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20 21:12:23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 建设 精品课程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需求分析

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两个方面,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并继续发展个人的能力。目前,仍有一些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因此,高职教育的各门课程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精品课程,并不断丰富它的具体内容,形成与之配套的教学工作规范。

高职学校的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领域,多元文化课程群,为学生提供能够产生丰富感受和体验并具有多元解读方式的真实事件、活动和经验,开放的探究性课程(即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态度。这种多元文化课程群和开放的探究课程是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进行的研究。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友爱的协商、自由的建构,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环境下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世界图景,

二、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分析

“课程”一词,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它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或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上寻求质量,寻求改革,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建设问题,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问题,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将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六个方面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综合系统工程的关键在于把综合系统工程科学的分解为若干便于施工的子工程。

三、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教授上了讲台之后,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选择好专业和课程,对专业和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

(2)在合适的专业中选择必要的重点课程后,进行课程设计,即编制课程计划、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等一系列的工作。

(3)“课程标准”的制定,即进行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标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学校应以新的教育理念建设精品课程。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课程实施”,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经和过程。

“课程评价”,依据实施情况,研究课程实施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学校应建设课程施教规范和评价标准,以学生评价为准。学校有必要制定科学而符合教学规律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条件。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及思考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兼容性,要反应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倾向特别强,各科知识越来越系统,专业内容的分化越来越细致,以往的课程,过分偏重“具有客观性、普遍适用性”而又逻辑严谨的知识,同一专业内部,由于课程艰深、晦涩,实际应用型的课程又非常少,所以学生很少能产生真正的研究兴趣。在精品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把一些假设、猜测以及它们中存在的疑问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而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符号、原理的规范表述。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内容中既要呈现目前公认的,暂时是“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暂时是最优化的方法和技术,也要呈现给学生各种已被“证伪”的观点和已被淘汰的方法技术以及各种流派之间的争论,使学生懂得任何“正确”的观念、“最优化”的方法技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可能被进一步的创造活动“证伪”和淘汰,而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新的“正确”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明者。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没有惟一正确的知识,应该尊重多元化,鼓励多元文化共同繁荣。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是相互应的。建立由多钟学习资料组成的教材系统,改变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习惯做法,除了选用一本高校教材外,还可以自编讲义,印发相关的国家标准等技术文件。共同作为学习资料。教材的逻辑结构是学科型的,选择教材主要考虑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习提供系统、科学、准确的知识。按照这个标准选用深广度与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相吻合的高水平的高校教材,并注意要涵盖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加注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模块整合,满足学生发展特长和基础较差双方的不同需求。

3、队伍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并不是意味着职教师资整体理论素养或学历层次的高低,而在于纠编,因此,提高教师学历是优化职教师资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之路。聘请企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既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又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并提高在未来工作中“对症下药”的能力。

4、机制建设:

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应用型教学体系”下的精品课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当的先进性,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环节,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实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关系到教育的宗旨、教学的目标又影响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实行任务式“课业”为主的考核方法。“课业”是一种新的考核方式,“课业”的课题是有真实应用背景的实际任务。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据对学生的能力作出评价,学生完成“课业”不仅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能力,继续学习和实践。

6、实验内容建设

精品课程篇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精品课程也是汇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推动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在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后,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而培养了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整合了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并促进了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

1.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板,并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好的课程内容、教案、课件以及各高校颇有分量的教学录像等都放到网上,使各个学校的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不同学校、学科的教师利用网上精品课程资源,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推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广大师生欲从事精品课程的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结合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精品课程分布在不同专业,没有围绕精品专业建设来进行,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的结合力度不够。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

2.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的精品课程手段和工具是更新了,教学内涵仍然是陈旧的,致使不少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精品课程很注重课程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形式和内涵的和谐与交融。精品课程的内涵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伴随精品课程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组织形式也应该不断更新。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合作与交流

不仅缺乏国内高校之间的校级合作,也缺乏国际化平台,具有国际水平的精品课程较少。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力争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精品课程。

四、对策

各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精品课程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略。每个专业要深入研究培养方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再根据这些核心知识技能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长远规划,明确建设步骤和实施方案。

