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十篇

时间:2023-04-05 08:17:56

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篇1

5月15日,微众银行低调推出了一款纯网络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这是一款通过手机QQ提供贷款的小额信贷产品,贷款授予额度最高为20万元,具有“无抵押、无担保、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的特点。

目前,微粒贷还只在QQ白名单客户和内部员工中进行测试,尚未对其他用户大规模放开。

刘宏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打开手机QQ钱包入口的“金融理财”,即可看到微粒贷的消费入口,输入支付密码后可以查看个人借款额度。他透露,贷1万元钱,日息5元。换句话说,如果按30天计算,1万元钱一个月约有150元的利息。“年化利率算起来高达18.25%,未免给人有点高冷的感觉。”刘宏说。

公开信息显示,微粒贷的贷款日息在万分之二点五,将来一般用户的贷款日息或许为万分之三左右,低于一般信用卡万分之五的利率。从运营模式看,微粒贷通过已经绑定银行卡的QQ钱包,让QQ钱包能够对客户间接实现身份认证,借助QQ钱包对客户授信。

“微众”的角色

作为首家纯互联网模式经营的民营银行,微粒贷是微众银行的第一款产品。事实上这款产品已经难产了四个多月。微众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自己原本的要求打了折扣。

2014年12月底获批开业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是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中第一个获准开业的。而从1月18日试运营以来,至今只上线一款产品,也就是微粒贷。

微众银行这只“领头羊”原本为自己设定的理想是:“刷脸开户”。据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透露,微粒贷推出前,微众银行已经砍掉了两款信用产品,主要原因均是“无法绕开远程刷脸面签”。

今年1月4日,微众银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远程发放给卡车司机徐军3.5万元贷款,这种迹象似乎表明,微众银行将以此为开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启“靠脸借钱”的新纪元。可惜此后便无下文。公安部门和央行也曾对此进行技术调查,并对基于人脸识别的远程开户表示很担忧。

以往,在公共场所摄像头抓取的人脸识别或视频仅仅是公安部门破案的线索,用于锁定作案者范围。如果用于银行一对一的开户识别,目前在技术上的实现尚有难度。

相关专家也存在疑问,认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尚且无法达到唯一性,一张照片或一段人像视频也许能搜索到好几张相对应的相似的人脸。而用于开户识别的金融业务,这无疑得承担高风险。人脸识别不能唯一对应,实际操作就很困难。

近日,央行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的消息备受关注,甚至有传闻称这有望打破困扰银行通过互联网展业的面签问题,央行正在谋划允许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

但央行支付结算司相关人士不久就出面澄清,称近日并未下发关于远程开户的任何文件,网传的征求意见稿只是去年底的内部文件,下一步将会召集个别银行就远程开户进行初步探讨。

截止目前,央行尚未下发正式试点远程开户的通知。对此,5月23日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微众银行董事长、CEO顾敏也证实,目前远程开户尚未被允许突破。

在顾敏看来,微众银行做的是连接平台,作为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应该尝试连接服务的个人和微型企业用户,以及合作的金融机构、金融企业,帮助他们用自身的数据、跟客户接触的场景、客户自身的基础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的最终模式,也许没有物理网点、很少发卡、甚至没有太多存款和贷款”。顾敏甚至称:“不要把我们看成是一家银行,看成一家中介就好。”

抢食银行的蛋糕?

就在5月27日,另一家纯网络银行阿里系浙江网商银行获批开业。和微众银行排队等着分食互联网金融这块蛋糕。浙江网商银行的部分业务,可能先在支付宝体系内孵化,成熟后再通过浙江网商银行开展。今年4月支付宝已经开通了一款消费借贷产品“借呗”。

业内人士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贷款的发展,必将抢食银行的蛋糕:“这已经不是一种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事。”

微粒贷主要针对消费,它所服务的消费贷款还是狭义上的,资金不能用于炒股和买房,仅限耐用品消费。

瞄准消费贷款这块蛋糕的,其实最初是银行。早在2010年,国内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首批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人分别为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这3家公司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

但发展过程却不温不火,不尽如人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隽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将其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利率较高普通老百姓难以承担,二是传统消费观念的局限。

至少10%以上的高利率是高成本造成的。由于小额信贷所花费的征信流程并未改变,线下工作反而更为庞杂,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面临更高的风险。

与美国相比,中国银行机构在消费贷款领域总是难以施展手脚。根本原因在于,与美国的超前消费观念不同,中国人更强调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传统的消费观念导致消费贷款的拓展受到无形阻碍。

尽管看上去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最大的优势是便利快捷,但在现代银行技术同步发展的今天,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以微粒贷为例,至少从贷款模式与产品设计上,与传统银行开展的小额贷款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传统银行也能提供相似的金融产品,例如招行的“闪电贷”、工行的“逸贷”。甚至同样具有授信操作时间短这一大特性。用户通过在线申请后,十多分钟到半小时内可以完成贷款流程,相应的资金则会划拨到绑定的银行卡中。

相反,传统银行的贷款利率甚至比微粒贷更低。招行的闪电贷,也是随借随还,按天计息,其年化利率为12%至18%,而微粒贷的年化利率却高达18.25%。

再看中信银行的信用卡借款,一个月还清,借款利息与微粒贷相同,为150元。如果3个月还清,每月的借款利息则降到82元,依此类推,期限越长,单月的利息就越低。

微粒贷显然不是最让贷款人感到“实惠”的,但可能能笼络到最大范围内的贷款人。

首先从贷款门槛上看,传统银行的门槛明显较高。招行的闪电贷,需要更多零售业务记录,例如,借款人的收入、流水、资产证明等反映综合信用状况的信息,或者至少是存款与理财业务等记录,如果缺乏相应数据,则可能无法获得申请资格。这一点上,微粒贷的亲民性就突显了出来。

其次,从覆盖受众而言,微粒贷、趣分期、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贷款平台更有针对性。

李想是趣分期的5位天使投资人之一。趣分期的CEO罗敏在好乐买工作时,就与好乐买创始人李想熟识。2013年底,当罗敏找到李想聊关于大学生分期贷款购物平台的创业想法时,李想说自己“眼前一亮”。

“一个宿舍里有一个人用了趣分期,觉得非常好用,很快一个宿舍的8个人,一个班级几十个人就会传开。”李想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记者的采访时分析:目前在中国没有任何金融工具提供给大学生。这个市场不仅前景广阔,而且大学生是一个凝聚力强的团体,目标用户群的集中,更利于推广。

