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十篇

时间:2023-04-06 16:21:54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篇1

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位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其审计对象载体众多(包括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但究其内涵的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最佳投入产出关系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即定目标,或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产出。实物形态的投入,最终仍要用货币衡量。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单位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其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

至今,绩效审计没有单一定义,许多国际组织和绩效审计领先国家均对绩效审计有着不同定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和效益)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根据该组织的审计标准,它包括:(l)审计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审计被审单位的人力、财务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3)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预期影响,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定义,词语及标准,对各国绩效审计虽没有约束力,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2.当今的世界审计处于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阶段。

考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完成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在这个发展阶段,财务审计仍大量存在,绩效审计则越来越多。我们以几组量化数字来说明这一变化趋势,诸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两类审计比重为:绩效审计占85%以上,财务审计占10-14%;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绩效审计大致占总审计数额的40%;而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事实告诉人们,在21世纪,这种发展趋势日益增强。

3.绩效审计成为世界审计主流的原因。

第一,西方市场经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更为现实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完善,财务会计活动也日愈规范化,故此,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也日趋减少,那么,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自然减少了,因此,不断扩大审计职能作用范围,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第二,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社会矛盾激化,因此,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它导源于这样一种严重压力,即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趋扩大,这即是绩效审计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绩效审计发展引起审计的重大变化。

其一,审计形态呈多元化趋势。审计领域出现了诸如: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派生审计形态,西方审计学者把上述派生审计形态均视为绩效审计的同义词。

其二,审计职能范围扩大了,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等领域,从而推动审计向纵深发展。

其三,政府审计注入了绩效审计内容,从而增加了活力。政府审计注入绩效审计内容,主要是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比如,对有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这种认识与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发展潮流是一致的。

其四,以绩效审计为重要内容的内部审计得到蓬勃发展。

一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二是政府各部门内部审计的发展。三是经营审计的发展,其中,唱主角者是经营审计。当今的内部审计与管理部门更加融为一体,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舞弊的发现及管理咨询,以推动管理部门或企业改进未来的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

5.绩效审计目标和范围。

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所确立的目标和范围,由于国情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比较一致的是开展专题审计,其做法是对政府的各部门同一主题进行审计,诸如:采购、旅行、人力资源管理和现金管理等。通过上面专题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

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审计机关实行对财政资金和资助资金预算支出建议的事前绩效审计,比如德国联邦审计院对政府各部所提出的支出建议进行绩效审计,使绩效审计的作用,在预算过程中得到发挥。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为了指导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对其目标和范围有过一个规定,现抄录如下:

目标:(1)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奠定基础;(2)力求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程序对绩效审计提出报告;(4)确定较为适当的经济责任。

范围:它取决于每个最高审计机关的使命和特定环境。在决定审计范围时,尤其是制定的审计政策存在着某些敏感性,应对制定决策所需资料和决策目标进行分析和判断。

上述规定,对世界各国绩效审计起到一定规范和积极推动作用。

6.绩效审计基本经验。

(1)最高审计机关不受政府干予;

(2)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法律条文;

(3)审计师获得很有竞争力的回报,从而避免代价高昂的人力外流;

(4)仔细招聘不同专业的高质量审计师;

(5)每个最高审计机关均有自己的培训设施和审计培训计划;

(6)制定绩效审计方法的条件,并辅之以培训;

(7)审计结果即发展报告,而不是年度报告;

(8)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必须简捷而令人感兴趣;

(9)绩效审计报告集中于少数重要问题;

(10)建立质量保证和控制机制;

(11)通过传媒引起社会对绩效审计的重视。

7.绩效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性。

绩效审计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总体上,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诸如:北美、西欧和北欧的加拿大、美国、瑞典、英国等。加拿大是第一采用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把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结合)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绩效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它于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亦称“黄皮书”),其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

瑞典是第一个正式采用效果审计的北欧国家。英国开展绩效审计是根据议会所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要求而作出的立法响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颁布的《国家审计法》,明确授权主计审计长有权调查各政府部门如何使用它的资源,主计审计长向公共账目委员会汇报工作,这些权力使他对绩效审计提出确认意见,并说明公共经费是否按下议院要求使用。他每年计划并完成60个绩效审计项目,正式报送议会并公布于社会。

上述各国最高审计机关都用绩效审计来谋求资金节约,回答政策制定者的询问并保证政府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

绩效审计走在前列的最高审计机关,还有欧洲审计法院、荷兰审计院、德国联邦审计院、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新西兰审计署等。

亚洲地域最高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取得较好成效者,根据文献记载有: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的香港、新加坡、日本。被列为有限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是不丹、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其绩效审计尚未完全实施,没有绩效审计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如:孟加拉、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8.绩效审计走向国际联合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交织发展,使审计信息的使用者认识到了解各国不同审计制度、审计实务并促使国际协调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促进审计工作国际化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审计组织起了重要作用。它们的宗旨分别为:“经验分享,全球共惠”、“经验分享,携手共进”、“用统一标准来发展和加强会计职业的全球协作”。

在推进绩效审计国际联合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多次召开会议并做出若干决议和规范性条文,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推动下,西方一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多次进行联合,诸如:瑞典、英国、荷兰的最高审计机关曾对援助项目进行联合审计,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最高审计组织曾对欧洲战斗机计划,进行了联合审计,也称谓跨政府审计,通过联合审计,搞清了被审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效益好坏问题。事实表明,联合审计呈不断上升趋势。

9.绩效审计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最高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

(1)难以确定绩效审计的目标和识别经济责任的界限;

(2)在一些国家,缺乏法律条文,得不到需要的资料;

(3)未具备适合的审计技术,缺少适当审计标准及合格的审计人员和经费。

上述问题是今后世界绩效审计实践中亟待要解决的事情。

绩效审计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诞生,欧风东渐,绩效审计开始走近中国。

1.绩效审计实践的三个阶段。

(1)审计署成立初期至80年代末。

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辽宁卷烟厂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

当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出各类问题总金额30692万元,其中属于经济效益差的是9195万元,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20世纪90年代。

审计学界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一些研究,本人在《试论审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率先提出:“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成为审计实践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审计职能“日益向解决经济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方面延伸。”(1990年5期《经济研究》)。上述见解在学术界和审计实际工作者中引起了反响。

