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19

普惠金融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普惠金融;山东;农村金融

随着我国金融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把深化农村金融变革、推进普惠金融创新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水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社会因素都能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农村金融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大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山东省自然也不例外。笔者深入探讨普惠金融背景下山东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三农”问题的处理,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1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调查

为了获得更多真实数据以支撑本文论点,在论文撰写之前对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结合相关学者已有研究进行深入调查,提出初步意见,经过反复商讨,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按阶级选择山东省内6市(青岛、济南、泰安、潍坊、菏泽、滨州)90个乡村进行调查,青岛、济南代表高水平经济的城市,泰安、潍坊代表中间水平经济的城市,菏泽和滨州代表低水平经济的城市,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总结出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了解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经济发展现状的目的,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每个市的15个村庄,共90个村庄)。

1.1从村庄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分析样本

1.1.1村庄位置。由于各地区各村的经济水平不同,对研究普惠金融经济会有不同的影响,对样本村庄经济情况进行归纳和汇总如图1所示,51个位于交通不太方便的偏远地带的农村,其在所有农村当中所占的份额最高,在样本当中所占的份额达到57%,其次占比重也较大的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在样本中所占份额达到30%,有12个村庄位于交通不发达的山村,占所有调查样本的13%。由此可以看出,位于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农村还是占少数的,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有一定的影响。1.1.2年收入情况。根据图2所示,年收入在10000元~30000元的村民数量占总体村民数量的46%,占所调查样本的比重最大,其次年收入为30000元以上的村民数量和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村民数量分别占总体村民数量的16%和38%。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较低,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所调查样本的16%,可见农村人口大部分的经济来源会用于基本生活开支,无多余的钱用于融资、投资,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1.1.3网点距离。根据图3可以看出,距离调查对象最近的金融服务网点0~1km的占所有调查对象的8%,占所调查样本比重最低,其次距离1km~3km的占总体的13%,距离3km~5km的占全部调查样本的32%,距离5km以上的占总体调查对象的47%,是最多的。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村民距离金融服务网点是比较远的,国家在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宣传和改善上有待提高,我们也应该从身边的案例慢慢了解普惠金融,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1.2从村民文化程度角度分析样本

1.2.1文化程度。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当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水平所占比重最大,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2%,其次占比较大的高中或中专文凭,占所有调查对象的30%,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有大学本科文凭或大学本科文凭以上的人口仅占调查对象的9%,如图4所示,所受文化程度也会影响普惠金融的发展,文化程度低的农村人口对普惠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即使政府普及有关普惠金融有关知识或制定有关普惠金融政策也得不到很好的反馈。1.2.2是否将闲钱用于理财。根据图5可知,大部分的村民不会将多余的闲钱用于理财产品,占总体的66%,只有34%的村民会选择理财,大部分的村民没有理财意识,政府应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素质水平,人们对普惠金融知识的认识还不彻底,还需大力宣传和开导民众的积极参与正规金融活动,并有效提高防范意识。

1.3从村民接受网络贷款角度分析样本

根据图6可知,能够接受网络贷款的村民仅占总体调查对象的12%,不能接受网络贷款的村民占总体调查对象的88%,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村民不能接受网络贷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可以让农民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在经济中享受更多资本的话语权,从而分享到资本带来的回报,然而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不够开放,网络贷款的门槛低,他们担心网络贷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即使与亲戚朋友借钱也不愿意接受网络贷款,这也是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4从农产品营销渠道角度分析样本

目前,山东省各城市之间、各村镇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直接影响山东省总体金融经济的创新发展。根据图7所示,青岛市、济南市和泰安市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批发商收购,其次农产品销售渠道占比重较高还有农贸市场销售这一渠道,而经济水平相对低的潍坊市、菏泽市和滨州市的农产品消费渠道主要是通过农贸市场销售,在这6个城市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商店代销和网络销售这两个销售渠道所占的比重较低,可见农村的科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政府应大力扶持农村的科技设施建设。

2山东省农村金融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地区发展较落后,财政扶持力度不足

近年来,山东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一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解决农村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一步,所以山东省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政策体制改革,以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金融支持农村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高金融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低收入人群或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避免政府落实财政补贴不到位的情况。据调查统计,所调查的90个村庄中有51个位于交通不太方便的偏远地带,其在所有农村当中所占的份额最高,在样本当中所占的份额达到57%,其次占比重也较大的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在样本中所占份额达到30%。年收入在10000元~30000元的村民数量占总体村民数量的46%,占比重最大,其次年收入为30000元以上的村民数量和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村民数量分别占总体村民数量的16%和38%。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较低,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所调查样本的16%,大部分的经济来源用于基本生活开支,山东省财政厅下发的文件中,对涉农的财政补贴只有较少一部分,有的城市仅几个县镇有财政补贴,甚至部分城市从未出台过针对农村金融建设的补贴政策。

2.2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金融知识涉猎不广泛

无论是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还是农民自身发展方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都有其重要性及必然性。居民收入和其文化程度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本次调研结果分析得出,年收入在10000元~30000元的村民数量占总体村民数量的46%,占比重最大,其次年收入为30000元以上的村民数量和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村民数量分别占总体村民数量的16%和38%,而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水平所占比重最大,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2%,其次占比较大的高中或中专文凭,占所有调查对象的30%,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有大学本科文凭或大学本科文凭以上的人口仅占调查对象的9%,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造成了文化素质水平偏低,金融知识涉猎不广泛的现象,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据我们研究所得,能够接受网络贷款的村民仅占总体调查对象的12%,不能接受网络贷款的村民占总体调查对象的88%,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村民不能接受网络贷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可以让农民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在经济中享受更多资本的话语权,从而分享到资本带来的回报,然而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不够开放,网络贷款的门槛低,他们担心网络贷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这与他们对金融知识了解片面有关,他们害怕被骗,拒绝一切没有接触的金融,所以说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必须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实现总体富裕,共同进步离不开社会高素质的人群。

2.3农村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

网络是基础设施,没有网络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利,而在很多偏远的农村依然没有网络覆盖,信号极差,在农村无法感受到城市中网络带来的便利,在本文所调查的农村中有许多地方无法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极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地区网络不发达,不足以支持当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在农村,服务型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服务网点,也没有ATM机、POS机等设备的使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距离调查对象最近的金融服务网点0~1km的占所有调查对象的8%,占所调查样本比重最低,其次距离1km~3km的占总体的13%,距离3km~5km的占全部调查样本的32%,距离5km以上的占总体调查对象的47%,是最多的。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村民距离金融服务网点是比较远的这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制约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3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山东省已经大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发挥普惠金融对全省经济的推动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想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个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应实施财政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应充沛落实贴补政策、提高补贴力度,监管部门要拓展市场空间。目前形势来看,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较全面,金融服务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金融服务水平自然也偏低,省政府应根据不同的经济水平来制定相应的金融发展政策,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微型企业应该首先解决贷款难、条件多且复杂等问题,对农村人口的金融服务实施更大的优惠政策,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可以让大型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担保困难的问题,建立以大型公司为背景的融资性担保公司。

3.2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提高农村人口义不容辞。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必须先发展农村人口文化,将农村人口文化纳入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融为一体,共同推进。①规划融合。制定全省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大力宣传文化对农村人民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学习和自己生活相关的金融知识。②阵地共建。根据农村实际,农民需求,规划一定的时间和场地,召集大家共同学习、竞争学习,并可设立奖励制度促进农村人口的有效学习。③人才资源共享。对大学生等高素质教育的人才进行引进,鞭策大家学习金融知识,支付宝等支付方法的使用,提高素质,了解金融服务给大家带来便利与利益。④网络学习。提倡网络方便的地区进行网络的培训学习,学会网络的使用可以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可以利用网络销售当地的农产品,为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保障。

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①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增加ATM机、POS机布放数量,增设金融服务机构提高金融基础设施的覆盖面积,激励金融机构开发有效合理的金融产品。②加强农村网络建设。在如今这个网络极其发达的社会,有些偏僻的农村依然以2G网络为主,网络速度极慢,通话质量差,甚至有些村庄没有无线网,信号极其不佳,农村地区的移动网络通信设备还不完善,而城市的网络通信设备很发达,两者的差距日益增大,不但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增强农村移动通信设施建设,为百姓解决网络弱覆盖带来的不便。

[参考文献]

[1]孙守杰.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2019,(1):44.

[2]刘永礼.基于普惠金融理论下的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13~114.

[3]赵健.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户贫困减缓:基于中部六省的经验分析[J/OL].统计与决策,2020,(21):11~15[2020-11-12].

[4]孟晓华.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D].西宁:青海大学,2017.

