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十篇

时间:2023-03-19 06:05:2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篇1

如一位老师在上《慈母情深》时,确立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以‘发现母亲’为线索展开阅读,重点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片段,在体会作者表达的同时感悟慈母情深”,应该说这一目标的指向性相当明确,即在体会与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领悟思想感情。接下来的教学中,他让学生找出了描写环境的几个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之后问:“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们基本上是围绕着“用环境描写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与艰辛”来谈。接着,老师肯定地说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观摩完这个教学片段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教学后,学生可能明白了环境描写是什么,而怎样进行环境描写则基本上是毫无意识。这样一来,日后的写作中,学生只能模模糊糊地记住环境描写这一抽象概念,尽管脱口而出,却很难产生有用的“作文知识”。

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学”大量充斥于语文课堂。这种所谓的方法教学,仍然是以孤立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授受。主要是“贴标签”,既没有对方法的实用情境的考察与探究,也没有对方法效果的考量与把握,更没有对方法运用的实践训练和对运用中的核心知识的阐释……一切都置身于混沌含糊之中,用传授“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程序性知识”,其后果必然是学生的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去掉过程,去掉情境,去掉运用”,把教学变成了干巴巴、硬生生的概念堆积。它是“短命”的,必然造成学生“心智的梗塞”。

那么,到底如何进行方法的教学呢?我个人认为,必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情境?它的运作程序是什么?尤其要设置情境让学生来练习这种方法。

笔者曾经观摩一位上海名师的一节课《埃及金字塔》,其中一个教学片段让我感触颇深。

在学习介绍塔“高”的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时,教师问,146米到底多高呀?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回答说,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于是老师出示了金字塔与40层摩天大厦的图片让学生们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去理解“相当于”是在两者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运用。接着,老师出示另一个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金茂大厦的一半不到。”让学生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学生们讨论之后进行交流。一个学生说,金茂大厦多高,我们不清楚,很含糊。一个学生说,后一句的“一半还不到”,读起来给人感觉是要说“金字塔矮”。另一个学生说,前一句很具体,让人读了一目了然……老师作了小结:选择恰当而又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能更好地体现事物的特点。随后,学习介绍塔“大”的句子。老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相当于______。A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是200米。B青浦夏阳湖一圈大约2000米。”学生们讨论并交流,大家共同认为要选择“学校操场”作比较,这样读者更熟悉、易懂。

教学方法篇2

(一)教学方法单一,使用随意,教学效果不佳就目前教学实践而言,教师并没有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选择,整合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要么只用“讲授法”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要么从头问到尾;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使得课堂缺乏一种凝聚力,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很随意,并没有考虑到主题或者教学目标的实现,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这样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主题或者就是一个形式,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爱尔坎德(DavidElkind)教授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法学教学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团,当今法学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坚持的原则

第一,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应该摈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说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就比如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规则,让学生能够收获系统的知识,但是其屡遭诟病。其实质问题不在于这种方法自身,而是具体的操作运用是否恰当。

第二,从实际出发原则。

这个实际一方面是指任何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脱离实际,要做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使之为其服务。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

第一,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概念的讲解、理论的灌输和法律条文的阐释为主,虽然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弊端,但在法学本科教育中,需要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为了克服其弊端,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事先布置讨论议题,让学生组织材料,充分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在讨论中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讨论,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对于某些偏激的观点,教师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三,案例教学法。法学(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更重要在于把法律运用于实践。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分析以及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生动的案例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法学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实践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诊所式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培养在行政领域、司法领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行政相对方进行权利救济的能力。而诊所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实践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教学方法篇3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接触西方经济学,对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因此,“术语陌生症”时有发生,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理解术语的经济含义,由此,老师可能已经讲到下一知识点,而学生还在理解前一句话的含义,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不同步。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通俗的、非专业化的语言为学生打开经济学的大门,使初学者能克服生涩的术语工具,顺利进入经济学的宫殿。

