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2:16:59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1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这是一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他们还具有一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需要借助成人的指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法即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教学。在最近发展区里,教师和学生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而且当学生将这种有文化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就促成了认知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学生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思想。

(二)支架理论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新维果茨基学派学者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支架理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习者互动,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互动在学习中的功能。布鲁纳和伍德强调长者与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麦瑟更看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中,存在着类似师生互动的支架模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在与能力较强者的合作中,其知识能够得到增长,因此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知识共享和潜在的理解转化的中介。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第三,独立探索,教师按照安排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探索,由易及难地进行训练。第四,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五,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4》第四单元“DealingwithCulturalDifferences”为例,将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在听说课堂上。第一步:搭脚手架。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确定主题,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合适的“支架”。“支架”的作用在于通过为学生事先做好某些部分的工作,帮助他们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了解“如何应对文化差异”,从而创设有利于建构“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概念框架的情境。教师在Unit3结束后,提出一些围绕Unit4主题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这些问题。如:Whatisculture?Whatdoculturaldifferencesmean?Howdopeople’sculturalbackgroundsinfluencetheirwayofthinking?Howcanwedealwithculturaldifferences?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4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同,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信息,或去图书馆阅览有关书籍等。总之,小组成员可根据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分工,并围绕自己的任务搜集材料。第二步: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其独立探索。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电影视频,这段视频节选自电影《风中奇缘》,看完视频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Wheredidthemancomefrom?

(2)Whatdidthemanthinkoflocalpeoplelivingintheforest?

(3)Whatdidthemanprobablywanttobethere?讨论完毕,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提出另一个问题:Inthisvideo,youcanseetheinter-estingwayofthelocalwomansayhello.Howmanywaysofgreetingdoyouknowintheworld?同时老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并给出关键词,让每组派出代表描述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第三步: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逐步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课前提出问题的回答,教师先了解学生课前获得的信息情况,根据学生的不足,教师予以补充,比如:Peoplefromdifferentcountriesspeakdifferentlanguages,maintaindifferentvaluesystems,andhavedifferentwaysoflook-ingatthings.Aperson’sculturalbackgroundinfluenceswhatheconsiderstobegoodmannersorbadmanners/politeorrude/ontimeorlate.Havingrespectfor/Learningaboutotherculturescanhelpyouavoidmisunderstanding.DoinRomeastheRomansdo.通过这些,逐步将学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第四步: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把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精神。这部分主要进行Picturetalk–DescribingChineseandWesternwaysofeating。小组成员协作对图片进行描述,找到中西方的差异,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第五步:效果评价。学生在经过自己搜集材料和小组讨论之后,对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应对文化差异”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对“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进行了意义上的建构。教师这时给学生放录音,听本单元的听力材料“EmbarrassingExperience”(材料内容就是有关对文化差异的忽视而造成的误会)。由于学生在听之前做了大量工作,听力材料的难度自然降低了。在听完听力材料后,教师根据内容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Whatisconversationmainlyabout?WhatcanweinferaboutKateandRobfromtheconversa-tion?WhichcountrieshasRobvisited,accordingtotheconversa-tion?Whatisthemainmessagethatthespeakerswanttotellus?值得一提的是,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即学生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小组评价,即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每位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作出的贡献;教师评价,即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在新课改的指导方针下,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的大纲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下主要形成了三种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愈发成为教师及学者的研究焦点。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1955)。在此基础上,布鲁纳、维果茨基等人对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的理念把握了学习的过程性特征,因此成为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鲁子问,2010)。在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概念。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学生自己建构起新知识框架,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建立“脚手架”,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ZPD)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二个水平。一是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即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所具有的潜在水平,即经过学生的不懈努力理论上可以到达的水平。这二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并不是盲目的教,教师应该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在教学中教授学生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但不能超过上文中提到的第二个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行。这样,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讨论以及教师必要时的帮助,学生会顺利的度过“最近发展区”。

并且不断朝着下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因此,恰当的把握最近发展区是成功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关键。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是1976年由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支架”(scaffolding)最初用于建筑,是一个建筑用语,即“脚手架”。在教学中的“支架”是其引申含义,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桥梁”。“支架式教学”也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迪克森(1993)认为,支架式教学并非杂序无章的,而是内部具有给予解释和暗示性的内容、要求和教师的相关的必要帮助的有序系统。罗森赛恩(1992)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是能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任何处于更高水平的人,可以是老师、同伴。斯南文(1994),支架式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可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支架,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的方式,一步步逐渐向下一个水平努力。教师在适当时撤掉支架,让学生自己到达下一水平。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包括一下几个步骤:搭建脚手架、进入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整个过程都围绕“支架”展开,因此正确的选择支架,搭建支架,并在适当时撤出支架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支架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支架的分类方式很多,但没有统一的划分方式。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根据课堂的互动方式,分为单向型支架和双向型支架(艾跟,1997);根据教学情景划分为偶然型支架和策略型支架(彭尼,1991)也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分为:抽象型和具体性。这种划分方式通常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更容易把握和运用。

