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6:40:17

精品课

精品课范文篇1

高职阶段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且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专业应用型的人才。作为一种面向全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肩负着更大的职责。高职计算机精品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科学的理念来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活动。随着新的教学方式的逐渐应用,传统的精品课教学模式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计算机精品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成效。

2网络教学设计的基本分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于教育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教育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和实用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模式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多媒体的资料进行远程的存储和展示,让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设计和创造空间。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活动也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很多高职院校都逐渐尝试网络教学活动,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网络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实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不在对学生的上课区域进行限制,学生只需要拥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就能接受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可以自主的对于授课教师进行选择,并且自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安排,整个课堂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沟通和互动的效果也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另外,网络教学模式本身也具有更好的沟通反馈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掌握,进而适当的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3高职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思路

精品课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科学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相关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推进高职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当前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关键。针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精品课教学活动的开展目标,网络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也逐渐成为了当前教师所关注的重点。

3.1对于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行明确。在信息网络环境下,高校的计算机精品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并对于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在计算机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并且加强对教学活动中的引导,提高整体教学活动的基本效果。针对于一些不符合网络化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结合当前精品课教学的具体需求,教师可以打造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以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个教学进程的顺利推进。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构建,对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的创新,更好地适应网络教学活动的开展需求。只有对于网络化教学模式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确保计算机精品课网络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3.2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多样,并且各类网络教学的资源种类较多,多种网络的辅助系统、教学系统、考试系统、课件点拨系统以及互助学习网站等都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的学习方面的资源。教师在进行精品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和精品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打造一个一体化的网络教学体系。计算机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相关的网络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参与,了解和认识到计算机精品课采取网络化教学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网络化学习资源进行正确的认知和了解,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3.3创新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创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精品课教学的内容随着整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并且相关的教学思路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教师要深入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积极的对于社会上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对于学生教学和培养的重点。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人才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掌握相关科技文献的检索利用能力,并且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结束语

精品课范文篇2

一、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进入各地方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搜集25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①,并把这些问题按六大方面进行归类,分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经过统计,发现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问题以及教材建设方面问题。这三项在25门精品课程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6%、44%和40%,其他各项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实践教学建设方面问题32%、教学管理方面问题24%、教学内容方面问题20%,如表l所示。

(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从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反映的问题看,有56%的精品课程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见表1)。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结构和梯队不够合理的占28.6%,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些课程年纪大的教师占多数,而有些课程年轻的教师占多数,没有形成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梯队,不利于课程的持续发展。地方医学院校教师学历和职称不高、教师知识、教学水平不高或不均衡的共占19%,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对于高学历的人才引进还不够,整体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加大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力度。教师也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历、职称和教学水平。地方医学院校教师任务重、教师队伍还不够的占28.6%,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不强的占14.3%(见表2)。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的任课教师少,教学任务重,自己支配的时间就相对少了,搞科研的时间自然是不够了,从而影响到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学过程应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在所调查的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反映的问题中,有44%的精品课程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问题(见表1)。在这些问题中,网络资源还未完善的占38.5%。这说明了地方医学院校网上资源建设还比较薄弱,制作的网络课件和多媒体课件较少,即使是制作了课件,也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不强的占30.8%,这说明了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差。双语教学做得不够的占7.7%,大班上课,互动差的占3.8%,教学案例不够典型和系统的占3.8%、教学方法和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的11.6%、评价手段有待提高的3.8%(表3)。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还需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立体化教材未完善

教材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最关键的要素。在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所反映的问题中,有40%的精品课程存在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见表1)。地方医学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合适的教材少、尚未编写教材或教材还未出版、习题库还未完善、立体化教材建设不够、教材内容需要优化。其中,习题库还未完善、立体化教材建设不够的共占43.8%。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在教学参考书、习题册及答案、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教案及试题库等系列教材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为现代化教学提供立体、互动的教学素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合适的教材偏少的占12.5%、尚未编写教材或教材还未出版的占25%,教材内容需要优化的占6.2%(见表4)。有一些课程教师反映,国家优秀的教材是有,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则少或很难找到。这就需要地方医学院校优秀、有能力的教师,能根据地方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材、参考书和习题册等,优化教学内容。

(四)实验、实践教学不足

实验、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则是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之一,它主要培养医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在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所反映的问题中,有32%的精品课程存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的问题(见表l)。反映实验教学环节不足的占33.3%,教学实践基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占16.7%。这两项都反映了地方医学院校对于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方面力度不够。实践性,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合格人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综合大学的特性之一。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创下良好的条件。反映实验教学环境设备缺乏的占41.7%,教学环境和条件需要提高的占8.3%(见表5)。这说明地方医学院校教学经费不足,从而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跟不上实际的教学需要。