微粒贷则参考用户在消费、社交、支付、理财与游戏方面的记录。换句话说,微粒贷可能会覆盖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一些人群。

加之这款产品没有抵押,没有担保,随借随还,省去了线下对接认证这些繁复的工作。内部人士预计,随着白名单的推行及逐步推广,微粒贷的应用场景将不限于手机QQ,还可能扩展至腾讯已有的较大产品平台上,比如微信、电商等。

征信需先行

“你在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骗取保费时伪造的个人信息、网店贩卖假货的差评、预定饭馆却‘放鸽子’、乘坐公交车的逃票行为……”黄隽列举的这些网络行为轨迹,可能都会包括进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征信体系。

今年1月5日,央行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属阿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这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以六个月为准备时间来看,这八家公司在近期内就会在个人征信体系方面有更为严格的规范。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各类征信机构、评级机构150多家,年收入20多亿元。总体来看,中国征信机构规模小,服务与产品种类少,信息获取难度大,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据券商机构测算,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将超过1000亿元,但中国目前的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总规模仅为20亿元,其中个人征信更是仅为2亿元左右,一旦市场放开,未来中国个人征信的增长空间巨大。

个人征信业务的重要应用场景,就是利用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微众银行给徐军的第一笔贷款业务,利用的就是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

微粒贷的授信原理在于腾讯的社交大数据与平台资源。为了保证借款账户的真实有效,手机QQ需要与银行卡绑定。获得授信额度后,输入身份证号码进行验证,随后资金将划拨到用户绑定的银行卡中。

腾讯研究院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透露,腾讯的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主要运用社交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如在线、财产、消费、支付、社交、游戏等情况,为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征信报告。

腾讯征信公测后,用户可以查询到自己的信用评分。未来,腾讯征信将为微众银行提供服务,用户的征信信用评分,将直接转化为一定的贷款授信额度。

一位多年从事风控分析的银行人士告诉《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记者,大数据应用在个人征信的基本逻辑在于,账户的可靠性,是依靠已有银行账户进行的。被授信人的可贷款额度,才能依靠腾讯的社交数据与平台资源进行甄别,或者加以相应经济能力分析模型提供支撑。

就目前银行采用的风控模型来看,微众的风控模型可能是在银行已有的模型中引入新的变量,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创新,还要看这些变量的可靠性是否经得起考验。

“央行的征信记录还有未能覆盖的群体,比如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学生群体、蓝领工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这些常常被官方报告忽略的人群,可能恰恰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其信用等级。” 作为首批个人征信机构的负责人之一,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在年初曾如此表示。

消费金融篇2

【关键词】金融消费 金融消费者 法律保护

一、金融消费的法律特征

(一)相对于一般消费,金融消费是个人资产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步升级,就传统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少,而金融、旅游等新兴领域则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金融消费已日渐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领域之一。自然人作为社会个体,其在金融市场的消费方式主要表现为金融投资――放弃现在的消费,旨在获得未来可能但不确定的收益。消费者投资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以后的消费。因此,相比较对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消费需求而言,个人的金融需求只有当个人资产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二)相对于一般消费,金融消费具有特殊性

1.金融消费客体(金融产品)具有特殊性。第一,客体无形性。金融消费客体即金融产品,其本质内容是金融服务,因此,无形性是金融消费客体的固有属性。金融产品没有可感官的外在形态,金融消费者难以形成直观判断,其交易判断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信息。

第二,内容专业性。金融产品的本质决定了其在费用构成、利润结构、税费负担、风险形式、惩罚机制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行业壁垒。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使金融消费的全部内容均为信息的组合,高度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使得这些信息即便写在纸上,较之其他商品交易,普通消费者真正理解金融产品就更为困难。

2.金融消费行为具有特殊性。第一,行为的风险性。金融产品相较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以金钱为标的,以在未来获得收益为最终目的,但这一消费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可能获得收益的同时还伴随一定的风险性。收益率通常被用来作为衡量金融产品的收益性大小。金融产品定价是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中重要的环节,是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然而,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创新产品定价缺乏恰当的限制和约束。难以定价的金融创新产品在市场中被肆意提高价格,直接导致金融产品价格与其本身的价值背离,虚拟的财富不断被放大,金融不断脱离实体经济,因此,金融产品总是伴随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而相对于一般消费,金融产品的不透明性和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导致金融消费者更易遭受损失。第二,方式的诱导性。金融产品的销售,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诱导、推销。诱导性推销中,基于信息的劣势、反应的被动性以及人性的弱点,金融消费者很容易进行非理易判断。

3.金融消费主体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都具有相对垄断性,金融业相对于其他竞争充分的行业,其行业准入门槛较高,这导致金融消费者对金融行业过分依赖。另一方面,与一般消费者相比,金融消费者交易弱势特征更为突出。金融消费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即交易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对交易信息更加依赖,在金融消费市场中的交易风险更加突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三)相对于一般消费,金融消费过程信息不对称更为突出

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交易中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交易信息的稀缺性,不完全的或有限制的契约中对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影响事后双方重新谈判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当事人事前的激励,市场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在传统消费过程中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形,但因传统消费中消费者所购买和接受的服务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其对于所购买的商品与服务有完全认知。但在金融消费领域,金融消费者购买的金融产品,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汇集,其产品质量是否良好取决于汇集为金融产品的信息本身质量是否良好。产品质量良好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最基本目的,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在金融消费过程中,信息之于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性与传统消费过程中产品质量之于普通消费者的重要性等同。金融消费者所获得的产品信息缺乏真实性,其所面临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大。金融消费关系双方交易的本质为信息的传递与运用。金融市场因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运行的特殊性,其信息不对称更为突出。在金融消费过程中,要弥补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不足,保障处于弱势的金融消费者实现预期收益,首先就必须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利。然而,由于金融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和专业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在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消费者面对着金融精英群体――金融服务者,其弱势地位更加凸显。

金融消费相对于传统消费,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此情势中,将金融消费者作为一个法学概念确认下来,对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很有必要。在综合金融背景下,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当新型金融商品进入金融市场交易领域并进行流通时,新的法律关系――金融消费法律关系产生了。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主体界定已经不能满足各金融主体利益保护的需求,金融混业经营导致金融市场主体身份越来越难以界定,如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替代不同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者,则可以诠释金融法律关系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价值