[5]马奔腾,郭俊.基于普惠金融的农村金融服务探讨[J].时代金融,2017,(2):12~13.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困境;法律对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战略目标。2015年12月,国务院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确定为国家政策。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一类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有着不同于其他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内生性优势。在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促进其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1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1.1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保障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的基本主体。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导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前景与蓝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对于解决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的“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要想彻底解决,离不开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不断完善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保障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的基本途径,这是由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固有性质所决定。作为一个互助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通过本集体内农民存款入股为社员,农村资金互助社将农村的资金有效停留在内部而将资金贷给社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社内资金为社员提供可贷款。农村借贷者在参与借贷活动时通常处在一个弱势地位。一方面,作为弱势一方主要根源在于其信息的不对称,难以满足“三农”日益增长的参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通常会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使得整个过程的效率下降。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所有社员是该片区域的农村金融参与主体自愿加入,通常借贷双方是非常熟悉彼此。这样就保证了借贷双方的信息对称,降低了整个交易流程的成本,从而达到有效保障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的目的。1.2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力量。“包容性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包括GDP增长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在内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活动参与人员基数十分庞大。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想要参与农村金融活动却并没有城市地区的居民那么简单。真正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全面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是首选道路。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较高。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全方位发展,应将重心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同时兼顾东部沿海地区,从而实现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存在着许多其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难以比拟的优势。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农村资金互助社以社员为中心,所有的金融活动紧密围绕着社员而展开,严格的保障了参与金融活动的社员的金融权益。通过农村资金互助社参与金融活动的流程中,无一不体现出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力量,二者相辅相成。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1.3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促进农村金融内生发展的主要形式。内生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概念由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强调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在2007年就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合作金融不可能在农村信用社框架内再生,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要走内生路径。[1]若想推动农村金融内生发展,恰当的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而在农村地区,有着一套特殊的,以人情、熟人关系为纽带的信用评价体系。这一特殊的信用评价体系恰巧有悖于正规金融所提倡的。而且农业本身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有着不可预知性与脆弱性,再加之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以及金融交易等成本比之城市地区要高昂许多,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等。综上原因正规金融纷纷远离了农村市场,使得农村地区居民参与金融生活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引发了许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村资金互助社顺势而生,有着较稳定的内部平衡性以及对风险的自我调整性,既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需要,又规避了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可能承担的风险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真正能促进农村金融内生发展的主要形式。

2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

2.1法律地位困境。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法律上的特殊地位。其特殊性在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资本全部来自于社员,也就是说,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股东也是它的客户。要想明确规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就必须先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性质分析详尽。然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性质在学界内存在争议,对其性质尚无统一的定论。实践中,仍有大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尚未取得金融许可证,因此只能将其看作一种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尚未纳入现行监管体制中,处于一个无法管制的尴尬境地,[2]其法律地位面临着困境。2.2融资困境。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关政策来规制和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国正规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共有49家,[3]其余的则都是未获取金融许可,由农民自发组织设立,非正规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制度规定,只能吸收社员的内部存款,从而导致了其存款来源不足,因此难以满足社员的贷款需求。[4]取得了金融许可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融资这方面面临着困境,无法满足农民的正常融资需要。因此导致部分非正规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没有严格遵循相关规定,逐渐演变为吸取农民资金,破坏农村金融环境的工具。2.3产权困境。作为社员共同出资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本应由社员实行民主管理。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民主管理被削弱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部,尚未构建合理而清晰的股权结构,并且产权性质尚未明确。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农村金融组织,产权制度的设立尚且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而在产权制度尚未明确设立之前,产权不清必然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独立、治理以及担责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也难以对其进行真正的管束。2.4社员权保护困境。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将资金投入互助社中,自己丧失了对于资金的支配权,同时也获得了作为互助社员的社员权。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个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社员在参与互助社金融活动时对社员权的享有与行使关乎互助社存在的根本,其设立初衷便是为社员服务。然而目前并没有一部详尽的法律明文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享有的权利,只能依照《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章程对社员的权利进行的规定,并对社员权实施保护,这给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权利的保护增加了难度。2.5监管困境当前,农村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供给能力产生了较大矛盾,在这其中便容易催生不法情形。因此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解决的问题。就最基本的监管标准而言,监管标准过于严格,会造成监管部门的不正当干预,引致互助社脱离合作性质,不利于互助社可持续发展。[5]监管标准过于宽松则无法真正起到对其的监管作用。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3普惠金融视角下的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持续发展的法律对策

3.1进一步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地位。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新尝试,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其法人地位虽有形式,但尚缺实质性内容。若想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够在普惠金融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首先便应确立互助社的法律地位,这是我们商讨其他问题的前提。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想要商讨其他有关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问题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进一步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地位,是保障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3.2健全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制度。以江苏省盐城市5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报告中指出,农村资金互助社独特的内在制度设计限制了其筹资能力,资金已经成为互助社发展生存的瓶颈。[6]资金互助社的融资途径较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比较相对单一,健全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制度有助于为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社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参考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其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合作金融机构,因此在考虑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时可以参考已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融资制度。合作金融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自愿性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及非赢利性原则。[7]其中互助合作性原则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目的与经营理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息息相关时,社员间的关系要比一般合作金融机构要更加紧密。健全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制度,参考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融资机制,能够帮助在健全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制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起到一个参照作用。(2)拓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渠道众所周知,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全体社员出资设立的。这个特质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社员主体只局限于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此范围过于狭窄。只依靠《暂行规定》所确定的主体出资,通常难以满足互助社的资金需求。因此农村资金互助社想要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必须拓展其融资渠道。在自愿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的前提下,考虑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营业范围或是鼓励以多种形式出资,皆能吸引到更多农民或是农村小企业加入互助社成为社员。3.3创新农村资金互助社产权制度。作为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没有经过长期实践以及高位阶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范,农村资金互助社产权制度不清晰,在互助社内部管理造成分歧时容易导致难以得出最终定论。当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部管理主要依据《暂行规定》以及《公司法》相关条文,其运营与现代企业管理区别不大,但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使得普通企业的管理方法不能完全套用至互助社管理中。譬如说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营地域局限于一个行政村或是行政乡内,社员都是彼此熟知,可能会有社员运用其他不正当手段企图垄断互助社社内运营的情况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形在农村资金互助社产权制度尚未完善时显得无比棘手,只有创新农村资金互助社产权制度才能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壮大互助社竞争力,真正做到互助社与社员利益休戚相关,实现双赢。3.4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权保护制度。依据《暂行规定》,社员享有参加社员大会,并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受互助社提供的服务,享受社内盈余,查阅章程、决议、财务报告,向有关监督机构投诉等权利。然而空有规定及章程书写的权利,没有真正的权利保护制度,社员权在实践中很可能仅仅是一纸空文。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权保护制度,可参照《公司法》相关规定进行完善。社员在认为自己的社员权受到侵犯时,可以依法行使程序性社员权以保障自己的社员权不受侵害,将问题解决在互助社内部。或是在程序性社员权也遭受侵害时转而向公力救济求助,其中可向监督机构寻求行政救济,在必要时启动司法程序以维护社员自身合法享有的社员权。3.5变革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制度。农村资金互助社如果得不到妥善的监管,便容易成为滋生非法集资的温床。《暂行规定》第五十三条指出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审慎监管对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持续、动态监管,第五十六条列举了互助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几种情形以及违规后果,规定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然而银监会采取的监管手段,并不完全对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效。比如非现场监管方式,主要通过查阅报表、信息数据、财务状态等方式进行监督,并从其中分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营现状。然而目前为止,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融资渠道单一,给社员提供的服务类型也不如其他同类合作金融组织复杂,银监会难以从这些单一的数据中得到互助社真实的经营情况。同时银监会监管对象的复杂性也使得银监会对于互助社的监管不能真正做到合理可行。目前从整体来看,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从严监管的理念属于主流观点。[8]构建严格、有效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制度势在必行。因此,我国应以稳健经营、风险可控为目标,强化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业务、运行等监管。

参考文献:

[1]潘淑娟.农村合作金融重构路径分析——基于内外部治理关系解构视角[J].学术界,2007,(5):142-150.

[2]邓道才,蒋智陶,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组织边缘化及应对策略研究[J].征信,2013,(9):68-70,80.

[3]马九杰,周向阳.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所有权结构、治理机制与金融服务[J].汉江论坛,2013.

[4]姜柏林,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难题待解[J].银行家,2008.

[5]王军军.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36.

[6]孔祥智,史冰清,钟真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百舍千户调查[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7]朱佶.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06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3

1.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合理。目前,一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并没有将战略设计内容与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条件相对接,这就使得一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工作很难凭借业务合理性的有效调整实现对新金融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持。农村一些金融业务对民间借贷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农村在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凭借传统形式的民间借贷实现金融体系建设工作的诸多目的,保证农村的民间借贷工作可以在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得到优化处置的情况下,进一步按照金融体系合理建设的特点进行农村金融业价值的分析处理。一些农村的金融业务建设工作缺乏对金融体系特点的关注,这就使得民间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难以凭借金融体系的建设优势实现对借贷业务的规范化处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对接紧密度。一些农村金融业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贷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需求,但部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没有对银行融资体系进行足够宽松的处理,导致一些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凭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适应金融业整体发展需求,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得到优化促进。1.2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不达标。完善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当代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现在却普遍存在着金融产业基础设施差、资金不够等诸多问题,且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产业对农村金融的单一性的垄断使市场竞争不够,服务质量差,忽视农村对保险、贷款、股票等中长期资本市场的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储蓄动员功能发挥充分,但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普遍不高,甚至继续恶化,导致农村资金的大规模流失,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全面健全农村金融机制,政府加大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引进新企业,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金融产业积极引导居民的金融理念,让居民在银行不只停留在储蓄的表层上,刺激农村居民对信贷、保险的需求,促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1.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充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新时期农村金融业整体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是一些农村在进行具体的金融生态业务建设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对农村金融业务质量分析体系的关注,并没有按照农村的产业结构类别进行金融生态业务的应用方案设计,难以保证资产管理性质业务的价值可以在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改善的情况得到优化应用。一些农村在推进具体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过程中,缺乏对信用度调查控制体系的关注,并没有按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要求进行农村具体信贷活动的设计,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主体价值的实现。一些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建设的策略缺乏对农村信用性质业务环境的关注,并不能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推进特点进行整体信用度管理体系的建设,这就使得一些具备不良操作特征的农村生态业务很难在经营性工作的效率特征得到充分明确的情况下,顺应农村居民的信用业务体系管控要求,很有可能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改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对农村具体融资工作的支持。1.4农村金融业组织形式不完善。目前,一些农村在推进具体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关注度不足,并没有针对金融活动的实际要求进行金融工作组织形式的建设,使得一些农村的金融工作难以充分发适应资金运行风险,不利于金融工作凭借组织性优势实现经验累积与自我完善。一些金融组织的设置工作存在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并不能保证金融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各类营利性因素充分发挥其指导价值,十分不利于金融机构价值的充分体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依然受到行政性机构建设理念的影响,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单纯的凭借行政级别的理念加以建设,不利于完整适应市场环境对于融资工作的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工作的业务操作价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长时间保持在较为被动的地位,经常需要相应地方经济建设战略而提供投融资服务,无法凭借市场经营优势为融资业务领域争取优质资源的支持。