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自提出两个延伸后,全国地方一些审计机关继续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当时,试点工作较有成效的省,诸如:湖北、山东、天津、辽宁等省、市审计机关。据不完全统计,在审计署成立后十几年的经济效益审计中,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约211亿元。

1994年初,中国审计代表团出席了在印度召开的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本人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国的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一文中,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应开展宏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其重点审计领域是财政、金融、投资等部门,通过绩效审计,提高资金运行的有效性。对信贷资金绩效审计,应“从信贷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金融机构的内部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对投资绩效审计,提出四项标准,其基本点是通过审计投入与产出关系,能否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最大的效用。

上述观点在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上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同时,也引起国内审计工作者的反响,(见1995年3期《管理世界》)。

在这个时期,我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比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105815亿元,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建设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建设规模的总资金达1285亿元。

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165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共审计项目总投资2007亿元,查出有问题资金106.5亿元,经审计处理后,为国家节省投资38亿元。

同时,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行业审计,对五省市公路养路费审计等都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问题,从宏观上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制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审计在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被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入世后的绩效审计情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审计工作者思考一个共同问题,即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与国际接轨问题,并如何付诸实施。近几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绩效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任务和要求。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绩效审计内容,如进行了绩效调查审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定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现代化迈出可喜一步。

2.中国绩效审计特点。

绩效审计走近中国二十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它必竟在走着并留下了它特有轨迹。

其一,根据中国不成文和成文(《审计法》)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规、效益”的规定,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或更严格意义上说,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

其二,主要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即是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且较多地集中在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

其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与内审机构比要少。

其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为少见。

3.绩效审计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或调查,初步摸清了被审单位资金运行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其四,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政府审计领域。

其五,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基建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未来绩效审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伊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绩效审计排行榜上把中国排在有限经验国家,大概是符合实际的,我以为,尽管经验是有限的,但,是重要的。

4.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绩效审计在中国实践取得的进展是重要的,但,是有限的,它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如下:

其一,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一个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战略性发展规划。

其二,缺乏具体的立法条文支持,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的国家标准,对引进国外经验,似乎不太注意,相关资料也较少。

其三,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探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

以上都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

1.应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光,重新认识绩效审计在中国审计的地位。

我们讲的中国国情,自然是中国审计直面的国民经济活动,要点有二: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二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严重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问题,这两个问题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样的,如同党的路线中的左和右给党带来的后果和危害一样道理。长时间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讲效益,不认识,甚至熟视无睹。

在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问题,找到其中一条出路。人们称审计者是经济医生,我希望经济医生把绩效审计作为中医药方,对中国国民经济低效益采用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疗法,而把财务审计作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紧应急的西医药方,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采用西医疗法。只要尽我所能,定有成效。

2.破坏迷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这是如何发展绩效审计要解决的对绩效审计自身认识问题,它既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高不可攀。本人对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始于1988年主编《审计学辞典》,在我撰写的十万字词条中,给予绩效审计应有的地位,不仅给它下了定义而且根据中国国情,把绩效审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1994年出版了《经济效益审计》专著,成为中国社科基金项目中的唯一;在多次参加的中印、中英绩效审计高层论谈、参加接待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共同讨论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收在我主编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在出访美国,出访法国、德国等西欧六国和俄罗斯等国时,都充分注意到对这些国家绩效审计的考察。

上述活动过程,是本人破除迷信,积极探索,不断推出绩效审计科研成果的过程。希望有志于探索和实践绩效审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走出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绩效审计的辉煌。

3.坚持审计发展的阶段论与不断发展论的观点,指导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正确处理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1997年本人在《中国审计的昨天。今天。明天》研究报告中提出:当今中国审计处于以财务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阶段,完成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大约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50年,那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成熟,中国审计制度和运行机制也达到完善和成熟,实现了中国审计现代化,完成转变之日,就是审计现代化实现之时,全面达到国际审计先进水平,一个中国式的审计制度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中国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绩效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当然,我提出用50年时间完成转变,不是坐等50年,而是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实现转变。今天,重申上述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还有个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问题,本人以为,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历史分期问题,后者是发展目标问题。现代审计顾名思义,就是现时代或当代审计,按其性质,中国现阶段的审计可称为发展中审计。至于审计现代化,它要用复杂的综合指标来衡量,达到现代化的时间,应当与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时间相一致。

4.宏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宏观绩效审计涉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内容非常广泛,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及审计力量,建议选择如下重点项目:

(1)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审计。通过审计弄清有无因支出范围和用途计划不当而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现象,这种事前审计是把其作用在预算过程中,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节约度。

(2)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财政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这种事后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帮助被审单位总结经验,挽回效益方面损失,从而促进财政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潜在效益。

(3)投资项目审计。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经过投资活动取得的有用效果进行审核和评价。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标准是:①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资、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②能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产后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投资回收;③能否为国家提供最大效益,这是杜绝我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审计,即主要对信贷项目计划执行及其结果的审计,在我国金融行业,贷款项目没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问题十分惊人,审计机关除着力审计其违纪违规、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案件外,势必要把对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提到日程,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低效益的非实行不可的举措。

(5)税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弄清税源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税收率。

(6)专项资金审计。国家专项资金繁多,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带有典型主义的资金项目,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果。

5.微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这是对单个企业经济活动效益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其目的在于推动企业挖掘潜力,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用。

对其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是:①评价企业效益的指标状况,诸如对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生产率与工资利润率),物化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综合效益指标(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的评价;②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划管理情况;③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通过绩效审计,确保企业潜在经济效益的实现。

6.加强绩效审计立法。

我国已有的《审计法》是实施绩效审计法律的根据,但,是不够的,不具有操作指南作用,必须制定暂行绩效审计条例,作为实施绩效审计的具体法律依据。

7.加快绩效审计人才培训。

一个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应当是绩效审计人才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8.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

如前所述,绩效审计走近中国20年,但到目前,还没有得到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能依靠自己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基础上继续实践和创新。

绩效审计篇2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性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59-02

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Economic)、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进行的评价,所以很多西方国家也称之为“3E”审计。绩效审计的重点不仅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考虑,更要以财政资金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来考虑,真正搞清楚资金安排是否适当。

