷建档数、信用村与信用户覆盖面,以及增加农户贷款、涉农贷款新增等指标上;从最初的模糊式调查,到因地制宜为客户解决实际困难,想方设法为客户办实事;从单打独斗到注重搭建平台,与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等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金融服务对接平台。浙江农信不断调整完善着“走千访万”的策略和方式,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助力创业者从点滴起步,由小到大逐渐做强;帮助创业者用坚定的步伐,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近六年来,浙江农信员工累计走访农户1080.66万户,走访企业53.4万户。仅在2013年走访期间,全系统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就分别达356.69亿元和402.26亿元,91.49%的新增贷款投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单调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浙江农信的汗水和为广大“三农”、小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上的进步,同时也拉近了浙江农信与广大“三农”、小微客户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住下来、蹲下去、沉下心”和“同工作、同生活、同讨论”的调研方式,浙江农信了解了农民和小微创业者的困难和需求,记录了详实的发展数据,触摸到农村这片土地蕴藏的发展潜力,更多的还有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新路的求索。

如今,“走千访万”活动已被纳入了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并且将下一步的目标锁定为欠发达或偏远山区有效金融需求未能满足的客户,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的普惠范围。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助推创业梦想,浙江农信还探索创新出三大服务新模式:为农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推广自助循环贷款;为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推广理念先进的微贷技术;为产业经济提供“链条式”服务,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

便捷普惠: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舟山群岛以东的茫茫大海中,东极岛一岛孤悬,远离大陆。该岛处于东海中,远离舟山本岛,岛外12海里就是公海,人称“南北两极之外的第三极”,故称之为东极岛。

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岛屿上,常住居民不到2千人。普陀农商行东极岛网点是现今唯一在岛的金融机构,多年来坚持365天营业,全年无休,保证每天两个对外服务窗口,为岛上的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金融服务。

据普陀农商行东极岛网点负责人介绍,网点共有四名员工,平时办理的多为存取款业务,如果从经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网点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然而,如果没有这个网点,渔民兄弟就只能乘船,至少需要坐三个小时,到最近的沈家门去办理金融业务,舟车劳顿,极为不便。默默坚守,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在浙江,东极岛的案例并非个案。2010年7月22日,浙江省农信社在温州隆重举行“服务三农 真情回馈”大型活动,启动全省农信社空白乡镇网点全面开业仪式。这一刻标志着浙江农信在全省84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设立的14家标准网点、65家非全日制固定网点、5家自助银行全面开业。从此,这些偏远乡镇结束了无金融机构、缺乏基础金融服务的历史,当地农民长期以来存取款难、贷款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浙江农信在全省各城区、城郊结合部及中心乡镇(街道)和广大农村共设立了4200多个机构网点,全年为全省5000万群众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不仅金融服务覆盖面居全省银行业首位,而且网点布局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最为平衡,网点分布数量基本与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相吻合。

浙江农信已经设立的4200多个传统机构网点,就像人体的主动脉,源源不断为“三农”、小微企业送去金融扶持的营养。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依然有一些区域不属于主动脉的流经范围,急需动脉分支网络覆盖,浙江农信因此设立了金融便利店,积极探索建立“错时+延时”“人工+自助”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梅岘,是临海市涌泉镇一个普通的行政村,村民多以种橘为主。2013年3月28日,临海农商行选择在该村试点“村级金融便利店”。便利店里除了设立24小时自助银行,还设有一台便民自助终端。除了提供现金存取款、汇款转账、口头挂失、短信签约、水电费代扣、理财业务咨询等金融业务以外,还提供集受理、审批、发放于一体的信贷一条龙服务,这在全国尚属首家。同时,金融便利店还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生活和小微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业务领域,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来满足客户多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到差异化定位。

据了解,下一步浙江农信将全面实施“丰收村村通工程”,原则上在全省所有行政村设立金融便利店,做到“一村一点”。在城市社区、乡镇及较大行政村建立全能型、自助型金融便利店,以社区银行的标准,派驻工作人员提供业务咨询、受理、操作、帮助等服务,并配置ATM、存取款一体机、发卡机、3G终端等,突破传统机构网点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真正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功能金融服务。

阳光普惠:让守信者享受阳光下的服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近两年来,浙江农信加强阳光普惠金融理念的宣传,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透明化和“诚信”价值化,把“普惠的红利”带给广大群众,让百姓肯守信、愿守信,形成和谐共赢的文化与机制。

