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2 17:17:28

支架式教学案例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材料力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65-03

材料力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变形体受力后发生的变形,及由于变形引起的附加内力及应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失效。其任务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为设计既安全又经济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1]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除了完成基本的直接应用公式求解的教材例题和习题外,需要还原教材上例题或习题的原貌,其中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教学是有效的途径,这不仅开阔学员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综合设计打好基础。本文介绍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时应把握的五个步骤,并选择武器和生活中的两个案例进行具体设计。

一、案例的设计思路

案例来源于生活、工程、武器装备等领域[2],教学中主要分为课堂分析案例和课下学员自行分析案例两类。教员在课堂上展开分析的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要全面透彻,引导学员理解各个环节;请学员分析的案例,要在开课时就给出,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一例,带着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具体分析,到结课时给出自己的分析答案,具体成绩计入平时分。

教学中学员对案例很感兴趣,但是要真正进行建模分析时,又会遇到困难而失去积极性,为此教学中选择好案例后,设计时要逐步推进,每个案例一般要把握好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案例背景

通过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关注新闻报道,浏览网络资源等途径,发现问题整理案例,主要利用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形式,来阐明案例的发生及其危害,使学员感到问题的真实性,来激发学员的兴趣点。

第二步:问题提出

为了克服由于问题太难而打消学员的积极性,所提问题要由易到难,逐步分层进行。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可增加学员自己提出问题的环节,如感到所给问题有难度,自己可以给出相关的简单一些的问题;也可给出所提问题分析后,提出其他相关题目,供大家探讨分析,若所提问题很好要给予鼓励,计入平时分。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要学员从一个案例的分析中理解多一些、全一些。

第三步:建立模型

分析案例的特点和问题的要点,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画出力学简图,将问题和所学理论建立联系,应用相关知识、公式、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或计算。

第四步:分析原因

由理论分析结果定性分析案例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提出避免事故发生、设计或使用维护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五步:扩展内容

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内容,或者提出深层次的问题等等,供学员进一步深入思考或探索,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空调外机支架的安全性分析

(一)案例背景

据了解,我国第一波空调安装高峰期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0年开始在城市全面普及。空调及外机的安全使用年限约为10年,支架一般在5-6年后就应更换,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几乎每年都有空调支架出现问题的报道。

2002年12月12日,湖南省邵阳市……;2008年6月10日晚,福州平潭……;2014年7月,因空调支撑架断裂,一维修工人在上海某小区维修空调时从3楼坠亡!图1是出现问题的某空调支架。

(二)问题提出

1.常见空调支架如图2,根据空调及支架的受力情况,简化力学模型,分析支架横梁和立柱连接螺钉的应力。

2.从图3上不难看出,在高高悬起的支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固定空调室外机的支架与墙面不能完全贴合,并且连接墙面的螺钉也发生弯曲变形。(1)试简化模型分析图片中螺钉的应力;(2)提出安装空调外机及支架的合理建议。

(三)建立模型

问题1的模型如图4(a),设三个螺钉的直径均为d。

将载荷向螺钉群截面形心简化为一个力F′和一个力偶M,其中M=Fl。

力F′由三个螺钉平均分担,各螺钉承受的竖向剪力均为Fa1=Fb1=Fc1=。

力偶M使三个螺钉产生切向剪力,由直角三角形各边的比例关系和力矩的静力学关系,可解得各螺钉的切向剪力分别为Fa2=Fc2=,Fb2=0,方向如图4(b)。

各螺钉的总剪力分别为:Fa=Fc=,Fb=,剪力方向如图4(b)。显然最上和最下螺钉的剪力最大,其切应力也最大。

问题2的模型如图5,两个螺钉将支架的立柱与墙体连接。

两个螺钉内为拉应力,下侧支架立柱与墙体之间产生压应力,设受压长度为x,若下部有螺钉,螺钉也不受力,所以实际立柱上有孔也不安装螺钉。假设单个螺钉上的受力均匀,螺钉群应力分布为直线规律,如图5,中性轴处应力为0。

设螺钉的横截面面积为A,按应力分布假设可知,中性轴以下没有螺钉。

上侧螺钉的拉应力最大,为:

其中M是空调重量引起的力矩。

支架立柱与墙体的最大压应力在下边缘,为:

(四)分析原因

问题1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若是间距相同的三个螺钉,其中最上和最下螺钉的切应力最大,那么危险性也就最大。为避免事故发生,一定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螺钉,按要求安装足够的螺钉个数。

问题2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支架立柱与墙体间的螺钉中最上边的螺钉受力最大,因此看到最上边的螺钉比下边的螺钉松动的要严重。

实际中由于空调支架在室外,若是铁架或不合格产品,时间长了容易生锈,这也是造成空调支架断裂的原因之一。

(五)扩展内容

1.为什么有的空调支架上在中间部位可以挖有圆孔,如图6,圆孔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2.推荐电视台关于“旧空调支架牢不牢”的实验视频,或电视台制作的关于“空调外机支架安全吗?”节目,供学员观看,进一步了解支架的安全情况。

3.实际生活中,如何做才能避免“祸从天降”呢?

