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流动党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6:13:00

返乡流动党员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1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

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20*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2002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20*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

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09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2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

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2005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2002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2007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

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08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09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3

一是开设“理论超市”,为流动党员提供充电辅导。邀请市委党校3名教师,分别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当前农村有关政策法规、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以及《劳动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和外出务工实用技能等内容,开展了一次返乡流动党员集中学习辅导活动,辅导培训返乡流动党员900多人次。同时,市委组织部编印了《流动党员小读本》发放至全市1200余名流动党员手中。

二是开设“岗位超市”,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帮扶。市委组织部会同劳动和保障、团委、妇联等部门启动“春风行动”,组织部分市内骨干企业举办现场招聘活动,对流动党员求职情况进行分析汇总,摸清其求职的基本意向和基本状况,有针对性的与招工单位沟通接洽,帮助广大返乡流动党员实现本地就业。春节期间,先后组织用工单位52家,提供岗位2000多个,300余名流动党员与用工企业签订合同。

三是开设“创业超市”,为流动党员提供创业平台。市委组织部会同劳动和保障部门出台了《市支持党员创业的意见》,设立了专门的流动党员创业服务窗口,宣传党员创业政策,办理党员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仅春节期间,全市就为10名返乡党员发放50万元创业资金支持其带头回乡创业。同时,市委组织部召开了流动党员座谈会,详细了解流动党员在外的思想状况、经济收入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分别为6个驻外流动党员党支部发放工作经费2000元。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4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

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2005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2002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2007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

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08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09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5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

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2005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2002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2007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

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08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09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6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

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2005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2002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2007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

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08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09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7

四川等地发生7.8级地震灾害后,**区利用外流动党员管理系统,通过提供来自灾区的外来流动党员信息,发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的帮扶作用,启动各种帮扶措施,全面开展灾区流动党员服务活动。

一、深入排查,全面掌握灾区流动党员信息。该区利用已建成的区、镇两级外来流动党员信息库,以及与公安部门合作建成的外来流动党员信息实时查询系统,对来自四川、重庆、甘肃等重灾区的流动党员进行了全面排查。到目前为止,共排查出*名灾区外来流动党员。相关人员名单,按镇乡(街道)进行划分,下发到各镇乡(街道)党(工)委,要求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思想、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帮扶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级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为灾区流动党员提供各类帮助。针对部分流动党员返乡心切的实际情况,该区各级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积极行动起来,从提供信息、抗灾知识教育、联系返乡车辆等各方面,开展关爱活动。比如该区各级流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24小时全天候值班,开放网络、电话等设施,为来自灾区的外来流动党员查询信息提供方便。同时,一些企业党员服务中心针对灾区务工人员的需求,设立了免费电话亭,让不能回家的外来流动党员,通过电话与家里取得联系。比如邱隘镇浙东集团党委就专门在“党群楼”安排了2部电话,24小时免费提供给员工使用。同时,利用中心内开通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加强防灾抗灾知识宣传。比如,该区古林镇流动党员服务站,在5月13日针对四川籍务工人员急于返乡的实际,印制了“抗灾避震知识”小册子,送到流动党员和广大的四川籍务工人员手中。

三、动员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党组织,为灾区流动党员返乡提供便利。一是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缓解灾区流动党员心理压力。该区要求各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党组织,与灾区流动党员全面开展一次谈心谈话活动,开展心理关爱行动。比如,该区邱隘镇党委发动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党员谈心室与来自灾区的*名流动党员聊天,以缓解他们心理的压力。二是解决后顾之忧,为来自灾区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提供方便。该区邱隘镇浙东集团实行“带薪返乡,永久保留岗位”做法,让3名来自四川北川、绵阳等重灾区的员工及时返乡,并承诺一切工资待遇照发,岗位一直保留至处理完家中事务返回工作。该区东吴镇日月集团公司现有四川籍职工*人,其中得知亲属死难的*人,老家房屋坍塌的有11人,严重损坏的5人,另有2人至今尚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公司党支部针对这一情况,立即组成四个调查安抚小组,发放慰问款,并出资安排了3部大客车用于员工返乡。

