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5:00:26

返乡创业论文

返乡创业论文篇1

关键词:农民工 返乡 创业

我国学界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虽然有关的专门著述已经不少,但仍谈不上丰富。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笔者搜索查阅了1994年至2008年间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试图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把握。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分析

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动因,大部分学者从主观与客观或宏观与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分析。王西玉等在对136个村的返乡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他们得出以下结论:促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观原因一是为了寻求再发展的需要;二是为了照顾家庭;三是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客观条件则有: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和掌握相关的市场信息;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快速发展;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1]

另一部分学者借用了唐纳德.博格等人的“推力―拉力”理论、西奥多.舒尔茨的投资与收益理论,以及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指导,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做了宏观和微观的分析。陈辉兴、胡明文认为,农民工返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政府行为的推动、城市就业压力的加大、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制度不平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微观主体的影响,像经济利益的驱动、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家乡环境带来的心理归属感等。[2]江小容探讨了开发西部的巨大引力这一因素,认为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3]

2、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步伐越来越快,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与特点。

国务院研究中心2007年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百县调查研究,对28个省的101个劳务输出示范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呈现双向流动的新局面;返乡创业农民工占回流农民工的8.3%;以第一代中年男性为主;大多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形式以个体私营为主;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地半数选择在集镇。[4]

刘光明、王玉芬等学者还对返乡创业者进行了特征归纳,认为返乡创业者是外出就业劳动力中最具备开拓精神的群体之一,也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的群体;返乡创业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善于思考;返乡创业者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在外出前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回流”时机的选择较少受外部条件制约;二是在外务工无意中涉足某个职业,慢慢发现自己的优势后返乡创业。 [5]

3、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效应的分析

第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江小容调查后发现,返乡创业者容易选择他们熟悉的农业项目。 [6]农民工返乡创业百县调查也显示出:在高效农业开发中,一半以上的项目是由外出返乡的人先搞起来的。[7]袁雯妮进一步挖掘了其意义,认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主动积极的,而且孕育着欠发达地区新的产业群。[8]

第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袁雯妮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顺应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利用与转移,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9]许胜飞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返乡创业者所创办的企业,为那些难以外出打工,又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10]

第三,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人才。崔传义等认为,返乡创业者视野开阔,分析问题能力强,这一部分优秀人才回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区人才流失的缺口。[11]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结果显示,返乡创业者整体素质明显高于农村中未外出务工的群体,回乡后,不少人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等,成为改变家乡面貌的领头人。[12]

第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百县调查课题组得出结论: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是在城镇化方向上的倒退,是在不发达地区把创业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发展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13]

4、关于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资金不足是排在首位的制约因素。据农民工返乡创业百县调查课题组的调查,把资金筹集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占70%以上。[14]刘光明等在对安徽、四川两省返乡创业者的调查后也得出相似结论:创业之初,返乡创业的大多数是以自有资金为启动资金,只有小部分得到了银行贷款。[15]

其次,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足,导致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崔传义认为,政府只是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看成“小打小闹”,因而只能得到属于本地土政策的支持。[16]此外,阳立高也认为政府对于农民工“到底想返什么乡”、“主要能创什么业”问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明确。[17]

优惠政策难兑现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袁雯妮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答应提供种种优惠政策,但当要求兑现时,当地政府往往总是敷衍塞责。[18]

此外,创业者自身观念和教育程度、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源禀赋方面的限制也很突出。胡明文等认为,农村外出劳动力想富、敢富的创业意识还是不太强烈,部分返乡创业者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19]米利国的观点是:返乡创业者在打工期间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毕竟是有限的,因而,部分返乡创业者在经营企业时表现出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短期行为严重等不足。[20]

5、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趋向的评价

对于外出劳动力是否应该返乡创业,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进城打工的延续,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派生物,体现着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早在1994年,郏启新就提出了“一潮带三潮”的发展方向。林斐以安徽省返乡创业193个个案调查为基础,对农村劳动力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多角度阐明了外出打工与返乡创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不发达地区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外出农民返乡创业。[21]

但是,也有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持悲观态度,把返乡创业视作劳动力回流的一种短暂,并对“创业潮”的说法提出质疑。如白南生认为:虽然不乏回乡创业的生动案例,但调查结果并不支持“创业神话”。 [22]

二、对既有研究的综合评论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很多学者、研究机构及相关部门已经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出现的原因、面临的问题及其效应做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并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建议和对策。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社会各界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准确的认识,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资料。不过综合看来,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和政策研究层面看待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而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的专门性研究,特别是对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关的社会制约因素和社会流动机制等则涉及很少。

二是在研究水平上,同一内容,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往往是侧重描述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忽视了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升华,缺乏对规律性、理论性东西的概括与提炼。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实地调查不够深入。大多只是采用一些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而很少采用一些定性的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法等。由于问卷调查自身特点的限制,对于那些深层次原因不太容易触及和涵盖到。因此,以这样的数据支持作出的研究结论与现实有很大的差别。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校研人文2009005)

参考文献:

[1]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管理世界,2003,(07)

[2][19] 陈辉兴.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智力回流问题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库,福建师范大学,2005 ;

[3] [6]江小容.中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 [7] [11] [12] [13] [14] [16] 崔传义.进入21世纪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5] [15] 刘光明,宋洪远.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特征、动因及其影响――对安徽、四川两省四县71位回乡创业者的案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03)

[8] [9] 袁雯妮.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库,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 许胜飞.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多角度分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17] 阳立高.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8,(04)

[18]袁雯妮.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库,湖南师范大学,2007

[20] 米利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库,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返乡创业论文篇2

【关键词】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失地人数逐步增多,出现了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实现农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对实现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就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使得很多学者们逐渐将他们的目光转移到农民工返乡创业中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进行研究。对于创业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创业等相关概念的探讨,而Bird最早提出了创业意向,认为创业意向是最好的创业行为预测指标[1],开创了创业行为研究的另一视角。

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是农民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返回到居住地所在的镇(乡)政府所在地或县城周边准备创业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要想更好地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关键要对农民工创业意向做深入的研究。

在对个体创业影响因素的探究方面,早期大多集中于宏观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取得了不错的预测效果。夏公喜等通过对南京市郊区(县)农民创业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创业呈现从近郊―远郊―县依次递减的趋势,当地的地理位置越靠近市(县)中心,那么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快,市场需求也越大,同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2]。朱红根通过对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3];徐晋通过对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调查得出由于缺乏当地金融支持,农民工缺乏创业资金,打击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降低了创业意向[4]。

根据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当地经济条件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呈正相关;

H2:当地政府政策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呈正相关;

H3:当地金融支持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成正相关。

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特质等微观环境对创业意向的研究。一些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创业者创业的重要动力源是为了主宰生活、自主安排命运,拥有比受雇于他人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间,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是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个体的自主性越强,其对于创业的认知渴望性就越强,创业意向也越高;杨俊认为创业机会成本越高的潜在创业者,越不倾向于放弃当前的收入,来进行创业,是否进行创业,是企业家以机会的潜在收益和创业机会成本两个维度权衡的,最后做出是否创业的决定[5];张维迎认为成为企业家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资本,资本是重要的创业资源。当人们有比较多的创业资源时,不仅有创业认知的渴望性,产生创业意向,而且也有一定的创业认知可行性[6]。