2012年4月19日,中国家电服务维修协会了《空调器室外机安装用支架规范》。其中对空调外机支架的厚度、防锈度、紧固件规范以及支架检测规范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如支架使用的材料必须是3毫米以上的角钢或镀锌钢板、空调支架的承载能力不能低于空调器机组自重的4倍,并明确指出,支架使用寿命不得低于空调本身的使用寿命,即10-12年。……

三、结语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是长期性的工作,案例的编写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必须要注意由浅入深,挖掘问题内涵,逐步建模分析得出案例的可能原因。另外案例的完成需要教员的努力,更需要学员的参与,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研讨、完善,会建成丰富的材料力学案例库,材料力学的案例教学会将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 参 考 文 献 ]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案例 协作 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就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教学,目的不仅局限于对该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而重在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把握思路和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非典型事物,并进而用以解决特殊问题。学习案例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注重“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案例选择时注意“认知冲突”的激发,注意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活动情境”中进行学习,注重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的“自我建构”过程,强调评价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多元”评价。可以说,案例教学的这些精神理念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论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二、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学》的可行性

《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财务管理的内容来自于生产实际,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是一种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实践性很强的财务管理教学中,将案例分析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会相得益彰。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被设计为身处特定的情境中充当一个角色,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筹资、投资、运营及股利分配等方式,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探究,这一过程既可强化与巩固学生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又可增强与提高学生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支架式教学环节

支架式教学包括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1.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的一些功能性、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收新知识。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选取合适的案例并收集相关的背景材料,预先讲授涉及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建立概念框架,对案例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阐明并布置讨论题目。

例如,在讲完筹集资金的管理的时候,给学生留下以下的专题进行研究:(1)中小企业集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上市公司筹资偏好初探;(3)XX公司筹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资金结构与负责经营的关系初探。介绍可采用的研究方法:①认真研读教材中有关筹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②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近年有关方面的论文。③去中小企业调查企业筹资难的原因及各企业的对策,做好访谈笔录。(5)上网或到阅览室查阅国外企业筹资的新方式新渠道。

2.进入情境

案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角色扮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结合角色扮演及模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可以依据案例中所涉及的背景内容,设置相应的环境, 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 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入管理决策状态,承担决策者的责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际思考,学生像是处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之中,他们将能够很好地区分问题的主次、发现问题,并将思维综合成为连贯、清晰且可执行的决策。这样既解决了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问题,也培养出了多元的思维方式和积极互动的人格特点。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也成了相当必要的环节,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教师应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有机地整合于一体,根据案例教学内容的不同,突出重点、难点,生动形象,图文并茂。采用多样化的案例呈现方式,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大胆尝试人物角色扮演、互动式电脑模拟、互动式影碟播放、录像小品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例如,讲到筹资管理意义的时候,可选择《首席执行官》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们观看以后谈谈对海尔筹资工作的认识;在讲到证券投资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VCD碟片《资本市场》,使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案例明白了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投资基金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了解了资本市场从产生到发展直到发达的全过程。

3.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积极探索,独立研究,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其成为案例讨论的主体。教师用案例教,但不是教案例。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观点可以不一致,教师因势利导时,引导的是讨论的方向而不是内容本身,应避免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4.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这种方式,将整个班的学员按照某一标准分成几个小组。5个人左右是小组讨论的理想规模,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充分和有效,而且造成管理困难;减少人数会降低讨论的水平和质量,而且气氛不够浓厚。小组成员可分别担任小组长(组织、监控的职责)、记录员(记录每一位组员发言的要点)、成果总结人(归纳总结小组讨论的内容)、报告人(代表小组作全班汇报)、评价人(评价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的角色,角色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次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间进行角色轮换,以增加学生多角度、多角色的体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一小组的不同学员,对于同一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运用,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就可以使原来多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态度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更深一层的认识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像所有成功的教学评价一样,案例教学的评价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当的评判,指出本案例运用的知识点,讨论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优缺点,思维方式是否科学、严密。提出需课后深入思考之处,启发学生进一步思索。