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首先,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精品课程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 课程资源 开发 自然 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品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渠道作用,重点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意味着,思品课程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一、精选生活资源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例如教学《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这一课时,为了明白生命的重要性,可以先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在父母心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同时让学生讲述身边痛失亲人的事例。为了强化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我组织了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影片,然后根据内容创设各种问题供学生探讨,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二、精选自然资源

身边的大自然中,也存在着许多思品课程资源,如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风俗人情等,利用得好,学生会给你一份意外的惊喜。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课题时,我充分利用了地处清末状元张謇家乡的优势,组织学生参观了张謇故居,使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状元的学习生活,加之讲解员的详细讲述,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张謇先生“父实业、母教育”理念的认识,加深了对张謇先生身上所体现的那些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在上课时,同学们不仅积极发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自己家乡,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使自己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三、精选活动资源

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有朋自远方来》时,我在课前预设了几个情景告诉学生,让他们准备课上表演。一开始,我还担心上课时学生们会不配合,影响上课效果。又怕有些学生情绪太过于高涨,影响上课纪律。但上完课后,我知道,这些担心都显得那么的多余。同学们对此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整堂课都在欢声笑语中进行,没有学生不愿意参加,更没有学生捣乱,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知识点掌握了,不少平时不大积极发言的学生也愿意发言了,甚至感觉师生关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呢!

四、精选多媒体资源

听视觉媒体承载并传递的教学信息能同时激活于人的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它使直观、鲜明的图像与生动的语言、语音、语调有机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氛围,以所需传递的信息充分表达,这样就更有利于让学生自觉将自己置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促进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系列演示或片断演示,可以有效解决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时,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中不常接触的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等政治义务比较陌生。教学过程中我播放录像,真实再现有关网络的图片。看过录像之后,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明白了作为学生,要积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意义。

五、精选乡土资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而思品教学又重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无疑会起较好的效果。家乡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家乡,从而热爱家乡;让学生理悟朴实文化所散发的泥土芬芳,参观乡土的优美景观,了解本土的文化底韵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可以激活学生的自豪感。与他们长辈一起搜集、摘记、整理、勘究流传在民间的乡俚俗谚、警语譬喻、古训家规等,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真谛。不仅如此,还可以使乡土文化底韵焕发出现代生活的气息,并不断传承和发展,拓展出更具有活力的空间。

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可以营造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学生的小品,相声、演讲、情景剧、歌咏比赛、体育竟技等活动都为思品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挖掘可研究性的资源,如我们经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参加:“看一看”“说一说”“调查采访”“读一读”“做一做”“查一查”等活动,使学生多实践,从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活,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也许才能在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变远离现实为回归生活,变空洞说教为实用有效。

思品教育源于现实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思品课程资源,就能使思想品德的课堂焕发青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英姿. 简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03)

[2] 周晓燕,董国平. 从开发到筛选:对教师与课程资源关系再认识[J].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

精品课程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计算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47-01

The View of Computer Teaching from Doing Essential Course

PENG Li-ying

(Shando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School,Zibo 256414,China)

Abstract: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essential course, this paper dissertate the question that how to do a teacher can grasp the idea of computer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asonable arrang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ly of good teaching method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greater gains.

Key words:essential course;computer courses;teaching

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对精品课程有了很深的理解和体会,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如果教学过程中都能严格按照精品课程中所列的条目去做,那么一定能把这门课打造成“精品”,如果某个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能按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做,那么这个专业将一定能做成精品专业。

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产生是根据学校的定位、学科的内容、教师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而合理规划的。尽管精品课程是千课千面,各具特色,但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精品课程所应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也是相通的。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遵照办学定位,明确教学理念,实现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理念、学生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办学行为和各项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主旨就是“就业导向”这一定位。具体到每一个学科或者每一门课,精品课程蕴涵着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在做精品课程时,任何一门课都考虑学校、专业和课程定位。评审专家在评审精品课程时,首先也要看是否突出了这一点。

按照办学定位,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理念,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安排你上课,并不是拿来教材、备好课就行了,其实在上课前还有好多工作需要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这门课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把这些东西理解透了,一个教师对一门的教学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上好这门课。比如,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教学,所遵循的理念“从实际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那么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个理念,如何去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学好这们课的积极性?如何去做才能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如果不考虑课程的理念,按照书上的内容安排,从头开始,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往下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到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的能力”从何谈起?我们的培养目标怎么实现?