四、大力宣传和表彰坚守岗位的优秀外来流动党员典型。该区在全面开展灾区外来流动党员关爱的同时,对一些来自受灾较轻区域,但能坚守岗位的优秀外来流动党员典型,及时总结先进事迹,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比如,该区**镇流动党员**,老家在四川省绵阳市的三台县,地震导致家里房屋上的瓦片基本掉光,又遇暴雨袭击,父母没有住处,吃的东西也很少。在党组织向他表示慰问时,他尽管心里很难过,但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并没有急于返乡。他说:“在宁波工作,当地党组织对我很关心,尽管家里受灾严重,但幸好亲戚朋友和当地政府帮忙,现在没有大问题了。现在企业生产任务重,我不想因个人影响了整个工作进度。”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镇及时总结了**先进事迹,准备下步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8

四清即党员外出返回时间清、外出务工地点清、外出务工情况清、流动党员联系方式清。

一是做到党员外出返回时间清。针对近期外出党员大批返乡的情况,随时和流动党员保持联系,知道他们返乡时间,并在他们返乡后,及时联系,作好登记。24个乡镇党委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及时与全县1191名外出党员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近期动向。

二是做到外出务工地点清。作为党组织,党员流出到什么地方,党组织一定要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管理台帐,主动和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把党员的基本情况告诉流入地党组织,请流入地党组织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24个乡镇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其联系服务党员和群众的窗口作用,搭建流动党员活动平台,对外出党员的务工地进行了准确的掌握。

三是做到外出务工情况清。通过和流动党员的联系及和流动党员流入地的联系,了解流动党员去向及等外务工、生活、权益保障和思想动态等情况。通过和流动党员的联系和了解,*县武胜社区流动党员邓怀涛,致富不忘家乡人,先后投资40多万元在花秋镇投资民用建筑业,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小水乡的41名流动党员,自主选择了6六个岗位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

四是做到流动党员联系方式清。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上,由专人负责管理,统计好外出党员的联系方式,并实施指定联系管理方式,定期由专人同流动党员联系。*县设岗定责的164名流动党员,根据自身岗位的情况,经常以电话、邮件等方式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和投资意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桥梁和纽带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9

春节期间是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时候,大批流动党员将回家过节、探亲访友。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县流动党员底数,了解掌握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工作生活情况,现就做好春节期间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集中开展一次走访摸底,全面核查登记。各乡镇党委在春节前要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走访摸底登记工作,确保做到“四个清楚”即:流动对象清楚、流动时间清楚、流动地点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和基本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坚持做好外出注册、返回注销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打下基础。在走访摸底的过程中,要多听取返乡党员的建议、意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呼声,掌握运用好他们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组织召开一次交流座谈,掌握好返乡党员提供的信息。各乡镇党委要根据返乡流动党员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他们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认真组织召开一次以“交流致富经验、提供致富信息、拓宽致富门路”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听取流动党员在外工作学习、参加组织生活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等情况的汇报;向流动党员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介绍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引导流动党员关心家乡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让外出务工的党员致富能人畅谈心得,交流经验,帮助广大群众掌握技术、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更好地服务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

三、抓好返乡党员学习教育,提高流动党员素质。针对流动党员在外参加学习活动时间有限的实际,各乡镇党委要在春节前组织一次流动党员的集中学习教育工作,重点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新党章和中央的惠民政策。对未返乡的流动党员,要采取邮寄学习资料、督促他们参加流入地党组织学习活动等方式同时进行。同时对返乡流动党员要加强党性观念和纪律教育,教育流出党员要树立党员形象,带头遵纪守法,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学习好外面的先进技术和致富经验,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和门路。同时要求党员外出后要主动向支部报告务工所在地和联系方式,有变动要与支部随时联系,每半年要向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以便支部随时掌握流出党员具体情况。