一、绩效审计的发展沿革

美国的绩效审计主要包括三部分:经济审计、效率审计和项目审计。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包括确定:1.机构是否经济地和高效率地取得、保护和使用它的资源;2.低效率和不经济情况产生的原因;3.机构是否遵循了与经济性和效率性有关的法律和规章。项目审计包括确定:1.达到立法部门和其他权威机构所确定的预期成果或收益的程度;2.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的有效性;3.机构是否遵循了与项目有关的法律和规章。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与项目审计在美国既可以独立进行,又可以相互结合对一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在加拿大,审计公署把传统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用综合性的审计工作方式实施审计。因此,综合审计既包括检查和评价被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情况,又包括检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的绩效情况,这里的绩效情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款开销时,经济性、效率性达到什么程度;二是有关项目达成目标的效果性如何。

在英国,国家审计署出版的《绩效审计概要》中对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了明确的解释:“经济性,是指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和使用的资源的成本,即少支出;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和其他结果及其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支出合理;效果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即商品、服务和其他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营目标以及其他预期效果,支出得当。”英国绩效审计的内容与美国的绩效审计基本相同,但在英国的绩效审计实践中往往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对某个项目或某项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瑞典的绩效审计侧重的是效果审计,总目标是检查政府以及由政府资助的经营活动的成果。总之,加拿大综合审计与英美两国的绩效审计基本相同,瑞典侧重效果审计。

我国政府审计始于1983年,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隶属部门、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应该说,从1983年到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在监督财政财务收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审计机关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应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即今后政府用钱要经审批,花钱后产生的效益要监督,监督后形成的责任要落实到人。

绩效审计其实也并非新生事物,从世界范围来看,在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就已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阶段。我国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体现了绩效审计的某些特点,但从广度和深度上仍难以满足需要。那么到底什么是绩效审计?用一句话来概括,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评价,所以很多西方国家也称之为“3E”审计。绩效审计的重点不仅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考虑,更要以财政资金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来考虑,真正搞清楚资金安排是否适当。

二、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严重滞后

我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问题,并提出我国审计工作应该向绩效审计方向转变。国家审计署对此也一直持积极态度,倡导和鼓励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和开展绩效审计。但在2002年下半年针对我国审计体制问题所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审计机关目前仍主要是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很少开展绩效审计。

(一)现行审计监督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花钱一直遵循一个惯例:每年“两会”期间,政府先拿出一个财政预算,然后由人大表决通过。但以后钱用到了何处,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却很少有人知道。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一些部门将财政资金当成“摇钱树”,本着“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态,随意支出,往往劳民伤财却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的效果。根据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监督体制,实施审计的主体实际上仅是政府下的一个部门。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审计理论研究组王景东认为,这种体制存在先天不足,妨碍了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不利于国家审计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和执行权的制约与监督。把国家审计放在行政框架内,在实践中审计、财政、税务在各自的监督活动中行使各自享有的行政权,无法体现国家审计的最高监督。即使进行绩效审计,由政府下属审计部门向人大提交绩效审计报告,也要经过政府选择决定,这实际上是“自己审计自己,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难免出现走过场现象。而且,在现实的审计工作绝大部分属于“事后审计”,即便查出些问题,原先项目的有关责任人要么换岗、要么退休,审计机关最终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堆看似“证据确凿”却“无用”的数据。

(二)绩效审计结果的处理无法可依

监督政府花钱,绩效审计完善了财政资金的监管链条,但是,如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怎样追回损失的国有资产等都没有相应规定。有学者提出,不妨实行“上审下”,即由上一级的审计机关来负责对下一级政府的审计。“这样虽然避开了政府对审计机关的羁绊,同时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行政成本增加的问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立勋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审计机关就不能依附于各地方行政机关,而应该是独立于各地方行政机关,直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国家审计监督的法治化需要解决的是独立性和公开性两大难题,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同时,有步骤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保持国家审计监督的公开性。

绩效审计应作为充分发挥审计机关作用、拓展人大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制度确立下来。对审计出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尽快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把绩效审计结果与经济责任、行政监察等结合起来,解决审计结果处理不到位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施行的《审计法》颁布于1995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改变,审计监督、执法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修改、补充《审计法》的部分内容已变得十分迫切。

李岩张存鑫:绩效审计——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我国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借鉴与思考

审计署“十五”规划已明确提出我国将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我国理论及实务界正对如何开展效益审计进行研究和探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四国在绩效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绩效审计的内容

四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表明,“3E”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结合我国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绩效审计应当是对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审计的重点是以揭露重大的损失问题为主,重点揭露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因管理混乱、决策失误和由于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绩效审计的规范建设

绩效审计规范主要是指绩效审计准则和其他规范。四国绩效审计规范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同时,积极着手绩效审计准则的建设。从我国的情况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总结我国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的规范;第二个阶段,在不断完善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绩效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三)绩效审计标准的建立

从四国绩效审计标准的比较和分析中可以看出,绩效审计标准的制定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审计标准具有规范和引导被审计组织经济行为、评价责任者经济及社会责任的功能。因此,我国的绩效审计标准应是在充分总结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以上国家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利于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审计监督的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应按财政收支渠道、收支程序、分解项目加以确立,并且可以量化,便于操作。

(四)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

从四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实际操作来看,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是政府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因此,为保证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全面有效地开展,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人才流动,将那些不适应新的审计要求的人分流出去,同时积极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使其中工程、技术、法律、管理、信息等专业的人才占相应比重,促进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6.

[3]钱世昌.瑞典模式与效益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8(8):45-46.

[4]齐国牛.绩效审计术语的概念及使用问题[J].中国审计,2001(12):15-16.