课程定位是与培养学生的要求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才能理性地去上一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课程结构体系,彰显课程结构、内容。精品课程要求“一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对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就好比是人的骨架,教学内容就是肌肉,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由于每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做到难度适当、深度得当,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难度适当、深度得当就是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突出重点就是要把课程的几个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兼顾一般,就是凡属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即使不是重点,也应予以概括介绍,但可点到即止,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这样安排,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来说,有的专业是有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后再学,有的专业没有任何基础一开始就学VB,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有区分,并且在难点、重点上也要有所区分。否则,在上这门课时没有一点针对性,效果会大相径庭。

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随着科技发展,信息量的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取舍,揉和进最新的知识,体现出先进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有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材刚出版,内容就已经有点陈旧了。虽然程序设计变化没有那么快,但用最新发展的知识教学生,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与时俱进”在教学改革上同样是重要的。可以说课程内容应是活跃的,是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来说,教师应该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学生的收获将是非常大的,对以后参加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

3 应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使教师的讲授更有吸引力?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现在每一位教师十分关注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在我国,目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有其毋庸置疑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方面,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各学科都曾尝试过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仍有继续探索的必要。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有几十甚至上百种,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式、案例教学式、项目教学模式等等。下面针对这些模式一一进行说明: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对于培养能力,训练良好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些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对所讲授的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怎样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如何去辨析,引导学生大胆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这样,不仅训练的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种教学方法对于所有课程都是非常合适的。

“讲练结合型”将“教、学、练”融一体的教学模式也是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对于像FLASH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采用这种方式则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操作之后布置学生练习,教师在旁边做指导,对共同的问题随时集中辅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练,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哈佛商学院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教师首先要根据本次课的知识点按代表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来设计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实用软件等课程教学来说,非常适合使用这种模式。比如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根据知识点,可以设计如计算器、字幕、闹钟、文本编辑器、菜单、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案例,将设计全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写、编写、调试。这种方式比单纯为了讲知识点而讲效果好得多。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中国比较知名的几大IT人才培训机构,微软院校IT课程模式、北大青鸟、华育国际等都是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整个教学中设计有许多项目,这些项目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规模要大得多。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以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设计等开发性的课程或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时,可以事先给学生一个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信息管理方面的项目,老师和学生一起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一步一步地去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老师再一一给学生进行讲解,根据需要分解教材中的内容,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实践表明,以上几种教学模式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都可以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可以学到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实践技能,非常适合于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4 投入情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各种讲课比赛中都把“精神饱满,朝气蓬勃”作为一项指标,可见在上课过程中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爱学习,喜欢听你所讲的课,老师首先要对你所上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也就是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倾注满腔热情。如果教师不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情感去充分地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所学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机械地照本宣科,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然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情绪。

精品课程篇5

关键词: 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DF 42304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教学状况。课程建设搞得好,教学质量就有保障。笔者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西南政法大学从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工作,80年代中期起担任诉讼法学科学术带头人。2004年度笔者负责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的初步成绩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谨将粗略情况介绍如下,以就教于同仁。

一、秉承优良教学传统,注重优良作风传承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是我国最早开设的法学课程之一,自老一辈教学集体起,就很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教学传统和教学作风。早在1980年,我校就编写了全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教材及相关案例集、习题集。当时的任课教师教学都非常认真,一个主讲教师至少有三至五个辅助教师协助其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当时就已经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任课教师每年都要亲自带领学生到法庭观摩审判,不少教师还亲自担任辩护人,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增强学生对刑事庭审的感性认识。教师每年还通过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行义务法律咨询,亲自组织、导演模拟法庭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编教材、认真施教、注重实践”等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作风一直为本课程的教学集体所传承,成为推动本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最为宝贵的原动力。经过几代教学集体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本课程才形成了一套具有西南政法大学特色、享有较高声誉的教学模式,并为某些法律院校借鉴和推广。如1998年5月,参加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讲习班”的全国26个法律院校45名专家学者就认为: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代表了一种改革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辨、演讲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成为“精品”,与几代教学集体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注意及时总结教师们的教学心得和经验,并且无保留地相互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取长补短,从而推动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