根据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B1,B2)

B1:农民工的自主性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B2:农民工的风险承担性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H5:农民工创业的机会成本与其创业意向呈负相关关系;

H6:农民工个体拥有的资源水平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将国内外学者在本文研究领域内的论文、学术专著以及期刊等相关文献加以整理,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基础。

(二)实证研究

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访谈对象主要是在大连市打工的农民工,征求他们对本文设计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主要是将编制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发放给农民工,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首先,为了验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我们运用克朗巴赫提出的Cronbacha系数信度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 项数

.750 .762 25

由上面的量表信度分析表可以看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50,大于0.7,表明该量表的内在一致程度可以接受。

其次,为了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我们使用试测数据,根据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不低于0.5等标准,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得到六个维度,分析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六个自变量的Sig.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且偏回归系数与0存在显著差异,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六个假设得到了验证。随后,我们又进一步把控制变量加入了回归模型,其中,“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变量的t统计值对应的sig值分别为0.003、0.004、0.006、0.010、0.014、0.017、0.03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家庭人数”变量的t统计值对应的sig值大于显著水平,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但总体来讲,控制变量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如表4所示。

四、结论

根据本研究得出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1)农民工自身的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有着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有一定的影响,而家庭人数对其返乡创业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2)当地经济条件、当地政府政策、当地金融支持、个体特质、资源水平与创业意向呈正相关性;机会成本与创业意向呈负相关性。根据以上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使政府更加明确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实施重心。

表4 回归分析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B Std.Error Beta

(Constant) 3.655 .232 15.741 .000

性别 .051 .122 .028 .422 .034

年龄 .070 .039 .028 1.519 .017

文化程度 .079 .076 .030 .500 .014

工作经历 .104 .045 .067 .556 .004

创业经历 .106 .061 .079 .373 .003

家庭年收入 .095 .057 .052 2.764 .010

家庭人数 -.092 .116 -.144 -1.649 .100

家乡所在地 .102 .126 .060 1.314 .006

当地经济条件 .121 .029 .163 3.343 .000

当地政府政策 .175 .026 .291 6.662 .000

当地金融支持 .134 .026 .179 3.792 .000

个体特质 .114 .028 .152 3.221 .000

资源水平 .158 .127 .182 4.796 .000

机会成本 -.107 .027 -.127 -2.871 .003

但此次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于人力和财力限制,样本的数量过少,且大多来自大连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如果可以取得更多的样本,研究的结论可以更具说服力;第二,此次研究在量表设计时虽然参考了大量相关标准,也采用了访谈等方式,以便做到尽可能准确,但仍然不能保证每个变量都有非常权威的参照,所以期待之后的研究能够针对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开发出更多测量量表;第三,此次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的影响上,而对于农民工个人背景(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等)对主要研究变量的影响没有进行深入讨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局限。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研究中应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以获取更精确的信息;第二,开发更适合我国农民工特性的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第三,后续研究可以运用其他统计方法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可以开展不同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Bird.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2]夏公喜.大城市郊区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郊区(县)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1):71-74.

[3]朱红根.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7-69.

[4]徐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调查[J].2010:123-125.

[5]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3(20):19-26.

返乡创业论文篇3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障碍分析;服务体系

一、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受阻,同时,资源危机、生态危机迫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导致大批农民工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必将会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也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可以有效缓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同时,对促进低碳化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外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创业研究较少,这些创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创业者个体等方面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国内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研究较多,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因素,各自提出相应的对策,例如,阳立高等(2008)提出改革个体经营工商登记制度、调整金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等政策建议;陈浩等(2010)提出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并辅之以适应性培训,在构建农业产业链过程中鼓励民工创业,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等建议。

返乡农民工创业研究中探讨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建构的不多,亟待深入。我们分析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特点与需求,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与相关性,最后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返乡农民工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所办企业大多是初级形态。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经营形式主要以个体、私营为主,部分农民工回乡务农,搞农业开发经营,虽然形成了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但所办的企业大多是初级形态。

2.投资方向主要是发展工商经济。农民工输出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江浙等沿海地区,大量返乡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外贸加工出口行业、建筑行业、制造行业等,他们大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利用打工期间获得的见识、本领、资金、信息、社会资本等,发展工商服务业。

3.创业规模小,结构单一,技术含量偏低。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是自有资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创业一般都基于以前打工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生产结构单一,产品的技术含量偏低。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需求

根据问卷与走访调查,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需求主要表现在:

1.对创业信息的需求。返乡农民工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动向了解的途径有限,主要通过传统方式来获取关于创业方面的信息,对创业的行业选择和各种国家政策了解程度比较低。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提供条件,让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创业信息。

2.对创业环境的需求。创业环境问题是目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焦点问题之一,调查反映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工开办企业或经商需要很多部门审批,还存在不规范收费和收费不透明、不公正的问题,农民工期待政府优化创业环境。

3.对创业培训的需求。大多数返乡农民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比较低,十分渴望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希望政府能够建立免费为农民工培训的机构。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障碍分析

(一)自身的障碍

1.缺乏创业意识。部分返乡农民工有创业愿望,但担心创业风险,害怕创业失败会丢失在外务工多年的积蓄;担心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当地的创业投资环境不佳,对创业时机把握不准。另外,还担心在技术方面得不到可靠的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意识不强。

2.缺乏创业技能。返乡农民工在外打工,从事低端产业者居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积累相对不足。农民工在外也很少有创业实践活动,更无创业知识和创业理论的储备,部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掌握单一技能。由于创业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返乡农民工创业多数是家庭式的创业模式或小规模、低效益的“五小”工业企业,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致使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创业的资金不足。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在外打工期间的积累,再加上家里的存款储蓄,而农民工过去大多在城市传统部门就业,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返乡创业的自有资金不足。除少数返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外,绝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资金的瓶颈使得大部分人的创业梦成为“水中花,镜中月”。

(二)外部环境的障碍

1.金融支持缺乏。国家虽有对下岗职工创业的小额贷款优惠政策,但却没有针对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扶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创业难度,目前解决农民工创业资金不足的重要渠道是民间借贷。返乡农民工大多数不愿意去贷款,认为贷款不但手续麻烦,要去求人办事,而且利息过重会增加投资风险。

2.政策支持乏力。农民工返乡创业涉及工商、税务、农业、城建等多个部门,各级政府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缺乏有力支持,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缺少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尽管有的地方、有的行业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缺乏吸引力。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构建

根据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实需要,我们需建立以信息指导、政策激励、融资支持为手段,以创业园区为依托,以孵化器服务为机制的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

(一)建立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但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缺少产业、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信息,经常吃“马路信息”的亏而上当受骗,为此,必须建立起返乡农民工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1.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广开信息渠道。将传统信息中介与现代化信息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及时公布信息,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

2.建立政策信息服务专栏。向返乡创业者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及时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收集市场信息,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及时以专栏形式市场信息。

3.广泛宣传返乡农民工优秀创业者的典型事例。发挥榜样的明星效应,优秀农民工创业的示范信息,提高返乡农民工对创业的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氛围。