(一)微观上,金融消费者关乎个体公平正义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可以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两大类。经营者通过生产、销售活动掌握着各种商品的信息,消费者则被动的通过经营者获取商品与信息,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不对称性。由于现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含量逐渐增高,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经营者逐渐控制了商品服务的生产,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这使得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风险也越来越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消费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条件。金融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订立合同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往往凭借其优势地位和专业人才,通过格式条款、免责条款、转嫁风险,加大了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传统上,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合同关系被视为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法关系”,强调的是私法自治和契约的由,排除国家公权力的干预。但在金融领域,金融监管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目标的追求则应着眼于矫正金融消费者与经营者实质交易地位“不平等”,即通过公权力弱抑强,达到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因此,通过适当的外部约束力量,推进金融消费过程及产品特性的透明化,以利于金融消费者综合各种信息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从而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宏观上,金融消费者关系金融系统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通过交易活动实现价值流通,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消费者则是金融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与传统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关系相一致,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是供求关系,是矛盾对立统一体,没有金融消费者金融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得到的教训之一就是忽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传统单一的纯粹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管制对于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交易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最为关注,因此,通过法律途径赋予金融消费者相应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参与金融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多、更深的介入金融消费活动全过程,以提高其自身的参与动力和参与能力,实现金融消费者内部“自治”,有利于避免外部管制的弊端。金融调控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局限于增进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而应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目标,通过金融消费者“自治”,防止和减少因金融消费欺诈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危及金融安全的行为发生。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金融机构德目标为谋求利润最大化,但如果单个机构的理不受到任何约束,则易导致市场调节机 制的失效,甚至引发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危机。金融机构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从长期看,是确保自身乃至整个行业健康、理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只有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才能更好地降低金融业系统风险;只有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才能不断提升金融效率,维护好金融安全,提高我国金融综合竞争力。

综上,在金融领域,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与强化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效率是个对立统一体。金融立法应该反映金融实践并通过法律推动金融实践的开展,尤其不能忽视对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金融消费者的特别保护,赋予金融消费者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有的位置,确立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在法律上的消费者地位,实现金融权利、义务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间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金融稳定、金融效率与金融权益之间的稳定平衡。(如下图)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选择

(一)法律保护原则

1.专门保护原则。金融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相比有着明显区别,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公平正义和金融安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系统性意义,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从维护消费者个体角度对金融消费者进行立法保护,不能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系统宏观性价值目标。因此,将金融消费者从一般消费者中分离出来,进行专门立法保护,应是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应然选择。

2.倾斜保护原则。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要求金融立法给予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通过加重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定义务、赋予金融消费者权利等方式来矫正交易双方的不平等。法律对金融机构向金融消费者履行的告知义务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履行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倾斜保护原则还要求金融机构承担更多的程序性义务,如简化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减轻金融消费者举证责任等。

3.区别保护原则。政府与社会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去保护一般的金融消费者,而对于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和专业知识经验的“金融消费者”,对其的保护力度可以相对减弱,专业投资者不应纳入金融消费者范畴进行倾斜保护。因此,将专业投资主体排除在特别保护之外,才能真正保护弱者即个人中小投资者。区别保护可以为一般金融消费者划定投资,避免进入高风险领域而遭受意外损失。

4.适度保护原则。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经济条件还相对薄弱,对消费者保护应当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因此,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不能过度,否则不仅不能促进金融市场运行,反而会抑制金融业发展,影响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高效,最终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二)推进中国特色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仍需不断调整,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金融业务品种、金融服务流程等,以保证我国经济尤其是金融业稳步发展从而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金融消费者的消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为我国金融法制立法的第一要务,也是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之一。第一,在相关金融法律基础上增补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关条款,确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管部门,设计具体可行的保护制度和保护措施。第二,积极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工作,扩大消费者的外延,明确金融消费的特殊性,获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门立法的立法授权。第三,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进程,及时推进更高层级金融消费者权益立法,其最终目标是整合现有法律的有关条款,制定一部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逐步形成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础,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法规、规章为主体,其他诸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补充的有机统一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三)构建我国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体系

1.行政机制。目前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监管机构主要为“一行三会”。“一行”即我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管理部门,负有“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金融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任,承担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法定职责,在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和较大的影响力,兼具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综合保障的专业能力和协调能力。“三会”即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金融专门监管部门由于受到分业监管和实质混业经营的局限,其金融纠纷的解决能力必然会受到自身职权和专业能力的局限,且如由单一监管部门负责解决相关争议,也容易导致三个监管部门间的推诿。因此,由中央银行作为纠纷行政解决途径的主管牵头部门更为合理,也更有利于金融消费权益的保护。

2.司法机制。司法机制指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形式,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从而维护自身权利的一系列规范的总和。纠纷司法解决机制处于现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核心地位,其最大特点在于纠纷解决程序的规范性和结果的权威性。诉讼的对抗性和公开性是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证,而诉讼的结果由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了诉讼结果的权威性。此外,诉讼价值还体现在效率上,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因此,我国纠纷司法机制设计应充分体现其公正、效率等价值取向。

3.民间(NGO)机制。民间(NGO)解决机制正是由于其民间第三方的特殊地位,在解决金融消费纠纷过程中,可以简化纠纷解决过程,缩短纠纷解决时间,从而节约当事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民间(NGO)解决机制,纠纷解决是迅速的,并且最终裁决结果就当事人来看是合理的,该机制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国家公权力介入纠纷解决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构建纠纷民间(NGO)解决机制,首要的是修改有关民间(NGO)管理规定,扫除民间(NGO)发展的法律障碍;其次,大力培育民间(NGO)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金融消费者第三方NGO组织;最后,树立不同类型运行机制民间(NGO)典型,逐步推广民间(NGO)管理运行机制,更好发挥民间(NGO)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韩汉君.金融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3]叶林,郭丹.中国证券法的未来走向――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问题[J].法学学刊,2008(06):159-161.

[4]孔令学.论公私权视角下的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与限制――从《反洗钱法》颁行谈起[J].济南金融,2007(04):20-24.

[5]马洪雨,康耀坤.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02).

[6]黄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

[7]何颖.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原则[J].法学,2010(02):50.

[8]巴曙松.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西部论丛,2010(04):52.

[9]管斌.金融消费者保护散论[N].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6.