还就本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展开研究,其基本方式包括召开专题研讨会、撰写教学改革方面的专题论文,及时就教学中需要调整、改革的问题向教务管理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此外,对于教学中一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我们还采取自立课题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组成专门的课题组进行攻关。例如,1989年,本课程自主进行的重点研究课题《观摩、模拟、案例教学法》对法学本科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法庭观摩、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案例教学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最终成果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本课程建设中我们针对研究生教育中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进行的专题研究《诉讼法专业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获得了四川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自1995年起,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设立了《刑事诉讼法学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课题,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心得的基础上,通过编写一套新的教材,为本课程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刑事诉讼法学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课题于2001年12月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6月获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据该课题研究成果而编写的教材《刑事诉讼法学》(上、下)先后被国内数十所大学采用,受到法学界普通好评,被誉为“新中国第三代教材的首创之作”,先后获得“司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对教学研究的一贯重视,使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及时找到解决的对策,而且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教学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流师资队伍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检验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建设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无法创精品、出精品的。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为此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长期以来,本课程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的进修、求学尽量创造有利的条件。目前教师队伍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大多数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一半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多数教师曾经到欧美、日本等国家进修或攻读学位。在学术领域,教师队伍除专攻刑事诉讼法外,不少人还对古代诉讼制度史、律师学、检察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等学科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使得整体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在年龄结构上,本课程教师队伍一直保持了老、中、青合理搭配的良好态势,在不同年龄段均培养了骨干力量,承前启后,相得益彰。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自身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当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如果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水平落后低下,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本课程建设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革新,教学水平不能踯躅不前,为此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如本课程近几年来一直推行的“学生选老师”的“选课制”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基本运作方式是: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学生可以自由选听任一教师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然后,根据自己听课的情况,在教务部门的组织下,按照一定的程序,挑选自己喜欢的教师,选定后即在该教师授课时听课。学生选课的情况则与教师的自身利益挂钩。如果选该教师授课的学生人数超过基数的一定比例,则在计算教师课时报酬时其报酬相应提高;如果选听该教师的课的学生达不到规定人数,则该教师在本学期不能开课,当然也就没有课时报酬。“选课制”打破了以前教学上“计划分配”的体制,实现了学生和老师的“双赢”:对学生而言,通过选课,可以听到自己喜欢的教师授课,从而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对教师而言,选课的压力迫使其必须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吸引学生来听课。有的教师还“发明”了“师生互评”的新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完一段课程后,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或者课程的某些章节由学生来进行讲授,教师对其讲授情况进行点评。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受到了有关媒体的关注。本课程通过“选课制”等一系列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使一些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教学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

四、教学科研立足前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科研的前瞻性,强调教学科研必须立足前沿,力争在国内外同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做到及时把握时代脉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精品课程篇6

关键词:肉品工艺学;课程建设;实践;成效

Practice and result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Liao Guozhou, Cheng Zhibin, Chen Tao, Ge Changro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Bas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of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ai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optimize and enrich the teaching team,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innovate the practice teaching, a serie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cheme were implemented, an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was effectively improved.

Key words: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result

肉品工艺学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以肉类科学为基础,综合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添加剂与肉品加工机械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是研究肉与肉制品及其副产品的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型学科,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围绕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组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入手,形成一套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质量体系,使肉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课程建设与实践成效