(二)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地理和资源环境等基础条件,参照农业税减免、农业补贴、出口退税等办法对农民工创业进行税收减免,提供财政扶持和补贴。

1.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在登记注册后给予一定年限的扶持期。扶持期内参照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规定实行税费减免优惠,重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低碳节能企业以及现代化农业,按规定享受补贴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2.在资源使用方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政府在土地、水、电等资源使用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尽可能地降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成本,激发他们创业的动机。

3.建立“一揽子”服务的阳光政务超市。在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工商审批、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社会保障、资金信贷、政策优惠等方面提供一条龙的超市式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一些部门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

(三)拓展返乡农民工融资渠道

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拓展返乡农民工融资渠道,加快信贷改革与创新步伐,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1.金融机构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金融引导,通过各种信息载体,把金融知识和国家金融政策传输给农民工创业者。

2.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金融机构的调研,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

3.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信贷支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放宽贷款额度和还贷时间。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的担保抵押和登记制度,金融机构与政府财政相结合,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来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担保基金。

(四)筹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

积极筹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将其创办的生产经营场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降低入驻门槛,鼓励聚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园区。

1.合理规划创业园区,调整园区布局,力求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集约利用土地,使创业园区成为返乡农民工兴办各类企业的聚集地与孵化基地,降低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成本。

2.加强创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电、路、通讯、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企业发展的硬件设施问题。

3.打造高效优质的创业园区服务环境。在良好的基础设施基础上做好农民工创业企业的配套服务,引进配套协作专家,同时提供高效优质的政策服务与治安服务。

(五)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器”

各地政府要把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重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起返乡农民工“孵化器”。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

1.根据市场需求创办各种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创业技能培训班,开设工商、税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满足返乡农民工多样的创业需求,同时,要强化返乡农民工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

2.邀请成功企业家、相关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运用实例为返乡农民工分析创业存在的各种问题,解答返乡农民工的疑问,引导他们如何寻求市场商机和规避风险,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以创业来推动就业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返乡农民工创业对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建设低碳化新农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注重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为其提供一个良好有利的创业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廖进中,张文婧,李伟舵.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

2.陈浩,曹亚.后危机时代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契机与困境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3).

3.刘国芒,张洁,刘金平.统筹城乡就业,破解返乡农民工就业难――关于湖南省衡阳返乡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Z].

4.费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8(9).

5.张良.农民工返乡的创业与就业[J].中国乡村建设,2009(1).

返乡创业论文篇4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进行创业就业。结合对江苏省4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创业就业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设与对策,以期为江苏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调查分析

该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了解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现状,并对当前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归纳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的方向选择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剖析现象成因,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相应建议。

1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江苏省4个城市(包括苏州、常州、南通、连云港)的返乡农民工。

1.2调查程序

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9月1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第1步: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调查问卷;第2步:与乡镇村民委员会或者街道居民委员会联系,确定返乡农民工人数及家庭住址;第3步:发放问卷;第4步:回收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2调查结果

2.1基本调查状况

从农民工群体的性别组成来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其中,18~25周岁的占20.3%,26~30周岁的占28.5%,31~35周岁的占22.5%;36~40周岁的占18.3%,40周岁及以上的仅占10.4%。农民工群体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0%,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8%。在被调查的群体中有70.30%的农民工已婚,55.30%的农民工已生育1个子女,26.0%的农民工生育2个及2个以上子女;43.50%的农民工家中需赡养2位老人,26.5%的农民工家中需赡养3位或3位以上老人。

2.2江苏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占48.8%,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占40.2%,从事脑力劳动的仅占11%。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他们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 h,农民工群体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9.4 h。农民工就业工资主要集中在600~1 000元/月之间。每月无收入的占7.80%,600元以下的占20.00%,600~1 000元的占40.6%,1 000~1 500元的占21.3%,1 500~2 000元的占7.5%,2 000元以上的仅占2.80%。其中有50%左右的农民工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

2.3返乡农民工创业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有26%的返乡农民工正在创业,表示有意愿但是有困难的占26%,有8.8%的返乡农民工曾经创业,但是现在已停止,60.7%的返乡农民工有或者曾有创业意向,有27%的返乡农民工没有创业打算,而仅有11.8%的农民工对是否创业表示无所谓。农民工返乡后创业地点有66.8%的选择在城镇,在农村自主创业的占29.30%。对于创业方向,13.5%的返乡农民工选择批发零售,其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并居第2位,分别占10.75%和10.00%;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并居第3位,分别占8.75%和9.00%;以下依次为电子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中介服务、房地产业等。调查数据显示,23.80%的返乡农民工选择种养大户,其次分别为商业流通业(9%)、农产品经纪人(8.50%)、农资经销商(8.30%)、农村服务业(6.8%)、农村娱乐业(6.8%)。返乡农民工强烈的创业意愿中,选择独资的占41%,与家人合伙的占36%,与村里人合伙的占8.5%,与村外朋友合伙的占11.7%,以地产为股招商的仅占2.8%。调查数据反映出返乡农民工有强烈愿望,但他们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不易。

3讨论与建议

3.1分析讨论

从返乡农民工整体状况来看,40周岁以下的占民工总体样本的89.6%,农民工群体处于青年化,其群体年龄构成处于最佳劳动年龄段。与其他职工群体相比,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而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领域和工资水平。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大多从事苦、脏、累、险、重且技术含量较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或工种。从行业分布看,农民工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纺织业、服务行业等,所在企业的性质大多是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1]。

调查数据显示,有28%的返乡农民工认为在他们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筹集困难。由此可以看出,资金问题已成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瓶颈,政府扶持、激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着力点应放在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优惠的资金政策支持、降低返乡农民工创业难度上。

返乡农民工多数为家庭主要经济依靠支柱,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很重。一方面,由于农民工资金积累少、文化程度低,在返乡后选择创业容易导致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致使很多农民工不敢轻易创业[2]。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担忧创业后会出现经营不善,不善于管理,这一担忧可能来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农民工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低,思维方式比较传统,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眼光;二是家族式管理,决策不民主,机制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三是技术水平低,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3.2对策建议

(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便利。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保护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热情。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对农民创业工的限制,实施等同于甚至是优越于外资的优惠政策,把一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都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同时,要正确引导农民工返回当地的乡(镇)和县城所在地创业,以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2)拓宽返乡农民工融资渠道。政府在制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不同行业中的创业者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给予不同的财政与信贷支持。要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尽快发展乡村、集镇等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扶植民间融资。要大力积极稳妥放宽农民利用承包土地、房屋等进行抵押融资的限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题[3]。

(3)减免农民工返乡创业税费。一方面,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着眼现实、立足长远,先引导、鼓励和扶助企业发展起来,可以参照农业税减免、农业反补贴、出口退税等办法支持扶持农民工创业。另一方面,要逐步取消对农民创业的相关收费项目,直至实行“零收费”政策。

(4)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部分省市已经实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由政府出资,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对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培训对象的覆盖面[4-5]。对有创业意愿的人群,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参考文献

[1] 李敏骞.创业农民培训的几种模式[j].农民科技培训,2009(1):6-7.

[2] 戚迪明,侯立白,景再方.国外创业政策对我国农民创业问题的借鉴[j].农业经济,2009(3):42-43.