通过整个支架式教学环节的实施,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使他们知道了网络除了聊天以外还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问题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学会了理财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调查,接触了社会,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就业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整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完成了对所学财务管理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开展案例教学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认真备课,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精心选择或设计案例。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同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案例可以由教师提供,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2.营造民主、良好的讨论气氛

营造一个民主的、良好的讨论气氛,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诚实地表达并极力维护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别人的看法提出挑战。教师的评论应该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继续,避免成为讨论的中心。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表达出来。同时,使学生的讨论激烈但又富有理性,比如要制止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尖锐又要真诚、相互尊重等等。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替代其它的教学手段。因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有很多。财务管理教学中,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还有情景模拟、现场观摩、实验实习、参观访问和测试教学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代的。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中“项目投资”这部分内容,可先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后再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总之,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案例教学,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更高的效率。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是必要的。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引入并强化“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作为改革我国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依据探讨[J],教育参考,2000(5).

[2] 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

[3] 梁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新探[J],财会通讯.2005, (5)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支架式 教学 设计 小学 英语 应用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逐渐成为小学教学的主流方向,英语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必不可少的重点教学项目,同样成为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科目。因而在未来阶段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掌握多种不同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并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到支架教学体系中来突显的尤为重要,是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支架式教学设计

1.支架的内涵和类型。在建筑行业中,支架是指工程建设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是建筑楼房时必须的临时性支撑,特别是建造高楼大厦时,更少不了支架,当楼房建好的时候,支持就可以适时撤掉。同理,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支架的主要作用在于引领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在顺利完成各种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和成就感。

2.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常见模式。

(1)范例式支架。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此时教师便可利用示例及问题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如学生无法充分的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则教师可及时的进行示范,继而称之为范例式支架教学。

(2)问题式支架。问题式支架教学与范例式教学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均需要教师能够对实际的教学路线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来设置部分路障及问题,这便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对相关问题加以解决,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该支架教学模式需教师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进而为学生长期的稳定学习创造良好的问题教学环境。

(3)建议式支架。建议式支架教学的主体结构与其余种类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其教学核心不再是教师,而是由学生主导的教学体制,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来提高学生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建议及提供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困惑的阶段,通过教师的提示,能够进行自我学生与知识消化,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现有知识教学环境中来。该模式不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基本团队合作能力与分析能力,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方法。

(4)思维导图式支架。思维导图式支架教学较为常见,其主要构架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到实际的学习模块中来,而教师则在该教学模式中扮演情景创设者的角色,同时情节及故事对话的转换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即时的画面,从而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辨能力,以便于将知识更为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便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支架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及加深学生知识学习影响均有着较为良好的帮助作用。

二、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1.支架式教学设计案例的简介。本文以译林版义务教科书《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8Dolls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案为例介绍针对小学生的支架式教学。根据《标准》一级技能和知识教学目标描述。(1)能理解n文内容,并正确朗读和表演课文。(2)让学生能懂得悦纳自我,并敢于展示自我。

2.支架式教学设计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1)以问题为支架。问题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结构支撑,因而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实际的教学计划来适时的提出部分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使学生主动的解决问题,继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能够使诸多的学生有效的融入到实际的学习环境中来,所以在知识的选择及难度方面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把控能力。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情景创设的方式来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的接触问题并对其深入的进行研究,以此提高问题在支架式教学体系构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以任务为导向。任务的重要主体即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师的教学任务,因而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对每一阶段的知识学习均构建起完善的知识学习模块,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全面,另一方面也为支架式教学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知识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知识的超纲较为常见,该问题的产生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在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使学生可有效的融入到现有教学体模式,继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逐步走向教师构建的支架式教学体系中。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集合多种教学优势于一体,通过深入的引导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深刻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愿意的主动的融入到现有教学环境中,这便能够有效的提升英语教学的整体性。因而成为现代小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阶段奠定小学英语教学基础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4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98.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支架式教学 自主性 策略

长期以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单一,往往落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窠臼,学生操作能力不足,教学成效难以提升。笔者认为,教师简化了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并将其视为单纯的技术传授,进而导致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行为过于狭隘是造成此类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超越这样的低层次教学,本文主要探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几点策略。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W模式,囊括了情境导入、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落实这些程序,教学流程设计也就自然形成。此外,支架式教学又可视为一种教学理念,其要求教师在教师过程中发出挑战性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适当和适量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情境导入。教师负责创设课堂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关注所学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好奇心,并据此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不同的学生参与解答,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培养其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引导探索。所谓引导探索实质上是搭建“脚手架”,教师利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入正确的学习方向,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来创建知识概念框架,并要求学生逐步予以补充完善,要求学生逐步予以补充完善,最后引导学生逐步融入问题情境中。应注意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分析,随着其问题应对能力的增强,应渐次降低指导次数。