[5][英]约翰•格林.绩效审计[D].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绩效审计篇3

2008年,浙江省金华市审计局坚持将绩效理念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进一步突出重点,精心实施审计项目,从整体上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科学内涵,完成的14个项目审计结果报告及相关的信息被市领导共批示14次,成效明显。其经验和做法有三点:

首先,加强管理职责执行效果的绩效评价。对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特别是具有行业管理或行政执法的专业部门,将其管理职责的到位情况纳入审计视野,对照职责要求进行了审查。如对市环保部门运用在线监测数据,进行环境执法、宣传、管理等情况审查,发现系统功能作用明显发挥不足。审计认真分析了原因,并将审计情况整理专报给市政府领导,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均作出批示,要求环保部门研究提出整改方案,市环保部门根据市领导批示认真研究,提出了书面整改意见。

其次,加强重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围绕两个“拓展”实施。一是审查面“拓展”到位,涉及管理、筹集、使用、运行等全面情况,取得整个资金运行的总体情况布局;二是审查深度“拓展”到位,将专项资金从来源上追溯到第一手数据,从支出上落实最后使用方向。如在残联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对残保金的收取利用地税数据进行了征收情况的核查,对其使用方向,也进行了追踪,发现由残保金投入的市残联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的53%和市劳服处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的49%用于承包和出租,承包租金计入单位预算外收入,其承包经营业务偏离了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职责。

为此,审计提出了一方面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受到场地规模限制;另一方面现有资源用于对外出租或承包经营,社会效益不佳的结论。

最后,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绩效评价。

绩效审计篇4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能。国内的相关文献显示,董大胜(2005)认为绩效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政府绩效评估行为,是对政府、政府部门、预算单位、国家建设项目等的绩效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吕文基(2005)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国际化的政府改革潮流,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与审计环境因素构成,绩效审计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子系统。刘明辉、徐正刚(2006)认为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绩效审计被视为一种市场化的绩效评估工具。冯均科(2006)认为,在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下,完成政府绩效评估可能会有许多外来的阻力,因而,不排除在人大之下设立“政府绩效评估委员会”,直接领导由审计机关牵头,人大、政协、高效、民众和政府各层面均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办公室,形成联合评估制度,确保评估工作的效果。徐卫华(2006)根据我国目前对政府公共支出进行绩效评估是由财政部门与审计机关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及2005年10月深圳市开始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案例,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柏乃(2007)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是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桑助来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2009》中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将绩效审计制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七大考评制度之一。温美琴、胡贵安(2007)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推行政府绩效审计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包含政府绩效审计即构成观,得到审计和公共管理理论界的认同,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国家审计的设置特色。我国国家审计在《宪法》的规定下,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见图1。

二、替代观

替代观认为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是一样的。政府绩效审计可以替代政府绩效评估。李爽等(2004)通过对政府绩效评估与绩效审计的比较研究,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上的区别,目标和方法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借鉴。该观点流行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理论与实践。其逻辑模式:和谐社会建设>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审计。针对审计和评估关系的研究,审计不同于政府绩效评估,但是政府绩效审计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首先,英美等国将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义。见表1。范柏乃介绍的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义体现英美等国政府审计的强势。其次,西方研究成果认为两者的可替代性。对政府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的关系论述得较为详细和全面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审计署的前任审计长韦恩卡梅伦(WayneCameron),在他的文章标题中直接把项目评估与绩效审计的关系形象地称为“一丘之貉”。WayneCameron的观点是从自身的实践得到的经验总结。同样,在美国流行教材中关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的最早系统阐述学者应该是TobiasLindeberg,他系统地分析了实践领域中评价结构化的四个方面:标准、数据收集技术、执业人员和报告,梳理出四者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是“三种分析性评价实践方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支撑区别的统一体”。从国际视角,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十四届会议把项目评估纳入绩效审计范畴,认为项目评估也是绩效审计;承认项目评估是帮助审计机关完成绩效审计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学者彭华彰等认为两者在委托授权、作用以及独立性等方面不同,同时又认为区别“都是形式上的,效益审计与效益评价一样,目标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互相借鉴”。最后,两者的可替代性,究其根源在于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设置绝大部分直接隶属于立法机关,属于立法型的审计模式(见图2)。具有独立性和高度的权威性及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公共资源存在的地方均是审计或评估的地方。立法型的审计模式,审计机关接受立法机关的直接授权代表公民审计并监督政府的行为和结果,对政府绩效进行独立性的审计评估,并将审计评估报告给人民,促使政府持续改善绩效。

三、共存交融观

将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交融,形成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我们称为共存交融观。即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其逻辑模式:和谐社会建设>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或审计>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审计=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一般认为,政府绩效管理是指政府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对内部制度与外部效应、数量和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等方面,以公共产出的最大化和公共服务的最优化为目标,实施的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管理。其构成要素为绩效目标、绩效信息、绩效激励、绩效合同、绩效成本、绩效程序、绩效规制、绩效申诉和绩效评估等。其特点:强调绩效评估、强调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理念、强调多元服务主体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等。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提高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2009》也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因此,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那么,政府绩效审计(A)与政府绩效评估(B)究竟有何关系?根据文献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包含政府绩效审计(B>A),政府绩效审计是特殊的政府绩效评估(范柏乃等)。也有学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包含政府绩效评估(B<A),如李爽等(2004)认为:在绩效审计寻找审计方法的过程中,以评价科学作为绩效审计方法理论依据之一。卓越(2006)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定格为绩效审计一种新策略、关键性或核心工具,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元工具。事实上,荷兰、瑞典、英国、美国等国的政府审计师对评价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两者是等同的。甚至成立评价方面的学术组织,如欧洲评价协会。笔者认为,不同的观点,在于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解,政府绩效审计可分为外部的或上级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和政府部门内部的绩效审计。B<A可理解为外部绩效审计视角,政府绩效评估为其提供证据。B>A可理解为自上而下的政府绩效评估,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的绩效审计。因此,政府绩效审计(A)与政府绩效评估(B)交互发展A∩B≠0,共同内在于政府绩效管理。

四、政府绩效评估的审计参与性与主导型

(一)政府内部绩效审计与政府外部绩效审计

当政府绩效审计直接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时,政府绩效审计指的是政府内部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步骤、一种手段,即特殊的绩效评估,是侧重于结果的评估。当政府绩效审计不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时,作为上级审计机关或外部绩效审计,它可以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服务,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具体对政府部门内部绩效评价在进行一次审计,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客观,即起到鉴证作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2009》中的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结果导向政府绩效管理———绩效评价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技术方法———改善政府绩效、提高效率效果和增加公民满意度等管理的原则———绩效审计作为再评价。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在政府绩效管理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一个关键环节,起着评价、反馈绩效信息,进而改善绩效管理的作用,这里的政府绩效审计是外部或高层级的审计机关,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只有将上级审计机关外部绩效审计与政府内部的内部绩效审计有机结合,才能在政府绩效管理中更好地发挥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因此,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改善政府绩效的需要,确保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必须强化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