一方面,让农信服务更阳光。通过网点宣传、现场宣讲、上门走访等方式,让更多群众了解普惠金融理念和各类金融知识,增强创业融资、投资理财意识。对贷款种类、条件、价格、程序等进行公示,做到在网点上墙、在村庄上榜、在网站上线,让广大群众对能否贷款、能贷多少、如何办理等心中有数。进一步减少收费项目,减免丰收卡年费、ATM交易费等16项服务费用,切实降低人民群众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

另一方面,让老百姓的信用创造价值。在行政村成立授信评议小组,负责对农民申请贷款进行评议,评议意见作为授信的参考依据。实施“丰收信用工程”,对诚实守信者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并予以利率优惠,让老百姓的信用看得清楚、用得起来,让“信用就是价值、守信带来财富”的理念在老百姓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信用文化在乡村蔚然成风。

普惠金融篇5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深受启发,我们银行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住这次机会,按照支行的统一安排,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搞上去,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大行的担当精神

近来,**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普惠金融工作,做出重大决策,将普惠金融确定为总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明确了市场定位、业务方向,着力全面布局。

董事长说:“国有大型银行要有大格局、大担当,着力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民生领域发展、破解社会难点痛点问题等方面,国有大行要想着怎么出大力,而不能只是想着怎么赚大钱,要想着怎么为国为民分忧,而不是与国与民争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普惠金融业务,要清醒的认识目前的经济情况,要为国家实实在在解决一些社会痛点、民生难点问题。普惠金融涉及小微、双创、扶贫、涉农等领域,涵盖范围广泛,关系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关系就业和民生改善,是解决新时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实体经济补短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领域。

    二、充分认清向“双小”转移是战略侧重点的转移,并非放弃“双大”优势,而是要西瓜芝麻一起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短缺经济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在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寻找新定位、谋定新战略,在优势比较中提出实施以依托大行业、大企业为核心的“双大”经营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成为推动繁荣发展的立行之本,成就了建设银行20多年的辉煌。

目前,“要在巩固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做出战略调整。”即迅速实施‘双小’战略。 “双小”战略指服务小行业和小企业。小行业,是指行业细分行业演进状态下的小行业,并不是容量小的行业,代表的也不是小众市场,而是大众市场。而小企业,是指海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这些目前相对弱势的企业是没有被金融满足的领域,但这些领域代表的是国计民生,是未来发展,其中商机巨大。

可以说,在新兴金融科技的支持下,传统的“二八”定律正在被颠覆。“未来的金融,必将是得‘草根者得天下’。我们要看到时展的大势。”

向“双小”转移是战略侧重点的转移,并非放弃“双大”优势,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捡。田董事长说:“我们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不忘初心,保持我们传统业务的优势;第二句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

三、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责任感

普惠金融篇6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效率较高、成本低廉、覆盖面广、发展较快,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需要仔细甄别。在联合国2006年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一书中,指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所有层次的金融需求者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取全面的、综合的金融服务,不限于贷款、储蓄,还应包括理财、保险、投资等各种金融服务。二是拥有严谨的金融监管和内部控制机制,保证金融机构健全、合规和有序竞争。三是要保证财务上的盈利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四是金融服务提供者要保持多层次和竞争性,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加速了金融脱媒,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互联网金融完全依靠自动化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在网上完成所有金融交易,减少人工干预,节省了营业网点的铺设费用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标准化,把碎片化金融需求批量整合,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边际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客户只需要登录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就可以寻找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完成移动支付、转账、投资、融资等非现金交易,使偏远地区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金融服务,扩大了金融覆盖区域。此外,互联网金融进入门槛低,关注个性化需求,注重用户体验,能让小微企业和低收入者等受到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享受到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征信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实现普惠金融首先要建立普惠信用。小微企业、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缺少信用记录,又不能提供有效的信贷抵押,因此常被银行拒之门外,且传统的信贷模式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在信贷审核上,不仅浪费资金,而且效率低。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新的征信模式,创新了信贷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记录了我们的社交、消费、支付等日常生活和消费情况,利用大数据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一方面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以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轨迹,分析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互联网金融丰富了金融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本身就灵活多变,可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更具成本效益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寻找买者共同点,将市场和客户细分,以客户群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五)互联网金融带来了“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是指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大型商业银行一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越地位难以撼动,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好比“鲶鱼”,成为金融界的“搅局者”,其不断渗透传统金融业务,剥夺传统金融利润,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态势。传统金融机构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进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了传统金融机构向普惠金融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我国金融改革方向之一,它代表着公平,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应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为了促使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在2015年1月银监会进行了机构调整,专门设立了普惠金融部。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边界,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关部门接下来应该进一步攻坚克难,对互联网金融经营范围、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向制定出详细的操作细则。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有效渠道,同时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因此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健康长远发展,一是要加强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控,形成以行政监管为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为辅的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应增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重要信息备份,做好客户信息保密工作,防止客户信息泄露。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征信是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基础,利用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互联网金融才能降低成本,实现盈利。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一是健全央行的征信系统。央行征信系统应该扩大个人信息覆盖面,不限于收集个人的银行信贷信息,还可以把个人的社交、性格、爱好等信息搜集其中,以全方位综合评价个人信用。二是应扩大私营信用体系建设,允许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自身构建的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搜集客户信息开展市场经营,以弥补央行征信系统的不足。三是央行可以尝试与第三方征信机构合作,把第三方的征信数据纳入到自身的征信系统中,建立全国可以查寻的全面统一的征信体系。