[3] 张晓东,郭成芳.开展农民创业教育,促进农民创业活动[j].中国农村教育,2009(6):19-20.

返乡创业论文篇5

【关键词】农村 劳动力 新模式 反乡农民 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地、分阶段地转移,即采取梯度转移模式,一般认为转移层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内部转移,它是指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畜牧业、渔业、林业等方面的转移。二是农业外部转移,它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以及城镇中的二、三产业的转移。前一种转移方式农民从事相近产业,转移成本相对较低,就业风险相对较小,也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后一种转移方式,转移成本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大,但这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转移成本全由农民个人支付,那么剩余劳动力很难得到消化,转移的目的很难实现。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返乡人员创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实施“凤返巢”工程,建立绿色通道,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创业,本地企业比外来企业可以更好地消化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本地企业员工的稳定性相对增强,反过来也促使了返乡创业人员更好地发展。

目前,全国大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首先,农民工进城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就业压力比较大,而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城市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岗位基本饱和;城市生活花费大;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必须回家乡参加升学考试,由于各地区教材不统一,影响升学;一些企业对务工人员年龄有限制,超龄劳动力被迫返乡。其次,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据调查,农民工有5万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万元就可以办企业。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建筑、采矿、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农民工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返乡农民工在政府支持下,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兴办二、三产业。许多返乡创业人员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经验与技术,积极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促进了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三是成为经纪人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跑流通联市场、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四是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据报道河南省固始县,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4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1%。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三是形成了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返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他们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集镇和县城,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

同时,农民工回乡创业也拓展了回流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农民工回乡创业不少属于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的转移,企业所使用的工人,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是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农民工。这就解决了回乡就业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家庭团聚,照顾老小的实际需要,延续了他们产业工人的生命,成为他们新的就业途径和收入增长点。

农民工回乡创业更开辟了不发达地区农村中年以上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不发达地区农村中年以上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不充分一直是农民收入低下的一个主要难点。根据对301个村的调查,季节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15.7%。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没有就业的,平均每村就有243人,同时还有9%左右中年为主的常年富余劳动力。回乡农民工创办的一些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吸收了这部分既难以外出打工,也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从江西、河南、安徽的实地调查看,回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有的雇佣三四十岁的农民就业,有的工人就业年龄可以达到50岁以上。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金缺乏现象普遍。返乡农民有的身怀技术,有的了解市场。虽然农民工返乡时也积累了一定资金,但流动资金、发展资金短缺,贷款困难,这已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 80%的人认为回乡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自有资金、私人借款占大部分,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不到三分之一。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需要。

2.自身素质“先天不足”。回乡的农民经历了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洗礼,能力有所提高。但大部分人只有中学、甚至小学的文化,“先天”不足导致综合素质不高,无法应对创业的考验。

3.势单力薄难“担纲”。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多数是个人行为,家庭式的创业模式,单枪匹马地干,势单力薄,形不成合力,抗风险能力差。一部分企业市场竞争力差,难有大的作为。

4.熟练技术人才“难招”。大多数回乡创业人员反映管理、营销、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难招,并已成为企业提升发展的障碍。回乡创业的人员出身农民,创业地大多在乡(镇)、村,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难以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加之,创业地的生活水准、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等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导致外地人才和劳动力不愿来,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则向外流失。

5.经营理念落后及配套产业滞后等也是摆在回乡创业农民眼前的难题。当前,农民工回乡创业还普遍存在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制度建设等不适应的问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后续发展面临难题。这一道道“坎”,直接影响着回乡农民的创业。创业失败的返乡农民,有的不得不重新回归耕地,或再次外出打工,甚至成为无业游民。同时,他们的失败也对其他一些欲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回乡创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限制,思维方式比较传统,营销观念比较落后,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差。大部分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多数地方农民工回乡创业处于自发状态,政府和有关部门更重视劳务输出,而对农民工回乡创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引导扶持。

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措施

1.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根据返乡创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了使返乡创业政策更加灵活,更加实际,更能有效增强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吸引力,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凡是外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参照执行,凡是符合本地区实际,对返乡创业有利的措施办法都可以大胆试行,逐渐完善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体系.在政策导向上,坚持降低门槛、放开限制、减少干扰的方针,按照一切从快、从优、从好的原则,根据返乡创业投资额的不同,在土地使用、厂房租赁、产权手续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在所得税、增值税、行政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强对返乡创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用优惠政策构筑返乡创业的“助推器”,为返乡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

2.加强舆论宣传,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

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形式,广泛开展与外出农民工的交流和联系,听取他们的呼声、要求和建议,传递投资环境、返乡创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信息,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对返乡投资创业者政治上给地位,事业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创业者,授予“创业之星”、“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对返乡创业的典型进行大力宣传。通过长期不断的舆论宣传,让外出务工人员形成“打工不是长久计,创业还是家乡好”的共识,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热情。

3.提供优质服务,为返乡创业者排忧解难

一是加强纪律约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建设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制定管理制度。对返乡创业企业实行领导联系制、责任追究制、办事时限制和首问责任制,加强对干部的管理,营造“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都是招商形象”的良好氛围;二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联合工商、税务、劳动、公安等部门,依托行政服务中心,简化手续,限时办结,帮助返乡创业人员完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打造“保姆式”服务平台;三是进行跟踪服务,深入企业了解其在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政府为推进返乡创业工作,要成立了返乡创业管理办公室,落实专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由政府出资免费为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协助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实施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服务

为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创业能力,区相关部门举办了各种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创业训班,全面提高创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积极联系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专家教授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会计、融资、项目论证、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参考文献:

[1]杜敏.关于农民返乡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8.

[2]范蕾蕾.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有可为.农家科技,2006,12.

返乡创业论文篇6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政府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张秀娥,女,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创业管理研究;孙,女,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创业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YJA63021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重点项目)“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及其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A05;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20130420067FG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5-0050-06

创业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工的大军中出现了代际分化的特征。与传统农民工相比,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大多没有务农的经历,直接从学校走入社会和工厂,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根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这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已经达到农民工总数的61.6%。[1]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将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引进农村及城镇地区,带动微型、小型企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学者和行政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在心理学中,意愿被认为是预测行为的客观指标,创业意愿是个体开始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将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业计划和决定付诸实践的动机,能够预测个体的创业行为。[2]众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来寻找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Johnson(1990)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成就需求、冒险倾向等个人特征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3];Raijman (2001)指出,个体的社会网络影响其创业意愿的高低[4];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认为创业环境与个体的创业意愿相关。在众多研究成果之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被认为是解释创业意愿最强有力的模型之一,它在个体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和主观态度的共同作用下,最大程度地解释了创业意愿变异(variance)。然而,纵观当前的研究,很少有学者运用TPB理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者直观地认为影响个体创业意愿的因素大致相同,从而忽视了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本文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基于TPB理论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寻找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政府支持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及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每十年甚至每几年就会出现新的变革,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新的发展,例如教育改革、学校扩招带来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市场经济的确立带来了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出现了传统农民工所没有的特征。要想探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新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