无论如何划分支架的种类,教师都应该首先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如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么教师应该就这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就是支架上重要的一点,接下来的脚手架应以此为基点进行建构。

(二)支架的具体操作

徐学福等多位教授都曾提出,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加涅也曾把学习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可见,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所学习知识的类型最为重要。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且是整个整个建构主义系统下的一部分。因为,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时,可以结合其它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四、结论

在新教学改革的步伐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不在是教师的“填鸭式”。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无疑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势必会为新课改提供帮助。(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职业教育;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15-03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内涵

“支架”一词源于建筑行业,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通谷地说就是“搭架子”。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称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称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研究表明,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对各层各类的在校生学习教育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确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教师应以此为介入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促使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学习。对于支架式教学,一般理解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搭脚手架――教师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理论先建立起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既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同时,教师可以对其启发引导并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学生进行分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的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包括自评与他评。

支架的表现形式可多样化,一般的学习支架包括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向导支架、图表支架、实验支架等。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创设的具体情境,合理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图2为支架式教学步骤与支架形式的二维表示图。

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弊端逐渐显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关键在于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往往是跨空间、跨时间、跨专业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单向输入认知模式,重视人的发展和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符合职业教育本质。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支架从哪里支起

支架式教学起点在于“脚手架”的搭建。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支架应该建在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合适。如果建在现有发展区则属于无意义教学,会阻碍学生正常发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假如超越了最近发展区,学生又会无从下手,往往导致放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常用的判断方法是设问法,并用公式1进行量化。

H=(1-)•100%(1)

式中:H―问题难度,以百分率表示;P―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W―参与问题回答的学生总数。

假如H为0%,表示全体学生都能回答,说明所设问题位于学生现有发展区内;若H为100%,表示没有学生能回答,说明所设问题超越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进一步探索,若H落在0%~30%间,说明问题难度太小;在80%~100%间,说明问题难度太大;只有H落在最近发展区的30%~80%间,才说明设问难度适中,套用我国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思路,即学生要“摘桃子,跳一跳”。具体如图3所示。

(二)支架怎么支

找到了支架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创设情境,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其中的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都要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还需宽松、自由,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发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两种:(1)纵向性内容,即以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此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宜浅显易懂,讲究层层深入,强调过渡性,“支架”可以架得“宽”一点、“高”一点,支架形式可以尝试问题、图表、实验等。(2)横向性内容,即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此时,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宜全面、细致,讲究面面俱到,强调综合性,“支架”可以架得“窄”一点、“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支架形式可以采用范例、问题、向导等。

(三)支架何时拆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生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教学采用的支架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支架应该架宽、架高,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最终直至“拆除”。

对于上述不同情境搭建的不同构造支架,拆除方法也不尽相同。为纵向性内容搭建的“宽”、“高”支架,“拆除”应“缓”一点,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为横向性内容搭建的“窄”、“低”支架,“拆除”时相应可以“早”一点,一旦学生上手,教师就可以尝试撤出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发展。

(四)支架搭得怎么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主要是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依据学生表现和完成情况对该生的评价。自评内容包括:(1)个人在学习发展中的自主学习能力。(2)个人在小组内的协作能力。(3)个人完成知识掌握的情况。组评内容包括:(1)该生对学习小组的贡献情况。(2)该生在组内活动中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3)该生在学习小组内创新能力表现。教师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情况,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否又向上进行了拓展。以上评价内容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调整后,列出了“学生发展评价表”。如表1所示。

“学生发展评价表”实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量化考核,比原先的考试打分制更为科学、有效。但是,教师除了要完成对学生个体评价外,还需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对教学整体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思教学内容,调整下一步授课计划。

课堂整体效果评价由个体效果评价和群体效果评价两部分组成,个体效果评价可以在“学生发展评价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用公式2来量化。

P=•100%(2)

式中:P――个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F――“学生发展评价表”中的个人评价总分,百分制。

当P越趋近于100%,个体效果越好。也只有趋近100%,才能说明学生最近发展区已经转化成现有发展区,可以作为下一次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的发展,但教师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所以,教师除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更要关注群体效果。群体效果评价也可以在“学生发展评价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用公式3来量化。

G=(•100%)×(•100%)×…×(•100%)(3)

式中:G―群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Z1、Z2…Zn――每个个体在“学生发展评价表”中的师评分,百分制。

同样,当G越趋近于100%,群体的最近发展区转化率越高,式3中的每一单项都视为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转化率。

有了个体效果评价和群体效果评价后,把两者效率相乘,就可以得到课堂整体效果评价,也以效率表示,见公式4。

T=P•G(4)

式中:T――课堂整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

当T趋近于100%的时候,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最好,这才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支架式教学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注意学习的最佳年龄期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特殊的可能性,同时,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总有一个最佳年龄期,也称敏感年龄期。如果教育脱离了学生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教育应该建立在那些开始处在成熟阶段但还未成熟到教学时机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要走在合理机能形成的前面。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适宜地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切忌敷衍、马虎,否则,错过了学生最佳年龄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创设情境必须符合教育主体实际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扮演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为教学内容设计“支架”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俯下身”,切不可让学生有“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感。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最新的动态发展,搭“脚手架”时,可以考虑听取学生意见或直接让学生参与。