(四)整合规范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主要有六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这六种模式在我国发展比较混乱,各模式之间存在着交叉和冲突。为了制止互联网金融的这种混乱和野蛮生长,需要整合和规范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比如,对商业银行涉足电子商务平台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适当限制它的发展,或者引导其与相关电子商务公司合作。针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传统金融机构存款和理财等业务形成冲击问题,我国可适度放宽利率和风险管制,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效率。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而且中国金融消费者普遍欠缺金融理财知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往往会受到侵犯,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并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长足发展,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一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有关互联网金融知识和安全的宣传教育,在使消费者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知识和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消费者辨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线上互联网金融纠纷处理机制。三是以法律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加大对触犯消费者利益的机构的惩罚力度。四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互联网金融咨询机构,由其以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形式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作者:张洵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会军.利用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4

普惠金融篇7

回首2015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多个监管条例纷纷出台,行业步入洗牌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道路。而踏在岁末年初的时间点上,金融事件义频频爆发,导致北京、深圳等地开始逐渐收紧P2P企业的注册中请和监管。不少业内外人士提出了担忧,称互联网金融止处于“资本寒冬”时期。在这个时候,国务院首个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落地”,为正处于寒冬期的互联网金融带来政策暖风。

在详细阅读

“在互联网时代下,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黄金时代。互联网会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但义兼顾了互联网和普惠的特质,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大数据能力、技术、风控等能力都有更高要求。我幽小微企业、农民等群体的融资需求很大,投资者义渴望市场推出要多元化的理则产品,网贷平台将一者撮合,既满足了贷款需求,义能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实现双赢,让借贷双让都能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利好,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推动剂。”生菜网联合创始人李戈表示。

迎合规划,生菜网重视投资者教育

对于《规划》的细则,有行业专家认为,虽然在规划中给了’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的认可,但其同时也要求要“加快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行为规范,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俗话说,没有成熟的投资者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眼下,互联网金融行业要促进投资者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收益自享、风险白担”的观念。平台更要重点加强与投资者权益有关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引导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

普惠金融篇8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金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或者说不够匹配的情况。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金融服务尚存在不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工作。

一、加大投放力度,打出信贷支持三农的“组合拳”

第一,扩大文明信用工程应用范围。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为农户贷款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降低农户贷款等涉农贷款的违约率。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提高了农户守信意识,切实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

第二,以农业?a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大现代农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农业产业为龙头,发挥龙头辐射带动效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新型“银行-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关系,促进新型农业发展。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有力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立足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拓展信贷支持领域。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种植、养殖效率。

二、创新信贷产品,打造现代农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探索解决普惠金融和服务效率问题,重点解决农民“贷款难”、“找担保难”和“山区百姓取现难”,努力打造“普惠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2]

第一,积极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推广联户联保、一户多保、信用联盟、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贷款品种,扩大客户可抵押、质押品及权利的范围,大力推广大型农机具抵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经营承包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信贷品种。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抵押等贷款方式,进一步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鼓励与符合有关规定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丰富担保方式。