消费金融篇3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日益发展,金融消费者群体迅速壮大,与此同时,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也日渐凸显,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成为当下社会各界的长议话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拉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序幕,在反对不公正和滥权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部门不健全,至今还没有出台正式的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导致了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依然处在缺乏保护的状态之下。因此,众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及其特点来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而多数学者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金融消费现状和金融环境得出中国在立法、设置专门机构和加强监管制度建设三方面来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结论。

一、我国常见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侵犯行为

(一)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金融消费者,指的是为了满足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开支而购买、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或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1]。从概念上来看,“金融消费者”从属于“消费者”,前者是后者在金融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因此作为金融产品的购买者、金融服务的接受者,理应受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我国的消法贯彻的是倾斜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经济法理念,这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因为对于以满足生活消费需要为目的的自然人来说,他们往往是较为弱势的一方,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2]:实力弱,即个体消费者的经济实力与企业法人相比大相径庭;结构弱,即分散的消费者通常势力单薄;手段弱,即消费者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缺乏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等。

(二)常见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侵犯行为

金融消费者应有的基本权益包括:金融消费安全权、金融消费知情权、金融消费自由选择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消费隐私权、金融消费受教育权、金融消费求偿权、金融消费监督权[3]

1.知情权的侵犯

经常会有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争端甚至对簿公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完全知晓,知情权收到了侵害,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被蒙蔽了。在知情权上的侵犯事件,典型的案例有银行调高跨行取款手续费而不告知存款人,增加了存款人在跨行存取款上的费用;金融机构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鼓吹产品的高收益,却淡化高风险,进行虚假宣传,蒙蔽消费者。

2.自由选择权的侵犯

银行将两项相对独立的金融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例如有些银行在消费者开户办理借记卡的同时开通网银、手机银行,对可免费用不进行主动告知消费者。消费者在申请贷款业务时被银行人员要求在相应网点存款,借此完成吸储任务,或者购买特定的几款理财产品,否则难以享受银行优惠贷款利率等。

3.隐私权的侵犯

金融机构不仅是资金的聚集地更是信息的大宝库。金融客户往往会将其私密信息留在金融客户,但这会引发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在金融消费领域,存在着金融机构将收集到的消费者信息,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任意转让或者出售给他人的现象。我国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银行卡盗刷事件,尤其是最近媒体曝光银行卡信息的大量泄露,随意就能买到银行卡号、密码、户主等私人信息。这使许多消费者感到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

4.公平交易权的侵犯

金融消费者在接受金融服务时与金融机构签订的合同,往往都是格式条款,消费者只能被迫接受,而条款的设置通常不利于消费者。消费者在金融机构办理业务时,往往会填写各种单子和表格,而很少有消费者会详细查看这单子和表格背后的说明。这导致的后果是一旦发生风险,金融机构会以客户已经签字作为认同须知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

在金融消费中,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依据首先便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最新修改版于2014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法[4]。但是,众所周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涵盖的对象包括各个领域的消费者,而对于金融领域的消费纠纷事件不具有直接适用性。其次,可参照《保险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定,从时间上看,最年轻的《证券法》是在2005年10月27日的,而最早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于上世纪90年代。不可否认上述法律的颁布及实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同样也能看到这些法律规定的着眼点在于整个金融机构的良性运作,而非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所以在现实应用中操作性并不强。此外,由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也能起到一定的法律效应[5]

总而言之,以上提及的所有法律规定针对性不强,在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问题上不具备直接可操作性,这将增加纠纷处理的难度,导致在审判金融消费者权益案件时面临有法可依但依法不足甚至是无法可据的尴尬境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脚步明显迟缓,尤其在2007年金融危机事件后各发达国家更是把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外在这方面有诸多可借鉴之处[6]

三、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机制方面,各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7]:首先,从立法上将保护消费者权益确立为金融监管目标;其次,规范投诉机制,加强金融机构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建设,一旦投诉纠纷发生,消费者可以向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这两个渠道寻求帮助;再次,发挥金融行业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在国际上展开合作,共同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二)依法取缔不合理条款

对于不平等格式条款,银行通常做出的反应方式依次排列顺序是内部规定、行业规定、无解释、国际惯例。银行作为销售方,虽然有权利自行制定其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条款,但是在发生利益纠纷,难免向自己倒戈,不惜以不合理条款最终解释权为手段侵害银行消费者利益。其他金融机构也是如此。因此,政府必须立法对金融机构设置的条款进行一定干涉,运用法律的强制力取缔不合理条款,在法律的约束力下,金融机构便不能以“内部规定”或“行业规定”等为由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对于不做解释霸道行为,是银行不敢正视自己侵害消费者利益的事实,监管者应该予以警告批评或者处罚。银行业不能将牺牲消费者利益作为自身谋求高收益的代价,这绝不是长久发展之计,理应在业务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在行业竞争中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金融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8]

金融消费者相关知识匮乏,加之自身维权意识淡薄,是导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另一大原因,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金融消费风险。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用金融知识、常识武装广大消费者,引导其充分重视并捍卫自身的消费者权益,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如认真阅读产品说明、合同内容等,以尽可能减少自身损失,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应该恪尽职守,向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且详尽的信息,不得故意隐瞒或误导消费者。金融机构应加大透明度,阐述产品与服务的具体真实信息,同时帮助金融消费者扩大有关金融消费的知识,使其能够做出更为慎重且理性的金融消费决定。为了弥合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代沟,一方面金融消费者应积极与银行进行协商沟通,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内部信息披露制度,做到程序公开,监管透明,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纠纷。当然,政府也应设立专项部门,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宽敞的投诉渠道,并及时有效地为消费者解决问题。同时,金融消费者也可以以合理合法方式联合建立民间组织,让更多利益受到侵害的金融消费者得到关怀、支持与帮助。

四、总结

金融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消费者的参与及支持,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目前存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屡受侵犯现象,国家立法机关、金融行业及各大金融机构都应有所作为。除此之外,金融消费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提高自主辨别能力,在金融消费和享受金融服务时,能判别真假,去伪存真,最后做出合理的决定。只有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需求方对自己认真负责,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信心,从而使得整个金融系统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田威.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比较研究――金融监管的角度[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刘迎霜.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兼论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借鉴[J].现代法学,2011(3):91-98.

[3]严亮,苏莉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指引构建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4-65.

[4]王雨静.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的法律思考[J].学术交流,2014(5):55-59.