(三)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发展,而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这中间会产生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以三个学生组成的整体为例,每个学生自身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组合起来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就有两种理解,我们将其命名为“外扩式”和“内聚式”,可用图4形象地说明。

用集合概念来描述,假设学生甲最近发展区P1为[A1,A2],乙P2为[B1,B2],丙P3为[C1,C2]。“外扩式”认为全体学生最近发展区P为[A1,C2],即把每个个体最近发展区都进行了外扩,如教师以此作为支架的支点,会人为拉长最近发展区,造成资源浪费,效率降低。“内聚式”则认为全体学生最近发展区P为[C1,A2],即把每个个体最近发展区都进行了内聚,如教师以此作为支架的支点,虽然资源紧凑,但往往人为拔高了个体的起点,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精确地确定学生个体和整体的最近发展区,目前还未有定论。上文提到的设问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但比较粗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师可以综合“外扩式”和“内聚式”特点,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四)支架式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支架式教学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它在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中优势明显,但在新知识、新概念传授过程中,效果并不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更明显。教师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扬长避短,切勿教条化。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由最近发展区理论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若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吴锦程.浅谈支架式教学[J].学科教育,2003,(6).

[3]胡光秘,李明勇.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启示[EB/OL].(2010-04-13).http://省略/jc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22.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llege English Class Instruction

ZHOU Shanshan, TENG Yil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6)

Abstract Constructivists and the practice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place learners in the center of learning process.In an era of e-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instruction needs to incorporate network-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A scaffold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online learning and class instruction is explored. The five components of the model with practical tips for each component are elaborated in detail.

Key words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college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当前,高校现代化教学硬件日趋完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教学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而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材料,不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灵活,而且学习内容更个性化。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鼓励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增加大学英语的网络学习时间正成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势。高内高校纷纷购买或者自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将网络自主学习纳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计划中。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丰富了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应付考核而将网络学习流于形式;任课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和效果, 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授课,造成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脱节。鉴于此,本研究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切入点,从建构主义支架理论的视角出发, 探索把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网络自主学习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有效整合。

1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单纯地由教师传授得到,而是通过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由学习者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构意义。信息输入是必要的,但是外界提供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合作者与指导者。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用来创造学习情境的媒介。

1.2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978)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得来, “最临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实际发展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学过程就是发现和创造最临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把学习者的认知从一个水平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即最临近发展区内的教与学。支架(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学习中搭建支架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Pressly,1996)。支架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达到其无法独立到达的高度。

以上两种理论都强调了教师为学习创建情境,搭建支架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两种理论为支架式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主动选择和加工学习资料,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最临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支架”,在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中均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贯穿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保持“支架”在网络和课堂两个环境下的递进和连续性,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

2 整合网络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我国外语研究者在把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司显柱,2011; 盖淑华, 2010;),如把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应用到大学英语阅读、听说、写作课堂,以及把支架式教学与多媒体结合起来辅助教学。但是目前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部分还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把支架式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探索把支架式理论贯穿到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

2.1 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提供的必要的帮助。支架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独立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微观层面上,如某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首先确立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比如掌握某些语言现象,通过设计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查字典和网络的方式完成。除了低思维层次如单词辨析的任务形式,教师还应设计高思维层次的任务,如对文章的批判阅读,文化对比等,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学习方式完成,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服务于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宏观层面上,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帮助个体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长短期学习目标和计划,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选择适合个体的材料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基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设计任务或辅助制定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搭建进入学习情境的支架。

2.2 进入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下学习,教师搭建支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知识的构建。英语是西方文化的语言,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维,不免有距离感。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同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图示,用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经验的联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带着疑问和思考来进行学习。

2.3 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不等于自由放任,独立探索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可分为课堂内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外的自主学习(陈萍等,2009)。课堂内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笔者强调课堂外的自主学习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整体的教学目标一致。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各异,因此教师应作为辅助者帮助学生选取数量与难度合适的资料,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与学生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可以是定期课下会面,也可以是在线疑难解答。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分别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取得进步达到一定水平后,根据支架式理论,教师要撤掉支架,同时搭建更高的支架。因此,教师指导下的课下自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监控学习进程,定期考核, 观察学生的进步,并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2.4 协作学习

支架式理论强调协作与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小组讨论,作文同伴互评,都是协作学习方式。信息时代把协作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网络虚拟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交流,同时学生与媒介的互动也成为一种新的互动形式。如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笔记工具,在线模拟题,即时反馈等。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的协作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可缺少,教师组织有意义的互动,才能使学生从互动中学习。比如作文的同伴互评,培训学生掌握评判标准,如何为学生分组,怎样保证学生在互评中学习等,都是需要教师做出决定的。

2.5 效果评价

当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衔接后,网络自主学习应被纳入到教学评价中。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形成性评估的方式应多元化,突出对学生进步的认可,如采取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学习档案袋评价,个人的反思日记等。形成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把评估结果反馈到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而促进学习。

3 结语

支架式教学植根于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在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把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前后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教师在两个环境下均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使教师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基金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5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Vygost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1978.