何军(2011)和李建华等(2011)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务农技能;他们更加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兼具城市工人与农村农民的双重身份,但是却游走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5] [6]与此同时,在其他价值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也发生了转变。第一,在身份上,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于“工人”而非“农民”,更加期待在城市获得身份认同,融入城市生活。因而更加在意他人的评价,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穿着打扮上都会刻意与城市大众保持一致,以期待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第二,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上,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能力的不足具有清醒的认识,因而更加重视和期待得到技能培训和教育。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的调查显示,89.7%的传统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过客,无所谓再进行培训,更倾向于“候鸟式迁徙”的打工方式。55.9%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弥补自己在技能上的不足,留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二元结构导致的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有更深的体会,因此他们更加渴望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教育、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等资源。在面对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法律来维权,渴望参与政治,渴望表达。第三,在心理需求上,他们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分布,由低层到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在于“生存”和“改善生活”,处于基层的需求阶梯。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是“见识”和“体验生活”,在这种“发展型务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否定自己是“廉价的劳动力”,而认为自己属于“有尊严的劳动者”,他们对成就、财富有着更加强烈的追求和欲望。根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7%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创业当老板是他们的理想,这个比例比传统农民工高10%。[1]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新生代农民工还渴望交朋友,渴望被尊重,渴望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自己的关系网络。

然而摆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的事实是:制度障碍、资金障碍、法律障碍、素质障碍和观念障碍使他们难以获得身份认同,融入城市[7];知识、技术的匮乏使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成为难题;居高不下的房价令他们望而生畏;户籍等制度的限制使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等资源;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得朋友、尊重、理想遥不可及。多种因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文化水平不高,见识不广,资金不足,但是即便受诸多条框的限制,他们仍渴望融入城市。与农村居民相比,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城市务工中开拓了视野,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是农民中的佼佼者,然而他们却极力要摆脱“农民”身份的束缚。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各级政府积极“引凤还巢”的对象。各级政府要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必须了解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在众多从个人特质、网络资源、创业环境等角度研究影响个人意愿的因素中,TPB理论从主观视角更加透彻地分析了个体的自愿。Ajzen(1991)指出,个体开展某项活动的意愿越强,那么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在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及主观态度的共同作用下,个体的行为意愿强度会发生改变。[8]主观规范是来自于周围人群的舆论影响和压力,用于描述外界对于所要实施行为的看法;感知行为的控制力是个体对要实施的行为及其所需资源是否在自己控制和驾驭范围内的判断,涉及对完成任务的信心。这种控制力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知识、经验的掌握程度的判断,另一部分是对于外部信息、合作、资金等可获得性的判断;主观态度是个体对所要开展活动的综合评价,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这部分很大程度上受先前实践者示范作用的影响。运用TPB理论分析发现,能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意愿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其一,整体氛围影响下的家乡人对创业的看法和态度。我国农村仍处于“乡土社会”中,是熟人的社会,农村居民更加重视和寻求相似的想法、习俗、价值观。[9]因此,农村的创业文化氛围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有很大影响。另外,由于难以融入城市获得身份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感情上更期待在家乡获得认可和支持。如果家乡人对于返乡创业有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对创业可能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就会更愿意回到家乡,利用所积累的资金、技术、经验创办新事业。其二,对自身能力不足和外部资源获取的担忧。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视野有所开拓,见识有所增长,能够更加客观、批判地看待事物,对自身沟通、协调、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不足有很深刻的认识。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前进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他们对返乡创业所创造价值的预期,削弱其返乡创业的意愿。另外,创业过程中涉及诸多的外部资源,包括土地、资金、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源很难通过市场或者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网络获得,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压力。其三,先前返乡创业者的生存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获得独立、财富、成就和地位,然而却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处于尴尬境地。如果身边有案例证明返乡创业能够实现梦想,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我实现的期望就会转化成为返乡创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其返乡创业的意愿。

二、构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政府支持体系

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农业来看,当前最基本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利用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创办农产品加工、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而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带动了当地农产品营销网络的创建和拓展,延伸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带动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技术有更高的追求,返乡创业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也就推进了区域内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先进机械装备农业的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从农村问题来看,最棘手的是农业劳动力过剩与限制劳动力向上流动的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但是从现实来看却是缓解矛盾的途径之一。返乡创业的“乡”,已经不仅仅限制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屯老家,还包含其户籍所属的小城市(县城)或者小镇。这种人口由城市回流到小城市(县城)或者小镇地区的模式,也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既解决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又降低了户籍的门槛。最后,从农民问题来看,最突出的就是农民收入低。返乡创业使农民“城市难留下、农村不想回”,进而徘徊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自主经营者,拥有了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业,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创业也促进了就业。由此可见,各地区都应当积极努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是主要助推者,针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相关因素,政府机构必须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一)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按照《辞海》的解释,理念是对事务的理解、观点和信念。构建农村创业理念就是要在农民追求财富、创造财富、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将创业作为一个职业选项,认可创业、鼓励创业、争取创业,而且个别农民具有创业理念还远远不够,还要在农村地区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起全体民众对创业的共鸣,产生创业热情,将农村的“打工经济”转变为“创业经济”。当前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农民的创业理念以及农村的创业氛围越强,越能够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为,为了保持与组织内部成员言行的一致,个体会服从组织的规范,也会刻意、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劝说理论(persuasion theory)也指出,一个组织内其他人的建议和想法会影响到需要做决定的个体的态度。这两个理论尤其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务工多年,但是他们的“根”仍然在农村,不可避免地受农村的“乡土社会”的影响,他们的返乡创业需要勇气,需要来自于家乡人对创业的认可、鼓励和支持,还需要家乡人对创业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失败给予宽容和理解。这种积极的、正向的创业氛围会大大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因此,政府的支持体系首先要从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开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大多思想守旧,安于现状,很多收入低的农民认为贫穷是命运,富裕只是梦想,而另外一些收入偏高的农民又小富即安、小成即满。[10]政府机构要批评农民守旧、僵化、畏苦怕难、重官轻商的思想,一方面要培育和激发农民的商业意识,使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观点深入人心,公开表明政府对创业的支持态度。另一方面要以创业典型强化农民的致富欲望,使农民认可创业。其次,在社会中树立宽容、理解创业挫折和失败的态度。创业活动如同大浪淘沙,大量创业企业被无情地淘汰。如果社会舆论对于创业失败持消极、鄙视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会承担更多的压力,进而降低返乡创业的意愿。因此,政府要在社会中建立允许失败、承认失败、理解失败、鼓励从失败中崛起的舆论导向。最后,营造创新、和谐、竞争、合作的氛围。关注创业中的“创”,政府要引领当地农民认清经济形势和本地区经济运作特点,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倡导农民摆脱束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保护农民的创业热情并提升其不断学习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鼓励创业者要从小项目做起,并具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格;鼓励创业者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提倡创业者之间的团队精神,进而创建一个公平竞争、合理竞争的创业环境。

