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篇

时间:2023-03-31 17:42:4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为了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教学。

一、让课堂体现新教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学、思、乐”三字经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中底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针对这一时期的期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学前心里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若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简单的提示,并鼓励、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寻求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才算的上真正的成功。

二、让课堂体现新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确定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商品布置“小商店”;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组内合作,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拼摆出你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是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三、让课堂体现新生活

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对数学的功能更能感受,学习的信心会增强;教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去行动,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这样,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哲理,就会激情不断,对学习兴味盎然,乐于参与,热爱生活,喜欢所学的知识。

四、让课堂体现新主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改革

在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自觉改变教育观念,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讲,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教师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把好问好学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提倡教师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学生和教师,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如在学习“十几减9”时,一位学困生因不能熟练记住刚刚学过的“9加几”的加法算法,所以在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时遇到了困难。但他大胆地向老师提出:“我用10先减,再加上几,能算对。”(实际是破十法)老师没有阻止他,反而鼓励他怎样算得对就怎样算。这个学生很快把“十几减9”的减法用自己的方法学会了。后来加法算熟了,也能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学习后面的知识了。由此可见,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和探索的一种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深入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将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富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场景,从而在情境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元、角、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活动开始前,我让学生准备好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10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活动中安排了以下环节:(1)每个学生购买的商品中有文具、食品等一些学生熟悉的东西;(2)用同样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好、买的东西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3)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出买了哪些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学会了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而且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为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发挥计算机的教学功能,将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为有形、有声、有色、能动的鲜明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计算机课件,将不同特点的长方体做成了既可以展开又能重合,既可以拼接又能组合一体的动画效果,再加不同色彩的表现和声音的烘托,通过大屏幕的分解演示,让学生来观察、思考“长方体表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点?”刚看完,学生便很快举起了手争着回答。A说:“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B说:“长方体通过展开,相对应的面在重合时,我发现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C说:“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D马上解释道:“他说得不完全对,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比如大屏幕上的第二个长方体,左右相对应的面就是正方体”……从学生的回答情况看,他们大部分观察得都比较仔细、全面,理解得也都非常透彻,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这就为接下来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更直观地理解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新知,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设练习,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教师就要重视练习,尤其要设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组织学生练习。一是设计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组织练习,让学生直接解答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是发动学生收集、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编成数学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三是设计开放性题目,如让学生测量茶杯、圆木柱的直径,计算鸡蛋的体积等,促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总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数学教学的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笔者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晓华.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读写算,2011(6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标准 点滴思考

促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创造一个有得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本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与图形”,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中都作了较大的调整。

一、内容编排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强调数学的学习应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标准》教材大力精简了一些缺乏实际背景、技巧性过高、枯燥无味的内容,而增设了一些“现实的数学”,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如《标准》大力精简了一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和繁琐的计算题。却大幅增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有关知识是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是他们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素养,如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等,而事实上,“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本身与现实生活又是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并富有重要的数学价值,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又如负数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非常密切,如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的表示法,银行取款的表示法及水位警界线的表示法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负数的知识。对此,《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经过对负数的认识,将更深刻地认识数,同时,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在一年级分类概念的教学中,教材是从学生熟悉的“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生活情节导入的,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操作过程;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从中去充分体会分类的作用与分类的技巧。

二、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对一些数据的处理,取近似值的比例高于精确值,因此,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000年的《大纲》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各年级应适当加强估算。”但在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中,并没有将估算落实到某一知识点上。

《标准》对估算的要求则提出明确的落实点。例如,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根据给出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提倡算法多样化也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本的计算方法是有的,但是不是只有一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而且一种基本方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基本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也许另一种方法才是基本的。算法的多样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质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是指一个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方法。

三、重视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使用计算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准》强调学生结合现实背景理解运算的意义,在养成按一定规则进行基本运算的基础上,鼓励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世界、解决复杂问题。如“任意给定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对所得的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利用计算器)”按照过去,学生要发现上述的规律,需要做大量的运算,这样,学生就将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计算之中。而计算器的运用,则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运算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重学生的探索与交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措施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83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国对教学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不论是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结构、教学体系都做了一定的改革,对教学意义、教学任务也做了新的界定。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小学数学教材的布局,使教材知识越来越和实际相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强调通过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一些。并且,在现代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应用性,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会让数学的趣味性增加,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关于生活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不同的人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阶段的人对知识也有不同的想法。在小学阶段,可能学生对知识的概念都还没有形成。知识包括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也有的经验是学生自身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理论基础知识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系统的学习各科知识,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系统的学习各科知识,对各方面的知识也开始了一定的掌握。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重点呢?