1.1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虽然肉品工艺学在2009年才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但早在1997年就被列为校级一类课程,经过10多年不间断的建设,课程组围绕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充实内容、优化体系、彰显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不断修改完善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与教学课件,完成了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和其他辅助材料。目前课程组已对《肉与肉制品工艺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申报作为“十二五”规划教材,同时编写了实用的《肉品工艺学综合实验指导》书,作为实验教材。肉类加工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课程组紧密追踪肉类加工行业的研究进展,革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加入肉品加工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如现代自动化屠宰技术、肉品质的在线光谱检测技术、微生物预测预报技术、真空腌制技术、新式杀菌技术与包装技术等,力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能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另外,任课教师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将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等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1.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要立足于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课程组根据肉品工艺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年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与会议,扩大对外交流,拓展专业知识,同时让课程组成员投身科研工作,增强自身业务素质。通过多年的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并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了名师的示范效应。课程组成员新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人,高级实验师1人,优化了教学队伍的组成结构。同时课程组的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多名成员在院与校级讲课比赛中表现突出。至此,本课程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十人教学队伍,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硕士为主,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5人,硕士4人,并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师资队伍的合理建设,保证了课程教学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组改变肉品工艺学传统教学方法仅靠期末考试的检测手段,集成讨论式、启发式、提问式与反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加强教学过程的小测验和作业设置,进行教学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融合肉品加工企业的案例与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同时促进其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积极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建成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互动式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课程考核中尽量加大教学过程中考核分数所占的比重,要求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避免考试前临时背书应付的现象,无形之中对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自课程组在肉品工艺学教学中实施过程控制法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热情,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再没有考试作弊和补考的现象,教学质量得到学生与同行专家的肯定。

1.4 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与生产实习等方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克服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分散、重复、以验证为主等问题,课程组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在更新、综合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了肉品工艺学课程综合设计实验,共15个学时,主要涉及肉品质评定及肉松、烧鸡、烤鸭、中式香肠与西式香肠加工等综合性设计实验。另外,为深入了解生产实际情况,课程组依托云南省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高上高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神农肉业食品有限公司、东恒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几年来,生产实习基地为本课程建设提供了800多人次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了解肉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课程建设与实践经验

在肉品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齐心协力完成了本课程建设的计划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积累了一些经验。

2.1 探讨课程改革思路,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肉品工艺学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专业课,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加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关键。针对目前不断压缩的课程学时及迅猛发展的肉类加工技术,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是肉品工艺学课程建设中需重点探讨的问题,其改革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课程组根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以肉品加工共性技术及不同类型肉制品加工工艺为主干,制定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控制,以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年轻教师发展

本课程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重,年轻人多,队伍有朝气有活力,但同时年轻教师缺乏教学与科研的经验积累。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

(1)加强教学组织程度。课程负责人每学期都开展观摩教学、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的形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定期邀请校外相关学科专家来校介绍学科发展动态,拓宽年轻教师的专业视野。

(2)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尤其是高层次的学术会议,鼓励其走上学术讲坛进行大会报告、小会交流。课程建设期间,课程组成员每年都参加中国肉类科技大会并作大会报告。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充分汲取学术营养,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勇于传播本课程组的学术声音,提升本课程组影响力。

(3)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课程负责人多次组织年轻教师参加省部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并鼓励年轻教师发挥各自专长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互帮互补,共同提高,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师队伍。

2.3 推动产学研联动,让学生与企业都受益

课程组通过课程建设,深化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联系,分别与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神农肉业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与产品研发的过程,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试验方案、开展研究,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共赢。到目前为止,课程组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累计指导215名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以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为例,通过项目合作,研发牛肉综合防腐技术,减少因产品菌落总数超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企业创造了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通过肉品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课程组体会到,改进教学体系、完善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师资结构,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形成良好学风,这些都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立辉,孙莉.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107-108,113.

[2] 赵希艳,高光平.畜产食品工艺学课程的亦教亦导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67-68.

[3] 李艳青,于长青,王霞.肉制品加工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09(8):59-60,64.

[4] 贺菊萍,刘恩歧,李勇.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8):198-199.