(二)构建和强化政府内部绩效

审计评估的理由构建强化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的原因在于: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背景和目标的一致性、内容与方法的相似性、我国审计模式的行政型等。首先,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背景和目标的一致性。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两者产生背景和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的产生都是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和公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息息相关,都是有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治理运动推动的。由此为政府绩效评估和审计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政治环境。两者都关注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府绩效优化与强化政府责任。因此,两者是通过政府绩效责任相关联。其次,政府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估内容与方法的相似性。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绩效的关注以及政府问责机制的推行,极大地影响政府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估的变革。这些变革体现了创新公共管理评价体系对两者的融合要求。从评价内容看,两者都注重产出方面的评价。政府绩效审计要求前瞻性地评价公共部门的产出。审计内容从传统的“三E”拓展到“五E”等。绩效评估侧重于影响性评估(ImpactEvaluation,简称IE)。其目的是确定一项政策执行的实际结果,把这些结果与政策制定时的预期结果相比较,并且建立或确定政策执行方法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影响性评估的调查结果能够判断重要问题,如:政策行为有效的修订和新政策的建议能够成功的可能性。评价结果能够使政策效果具体化并且帮助决策者确定要做的正确事情,以便解决特殊的政策问题。因此,影响性评估是一种能够提高政府和国会决策质量的应用工具。从系统程序和评价方法看,两者都逐渐趋近规范化。现在,不少国家政府、国际和超国家机构组织相继评估标准和伦理准则,如在美国国家标准机构的支持下,教育评估标准委员会出版了《项目评估标准》,以及美国评估协会采纳的《评估者守则》。这种强制性要求表明绩效评估的评估计划、评估结果的公布和使用,都要遵循有关规范。最高审计机关(SAI)已经在加快发展绩效审计程序,从而使其更像财务审计那样遵循一种标准模式。同时,制度也对绩效评估施加影响。在具体的规划、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和评估人员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包括同利益相关者沟通、文件的审阅、观察、引导性调查和面谈、系统分析、统计样本和成本-效益分析。然而,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两者评价的主体不一样。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仅限于专门的审计机关或人员,它不同于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而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既可以是专门的评估机关或专业人士,又可以是非专门的机关或人员。第二,政府绩效评估侧重于事后评估,而政府绩效审计免疫系统观强调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第三,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一种外部审计,而政府绩效评估既可以是外部评估,又可以是内部评估。第四,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而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的。据此,将政府绩效评估和审计等同观或相互替代观,在我国现行经济社会环境下是不可接受的。最后,我国审计模式的行政型决定了审计与评估交融为政府内部审计评估。见图3。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行政型审计模式特色,决定了我国国家审计(或称政府审计,下同)本身就是政府内部审计。事实上,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大部分属于内部评估。因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内部评估的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而且,由于审计的本质属性———独立性,决定政府绩效内部评估将以绩效审计为主导。虽然,我国目前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尚未法规强制实施,但随着我国大部制的改革,加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内部评估结合,构建和实施政府内部绩效审计主导型评估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趋势。

绩效审计篇5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政府绩效审计可以提供内外部条件,并且给政府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在萌芽的状态下,即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政府审计发展不足,不能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很好的内、外部条件,给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政府绩效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要素分析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

1.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含义。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是由多种因素组成,包含对政府的绩效审计,制约和抵制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这两种因素既对立又统一。

2.政府绩效审计的假设。我们必须承认,未经论证就开始的阶段永无止境。可见,假设是不能实现的真理,必须要承认如果没有出现论证就不会出现研究政府的绩效审理理论体系,政府的绩效审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客观的,被审计单位可以进行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的审查能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

(二)政府提高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提高审计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技术,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能力的处理技术,提高专业指导的能力,充分肯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升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促进业务人员的发展。因此,业务人员的素质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还要具备审计和数学等多种综合学科的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首先,政治环境的核心是一国的政治制度,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满足政府绩效审计需求,可以减少违法乱纪造成的低效浪费,审计状况好时,审计人员不会出现或者是业务上的问题,政治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良好的政治制度的体现。落实政府绩效审计提出的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资金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联系我国公共资金管理状况以及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状况,并且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当前,国际关系对政府行为产生深远的作用,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指绩效审计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法律奠定的基础。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绩效审计标准规定、绩效审计结果规定等。落实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改进政府的审计环节和具体的措施,主要是指政府的资金和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对政府的公共资金管理现状进行协调管理,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体调控,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和绩效审计的结果最后由绩效审计进行全面的推广。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

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是政府绩效审计本质的控制方式。首先,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根源及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看,政府绩效审计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使监督行为。政府行为是政府具有三者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三者共同作用,这三者主要联系成政府绩效审计的控制性。其次,从政府绩效审计的全过程来看,政府绩效审计要控制政府各项活动,控制项目的发生,事后评价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控制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政府的绩效主审计本质上是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肯定,也是政府对绩效审计的一种控制,政府绩效主要是产生在审计结果之上,政府审计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各项活动控制,政府利用监督手段对公众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实现资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这三者源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控制。

(四)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1.政府绩效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取决于现实社会和社会需要两个层面,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审计人员或者委托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价所得,审查和评价是审计单位期望的理想境地和最终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和效果性目标上。

2.政府绩效主要是审计机构的人员和审计人员主要是根据审计人员与委托人的要求,将审查与评价做到审计单位所预计的理想效果上,主要是将当前的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审计的主要实现目标,将效率性和主要的效果进行协调发展。

(五)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理论研究者都知道,给一个事物下准确的定义相当困难,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概念:管理者必须要对管理当局的决策,全面的贯彻落实,向公众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包括对投资决策和组织架构等进行全面的统计,组织结构的决策和人事决策,市场决策等。被审计单位的决策属于基础数据,决策的数据和决策的理论作为重要的依据,只有将政府的绩效审计概念全面的引入决策理论的结构中,促进政府绩效审计概念的落实。将政府绩效审计概念引入政府管理体系中,本身就意味决策程序比决策方法更为重要。第三,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与传统的内部控制相对应的概念,但是由于管理控制的权限更宽,它主要包括的要素有时称作“行政管理控制”。第四,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的标准。绩效管理的标准是相对的,如果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或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那应该是首选。