二、地方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打造一流的师资梯队

一门课程能成功申报精品课程,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力,名师是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且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一支优秀的教学梯队要把握三个方面: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兼职教师。1.在课程负责人遴选方面,选用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将课程负责人作为二级学院重点技术岗位,进行岗位聘任,校内津贴分配向课程负责人倾斜,激发其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主讲教师遴选方面讲究梯队组合,课程主讲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专业方向进行合理搭配,互为支撑。3.充分利用兼职教师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士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二)修订教学大纲,强化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组织课程组教师修行教学大纲,根据“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大纲”的标准选用“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内优秀统编教材。鼓励教师出版著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建设特色教材、创新性教材,组织教师编写与现有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或习题解答。

(三)将精品课程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充分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科研所等部门的特殊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强调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这样精品课程的教学更贴近现实,使学生从精品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到实效。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形成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机制

教学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督导专家对精品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教学内容先进性和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程科研成果进行跟踪评价。如果发现在原来的基础上没有进一步提高的精品课程,根据情况不一,给予警示、限期整改或取缔等处理结果,督导其加强后期建设。

精品课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课程体系

Abstract:Thecomputer-basedtechnologyproductsonthebasisofbuildingcourses,andcoursesfromthesystem,contentsandmethodsofteachingandteachingmethods,teachingmaterialsinsuchareasascomputertechnologyonthebasisofthequalityofthecurriculumbuilding,which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Playedaveryimportantrole.

Keywords:computer;-basedtechnology;classquality;curriculum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

”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将为分级分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课题组教师在多年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5)考试方法的研究

精品课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精品课范文篇5

在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办公楼四楼会议室,数控办学部第二十二届教师节座谈会在那里隆重召开。主持会议的是办学部的管坤和潘品方两位主任,数控办学部38位任课及实训教师全部出席。大家就“如何打造数控精品专业”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中各位教师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现总结如下:

一、“团结”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

建设精品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团结的集体。座谈会上,田凤霞老师满怀真挚的情感谈了“团结的集体”对于精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齐心协力,艰苦努力”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团队精神”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必将在精品专业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精品专业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专业培养目标都必须依靠由每一讲课所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换句话说,精品专业建设必须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体现,离开实际存在的精品课,那么精品专业也就名不副实了。数控专业教学主任潘品方老师谈到:要实施课程改革,以任务引领教学。为加快数控精品专业的建设,他为在座的每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思考题: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成果和甜味。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开展“创亮点”的活动。所谓“创亮点”就是创造精品课,多多培养精品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潘主任的讲话引来各方积极反应,教师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基础课教师们表示要在“基础教育功能化”方面继续实践,形成自己的精品课。专业教师们对开发技能化训练的课程和建设精品实训基地方面充满了信心。

三、精品专业需要精品教师。

精品教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必要条件。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数控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的构成,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因为他们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后续力量。肖玲、卢红、王小英、韩劫芸、盛萱等许多青年教师提到了自身业务和技能的深造和提高问题,他们希望学校领导能为青年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他们能在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上达到更高层次,真正成为一名精品老师。曾经是数控专业的一名精品学生,如今已经留校当实训老师的王文强道出了青年教师共同的心声:“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尽力了,就会有亮点;我们会努力的……”

精品课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了切实做好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就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可见,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2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3精品课程的特点

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和教师水平的四个先进性来反映。

3.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

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3.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

指课程实施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3.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

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4.1教学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4.2课程体系建设

在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行业、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4.3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4.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4.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4.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同时也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

5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5.1制定本课程建设目标

要按照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好课程建设目标。

5.2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

要根据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层层分解的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5.3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

5.4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

5.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精品课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1“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简介

“建筑施工组织”是建筑施工技术及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是土建类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准备工作、建筑工程流水施工、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与应用、建筑施工组织实训六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子项学习任务,且内容紧密相连相互依托。

2“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观点是密切联系实际,以“工学结合”办学思想为引导,以我院现有办学条件为基础,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利用翻转课堂,使“建筑施工组织”成为学生喜爱的、操作性更强的并且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精品课程,保证教学目标的精准实现。二、具体目标。根据建筑行业时展的需求,更新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资源库等。通过建立线上“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资源库,让学生能够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学习。同时教师能够利用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实行翻转课堂教学,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①完善教学资源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②建立线上精品开放课程,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增加学生的自我学习机会;③相对缩减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增加实训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建设方案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内容丰富,容量很大,结合目前线上教学需求及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等专业实际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有下面几点。①以目前线上教学资源现状为基础,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更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建设“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开放资源。②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进行“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地利用线上教学的经验、线下积累的教学资源,将以往课上教学的方法与线上教学比较,改善目前线上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利用线上资源自主学习的效率。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丰富的实训教学资源,将过去“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教学中相对枯燥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改革为更加偏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贴合工作实际的模块化实训技能培养教学。④广泛深入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征求优秀同课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校企合作,高度重视行业、企业专家的宝贵意见,制作符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要求的教学资源,使得“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等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4“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4.1课程资源建设