(二)完善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资源

感知行为的控制力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内涵相似,都用于描述完成行为和任务的信心。而新生代农民工的信心受其对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对自身能力不足和难以获取外部资源产生担忧,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感知返乡创业的控制力,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培训指导、政策服务和行政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大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对创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政府的培训服务能够打消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顾虑,培训形式上可以与当地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联合设立“返乡创业班”,并采取案例、试验等较为灵活、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讲授内容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风险的承担性和责任感。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是来自于对财富、成就的期待,关注创业的收益远远大于创业的风险和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培训的目的就是除了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敏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在于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业的风险性,以及在创业中有可能遭遇挫折甚至失败,而且要承担服务社会、保护环境、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第二,专门知识。创业前期需要对机会进行识别、评价环境、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创建新事业后要管理员工、财务、生产、设备、营销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知识。专门知识的培训可以聘请专家教授或者通过举办创业论坛、研讨会的形式为新生代农民工讲授相关知识,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顺利地创办和发展新事业。第三,技术能力。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立的新事业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尤其是涉农产业,例如养殖业就要求创业者掌握家禽、牲畜的疾病防治、农牧保险等相关技术。政府的技术能力的培训需要发挥职业院校以及培训组织的力量,创建技能培训班,并且在实践中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后发放合格证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

政策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保护性政策。在土地方面,政府一方面要保证农业耕种用地,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因此,用地难使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陷入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要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纳入村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适当开发荒山荒地,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生产经营的场地。在财政方面,要加大投入,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尤其是交通运输、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积极建立“工业园”、“创业园”等基地,增强创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减轻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压力。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减轻融资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制约,要大力发展乡村金融机构,鼓励其他的商业性银行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并将农村的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目标客户,提供贷款等服务;鼓励创业扶持基金等其他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难题;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信用体系。这需要政府一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并以此作为信用贷款额度、期限的依据。另一方面还要普及相关金融常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对信用贷款、信用消费有一定的了解,返乡创业后还要使他们有意识地建立和维护自己以及企业的信用等级, 严格履约。在税收方面,参照招商引资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同等的税收政策,对处于创立阶段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优惠,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再征收与其收入水平相适应的税费。

行政服务是将政府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到具体工作中,保证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并接受民众监督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从项目选择到创办企业,再到企业管理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借助于行政部门的服务才能实现。行政机构应当创建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平台,创业初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帮助选择创业项目,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审批费用,创业企业成立后提供技术指导和法律服务,解答创业难题,定期组织创业交流讲座,引领创业企业间的合作。

(三)强化创业宣传体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驱力

从心理学来讲,创业的内驱力来源于经济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经济性需求是对于物质的需求,社会性需求则涉及对于地位、理想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返乡创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能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尊重和成就,免于在城市中遭遇排挤和轻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对返乡创业持更加积极和肯定的主观态度。新生代农民工这种主观态度的建立需要借助于政府机构的宣传体系。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新闻媒体中不断进行宣传,让评选出的“创业之星”、“创业典范”现身说法,展示其创业的成果。这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返乡创业能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了解到成功的创业者并不是掌握社会特殊资源的人,而是身边熟悉的人,那么这种宣传就会点燃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梦想的火种,加快其从农民和工人向商人的转变。

三、基本结论

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追逐的一种经济类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路径和机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也成为各级政府主要推行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等的变化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因此也要将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与传统农民工区分开来。通过结合TPB理论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整体创业氛围、对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外部资源获取的担忧、先前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分别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和主观态度。相应的,政府机构应当建立支持体系以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其次,完善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资源;最后,强化创业宣传体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驱力。从总体上看,政府机构承担着引导员、培训员和服务员、宣传员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 工人日报,2010-06-21.

[2] 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

[3] Johnson B R. 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3).

[4] Raijman R.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Mexican Immigrants in Chicago[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1,(5).

[5] 何军.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 中国农村经济,2011,(6).

[6] 李建华.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11,(3).

[7] 简新华.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 求是学刊,2011,(1).

[8]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2).

返乡创业论文篇7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 创业;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44-02

2008年受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大量农民工返乡无疑给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了新的压力,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很多人把农民工返乡看作是一种就业压力并被动地处置。实际上,农民工返乡虽然带来了压力, 但是他们若返乡创业就会成为推动工业下乡,调整农村经济布局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出发,研究如何认识和解决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农民工返乡问题,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分析如何扶持和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创举中,并通过新农村建设工程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发展问题。

一、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为亿万农民谋福祉,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在这其中,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我国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不仅直接关系着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为了谋生就业,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务工,形成我国特有的农民工现象。目前,我国已有2亿多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业部门和城镇就业, 其中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河北省,目前共有700~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总计626万,其中在省外务工人数达到326万,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地,从事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据河北省农调队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 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1515元,首次超过农业收入;2008年达到19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1.3%。

客观地讲,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应该看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异地流动,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从农村的实际来看,谁来建设新农村、带头人怎样培养是新农村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的经营要靠农民,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因此,塑造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实现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素质整体比较低, 不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城市就业,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既面临各种生活困难,也难以担负起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供给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落后,大量农民工进城却留不下来,难以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等等。这已成为制约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农民工返乡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这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流动的旧格局,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1) 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方法,而且可以吸纳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当地“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良性发展。(2)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集中在集镇和县城,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3)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当地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工返乡后,有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的兴办二、三产业,有的担任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还有的担任村干部,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打开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观念、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通道,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面对农民工返乡问题,能不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契机呢?答案是肯定的,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创业资本,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和商机又比较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面对农民工返乡,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机遇,而不仅仅是压力和负担。这将会给许多地区的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一个转折和契机。

农业是弱质产业,不可能通过农业发展完全实现新农村建设, 更不可能单纯通过农业收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实现新农村建设, 必须加快建设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大批农民工返乡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少蕴含着两层机遇: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机遇。过去,大批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幼病残。现在农民工大批返乡将充实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添力量。二是这些返乡的农民工会促进当地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他们把经验和技术带回到家乡,会促进当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一些人如果回乡创业,也会为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贡献力量。另外,国家正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些人仍然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他们在危机中充电后,将来会有更多的选择。

总之,如何充分调动这部分力量,使之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抓住农民工返乡这一机遇,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承接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回来的劳动力, 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 积极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并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以加快和推动农民工返乡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1. 做好滞留农村的农民工数量的统计。在2009年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为此,首先要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人数、回乡后的就业状况。对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掌握情况和趋势,了解数量和分布,以及各自的特长、想法、要求等情况。

2. 及时制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许多农民工有着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 他们在外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创业资本,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和商机又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 加上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未来一段时期内, 我国将会形成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对此,有关部门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农民工回乡创业对于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制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

3. 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渠道。大多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有一定的技术、项目和信息,但还缺乏必要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个体经营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同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返乡创业农民工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法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荒山、荒滩等场地进行创业,允许通过村庄整治等方式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将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制定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

4. 加强农民工创业培训。有关部门在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当广泛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要不断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提升农民工创业人员的市场参与意识和市场竞争、生存能力。为了方便返乡农民工参加再就业培训,不仅可以集中在县(市、区)职业学校学习,而且可以依托有条件的农村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等场所组织教学。

5. 营造积极创业的社会氛围。 要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尚处于自发和起步阶段,亟待加以扶持和引导。各级政府应当通过评选、表彰和宣传返乡创业典型,使更多的返乡人员树立自强自立、敢于创业的理念,并借鉴创业成功者的经验做法,用自己外出打拼的技能和资金,返乡后自主创业。

6. 改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环境。一是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区应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强工作力量,积极开展农民返乡创业指导和协调工作;二是做好行政服务工作。建立创业信息平台,向返乡创业者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及时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成立返业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兴海,武宏斌. 河北鼓励返乡农民工就读中职[N].西部时报,2008-12-23.