第二,探索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结合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不断探索“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健康发展。对于农户在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农家乐等方面出现的新的资金需求,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满足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的信贷需求。

第三,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贯穿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生产、加工、物资装备以及流通各个环节,并且不断转化成新的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为农业科技开发和创新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建立了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综合运用“信贷+担保”、“信贷+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工具相配合的融资模式,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增信融资,努力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满足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农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三、强化农村金融基础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第一,提高电子机具服务覆盖面。一是大力推广现代化金融服务。以“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为工作目标,稳步推进ATM、POS、农金通等各类电子机具布放,不断丰富银行卡功能,加快银行卡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二是提高电子机具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大金融电子机具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居民广泛使用农金通办理惠农补贴资金支取、新农保资金存取等小额现金存取业务,着力发挥农金通惠农作用。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着力提高电话POS、信息机等电子机具使用效率,依托科技手段更好地配合落实政府各项惠农政策。三是加快推进协理业务转型。以协理员及协理业务转型为契机,切实抓好农村金融社区服务点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工作,尽快实现传统协理员服务方式、服务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转型。四是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适应农村社区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示范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和增强农村金融社区服务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新型的农村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小额存取、支付结算、小额信贷、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第二,加快推进电子银行业务。一是提高电子化支付水平。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上支付,方便农村客户办理购物消费、手机充值、小额转账、贷款查询归还以及各种缴费等便民业务。二是积极开展业务创新。要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工作,依托网银、手机银行等系统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银企直联、代缴费、代收付等业务,为农村客户提供多样化电子银行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三是强化宣传工作。要全面开展电子银行知识普及普教工作,通过开展“送电子银行下乡”、进村入社区等活动,向广大客户讲解电子银行产品知识,扩大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畅通工作。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努力推出易于被客户理解接受、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加强联行系统管理。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强联行系统管理,优化联行系统布局,延伸联行系统服务触角,加快二代支付系统和农信银系统的推广,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畅通支付结算渠道,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充分发挥各大联行系统的基础性功能,满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需求。二是推动票据业务创新。支持和推动票据影像业务和电子票据的发展,降低票据处理成本、提高票据支付效率。积极组织辖内营业网点开办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实现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效能,研究行内支票影像截留功能,推动票据市场统一化、电子化进程,提升纸质票据防伪技术和核验水平,保障票据支付安全,提高结算效率,满足农村地区客户的融资结算需要。三是加强非现金支付工作的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加大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推进非现金支付工作配套设施布放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结合现代农业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推动符合农村实际的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普及。

普惠金融篇9

关键词:金融排斥;普惠金融;金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1A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为克服金融排斥,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平等机会和权力的普惠金融已经获得各国的普遍重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通过金融教育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个体的金融素养。

一、金融排斥的原因

金融排斥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或企业无法获得满足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虽然可以获得金融服务,但支付的价格较高,受到诸多条件和条款的限制,使其实际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

金融排斥的对象总的来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包括低收入者、年轻人、老年人、妇女、自由职业者等。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金融资源和机会,但他们的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未来计划等等。这一类群体由于缺乏相关的金融基础知识和信息,面对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金融产品和市场,往往很难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和获取需要的金融服务;另一类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需要金融服务管理企业,促进业务发展,但是它们由于缺乏适当抵押物、财务状况不明晰等原因,通常难以从传统金融媒介获取融资。虽然银行将其视为公司类客户,但小微企业缺乏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通常享受不到消费者保护的好处。

金融排斥的原因有很多。从供给方面(金融机构)来看,有些群体信用记录不良或缺失,贷款时需要支付更高利息;在犯罪率高发地区,投保的人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银行对某些基本账户收费高,设置开户障碍,只针对有限的特定群体开展营销等等,都使得部分群体无法获得充足的、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需求方面(消费者)来看,有些家庭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住处附近有银行营业网点或自主机具(如ATM),宗教或文化信仰使得主流金融产品不适合其需求,由于教育程度低、语言障碍等不了解金融市场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等原因,使得部分群体无法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

为了克服金融排斥,世界各国都开始大力推广普惠金融,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取现代金融服务的权利。而金融排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部分群体缺乏金融知识,无法对自己的储蓄、支出、借款等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和推广金融教育来解决。