例如,在讲解弹性的概念时,除了强调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笔者还特别总结为弹性是百分比与百分比之比,只要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所有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都迎刃而解。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时,笔者针对农历新年刚过去这一特点,先设问“过年前,为什么超市中的年货如瓜子、糖果不降价促销,而衣服皮具等却会较大幅度降价?”,然后再讲明各种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瓜子、糖果作为年货,为应景和待客,一般家庭都必备,而衣物任何时间点都可购买,不必局限于某一时点。也就是说,在新春前,年货的购买是弹性值较小的,而衣物类商品的弹性值却较大。为达到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对于弹性值小商品,提价(至少不降价、不打折)会增加销售收入,而弹性大的商品降价会增加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销售收入。如此一来,弹性对价格策略选择及销售收入的影响之间关系就不再是生硬的纸上谈兵。

二、案例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注重事实,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迫使他们不能只带眼睛和耳朵来听课,必须开动脑筋,必须在课下充实自己,课上积极参与,否则只能停留在记住知识的层次上,而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西方经济学教材或专着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着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使西方经济学诗意盎然。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更容易接受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三、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教师做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时,老师提出“钻石对人的用途很有限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请运用所学西方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价值悖论。”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了解前一章供求理论与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且难易适中,回答量适当,既要有让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又要有让学生书面回答的问题,以增加这种方式的教学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对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予以点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对学生书面回答的问题,要在课后阅评,对阅评中发现的问题要在下堂课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即时地成为主导者。例如在讲解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后,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价格的作用、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失业与下岗、宏观经济政策等现实经济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师在整个讨论中,始终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讨论中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及时加以纠正,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放任自流。最后,教师对讨论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学生应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方法篇4

随着以“任务型教学”为代表的交际教学法思想被推崇,以及对新课标中“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理解的偏颇。有教师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而误以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于是“淡化语法”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双基”的薄弱,因此阻碍着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提出重新审视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法作为形式语言的要素,是对语言存在的规则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规则,其作用是将负载语音的词汇组合成语言(language)并生成言语(words)。这样,语法就成了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完善而有价值的工具,学习者不可不学。

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语法教学更具有必要性。因为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获得更多的是靠“学得”(learning)而不是“习得”(acquisition)(张正东,XX)。这是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崔刚,XX):

第一, 英语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而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

第二,英语使用的环境差。在中国没有二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的使用环境,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三,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业课程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多数没有直接的学习动机。

第四,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受汉语“负迁移”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比其它拼音文字国家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是作为一门外语,不能象第二语言那样习得语言。虽然外语相对于第一语言是第二语言,但作为目的语,并非在目的语国家(如英、美)为移民者开设的二语(英语),外语主要通过有意学习(学得)而掌握。在学校学得外语又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要遵循知识(主要为语法)技能运用能力的线路发展;(2)输入之后在吸收之前都得经过理解,这种理解或采用归纳方式、类似“熟而生巧”,或采用演绎方式、类似“画龙点睛”,都离不了语法(戴淑静,XX)。

三、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是一个接受知识与完全消化并贮存知识的动态过程。英语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不能用语言“习得”模式去硬套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而应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创新语法教学方法(杨金昌,XX)。

1、归纳法。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语法。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should have done”时,教师可呈现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lives. 接着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更多的句子,以检验学生的对新语法项目的理解。教师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should have done”改写句子。(1)this morning mary was late for school . s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 .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

……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做”,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这样的归纳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

2、对比法。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关键点,发现差异点。例如,学生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出示以下两个例句:(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entrance colleg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句(1)从句不作任何成分,而在句(2)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出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化难为易”。

3、情景法。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如能为学生知觉和理解教材创设情境和构架,制作生动形象的语境,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清楚而又合逻辑的知觉组织,定能提高学习质量(万云英,1991)。如,―ing分词与―ed分词是中学语法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辨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的语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教学方法篇5

关注学生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如此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炼!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新理念下的教学特征

新理念下的教学特征如何?这还得从教学的本质谈起。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老师现在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与生俱来有着一种逆反的天性。他们希望尝试、创新,而教学方法却是固定的,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能感受到数学求知的无穷魅力吗?可以说: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主导”,就不可能有学生的真正“主体”。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何况,我们现在还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师生答疑等多种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往。