2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务优化发展策略

2.1提升农村金融业务体系建设合理性。首先,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业务需要强化对经验累积体系的关注,充分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金融业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性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为更多金融业务的直接优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对金融体系建设模式的关注,充分按照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分析特征,对诸多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非常规融资的影响加以调查,并对非常规融资的风险性因素进行分析,为农村新金融业的发展开辟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保证新金融业的突出优势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关注。要结合贷款业务的实际需求,对农村现代金融业的优化发展需求突破,并且结合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的建设特点,对更多金融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的金融业务模式予以研究,保证更多的贷款活动可以在金融业务实现优化运行的情况下与金融业优化发展的实际条件相适应,为金融业务模式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2.2增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指降低城市的地位去屈就农村,而是将农村的地位适当提高。城市化不是代表农村、农业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农业应该摆脱过去的散漫、无规则、不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农业制度。现代农业制度首先是机械化,机器代替手工劳作,大幅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对农民进行农机具使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农机具使用范围的扩大可以使单位内农民的生产管理范围得到扩大,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制度更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目前农业生产并不能满足我国消费市场的需要,消费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能生产,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因市场需求量小而过剩,循环阻碍农业发展,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培训是势在必行的。2.3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强化对金融业务运行资质的关注,并且结合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建设过程中的信用体系意识特点,对农村整体信用考察模式加以研究,为中小型企业进一步适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还要强化对信用意识管理特征的关注,并且根据农村经济建设活动的特定需要,对农民的信用意识优化方案进行制定,以此保证具备不良操作特征的信用资源可以在金融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提供示范性影响。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工作还要以省为单位,更好地借鉴当前行政性质的机构建设特点,并且凭借信用度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要求,对农村地区诸多经营性业务特征加以分析,为经营效益优势的更好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凭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进程实现对新时期农村金融工作体系的优化建设处理。2.4加大农村金融业务机构建设力度。首先,农村金融工作的执行人员需要加强对金融活动执行过程中,组织形式建设工作的关注,有效地保证金融业务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适应资金资源优化管控的实际要求,为资金业务体系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结合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对金融工作的主体执行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可能出现的金融业务风险,对农村金融工作执行过程中的效益因素进行研究处置,为农村金融业发展前景的明确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还需要结合融资工作本身的资金收益特点,对融资工作的各阶段风险进行预测,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金融业建设具体问题的分析设计,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实现其融资价值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机构还需要在社会领域更好地寻求自身的优势地位,要结合金融机构优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控制体系特点,对金融工作的实际执行价值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为更多资金供给业务体系的优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并保证自身的服务性业务优势可以在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推进。机构建设的经验要结合金融环境特点进行管理细则制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3结论

新时期金融业的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参与金融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从农村金融业优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新金融业务优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金融业务建设工作的完善化处理,对提升新时期农村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具优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宣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博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7.

[2]张紫娟.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及财政支持研究(博士论文)[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3]刘忠.我国普惠型农村金融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论文)[D].武汉大学,2015.

[4]汤晓菲.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硕士论文)[D].山西财经大学,2014.

[5]许丹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3.

[6]霍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博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3.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冲击;创新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既有资源和市场份额被互联网企业不断蚕食,其经营模式遭遇到严峻的考验。面对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不得不努力寻求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而“互联网+金融”就是未来银行变革的方向。所谓“互联网+”,概括来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非简单的相加,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令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融通,以及提供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融合的新领域。一般认为,广义概念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也包括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为便于分析和说明问题,以下所论述的互联网金融特指前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国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去中介化”,该模式是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资金可以脱离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融通,这不仅使信息搜寻成本降低,而且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传统金融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太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只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上。无论如何,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互联网金融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为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另外一种发展思路。屈波等(2015)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机会、竞争和挑战,从内外两个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提供战略选择。郝身永、陈辉(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一定冲击,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的优势,未来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良性竞争、合作与融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果。孙杰、贺晨(2015)分析了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融合路径和改进方向,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业成功转型的思路。王海军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挑战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民主化、金融脱媒、内生金融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丁杰(2015)在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内在耦合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在大数据利用和金融创新等方面引导互联网金融走向普惠金融之路。基于上述不同观点,本文分析后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它没有形成新的金融形态,也不存在“去中介化”,互联网只是一种渠道和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对传统银行业务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来探讨传统银行该如何转型。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2013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自此进入高速发展期,创新层出不穷,模式多种多样。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主要为支付、结算、转账服务;二是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为大众提供了投资理财的新渠道;三是以拍拍贷、宜信、陆金所等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借贷双方在数量、利率、期限上的匹配和交易;四是以天使汇等为代表的众筹融资,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募集项目资金。

2.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有很多,本文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理论,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可以为传统银行转型提供依据。

(1)长尾效应。长尾效应是指那些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零散产品或服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得不到足够重视,然而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总和却可能超过主流产品。长尾理论强调降低协同成本和增加产品种类,适用于说明传统经济学未能充分解释的互联网金融现象。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金融产业的长尾之上,本着金融平等性、便捷性、开放性的原则,催生出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了小额资金的投资机会,以及几乎“零门槛”的投资成本,从而吸引了大量具有碎片化尾部需求的客户,探索出一条信贷配给的新路径。

(2)信息不对称理论。一般来讲,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提高了社会的信用成本,降低了金融运作效率。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息处理方面,凭借强大的平台体系和信息处理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多年来数以亿计的交易信息和记录,形成种类繁多、更新频繁的数据库,通过导入信用评估模型,引入交叉检验技术,对贷前、贷中、贷后过程形成连续、动态的信息序列,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给违约概率、风险预警、远程监测等提供了可能,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3)金融中介理论。该理论视互联网为一种新型金融中介,一方面互联网作为载体,配置资源的效率超过了传统金融中介,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降低了投融资门槛,使许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简化,给更多有小额、零碎金融需求的大众带来了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互联网金融令资金供需双方绕开市场和传统金融机构,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易,信息更加透明,定价也更加合理。

(4)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产业经济学中两大重要概念。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供给方规模经济指供给方内部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需求方规模经济指需求方所获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上升;范围经济则是指同一供给方所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多,其边际成本反而会不断降低。互联网金融把信息和技术作为首要要素,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规律,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三、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1.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互联网金融能否取代传统金融还是未知数,目前来看,无论从机构的规模、数量、交易量,还是产品定价和风控管理方面,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互联网金融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并不足以动摇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也确实给传统银行的运营带来了诸多影响。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可以从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三个方面去分析:

(1)存款方面,主要是以余额宝等直销基金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截止2014年9月底,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已达到5348.9亿元,天弘基金也因此一跃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的出现,使商业银行的部分活期和定期存款“搬家”,2014年以来国有银行和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存款增幅已经放缓,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力度有限,虽然这类货币基金的规模在不断膨胀,但其主要投向依然是银行协议存款、委托贷款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更多的是结构性冲击。

(2)贷款方面,主要是P2P网贷、众筹和网络小额贷款对传统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网络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依托于网络交易数据,网络贷款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升级风险预警和识别技术,极大提高了小额信用贷款的放款能力,其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那些资金需求规模不大、对资金需求比较迫切、还款方式灵活的客户。通过对比201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数据,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银行,其贷款的同比增速都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短期贷款(一年期以下)增速下降明显,网络贷款对传统银行贷款方面的冲击直接表现在短期贷款方面。

(3)中间业务方面,支付结算功能是金融体系的基础性功能,互联网金融兴起后,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的柜面和网上银行支付业务起到了明显的替代作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持绝大部分银行账户之间的转账,且不产生额外交易费用,而传统银行通过柜面或网上银行进行跨行或跨地区转账时,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偏低,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互联网支付目前还主要限于零售支付领域,大额支付、票据支付、外币支付、金融市场资金清算等仍难与传统银行形成有效竞争。