[3] Pressly.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 司显柱.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构——建构主义视域[J].外语学刊,2011(1):110-112.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5

关键字:支架式教学;护理教育;特色;优势;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综述。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中“支架”一词原本用来描述建筑工人用来活动、堆放材料最终会撤去的架子[3]。1976年,伍德等率先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描述为在儿童内在心理能力成长中,能力更强者帮助其从当前认知水平发展到潜在认知水平时提供的支持[4]。后结合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形成支架式教学模式。该理论提出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含义进行阐述: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的过程[5]。欧洲共同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文件中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6]。总之,支架式教学基本思想是教师结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按学习目标搭建和撤去不同的学习支架,利用各种环境要素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7]。

2支架式教学的特色

2.1支架必须搭建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由Vygotsky提出的一个潜在的虚拟空间,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以在能力更强者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间的距离。超出这个距离的发展水平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达到,提供支架是无意的[89]。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判断,并预测能够达到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搭建适宜的支架[10]。学生通过引导,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时,新的最近发展区出现,这样循环往复,每个新的最近发展区都以前一个为基础向外无限延伸,就要求教师的评估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才能及时地提供支架,引导学生[1011]。

2.2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协作、社会互动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方法[12]。Vygotsky认为只有通过互动与协作,学习者才能启动构建知识的程序,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是高水平学习的关键[8,13]。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对学生灌输知识不同,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反馈,了解支架搭建是否恰当并及时调整支架的跨度或搭建新支架,从而把握教学进程[3]。如在护理实践中Donna等提出支架式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模仿、协作、支持3个阶段[12]。最初,学生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只能模仿教师的动作与思路;随着知识的扩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互动分享观点,双方达到对问题的一致理解;最后学生跳出教师的框架产生新的理解,促进师生间共同学习进步。

2.3支架是动态的、渐撤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支架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它是“动态敏感的,与学生暂时的能力相适应,随着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13]。Vygotsky还提出教学分3个阶段,前2个阶段教师处于反复构建、调整支架状态,最后内在化阶段,教师需要移除支架使学生独立实践[9]。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水平的提升,教学初搭建的支架已经不适合现有发展水平,教师要及时撤去旧支架提供新支架。到教学后程,支架的层次逐渐提升、数量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除。且教师要注重支架搭建与撤除的适时性[10]。支架建得过早,层次过低,撤退过晚,都不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反之,学生则无法巩固已学知识,易疲劳,削弱了支架的意义。支架式教学对教师选择搭建支架的时机有很高要求。

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5个环节构成,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整个教学以一个或多个“支架”为线索,通过5个基本环节依次开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3.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围绕教学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该环节是整个教学的关键。Maria在护士培训中,提出以14条黄金法则为支架进行培训是引导护士探索和学习护理知识、技能的关键[14]。田茜[15]尝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主干任务,再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子任务进而解决主任务。胥晓丽等[16]提出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即教师开始引入讲解的内容及深度应有所区别,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3.2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环节。主要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情景,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背景,如相应视频或真实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学习。

3.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支架逐渐减少和撤离的环节,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方向,完成探索任务。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大到小、从有到无。最初,教师拟定具体学习问题,提供直接支持,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等方法在拟定的方向中探索学习。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步减少提示,由学生自己寻找思考方向,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1618]。除文献采集外,此阶段中,任秀红等[19]通过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设计护生独立完成病例采集,评估并口头汇报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环节,来提高护生有效沟通能力。

3.4协作学习

根据学习基础、性格等自由组建学习小组,通过成员间互动合作,由全体成员讨论后对教学内容形成小组意见,以汇报、演讲等形式与全班交流,不断地组间提问、双向质疑和双向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独立探索时的疑问[20]。教师需要跟进小组完成度,在偏题、观点抗衡时提供合适的支架引导。Hydo等[21]设计由2人或3人的小讨论逐步增加讨论人数,直至覆盖所有参与者的讨论模式。于革华等[22]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提出采用组内比赛,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Salyers等[23]设立了一个线上协作学习模式ICARE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组织模拟会议,学习者在家中根据老师给的支架讨论,并可随时翻看过往讨论记录。该阶段,教师还要注意通过个别询问法等将游离或沉默的成员融入讨论中,特别要为表达困难的学生制造各种表达机会,增加他的学习信心[3]。

3.5效果评价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效果评价,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展开[22]。与传统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同,支架式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变化,更要关注他们展现的情感态度[3]。其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基于学生的资料与笔记,评价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态度,也可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评[16,24]。协作学习中的贡献由成员根据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意见的有用性互相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可采取练习、测试等方法考察。效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结束,教学的5个环节是个循环过程,教师对初步成果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25],即重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开始新循环。

4支架式教育的优势

4.1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护生对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理解[22]。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地重复所学技能的现状,学生对每步操作推理、解释、预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锻炼临床应变能力[26]。Lu等[27]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张静等[28]认为护生在协作学习中要从护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探究,提出较为全面的护理诊断,这可以提升护生整体护理观念,锻炼护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支架式教学讨论是针对需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或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升知识的掌握度[29]。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自我效能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26]。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优点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原本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且及时接受效果反馈,明晰自我进步的程度,获得极大的成就感[20,24]。同时在合作中,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发现自己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中的不足,提升自我效能[25]。