学生也要反思

如果说老师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那么学生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学,并且还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高中学生到底怎样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始终带着这个问题,思索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如何养成?怎样进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验,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进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反思什么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到底要反思什么?笔者认为大体上可分为: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与效率;其次,要求学生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及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再次,要求学生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题意的理解过程、解题思路、推理运算过程以及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

怎样反思 最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具体可反思:①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解法是如何分析而来的?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何规律可循?②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步骤比较容易发生错误?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③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进行突破?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试比较各种解法?哪种解法最优?最合理?④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何种结构特征(如数字、图形位置、重要词句、题型构造)?运用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条件和结论加以推广?⑤结论正确吗?有无增、漏情况?符合题意吗?论证严密吗?⑥解题过程中起初遇到哪些困难?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

反思习惯的养成 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这些,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学生写反思性日记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首先,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的再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检查自我认知结构 ,补救薄弱环节。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日记内容规定如下:①对本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思想方法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地记下其内容。②充分回顾上课中不够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如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懂之处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并记好原因。③作业中哪些题不会做?在哪里受阻?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④记好自己的错题总结,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便于日后翻阅、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做练习时,把所有的思维、计算痕迹直接留在练习纸上。

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Photoshop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互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83-01

1 教案的设计与实例的取材

1.1 提高教案实用性和观赏性

拥有好的教案是成功的一半,每位教师上台前都应该充分的准备好教案。好的教案应该具有艺术的效果,明确的步骤,源于教材不雷同于教材。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优点,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1.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上好Photoshop首次课十分重要,它能够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一些Photoshop制作的搞笑合成图片,处理好的生活相片,高手鼠绘的一些作品等等。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我还向他们展示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从图片的整体构思、创意、制作、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拓宽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使他们相信自己通过Photoshop的学习后也能制作出类似优秀的作品。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软件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1.3 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找实例讲解

现在许多学生都拥有数码相机和电脑,一般他们出去旅游或者开展一些活动都会拍些纪念照,有些照片效果还可以,有些却很差。因此,我根据这一情况,我安排了如何修改照片的亮度及颜色,如何修改模糊的照片,如何将旧照片复原,调整偏色照片和制作自己或他人的艺术照这些教学内容。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我也介绍一些网站,如火星时代,设计在线等给学生业余时间自学,也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设计比赛,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处。

1.4 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我几年的教学实践,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教学需要,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我将photoshop的教学分为四个教学单元:基础知识、图像处理、路径工具的使用、综合实例的制作。其中基础知识的讲解我要求学生别听别做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反复记忆。图像处理,路径工具的使用我则通过分步骤进行讲解制作实例,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综合实例的制作又贯穿于前面的教学单元。这样便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用心记、多练习、力争将所学的知识牢固的掌握。

2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1 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活到老,学到老,教学有法,教学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能说某个知识的教学只能用某种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因此在photoshop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下是photoshop教学实践中几种主要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PPT给学生现场演示实例制作,要求学生记好笔记,并当场找学生回答问题,与他们进行互动,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课间抽查部分学生,指导他们上台操作,考查他们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再次,课后针对当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宿舍完成并与下次上课前进行点评,指出其作品的优缺点。最后分小组展开上机练习,手把手指导。让学生按小组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测试,布置课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然后对其作品进行评分。

2.2 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优点。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特点,能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优势,为教学联系实际提供了条件,扩大时空,大大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益。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实例法,因为实例法能将需教授的内容,化解到具体独立的实例制作中,教师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对制作的实例进行剖析,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和掌握PhotoShop的各种功能,形象的理解知识。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各自的风格,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如:制作一个宝马汽车跑动的效果,来反映汽车飞驰的自然现象。首先告诉学生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第一种方法是使用滤镜菜单中的动感模糊加以实现;第二种方法是使用滤镜菜单中的风滤镜来实现。然后以一个汽车奔驰效果为例,对这两种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制作的方法效果更佳。最后让学生将这种制作的方法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用类似的技巧制作出其它的实例。