2.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的机遇。

(1)传统优势。商业银行经历长久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群体,仍然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传统业务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点优势,传统银行具有广泛的网点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仍是稳定客户资源的基础;二是管理优势,传统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资本补充能力、流动性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是互联网企业无法比拟的;三是风控优势,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比较完备,网络IT系统也更稳定成熟。互联网企业秉承创新理念,以追求业绩为主要目标,对网络安全技术投入积极性不高。

(2)经营弊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效运营,恰恰暴露出传统银行的弊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注重客户体验、关注客户需求、创新限制少,而传统银行受制于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经营相对保守。比如,排队时间长、业务流程繁琐、效率低下,金融产品缺少特色,对客户群体区分明显,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未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等。在“创新、开放、平等、协作、普惠”的互联网精神冲击下,传统银行必须转变思维,学会扬弃,适应时代潮流。

(3)潜在的机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和技术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目前无法颠覆传统金融,但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已是必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升级,开阔了银行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空间。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潜在的机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有效运用了互联网渠道和工具,那么对于银行来说,也可以抓住互联网这个平台,将传统业务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拓展客户群体和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是互联网公司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可以游离于法律制度监管之外,去做传统银行想做而又不敢去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成长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监管制度体系的完善,反倒为传统银行提供了赶超机会,在现有金融制度框架下传统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更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对传统银行转型的策略建议

1.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引入互联网精神和思维。互联网金融利用信息和技术创新使投融资门槛降低,将客户群体定位于社会大众,长尾效应明显,金融的普惠性得到彰显。这部分少量的需求在需求曲线长长的尾巴上,虽然单个个体的规模不大,但数量累加后的市场规模将超出想象。在“互联网+”的政策推动下,在利率市场化大潮的背景下,国家信用为银行提供隐形担保、银行不会破产的观念必须要淡化。互联网精神的实质是创新、开放、平等、协作、普惠,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以往保守经营的观念,重视中小客户群体的贡献度,向用户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小额借贷、便捷支付、稳健理财等需求靠拢,通过贴近客户需求、注重客户体验,充分挖掘现有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以竞争和学习的态度去迎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2.发挥传统内部优势,抓住“互联网+”政策机遇。一是发挥资金优势,扩大经营范围。对于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新业务,逐步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等领域加速业务渗透;二是完善数据库,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征信和风险信息加强管理,引入数据化管控模型,有效筛选客户、衡量风险、指导产品定价;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全渠道的一站式服务。在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移动支付、社交媒体等创新技术引领下,将传统银行的网点打造成为“智慧银行”,实现基础金融产品与互联网有效对接,提供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视客户体验为常态,合理推出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3.建立银行金融服务平台,打造金融生态圈。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高效性、实时性和普惠性,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与互联网企业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互利合作,在这些社交平台加载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客户消费需求,开发更多的个性化产品。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合作,建立自己的生活超市和积分商城,丰富和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向零售银行转型,丰富支付结算渠道,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客户体验,多渠道的回笼资金。利用银行特有的信息优势推出类P2P投融资服务,凭借多年的信贷管理经验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小额信贷业务由线下转至线上,服务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形成了挑战,同时也是当前“普惠金融”政策的最佳实现路径。互联网金融能否颠覆传统银行还尚需观察,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运行的格局,突破了经济和社会资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整合和优化了资源配置,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长尾经济和规模效应显著,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作为传统银行,在一个秉承创新、颠覆、普惠的年代,若不及早认识和实践新事物,可能就将承受巨大的损失。但是,互联网金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着先天缺陷与不足,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断完善,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时代即将开启。传统银行应视互联网金融为一把“双刃剑”,既不过分夸大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又能看清它的可利用借鉴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扬弃”,抓住机会完成超越。

作者:张暾 刘文芳 邢绪文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6).

[2]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和深远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2).

[3]屈波,王玉晨,杨运森,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

[4]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1).

[5]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

[6]汪炜,郑扬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7]吴晓灵.如何监管网络金融[J].资本市场,2014,(6):10-10.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董事会构成、员工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对深化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证券投资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股权结构极为分散

一是在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虽然机构投资者股东占有多数,但股权却被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所分散。我们选取2000年9月12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添惠、高盛、美林、嘉信、雷曼兄弟来分析,可计算出这5家投资银行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加权)平均持股比重为49.3%;它们由数百个甚至1000多个机构投资者拥有。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54%,这部分股权分散在182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

二是个人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银行股权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十大投行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为53.5%,远远高出S&P500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42.8%,其中高盛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高到8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更是高达95%。

三是投资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低。在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只有一家,十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了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只有1.52%。前五大投行中只有美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较高,为13.35%。如以投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则美国五大投行的平均股权集中度仅为15.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股权集中度为3.34%,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股权集中度为4.56%。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

美国投资银行绝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其发行的股票大多是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交易的活性股(即扣除公司高管人员和员工的内部持股、持股比例达5%以上的股东所持股票以及其他在交易上受到限制的股票后,其余交易比较活跃的股票)。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活性股(加权)平均所占比重达到74.9%。其中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活性股比重高达98.2%,美林证券的活性股比重为82%。而美国十大投行中的活性股平均所占比重为68.8%。由于股权比较分散,美国投资银行的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常常大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因此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在市场上“用脚投票”来间接参与公司治理。

(三)美国投资银行推行员工内部持股制度

为了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美国投资银行除采用高工资、高奖金对员工进行短期激励外,还普遍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来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通过内部职工持股使公司的高成长性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制度上保证了投资银行长期稳定发展。内部持股大多是发起人持有或实施长期激励策略(如员工持股计划)而产生的,这部分股权的流动大多受一定限制,反映了经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约束机制在治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10大投资银行的平均内部持股比重为11.9%,前五大投资银行平均内部持股数为24.9%,其中高盛内部持股比重最高,达78%。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的银证分业管理、法规上的限制以及机构投资者对组合投资策略的偏好,美国投行的股权极为分散。在这种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股东由于本身的短视性、信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参与治理的成本约束及其公共产品特性,一般不太愿意积极主动的直接参与投行的公司治理,而采取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投行经营效益的评判,使投行的股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董事会结构

作为公司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和其他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一样,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同时,由于美国投资银行内部不设监事会,因此其董事会还兼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一般的,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具有以下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中独立董事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投行不专设监事会,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较多,独立董事成为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主力。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会中只有两个内部董事,美林证券、帝杰则只有3个内部董事。对独立董事的数量规定,如NACD(1996)要求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实质性多数”;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Calpers)的《美国公司治理原则》甚至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准则,认为最“理想”的董事会构成中,CEO是唯一的内部董事,其余完全由外部董事构成。同时,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这实际上表明了独立董事可以履行批准管理者薪酬、选择决定公司审计师、独立与审计师商讨有关会计和内部控制事宜、挑选董事会候选人等职责。

尽管美国投资银行中的内部董事所占比重很小,但这些内部董事在公司内一般都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两个内部董事,一个是董事长兼CEO,另一个是首席营运总裁COO。内部董事身居要职,一方面有利于董事会所进行的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与公司经理层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这有利于减少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摩擦,但不利于董事会对经理层行使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长普遍兼任CEO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董事长和CEO都是由一人担任,在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中,董事长兼任CEO的比重高达70%,同时,多数董事长在董事会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核心作用,副董事长则辅助董事长工作。

(三)董事会下设各委员会以协助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

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大多设有以下三种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负责人主要是独立董事。①审计委员会:负责督察公司的内部审计程序、财务控制及存在的问题,并和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审计相结合,保证公司的运作和财务报告等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②薪酬委员会:制订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分配方案;③提名委员会:对内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评价。如美林证券董事会下设稽核与财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发展及薪酬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一方面为董事会提供管理咨询意见、协助行使决策与监督,另一方面也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改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激励机制

西方国家投行一般都制定了明确的薪酬激励政策。激励机制采用了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期限互不相同的多元化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公开透明,形式灵活,并通过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美国投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倾斜

美国投行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以董事长兼CEO的现金收入为例,1999年度,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Purcell,PhilipJ)总收入达2109.7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为77.5万美元,奖金1211.3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为821万美元。五大投行的董事长兼CEO总收入平均为1752.4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66.5万美元,奖金收入982.18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703.76万美元。

概括起来,高管人员的收入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奖金数额远远超出工资总额,美国5大投资银行1999年度董事长兼CEO的奖金平均为其工资的14.8倍;其中高盛董事长兼CEO(Paulson?熏Jr.,HenryM.)的奖金是其工资的53.5倍。

二是股票期权等其它激励性收入在现金总收入中占有很高比重,美国前5大投资银行董事长兼CEO的股票期权等其它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40.2%。中国论文联盟

三是对高管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程度总体较高。主要表现是高管人员手中持有的大量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例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除已实施的股票期权外,手中还有到期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316万股,未到期不可实施的股票期权49万股,加上已实施的股票期权44万股,共获股票期权409万股,占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0.36%;雷曼兄弟董事长兼CEO的这一比例更高达1.77%。

(二)激励形式多样化

如美林证券根据员工在公司的不同职级、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奖励计划,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退、从年轻新手到资深专家都能享受不同的阶段性激励。

(三)激励目标长期化

美国投资银行普遍采用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相结合、注重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如美林证券在保证员工基本薪酬不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利用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进行组合设计出以中长期为目标的激励方案。美国投资银行采用的这种激励机制,使公司的成长性和高管人员、普通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保证投资银行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四、监督约束机制