[5]朱庆,唐友伟.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11(3):37-40.

[6]宗志娟.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115-116.

[7]李卓.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348-350.

消费金融篇4

多重使命出台

近日,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金融对扩内需、促消费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银监会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

消费金融公司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和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拟试点设立的专业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在设立之初,资金来源主要为资本金,规模扩大后可以申请发债或向银行借款。此类专业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

《试点办法》共五章三十九条,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变更与终止,业务范围及经营规则,监管指标及消费者的保护等都作出了相关规定。根据《试点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应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出资人;消费金融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阶段的业务范围仅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借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结合国际经验,《试点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设定了相关的监管指标,包括较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以及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等;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试点办法》还规定了三方面相关内容:一是贷款利率不能超出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二是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随意对外泄露;三是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应采取合法的方式,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从内容上看,《试点办法》相关规定的设计可谓近乎完美。然而,面对一个经济形势如此复杂的大国,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如初所愿承担起扩内需、促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吗?

用美国的病根 治中国的病根

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将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再添新生力量,若再加上外资金融机构“抢滩”中国消费金融业,其所产生的“鲶鱼效应”,定会有力推动我国消费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华南农业大学金融学教授程昆的结论却让我们大吃一惊――“消费金融公司从运作原理上来说,跟美国的次贷是一样”!吃惊之余,我们对这类公司的成立意义和发展前景也增加了一些深思。

此前,我国人事消费金融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类型只有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两类,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不到12%,而且主要以住房按揭、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为主。对于居民耐用商品消费,以及旅游、教育等一般用途的个人消费等方面的信贷金融服务,只有个别银行和担保公司联合办理,但规模小、利率高、手续繁琐、专业化程度和效率不高。

成立专门的消费金融公司意味着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职能的剥离。“这肯定意味着要降低发放消费信贷的门槛。”程昆教授分析说,如果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像之前的商业银行一样,则没有成立的必要。如果要有所作用,一定是在发放消费贷款方面放松条件,否则,消费金融公司无法实现它所设想的“扩大内需”目标。

根据《试点办法》,消费金融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客户办理一笔业务,最快只需要半个小时”。简化手续的背后也是门槛的放低。如此一来,符合条件和并不怎么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有可能获得贷款,美国的次贷正是这样的组合。

既然如此,美国因为次贷危机引发经济衰退,而中国反而利用相似的原理来治疗萎缩的内需,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是否意味着美国的今日就是中国的明天?对此,程昆教授认为次贷产品本身没有问题,它通过这种组合,降低了产品的风险,唯一的问题是,它无法避免系统风险:宏观经济的波动,民众预期的变化。

舶来品在中国水土不服

消费金融公司以“快捷、无担保”作为竞争优势,这恰恰成为高悬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众所周知,类似的金融公司在西方国家运行已久,尤其是在崇尚超前消费的美国,这已成为其金融特色。然而,在西方国家,此类公司历经长期发展历程以及金融危机的洗礼,现在已很少面向低端客户,而是选择一些中高端信用良好的客户。有信用作保,在贷款程序上可以做到“快捷、无担保”。

然而,中国目前信征体系还非常不健全,所谓的能带动内需、面向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快捷”地甄别出具有还贷能力的客户?

详细调查客户的信用记录必然做不到“快捷”,没有“快捷”,消费金融公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反之,没有详细的客户信用记录,又如何避免消费金融公司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如果客户到期无法偿付,依据《试点办法》,只能用正当的手段催收,不准用威胁恐吓的手段。然而,大量贷款无法回收,违法手段或将成为一个隐秘问题也未偿可知。

“快捷、无担保”――风险。使消费金融公司陷入一种囚徒困境,减小风险必然做不到“快捷、无担保”,而这就失去了其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银监会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加剧了风险程度,必将使得消费金融公司陷入“贷款回收难”与“融资更困难”的尴尬处境。

另外,消费金融公司的运作并不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国民的家庭理财方式仍以储蓄型为主,家庭储蓄率较高,除了住房贷款之外,我国其它消费品的贷款市场一直都不景气。信用卡的消费数量虽然庞大,但高达85%的信用卡使用者每个月都保持账户平衡,信用卡的信贷消费功能远未开发。汽车金融业务在国外已经成为汽车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在我国却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能否为老百姓接受是一个事关其生死存亡的关键性问题,但目前看来,前景不容乐观。

拉动内需 动能不足

依靠消费金融公司来扩大消费、启动内需任重而道远。要使国民转变“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由积累型消费转变为贷款消费模式,目前还存在很大挑战,而这也将成为未来消费金融公司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并非易事。消费金融公司对我国目前的消费贷款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查漏补缺的作用,但如果以此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恐怕还要经过一番深思。

消费金融篇5

消费者在准备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银监会拟批设消费金融公司,时隔5个月,银监会正式迈出了批设消费金融公司的第一步。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陈琼在媒体通气会上做出了回答。银监会自2007年底开始对国内外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比较清晰地了解了消费金融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运营模式,并进而分析了在国内发展消费金融的意义、必要性以及推动方式。银监会希望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类新型的金融机构,―方面促进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另―方面,可以丰富中国金融机构类型和金融服务产品的需要。

赵锡军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选择这个时机,正好是我们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时刻,拉动内需就需要有一些金融手段支持,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信用卡消费等支持手段,但是作为一种金融机构的形式提出消费金融公司,这也是一种金融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时推出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为了刺激消费这个目的。

考虑到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方式,人们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空间产生了怀疑。赵锡军解释道,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可能使得消费信贷成为一种消费方式:首先,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需求在不断升级,消费品味越来越丰富,消费价值也越来越高,购买冰箱、彩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也随之增加,将来奢侈品可能也会消费得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其次,现在有些人,特别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习性有了很大改变,带动了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在经济实力不是很强的时候,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信贷消费;再次,即便是生活习惯没有变化,消费需求没有那么旺盛的时候,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婚丧嫁娶,人们也可能需要提前消费,之前主要是向亲朋借钱,现在则可以向专门的金融机构借款;最后,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没有消费需求的领域也被开发出来,比如上学、就医等,这也是消费金融公司市场的一部分。