3.独立探索。该环节可视为“支架”拆除环节,要求学生尝试独立探究并解决问题。初期学生遇到无法逾越的难题时,教师可予以相应提示和指导。随着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应逐渐减少指导次数。该环节的特点与引导探索有一定相似,其对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较为有利,便于学生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4.合作学习。完成独立探索环节后,教师指导各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结合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设定规则,要求明确分工、设定不同岗位和角色,由各个成员轮流担当,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5.效果评价。评价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应注意强调小组成员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确保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有效而全面的反馈,同时也要考虑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潜力因素。

三、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呢?笔者以《帧和逐帧动画》为例,分析了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展示课件案例,引入知识,创设情境。本节课开始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手绘动画视频的课件案例:一位帅气的大侠持枪打出一颗子弹并穿过人群,最终击穿气球的过程。视频长约59秒,笔者利用该视频实现了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对逐帧动画的现实模板以及原理展开思考,进一步展开课堂教学与教材重点。

2.讲解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笔者结合导入的案例,提出了如下问题:QQ表情的动画与案例中所演示的一样吗?这是怎样实现的?利用对比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使之转移注意力,开始思考动画的实现这一难点。

3.任务布置,独立探索。介绍一部分网络素材,指导学生学会搜索并获取网络素材,在完成演示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独立搜集完成特定作品所需的必要元素。在这一环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自主探索,实现了对概念理论知识的内化,认知强度明显提升。

4.小组合作制作作品。学生结合已掌握的关于逐帧动画的知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并根据新知识开展作品创作。在此过程中可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开展讨论和制作,教师则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5.效果评价。教师应结合学生在整节课上学习状态表现来归纳总结制作作品时存在的问题,并就《帧和逐帧动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再次做出强调,就小组协作和独立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予以点评,给出继续创新发展的意见。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理念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停了新的可执行方法,有利于落实现代教育观念,真正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将不断被发掘出来,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吴玉莲. 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上海浦东XXX初级中学”为例[D]. 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付兰敏.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张福高.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培养活动策略的实践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0.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6

论文摘要:基于电子档案袋的本质特征,尝试从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组建具有知识管理功能的教师电子档案袋理论框架,并就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1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化既有一般教师专业化共性的一面.又有自身的特色构成要素。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独特性,要求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既要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即教育专业要素,如何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规范传授给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又必须具有高职教育要求的特定的专业素质及技能(即掌握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还要有熟悉职业、热爱职教的专业精神,有投身于事业的专业情感。概括来说就是: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情感。

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受外界压力驱使的胁迫式发展方式,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一种是受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作用的自主发展方式.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2教师电子档案袋

教师电子档案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它收集教师专业学习的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全面记录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其本质特征如下:

(1)唤起高职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教师电子档案袋具有叙述、评价、反思等功能,可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的能力,帮助教师感悟成长、感悟美好的人生,可有效地激发自主发展的意识,内在地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培养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其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2)捕捉高职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电子档案袋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知识、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源泉。

(3)提供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它使信息储存的空问和信息所能影响到的群体扩大到了理想化的极限.拓展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有利于高职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教师电子档案袋为高职教师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电子平台,他们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互相引领,一起成熟、成长,有利于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职教师终生学习的实现。

3教师电子档案袋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对于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应用,我们过分关注其评价功能和工具效应,没有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没有关注教师的学习过程和个人的成长过程,始终不能全面体现电子档案袋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电子档案袋的叙述、评价、反思的功能体现了知识管理的过程,存在着知识生产互动,但是当前的教师电子档案袋缺乏理论支持,结构简单,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些功能。

那么如何对教师电子档案袋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管理,并更好地为教师所获得、共享、应用和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知识管理的应用为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4知识管理应用于高职教师电子档案袋的构建

知识管理的思想是对知识进行取得、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连续过程,其核心就是知识创新,而创新的主要方式是知识转换,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增进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师电子档案袋的构建中,为教师知识的取得、应用、共享和创新过程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一过程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

4.1理论支持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基于知识内容,通过知识活动,创造知识价值。将知识管理的这一思想应用于高职教师电子档案袋的构建中.通过知识管理的活动支持,能够有利于高职教师知识的获得、共享、应用和创新,并有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本质如图1所示。