二、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金融知识普及(Financial Literacy)和金融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是两个非常近似的概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解释,金融知识普及克服是指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并最终获得金融福利(Financial well being)所必备的金融认知、金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组合。金融知识普及可以帮助人们熟悉和理解金融市场的产品,特别是风险和回报,以便做出理性的、明智的决策。金融教育是指获取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它可以使人们做出更有效的金融决策,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建立信心。有的学者认为,金融知识普及是金融教育的初级阶段,金融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金融知识普及到对金融产品、服务、市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金融知识普及是帮助人们了解储蓄、投资、保险、银行贷款等基础知识,而更高层次的学习者要对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里,我们统称为金融教育。

金融教育是施行和促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本基础,其核心内容包括预算、储蓄、债务管理,也涉及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如保险、汇款、如何使用银行服务等。金融教育的益处既有微观层面的,也有宏观层面的。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能够帮助家庭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得家庭资金在储备、借款、投资方面配置更加合理。其次,金融教育可以帮助家庭更好地制定退休计划。中国现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素养后,家庭可以从更长期的视角来安排人寿保险和养老金计划,这会改善个人退休后的福利状况。此外,对家庭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教育,有助于识别、控制和管理金风险,降低家庭和中小企业的借款违约概率。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既会影响总供给,也会影响总需求。在总供给方面,当人们普遍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时,也会提高经济体的储蓄率,从而减少对国外资本的依赖,促进本国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另外,储蓄等长期存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储蓄率提高也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总需求方面,家庭通过金融教育会更容易获得信贷,从而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长意味着企业销售额增加,企业销售增加会进一步扩大投资,从而总需求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教育会影响到家庭、企业、金融机构、总需求、总供给和经济增长,它不仅会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更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

三、如何实施金融教育

(一)设计金融教育项目

设计金融教育培训项目必须从了解目标市场开始,即要了解目标群体的金融基础以及最适合的传播渠道。不同的目标群体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各异,对金融教育的需求会有差异。例如,对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可以从最基础的金融常识入手,介绍一些简单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如何获取小额贷款等等。只有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才能使金融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使金融教育取得有效的成果。此外,提供金融教育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人首次开立银行账户时,初创企业时,现代科技手段引入银行服务时等等。选择适当时机提供金融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实际需要,而且还可以适时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做到学以致用。

(二)选择金融教育的渠道

什么是提供金融教育的最好渠道?这个问题没有一定之规,主要取决于目标群体、培训资源及培训目标等因素。大众传媒(如电视、无线电、剧院、海报等印刷资料)渠道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适于向低收入、金融基础程度较差的群体传递金融基础知识和主要信息。中央银行或监管机构更希望保护消费者免遭金融欺诈,可以发起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教育项目。而金融机构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多地使用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考虑将金融教育项目与营销活动整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区组织希望帮助低收入者改善生活、增加资产,可以选择将金融教育与健康教育、创业、延伸服务等结合起来。而消费者保护组织会把金融教育项目作为社会营销、社区培训、一对一债务顾问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在每个金融教育项目里,培训者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对面的培训和咨询会给参与者提供生动的实际经验;课堂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教与学的互动和沟通;小组讨论可以提供参与者平等交流的机会;手机、电子渠道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增加培训的实效性,提高培训的效率。总而言之,选择什么样的渠道,要看金融教育提供方的资源、成本和受众的需求。

(三)将金融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

一个人对货币的认识以及消费习惯是从童年时培养起来的。父母对子女的金融素养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学校教育是培养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些国家非常重视金融教育,已经将金融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例如,英国将金融教育作为学校的必须科目,金融教育课程涵盖了公民课程和数学课程。针对11-14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货币的功能和使用、预算的重要性及实践、风险管理等;针对14-16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收入和支出、信用和债务、保险、储蓄、养老金计划、常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公共资金的募集和支出等。数学课程旨在让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具备管理个人财务所需的数学技能。英国的学习还和当地金融机构(如信用联盟、银行等)合作,由金融机构对金融教育提供支持,提供授课教师或帮助开发教师资源。在现代社会,资金管理是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通过学校的金融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具备管理财务和资金的能力。