银行尚欠动力

有关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资格,《试点办法》中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准入条件,国内商业银行被视为最具潜力的潜在投资者,当下试点工作基本上应该是采取政府带头并携手商业银行的模式。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开始积极筹备消费金融公司。据了解,上海市现已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等金融机构达成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的框架协议,而在2009年陆家嘴论坛上,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具体方案,但是工行非常重视银监会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决定,正在对这个决定进行研究。

然而,在银行业界也有一些人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表态比较谨慎,认为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与目前银行已有消费金融产品部分重合,银行可以拓展消费金融业务,不一定要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另外,也有一些人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反对设立,但是应该不会积极挑头。

对于目前部分银行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积极性不高这一情况,赵锡军认为这是因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上。如果市场发展到了像美国那种状态,银行想要找到一个正常的好的客户已经非常困难,因为所有的客户都有固定的银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必须不断地想办法扩大业务,就像美国的次贷,正常客户放完了再想找客户,就是次一级的客户,这就产生了次贷,这都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开拓各种各样的客户,开拓各种各样的市场所造成的结果。“中国银行业发展到一定成熟度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些竞争,就会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目前,中国银行业还没有达到这种竞争白热化的程度,客户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它们还都顾不上,更不要说个人人银行肯定是先从最有价值的客户开始做,做到所有客户都做完了,它就会开始考虑一些其他的创新手段来争取客户,这是市场发育程度的问题。”赵锡军如是说。

做就是进步

消费者与潜在投资者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态度较为保守,它是否会按计划推出,真正推出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赵锡军说:“银监会会不会按时推出消费金融公司,要看征求意见的具体情况,如果改动不大,人们意见不多的话,应该还是会按时出来的。”

要使消费金融公司发挥刺激消费的作用,应该具备一些条件,赵锡军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分析认为,天时即从政策层面的支持看,问题不大,政府希望消费金融公司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愿意不断地积累经验;地利应该说有些地方差异比较大,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本来就比较发达,这种金融机构出来以后可能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一些贫困地区,温饱问题还没解决,除了一些必需的借贷,让他们借钱消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经济发达地区情况可能会比较好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业务推展进程可能要慢一些;人和的问题比较大,因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不一样,每家每户具体情况不一样。因此,从条件上讲,三方面可能都需要不断地提升完善,总来的来讲,第一,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问题是消费水平、消费能力问题,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第二,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以后,只要让它找好业务定位就可以,不一定要让它发挥刺激消费的主导作用,要看到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消费金融篇6

消费金融的机遇

政策倾斜。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促进消费升级的若干政策,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有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提升服务与产品质量,完善消费环境,有效提升消费意愿。此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释放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银监会等部委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借力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如银监会修订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开办异地业务和吸收境内股东及股东境内子公司存款,对放贷最高限额也由“借款人月收入5倍”修改为“20万元人民币”。

人口红利。消费金融公司定位于小额、分散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申请门槛低,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新人、中低收入群体、大学生等,主要为传统金融体系较少覆盖人群。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这部分群体增长迅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比上年同期增加1.33个百分点。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使得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加上目标群体体量巨大的规模效应,消费金融将大有可为。

观念革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逐渐由“量入为出”向“提前消费”转变,由物质消费向精神需求消费转变,旅游、文化、教育等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攀升。80、90、00后等新生代逐步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这类消费群体思想更为超前,普遍能够接受提前消费的方式。消费活动中更加注重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整个社会消费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消费金融的挑战

消费金融蕴藏万亿蓝海,体量巨大,不同主体争相涌入,不断推动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持牌正规军,应立足自身特色,明晰市场地位,把握风控管理,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竞争趋热。试点初期,消费金融公司遇到一个尴尬的事实,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覆盖了相当大一部分消费群体,各大银行间信用卡竞争也十分激烈,未被信用卡覆盖的属于信用难以保障或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电商系推出的类信用卡产品,如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商城的京东白条,提供分期、赊购等系列金融产品,迅速聚集了一大批用户。信用卡类产品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购买产品、分期付款都很方便,用户习惯已经形成。随着银监会等四部委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来,被扼住贷款上限的P2P系也纷纷转战消费金融。此外,传统销售企业也积极布局抢滩消费金融,或战略合作,或自建模式。消费金融竞争业态异常激烈,消费金融公司发展道路充满挑战。

业务同质。消费金融公司信贷产品主要由信用贷、消费分期为主,与传统商业银行消费贷相比区别不大,消费金融公司间金融产品差别也不大,同质化现象明显。市场上消费金融产品总量繁多,但利率定价、产品种类、服务群体差异不大,产品创新不足缺乏竞争力。如何嵌入消费场景,拥抱互联网消费模式,提供特色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O2O消费服务理念,提升客户体验,需要消费金融从业者深度思考,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消费金融模式。

风控薄弱。相比较传统商业银行而言,消费金融公司在风控这块完全处于劣势。商业银行有着比较成熟的风控体系,而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群体往往难以获取真实信用记录。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间短,用户数据狭隘,往往需要借助央行征信、第三方征信等进行用户分析和风险定价。现阶段,国内征信体系尚不健全,个人信用信息分散,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大数据信息挖掘不足,难以真实反映用户实际信用状况。此外,由于缺乏高效入口,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格外依靠渠道和中介机构,自身对贷款的风控存在不足,此类也更容易造成声誉风险。

建议

消费金融市场硝烟弥漫,对客户的争夺也愈发激烈,消费金融公司需从获客、服务、风控等环节提升自身素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寻求突破。

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业务同质化背景下,对用户的争夺其实就是对消费场景的争夺。市场上消费贷定价差别不大,实际上客户也并不太敏感,如何更加贴近生活,更好金融获得服务体验的消费场景往往能够提升用户黏度。BAT布局消费金融基于巨量流量入口,加上互联网发展沉淀的亿量级用户,做到了用消费控制消费金融,用金融去衔接消费场景,发展势头迅猛。消费金融公司往往是基于股东背景或是第三方合作模式去运营消费场景,如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与苏宁传统卖场场景深度结合,用金融运作助推销售,二者互相裨益。线下场景竞争激烈,消费群体竞争更趋于白热,如大学生群体,像大学生分期、人人分期、宜人贷等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依靠股东背景,线上线下结合提升用户体验,打造场景金融,细分消费市场,方能做出特色。