(1)知识内容层面。知识管理对各种来源的内容知识进行知识管理。不仅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更注重隐性知识的管理。教师电子档案袋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知识、工作和学习经验,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源泉。利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技术支持,教师可以对这些知识有效的进行取得、组织、储存、转化、应用和创新.这体现在知识活动层面上。

(2)知识活动层面。通过知识管理的核心活动——知识的生产、共享、应用和创新,实现教师知识创新过程的4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社会化。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在教师电子档案袋中有很多可以仿效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与他人交流以及模仿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

第二种模式——外在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在教师电子档案袋中.教学是重点内容,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这就是知识外在化的表现。

第三种模式——组合化。指将显性知识的独立成分组合成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这可以体现在教师档案袋中的科研和教学情况中。教师通过筛选、添加、组合和分类等手法。创造出新的知识

第四种模式——内在化。指个人吸收显性知识并使其内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它与边干边学直接相关。教师通过内化不断积累知识,然后通过社会化与他人共享。引发知识创造的新一轮螺旋上升。

(3)知识价值层面。在电子档案袋内驱力的基础上。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知识源泉,并最终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2技术支持

知识管理的技术涉及到5个子系统,包括:知识获取与表示子系统、知识存储子系统、知识集成与传播子系统、知识应用子系统、知识创新子系统。可利用知识管理各子系统间的相关技术支持,对电子档案袋中各种来源的知识进行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在各子系统的技术支持下,电子档案袋为高职教师的教学知识、教研知识、教学实践能力等显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支持知识的获得、共享、应用和创新。

5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教师电子档案袋的框架设计

5.1系统构建目标

以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目标要求,制订高职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基本内容组成;在知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支持下,对高职教师电子档案袋进行框架设计.其最终目的是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知识获得、应用、共享和创新的电子平台。

5.2系统功能结构的设计

电子档案袋记录了教师作为教学者、学习者、研究者、反思者、评价者以及指导者的知识。这些知识我们概括为:教学知识、教研知识以及教学实践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知识源泉。鉴于教师的6种角色,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1)个人资料模块。用于记录教师的基本信息及成就等内容,如教师的姓名、性别、学历、学位、职称、教学简历和教学特色等:获得的各类奖项、荣誉情况等。

(2)教学管理模块——教学者和指导者。①教学者。包括授课科目、教学计划、实践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②指导者。包括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等情况以及包括班主任对班级成员的学习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心理管理等。

(3)学习模块——学习者。学习模块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案例学习模块,此模块的资料提供者有专家用户提供。

(4)教学研究模块——研究者。包括、申请课题、获奖课件、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

(5)反思模块——反思者。采取教育叙事或者教师博客的形式对教学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自我反思。

(6)评价模块——评价者。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自己、专家、其他教师,对教师的教学、学习、研究以及学!的管理等进行评价。

(7)交流模块——学习者、研究者、反思者、评价者。通过与同伴或者专家的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实现自身的学习,研究与反思。

(8)资料提供模块——学习者、指导者。教师可以通过此模块进行资料的获取和提供。

5.3系统知识转化的理论模型设计

借助知识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提供了知识活动的平台支持,其理论模型设计如图3所示。

5.4系统知识表示

高职教师电子档案袋中存放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知识,包括:教学知识、教研知识以及教学实践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系统采用框架表示法。

框架表示法是基于框架理论的一种知识表示方法。这种表示方法既是层次性的.又是模块化的。系统中共对3类知识进行框架表示。

(1)教学类知识的框架表示(如图4)。这里的教学知识指的是高职教师所需要的显性知识,包括:教育专业知识以及行业职业知识。这些知识一般以概念、原理、事实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研类知识的框架表示(如图5)。教研知识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系统中主要包括:论文、课题、获奖课件、精品课程等形式。

(3)教学实践类知识的框架表示。教学实践知识来源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智慧知识,是隐性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表示方法,笔者采取案例表示的三元组,即:问题描述、属性描述以及解描述。结合教学案例的格式,笔者将教学案例的框架表示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主题与背景、教学方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与研究1。

这里教学主题与背景主要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导人、师生互动、问题探究、精彩讲述、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与技巧、总结与归纳等;教学反思与研究是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事件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解决办法,最后反思其经验教训;教学评价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专家或其他同侪的点评、深化;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指的是整理有关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数据.以及学生的过程性和最终作品。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7

【摘 要】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被普遍的应用于教学中,它是由搭建脚手架、进入情景、探索认知、效果评价构成。文章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物质之间的规律和联系都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造成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过于抽象化和简单化,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够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利用化学概念的构建支架,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力,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搭建框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效果。

1.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应用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进而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支架教学让学生掌握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因素,理解化学平移的实质,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课题设计能力,还要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的意义。