(四)金融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

普惠金融篇10

关键词:金寨县;普惠金融;金融创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43-05

一、金寨县普惠金融推行的初步成果

金寨县推行普惠金融以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所提升,标准化网点数和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增加。建立村级金融服务室28个,农村金融服务站224个、助农取款点361个,拥有ATM设备144台,POS机具2303台、自助银行61个,网点覆盖率较改革前提高64.2个百分点,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两个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做到“贷款申请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农村支付建设,向贫困地区注入了更多的低成本资金。2013年,金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县农行、农商行和2家村镇银行开发出进城入镇及乡村规划点购房、建房的“惠民安居贷”产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县财政设立1500万元工业促进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过桥、接续等资金问题,有效降低企业资金运转成本;直接融资规模逐渐增大,推动企业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二、金寨县普惠金融发展路径与成效

(一)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扩大金融覆盖

金寨县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丰富农村金融业态。组建金寨徽银村镇银行、江淮村镇银行,支持江淮、徽银村镇银行增资扩股,积极推动乡镇支行、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向重点乡镇延伸;争取国元农保公司、省担保集团、省产权交易中心来县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华安、海通证券来县设立营业部;重组县城司,注册资金10亿元、资产规模达117亿元,县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2亿元;新设立汇金公司,注册资本金6.6亿元;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运营,引导增资扩股。坚持对上争取、对外引进、对内完善,进一步健全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在扩大金融覆盖的同时,深化每个金融机构的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并将资本金从2亿元增到5.5亿元,充分发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逐步建立县域支行、惠农支行、惠农金融服务室“三位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渠道体系;推动邮储银行金寨支行下沉网点,有效满足基层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重点乡镇、3A以上景区新建离行式自助银行;支持承担政策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在乡镇增加服务部。

(二)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金寨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不断探索贷款服务模式。一是推出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使得金寨县227个行政村实现了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满足了新型经营主体新需求;二是支持融资担保开展业务,包括保单质押融资、企业保证保险融资、个人保证保险融资、农业生产保证保险融资、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融资等五个产品。

第二,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针对山区的交通不便,金融服务缺乏的现状,金寨县加大了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设备的配置力度。到目前为止,金寨县共布设存款机7台,特约商户876户;布放ATM机10台、POS机905台、自助银行设备8个;二是在具备条件的规划布点村庄新设一批标准化金融服务室(站),实现了村级金融服务全面覆盖。通过该县措施打造农村金融超市,便利了居民电费、通讯缴费及社保缴费、领取功能。到目前为止,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379个,建成村级金融服务室24个。三是全面升级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进综合性惠农支付服务建设,巩固助农取款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提高使用率;四是新增办理现金汇款、转账汇款、缴费业务,推进服务点开通跨行支付业务,支持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与农村电商服务点相互依托,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第三,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金寨农商行推出了“流动银行服务车”为留守老人、儿童和偏远山区农户带去面对面的便捷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村支付结算难问题。发挥“拎包银行”的便利功能,为辖区群众办理业务4500多笔,服务群众4300多人,充分体现了“草根金融”便民利民的特质。

(三)健全财税支持体系,支持创业创新

在财政支持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贫投入,加强与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对接,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脱贫攻坚支持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结合财政支持,金寨县推出多项金融措施,带动创新创业。一是推出“1+1+N”扶贫贷款新模式。即以一家银行+一个经营主体+多个贫困户为整体的形式,每吸纳1户贫困户给予5万元以内的贷款进行累加,新型经营主体单户贷款额度不超过10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单个贷款额度不超过400万元;在每个贫困村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金额不少于50万元、支持贫困户不少于50户、户均贷款不少于1万元;二是针对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等新型创业主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截止目前已发放13.84|元,是六安市其他县区总和的2.6倍,催生小微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的发展,带动就业2.76万人,建立了利用创业贷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寨模式;三是县财政拿出4000万元开展政府增信贷,和金融机构联合开发政府增信贷产品“金徽通”、“助保金”、“科联贷”、“保证保险”等,减轻了融资主体抵押、担保压力。同时对农民给予财政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对农民给予财政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新推出“税融通”业务,它通过中小微企业纳税情况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同时,也促使中小微企业依法诚信纳税;三是着力清除影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搭建风险防控体系,降低融资风险

保险业从产品创新、保险服务以及保费补贴等供给方面降低农业风险。某保险公司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创新开展农房保险,提高农民参保率。国元农业保险金寨县支公司在进行数据摸底和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菜单式保险发放给农户供其根据自身情况挑选。探索实行保险覆盖率、渗透率等指标和补贴规模挂钩的模式,实现财政补贴的支农效用最大化。为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更加适用、全面的保险保障。