特色发展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缺少电商和传统销售巨头天然的场景优势和庞大用户群体,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风控能力挑战,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做到金融普惠。首先,要专注于细分市场,为特定目标群体量体裁衣,打造精细化消费场景,这样也将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其次,精准营销也有利于资源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获客效率。针对目标群体,打造专属场景金融,定制化的服务更能积累客户和培养客户金融习惯。在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客户消费需求、用款周期和还款方式,创造更多有弹性的金融产品;在渠道拓展上,探索满足小微企业员工、新型农民工群体的消费需求。

消费金融篇7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 权益保护

为努力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和氛围,人民银行兴化市支行携手金融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使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共同创建金融业放心消费的新环境。

一、扩大宣传,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该行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作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抓手,有效提高了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一是网点宣传。充分依托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指导金融机构以营业网点为宣传阵地,编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资料向群众发放,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和宣传视屏,营造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二是联合集中宣传。以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为契机,开展3・15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月,通过宣传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反假货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三是媒体宣传。在2015年3・15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月期间,该行负责人就如何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接受兴化电视台专访,并在晚间黄金时间段滚动播放。同时,在《兴化日报》出一期专刊,宣传金融消费者维权知识,公布金融消费者维权渠道、维权热线电话和兴化市金融消费者维权电话等,进一步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受到广大市民和金融消费者的好评。四是举行一次“大篷车”流动宣传。根据兴化人多、地广,农民金融知识相对薄弱的实际,该行在2015年春节前后举行了为期1个月的“金融知识大篷车乡村行”宣传活动,将防范非法集资、高利贷、银行卡诈骗、反假人民币、个人征信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作为重点宣传内容,通过流动宣传车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将金融知识送到乡村、田间地头和种养殖户的手中,使之家喻户晓,融入农民心中。

二、服务前移,努力打造方便适宜的金融消费环境

近年来,该行努力搭建金融消费平台,大力推广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快通工程”建设,努力构建良好的金融消费关系。一是努力搭建银企对接金融消费服务平台。分别联合开发区、安丰镇、经信委等相关部门,成功举办银镇(区)共建、重大项目专场银企对接会和金融消费超市,促成112家企业与12家银行机构达成意向融资金额60.75亿元。二是创新适合金融消费者需求的金融产品。多次带领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信贷部门负责人深入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了解他们金融服务需求,创新推出“农场土地流转融资宝”、“农机通”等金融产品,提供集信贷、支付结算、企业前景规划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三是大力推广农场金融服务站建设。充分依托农家书屋、村委会大力推广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使农民能够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集反假、取款、余额查询等金融服务。同时,先后建成银行自助银亭3家,“快付通”等支付结算工具覆盖率达100%,兴化市在周边县市率先实现全市614个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三、主动服务,切实降低消费者金融消费成本

一是主动公开。在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立咨询台和大堂经理服务岗帮助和服务消费者,坚持文明周到服务,热情礼貌待客。在各营业网点显目位置公开利率、结算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等,让金融消费者明白放心消费。二是联合市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开展金融放心消费专项检查,让金融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仅兴化农商行废除收费项目27项,降低收费项目15项,废除或降低收费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7.39%。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切实降低中小企业金融消费成本。该行指导银行机构树立银企“一盘棋”理念,主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加强利率监测,对平均利率下降明显的金融机构给予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截止2015年4月末,全市共有8家银行机构主动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最高幅度达到20%。

四、部门联动,搭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台

金融消费者维权中心兴化分中心主动与兴化市消费者协会联手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台,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明办、物价部门、社区、教师及企业代表等开展金融机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和评议活动。一是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组织100名金融消费者代表分别对接受服务的银行进行评价;二是会议评议。在被评价银行汇报基础上,由金融消费者代表进行面对面的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结果运用。通报泰州市人民银行履职领域金融消费者维权中心和泰州市消协以及市有关方面,反馈给被评议银行及时组织整改,并督促被评议银行主动规范服务行为,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四是受理投诉。该行认真受理来自政府信箱,书记、市长信箱,“12345”公共服务热线,上级行和本行等多个平台的金融消费者咨询和投诉信件,截至2015年4月末,共受理17件,办理的及时率和答复率均为100%,满意率达100%,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消费金融篇8

口碑指数中的30个品牌,覆盖了90%的消费者,共分为四类:第一大类是银行系,主要是银行和银行资本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第二大类是产业系,资方是一些产业公司,比如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第三大类是电商系,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市场份额可观;第四大类是P2P系,主要资金来源是以P2P融资为主的平台。

面对万亿级市场的大蛋糕,四大派系各自争抢不同部位,最终表现各具特色:30个品牌中,占据半数席位的P2P公司在综合指数排名榜上并不抢眼,绝大多数在榜单的后半段;电商系仅有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两家,均名列前茅;以苏宁消费金融为代表的7家产业系品牌,基本位于综合排名的前半段;6家传统银行的表现差异明显,兴业和中行综合排名靠前,另4家表现则居中或中下。

三大问题也随之产生。首先,风控能力不一。年轻群体已经非常适应先消费后支付,与此同时,20%的90后完全不知道所选消费金融平台的利率,容易成为真人版“杨白劳”。校园贷的恼寺示痈卟幌拢个别的超过100%。

其次,网上层出不穷的提现攻略,正利用各方漏洞来给平台方造成损失。

再次,平台安全问题频现。超过两成消费者在使用时曾被泄露信息,同时也有近两成消费者遭遇账号被盗、密码篡改、信息被修改等。在各系平台中,消费者对P2P系消费金融的安全指标满意度相对较低,银行系认证的安全性则高于其他三系。

与电商行业一样,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好评”关乎生死。口碑指数表明:消费者的评价直接影响忠诚度,指数中的公司获得正向的言论较多,市场表现不佳的往往也有更多的负面舆情。知名品牌诸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拥有更高的客户忠诚度。

有些P2P公司广告足,用户数流量大,但留存率很低,在缺乏好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消费者没有忠诚度可言。

消费金融篇9

关键词:消费金融;风险;投资产品;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对产品的稳定性的定义

我们对产品的稳定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定价合理性

产品倘若定价过低(也就是给予投资人的收益率过高),会使得产品价格的波动性过高,也就是如果发生某种风险,产品的收益率会突然下跌,引起投资人的恐慌,投资人会因此卖掉这些金融产品或者大量提现,进而引起收益率的进一步下跌,造成恶性循环,对小额消费贷款企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金融风险隔离度

根据债权的不同打包出售的方式不同会造成贷款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不同隔离度,通过分析打包的方式的不同,得出其中的利弊,继而分析企业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债权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打包构建方式