1.1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的含义通常是指围绕化学教学的主题,建立适应学生理解的概念框架。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化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适当的概念的框架,框架可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掌握化学移动原理是理解化学平衡的知识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复杂的过程基础分解,分析化学平衡和移动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搭建化学平移条件的支架。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衡的建立过程,化学反映达到平衡状态必须满足v正=v逆。让学生思考如果平衡被破坏,那么根本的条件足v正=v逆是否存在,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反映速率和时间变化的情况,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的移动是可逆反映中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足v正≠v逆以及化学平移是向正方向移动即足v正?莨v逆。

1.2进入情景

为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入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的例子。教师需要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且需要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FeCl3+3KSCN=Fe(SCN)3+3KCI

(红色)

Fe3++3SCN-=Fe(SCN)3

(红色)

1.3探索认知

每个小组可以分别采用下列的方案对实验进行讨论。设计思路如下:方案一将1mol/LFeCl3溶液和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其颜色;将方案一将0.01mol/L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溶液的颜色; 方案二是将0.01mol/L的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混合之后分成三等份,在其中一份中加入1mol/L的的溶液,在第二份中加入1mol/L溶液,最后将两份溶液和第三份的颜色进行对比。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于各个小组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反向移动。通过学生们之间的探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以及探索的精神。

1.4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的评价以及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以及掌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对于小组的评价是指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密切的讨论和交流,小组是否对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利用练习来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语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化学的教学中,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训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灵活的运用的支架模式教学,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课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李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23(12):8-9.

[2]亓永英,许嘉驰.化学支架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3(4):12-13.

[3]蔡万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15(03):123-124.

[4]胡凤姣.简析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2,26(5):145-147.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建筑施工;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

《建筑施工》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我校教师依据多年教学经验,将寓理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为新一代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背景,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究问题,逐步引出问题中所包含的知识,得出解决方案。其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应用理论解决实际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践性较强学科的优选方法②。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建筑施工》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其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应用案例教学法必能更好的将这门学科真实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现以《建筑施工》中组织设计内容为例逐步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 案例选取阶段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引入、讲解、讨论、总结、拓展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挑选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首要关键,既要满足教学目的的需求,又要符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数量不需多,但一定要精、准。

《建筑施工》课程中的“脚手架工程”的教学中、涉及了很多的教学内容、如《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脚手架搭设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脚手架搭设的构造要求、搭设所用材料要求等,为此,引入了一个真实的案例:“2005年9月5日。北京西西工程4#地工程在进行楼盖砼浇筑施工过程中,当楼盖浇筑快接近完成时,从楼盖中部偏西南部位突然发生凹陷式坍塌,现场楼板形成V形下折情况和支架立杆发生多波弯曲并迅速扭转后,随即整个楼盖连同布料机一起垮塌下来,坍落的混凝土、钢筋、模板和支架绞缠在一起,形成0.5―2.0m高的堆集,使清理和救援异常困难,至10日凌晨才挖出最后一名遇难者。造成死亡8人、重伤21人的重大事故。西西工程4#地工程项目经理,对事故发生负直接责任,被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合理的案例选取与设计将带给学生一个更加真实有趣、记忆深刻的课堂。

(二) 案例呈现与讨论阶段

设计案例的真实呈现,组织学生的互动讨论,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并不仅仅是用语言简单机械的陈述,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真实形象的呈现案例,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真真切切的体会。在这个步骤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鼓励每位学生针对案例从不同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而不需一味的去追求书本理论,与书本雷同。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质,而不是坚决的否定一切,在适当的时候给明正确的方向。这样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案例的争辩论证过程中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充分提高其运用知识提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桩基础施工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索、分析、归纳、整理、最后作出决策,全面提升面临实际问题时的思维、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案例总结与拓展阶段

一个案例结束后,对案例的总结与拓展必不可少,既是对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个提升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策略对学生讨论出的各种解决方案逐一进行点评总结,但一般不指明哪个解决方案是教师心目中较好方案,而主要针对他们在分析思考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概念和原理不清楚的部分,简要指出他们的错误,要求他们可参考课本以及其它学生的方案分析清楚问题的实质。如在课本中已经明确给出了平面总压力计算公式的推导思路和过程,但实际上求解发射盖所受液体总压力的方法不止一种,实践表明,永远没有最优的唯一方案,而只有更好的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总结案例最忌强求结论同一,而应在肯定学生能力的同时给他们指出更广阔的方向。