[2]何新.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M]. 北京:知识出版社,2008.

返乡创业论文篇8

一、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从事种养殖等农业生产,多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落实2010年度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并根据项目资金情况,及早做出安排,确保各工程项目尽早开工;各镇、街道(管委会),各有关单位要把农村水利、国土整治、生态环保、沼气建设、文化设施等新农村项目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建设,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尽可能多地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

(二)鼓励重点建设项目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抓住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机遇,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强与区发改委、区农林水利局、区建设局、区交通局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沟通配合,及时摸清在建重点项目用工需求,并在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各镇、街道(管委会)就业创业服务所,各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设立“重点工程项目就业服务”专门窗口,及时岗位信息,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在城镇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容量。

(三)高度重视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区里有窗口、镇办有站所、村组有专人”的要求,加强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各镇、街道(管委会)就业创业服务所、各村、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农民工覆盖,为农民外出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全面服务,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四)集中开展农民工就业援助专项活动。依托镇,街道(管委会)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工作台帐,及时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培训和创业意愿。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工作措施,为准备外出的农民工提供劳动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咨询等指导。集中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帮扶活动,通过送培训下乡、送岗位进村、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返乡农民工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政策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介绍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给予100元/人的职业介绍补贴,所需经费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五)实施区内企业稳定岗位计划。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困难企业联系帮扶制度,引导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组织培训、调整薪酬等方法,稳定现有农民工就业岗位。对积极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在6个月的期限内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同时广泛动员企业开展岗位承诺活动,努力做到不裁员或少裁员,保持劳动关系稳定和谐。

二、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六)落实优惠政策。农民工回乡创业可参照就业再就业政策规定,在登记注册后给予3年扶持期,实行税费和小额担保贷款优惠,并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申办个体工商户的,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农民工创办的企业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申请,可适当减免或不予征收。

(七)加大创业信贷支持。加大投入,扩大信用担保基金规模,积极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小额信贷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可为其提供最高5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扶持期内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全额予以贴息。扩大返乡创业农民工申请贷款抵押担保财产的范围,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允许用于贷款担保,切实缓解返乡农民工贷款难。简化返乡创业农民工申请小额贷款程序,返乡创业农民工申请小额贷款由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出具返乡证明、进行初审,区劳动部门进行资格认定和项目审查并向市担保中心推荐,市担保中心审核并承诺担保,经办银行发放贷款。

(八)建立返乡创业基地。为返乡农民工开辟专门的返乡创业孵化园区,落实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功能,集中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税费减免、创业咨询、项目推介、员工招聘等一站式服务。电子电器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园、民营经济创业园也要对返乡农民工开放。同时,引导和鼓励返乡创业者利用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和破产、倒闭企业旧厂房、镇村边角地、农村撤并废弃不用的中小学校舍等进行创业。确需使用未利用地进行创业的应办理转用手续。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符合环保、安全、消防条件的小型加工项目,允许其在本人宅基地范围内建设生产用房。镇、街道(管委会)要积极开辟场所,建立农民工市场,实行税费减免,鼓励返乡农民工进场入市从事个体经营。

(九)提供创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简化手续,优化创业环境,继续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等制度,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依托镇、街道(管委会)劳动保障站所,免费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服务,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强化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十)及时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培训范围。加大培训力度,把返乡农民工及时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和返乡务工人员的创业能力。

(十一)加大农民工培训投入并加强管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训所需资金按实际需求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并进一步增加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付。根据市场及返乡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延长培训时间,确保培训质量。对培训期限3个月以上的,可适当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建立培训机构信息通报制度,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十二)开展分类培训。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推广培训机构与镇、村联合培训和送职业培训下乡等培训模式,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返乡农民工,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仍拟在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返乡农民工,着力开展3-6个月的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着力提供创业能力、市场经营知识的培训。

(十三)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引导农民工提高素质和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对参加技能鉴定的农民工,减免职业技能鉴定费,免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费用。

四、依法做好农民工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十四)建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开辟返乡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权益纠纷和劳动争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专项行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设局要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预防和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新华公安分局要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逃匿案件和因工资拖欠引发的突发性、。

(十五)做好返乡农民工社保关系接续工作。返乡农民工在区外已参加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及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对在原用工地已参加工伤保险,并经工伤保险鉴定机构鉴定为工伤或职业病的返乡农民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及时与务工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协商,作好其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工作。

(十六)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协调处理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长期流转又有流转合同的,可依法由双方协商解决;双方有纠纷的,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十七)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摸清底数,统筹安排,确保每一个返乡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并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有关待遇。

(十八)组织好文化、科技等服务集中下乡活动。针对春季农民工集中返乡情况,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同时,组织科技下乡、医疗下乡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十九)及时做好农民工的救助和帮扶工作。把生活困难返乡农民工列入帮扶救助范围。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享受相关政策。对参加失业保险符合条件的失业农民工,按规定及时核发一次性生活补助。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其看病就医问题。

五、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返乡创业论文篇9

事实上,当前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大潮,正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大规模“进城市”一样。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外出就业城市务工人员已达1.68亿人,比2000年增长70%以上。虽然多数人至今仍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逐步向市民化努力。但由于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城市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岗位基本饱和、生活花费大、子女进城读书升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难等实际因素,加上地方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潮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据调查显示,在1990年前,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极少;20世纪90年代,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增至30%;2000年到2007年初,创业的返乡农民工达2/3,年均创业人数比上世纪90年代增长近2倍。此后,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12年以来,农民工回流与创业人数增长进一步加快。到2014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约为800万个左右,未计入的个体工商户也有近200万户。

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兴起,返乡创业大潮迎来新历史机遇。4月份,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电子商务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着力完善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环境;5月份,国务院发文《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要求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6月,国务院办公厅再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在五项任务中的第三条明确鼓励输出地资源嫁接输入地市场带动返乡创业。

“关键人法则”,又称为“个别人物法则”,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引爆流行理论”的三大法则之一。他认为,点燃流行潮的往往是那些个别人物,这些人物包括三大特征:内行(Mavens)、联系人(Connectors)、推销员(Salesmen)。

创业首先要看团队。城市务工人员正是真正能够引爆“互联网+返乡创业”大潮的关键人物。在一般人眼中,城市务工人员这个群体被一概而论地称之为“农民工”,但本文极力避免使用这一具有歧视性意味,更重要地是具有误导性的称谓。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但是,当今社会对农民工存在一定的误解。一般而言,很多人以为农民工就是搞建筑的,其实,大错特错,农民工不应该仅仅代表一类职业,更应该是一类社会群体的代表——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来自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并从事各行各业,更重要的是,他们甚至可能完全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甚至包括白领、高学历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低)等,仅仅由于自身是农业户口而不得不徘徊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世界之间。更有甚者,有些城市的总经理也是农村来的,由于还没落户也属于“城市务工人员”,所以农民工这个称号应该被取消。应该把“农民工”这个称号改为“一线工人”。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农民工,而是那些拿着最低收入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人。