收稿日期:2012-05-04

精品课程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43-0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院《数控编程》精品课程在建设中立足于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积极创造“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组成以企业专家和学校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更接近真实环境的情境教学方法,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要素构建教学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规范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具有鲜明特色,从而使课程教学在内容上更加先进、在讲授水平上更加精湛、在教学管理上更加严格。[1]

一、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是否具有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程序,认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要求和特点,及时了解数控加工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此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生产。

(二)教学内容是否针对岗位需求

《数控编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数控加工方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适应生产、管理一线,熟悉各种加工机床的规格、使用范围及性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熟练应用CAD/CAM技术,懂得现代制造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能力。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更需要教师在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2]

(三)教学方法是否灵活适用

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四)实训条件是否类似企业工作环境

按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和设备建设实验实训室,将教学、生产性实训、培训、产品开发四项功能集于一体,用于项目开发、毕业设计和校内顶岗实习。

(五)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建设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原理性的知识转换成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学习过程由静态向动态转换,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掌握数控编程的专业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教学评价是否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

学校与企业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制定学生实训实习评价标准、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共同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实践的若干要素

(一)确定市场需求和课程发展方向

数控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数控技术方面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的变化,我们能够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发展及时跟上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实践中主要以机械制造业零部件加工项目为导向,在项目中以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开发学习情境,并使各情境之间达到深度融合。

(二)共同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和学生培养方案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重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学院聘请了企业的一些主管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每年都会邀请他们来校与专业教师和相关人员共同探讨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课程建设提供大量适时、合理、实用、有效的建议,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良好的发展。同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与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具体从人才需求调研、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多方面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从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出发,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人才的要求,并参照有关数控技术行业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教学项目和教学情境,重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经过岗位能力分析,要培养出能按照图样加工出合格零件和对现有零件进行大胆创新设计的企业所需人才。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总体要求具有CAD/CAM技能和数控编程能力,这些能力又需要以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床操作、数控原理、金属材料、机制工艺、机械原理等知识为基础。

(三)创办“校中厂”,为课程的情景教学提供条件

2012年2月,我院与安徽精科机器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校内生产型数控实训基地,将真正地将生产企业引入到了校内,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也为本课程实施情景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

由常规损耗性实训向经营生产性实训转换。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实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尽管我们拥有工业型数控机床,但学生认为加工的不是机器上的零部件,容易忽略产品质量。为提高学生的产品加工意识和质量意识,我们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数控加工中的“综合训练”与“企业产品加工”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工合作企业的零件,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操作机床,还能教会学生产品检测和精度控制等方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节约了教学资源。[3]

(四)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

真实场景的实习基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进行“真刀真枪”式的顶岗实习,才能深入实际、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我院通过与企业共建的形式,更新教学设施,充实教学仪器设备,使校内实训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同时还与企业共同规划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实现技能教学课堂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使实训场所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中心基地。

(五)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

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或到学校授课,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管理意识及时输送到课堂上,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触摸到最新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拉近了学生与合作企业的距离。

(六)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项目

2011年,我们带领学生参与安徽精科机器有限公司“汽车转向器螺母”的夹具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和系部经常派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工作半年到一年,这样可极大地提高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实习基地,教师能够了解到数控技术专业和本课程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三、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的深入思考

(一)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阻碍因素

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收益相对滞后,不利于调动企业方面的积极性。职业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校企合作。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热”起来,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2.合作企业实践具有单一性,难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的要求。大部分企业仅加工制造某一类的产品,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是全方位的,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实践条件及师资力量往往不能满足学校的要求,这也抑制了学校方面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建设精品课程的努力方向

1.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为指导。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单纯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企业参与。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体系”的教育模式思想,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并以这种教育模式为指导,由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建设《数控编程》精品课程。

2.以强化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和课程建设的评估体系,并将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为侧重点。

3.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性。要实现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的互动发展,必须以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来深化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使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成长性、先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精品课程的结项并非精品课程建设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还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继续建设;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还要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加以更新、完善和提升。

4.突出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均突出强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的“高素质”应该包含职业素养这一重要的方面。因而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体现出培育职业素养这一内容。校企共建精品课程,应充分发挥企业方面的优势,让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学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宣传企业文化。

5.凸显精品课程特色。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就业岗位指向性,因此《数控编程》精品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应体现如下三点。第一,突出数控加工的职业性特征。课程内容以数控加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数控机床操作能力要求为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数控操作工(国家三级)的职业资格。第二,重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整合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上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第三,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还应重视综合性,培养具有现代思维分析能力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世平.“校企联合”开发基于CDIO的《网络组建与管理》精品课程的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12):76.