一、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意义

教材是获取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所以它在课程和教学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对于教材,国内外对它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在不断的发展中教材也发生了一部分的变化。总的来说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科书,另一方面是关于教学的资料。教科书是我们每学期都发给学生的各科教材,在每学期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利用教材来解决问题是非常常见的。另外教材辅助材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音响、图画等资料。其中教科书是具有代表性、影响性的教学材料。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我国开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精神,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教学经验,完善我国以前教学改革中不足的地方,创建我国小学数学教材自己的特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当前教材分为四大领域。第一是“数与代数”,这部分的内容包括数与代数,方程与不等式等,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内容,也是小学数学内容最重要最多的一部分。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数的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计算中,注重学生的口算能力,估算能力,还要学会利用计算机计算。第二是空间与图形。初级阶段的图形大多是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很好的融合起来,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理解图形,建立空间思维。第三是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知识主要是研究生活中的数据问题,主要是通过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随机可能会发生的概率问题,来帮助我们推测可出现的结果。第四是实践与综合运用。这部分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这部分的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其他三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材上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也有自己的特色。第一,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很多例题都非常有趣味,实际操作性。第二,注重问题情景,教材知识注重建立数学模型,加强了综合实践运用和解释应用。第三,精简了部分繁琐的计算,加入了常见的数学思想,重视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第四,删除了比较陈旧的知识,比如利用算盘来计算算术;增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知识点,比如计算机的应用,所以就在教材中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第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特点,教材知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第六,以基础概念,基本定理为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第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潜力。第八,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第九,鼓励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十,培养学生兴趣,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受。

三、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发展出现的问题

直到现在,我国共实施了七个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每次改革教材内容都在其中,可见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虽然众多的改革都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二,学习方法的单一,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第三,学习过程偏重书本上的知识,不注重思考,缺乏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第四,对数学的态度大多是应付考试,而自身对数学并没有多大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说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和国家的发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对小学数学教材改革所遇见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措施

不管是哪一部分的教学,教师都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纠正他们的学习错误,还要注意端正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努力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分析教材知识,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一部分的W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5

(1)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2)小组分工不明: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责任心,没有组织协调者,谁想发言就发言,你一言我一言语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3)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的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4)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是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并结合在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的启迪,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我所执行的班级有64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致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用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只各组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

(2)分工明确,及时合理: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的互动性学习,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你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通过成绩,体验学西快乐质感,由快乐而积极主动,形成一良性学习循环,另外各族设置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阶段性进步及收获结果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全班做出总结性汇报。还有,在小组刚刚成立之时,应加强对各组长的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其小组合作学习时避免乱糟糟,杂乱无序,使其稳健发展,如时间充分可安排几个组在教师“手把手”式指导,是组员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从而使小组合作交流更有效,更有操作性。

(3)内容难度适当: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最初设立小组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4)评级科学,激励充分: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提成绩好的学生也要体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比如开始是怎样个人持有不同观点,怎样应观点不同而争辩,最后如何形成统一意见。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评定小组成绩,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为了是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个组成绩相当的同学回答,避免组间竞争,应评比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结果带来学生对教师的异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6

[关键词] 小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15-1

一、新课程标准的界定

数学新课程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自1999年开始着手调查研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开始在全国38个县、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部级实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而大面积的快速推进是在2004年到2005年,到2004年全国已有90%的区县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起始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ID,Instructional Design),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最早由格拉泽(Robert Glaser)于1962年“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而提出。它最初诞生于美国,在美国经历了最初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中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该学科被引进我国。

二、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在教学设计中又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与领悟教学理念,两者之间相互体现,相互促进。那么教学设计与以往传统的备课之间有何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主线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强调教的设计,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强调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以教促进学习;强调学的设计,以学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而非教师的满堂灌。

(二)对象的区别:此处的对象并非“学生”这个对象,而是指的教学设计与备课是在对什么进行设计,对什么进行备课而言。传统备课备的是教材,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对教学设计而言,备的是学生和课堂。

(三)依据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缺乏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师间自成体系。教学设计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具有一定科学性,避免了以往备课的弊端――缺乏理论支撑。

(四)变通性的区别:传统的备课以教案的形式呈现,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宗旨,变通性不大;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非一蹴而就的,具有变通性大的特点。

(五)教材观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将教材权威化。只注重教材,使得思维桎梏,视野狭隘;教学设计,以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作为作为一个载体的身份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如何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一种载体、媒介、工具;教材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要设计好教学还需选取别的资料作为辅助。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工程,涉及到的要素太多,要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各要素的能动性,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主线的确立――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从为学生考虑出发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氛围。

(二)方案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即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解的知识点,明确重难点之所在,并基本具有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就新课的引入以及后续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就得处理好,新课引入、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环节的关系,并且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

(四)反馈与练习――精心设计课后习题、优化练习设计: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暴露出学生的某些问题来,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一个依据。同时也对学生形成熟练解题技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需注意的是,练习题地形式应该注意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且不宜过难,否则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不宜过于简单,过于简单了,就达不到练习反馈的目的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在本文作了详尽的叙述,希望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顾伟民.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四化”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4,(11).