4.3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的初步概念后,将重点及难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独立探索并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其探索精神[22]。Griggs和McGergor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学生会主动利用网络、文献查询总结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16]。其次,通过分组讨论和组间组内竞赛的协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竞争,相互学习,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2]。

4.4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支架式教学的讨论是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18]。张鑫等[29]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换位思考和快速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使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也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和反应能力,学生听取同伴发言时,要适应他人讲话风格,尽可能地接收全面、准确的信息,还应从表情、动作中收集隐藏信息。学生要快速挑选有用内容,组织语言进行互动交流[29]。教师的辅助作用可以鼓励缺乏自信或不善言辞的学生发言,使每位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28],这与Sharon等发现教师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我思想一致[21]。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 支架理论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1. 基于支架理论的几点概述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学会构建智能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其对所学的知识能获得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支架教学也应基于这一前提,通过支架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完成自身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一过程中,主要得益于教师、学生和父母的帮助。学生好比一栋建筑物,其质量的提升必须基于积极的构建自身,教师好比施工人员,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施工,成为学生健全自身的重要动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生学习,从而帮助学生独立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同时相应的帮助也会停止,直到整个建筑物建成,所有的支撑就会迅速地撤掉。而支架理论,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其进行辅助,达到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目的。

2. 基于支架理论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2.1 支架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分析

支架教学主要是结合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首先就是“搭脚手架”,即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学习主题选取良好的问题;二是通过启发进入情境,创设与生活相似的语言情境;三是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引导其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四是引导小组协作学习,常见的有合作学习模式;最后就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达到支架教学的目的。

2.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教学策略探究

2.2.1 对现有知识支架进行激活

例如在进行7A 《Unit 1 This is me》一文教学时,一般采取泛读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浅层次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从而激活现有的知识支架。具体来说,就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引入新课,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介绍对新课的内容进行预测,从而引入课题中心:This is me。二是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略读,掌握本文的基本信息,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选择性地完成课后的习题,并引导其对生词的词义进行猜测,并介绍中西方日常见面打招呼、介绍自己或别人的方式,以此练习使其对文章所要学习的内容获得进一步的认识。三是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再次泛读全文,独立完成课堂的习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语境对生词的语意进行猜测,从而对文本有一个表层的理解。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为主体,教师只是做好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2.2.2 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支架

例如在进行7A 《Unit 4 Food》一文教学时,则应采取精读的方式,从而通过构建新知识支架帮助学生深层地理解课文。首先就应引导学生精读全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从而为其语言学习支架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应利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跟读或背诵,从而更加熟悉文本的内容,并在完成教材中配套的练习外,还应设计相应的补充练习,文中主要阐述饮食文化和饮食卫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自述自身的日常饮食习惯,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力争背诵全文,深层次地掌握文章所表述的内涵。

2.3 归纳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是基于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纳。例如在对7A 《Unit 5 Going shopping》教学时,若已经进行了上述环节,则应做好以下工作,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二是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关闭测试练习。如把课文中的一些刚学过的关键词语进行挖空,编写出大致相似的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进行选词填空。也可以做一些关于近义词组的搭配练习,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课文,做到活学活用。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各个主题句之间的关系,确定是否是并列关系,是否各个并列句都是围绕着某一个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并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利用刚刚搭起来的支架,学生可以发表除课文以外的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是学习课本的知识,还要学会一种思维的训练方法。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在激活学生现有支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支架,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

Abstract: the "scaffolding" teaching mode is a kind of new teaching mode, the focus of teaching mode is to construct a teacher and student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scaffolding" teaching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hilosophy, this kind of mode can play a good leading status of teacher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learning potential, thu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mod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Keywords: "Applicat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scaffolding" 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数学学科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助活动的机遇,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技能与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综合数学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也成为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支架式教学”能够很好的实现上述目标,下面就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构建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之中,教师会利用特定的框架帮助学生构建关于特定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以该框架为基础进行自主探索,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应用的主导地位,为学生搭建好支架,在支架的帮助学逐渐的将学习任务转移至学生,并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达到独立探索的最终目的。

2 、“支架式”教学的步骤

“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该种模式可以很好的发挥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从教学时限来看,“支架式”教学包括“大支架”和“小支架”,每个系统的单元即“大支架”,“大支架”包含着多个“小支架”,每个“小支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相互搭建的关系。“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是重点。

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支架的构建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最近发展区”的构建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在实施教学前,教师需要先确定好“最近发展区”,即找出学生难以独立解决,需要在教师帮助下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在构建“支架”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以此作为起点,帮助学生完成从起点到终点的转化。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联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来学习知识,将课堂与课外进行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好基础。

3.1.2 “脚手架”的构建

“脚手架”的构建是“支架式”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其搭建目的就是为了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联系,这样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奠定好良好的基础。“脚手架”一般是基础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这些知识简单、明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脚手架”的搭建能够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转化至“潜在水平”,同时,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背景以及新知识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全面的提升。