“建筑施工组织”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基本观点是密切联系实际,以“工学结合”办学思想为引导,以我院现有办学条件为基础,制作该课程教育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方案和授课PPT、授课视频等,丰富该课程的授课内容。课程标准:优化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训的课程标准,使之更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授课计划:根据优化的课程标准,相应修改授课计划,重新分配建筑工程流水施工、网络计划技术及课程实践的授课学时,将理论授课时间缩减至48课时,实践时间增加至24课时。教学方案和授课PPT:制作包括课时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及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等word版本教案。优化每个小节的授课PPT,力求知识点详细易懂,涵盖所有教学目标的知识点。授课视频: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点的划分,录制重点章节、较难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并上传网站供学生观看学习。

4.2课程内容建设

和时代对接,紧密联系土建类各岗位的需求、联系BIM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元素融进,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现场布置软件及进度网络图绘制软件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3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选择超星学习通平台作为“建筑施工组织”线上精品课程的实施载体,并在我校官网制作此课程精品课程网页。使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超星平台进行学习任务的下发、布置作业、直播答疑,并能观测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测。

4.4教学方式的改进

通过线上资源的建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任务划分,借助超星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测试考核等项,并可根据平台反映的学生学习情况的大数据对后续课程进行改进优化,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程度,对提高教学成果有较大的作用。

4.5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建筑施工组织”考核模式,注重考勤、作业及考试成绩;利用线上精品开放课程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可以线上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学习资料观看情况、课后作业的提交的分数、思考问题的解答等,将线上统计与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期末测试成绩相结合,形成最终成绩,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

5“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的实施

通过超星平台,实施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师课前上传学习的资料(包括教学学习视频、PPT、教案等),学习任务;课中教师结合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对于重难点各个击破;课后根据学生的课中学习情况,布置线上作业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减少教师重复讲解重难点及大量批改作业的问题,相对增加了教师的时间,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设计上。现以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布置为例,进行课程设计。

5.1课前设计

课前课程建设:在超星平台上传此章节的教学视频、PPT、教案等学习资料。课前活动设计。导入讨论问题: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设计的步骤是什么?根据视频讲解利用CAD绘制视频中的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课前任务要求:在学习通上观看本节学习资料,并完成上面两个讨论问题。

5.2课中教学设计

对课中教学进行设计,具体如表1。

5.3课后活动设计

活动1:利用CAD绘制项目案例的施工平面图,并将完成作业上传至作业1。活动2:建立案例项目的施工平面图的3D模型,并将成品上传至作业2。

5.4实施效果

将2019级的学生本小节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与2018级的学生作业情况相比较,可以得出,作业中案例项目的施工平面图布置的合理度提高11%,模型建立的完整度提高17%。由此可见此教学设计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

6结论

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等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实践表明“建筑施工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精品课程是信息时代的新教学手段,我们要利用好精品课程,使其在学生学习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敬.《机械制图》微课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内燃机与配件.2021(09):226-227.

[2]陈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J].工业设计.2021,(03):40-41.

[3]汪程可.职业培训类在线教育平台运营方案设计[D].浙江大学,2019.

[4]张洁,赵永清.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05):53-54.

精品课范文篇8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体育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比赛或训练,“学训矛盾”难以避免,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同步或异步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体育专业理论和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也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困境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50门),这些课程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选出首批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有一门东北大学的体育《滑冰课》。到目前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部级、省级和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体育学类317门网络课程分析发现,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无连续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课程交流互动环节薄弱,课程评价少。体育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相应场馆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进行术科教学,在室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或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影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3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策略

3.1基于课程,自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是其建设的出发点。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自主拍摄教学图片、录制音频视频和制作简单动画等素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实践。自建资源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拍摄典型照片(如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录制视频(如田径跨栏的过栏动作)等,供学生课后观看或以后教学使用。素材中的学生角色扮演会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2立足本校,筹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是其建设的生长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催生了一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和建设。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高校要统筹安排,给体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一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帮助体育教师建设资源。积极解决体育专业师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校合作开发是其建设的闪光点。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体育专业同样存在校级差异和地域差异。部级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发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师范类院校课程类型的发展比较均衡,体育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具优势,而综合类院校为我国公共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跨校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节约资金和避免重复建设。

3.4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区域联盟开发是其建设的落脚点。有文献报道,我国部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华北华东立项数较多,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决定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区域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过区域联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间限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4结语