[2]王瑞刚.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7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给力的教学方法和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义务数学教育方面,同样跟随新的历史进程,着眼国际范围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二.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3点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 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三,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2个方面:

(一)明确评价的目的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想通过数学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数学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故而,在数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以个人私利为目的,只对学生的成绩高低作出不合理的评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教师观念固步,学校整体不得前进等恶性循环。

(二)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就要对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多动些脑筋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形式形结合,比如纸笔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上予以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积极的鼓励多于批评的方式,当然,评价有法,但无定法。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观念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机制健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8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对一些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与解析,因此其乏味性可想而知。特别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完全忽略了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大量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的现象,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而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彻底打破了这一教学难题的困扰,在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下,使教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一、创设情境,理解、体会计算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全国各个院校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例: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情境创设。

首先,在授课开始阶段,教师先进行基础的口算训练,如“55*10,23+65,77*11”等,通过高节奏口算训练对学生们的心算能力进行训练,并与此同时有效的令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将精力高度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再列数“3*2+5,6-2*7,4+5*8-6,9*7+2*5”等混合运算题,对学生进行运算顺序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题目运算的顺序进行标注。以此方式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为新课做好铺垫,而后选择适当的复习例题,对其进行运算顺序的改变,引出括号运算。然后通过对三步运算例题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如:“通过对含小括号的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学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以后,教师在及时列题进行巩固训练,最后有效的完成课堂教育。

二、动手操作,理解、总结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学习的引导方式。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想要真正的令学生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仅仅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数学是一种逻辑关系极强的学科,所以想要真正的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建立相应的数学逻辑思维。而一个人的思维形成,则需要不断的进行模拟和锻炼,从而形成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

所以很多人极爱那个新课程标准单纯的理解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改革并没有放弃时间训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训练,从而令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理解数学计算的逻辑思维,并通过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来总结正确的、有效的、便捷的计算方法。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然而单纯的计算时枯燥的,并且整个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囊括在情境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提高的培养,必须建设一个多样化的课堂学习结构。在开设情境教学时,必须保证学生们的全员参与,而想要引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必须将学生提升到教学主体的位置,充分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加强互动式教学的交流。然后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导,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自主的进行解题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站在辅导者的位置上,令各小组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算法探究,从而总结出最恰当的解题方法,并令学生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学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数学游戏,探索、发现计算规律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的自身喜好。而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数学计算能力事实上更多的还是为生活应用服务,所以在进行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其特点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开展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和学习兴趣,从而利用学生们的亲身经历来加强他们对解题方法的感受。

例如“九宫格”、“数读”等数学问题,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指引,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讨论,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令学生熟悉所学的数学计算算法,从而引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发现潜藏的计算规律。

这样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他们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在对比娱乐中,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整体计算能力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活用多媒体,加强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而针对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的枯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乏味的数字变成形象化的图文,以此来增加计算能力教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利用这种形象与抽象的转换,使他们更容易的对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

然而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要注重模式化,应该对其展开存分的活用,将其网络特点进行充分的发挥。并以其网络的超容量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们的计算训练的密度,使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最高。

结束语

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本文所述浅陋,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无非三种,一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手段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利用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典型例题形象化,从而为学生塑造正确的解题逻辑思维;三是利用具有典型特点的例题对学生进行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体系,令其整体计算能力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支宝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2]刘成华.今天,你希望学生怎样表达――关于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3]陈飞燕.珠心算的神经基础及珠心算训练对儿童脑可塑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10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语言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88×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88×25=11×(8×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80+8)×25)。

3.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3.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总结。如比、分数、除法之间的互化法:5:( )=( )÷45= ,可让学生叙述:比的前项是被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是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母。简单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4.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想要理解数学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会翻译数学语言,将枯燥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反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概念很抽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对应的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非常困难,因此我用图像呈现,学生看到向右下降的曲线自然懂得横向的数字变大,纵向的数字就变小,但两个数字的乘积是不变的,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反比例意义的关键――相关联量的乘积一定。

5.表扬、赏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有效途径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到的天分,这种天分能否很好的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能否发现并且去挖掘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后获得了肯定或者表扬,老师在作业本上加上一句称赞性的评语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直接获得欢乐,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即可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我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鼓励:"你理解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你的作业给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继续努力吧!"。这些评价会使学生获得犹如沐浴着雨滋润的小树渐渐茁壮成长。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我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欢乐,也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6.注重课堂艺术,让学生喜欢数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