现在市场上的债权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打包构建方式有两种,我们分析比较他们的利弊:

1.ABS模式

使用的企业:京东白条,阿里花呗,还有最近的分期乐旗下的桔子理财

操作的方式:打包方式需要企业把他们的债权卖给SPV,进行破产隔离,然后SPV可以把资产打包上市,在公开市场发售,通过证券供求关系平衡为证券定价。

优点:

(1)证券通过其违约率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分级,然后在公开市场进行买卖,定价完全由公开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

(2)打包的过程中把债权卖给SPV,进行了破产的隔离,证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较小

缺点:

(1)定价较为被动,竞争力没有自主定价权的资产池模式强。

(2)国内的SPV未成熟,大多为信托担保公司,有较大的法律风险,而且风险隔离不专业。

2.资产池模式

使用的企业:趣分期旗下的金蛋理财

操作的方式:将债权打包,直接卖给投资者。企业拥有自较高,企业将投资人的钱与贷给消费者的钱都放在一起,债权的分配还有收益率的调整都是企业自己控制。

优点:

自较高,能在资金面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提高收益率吸引投资人,竞争力较ABS模式强。

缺点:

(1)资金池较为不稳定,一旦出现风险,企业跟理财平台的地位较为被动。

(2)没有进行有效的破产隔离,一旦证券出现价格风险,风险很快能传递到企业,影响企业的运行。

(3)资产池模式的合法性有待商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

三、模式分析

两种金融结构虽然看似都是把债权打包出售,但是其构建模式有较大的差别。

1.定价合理性

ABS模式的定价较为合理,因为其信息披露比较完整,有充分多的供求关系对产品进行定价:如果出现风险,债权会卖不出去,进而证券缓步降价。

对于资产池模式的话,因为趣分期旗下的金蛋理财保证客户有随时提现的权利,金蛋理财的产品如果收益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低于其他理财产品,客户会提走自己的钱去投资其他的产品,会影响其资金池的稳定性,更有可能发生挤兑风险,用户集体提现,使得企业资金池枯竭,现金流断裂。

2.风险隔离度

ABS模式的风险较小,资产卖给SPV其进行了破产隔离,但是在中国的SPV大多是信托担保公司,缺乏真正定义上的独立空壳实体,而且真正的ABS模式对于SPV的公司要求相对高,需要其起到委托评级,证券发行等作用,中国资产证券化进程较为缓慢,很多SPV的公司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而且没有进行真正的风险隔离,如果风险发生,贷款企业,SPV,投资人的关系模糊不清。

资产池模式的风险隔离度低,因为投资人跟贷款人的钱都在一个资金池,能否放出贷款决定于资金池是否有足够多的投资人的投资流动资金,而是否有足够的收益支付给投资人决定于是否有足够多的人进行贷款,两个关联性非常高,假如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的业务进行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资产池的模式的持续必须要求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张,这样使得资金池模式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P2P企业进行ABS发售,证明ABS发售是未来资产证券化的趋势,因为其有着稳定的定价而且较好的风险隔离度,对于互联网企业,我们认为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互联网洗牌速度太快,活下来的企业就能得到较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的龙头。京东白条跟蚂蚁花呗本身就有较多的流动资金应对风险,而且ABS化完毕,对于抗风险能力强。分期乐跟趣分期是比较小的企业,自身有着扩张性的需求,但是自身也需要保持借贷资金的稳定性,分期乐已经把债权资产ABS化,稳定性较强,但是市场竞争力不如趣分期的金蛋理财。

四、风险应对建议

1.ABS化的企业,例如蚂蚁花呗跟京东白条,他们应该从自身开始规范SPV构建,作为行业的龙头,有能力建立一个较为规范,符合国际标准的SPV公司。而且可以从需求者段完善对于SPV公司的立法,推进中国市场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2.使用资产池模式的企业尽量分散自己的债权资产,进而分散违约风险。建立一个应急账户,将一部分现金存进应急账户,用来应对以后出现的现金流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奇.严控企业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稳健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4(19).

消费金融篇10

事例1:手中持有银行卡,当心花了冤枉钱。某企业退休职工王先生从财务科领到了一张与工资存折配套使用的银行卡,但他一直没有使用。今年初,他偶然发现存折上被扣了15元的“年费”,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说,办卡时持卡人和银行签订的协议里有交纳年费的条款。王先生更糊涂了,我从来没有和银行签订过什么协议呀!原来,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发卡任务,与单位财务科协商,未经本人同意,便直接为职工每人办理了一张银行卡。王先生较起真儿来,向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了电话投诉。监管部门在调查核实之后,责成银行登门道歉,并退回了收取的年费。

专家提示:当前,许多持卡人对银行卡的各种收费缺乏了解。当时的办卡协议中,多数都有“按年交纳年费和手续费”的条款,只是协议上的条款太多,消费者对这样的规定一般不会太留意。广大消费者应对不常用的“睡眠”卡进行清理、缩减。同时,要了解当前银行收费的信息。比如,现在多数银行对于用自动柜员机跨行取款要按照每笔2元的标准收费,异地存取款的要收取数额不等的手续费,各种贷记卡、借记卡透支一定时间后会收取高额的滞纳金,有的贷记卡仅年费就高达数百元等等。所以,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既服务好、费用又便宜的银行卡。

事例2:从银行取出假币怎么办?退休教师崔女士在企业担任财务总监。因事急需一笔钱。这天,她与老伴一同到银行分理处提取现金。由于银行柜外没有验钞机,他们在核对了总数之后便匆匆离开。回到家却发现了三张百元假币。崔女士立即与银行取得联系,却得到了“现金当面点清,出门概不负责”的答复。一气之下,崔女士向分理处的上级银行进行了投诉。受理投诉部门在证实崔女士没有做“手脚”、且该分理处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客户用验钞机后,最终向崔女士作出了赔偿。

专家提示:消费者要注意使用银行柜外验钞机,这样发现有疑问的钞票可以及时让工作人员更换。遇到提取大额现金来不及当面清点时,最好有两人以上同行。这样,如果事后发现假币,可以凭借现金捆扎纸条(上面有银行员工的号码或名章),及时向银行的上级机关反映,并提供同行人员的证言,从而增加维权胜算的砝码。此外,账务往来也应尽量使用个人支票及同城转账,或者使用更加先进的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