精品课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所以,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必备工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传统的文字教材为主,以多媒体及CAI教学课件为辅。而财经领域内目前涌现了诸多与财经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如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电子(金融)汇兑等,这些属于电子教材或电子模拟系统。这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型知识获取须更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仿真操作,以及多方交互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显然,相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单纯的传统文字教材组织结构已无法融入最新的技术知识,不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问题在多数财经类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的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国家已有新制度、政策出台,但从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教材更新缓慢,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相对滞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作主张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学生财经类专业知识掌握的时效性不够。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时较少。财经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需通过实际运作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目前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学生多数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获取知识,少有模拟仿真的有效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真正得到提高。

4.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财经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即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和操作能力。财经类很多课程是涉及多专业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多专业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解读

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是指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指课程实施(教学)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化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创精品课程

1.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强化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组织者,课程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在精品课开发与建设中,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财经类很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色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并亲自进行全环节的模拟操作。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模拟资料为案例,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面对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这比教师单纯地指出问题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这更能使学生得到实际训练,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定岗工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努力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要促使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促使课程建设出“精品”,使被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与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变化保持同步。评价体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1)突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题,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在评价体系中要深刻突出高职的岗位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培养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2)评价体系要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要把我国的职业课程的发展放在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使课程既反映我国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又具备国际视野。(3)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评价指标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实施后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实施有特色的教育,获得有个性的发展。(4)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比较容易地被人们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能够很好地获得课程实践的信息反馈,分析课程实践的效果。

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高职院校要制定与精品课相关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精品课的建设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精品课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3)精品课的建设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含金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戎成,李锦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的实践体会[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精品课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MOOC;用户体验

1概述

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网络课程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建设网络精品课程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与院校的整理教育实力。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各大高校纷纷兴起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当积极积极在课程网站的交互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提高高校类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用户人数及在线流量,跟紧教学改革的步伐。

2网络教育平台现状研究

通过在网站排行榜(chinaz.com)网,在“教育文化”的行业排名里,按照“在线教育”分类下排名前20的网站中可以筛选出与网络在线课程相关的有6所,并且排名如下。该排名由lexa排名、百度权重和Pr值综合得出,从中可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榜内唯一一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站,而一些开放类课程资源网站占据排名的83.3%,其中慕课网与学堂在线网均是基于MOOC平台的互联网产品,高校类精品课程网站并没有入榜。为何会出现受众度相差甚远的局面呢?不得不引人深思考。美国用户体验设计师杰希•詹姆斯在《用户体验要素》一书中提出网站建设的5S框架,即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五个层面构建网站。以此框架分析,普遍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在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三个维度,相较于开放类课程资源网站差异化显著,存在页面交互设计不够优化、整体网站架构不够清晰等问题。但是在战略层和范围层方面,高校类产品目标明确,学习者可直观选择所需内容,同时也体现出其可供选择范围较窄但有针对性。为构建受众度更广、用户附和度强的精品课程网站,需要优化升级其规划思路,将用户体验五要素贯穿整个设计流程。

3网络教育平台设计研究

3.1产品目标及功能。分析用户需求,以用户角度宏观定位产品目标。不同学生需求度不同,应准确进行基础目标定位。以《现代数控技术》为例,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课程,应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复合培养管理。通过创新思维互动教学,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的提高。精品课程网站是承载着各类学科内容并以线上课程形式共享的平台。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的功能目标,切实分析操作流程里的每一个细节,列举出核心功能模块。再而进行优先级排列,为该精品课程网站架构出概念化的框架。3.2框架结构。产品结构应遵循用户交互流程,缜密规划操作路径,将网站信息有序地、系统化地呈现至用户,降低用户对操作流程的学习时间,提升易用度。交互设计对学习者起着引导作用,对于是否达到能学习目标来说至关重要,产品应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针对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可用性”交互设计研究,强调交互设计对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3.3界面及视觉风格。简洁明了的icon设计、合理的界面布局、舒适的配色方案都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统一设计元素来保持整体设计的一致性,在视觉上强调一定的对比性来区分内容的类别和层次,细致把控宏观整体与局部细节。字体的选用、不同字号的识别程度、banner的尺寸及位置、导航的种类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整合出视觉效果最佳的几个方案进行对比。而后配合眼动实验,依据数据挑筛选出最适方案。

4结语

自我国开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后,通过不断的改进远程教育形式,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用性、互动性,从而直接影响该教学模式下的对学生的培养程度。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能够掌握某种知识的情况下去进行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提高网络在线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探索如何构建受学生欢迎的平台,构建更符合学习者体验的精品课程网站。

参考文献:

[1]梁旭.基于学习者体验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2]JesseJames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范晓燕译[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2.

[3]赵梦琪.基于互动教学理念下的精品课程网站交互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4]张翔.基于MOOC思维的网络课程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5.