(六)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

政府绩效的审计标准主要是政府绩效审计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针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确认绩效审计的可行性,实现绩效审计目标。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必须要遵守这项规范,实现绩效标准。

三、结语

政府机关负责人需要落实政府绩效提出的规章制度,安排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政府资金需要和各个经济要素共同发展,联系当前的公共资金管理状态对政府的企业生产经营现象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协调当前的国际关系对政府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调控,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统筹绩效审计的标准,绩效审计的结果等,落实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改进政府的审计环节,为政府的发展提供经济要素,对政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体调控,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和绩效审计的结果最后由绩效审计进行全面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31-134.

[2]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22-125.

绩效审计篇6

一、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效率以及审计的结果,一个拥有着良好素质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能够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高效的审计,快速地发现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对审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上面、工程审计项目的经验积累上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上面,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素质审计人员才能够在进行工程项目审计的过程中完成审计目标。而一个素质不高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其审计知识掌握的情况比较单一,不能够在立项、概算编制依据合同招标等方面综合整理现有的材料并且进行相应的审计,或者是在审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漏洞,审计效率不高。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是直接导致审计的效率不高,难以实现审计的目标。

(二)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资料存在问题

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资料决定着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结果,绩效审计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等都影响着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通过我们对一些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资料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其资料来源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资料来源于被审计方。这是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审计资料来源于被审计方,因而资料的可靠性不高,极易产生审计结果与项目实际状况不符的现象。其次,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资料不健全。在很多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过程中,由于被审计方不配合提供相关真实审计资料、审计资料真实性核查较为困难以及审计资料的提取难度较高等,所以很多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可靠性资料较为缺乏,导致绩效审计行为难以正常进行,难以对被审计单位形成有效的监督。

(三)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制度不健全

缺乏健全和科学的审计制度是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直接导致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目标无法实现。首先,审计工作的非常态化。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工作应该是针对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只针对一些明显出现问题的工程建设项目,对一些没有发现有问题的工程建设项目或者是有隐患的工程建设项目不能够进行常态化审计,导致这些工程建设项目绩效不高,并且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其次,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制度缺乏。缺乏相应的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制度,导致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的、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标准,这使得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结果不能够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相适应,当然也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

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结果,也关系着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率,关系着我国能否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效率,就必须先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首先,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人员的理论专业素质。审计理论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基本的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理论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基础的理论专业素质,使其在审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解决策略。其次,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不高也是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人员存在的重大问题,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在面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不会随机应变,影响审计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人员的审计实践能力进行培训,提升其对审计过程的把控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提升审计效果。

(二)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资料来源,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资料的可靠性

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绩效审计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资料的来源,提升绩效审计资料的可靠性,使得审计活动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首先,建立审计资料上报制度。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资料进行定期报告,审计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审计资料的可靠性,同时能够形成对项目的实时监督,有效提升审计的效率。其次,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审计资料进行调查。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上报的审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不全面的资料责令其进行补充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审计资料的质量,提高审计资料的全面性,最终促进工程建设绩效审计行为在准确和全面的资料上实现正常开展。

(三)健全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制度

绩效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和不科学既使得工程建设项目被审计方在审计的过程中钻制度漏洞,弄虚作假,也使得绩效人际人员无法按照制度的规定正常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健全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制度,主要是常态化审计制度和绩效审计评价制度,确保审计制度的权威。首先,建立常态化审计制度。建立常态化审计制度就是要建立对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绩效审计的制度,从而形成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面监督,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性高和效性。其次,建立固定的绩效审计评价制度。通过建立固定的绩效审计评价制度,能够保障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人员能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对科学的绩效评价决定,能够保障绩效审计结果的权威性,能够被人们信服和信任。

三、结语

绩效审计篇7

一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下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审计师通过检查被审计项目的结果和业绩,以被审计单位的结果为判断标准。结果导向的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的范畴,对审计工作的预算作用的发挥不是很有效。二是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过程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并纠正,但是需要耗费较多的审计成本,因此,其适用范围较小。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是对重点问题继续努力关注并开展重点审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对审计目标的确定在审计工作开展中难度较大,因此,我国采用这种审计模式较少。四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开展注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五是以责任为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责任导向在政府绩效审计中是以职责的履行作为政府绩效审计所关心的重点内容。责任审计模式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各层级明确自身责任。这种模式相对于以结果为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操作较简单,像我国政府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责任审计模式的一个典型,但是由于政府机构和责任的复杂性,造成这项审计模式的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因素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造成传统观念在当今政府审计工作中影响深远。受到社会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的影响,审计工作的地位重要性和职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我国的财政体制和政府行政的透明度不高,法制的不健全,造成我国财政预算支出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存在抵触心理,没有责任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其次,由于政府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导,导致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充分。最后,由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是政府当局的行政绩效、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因此,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的审计受到权力的制约,造成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十分低下,政府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受到制约。(二)体制制约因素对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影响虽然我国不断的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但是改革是渐进式的,政府的传统的行政体制影响因素还依旧存在。政府机构的职能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转化,政府依旧控制并支配着社会资源,对政府的行政绩效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政府的部门庞大复杂,权责交叉,行政效率和政府管理效率低下,政府的公共行政缺乏透明度,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和作风。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和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公共财政缺乏充分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偏差。造成对政府财政的使用效率的审计力度不够。政府的审计机构要对政府负责,因此,审计部门的职责的发挥受到来自政府的影响。审计部门受到来自上级审计部门和本级政府部门的双重制约和管理,造成审计部门的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和权力制衡,造成政府绩效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不足。(三)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政府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对政府实施绩效评价存在指标上的局限性,目前的审计多关注政府的财务指标,开展财务为中心的审计,对非财务指标却缺少评价。只关注政府的历史绩效,却没有关注政府未来价值指标;在绩效评价中重视量化指标,忽视了定性指标。对政府绩效审计缺乏预警指标。由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不够统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的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由于标准的不统一,造成许多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矛盾,给有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并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造成许多困扰,严重的影响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质量的保证和可信度的提高。(四)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不适应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审计专业水平和工作时间能力方面对我国复杂的审计工作要求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政府部门审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政府领导层时有对于审计工作进行干涉,导致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审计人员没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审计工作经验,对现代审计技术不够熟悉,缺乏管理知识和经济知识,造成无法有效胜任审计工作,严重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效果。