当然,之所以称城市务工人员为引爆“互联网+返乡创业”大潮的关键人,原因还在于其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内行、联系人、推销员。

首先,“内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时代盛行的“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始终没有令“三农问题”得到根本改善,而在互联网时代,“输血”让位于“造血”,“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仍在于农民自身,农业是突破口,农村则是落脚点;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对“三农问题”最具“内行”意识的无疑是“城市务工人员”,即农民工、村官等;

返乡创业论文篇10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创业

20世纪90年代末期,受劳动力供需影响,我国农民工返乡现象即开始凸显,2003年则出现了十分罕见的“民工荒”。到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下滑趋势。2009年就业形势趋紧已不可回避,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如何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一、新时期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农民工的界定,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例如,郑功成认为,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孙立平则指出,农民工这个词表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其中的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的是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无论如何,当这些农民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返乡后势必要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即通过再就业来满足生活的需要,但是,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务农障碍

首先,许多农民工当初外出打工之时已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或转让给其他农户。对于转包或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工,由于期限未到等原因,当其返乡后并不能很快取得该项权益;对于部分将其转让的农民工,则更是根本无法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据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约有1000万农民工早已没有所谓“承包地”。这样,返乡农民工的务农之策势必难以广泛落实。

其次,农产品价格不稳定,不仅会削减农民工的务农积极性,更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其增收。国家统计局农村司消息,据对全国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户的调查,2008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一、二、三和四季度同比涨幅分别为25.5%、21.2%、12.6%和1.6%,同比涨幅逐季大幅回落。尽管国家表示要采取一些措施,但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压力是很大的。

2.适合返乡农民工的工作岗位供给失衡

许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被迫停产、破产或大量裁员,导致岗位供给不足。在2009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从所监测的15个重点城市来看,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大约有40%的企业都出现了岗位的净减,增减相抵,大约企业岗位净减在5%左右。以此推算,全国大约失去工作岗位的有300万。总而言之,受金融危机影响,岗位供给减少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此外,很多地区还存在岗位供给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原因则在于很多返乡农民工以前只是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受过各等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较低,而这些岗位对技术要求较高,使其无法胜任。

3.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困难重重

(1)农村的创业环境条件仍有待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差等一系列环境条件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由于受到农村土地制度等的制约,使得创业基地的需求得不到相应满足。

(2)很多返乡农民工的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自身素质相对较差,创业能力差,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水平低、创业产业选择单一等方面。

(3)创业离不开资金,尽管返乡农民工外出打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但相对于创业来说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受担保等因素影响信贷融资艰难,资金问题成为农村创业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必要性

1.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是保护弱势群体的表现

在我国,农民工一直以来就流动于城乡之间。从职业上看,他们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从身份上看,户籍制度仍把他们认定为农民。他们既离开土地又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从而导致了他们缺少自由迁徙权、平等劳动权等,受到很多城市各种政策壁垒的排斥,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今,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再就业之路上困难重重,长期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理应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2.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到春节前,我国返乡农民工约为7000万人。春节后,有80%以上农民工已经进城务工。其中,有4500万已经找到工作,其他人处于寻找工作状态;近20%就地就业或创业或寻找工作。以此推算,近2500万农民工仍处在工作不稳定状态,仍然面临着再就业的种种困难。因此,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势必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定。

3.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助于扩大我国内需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此情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型转变为由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共同带动型至关重要,而其中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则显得更为迫切。目前,我国在全国各省市实行“家电下乡”的利农政策,旨在拉动经济增长,刺激农村消费。然而,农村消费的增长是建立在农民有稳定收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必要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从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最终刺激经济增长。

4.工资性收入在我国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信息,2008年浙江农村居民在本地企业中从业或外出从事各种劳务以及在非企业组织中从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4713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50.9%,而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到全部收入增加额的62.4%。2005年,湖北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941.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0.4%,比2004年提高4.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9.1%。2004年以来,江苏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07年已达3476元,也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尽管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构成不尽相同,但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都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而且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工作,保证他们的工资收入来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意味着使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重返城镇实现再就业。我们的政策实施则在于促进返乡农民工通过不同的方式尽快实现再就业。

1.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政府扩大投资不仅造成需求扩大,从而带动更多的行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而且还会直接创造岗位。我国“四万亿”投资计划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农村民生工程等,而这些投资项目很大一部分将创造适合农民工就业的岗位。总之,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短期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就业岗位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工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2.通过信息提供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使返乡农民工难以及时了解外部的用工信息,为此,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解决好企业和返乡农民工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双方损失。

首先,劳保部门应及时了解该地区以及外省市由投资等带来的大量招工信息以及目前的招工情况,并及时向返乡者传达该信息,实现岗位与求职者的尽早结合,同时避免返乡农民工不知情状况下大量聚向同一地区造成的资源浪费。

同时,各地区可结合自身状况开展不同规模的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例如,2009年2月8日,在广西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联合举办了2009年“春风行动”专项活动大型劳动力招聘会中,103家企业共提供了4250个工作岗位,吸引了2.35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当天签订就业意向协议7500份,现场录用1780人。此外广西贺州市、安徽等地也分别开展了类似的专场招聘会活动,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通过技术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更好就业

技术培训可为改善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创造前提。政府可通过向返乡农民工发放就业培训券等形式,为其提供各类技术培训,使返乡农民工提高自身的技能素质。例如安徽省目前建立了1000多个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全省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94.9万人。在此,要注意企业需求与培训方向的结合。同时,对于某些培训成本较高的岗位,还可采取政府与企业协商一致,双方共同出资培训,培训合格者直接就业的方式,做好以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工作。

4.通过鼓励创业带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首先,要加大宣传,增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其次,可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同时开展创业咨询服务。再次,建立各类“农民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创业基地,同时从长远来看还可发挥产业集群通过竞争带来的优势。最后,通过降低创业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5.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资金障碍

对于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的资金问题,要发挥好财税金融政策的积极作用。如前面所说,对于返乡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甚至完全的财政支持,同时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给予贷款财政贴息、提供担保等。总之,要发挥好财税金融政策的作用,不能让资金不足阻挡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步伐。

此外,各地还可采取对中小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不仅使其自身发展得到保障,也可使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得到一定保障。

总之,新时期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但针对现状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妥善处理好他们再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走出困境不仅需要他们自身的不断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杜敏: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以重庆市永川市为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6(4):110—112.

[2]朱贵平吴静波赵国艮:安徽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无为、颍上等地66位返乡农民工的访谈.华东经济管理,21(8),25—28.

[3]杨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

[4]徐艳:重庆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5.

[5]谢芳.农民工就业歧视: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5.

[6]常红晓.“农民工失业加剧农地纠纷”,《财经网首页•新闻•政经•政经每日要闻》,2009年3月3日,20:30.

[7]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回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统计分析•农产品价格》,2009年3月3日,10:35:52.

[8]高松:“尹蔚民:1100万农民工失业企业岗位流失约300万”,《中央电视台网•新闻频道•中国新闻》,2009年3月10日,10:43.

[9]“统计局:截至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中央电视台网•新闻频道•中国新闻》,2009年3月25日,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