精品课程篇8

关键词:工程制图;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模式

工程制图精品课程的教研、教改活动主要涉及:教育观念、理念的更新, 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地位与内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考试制度及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笔者结合多年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特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作如下论述。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为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必须不断结合科研实践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寻求最为合理、有效的实施方式和教学手段。同时,努力恰当地处理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传统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构建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网络教程等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构筑起将讲授、讨论、作业、测绘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说来,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制图课程的知识点;②研究每个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问题;③对学生在不同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特点及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④讨论、制订、修改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大纲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结合问题,对教学大纲中各个知识点学时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或建议,对不同专业制图课程学时分配进行讨论;⑤研究制图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问题,对制图课程的课件进行修改,对制图课程的试题库进行更新,从答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⑥研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网上资源适时地更新和改进;⑦研究教学管理,对制图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提出建 议;⑧研究教材建设问题;⑨研究制图测绘问题,提出学生能力培养方案。

2.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为此,应构建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课外科技活动层等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应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既注重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又保持实习教学体系相对独立性,创建有特色的“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是工程实例分析、工程实例应用、工程实例解决。四个模块是技能实训模块,培养学生使用绘图软件的能力;综合实训模块,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部件测绘模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精神等;创新设计模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配合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能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改革考核方式,在考试中加入创新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此外,可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创新教学手段。

如在组合体和零件构型训练中,采用专题设计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用三维软件进行造型。为展示优秀的创新结果,可组织学生亲手制作塑料模型。学生学完制图课程后,立即组织创新设计大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对高级三维造型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鼓励学生参加教学改革活动、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教学网站的建设,促使学生课外拓展,拥有一技之长,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学生的成功也会在同学们中间起到先锋作用和辐射效果 。

4.全面培养,重点提升绘图能力

工程制图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读图和绘图,因此,必须加强手工绘制草图能力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培养。首先进行测绘并绘制模型或零件的草图,然后根据草图绘制零件图,并进行三维实体造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和构图的能力,又加强了计算机绘图的能力。绘图技能、识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今机械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学生中开展如绘图技能比赛、机械图识图比赛和计算机绘图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更好地推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篇9

1对精品课建设的认知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的建设需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在儿科护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的建设中,我们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教育课程观,并以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内涵

我国高职院校在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经历了3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是以实践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其优点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仍然强调专业知识讲授,忽视能力培养;第二次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次改革没有深入进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单一地培养技能,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第三次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就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经过分析、整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序化,并且各个环节又紧密相连;第二是课程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对课程进行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按照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有必要继续推广这种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推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护理专业单门课程目标的改革

单门课程目标是单门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单门课程开发的基础,是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依据。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个部分。我们在精品课建设中,依据以上理论,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

3.2增强儿科护理技术教学内容的岗位适应性

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精品课建设项目组教师与合作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论证临床护士的能力需求,分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儿科护理学的考试要求,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校内专业教师与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即小儿保健护理能力模块与住院患儿护理能力模块,每一个模块下设置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3.3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这6个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根据课程目标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3.3.1为达到课程的知识目标,将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

根据课程特点,在精品课建设中,我们以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病例为依据设置典型案例。我们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课前阶段,4~5名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查阅疾病的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课堂阶段,各团队针对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进行优化。课堂上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概念图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护理领域,主要由概念、连线和连接词构成。在学习和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热情,通过构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概念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学生在课下绘制概念图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护理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

3.3.2为达到技能目标,将“教-学-做”一体化与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

职业技能是指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它侧重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方法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儿科护理技术课程的特点,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由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情景教学法时我们的实施方法为:4~5名学生组成一组,分别扮演患者、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并进行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小组各成员在下一个工作任务中轮换扮演角色。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3.3.3为实现情感目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在重视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审美等素质的培养。如设置小儿腹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患儿实施一般护理、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其中包括多个儿科护理技能操作,如皮肤护理、用药护理等,并对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涉及专业知识及护理礼仪等的应用。通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使护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3.4创新评价标准,准确评估教学质量

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评价、问题回答、实训表现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理论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