广泛应用信用产品和信用信息,建成几乎覆盖整个金寨县的征信体系。截至2013年末,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查询服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金融机构在普遍开展征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加大信用评价结果的运用,运用信贷新产品支持了15个贷款项目,248户小微企业,1.12万户个体工商户,2.14万户农户,累计发放各项贷款89.29亿元。得益于征信体系的建设,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水平明显提升,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司法环境进一步优化。

通过推动银担、银保合作等方式进行风险分散,提高风险自我消化能力。其中,银担合作模式实现“体系与体系”的对接,由上到下协力合作,增强了与银行的议价能力,减少了担保贷款风险,且提高担保资源的利用率,充分提高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缓解各类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创新金融产品体系,服务县域经济

创新担保方式。金寨县针对贷款不能直接到户的现状,农发行户创新推出“担保公司+金融机构+政策性支农机构+龙头企业+农户”的“五位一体”的贷款发放模式,发放贷款1000万元,直接带动了茶叶、油茶大户80多户的发展。

创新抵(质)押方式。金寨县创造性地采取“三权抵押”模式,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财产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并组建金寨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网,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做保障,有效解决了无抵押、贷款难、贷款贵等农户普遍面临的贷款难题。

创新信贷产品。根据金寨县当地经济的特色和小微企业特点,金寨农商行成功探索出“网贷通”、“快易贷”、“农产通达”等信贷新产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美建通”,该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授信、余额控制、根据工程施工期限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截至2014年,农商行已经成功办理“美建通”贷款1.77亿元,有效满足了金寨县部分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和短期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

创新特色农业金融产品。围绕金寨县农业核心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金寨农商行选择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推广“信贷+担保”、“信贷+保险”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新型贷款产品。科学运用微贷管理等先进技术,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减轻自然灾害等给农民经济带来的冲击。

三、金寨县推进普惠金融过程中的障碍

(一)经济基础薄弱,限制金融发展空间

金寨县薄弱的经济基础限制了金融发展的空间。首先,经济总量狭小,增长缓慢。第一,金寨县GDP总量过小。2015年安徽省实现GDP22005.6亿元,六安市实现GDP1143.4亿元,而金寨县GDP总量仅达到88.8亿元,是六安市的7.77%,仅为安徽省的0.4%。第二,2011-2015年,金寨县GDP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10.2%,-1.6%,4.1%,7.7%增长缓慢。第三,人均生产总值不高。按户籍人口计算,2015年金寨县人均GDP为13170元(折合2029美元),较2014年增长8.5%。同期六安市为19885元,金寨县低于六安市平均水平8960元。

其次,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5:39.0:40.5。第一产业仍占较大的比重。一产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规模不大,近年来扶持推进的8大特色产业中有的还处在起步阶段,带动产业内部调整的能力较弱。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品低层次、粗放型加工仍占有较大比重,技术含量不高,发展空间有限。2014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总数已达到10家,但产值仅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6%,低于全市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40%,较上年提升了3.1个百分点,但非营利性的教育、卫生等服务业则达到三产中的30%,高于全市3.2个百分点,营利业发展不足。传统产业处于链条低端,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工业化率仅为25.6%。去产能导致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下滑,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转型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此外,龙头企业规模狭小,带动有限。近几年来,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数量上稳步增加,但总体来说,规模小。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年销售超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寥寥无几。由于缺少支柱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过低,难以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

(二)创新动力不足,普惠金融功能难以发挥

金寨县为农业大县,产业以农为主。然而,农业风险大、利润率低,这与金融机构的I利性和风险规避属性相悖,进而也约束了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

首先,农业经营主体单一,削弱金融机构创新动力。金寨县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农村金融组织较少。而个体经营农户贷款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风险大、成本高等问题。因其经营实力有限,直接影响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因考虑到其经营实力,在农业方面无力创新,而是更加愿意的向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发放贷款。

其次,创新观念激发难。金寨县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面向“基层”服务,大部分职工都在“基层”生活与工作,其思维模式受到了封闭环境和传统思想的禁锢。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为应付上级的考核而努力工作,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冒险精神与经营理念。部分工作人员担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失,不能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金融创新的角度,金融创新观念有待激发。

再者,金融创新配套政策到位难。金融创新往往涉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等诸多职能部门,需要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并实施系统的支持政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但目前金寨县银政、银企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步调不一,金融创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融资担保缺乏,阻碍金融继续深化