美国投资银行不设监事会,投资银行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机制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审计监督职能。二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美国的证券立法对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公司必须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公司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公司股权结构及其变化;董事和主要执行官员的资历、信誉和报酬;与雇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重大事件。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经理层的一种制衡约束手段,也是对公司进行市场监督的基础,它使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经营成果始终都受到市场的评判,是对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三是外部市场监督与制约。投资银行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最终的经营成果都要接受市场的评判。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评判采用不同的投票方式。公司业绩和股价的不良表现可能会引发公司被收购兼并的危险,公司的经理层也有被取而代之的职业风险。这是对经理层滥用权力、实行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

五、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

美国投资银行的一大特色是董事长是否兼任CEO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司业绩相关。我们权且选取权益资本回报率作为治理结构的绩效指标,从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中选出权益资本回报率高于25%的投资银行共5家,将这五大投资银行作为一组,剩下的5家作为第二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董事会和经理层越是融合,越是有利于权益资本回报率的提高。这种融合一方面表现为董事长和总裁在公司运营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董事长也是公司经营班子的成员(兼任CEO),能够保证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表现为内部董事在董事会身居要职,而他们一般也属于公司经营班子。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04)》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

[2]《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6

(一)美国投资银行股权结构极为分散

一是在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虽然机构投资者股东占有多数,但股权却被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所分散。我们选取2000年9月12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添惠、高盛、美林、嘉信、雷曼兄弟来分析,可计算出这5家投资银行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加权)平均持股比重为49.3%;它们由数百个甚至1000多个机构投资者拥有。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54%,这部分股权分散在182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

二是个人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银行股权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十大投行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为53.5%,远远高出S&P500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42.8%,其中高盛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高到8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更是高达95%。

三是投资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低。在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只有一家,十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了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只有1.52%。前五大投行中只有美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较高,为13.35%。如以投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则美国五大投行的平均股权集中度仅为15.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股权集中度为3.34%,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股权集中度为4.56%。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

美国投资银行绝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其发行的股票大多是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交易的活性股(即扣除公司高管人员和员工的内部持股、持股比例达5%以上的股东所持股票以及其他在交易上受到限制的股票后,其余交易比较活跃的股票)。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活性股(加权)平均所占比重达到74.9%。其中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活性股比重高达98.2%,美林证券的活性股比重为82%。而美国十大投行中的活性股平均所占比重为68.8%。由于股权比较分散,美国投资银行的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常常大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因此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在市场上“用脚投票”来间接参与公司治理。

(三)美国投资银行推行员工内部持股制度

为了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美国投资银行除采用高工资、高奖金对员工进行短期激励外,还普遍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来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通过内部职工持股使公司的高成长性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制度上保证了投资银行长期稳定发展。内部持股大多是发起人持有或实施长期激励策略(如员工持股计划)而产生的,这部分股权的流动大多受一定限制,反映了经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约束机制在治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10大投资银行的平均内部持股比重为11.9%,前五大投资银行平均内部持股数为24.9%,其中高盛内部持股比重最高,达78%。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的银证分业管理、法规上的限制以及机构投资者对组合投资策略的偏好,美国投行的股权极为分散。在这种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股东由于本身的短视性、信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参与治理的成本约束及其公共产品特性,一般不太愿意积极主动的直接参与投行的公司治理,而采取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投行经营效益的评判,使投行的股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董事会结构

作为公司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和其他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一样,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同时,由于美国投资银行内部不设监事会,因此其董事会还兼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一般的,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具有以下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中独立董事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投行不专设监事会,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较多,独立董事成为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主力。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会中只有两个内部董事,美林证券、帝杰则只有3个内部董事。对独立董事的数量规定,如NACD(1996)要求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实质性多数”;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Calpers)的《美国公司治理原则》甚至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准则,认为最“理想”的董事会构成中,CEO是唯一的内部董事,其余完全由外部董事构成。同时,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这实际上表明了独立董事可以履行批准管理者薪酬、选择决定公司审计师、独立与审计师商讨有关会计和内部控制事宜、挑选董事会候选人等职责。

尽管美国投资银行中的内部董事所占比重很小,但这些内部董事在公司内一般都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两个内部董事,一个是董事长兼CEO,另一个是首席营运总裁COO。内部董事身居要职,一方面有利于董事会所进行的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与公司经理层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这有利于减少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摩擦,但不利于董事会对经理层行使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长普遍兼任CEO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董事长和CEO都是由一人担任,在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中,董事长兼任CEO的比重高达70%,同时,多数董事长在董事会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核心作用,副董事长则辅助董事长工作。

(三)董事会下设各委员会以协助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

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大多设有以下三种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负责人主要是独立董事。①审计委员会:负责督察公司的内部审计程序、财务控制及存在的问题,并和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审计相结合,保证公司的运作和财务报告等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②薪酬委员会:制订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分配方案;③提名委员会:对内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评价。如美林证券董事会下设稽核与财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发展及薪酬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一方面为董事会提供管理咨询意见、协助行使决策与监督,另一方面也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改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激励机制

西方国家投行一般都制定了明确的薪酬激励政策。激励机制采用了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期限互不相同的多元化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公开透明,形式灵活,并通过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美国投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倾斜

美国投行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以董事长兼CEO的现金收入为例,1999年度,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Purcell,PhilipJ)总收入达2109.7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为77.5万美元,奖金1211.3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为821万美元。五大投行的董事长兼CEO总收入平均为1752.4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66.5万美元,奖金收入982.18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703.76万美元。

概括起来,高管人员的收入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奖金数额远远超出工资总额,美国5大投资银行1999年度董事长兼CEO的奖金平均为其工资的14.8倍;其中高盛董事长兼CEO(Paulson?熏Jr.,HenryM.)的奖金是其工资的53.5倍。

二是股票期权等其它激励性收入在现金总收入中占有很高比重,美国前5大投资银行董事长兼CEO的股票期权等其它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40.2%。

三是对高管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程度总体较高。主要表现是高管人员手中持有的大量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例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除已实施的股票期权外,手中还有到期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316万股,未到期不可实施的股票期权49万股,加上已实施的股票期权44万股,共获股票期权409万股,占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0.36%;雷曼兄弟董事长兼CEO的这一比例更高达1.77%。

(二)激励形式多样化

如美林证券根据员工在公司的不同职级、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奖励计划,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退、从年轻新手到资深专家都能享受不同的阶段性激励。

(三)激励目标长期化

美国投资银行普遍采用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相结合、注重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如美林证券在保证员工基本薪酬不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利用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进行组合设计出以中长期为目标的激励方案。美国投资银行采用的这种激励机制,使公司的成长性和高管人员、普通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保证投资银行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四、监督约束机制

美国投资银行不设监事会,投资银行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机制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审计监督职能。二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美国的证券立法对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公司必须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公司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公司股权结构及其变化;董事和主要执行官员的资历、信誉和报酬;与雇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重大事件。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经理层的一种制衡约束手段,也是对公司进行市场监督的基础,它使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经营成果始终都受到市场的评判,是对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三是外部市场监督与制约。投资银行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最终的经营成果都要接受市场的评判。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评判采用不同的投票方式。公司业绩和股价的不良表现可能会引发公司被收购兼并的危险,公司的经理层也有被取而代之的职业风险。这是对经理层滥用权力、实行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

五、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

美国投资银行的一大特色是董事长是否兼任CEO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司业绩相关。我们权且选取权益资本回报率作为治理结构的绩效指标,从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中选出权益资本回报率高于25%的投资银行共5家,将这五大投资银行作为一组,剩下的5家作为第二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董事会和经理层越是融合,越是有利于权益资本回报率的提高。这种融合一方面表现为董事长和总裁在公司运营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董事长也是公司经营班子的成员(兼任CEO),能够保证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表现为内部董事在董事会身居要职,而他们一般也属于公司经营班子。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04)》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

[2]《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3]蔡鄂生主编《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4]埃瑞克.G.非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1。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中小金融机构;挑战;对策

引言

(一)研究背景。近10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历史性巨变,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运行市场化的深入和经济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中,中小金融机构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群体。但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加入WTO后,来自国有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双重压力,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抓住契机,积极探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金融发展中必然伴随着金融风险,新时期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不容小觑。在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机构经营转型成为一种必然。(二)研究意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多处在由合作金融组织向现代金融机构转制的改革攻坚期,实施经营转型尤为必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消费持续升级、城镇化建设为金融机构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从理论上来讲,将结合现实努力发掘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的相关理论,进一步丰富国内外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的相关建议;从现实意义上讲,自普惠金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以来,为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拓展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国务院等相机出台了系列扶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便于进一步针对不同的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目标客户群体,依托对当地客户的长期深入沟通和大数据库的信息挖掘,进行差异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产品套餐设计,开展精准营销、交互式营销和渗透性营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本研究将发掘并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并依据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以及实际情况,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三)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登录相关政府网站、学术网站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习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理论初步掌控,为之后论文写作打下理论基础。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江苏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向企业员工及负责人发放调研问卷并进行访谈,了解当下中小型金融机构运行情况。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既从规范角度分析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演变及对经济的作用机理,又在大量调查和数据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具有科学价值的结论。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KorotoumoU.Ouattara&DouglasH.Graham(2008)通过分析贫困国家的乡村银行等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指出目前这些农村金融互助组织仍规模较小,自身产权不清晰,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Hardy&Holden(2013)分析了政府在规范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方面的作用,指出这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监管、支持以及规范,从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余齐(2016)通过对江苏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客观环境,提出适合江苏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改革路径,具体包括营造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健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袁新峰(2015)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论述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目前中小银行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失灵、资产规模新时期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探讨□文/叶丹(扬州大学江苏·扬州)[提要]面对新的机遇,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全面落实和主动对接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以首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较小以及金融风险严峻等问题,并从为中小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两个方面给出了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谢庆健(2019)提出了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设性意见,第一,严格市场准入,优胜劣汰,积极支持健康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增加机构数量,拓展发展空间;第二,努力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完善相应法律,保护中小金融机构的利益,控制自身风险;第四,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第五,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第六,约束政府的行为。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做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将就这一选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做一系统的探讨。(二)理论基础1、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放松金融管制,实施金融创新,从而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最后达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金融机构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是通过四条路径来实施金融改革:一是改革企业制度,主要包括诱导型或强制性变迁方式,制度和文化创新改革等改革手段;二是发展资本市场;三是放松金融管制,实现市场准入、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四是推动金融创新。2、金融稳定理论。金融稳定的概念是在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深化、转型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局面。金融稳定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全局方面、金融部门方面、社会经济个体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协同发展,实现金融市场的有机统一,从而应对特殊金融压力情形的预期和行为控制力较强。