4推动院校深度合作,全面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篇10

【关键词】 高职 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转型升级

随着《教育部关于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教育厅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12]2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进入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型升级与发展阶段。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纳税会计实务》亦在此改革潮流中进行了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精品资源库的建设,延伸高职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重评审、轻使用、资源建设滞后、共享性较差等各种现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低,精品资源共享课就应时而生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教育部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受益面更广。受益对象由单一服务教师转变为同时可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三个层面。二是课程开放度更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各种新媒体应用实现精品资源的充分开放,网络无限共享。三是课程目标更广泛。课程建设目标要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四是课程建设资源更丰富。不仅对基本资源建设项目进行增加,同时还增加了拓展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五是课程建设技术要求更高。教育部专门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课程建设的各项指标、数据和资源等做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技术要求。总的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关键旨在内容精品、资源丰富、全员共享。

二、《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

《纳税会计实务》是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基于会计工作中税费计算与申报核心职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其前身是《税法》,后更名为《纳税会计实务》。该课程不仅介绍了我国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同时也融入了各税种的税费计算、纳税申报和会计处理内容,2013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共分为纳税工作流程认知、流转税纳税实务、所得税纳税实务、资源税纳税实务、财产行为税纳税实务五个学习项目,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其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实务、初级会计实务,后续课程为财务管理实务、专业综合实训等。

《纳税会计实务》刚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并准备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时,就遇到了按照教育部要求由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课程转型与升级的课改大环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基于精品课程转型和升级的过程,需要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地整合。课程建设需要突出精品、资源、共享的内涵。鉴于此,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对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相关文件的学习,积极构建新要求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对课程服务对象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实施有效的管理机制,使课程首先成为精品;同时持续更新基本资源,丰富拓展资源,并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共享。

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1、优化课程设计理念,合理设置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从单一服务教师扩大到可同时服务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学习者。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型不仅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表现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我们及时更新课程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以实践中的具体任务为驱动,基于工作过程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形成“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

具体来说,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方面根据“谁纳税、对什么纳税、纳多少税、怎么纳税”的实际工作流程,将企业会计在处理纳税业务时的工作分解为:识税(各税种构成要素)、算税(税率、公式、税额计算)、报税(申报程序、表格等)、缴纳(过程)、账务处理(会计核算)等五项主要学习性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为了处理好不同税种工作业务特殊性的学习,并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又将企业实际进行纳税时的工作分解为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财产行为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印花税等)等四类主要学习性工作领域,并将算税、报税、缴税、账务处理四项工作分为嵌入到上述工作领域之中,形成18个学习任务,从而构建了“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并突出重点(流转税、所得税),消化难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既符合学习认知逻辑,又应对了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

2、优化课程建设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及实施的关键,直接决定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在人员结构上,我们除了吸收具有多年相关课程研究及教学经验的课程负责人外,还引进了来自企业的具有多年财务、税收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负责分析岗位需求及开发课程项目;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负责各种教学素材的制作以及学习平台和课程网站的建设。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课程组成员应经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3、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持续丰富更新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要能充分反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或PPT、重难点指导、习题作业、政策法规、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资源。拓展资源要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要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是比较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试题库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作业系统、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全面配置和应用了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改革成果,支撑专业教学,展现课程团队风采;为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还设计了在线自主学习系统、在线仿真实训系统、在线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和在线交流问答系统拓展资源,帮助学习者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并检验学习效果,提升整体学习效率。同时,课程组严格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每学期定期更新以及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变动不定期更新管理机制,并将课程调整、资源更新、学习平台维护等形成制度文件,从而保证课程资源的时效性以及实用性。

4、加强信息技术利用,充分实现课程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精品教学资源广泛而深入的共享到教与学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在线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十分必要。《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全面建设课程资源网,提供和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结合百度云、微信等平台设计开发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应当加强教者与学者之间的交流,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和普适性,实现再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蓝洁、方绪军: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

[2] 刘瑞荣、李志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2014(14).

[3] 徐洲峰: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研究[J].科教导刊,2014(2).

[4] 肖安东、郑路: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

[5] 曹乃悦、刘红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

[6] 林坤: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3).

[7] 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