3.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在确定好“最近发展区”之后,教师需要创造好适宜的情景,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构建出各种支架,再根据具体的情景提出有梯度和难度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要注意的是,在提出问题之后,要为学生留好适宜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虽然此时的探索可能是盲目无序的,但这却是一个必备的过程。如果这一探索过程顺利,即可进入下阶段的合作交流过程,如果探索过程不顺利,就要为学生搭建好探索的支架,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讨论氛围,指定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将其与独立探索过程相结合,不能将其分离,如果整个合作过程顺利,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这一过程不顺利,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重新搭建好交流和探索的支架,指导学生掌握好全部的学习内容。在整个过程完成后,要搭建好认知支架,并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直至其掌握好全部的内容。

4 、结语

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担任好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进行全程的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多方位发展,为学生提供营造出活跃的氛围,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令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一一简析支架式教学[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0一143.

[2]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期刊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7(51-53)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9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提高其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足以证明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寻求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支架式教学的含义

“支架”源于建筑行业用语,指“脚手架”。“支架式教学”起源于建构主义,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逐渐攀登,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2.支架式教学在高中阅读课中的应用

阅读是一个伴有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人教版必须一Unit1为例,利用支架式教学理念来探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Pre reading:搭建手架,建立概念框架。本单元的阅读题材是有关“友谊”的课题,这个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即对“友谊”的理解,按“最近发展区”建立概念框架。课前播放一段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历史。由于学生已对友谊的概念有了充分理解,所以在播放完视频后直接引入,并让学生思考在那段艰难的历史时期友谊是多么重要。此时,学生已在头脑中搭建了概念框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While reading:进入情景,独立探索。支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教师应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如小组合作、自我评价等。此文文章较长且无对话,可让学生进行Fast reading,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文章中心大意和段落大意。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后,教师可设置Detailed reading,让学生了解细节,带着问题去阅读。

(3)Post reading:撤出支架。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已经可以构建起自己的支架,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建构空间。学生已对此篇阅读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文章最后设置的这个讨论问题,是在学生通读全文深刻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时代,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输出,其实学生本身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支架。

3.支架式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启示

(1)教师的支架作用。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重要的角色是“支架”的搭建者。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找到合适点来搭起支架,让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

(2)支架的拆除。当教师已经为学生搭建起支架,应在适当的时机拆除支架。支架的拆除,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状态、材料的难易。如学生表现积极活跃,阅读材料难度适中,教师应该拆除支架,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

(3)学生的中心作用。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也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这也是支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支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支架式教学的作用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教师能利用好支架式教学,一定会促进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 支架理论英语阅读课应用

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不仅语法、词汇可以在其基础上展开,其它技能如听、说、写的教学也往往和阅读教学存在密切联系。如何上好阅读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助,支架理论在这方面提供了新的认识和操作视角。笔者将在介绍支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消化能力。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技能提高时,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支持他们的自立、自治、自主、自发性”(Laura E.Berk & Adam Winsler ,1995)。支架,即scaffolding,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这一理论中,“支架”是一种比喻,描述的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生以“学”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为“建筑物”的建构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

二、支架教学模式

1.认知支架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的知识以前,向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又普遍高于待学的新知识。让学生事先学习这些材料,通过人为的措施将其中最能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高度概括性观念“移植”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保证学生正式学习新材料时能利用这些观念来掌握新知识。由于这种引导材料呈现在正式学习材料之前,能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组织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起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假设一座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观念桥梁”,使将要学习的未知知识与头脑中熟悉的观念联结起来。这种“观念桥梁”被称为认知支架。

2.情感支架

现代教学论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协调,主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体验到自豪、快乐、惊奇、赞叹等积极情感,以增强大脑的工作效率,治疗脑细胞的萎缩、惰性。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H.Vroom)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反过来对于激发一个人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值的乘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把某种教育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该目标的激发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动力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期望的概率低或目标价值太小,则目标的激发力量也就越小。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学生的情感支点,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目标价值和期望值。

3.能力迁移支架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生能力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它是有规律的,利用一定的信息载体可以使思维的火花迸发。我们说学生能力的形成,是在认知结构的形成并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那么激发学生思维的工具就是能力迁移支架。通过能力迁移支架,激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呈开放型,这时学生把同类相关的材料和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链条和回路,找出问题的层次和关节点,进行认知重组。因此,认真设计问题材料,是构建能力迁移支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获取能力、解决问题时,思维往往处于积极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可见问题材料是学生获取能力的主要源泉。

三、案例分析

1.北师大版高中英语“Memories on Christmas”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活动,训练学生略读、查读、细读等阅读策略,了解圣诞节这一西方节日的习俗,并且通过与中国春节的对比,加深对圣诞节的认识。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For most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it is true that they don’t have any sweet memory on Christmas,but they do have that of Spring Festival.So in this part,Ss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to talk about their memories on Spring Festival,especially on the objects and activities related,which would help them learn those of Christmas accordingly.