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本节主要运用非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过程。通过构建衡量中小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数据和变量。当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样本数据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且统计口径不一致。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较为连贯的样本数据,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银保监会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等。(二)模型构建。计量模型的建立是作为研究中小型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依据经济关联关系,将解释变量设置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GMPIit),其他因素诸如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机构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及科技信息建设等要素相关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最终构建计量模型如下:GMPIit=αXit+βZit+μi+ηt+εit其中,Malmquist生产率指数(GMPIit)为被解释变量;X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组成的向量,Zit表示控制变量向量。α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向量的系数,β表示控制变量向量的系数,ηt为影响的时间趋势,μi反映行间差异,εit为随机扰动项。GMPIit为被解释变量,用广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反映。(三)描述性统计。基于上述计量模型的构建,我们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缩尾处理,主要是指当变量取值高于99%分位数或者低于1%分位数时,则采用99%分位数和1%分位数进行代替。再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从而计算出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结果如表1所示。(表1)(四)实证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计量模型,采用STATA12.0软件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估计。由OLS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小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模型估计较为显著。由于OLS估计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因此采用Huasman检验对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在1%统计水平都不能拒绝零假设,所以适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上述固定效应(FE)分析结果看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分析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在控制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其余变量的影响之后,显示中小金融机构产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在1%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同时控制了其余变量影响之后,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手段创新与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在10%统计水平上存在正相关关系;(3)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机构产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支付手段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影响。这三个结论目前都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

三、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一)投入过大,成本过高的挑战。以招商银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为开发智能投顾系统花费了7年时间,成本投资高达7亿元,后续的跟进花费也高达5亿元,并且后续的跟进仍花费了3年的时间。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较为良好,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而西部地区中小型金融机构全年利润可能不足5亿元,还抵不过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投资花费,长此以往,金融机构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二)规模不经济的挑战。现阶段,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特征包括规模较小、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等。同时,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是当地的城镇居民,而这些客户的特点主要是定期存款较多、活期存款较少,整体上会给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带来一定的挑战,压缩了其利润空间。而这些机构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只能减少对工作人员的成本投资,促使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丰富自身的金融产品,吸引消费者。这些改革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进而造成了中小金融机构持续的规模不经济。(三)单打独斗的挑战。当下,日益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给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要实现独立发展金融产品以及金融科技极其困难。这是因为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不断裂的资金链和大量科技人才的加入,以及面向消费群体的高档消费水平的支撑。即使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也很难做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因此单打独斗不如合作共赢。(四)省联社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挑战。由于省联社行政色彩浓烈,并不参与市场竞争,对数字化时代不敏感,使得省联社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代表———农信机构等,当下迫切需要一个资金雄厚的机构来整合辖区内各个机构的资源,促使其完成辖区内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因此,多方共同帮助农信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加快农信机构数字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

四、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建议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融资约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发展历程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约束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党的报告指出,未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投资优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公司内部与外部的融资成本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外部资金的成本总是高于内部资金的成本[1]。这使得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削减现金的支出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本文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发现,2000—2018年间有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成果共有1504篇,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有1227篇,这说明融资约束问题受到学者高度关注。目前公开发表的有关“融资约束”主题的综述类研究论文有《厂商投资行为的融资约束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2]、《会计信息质量、市场化进程与融资约束的相关性研究综述》[3]、《融资约束与技术投资的相关性:一个综述》[4]、《国内外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展望》[5],四篇论文都采用了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融资约束研究的成果及历程,丰富了融资约束研究的理论成果,各具特色。受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限制,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脉络并不清晰,鉴于此,本文运用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2000—2018年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辨析国内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梳理“融资约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和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各种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利,与数据分析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而使得实证化研究变成现实。本文运用的研究软件是CiteSpace,该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团队研究开发,是一种基于文献数据分析原理,在文献数据中识别与可视化图谱分析的一种Java应用程序。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选定的原始有效数据进行运算分析,依次得出融资约束高频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主要关键词聚类图谱、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图谱、主流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二)数据来源。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搜索与融资约束主题相关的论文,运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设定关键词为“融资约束”,检索时间段为不限,可查阅到1546篇相关文献。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提升研究分析精度,本文对检索数据进行了筛选(研究年限起始年份为2000年,结束年份为2018年),将来源类别设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CSSCI),剔除会议论文后最终选取1504篇文献作为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有效数据。

三、融资约束研究主题可视化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融资约束高频关键词分析,将研究数据导入可视化图谱软件中,发现关键词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货币政策、产权性质、投资不足、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关键词中心性由高到低分别为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现金持有、公司治理。这五个关键词不仅具有较高的频次而且具有较高的中心性。为了更好地呈现融资约束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下面借助融资约束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清晰展现。借助CiteSpace软件将数据导入经过转换之后,具体参数设置如下:时间设定为2000—2018年;时间区间为1年;结点类型为关键词;链接强度的算法为“Cosine”,范围是“WithinSlices”;选择标准参数为50;裁剪类型为“PruningSlicedNetworks”。数据导入后得到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通过融资约束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发现: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等主题。其他关键词虽然出现较少但紧密围绕在主要关键词周围。融资约束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中心性较大,和周围关键词连接线较为紧密,如过度投资、内部资本市场、投资效率、中小企业等,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现金持有和公司治理具有较高的中心性,与其他相关研究热点链接紧密。整个知识图谱框架联系紧密呈现开放式研究结构。(二)融资约束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将关联度高的关键词和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聚合为某一类的研究主题。因此,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辨析和区别各类研究主题。本研究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参数设置,在图1的基础上,根据聚类算法进行关键词自动聚类,共生成六个聚类,本研究将对这六个聚类进行分析整理,最后统计出各个聚类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见表1)。由表1可知,融资约束的主要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由中小企业、全球价值链、投资不足、现金持有、营运资本管理、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六个聚类组成。聚类#0最大的聚类,主要涉及中小企业方面的内容,包括利率市场化、银企关系、创新和社会资本等。众所周知,产业链位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小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风险问题,这就使得财务公司在授信中,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所以又间接地导致了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郭丽虹等[6]认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是否公开上市、是否隶属于企业集团旗下。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缓解民众就业压力、改良经济结构体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以及保证中小企业稳步的成长具有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意义。聚类#1主要涉及全球价值链方面的内容,包括研发投入、民营企业、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速,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模式日趋成熟,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都根据各自优势参与到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并从其中获利。吕越等[7]认为缓解融资约束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嵌入全球价值链,随着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提高,融资约束问题的影响将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考虑价值链获得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最为突出。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寻求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或将成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聚类#2主要涉及投资不足方面的内容,包括投资效率、过度投资、内部资本市场和企业价值等。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都会损害企业价值。张悦玫等[8]认为阻碍企业过度投资并且加剧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融资约束,融资约束这一因素加强了企业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过度的阻碍作用,这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协同的作用。但相关论文针对投资不足问题开展的研究分析却很少。我国正处在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投资不足现象对融资约束问题的影响将会是学界和金融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聚类#3主要涉及现金持有的问题,包括产权性质、政治关联、资本结构、经济周期和企业绩效等内容。查阅现有文献发现,高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持有通过资本投资实现的竞争效应更强。王彦超[9]认为存在融资约束问题的企业都会持有更多的现金,企业缺乏来自外部市场的监督就是因为内部市场的过度发达,当一个企业持有超额的现金时,是最容易导致企业过度投资问题的发生。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活动过程中,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定合适自身的治理条款,从源头上提高现金使用率,增加企业产品竞争优势,这样能大大弥补融资约束问题给企业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聚类#4主要涉及营运资本管理方面的内容,包括成本、企业投资、研发投资、商业信用和现金流等。营运资本管理是指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通常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进行日常管理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查阅现有的文献,公司因为面临融资约束问题、缓解现金流的压力,会采取降低存货的措施,缩短信用周期。袁卫秋[10]认为营运资本管理方面一旦出现一些问题,轻则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亏损,重则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和企业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聚类#5主要涉及货币政策实施方面的内容,包括金融发展、企业创新、研发投资、现金流和金融危机等。全怡等[11]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会抑制企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加深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对现金股利发放的抑制;出于企业再融资的考虑,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实施反而使得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了更多的现金股利。最后得出货币政策影响融资约束问题的三个途径:利率传导、资产负债表传导和银行信贷传导。由此可知,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融资约束的程度密切相关。聚类#6主要涉及金融机构相关内容,包括信息不对称、投资、企业、企业管理、供应链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等。在相关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之前,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因此企业总是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就引出了信息不对称概念。张园园等[12]认为持股金融机构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和投资不足问题,抑制企业过度投资问题,降低企业非效率的资本相关配置,进行高效率的投资,在所有样本中持股银行的企业投资效率显著降低。由此研究表明集团如果向公司提供担保,则可以缓解公司融资约束压力。(三)高影响力作者分析。从论文高产量作者方面对融资约束主题研究的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大体掌握融资约束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篇数及主要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发文量能够反映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束主题文献的高产量作者。这些作者2000—2018年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融资约束论文篇数均在五篇以上,属于融资约束研究主题论文的高产作者。为了更为详细地研究融资约束主题的高影响力作者分布情况,本文在CiteSpace软件界面中,将样本数据输入软件中,结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得出更为直观的融资约束研究主题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知识图谱。从表2和图2中可以看出,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翟淑萍和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的顾群位于高产作者名单的并列首位。检索融资约束相关研究性论文发文量各11篇,科研成果丰厚;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杨兴全,发文量是9篇;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于博发文量为8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刘星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陈明利发文量均为6篇;黄贤环和张文君发文量均为5篇,他们分别来自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表2共列出八位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其中有四位均来自财经类院校,另外四位来自其他院校。(四)核心研究机构分析通过CiteSpace生成的机构可视化图谱可以了解不同机构对融资约束主题的研究分布情况。在CiteSpace软件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出融资约束领域研究的活跃机构。由图3可以看出,融资约束研究领域的主流研究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此处列举了活跃次数在18以上的机构)。从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高校是融资约束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排名首位。