尽管金寨县建立了融资担保体系,但是融资担保体系依然尚待健全。

第一,担保物缺失。现今,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是构成农村信贷的主要部分,而在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业务的试点,信用和保证贷款的所占比重更高。虽然就抗风险的能力而言,抵押、质押贷款较信用和保证贷款高,但农村信贷额度低、期限短以及农村抵押物、质押物种类较少的缺陷更为突出。这一缺陷导致农村很少使用抵押和质押的方式担保。农民目前的主要财产是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生产性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和耐用消费品,而这些财产缺乏构成担保物的必要条件,因此农民因担保物不足使得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担保形式单一。就目前而言,金寨县主要的担保方式为公务员担保或者事业编制人员担保,没有较好的利用农户联保等多种形式,导致产权不能的到充分流转。同时,政银担合作模式和企业续贷过桥资金操作程序也不顺畅。这主要表现在20%的银行敞口部分各家银行要求不一,过桥资金续贷审批权限和四方协议签署及资金直接回到专用账户等存在难度。

第三,政策性担保机制不健全。金寨县利达担保公司致力于创业扶贫贷款担保业务,促进大众创业和精准扶贫工作。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其面临以下风险:代偿金额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严重影响了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四)风险分散有限,削弱金融内生发展

第一,农业风险难分散。农业产业化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制高点,而农业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后果严重性、风险相关性、发生低频性、风险区域性等特征。部分国有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对三农的支持政策较为谨慎。所以构建金融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桥梁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环节。

第二,农村保险服务覆盖面有限。目前金寨县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是弱质产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农业保险费率偏低,经营风险高,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农业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仅覆盖有限的种植和养殖行业。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担,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出困难。有限的地方农业巨灾基金限制了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和范围,也缺少国家层面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三,直接融资比重较高。与间接金融相比,直接融资是资金直供方式,投融资双方都有较多的选择自由。而且,对投资者来说收益较高,对筹资者来说成本却又比较低。但由于筹资人资信程度很不一样,造成了债权人承担的风险程度很不相同,且部分直接金融资金具有不可逆性。就金寨县而言,直接融资比重较高从而影响了风险的分散。

四、促进金寨县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一)加快顶层设计,确立制度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金融保险监管部门和金融保险机构,尽可能加大对金寨县倾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给予再贷款及再贴现、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存贷比指标、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优惠政策,扩大县支行贷款审批管理权限,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加大人才、费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使得每个项目都有详细的工作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工作内容、具体事项、牵头单位、实施单位等,强化金融扶责任制度,明确各责任部门任务,构建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金融机构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合力扶贫的工作机制。

(二)优化金融生态

通过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监管体制是进一步推行普惠金融的基础。一要通过持续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深入推进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金融政策,普及金融知识,从而提高民众的金融认知力,提升金融消费者的自我权益保护能力。二要搭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农户交流的平台,帮助对接和解决企业、农户的融资需求,切实优化金融环境。三要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继续推进金融创新

在注重风险防范和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体制、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扩大信用贷款发放、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发展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促进金寨县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小额信贷,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

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县级登记注册,不得跨区域运营。这样的规定对于专门服务贫困农户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来说非常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就要求政府在发展公益性小额信贷时提供一些特殊政策帮助。

首先,严格审核发起机构。主要发起单位和管理者必须是非赢利性组织,在吸收社会资金时非营利性组织要为最大股东,且在管理运营方面起主导作用。

其次,制定章程明确各方职责及运行模式。通过明确服务对象、贷款限额、从业人员资格等方式提高贷款成效,借鉴成功经验采用小组联保、灵活还款方式、中心会议制度等措施提高还款率。

此外,还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定期向社会公示资金使用状况,政府定期检查等工作来监督公益性小额贷款的运行状况。

(五)秉承普惠金融理念,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到“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及诶金融风险”。结合金寨县情,可以通过聚合当地金融机构、构建适合低收入人群、农村村民使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农村网络覆盖,推动低收入群体的网上银行使用等方式,使普惠金融的帮持对象更广泛的接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利。同时,政府将农业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转移支付和补贴都通过网上交易来进行,既可以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又能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发展分享经济,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

――――――――――

参考文献:

〔1〕张亨明.安徽r村金融综合改革研究[J].江淮论坛,2015(05):36-41.

〔2〕魏岚.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