三、案例教学应具备的特点

(一)案例应具有实效性

应用的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才能将教学目标贯穿在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实效性,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进行概括和理解,才能对案例做透彻的、全面的分析。如在脚手架坍塌这一特殊情景中,脚手架坍塌的原因找到了,教师应将正确的做法有针对性的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做好详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就简单了,记忆也深刻了。如果案例包容的问题太多,涉及面太广,超出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会无所适从,达不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二)案例应结合教学内容具有客观性

案例应该是对施工现场所发生事实真实客观的描述,不能胡编乱造,可以有部分虚拟或加工,但要合情合理。只有真实客观的案例,讲起来才会生动详实,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高。当问题提出以后,教师才能针对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涉及教材中的哪一个部分内容?各种问题的处理包括哪些环节?同学们回答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出不穷,虽然有的方法不尽合理,但同学的参与性极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教师要根据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做好问题的汇集与总结,如脚手架坍塌的原因包括了管理方面的原因、设计计算方面的原因、搭设材料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构造方面的原因、这样一些回答与教师的总结有差异的同学会重新进行思考,从而更加深了他们的印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我校建筑施工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效,倍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学科、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合理有效地进行,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发挥它应有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胡冬鸣.案例教学的特性研究.职教通讯,2001,(11).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9

一、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提炼,构建软件开发全过程案例库

为了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实例化,案例教学对于保证软件工程课程授课效果至关重要。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存在较大不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主要是教员向学生传授知识,沟通的渠道是单向的,而案例教学不仅有教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有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的渠道是多向的。同时,讲授教学侧重理论,并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案例教学则侧重启发式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探索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总结、提炼、归纳、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构建一个贯穿始终、设计合理、资源丰富的软件开发全过程案例库十分必要。

(一)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和设计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好的教学案例应该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同时在维度、粒度和内容上精心设计,既要相互衔接,体现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要求,又要大小适中,适合单个教学模块的教学需求。从实际工程项目中精心选取、提炼、设计开发涵盖软件分析、设计、测试、项目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教学案例库,可为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条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的设计应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各模块知识点的所处阶段、应用场景和授课目标的差异,既要有覆盖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案例,又要有体现全生命周期工程化要求的系统案例和综合应用案例。案例内容包括软件过程中的工程案例、管理案例,贯穿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

案例的选取应以全生命周期软件项目为主,从实际工程项目中挑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授课要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补充开发,最终构建满足教学要求的系列案例。如从自主研制的“软件过程管理平台”中选取典型模块作为测试对象,针对不同测试类型的教学实验需求,对软件代码进行有针对性的变异和缺陷注入,编写对应的测试需求、测试计划、测试设计和测试报告,形成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单元测试等测试案例。

软件工程课程要强调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对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方法进行讲解时,除了要有设计合适的案例,还可以通过当前主流工具(如软件设计的RationalRose建模工具、单元测试的JUINT工具、功能测试的QTP工具等)的演示,使学员加强对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过程的可操作性的理解,并将其运用于实践项目中。

(二)案例库规范化设计

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多门课程需要多样化的案例,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映射出不同的知识点。为了规范这些案例,需提取其公共要素,定义案例库规范化设计的基本元素。

案例库规范化设计基本元素中的“案例表现形式”可将案例设置为文档、代码框架、原型系统等。如在本科生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案例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OpenFrame框架,即一个半成品的代码框架,学生可从半成品框架中学习相应开发技术,然后自己完善半成品的代码框架,将学习与实践过程融入案例中。

案例库规范化设计基本元素中的“案例类型”可分为工程类案例、管理类案例、支持类案例等。工程类案例包括不同项目不同阶段的工程类开发案例,如客户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代码、软件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管理类案例包括项目策划、项目监控、风险管理、需求管理等。支持类案例包括配置管理、质量保证、测量分析等。根据案例的规模及适用情况,可将案例分为:基本案例、模块案例、系统案例。基本案例覆盖一个知识点,简单、清晰地通过一个实例展现知识点的具体应用,适合于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模块案例覆盖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将知识串起来,适合综合理论知识的应用阶段;系统案例覆盖的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通过完整具体的实例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适合实践教学阶段。

例如,在“软件测试”中,通过判定三角形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等价类划分法,这是一个基本案例,穿插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在三角形实例中补充边界值法、错误猜测法等测试用例,形成黑盒测试案例,这就是一个模块案例。而系统案例内容多、设计比较复杂,例如功能测试案例的设计,要包含测试计划、测试策略、测试设计的方法、测试用例的生成、测试用例的执行、自动化脚本的设计、测试运行结果分析以及测试报告等内容。