返乡流动党员范文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委组织部的具体安排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根据#组电明[20**]100号内部明传要求,我县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责任,形成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宣传、人事、公安、司法、工商、民政、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际工作中,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做到了工作有布置,管理严要求,领导常督促,年终有考核。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县流动党员制度》,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强化宣传学习

将中组部组电明字[20**]70号和省委组织部云组电明[20**]1**号文件转发给各党委,各党委转发到各党总支(支部),层层传达学习贯彻。以《致全县流动党员一封信》的形式,向广大流动党员通报家乡发展情况,公布咨询服务电话。

三、深入调查摸底

按照“党员流动不流失”的要求,各级党组织采取“四进四查两问”(进企业、进市场、进门店、进住户,查底册、查户籍、查低保、查社保,问单位同事、问左邻右舍)的方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地毯式”的排查、登记,分级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和登记卡册,充分掌握每一名流动党员情况,把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管理。各党支部实行跟踪报告制度,每月收集一次、每季度上报一次流动党员信息,及时更新和维护信息库;利用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平台对流动党员开展党员身份确认和信息采集。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流动党员573人,其中流出526人、流入47人;有返乡流出党员44人,其中下岗失业的26人、回乡创业的4人、返乡过年的1人、其他13人。

四、注重管理和服务

(一)抓好动态管理。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县委的统一要求,对全县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每月按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出(入)时间、流出(入)地点、所从事的工作、联系方式分类建立了管理台帐。及时登记新流出、流入党员和注销返回流动党员,从而做到了“四清楚”,即人数清楚、结构清楚、分布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坚持流动党员月报告制,以党委为单位,每月向县委组织部上报《流入(出)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有关情况统计表》、《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收情况统计表》、《全国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受话情况统计表》等。与此同时,对流入党员做好记录,通知其按期参加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下

(二)建立完善服务中心、站、室。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在县委组织部建立了1个服务中心,在12个乡(镇)党委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在154个村(社区)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室”,各服务中心、站、室有固定场所,悬挂标识,明确专门工作人员,配备相关设备,设立咨询服务电话,为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生活、发挥党员作用、开辟就业渠道等提供服务。

(三)创新教育管理载体。依托##党建网站开设了“流动党员之家”栏目,为广大流动党员提供了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情况反馈、互动交流的渠道。开通了“短信党课”平台,为流动党员编发教育信息53期,时常提醒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外出不忘家”。

(四)抓好活动证发放。结合调查摸底,及时为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到知去向、能联系、可沟通。截止目前,全县共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71本。

(五)抓好内外协调。强化公安、民政、劳动、司法、教育、卫生、计生、工青妇等单位和部门的职能作用,提供户籍、就业、就医、培训、维权、扶贫、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各类就业技能培训活动为载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创业能力,目前共对1**名流动党员进行了培训。协调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多形式、多途径为流动党员优先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流动党员流得出去、找得事做。

(六)强化关爱帮扶。各级党组织注重与流动党员双向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他们“想什么、干什么、要什么”,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好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元旦、春节慰问工作,组织发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访贫送温暖活动,全年共走访慰问流动党员107人次。及时关注流动党员家庭留守人员的困难和问题,为其办实事、办好事141件。

五、建立健全机制

(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行前教育制度。每年利用节假日外出党员返乡高峰期,由所在党支部与外出党员谈一次话,开展一次党课教育、过一次组织生活,听一次外出打算想法,对支部工作提一个建议等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流出党员开展行前教育。

(二)建立健全定期思想汇报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定期听取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和纪律情况汇报,要求流出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主动联系流入地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每季度末以信函、电话或返乡等方式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情况。

(三)建立健全民主评议流动党员制度。各党支部每年在向流入地党支部了解流动党员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对流动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党委每年对各党组织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成绩明显的党组织和对综合民主评议优秀的流动党员给予表彰奖励。

(四)建立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制度。每年底组织召开一次有返乡流出党员参加的党组织生活会,鼓励他们向其他党员介绍外出经历和致富经验,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增收出一个“金点子”,做一件实事。对返乡流动党员有创业欲望、具备创业条件的,相关部门将提供一定数额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免费办理创业有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