Step 2 Pre-reading

Ss 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then try to guess what the text is about.T show some pictures on objects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Christmas to see whether they know or not. If not,T explains.

Step 3 While-reading

Ss skim the passage to check their prediction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T checks what are consistent with what Ss have guessed,and what are not.

S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once again and get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each paragraph to finish the table about children’s different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Christmas. Then T asks how the text is organized.

Step 4 Post-reading

Ss make a chart to compare Christmas with Spring Festival in terms of time,food,activity,etc.

2.支架搭建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应用了支架理论的三种模式,现作具体分析。

(1)认知支架。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位英国孩子对圣诞节的美好回忆,包括爱吃的食物、喜欢的活动等,而所有这些对中国学生来说却很遥远,没有类似的生活背景,因此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他们而言,却也有对节日的美好回忆,尤其是春节。与圣诞节类似的是,春节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化和习俗,这个共同点就使学生对春节的回忆可以成为认知圣诞节的支架。因此,在头脑风暴部分,通过回忆春节,顺利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做好铺垫。

(2)情感支架。因为学生对圣诞节缺少认知,他们更无法从情感上和这个节日找到联系,因此如何找到学生的情感支点,便成为搭建情感支架的关键。本文的标题是“Memories of Christmas”,可以考虑把重点放到memories,而不是这一陌生的节日,这样学生就会找到情感相通的地方,进而去作更深的探究。因此,头脑风暴部分对春节的回忆不仅搭建了认知支架,还同时搭建了情感支架。

(3)能力迁移支架。搭建支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因此实现能力的迁移,完成教学目标是搭建支架的最终目的。通过认知支架和情感支架的搭建,学生可以顺利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并把支架搭建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融合贯穿到阅读中,提高阅读效果,更好地训练各种阅读技巧。同时,课堂的最后,学生通过对圣诞节和春节的比较,又进一步锻炼了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等的能力。

四、结语

支架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结合点,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支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操作视角,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搭建支架,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同时它更加关注学生,强调了解学生的既有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支架理论这一视角,教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使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Bransford,J.,Brown,A.& Cocking,R.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and Experience & School[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 Press,2000.

支架式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8-0049-03

Evaluation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with Network

Zhao Xiwu Han Jiyi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age, 01002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eaching 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has been growing concern, put 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into the appropriate mode of teaching is the teaching of research-an important direction. This paper will give the evaluation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with network from the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technical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Keywords:Scaffolding instruction;Evaluation dimensions

1网络型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种教学思想是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支架”对学生学习知识能起到准备、调节和引导的作用,并对学生学习知识起到点拨、解释、示范的作用。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的帮助,使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最后撤去支架。学习支架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下列类型: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向导、表格、图表、其他(解释、对话、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得到了日益关注,为了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学习)过程时,必须要考虑从多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将建构主义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恰当地融入到网络教学中是当前有关支架式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支架式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型支架式教学就是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进网络课程的设计及实施之中,以Web为平台建构支架式教学模块,从而通过所提供的“支架”逐渐实现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利于学习者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2评价维度

若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到网络教学中,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支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而哪些“支架”不能,甚至会“引入歧途”。所以在将相关的学习支架提供给学习者之前,我们要进行选择,进行“优胜劣汰”,而对这些学习支架是否有效的度量就是要对融入到网络教学中的支架进行评价。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技术设计这三个维度对网络型支架式教学进行评价(见图1)。

2.1课程内容的评价

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内容本身组织结构,这是决定网络教学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居于评价的中心位置。在网络型支架式教学中,课程内容是组织和发出信息的源头,引导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动,因此它必须符合网络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结构的组织和编排要合理,并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课程内容维度包括课程说明、学习目标一致性、科学性、内容划分等四个方面:

(1)课程说明:说明整个课程的目标、课程所属领域范围、所针对的学习群体、典型学习时间以及有关的教学建议等。

(2)学习目标一致性:课程内容与课程的学习目标相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能够符合学习者“最近发展区”;课程内容能涵盖课程的各项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深度与课程的学习目标相适应;课程重点突出;主次详略得当。

(3)科学性:课程内容科学严谨;具有思想性、学术性、表述性;资料来源可靠;且能够适当反映、渗透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4)内容划分:按主题把内容逐级划分为合适的学习单元或模块,根据学习者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支架式教学表现形式来展示相关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主题明确,符合学习者“最近发展区”。

2.2 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这是决定网络教学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特色性维度。在网络型支架式教学中,教学设计对教学信息的流动进行着有方向、有目的的组织, “淘汰”大量无效信息,形成的最佳信息流。同时,教学设计中应该包含对信息和信息的流动进行管理,对信息的反馈和评价,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统计检查教学质量。在该维度中必须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教学设计维度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控制、内容交互性、媒体选用、实例与演示、练习、练习反馈等七个方面:

(1)学习目标:各学习单元或模块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各学习单元都应该有学习目标说明;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准确、具体。