3 开展教学互评,收集学生反馈意见

3.1 同事之间相互听课,相互评价

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并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针对课堂中的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学习别人长处。将好的教学方法发扬下去。建立同事之间的评价机制,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分。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多去听优秀教师的课,感受他们的教学艺术,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将自己的课堂与他们的课堂加以对比,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加以改正。

教学方法篇7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于发展,数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更,数学已经深入到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研究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了解数学的作用,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了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数学教师务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灌堂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更应从以下几方面实践努力。

拓展数学教学的资源。伴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知识源是对课本和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数学知识课题,探究应用课题,必须发挥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实用、有效、科学、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电脑网络。网络资源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灵活性较强、结构复杂的应用型学科。成功的数学教学,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语言、知识、思维以及情感的交流。

实际生活体验学习数学。教师要提供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的材料,让学生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体会理解数学。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信息,数学在现实社会世界中有着广泛与巨大的应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发动学生,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到处有数学,生活真的离不开数学。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由于社会和传统历史的诸多因素,数学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程内容偏、旧、繁、难,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学生不能很好的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这种原因,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机械的重复训练。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新课标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新课标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广大学生大胆实践创新。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思维策略、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每一堂课,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学习的感情,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教师要采用易于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教学。否则,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教学方法篇8

一、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少批评,多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此,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确实,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可以说,对学生的激励实质上是一种鼓励,它不仅使学生学习情绪良好,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则只会给学生带来心理_卜的压抑和学习热情的消退甚至会让学生做出辍学的举动。

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诸如实物、故事、语言、情感、目标、榜样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积极主动地去学,毕竟“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二、亲近同学,平等沟通,增进了解

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世界看待你的方式;同样作为教师,你看待学生的方式,决定了学生看待你的方式。为了使学生从内心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当一个好老师,还得作为一个母亲,亲近他们,对他们充满关爱。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有必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将他们的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做到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只有师生之间平等沟通,相互信赖,那么教师才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才能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三、言传身教,寓教于学

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行为不正当,要想指导别人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言行正当,自然会起到“不言而教”的效果。陶行知说:“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比如,不迟到、早退,上课不抽烟、接电话,认真组织教学、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以身作则、以行感人,学生才会学习教师优良的品性;反之,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总是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只会让学生厌恶,更不谈对他的授课会有充分的激情。

四、启发式传授,引导和讨论相结合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示之始而正之于终”,都阐明了启发教育学生的重要性。它不同于传统的硬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启发式教育重在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我思考、创造、发现,增强兴趣,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这就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学习,从发言中获得启示,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困人施教,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因人施教,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量把问题通俗化,便于其理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外向活泼型的学生多提问,多发表意见;让思考型而又少言的学生对此发表不同的见解;让活泼型但逻辑思维不严密的学生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整合和高度浓缩}让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谈一下他们讲得好与坏,并进行补充等。只有根据学生具体的差异因人施教,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根据。

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83-02

1 前言

我在双流东升一中担任化学教师,今年我担任初三10、12、15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面对每周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在以下的几章中我将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讨论。

2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时,我设计并实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一,p96;实验二,p96。

(4)首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其次,设计实验探究“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变化”时,若装置是敞口的,则反应不能有气体参加或生成。若选择的反应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则装置必须是密封的。

(5)练习

下列说法符合“质守定律”的有( )

①1g红磷在2g氧气中燃烧生成了3g五氧化二磷。

②完全电解10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质量之和仍是10g。

③镁条燃烧后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④10g水完全汽化后仍为10g水蒸气。

⑤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后的质量为200g。

(6)板书设计

例如: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B.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

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

第三阶段:实验后

C.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3 化学实验的作用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安排学生探究在有高低不平的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和罩另一只烧杯后蜡烛火焰的燃烧情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科学知识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点的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学案的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价值观。

(4)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4 明确目标做好总结

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

化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词句;教学方法

Abstract: Guides the student word sentence using the comparison test, causes the student the understanding to be deeper to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 commonly used comparison test, like trades the word comparison, to trade the sentence comparison, th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comparison.

Key words: words and phrases; teaching method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本人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1换词比较

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哪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得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

3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饱满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地”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