二、融合多种教学形式,紧密衔接理论和实践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员在课堂上讲授软件工程方法、技术等理论知识,但由于这些理论较抽象难懂,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采用分组模式进行项目开发,但由于没有过程监督控制,通常是由一个能力稍微突出的学员完成所有过程,缺乏讨论、协作,最后往往把精力放在代码实现中,提交一套漏洞百出的代码。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笔者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先进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应用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基于角色扮演和团队协作的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耦合度,培养学生工程化理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用案例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并逐步上升到理论,用理论来概括、归纳、指导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以鲜活生动的实例吸引学员,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案例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以“做中学”为指导,以实际案例项目的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搭建的实践平台和设计的实践项目,使学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自身的实战素质能力。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通过借助来源于实际工程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工程项目情景之中,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贴近实战的学习环境。

(二)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将工程项目与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有机融合,以工程项目为牵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步开展生命周期相应阶段的各项任务实践,实现了创新实践与工程认知导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次上课要求学员分组,各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后续根据授课进度按阶段完成该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做足需求分析,选取项目时,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场景熟悉的项目,如公差勤务系统、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等。如果是从零开始的项目,需要多方面多手段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并重点做好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另外,选做的项目也可以是已有软件,因为大部分软件开发工作是在老版本的软件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已有软件可以是网上开源软件或往届学生留下的作业,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功能上的缺陷后对其进行改进。通过项目牵引,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知识。

(三)基于角色扮演和团队协作的项目研讨式教学模式

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项目开发,通过扮演团队中客户、软件需求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编码人员、软件测试人员等不同角色,完成特定任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对项目开发进程和工作产品进行研讨和评审,真正体验一种有序、可控和协作的软件开发过程。描述了软件过程中角色职能及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工作产品,并将项目开发活动和项目管理过程映射到课程各知识点,使学员在动态角色参与的项目演练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针对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构建基于框架的可扩展实践平台

软件工程学科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对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部分学生系统设计能力较弱,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现实教学中急需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环节的时间投入和条件建设。

传统实践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全程自主完成程序开发并提交相应实践报告。这种“从零开始”的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编程能力、实践学时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缺乏大型项目的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仅以小规模程序为对象开展实践教学,也会严重制约其对软件工程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OpenFrame框架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该平台采用当今主流的面向对象技术和框架进行开发,既实现了跟系统结构紧密相关的核心公共模块,又支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灵活添加符合接口规范的功能应用模块,从而完成整体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有效支持学生根据小组任务分工快速开发上层应用功能模块,协同完成整体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该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将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情景体验有机结合,使得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框架技术、敏捷软件开发等面向对象新技术,又能培养学生基于公共体系结构进行团队化工程开发的能力。

通过搭建满足教学需求的实践平台,设计合理有效的实验项目,构建“做中学”的环境,使学员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快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培养专业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鼓励学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实践,引导学员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软件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技术和方法。

四、基于项目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软件工程课程考核存在着实践考核不足、学习效果测试不及时、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采用多元考核和评价方式,弱化期末考试成绩,加强过程考核,着重考核项目开发过程中学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和实践项目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30%,采用开卷笔试方式,实践项目成绩占70%,采用阶段评审方式对各小组阶段产出的工作产品进行评审,通过学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团队成绩(40%)和个人成绩(30%)。学员分组进行讲解、答辩、成果演示,学员和教师分别对各组进行整体评价,获得团队成绩,个人成绩由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开发中的表现以及对项目的贡献大小获得。

支架式教学案例篇10

一、支架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支架式教学方式正好符合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将支架式教学方式引入到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完成学习目标,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方法一般包含五个组成部分:创设问题情境、搭建问题支架、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学习成果.现结合教学案例,从这五个组成部分入手,分析支架式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实验展示、生活经验以及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乙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乙醇的教学视频,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激发学生学习乙醇的热情,从而导入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同时,可以开展填词游戏.如,把()问青天,一曲新词()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葡萄美()夜光杯.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关于酒的典故,说说贵州茅台酒受重视的原因,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通过创设这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状态.

2.搭建问题支架.搭建问题支架,即是引导探索问题情境.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到搭建问题支架的方向.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围绕目前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搭建问题支架,由浅至深,问题的难度逐步增强.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小组分工,确定最终以哪些方式进行汇报.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主动探究过程中,正好体现了支架式教学的重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 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例如,在讲“乙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通过收集乙醇的资料,大致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特点、结构.在做乙醇实验时,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对策有:①在乙醇实验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引导学生学会组装球棍模型,并且能将微观分子模型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③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④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在学生合作学习中,主要的合作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讨论、相互沟通交流、协调分工,能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