三、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建议

绩效审计篇8

论文摘要: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由此展开探讨。

在现代国家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采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产剂,开展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家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缺乏法律文件支持,对现有法规执行有不力一面,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绩效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等给审计实践带来政治风险;绩效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依据不足,因此,存在难度大和风险大的问题;在绩效审计中,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实施的时效性;绩效审计存在“缺位”和“越位”等不规范问题。鉴于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多方采取措施,为迎接绩效审计的挑战作好准备。

1转变政府绩效审计的模式,从行政模式转为立法模式

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体制是“行政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持管理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审计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使被审计的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与审计者同属于一个领导,具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利益,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制约了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与“行政模式”相对应的是美国的“立法模式”,审计总署受国会领导,独立于行政部门,只对议会负责并向国会反映审计的情况和提出建议,而且它的预算经费也是独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审计机构上的独立性,并为政府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应在《审计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范围、目标等内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法制环境。

2加快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国际上绩效审计规范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对“3E”审计或绩效审计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该准则曾于1981年、1988年、1994年和2003年进行了四次修订,使其进一步走向完善。修订后的准则包括综述、政府审计种类、一般准则、财务审计的报告准则7部分,并在最后两个部分对绩效审计的实施和报告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步骤。这一准则对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绩效审计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影响下,《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审计准则》中也包括了绩效审计准则,此时,澳大利亚还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手册》、《1997审计长法》来专门指导绩效审计。英国国家审计署虽未制定绩效审计准则,但出版了一个旨在指导绩效审计的小册子《绩效审计概要》。我国最高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署自1989年开始着手制定我国政府审计准则。1993年3月,审计暑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6年1月,审计署提出了《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划方案》,并于1996年底了38个国家审计规范;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实施条例》;并于2000年对1996年12月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进行了修订。这些文件中先后提到要实行绩效审计,但其主要还是针对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真正适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因此,我们在倡导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应集中力量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3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政府效益审计

一方面,当前我国财经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还相当严重,在目前盛行的“审计风暴”中查出的违法金额高达百亿元,涉及的贪官污吏不计其数,这表明在我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任务还很重。同时,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副审计长,在2004年8月31日受聘于南京审计学院荣誉教授的报告中提出:“我国在今后将逐步推开绩效审计,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三大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这种通过以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造成损失浪费来促使人们提高资金效益的审计,严格地说,仍然属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效益审计。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人员有着丰富的财务审计经验和技能,但由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员限制和财力限制,要想在脱离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西方国家那种完全“独立的”政府绩效审计在目前形势下尚不具备条件。同时,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如何高效率地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当今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逐步地开展政府效益审计,把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道路。

4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善人员结构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因此,在推行绩效审计的今天,必须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需借助于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一支与绩效审计相匹配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绩效审计篇9

(一)关于审计目标的比较

绩效审计目标涵括了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就一般目标而言,INTOSAI将一般目标划分为: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奠定基础;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程序对绩效提出报告;确定适当的经济责任。具体目标是一般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了绩效审计的特殊性。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还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与3E一起作为审计目标。在3E方面,主要以效果性审计为主,既有纯粹的效果性审计,也有涵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融合型审计。

(二)关于审计内容的比较

由于各国对绩效审计的本质特征有着不同的理解,反映在审计内容上也不尽相同。INTOSAI将绩效审计内容概括为政策、项目、组织和管理,享有较大的自由;GAO认为绩效审计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是对政府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估和对受托责任、风险管理、综合治理情况进行评价;NAO较多关注一个组织为履行职责而利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一般只看政策的执行结果,对政策本身并不提出批评意见。总体而言,国外绩效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审计内容是以业务资料为基本载体的管理活动,侧重对结果的分析,范围已扩展到业务流程、国家安全、服务质量等领域。从审计实例看,我国绩效审计的内容选择相对较为狭窄。从审计署近年来开展的绩效审计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效果、专项资金、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单个部门或对象等方面。

(三)关于审计标准的比较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大都制定有详细的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美国会计总署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准则,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英国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包括了行业标准、社会公众调查结果、专家研究成果和意见、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标准等。澳大利亚制定有详细的绩效标准,包括工作绩效、生产率、使用率、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等标准。各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断有新的标准被添加,除了“3E”标准外,还有“服务质量”和“良好管理”等新增标准。审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仍停留在合法性和合规性阶段,且对“3E”中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运用得比较多,而对“效果性”标准的应用却相当少。评价标准一般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更多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允性。此类标准争议相对较小,也较易获取和取得共识。

(四)关于审计方法与手段的比较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广泛利用各方面专家的工作。审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对电子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也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管理、计算、审计数据库等方面。我国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金审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实践应用中仍大量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图表法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绩效审计,电子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审计软件包相对很少。

(五)关于审计产品的比较

国外绩效审计产品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实施审计报告公告制度。在美国,尽管GAO没有处理处罚权,但经常各种审计报告,供政府、社会舆论和公众使用,形成警示和问责的环境氛围。NAO从1984年起以“绿色照片”系列报告的名义向众议院提交绩效审计报告,并设有专门部门负责对外沟通联系。二是大多数国家绩效审计报告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尤其是NAO,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在提供绩效审计报告方面也日渐成熟。三是生产其他产品。如NAO根据特定的绩效审计结果单独撰写最佳实务指南,并通过编写年度报告展示绩效审计状况。我国目前的绩效审计产品主要是书面的绩效审计报告或者专门的绩效审计成果报告,不仅品种少,数量也不多,而且时效性相对较差。