(2)学习者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定制,控制学习进程,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学习者控制包括:

a) 内容控制: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内容的顺序,但是必须按照所学习的内容选择,不能跨越相关知识,盲目的学习。

b) 顺序控制:学习者控制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或从一页到另一页的运动,或者控制学习的时间。

c) 显示控制:学习者可以选择某些显示内容(不同的支架式教学表现形式),选择反馈方式。

d) 环境控制:学习者可以选择背景及其他环境要素。

(3)内容交互性:提供了充分的交互机会,引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积极投入和思考。促进内容交互性的方式包括: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习者深入加工信息;提供及时、具体、有启发意义的支架;提供模拟、交互性活动;提供笔记工具,以便可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做标注;时常要求学习者做出某些操作,而不只是观看屏幕。

(4)多种媒体形式选用:适当运用文本、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与支架式教学的形式相结合来表现课程内容。各种媒体有各自的优势,使用不同的媒体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表现课程内容。

(5)实例与演示:针对主要课程内容提供有关的支架的实例和演示,在需要时提供多种支架变形,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上,教授者应该尽可能地在网络上提供多种不同的支架的实例或演示,通过多种支架变形反映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比如:对Windows系统文件操作这个内容可以提供不同的支架表现形式,而且表格与概念图可以互相转换(见图2)。对于较复杂的支架实例和演示,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不断提问、任务分解等策略来帮助学习者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

(6)练习:网络型支架式教学应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习者应用新获得的知识技能。选择多种支架式表现形式的练习可以促使学习者对知识加以灵活变通,以解决新的问题或完成真实任务。综合练习要求学习者利用支架式教学中的形式对不同课程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应用。

(7)练习反馈:学习者在练习中能得到有意义的反馈,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提供反馈的方式如:在学习者回答后提供关于回答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信息;无法判断对错时,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或解法;提供答案列表,让学习者自己判断;提供典型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针对学习者的错误操作,显示这种错误将导致的后果;提供帮的解释、提示、建议;提供再练习的机会;辅导教师通过同步或异步网络交互来提供和查看反馈意见。

2.3技术设计的评价

技术设计是网络教学课程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网络教学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在网络型支架式教学中,技术设计既是一种传输方式,也是承载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还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管理的唯一有效的手段。网络型支架式课程中的技术设计必须注意技术设计与教学内容的符合程度,即必须避免为技术而技术,应该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文化价值观等采用技术的手段渗入到网络教学中。技术设计维度包括界面设计、易识别性、导航与定位、操作帮助、运行环境说明、可靠运行、多媒体技术、兼容性等八个方面:

(1)界面设计:首先要求风格统一,即课程在格式、风格、语言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避免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分心或认知负担。例如:屏幕功能分区(如页面标题区、基本功能按钮区、页面信息区等);按钮、图标、热键的风格;背景以及各类文字、插图等可视元素的色彩;各类文字(如各级标题、正文、重点内容、插入性文字、反馈等)的大小、格式;整体的语言风格。

其次是界面布局,要求界面设计简洁美观,文本、图形等可视元素搭配协调得当。

(2)易识别性:网络型支架式课程中的文字、图形等对象的大小合适,颜色对比适当,在适当的分辨率下清晰易辨。

(3)导航与定位:学习者无需特殊帮助就可轻松地操作导航路径,自如地访问网络型支架式课程的各个模块,并能确认自己当前的位置。导航装置可以有:

a) 资源管理器:通过管理方式直观地说明课程的各个部分,学习者点击自己想访问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进入该内容。

b) 导航框架:显示课程的各个模块,指引学习者穿行于各模块之间,进行访问和浏览。

c) 内容框架:指引学习者访问课程的各部分内容。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方便地访问网络型支架式课程的各个部分,应尽可能提供一种以上的导航方式,以便于转换视角;无论当前在什么位置,学习者都应可以很方便地回到刚才访问的位置,回到课程的首页,或者退出课程,即有明确的定位标记,标明学习者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

(4)运行环境说明:向用户完整、具体地说明网络型支架式课程运行所需的基本硬件要求、网络配置及软件名称和版本。说明运行环境要求的方式包括:在网络课程中有专门的页面说明运行环境要求;在产品使用手册或说明书上列出所有要求。

(5)操作帮助:针对网络型支架式课程的操作使用方法提供明确完整的指导说明。针对较复杂的功能可以提供专门的交互性培训程序。

(6)可靠运行:教学能正常、可靠运行;能可靠地启动和退出,各功能按钮能正常工作,没有链接中断或错误,没有明显的技术故障。

(7)多媒体技术:支架式教学中所采用的媒体格式符合有关技术标准,适合网络传输要求。

(8)兼容性:各种支架能够适应不同的系统平台,特别是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具有移植性,符合关于网络课程的互操作性的规范。

3 小结

支架式教学的操作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加了,但同时也对教师构成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保证每个实施环节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网络型支架式教学的评价维度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随着网络技术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改进和完善,其评价维度也会随着改进和完善,当然,所有理论性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M] 2002.

[2] 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黎友缘.网络课程设计及评价标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

[4] 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 (3).

[5] 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0,(10).

[6] 曹梅.网络学习中学习评价的要求及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2,(1).

[7] 张倩苇.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