四、融资约束研究历史演进分析

(一)融资约束历史演进分析。本研究收集自2000—2018年19年间1504篇融资约束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统计融资约束研究数量的分布情况,绘制成折线图。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05年之前融资约束主题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2002年的论文数量是0。从2006年融资约束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开始稳步上升,2010年后文献数量发生重大变化,2011—2018年,每年的论文数量呈急剧上升态势,融资约束相关主题成为研究热点。(二)融资约束研究热点迁移及突现词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展示融资约束研究趋势,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关键词的演进过程,本文将利用时区视图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还针对融资约束文献进行突现词的筛选和分析,突现词在CiteSpace中的功能是通过它辨别研究前沿变动。本文将2000—2018年期间1504篇论文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选为关键词,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时区(Timezone)视图得出融资约束关键词时区图(见图5)。由图5所示,第一阶段主要是2000—2005年,对融资约束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主题也相对比较单一。2003年出现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两个突现词,突现度值相对较高,分别为5.6702、3.6668。这一时期的学者对融资约束的分析研究更多关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探讨,探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融资供给,解决融资难的政策建议主要从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等方面出发[13]。实证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不确定性、现金流量、公司投资行为及股权结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14-16],具体的案例研究较少。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融资约束研究成果数量稳步增加,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比例明显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研究典型特征是借鉴西方金字塔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效率投资理论,结合中国本土工业企业[17-18]、民营企业[19]、国有企业[20-21]样本研究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与冲突,揭示不同性质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异常的原因。高被引文献中出现了现金持有、过度投资、审计意见、财政管理、资本市场、民营企业等关键词,突现词有“金融发展”“成本”“过度投资”“信息不对称”,说明融资约束的研究方向较之前研究前沿有了较大变化。第三阶段是2011—2018年,融资约束研究成果数量迅猛增加。实证研究对象本土化特色鲜明,逐渐聚焦到企业研发[22]、盈余管理[23]、出口行为[24]、经济周期[25]、政治关联[26]、普惠金融[27]等方面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企业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生命周期异质性等得到充分的考虑,研究设计趋于完善。在此阶段,“现金持有量”“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产权性质”“技术创新”等为突现度较高关键词,突现度值均在3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突现度值最高为5.745。这些突现词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融资约束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和现金流对融资约束的影响,说明这一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从市场全局多角度去考察融资约束问题,进而得出更加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国情的能够促进各类型企业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

五、推进融资约束研究的建议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监管创新;互联网金融;分业监管;中央银行;风险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现代金融发展至今有了许多不同方向的衍生面,本文以金融发展的最新形态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综合考虑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于互联网金融(ITFIN)的定义有许多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传统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新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金的流通、融动、投资或建立于现代互联网交流模式基础上的新型金融机构在理论上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线上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这4个方面的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可以解决包括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通过互联网的特性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包括SNS(社会网络服务)、LBS(基于位置的网络服务)可以迅速传递高效信息给特定需求的人群,从而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优点,也决定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自2010年来百花齐放式的高速发展。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运营中资金融通在各方之间主要依靠的就是线上的平台,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从本质上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集结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超过了这些平台能保障的最大限额。庞大的用户主体依靠着数量较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这些平台受到的监管规范有限,部分处于法律监管外导致大量的用户资金不能受到完全的法律保障。这点使得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依托的终端设备即进行线上金融服务时使用的设备也会存在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因子。互联网金融完全依靠这些电子设备,人为操作时非常容易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误删、信息提供错误等引发一系列危机。同时,如果互联网电子平台本身就存在漏洞或出现故障会出现更大的危机。而用户使用时,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完全遵守这些平台的使用法则导致自身财产权益受损,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操作风险。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会沉淀大量资金,这必然会使用户遭受不必要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多数都会将用户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获得沉淀资金的衍生收入,投资的风险将会被转移到用户身上。虽然央行近年来接连调整互联网金融机构备付金比例,例如,将支付宝的备付金比例由10%上调至20%,提高超额准备金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户的权益。用户在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需要中央银行对涉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加充分的监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达成加强金融监管和放松金融管制并举的共识后,中央银行也从2方面起手,一方面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另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为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发展新动力。互联网金融更是成为多方面关注的风口浪尖。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日新月异,中央银行因时因地地制定了一些规定。例如,2012年1月12日银监会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的通知》,详细阐述了P2P贷款相关风险。建立人人贷中介公司之间的防火墙,严防此类借贷公司从银行获取资金后用于民间借贷;防止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进去以牟取不当得利;加强与工商部门沟通,严防此类借贷公司的不实宣传。《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的通知》是一项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P2P借贷平台的宣传,延缓了此类网络借贷平台过度膨胀的规模。最终,在银保监会后续一系列法规的相继出台下,P2P贷款平台规模在2014年之后迅速刹车,最终在2020年底逐步清退出场。这是银保监会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一个成功的例子。维护了中低产阶级的切身利益,利用市场和规范监管平稳合理地清退了不合历史发展趋势的P2P网络借贷平台。

2中央银行监管面临的问题

虽然,中央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上制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规定,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央银行当前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条规多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其中像上述例子对互联网金融某个领域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政策规定毕竟是少数,虽然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衍生而来的子行业,理论上属于金融行业,但是其同样具有互联网技术的特性,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造成了中央银行对其金融监管时的困难。同时,目前市面上诸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本充足率、资金运转规模都还没有达到央行相关部门监管法规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当前多数监管法规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适用性不强,存在着诸多法律漏洞亟待解决。监管规则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央银行既应在多方面着手也要开创监管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更多更高效先进的监管规则。当然不只是监管机构单方面规定制定的速率导致了我国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包括其混业性、合法性、风险性都是对中央银行监管部门的一大挑战。首先,混业性特征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这使得每当有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问世,究查其归属成为让监管部门头疼的难题。如果实行多个监管主体同时监管的模式,势必会造成重复监管或者监管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使得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长年游走于金融监管的真空带。任由其发展将会造成消费者权益蒙受损失。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法规出台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根本上的监管归属问题,但明确分业监管的模式已成为解决混业性缺陷最好的办法。落实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责任划分,监管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各自领域提升监管效率。例如,2010年央行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持牌经营,2011年发出了27家牌照明确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法性。这使得监管跟上发展,防止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监管空白中不合理地发展。其次,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较弱监管下的合法性问题是社会公众投资互联网金融首要考虑的问题。虽然自2011年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的发放确认了其合法性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整个互联网金融中的业务都是合法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新颖创新的特性,不断有新的业务形态被发现,其中多数是民间资本的自行尝试,不乏违法却不自知的情况。例如,某女士于2012年6月创办了某传媒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其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自行融资,通过分发股票共同创业。首次在淘宝网开设网店后反响良好,但在某传媒公司第二轮网上募资之后,证监会随即约谈了该女士,并叫停了这种网上擅自发行股票的行为。最终来看,这种尝试在国内没有先例,风险不可控,没有相关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其合法性不被承认。在淘宝网上购买了相应股份的投资人的权益遭受了损害。最后,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高风险性是监管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这种风险和传统金融中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风险与收益的线性关系有待商榷。其中的风险更多是跳脱于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中的定义,互联网金融里的风险重点集中在人员、系统、平台中的操作风险。而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造成了金融交易中更多的信用风险和虚假宣传等风险。据前文提及的流动性风险,其也是监管部门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抉择的一大难题。为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性,为整个金融界带来活力,监管部门应该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沉淀资金问题上适当让步。但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监管部门不得不通过对其提高备付金比例、禁止使用沉淀资金参与股权投资等措施来保护消费者的资金。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较为混乱,存在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往往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沉淀的客户信息可以了解客户的资产情况,机构之间交易这些客户信息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3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行业相较于普通金融行业有许多不同之处。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体广泛、黏性大、门槛低等特点对监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不足之处体现在监管的发展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本质的虚拟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出现违法违规的事件。因此,我国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应当着重考虑以上方面。