人民银行对绩效审计的探索

(一)理论研究

就现有文献而言,目前对于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纯理论研究,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内容、评价指标和方法等进行探讨。如徐松等(2005)按照“三性”原则设计了基层央行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并将评价指标分为一般性指标和具体指标。周翔(2007)对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难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今后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几点看法。韩锡峰等(2011)认为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日臻成熟,当务之急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使用的绩效审计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从审计实践出发,对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等进行探讨。如王侨钰(2010)制定了国库业务绩效审计评价表,量化评价标准,对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开展了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课题组以AHP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绩效审计模型,对人民银行车辆管理情况开展了绩效审计研究。现有文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总体而言,研究成果还相对偏少,尤其是很少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绩效审计开展研究。

(二)实践探索

1998年内审部门设立之初,人民银行总行党委就明确提出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先抓财务资金内审,逐步加强行政执法内审,在此基础上审查运行效率”的内审工作总体思路。但直到2007年,人民银行才真正开始了绩效审计的破冰之举,南京分行率先开展了基层央行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绩效审计试点。2009年,郭庆平行长助理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要求,“逐步将审计和评价内容向履行职责的效率性、效果性方面转变,探索一条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绩效审计路子”。据统计,仅2011年人民银行系统各级内审部门共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已逾20个(见表1)。

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各级内审部门尝试创新理念,探索运用层次分析法、平衡积分卡、德尔菲法(专家评分法)等开展绩效评价,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审计模式,无论是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相比,还是与国家审计署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难转变。传统观念认为,人民银行作为政府部门不直接创造财富,其行为属于一种纯消费性质而不具备事后补偿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内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也难免存在思维定势,习惯于查错纠弊,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审计的视野相对狭窄,往往是按图索骥,缺乏前瞻意识。

二是审计效果难体现。从目前审计情况来看,不少地方的基础数据要不就是很不完整,从而无法使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价;要不就是真实性存在疑问,从而计算出的结果很难真正反映出审计对象的绩效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行开展的绩效审计属于同级审计,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绩效审计中发现的绩效类问题缺乏法规依据作为铁律,且审计结论还没有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与被审计对象的任免奖惩相关度较低。

三是评价标准难确定。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详细的绩效审计标准,如美国会计总署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标准,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澳大利亚制定有详细的绩效标准,包括工作绩效、生产率、使用率、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等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13项主要职能,然而目前衡量人民银行履行这些职能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尚缺乏统一的尺度,这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每一项审计项目时,都必须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寻求评价标准的共识,这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是人员素质难匹配。绩效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目前各级人民银行现有内审人员大部分是来自基础业务部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影响了绩效审计有效推进的力度。尤其是内审人员的理念始终停留在合规性审计的思路,容易就项目审项目、就问题查问题,从宏观上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

启示与思考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应是真实合法基础上的“3E”

与国外纯粹的绩效审计不同,由于我国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还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已成为我国审计署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很多绩效审计项目开始并未立项为绩效审计,正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之后转而实施绩效审计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因而,人民银行也应立足于实际,努力在各类常规性审计中融入绩效元素(如在履职审计、离任审计等过程中加入绩效性评价等),在融合型绩效审计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再实施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这也决定了现阶段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选择,仍只能是真实合规性基础上的“3E”,而纯粹意义上的“3E”将是中长期绩效审计的目标选择。

(二)人民银行应紧紧围绕履行央行职能开展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的开展应集中于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各个方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以资源配置为主线的财务预算审计。具体而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开展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情况,不仅应关注基层行贯彻落实总行各项货币信贷政策、金融稳定措施的及时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还应关注其结合基层行实际采取措施的恰当性和针对性;不仅应关注政策实施的效果、与预期的差别,还应揭示出政策的盲区和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等。二是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绩效。重点关注在金融服务产品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和满足程度。三是银监分设后监管职能的履行情况。重点是“两管理两综合”的内部整合绩效和外部实施绩效。四是内部资源的配置情况,不仅应关注以财务预算管理为基础的人财物资源配置,还应关注以资金为主线的项目建设绩效,如基建、电子化专项资金等投资项目的绩效。

(三)人民银行在实施绩效审计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评价标准的公允性

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是有效实施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但光有标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提高其公允性,这在西方绩效审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着力加强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协商,寻求一种适合的、符合多方条件的评价标准,从而获得被审计对象的基本认可,在能够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评价。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应在确定研究类型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并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

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通常体现了绩效审计的发展水平。而不同的研究类型,如结果导向还是问题导向?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人员所需运用的审计方法。因此,在实施绩效审计过程中,应首先确定研究的类型,然后再在充分考虑各种审计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搭配使用。在审计手段的选择上,应着力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纵观当今发达国家,几乎每一项审计都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当前应积极推进人总行与金电公司开发的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一期)的上线运行,并尽早完成软件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开发工作,切实解决ACL(通用审计软件)应用不匹配、操作难和数量少的问题。

(五)人民银行应积极加强绩效审计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绩效审计篇10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解决策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也被提上日程,而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力量集中在了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上,而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忽视了对环保项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必须不断总结环境绩效审计一实践经验,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包括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特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与环境绩效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绩效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正确掌握运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其必要性。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需要

进入20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总结各国审计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为完善环境管理做着自己的贡献。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

现在,用于环保力一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而环境问题却末随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力一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与创新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与绿色消费潮的兴起,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间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在《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做了统计相关分析,说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反映发展能力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较反映企业净资产报酬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它与环境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而该领域,人们的探索才刚开始,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实践不完善

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研究的学者较少,没有形成一致、权威的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而实践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因此从实践中借鉴的比较少,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很成熟。

2.环境会计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内容还在讨论之中,企业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系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低调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这给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实践上的困难。3.缺少评价环境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审计质量的保证难度都比较大,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较多的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这必然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而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应采用的指标,及其计量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缺乏复合型研究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人员都比较缺乏。据调查,我国缺乏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人员,同时缺少实务研究者,这样导致研究的结果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三、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借鉴西方环境绩效审计的科学成果,努力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理论,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不意味着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从内部首先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从而对其强制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外,主要受国家法规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保护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难以开展。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并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研究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进行关十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时,应更多地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4.研究环境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可以临时选派各专业的专家组成课题小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环境经济学专家、环境工程学专家等。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励有志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财经专业人员学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或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鼓励环境绩效审计的实务工作者多参与理论研究,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研究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再者,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即联合会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成:在我国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的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