3.1加速监管创新

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亟待监管创新。监管创新包括3方面:第一,加快监管新规的速度,让监管发展创新的速度跟上互联网金融业务扩展的速度。一个科学完备的监管理论体系能帮助分析监管漏洞,从而在面对金融创新时充分且迅速地考虑各方需求与利益,缩短互联网金融新创业务的诞生与违法违规等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弥补这之间的监管空白。第二,监管创新更要紧抓互联网金融的独特性,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与用户的特点,克服混业经营造成的困难,逐步迈向分业监管。第三,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最根本、最有效、最具有前瞻性的做法还是开发新的监管工具。主要体现在提高监管工具的科技水平,将由数据流量构成的互联网金融关进数据流量型监管的箱子。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交易额、交易次数、交易类型进行监管,防范各类能通过数据反映出来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加精确地了解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趋势。此举可以使监管更具有前瞻性,从一定程度可以解决监管迟滞性问题,甚至使监管快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一步。

3.2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

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实现绿色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用法律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社会本质与法律性质,确认其合法地位。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准出标准作出明确规范,对其运营模式、资产规模、监督管理条规、违规处罚办法等明确规定。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多元性、多面性,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相较于普通金融行业法律法规的建立更需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参与各方充分了解。除了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限制,也要针对其他参与方进行限制,防止出现法律真空带。首先,要对现行法律进行整合。由于目前的法律监管条规主要针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涵盖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所以有必要对现行部分法律监管条款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更具广泛约束力,保障对互联网金融的适用性。其次,适度简化法规、部门规章的修订流程,完善法律法规的流程绝不能过于冗长。法律法规体系也应有相应措施来跟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

3.3建设互联网金融征信体制

现代金融本身就是建立在完备的信用体系上的,一个绿色健康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取决于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的充分建设。首先,要联通全国征信信息系统与互联网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在双方互不认识的情况下整个交易主要建立在对平台的信任,此时,平台的信用与交易双方的信用都是互联网金融能够发展下去的基础。所以,通过应用全国征信信息系统,不仅应当对信用不良的交易双方进行处罚,更要对存在信用违规的交易平台处以从重从严的处罚。其次,征信系统的真实性、有效性、终身性都可以提高普通市场参与者对于交易本身的信任度,通过征信信息系统对存在信用违规的平台或个人进行限制交易,维持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保护互联网金融业生态。又因为互联网金融本质是一种普惠金融的新形态,有良好的信任基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

3.4建立自律体制,提高透明度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得到互联网科技进步的红利。此时,在合理的框架下建立自律性组织用于统一管理与官方机构相互配合,一是由从业内部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构成的专业性极强的自律组织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对违规行为作出反应;二是官方机构可以在与此类自律性机构的配合中避免监管资源的浪费,更加高效地把握整体行业的发展动向。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导致互联网金融高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消费者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相关业务最新的信息,但是往往不法分子利用的就是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过分信任。他们通过自己了解到的内部信息或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理解差异对消费者掩盖风险,最终达到获得不当得利的目的。所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更要注重互联网信息的透明度,通过监管规定与自律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通俗易懂、真实准确、完整客观的产品信息,避免投资者盲目投资,减少普通投资者的风险,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体制的框架里得到绿色健康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超然.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改革研究[J].法制博览,2017(8):258.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中小金融机构;挑战;对策

引言

(一)研究背景。近10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历史性巨变,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运行市场化的深入和经济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中,中小金融机构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群体。但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加入WTO后,来自国有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双重压力,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抓住契机,积极探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金融发展中必然伴随着金融风险,新时期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不容小觑。在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机构经营转型成为一种必然。(二)研究意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多处在由合作金融组织向现代金融机构转制的改革攻坚期,实施经营转型尤为必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消费持续升级、城镇化建设为金融机构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从理论上来讲,将结合现实努力发掘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的相关理论,进一步丰富国内外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的相关建议;从现实意义上讲,自普惠金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以来,为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拓展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国务院等相机出台了系列扶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便于进一步针对不同的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目标客户群体,依托对当地客户的长期深入沟通和大数据库的信息挖掘,进行差异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产品套餐设计,开展精准营销、交互式营销和渗透性营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本研究将发掘并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并依据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以及实际情况,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三)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登录相关政府网站、学术网站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习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理论初步掌控,为之后论文写作打下理论基础。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江苏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向企业员工及负责人发放调研问卷并进行访谈,了解当下中小型金融机构运行情况。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既从规范角度分析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演变及对经济的作用机理,又在大量调查和数据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具有科学价值的结论。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KorotoumoU.Ouattara&DouglasH.Graham(2008)通过分析贫困国家的乡村银行等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指出目前这些农村金融互助组织仍规模较小,自身产权不清晰,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Hardy&Holden(2013)分析了政府在规范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方面的作用,指出这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监管、支持以及规范,从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余齐(2016)通过对江苏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客观环境,提出适合江苏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改革路径,具体包括营造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健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袁新峰(2015)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论述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目前中小银行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失灵、资产规模较小以及金融风险严峻等问题,并从为中小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两个方面给出了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谢庆健(2019)提出了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设性意见,第一,严格市场准入,优胜劣汰,积极支持健康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增加机构数量,拓展发展空间;第二,努力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完善相应法律,保护中小金融机构的利益,控制自身风险;第四,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第五,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第六,约束政府的行为。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做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将就这一选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做一系统的探讨。(二)理论基础1、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放松金融管制,实施金融创新,从而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最后达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金融机构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是通过四条路径来实施金融改革:一是改革企业制度,主要包括诱导型或强制性变迁方式,制度和文化创新改革等改革手段;二是发展资本市场;三是放松金融管制,实现市场准入、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四是推动金融创新。2、金融稳定理论。金融稳定的概念是在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深化、转型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局面。金融稳定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全局方面、金融部门方面、社会经济个体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协同发展,实现金融市场的有机统一,从而应对特殊金融压力情形的预期和行为控制力较强。

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本节主要运用非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过程。通过构建衡量中小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数据和变量。当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样本数据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且统计口径不一致。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较为连贯的样本数据,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银保监会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等。(二)模型构建。计量模型的建立是作为研究中小型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依据经济关联关系,将解释变量设置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GMPIit),其他因素诸如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机构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及科技信息建设等要素相关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最终构建计量模型如下:GMPIit=αXit+βZit+μi+ηt+εit其中,Malmquist生产率指数(GMPIit)为被解释变量;X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组成的向量,Zit表示控制变量向量。α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向量的系数,β表示控制变量向量的系数,ηt为影响的时间趋势,μi反映行间差异,εit为随机扰动项。GMPIit为被解释变量,用广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反映。(三)描述性统计。基于上述计量模型的构建,我们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缩尾处理,主要是指当变量取值高于99%分位数或者低于1%分位数时,则采用99%分位数和1%分位数进行代替。再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从而计算出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结果如表1所示。(表1)(四)实证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计量模型,采用STATA12.0软件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估计。由OLS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小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模型估计较为显著。由于OLS估计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因此采用Huasman检验对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在1%统计水平都不能拒绝零假设,所以适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上述固定效应(FE)分析结果看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分析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在控制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其余变量的影响之后,显示中小金融机构产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在1%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同时控制了其余变量影响之后,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手段创新与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在10%统计水平上存在正相关关系;(3)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机构产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支付手段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影响。这三个结论目前都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

三、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一)投入过大,成本过高的挑战。以招商银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为开发智能投顾系统花费了7年时间,成本投资高达7亿元,后续的跟进花费也高达5亿元,并且后续的跟进仍花费了3年的时间。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较为良好,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而西部地区中小型金融机构全年利润可能不足5亿元,还抵不过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投资花费,长此以往,金融机构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二)规模不经济的挑战。现阶段,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特征包括规模较小、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等。同时,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是当地的城镇居民,而这些客户的特点主要是定期存款较多、活期存款较少,整体上会给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带来一定的挑战,压缩了其利润空间。而这些机构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只能减少对工作人员的成本投资,促使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丰富自身的金融产品,吸引消费者。这些改革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进而造成了中小金融机构持续的规模不经济。(三)单打独斗的挑战。当下,日益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给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要实现独立发展金融产品以及金融科技极其困难。这是因为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不断裂的资金链和大量科技人才的加入,以及面向消费群体的高档消费水平的支撑。即使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也很难做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因此单打独斗不如合作共赢。(四)省联社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挑战。由于省联社行政色彩浓烈,并不参与市场竞争,对数字化时代不敏感,使得省联社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代表———农信机构等,当下迫切需要一个资金雄厚的机构来整合辖区内各个机构的资源,促使其完成辖区内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因此,多方共同帮助农信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加快农信机构数字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

四、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